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四年級搭一搭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搭一搭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四年級搭一搭教學反思 1
這節課的成功,我認為注意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的培養是關鍵,只有對事物多方面的認識才能從整體上把握事物屬性,抓住事物本質。
在課一開始,設計了兩個比賽,激發學生興趣,通過觀察無遮擋和有遮擋的立體圖形,引導學生從不同方位進行觀察,想象。由淺到深,由表及里,從直觀到抽象,很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擺一擺活動,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再通過學生自己和小組合作操作觀察來印證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確,最后通過試一試練習進行學生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訓練。經歷這一過程,學生自然地感知了二維與三維的關系,埋下了看到表象猜測內里的種子,有助于空間觀念的形成,感受到“沒看到并不代表沒有”這一重要的空間理念,由此類推到其它同樣情況,這樣也有助于學生應用意識的形成。最后感悟體會到了從兩個不同方向不能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但可以確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正方體的數量范圍這樣的結論。
總之,無論是觀察,畫圖比賽還是動手操作,還是后面的試一試練習,無不是著重學生空間思維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多角度思考,多層面推斷,多策略探索,提供足夠的交流空間,探索時空,讓學生主動地去發現探索,創造,充分享受學習成功的樂趣,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為主導這一新課改理念。
四年級搭一搭教學反思 2
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安排了“搭一搭”、“看一看”、和“畫一畫”三個教學活動。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課件情境演示讓學生觀察。每個活動我都比較注重活動的層次性。
第一個活動是:學生聽老師的指令,并按指令要求用積木擺搭圖體。這樣的活動很有意思,既可以讓學生在玩樂中學習知識,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學生要根據老師的指令進行積木擺搭,還要想象物體的相對位置,還要根據教師的語言的表達來理解這種交流的'含義。這樣通過動手實踐大大增加了學習的興趣。
第二個活動是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活動,在活動時讓學生先觀察情境圖“小鳥、機靈狗和笑笑在不同地方觀察一個立體圖形的情況,提問“通過觀察,你發現了什么?說說他們分別看到什么?”,鼓勵學生認真細心觀察并充分展開想象。當然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水平有高低,不管學生情況怎樣,都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進行觀察、小組討論活動。學生在活動中交流,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都很有好處。接著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積木搭拼實物觀察,指導他們從上面、正面和側面進行觀察,進一步使學生明白從不同的方位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圖體的形狀可能不同。
第三個活動是讓學生從不同的方位觀察積木搭拼實物所看到的形狀和看圖畫出從不同方位所看到的形狀畫出來。由于三年級學生畫正方形的基本功不成熟,課前我讓學生準備了正方格本,要求學生在正方格本上畫。部分學生對于“把立體圖形從不同的面看到的形狀分別是什么,畫到紙上”的題,當圖形的面不是在同一個平面上時,學生感覺有困難。所以在教學中我是先讓學生觀察實物畫,再觀察圖畫中的立體圖形進行畫。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過渡。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教學中充分調動了各種積極因素,創設出了學生樂學的氛圍。學生們在學習中,表現出了強烈的參與欲,學得積極主動。整個教學過程體現出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也獲得了實施新課標的一次成功體驗。穩定性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是小學生的特點。我們要改變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這節課,學生學習情趣高,個個搶著發言,搶著上臺來演示,甚至有的同學一邊舉手一邊都想下位子,每個學生都有著強烈的學習欲望。