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園地一》的教學案例及反思
【教學案例】
伴著鈴聲,我走進教室,這節課準備給孩子們上語文園地一中的日積月累和趣味語文(附日積月累附內容: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山山水水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重重疊疊山,曲曲環環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樹)。由于這幾天忙于教室的布置,我并沒有精心設計,憑著原有的經驗將日積月累的教學目標定位于:閱讀四組對聯,感受到漢語的節奏美,體驗句子的對稱美;在朗讀中去發現上下聯的對偶關系,在領悟的基礎上熟讀、背誦、積累。整個教學過程在我的掌控下一步一步地進行,學生們也逐漸明白了上下聯的意思及對偶關系,基本上也會背誦了。正當我準備檢測學生背誦并就此結束日積月累的教學時,一個學生突然舉起了手,我本以為他是主動示意要背誦這四則對聯,于是就高興地請他起來。老師,讀第一則回文聯讓我想起了我和爸爸去花果山水簾洞旅游,在那里我也見過一則回文聯:洞簾水掛水簾洞,山果花開花果山。這名學生站起來并不是背誦日積月累中的對聯,他的發言不僅讓我為之一震,也讓其他同學大吃一驚,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學生們的興趣不再是背誦四則對聯,轉而研究起了對聯。是繼續按既定目標進入下一環節的教學?我猶豫了幾秒鐘,還是決定改變教學計劃,趁著學生對對聯的熱情未減,引導學生痛痛快快地走進對聯,感受中華傳統文化。
在我的引導下,學生的話匣一下子就打開了。有的學生將自己平時收集的回文聯大聲地念給大家聽;有的學生根據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
這首對聯的形式,仿改了一首書山本無路,勤奮可攀登;學海原無涯,刻苦能到達;有的學生由山山水水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這首對聯想到了詩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還有的學生決定將對聯的內容畫成一幅畫,并配上一段景物描寫
在充分交流后,我引導學生回到文本中,采用指名讀、小組讀、齊讀、吟誦等方式讓學生再次感受對聯語言的節律美、意境美,學生個個讀得趣味盎然。沒想到一個小小的意外,學生竟然有這么濃烈的興趣,產生了這么多令人稱奇的想法及智慧,這意想不到的收獲讓我驚喜不已。多么可愛的孩子,我慶幸自己給了他們一個機會,才有了如此的精彩!
【我的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頒布以來,教育界逐步形成了一種共識: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生命歷程,教師要從生命的高度樹立起新的教學觀,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主張教學不是完全根據教師的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應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教師、學生的心靈與文本不斷相互碰撞,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火花不斷迸發。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需求和發展,師生才能感到生命活力的涌動。因此,倡導課堂生成就是眷注學生的生命活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我們必須順應課程改革的要求,注重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
一、生成需要預設
我們強調課堂中的動態生成,那么是否就可以淡化課前的預設呢?不,我們需要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結合,這是課程的兩個基本特征,反映教育目的性和人本性的統一。預設是重要的`,它是教學過程的基本保證。《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了它的重要性: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雖然生成可以是偶發事件的智慧處理,但絕不要誤以為生成就是隨意的。生成既在偶然中又在必然中,精彩是可以預設的。預設的目的是為了生成,如果為預設而預設,教學完全按照預設進行,將嚴重約束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與發展。預設重在引導,正如杜威所說:雖然我們可以把馬引到水邊,卻不能迫使它飲水。
預設體現在課前應充分了解學生、研讀教材、制定教學目標、思索教學策略、設計教學程序,為教學設計一幅藍圖。同時預設必須是彈性的、靈動的,留有學生自主學習和動態生成的時間。在實施教學時,還要根據教學實際,發揮教師的教育機智和經驗積累,充分利用稍縱即逝的生成性教學資源,及時調整、豐富教學內容與教學流程。本課的教學中,教師雖然沒有充分地預設,精心地設計,但在課堂出現生成資源時,教師并沒有繼續按照預設的程序進行教學,而是牢牢地把握住動態生成,使這堂課充滿了活力與精彩。
二、生成需要氛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思維是最沒有束縛的,最活躍的。當學生大膽質疑,發表自己的意見時,我們不能一味地加以遏止,要珍視學生,對他們的這種敢于表現自我,積極思考的行為要加以認可甚至鼓勵,從而使他們敢說、會說、樂說,課堂中的動態生成才會不斷涌現。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真誠地尊重學生的發現,巧妙地啟迪學生的思維。
在本案例中,教師本是請一位學生背誦并即將結束日積月累的教學,沒想到一個學生站起來答非所問。試想:如果教師此時不顧學生的感受與興趣,繼續下環節的教學,那將會是怎樣的一幅情景?這節課之所以迸發出如此令人驚喜的火花,還得益于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對學情的把握,以一個引導者、組織者的身份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究、討論、交流,課堂才會這樣因動態生成而變得絢麗多姿。
三、生成需要引領
教學生成既不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在教學過程中不可改變的僵死的計劃,也不是學生無目的、隨意的、自發需要的滿足。它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通過教師對學生需要和感興趣的資源的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活動,以促進學生更有效學習的發展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師生共同學習、共同建構認識的過程。
生成不是偶然、不是隨意,也不是教師被學生牽著鼻子走。如果真是那樣,教學就不叫教學,課程也就不叫課程了。尼莫早就這樣說過。也許有人會問,動態生成不是強調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嗎?不是強調要為學生的需要服務嗎?是的!生成的確要特別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因為大量的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學生的興趣、需要是有效學習的動力和催化劑。為了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引導有效地學習,教育者必須關注學習者,關注他們的興趣和需要,但強調這一點并不否認教學實踐的價值性。教學畢竟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手段,價值性是教學工作永遠抹不掉的特征。因此,教學中的動態生成,教師既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也必須考慮教學工作的價值要求;要滿足學生即時的興趣與需要,也要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如果教師一味地跟著學生跑,一味地強調關注學生當時的興趣,而沒有看到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有效地學習,更健康地發展,那么,對教學生成的理解就只是形式上的跟從,而沒有把握其實質。
【《語文園地一》的教學案例及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園地一》教學案例及反思07-22
語文園地教學案例的反思06-15
語文園地教學案例反思07-20
語文園地一的教學案例和反思06-14
語文園地的優秀教學案例反思06-14
《語文園地五》教學案案例及反思06-14
《語文園地六》教學案例反思07-22
語文園地反思教學教材分析案例07-24
語文園地二教學案例反思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