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畫板教學反思優秀范文
曾經在我們學校已經聽過劉海霞老師執教了《超級畫板》,超級畫板教學反思。課堂觀摩會上,感受深刻。領略了劉老師智慧型老師的教學敏銳。看著學生學完這節課,掌握了探索規律解決問題的一般轉化的方法“化繁為簡,從簡入手”,體悟到極限的數學思想。
動態演示,探索規律;認識圓內接正多邊形
1、師:在圓周上找兩個點,把圓周等分成2份,把這兩個點連起來,是什么?生:直徑;
2、師:把圓周等分成3份,把點連接起來就成三角形;依次類推,
等分成4份,得到正四邊形;等分成5份,得到正五邊形……
3、引導觀察,交流發現。師:圓內出現這些圖形有什么共同的特點與變化?相同之處:每條邊都相等,頂點在圓上,圖形都在圓內,因此這些圖形都叫做圓內接正多邊形。有什么不同之處:點數越多,邊數越多,面積和周長越接近圓;
4、動畫驗證發現。師:為了驗證大家的發現,演示一個動畫。(動態演示:多邊形隨著邊數增加而增大。
5、數據驗證發現。邊演示動畫,邊出現數據,用數量精確刻畫變化;當邊數增多的時候,正多邊形的面積和周長就接近圓了。當出現正100邊形的時候,可以設問:看到的是正多邊形,還是圓?肉眼看到的已經是一個圓,實際上是一個正100邊形。引導想象:如果是正3072邊形呢?學生驚呼:幾乎就是圓了。
6、數學史介紹。師:這個道理,在古代推導圓周率的時候,就被發現,這個偉大的數學家的名字叫劉徽。(注:學生總是異口同聲地說“祖沖之”。)我們除了記住祖沖之還應該記住劉徽的“割圓術”:“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學生根據理解加以解讀。
史料:中國古代從先秦時期開始,一直是取“周三徑一”的數值來進行有關圓的計算。東漢的張衡不滿足于這個結果,他從研究圓與它的外切正方形的關系著手得到圓周率。魏晉時期,劉徽提出用“割圓術”來求圓周率,把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面積一直算到了正3072邊形,并由此而求得了圓周率為3.14和3.1416這兩個近似數值。這個結果是當時世界上圓周率計算最精確的數據。以后到了南北朝時期,祖沖之在劉徽的這一基礎上繼續努力,終于使圓周率精確到了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比西方國家早一千一百多年。劉徽所創立的“割圓術”新方法對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的重大貢獻,歷史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反思:“實踐與綜合應用”作為小學數學課程的一個重要領域,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解決問題的活動,與生活緊密的聯系性、活動形式的多樣性是它的特點,因此,實踐性就是其核心價值,綜合應用則是最終目的的體現。縱觀這一節的聽課活動,有很深的觸動,發現了自己以前對“實踐與綜合應用”這一領域教學所持的觀點還是比較狹隘的,經歷并反思這個轉變的過程,我感受著新的領悟——
《超級畫板》從實際生活中的小區平面示意圖、戶型結構圖等引入,讓學生直面現實,開始感受到“按比例縮小與放大”這個問題的價值,然后教師將各種材料豐富化,通過測量、計算,尋找規律,獲得明確的認識,并進行實際的運用。整個課堂教學的流程,遵循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引發教師與學生“雙主體”的互動,完成學生學習方法的習得,并在合作交流中進行拓展與提升。可能是教師的風格所致,也可能是學生年齡特征的原因,智慧閃光的力度不是特別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