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體積教學反思(精選25篇)
圓柱的體積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大難點,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經歷將圓柱切割拼合推導出圓柱體積公式的過程,掌握計算的方法,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運用體積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圓柱體積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1
一、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課程標準》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創設了生活情景(裝在杯子中的水的體積你會求嗎?)學生聽到教師提的問題訓在身邊的生活中,頗感興趣。學生經過思考、討論、交流,找到了解決的方法。而且此環節還自然滲透了圓柱體(新問題)和長方體(已知)的知識聯系。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進一步從實際需要提出問題:如果要求某些建筑物中圓柱形柱子的體積,能用剛才同學們想出來的辦法嗎?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從問題中思考尋求一種更廣泛的方法來解決圓柱體體積的欲望。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因此,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本節課提示課題后,我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要解決圓柱的體積問題,可以怎么辦?學生通過思考很快確定打算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那么怎樣來切割呢?此時采用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同學們有了圓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經驗,經過討論得出:把圓柱的底面沿直徑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礎上,小組拿出學具進行了動手操作,拼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同學們在操作、比較中,圍繞圓柱體和長方體之間的聯系,抽象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這個過程,學生從形象具體的知識形成過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認識得以升華(較抽象的認識——公式)。
不足之處:
在學生們動手操作時,我處理的有點急,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優化課堂教學,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數學知識的教學,必須抓住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遵循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圓柱體積的教學,要借助于學生已經學過的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通過分析、推導、演示,發現新知識。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實現教學目的。圓柱的體積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在有了圓柱、圓和長方體的相關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知識和技能上,通過對圓柱體積的具體研究,理解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計算圓柱的體積;在方法的選擇上,抓信新舊知識的聯系,通過想象、實際操作,從經歷和體驗中思考,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解決問題,體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索,善于探究。在新的課改形勢下,死記硬背這種膚淺的、教條的、機械的學習方式已經完全不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不利于學生健康的成長發展的需要,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去探索,思考,發現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反思本節課的教學,覺得在練習設計上還可以下一番功夫。比如可以設計開放性習題:給一個圓柱形積木,讓學生先測量相關數據再計算體積等等。
三、教師的語言非常貧乏
在課堂教學中,評價語言是非常重要,它總是伴隨在教學的始終,貫穿于整個課堂,缺乏激勵的課堂就會像一潭死水,毫無生機。而精妙的評價語言就像是催化劑,能使課堂掀起層層波瀾,讓學生思維的火花時刻被點燃。教師準確,生動,親切的評價語言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激勵中學、自信中學、快樂中學,讓教師與學生零距離地接觸,我想學生的心理更能感覺到更大的鼓舞。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苯處煹慕虒W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數學知識的傳遞過程。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的傳遞、學生接受知識情況的反饋,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須依靠數學語言。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教師語言的情感引發著學生的情感,所以說教師的語言藝術是課堂教學藝術的核心。我這節課最大的失誤是語言沒有發揮出調控課堂駕馭課堂的作用。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2
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我采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成功之處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聯系舊知,導入新知。
圓柱的體積的導入,在回憶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并強調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都可以用底面積乘高,接著復習一下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有助于學生猜想:“圓柱體是否可以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呢?”激發學生好奇心,獨立思考問題,探索問題的.愿望。這樣聯系舊知,導入新知,思維過度自然,易接受新知。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學生在探究新知時,教師要給予充分的思考空間,創設實踐操作的條件,營造出思考的環境氛圍。教學“圓柱的體積”時,學生親身參與操作,先用小刀把一根火腿腸切成一個圓柱體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 12 等份),然后把圓柱切開,再拼起來,圓柱體就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找一找:這個長方體的長相當于圓柱的什么,寬是圓柱的什么,高是圓柱的什么。圓柱的體積就是長方體的體積,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
三、課件展示,加深理解。
為了直觀、形象,讓學生觀看課件:圓轉化成近似長方形的過程,使學生很容易猜想出圓柱體也可以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來得出體積公式。在推導圓柱體積公式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想象:“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 32 份、 64 份……切開后拼成的物體會有什么變化?”學生雖然能說出“拼成的物體越來越接近長方體! 但是,到底拼成的圖形怎樣更接近長方體?演示動畫后,學生不僅對這個切拼過程一目了然,同時又加深理解了圓柱體轉化成近似長方體的轉化方法。
四、分層練習,發散思維。
為了培養學生解題的靈活性,進行分層練習,拓展知識,發散思維。如:已知圓柱底面積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半徑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直徑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周長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側面積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積和體積,怎樣求高;已知圓柱體積和高,怎樣求底面積等。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3
在教研組評課的時候,程老師說過這樣幾句話,我總結如下:
1、 這節課講的是什么?
2、 學習這些知識為了什么?
3、 這節課講給誰?學習這些知識的學生處在什么水平?
從這幾個點反思了自己的本節課:
一、 這節課講得是什么?
“是什么”的問題我的理解是理清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
在備課時教師首先要關注教材,尊重教材,盡自己最大的力量認識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理解教材所傳遞出來的信息。同時教師在閱讀教材時要清楚教學內容在數學知識體系中的作用,對前面學習內容的延續,對后面學習內容有什么作用。
前面已經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立體圖形體積的計算,圓柱體積的學習是學生已有知識的延續,同時為后面圓錐體積的學習做好了鋪墊和準備。在整個立體圖形的學習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本節課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圓柱體積公式,并能夠熟練應用計算,難點是讓學生經歷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二、 將這節課是為了什么?
