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斜面教學反思參考(通用10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么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斜面教學反思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斜面教學反思參考 1
本課教學的“斜面”是一種新的簡單機械,學生對于斜面還是有一定認識的,也能結合生活經驗,猜測斜面是一種省力的簡單機械。本課的目的在于通過實驗,通過數據,使學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區別。
一、設疑導入,激發探究興趣
在本課堂的導入中,我播放學生喜愛的《頭文字D》動畫片的賽車過盤山公路的錄象。提問:雖然動畫片很精彩,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區別?為什么要這樣修建?”同時我故意讓一個身材嬌小的女生搬一桶純凈水到高處,引出難題,學生們很容易想到利用木板搭一個斜坡來幫助女生解決難題。在經歷了將水桶直接提到高處和沿著斜面運到高上,結合該名女生的體會,學生們直觀形象地發現前后兩次搬運水桶所花的力氣是有區別,結合生活經驗,教師點出課題:斜面。他們會進一步思考:斜面應該是有省力的作用。學生們的思考,猜測,質疑,正是本堂課行進的基礎,本課的目的在于通過學生對“斜面”提出問題,假設問題,進而設計展開實驗,通過數據,使學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區別。
二、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實驗后,我發現學生通過分析數據得出的結論是:斜面越低越省力,越高越不省力。描述不恰當,估計可能對斜面各個部分不了解。于是我組織學生討論:“越低”、“越高”是指哪里?是指坡高嗎?接著介紹斜面各個部分:坡長、坡度、坡高。然后提出如果在同一高度,放三塊不同長度的'板,你認為那一個更省力?并讓學生上臺驗證。然后再指導學生用坡度來描述斜面省力規律:“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三、聯系生活實際,再鞏固
實驗后,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是一個重要環節。教師應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討論、思考、發現,找找生活中各種斜面的應用,學生談到刀刃、斧頭之類物體時,最好能夠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一下,以加深印象。對于螺絲釘是一種斜面的應用,學生更多的是從“螺紋像盤山公路”這一感性認識上得出的結論,我們就補充一個以前常識教材中的小實驗,將一張直角三角形紙(斜面上涂色以方便觀察)繞在筆桿上,就能直觀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紋上的應用了。還結合生活現象問學生:去五金店買螺絲釘,老板拿出來兩種螺絲釘,一種螺紋較密,一種螺紋較疏,你會選擇哪一種?為什么?這個問題同樣可以通過上面那個簡單的實驗方法得到驗證,使學生了解到螺紋密,是因為斜面的坡度小的原因,可以更省力。(不過延長了距離,需要多花時間)
斜面教學反思參考 2
在設計本課的時候,有時間只有30分鐘,因此我就打算盡快的進行課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因此在第一稿的時候,我就讓學生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以學生進行幫助搬運工,進行搬運油桶。同時給學生一個木板的提示。學生非常容易的提出用木板搭在汽車的車廂,形成一個斜坡。這個時候我就抓住機會引入課題。這是第一稿的方案,在第三搞的時候,我就在荀老師,郭老師的建議之下將單元導入和本課納入其中。提出:生活中的'機械有哪些?學生就能夠較為輕松的回答。但是我在上課的時候,將問法改為:聽到機械這個詞,你想到了什么呢?學生回答道:金屬,電,機器人等。這個和我預想的相差比較的遠。因此我現在認為還是第一種問法較為妥當。那樣學生就能夠較為好舉例,同時活躍課堂的氛圍。
在導入本課的時候,荀老師和郭老師建議將給以學生木板的提示去掉,讓學生發散思維,想各種各樣的方法。活躍班級的氛圍,調動學生的氣氛。因此我在上課的時候,發現學生們能夠較為好的進行思考發言,說出各種各樣的方法。當一位女生說出用木板搭在卡車上,我及時的抓住機會,導入課題。但是現在想來我認為我沒有及時進行評價學生,給以學生以積極的評價和鼓勵,這樣會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介紹完斜面的定義之后,問題學生斜面有什么作用的時候,然后讓學生進行回答相關的問題。學生都進行相應的猜想斜面斜面的作用。這時候學生學反應各種各樣,比較好。現在想來,我是否能夠讓學生就斜面提出相關的問題呢?再在學生提出的問題中選擇本節要研究的問題,這樣能夠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但是由于時間所限,我沒有這樣做。如果時間比較充足,我就讓學生進行提問。在學生進行猜想的時候,引導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學生們都進行猜想。我在學生的猜想之中只選擇驗證斜面省力這個課題,對于其它的課題沒有進行理會。現在想來,我以后需要對于其它的課題鼓勵學生在課下進行單獨或者合作探究,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課下的興趣。這樣學生就會對于自然科學越來越感興趣了。
感謝郭延法,荀春蓮老師給予的幫助。仇立運老師給以在各個方面的指導。
斜面教學反思參考 3
在引導學生分析數據之后,學生進行猜想豎直拉的數據波動范圍不大,為什么同學們做的沿斜面拉的數據波動范圍的波動非常大。通過引導學生的分析數據,啟發學生進行猜想。在這里的猜想是學生舉手進行猜想回答,這樣能夠較為合理的節約有限的時間,學生進行踴躍的回答猜想,有的同學猜想是速度大小不同,有的同學說是力度大小不同等原因引起的,這樣學生進行積極的猜想,在學生猜到可能是由于坡度不同的原因,我及時的抓住這個點將進行猜想研究。在這個同學進行猜想之前,有個學生說是有高度的不同,當時我們繼續說是高度不同,會因引起什么不同呢?學生沒有進行回答。現在想來學生的猜想也是對的,但是和老師的設計有別。
