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精選14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1
1、降低起點層層突破
教學剛開始是這樣,一開始,把起點定的很高,隨著教學難度的提升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深奧的課文,起點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啟示”,起點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啟示”,抓住“啟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以讀為主、讀中體驗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代教學實踐也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閱讀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語文教學中一定要以讀為本,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地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有篩選主要信息的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里的語句,“我”得到啟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 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本特點。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著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著墨雖然不多,但對于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么說?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說些什么?
3、引導思維,解決問題
閱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解決問題。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以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問題一: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變化? 抓住主要詞句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有多難;
問題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么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
問題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么啟示?引導聯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并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讓學生說說當自己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老師多給了分數時;營業員多找你錢時;馬路上沒人看到,你撿到錢時……都會怎么做。學生的思想進行了洗禮,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訓練。通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了對“啟示”的理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讀的少,大多數學生上課不發言,不思考,學生想象能力差,自主學習能力差,沒有養成好的自學習慣,對于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還是理解的不透徹,不會聯系生活實際來談,學的內容死板,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把問題解決,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2
引導學生抓住主要的詞句來談體會,如:理解“啊,好大的一條魚!我從來沒見過這么大的鱸魚。”探尋“我”驚訝表現背后深層的含義,真正體會魚之“大”。又如:課文沒有明寫父親教導孩子的情節。我就引導學生充分自主閱讀8-9自然段基礎上,展開情境對話,而且一反常規讓學生演父親,老師演“我”。不但激發了學生表現的欲望,也調動了讀書的主動性,使學生學得更加積極投入。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情境表演中感悟父親的情懷,避免了說教。
當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還是比較多的。首先,在研讀“為什么不愿放時”,處理不夠靈活。預設中將“釣魚的細節”與“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鱸魚”的理解聯系起來。即:學生說到“魚大”時引導從哪里看出來?生必然會讀到“啊,好大的魚……”;再引導質疑,從這句話一定能看出魚大嗎?如果“我”是個新手,第一次釣到魚呢;引導讀釣魚的細節,一是讀懂我是個釣魚“高手”,在“高手”眼里大得吃驚的魚,必然是真正的大魚;一是品味釣魚過程的不易,“不僅是技術活,也是個斗智斗勇的過程。”實踐下來感覺這樣的處理,教師牽引痕跡過重,不如簡單處理——學生說到“大”,就引導抓住“啊,好大的魚……!”讀出魚大;說到釣魚“很不容易”,引導讀悟釣魚的細節,相機點撥從中也可看出“我”是個“高手”,進一步說明魚大,順勢再讀“啊,好大的魚!我……!”一句。使對魚“大”的品悟更加豐滿,教學流程的推進也更為自然流暢!
