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面積的定義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面積的定義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面積的定義教學反思 篇1
面積的含義這一課是學生學習面積單位和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因此本課的學習對學生的后繼學習有著很大影響。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等活動了解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面積的大;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鍛煉數學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這節課體現了執教老師充分的預設和對課堂生成的較好把握,順利達成了教學目標,有兩點比較突出。
1、數學學習要緊密聯系生活。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是學生理解上的一個難點和突破,為了讓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積”這一概念,教學時,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幫助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適時認識面積的含義,學生直接使用“面積”進一步去觀察、比較和描述。這樣潛移默化,逐步滲透,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面積的含義,雖然學生還不能很好的表達出來,但似乎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2、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了從事數學學習活動和交流的空間。如:在教學平面圖形面積大小比較時,我先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再分別給予充分的交流。這樣學生全面、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了不同的發展。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加深了學生對面積含義的理解,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與合作意識。
3、注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經說過:“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贬槍W生一般只能想到觀察法與重疊法的原有的知識狀況,教者對教材進行改造和重組,以促使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實質與作用產生感悟、反省與建構。
4、在比較平面圖形面積大小時,我設計了四組圖形的比較:
第一組是有明顯的大小的兩個長方形的面積大小比較,引導學生發現觀察法。
第二組是兩個長相等、寬相差2毫米的`長方形的面積大小比較,由觀察法的不可靠發現重疊法。
第三組是一組不規則圖形的大小比較,由于圖形的不規則,學生用重疊法并沒那么容易,又由于故意將每一部分的寬度設計成相同的,就使學生自然地想到了畫同樣大小的小方格來比較。
第四組是長和寬各不相同的兩個長方形的面積大小比較。在充分討論與嘗試的基礎上,學生能夠發現畫格法,這樣就突出了畫格法的重要性與實用性,為后面的面積單位與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教學打下基礎。這樣的重組,使學生的數學活動處于一個有層次的、逐漸深入的數學化過程,這四次比較巧妙地為學生搭建了學習支架,使學生的思維達到了一定深度。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如何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過程至關重要。”可見,我們教師應采用特色化的教學處理教材,為學生提供探索和嘗試的機會,真正做到掌握教材所蘊涵的思想而不拘禁于教材的形式,把握教材內涵而又不受其羈絆,以促進學生的發展。
面積的定義教學反思 篇2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知識和把長方體、正方體的立體圖形展開的平面基礎上,過渡到初步的立體圖形上學習的。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體現“立體——平面——立體”循序漸進的教學思想,并通過展形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聯系,培養和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新課標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活動過程,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錘煉思維,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所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就從這一思路出發預設、生成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新課
一個好的情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愿望,使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和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體驗和理解數學知識”“要提供豐實的現實背景”任何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使生活數學與數學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體會在生活中做數學的樂趣。在教學中我設計為捐款箱包裝外表,讓學生明確學習求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必要性,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積極實踐操作,以動激思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我們要多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因此,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時,我打算先讓學生動手操作,“解剖”以長方體,展示出6個面。通過比較分析深刻地體會長方體各個面積之各就是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以及長方體6個面之間的關系,抓住了推導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關鍵,然后再讓學生測出自己的長方體的長、寬、高,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索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設計是如此,但在教學中因為擔心把學生一放開就收不攏完不成教學任務,所以就臨時改變了教學方法,由教師統一指引下進行學習,使“以動激思”變成了“以師為主”。
三、以練帶學,自主學習
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后,不單獨安排時間推導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而是設計了一道練習,讓學生自主學習,由學生在算式說意義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發現了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在師生共同參與和評價中,達到優化思維,推陳出新的效果,并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面積的定義教學反思 篇3
《認識面積》教學反思認識面積是一節內容比較難的概念課,在讓學生由實物表面的面積到封閉圖形表面的面積,由具體到抽象的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在這節課中我選取生活中教室中的事物讓學生先進行面積大小的比較。
在出示課題后,給了學生一個問題看到這個課題你覺的要學些什么內容呢?學生說了以下幾點:
1、什么是面積?
2、面積是單位嗎?還是有著專門的面積單位?
3、為什么要學習和認識面積呢?