關于這些猜想的處理,我采用了選擇其一研究一個猜想,其他的猜想學生能夠進行再課下進行研究。這樣似乎激發學生在課下的研究興趣,又能夠保證學生在課上研究的主題不偏。我想如果在平時的課堂上我會怎樣進行處理呢,我可能讓學生對于自己的猜想分別進行研究,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但是在這種比賽的課堂上,我只有舍棄這些,引導學生積極的研究一個主題。這是似乎不符合科學的教學精神。在激發學生猜想的時候,有學生回答力度不同引起的。我當時給以學生直接的回答我們是勻速拉。這樣才處理似乎還是不妥。應當也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研究。
在學生的設計方案的過程中,學生的表現都不錯,能夠給根據自己的`材料進行實驗的方案的設計。他們一般設計兩個不同的坡度進行實驗,我在巡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設計了三個不同的坡度。
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的過程非常的順利,雖然個別的小組在實驗的過程中數據的讀取和記錄出現了問題,現在看來學生們再動手操作能力需要在平時積極的訓練。
匯報的的過程中,我是在巡視的過程中,找到三組的同學代表拿著自己的實驗表格在投影上上展示數據并且得出結論。在這些數據的支持下,學生比較容易的得出我們的結論。
最后的一個環節是學生進行在生活中進行應用斜面,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
斜面教學反思參考 4
本課教學以學生所常見的生活場景:“工人叔叔往卡車上搬運油桶”為切入點,激發了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由此引發學生提出問題:斜面是否省力?怎樣搭斜面更省力?并且圍繞這兩個問題展開討論,提出各自的假設,研討設計并操作實驗,然后匯報發現,得出結論。最后回到現實生活中,認識各種斜面(其中包括變形的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經歷了“問題——實驗——結論——應用”的完整探究過程。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潛移默化的認識到:科學源于生活,科學反過來還能應用于生活,改善我們的生活。學生通過“搭建各種不同的斜面拉動木塊測量拉力”的實驗和模擬制作螺絲釘螺紋的活動,體會到“動手做”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作用,認識到科學的結論不止一個,科學的發現是在實踐中獲得的,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生還通過組內評價、組間評價、教師在記錄表上蓋“棒”字章等多種評價方式,及時反饋、表揚鼓勵學生各個探究環節,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總之,這節課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起點,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富于啟發性、激勵性的教學語言,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與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小組研討、自主設計、合作實驗、歸納概括,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較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學習意識。
在這節課中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沒有放開學生的“手腳”。上課時雖看似所有的實驗設計都是由學生獨立提出完成的,其實這一切都是按著我的思路在進行著。這突出體現在第一、第二個實驗的銜接口上,斜面的省力程度和坡度的大小可能有關系應該由學生從實驗數據中發現,從而設計出實驗方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想,而不是由我來拋出問題,按照我的思路來發現并解決問題。
知識點的拓展延伸不到位。在學生掌握了知識要點——斜面的作用之后,應該讓學生自己找找生活中的工具運用了哪些簡單機械的工作原理,這不僅鞏固了這節課的內容,還復習了前幾節課的知識點。最重要的是科學學習的內容就是要和生活緊密相連,因為學習的目的就是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斜面教學反思參考 5
斜面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對于斜面省力學生有一定的認識,上課時通過工人搬油桶引入斜面的概念,通過猜測斜面的作用引出驗證實驗的設計和討論,重點回顧對比實驗,注意變量的控制。本課的第一個實驗比較淺,數據得出就能得出“斜面能省力”結論。繼后拋出“怎樣的斜面更省力”的問題,讓學生自行解決,同樣通過控制變量,實驗收集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來。“同學們的數據比較都能證明使用斜面省力,為什么省力的大小不一樣呢?這和什么因素有關系呢?”學生紛紛猜測,在猜測的基礎上找到一個影響斜面省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就是:斜面的坡度大小是否影響斜面省力的'大小。可是在設計這個實驗時,有些學生對于變量和不變量這個問題沒有理解清楚,再加上自主選擇實驗材料訓練的較少,致使學生實驗完成的效果不好,匯報結果時有些倉促。看來只有做到課前備課的充分、周到,才能使課堂的生成處理的更高效。
對于些課,我有些思考。什么是斜面?小學科學六上課本16面描述如下,像搭在汽車車廂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做斜面。(小學科學常用的舉例式定義。)在網上搜到這樣的話:斜面是簡單機械的一種,可用于克服垂直提升重物之困難。
依此類推,引橋、匝道、盤山公路是斜面,這好象沒有太大的疑義。接著書本上說螺絲釘也是斜面,還特意放了張螺紋局部放大圖在旁。螺紋彎曲的樣子和盤山公路十分相似,但是擰螺絲釘和提升重物有什么聯系的吧?至于說擰螺絲釘能省力,那我說是因為用螺絲刀時利用輪軸原理,否則直接把螺絲釘按進木板,螺紋還在,但你會覺得省力嗎?