課通過實物觀察、動手操作、想象、描述等途徑,運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完成教學目標: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立體圖形,并且能夠說出和畫出從上面、側面、正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了一種學習的過程,使其聰明才智有機會發揮出來,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數學,經歷數學,體驗數學,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數學素養。力求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四年級搭一搭教學反思 3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時,我比較注重活動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在活動中發展。
教學本課時,我事先準備一些正方體學具,教學中,我安排了“我說你擺”和“我問我擺”“我擺你畫”幾個活動。活動通過情境演示讓學生觀察。每個活動我都比較注重活動的層次性。第一個活動是:教師演示(邊說邊擺);再請兩個學生到臺上模仿老師搭立體圖形(一個學生發指令,另一個學生按照指令搭出正確的立體圖形);接著全班學生根據老師的指令,嘗試搭出立體圖形;最后組織同伴間開展搭立體圖形的`活動。
第二個活動是先搭好了一個立體圖形,然后通過問問題,來判斷搭出同樣的立體圖形。教學時,我分兩步進行。先師生示范。通過示范,讓學生理解游戲活動的方法和要示。然后學生活動。兩人一組,一人搭出圖形,另一人用盡量少的指令提問。當然學生問的水平有高低,問題又多少,不管學生情況怎樣,都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活動。學生在活動中交流,思考哪種提問的方法比較好,在比較中篩選,優化提問的方法,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都很有好處。
通過本課教學,我感覺到活動在數學教學中十分重要,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活動促進學生發展。
四年級搭一搭教學反思 4
本節課通過舊知激發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同時分散難點,將不在同一平面上的2個面的畫法點撥出來,幫助掃清新知中不必要的知識障礙,在“難“這一切入口,激發學生認清新知的生長點(即增加了一個立體塊),通過老師的演示引導,學生的想象,感受到數目上的增加,帶來的是形式上更加多樣的變化,以幫助學生發展更高的空間想象能力。在學生自己解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怎樣想”的,即觀察方法上的指導,整個過程由抽象——直觀經驗——抽象的訓練,發展學生空間觀念,活動在學生想一想,擺一擺,畫一畫,再想一想中完成。
在練習設計上通過3個練習,各有側重點,第五題通過大量的擺、畫增加學生的感性經驗,在學生頭腦中通過直觀形成豐富的表象;第六題是對學生進行檢驗,同時強調了不僅要求畫的多,還要畫的'準,也是進一步強化訓練;第七題是逐步由直觀—抽象,不通過擺而是通過想象,知道每個面的形狀,整個過程,引導學生逐漸發現實物與他們觀察到的圖形之間的聯系,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獨立完成、訂正匯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方法,不僅重結論,更重過程與方法。
在經歷想一想,擺一擺,再想一想這一過程,著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在設計中,也有意識的體現由抽象(圖形)——具體(擺實物)——抽象(由圖形判斷)這樣一個通過直觀手段來解決問題,再逐步到抽象的想象問題答案這一不斷訓練過程,引導學生逐
漸發現實物與他們觀察到的圖形之間的聯系,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年級搭一搭教學反思 5
《搭一搭》是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二課時的內容,本節課主要學習有余數的除法。
教學時,我主要分成三個環節,環節一:搭一搭,說一說—初步體會余數:我讓學生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邊搭邊思考:可以搭幾個,還剩幾根?讓學生明白生活中平均分有剩余的情況,體會學習余數的必要性,這里我重點讓學生說說余數1表示的意思,為什么會剩下,讓學生明白剩下的`小棒不夠搭一個正方形了才剩下。環節二:搭一搭,填一填—發現余數比除數小:本環節,我先讓學生用14,15,16根小棒搭正方形,再畫一畫并列式,這里主要讓學生討論填寫單位,接著在畫一畫用17,18,19,20根小棒搭正方形,最后讓學生觀察操作圖,交流發現余數與除數的關系,這里,我重點追問每次余下的根數有什么特點?為什么余下的根數都比4根少呢……讓學生經歷多次的思維碰撞,自己感受余數要比除數小;環節三:搭一搭,想一想—進一步驗證余數與除數的關系:為了引發學生再次思考,這時我提出質疑:余數真的比余數小嗎?讓學生用25根,31根小棒搭正方形……
