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1
教學目的
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感受人物個性特征,品味古人凜然氣節
教學內容
對話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周恩來與派克鋼筆的故事導入,孟子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的句子入題——凜然氣節,板書標題。
二、課文內容理解
1、歸納故事情節
2、勾畫出隨著情節發展的推進人物情態發生變化的語句并設計圖表展示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別找出秦王和唐雎說的話(原文復述)
2、小組結合課文內容商討并歸納人物各自特點,老師適時點撥
3、總結人物刻畫的主要描寫手法
語言描寫,并且使用了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語言力量,體現了本文雄峻奇偉的語言風格,從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個性特色。
四、感受人物個性
1、分角色朗讀,并要很好揣摩人物個性特征
2、朗讀評價(師生兼評)
五、拓展訓練
假如本文中兩個人物都在我們面前,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
(學生訓練,老師點評)
六、小結
面對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強秦,唐雎,這位安陵小國的使者,從容鎮定,不畏強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國避過了一劫。唐雎確實不辱使命。我們要學習他為真理正義而斗爭的凜然正氣。
八、作業
當堂背誦精彩對話(第三段)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讀一讀寫一寫本文的字詞;
能力目標:借助注釋和工具疏通文意。
重點難點:體會秦王和唐雎這兩個對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襯作用。
策略和方法:朗讀法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電影《我的一九—九》中著名外交家顧維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舉眾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碩相如、魯仲連、周恩來等,以引出唐雎和課題。
二、簡介作者,釋題
1.《戰國策》:戰國時代國別體史書。原有《國事》《國策》《短長》等不同名號,共有33篇。西漢成帝時,劉向根據戰國末年的縱橫家著作整理編輯而成。
2.辱:辱沒。
三、教師范讀課文
解決以下字音:
唐雎 怫然 免冠徒跣 以頭搶地 休寢 縞素 色撓
四、整體感知:
1.你是如何評價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個?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結果是怎樣的?
五、研讀賞析:
1.聽錄音帶,學生跟讀第一段。
2.采用老師講述為主的方法,疏通以下字詞。
安陵君其許寡人
大王加惠
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
秦王不說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①細讀秦王的話,體會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嗎?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請恰當推測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絕了秦王的要求?
④請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4.學生齊讀第一段。
六、學習課文第二段
1.男生齊讀第二段。
2.要求學生結合注釋翻譯全段,引導學生理解以下詞句:
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請廣于君
而君逆寡人,輕寡人與
雖千里之地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
3.討論以下問題:
①細讀秦王對唐雎說的話,回答:秦王認為自己對安陵君是什么態度?安陵君對他又是什么態度?
②你認為秦王說的是真心話嗎?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駁的。
④注意比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異同。
七、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簡單回顧
第—課時內容,引入新課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女生齊讀課文。
2.學生結合注釋自讀第三段。
3.師生互相提問,弄懂重點詞句的意義。
秦王佛然怒
大王能嘗聞布衣之怒乎
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懷怒未發,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
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挺劍而起
4.指名口譯全段,教師予以訂正和評價。
5.思考以下問題:
①秦王說的“天子之怒”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②秦王為什么要說“天子之怒”呢?
③唐雎一連舉了專諸、聶政、要離等三個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現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⑤討論:唐雎說,懷怒未發,休棱降于天,你認為正確嗎?為什么呢?
6.學生齊讀第三段。
三、學習課文第四段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散讀第四段,然后迅速筆譯第四段。教師巡堂,隨時解決學生的疑問。
3、思考討論:面對唐雎嚴厲反擊,秦王有什么行動和言語?
明確:面對唐雎的反擊,秦王軟弱了,“色撓”“長跪而謝之”以及他說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說明了他的外強中奸、色厲內荏的內心世界。
4、秦王的反映對刻畫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處?