菜刀、剪刀、斧頭這一類工具的刀刃都是傾斜的面,與沒有開封的刀口比較是省力,但也沒有涉及到什么提升重物,都是向下用力或左右用力,憑什么說它們是斜面?還有,滑梯是不是斜面?房屋的三角頂是不是斜面?我真的有點迷糊了。
作為一名科學老師,我覺得在今后的課堂上,我還應該時時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課堂中的每一抹亮色,讓學生自由暢談個人真實的想法,而不是打壓、終止學生的發言。要使課堂在對話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導,在引導中感悟,那么我們的課堂也將在生成中綻放生命的旋律,課堂也會萌發個性化的氣息。這樣的課堂,一定會時時精彩的。
斜面教學反思參考 6
《斜面》是在《杠桿》、《滑輪》、《輪軸》三課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認識的又一種簡單機械。重點是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知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以及斜面傾斜角度越小越省力。
為了上好這一課,課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精心準備各種實驗材料,設計教案,力圖通過老師的指導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這樣做。引領者學生順著自己的教學思路來完成本課教學內容。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卻出現了我預設之外的一些問題。如在導入新課時,我設想著提出問題后,學生會說可以把箱子直接搬到桌子上,還可以在桌子和地面之間搭一塊木板把箱子推上去。而實際上學生直接說出了斜搭木板的方法,此時我應該順著學生的思路及時追問為什么用這種方法?斜搭的木板起什么作用?進而揭示什么是斜面,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動。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見學生沒有把直接搬的方法說出來,只好直接告訴學生,把學生引到自己預先設想的'教學思路上來。沒能達到隨機應變,順勢而牽教學效果,這一方面反映了自己課堂教學機智不足,應變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備課時只關注了書本、關注了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了解。
在做探究斜面作用的實驗時,出現了直接提起小木塊用的力與利用斜面拉小木塊用的力相同的情況,這也是我事先沒有想到的問題。當時我就想是不是學生的實驗操作有問題,于是我與學生一起進行實驗,結果還是如此,這是怎么回事呢?細一琢磨原是摩擦力在作怪。因為木板與小木塊的表面光滑度不夠,摩擦力較大,影響了實驗效果,才出現了上面的情況。為了不影響后邊的實驗,我及時調整了方案,把小木塊改為滾軸,變滑動摩擦為滾動摩擦,使摩擦力相對變小,于是學生順利的完成了實驗,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教學中,雖然用滾軸代替了小木塊,減小了摩擦力,但由于滾軸質量輕,產生的數值差距較小,效果也不是很明顯。我想下次再上這課時,把滾軸的質量變大,效果會不會更好些。
通過本課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要想讓課堂教學效果好,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需要教師要認真觀察、了解、分析學生,密切聯系生活,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出發,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內容,善于取舍,不斷反思,這樣才能讓課堂充滿活力。
斜面教學反思參考 7
由于實驗器材一直沒有到貨,科學課只能調整課時來上,本周選擇了第一單元第四課來上。這節課從一些科學概念知識上來說還是比較好上,但是由于實驗材料不足,學生做實驗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在聚焦部分,直接出示滑滑梯的圖片,學生都能說出滑滑梯的特點和怎么玩,在加入山坡和樓梯的圖片,很容易就引出了本節課的學習主題——斜面。接著提供鐵架臺和木板讓學生來搭斜面。