就整堂課而言,教師“控制”的痕跡明顯,體現在各環節推進上,教師“教路”主宰一切,學生“學路”被嚴重弱化。如何讓教學的推進,由學生的主動“探究”來引導,而非教師的預設來主宰?這是一個需要很好研究的課題。除了讓學生自讀自悟,必須提供小組內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的學習收獲有個展示交流,思維碰撞的過程。給予小組準備的時間少,所以,在小組交流的時候浪費時間比較嚴重,所以,出現了老師代替的多的現象。
孫雙金老師曾說:鉆研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功夫;處理教材,要在“淺出”上做文章。這正是我們聽許多名家大師上課娓娓道來,徐徐推進中,彰顯沉穩大氣;稍加點撥,令學生豁然開朗,體現舉重若輕,四量撥千斤的精妙;潤物無聲,在時時處處、點點滴滴中閃耀教育的智慧。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3
自從鐵嶺市教育局、昌圖縣教育局提出“校校、人人、天天公開課”后,我們基層教師就多了一個展示與交流的機會和平臺,同時也在公開課的錘煉中有所成長,有所提高。現就自己在三公開活動中執教的《釣魚的啟示》進行教學反思。
《釣魚的啟示》是小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首篇課文。本組課文的重點是:要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會作者從中得到的啟示。抓住關鍵詞語,體會這些詞語的含義及表達效果。
《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文質兼美,蘊含著很深的人文道德。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從故事中受到的啟示,是有一定難度的。在“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新教學理念指導下,我精心設計了教學環節。
課堂上,我緊緊抓住“難”字展開教學。問: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就釣魚這件事來說,什么是“是”、什么是“非”。這么簡單的道理,為什么作者說實踐起來卻很難。接下來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展開小組討論:“作者難在哪里?”就在學生感受到了魚很誘人,放掉實在舍不得的時候,我讓學生轉化角色,現在你就是手捧大鱸魚的小詹姆斯,你會怎樣想,怎樣做?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語的學習、理解、品味,深刻感受釣到大魚時的興奮、得意,被迫放掉大魚的痛苦、無奈,以及三十四年后的為之驕傲的情感變化。從啟示(理論)——到故事(釣魚、放魚)——再到啟示,層層剖開,同時注重以讀為主,在讀中體驗,結合換位思考,學生真正的理解了作者實踐道德的“難”,也實現了文本的情、作者的情、向學生移情。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學生再次小組討論:“父親難在哪里”我覺得這是升華主題的問題,所以在學生交流后,我點撥“父親是在用實際行動教育兒子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在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要自覺遵守道德,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大寫的人。此時的課堂氛圍達到了高潮,學生們都睜大眼睛看著板書中那個大大的人字,我知道他們正在內化這一人文道德觀。這一情感體驗為后面的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啟示”奠定了基礎,當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生活中遇到道德難題做法時,他們的思想再次經過了洗禮。此時我引導學生認識到:無論在什么情況下,當面臨道德選擇時,都必須自覺遵守道德。從而突出主題。
當然,我的課堂教學還存在著一些遺憾。比如:我在教學中過于注重人物心理變化的體驗、注重人文道德的理解,卻忽視了讓學生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會繼續努力、積極改進,讓語文課堂永遠不乏語文味。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4
在《釣魚的啟示》一課的教學中體現課改理念,落實《課標》要求,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實踐中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難點突破,巧妙而富有層次
