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時間:2022-08-04 17:17:57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精選19篇)

  反思,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近代西方哲學中廣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譯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為哲學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間接性意義,指不同于直接認識的間接認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精選19篇)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1

  《品德與生活》這一學科以它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深受我和孩子們的喜歡。這種課型為低年級兒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環境中,學會分辨是非,引發道德體驗,提高道德認識,從而成為學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我覺得“品生”教學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讓學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動中得到體驗,在交流中得到升華。“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努力在教學中架設從學習到生活、活動的橋梁。

  及時交流,升華認識。《課程標準》指出“討論是最常用的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辨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導行的作用。”因此在活動過后我們要及時讓孩子們就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或心理感受進行有效的交流分享。如在《學做家務當幫手》每一活動過后我都及時輔導小組長組織交流。在交流中孩子們認識到了“媽媽(奶奶)每天給我洗衣服,很辛苦,所以我以后要聽她們的話,還不亂弄臟衣服。”“衣服很難疊整齊,但是我一定要學會,再幫媽媽,讓她不辛苦。”“指甲里有很多臟東西,以后我不留長指甲,還要經常洗手。”……每一句話都讓人感動,所以我建議學生把話寫在“愛心卡”上回去說給家長聽。

  開發課程資源,發揮地方資源與校園資源的作用。在一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我試著這樣做:教學《感受夏天》中我則充分利用大海這一地方便利帶領學生“親親大自然”,然而海邊的載沙行為引起學生的興趣,我索性講起載沙的危害性,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有效制止這一行為,當然,一年級孩子所能做的便是,在老師的幫助下寫“愛護沙灘不載沙”等標語。過后就這一主題我開展了“保護大自然”的班隊課,學生通過一組組照片和一段段聲情并茂的解說認識到:大自然很美麗,但很脆弱。并簽名表示從現在開始從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開始愛護我們的大自然。接下來,我將充分利用學校的綠色資源帶領學生定時開展“護綠”活動。教材或教參只是為我們提供個參考,而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借助“參考”努力向社會、生活延伸,讓孩子在實踐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

  《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中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更廣闊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兒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和習慣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中形成。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2

  品德與生活應密切聯系生活,品德來自于生活,生活中也必定有道德。

  第一、課堂上,教師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學資源,可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達到教學從知識中來,運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對待學生要像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去小心呵護學生幼小的心靈。真的是這樣,荷葉上的露珠晶瑩透亮,但卻非常脆弱,稍不小心,它就會滾動破碎,永不存在。聯系自己幼小的學生,他們稚嫩的心靈就像荷葉上的露珠,是需要我們用心去呵護,小心翼翼的對待的。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它可以激勵人們積極行動,從而大膽展示、大膽探索自己,從而形成良好的個性。

  第二、了解學生內心所想,張揚個性。孩子總有獨特的想法,他們的那些在成人眼里的“錯誤”,總有自己的想法和動機,我們作為育人者一定要了解他們內心真實想法,有針對性地展開個別教育的同時,也會因勢利導的對其他學生產生教育作用,達到同受教育的機會。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應選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啟發、誘導教育他們。孩子都是有各自獨立性格的,要在了解學生的前提下下結論,這樣的教育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并且在身心留有深刻的影響。

  第三、抓住教育契機,培養學生道德意識。學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真正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學中教師抓住教育教學契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們既是對自己言行進行評價,及時自我調節,又能積極投身于學習活動中,從而有張揚自己的個性,而不是壓抑自己。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3

  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在開學初的第一節思品上進行了班委干部改選。我選擇了真真正正地進行一次學生自己選舉班委會的活動,教師只對選舉程序做說明和解釋,然后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并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

  課程改革后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后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本冊教學的主題是“家鄉”,在上課之前我事先要求學生搜集有關我們渠縣的文化、風土人情,以便于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于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學生通過查資料、問父母、問同學等途徑認識了解我們的家鄉——渠縣。在課堂上同學們能滔滔不絕的講解宕渠文化、渠縣黃花,有的同學還講到漢闕遺址。

  《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了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4

  在本節教學活動中,我依據《品德與生活》這一課程的總目標:“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設計的教學方案,在實際執教時取得了極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學得興致勃勃,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具體反思如下:

  1、引導學生熱愛生活。

  教學設計中的“看誰做得好”、“假期生活我能行”就是引導學生學會明辨是非,合理安排生活,為他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2、利用活動形式的多樣性,使學生在興趣中得到熏陶。

  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情景模擬和角色表演——“有人在敲門”,使學生獲得體驗,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經歷仿真性的演習中,使學生獲得經驗,產生共鳴,從而產生向他人學習的念頭,學習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禮節、在緊急情況下的求助和自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我還讓學生認真地評析,并對照自己,對照周圍的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受到深刻的教育,從而增強了教學的真實感。

  《拍手歌》這一游戲的設計,同樣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活動形式的多樣性,把知識和技能與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了解中體會,操作中感悟,參與中受到教育。

