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曹劌論戰》的課后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曹劌論戰》的課后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曹劌論戰》的課后教學反思 1
《曹劌論戰》是九年級下冊的第一篇文言文,這篇文章是《左傳》中的經典篇章,全文簡明而又完整地記錄了齊魯長勺之戰的史實。由于曹劌的參與,造就了一場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課文高度贊揚了曹劌熱愛國家、關心國事的精神和取信于民的政治遠見以及卓越的軍事領導才能。作為九年級下冊文言文的開篇,本文既是對前幾冊內容的總結,又是對前面文言文基礎知識的升華,對今后高中階段的文言文學習習慣的培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本篇課文本身剪裁精當、短小精干,人物形象鮮明,有利于提高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認識和積淀古代優秀文化。
基于以上幾點,我們備課組將本文的目標確定為以下幾點:
1.掌握本課的重點字詞句的意思。
2.把握人物對話,探究人物思想觀點。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魯國以弱勝強的.原因。
“合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為中心,力圖改變不均衡的師生主體性”是我校推行的自然分材教學與常規教學最根本的區別,因此我在教授《曹劌論戰》時就以此為核心展開教學的。
一堂課下來有收獲也有不足,具體是:
優點:
1.營造輕松教學環境,寓教于樂。
在感情調節環節,我先請學生說一說自己知道的以弱勝強的戰例(這在“課前準備”環節已經布置),因為有所準備又特別有趣,學生參與度很高,在此基礎上我讓同學們又說了說這些戰例能以弱勝強的原因,最后引導到本文,“有一個平民,他心系國家,在國家危難之時他挺身而出,也造就了一場以弱勝強的
戰例,大家想認識這個人嗎?”學生都很想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這個環節的教學效果是明顯的,也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2.密切聯系學生自學情況,培養合作意識。
傳統教學幾乎唯教師意志行事,把教師備課時的“預設”作為導向機制即“預設導向”。這些預設主要是教師憑借自己的知識與經驗確定每個教學環節重難點。將這樣的教案變成教學行為的過程,多是照本宣科、滿堂灌輸。由于忽略了學生的需要,預設導向的教學容易出現該講的沒見,不該講的大講,南轅北轍,效率低下。而自然分材教學采取“問題導向”,所以老師很容易在“自學互幫”中了解學生解決了什么問題,什么問題仍然無法弄清。如在自學探究本課的人物形象的環節時,學生對曹劌的愛國精神、政治的遠見以及卓越的軍事才能認識得很清楚,但是對魯莊公這個人,大多數學生就將其草率地劃歸為昏君的行列。所以在“釋疑”的環節時我就釋疑的問題設定為“魯莊公是不是一個昏君?”學生聽到這個問題時立刻仔細閱讀文章分析起來,經過幾番分析恍然大悟:魯莊公實際上是一個缺乏軍事才能的明君。在“自學”、“互幫”、“釋疑”環節中學生個個積極參與,在小組內充分展現了自我,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他們自學和合作的意識。
總之,在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明顯,參與率較高,結構清晰,問題設計更有針對性了。當然在成功的課上也會存在不足。
不足:
1. 學生互幫時很熱烈,每位學生都在組內積極參與,但大多不愿意主動代表本組發表總結一件,這是在初三課堂上較為常見,需要今后進一步引導和鼓勵。
2. 課堂流程不夠流暢,我的過渡和點撥語言還需錘煉,才能更自然和切入重點。
3. 最后的檢驗環節沒有按時完成,看來各環節的時間安排還要更緊湊些。 總之,上完這節課,我感覺自己需要改進和學習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如何利用好自然分材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我今后教學工作的重點,我將更加努力錘煉自己。
《曹劌論戰》的課后教學反思 2
一直來,我都感覺文言文教學存在兩種偏向: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講,課堂氣氛沉悶、索然無味,教學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從整體意會,輕基礎知識的落實,學生沒有重視文言文知識的積累,對文言文篇章理解不透。其結果為: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且教學容易走入“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的誤區,課堂教學缺少探索和研究,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缺乏基本的學習方法。