數學來源于生活,有應用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應用。那么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就是為了計算一些圓柱體積的大小,這是這節課的目的所在。
三、 這節課講給誰?學生的水平。
這一點就是提醒我們在備課時,充分的備學生,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再重新放空自己,把自己擺在學生的位置,重新學習這部分知識。以學生的姿態來備課,讀懂學生是上好課的有力保證。
“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是在學生學習了圓柱的特征、表面積計算以及“長方體的體積”“正方體體積”等相關立體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擁有繼續學習的舊知識和經驗,即:
1 知識鋪墊:學生知道“體積”的含義及計算體積的方法;
2 經驗鋪墊:在研究圓的面積時,采用“割補轉化”的方法,滲透了一種探究學習的思想方法;
四、反思本課的落實情況
導入部分,先復習了“圓柱”的特征, 然后通過解讀課題,復習了“體積”的概念,自然的引出“我們學習過哪些圖形的體積公式”復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如何計算,并重點分析了立體圖形的統一公式,說明二者的體積與“底面積”和“高”相關。從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舊知,制造認知沖突,形成了“任務驅動”的探索氛圍。
探究部分,為學生提供了觀察思考及交流討論的平臺,由于教具的限制,沒有讓學生充分的進行動手操作。這比較遺憾。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在觀察中逐步經歷計算公式的推導結果,并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練習環節安排注重練習生活實際,讓學生應用自己推導出的計算公式解決引入環節中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數據提供,直接利用公式進行計算,同時在鞏固兩個計算。之后再讓學生解決老師手中的圓柱體積,這時需要讓學生測量相關數據。讓學生認識數學的價值,切實體驗到數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并且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推導出了已知半徑和直徑計算圓柱體積的公式。
本節課最大的不足就是:學生在練習中教師關注度不夠全面。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我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能主動學習新知,突破難點、疑點,能解決實際問題。
1、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經歷猜想、操作、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比如,我從圓柱模型拼成長方體入手,強調它們是等底等高長方體。由長方體體積公式V=Sh,猜想圓柱的體積公式。再通過學生的具體實際操作、小組合作探究,從而探索出圓柱體積公式,并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能解決與圓柱體積計算相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活動中進一步使學生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比如,回顧上學期所學的圓的`面積推導公式,從而理解圓柱的底面積與長方體底面積相等。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本節課中,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采用多媒體課件。但我認為一節好課就非要使用多媒體課件嗎?其實不然。當然,今天我在教學中,確實有許多的不足。比如,將圓柱體切割成若干等份,等份越多,分得越細,就越接近于長方體。倘若使用了多媒體課件演示,或許效果更明顯。
總之,今天教學中的不足,我會不斷改進。既面向全體學生,又注重不同學生的不同發展,設計更精、更符合學生發展的梯度問題,讓他們在有限的時空內愉快學習、成長!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5
我進行了圓柱體積的教學,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倒,需要學生的動手操作或教師教具的'操作演示,把圓柱體轉化成學過的立體圖形長方體,再根據長方體與圓柱體之間的關系推倒出圓柱體的體積。上課前我對學生的動手操作環節進行了思考,學生的學具就既小又直接拼成了長方體,對于學生操作起不到效果,所以就直接用課件演示讓學生觀察.學生能很快的發現知識,因此推導時間過短,總感覺沒有達到效果。學生缺少動手實踐,就沒有了探究知識的過程,很多的同學可能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這一次讓學具和教具成了教學的絆腳石。
其次有一個學生大膽猜想圓柱體也有可能轉化成正方體,當時講到轉化為長方體時,沒有及時處理好這個學生的問題,而是在下一個課時補處理的。對于課堂的靈活掌控也是不夠的。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加強自身對課堂的掌控能力。靈活及時處理課堂中的問題。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教學設計從回憶舊知入手,通過猜測、觀察、交流、驗證、歸納等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探索新知的全過程,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創造性地建構圓柱體積計算公式,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得到提高。
新授部分,經歷了問題引入、猜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驗證歸納五個環節,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合作交流這個環節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探索、交流,通過把圓柱切拼成近似的長方體,再對比二者的體積、底面積、高之間的聯系,推導出了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從而得出圓柱和長方體有著相同的體積計算公式,然后要求學生回顧一下我們是怎樣得到“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這個結論的。經歷了公式的推導過程,也讓學生體驗了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到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課堂上,我將引導啟發、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等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借助于多媒體課件化靜為動,把教師說不清道不明,學生不易理解的圓柱切拼成近似長方體的轉化過程一目了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真正方便了學生學習。做到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豐富了教學內容,精彩了課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建立起新概念、習得規律之后,必須完成一定數量的數學練習題,才能鞏固所學知識。本節課,我充分挖掘習題的價值,在鞏固中拓展,讓學生的思維不停留于某一固定的模式中,而能靈活應變,變有限為無限,讓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水平在原有水平基礎上都得以提升。
不足之處:課件代替了板書(由于課前班班通出現小小故障,我在打開課件時有點著急,課件出示錯誤,又耽誤了時間,沒有在黑板上板書課題)。時間分配不夠合理,練習時板演學生太少(合作交流環節給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去探索、交流,在練習時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了,就讓一個學生板演了,致使后邊的拓展提高沒來得及進行,就進行檢測了)。教師的評價方式單一。
改進措施:每節課要準備充分,提前候課,避免出現差錯,耽誤時間,練習量不夠或完不成任務。課堂上要多關注中等偏下的學生,老師的評價機制要多樣,讓他們學會傾聽,樂于學習,多給他們展示交流的機會。課堂上課件只起一個輔助作用,不能喧賓奪主。
今后還要一如繼往地做好日教研,上完課及時與本組成員溝通、交流,讓課堂教學更高效。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7
圓柱的體積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在有了圓柱、圓和長方體的相關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知識和技能上,通過對圓柱體積的具體研究,理解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計算圓柱的體積;在方法的選擇上,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系,通過想象、實際操作,從經歷和體驗中思考,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解決問題,體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索,善于探究。在圓的體積公式推導過程中,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激發學生的探究的欲望,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我把圓柱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就是把一個新圖形轉換成一個我們學習過的圖形,通過討論,爭鳴從而得出比較深層的數學知識,這種思維的火花,我們老師應及時捕捉,讓它開得絢麗多彩,從而讓學生的個性能得到充分的培養。讓學生老師這樣才能寓教于樂,從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此內容時,我采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對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展示知識的發生過程,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
現代教育認為課堂教學首先不是知識的傳遞過程,而是學生的發展過程;首先不是教師的教授過程,而是學生的學習過程;首先不是教師教會的過程,而是學生學會的過程。展開部分,首先讓學生大膽猜想,圓柱體的體積可能等于什么?大部分學生猜測圓柱體的體積可能等于底面積×高。在驗證圓柱的體積是否與圓柱的底面積和高有關的過程中,我讓兩名學生到臺上演示,學生興致很高,都想到臺上進行操作,被選出進行演示的學生非常認真地進行操作,而其他學生也是非常認真的進行觀察。因此推導得出圓柱體積公式時,學生感到非常好懂,也學得很輕松。
二、在討論交流中學習。
通過實驗驗證之后,讓學生看課件后,小小組進行了如下討論:
。ǎ保┢闯傻慕崎L方體體積與原來的圓柱體積有什么關系?