  3、根據兒童的發展需要,在連續性活動中逐漸成長。

  活動最后,“藍貓大哥和老師都祝同學們過一個快樂、安全而有意義的假期,下學期開學時我們再交流”,就是讓教學活動在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的同時,同時我還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孩子獲得彼此聯系、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

  4、有待改進的地方

  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有交流和表達的機會,我在時間的把握上不夠準確,以至于拖了堂,今后需要進一步研究在大班額情況下如何開展活動,如何提高活動的效率。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5

  懷著新奇與忐忑的心情我上了今天第一節一年級的《品德與生活》課。對于本課的設計,我基本是以教材為載體,以活動為手段進行的。

  開始是一首學生熟悉的歌曲《上學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孩子們紛紛舉手告訴我這是什么歌,什么意思。課堂氣氛很活躍,孩子們的情緒也很高漲,我也放松了很多。

  接下來,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生活的變化,孩子們說得也很好。這時,我就隨著孩子們的話題因勢利導,我們進行了很多活動和情境模擬。例如:有的學生說,“我今天很高興,但是我還不認識我的同學。”這時,我就帶領學生進行活動,一起來認識我們的同學,告訴學生要與別人認識應該怎樣說,怎樣做;我讓孩子們從同桌開始認識,然后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們自由的去認識自己想認識的同學。課堂中,一片其樂融融。

  在這一環節中,有的學生就談到了,我們發了很多新書,我就問,“你喜歡這些書嗎?為什么?”“我們應該怎樣愛護它們呢?”

  由于孩子們初入校門還不夠適應,所以40分鐘的內容沒有全部完成。但我覺得這節課我們很有收獲,孩子們在寬松逾越的氛圍中,認識了《品德與生活》,認識了張老師,認識了自己的同學,還知道作為一名小學生應該好好愛護自己的的書本。

  通過今天這節課,我覺得自己的設計意圖是正確的,但是在備學生這方面還要細致些,應該更多地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點和他們的實際情況,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使得課堂教學更加完整。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6

  在教學過程中,我感受到一年級三個班在習慣養成方面有很大不同,這些點滴的行為習慣,給課堂教學造成很大的影響。比如說:一班各方面的習慣都不錯,包括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二班各方面的習慣稍微差一點,于是我針對課堂常規較弱的班級進行嚴格管理,對于學生的每一個細小的不良習慣進行糾正。不讓這種不良習慣在自己的課堂上造成影響。

  對于有些容易在課堂上容易出現不良行為習慣的孩子,我及時提醒,有的在課下找到他們進行單獨談話,找到他們出現課堂行為的原因。經過這半年與一年級學生的接觸,我感受到他們出現的這些異常課堂行為,有很多并不是自己故意產生的,是受了其他同學的影響,按照自己以前的習慣做法,我可能會毫無顧忌的批評他們,可現在我感到,那不是很明智的做法,畢竟自己對他們產生這些行為的背后了解的太少了。課上嚴要求加上有問題及時找個別人解決,我發現:這些孩子的問題逐漸減少了,看到了他們在課堂上的認真。

  除了對一年級學生進行養成習慣教育以外,我還對一年級學生課上回答問題進行訓練,鼓勵他們課堂上大膽說話,多發言,說話完整,較有順序。

  在>課中,我繼續讓學生體會小組合作學習的樂趣。例如:《左手和右手》。通過他們的分組學習,分組游戲,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隨著學生興趣不斷增加,我又給學生增加了一些難度,即:小組組員進行分工,將每個組元的任務進行明確的分工。于是學生紛紛行動起來,有的學習,有的游戲,每個學生都動了起來。

  要改變長期以來傳統思品課的弊端,就必須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時,必須緊密聯系學生實際和生活實際,必須讓我們的課“活”起來,讓我們的學生動起來,在活動中加深感受、體驗、探究和感悟,這樣才能達到此項活動的總目標。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7

  要改變長期以來保守思品課的弊端,就必需改變陳腐的教學方法,就必需緊密聯系同學實際、生活實際,就必需讓我們的課“活”起來,讓我們的同學動起來,在活動中促進同學自主發展,在積極主動的學習中加深感受、體驗、探究和感悟,這樣做才可能達到此項活動課程的總目標。

  在本堂課中,我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做的:

  (一)、巧妙活化教學素材

  新課程明確指出:本課程教材主要不是作為知識載體來供老師講授的,它是教師引發兒童的活動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師應發明性地使用教材,聯系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和時地把社會中科技信息、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和時吸收到教學內容中去,不時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

  所以我們應該打破教材框架,靈活地處置教材、運用教材。例如活動一開始,我就改變教材平鋪直敘的手法,通過課件比較“愛愛”和“淘淘”在家截然不同的表示,感受到作為小朋友要多替家人著想,并發生在家做“開心果”的情感動力。又如在讓同學了解相關生日常識時,并不是翻開教材讀一讀就算了,而是巧妙改變為競賽臺,讓同學把課前的調查通過競賽的方式展示出來,增強了興趣,發展了課外搜集資料的能力,體驗到勝利的樂趣,充沛提高了同學學習的主動性。

