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反思(通用7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歷史教學反思(通用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教學反思1
我們作為教師隊伍中的新鮮血液,我們應該相應國家新課程改革的號召,我們的教學模式也應該改變。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這就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起一種學生本位的新模式。歷史教學也不例外。如何在歷史教學中破陳出新,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余地,從而得到鍛煉,達到基礎知識、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位一體,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認知指導實踐,許多教師在這個思想指導下在教學中嘗試改革,出現了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興趣小組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我所在的實習學校豐潤二中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通過三年的探索實踐,形成了“豐潤二中高效課堂七環節教學程序”,即:
(1)檢測復習(5分鐘),檢測上一節學習內容,相互訂正,上交。
(2)情境導入(2分鐘),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3)自主學習(12分鐘),以一體化教學案為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自學,完成相關題目。
(4)合作探究(8分鐘),學習小組內部交流,互幫互學解決問題。
(5)交流展示(8分鐘),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對重難點問題的解決辦法,或提出問題。
(6)教師評議(10分鐘),教師點評小組成果,提升知識精華(方法、規律、疑難)。
(7)鞏固練習(5分鐘),針對本節目標進行達標練習,反饋矯正。高效課堂七環節教學程序,確保了新課改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落實,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在其中,樂在其中,享受成功!
在課上經過這“高效課堂七環節教學程序”,真正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在大多時候充當的都是提示、總結這樣的角色,不在時傳統課堂中的一言堂,在上課的時候只能聽見教師一個人在說話的聲音,學生是完完全全的被動的學習。現在上課運用高效課堂七環節教學程序,在上課的'時候女教師說的話很少,大多的時間是留給學生自己討論問題,有利于發揮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而不是等這教師直接給答案。經過學生思考、討論得出來的答案學生記得更牢固。在考試的時候遇到開放性的試題,學生也會答得順風順水。
在上課的時候所有的老師都會運用高效課堂七環節教學程序,在課堂上更大的發揮學生的作用。
歷史教學反思2
綜觀近年來的中學歷史教學,讓人憂思:歷史課極不受重視,被視作“副”課,學生認為學歷史是難記難背難思維,是政治說教,學生寧可多做一道數理化題目,多記一個英語單詞,也不愿意多花一會兒時間在歷史上,學生對學歷史心生厭倦,興趣索然。我認為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1、教材內容的問題化
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
2、教材內容的結構化
教師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教師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后”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教師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信號”,也可以利用“先行組織者”,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系
教學時,教師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師。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首先,教師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并深化和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
其次,采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場采用如下方法:
1、開門見山、直接入題;
2、認真組織、全員參與;
3、形象化的語言,增強直觀性、情感性;
4、組織過程嚴謹、完整有序。從設計、準備實施到鞏固延伸,形成完整體系;
5、巧妙結尾、引人深思。
三、通過本課教學,我更深刻認識到老師在備課是不光備教材、課本,還要備學生。
課無定課,可以說有一千名教師就有一千種教學方案。通常意義上的備課,既備教材又備學生,只能是對普通意義上的學生共性進行預先考慮,但教學對象的多變性與教學對象個體的復雜性出乎教師備課前的教學設想。所以,課堂上常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師一遇到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無策,甚至擺出師道尊嚴的架子來壓制學生,這恰恰反映出教師無能。而課堂上的閃光點往往體現在教師對這些問題的表現的機智上,而這些機智是我們寫在紙上的.教案無法體現的。
教師要加強專業素質,拓展知識面,深挖教材,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以不變應萬變,提高教學質量。
在學生眼里,教師都是有豐富專業知識的人,著名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該有一桶水”的論斷也說明了教師具有的專業知識水平的重要性。
總之,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內容,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歷史教學反思3
昨天已經過去,我們只能留給記憶。未來沒有來臨,我們只有寄托。今天才是最現實的,所以我們要把握好當下。
對于歷史的學習,我們應該給予高度的重視,因為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從歷史中總結很多的經驗,這樣就可以避免我們少走一些彎路。
對于歷史要做到三抓好,抓好課堂,抓好復習,抓好考試。我們要講好每一堂課,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每一節課都能有很好的效率,讓學生有最大的收獲。更好的完善我們的講課方式和方法,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抓好復習,學習很關鍵,但是做好復習更為重要。復習不是簡單的背誦,而是要深刻的讓學生去理解。進而從歷史中總結出經驗和教訓。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運用。這才是復習的根本目的所在。抓好考試,考試不僅是抓好月考,期中和期末考試,平時我們也要注重一些課堂上的小測驗。
這樣更有利于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做好上面三抓好的基礎和前提是我們要更好的走進學生,去了解并解決學生在學習歷史中遇到的困難,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歷史教學的重任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這樣有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抓好課堂效率,提高復習效果,實現考試的真正目的,努力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我們老師要不懈努力!