(2)拼成的近似長方體的底面積與原來的圓柱底面積有什么關系?
。ǎ常┢闯傻慕崎L方體的高與原來的圓柱高有什么關系?這樣不僅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觀察以及交流討論的平臺,而且有利于學生克服膽怯的心理障礙,大膽參與,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同時還能增強
團隊協作意識。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過程,發現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本節課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不足之處是:學生親身體驗的感受不夠,因為圓柱體積演示器只有一套,所以,只能是個別學生進行操作,大部分學生只能遠距離觀察。有些學生因看得不清楚而觀察、思考得不正確。如果條件允許,演示器多一些,能讓學生人人都進行操作,我想學生的參與率、學生動手能力、學生的觀察與思考、教學效果都會更好。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8
一、我在導入時,突破教材,有所創新
圓柱的體積的導入,課本是先讓學生回憶“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都可以用它們的底面積乘高來計算”,再接著馬上提問:“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呢?”讓學生們猜一猜。猜想計算方法固然有好處,但要讓學生馬上做實驗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我覺得這樣教學引入,學生的思維跳躍得太快,銜接性不強,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實驗的用意,課堂效果就會明顯不佳。我認為,不妨在回憶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之后,接著復習一下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有助于學生猜想,并能更好地聯系舊知,思維過度自然、流暢,便于學生的思維走向正確的方向,這時教師的引導才是行之有效的`。
二、我教學新課時,實現人人參與,主動學習
學生進行數學探究時,教師應給予充分的思考空間,創設實踐操作的條件,營造出思考的環境氛圍。教學“圓柱的體積”時,由于學校教學條件差,沒有更多的學具提供給學生,只是由教師示范演示推導過程: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然后把圓柱切開,照課本上的圖拼起來,圓柱體就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接著教師指導學生悟出這個長方體的長相當于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寬是圓柱哪一部分的長度,高是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的道理,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學生沒有親身參與操作,就缺乏情感空間感覺的體驗,而且這部分又是小學階段立體圖形的教學難點,學生得不到充分的思考空間,也不利于教師營造思考的環境,不便于學生思考如何利用已知圖形體積和教學思想去解決這一問題。學生缺乏行為、認知的投入和積極的情感投入,所以,課堂效果差就可想而知了。
三、我在練習時,形式多樣,層層遞進
例題“練一練”中的題目都比較淺顯,學生還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轉幾個彎的題目就束手無策了。所以,為了讓學生能熟練地掌握計算圓柱的體積,教師在設計練習時要多動腦,花心思。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注重了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能力的發展決不等同于知識與技能的獲得。能力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它不是學生“懂”了,也不是學生“會”了,而是學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規律和思考方法等。本節課沿著“猜想-驗證”的`學習流程進行,給學生提供較充分的探索交流的空間,組織、引導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并把數學推理能力有機地融合在這樣的“過程”之中,有力地促使了學習改善學習方式。本課中學生“以舊推新”-大膽地進行數學的猜想;“以新轉舊”-積極把新知識轉化為已能解決的舊問題;“新舊交融”-合理地把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識結構中,教學活動成了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
整個教學過程是在“猜想-驗證”的過程中進行的,是讓學生在和已有知識經驗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學生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學出了自信。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10
《圓柱的體積》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最重要的是掌握學習的思想方法(轉化),因此,教學新課前,復習了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為轉化做好了鋪墊。課上,出示課件:等底等高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學生通過觀察,作出猜測:
。1)圓柱的體積等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2)圓柱的體積也等于底面積乘高。猜測是否準確呢?點燃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根據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讓學生遷移想:圓柱體能轉化成什么幾何形體,然后讓學生用教具驗證圓柱轉化成長方體過程,并討論思考:這個圓柱體與轉化后的長方體相比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從而得出結論圓柱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以高。有一種推導過程是我沒有預設到的:一學生回答,長方體的長是圓柱的底面周長的一半,寬是底面半徑,高不變。所以圓柱體積=底面周長的一半×底面半徑×高。我沒有否定她的回答,接著又讓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讓學生發現長方體與圓柱之間的聯系,利用圓的周長和面積把圓柱體積的也轉化成底面積乘以高。這樣有學生的積極主動的參與,不僅創造性的建立了數學模型而且發現圓柱體的轉換成長方體的規律,掌握了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轉化。
為了培養學生解題的靈活性,進行分層練習,拓展知識,發散思維。如:已知圓柱底面積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半徑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直徑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周長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側面積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積和體積,怎樣求高;已知圓柱體積和高,怎樣求底面積等。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
1、演示圓柱的體積的時候,因為學生手中沒有學具,教師教具的局限性,演示時后面的學生看不清楚。
2、在圓柱體經過切割、拼接之后轉化為近似長方體的時候,應多給后進生留有觀察、討論的時間,他們的思維反應能力比其他學生較慢,應給于他們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后進生也積極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使全班同學共同進步。
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不僅要注重公式的應用,還要注意計算能力的培養。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11
由于我課前認真研讀教材,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制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上課時我做到胸有成竹。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感到自身的教學水平和駕馭課堂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從同事評課反映,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是比較成功的。這節課教學方法主要體現在我采用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合理安排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思維,組織學生參與操作,通過觀察、交流,感悟知識間的聯系,從而獲取新知。我深知教學無止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要從成功中找不足。
一、交流預習作業。