縱觀本節課,我主要讓學生自主探索,操作,交流,發現,感受余數一定比除數小,當然學生在動手搭一搭環節,還是處理得不好,部分孩子搭小棒時還是流于形式,沒發揮到它的作用,而且秩序有點亂,用學具確實可以幫我們把一些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但怎樣真正發揮它的作用呢?這是我接下來需要繼續努力的地方。
四年級搭一搭教學反思 6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本節課教學時,我比較注重活動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在活動中發展。
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安排了“我擺你畫”和“我畫你擺”兩個活動。兩個活動通過情境演示讓學生觀察。以小組比賽的形式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通過活動,發展了空間觀念。然后設計了各式各樣的練習:
1、想一想:從正面、上面、側面各觀察到什么樣的平面圖形;
2、根據一個要求搭圖形,讓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通過教學,我感覺到活動在數學教學中十分重要,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活動促進學生發展。在這節課中,部分學生對于“把立體圖形從不同的面看到的形狀分別是什么,畫到紙上”的題,當圖形的面不是在同一個平面上時,學生感覺有困難。
我在教學時是讓學生觀察實物,并且是幾個很大的'正方體,但有的學生還是不能理解。如果把這個片段作如下的改進,效果可能會比較好:
1、讓學生自己擺好。
2、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圖形。
3、讓學生觀察實物。在觀察實物時,讓學生把看到的形狀在紙上的位置畫下來。多進行幾次。這樣對于學生理解從各個面看到的平面形狀就更容易理解。
四年級搭一搭教學反思 7
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有了兩方面的知識基礎:
1.在二年級上冊“分一分與除法”的內容中,教材呈現了分物還有剩余的問題,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在平均分物的過程中,有時不能全部分完,雖然沒有給出余數的概念,但為學習有余數的除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
2.學生已經掌握了表內除法的.計算方法。
而本節課主要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復習除法豎式的寫書是很重要的,也是對上節課知識的鞏固,同時對除法意義的加深印象,引出平均分也有剩余情況,也就是今天學習的有余數的除法;利用搭一搭來說一說,初步體會余數,用13跟小棒搭正方形,可以搭幾個正方形?還剩幾根?在這里重點讓學生說說余數1表示什么?為什么會有剩下的?讓學生明白剩下的1根不夠擺一個正方形才剩下,同時讓學生會讀會寫有余數的除法豎式。
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對于單位的填寫不明確,我應該在這之前可集體填寫有14根和15根小棒時的情況,再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最后交流余數與除數的關系。在這一塊,花費時間較長,學生并沒有馬上發現規律,即使我提醒之后,這與我提問有關,指向性不明確,語言不夠精煉,我想可以直接追問:“余下的根數有什么特點?”“為什么余下的根數比4根小?”通過這樣的追問,最終讓學生感受余數比除數小,結論得出后,也可再次引發學生的再次思考,提出質疑:“余數真的比除數小嗎?”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再次驗證25根、31根小棒擺正方形的情況。
四年級搭一搭教學反思 8
本節課中,我注重聯系實際,由古詩《題西林壁》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從不同角度觀察,結果是不一樣的,并將此由生活中的現象引入本節課的教學探究中來!
關注學生的知識經驗,例如:由四個立方塊搭成的立體圖形入手,激發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同時分散難點!
在活動的設計中,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探索從不同方向觀察到的圖形時,我逐步引導學生在學生想一想,擺一擺,畫一畫,再想一想中完成。
在活動二根據給出的三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以及活動三根據從兩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也有意識的體現由抽象(圖形)——具體(擺實物)---抽象(由圖形判斷)這樣一個通過直觀手段來解決問題,再逐步到抽象的想象問題答案這一不斷訓練過程,引導學生逐漸發現實物與他們觀察到的圖形之間的聯系,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后面的練習中,照顧到全體學生,循序漸進,由易到難。
此外,本節課中,也有這樣的'不足:自己的語言不夠精確簡練,引導不到位,例如在讓學生描述看到的平面圖形的形狀時,我只是說:請說一說你看到的圖形!對學生的評價方式比較單一,例如展示過學生的作圖時,我只是說:做的不錯!白板使用不熟練!