歷史教學反思4
一、從歷史教學的三大任務的完成情況看
第一、在知識傳授方面,總體看較好,但也存在著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具體來說:
一是在貫徹整體知識結構的教學方面,教師應注意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結構和發展脈絡,尤其還要重視對內容的深廣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規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學;
二是要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化,即將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
第二、在學生的智能培養方面,雖已有所側重,但與素質教育的智能培養目標尚有很大的距離。這也是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要想使智能培養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應從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入手,具體說:
一是教師應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教材、思考問題,并進行思辯性的討論;
二是教師講授的側重點應從歷史過程為中心轉向歷史發展的邏輯聯系為中心;
三是歷史教學要聯系實際,要談古論今,發揮歷史的明理、鑒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總體看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是個普遍現象,當然學科的思想教育的陣地作用也就遠未得到充分地發揮。思想教育的內容籠統地講,在中國史教學中要著重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養;在世界史教學中主要是審美觀、世界觀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國史的思想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應試教育有直接的關系,歷史教師應引以為戒,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予以重視和進一步地落實。
二、從教學方法看還比較單一、陳舊
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突出很多教師,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教師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傳統的單一型,即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生的調動很不夠,突出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提倡的教學指導思想是啟發式教學。據統計,目前教法已有14類72種之多。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尤其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體現,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地去學,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并且要教會學生分析歷史人物、事件的立場、觀點,引導學生去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和駕馭知識。從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底來看,還有待于進一步強化關于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這里從三點來談一下個人想法:
第一,關于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問題。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首先應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完善的知識結構,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這個知識結構應當包括三方面:
一是要有貫通古今的通史知識結構;
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識結構;
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學范圍的多學科的知識結構。
第二、關于歷史教師的語言問題。歷史教學以其學科的特點,對教師的語言也有相應的要求:
一是既要生動、具體,又要準確、無誤;
二是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時代性;
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質樸風格;四是既要邏輯嚴謹,又要有節奏感。但要達到上述要求,教師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培養和訓練。
第三、關于歷史教師的板書、板畫問題。板書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設計板書的過程,既是一種教學藝術再創造的過程,又是教師對教材分析、把握、濃縮和轉化的過程。關于板書的要求、形式等,這里不作闡述。只想說明的是關于板書的書寫時間問題,這是個易被忽略的問題。恰當的書寫時間是在教師說完某一知識后,再掉轉頭去板書,而非邊說邊寫。板畫。筆者只想談談自繪地圖,這是歷史教師必備的基本功。可惜在教學實際中,其落實情況是不盡人意的。故筆者建議歷史教研指導部門,應加強對教師自繪地圖的基本功的監督和指導。此外,在目前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筆者認為還存在著教學信息反饋不及時、教學評估不盡科學等問題,這些都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歷史教學反思5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高中歷史本身內容的“枯燥”,尤其針對歷史學科在會考中遇到的學生不喜歡學的“尷尬”情況,就決定了在歷史會考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的重要性。
根據本人在歷史課教學上的摸索,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我逐漸摸索出了,在教學中,如果充分利用本地鄉土資源,就能積極調動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教學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第一、優化課堂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新課的導入是每節課的先導。成功的新課的導入是一堂好課的前提。新課導入得好,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如何引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動機,明確學習目的和建立知識間的聯系,順利完成課堂教學,就必須注重導入這一重要的環節。利用鄉土資源導入新課,能從與學生聯系密切的生活經驗、已有的知識、能力、志趣、品德的實際出發,這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關鍵所在。
由于鄉土材料就發生在學生身邊,這樣學生就覺得有話可說,有事可做,尤其在搜集事先布置的材料的'時候,他(她)們更是有一中主人公的感覺。
第二、創設問題情境,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創設問題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刻意創設一種情境把學生帶入預備的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讓學生心靈深處受到強烈的震憾而產生共鳴,從而與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遙相呼應。為此。在新課程下,創設問題情境要求教師問由境生,問隨境異。在這方面,我主要采用適時應用鄉土課程資源引入課題,激起學生的興趣,產生迫切追尋問題,學習課文內容,探索問題答案的心理。運用鄉土材料能使學生有親近感,從而產生認同感。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經過學生的探究和內心的體驗,才會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識。因此,在化解教學重點、難點過程中,恰當地運用鄉土材料,不斷引導學生運用科學分析方法深入認識事物,發現事物內在的聯系,優化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可起到加深理解和鞏固的作用。