在預習作業里我在備課時就設制了兩個知識點,讓學生課前完成,一個知識點是對舊知的回顧,要求學生寫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另一個知識點是要求學生預習教材回答兩個問題,兩個問題是與這節課教學密切相關的內容,在教材上都是能找到答案的。在對預習作業交流時我發現學生能比較順利和準確的回答,這為新課的教學活動不僅起了良好的開端,更重要的是為學生在課堂上再進一步地、更深入地探索新知削弱了阻力,減輕了負擔。
二、交流猜想和探索如何驗證。
我利用課件把等底等高的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圖形和問題呈現出來,讓學生觀察圖形思考問題并組織討論。在對如何驗證讓學生作為重點交流。意圖是先讓學生明確兩點。第一點圓可以轉化成長方形,圓柱可以轉化長方體;第二點把圓柱的底面經過圓心16等份 ,切開后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由于學生課前做了充分的預習和課堂開始階段預習作業的交流,學生對如何驗證的思維已經初步形成。讓學生再次交流和匯報,我發現學生都了解和掌握。此時我指名學生到講臺前利用教具說出操作方法,并進行操作,讓全班同學觀察操作過程。通過學生的.操作、觀察,學生得到體驗和感悟,發現圓柱可以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三、課件展示、構建新知。
讓學生觀看課件:課件2是把剛才實際操作的過程再次演示和呈現,課件3和課件4是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開后拼成的長方體。我抓住時機問學生: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切開后拼成的物體的形狀就有什么變化?學生明確回答拼成的物體越來越接近長方體。接著我把圓柱體和轉化后的長方體圖象同時顯示出來,要求學生說出長方體的底面積和高與圓柱的底面積和高有什么關系,學生能清楚地表達出來。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我此時還提出了轉化后的長方體底面的長和寬分別與圓柱體的底面周長和半徑有什么關系,這在教材和參考教案都沒有的知識點。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學生勇于回答,學生回答錯了,我既沒有批評學生,也沒有急不可耐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再想,后來還是有學生能正確回答出來了。我想如果不給學生思考的時機直接給出答案,這樣與學生發現問題的答案所產生的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推導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過程分為猜想、操作、發現、結論四個階段,學生經歷這些教學活動,體驗和感悟了轉化的作用和價值,弄懂得了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來龍去脈。
四、分層練習,發散思維。
在獲得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成果之后,為了培養學生解題的靈活性,拓展知識,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注意分層練習,我安排了三道練習題。如:已知圓柱底面積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半徑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周長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在練習時我不斷巡視關注學生練習情況,對出現的錯誤解答方法我不回避,在展示學生練習時既展示成功的也展示錯誤的。學生練習出現錯誤是正,F象,在討論和評講練習時是很好的資源,要充分的利用。
不足之處:
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有效、良性互動還達不到預期目標,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具備良好作業習慣,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欠缺。
通過這節課,我思量交流預習作業能不能與全課的教學活動整合在一起,在課堂上如何更好地關注中等偏下的學生,我時常為此感到糾結。建構高效的課堂教學范式在我校已經試驗一個月了,難免有困惑和疑問,今后我還要一如繼往地與集體備課成員溝通、交流,共同探討教改新路,讓課堂教學更高效、更優質。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12
《圓柱的體積》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圓的面積》計算和《長方體的體積》及《圓柱的表面積》等相關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同時又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圖形的有關知識做好充分準備的一堂課。結合本課的教學實際情況,談幾點反思:
一、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促進了學生思維發展。
傳統教學只關注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教師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在這種被迫無奈的條件下,學生的學習只是被動的接受、記憶、模仿,往往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維根本得不到發展。而這里我利用多媒體創設了豐富的教學情境,上課開始提出“如果我們要想知道這塊橡皮泥的體積或這個圓柱體里水的體積,該怎么辦?”學生提出“把橡皮泥捏成長方體的形狀,把圓柱里的水再倒入一個長方體的盒子里,就可以求出來水的體積了”。這樣不斷地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舊知,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經歷圓柱體積的推導過程,并適時用多媒體進行動態演示,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過程,發現了數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了數學活動經驗,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在練習的環節我用多媒體提出計算雞蛋體積的思維練習,調動的學生的興趣,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二、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經歷了基本科學方法和過程。
“強調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边@是課改的明確要求。這里學生親身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判斷、動手實踐、觀察記錄、收集整理、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在這其中學生獲得了直接的實踐經驗,嘗試、經歷了基本科學方法和過程。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將教師的驗證性操作變成學生的探究性上活動,使學生在探究性活動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
三、體驗了豐富的學習人生。
創設了豐富的情境和氛圍讓學生去經歷、體驗、領悟,在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情、動機、學習態度和責任,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對個人價值、人類價值、科學價值等的認識都得到了發展。同時學生精神世界的發展從數學學習中獲得了多方面的滋養,在對數學知識的認識、感受、體驗、改變、創造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和完善了自己的生命世界,體驗了豐富的學習人生,滿足了生命的成長需要。
此外,本課也存在不足之處:如有的后進生參與活動的意識不強,還有待在以后教學中改進和提高。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13
圓柱的體積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在有了圓柱、圓和長方體的相關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對圓柱體積的具體研究,理解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計算圓柱的體積;體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索,善于探究。