  (二)、靈活選擇活動形式

  興趣是學習之魂。《品德與生活》作為一門活動型的綜合課程,它所出現的文化是一種兒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假如教師能夠掌握教材和兒童的特點,精心設計各種豐富多采的活動形式,就容易激發同學的強烈情緒,調動同學的主體能動性,使他們主動活潑地學習。如在“做個開心果”這一環節中,先讓同學通過課件的對比,討論怎樣才干在家做個“開心果”,然后通過四人小組合作扮演反饋,展示出同學對家庭和家人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甚至把對自身經歷的反思融為一體,通過自編、自導、自演、互評的形式,不時對照自身的言行,實現生生互動的自我教育目的。

  品德與生活課主要以同學的生活為基礎,培養同學良好習慣,激發同學熱愛生活的情感。在給母親過生日時,能結合生活實際讓同學自身動腦筋、自身出主意為媽媽過生日,充沛體現了自主性。在送禮物時,教師設計了讓同學自身用所學的知識制作禮物,不只燃發了對母親的敬愛之情,而且在活動中鍛煉了同學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能力、泥工能力、繪畫能力、交際能力、動手能力,把美術、音樂、品德進行有機地整合,增強了同學學習的主動性、開放性、發明性。看來,教師巧妙選擇活動形式,:讓同學感到新鮮,得到鍛煉,讓課堂充溢活力,就能達到預期效果。

  (三)、注重課后活動延伸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兒童的實際生活是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教師雖然通過課堂教學,使同學明確了生活中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的道德行為準則,但是事過境遷,同學往往會淡忘課堂內所要求的。所以我們教師應把視線轉移到家庭、社會中,與家長攜手并進,形成家校合力,一起關注其行為習慣的養成。教師在全課尾聲中安排與家長一起填寫“向日葵”圖:把每天為家人所做之事填入到向日葵中,并將此項習慣鍥而不舍,使活動真正開展起來,以提高品德教育的實效性。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8

  一、在實踐中感悟。

  對于兒童來說,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對他有意義的、真正的生活;對于品德教學來說,只有引導兒童關注和“實踐”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意義的教學,只有引導兒童學習和學會創造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效的教學。因此,在品德教學中,應引導兒童重視、關注、觀察、感受、體驗、提高和創造他們自己的生活。設計“游戲去認識風,尋找風”既可讓孩子們學到了有關風的知識,又引發了他們求知的欲望,還滿足了天真好奇的天性,進而引導他們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融會貫通,然后進行自己的再創造,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個性和才能,可謂一舉多得。

  二、在競爭中感悟。

  有競爭就有動力,當今社會更是充滿競爭的時代,教師若能利用學生的這種上進心,引導他們進行正當的競爭,不僅能增長他們的知識,鍛煉他們的能力,培養他們的上進品質,還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別的同學能做的,我也能做到,這是一種競爭,別的同學不能做的,我能不能做到呢?這更是一種自我激勵,正是這種永不言敗的競爭意識,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一種高漲的學習情緒。這種競賽活動,教師融入其中參與活動,既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又拓寬了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還能點燃同學們創新的火花,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它給學生帶來高漲的學習熱情的同時,又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同樣的事物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讓學生初步懂得要全面地看問題。

  三、在游戲中感悟。

  讓學生回歸自然,去感受風,去追逐風,與風兒盡情地玩。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真正的放松,在游戲中,學生全身心參與,口動、腦動、情動、行動,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享受風帶來的樂趣。并在玩中發現,在發現中玩,使教學得以更進一步的深入。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9

  隨著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傳統的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的標準,新的教材,給教學輸入了新鮮血液,使教學生命力更加旺盛。作為擔任《品德與生活》教學的老師,我也在努力探索、實踐,以下是我的幾點體會:

  一、少一點距離,多一份親切。

  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往往是師教生學,進行權威性的“對子”交往,而《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則變成了平等的師生參與性交往。教師放下了架子,走近學生,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努力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的親密朋友。如在教《拉拉手交朋友》一課時,為了營造一種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教學一開始,我先自我介紹:“小朋友,歡迎你們來到華莊中心小學,成為一名小學生,我是你們的班主任楊老師,我們以后會在一起學習語文、品德與生活等各科知識,做各種有趣的游戲。你們如果遇到困難可以來找我,我會幫助你們的,你們愿意和楊老師成為好朋友嗎?”一席話,師生之間的距離頓時拉近了。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也始終作為一位參與者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游戲,用活潑生動的語言與學生展開交流,整堂課的氣氛熱烈融洽,學生學得更積極了。

  二、少一點束縛,多一份空間。

  《品德與生活》與以往傳統的思品課相比更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促進每一個學生發展。如《我們的校園》一課我就主要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方式。參觀時,我根據學校實際設計了幾條不同的參觀路線,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分組開展參觀活動。在參觀校園過程中,我又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適當的記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無拘無束地活動,從不同角度思考、觀察,思維始終處于較積極的狀態。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生們在表達校園中自己喜歡的地方時用了畫一畫、寫一寫、說一說、剪一剪、貼一貼等多種方法,不僅體現了教材的選擇性,學生的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同時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加深了對學校的認識。