在探索部分,先出示正方體、圓柱體和球體,幫助學生認識這三樣物體,在引出物體放到斜面時應該怎么放置(放在最高處、不能推等),每個物體分別測試三次。學生測試后,先讓學生用手來模仿正方體是怎么運動的。這時有的小組是靜止,有的小組是滑動,并且推測這兩種狀態可能與高度有關(這里強調坡度這個詞匯),然后是圓柱體和球體,引出滾動。接著提問滑動和滾動有什么區別?一些學生可以指出滑動是一個面接觸斜面,滾動是多個面接觸斜面。接著在發放其他物體(六棱柱、長方體),教師提示可以改變這五種物體的`放置方式,也可以改變鐵架臺的高度,讓學生繼續做實驗。結果發現六棱柱的運動方式有靜止、滑動和滾動,長方體的運動方式有靜止和滑動。
在研討部分,在黑板上之前接觸了五種物體的運動方式,根據板書提問:為什么正方體、六棱柱、長方體既可以靜止也可以滑動,從而總結物體在斜面的運動方式與斜面的坡度有關。提問:為什么正方體、長方體不能滾動而圓柱體、球體、六棱柱可以滾動,總結物體在斜面的運動方式和物體的形狀有關,提問:為什么圓柱體既可以滾動又可以滑動?總結物體在斜面的運動方式和物體的放置位置有關。
在拓展部分,由于學校的斜面的兩面粗糙程度不同,讓學生繼續實驗物體在兩個不同面運動時有什么區別?一些孩子發現物體的速度改變,一些孩子發現本來在光滑表面運動的物體在粗糙表面靜止了。他們猜測物體在斜面的運動也可能與斜面表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總體來說,這節課的內容比較豐富,學生參與感很足,但是由于實驗器材的限制,木板不能很好的固定在鐵架臺上,比較耽誤時間。用于實驗的物體有限,沒有測試更多形狀的物體在斜面的運動。這節課學生活動手冊上沒有提供勾畫的表格,如果在課前設計打印好,讓學生邊實驗邊記錄,實驗秩序會更好,也更方便學生總結。
斜面教學反思參考 8
《斜面的作用》是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上冊的教學內容,斜面是一種簡單機械,這是一種在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機械。本課學生通過設計簡單的對比實驗并進行實驗研究,利用數據了解斜面的作用,以及認識不同坡度的斜面的省力規律。
學生在學習本單元第一課學習的基礎上,他們對斜面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于是,我利用圖片創設生活情境,問學生:“如何把一桶汽油裝到卡車上?”他們自然而然地想到用一塊木板搭成一個斜面,從而滾動油桶到卡車上。這樣就幫助學生建立了對斜面的初步認識。但是,人們利用斜面搬運重物究竟省不省力呢?學生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見解,有的學生認為省力又方便,有的學生認為方便但不省力,這就促使學生主動探究斜面是否省力。
本課采用討論的形式,圍繞如何證明“斜面能不能省力”展開,重點討論實驗步驟和方法。在討論過程中,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的.“生本”理念,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在這過程中,針對實驗的難點和細節,教師適時的進行側面引導,并在學生討論之后通過提問的形式逐漸補充完善學生的實驗方案。同時,給出“溫馨提示”——指出實驗需要注意的細節問題,幫助學生高效地完成實驗探究。一定要強調本實驗為對比實驗,需要把“利用斜面提升的力”和“直接提升的力”兩者進行比較,方能得出斜面是否省力的結論。
在分組實驗后,我讓各小組把自己的數據統一寫到黑板上集中呈現。學生進行觀察、分析數據后,能夠很快發現斜面能夠省力,從而得出正確結論。
在匯總分析各組的數據時,細心的同學也能發現不同的小組,斜面的省力情況不一樣。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學生立馬發現各組的斜面坡度大小不一樣。通過再次深入分析數據,學生能夠找出斜面的省力規律——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全班的分組合作,大大提高了本課的實驗效率。教師在此過程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不需要過多的干擾學生的思維。
本課的最后,我簡單介紹了一些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認識到斜面的應用廣泛,明白科學技術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鼓勵學生要多用科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物。此外,讓學生嘗試解釋“盤山公路為什么要修成S型的?”學生能夠很快作出解釋,以此檢驗學生對斜面知識的掌握程度,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活學活用。