我小結了一下,請同學帶著這三個問題來認識面積。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數學書封面的大小與黑板表面大小的觀察比較,讓學生學會有理有據地說話,并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
同桌互相說一說,并指名完整地說一說。學生在進行語言組織時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小組的合作效果沒有達到,為什么?我分析有兩個原因:
1、這邊學生的小組合作的技巧需要教師給予方法指導。
2、有部分學生不知道要討論什么?
如果在小組匯報時有個比較,適當表揚和激勵,多點組織教學,或許會好點。然后奇怪學生伸出自己的手掌心,用手掌心去觸摸數學書的封面,閉上眼睛去感受,有這樣一個體驗的過程,學生就了解了面積的意義。解決了第一個問題什么是面積?在認識面積單位的過程中,平方厘米借助大拇指指甲表面的大小直觀認識,當讓學生找出生活中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的物體時,學生都難了,進一步說明表面積很小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在教學平方米時,我并沒有直接給出,而是讓一位學生說說他家有多大?小孩回答也很完整我家有168平方米。其他學生都驚嘆,我追問:為什么驚嘆?他家好大?簡單的提問讓學生感受到平方米是一個更高級的'面積單位。問題并沒有就此停止,我抓住課堂的動態生成,把剛從那位學生拉起來追問:那老師說你家的面積是168平方厘米,你愿意嗎?
不行的,那太小了。其他同學都小了,都說168平方厘米太小了。都在筆畫大約有多大。讓兩個面積單位又在動態生成了進行了比較。我認為這是課堂的閃光點,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抓住,老師也很有激情。課堂的組織教學自然很輕松。最后讓學生做游戲,1平方米的地方最多能站多少個小朋友。
由于課前我在教室的地面畫了1平方米的地方,學生都躍躍欲試,在游戲中不光調動學習熱情,還親身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還學會了要站得人多大家要互相理解,緊密團結在一起。增加班級的凝聚力。但是活動只有大部分學生參加了,還有少部分沒有參加,比較失望。以后在設計這樣的活動時,可以在課前準備時多準備兩個面積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在組織比賽看哪一組站的人最多,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游戲的樂趣。
面積的定義教學反思 篇4
在今后的教學中能逐步改進,日趨完善,使自己不斷走向成熟。圓環面積是在圓的面積計算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圓的面積計算學生接受并不太困難,但圓環卻要把握住外圓和內圓這個形成圓環的本質問題。
弗賴登塔爾強調,學生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應有親身體驗,獲得“做出來”的數學,而不是給以“現成的”數學。因此,我在認識圓環的設計中安排了經歷剪圓環的動手操作過程。剪切的設計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剪環形的過程知道環形是怎樣得到的,從而為下面求環形的面積作鋪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能自主合作,探究新知,培養了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識。由于學生體驗了剪環形的整個過程,所以在我提出怎樣求環形的面積時,學生能很快說出“大圓的面積—小圓的面積=環形的面積”。這個過程使我感到在學習關于幾何圖形的知識,要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在實際操作中學到的.知識比我們直接傳授給他們記得要更清楚、牢固。
環形的特征:必須是同心圓,其次,兩個圓之間的距離處處相等。在此提出了一個概念“環寬”,讓學生在環形圖中認識了“環寬”。在此我有效的利用課件進行對比演示加深學生對環形特征的理解。非常的形象和直觀,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雖然,在這個環節耗費了比以往更多的教學時間,但作業反饋很好。沒有特別的錯誤問題出現?磥怼白鰯祵W”確實能夠增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例題的處理由于學生有了前面的操作感知,所以例題我采用自學的形式進行,讓學生嘗試計算,分析驗證,比較計算方法,歸納并優化計算公式。
練習環節,是應用公式解決問題的環節。為了讓學生正確應用大半徑、小半徑、 “環寬”,練習時除了設計基礎的練習與判斷題還設計了4道對比練習題,使學生在練習中學會處理大半徑、小半徑、“環寬”的關系。
不足之處:
1、練習題沒能全部完成,導致沒有實現練習的層次性。
其實,我準備了不同的有關環形的練習題,由于在剛開始時為了照顧到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程度,動手操作的時間給的充足,所以到練習題時時間不充分。設計的一道求半環形面積和一道拓展題沒完成。
2、知識點拓展的深度不夠。
在認識圓環特征的時候提出了一個概念:“環寬”,只是讓學生在圓環上指出了“環寬‘‘但沒有讓學生將環寬與大半徑、小半徑進行對比,從而得出了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大半徑與小半徑都是從圓心到圓上的線段;而環寬是小圓上到大圓上的距離,表示環形的寬度。R-環寬=r r+環寬=R)為今后做題提供很好的保障
這節課有許多欣喜的地方,也有令我遺憾的地方。但不遺憾的是我從中發現了自身的缺點,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學中能逐步改進,日趨完善,使自己不斷走向成熟。
面積的定義教學反思 篇5
此次,我執教的是《梯形的面積》一課,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在實際情境中,讓學生認識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在學生自主探索的活動中,經歷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能運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從整個教學過程看,這一目標得到了充分的落實和體現。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推導,正確計算梯形的面積,作為教學重點、難點,也貫穿于整個教學環節中。