為此,在《曹劌論戰》一文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我主要從培養學生良好的文言文學習習慣為教學主線,讓學生在課堂中明白學習文言文該采取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明白文言意思,把握好文本內容,讓他們在課堂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帶著這樣的思考,在教學中我做了如下的設計:第一環節:從“十年春,齊師伐我”的背景導入,揭示課題。第二環節:學生聽讀、朗讀課文,分小組聽讀課文,小組同學糾正字音。學生自譯課文。第三環節:學生根據老師給出的字譯提示以及注釋,合作理解課文,做好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不懂之處提出疑問,特別是人物的分析,需要有自己獨到見解。第四環節:小結全文,指點學生在理解評價歷史人物時要有自己獨到、一分為二的方法,這樣才能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
反思本節課運用了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法設計教學,能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合作學習,重視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發現和探究學習任務,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極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和諧、自由、活潑的學習情境,學生在自主的空間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維和學習,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感受并明白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且在對人物的理解評價中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將創新文言教材、創新文言教法與創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取得了自己想要達到的一些教學的效果。
但上完課后反思自己在整個教學環節中的語言組織以及表達等教學細節方面,自己的教學語言美化和靈動仍有待于自己今后要繼續加強和努力提高。
《曹劌論戰》的課后教學反思 3
《曹劌論戰》這篇文章通過對比手法刻畫曹劌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
如何來講這篇課文呢?我就讓學生有多的時間思考,有足夠的時間討論,發現問題。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作為一種課程理念,我心里已經清楚明白了,但很難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貫徹實施。在一堂課中間,放手傾聽學生的感受“始”,到不知不覺將學生的感受納入自己的.思維框架的“終”。每個學生都富有不同的個性,他們對文本的理解當然也不同,不能用同樣的標準去限止,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原創性的東西,所以課堂氣氛雖活躍,卻收不到了意想的效果。但本節課也有一些收獲。
1、在整個教學過程來運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文的朗讀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學生完成的,教師只是做了相應的一點點撥,充分地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學生在分析課文結構時,同學們眾說紛紜,我并沒有作過多的否定,而是給了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并讓同學課下有意見的同我個別討論。課堂有秩序地進行著,每個同學都極力表現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尋找充分的論據,以說服別人。
2、在整個教學過程注重朗讀
朗讀是創造性閱讀活動,是書面語言的一種手段。學生合作探究式的朗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收到多種功效。
3、在整個教學過程注重思想教育
