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時間:2024-04-08 14:11:21 飛宇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1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1篇)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1

  目前,正在全國分步實施、有序進行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教師為中心,課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語文教學,開始出現了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努力進行教學改革,學生愛學語文,課堂氣氛活躍的可喜局面。我在教學實踐中認識到,要想使語文課程改革朝著既定目標健康而和諧發展,要想使語文教學走出“費時多而收效微”的低谷,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初中階段的語文素養,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正確處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的基本特點。”

  課程標準的這段話意思明確:語文課程的性質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后、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為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扎扎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二、要正確處理自主學習和主導作用的關系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后馬上接受下來并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于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哄哄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說啥就說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么任務,達到什么目標。教師引導孩子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么樣的影響?”長期“不假思索地說”,“無根據地說”,“任意地說”,“編造著說”,“不負責任地說”,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有條件的。這就要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通過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愛學語文;通過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使學生對學習語文充滿自信;通過在教學中引導、發現,使學生不斷習得學習語文的方法。學生有了學習興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便會落到實處。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

  三、要正確處理合作學習和獨立思考的關系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采用。那種人人參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

  四、正確處理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的關系

  以往的語文教學,把學生禁錮在小小教室里,與世隔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這樣做肯定不對,要破“課堂為中心”。自然、社會、沸騰的現實生活,也是學習語文的課堂。這次課程改革,要建設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進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不應僅限于讀書、寫字、答問,而應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小課堂連著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寬語文教學的途徑、形式。教學內容、形式、途徑要向自然、社會、現實生活開放,也就是說,必要時語文教學要走出去。還要重視課外閱讀、課外習作的指導,使學生把課內學習所得遷移到課外學習中去。課內閱讀教學中決定了語文課文的經典性、基礎性和示范性。課文應當是精品,文質兼美,在思想內容上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在用詞、造句、布局、謀篇、文風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課文也就成了知識、能力、思想教育和審美情趣的載體,為重要的是課文能夠使學生掌握帶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使學生學會從特殊到一般,舉一反三,更好地在課外進行其它類似文章的學習閱讀。閱讀教學離不開課外閱讀,二者必須相互結合,互補互助。課文閱讀教學是基礎,對課外閱讀起著指導作用;課外閱讀是課內的延續和補充,反過來豐富并深化課文的閱讀學習。真正做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當前應當重視的是,課堂上,特別是低年級課堂上,過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樂樂、熱熱鬧鬧,用大量的非語文活動擠占了學語文的時間,結果快樂有余,收效不大,沒能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學習的基礎,這是與課程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的。至于課外語文活動,有的目的不明,組織不利,時間花了不少,學生在學語文、用語文上收獲不大。這就需要加強目的性,減少盲目性;加強計劃性,減少隨意性;要切實可行,講求實效。

  五、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

  語文課程改革,要致力于每個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的核心是什么?是語文能力。因此,我們必須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等能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的基礎不僅是扎實的,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以往的語文教學比較忽視的。培養創新能力,核心是獨立思考能力,還有豐富的想象力。怎樣培養呢?比如,在識字教學中培養獨立分析、識記字形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讀文章想畫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勵學生發表獨特感受和個人見解,說真實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學中引導觀察,鼓勵發現,提倡寫個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練習。

  當前我們教師應當警惕的是,在閱讀和作文教學中存在盲目追求新異的現象。特別是在閱讀教學中,要處理好培養求異思維與培養求同思維的關系。不是想法、說法越新越好,越與眾不同越好。關鍵是要說真話,說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和諧發展。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2

  本學期是學生由小學進入初中的第一個學期,是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的一個銜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轉折點,更是一個關鍵的學期。學生由小學的語文學習到適應初中語文學習的要求,要經歷大的跨度。初一年級識字不是教學的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有困難;閱讀應該是學習的重點,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因此,本學期我在注重加強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基礎上,把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倡導學生多讀書勤練筆作為教學的重點。現就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進行如下反思:

  一、培養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從第一堂語文課開始讓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讓學生樹立"。

  生活處處有語文"的思想,要勤于閱讀,善于讀書、讀生活,注意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語文學習由課內向課外延伸,使語文學習能有源源不斷的活水。

  我要求學生堅持閱讀《讀者》等,文章內容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同時堅持寫讀書筆記,每篇讀書筆記包括三部分內容"故事概括",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美文佳句",讓學生自主摘抄,擴大學生的詞匯語句積累量;"點亮心燈",談自己的閱讀感悟。又教給學生圈點批注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日積月累,學生的語文素養會有所提高。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學生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

  二、培養學生勤練筆的習慣。

  我變周記為練筆,變自定題目自主去寫為規定選題系列寫作。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并記錄身邊一個細節或場景,捕捉生活中的點滴,可長可短,然后試著寫成繪聲繪色的文章。每周的練筆都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賞析,由于是寫身邊所熟悉的,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很多孩子逐漸能寫出生活的情趣。

  三、加強文言文基礎知識的`落實,培養良好的語感。

  文言文知識量大,需要大量記誦,初一學生剛接觸文言文,想學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本學期在文言文、詩歌的教學上,著重注意了文言基礎知識的落實和朗讀背誦培養語感兩個方面。文言文的翻譯必須放到課堂完成,課下進行鞏固。

