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老王》的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我回家看著還沒動用的那瓶香油和沒吃完的雞蛋,一再追憶老王和我對答的話,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領受他的謝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為什么,沒想起老王,總覺得心上不安。因為吃了他的香油和雞蛋?因為他來表示謝意,我卻拿錢去侮辱他?都不是。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節選自《老王》
“愧怍”一詞,但從字面上解釋是很簡單的,就是慚愧的意思。追本溯源,從六書上分析,“愧”“怍”皆從“心”——“愧 ,媿或從恥省。按即謂從心可也”,“怍,慚也。從心,作省聲”——也就說,此二字關乎的是人最重要的器官——“心”。心臟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器官,心也是為人最該保有的良知與靈魂,本文《老王》中此心是良心的心,是從生命最深處由衷發散的虔誠與悲憫,更或者說,心是擁抱現世的溫暖的方式,是反思苦難命運的溫暖的方式。對于一個“多吃多占”的人而言,從生命的最開始他就比另一些“老王們”享有絕對優勢的物質條件、話語權力和社會地位;就是從生命開始后的際遇來看,以作者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們的物質條件、話語權力和社會地位仍遠遠高于“老王們”,從人道上講,作為社會的良心的知識分子不是更應該勇敢承擔其這個責任嗎?看到那些不幸的人,我們不會覺得自己偷了什么?但知識分子有多少能真正體味“老王們”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窮苦?先天性的不公平連同后天疊加的不公平是造成作者愧怍的原因。
然而,我們不禁要追問,按照以上的解讀,那么也就是說,在我們設定的整個文本世界中,作者楊絳是幸運者,老王是不幸的人,幸運者應該對不幸的人產生愧怍,然而,作者真的是個幸運的人嗎?老王真的是一個不幸者嗎?真應該感到愧怍的是作者嗎?
另外一點也是特別要注意的,我們在分析文中兩人時,應該平等地對待兩人,正如課后“研討與練習”第1題所說——“以善良去體察善良”,作者與老王都是生活的有心人,都具有善良的美好品質,我們從兩人身上都能看到人性的美麗。再回歸到最初講到的“心”上,正因為有心,作者是幸運的,她最終感到愧怍,她體會到了自己當年與老王的不對等(而不是不平等),即便遲到,總比沒有要好千倍;正因為有心,老王是幸運的,他擁有金子般的內心,他的這種品質是值得我們認同的,在死后,他最終獲得了作者更深的理解——兩個人,兩顆心,兩重幸與不幸——這正是我要最終從“愧怍”一次中引申出的。
此外,我們跳出文本,在進一步審視我們的解讀,仍存在部分“意淫”的痕跡。在我最初的教案設計中,本文的教學從標題“老王”切入,以“悲”為核心詞展開的——文中老王有“三悲”:一、沒有姓名的人,是個社會的邊緣者,不被人重視;二、處境困窘,艱難生活;三、古人講“死生亦大矣”,老王的死是很潦草的,更何況他是回民(回民十分重視葬禮)——但現在經過我的思考,我認為這樣的思路設計從一開始就存在偏差,我們口口聲聲說老王的命運如何苦難、如何悲,可是自以為深切理解老王的我們,不是在最開始便已經不顧一切地將老王放置在同樣卑微的角色上了嗎?自然,小人物在歷史潮流和現實生活中確實具有先天性的劣勢,但深入到他們的生活中,難道他們完完全全每天都浸泡在苦水中嗎?在他們的活法中,難道看不見快樂?為什么我們總是把他們預設的這么悲慘與壯烈?舉個我們經常遇見的'現象,那些生活條件不盡如人意的家庭竟比巨賈之家還要和美歡樂。老王是有自己的苦與悲,但在他純凈的心里,有作者一家對他的信任和交往不也是他生活的希望之處嗎?從文中描寫的細節看,老王甘于奉獻,我想,他能這樣堅持的原因肯定在當中他確確實實能感受到一種自身存在的價值,有機會讓他釋放自己的善良和愛不也是作者一家對他的巨大回饋嗎?
洋洋灑灑說了諸多,還只是我個人的幾點思考,若是進入到教學,還需選擇性地進行設計,尤其是,在我們進行教學時,分析這兩個字時,我們更要注意的是我這樣解析文本引導學生的出發點在哪里,我的情感認知要導向何處。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對該關鍵詞的教學設計如下:
一、第一層解析:“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教師拋出問題,“愧怍是什么意思?”“幸運的人是誰?”“不幸的人又是誰?”“可以從文章中找出依據嗎?請大家說說看。”——采用問答法、小組討論法,由教師提出這四個問題一層層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二、第二層解析:在上一步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和對學生回答的總結,進一步追問“除了上面我們從文中找出的一句外,同學們還有其他的想法嗎?我們能不能從作者作為知識分子這個身份重新考慮這個問題,這里的‘愧怍’僅僅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愧怍嗎?”同時,在PPT上展示一頁補充材料,這則材料是關于雖知識分子的責任與使命的,為學生思維的展開提供課外資料;
三、第三層解析:師總結再追問:“作者楊絳作為一個幸運的人對老王這個不幸者產生了深深的愧怍感,從許多方面上,我們能感到作者相對于老王的許多優勢條件,無論是生活還是家庭方面。然而啊,老師還是有些不解,楊絳真的是一個幸運的人嗎?老王就真的那么那么不幸嗎?有沒有哪位同學為老師解答下這個疑問?”——從而由此引出“兩個人,兩顆心,兩重幸與不幸”這個核心總結句,以及上文解讀中提到的“老王是有自己的苦與悲,但在他純凈的心里,有作者一家對他的信任和交往不也是他生活的希望之處嗎?從文中描寫的細節看,老王甘于奉獻,我想,他能這樣堅持的原因肯定在當中他確確實實能感受到一種自身存在的價值,有機會讓他釋放自己的善良和愛不也是作者一家對他的巨大回饋嗎?”,力求達到全文情感與主旨的升華;
四、師大總結:表面上去看,作者楊絳確實更像一個幸運的人,老王這時候自然就弱小凄苦無比,然而,當我們仔細去體悟的時候,才真正發現原來自認為幸運的楊絳,她的生命不也悲嗎?我們自認為悲的老王不也幸福嗎?兩個人,正是因為兩顆心的有力顫動,才在不幸之上更是多了幸運的意味。即便身處何種困境,假如你是一個有心人,不也同樣很幸福嗎?
【課文《老王》的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07-29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通用5篇)01-22
《老王》的語文教學反思03-16
《老王》語文教學反思07-04
《老王》課文教學反思(通用6篇)11-25
課文《老王》課后教學反思(通用5篇)06-10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0篇)04-01
課文老王語文教案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