課文中體現愛國主義精神要引導學生。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培養這種習慣,如果學生的條件有限,老師也要盡可能地給他們幫助,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這也正是新教材設置綜合性學習的原因。
4、分析個人物形象要培養多角度思考,學生自己就發現魯莊公是一個很好的人物形象,不象曹劌所說的那樣“鄙”。有的同學能夠例舉證明。還有的同學能夠辯證地看待魯莊公這個人物,都有不錯的表現。
《曹劌論戰》的課后教學反思 4
我們九年級語文教學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必須盡快學完新課。但我們之文言文按教學還要扎扎實實向前推進。上周我們學了《曹劌論戰》一課,以往我教《曹劌論戰》這課,就是讓同學們讀讀,譯譯,我再串講全文,把曹劌的“遠謀”充分挖掘一番,再與魯莊公的“鄙”對照一下,學生知道課文通過對比手法刻畫曹劌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這篇課文就算完成任務了。但是,現在學校實行課改,為了更有效的達到課改的要求,我就想讓學生有足夠多的時間思考,也有足夠多的時間討論,發現問題。
作為一種課程理念,我心里已經清楚明白了,但很難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貫徹實施。每個學生都富有不同的個性,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當然也不同,學生的理解也往往多種多樣,我放手讓學生討論、讓學生思考,雖然課堂氣氛還算活躍,學習效果卻不好,收不到意想的效果。但本節課也有一些收獲。也許是初三的學生已經習慣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他們把這種課改看成了一種表面上的形式,一種應付領導聽課的一種方式,在討論時邊說邊笑,整個課堂很亂。進行了幾節這樣的課,我都不敢放手讓學生學了,離中考越來越近了,我不敢拿自己這個班的學生作試驗,就怕他們本來就不大理想的成績會因此再繼續下滑,我們都輸不起。我也知道,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并不全在學生,老師沒有做好引導作用,要改變這種局面,我們都需要努力。
還有學習語文知識絕不能僅限于課文,課文只是一個例子。學習了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在相關文章中運用,這樣才能做到舉一反三。
《曹劌論戰》的課后教學反思 5
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往往無視閱讀主體思維的個性差異,對學生作出劃一的指導,使學生“臣服”于教參或教師揭示的文本意義和主題思想,學生豐富的感悟和認知便在同一化、標準化的釋義中磨滅殆盡,從而嚴重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事實上,閱讀作為一種審美再造的藝術實際活動,具有鮮明的個性差異,讀者對于文本的理解往往因人而異。這就意味著語文教師要創設課程氛圍來保護學生作為對話人的主體地位,淡化課程執行中的預定性和統一性,注重對話過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正如新課程標準所一語道出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閱讀過程中“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應激發和尊重學生對課程新價值的創造。由此說來,教師就應以“對話人”的身份尊重同樣作為“對話人”的學生個體,自覺放棄傳統意義上把教師作為知識權威的觀念,這樣,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園地中含英咀華,采擷知識的果實。
這堂課讓我受益匪淺,因為通過魯莊公有無遠謀這場辯論,讓我看到了學生中蘊藏的可貴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改革開放年代的學生已經不甘心被動地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他們的敢想敢說,大膽地思維,大膽地發言,而且能言之有據,言之有理。所謂創造性,就是在閱讀中不迷信書本,敢于批判,推陳出新,能入于書而又出于書,學于書而不拘泥于書,只有這樣,才能在閱讀中始終充滿朝氣和活力,才能引爆新思想,新創見的火花。同時,它讓我深深意識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熱情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見解的精神,更要對不同的理解予以及時中肯的評價,并引導學生在探究、碰撞的動態中求得理解的深化,使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曹劌論戰》的課后教學反思 6
曹劌論戰,蘊含著千古智慧,如同一座璀璨明珠鑲嵌在歷史的寶匣中。教學之道,豈止于傳授知識,更需啟迪智慧、開啟思維的微光之門。反思其中,我們不妨撥云見日,摒棄沉重篤定之色,而是張揚輕盈自由之風。