明確:從側面刻畫了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氣逼人的大無畏精神。
四、學生齊讀課文,思考
1.人物的對話主要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舉例說明。
明確:主要用了夸張、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
夸張: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排比;夫專諸刺王潦也……蒼鷹擊于殿上。
對偶: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2.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語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對話具有強大的說服力,體現了雄峻奇偉的語言風格。
五、布置作業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借助注釋,結合語境掌握重點字詞,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內容。
2.通過朗讀表演、品析語言、改寫段落等方式,體會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3.初步體會作者運用對話表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
1.以“讀”貫穿課堂,讀順、讀通、讀懂。
2.以“寫”深化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理解。
3.抓住重點詞語品味人物語言特色。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唐雎作為弱國小臣不畏、大義凜然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讀”,讀通文章,讀懂句意,讀懂人物。
2.通過品味詞語、擴寫段落,體會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人物語言特點,學習說話技巧。
三、教學策略
1.本文內容相對簡單,在學習文言詞語時,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注釋與結合具體語境理解,達到疏通文意,理解內容的目的。
2.本文情節生動,富于戲劇性,采用“讀—演”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理解人物性格時要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
3.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下,通過刪減詞語、揣摩潛臺詞等方法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特點,感受語言的魅力。
四、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教師請學生介紹完璧歸趙、圖窮匕見的故事。
教師導入:秦王故伎重演,想用五百里之地交換安陵,作為弱國小臣的使者唐雎面對虎狼之國的秦王是像秦武陽一樣色變振恐,還是如荊軻鎮定自若,是像楚懷王客死他鄉還是如藺相如一般完璧歸趙?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二)疏通文意
1.讀通文章。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二遍,劃出讀不通、讀不順、讀不懂的句子,先利用書下注釋理解詞句,然后生生互助完成對字詞句的初步學習。教師巡視,指導,解決學生共同問題。
2.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
(1)教師出示重點字的讀音辨析,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2)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積累文言詞語,準確掌握判斷句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及一些易錯的重點詞語,指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句意。
3.學生再次自由朗讀、互讀課文,達到流暢的程度。
【設計意圖】掌握重點字詞句,培養學生根據語境理解句意的能力。
(三)感受人物形象
1.讀一讀,演一演。
教師導入:請每個小組的同學任選一種方式,選一段,說一說,你們要讀出或者演出一個怎樣的秦王、唐雎或者安陵君?
教師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閱讀感受并總結。
唐雎:沉著冷靜、不畏、敢于斗爭、忠君愛國、凜然正氣。
安陵君:有見識,能看透秦王的伎倆,說話委婉。
秦王:貪婪、驕橫狂暴、色厲內荏、陰險狡詐。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抓住重點語句精讀。
教師導入:同學們的朗讀體現了“有理在于聲高”,秦王和唐雎一個聲音比一個聲音高。那么我們應抓住哪些詞語讀出人物的特點呢?
(1)想一想,下列句子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盼安陵君許。”
教師總結:關注秦王的自稱“寡人”,注意虛詞在文中的語氣作用。
(2)請你寫出下列句子的潛臺詞。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
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教師總結:讀出言外之意。
(3)請同學們仔細閱讀第三段,想一想唐雎的語言在形式上有什么特點,有什么作用?
教師總結:唐雎的語言形式上簡短,語意連貫、語氣強烈,有氣勢,能表現出緊張激烈的斗爭場面,表現出唐雎不畏,大義凜然的'特點。閱讀時要讀得一氣呵成,鏗鏘有力。
【設計意圖】通過精讀、品析重點語句,準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分角色朗讀。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通過重點字詞體會人物特點,同時引導學生學習怎樣通過語言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4.寫一寫。
教師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原因,感受人物形象。
(1)第三段是唐雎與秦王斗爭的高潮,扣人心弦。請同學們發揮想象力,運用多種描寫方法,擴寫這一段,再現這驚心動魄的一幕。學生擴寫。
(2)唐雎“挺劍而起”,最后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唐雎究竟亮了一把怎樣的劍從而戰勝秦王?