  誦讀的能力是語文素養的體現,課堂上經常在指定的時間內進行背誦競賽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的過程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指導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我決心用智慧經營教學,用感情去灌溉學生,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而作出應有的努力。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3

  在推進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我發現了語文教學嚴峻問題,也敢到了自己在作為一個母語教師肩頭責任重大。于是不斷進行探索和思考、總結,和大家共同交流。對自己在工作中一些體會做一下小結。

  一、教學方法要穩中求變

  因為單一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生厭倦,而太多變教學又讓學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規律,無“法”可依,所以教學就成了一個需要不斷思考和改進,既需要象做飯一樣要變換花樣,來引起學生求知欲望,又要形成一定格局和習慣,讓學生覺得有規律可尋。例如每天預習,需要有一定方法和規律,讓學生知道應該做什么。生字、詞語以及有關作品背景和作者資料,初次閱讀課文,是必須掌握。而有時也需要一些變化是我們需要潛心研究,例如我在教學《變色龍》時候要求學生把自己朗讀最好段落錄下來,讓學生通過讀體會人物性格和思想。

  二、教學主體要調動激活

  要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激發學生智慧火花。有時我們總是為僵化課堂氣氛而很苦惱,其實學生學習態度和興趣不是一天可以培養。新課程角度來講,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開發者和創造者,而不是被動執行者。尤其是現在孩子他們從小接受良好教育,聰明指數絕對超過了我們小時候,如果要是用我們來衡量他們是不行,因此我們要相信學生能力,給學生一個施展自己平臺。例如:在學習《窗》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設想一下,這個沒有看到他所希望看到美景病人,他會怎么樣呢?同學們紛紛去說。有說,他懊悔之極,后來自殺了;有說,他也舊病復發,痛苦而死;有說,他在一次次噩夢中死去了;還有說他后來遇到了一個好醫生來這個城市,于是很巧治好了他病,而他后來就用自己所有錢,買下了對面土地,把他建成了一個美麗公園……學生想象能力是超出老師想象。

  三、教學重點要突出體現

  語文課堂要突出重點,體現亮點。其實新課本每單元基本有一個重點,但是每課又有各自特點。例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主要是小說,《孔乙己》、《范進中舉》、《口技》、《變色龍》、《窗》只有一篇是文言文,其余都是小說,而四篇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運用了對比方法,但是對比角度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把握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去學習。讓學生既看到知識整體特征,又看到每一課特點。既要給學生知識又要讓學生感受到快樂,營造快樂語文氛圍。例如《孔乙己》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孔乙己境遇而編寫課本劇,并進行表演,或者可以通過多媒體讓學生看已經制成光盤課本劇來感受主人公悲慘命運。《口技》則可以讓班上有這方面特長同學去施展自己才能,在快樂同時了解什么是口技。《變色龍》則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分角色讀,然后自己選出最佳搭檔來展示給同學們。

  四、教學情感要交流醞釀

  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沒有情感教育是失敗,沒有情感課堂是痛苦,讓學生能把自己喜怒哀樂,在課堂上能真情流露,與主人公共命運,與作者形成情感交流與對話,以情來陶冶學生,以情來激勵學生。情感既是教育目標,也是教育手段。比如,在學習《背影》一文時,我首先讓學生聽了《父親》歌曲,然后讓學生談自己父親,想想父親給自己關愛。其實老師如果有能力,最好自己給學生唱,或者讓有能力學生唱,這樣學生更有深刻體會。我在教學《白楊禮贊》時候,給學生唱《小白楊》,盡管唱沒有歌星好,可是學生還是覺得我們老師真行,于是就更加強了學生對老師崇拜,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五、教學范圍要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要走向生活社會。如果就語文課本學習語文是永遠無法學習好,我們精彩課堂只是學生學習語文很小一部分,只是能應付考試,而學生能力和實踐是無法真正得到鍛煉和提高。學生語文最終是要在社會中去檢驗,所以必須讓學生能夠活學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個性思考,不在要求統一答案,所以這就是說老師一定要把思維空間真正還給學生,這樣才真正有助于學生提高。要讓學生更多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去積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們有了自己思想才能真正積極去學習語文。

  語文作為母語原本有它得天獨厚優勢,可是現在卻因為教學課程而變得過分單一,使語文失去了原本應該有活力。尤其是現在語文,由于文言文是固定,是必考,所以老師們在復習時候有時會過多把經歷放在一個一個生字記憶,要求學生一個字不差把文言文背寫下來,于是這些原本在新文化中已經沒有了語言影響力文章,了老師教學重點,也成了學生學習難點。學生苦不堪言。當然我們不否認古人知識廣博,也不否認老祖宗給我們留下輝煌文化遺產,但是不應真正讓它成為學生學習重點,我總是覺得應該是一種人文積累,而不是文字積累。古人東西再好,還是應該去更多發展現在理念。由于有文言文很長,學生又沒有學習興趣,所以教師不得不為了考試而逼學生去背。盡管考試時就是那么10分左右題,可是面對一分也不能少考試來說,對于關系著學生命運考試來說,總是不能忽視,所以成了一項負擔。對于優秀學生還不是問題,對于差一點學生那簡直是如登高峰。