本課的難點,是“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這句話的理解。對這個難點,我先導出問題:是”是什么意思?“非”是什么意思?在這件事中,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不對的?構思成文的寫作思路,體現語文教學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教學思想;其次,重點問題的提出,促使學生由疑而思,由思而學,激活思維,生成問題,當是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三,變序的教學,有利于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避免平鋪直敘、呆板單一的教學程序,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動機,為下一步學習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探索基礎。
二、學生學習,主動而方式多樣
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適當開展合作學習,重點突出探究學習,是本設計的重要思想。為體現這一思想,設計中的“關于留下鱸魚的原因,作者心情的變化這一教學環節,以重點問題的提出為導向,以學生的自主讀書為重點,通過默讀、帶著問題讀、小組合作讀、體會情感、師生合作讀等多種方式,將主動學習、積極探索滲透于每一個環節和活動中,從而真正做到讀書的自主性、多元化、情感化。在此基礎上,輔之以適當的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促進學生對課文詞句的理解和內容的把握,促進學生對個體生活的回憶與體驗。
三、立體探究,綜合而力求創新
語文教學講究整體化、綜合化、實踐化。以問題為核心的立體探究的教學設計,其最大的亮點,就是將讀文、悟情、辯理三者有機結合、綜合、統一起來,充分體現“立體探究”設計的特點和價值。立體探究的設計,正體現了語文教學這一基本規律。就本文而言,學文是基礎,悟情是體驗,辯理是目的。三者是有序的,然而又是統一于本課的教學實踐中,不容偏頗,更不容分割的。在學文中思考,在學文中悟情,在學文中明理。通過品評詞句,理解內容,體會情感,質疑辯論,聯系個人生活實際等具體操作環節的有效實踐,基本達到實際的目的,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不足的地方:在課堂教學中,自己不夠投入,是課堂教學達不到高潮的主要原因。而不夠投入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對教案熟悉,但不能運用自如。在下次練兵課中,努力達到對教案熟讀成誦的地步。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5
今天,在教學《釣魚的啟示》時,當學生在討論交流“父親為什么要放了這條大鱸魚”時,開始階段,學生都聯系課文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了自己的看法,基本都比較正確。可比較愛鉆牛角尖的王明軒忽然說:“爸爸放了大鱸魚,是為了做給兒子看。”同學們一聽,先是一愣,接著議論紛紛。說實話,這一觀點實在出乎我的意料。但我冷靜下來一想,對于我們中國人,在“禁釣時間內收起禁釣的魚”這們的事不是司空見慣嗎?那“做給兒子看”這不也是大有人在嗎?但在國外,由于國情的不同,由于素質的不同,“放回鱸魚”這又是最正常不過的了。
于是,我立刻就追問了一句:“那你認為,如果沒有兒子在場,父親是不會放了這條鱸魚的?”回答是肯定的。接著,我又進一步追問同學們:“如果是你,你會想些什么?你會怎么做?為什么?”讓同學們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辯論。大家的積極性一下就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一陣辯論后,大家得出一個共同結論:那條鱸魚必須放,因為我們都應該自覺的遵守已經制定好的規則。我馬上告訴他們:“自覺,是每個公民應有的好修養。只有自覺遵守規則,自然才能和諧,社會才能安定,人身才能安全。就像我們對待交通規則一樣,如果你能自覺地去遵守,你的人身安全就多一些。正是有一些人在沒有交通警察看見的情況下,違反了道路交通安全規則,才造成了車毀人亡的慘劇。”這樣一來,本來有點難以理解的課文主題,就在同學們的討論之中,很輕松的完成了。
在閱讀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個性理解有很多。但有些問題,對于學生世界觀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樣的問題決不能含糊其辭,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導向。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6
《釣魚的啟示》這篇我非常喜歡,因此,課前我自己做足了功課,目的讓學生明確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底線,有大部分是無形的,需要自我的約束。讓在第二課時教學時,主要探尋在“釣”與“放”過程中“我”的心路歷程,父親由“得意”——“盯”——“不容爭辯”的內心變化,進而品悟主題,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在品悟“魚大”,釣之“不易”的基礎上順勢引導:“此時‘我’的心情如何?”“為什么而‘得意’?”(“得意”的理由有哪些?)讀出“我”的這份得意。這樣,層層深入,每一環節教學更顯豐滿,而環節流程進一步精簡,必然使教學推進更加緊湊。教學中的安排:學生自讀體會→師生情境對話→再次讀兩段話。其實像這樣兩段內涵豐富,意蘊深遠的話,除了讓學生自讀自悟,必須提供小組內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的學習收獲有個展示交流,思維碰撞的過程。
