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的秋》教學反思
導語: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yè)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下面是《故鄉(xiāng)的秋》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故鄉(xiāng)的秋》教學反思(一)
【教學設計】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語文》(必修)第一單元中的第二課,也是傳統(tǒng)的散文名篇,有利于課內外結合,凸現大語文觀,使學生真正步入學習語言文字和審美鑒賞的殿堂堂。
我把本課定位為散文鑒賞課。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教學目標定為讀作者眼中的清秋之美,品文章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悟人生悲涼的心境。在誦讀中理解內容,在美讀中體驗內涵,在品讀中感悟感情,在自主探究中強化對文本的理解,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用詩意的語言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點燃學生智慧的火焰,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一種精神上的相遇。
從標題《故都的秋》中描寫“故都的秋”的文字切入,美讀設置問題:文本描寫故都的秋的段落有哪些?再分層次提問,即秋晨──秋槐──秋蟬──秋雨──秋果圖。以散文的“神”──“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為突破口,通過品讀聯(lián)想、合作探究等方法進入散文的鑒賞層次。
問題: “故都的秋”究竟最本質的特點是什么呢?
《故都的秋》中描寫五幅畫面寫了那些景物,有什么特點,分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同學在文本中找出具體的語句和所集中的段落,在課堂進行交流和討論。
學生基本能找出原句,清,靜,悲涼。這是全篇的“文眼”和散文的“神”。
部分學生找出了相關的詞語和描寫“故都的秋”的內容是集中在三至十一自然段。把描寫“故都的秋”文段鑒賞引入課堂賞析,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蟬殘聲──秋雨話涼──秋日清果。簡略分析秋晨院落,賞讀“秋槐落蕊”文段,深入設問:作者從哪些角度寫“秋槐落蕊”?讓學生進行自主交流,教師結合具體語句加以引導總結。
在賞析秋雨圖中加重對文化底蘊和知人論世的探究。作者回到國內受白色恐怖,從1933年4月回上海再遷居杭州,思想苦悶,生活閑散,因而全文基調:憂傷、悲涼。本文是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包含了傷感悲涼,憂郁孤獨的感情。作者筆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內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也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也在那故都閑人充滿了京腔的互答聲中,可見,心中有秋,筆下才有秋。
最后結合全文看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各有什么特點,先寫南國之秋用意何在?
鼓勵學生運用逆向對比的思想,合理地產生聯(lián)想突出了作者對“故都的秋的喜愛和向往,北國之秋更有秋的味,也為下文過渡到“故都的秋文段描寫埋下伏筆。
探究品讀最后兩段,運用比喻把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進行對比有什么好處?提出挑戰(zhàn)性問題激發(fā)探究欲望。選出南國與北國獨具代表的'景物,同樣對比表明作者對北國之秋的深深的眷戀之情。
【教學反思】
在本班普通班課堂教學中進行了教學實踐,教學效果不明顯,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課后語文課代表與我私下交流時一語道破天機,“課前基本沒有預習,對文本的內容不熟悉,傷感悲涼,憂郁孤獨的感情不能較好的領悟。他說:“課堂上若能有充分時間品讀就好了。”教學設計方案嘗試按散文文體規(guī)律: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學思想去組織教學,讓學生在教師營造的“故都的秋”獨特的秋的意境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生動活潑地獲取知識,合作發(fā)現、協(xié)同發(fā)展。
教學是把雙刃劍。在教學過程中,若能有效的整合文本資源和學生資源,可能是另一重境界了。這堂課給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在教學前,讓學生去發(fā)現問題,尊重學生的獨特閱讀體驗,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往往只重視問題的解決而忽視問題的發(fā)現。其實,與解決問題是思維的兩個互逆的過程,兩者缺一不可。
教材只是作為教學活動展開的一種文本和載體,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有必要重新對其審視和反思,充分挖掘整合其中的審美價值和人文價值,教學的模式決非是一個個框框,倘若教師背著框框進課堂,無論是教師自己還是學生個體,手腳都會被束縛,就不可能生成活的課堂。
《故鄉(xiāng)的秋》教學反思(二)
雖然《故都的秋》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學生在領悟上有一定的困難,但是以寫景散文的角度去理解,難度就變小的多了。
因此,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為突破口,結合背景資料,師生互動,以品讀,聯(lián)想等方式進入散文的鑒賞。在教學設計上,我始終貫穿著“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學理念,采用由“感受到“領悟這種漸進發(fā)展層次,通過引導學生認真品味散文的語言,并通過語言感知作品中呈現的物象,深入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陶冶學生的情操。
接著設置五個總綱性問題:①故都的秋最本質的特點是什么?②找出帶有色彩和聲音的詞語說說作者描繪的秋聲秋色有何特點。③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漂泊者,面對如此冷清的秋色,傾聽如此微漠的聲響,你的內心會有什么樣的感受?④北京有最富有暖色調的香山紅葉,有游人如織的頤和園,作者寫沒有寫,為什么?