  不過,教師也可以分層而論,讓學生體會古人語言精煉,可以讓學生去積累和欣賞自己喜歡一些詩歌和文章,而不是僅僅局限于背誦課本上幾篇,幾首。

  六、教學內容要開放靈活

  努力建立開放語文。語文是母語原本就是學習其他科基礎,是學生將來生活重要交際手段之一。

  但是長久以來,各科都是孤立進行教學,學科本位思想太嚴重了。課程過分強調知識傳承,忽視了學生知識聯系,以及科目交流和溝通,把自己封閉起來,然后說語文怎么也考不好,怎么回事。當然我們不否認語文考試以往存在弊端,而導致應試和素質沖突。課程過度強調統一,東、南、西、北、中,億萬學生同時學習統一內容,使課程變凝固、僵化,缺少了彈性。

  可喜是最近考試出現了科目交融,盡管只是那么1、2分,可就是為了這一點分數老師們會苦心去經營,會努力形成一個教育整體。

  有時我們生病時會因醫院科室分太細,以致有時生病了不知道要去哪個科室而苦惱。其實我們教學也應該是適當有一點溝通,不要因為自己不是英語老師而不敢說一句英語,不要因為自己不是物理老師而為自己對物理知識淺薄而做解釋,其實老師應該是一個多元整體,是一個一專多能結合體。

  當然不是說語文課都上不倫不類,但是也不是雷池不可跨越。

  語文課堂要打破壁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綜合實踐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讓語文教學充滿活力,讓語文課堂快樂融融,讓語文不在是學生負擔。這是每一個老師和家長心愿。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4

  面對課改熱潮的沖擊,剛開始只是“任爾東南西北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態,但如今,時代的發展需求,信息技術的全面推入,改革課堂教學,尤其迅速改革語文課堂教學,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已成為每一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下面是筆者在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幾點粗淺體會。

  一、教學模式的審視

  1、學習方式的改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法和途徑。語文學習中用什么樣的學習形式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都取決于教學目標的要求。

  2、教學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之上,這里的“平等”絕不是師生之間無條件的平等,而是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觀點、人格、情感等,同時又要高于學生,教師始終是首席地位,要引導學生掌握更廣泛且更有深度的語文知識,如果教師不加鑒別地肯定學生所有的言論,而不對其進行一定的點評和拔高,學生是很難獲得進步的。

  3、教學目標的改變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們在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都要實現該教學目標,而是憑借語文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課文內容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具體根據教學內容關注不同的目標,“潤物細無聲”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最佳教學境界。

  4、互動狀態的改變很多教師認為,新課標的最終目標應是“學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動起來”,在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下,達到大家都動起來的最終目的。其實不然,語文學習中的調動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學生在活動的外表下內在的思維一直處于停滯狀態,這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不管課堂上采取哪些調動方式,只有那些能讓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活躍狀態,學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任務是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的同時更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啟動學生的情思,這才是真正的“動”。

  二、教學載體的審視

  1、文本教材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藍本,因此“探究”教材,不僅是學生的任務,教師自身對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層內涵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只有教師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領學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師生與文本作者形成對話。

  2、教具

  任何一種課堂形式(包括電教媒體的運用)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課堂討論或呆板單一,或信馬由韁;有的一節課則完全用鼠標代替粉筆,用錄音代替教材等,這樣的教學手段沖淡了語文教學豐富多彩的實質內涵的.特質,難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師

  我們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更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有教師適時介入,或進行必要的點撥歸納,或對文本作適當的拓展,才能將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深層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身為教師,“路漫漫其修遙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雪萊有一句名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遙嗎?”,其實現在,沐浴第二輪繼續教育的東風,享受國家重視義務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動新課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美麗春天。每一位語文教師,真的應該在這陽光燦爛、鳥語花香的春天,順應時代的東風,高舉課改的大旗,小而言之,為自己的事業,開創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為祖國的未來,播種火紅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會多一份清醒,多一份進步。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潮下,我們要不斷反思,與時俱進!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5

  反思一:放與收

  案例一:一老師在執教《承天寺夜游》一文時,按照“粗讀明人事--細讀疏文意--品讀探主旨”的思路分析課文。在展示主旨環節,學生討論出了好幾種主旨,如體現作者悠閑、欣喜、落寞之情。這時候,老師打出作者背景引出“豁達”之核心情感。

  點評:像這樣的教學過程,老師就很好實現了教學的收放自如。在學生討論時,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看法;在提升環節,卻有老師極為精到的看法。最后,還上升到指導學生如何達觀看待人生方面,實在是很好的實現了文言文教學古為今用的教育作用。

  反思二:入與出

  案例二:一老師在執教《春》一文時,先讓學生分析春景圖的特點、寫作順序、角度方法、修辭比較;老師再梳理:景物描寫應做到抓特點、多角度、按順序、用修辭;最后,讓學生仿寫一幅秋景圖。

  點評:該老師先深入文本,了解課文寫景方法,再走出文本,讓學生學會使用這種寫景方法,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