在論戰中領略廣博胸襟、洞察軍事大勢。似行巍巍長城之上,一覽眾山小的壯麗景象;如登高一望無際的山川江河,豁然開朗。教學可如此——倡導橫向思考、縱深探究,將知識與實踐相互貫通,喚起學生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思維本能。
鑒于戰術變幻莫測的本質,《曹劌論戰》示范靈活變通、因勢利導。教學應避免僵化生硬、墨守成規,而是引導學子游走于知識海洋的波瀾之間,在紛繁細碎中捕捉奇花異草,體察變革之美。
戰爭如棋局推演,在曹劌謀略中呈現深遠立意、將帥才智。教學需注重培養學生善于在人文科技交匯處奔馳飛躍的能力,授以運籌帷幄、料事如神的`智慧密碼。
總結而言,《曹劌論戰》之智恩可資后人研習借鑒。我們當以其為鏡,在教育征程上沐浴啟發之光,讓每一個求知者都能成為掌握未來命運的策略家,引領時代風向標的堅實舵手。
《曹劌論戰》的課后教學反思 7
曹劌論戰,雖然經典千古,卻可在當今的教學設計中煥發新生。其智慧之光,猶如指引星辰的燈塔,在破題設境中具有深遠意義。這種教學設計旨在喚醒學生思辨能力,引導他們穿越時空涉足古今,領會智者謀略的深邃內涵。
通過曹劌論戰的教學設計,可以讓學生跳出思維框架,嬗變固有觀念模式,在琢磨角色間策略博弈的過程中培養批判性思維。啟發學子審時度勢、周全謀略、統籌全局的能力,使其在未來社會競爭激烈的現實場景中游刃有余。
這一設計不限于紙上談兵,在現代課堂中,也可由老師融入頭腦風暴、團隊協作等元素,讓學生身臨其境實踐對局推演。借此機會鍛煉學生應對挑戰的`心態與技巧,培養解決問題的勇氣和智慧,并提高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
至于意圖,則是引導學生成為處事之道者、思考之士,從古人故事中汲取智慧養分、拓展心智視野。也是為了啟迪后人追求真知灼見、善用策略技巧,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找到自身立足之基石。曹劌論戰教學設計不僅傳承歷史文化精粹,更是引領當代青年修心煉性、前行探索之良方。
《曹劌論戰》的課后教學反思 8
《曹劌論戰》緊緊圍繞“論戰”來選取材料。第一段通過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強調人心向背是取決于戰爭勝負的首要條件,突出了曹劌“取信于民”的戰略思想;第二段簡述曹劌指揮魯軍進行反攻、追擊和最后取得勝利的過程,顯示曹劌的軍事指揮才能,為下文分析取勝原因作伏筆;第三段論述取勝的原因,突出曹劌善于抓住戰機,謹慎而又果斷的戰術思想。本文意在表現曹劌的“遠謀”。在教學中老師不僅要分析曹劌這一人物形象,而且分析魯莊公這個人物形象也很重要。這樣就能貫注給學生一個意識:在閱讀中,要善于從多角度、多側面,善于從不同的視點來分析閱讀內容,從而獲得對知識的全面的辨證的.理解。
蘇軾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告訴我們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得出的答案也不一樣。要鼓勵和培養學生的這種意識。
《曹劌論戰》的課后教學反思 9
《左傳》主要通過人物故事來反映春秋時期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思想。而《曹劌論戰》作為書中的重要篇目,在寫作上很有特點。
我的文言文教學基本程序是:通讀全文——了解作者作品——翻譯全文——文章內容探究。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很容易倦怠。這一次我并沒有要求學生齊讀課文,而是在自己朗讀之后,學生自讀自譯。學生在自行的閱讀過程中完成了文章的理解。而我分別點出文章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的重點詞語,學生用相關的.符號做好標記,便于復習。
在文章內容的探究上,我集中在兩方面:魯莊公的鄙和曹劌的遠謀。學生通過細讀,找出兩個人物性格相應的地方,所謂的有理有據。在學生分享自己尋找到的論據的時候,我采取的是小組競爭比賽的形式,同時通過這樣我就可以將人物形象順道的分析出來了。最后,我在通過課后習題點出作者在詳略上安排起到的作用。
其實,文言文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理解上,而對于文中人物的感知則集中在字里行間去尋找相應的地方。在細微處感知人物形象便是這一類文章的教法。
今天在一班上的得效果較好,學生基本都在狀態,對曹劌這個人物也十分感興趣。所以對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很積極。可是在四班的時候,學生的積極性不打,故而有點走神,我只好通過方言講故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今后上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把話題扯得太遠,有時自己過于天馬行空,學生不能緊跟我的腳步。慢下來,靜下來,于細微處去解讀語文!