⑤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有什么特點? 從教學流程看,我覺得設計的是較有特色的,目的是較明確的,但并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課后和其他老師及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才意識到,一則課前學生預習的并不充分,對課文內容并不熟悉,感傷、悲涼的情感沒有較好的領出來;再則課堂品讀的時間不夠,學生沒能很好的進入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之中,打亂了學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熱烈。
其實教材只是一個例子,對學生真實水平的關注才是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我應該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以學生為主體設置教學,多給學生品讀的時間,讓學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與開放的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自主、合作、創(chuàng)新是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時代賦予教育的品格與內涵。它是對傳統(tǒng)教育的一種挑戰(zhàn),它要求我們關注每個生命質量的提升,關注每個學生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新時代的教育需要我們重新定位教育的價值追求,從教育方式到學生的學習策略,從師生關系到同伴關系,都需要有助于具有自主、合作、創(chuàng)新精神與品格的人的充分發(fā)展。
確立這一新的教育觀念,將有助于我們站在時代的高度來自覺反省、檢討我們以往的教育,有助于我們只爭朝夕地克服應試教育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壓抑,對創(chuàng)新能力的摧殘,對創(chuàng)新型人格的蔑視,有助于使素質教育的推行有更明確的方向,有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落到實處。
“美經常主觀的,這就需要從理清寫景狀物散文的“物-我關系入手。通過作者所選擇的物象及其特點來考察作者所追求的美的特點,并以此體察作者心靈世界。方法有兩點,一是宏觀上的,要“把握結構、理清思路;一是微觀上的,要“品味語言、領悟感情。
微觀的文本細讀主要兩個層次,一是語言形式與情感關系方面的,一是景物與情感的關系方面的。
《故都的秋》是傳統(tǒng)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閱讀教學中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審美鑒賞訓練,使學生進入審美藝術的殿堂,從而使學生體悟情與景之間的關系,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手法進而學以致用。
但作為經典,《故都的秋》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學生在領悟上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為突破口,結合背景資料,師生互動,以品讀,聯(lián)想等方式進入散文的鑒賞。
從教學流程看,我覺得設計的是較有特色的,目的是較明確的,但并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課后和其他老師及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才意識到,一則課前學生預習的并不充分,對課文內容并不熟悉,感傷、悲涼的情感沒有較好的領出來;再則課堂品讀的時間不夠,學生沒能很好的進入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之中,打亂了學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熱烈。
其實教材只是一個例子,對學生真實水平的關注才是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我應該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以學生為主體設置教學,多給學生品讀的時間,讓學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與開放的思維,否則,就無法達到預設的教學目的。
“教育是一個開放的發(fā)展的體系,教學的模式絕非是一個條條框框的預設。倘若教師背著框框進課堂,無論是教師自己還是學生個體手腳都會被束縛,就不能成為活的課堂。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注重在備課中多設想學生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多傾聽學生的意見, 真正做到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始終貫穿著“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學理念,采用由“感受到“領悟這種漸進發(fā)展層次,通過引導學生認真品味散文的語言,并通過語言感知作品中呈現的物象,深入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陶冶學生的情操。記得上這一顆時也正值秋天,當時的環(huán)境使學生能很快地進入教學情境。
我用了一個課時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對散文進行鑒賞。開篇的音樂和我的聲情并茂的導讀奠定了良好的課堂氛圍,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鑒賞欲望。學生們爭先恐后起來,課堂不時碰撞出火花,一些不愛說話學生也搶著發(fā)言,氣氛相當活躍。教師的真情獨白深深的打動了學生,贏得全班熱烈的掌聲,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整個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過這次教學,我思考著在高中的散文教學中,如何通過美讀引導學生鑒賞,如何在文學作品中感受人文精神,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品質等,探索出高中語文新的教學模式。我的幾點思考如下:
一、在自主學習中注重美讀
二、在合作探究時,將“品與“讀結合。
【《故鄉(xiāng)的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秋》的教學反思07-04
《秋》教學反思06-20
《故鄉(xiāng)》的教學反思06-25
《故鄉(xiāng)》教學反思06-12
《故鄉(xiāng)》教學反思11-04
《故鄉(xiāng)》的教學反思11-04
《故鄉(xiāng)》教學反思12-07
故鄉(xiāng)的秋02-09
《秋娃娃》的教學反思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