  反思三:果與因

  案例三:一老師在執教《敬業與樂業》時,讓學生找中心論點。卻只是找到答案,并沒有告訴學生理由。

  點評:在教學過程中,探究”為什么“是培養學生思維、提升學生能力的必經過程,是掌握知識、規律的最佳方法,也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所以,在指導學生判斷中心論點時,一定要說明為什么是這個句子而不是那個句子。另外,楊老師還特別提出應該講語法,因為語法知識是滲透在語文學習的很多環節,包括概括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語言特點等。

  反思四:實與效

  案例四:一老師在執教《偉大的悲劇》一文時,帶著學生把課后的詞語注音、解釋讀一遍、講一遍。這是”實“。

  點評:楊老師認為,在教詞語時,可以采用更有效的手段,如羊軟綿綿為”羸“,女孩裹腳走路慢為”姍“,缸里的東西沒有了為”罄“。他還認為,小學階段重在識字,初中階段重在釋字(可以講講構字法),高中階段重在講字的文化。所以,楊老師建議老師讀讀《說文解字》,一定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呢!

  反思五:取與舍

  案例五:楊老師在教初三第三單元《故鄉》《孤獨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聲》四篇課文時,便把單元目標分解到四篇課文中。這樣,每一篇課文不必面面俱到,每一篇課文突破一二個教學目標即可。所以,在《故鄉》一文中,主要抓肖像描寫;在《孤獨之旅》一文中,主要抓環境描寫和襯托手法;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主要抓語言描寫;在《心聲》一文中,主要抓心理描寫。

  點評:我們在教學中,要學會取舍一些內容,研究課標、考標,根據單元目標和教材特點,重新處理教材,綜合定標。所以,我們應該在文本中抓取最有價值的東西進行教學,不必每一個細節都講到。

  反思六:教與學

  案例六:一老師在教《俗世奇人》一文時,從標題入手,讓學生思考:”俗世“與”世俗“的區別在哪?”俗世奇人“又好在哪?進而引導學生體會這”世“”俗“在何處,這”人“”奇“在哪里?

  點評:我們更應該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而不是老師教學的角度思考教學。所以,我們要教學生怎樣去學習,以及學會、學懂。

  反思七:自主與合作

  案例七:一老師在執教《端午的鴨蛋》一文時,布置了三個合作探究題,其中有兩個題目是自主學習就可以解決的。

  點評:楊老師建議,一節課最多一二個探究題,多了不能發揮作用;學生獨自能夠解決的問題,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即可;在”合作探究“小組建設上,可以多花點心思,比如指導學生如何發言,如何傾聽,如何展示小組成果(可以讓學生上黑板寫答案),以及討論前至少一分鐘的獨自思考等。

  反思八:”講“與”默“

  案例八:一老師在講《孫權勸學》一文時,先是老師范讀課文,再學生翻譯課文,接著賞析三個問題,最后拓展練習,講述三國故事。

  點評:楊老師建議,文言文翻譯不用逐句過關,可以在小組內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生能夠獨自解決的不講,學生相互間能夠解決的不講。只有學生提出的'難點才是老師需要重點突破的。

  反思九:淺與深

  案例九:一老師在執教《老王》一文時,抓住老王善良的一面進行教學。

  點評:這位老師在后來的反思中,認識到了《老王》一文還體現了作者對社會現象無能為力的慚愧,對社會不公的批判。也就是說,要抓住文眼”愧怍“進行深度教學。

  反思十:固與拓

  案例十:一老師在執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拓展題設計為《我見到了發財的于勒叔叔》。

  點評:這樣的教學設計十分恰當,既切合了課文的學習目標,又發散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反思十一:勵與糾

  案例十一:一老師在執教《背影》一文時,有學生評價文中的父親違反了交通規則。

  點評:對學生有個性的評價,我們可以對其正確的一面進行鼓勵,但是,遇到其觀點錯誤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結合文本所處的年代進行指導,糾正學生錯誤的看法。

  反思十二:問與答

  案例十二:一老師在執教《社戲》一文時,有十二個教學環節,大小問題22個,最后導致教學目標沒有實現。

  點評:這位老師顯然違背了”簡單教學“的原則。在他的教育下,學生的知識積累、思維品質和閱讀能力都沒有得到提升。所以,我們在提問時,應該考慮到提問的效度、大小、層次、難易、多少、準確度、時機等,從而實現學生的有效回答。

  反思十三:預與生(預設與生成)

  案例十三:一老師在引導學生談閱讀《蘭亭集序》一文的感受時,一學生突然感慨”好浪漫“,而老師在帶著學生分析文本后得出一個充滿人文主義精神的觀點:原來浪漫不只是風花雪月,浪漫還可以是一種性情,一種風骨,一種靈魂的詩意寄居,一種灑脫的生活方式。

  點評:在學生幾乎要把文章引入一種狹義的浪漫境界時,聰慧的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理解。這樣,老師在沒有預設到這種情況發生時,進行了機智的生成處理,不能不說是非常富有教育智慧的!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6

  一、鼓勵合作學習的同時。不忽視獨立思考

  合作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各科的老師們廣泛應用,人人參與和競爭合作的課堂確實能給人啟迪,但是我們在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的同時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能

  力。實施合作學習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很多教師理解合作學習的時候有些片面,只是一味追求小組學習的形式,可是學習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如果學生沒有

