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班幼師教學反思范文
每一個孩子都是教師不可缺少的關注對象。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我都注重尊重理解學生,善于尋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托班幼師教學反思范文,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篇一:托班幼師教學反思范文
有心的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在獨自游戲時,經常會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還經常自言自語,時而與這個角色對話,時而又與另一個角色對話,似乎他正在和一些“伙伴”一起玩耍似的。有些家長便會擔心起來,猜忌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種心理疾病。
一、幼兒的游戲言語
三口之家的現代家庭結構,決定了大部分孩子在童年時期往往有較多時間是獨安閑家里游戲,這時就經常會呈現年輕家長擔心的幼兒游戲言語。皮亞杰認為,這是幼兒的一種自我中心言語。正確地理解幼兒的游戲言語,能幫助家長更直接更清楚地了解到幼兒的內心需要。在結構游戲和繪畫活動中,經常可以聽到幼兒邊玩邊說:“這是把槍,‘叭叭叭’??”“哎呀,壞蛋被我打死啦!”“小朋友在過生日呢,祝你生日快樂??”兒童經常用這種言語來表達他難以用動作表達的內容,這種言語往往比較完整,富有情感和表示力。皮亞杰指出:“幼兒游戲言語是內部語言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過渡形式,有外部語言的特點,又有內部語言的特點。”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幼兒的游戲言語是其思維的有聲表示,它伴隨著游戲進行,反映行為過程中的問題和行動成果。
二、幼兒假想的游戲伙伴
假想的游戲伙伴是兒童游戲的精神伴侶,無形的朋友。據研究,約有15%~3o%的兒童會呈現這種現象,一般在2。5~6歲之間發生。一般地說,這個現象到了入學年齡,隨著幼兒社會交往的增多會漸漸消失,個別也可能延續至10歲左右。按皮亞杰的理論,這時幼兒的思維正處于“前運算階段”。其特點是幼兒的思維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慢慢地過渡到開始利用表象進行思維。
正因為如此,不少兒童都有假想伙伴、無形朋友。這些假想伙伴、無形朋友也許是以前和他一起玩耍過的,但眼前不在身邊的.朋友;也許是記憶深刻的畫報雜志中的偶像;也許是某個動物或某個卡通人物形象。當孩子獨處時,為了解除孤獨感,頭腦中就會發生這些伙伴形象,并且把想像中的人或動物當作真實存在,與“他”說話,和“他”一起玩,還會在談話中提及“他們”。
在這里,我們自然會想到,獨生子女更有可能有假想伙伴。這表明他們找到了排除孤獨和寂寞的巧妙方法。
幼兒的游戲體驗是愉快的。雖然幼兒盼望與人交往,但不能簡略地認為孩子一個人玩是可憐的。幼兒獨自游戲也可以是愉快的。那些具有假想能力的幼兒正體味著獨自玩的快樂。隨著意志能力的靜靜萌發,你會驚喜地發現他正集中注重力獨自思考或是和他的假想伙伴開心地交流呢。 當然,家長應盡可能為幼兒提供條件,促使其與同伴之間的正常交往。事實證實,現實中“受歡迎的兒童”,多是在交往中主動、獨立的幼兒,他們往往表示出較強的能動性和適應能力。
篇二:托班幼師教學反思范文
在《好吃的水果》的教學活動中,幼兒的表現沒有我預想的好,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準備了三個謎語,在猜第一個時,“紅果子,麻點子,咬一口,甜絲絲,“猜一種水果的名字,一開始幼兒能有興趣的亂猜,不是水果的也猜了進去,對于這樣的問題教師也進行了引導而在與幼兒一起分析謎面的時候,發現多是教師在講,給教師的感覺是幼兒聽不懂,而且興趣也沒一開始好了,因此教師也急于把答案說了出來。
而在猜第二個謎語時,“兄弟幾個真和氣,天天并肩在一起,少時喜歡穿綠衣,老來都穿黃衣裳。”聽完謎面后,發現幼兒不是很積極的參與其中,幼兒的表現還是不會猜謎語,但是老師還是鼓勵幼兒大膽的講述自己的答案。可是還是沒有教師預想的那樣。因此再一次的對謎面進行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教師為了吸引幼兒的興趣,出示了準備好的實物,邊講邊讓幼兒觀察,發現幼兒對實物是比較感興趣的。但是教師也發現幼兒還是不會猜謎,興趣沒有故事的高。
對于這樣的現象,教師也進行了一定的反思,小班的幼兒對猜謎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為他們還不具有一定的知識經驗。,所以謎底應是幼兒熟悉的,謎面描述事物特征是明顯而生動的,用的比喻應和謎底實物相似的。
再次,教給幼兒解謎技巧,即讓幼兒仔細聽謎面所描述事物的主要特征,然后要求他們對每一句描述應引起聯想與分析,從事物特點上去猜。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猜謎活動之前,對于小班的幼兒教材的選擇很重要,應該是幼兒所熟悉的水果,而且要形象,這樣才能引起幼兒的興趣。
當然猜謎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學會的,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教師也將在延伸活動中,飯后散步時以及教學活動開展前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猜謎的游戲,相信,猜謎會讓我們的孩子們愈來愈聰明!
【托班幼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托班幼師的教學反思范文05-26
托班教學反思09-21
托班教學反思01-03
托班教學反思06-11
托班周教學反思09-21
托班音樂教學反思09-20
托班教育教學反思06-05
托班周教學反思05-31
托班健康蝴蝶飛飛托班教學反思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