對于本節課,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思考:
一、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
我在設計教學時,就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由于學生學過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而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方法與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方法有很大的相似之處,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學習經驗,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
二、以學生的活動為主,實現生生互動。
本節課力求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概括梯形的`面積公式,在探究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思維的創造性。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讓學生動手操作,分組合作探究,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積公式。這樣,通過“剪、移、轉、拼”的活動,讓學生真正親歷知識的探究過程。同時,又由于各項活動的設計環環相扣,步步深入,不僅激發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同時學生思維深度和廣度也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三、學生自主探索的活動在時間上給以保證
本節課一系列活動的設計是為了學生給充足地用眼看,用手做,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盡情的表現和發展自己,每一位學生都在親自實踐中認識理解了新知。充分體現了教師指導者,參與者的作用。當學生受現有知識的制約,推導概括公式思維停滯時,我進行點撥誘導,促其思維順暢,變通,最后使學生明確,盡管拼擺的方法不同,但都達到驗證了梯形的面積公式的目的。
四、貼近生活實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新課程標準提倡課堂教學要把數學知識和生活相聯系,將數學學習置于生活的背景之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本節課的內容,教學本節課時,我的整個教學過程始終緊密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了生活化的數學情境。如在導入新課時,我讓學生求出生活中的籃球場3秒鐘限制區的面積,練習中讓學生動手量量梯形學具的數據,再求它的面積,又求出梯形菜地的面積等等,真正做到了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是成為課堂的主人。
這節課的教學已經結束,自己感覺教學過程順暢,是一節自己比較滿意的課。但鑒于我還年輕,對于很多細節,覺得仍需要推敲,相信自己會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探索,使自己的教學日趨成熟、完善。
面積的定義教學反思 篇6
學生接受并不太困難,但圓環卻要把握住外圓和內圓這個形成圓環的本質問題。
根據以前的經驗,也總是通過實例,也就是實際操作,讓學生感受到圓環的面積該如何求,但是總有一部分學生不明白為什么要用大圓的面積減去小圓的面積。
總有疑問,如何改進呢?看似簡單的問題,有人卻總不明白,主要問題還是不明白圓環的概念,另外教學進度過快,也是其中原因之一,過高的估計了學生的理解能力,總是認為這類問題很簡單不需要有過多的解釋,倒致后來無論如何補進,學生總是不會,學生的第一印象特別深刻,不容易忘記,與其后來的反復強調,不如現在改進,因些,我想這樣做,首先是一明確概念,。
概念的理解,是呈階梯狀,分層次來理解,首先是初步感知生活的圓環,用課件出示,輪胎,光盤,膠帶等,使學生有了初步的印象,第二步畫圓環,通過觀察或量一量圓環,你有什么發現?此時的學生已有了深度的理解,在些基礎上,剪圓環,并出示一些同心圓和不是同心圓的圖片,來讓學生分辨,明白圓環是同心圓。
第三步則是認識各部分的名稱,既大半徑和小半徑,環寬,并通過練習來鞏固認識,練習一些找大圓直徑或小圓直徑的,半徑的等練習,經過上面的一系列的緩慢過程,有實際操作也有課件濱示,還有練習,非常的形象和直觀,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為下面的從而為下面求環形的.面積作鋪墊,而后是求圓環的面積,自然而然,學生肯定也明白了怎樣求圓環的面積。
學生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應有親身體驗,獲得“做出來”的數學,而不是給以“現成的”數學。有了親身的體會,學生很容易求出圓環的面積,但是為提高課堂效率,僅此一點往往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接下來我打破常規,不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出示練習題目,進行單純的練習,這樣做學生也會感到枯燥無味,于是我隨機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知道了圓環的面積如何求,如果給出了兩個半徑可以很簡單的求出圓環的面積。
但在實際生活是不是只會給出半徑,求環形的面積?如果不是,還可能會出現什么?怎樣解決這一問題?”要求小組合作,討論解決,經過這一過程,學生展示出現了各種類型,事實證明讓學生嘗試計算,分析驗證,比較計算學生正確,并應用大半徑、小半徑、“環寬”之間的關系練習設計了4道對比練習題,使學生在練習中學會處理大半徑、小半徑、“環寬”的關系。
通過以上的各個環節,本節的課容量大,既有基礎又有拓展,學生的積極性也極高,全體參與,使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面積的定義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認識圓環,掌握圓環面積的計算方法;利用圓環面積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一上課,我先讓學生進行快樂填空,把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以及直徑與半徑的關系作為知識鋪墊,預習展示環節設計了三道小題,掌握了圓的面積計算方法,緊接著就設計了兩道計算題,一道是 已知半徑求面積,一道是已知直徑求面積,每組的1號同學板演,2號批改。結果發現知識掌握比較牢固。第三個小題是檢測對新知識的預習效果,畫出圓環的外圓半徑。學生經過預習展示,收獲頗多。
