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伙伴教學反思
本周進行了分享閱讀《機器人》教學活動。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機器人伙伴教學反思,望大家喜歡。
機器人伙伴教學反思范文一
一、精選教學素材
素材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教學效果,記得在第一次試教中,為了介紹形態各異,功能不同的機器人,我用靜態的圖片素材,然后口頭加以介紹說明。通過教學,這種介紹方法學生不僅參與的積極性不高,而且很難不能體會機器人的主要特征。發現問題后,我將大部分的圖片素材,換成了視頻素材。實踐證明動態素材不僅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而且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將無趣的知識教學融入到趣味的素材展示中,學生的心情會變得輕松、愉快,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由強迫學變為自覺學,進而使注意力變得集中和持久,觀察力變得敏銳,想象力變得豐富,創造思維更加活躍。
二、理論聯系實際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十分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如:為了引出機器人能按照人們事先編制的程序工作,我特意安排了“按軌跡搬運機器人”的視頻,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了機器人會按照我們事先為它畫好的黑線行走、搬物。有了這個視覺上的感知,學生就可以輕松的理解機器人的這個特征。又如:在得出機器人的三個特征后,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特意帶了一個機器人,讓學生觀察,實踐。通過觀察,學生體會到機器人有一定的機械結構和外形,并能完成一定的動作。通過讓機器人一下子變兇猛,一下子變溫柔的實踐,體會了它有自己的大腦,會按照人們事先編好的程序工作。
三、注重學生的創造能力的培養
未來是屬于學生的',未來的機器人也需要學生去發明創造。因此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在最后一個環節中,我安排了前后桌的同學一起設計未來的機器人。在討論交流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注重知識的擴展
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而機器人的相關知識有很多,(如:機器人的由來,除了我介紹的機器人以外還有哪些機器人等等)教師不可能在40分鐘能內滿足所有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因此課外的擴展顯得尤為重要,而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要有計算機,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根據需要進行學習。在這種環境下,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所限定的作息時間得到了妥當的延伸和優化,豐富的教育資源足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學習的自由和權力。機器人教學使師生在學習中隨時都可能產生一個驚喜、一種成功、一個期待、一個新思路的誕生。
機器人伙伴教學反思范文二
本周進行了分享閱讀《機器人》教學活動。
活動第一環節——以模仿機器人的動作和幼兒進行“我來做你來猜”的游戲,引出讀本的主人公“機器人”。然后請幼兒觀看封面。
在第一環節實施過程中,就遇到了一點小意外!孩子們都說:“老師,看不清”。(這個問題,一方面可能是孩子人數較多,另一方面讀本擺放和幼兒距離較遠造成的。)畫面上有很多細小的部分不是很明顯線條也比較模糊,所以根據孩子們看不清的問題,我立刻做出了回應把小書發給大家:“仔細觀察封面,小朋友們還能發現什么呢?”。孩子們順利的理清了老爺爺的身份、老爺爺和機器人的關系等問題。
活動第二環節——逐頁閱讀,通過細微觀察,猜測人物的內心變化。
在第二環節實施過程中,由于小書發放給幼兒后,很多孩子會好奇的翻看,面對混亂,我的閱讀方式也由逐頁閱讀改成跳頁閱讀。跳頁閱讀之前先請孩子安靜的完整的閱讀一遍,然后按老師的提示翻到制定頁進行詳細的閱讀:“觀察機器人的動作和表情,科學家的動作和表情又是怎樣的呢?”。跳頁閱讀時先請孩子看3、4、5頁,對機器人和科學家的表情變化進行有“梯度”的分析后,對第六頁的情況進行分析:“為什么機器人會這樣呢?機器人和科學家有些什么樣的想法呢?”
活動第三環節——回憶和總結故事,并對情緒變化的特點進行梳理。
在第三環節實施過程中,當孩子們看到最后一頁時就會大笑起來,可見孩子們對故事內容的“體會”還是比較到位的,但是在情緒變化梯度的感受上還不太明顯,詞匯也不豐富,只有簡單的高興和不高興,在活動中通過對讀本表情的模仿,讓幼兒感受不同的情緒變化,也作為下次活動的一個“引子”。 在第二階段的教學中重點突破。
反思:
活動中一個個問題的出現有的是意料之中,有的卻在意料之外。老師的回應策略關系著活動中孩子是否得到了真正的鍛煉和提高。雖然我在活動中對孩子的問題進行了積極的回應,但在各個環節的教學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思考。
第一環節看不清的問題,是意料之外。但很快就以小書閱讀代替解決了。所以活動時人數相對較少,才能更好的照顧到孩子的個體差異問題。
整個活動中,可能是對機器人沒有了解的情況下,孩子對機器人充滿著好奇,而孩子對機器人的認識只停留在非常淺顯的狀態。在第一、二頁的閱讀中談到機器人的功能,孩子只有:“只是和人走路說話不一樣、會打怪獸”等簡單的認識,對機器人的構造、生成、作用等方面都缺乏了解。所以第一環節的引導顯得非常薄弱,要相應的加入科常方面的知識,孩子對讀本中3、4、5、6頁的內容才能夠更全面的感受。在活動第一階段已經完成的情況下,我只有在第二階段給孩子補上這一課。
在第三環節對人物情緒的梳理,采用文字和老師表情的模仿可能不是很直觀,如果用事先畫好的人物表情配上文字,孩子對情緒梯度的變化會感受更明顯一些。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參為我提供了分享閱讀活動的一個固有模式,也為我的教學指明了比較規范的行進軌跡。每個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所呈現出來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在今后的分享閱讀活動中,課前不僅要分析讀本,做好充分的準備,更應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和孩子一起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