學生:唐雎挺劍而起,秦王就會直接面臨死亡,所以唐雎的行動有一定的震懾力量,表現了唐雎視死如歸、斗爭到底的精神和維護安陵國土完整的決心。光有語言,沒有行動,也不能起到震懾秦王的作用。
教師:這是一把有形的劍,但是文中字里行間還有一把無形的劍震懾著秦王。
(3)教師展示學生改寫片段并提問:你能否從這位同學的描寫中或是你自己的描寫中找到這把無形之劍?
教師示范:唐雎的膽識如同一把利劍,我覺得這個膽識是一種見識,能認識到布衣之怒的力量。
學生閱讀思考:
唐雎的忠君愛國如同一把利劍:不辱使命,不能辜負安陵君的信任,不能辜負安陵百姓的重托,這個信念激勵他無往不前,無堅不摧。
唐雎的智慧如同一把利劍:一下就能識破秦王的恐嚇,威脅。
唐雎的勇敢如同一把利劍……
唐雎的沉著冷靜如同一把利劍……
教師總結:唐雎展示的是一把人格魅力之劍。雖然有人說這個故事是虛構的,唐雎是根本不可能帶劍覲見秦王的,但是作者通過這樣一個故事,塑造這樣兩個人物,是對當時“士”這個階層維護國家的利益的贊頌,是對“暴秦”的一種反抗。
【設計意圖】深入體會人物形象。
5.拓展。
教師導入:林則徐有一句名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從古至今,為了國家利益,不辱使命的外交家比比皆是。請同學們說一說你所知道的杰出的外交家。
師生交流,學習外交家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忠誠、大義凜然等精神。
6.再次進入情境充滿感情地朗讀第三段。
【設計意圖】學習唐雎作為弱國小臣沉著冷靜、有膽有識、忠貞愛國、不畏、敢于斗爭的維護國家利益的精神。
(四)體會語言技巧
1.教師導入: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和別人打交道,人們常常說“聽話聽音”“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都是在說語言的重要性,我們要在生活中學會運用語言,你從唐雎和秦王的言語斗爭中得到什么啟示呢?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體會,不要求學生回答完整,鼓勵學生結合具體內容或者是自己的生活體會,感受說話的技巧。
語言:
言辭委婉,言之有理:表明安陵君寧“守”不“易”的態度。
針鋒相對,言之有據:列舉三個史實,警告秦王吸取歷史教訓,不要自蹈死地。
以行證言,言之有力:挺劍而起,付諸行動,徹底打敗秦王。
2.語言實際運用練習。
【設計意圖】體會語言的重要性,增強在生活中正確運用語言的意識,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五)課堂小結
唐雎,一個弱國小臣,在朝堂上,三寸之舌斗君王,膽為劍心退秦師,他的名字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語言,一個銳利的武器,在生活中,巧妙運用它,能讓你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設計意圖】明確文章主旨
(六)布置作業
1.以小組為單位,完整排演課本劇《唐雎不辱使命》。
2.閱讀:《戰國策》《使臣不辱使命》,談談你對“士”的認識。
【設計意圖】
1.以排演課本劇為依托,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2.拓展閱讀,加深對“士”的精神等方面的認識,對這一階層形成較為成熟的看法。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4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2、培養學生復述、翻譯、朗讀的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4、領悟本文言辭的巧妙美。(言之有節,言之有據,言之有力。
教學重點: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識的積累。
教學難點: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把握人物性格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也許聽說過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吧。荊軻在易水上辭別燕太子丹時,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還”。這就是《戰國策》里描繪的燕趙游俠之士的形象,雖然他最終失敗被殺,但他的故事卻一直為后。人傳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另一個故事:作為小國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尋釁威脅的情勢下出使秦國,能夠毫不畏懼,敢于同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斗爭,最終理直氣壯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這種勇氣是難能可貴的。這里的唐雎,是《戰國策》里塑造的又一個游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學過程
1.作者、背景簡介。
《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寫的一本以記言為主的史書,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為止,約二百三四十年時間,是我們研究戰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敘事長于鋪陳,多加渲染夸張,寫得有聲有色;語言生動流暢;善于在矛盾沖突中運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較鮮明豐滿;在論辯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學色彩。所以它對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響。
這篇文章記敘了戰國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滅亡了韓魏兩國;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想用詐騙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絕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悅的情況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國,目的就在于保全國土,解除與秦國之間的矛盾。
2.全班齊讀,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 怫fú 跣xin 搶qiāng 傀guī 祲jìn 縞go 撓náo 諭yù
3.同學反復朗讀,可按照每行為一組的順序舉行朗讀比賽,以此激發學習讀書的樂趣。
4.借助工具書和參考資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間可以討論。
5、文章可以劃分為幾個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敘述唐雎出使秦國的緣由。
第二部分(2-3)寫唐雎和秦王面對面的斗爭。
第三部分(4)寫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氣所折服。