  三、少一點說教,多一份體驗。

  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教材一般是通過一兩個生動的故事或事例來傳授一個道德觀點。盡管這些故事大都是生動有趣、富有教育意義的,但這些事例畢竟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從中獲得的情感體驗是不同于直接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的情感體驗的。《品德與生活》掃除了空洞說教,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讓學生有了親身實踐的體驗,使思想品德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像《盼盼遲到了》、《上學路上》等課文都可以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角色扮演,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將自我融入情境,自覺地生情,潛移默化地移情,達到自悟的效果。另外還可以組織各種競賽活動讓學生來體驗,我在教《坐立走有精神》一課時就開展了“坐立走比賽”,讓學生們在活動中盡情體驗,自由展示其瀟灑、優雅的儀表,最后評選出班內“坐立走”小明星并頒獎。活動中,學生們熱情高漲,全身心地投入,在頒獎時,充分體驗到了獲得成功的喜悅。

  四、少一點呆板,多一份童趣。

  《品德與生活》這一學科的評價更關注學生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和表現,重視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一個學生更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對于活潑好動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單調機械地重復“你真棒!”“你真好!”等套語少了一份童趣,不能很好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那些類似頒獎、送禮物等比較生活化的激勵方式卻常常能掀起意想不到的高潮。在《送給新年的禮物》一課中,我就針對學生喜歡童話這一特點扮成了童話里的新年老人將準備好的有關的“小明星”證書、獎狀、小獎品等作為新年禮物送給學生。送禮物時,我更關注那些“不起眼”的學生,尊重那些“不聽話”的學生,讓他們增添信心。這堂課上,每一位學生都歡欣鼓舞,爭先恐后地表現自己,充分體驗到了當“小明星”的喜悅。

  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一堂生動有趣、充滿熱情的課,能對思想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們一定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讓教學發揮出最大效能。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10

  "好"、"壞"這兩個詞語是人們對他人進行的經常性的總體評價。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每一位教師也經常使用這兩個字眼來片面的形容每一位同學,新課程改革進行一個學期以來,靜下心來,我再次細心的解讀新的課程規范,新課標中對同學的評價也進行了相應的新的改革,《新課程規范》中指出:全面實施評價機制,應該注重教師的評價、同學的自我評價與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相互結合,加強同學的自我評價能力和相互評價的提高,還應該讓同學家長積極參與到評價活動中來,對同學的日常表示,應以鼓勵、褒揚等積極的評價方法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由此,使我想起了自身的.新課程實踐。

  在一節《品德與生活》活動課上,我組織全班同學"憧憬新學期"讓他們說說新學期里想學會什么身手?自身還有哪些缺乏需要改進?同學們開始竊竊私語,有的說:"我想學會打乒乓球。"有的說:"我想學習成果比上學期更好。"有的說:"我想擁有更多的好朋友。"有的說:"我想這學期一次也不再遲到。"突然,坐在角落里的家強同學怯生生地伸起了小手,望著這難能可貴的手,我毫不猶豫地請他站起來,他說:"老師,我有一件事很苦惱,不知道該怎么辦?"我微笑著點點頭,說:"什么苦惱?老師能夠協助你嗎?"他說:"文吉的爸爸說我的字寫得好看,謝軍的爸爸說我的字寫得不好看,我不知道該怎么辦?"望著平時學習不好,字跡潦草,糾正了好幾次都改正不過來的同學,我腦子里閃過了一個念頭:這是一個教育的好機會,既然他有此煩惱,說明他就有認真練好字的決心。于是,我懇切地說:"你上學期的字確實不好看,但最近老師看到你寫的字進步了。"家強原本怯生生的臉上,頓時從嘴角邊露出笑容:"老師,那新學期里我想把字練得漂亮些。"我微笑著說:"老師相信你。"這節課也因為有了我與這位同學的一番對話,課堂氣氛更濃了……

  課后,我不得不再一次對自身的教學方式進行反思,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對同學的學習成果,以和各個方面的能力,我經常以單純的"好"與"壞"兩個字來評價他們,對于學習比較好的同學,從來都疏忽了挖掘他們內在的潛力;對于學習相對比較壞的同學,經常采用"罰""抄"的方式,一味地以追求"快速進步法"來取得自身設想的教學效果。像家強這樣的同學,一頁頁難看的字不知道被自身撕下多少,然而不見效果,同學發生逆反心理不說,自身也被氣得夠嗆,從來沒有想到試著用別的方法來教育同學。其實,每一個同學都有他自身"閃光"的一面,關鍵在于教師善于發現和捕獲,也許這位同學的作業本從外表上看的確是糊涂潦草,但只要做為老師的認真去找,應該會找到一個或者兩個特別工整的字,若能抓住這個字來加以鼓勵和褒揚,那可能就不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了。