一、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課程標準》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創設了生活情景(裝在杯子中的水的體積你會求嗎?圓柱形橡皮泥的體積你會求嗎?)學生經過思考、討論、交流,找到了解決的方法。而且此環節還自然滲透了圓柱體(新問題)和長方體(已知)的知識聯系。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進一步從實際需要提出問題:如果要求某些建筑物中圓柱形柱子的體積,或是求壓路機滾筒的體積,能用剛才同學們想出來的辦法嗎?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從問題中思考尋求一種更廣泛的方法來解決圓柱體體積的欲望。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因此,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本節課提示課題后,我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要解決圓柱的體積問題,可以怎么辦?采用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有了圓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經驗,經過討論得出:把圓柱的底面沿直徑分成若干等份。小組拿出學具進行了動手操作,拼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同學們在操作、比較中,圍繞圓柱體和長方體之間的聯系,抽象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創造性地建構自己的數學。通過實驗、操作、自主探究,實現學生主體地位、學習方式的轉變,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中通過等分、切、拼將圓柱體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再運用多媒體顯示由圓柱體到近似的長方體的變換過程,讓學生觀察、比較近似長方體與圓柱的關系,使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推導過程完全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感悟到轉化的思想在幾何學習中的妙用。從而產生一種自我嘗試、主動探究、樂于發現的需要、動機和能力。
三、建立切拼表象,滲透極限思想
學生進行數學探究時,由于條件的'限制,沒有更多的學具提供給學生,只一個教具。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我把操作的機會給了學生。接著再結合多媒體演示讓學生感受“把圓柱的底面分的份數越多,切開后,拼起來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體;接著教師指導學生悟出這個長方體的長相當于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寬是圓柱哪一部分的長度,高是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的道理,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基本沒有親身參與操作,很遺憾。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14
本課主要內容是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及其應用。因為公式的推導過程是個難點,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幫助學生理解公式的來源,從而獲得知識。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一些反思。
1、導入時,力求突破教材,有所創新
圓柱的體積的導入,課本是先讓學生回憶“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都可以用它們的底面積乘高來計算”,再接著馬上提問:“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呢?”讓學生們猜一猜。猜想計算方法固然有好處,但要讓學生馬上做實驗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我覺得這樣教學引入,學生的思維跳躍得太快,銜接性不強,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實驗的用意,課堂效果就會明顯不佳。于是我設計時在回憶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之后,接著復習一下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有助于學生猜想,并能更好地聯系舊知,思維過度自然、流暢,便于學生的思維走向正確的方向,這時教師的引導才是行之有效的。不過應該注意時間的控制,不能花費太多的時間。
2、新課時,要實現人人參與,主動學習
學生進行數學探究時,應給予充分的思考空間,創設實踐操作的條件,營造出思考的環境氛圍。在推導圓柱體積公式過程時,因為學校沒有提供學具,所以我只能先讓學生展開空間想象,結合圓面積的推導過程,借助課件一一展示推導過程。讓學生觀察發現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然后把圓柱切開,圓柱體就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接著讓學生小組交流長方體的長和寬與圓柱的各部分有什么關系?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的道理,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學生親身參與操作,有了空間感覺的體驗,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間。
3、練習時,形式多樣,層層遞進
例題的題目都比較淺顯,學生還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轉幾個彎的題目就束手無策了。所以,為了讓學生能熟練地掌握計算圓柱的體積,我在設計練習時考慮怎樣才能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不同類型的題目。
。1)、已知圓柱底面積(s)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sh。
。2)、已知圓柱底面半徑(r)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r2h。
。3)、已知圓柱底面直徑(d)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d/2) 2h。
。4)、已知圓柱底面周長(c)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c÷π÷2) 2h。
。5)、已知圓柱側面積(s側)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s側÷h÷π÷2) 2h。
因為是第一課時所以在鞏固練習中,只要從前四種類型去考慮,做到面面俱到,逐層深入,由易到難,使學生真正掌握好計算圓柱體積的方法。另外,還設計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能學以致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不足之處
本想給學生準備學具,親自動手操作圓柱體體積的推導過程,無奈學校沒有學具,所以只能讓孩子借助圓面積的推導過程展開想象,然后借助課件展示圓柱體積的推導過程,可能對一些學困生的理解還有困難。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15
在新課程不斷向縱深推進的今天,我們的課堂既要繼承傳統,把課上雜實。同時,也要把課上厚實。在教《圓柱的體積》一課時,我采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并利用新知去解決實際問題。對此,我作如下反思:
。ㄒ唬┰趯W習情境中體驗數學
《課程標準》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猜測、操作、驗證、歸納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價值,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在這節課中,我承接了上節課的內容,提問引出給水杯做布套是在求圓柱的表面積,求圓柱能裝多少水是在求圓柱的容積,也就是體積,然后順勢提出你能計算圓柱體的體積嗎?這一全課的核心問題,從而引發學生的猜測、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可以用以前學過的知識將圓柱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利用手中的學具進行操作實驗將其插拼成一個近似長方體;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發現聯系:二者之間什么變了,什么不變?接著我使用了課件-----把圓柱體沿著它的直徑切成了32和64等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展示切拼后的長方體,讓學生更加直觀的觀察,從而證實自己的推測。并總結出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由此至終讓學生經歷了做數學的過程,并伴隨著問題的圓滿解決,又使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與滿足。與此同時,使學生理解與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
。ǘ┰谟^察操作中探索新知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驗證、推理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因此,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觀察是課程實施中經常讓學生進行的一種活動,觀察的效果取決于觀察者是否能夠關注被觀察的對象。操作是讓學生進行感知的另一種活動,是一種內部思維的外在具體化。交流是在觀察操作基礎上的一種由動作上升到語言概括的`過程。
在本節課的動手操作中,讓全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坐在一起,為他們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間,同時盡量延長小組交流的時間,試圖把學習的時間、空間還給學生,讓其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你有什么發現?你是怎樣想的?等這樣一些指向探索的話語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創造性地建構自己的數學,而不是去模仿復制別人的數學。