  提前充分閱讀教材內容,沒有通過提出問題進行思考,那么在進行合作學習的時候,學生對課文理解不深人,認識部夠深刻,小組學習的整理結果也是不全面的、膚淺的,這樣的合作

  學習只能為優等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并不能提高所有學生的學習成績。由的老師動不動就安排小組討論,也不管內容是否有討論的必要性,有些更是一節課討論到底。小組成員

  合作討論的時候有很多問題,比如有的成員默不作聲,只顧自己想自己的事情;有的小組是一個人發言,其他人洗耳恭聽;也有的小組雖然氣氛熱烈,但是并沒解決實際問題。以上的這些合作學習的實例都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收效甚微。原因就是教師沒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

  二、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與探究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過程中,一個好的老師如果有能力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那就成功了一半。興趣對求知和創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學生對語文學科興趣盎然,學習中必然躍躍欲試, 思維活躍,處于積極的識記、理解和運用的精神狀態中,時間久了,他們就會逐漸進入遇問題想求個明白這樣的良好的習慣,語文教學走向成功也就不難了。語文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是學習方式的首要條件,缺少了自主, 就無從談及合作與探究。自主學習,學生是主體,教師的教必須服務于學生的學,教學設計要有利于學生的嘗試、選擇、參與和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在模仿、嘗試和實踐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學中, 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不僅要備教材,關鍵要備學生,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 就學生成績水平不 同, 分類指導,讓各種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參與,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創設一個寬松的課堂教學環境,使課堂氣氛活躍、和諧,鼓勵學生創新,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快樂,享受成就感。

  三、不斷提高語文教師專業化水平

  當前,大多數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學目標,繼而完成教學目標。教學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記錄教學目標及教學任務的執行過程及細節,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這是一個不完整的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發揮實效。鑒于此,在以上兩階段之基礎上,豐富“教學反思結果化、教學改進持續化”過程,主要工作是初中語文教師運用“教學反思檔案”,將日標執行過程與教學任務完成結果進行梳理,將實際完成目標與原定教學目標進行對照評價,找出成績和不足,并形成教學反思。結論是一個對教學反思持續提升的階段,主要工作是針對上一階段的教學反思結論,制定出改進舉措,為下一階段(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中目標的制定提供依據,在教學實踐中,初中語文教師要立足于整體“校本建設”及個體“職業生涯規劃”的雙重訴求,通過教學反思,實現“教學目標清晰化、教學過程精細化、教學反思結果化、教學改進持續化”,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反思實踐者”。

  四、更新觀念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中,教學模式非常單一,總是教師一味地講,學生被動地聽,機械地記。新課標淡化了學生的學習結果,而強化了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課程功能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轉向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培養學生認識自我的能力。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評價自我,發現自我的進步,增強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從內心激發 自己不斷創新、不斷進取的精神意識,促進自身全面發展。這與素質教育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截然相反。因此在現行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采取:“互動型”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在課堂上起引導作用,而非主導地位。例如在我們在講解課文時,可以適當的配上背景音樂請同學朗讀課文,然后積極引導大家充分發揮想象力,在大腦中勾畫出文章中的美景,當發現學生逐漸進入佳境時,便請一位同學到臺上來,把他心中的想象得到在黑板上描繪出來,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活動,課堂氛圍變得輕松活躍起來,同學們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變成了積極地參與課堂。這樣不 僅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也增強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

  五、采用先進技術制定多維的綜合教學目標

  近年來,多媒體教學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應用到教學當中,因為這能完善授課效率,提高教學質量。所謂多媒體教學,就是要比較抽象的文字轉化成圖像,音樂等形式的信息,讓學生通過形象的東西掌握教材的內涵。理解教材中要傳達的信息和藥表達的思想感情。運用多媒體可以擴大教學的信息傳遞量,從而滿足各個層次的學生的需求;可以形成知識的網絡,把基礎知識有機聯系到一起后展現在學生面前。一些教材內容比較豐富。課時比較多,所以就很分散,但是如果利用多媒體教學,就可以把文章結構,各部分的關系集中的揭示給學生們,讓學生們形成整體認知。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7

  一、教師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

  (1)研究自己的教育對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即使同一個教育對象,隨著年齡增長,其個性特點、思維能力和其它各種能力都會有很大變化;再者,不同階段的學生群體特點也不相同,如果以一成不變的方法去教育學生,組織課堂教學,結果會導致教學低效。

  (2)不斷探求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實用的教育教學技巧,不是單純靠書本知識所能學到的,必須經過教師反復探索、實驗和總結才能獲得。

  (3)不斷學習并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社會在進步,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新技術,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組織教學,適應改革的需要,適應學生發展的需求。

  (4)練好基本功。課堂教學中,板書教學是一種直觀教學,板書字體規范、工整、大方,能給學生一種美的享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不能因為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就放棄了書法藝術的教學和欣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講好普通話,以有豐富內涵、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優美的語言去打動學生、吸引學生、激勵學生。

  二、問題的設計要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并且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

  (1)面向全體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注重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充分考慮學生個體間的差異,在保證全體學生共同發展的基礎上,要注意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從而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2)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學生由于背景不同,個體的愛好、興趣、習慣、動機和需求都不盡相同。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關注個體差異,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從教案的設計到教學的實施,都要力求滿足每一個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去看待學生,用賞識教育的觀點評價學生,使每個人都充滿自信,給每個人提供發展才能的機會。