  新課改提倡:對同學的評價的多樣化是從主體多樣化、角度的多樣化、尺度的多樣化來進行評價的,重視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示。兒童既是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強調兒童的自評、互評的方式和家長以和其他有關人員的參與,分析兒童的言語或非言語表達。假如說,這位同學的進步是老師的教育,那應該感謝那位給予他鼓勵的同學家長與這位同學的求知和進取,更應該歸功于新課程的理念。

  "一切為了同學,為了一切的同學,為了同學的一切",讓我們關注每一位同學的生長,多用鼓勵和褒揚,注重對同學的過程性評價,把同學的優點和亮點用愛去"篩選",加以肯定并且"發揚光大",猶如播種希望,將會收獲一個金燦燦的秋季;循序漸進的把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到課改實踐中,使課改下的同學真正體驗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11

  新課程為德育課堂注入了活力。我們以先進的教育理念,高漲的熱情投身于教學改革的研究中,使課堂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也存在著“形似而神異”的現象,甚至在某些地方也步入了誤區,這些現象值得我們去關注思考。

  課程改革后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后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我們的班集體》一課中,我們召開了“我的心里話”發布會,事先要求學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話,以便于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于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兒童的生活是豐富多采的,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通過《品德與生活》的教學,通過一系列的生活體驗,生活探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具有學會做人的初步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把學生培養成為自律、自信,有社會責任感的合格公民。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認為要扎實的上好這門課程,首先應了解《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的性質,它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生活發展的綜合課程。根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了解社會生活和品德形成的需要,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行為規范,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文化教育等有機的結合起來,并在此基礎上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為他們的成長奠定基礎。

  體驗產生理解,體驗產生情感。體驗是對具體的社會事物或情境的親身經歷,它不僅僅發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還會作為活動的結果而存在,并且作為活動追求的結果。體驗學習活動是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活動的模擬活動,它可以分為直接體驗和模擬體驗。通過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對于實際的真實感受。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正視自己的不足,不斷地積累經驗,取人之長,補已之短。我知道了要上好一節品德課教師要根據內容精心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真切的情境中獲得親身體驗,提高教學實效;要重視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加強情感教學,充分利用情感推動作用,促進學生認知的內化和良好行為的形成;更要加強自身修養,要以人格力量影響學生,帶動學生。

  這就是我在這門學科的教學實踐后所得,所思,所感。我想:我會朝著我奮斗的方向,不斷完善自己,把《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很好地用于小學品德與生活的課堂中。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12

  進入新課改后,原來的思想品德課已改為《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新課標規定,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核心,教育教學(此文來自)活動貼近兒童的生活,強調教學中兒童的參與、感悟、體驗,這門課程將以全新的方式展現在兒童的面前,傳統的思想品德課中的引新、明理、激情、導行模式已不適應該課程,因而該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將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既然為活動型課程,就應體現活動的特點,筆者認為活動型課至少要體現如下特點:一是要有教育性。品德與生活的教材編排就已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如:“我上學啦”就是要讓學生逐步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生的角色轉變,知道自己是個小學生了,該做什么?按什么要求去做。接著是“祖國的生日”一課,也是對學生進行初步的愛國主義教育。二是要有知識性。新課程并非單一的思想品德教育課,不只是過去的強調道德認知,引導道德行為,還增加了兒童良好的社會適應性的培養教育。要培養兒童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就有不少的生活知識和社會經驗要交給兒童。三是實踐性。過去的品德教育大量的都是用“高”、“大”、“全”的人物、事例進行干巴巴的說教,而現在是寓教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四是趣味性。兒童不同于成人,有他們感知和認識世界的方式,童真、童心、童趣是他們的固有特性,因此教育方式、活動方式一定要適應兒童,為他們所喜歡、所接受,讓他們在愉快的活動中去參與、感悟、體驗。

  要實現新課程的教學目標,課的設計要遵循活動課的特點,遵循兒童發展的規律,其中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可少,何為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資源,新課標已有界定,在實際教學中其內涵和外延相當豐富。我們的教育對象遍布城市、農村,所處的生活環境千差萬別,他們所在的學校、學校的教學設備也各有不同,我們開展的活動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是否適應兒童之別,有些就地取材的活動往往效果很好。課程資源的開發應從幾個方面考慮:一是因地制宜。大城市的學校可利用學校的先進設備,有聲有色地展示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可利用他們早晚都看到的、現代化的高度文明的社會;小縣城的學校可利用他們見到的離他們很近的現代文明;而農村的學生可開發他們的鄉村世界、自然界。二是因課制宜。品德與生活共有五個單元和若干主題。如:“我是小學生啦”、“祖國的生日”、“美麗的秋天”、“我愛我家”、“冬天來了”。第一單元可開發本校優秀班級、優秀學生。第二單元可開發離校很近的人文環境,學生手中的圖片資料。第三單元可開發學校的周邊環境,走近工廠,走進大自然。第四單元可開發家長。三是因校制宜。文化積淀較深的學校,可開發校史、校情,學校培養出的杰出人物、優秀人物;各種藏書、電子讀物較多的學校可發揮此優勢。四是因人制宜。這里的“人”既指學生,也指成人,實際上優秀的學生也可以開發,用他們的優秀品格,優秀素質可以影響其他學生,素養較高,內涵豐富的成人(含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