。ㄈ┰诰毩曋徐柟绦轮嵘芰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練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充分考慮到本班學生的實際水平及年齡特征,選擇了貼近學生生活的練習題,有坡度,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鍛煉,能力都有所提升。
。ㄋ模┰诒竟澱n中的不足之處
由于學生的學具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加上本人能力有限,語言組織能力不是很好,使課堂氣氛不是那么活躍,課堂顯得有些壓抑,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有待于提高。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16
《圓錐的體積》一課的教學,是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進行的。多年的教學,讓我學習和累計了很多的教學經驗。教學時我先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讓學生大膽的猜想圓錐的體積公式,然后通過實驗操作來發現圓錐與等底等高的圓柱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并能運用這個關系計算圓錐的體積,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一、讓學生經歷發現、提問、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新課一開始,我就利用教師出示一筒米,師:將這筒米倒在桌上,會變成什么形狀情境導入,教師再演示削鉛筆:把一支圓柱形鉛筆的筆頭刨成圓錐形,讓學生觀察,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么有關,由于課件很形象直觀,學生很快聯系到了圓柱的體積,而且很容易想到應該是幾分之幾的關系。在猜想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更明確了學習的目標。教師從展示實物圖形到空間圖形,采用對比的方法,不斷加深學生對形體的認識。然后讓學生動手實驗,讓孩子親歷教學的驗證過程,從實驗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對圓錐的體積建立了鮮明的印象之后,就應用公式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起到鞏固深化知識點的作用。
二、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在實驗前讓學生先猜想,再通過小組合作實驗、交流得出結論,親自去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既調動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也通過他們的實際操作自己得到結論促進了小組的合作意識。符合數學來源于實踐的認知。充分發揮學生小組合作的精神,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并完成實驗報告單。推導出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并懂得圓錐體和圓柱體之間的關系。在感知事物,獲取感性知識中,操作與思維緊密結合,加深對圓錐及體積的認識
1、情感的發展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情感發展主要包括學生對數學、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自信心和意志力,學習數學的態度與學習習慣。本節課的教學,擺脫了傳統“灌”的教學,從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學生在發現中激起興趣,從探索中尋找快樂,然后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學生經歷了一個探索性的學習過程,不知不覺地掌握了知識,發展了能力,增進了對數學的情感。學習變成了一個賞心悅目的活動。
2、思想的發展
小學數學教材中,含有大量思想教育因素,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師在教學數學知識的`同時,要注意發揮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時機地、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想教育活動是兒童認識數學的重要方式。新課改提倡學生的自主活動,把數學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讓學生親自實踐,大膽探索。
三、多層次設計練習題
練習設計從基本題入手,過渡到情境題,發展到綜合解決實際問題,這個過程中訓練了學生的解題能力,培養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后感覺到遺憾的是,由于教具的關系學生參與以小組合作學習的面很廣但小組合作分工不太合理。使每個學生不是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實驗中去,這樣少部份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不高,有點遺憾進行學習,沒有最大限度的發揮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的學習雖然是培養了學生的能力。但合作意識還需加強。小組學生的試驗完成默契還需加強。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17
圓柱的體積一課,重點是體積公式的推導。公式導出后,如何進行計算應用。
教學中學生存在的問題是:
1、學生對推導過程理解有困難,不深入;
2、在計算的過程中,單位名稱用錯,體積單位用面積單位。
3、對于書中所給的立體圖形,認識不到位,不能正確分辨直徑、半徑以及圓柱的.高,做題出錯。圓柱的高也可以叫做圓柱的長(個別學生不清楚)
突破難點的方法:
1、為了避免單位名稱的錯誤,可在課前復習中設計單位換算的填空題,辨析題等。例如:1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1立方分米。
2、在學生利用學具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時,應放手讓學動手動腦自己解決,但動手之前一定要把任務布置清楚,讓孩子們自己發現圓柱與長方體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
3、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到探索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突破以往數學學習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發展。小學階段,操作活動是數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方式。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18
圓柱的體積是幾何知識的綜合運用,它是在學生了解了圓柱的特征、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以及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十分注重從生活情境入手,讓學生經歷圓柱體積的探究過程,通過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能力和方法,同時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從本節課教學目標的達成來看,較好地體現了以下幾方面:
一、注重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圓柱的體積的導入,先讓學生回憶“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都可以用它們的底面積乘高來計算”,接著復習一下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有助于學生猜想,并能更好地聯系舊知,思維過度自然、流暢,便于學生的思維走向正確的方向,這時教師的引導才是行之有效的,并讓學生建立起更深層的空間幾何概念。
二、引導學生經歷知識探究的全過程。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因此,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本節課提示課題后,我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要解決圓柱的體積問題,可以怎么辦?學生通過思考很快確定打算把柱轉化成長方體。那么怎樣來切割呢?此時利用生活中的“蘿卜”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有了圓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經驗,經過思考得出:把圓柱的底面沿直徑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礎上,小組拿出學具進行了動手操作,拼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并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重現推導過程加深學生印象。同學們在操作、比較中,圍繞圓柱體和長方體之間的聯系,抽象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這個過程,學生從形象具體的`知識形成過程中,認識得以升華(較抽象的認識——公式)。