課堂順利進入交流展示環節,我首先組織大家小組合作說說圓環的特點,并討論圓環面積的計算方法。匯報展示時根據同學們的總結課件出示圓環的特點,兩個圓的圓心在同一個點上,也就是同心圓。倆圓之間的距離處處相等。然后先自主學習例2,獨立計算圓環的面積,這時,我讓每組的2號同學板演。當大多數同學都準確計算出結果時,我看著講臺上的4位同學,心里一愣,怎么會是這個結果呢?剛才如果讓4號上臺多好啊!時間的關系我立即讓他們停了下來,通過評講發現,4人中僅有一人做對了,其余三人都是計算錯誤。這也暴露了一個問題,三位數乘法計算掌握的不夠好,有的計算了兩位就寫出了結果,有的雖然計算方法正確,但準確率低。對照學生的板書,我及時讓大家觀察,怎樣計算比較簡便?大家一致認為郭江龍的計算簡便,他利用了乘法分配率使運算簡便。為了讓學生好記,我和學生又一起推導出圓環的面積計算公式:S環=3.14×(R2—r2)。然后,看著公式我又追問:要想求圓環的面積,必須知道什么條件?學生異口同聲答道:必須知道R和r。如果沒告訴怎么辦?學生一起研究R、r和環寬之間的關系。得出:R—r=環寬。
課堂進入反饋展示環節,我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兩個習題,結果做的還是不理想,很多同學出錯。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原因有三點:
1、第一小題是告訴了大圓的直徑和小圓的`直徑,沒有直接告訴R和r,必須先求出來,比例題多了兩步,造成有些學生列綜合算式出錯。
2、圓環這節課雖然比較簡單,但畢竟是一節新授課,學生原來對這方面的知識一無所知。每一點,每一步都需要老師的指導、演示。
3、要提高計算能力,還必須牢記一些常用的數字,如2π、3π ……9π以及計算公式。
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遵守教育教學規律,不能操之過急,不能拿自己的水平去要求學生。學生的學習需要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進步,才會有收獲。
面積的定義教學反思 篇8
《組合圖形面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數學上冊第7576頁的內容),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與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安排學習的。
本節課,重在引導學生結合實際情境和具體的圖形來探索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不僅能夠鞏固已學的基本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以后立體圖形的學習做好鋪墊。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本課一開始我就從介紹學生所熟悉的笑笑和她家的新房入手,進而出示房屋平面圖,讓學生觀察得出這個圖形是由幾個已學過的圖形組合而成的,接著再出示一組生活中的組合圖形,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一步探究組合圖形做好鋪墊。
二、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
本節課,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從而歸納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放手讓他們拼畫圖,分割圖,并自行解決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在畫一畫,分一分的.活動中,初步形成組合的概念,從而對組合圖形的意義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三、注重方法的指導與總結。
組合圖形,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每個圖形均可分為相應的幾個部分。學生在解答中也將產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因此,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分析、解題方法的指導,在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學習過程中,始終堅持為學生創設小組合作和自主探索的情境,啟發學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層次挖掘新奇思路、各自提出有價值的分割方法,讓學生通過一題多解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體驗成功的愉悅
總的來說,本節課的教學始終貫穿著學生的自主參與,我只是輔助學生參與到整個過程中,學生由探究到發現到總結,思維活躍,興致勃勃。課堂成為師生、生生的互動過程,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在數學知識技能的形成、情感態度的發展、思維能力的培養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當然,每節課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本節課,我認為也還有很多細節的地方需要改進,比如教師語言的啟發性,小組合作及學生動手操作時方法的指導,以及學生匯報的形式等等,這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加以完善。
面積的定義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是三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面積的認識,這一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面積的概念。而面積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讓學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積”的含義,我從生活入手,讓學生觀察黑板面和數學書的封面,說說哪個的面比較大?哪個的面比較。扛兄矬w的面有大有小,接著讓學生找身邊物體的面并比較它們的大小,通過物體面的大小比較揭示物體表面的面積。我出示了面積大小差不多的正方形和長方形讓學生觀察,說說哪個平面圖形的面積大?哪個平面圖形的面積小?僅憑直觀有的學生說是正方形面積大?有的說長方形的面積大?有的說相等?我說有的時候不能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要想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測。