在體會文中思想后,進行了小練筆的練習,學生根據自己的在生活中的感悟而來,學生內容各具特點,但是能夠從生活中總結出簡單的道理。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課堂上老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必須善于駕馭學生的主動性并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獲。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說過:“兒童有他獨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閱讀文本,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正所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對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從若干個角度進行不同的解讀。在閱讀過程中,多俯下身來傾聽孩子們的發言,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享受閱讀的樂趣。
這節課中,我試著給了學生更多的發言權,還給予學生閱讀反思的時空。學生通過閱讀反思,開啟了心智,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由于學生個人的生活閱歷較淺,看待事物往往不夠準確全面。當學生在回答問題出現偏差時,教師不要急于去否定,而是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看法,潛心閱讀文本的重點段,這樣就給予了他閱讀反思的時間和空間,激發了學生繼續閱讀的興趣,保護學生的閱讀的積極性,使他們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7
《釣魚的啟示》是小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首篇課文。本單元導讀明確指出:要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會作者從中得到的啟示。抓住關鍵詞語,體會這些詞語的含義及表達效果。在“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新教學理念指導下,在葉校長“一課一得”“定準核心目標”的要求下,我精心設計了教學環節,我在教學上,孩子們在學習上,都有了一些收獲。
第一次磨課,我把核心目標定為:理解父親要“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抓住關鍵句子,聯系生活實際讀懂“我”從鱸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遷移運用,寫出自己從生活中一些類似經歷中所出的感悟或從文中得到的一些感悟。備課時總覺得課很“散”,沒有一條主心骨,很難往下備。上課時,也覺得知識點繁多,最后學生獲益卻很少。課后,葉校長就引導我看我所定的核心目標,再讓我結合單元導讀的要求、本文課后練習第三題,以及口語交際、習作要求,最后想想核心目標應該怎么樣修改,才能成為主心骨,把一節課有層次的串起來,讓學生真正受益?經過他這樣一步步的引導,我意識到了“一課一得”才能真正給予學生更多,在本課眾多的知識點中,有一點是在單元導讀、課后習題、口語習作要求中都要求學生掌握的,這一點就是——讀書方法。這一課的語言訓練點,應該明確為:讀書方法。本課的核心目標應調整為:學習抓住關鍵詞句,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會其深刻含義的讀書方法。而并非是我以前定的“抓住關鍵句子,聯系生活實際讀懂‘我’從鱸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重點應該放在讀書方法的學習,而并非獲得啟示。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我們教學的重點,應該重在“漁”的教授,而并非只是得到一篇文章中的“魚”。我應該在我之前的核心目標上加上“的方法”三個字,變成“抓住關鍵句子,聯系生活實際、上下文的方法讀懂“我”從鱸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這樣一來,之前的備課,磨課中遇到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課上,我抓住關鍵詞句“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解決主點:你怎樣理解我“實踐起來卻很難”?讓學生聯系實際談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就釣魚這件事來說,什么是“是”、什么是“非”這么簡單的道理,為什么作者說實踐起來卻很難。自讀課文,聯系上下文展示討論:“作者難在哪里?”就在學生感受到了魚很誘人,放掉實在舍不得的時候,我讓學生轉化角色,現在你就是手捧大鱸魚的小詹姆斯,你會怎樣想,怎樣做?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語的學習、理解、品味,深刻感受釣到大魚時的興奮、得意,被迫放掉大魚的痛苦、無奈,以及三十四年后的為之驕傲的情感變化。從啟示(理論)——到故事(釣魚、放魚)——再到啟示,層層剖開,同時注重以讀為主,在讀中體驗,結合換位思考,學生真正的理解了作者實踐道德的“難”,也實現了文本的情、作者的情、向學生移情。此時,總結學習方法:先找關鍵詞句,再聯系生活實際、上下文理解,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在此基礎上,再解決副點:“父親實踐起來難嗎?”和“在人生的旅途中……誘惑人的‘魚’”,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和自己的運用中鞏固學法。