第三、理論聯系實際,優化學習方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學生學。”《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教育部制訂)》也明確要求,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思想歷史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就需要轉變學習方式,強調自主學習,可以借鑒研究性學習的思想和方式。通過對歷史課教學與探究性學習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改變“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我們要根據歷史課教學的內容來選擇探究的課題,讓學生自主地開展探究活動。
歷史教學反思6
在教學中如果能始終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研究性學習,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就能得到充分發揮,而過去歷史課教學中“以教代學,教師滿堂灌”的現象將會成為歷史。
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比較注重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發言,自主探索,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教師直接告訴他。當然,在“探索”式學習中,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是忽視教師的作用,只不過教師不再是一個知識的“權威講授者”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建議者、指導者,在學生回答問題,表達自己的`看法時,老師要注重啟發、引導,少一份指責,多一份理解,少一些否定,多一些肯定,特別是當學生表述的內容與教材中的知識點觀點不一致時,千萬不能較易否定學生的話,否則,他“探究”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挫傷。
我們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環境、機會,讓每一個同學都能在探究式學習中成為課堂的主人。
歷史教學反思7
歷史教學作為一門語言的教學,其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言語技能,即運用語言的潛力,因此其課堂教學具有不同于其他課程課堂教學的特點。我透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根據中學教材的資料編排突出了對這種潛力的培養,采取了指導性的學案模式,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運用,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歷史的課堂教學應當反映這種特點,以用為主,樹立一種“大歷史教學觀”,使有效教學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首先是教師觀念的轉變。歷史教師要轉變的第一個觀念是:歷史教學不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而是言語技能的教學。過去,由于考試指揮棒的影響,歷史教師過分強調歷史知識的教學,不注重分析。這次中學歷史教材的改革為教師觀念的轉變奠定了基礎。然而傳統考試的“余威”仍在,考試依舊是教學的指揮棒。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是就應懂得如何在這兩點找到一個平衡點。值得高興的是中學歷史教學大綱適時進行了調整,明確規定將降低語法試題的難度,減少知識性的客觀題,重點培養學生的言語潛力,在言語運用中學習語言。
教師觀念轉變的第二個方面是:由以本為本向以用為本轉變。歷史是一門不斷發展的語言,現代科技的.發展為它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歷史教材只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礎、媒介,學生要學好歷史就務必融入歷史的海洋,跟上歷史發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時常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隨時把鮮活的歷史輸入教學,讓學生能夠感受歷史,能夠使用歷史表達自己的思想。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單一、呆板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且不能體現語言的生動性,而多種教學方法能夠刺激學生的不同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計算機輔助教學使教學方法的運用有了廣闊的天地。無論哪種教法,其基本出發點是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應當是學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課堂教學應當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用心性。歷史學習的特點決定了討論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特殊好處。歷史課的討論法應具有更廣泛的資料,更自由的民主氣氛,不但能夠討論本課的問題,而且能夠用歷史發表自己的見解,縱論國內國際的是是非非。而討論課是在考驗老師對整個課堂的駕權潛力,在平時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在討論課時不用歷史,或者是說與本堂課毫無聯系的話題,這需要老師時常督促。
在這一年的教學活動中,我覺得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維持課堂紀律,如何使教學活動在一種簡單,民主的氣氛下進行。到底作為一名教師就應用何種姿態應對學生。老師在不能體罰的狀況下,還能采取哪些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來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歷史教學反思8
未來學家預言:未來的文盲將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掌握學習方法,不會自己鉆研問題、缺乏預見能力的人。
所以,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應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歷史這一學科的知識有著具體性,它包括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條件、過程、地位諸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即每一社會、每一個國家的發展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
這就要求學生鍛煉思想,獨立鉆研,通過動腦、動手、動口,獨立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
此外,在歷史教學中還必須要求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其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包括培養學生利用已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
學歷史知識進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認識現在、預見未來,“鑒古知今”、“鑒往知來”的能力。
“授之以漁”是我國歷代教學的經驗結晶,從現代教學論來認識,“教學”的真正含義應是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只有讓學生自己學會讀書,教會學生學習,才是傳授了打開信息之鎖的鑰匙。
只有掌握學習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學頂峰的階梯。
在平日的歷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學法指導貫穿在歷史課堂教學始終”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學法指導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編寫學習提綱,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智能的重要前提。
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
由于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綜合性和史論性的特點,學生在初讀時容易遇到許多障礙,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基礎差、閱讀不得法,抓不住重點,所以,在起始階段,我重點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通過提問引路、審題啟示、疑難突破、重點探索、提綱導讀等多種方法,把學生引到自覺閱讀的軌道上來。
例如,在教授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一課時,我首先給學生指出:社會經濟主要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農業方面包括工具、技術和經驗、水利及成就;手工業方面包括冶煉、陶瓷、紡織、造紙、市場等。
然后指導學生按上述提示閱讀教材,找出本課中的重點知識,學生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漸學會模仿教師編寫提綱,教師應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自編提綱的練習機會。