三、注重學法指導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學會學習”是對學生“學”的最高要求,因此在教學中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終身受用。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把“觀察、猜想、驗證”的學法指導,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使學生學得主動有效。在探究方法的引導上從回憶圓的面積公式推導入手,確定轉化的方法,體驗轉化的過程,驗證轉化的結果,使“轉化”、“極限”等數學思想在課中得到良好滲透,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科學、條理的數學思維方式,從而發展了學生的數學能力。
本課中還存在很多不足在例如探究過程中沒有充分的給予學生說一說、指一指的時間,在引導學生思考已知圓柱底面半徑(r)和高(h)、已知圓柱底面直徑(d)和高(h)、已知圓柱底面周長(c)和高(h)三種情況時,教師引導過多,應給予學生更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其考慮如果沒有底面積,知道哪個條件也可以求圓柱體積。最后,在練習中缺少反饋,學生做完練習后,應及時做到直觀反饋,總結優缺點,指導學生做題。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19
我教此內容時,不按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本節可的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學第十二冊﹙人教版﹚《圓柱的體積》,以前教學此內容時,直接告訴學生: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和,讓學生套公式練習;我教此內容時,不按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
對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學生學到了有價值的知識。
學生通過實踐、探索、發現,得到的知識是“活”的,這樣的知識對學生自身智力和創造力發展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師告訴的,而是、學生在自己艱苦的學習中發現并從學生的口里說出來的這樣的知識具有個人意義,理解更深刻。
二、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方法。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強調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學生動手實踐、觀察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
三、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傳統的教學只關注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學習只是被動地接受、記憶、模仿,往往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維根本得不到發展。而這里創設了豐富的教學情景,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過程,發現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本節課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不足之處是:由于學生自由討論、實踐和思考的時間較多,練習的時間較少。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20
本節的教學重難點是:
1、探索并掌握圓柱體積公式,能計算圓柱的體積。
2、在探索圓柱體積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教學方法:我利用課件演示和實物演示來解決。讓學生學會轉化的數學思想。
成功之處:
1、利用遷移規律引入新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2、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說理,調動多種感觀參與學習;
3、正確處理"兩主"關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學生學習的參與過程及知識的.獲取過程,學生積極性高,學習效果好。達到預期效果。
不足之處:
1、個別學生還是對公式不會靈活應用。
2、練習題有些多,應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題,這樣小測驗就能有充足的時間了。
3、關注學生的有些少,尤其是應關注做錯的學生,應知道為什么錯,及時在課堂評價出結果會更好。
4、老師講得多,應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處理自己總結,會更好。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21
本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索并掌握圓柱的體積公式,主要重視了以下幾方面:
1、重視先猜想、再驗證的思路來引入教學。
新課伊始,課件出示三個幾何體的底面和高,引導學生來觀察這三個幾何體,發現它們的底面積都相等,高也都相等。進一步引導思考:想一想,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相等嗎?為什么?猜一猜,圓柱的體積與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相等嗎?學生認同,并提出等于底面積乘高。教師再次拋出問題:這僅僅是猜想,那用什么辦法驗證呢?今天這節課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2、重視利用知識、方法的遷移來展開教學。
本課的例題探索,有一個目標就是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培養應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因此,筆者在執教時,根據陳星月的回答順勢復習了圓面積的推導:把一個圓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或更多,剪開后可以拼成近似的長方形,圓的面積就可以轉化成長方形的面積進行計算。接著提問:那么,受這個啟發,那我們能不能將圓柱轉化成長方體來計算體積呢?首先實物演示圓柱切拼的過程。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開后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然后進行課件演示,發現: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幾何體會越來越接近長方體。這樣有利于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使學生充分體會圓柱體積公式推導過程的合理性,并不斷豐富對圖形轉化方法的感受。
3、重視通過核心問題的討論和板書的精當設計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核心問題即指中心問題,是諸多問題中相對最具思維價值、最利于學生思考及最能揭示事物本質的問題。它是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更好地積累學習經驗和方法,針對具體教學內容,提煉而成的教學中心問題。就如圓柱體積的計算而言,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抓住“圓柱的體積可能跟圓柱的哪些條件有關呢?”“拼成的長方體與原來的圓柱有什么關系?”“要計算圓柱的體積一般要知道哪些條件?”這三個問題,使學生在獲取圓柱體積公式的同時又了解了體積公式的由來,并及時總結了思考問題的方法。核心問題也可以指為了探究知識的來龍去脈而在關鍵環節提出的指向性問題。
當然,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是:書寫格式的規范。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22
一、導入時,要突破教材,要有所創新
在進行圓柱的體積的導入時,課本上是先讓學生回憶“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都可以用它們的底面積乘高來計算”,那么再接著馬上提問:“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呢?”讓學生們猜一猜,《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猜想計算方法固然有好處,但要讓學生馬上做實驗,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我覺得這樣教學引入,學生的思維跳躍得太快,我認為,不妨在回憶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之后,接著復習一下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有助于學生猜想,并能更好地聯系舊知,思維過度自然、流暢,便于學生的思維走向正確的方向,這時教師的引導才是行之有效的。
二、 新課時,要實現人人參與,主動學習
根據課標要求:學生進行數學探究時,教師應給予充分的思考空間,創設實踐操作的條件,營造出思考的環境氛圍。教學“圓柱的體積”時,示范演示推導過程: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還可以再多一些),然后把圓柱切開,照課本上的圖拼起來,圓柱體就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接著教師指導學生悟出這個長方體的長相當于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寬是圓柱哪一部分的長度,高是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的'道理,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如果沒有親身參與操作,就缺乏情感空間感覺的體驗,而且這部分又是小學階段立體圖形的教學難點,學生得不到充分的思考空間,也不利于教師營造思考的環境,不便于學生思考如何利用已知圖形體積和教學思想去解決這一問題。學生缺乏行為、認知的投入和積極的情感投入,所以,課堂效果差就可想而知了。