  資源既已開發,就要會使用,如何使用課程資源也是品德與生活課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工作實踐中,本人分析研究了若干課,有的在資源使用上很成功,有的則欠妥,在資源使用上可以這樣處理。一是因課利用。如“祖國的生日”一課,不一定要用多媒體,就利用學生搜集美麗的家鄉、祖國的大好河山、祖國建設輝煌成就的圖片也行。“美麗的秋天”一課就可以利用孩子們搜集的秋天的各種果實,秋天采集的各種枝、根、葉。二是巧妙利用。利用學生搜集到的各種材料,啟發學生有創意地制作,有創意地玩,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巧妙地播放音樂,創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三是靈活運用。品德與生活強調課堂的開放性,開放的課堂就會出現很多教師意料之外的情況,這時教師可抓住這個契機進行教育。三是因人利用,自己在聽課時曾見過這種情況,全班同學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可一個同學在悄悄地哭泣,何故?究其原因是他媽媽不久因車禍死亡,教師巧妙地講了一個故事,鼓勵他堅強,引導孩子說些鼓勵他堅強勇敢的話……使課堂氣氛發生轉化。也曾見過課堂出現意外教師不知所措的情況,因此,因人而異利用資源也不可忽視。

  總之,要上好品德與生活課程,需要從多方面進行不斷的探索,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只是其中的一個側面。以上只是在工作過程中的思考,屬一孔之見,只要我們肯動腦筋,靈活機智,品德與生活課程就會豐富多彩、富有成效。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13

  在區品德學科培訓活動中,我執教了一堂課,課后進行了認真的反思,我認為在這堂課中,體現了以下教學思想:

  1、教學是^對`話的過程,包括師與生的^對`話,生與生的^對`話,生與文本的^對`話等。本堂課是借班上課,課前與學生接觸的時間很少,學生對我很陌生,所以創設良好的^對`話情境,才能拉進師與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敞開心扉,樂于談話,樂于交流。上課伊始,我播放了學生喜歡的歌曲《可愛的家庭》,會唱的小朋友馬上跟著唱了起來,不會唱的小朋友也跟著拍起了手,學生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課堂氣氛很溫馨。讓小朋友大喊我的名字,猜我名字的含義,學生覺得很新奇,不知不覺消除了與我之間的陌生感。我又拿出我的全家福,敘述了我先生因為女兒半夜發燒急得哭了的真實是件,學生深受感動,不由自主地回憶起自己的爸爸媽媽關愛自己的點點滴滴,都爭著、搶著告訴大家爸爸媽媽為了“我”、為了這個家努力付出,不求回報。時間有限,不可能每個小朋友一一敘述,所以安排了四人小組互說,在這個師與生、生與生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激發了熱愛父母,尊敬父母的情感。

  2、品德教學強調回歸生活。正如杜威所說:“準備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進行社會生活,離開了任何直接的社會需要和動機,離開了任何現存的社會情境,要培養對社會有益和有用的習慣,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過做動作教兒童游泳。”本堂課學生說話的材料都來源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學生借助照片以及一些小物品激發起對過去生活的回憶,激發起內在的真實的情感體驗。雖然說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芝麻綠豆般的小事,但其中包含著家庭生活的歡樂,包含著父母對子女的愛,都很真實。課外延伸中安排的兩個實踐活動(1、自己設計一張感恩卡,寫一句最想說的話,送給自己最想送的人。2、回家后為父母做一件你能做而且能令他們高興的事。)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家庭,使品德教學來源于生活,又回歸到生活。

  3、評價注重過程性。在聽課教師的發言中,我感到老師們對我采用的評價方式特別感興趣。我是這樣做的:課堂上每發言一次得一顆星,學生自己用筆畫在課題的旁邊,發言聲音響亮、語言流暢、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再加一顆星;一節課得三顆以上星的可以畫一顆笑臉。這堂課沒能得笑臉的,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可以彌補。這種延時評價為更多不同特點的學生提供了多種展示自己的方式和途徑,讓更多的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挑子,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讓更多的學生獲得更多的發展。在我自己任教的班級,我每月、每半個學期、一個學期都小結一次,避免了評價的主觀性,學生非常開心。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14

  教學中,我把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把品德與生活課與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通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傳統的思品教學是“封閉”的,“靜態”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缺少兒童暢想、暢言,缺少主體參與。本學期二年級的品德與生活教學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找突破口:

  1.廣闊的教學陣地。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領學生在校園內進行教學活動,及時進行“打掃教室”、“你丟我撿”的活動。強化“知”、“行”統一,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互動的動態式討論。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一起玩游戲”這個單元教育學生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要求學生能夠自己動腦、動手,養成探究的習慣,學習探究的方法;能夠應用多種辦法收集資料,并進行簡單的整理和應用。學生們主體積極參與,萌發了高度的熱情。他們有的提議要成立“小小發明家”協會,有的提出“讓我們每天都有一個“新發現”的要求……雖然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們的“異想天開”,使整個課堂成為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3.多樣化的情境式表演。我結合有關教學內容,采用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游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在教“交流多愉快”這個單元時,我組織學生開了一個展示會,讓學生交流學習心得是如何應用于生活實踐、取得的收獲是什么。教育學生講文明、有禮貌,讓學生能夠看到自己的成長和變化,并為此而高興,并以此激勵自己不斷進步。

