《刻骨銘心的國恥》教學反思
《刻骨銘心的國恥》是一篇選學課文,描述了1937年12月發(fā)生在南京的慘案。課文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在課文的學習中體會日本侵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的滔天罪行及險惡用心。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教育學生毋忘國恥,為振興中華努力學習。全文的一條情感主線就是對滅絕人性的日寇的仇恨,所以很適合學生的感情朗讀。但這對于不善朗讀的我是一個挑戰(zhàn)。從課后其他教師的點評和自己對錄象的再次回顧中,自己發(fā)現(xiàn)了很多問題值得自己深思。
課的導(dǎo)入部分,我嘗試通過聲情并茂地講述南京大屠殺的悲慘事實,而且通過史實圖片的放映,并配《辛德勒的名單》電影悲壯的主題音樂,讓學生較快地融入這個情境,把學生帶入那個辛酸的歷史事件,讓學生心中產(chǎn)生了憎恨之情。在觀看圖片后讓學生說說心中的感受,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心中的悲憤,可惜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站起來說的并不多,而且能說的也只是寥寥數(shù)語。可能學生感受還不夠深刻,如果能用影片的方式呈現(xiàn)南京大屠殺的慘狀效果會更好些。
學生初讀課文第一段后,對文本的感受是淺顯的。我抓住了中心句“40多天,在南京淪陷后的短短40多天內(nèi),這30多萬人竟被日軍全部屠殺了。”進行教學,通過比較,理解被字句的作用。于是進入第二次的閱讀,讀之前,提了這樣的一個問題:課文中哪些場面令你刻骨銘心?這個問題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是一個板塊式的問題。然后學生就帶著問題去研讀課文,但從學生反饋的情況來看,不容樂觀,發(fā)言者屈指可數(shù),而且讀的沒有自己的感受。究其原因,我歸納了以下幾點:
1,學生個體的`朗讀時間得不到保證。語文課堂上,瑯瑯的書聲最美,我們應(yīng)該提供給學生更多一點的時間去朗讀課文,讓學生在與文本一次次的朗讀中不斷加深理解,只有多讀,才能讓靜止的文字表達它的情感,讓文字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教師在必要時的范讀是很重要的,可惜自己的性格所致,一直不敢嘗試去讀,所以造成了班級中學生的朗讀水平低下。
2,對學生的引導(dǎo)不夠到位。相當多的學生能讀通順,但讀不出感情。只一味的讓學生一遍一遍按自己的意思去讀,不考慮文本的價值,不做具體的引導(dǎo),點撥,也是徒勞的。這里就要求教師先要吃透教材,沉入語言深處,努力讓學生成為文中的人。必要時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dǎo)學生想象畫面,讓學生對“情”了然于心,否則,很難達到極佳的朗讀效果。
3,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及時,也不夠肯定。其實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老師應(yīng)該指出該同學讀得好的地方,然后讓大家都來學學,齊讀一遍的話,效果會事半功倍。當然對大部分的中差生也要給予及時的肯定的評價。
在結(jié)課時,由于下課的鈴聲已經(jīng)響起,所以大部分是教師的講解來代替學生的感悟,這也是不妥的。因為在課的設(shè)計上我是準備一課時結(jié)束的,從中也可以看出自己的課堂應(yīng)變能力還不夠。其實后面還有幾個細節(jié),如“一把軍刀”“下關(guān)草鞋峽慘案”等,可以在課后放手讓學生自學,畢竟這是一篇選學課文,教師本不必面面俱到。教學時,感情從單一的“恨”到“勿忘國恥振興中華”之間的深化,教師的過渡還顯生硬。
【《刻骨銘心的國恥》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刻骨銘心的國恥》讀后感07-20
七七事變作文:勿忘國恥,反思歷史07-12
刻骨銘心造句03-16
刻骨銘心的意思09-24
刻骨銘心作文03-06
刻骨銘心的記憶08-26
刻骨銘心的語句08-09
勿忘國恥作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