當學生在討論:“父親實踐起來難在哪里”時,我點撥“父親是在用實際行動教育兒子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在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要自覺遵守道德,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大寫的人。此時的課堂氛圍達到了高潮,學生們的神情告訴我,他們正在內化這一人文道德觀。這一情感體驗為后面的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啟示”奠定了基礎,當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生活中遇到道德難題做法時,他們的思想再次經過了洗禮,他們的表達也得到了再一次的訓練。這節課,在學習方法和人文教育上,學生們都是受益匪淺的。
此時,我終于弄明白了“一課一得”之所以讓學生“得”更多,源于“一得”的“一”就明確地指明了每一節課課堂教學目標不可太多,也不可太泛,必須要有“一個核心教學目標”。這樣一來,教學目標聚焦了,圍繞一點展開學習,這樣學生的“學”就不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了。堅持下去,學生自然就獲益良多了。正因如此,“定準核心目標”也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只要我們能正確的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科學合理地進行取舍,每堂課都能突出一點,抓實一點,不僅是讓學生“學過了”更要“學會了”,做到真正、有效的“一課一得”,學生的收獲自然也會聚沙成塔的。
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如引導學生朗讀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實現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如何評價朗讀的結果?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
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會繼續努力、積極改進,讓語文課堂永遠不乏語文味,讓學生獲益更多。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8
上這一課前,我先讓學生好好讀了一下單元提示,讓孩子明確本單元我們要達成的學習目標:把握文章的主要資料,抓住關鍵詞句了解重點句的意思,體會文章要告訴我們的道理。之后進入本篇課文的學習。我先讓孩子們自讀課文,然后說說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正因這一段時刻我都在有意識地訓練學生歸納文章主要資料的方法,因此小曼站起來又快又正確地說了文章的事情講的是什么。之后,文豪就舉手表示有不一樣意見,他立刻就說到了小曼結尾沒有補充文章的作者要表達的思想,這也是我前幾天一向在提醒孩子們歸納時要注意的事項,這天文豪一下子就注意到了,我很高興。但是我先讓他對小曼剛才的歸納文章寫的一件什么事情這方面做一個評價,他還是肯定了同學的回答。我覺得在引導孩子評價時首先要對別人的優點給予肯定,這也是一種禮儀。之后,我就請他補充要表達的中心,他很快就抓住了最后兩段最重要的部分,說實話,備課時,我沒有打算從后面回旋,看到孩子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部分,我就因勢利導,試著讓孩子自己說說對這句話的明白。沒想到培元一下子就把這難點給化解了,他說:“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德這東西很簡單,但是去做起來又很難,我舉個例子,比如說你在街上撿到一百元錢,你交給老師就是“是”,你自己留著就是“非”,這很簡單,但是你到底交還是不交,卻要經過很復雜的思想斗爭,要經歷道德的考驗。這孩子說的多好呀,我立刻對他表示感謝,我說:“老師要謝謝你,正因你把一句不好明白的話和同學們說明白了。”接下來的教學很順利,孩子們對這句話用孩子的視角感受后,對文本的明白也很到位,抓住關鍵詞語把文章體會得較為深刻。比如,抓住平靜明白父親說話的不容爭辯,抓住盯了好一會兒明白父親的喜愛和舍不得等,再后面講到各種誘惑的魚時,都說的很好,夢園講到夜深過馬路,林源講到去買東西老板睡著了他還是把錢放在桌子上,孩子們都能隨即說出這是是還是非,我想,孩子們在上這節課后收獲的不僅僅是學習文本的方法,也是道德上的啟示,這正是我真正想要的。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9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這篇課文的教學,是為了探索深文淺學的教學方法,對蘊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課文,如何讓孩子既學得懂,又學得搞笑呢?我覺得課堂就應簡潔、扎實。
先說簡潔。我在認真研讀教材后,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1、認識11個生字,指導書寫“濺”“踐”“誡”三個生字,明白“沮喪”等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準確而簡練地概括文章的主要資料;3、明白課文資料,體會作者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情緒變化,感悟“一事一議”、“將情緒變化融入情節”的寫作方法。以上目標,貼合小學高年段的特點,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實。