一節課在看一看,畫一畫,比一比,擺一擺的活動中不知不覺結束了。在這節課中教師提供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去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加深了學生對面積含義的'理解。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充分為學生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空間,讓學生去親身感受、親自動手、親自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如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讓學生比一比數學書表面和練習本表面、教師手掌面和學生手掌面、兩個圖形的面的大小,然后通過對比較過程的小結來理解面積的含義。
第二、及時地去發現并認可學生思維中閃亮的火花,靈活處理學生的學習反饋,及時調整課堂生成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第三、利用已非常了解的七巧板知識突破面積含義中對“封閉圖形的大小”的理解,利用七巧板圖板面積大小和七巧板拼圖體會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第四、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大小這一活動有多種比較策略,因此課前我準備的比較工具多樣,學生的思維會更寬闊,比較的策略也會更加豐富多樣。
第五、教值得深思和改進之處。
1.關于圖形知識的引入,為學習圖形面積而引入圖形面積,未能體現出學習新知識的必要性,這需要教師從現實生活中去尋找有關實例。
2.有關環節中的問題設計,是否真正留給了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空間,值得考慮。
面積的定義教學反思 篇10
圓是從學習直線圖形的認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認識,不論是學習內容的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是學習上的一次飛躍。因此,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觀察、感知的基礎上,動手操作,拼一拼,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組討論、合作學習,老師恰當點撥,適時引導。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暴露出了一些實際問題,下面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反思本節課的課堂教學。
一、引導學生發現“轉化” 。
本課開始,我引導學生回憶學過圖形面積公式,并結合回憶上學期探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探究方法,引導學生發現“轉化”是探究新的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好方法,為下面探究圓的面積計算的方法奠定基礎識儲備,為新知的“再創造”做好知識的準備。
二、直觀演示,加深理解
讓學生來做個實驗討論。每個同學手中都有一個圓,現在平均分成16份,自己拼拼看,能拼成什么圖形?并想想它與圓有怎樣的關系。這樣,通過學生操作觀察,比較、分析,發現圓的面積、周長、半徑和拼成的近似長方形面積、長、寬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由扶到放,由現象到本質地引導,又使學生始終參與到如何把圓轉化為長方形的探索活動中來。學生思維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發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思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激發,探索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同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練習設計層層深入。
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練習:
1、讓學生根據已知的半徑求圓的面積。
2、讓學生根據已知的直徑求圓的面積。
3、利用已有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練習的設計上由易到難,由形象到抽象,由具體到抽象。先是基礎知識的練習;然后用圓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后發揮自己的智慧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每一道題都運用了本節課的`知識,每一道題目的呈現方式又都不同。這樣既能讓后進生跟得上,又能讓優等生吃得飽,從而讓全班同學共同進步。
四、存在的不足。
本課教學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量的加大,對于圓的面積公式還應讓學生多點時間去思考,去推導。細節的設計還要精心安排。特別是學生在口述推導的過程中,導出的太快,公式推導不明顯,怎樣出來的結果演示太快,學生不易消化。這個問題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細化。 ……希望以后通過自己的努力,教學水平能夠不斷提高。
面積的定義教學反思 篇11