三、 練習時,要形式多樣,層層遞進
例題“練一練”中的題目都比較淺顯,學生還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轉幾個彎的題目就束手無策了。所以,為了讓學生能熟練地掌握計算圓柱的體積,教師在設計練習時要多動腦,花心思去考慮怎樣才能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不同類型的題目。在鞏固練習中,只要從這五種類型去考慮,做到面面俱到,逐層深入,由易到難,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好計算圓柱體積的方法。練習方式可以是填空、選擇、判斷、看圖計算、應用題等。達到掌握。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23
對《圓柱的體積》一節,備課階段,我跟馮老師討論過,3.19下午,又全程聆聽了三位教師的同課異構,領略了他們不同個性的教學風格。在我看來,盡管是同課異構,盡管是個性課堂,一些基本的原則還是要遵守的。例如,深入地理解教材,例如,盡可能地保持數學的邏輯嚴密性,等等。
對于這節教材的理解,最嚴重的分歧可能來自圓柱的體積公式。教材為什么給出的是“V=Sh”而不是“V=πrh”。我想,這里的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要統一(柱體的)體積公式,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事實上,V=Sh也確實更能體現柱體體積的本質,不同柱體體積的不同公式,只是進一步描述了它們的不同的S罷了。另一個原因,是為方便學生對公式推導過程的理解。當圓柱被分割為有限個曲面三棱柱并拼為準長方體時,半徑r只是接近而并沒有等于長方體的寬,只有這個分割被無限化(取極限)時,圓柱的半徑才能與長方體的寬相等。因此,與其讓學生去費解地或不求甚解地觀察“長方體的寬與圓柱的半徑的關系”,還不如只觀察兩者的底面積S。在我看來,這樣地處理,是新教材較舊教材高明之處,而有的教師之所以走回老路,恐怕是對新教材理解不到位的緣故。
對于這節課的異構,分歧最大的地方可能是對探索或計算的側重,以及是否需要、是否可以有多種探索方法。從教材的表述看,這節課的新授完全圍繞著公式的提出(猜想)、推導(驗證)展開,其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無疑應當放在公式的探索上。至于探索的途徑或方法,我認為,主要有兩個:一是轉化,把圓柱體轉化為長方體,二是驗算,假設猜想的公式是正確的,利用它算出結果并設法檢驗。例如,可以將圓柱形固體放到較大的液體量具中,通過比較圓柱體積的猜想值與液體體積的增長量,證明體積計算的正確性。也可以將圓柱體形狀的橡皮泥捏成長方體形狀,如果能夠在變形的過程中保持高的不變,則可以直接證明所猜想公式的正確性,否則,就要通過計算來作出間接的證明。如何理解教材中“堆硬幣”的意圖?我以為,這段教材的用意在于“提出猜想”而非驗證猜想。之所以這樣認為,原因有二,一是教材的表述,它說的是:“從‘堆硬幣’來看,用‘底面積乘高’可以計算出圓柱的體積!倍皇钦f圓柱的體積就是底面積乘高’。二是如果作為驗證方法,在邏輯上就犯了循環論證的錯誤,因為硬幣本身實際上也是圓柱,它的體積是否等于底面積乘高,本身就是要待驗證的。馮老師在教學中將其處理為“無數個圓疊加成為圓柱”,則使得它在邏輯上不再循環(雖然,這里的“積分過程”包含的極限思想要比“化圓為方”更難為小學生所理解。)。我認為,由于“堆硬幣”的目的在于換一個角度提出猜想,教學中當學生能夠提出猜想時,“疊圓成柱”的過程就顯得不那么非要不可了。而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圓柱的“化圓為方”的過程卻是完全必要的。教師與學生一道經歷了把十六等分的曲面三棱柱拼成“準長方體”之后,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這個長方體的“近似性”,并啟發他們想象當等分的數量增大到三十二、六十四、----的情況,在其想象之后,再用課件演示極限化的過程,大多數學生應當是可以真正理解的。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24
今天第一節課荊校長和建英聽了我講的《圓柱的體積》,提出了幾點我應該注意和改進的地方。
一是,要注重課前的預習,圓柱的體積一課復習舊知環節,需要學生回顧什么是體積,長方體正方體體積公式,回顧轉化的方法推導圓面積計算公式,需要回顧的舊知較多,所以可以課前設計成幾個問題讓學生預習,就可以避免課上學生由于對知識的遺忘,而浪費時間,影響課堂的高效。
二是,猜想圓柱的體積可能與什么有關這個環節,由于注重讓學生猜想,感受,體驗,并通過媒體演示驗證猜想的正確性,有些浪費時間。
三是,推導體積公式環節,我讓學生利用拆好的圓柱學具,兩人合作,圍繞三個問題進行探究“圓柱可以轉化為我們學過的哪個立體圖形,轉化后的圖形與圓柱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利用這樣的關系可以推導出怎樣的公式”,學生合作的`成果需要通過語言表達出來,所以之后的展示匯報環節,我叫了三個學生上臺按照提示的三個問題完整的表述,最后有全體齊說,沒有讓學生再互相說一說,在說中再去感受推導的過程,我覺得這也是我欠缺的地方。
四是,練習反饋環節,我依據學生推導出的四個公式,先讓學生看著這些公式說一說,求圓柱的體積需要知道什么條件,學生說出了四種情況:知道了半徑和高求體積;知道了周長和高求體積;知道了底面積和高求體積;知道了直徑和高求體積。我順勢出了四道這樣的練習題讓學生在本上完成并集體訂正,感覺練習的量不夠。
通過這節課,從荊校長和建英的評課中,我體會到要想提高課堂效率,首先,抓好課前預習,其次,注重用多種方式讓學生多說而且要說透,最后,注意各環節時間分配要合理,做到心中有數。還有就是要加大練習量,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對學生學習效果掌握程度做到了如指掌。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 篇25
“圓柱的體積”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正方體的體積”和“長方體的體積”“圓柱的認識”“圓柱的表面積”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是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圖形的有關知識做好充分準備的一堂課。結合本課的教學實際情況,反思如下:
一、創設問題情境。
上課開始提出“我們認識了哪些立體圖形?它們的體積怎樣求?現在我想知道這塊橡皮泥的體積或這個瓶子的容積,該怎么辦?”學生提出“把橡皮泥捏成長方體的形狀,把瓶子里裝滿水,再倒入一個長方體的盒子里,就可以求出來瓶子的容積了”。這樣不斷地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舊知,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并制造認知沖突,形成了“任務驅動”的探究氛圍。
二、知識過程,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
首先讓學生大膽猜想,圓柱體的體積可能等于什么?大部分學生猜測圓柱體的體積可能等于底面積×高。然后小組同學想辦法加以驗證。有的組將圓柱體橡皮泥捏成長方體,計算出了橡皮泥的體積。有的組通過圓的.面積公式推導,將圓柱體分成若干等分后再拼成長方體。通過計算長方體的體積推導出圓柱體的體積。然后讓學生比較圓柱體的底面積、高與長方體的底面積、高之間的關系,使學生確信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
三、在討論交流中學。
通過實驗驗證之后,讓學生看書自學,按照書中介紹的方法自己推導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小組進行如下討論:
。ǎ保┢闯傻慕崎L方體體積與原來的圓柱體積有什么關系?
。ǎ玻┢闯傻慕崎L方體的底面積與原來的圓柱底面積有什么關系?
(3)拼成的近似長方體的高與原來的圓柱高有什么關系?這樣不僅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觀察以及交流討論的平臺,而且還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在這一環節中我處理的有點倉促,沒有給所有學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如能抓住這一契機讓全體學生都去操作、思考、探究可能會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公式。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要根據教學要求,優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
【圓柱體積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圓柱的體積》的教學反思06-24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04-18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01-29
圓柱的體積的教學反思02-27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06-30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06-02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07-19
圓柱的體積的教學反思02-27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01-04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