學習新課時,多讓學生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試編。
學完一個單元后,可讓學生編寫單元知識結構,抽象出歷史階段的本質特征,從而把新聞記者引向新的高度。
例如,在講完世界歷史第一冊中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1789──1814年的法國》時,要求學生列圖表分析英、美、法革命進程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代替一種舊的社會制度必須經歷激烈、曲折、反復的斗爭這一歷史規律。
指導學生整理、編寫提綱,可以達到使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科能力的目的。
這是因為:首先,學生在整理和自編提綱時,必須先仔細閱讀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種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它們所處的地位,才能把知識點有效排列起來,這就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準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干上,從而使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構成基礎知識的立體之樹。
其次,學生在編寫提綱時,必須對教材進行分析、歸納、概括,通過思考使教材內容變得條理化、要點化,這無疑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第三,學生在掌握了編寫方法后,可以依照這種方法去整理編寫同一類歷史現象的知識結構,這有利于學生歸納同類歷史現象的共同點,同時由于具體現象又具有特殊性,這又迫使學生注意區分同類現象的不同點,對培養學生比較歷史現象能力有積極意義。
第四,學生在復習、整理編寫歷史結構時,能幫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識掌握的薄弱環節,從而進行針對薄弱環節的復習,提高復習效率。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思維能力
歷史學科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學生由于受傳統偏見的影響,仍認為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學科,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論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們缺乏學習歷史的內驅動力。
為此,教師應十分注意利用歷史學科內容豐富、縱貫古今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
求知的欲望,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促進他們大膽地馳聘自己的思維和想象,發展他們的智力。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注意做好幾點:第一、要科學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設疑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從具體史實入手,去歸納某種結論或道理,以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如講華盛頓會議,先讓學生概括背景、時間、地點、內容結果,然后進一步設疑:華盛頓會議的召開是否消除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為什么?從而揭示出帝國主義的矛盾,為這一體系的崩潰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埋下伏筆,使學生了解帝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難易適中。
太容易會流于平淡,學生不屑于回答,更無助于啟發思維,太難會使學生如墜迷霧中,所以設疑要難易適中,循序漸進。
第三,要激發思維興趣。
愛因斯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通過設疑,創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
例如,講《美國內戰》前,教師首先設疑:八十年代美國民意測驗結果,開國以來四十多任總統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國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作品嗎?那位偉大的林肯曾對這部書的作者斯托夫人說:“一部書導致了一場戰爭。”那么這部書導致了什么戰爭呢?它的原因、性質、結果如何呢?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自己去認識、分析、概括和評價,這樣便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教學效果較好。
三、教會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范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開始講世界史時,首先指導學生看教科書前的目錄,然后教師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個社會階段的特征、基本內容等。
在講世界近代史時,要讓學生明確必須抓住三條基本線索,即:資本主義發生、發展以及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和戰爭,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
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應該讓學生學會如何確定重點。
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四方面去確定教材中的重點:第一,能夠說明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觀點的內容;第二,對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屬于“中國之最”、“世界之最”的內容;第四,教科書上有插圖,課后有練習題的內容。
學生掌握了上述原則,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
四、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
在歷史教學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記憶效率,效果良好。
第一,分散記憶法。
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周后再復習一遍,一個月后再重復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
第二,趣味記憶法。
如講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統治時期,要求學生記住當時的派別:大資產階級、雅各賓派、熱月黨人、督政府、拿破侖,要求學生記成“大雞鴨,熱都拿。”第三,引導學生記憶綱要。
如美國獨立戰爭經過的六件大事。
商品經濟的大潮滌蕩著傳統觀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經不是空洞的命題,而是現實社會的要求,我們應該把培養學生學會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養現代人的高度來對待,只有這樣,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較強的適應力。
歷史教學反思9
星期四上午第二節課,我們組聽了張玉梅老師的一節公開課《西部開發的重要陣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先通過西部開發的十二個省區,引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師并板書課題,這節課主要學習了第一個問題:高山、荒漠和綠洲,課堂上主要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究方式進行教學,將問題放到小組中去解決,充分發揮了小組的作用,同時注重與同步練習的使用,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教師還特別注重了對地圖的使用,將新疆的位置地形放到圖中去學習,加深了學生的'印象,讓學生把新疆的地形特點“三山夾兩盆”畫到小黑板上,不僅培養了學生畫圖的能力,而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新疆的地形特點,教學效果很好。
歷史教學反思10
曾記《學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教育學家波斯納也提出了“經驗+反思=成長”的公式,明確強調了反思的作用。
教師教完一堂課,定有自我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嘆,若能對此進行簡要的歸納整理,撰寫“教學反思”,則能幫我們理解課堂所反饋的信息,克服教學中的干擾因素則有助于找出教學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為教學供給可靠依據,也有助于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改革的力度。能促進我們教師自我的教學本事、教學水平的提高。