《曹劌論戰》的課后教學反思 10
《曹劌論戰》講完了,下課后剛坐到辦公室桌邊就有學生來問:“老師,你說為什么在戰場上堂堂的魯莊公就那么聽曹劌一個人的話呢?”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新穎,但又一時語塞,只好答應他等老師研究研究再回答,學生松松爽爽地回去了。回想自己授課,側重于對曹劌才智和作戰中成敗因素的分析,對學生提出的君臣之間和諧關系的問題卻想得很少。于是急忙翻閱資料,找老教師們請教,最終歸納出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莊公并非是個昏君,而是賢主。
在《曹劌論戰》中,戰前的莊公及其同僚確實“鄙”——目光短淺,在曹劌看來,莊公在政治上是不成熟的,因為他急于進攻,依靠的是貴族近臣和虛無縹緲的神;戰后的莊公也勝而不知其原因,處處顯得才能有限。那么曹劌又是何許人也?從“其鄉人曰”可見他僅是普通老百姓而已,莊公卻能接見他,可見莊公的謙虛和對賢能人才的渴望;另外在長勺之戰中,莊公對曹劌指揮充分信任,言聽計從,說明他是禮賢下士,任人唯能,用人不疑;戰后,莊公確不知其勝因,但沒有藏藏掩掩,而是為求真理,不恥下問,不因勝利而沾沾自喜。聽完曹劌的分析后,更立即拜曹劌為大夫,可以說英雄不問出處。
由此看來魯莊公當是歷史上能知人善任的賢主明君。
其次,曹劌不是狂徒,而是軍事家。
曹劌在“齊師伐我”時是出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之心而請見的,但這不是輕而易舉之事,因為別人也有愛國心,但未必有敢于謁見的勇氣和才能。大兵壓境,莊公需要的是有指揮若定才智的能人,所以曹劌的“請見”是有勇有謀的。另外他對“可以一戰”的肯定,說明他深諳用兵之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戰爭的決定因素在于民心。尤其是長勺之戰中,雙方實力相差很大,如果盲目應戰,定會吃虧,戰爭中曹劌卻從容鎮定,應對自如,可見他是胸有成竹是深謀遠慮的,而戰后的分析,更是可見他是有非凡謀略的。
這等有才能的人又怎能不受莊公的重用呢?
其三,春秋時期,百家爭鳴,能人有錐處囊中、脫穎而出的機會。
莊公和曹劌和諧的君臣關系是那個時代造就的。春秋時期,舊的禮制開始瓦解,人們的思想異常活躍,百家爭鳴的狀態已初現端倪。很多能人都想竭力將自己的思想推銷給各國的諸侯并希望獲得重用。像孔子、蘇秦等都曾竭力將自己的治國思想向各國諸侯推銷。甚至出現了像“毛遂自薦”這樣的.成語故事,所以像曹劌那樣以平民之身自薦而受到魯莊公接見,就顯得非常正常了,而莊公對前來求見的能人顯示了君主所具有的大度。這樣平和的世風也使得他們和諧的關系成為可能。當然,如果沒有真正的才能初次的巧舌如簧并不能長久待下去,像南郭先生那樣“濫竽充數”,最后只會露馬腳倉惶而逃或丟去腦袋。曹劌卻通過“齊師伐我”這個考驗贏得了莊公的進一步信任,所以他的才能脫穎而出了。
《曹劌論戰》的課后教學反思 11
教讀《曹劌論戰》一文,清楚的認識曹劌這個人物,對于學生理解全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本文語言簡潔,雖然通過不多的語言,人物形象應該是呼之欲出。但是對于大多數不善于想象,或不善于動腦的同學來說,認識人物還是難度不小。針對這個問題,我想了一個簡單易行,并且使學生有很濃參與興趣的方法,通過實踐,使得認識曹劌這個人物問題化難為易。這個方法就是:給文中人物加神態。
例如第一段,學生加神態后原文變為:十年春,齊師伐我。公(急忙、盲目)將戰。曹劌(急切、焦急)請見。其鄉人(麻木、冷笑、輕蔑)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決然、毅然、自信、憂慮的)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一部分神態,魯莊公的“鄙”可見一斑,鄉人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漠然精神狀態一目了然,而曹劌的以國家存亡為己任的愛國精神,躍然紙上,特別是他對肉食者本質的認識一針見血,更顯示了他的遠見卓識。
乃入見。(委婉地)問:“何以戰?”公(茫然地、隨意地)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搖搖頭、失望地、真誠地)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試探著、自信地)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搖搖頭,更加失望地)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若有所思地)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滿意的、放心地)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這一部分的神態,魯莊公作為一國之君,竟然不知打仗勝利的根本依靠,鄙陋的特點一覽無余,而曹劌如一個循循善誘的導師,一步一步引導魯莊公認識到,取信于民才是勝利的根本保證,他的政治遠見被刻畫地活靈活現。
第二段,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急忙)鼓之。劌(果斷的)曰:“未可。”齊人三鼓。劌(自信的、果斷的)曰:“可矣。”齊師敗績。公(高興的`、匆忙、不加思索的)將馳之。劌(堅決的)曰:“未可。”下(仔細的)視其轍,(快速)登軾而望之,(胸有成竹的)曰:“可矣。”遂逐齊師。在激烈的征戰中,一招即失,滿盤皆輸。無論是抓戰機,還是抓追擊的時機,二人的神態又為他們作了極好的注腳。