  4.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我們的作業設計要沖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你好,祖國媽媽”這個單元教育學生愛家鄉、愛祖國;要求學生知道家鄉的風景名勝和資源,關心家鄉的發展變化;我布置學生與爸爸媽媽一起,通過上網、看報、走出家門等方式,了解為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升華愛國情懷。

  5.與少先隊活動緊密結合。學生的天性是樂于自己探索,好游戲、活動,課堂上的說教再生動也缺乏形象性、參與性,而少先隊活動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知識性、參與性于一爐。因此,作為二年級的班主任兼品德教師,我不失時機地把思品教學與班隊活動結合起來,從班隊活動中深化思品教育。“勞動編織美好生活”這個單元教育學生負責任、有愛心、愛勞動地生活,要求學生誠實、勤勞,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說謊,做誠實的孩子;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員,認真完成集體交給的任務,愛護班級榮譽,關心和愛護同伴;收集、了解勞動者的辛苦,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同時深入了感恩教育。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節課就能解決的問題,每一節課有當堂課的目標,但也是其它目標的延伸、應用和鞏固。為配合好品德與生活教學,我制定了每周每月的規范目標,使課堂上的熱情延伸到課外。經常不斷地進行課后導行、鞏固,使學生把熱情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內容上,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15

  這節課的活動從學生實際出發,首先立足于學生的經驗世界,讓他們自己去發現一些損壞眼睛的不良習慣,通過親身實踐,交流自己的感受體會,孩子們懂得了保護眼睛的重要性,增強了保護眼睛的意識;通過誦讀兒歌,請校醫作現場指導,使學生加深對科學用眼的認識,確實學到了一些保護眼睛的基本技能。

  1、努力創設開放、活潑的教學情景。

  活動的設計著眼于引導學生健康、安全地生活,珍愛生命,獲得基本的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讓孩子們在猜謎,蒙眼睛看東西,聯系生活實際談體會,誦讀兒歌、請醫生作眼保健操的現場指導等一系列活潑、有趣的活動情景中獲得思想上的認識,養成良好的習慣。

  2、關注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活動的開展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參與,評價以正面鼓勵為主,讓學生猜一猜、看一看、試一試、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在活動中,我始終尊重孩子的體驗和感受,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究實踐,懂得保護視力的重要,從而主動地關注自己視力情況。

  不足的一點是:最后課堂延伸階段,除了倡議舉行一次眼保健操比賽之外,如果能附加一份講究視力衛生的評比表,作為持續性的激勵,就能進一步把教學活動引向深入。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16

  《穿衣服的學問》是廣教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縱觀我們現在的生活現狀,大多數幼童生活的自理能力較差,存在著依賴思想,特別是衣服的選擇、搭配,基本上都由家長包辦。同此可見,我們很有必要與孩子們一起探討穿衣服的學問。教學這一課時,我首先從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入手。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探索、創造的力量源泉,是學生的最好老師,能否激活課堂活力顯得極為重要;其次,本課題材來源于生活,我便指導學生從生活中學,又把所學內容放回到生活中去。與孩子們一同學完《穿衣服的學問》一課后,我真是收獲不少!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一開篇,就利用悠揚的背景音樂、色彩明麗的圖片明確地告訴學生——冬天要到了。孩子們通過回憶在生活中的一些認識,積極地投入到課堂中,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來了。同時,通過小品表演再現生活內容,學生看后,進行熱烈地討論,無形中也讓學生意識到課堂和生活是融會貫通的,在生活中可以學習,課堂學到的知識也可以回歸到生活中去。

  此外,為了更好地創設情境,我恰當地運用了各種教學手段。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自主探索學習,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以生活為載體,把知識運用于生活中

  在教學中,我非常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教學資源。學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讓學生動手操作,設計顏色搭配合理的服裝以及讓舊衣換新貌,這樣既讓學生明白了怎樣穿衣服才最美的生活常識,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又讓學生學會了節約,一物多用。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我舉辦的“誰的衣著最美麗”評比會非常地成功。活動中,學生各自發揮想象力,利用自身的特長,大膽地展示自己選配的美麗的服裝,一個個學生儼然一位位魅力十足的小模特,他們的精彩表演把課堂學習推向了高潮。通過欣賞模特的展示活動,學生從中也感悟到怎樣著衣才是最美的,進而達到了我預定的教學效果。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17