誠然,教學反思的作用人人皆知----它是教師再次備課的必要補充、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好辦法、是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更主要的是:教學反思的資料有哪些呢?怎樣撰寫教學反思、提高教學本事呢?本人認為主要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以教促學,以學促教,二者相互促進、提高授課的時間資料安排得當
一、首先,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要使學生感知歷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礎知識,正確處理識記與理解、分析、綜合等歷史思維本事的關系。
其次,在教學中要重視古今中外歷史的縱橫聯系。歷史所反映的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紛繁復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等之間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所以,在教學中僅有縱向貫通、橫向聯系,揭示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外在關系,方能認識歷史發展的本質及總趨
二、記教學過程中的“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情操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或滲透情感并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經過對圖片、錄像、電視、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動、感人、逼真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身臨其境,并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歷史。如在教學《太平天國運動》一課的天朝田畝制度中,教師能夠針對教學資料布置學生課下查找資料,編寫活動劇本——三個農民談《天朝田畝制度》,把農民獲得土地的喜悅、上交剩余產品的無奈用活動劇的.形式展示出來,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觀感受遠遠超過了教師的平鋪直述。
三、記教學過程中的“敗筆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堂課中,無論設計多完善,也會有疏漏,無論教學多么成功,也難免有失誤之舉。如果每節課后,教師都能對自我或別人的課認真進行反思、探究和剖析,并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補救,取長補短,以避免在以后的教學中重蹈覆轍。四、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民族提高的靈魂,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使學生具有創造性人格。在課堂上,教師應尊重、信賴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生進取思考、質疑問難、大膽發表。
總之,不進行教學反思,以后再叫這部分就只能是老方法的簡單重復。教師教學水平就會永遠停留在原先基礎之上,實踐證明:反思教學中的得、失、,疑能使我們以后的教學揚長避短,常教常新,不斷提高,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歷史教學反思11
我任教初三年級兩個班歷史,本次期中檢測成績不理想。從檢測的情況來看,在選擇題上得分相對較好,說明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較好;但是在后面的綜合題部分失分較多,明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較差主要原因是學生的綜合題訓練不夠。
反思前階段的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備課不充分。雖然自己已任教初三歷史有幾年,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每節課前還都應該進行認真備課,特別是背的科目,去年教的有些內容現在已經忘了,自己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好,每節課只是去上課,有的沒有認真備課,課堂上講了一些過多的內容,低效重復性的東西比較多,造成整體課堂質量的低下。
二是教學抓得不緊。對時間抓得不緊,包括雙休日,沒用在教學上。沒有深入了解學生情況,到現在連一半的學生姓名都叫不上來。對學生學習情況了解也不夠,針對性的輔導也沒實施。對學生日常學習情況雖然進行了一定的過問,但是沒有認真研究制訂具體的.有效的措施,或者只是提出了一些要求,但是缺乏進一步的落實措施,使這些要求流于形式。對各種習題集沒有進行深入綜合歸納,基本沒有推給學生高質量的精品練習題目。
為在今后工作中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將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改進課堂教學。規范辦學秩序以來,課時數量得到了規范,課堂上的時間很有限,平日又不允許副科布置作業,并且主科老師教學抓得很緊,平日學生課余時間很少,有時連作業也寫不完,根本沒時間來學習其他科。因此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將精力集中在課堂上。為此就要認真備課,提高課堂效率,既要將該講的講到,又要讓學生有時間掌握。
二是要抓好部分學生的課外輔導。通過檢測發現,有的學生偏科現象嚴重,歷史科分數很低,而且這種現象不在少數,班級達十余人。對此,今后計劃通過加強思想教育要求、利用中午進行個別輔導等方法來促進他們提高。
三是要加強對各類題目的分析。要對各類習題集的題目進行分析挑選,選出優秀題目推給學生,讓學生用少時間學生多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四是要加強對學生問題的有效解決。對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及時發現,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及時解決,并且大力抓好落實。
五是要采取更有效的管理辦法,主要是發揮好小組長的作用。
六是要做好教學計劃,特別是復習計劃,并認真實施。在復習期間,要扎扎實實地進行備課和復習,爭取使復習得到高效率高質量地進行。
總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努力抓緊每一天的時間,積極研究和加強教學工作,爭取在以后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歷史教學反思12
新教材必修部分編排與現有教材有較大變化,焦點問題之一就是如何處理大容量課程,通過試教實踐,總結幾點反思。
新教材必修部分中對于知識點的編排突出中外歷史的主干線索發展,旨在揭示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大趨勢,因而取名《中外歷史綱要》,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就應該以綱要作為主線,著力于梳理中外歷史流變,突顯基本規律。本人探索出兩個方法供參考:
1、是以課標重難點為中心,刪繁就簡,直奔主題。本課在教學設計上秉承新教材的用意,用五個禁錮與五個解放來串聯整節課,使學生掌握西歐思想解放的基本脈絡,課堂節奏雖然緊湊,但也是有條不紊,取得良好效果。
2、根據課標要求詳略得當,有所取舍,本課文藝復興、啟蒙運動詳細講述,宗教改革、科學革命略講,提供思路,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課堂實踐,該策略不失為一個高效途徑。
歷史教學反思13
第一、認真備課是基礎。
教師備課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知道學生能通過自學掌握哪些知識,還有哪些知識需要教師點撥;要依據課程標準標確定重點、難點以及找尋突破重點、難點,澄清疑點的方法;如何設計出有針對性的課堂訓練,進行知識遷移和拓展提升;如何聯系現實和學生熟知的日常生活,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讓學生感覺到歷史是鮮活生動的,而不是枯燥乏味的。
第二、落實歷史學科三維目標是核心。
高效課堂教學一定要體現出學科特色,作為歷史學科,它具有事實性和敘事性,歷史發展的時序性和階段性的基本特點。通過歷史課堂學習,學生要掌握所學章節涉及到的歷史史實、歷史概念、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要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原理進行分析、比較、歸納、概括,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要得到培養,通過學習要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做到這些,歷史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歷史課堂教學才會是高效的。
第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是途徑。