當然,本課還存在一些不足:全班分組合作之后,學生的動手探究機會減少了;各環節時間的分配上還不夠合理,收尾顯得匆忙。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需要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斜面教學反思參考 9
在完成《斜面》這堂科學課教學后,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深入反思,收獲頗豐,也察覺到了一些有待改進之處。
一、成功之處
情境導入吸睛:以搬運重物到卡車上的實際難題作為開場,展示工人利用斜面木板輕松推動重物的視頻片段,瞬間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成功激發學生好奇心,讓他們急切想探究斜面背后隱藏的科學奧秘,順利引出課題,為后續教學營造活躍氛圍。
實驗設計合理:安排了 “探究斜面省力情況” 的小組實驗,為每組提供不同長度、高度的斜面木板、小車、彈簧測力計等器材。學生親自動手改變斜面坡度,測量并記錄拉小車所需力的大小,操作流程清晰,實驗目的.明確,在實踐中真切感受到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的規律,有效培養動手與探究能力。
知識聯系生活:課程尾聲引導學生列舉生活斜面應用,像盤山公路、樓梯、滑梯等,促使學生將課堂所學科學知識與日常所見緊密關聯,體會科學實用性,深化知識理解,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
二、不足之處
小組協作欠火候:分組時未充分考量學生能力差異,部分小組實驗進度拖沓,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主導操作,基礎薄弱學生淪為旁觀者,參與度失衡;且小組討論環節,我引導不足,學生討論易偏離主題,深度思維碰撞匱乏,協同合作效能未充分釋放。
時間把控有偏差:實驗環節學生熱情高漲、操作投入,我因不忍心打斷,導致時間過長,后續總結歸納、拓展延伸環節倉促,像斜面在機械組合中作用原理沒深入剖析,學生對知識系統認知受影響。
評價體系不完善:多關注實驗結果與回答問題正誤,忽視學生實驗過程努力、團隊協作表現,評價反饋簡略籠統,不利激勵學生持續投入、改進不足,阻礙良好科學素養形成。
未來教學,我會優化分組,依能力互補搭配;強化小組討論引導,把控時間節奏;構建多元評價,涵蓋過程與結果、個人與團隊,提升《斜面》及類似科學課教學質量。
斜面教學反思參考 10
《斜面》教學結束,回顧課堂點滴,在教學策略、學生引導等多方面有值得總結經驗與需反思改進的地方。
一、亮點呈現
概念講解直觀:講授斜面概念時,摒棄單純理論闡述,巧用實物模型,展示不同形狀、角度斜面道具,比劃搭建在講臺上,配合簡單圖示,清晰標注斜面 “坡度”“高度”“長度” 等關鍵要素,抽象概念具象化,學生輕松理解,為后續探究筑牢基礎。
多媒體輔助得力:制作精美 PPT,融入動畫演示斜面省力原理,以卡通小人拉物體上不同坡度斜面,力的大小數據實時顯示,動態畫面將抽象物理過程可視化;還插入生活斜面應用高清圖片、簡短科普視頻,拓寬視野,強化知識記憶。
引導提問巧妙:課堂適時拋出系列啟發性問題,如 “除了改變坡度,還有什么辦法改變斜面省力效果?”“生活中為何有時不選最省力斜面設計?” 激發學生思維,促使他們主動思考、大膽質疑,踴躍發表見解,課堂成 “思維戰場”,學生主體地位凸顯。
二、問題洞察
實驗細節疏失:實驗前器材檢查存漏洞,部分彈簧測力計指針未歸零、木板表面粗糙磨損影響小車滑行順暢度,干擾實驗精準度;對學生實驗規范操作指導不細致,如拉彈簧測力計時姿勢、讀數方法,致實驗誤差增大,數據可靠性打折。
個體關注缺失:課堂聚焦小組整體表現,對性格內向、學習吃力學生關懷不夠,他們遇難題不敢發聲求助,知識疑惑積累,學習自信受挫,與面向全體學生教學目標相悖。
拓展深度不足:雖提及生活斜面應用,可僅淺嘗輒止,未深挖背后工程學、力學深層原理,拓展環節局限于列舉現象,未引導學生創新思考,如設計新型斜面工具,限制科學思維進階與實踐能力提升。
后續再教《斜面》,我會嚴謹把控實驗細節,周全準備器材、精細指導;留意個體差異,貼心幫扶;深挖知識內涵,拓寬拓展維度,讓教學更完善,助學生扎實掌握科學精髓。
【斜面教學反思參考】相關文章:
斜面教學反思02-27
斜面的作用教學反思09-06
《斜面的作用》教學反思08-24
關于《斜面》教學反思22篇11-18
科學《斜面的作用》的教學反思05-27
《斜面》教學反思(通用17篇)12-27
斜面教學設計09-22
斜面教學設計通用02-03
教學反思參考09-23
《斜面》教案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