文章資料的學習,擯棄了煩瑣的追問,用“放與留”這一大問題進行整合。在探究“放與留”的過程中,體會作者復雜的情緒變化,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與此同時,緊緊抓住父子倆的一段對話,讀悟結合,層層深入,讀出了情趣,讀出了意味。
再說扎實。學習生字時,教師選取帶有共性的、學生易錯的問題進行指導;概括文章主要資料,教師進行提煉,并要求“同桌互練習”;在學生閱讀時,教師要求勾畫、批注;在學生交流時,教師隨機進行點化;在學生朗讀時,教師進行指導和評點;……教學中的每個環節,我都在發奮將其落到實處。在概括完文章主要資料后,總結出“一事一議”的寫作方法;在學習“留下”的資料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感受作者的情緒變化,并體會“心理活動描述”的好處;在朗讀父子對話中,感受“強烈比較”的喜劇效果,感悟語言文字的完美。
在公開課的路上我只是踏上了起點,期望以后的路上我能更腳踏實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10
《釣魚的啟示》是我參加工作以來第一次準備的公開課,從備課、說課、試教直到最后的教案成型、正式上課,經歷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準備這節課,光是教案就修改了不下七次,還有一次次的試教,無數次的反思和討論,這段時間應該說是最累最緊張的一段日子,但同時也是最充實最有收獲的一段日子。我的師父,我的同事們還有教研員老師,都給了我很多啟發,這些閃光的思想我都仔細收藏在我的筆記里,很感激他們!正是有了他們無私的幫助,我才能在教研結束后感覺到自己心中多了許多沉甸甸的東西,讓我迫不及待想要表達出來。
《釣魚的啟示》是新課標五年級教材中新加入的一篇課文,情節、內容清晰易懂,但是卻揭示了一個“道德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的深刻道理。在我的教學預設中學生理解這樣一個抽象的道德概念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我選擇了第二課時作為公開課的內容,抓住“我”與父親的心情變化這兩條線索,把“品讀描寫‘我’和父親心理、神態及相關細節描寫的詞句”“用生活中的實例把抽象的道德概念具體化”作為重難點,從而體會道德實踐的艱難,體會父愛的深沉。
我覺得這次課自己有所進步的地方,首先表現為能夠把讀書時間“還給”學生,做到了教師引導下學生的讀書、體驗和交流,以讀為本,以讀促悟。記得第一次試教的時候,我自己沒有把握好課文的線索,在課上又比較緊張,課堂變成了知識點的堆砌,課文的閱讀也被我分解得支離破碎。后來,經過大家的幫助,我改變了思路,在課前預習時就讓孩子們誦讀、聽錄音讀、跟讀、反復練讀等形式,讓孩子們充分了解文本,要求孩子們讀出書中的感情,還要讀出自己心中的感情。在課中,又設計了各種環節,讓他們默讀、品讀、表演讀以及分角色朗讀。當然各種讀都只是形式上的變化,教師真正應該關注的學生個人閱讀文本的領悟。在孩子們充滿感情的讀書聲中,從他們對文本閱讀方式以及感受的交流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閱讀”和“感悟”之間相伴相生的關系。
其次讓自己感覺進步的地方,是為學生創造了較深層意義上爭論和思考的空間。都說課堂是有生命力的,是師生共同創造的結果,這樣一個德育性質如此深刻的課堂上,教師的生拉硬拽是無濟于事的',道德是要孩子們在身有所感、心有所悟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成為他們道德人格的一部分。在備課的時候,我曾經出于教學時間的考慮,并沒有打算在課堂上展開辯論。但是,課堂確實是一個思想互相碰撞的地方,在第二次試教的時候,我和孩子們都沉浸在課文里,酣暢淋漓的討論中,“大鱸魚該不該放”的討論自然而然地跑了出來,我很驚喜,但是,由于備課的忽略,以致于我沒有很好地抓住這個閃光的時刻,所以也沒有把握住問題的提法,孩子們是在討論了,卻沒有貼近主題,但是作為老師的我卻作為不多,甚至有被孩子們牽著走的感覺,指導也有“拔苗助長”的嫌疑,當時下課就覺得非常遺憾。經過和李老師的討論,我再次修改了教案,把“原則上大鱸魚該不該放?如果當時你就是作者,你會怎么做?”的討論帶進了課堂。這一次,在合理問題的有效指引下,孩子們的討論有了實質性的進步。
但是,雖然自認為充分準備,畢竟經驗有限,這堂課也有許多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一方面,教學時間的安排。雖然經過兩次試教,我的課還是上得緊緊巴巴,上到最后也是匆匆忙忙地收了個尾。首先是因為我在課時及內容安排上不夠合理,我應該將“我”和父親心情變化的部分放到第一課時完成,到第二課時就可以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朗讀,深入討論課文的啟示,并且引入更多相關拓展內容。在和魏春峰老師的交流中,他也提到了教學時間的問題,追求課堂效率,合理運用課堂時間,最終是為了學生最大可能的發展,而不是僅僅為了自己課堂任務的完成。我想,真正合理運用課堂教學時間的教師,能夠做到心中有課堂,他們的課堂是動態的,是可以根據孩子們的學習情況隨時改變的。他們的課堂不是教案的生搬硬套,不是面面俱到,但是給學生的發展都留下可能,真正的學習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四十五分鐘,更是這四十五分鐘所打開的那個廣闊的平臺。這才是真正尊重學生的表現。
另一方面,關注課堂的深度和廣度。這一方面可以說我做得很不夠,四十五分鐘為學生打開的平臺很有限。可能一直將自己的教學困囿在短短的課堂時間,我的腳步太快了,實際上走得并不踏實。雖然我給學生讀書的時間多了,但是我真正關注到學生個人文本閱讀了嗎?讓孩子們在讀書后交流他們的“感悟”、“怎樣感悟”的時間很有限,我又匆匆忙忙地走到下一個教學環節了。同樣,在課堂的厚重感、語文的立體化方面,我提供給孩子們的“臺階”還太少。孩子們理解“啟示”,我可以提供更多的情境,提供更多相關的名言,并且情境的呈現可以考慮得更多元。正是由于情境豐富性欠缺,語文的立體化沒有足夠地彰顯,孩子在討論的時候思維還是受到了限制。