高效課堂是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學習生活中,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而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只有激發了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這種興趣的激發不是靠一兩個歷史故事做“包袱”,而是要有技巧,要挖掘歷史與現實的契合點,并且要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
第四,耐心進行課后反思是打造高效優質歷史課堂的階梯。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精心設計的一堂課,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有靈感閃現,為自己的課堂增加亮色,也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使自己措手不及。課后反思就應該把這些散落在課堂記憶中的碎片拾起記錄下來,作為自己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養分,這也會成為構建高效歷史課堂的階梯,我們會繼續攀登,高效優質歷史課堂永遠是我追求的目標。
歷史教學反思14
春去冬來,時間飛逝,又一屆學生畢業了。我們老師總是迎來送往,忙忙祿祿,為了進一步搞好今年的畢業班教學工作,有必要對上屆工作進行總結、反思。
上屆學歷史的學生有近一百五十人,人數較多,基數較大,不是學美術就是學體育,更有小部分學生為保大專在最后幾個月將歷史放棄而又參加高考的,這樣就大大影響了我們高考歷史成績,但令我們欣慰的是在四、五兩個月我們學生成績提高了二十分。回顧高三一年的工作,我以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值得思考。
第一:營造一種和諧合作的關系。
孔子說“君子和而為貴”。和諧合作的關系是提升教學效率的前提。
首先是師生關系。如何營造一種和諧合作的教學氛圍始終是我追求的目標。如何做到呢?一是教師要贏得學生的尊重。高中學生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他們的思想認識能力提高,對老師的要求也提高了。所以老師的舉首投足、言談舉止都要注意,不能引起學生反感。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老師的教學能力及專業水平,因而我們應認真對待每一節課,參考大量資料,把課背透、背到位;同時背學生,要讓他們掌握知識并會思考、會學習。老師有敬業的態度又有較強業務能力,學生就會佩服、尊重老師。二是教師要尊重、理解學生。自古以來,天、地、君、親、師是并列的,足見老師的地位。當然尊重老師無疑是對的,但不能把老師與學生等級化,我們的教育要培養的是個性獨立而不是人云亦云唯唯諾諾的人,所以師生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教師要尊重學生。課堂上老師要體現出對學生的關愛、重視,尤其對學習較差的學生,決不能歧視,應給予切實的幫助;對那些行為習慣較差的學生應寬容,但不是遷就與姑息,要有意識地去引導、幫助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也要嚴厲的批評。我常常說一句話:“你們處在青少年的成長階段,上帝都會允許你們犯錯誤,何況是我。但關鍵是你如何對待犯錯誤。”老師要允許學生犯錯誤,還要給他時間、給他機會幫助他改正錯誤。當然不同的學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最終達到通過對學生的尊重、關愛、理解而贏得學生的理解和信任。總之老師要注意通過各種辦法建立起一種和諧、合作的師生關系。
其次是和諧合作的同事之間的工作關系。高考是一門綜合工程。對學生來說有一門拖后腿都不行,即人們常說的“4-1=0”。所以老師要鼓勵學生認真學習每一門學科,不要怕學生把時間花在別的學科上,因為他別的功課好了就有信心了,自然而然就會認真對待自己的學科。老師之間切不可只顧本學科,甚至爭搶時間。記得一度與高智清老師搭班,當學生考完美術回來后,她主動擠時間給歷史課,她說歷史是可以在短時間見效的,結果那一屆學生歷史考得很好,而她所帶的語文考得也好。所以我覺得老師應從大局出發、從學生利益出發,同時這種言傳身教也會使學生感動,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同一備課組之間的關系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師們學有專攻各有所長。組內同事能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可以在提升自己的同時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家工作時心情愉快放松自然容易激發工作熱情和智慧火花。我們在20xx屆高三時曹瓊說過一句話:“心情是生產力”,我覺得很有道理。
第二:緊緊圍繞高考很抓基礎知識。
我們學校的學生基礎知識、學習能力等各方面相對較弱,尤其是美術班。而他們不僅基礎差,時間也少得多,在第二學期的關鍵時刻,近有兩個月不能上文化課。因而今年我們就急早調整教學計劃,使之有針對性、有實效性,甚至打破三輪教學常規,將三輪教學內容及目的有機的融合起來。所以我們備課組最近多次對近幾年的上海高考試卷進行分析,發現課本基礎知識多達110多分,有些試題題型幾乎年年都考。于是我們商量要從抓基礎知識人手。首先老師把知識點講清楚、講透徹以便于學生掌握,并及時抽查每節課內容。其次注意復習前面知識。老師特別要注意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及知識的歸納,同時要注意通過練習鞏固、檢查所學知識。高三學生時間教緊,學生訓練的機會不是很多,因而我們老師在選題上很下功夫。每一章節或每一單元我們都要有適當的練習題,胡曉玲和樓喜萍發揮了她們的電腦優勢,這些習題基本都是我們自己精選自己打印的,另外除了統考外月考試題都有自己命題。試題基本圍繞高考常見題型,這樣一方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另一方面也有助提高學生的答題、應考能力。
第三:注意多方收集高考信息。雖然有些題型有一定穩定性,但仍有不少變化。我們要積極參加本區的高考信息講座,還要通過各種渠道到其他區聽講座,回來后我們將認真分析使之滲透在教學中。另外教導處給我們收集的各區模擬試卷,對我們了解信息也很有幫助。對高考最后一題作文的'分值由原來的二十三分提到三十分后,我們將在最后階段進行反復的訓練。記得今年我們是自己出作文題、自己把文章寫好打印給學生,讓他們揣摩寫作要點。后來聽學生說這一題做得挺順手的;又如中國古代史的一道問答題,我們發現近幾年都是大跨度的題型,于是我們在高考前把中國古代的知識點又做了一次縱向的梳理,結果高考問答題都包含在我們歸納的線索中。所以緊跟高考方向,可以節省時間、直達高考前沿陣地,這對我們的學生是非常合適而有效的方法。
總之,我們雖然面對的都是高三學生,但每一屆都有不同、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要盡可能的去研究每個個體,因材施教,使學生的個性及專長能得到充分發揮。這既是當前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學校的生存之道。
歷史教學反思15
一、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在教學實踐中,我很重視課堂導入,能否在上課一開始就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這對一堂課的成功至關重要。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它猶如文章的“鳳頭”,雖小巧玲瓏,卻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現實生活中選取一些典型、生動、有趣的事例補充教材,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樂趣和享受,能主動地、積極地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緊靠課本講課。講課時,力求學生聽懂聽明白,對大部分學生堅持不講難題、偏題,重在基礎知識。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讓學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測驗我們都控制試題的難易程度,盡量讓學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覺;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增大課外作業的容量,加大難度,充分讓學生感到學好化學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學好化學。
二、重視學生的參與程度
學生的參與程度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因為真正有效的學習必須是在積極的參與下進行并達成的,參與面的廣度和參與的機會出現的頻度決定了參與是否充分、積極、有效。有句名言說得好:“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更能學得好。”這正體現了參與學習的優越性。因此在教學中,我盡可能讓學生的手、眼、腦、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知識的內化過程,使學生的心理活動處于主動、活躍的狀態,既有助于知識的掌握,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課堂上還可以精心設計提問,注意提問的目的性、針對性、啟發性和梯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要多問“為什么”,少問“是什么”,引導學生時時處于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狀態。總之,要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強調學習的結果,更要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參與的狀態,使學生在課堂上人人參與,全程參與。