  (3)從學生實際出發,為學生創造更多自我表現機會。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分層備課,精簡講授時間,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自學、觀察、操作、思考、交流、表現的機會。在討論和交流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寬容、理解、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通過討論和交流,讓每個學生加深對重點和難點的理解,從而構建全新的認知體系。在作業設計上,盡量留一些開放型的題目,為不同的.學生留有余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這樣可以給教師創造性地教和學生創造性地學留有充分的空間。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

  (1)巧用媒體來開展教學活動,喚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激情。

  如果能把學習內容寓于游戲、競爭之中,就能喚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中,為了調動學生積累詞句的積極性,可讓學生自己在電腦上操作,開展成語接龍、漫游古詩樂園、好詞句大比拼等比賽,學生通過一次次的有趣的語文活動逐漸養成自覺積累詞匯的習慣。同時還可通過播放電視散文,投影課外讀物讓學生欣賞,或把學生寫的優秀作文用多媒體展示出來,進行優秀作文會,這樣學生的閱讀和作文的興趣大大提高了,并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2)結合視聽,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帶著興趣去感悟知識。現代教育技術具有展示直觀形象的立體畫面的優勢,能把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逼真地展現出來,能把學生的非注意力因素集中起來,能使學生從聽覺、視覺上去領悟語言文字描繪美的情景,從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獲取知識。例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用多媒體屏幕出示《春》的五幅畫面: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讓學生享受美好的視覺盛宴;又通過播放《春江花月夜》音樂配樂的課文朗誦,給學生優美的聽覺享受。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進課文情境中去,讓學生在美的情境中感受朱自清的《春》,這樣自始至終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8

  時代在變,教材在變,人的觀念也在變。語文新課標的頒布實施,對語文教學都而言,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新一輪的語文教學改革,正悄然而起。

  新課程改革關系到教育質量的高低,關系到民族素質的提高,關系到綜合國力的增強。它比任何時候都更關注人本身的發展,注重張揚個性,體現人文關懷。這既是對祖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主體意識缺失的一種深沉思考和內省,又是對現實世界科學精神的呼喚。

  作為語文教師,我順應時代潮流,認真學習新課標的理念,樹立新的學生觀和教師觀。并且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積極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努力轉變教學方式,努力實現教學活動中師生角色的轉變:教師角色從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育藝術的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學生角色從過去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變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和教師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我著重從以以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變革教學設計內容,堅持“教”的設計和“學”的設計,構建開放的課堂。

  一般來說,教師備課,向來是非常詳細的,且不說內容的環環相扣,即使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可能出現的回答,所用的教學時間均在教案中有所體現,如果是照著教案“教”下去,那應該是一堂較完美的課。但“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學”,宗旨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如果一堂課只有“教”的行為設有“學”的行為,那么學生的“學”就不是真正的“學”,學生的“發展”也談不上真正的“發展”。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堅持既有“教”的設計,也有“學”的設計,有“教”的行為,也有“學”的行為,更要將精彩留給學生,讓“學”的環節充分發展。

  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逐漸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系,逐漸改變充一、被動的學習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首先是強調自主學習階段,授之以漁,解決“怎么做”、“做什么”的問題,此階段總的原則是大膽地想,大膽地說,還給學生心靈的自由。使課堂真正活起來,讓學生心情展示自己的學習所得和獨特體會。其次是合作探究階段,設置任務,學會交流合作。學生在小組學習中,不僅形成與人交流的能力,還學會了發言、學會交流合作。學生在小組學習中,不僅形成與人交流的能力,還學會了發言、傾聽、評價、質疑、在交流中形成了與人合作的能力。

  三、堅持面向所有學生,尊重學生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大而言之,是素質教育使然,是提高全民族素質使然,小而言之,是教師的首德使然,是家庭的期望使然。

  教學設計要兼顧各層次的學生,分層教學,分類要求。設計教案時,注意要求和難易度的各不相同,讓學生有選擇地參加,有選擇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尤其慎重地評價差生,善于捕捉他們的閃光點,使他們感到老師的信任鼓勵,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這就為學生提供了“動”的欲望和可能使學生感到我也要參加,我也能完成,增強了自信心,讓他們各盡其材,各得其所。

  其實,深入每個學生,你會發現,他們中每個人都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有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通常,當老師的注意力輻射于后進生之外時,他們就會游離于教學之外,諸如講小話、睡覺、看小說、做其他作業、大聲讀書、怪調回答------但他們常常被尊重包容時,他們的潛能就會蘇醒過來,有時會令你大吃一驚。

  由此,我領悟到語文教育的確應該是大眾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作為語文教師,我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必須尊重他們的情感體驗。我期待著我的課堂能成為全體學生的情感樂園,是激發全全學生想像的肥沃土壤,是學生心中的伊句園。

  四、堅持學以致用,立足課內,放眼課外,積極開發課程資源。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新課標在前言部分就開宗明義,強調語文學習要服務于生活,服務于應用,服務于個性發展。為了謀求達成有效語文教育教學,最大限度地發揮語文教材在新課標下的價值功能,體會語文教材的舉例作用,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靈活選擇和運用語文教材,把聽說讀寫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