第三段,既克,公(不解的、茫然的)問其故,(耐心的、有條不紊的)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至此,這場戰役已經結束,公依然不知勝利的原因,而曹本著對君主、對國家高度負責的精神,?月匙公作了解釋,更顯示出他的遠見卓識。而公雖?“鄙”,但是還不至于不可救藥。
在傳統教育的長期統治下,想象力缺乏現象非常普遍,這對文言文的教學帶來了不小的困難,一般情況下,老師總是把自己對人物,文章主旨的理解強加給學生。而經過給人物加神態,人物幾乎是栩栩如生的站在學生面前,象本文,神態是學生自己加的,對人物的評價學生也是講的頭頭是道,還不時有新的見解出現,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我覺得,其他文言文中了解人物性格特點,也可以用這種辦法。
《曹劌論戰》的課后教學反思 12
《曹劌論戰》的主要內容是記敘曹劌關于戰爭的論述。它生動形象的說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軍事上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全文的關鍵是“遠謀”一詞,通過人物的對話,再現曹劌的“遠謀”和“肉食者鄙”。教這篇課文時,我覺得這么短小的古文,又沒有太多難懂的字詞,對于語文基礎比較好的本班來說,應該很簡單。
針對這篇課文,我按以往傳統的教學,設計了課堂教學環節:學生朗讀,對照課下注釋翻譯全文,了解課文內容;教師圍繞曹劌的“遠謀”與魯莊公的“鄙”,分析曹劌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
在教學時,我圍繞全文的主旨句展開,首先提出問題:“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大多數學生都能快速找出來。然后從“戰前”、“戰中”、“戰后”三方面分析,最后順利歸納出人物形象。兩節課很輕松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下課后,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為莊公也有遠謀。”我聽了一愣,從教參到所有見過的資料,從未提到莊公有遠謀啊!心想:別是嘩眾取寵吧,我揶揄道:“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說:“莊公知道‘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這說明他有遠謀。”我說:“莊公是在曹劌的再三啟發下,最終才認識到作戰要靠人民,這只能表明莊公不是一個昏君而不是遠謀。”學生又說:“劉備打仗十有九敗,后來他三請諸葛亮并重用他,才得以三分天下,人們都說劉備有謀略。莊公重用平民曹劌打了勝仗,為什么說他沒有遠謀呢?”
又一個學生接著說:“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莊子問曹劌取勝的原因,為什么是‘鄙’的表現呢?”
我無言以對。是啊,縱觀歷史,國君并非個個能文能武、高瞻遠矚,但只要能知人善任,從諫如流,誰又能否認他的遠謀呢?不恥下問應該是虛心的表現,怎能是目光短淺呢?這兩位學生反傳統的觀點,很值得探討。
我陷入了深思。《曹劌論戰》選入教材多年,我也教過多遍,總是按照教參上現成的說法,把莊公看成一個目光短淺的國君,并把這個評價毫無異議地灌輸給學生,從未根據莊公所處的歷史時代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
現在,學生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和看法,而且有理有據,這不能不讓我對自己的語文教學進行深刻的反思。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往往無視學生思維的個性差異,對學生作出整齊劃一的指導,使學生被動接受教師所揭示的文本意義和主題思想,學生豐富的感悟和認知便在同一化、標準化的釋義中磨滅殆盡,從而嚴重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具有鮮明的個性差異,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往往因人而異。這就要求教師要淡化課程教學中的預定性和統一性,在閱讀過程中“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園地中采擷知識的果實。
【《曹劌論戰》的課后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08-14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05-08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01-22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03-13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07-22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08-28
《曹劌論戰》的教學反思07-29
曹劌論戰的教學反思08-15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15篇02-17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15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