三、發揮化學實驗的作用
化學學科有它自身的優勢――化學實驗。在與學生的接觸中,我發現初三學生對化學實驗非常感興趣,只要課堂上一做實驗,興趣驟升,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化學實驗的優越性,認真組織好探究性實驗教學。在演示實驗中,我們除按基本操作要求進行示范操作外,還引導有目的的觀察實驗現象,并能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和思考,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探究物質的本質及其化學變化的'規律。我們還結合教材內容,對實驗進行增補,增強實驗的效果,加強實驗內容的實用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對實驗的興趣,進而發揮學生的主觀性,增強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借助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綜合歸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做好每章節和期末的復習工作。
初三化學是中考科目,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扎扎實實打好基礎,教學中力求每章節過關,做好每個階段的復習工作。期末復習,在備課組長的統一安排和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復習什么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于重點知識和知識點繁雜的章節,盡量幫助學生進行歸納,打印相應的復習提要;練習題、測試題都嚴格篩選,對不同層次的題目進行輔導和練習。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增大課外作業的容量,加大難度,適應考題;對接受能力較差學生,做到耐心細致、百問不厭。
歷史教學反思16
在本節課中,教師可以多補充相關資料,讓學生加深認識各國的外交政策都以國家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從而正確認識當今世界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還可讓學生用圖表法,來編制第二次世界大戰過程的大事年表,把捏二戰的基本線索和知識點,如原因,開始的標志、戰場、戰役、過程,轉折、重要會議、結果等等,列出相關知識細則,認真體會理解,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并使知識系統化。
歷史教學反思17
(1)應以課程標準為依托,轉變課程理念,明確教學資料目標性。
課程標準為教學依據的思想,凸顯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國家在歷史新課改中的政策與發展方向,體現了國家對學生在知識與本事、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的基本要求。
我們僅有經過對課程標準的認真學習、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解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以及課程的資料標準、實施提議等資料制定的初衷,才能更準確地把握教材,指導教學,才能在教學中更好地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從而進一步全面提高全體國民素質。
新課改要求教師做課程的開發者,在“一綱多本”的時代,如何在課標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景和教材具體資料處理教材,是課改中教學創新的起始點。
在學習必修1《世界多極化趨勢》一課時,首先明確本課學習資料要點是:“簡述歐洲共同體的構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其次注意到“簡述”和“了解”這兩個不一樣本事層次目標要求,進而明確“簡述”的`是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了解”的是“多極化趨勢”既“發展”又“曲折”的特點,最終根據上下節的課標資料,把本節的時段確定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開本節教學資料的處理和學習探討。
在處理簡述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是有主次、輕重之分的,歐共體、日本、中國是本課的重點,不結盟運動則相對不是主要的,是能夠略講的;而簡述部分則可由學生根據教材和所學的知識自主學習。
對歐共體和日本興起的原因可經過合作學習、共同討論得以完成。對“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這一教學難點的完成,教師能夠用講解法或材料解讀法來突破。這樣即可靈活處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緊扣課標要求完成教學目標。
(2)以學生為主體,轉變教學方式,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
歷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沒有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就談不上歷史教學改革,教師的完美愿望也就無從實現。學生是否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改革中來,是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歷史教師不僅僅要使學生能夠較好掌握運用知識,努力創設新的歷史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同時更應關注學生的精神狀態,引導和促進學生將傳統的歷史學習方式轉變為科學的新型的歷史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自我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斷得到發展。
在學習《世界多極化趨勢》一課時,以多媒體的手段經過講授法、討論法、材料學習法、觀察學習法、實踐學習法等多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逐步地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比如:經過設置問題情境,進行導入新課和引導學生認識“歐共體構成原因”和“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結合相關資料,以材料解析題形式,培養學生分析歷史材料的本事,并加深對歷史問題的認識。經過觀看“歐共體構成”的錄像,讓學生感性地了解歷史,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經過“中國和平崛起對世界歷史產生哪些影響”的研究性學習小課題探究,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精神,充分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使教學資料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經過圖示教學法,幫忙學生更好地把握歷史發展的現象,使所學知識具體化、直觀化。經過“對戰后歐共體和日本的崛起,我們有何啟示?”問題提出,將歷史學習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體現歷史教學的人文關懷。
(3)以培養多元智能為宗旨,轉變單一評價機制,增加評價標準的多樣性。
課標中的評價提議明確指出:“遵循既注重結果,也注重過程的基本原則,靈活運用各種科學有效的評價手段,對學生的知識與本事、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
所以,我們要注重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提問創新,有時學生提問很有深度,我們要善于賞識學生,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歡樂,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不僅僅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本事也得到必須的提高。
在學習了《英國的制度創新》、《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資料和了解世界主要大國崛起的情景,思考當今中國路在何方,啟發學生為中華崛起而學習。
我就組織學生觀看《大國崛起》的錄像或文字材料,并寫出觀后感的小論文。學生興趣很高,在觀看之余,積極撰寫讀后感。寫小論文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主要的是學生的心靈感化和愛國情結的升華。
歷史教學反思18
第一個班我按照教參和書上的步驟上,發現講完聚焦和探索過后,做獨木舟時間不夠。我把這節課進行了調整。
我上網找了很多關于船的資料,結合本單元作業設計內容。我將本課做了一些調整。
為了激發學生對船的研究興趣,課堂的前十分鐘,我主要對本單元進行了一個大的概括。
提問:
你都見到過哪些船?
從學生的原有認知出發,這時候學生興趣比較高漲,每個班的學生都說了很多。
你想做一搜船嗎?