  為此,我們可以讓學生課外自讀,為學生補充報刊雜志上的時文、美文;改變陳舊、呆板、單調的語文課堂模式,研究和設計科學、活潑、開發型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革新教法,重啟發,多討論少講授,多對話少問答,重過程積累,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問題意識;同時還要加強朗讀教學和閱讀教學,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注意課內外的聯系,多動口,多動手,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不斷擴展學生的認知領域,即“生活-課堂-生活”,不斷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不斷鼓勵學生在親身參與中獨立發現。除此之外,也要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行為,關注和鼓勵學生獨特的感受,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選擇,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育教學策略,并注重運用教科書上的`種種開放發設計,積極開發課內外的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民用工業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五、堅持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對青年教師尤其重要。反思的過程,往往真理的大門會怦然開啟。在教學實踐中,在吸取同仁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我著重反思三個方面。

  首先,反思本節課最有創意的細節。就教師方面看,指教學過程中產生的獨特的理解,新穎的組織課堂教學的方式手段,能維持學生興奮點的提示或暗號等。就學生方面看,指對課文的獨特理解、體驗、領悟,可資借鑒的學法,收集篩選材料的獨特視角。其次,反思本節課中最成功的細節,如新穎獨到的導入方式,別具一格的情景設置,層次分明的提問,凸現思維的點撥,標新立異的板書,行之有效的教學設計,銜接緊密自然的巧妙提問,形象活潑的教輔用具,讓學生迷途之返的暗號等。最后,反思本節課中有失誤的細節。如教具選擇不當,教材重點難點不突出,問題設置不當,突發事件處理不當,教學方式單調,評價過于簡單,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不能激發和維持學生興奮點的細節等。

  教學反思是個人智慧的瞬間再現,能讓人增長教育智慧,是自我否定之后的超越,是教師成長的心路歷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仁者愛人,寬容為上;智者教人,引導為佳。這是我對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教師角色定位的理解,也是一種境界,更是我畢生的追求。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9

  經過了新一輪課改,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現已呈現出勃勃生機,教學氛圍和學生呆板的學習方式也已得到改變,活躍了師生的思維,促進了師生關系的融洽。但縱觀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在嘗試新課改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誤區。

  一、重人文性,輕工具性。

  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然而我們的教師比較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卻弱化了工具性。有些教師在教學中還不夠重視文本的解讀和基本知識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引申和發揮,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

  二、以“問”代“灌”,牽著學生鼻子走。

  在新課改實驗中,原來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式的課堂教學現象已逐漸消失,但是相應的一種典型的“滿堂問”式的教學方式卻產生了。教師在課堂上連續提問,或是非問,或填空問,或自問自答,有時甚至一問追著一問。學生則習慣性地舉手,倉促地回答問題,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 “滿堂問”的教學,其實質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預設好結論,然后千方百計引導學生猜測,并以預先設計好的答案為最終目標,以此鎖定了學生的思維。這種“滿堂問”的教學方式,其實仍然是一方強引灌輸,一方消極接受的方式,與新課程中閱讀對話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課堂提問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學生養成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但是我們的提問不要太碎太雜。為此,教師設計問題時要找準切入點。這個切入點,對課文而言,覆蓋全文,具有“牽一發而動全篇”之效;對學生而言,這一點能開啟學生的心智,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進行深層的多向的思考與探析。

  三、課堂熱鬧的空洞。

  新課標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鮮的活力。課堂上,教師不必拘泥于“教參”上的標準答案,也不必受考試內容的拘束,手腳一放開,自然就有了一份瀟灑,課堂形式也隨之多樣起來─演講、小品表演、辯論會……層出不窮的授課方式,讓語文生機盎然。然而,熱鬧的課堂是否就等于豐碩收獲?我們在參加語文教學交流的活動時,常看見教師們花費大量精力來設計活動,課堂上師生之間熱熱鬧鬧,但是課文被擱置一邊,一堂課下來,只見活動的熱鬧,不見文本的有效闡發、挖掘和共鳴。而且,課堂上教師的隨機點撥欠缺,不能有效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結果,這樣的課堂只是讓人感覺“熱鬧得空洞”。

  一篇文究竟應該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們很難有個一般的標準去加以衡量。然而,就語文教學來說,立足文本卻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前提。就文本與活動的關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動是枝葉,活動是為文本服務的。如果在備課和上課時只是專注于活動,一味花力氣在活動中創新出花樣,脫離、偏離、忽略了文本,無異本末倒置。

  四、課堂教學中出現了“務虛”現象。

  許多教師為了激活學生學習的興奮點,采用了新穎、靈活的教學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課堂上小組討論。這種教學方式的優越性自不用說,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形式上的傾向。最明顯的表現是:教師提出問題,然后一聲下令:“討論!”學生就分組圍成了一團,學生的討論聲響成一片,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幾分鐘后,教師一聲令下:“停止討論!”于是學生的討論聲戛然而止。結果展示討論成果的往往是幾個優等生,大部分只是在那里作“看客”。不能真正起到討論的作用。