四年級搭一搭教學反思 9
《搭一搭》一課主要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本節內容主要結合搭正方形的操作過程,認識余數,經歷探索發現余數和除數關系的過程,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在探索余數和除數關系的過程中,初步形成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在教學過程中,我借助學生熟悉的搭圖形場景開始,組織學生用小棒動手搭一搭熟悉的正方形。13根小棒可以搭幾個正方形?還剩幾根?讓學生從實踐活動中先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結合操作活動進行交流,思考余數“1”表示什么意義。然后認識橫式,思考余數“1”如何在算式中表示出來。從而引出有余數除法的橫式。結合每一步的操作,說說橫式中每個數在操作中各表示什么,特別是余數“1”是哪根小棒,為什么會剩下。在理解的基礎上填寫單位。讓學生發現13÷4=3(個)……1(根)商的3表示可以搭3個正方形,余數的1表示還剩下1根。從而明確 “3”后面的單位應該是“個”,而“1”后面的`單位應該是“根”。其次,再通過用14、15、16……20根小棒搭一搭,畫一畫、填一填的活動一起來探索、發現余數與除數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發現14根小棒可以搭3個正方形,還剩2根;15根小棒可以搭3個正方形,還剩3根;16根小棒正好可以搭4個正方形;……19根小棒可以搭4個正方形,還剩3根,如果再添1根,就可以再搭一個正方形……每次余下的根數都比4根少……根據觀察發現:隨著總根數的依次增加,余數循環出現:1、2、3、0、1、2、3、0,余數都比4小。為什么余數都會比4小呢?學生通過操作,結合算式發現:如果剩余大于或等于4根,就還可以接著搭正方形。那余數都比4小呢?還是余數都比除數小呢?引導學生嘗試自己確定一個數,畫一畫三角形和五邊形,并寫出算式。通過觀察,學生發現:余數不是都比4小,而是比除數小。
本節課我注重將具體的操作活動與抽象的算式緊密聯系起來,關注學生發現問題意識的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讓學生結合操作活動來發現并理解,在除法算式中兩個單位為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意思。第二,讓學生經歷大量的搭、畫、填一起探索發現余數與除數的關系,讓他們發現余數不是都比4小,而是余數都比除數小,進而有效地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學生在這種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快樂自覺地學習新知,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信心,培養了學生實踐操作及發現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但此節課也有不足,由于學生經歷了大量的操作活動,所以在時間上較為緊張,沒有進行鞏固練習。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合理安排教學過程是我需要思考和加強的方面。
四年級搭一搭教學反思 10
在教學《搭一搭》這一課時,抓住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的培養是關鍵,只有對立體圖形多方面的認識才能從整體上把握事物屬性,才能真正理解觀察物體的內在本質。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要達到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課堂中通過提出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是什么形狀這樣的問題來進行設計,通過探究解答小結探究的學習。
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觀察無遮擋和有遮擋的立體圖形,引導學生從不同方位進行觀察、想象。由淺到深,由表及里,從直觀到抽象,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擺一擺活動,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再通過學生自己和小組合作操作觀察來印證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確,最后通過試一試練習進行學生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訓練。經歷這一過程,學生自然地感知了二維與三維的'關系,埋下了看到表象猜測內里的種子,有助于空間觀念的形成,感受到沒看到并不代表沒有這一重要的空間理念,由此類推到其它同樣情況,這樣也有助于學生應用意識的形成。最后感悟體會到了從兩個不同方向不能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但可以確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正方體的數量范圍這樣的結論。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動手、實踐,包括練習,都是著重學生空間思維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多角度思考,多層面推斷,多策略探索,提供足夠的交流空間,探索時空,讓學生主動地去發現探索,創造,充分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為今后學習幾何圖形的空間想像打下基礎。
【四年級搭一搭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搭一搭教學反思09-22
《搭一搭》教學反思03-25
搭一搭的教學反思06-25
《搭一搭》數學教學反思11-20
《搭一搭》的教學反思范文07-01
《搭一搭》教學反思范文06-14
《搭一搭》教學反思(精選10篇)02-16
搭一搭二數學教學反思02-24
搭一搭教學反思(通用6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