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音樂蕭教學反思
音樂反思性教學則是指運用教育教學的有關理論,吸取教訓,能更好地促進教學內容的選擇、組合、調整。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音樂蕭教學反思,歡迎查看。
篇一:二年級音樂蕭教學反思
本單元的教學主題是悠揚的樂聲——民族音樂。本課教學旨在歌曲演唱、民樂欣賞等音樂藝術實踐活動中,感受作品中愉悅的情緒和對生活的熱愛。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以二期課改的新理念和兩綱教育的精神作為指導思想進行了以下幾種教學嘗試:
一、改變學習訓練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新課標中指出:音樂教學應倡導以學生“主動參與、樂于體驗、勤于探究”為特征的音樂學習訓練方式。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局面,音樂學習通過模仿、體驗、感悟、探究、合作等活動,提高學生音樂自主學習能力。
《簫》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漢族民歌。教師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創設與單元主題相適應的教學情景,精心設計每一環節,層層推進。媒體創設 “竹林吹簫”的情境,引導學生復習歌曲《吹起我的小竹笛》,導入學唱歌曲《簫》,從而感受比較出這兩首歌曲一首節奏緊湊,一首節奏寬松;一首較歡快,一首較抒情。揭示課題后,以問題“歌曲中哪一句唱起來有困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解決歌曲的難點。在教學中學生分層視唱,有能力唱譜的唱唱名,不會的也可用lu哼唱。當學生初步會唱歌曲后,教師表演唱江蘇民歌《紫竹調》片斷,幫助學生了解“紫竹調式”,從而讓學生知道“紫竹調”是江南的民歌小調,歌曲《簫》和《紫竹調》都是婉轉柔美的。從而指導學生用抒情柔美的聲音演唱歌曲《簫》。教師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引導學生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蘊涵的音樂美;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學會歌曲后,再引導學生用歡快的情緒演唱歌曲,感受不同情緒演唱所產生的不同的`效果。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演唱的自信心,使他們在歌唱表現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美的熏陶。
二、運用信息技術,拓寬學生民族音樂文化視野。
信息化是優化音樂教育的重要保證之一,為師生展示生動活潑、新穎豐富、充滿美感的音、像、圖、文、譜的全息內容。學生借助它完善學習方式。
在本課的設計中,教師運用多媒體輔助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用圖示剖析歌曲《簫》和《紫竹調》都是改編自漢族小調“紫竹調”,以及歌曲婉轉柔美的特點。主題拓展教學中,欣賞民樂合奏視頻,學生的審美體驗更真切、更強烈,從而更能激發學習興趣,增長知識能力,激活想象力、創造力,開闊視野,提高人文素養,促進全面和諧發展。
篇二:二年級音樂蕭教學反思
第二周的時候,我上了人生中的第一堂課——音樂課《簫》。關于這堂課,我從中學到了許多,也得到了許多收獲:
1、態度決定一切
我是一個比較被動學習的人,初中時成績的中等偏上到現在的偏下,既沒有差到哪里去,但是也從沒有得過第一,沒有體會過那種全力以赴之后的喜悅與快樂的感覺,生活對于我來說好像就是這樣一直波瀾不驚,風平浪靜。 但是上了這堂課之后,我發現不能再得過且過了。
我想,如果我態度再端正一點,收獲的就絕不是現在的這么一點點了。我想起朱老師為我放下手中的工作,帶我到教室開電腦,拷音樂上的歌曲給我,耐心為我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而我的課,只是上得差強人意。我知道,是我不夠努力的原因。
如果我再認真一點,想好每一個環節,預計將會出現的情況,可能會好一些,我沒有盡全力,我只是去做了這件事,并沒有完全投入進去,所以結果自然不夠理想。付出與收獲是成正比的。我想起高洋老師跟我講過的一句話:一件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優秀的最高境界——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現在才開始領悟到這句話的深層含義。態度,是可以決定一切的。不管從事哪一行哪一業,全力以赴的人總是笑到最后的人。
2、站在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
我教的這一課是《簫》,好像是里面最難的一首歌,需要優美、抒情地唱出來。而二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很難集中。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應該在后面教授歌曲的環節多做一些游戲互動,讓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畢竟上課是一個雙邊的過程,只是光靠老師一個人唱獨角戲是不行的,還需要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身處地地位他們著想。感謝我們組的其他三位同學,上我的試聽課,給了我寶貴的建議,讓我知道了,一堂課,教案只是紙上談兵的東西,真正要上好,會有許多突發情況發生,也有許多的小問題、小細節需要發現,遺憾的是我發現了那些之后已是臨近上課的時間,沒有多少時間重新背教案了,所以要能夠充分地準備才是最好的。
3、音樂教育是一種美育
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音樂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術和音樂知識,所以音樂課又被認為是技術學習課,因此在音樂課中過多的強調了學習技能、技巧。小學音樂教育并不是要讓每個學生都成為音樂家,在音樂課中把認識樂譜作為每課必學的內容,并且把會不會識譜作為學生懂不懂音樂的標準,不但偏離了音樂教學的方向,而且由于純技術訓練帶有一定的強迫性,容易使學生產生對學習音樂的厭煩心理,進而造成了學生和音樂之間的距離,以致學生喪失了學習音樂的熱情和信心。心理學家卡格安在觀察兒童的行為時發現“只有那些與他們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與他們有一定聯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們”。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運用多種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辦法,巧妙地將學生與音樂拉近,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音樂感受,逐漸地喜歡音樂。
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如果單純的說唱,死板的講述樂理知識,那只會扼殺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在這課堂教學中設置了這樣的導入:讓大家先聽一首用簫吹奏的曲子,這樣可以讓大家欣賞到音樂的魅力。后來在提問時,我問大家聽了這首曲子的感受,很多小朋友都告訴我說感覺很美,這樣這堂課的一部分目標已經達到了,因為我已經讓他們通過傾聽,充分地感受到了音樂那旋律的美,音樂課便是要帶給大家以一種美得感受,學會一首歌是次要的,因為如果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我的講解、演唱等各種熏陶愛上這首歌的話,那么這首歌便映入到了他們的腦海深處,而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后面,我讓大家在音樂伴奏中朗讀也是如此,只為在優美的旋律中讀出那份美感。音樂教育是一種美育。
【二年級音樂蕭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蕭的音樂教案09-03
音樂教學反思_小學音樂教學反思03-05
《音樂教學反思》教學反思11-23
音樂教學反思09-04
音樂教學反思12-06
音樂的教學反思06-21
音樂教學反思01-07
音樂教學的反思06-12
《音樂》的教學反思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