  《綠色小衛士》是《品德與社會》課程中非常重要的的內容,通過這節課要使學生明白,人人都要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而且能從小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起,為環保貢獻自己的一點力。《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教育性較強的學科,這門學科把課堂與生活緊密活動聯系在一起。教材以圖畫的形式呈現,旨在引發學生活動的興趣,并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而非教師給予的現成結論去獲得知識。而這些內容又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和源泉,以學生生活的時間、空間為線索,選取兒童所感興趣、所必須的以及有發展意義的內容設計主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因此具有較強的活動性和生活性。在教學《綠色小衛士》一課時,我為了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發展的課程新思想與課改新理念。我在教案的設計過程中注重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將課堂教育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

  教學過程中的激情、明理、導行等環節都來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導于生活。例如在激情這個環節中,我就利用課件播放學生搜集到的在村莊、廣場、街道等實地拍到的破壞環境的圖片。圖片的直觀性,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也讓他們發出了“真臟啊!”“太可怕了!”這樣的感慨。就這樣,學生在切身的體驗過程中熱愛生活環境的情感油然而生,明白了愛護環境的重要性。同時,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充分調動起來了,為學好本課的主題打好了基礎。

  在明理這個環節中,我選取兒童最熟悉的“生活事件”——“吐痰”圖作為范例,先讓學生看圖,再思考小朋友為什么把痰吐在紙上。這樣,學生的生活經驗一下子就被調動了,他們自己體驗過吐痰,也見過亂吐痰的情形,因此談起自己的想法,說起隨地吐痰的種種危害也就得心應手了。

  本節課教學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生活出發談談自己經驗、體會,構建一個真實互動的生活化課堂,使課堂教學更有現實感,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二)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原則

  新課標認為:兒童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轉變,應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注意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觀去觀摩、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

  因此,我首先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將課程內容進行了有機的整合,把教材內容的重點確定為從學生身邊的小事出發,通過圖例的辨析使學生明確愛護環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

  (三)以小組和作為主要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通過小組的合作交流,同學們有的表示要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積極宣傳,使每個人都懂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有的表示要勤奮學習,長大以后為保護環境,美化祖國作貢獻。還有的表示,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為保護環境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顧整堂課,我深刻體會到要教好《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只有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使用易于學生接受的便捷操作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為學生今后的信息素養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18

  聽了馮娟老師的口語交際課以后,使我從中受益匪淺,在本節課中,充分體現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策略,關注了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能主動的學習,獨立思考,自主提出問題,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思路,使每個學生有表現欲望,敢于堅持質疑問難,敢于標新立異,有競爭意識。

  今后將如何使思品這一學科教得更好,談一談自己的感悟。

  首先,針對每一節的內容要讓學生向課前、課后開放。比如摘抄一些相關的格言警句、故事、先進的事例及歌曲,這樣不但充實了教學內容,同時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思品課枯燥刻板。如何使這一節課生動有特色,教師就應在課堂組織形式上下功夫。

  例如,導入部分,要讓學生主動接觸課題,大膽猜測,提出問題,造成懸念,激越遐想,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思品課上,應改變以往的一問一答,甚至于教師自問自答,學生缺少了自我表現欲望,競爭意識。

  如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學生樂學,愛學,善學,我還要不斷的學習,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以此來提高業務水平。<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19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以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為特征的綜合型活動課。本課教學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源泉,以學生的主體性活動為載體,充分尊重學生,關注課堂動態生成,巧用教育資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以主體性活動為載體,在體驗中獲得知識。

  本課教學以主體性活動貫串于課的始末,每個環節都注意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讓學生在親歷活動中體驗、感悟。如:課始以猜謎活動出現,把學生的學習興趣都調動起來,為下面的學習作了準備。課中以想一想、摸一摸、演一演、說一說、做一做的形式開展活動,讓學生自主、全員、全程、全身心參與各項活動,在積極的體驗活動中獲得知識。

  二、把握教師角色定位,創設融洽課堂氛圍。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本課的教學我始終與學生處在同一個位置上,扮演合作者、參與者的角色,與學生融為一體。課堂上處處聽到的是商量、建議、鼓勵和表揚的語言,整堂課始終洋溢著和諧融洽的氛圍。如:“會說話的手”的教學,出現了我考學生,學生考我的活動。“會表演的手”的教學,我也和學生一起表演,一起做動手健腦操,師生活動無痕。

  三、關注課堂動態生成,及時整合教育資源。

  課堂是師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動態的,變化莫測的、豐富多彩的,課堂時時都有新的動態生成,教師要多加關注,及時整合這一難得的教育資源,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本課在“會表演的手”的教學,出現了一個學生上來表演孔雀的動作,還形象地說是在向大家問好。我及時地對全班同學說:今天有這么多老師來關心我們,聽我們的課,連孔雀也來問候,我們就這樣坐著不動聲色嗎?全班頓時熱鬧起來,小手做著孔雀點頭的動作,向老師問好。文明禮貌的教育伴隨在會表演的手的活動中進行,達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

  總起來說,這堂課符合新課標的精神。如果類似的教學設計持之以恒,必將為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06-02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08-25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范文07-04

最新《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1-21

品德與生活《影子的探索》教學反思02-13

《神奇的手》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03-14

《品德與生活活動》教學反思07-08

品德與生活《夸夸他》的教學反思07-12

品德與生活《我能行》教學反思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