這一次公開課的嘗試,讓我收獲了很多,從最基本的教學技能,到自己對“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育模式從理論到實踐轉變的思考,捧著心中的那一份沉甸甸,我會在以后的教育道路上更努力地嘗試,更實事求是地思考。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11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文質兼美,蘊含著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聽了余老師的課,我受益匪淺。
余老師對《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的設計理念貼合“詩意閱讀,隨堂練筆”的要求,余老師不論是從導語上還是在結束語中,都是娓娓道來,貫穿始終。讀是語文教學永遠不變的一劑良方。讀中明白,讀中生情,讀中感悟,讀中也在積累內化語言。因此,余老師將大部分時刻還給學生,反復地、多形式地引導學生品讀,讓學生讀中體驗“我”和“父親”的情緒的變化,走進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領悟“父親”告誡中深刻的做人道理。抓重點詞句,感悟詩意。語言文字是進行朗讀訓練的憑借,是思想感情的載體。在課堂教學中,余老師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品讀,使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從而使他們對詩意產生興趣,萌發朗讀的情感。在閱讀教學中,余老師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明白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一樣層次的朗讀要求,要由淺及深,逐步提高。
縱觀整節課,充滿了詩意的味,其中安排了練筆的過程,詩意課堂即是美的課堂!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12
關于釣魚的啟蒙這是一篇有著深厚人文道德的文學佳作。這是非常深奧的。五年級的學生很難從故事中學習。對我來說,這樣一篇文章不僅是為了達到目的,而且還不能上成思賓的課,這也是一大難點。本文的重點和難點是“啟示”,而不是簡單的“釣魚”和“放魚”。以釣魚放魚過程中“我”的情緒變化句為教學重點,既需要情感體驗,也需要閱讀情感,以“啟迪”為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
閱讀是理解語言的一種手段。古人說:";讀了一百遍,其意義不言而喻。首先,使用整體感覺法。文本中父親和“我”的形象豐滿、深遠、形象豐富。在第一次閱讀中,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主人公體驗法。文本中有大量的墨水對主人公“我”和清晰的形象。雖然在父親的主人公身上沒有多少墨跡,但對孩子進行嚴格道德教育的形象是生動的,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驗,在教學中感知。三是想象體驗法。何時“我”再次向我的父親投下乞討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我的兒子“乞求;從他父親那里?第四,移情體驗法。父親的“無可爭議的”引導學生體驗同理心:你是父親。你會怎么做;無可爭議的”當你兒子露出乞討的表情時你會說什么?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抓住了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1. 這方面的變化是什么;我的”當我釣到一條大鱸魚時的心情?。
2. 我父親問道;我”放開他得到的大鱸魚。他下定決心不去愛“我?他做得對嗎?
3. 你怎么辦;我”從釣魚中得到什么?通過以上的引導和聯系,了解作者獲得的啟示,并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讓學生談談當他們遇到道德問題時會做什么,比如他們的父母不在家,他們的家庭作業沒有完成,他們真的想玩電腦。當老師給你更多的分數,當銷售人員給你更多的錢時,路上沒有人看到,當你拿到錢的時候&hellip&hellip。學生的思想得到了洗禮,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了訓練。通過具體化抽象概念加深了對“啟蒙”的理解。
當然,在教學中還存在不足: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應該是“啟蒙”,但在課堂上,我花了大量時間大聲朗讀,體驗人物的情感變化,“啟蒙”的揭示不夠深入。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13
本文是一篇文質兼美,蘊含著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從故事中受到啟示,是比較困難的。本文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啟示”,而不是單純的“釣魚”和“放魚”。把釣魚和放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讀出情感,把“啟示”作為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了突破難點,我這樣設計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對釣魚這件事的理解對捕撈開放日前一個夜晚發生的事情,我主要抓住兩個問題:
1、找出描寫“我”心情變化的句子
2、找出描寫爸爸神態的句子
學生在找出這些句子之后,我讓學生反復誦讀,體會到“我”對大鱸魚的喜愛,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之難。學生分析得很到位,也很透徹。而對于第二個問題,學生也能很快地找到句子,能體會到父親對我要求嚴格,但不能體會到這種嚴格其實就是一種愛。直到我問學生:“父親難道不愛我嗎?”學生就勢說:“愛。”我知道一些學生根本沒有動腦筋,就問他們:“怎么看出愛‘我’呢?說說你的理由。”孩子們無語。由于時間問題,我沒有在這里多停留,就把課文的引到了第十自然段。
二、對第十自然段的理解在學生默讀本段之后,我讓學生找出作者受到了什么啟示,學生很快找出:道德只是個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學生讀文之后,我問學生:“什么是道德?”學生回答:“人的公德。”也有學生說人的品質。我又問學生:“在我生活中哪些時候我們面對道德的選擇,或者也可以說是顯現人的素質?”學生有說看到垃圾的時候,學校公物壞的時候,也有說看到有人做壞事的時候。我就問學生:“遇到這樣的事情的時候,你會怎么做?”學生當然就說“主動撿垃圾”“見到壞人壞事要跟他們作斗爭。”我又假設了一些情況,比如:你這天病了,很不舒服,你見到垃圾會主動撿起來嗎?學生猶豫了。我引出“實踐難”三個字。
接下來,我讓學生再次回讀本段課文,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感受。這樣,“道德只是個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這句話的理解就很容易了。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14
要上公開課了!不能說久經沙場,但也見過幾年的風雨,經驗還是有積累的.第一步,深讀文本.誦讀,聽錄音讀,跟讀,品讀,反復練讀……讀到心中有感覺了,讀到可以和文本好好做朋友了,讀到再讀便是"他鄉遇故知"方休矣.第二步,海納百川.下載一大堆的教案,從中吸取百家之精華,自己的功夫不夠深,只能遍訪名師,相信經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可以達到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境界.第三步,抓好重點難點,形式可以多樣,但文本的內涵是固定的,重點難點正如文本的枝干,教學的各個步驟都是從中派生與拓展的.第四步,設計教學過程,那是一個細嚼慢咽的過程,自問不是聰穎之人,但我一天想一點,也能積土成山,積水為海。
學成下山,是時候讓"精心的準備"發揚光大了.教學演主角的是學生,我要給他們一桶水,"長流水"那是以后不斷努力的方向,我做的工作就是要他們重視這次公開課,樹立他們的自信心.當然許多準備工作已經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得以鍛煉了,如回答問題,抓重點詞句的方法.萬萬不能講的是關于公開課的內容,哪怕是片斷只言.幾年的經驗告訴我,準備得過于"充分",那失敗的機率會更大,學生缺乏學習的激情,敷衍了事,覺得在演一場老掉牙的破戲;老師疲于背記,越怕錯,往往越多錯.因此準備是心理上的調動,學術上問題要守口如瓶,驚喜才會不斷嘛。
上課過程那是準備好的,我的頭腦里只記得兩個原則:讓學生多說,讓學生多做.讓自己多引導,語言更精練.一節課下來,盡管不能說驚世駭俗,但已盡力,效果還是不錯的。
如各位老師所評議的:能把握中心,重點,難點;設計巧妙;引導學生很好地感悟了作者的心情;結合實際教育學生……
有時候"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旁觀者清啊!知不足而厚學,我自然重視自己的不足了.更重視用什么方法來改之補之.第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讀是讀了,但何以感天動地,何以平淡中見真情,是我以后努力提高的一項技能.方法何在,現在我還是毫無頭緒,因材施教,其他老師的方法也略試了一二,但每班都有本難念的經,我班的經書內涵還是比較深奧,需要時間"書讀百遍".第二,本人語言表達有所提高,不過還達不到校的平均水平.那是歷史遺留的問題,我上學那么多久總不見積極舉手或交流,二十多年的惡習,是需要時間來改改,不過這個我能靠自身努力完善.第三,老師課堂藝術需提高.教育機智講究隨機應變,可遇不可求,注意就是,刻意之后就會變成守株待兔或畫蛇添足了.有些老師還提出設計方面還可以如何更順理成章,有些老師傳授如何調動課堂討論氣氛的妙招,有些老師研討語文課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如何協調……研討會上大家把我的課分析得如此透徹,提高了我的認識,真有種"一語道破玄機"的感覺,這是以前作為旁觀者不能體會到的收獲。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01-07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08-29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03-30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07-26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01-01
釣魚的啟示的教學反思11-10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11-05
《釣魚的啟示》的教學反思10-10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03-30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