“面積”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既陌生而又熟悉的內容。學生在三年級上冊已學習了“周長”,對正方形、長方形的周長及其計算已經掌握。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生理解概念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主要內容是認識面積及探索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由于小學三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很薄弱,對“面積”概念比較難把握,因此我主要通過用手摸一摸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面積的含義。再經歷比較各類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結合游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為了達到良好的效果,我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作了許多的設計及活動安排,幫助學生能更快地、更準確地認識“面積”。
1、引導學生手摸、眼看、比較,使學生對不同形狀物品的面積有了充分的認識,從而全面、清楚地建立物體表面的面積,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從實物上的表面抽象出數學上的“平面圖形”,建立平面圖形的表象,并通過比較,使學生直觀感知平面圖形的大小。通過創設情景使學生建立“面積”概念。
2、我有意安排了兩張不能直接比較大小的紙片,抓住了“到底誰的面積大呢?”這一問題,向同學們提出:“讓我們來驗證一下好嗎?”這樣激發學生探究到底誰的面積大的欲望,這樣設計給學生一個較為寬闊的探索空間,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3、從觀察法、重疊法、數方格法來比較面積的大小這樣的合作活動入手,體驗數格子法的便捷、準確,使下面會選用數格子法測量面積顯得自然,也為單位面積的出臺做好充分的鋪墊。
4、這節課我還注重學生思考、發散思維,在后面的練習題中,做好展示、點評,繼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以上幾點是我本節課的教學中的值得肯定的地方,然而,在教學中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教學中當有學生用周長的'長短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的大小這一錯誤方法時,沒有及時發現,讓學生來辨析。如比較10×9和10×10可通過比較邊的長短來確定面積的大小,而像3×5和2×7這樣的圖形是不好用這樣的方法的。在這里可以再出示如1×6和3×4周長一樣的圖形,讓學生來分辨,顯得教師的教學機智不夠靈活。
2、教學語言不夠簡練,課堂提問針對性不強,部分練習沒有講透。
總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下一次的教學中,我會適當調整,做到更好。
面積的定義教學反思 篇12
“圓的面積”一課,通過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的全過程來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歸納、推理的數學思維能力,滲透極限思想和知識之間是存在普遍聯系的觀點。上課前我要求學生對這一內容做一個研究小報告,目的在于:對于優等的學生課前自己進行研究,學困生不會自己研究可以也通過看書抄一抄,通過抄也會有印象。通過這一做法,力求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創新意識、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都得到發展。
一、復習舊知,滲透“轉化”
本課開始,讓學生回憶上學期探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探究方法,引導學生發現“轉化”是探究新的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好方法,為下面探究圓的面積計算的方法奠定基礎。
二、大膽猜測,激發探究
在凸現圓的面積的意義以后,我讓學生猜測圓的面積可能與什么有關。當學生猜測出圓的面積可能與圓的半徑有關系時,設計實驗驗證:以正方形的邊長為半徑畫一個圓,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出圓的面積,探索圓的面積大約是正方形面積的幾倍。這一內容是舊教材所沒有的。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調動起來,而這些,又正好為他們隨后進一步展開探究活動作好了“預埋”。
三、演示操作,加深理解
當學生通過第一個操作活動,得出圓的面積是半徑平方的3倍多一些,與學生談話:剛才通過數方格的方法我們研究出圓的面積是半徑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怎樣才能精確的計算出圓的面積呢?讓我們來做個實驗。每個同學手中都有一個圓,現在平均分成16份,自己拼拼看,能拼成什么圖形?并想想它與圓有怎樣的關系。這樣,通過學生操作學具,把抽象思維物化為動作形象思維,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發現圓的面積、周長、半徑和拼成的近似長方形面積、長、寬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由扶到放,由現象到本質地引導,又使學生始終參與到如何把圓轉化為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的探索活動中來。學生思維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發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
不足之處:給學生的時間還是少了一點,怕上課時間不夠,也不敢給學生放了太多了空間,怕收不回來學生的注意力,課堂上學生發言的能力有待提高,有的學生回答不到點上,以后再這方面也會多引導學生,并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這些不足將在以后的教學中逐步改進。
【面積的定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反思》教學反思范文07-04
面積教學反思02-23
面積教學反思06-12
面積的教學反思04-14
面積的教學反思04-14
《面積》教學反思10-21
面積的教學反思04-14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反思11-27
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教學反思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