  討論是不是教育資源?我以為是。是誰的資源?既是學生的資源,也是教師的資源。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可以在同伴的幫助下,激起學習的興趣,受到不同的啟發與教育,從不同的角度充分理解教師對課程的講授。對于教師而言,可以從學生的討論里發現新的問題,完善自己對學生的引導。顯然這是一種生成性資源,一種不可再生的一次性生成資源。所以教師必須走下講臺參與學生的討論,去傾聽學生的發言。

  所以真正的討論,應該是教師提出問題后,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同時也要參與其中。

  其次課堂務虛體現在:

  (1)目標的不落實。前面我們提到了語文課堂輕“語”,就是我們忽視了語文基本知識的教學,如識字教學、詞句積累及其運用等等,都難以落實。

  (2)評價的.不確定。教師對學生參與的評價、反饋,沒有實質性的評價。而大多僅僅是籠統的贊揚,它無助于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五、多媒體使用還不夠完善。

  運用多媒體教學,在直觀化、形象化方面絕非傳統教學手段所能比。它所營造的由形象、色彩、聲音動畫等構成的綜合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不少教師喜歡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然而,大量教學實踐表明,音像手段運用于語文課堂,如果控制不當就會成為干擾因素。例如,教學有關名山大川、花木鳥獸的課文,教師不惜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制作、放映相關的多媒體課件。這些課件雖然讓人耳目一新,一時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聽沖擊,引起多感官的興奮刺激,但其占用的課堂時間,遠遠超過學生對文本解讀或動思動筆的時間。

  為什么學生看得津津有味,聽得如癡如醉,甚至于眉飛色舞,喜形于色,但過后卻猶如過眼云煙,對課文內容一知半解?主要原因在于:多媒體迷住了學生讀書的眼。語文課是語文實踐課,這個本質特征要求一切教學手段都必須以語文活動為主體,以語言媒介為中心,學生只能通過語言文學才會理解、體悟、想象。所以借用任何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最后還都必須落實到課文的語言文字上去。

  所以,教師務必及時憑借畫面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性的語言文字的“回放”和“還原”─回歸文本,探究作者是運用哪些語言材料和藝術手法,來塑造人物或描繪景物的。

  語文課程改革不能為了“立”而求新求異,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傳統和實際,甚至避開規律,當然更不能矯枉過正。處理好課改中的諸多問題,會有利于新課程的健康邁進。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10

  這篇課文是毛澤東于1944.9.8在中央警衛團舉行的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所作的講演。講演,是一種強調闡明觀點和宣傳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論說方式。講演稿屬于論說文的范疇。由于這篇課文產生的年代特殊性,離學生生活實際很遠;由于這篇課文題材的特殊性,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議論文,給我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我的教學目的

  1、是讓學生學會閱讀以議論為主要的表達方式的'文章;

  2、是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啟蒙教育因此我這樣設計教學的。首先初讀課文掌握大致內容,其次再讀課文,理清課文教學結構,再找出論點論據,引導學生具體分析議論的表達方式,最后朗讀課文完美結束。上課的效果還不錯,課后我還布置了一個小論點讓大家以此進行充分論述寫成小議論文。課后練筆對學生議論文的掌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11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初中語文教學反思。于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通過多年的課改教學實踐,我總結出點撥教學的三個方面。

  一、適量點撥

  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為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

  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發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二、適度點撥

  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老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么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經驗入手,啟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艷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

  三、適時點撥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采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總之,實施點撥教學的驗告訴我: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著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幾十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么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要瞎扯

  幾十年來,我的語文課總能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我的課對傳統的課來說其實不能說是課,因為課堂上我喜歡瞎扯,說這說那,東拉四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扯到哪兒算哪兒,評課者是很感冒的,諄諄教導我,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為什么要收回來呢?其實收不回來是也沒有關系的,學生其實在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著聽著,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里,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么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我的課充滿著期待,希望我帶他們到處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并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我常常不把課本當回事,一本語文課本說不定我一個學期只上其中幾篇自認為美文的文章,而對自己喜歡的文章說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個個把星期。我上過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過離別詩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對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文章堅決不上,對那些說教意味甚濃的文章堅決不上,對自己認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堅決不上的。現行課改課本,每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文章,教學目標基本相同,我就上一節課就差不多了,關鍵是要讓學生舉一反三自學。語文課每課不一定要有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目標為什么不可以是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呢?如第八冊第六整個單元都是講愛的教育這個主題,主題雷同不說, 文章題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課后,還真想不出來上后面三個課文的理由。有人說讓他們閱讀,看書,其實在語文課中,知識和情感儲備都還不豐富的學生對單純的誦讀以及大量閱讀并不是很感興趣。所以接下來,不神聊,不瞎扯還能玩什么呢?

  語文一節課能達到多少教學目標?特別是高段,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沖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是瞎扯,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通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可以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里不斷的滲透,而后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不過四十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為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么?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新課標數學五下眾數教學反思07-11

新課標教學反思04-05

《新課標》教學反思06-13

新課標教學反思03-10

《語文新課標》教學反思04-19

《語文新課標》教學反思04-19

美術新課標教學反思通用04-27

新課標搭石教學反思04-22

新課標教學反思15篇03-29

新課標數學倍的教學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