五年級的男生相對于女生來說對這一單元感興趣,表現出了對做船的熱情。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似乎不是有很大的興趣。我也在思考如何提高學生內驅力?從被動到主動的轉換。
我們這一段時間就開始研究船
引出《船的歷史》這一課
一、聚焦
關于船,你知道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
這個問題,學生回答得很多,五年級的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已經知道很多關于船的知識。因此探索部分的討論我換成了獨自填寫表格,最后全班交流。
過渡:船是人類偉大的發明
提問:從古至今按照時間先后順序人們都發明過哪些船呢?
對于船的種類學生見到很多,我特意加了一個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提醒孩子們關注船的演變,這時候大部分孩子說不出來。
這時候視頻《船的歷史》
看視頻的同時,讓孩子們觀察從古至今船的啊些方面發展了。
填完船的.比較這一個表格,第一節課差不多就下課了。
獨木舟實驗放在了第二課時,
開課以前,對船的知識我進行了回顧,特意強調船在那些方面有了改變。世界上第一種船是獨木舟,我們一起去研究一下。
這個實驗很簡單,第一個班做的時候,僅僅是做獨木舟實驗,孩子們沒有帶著問題去做,沒有思考。因此做實驗之前,我專門強調,你的獨木舟可以載重多少,為什么?
讓孩子們觀察不同形狀的獨木舟,猜一猜哪一個的載重好。
第二個小實驗是比較形狀不同,船的阻力不同。這個實驗效果不佳,在操作上面有一些問題。這個我沒有想到好的方法解決,以后老師們上課的時候我來吸取經驗。
歷史教學反思19
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一堂課成功與否,效果如何,提問往往起關鍵作用。在授課過程中適時地提出問題,恰到好處地觸及學生思維的興奮點,能起到提示思路、加深理解、鞏固知識的功效。在教學實踐中,學生的課堂答問往往并非盡如人意。作為老師,雖經認真設計,精心準備,采用不同的問法,但常常不能得到學生的積極配合。因此,教師要通過教學設計,直接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思考、討論,然后教師進行指導和釋疑;教師還要運用教學手段設計創設新情景,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細節決定成敗”。一個好的歷史教師,一定是善于講述歷史的教師,也一定是善于提出歷史問題的教師。一堂好的歷史課,一定是有充實的教學內容和活躍的教學氣氛,也一定是有教師與學生之間在思想上、情感上和話語上的親密交流。
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提問一定要要面向全班學生,使全體學生都能夠思考對問題的回答;在學生不甚主動的情況下,教師絕不要指責學生,也盡量不去點名指定學生來回答問題,而是想辦法啟發學生的思考,或是降低問題的難度;教師要認真地聽學生的回答,充分肯定學生回答時哪怕是微細的正確之處;學生的回答有不完善時,教師也不要步步緊逼,可由其他同學或教師自己加以補充;學生的回答如果不正確,教師絕不能嘲諷奚落學生,可提示一些有關的思路或要件,或轉問其他學生有什么看法;學生的回答若與教師預設的答案不同,更應鼓勵學生說出其理由,等等。總之,教師要和學生一起營造出寬松、民主、活躍的氛圍,在師生的'積極問答中加強互信、互動。
教師應對學生的回答一定要作出適當的總結或評說。這種總結或評說,有時是知識上的,即對答案所涉及的歷史知識進行概括;有時是觀點上的,即對答案所涉及的理論、說法等加以評議;也有方法上的,即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學法上的指導。教師的總結,還是要以鼓勵學生為主,重在啟示學生。當然,要點到為止。
要把每一堂歷史課上好。
歷史教學反思20
八年級歷史要求老師和學生在新授課時做到反饋信息,合作釋疑。在學生看書后,教師可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探究結果。并通過研討、辯論等多維互動方式解決個體在看書過程中存在的疑問。對于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可與學生共同探討、釋疑。在這里,學生起主要作用,教師只起組織、引導、協調的作用。
上半學期主要學習中國近代史,線索明確,但內容較多,容易混淆,且知識點難度大,具有一定深度。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是看地圖,學歷史(識圖學史法)。通過看地圖,將比較空洞的歷史事件還原于具有空間立體感的歷史真貌中。
二是列表格。如《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這三大條約幾乎都有賠款、割地、開設通商口岸,學生很容易混淆。我指導學生將每個條約都制成表格,使知識在輕松的學習中被記得更牢。
三是運用多媒體教學,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學,激發學生上歷史課的興趣。
四是開展探究性學習。比如繪制“鴉片戰爭前期清朝疆域圖”、開展社區歷史小調查等活動,培養學生能夠尋求多種途徑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了和學習方法,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從這次期中測試的成績來看,學生總體上考得比較正常,班與班之間的差距不大,不及格的`人數也不多。但是八年級的學生基礎較差,這是所有任課老師的共識。學生的學習態度、審題能力、學科知識的滲透融合的能力以及書寫表達能力均與八年級學生的要求有較大的距離。同時,學生仍未重視歷史這門學科,仍然抱著學不學無所謂的態度。學生現狀如此,過多的埋怨責怪都無濟于事,只有在今后的教學中,針對現狀,不斷地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探討教法,以提高教學質量.
【歷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歷史教學反思10-22
歷史的教學反思10-14
歷史教學反思02-02
歷史的教學反思10-14
歷史教學反思05-16
關于歷史的教學反思10-20
優秀歷史教學反思04-06
關于歷史的教學反思10-20
歷史教學反思范文09-26
期末歷史教學反思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