(四)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本文通過唐雎面對暴秦展開斗爭直至折服秦王的記述,贊揚了唐雎堅持正義、勇敢無畏的愛國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對話來敘寫和展開情節。
(五)總結、擴展
本課注重了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對《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有了整體的感知。在戰國時期有很多“士”,這個特殊的階層流傳下來許多故事,如毛遂、藺相如、晏子等,課下可搜集一些。
(六)布置作業
認真閱讀,逐句翻譯,以小組為單位編寫劇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戰。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戰國策》論證說理周密嚴謹,筆鋒犀利。綜論形勢,無不縱橫捭闔;指陳利害,無不鋒芒畢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寫了一個結構完整的故事,情節曲折,人物有鮮明的個性,使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今天我們就來體會一下。
教學過程
一、分各色朗讀課文。
二、根據課文內容的理解,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為什么說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換安陵君的封邑,實際是要并吞安陵。而在當時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憑著自己的機智勇敢,面對橫蠻狡詐、色厲內荏的秦王,不畏強暴,敢于斗爭,不被威勢壓服,最后使秦王放棄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維護了本國的尊嚴,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與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見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視;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許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氣強硬,并無商量余地;c.秦王不說,可看出秦王名易實奪的心理
3、安陵君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實際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為什么還要說“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話呢?
安陵君雖然對秦王的野心洞若觀火,無奈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為爭取周旋的余地,沒有當場揭穿秦王的騙局。
4、本中怎樣體現秦的強大和安陵的弱小?
5、說說“秦王不悅”四個字在故事情節發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悅”引起故事的開端,貫穿整個事件的全過程,對情節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6、秦王說,“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為長者”,“錯”起“意”來,就會把你和韓魏一樣滅亡。
7、秦王說,“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說,“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們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懾服唐雎的話,意為要發動戰爭,消滅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擊秦王的話,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衛安陵。
8、學生自主學習課文,通過課文分析秦王、唐雎分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秦王:驕橫、狂暴、狡詐、陰險落架。唐雎:有膽識、正氣凜然、不畏強暴。
三、教師小結。
這篇記敘文,寫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強暴,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干,色厲內荏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四、作業。
查找資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國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教學后記:
見手寫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5
【教學目標】
1.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進一步積累文言詞匯。
2.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3.培養學生翻譯、朗讀的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與表演能力。
4.感受語言交鋒的機智與藝術,培養學生的國家尊嚴意識和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重點難點】
1.學習本文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特點。
2.在矛盾沖突中對比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主人公唐雎的力量。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發放預習任務單,學生在此指導下進行預習。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由晏子使楚等故事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戰國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說的是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被秦國所滅,其余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了,又過了幾年,秦就統一了天下。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庸小國。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后,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秦國想用詐騙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國談判。讀注釋,了解《戰國策》
二、預習交流,自學生疑
1.文學常識
《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戰國時事的記錄整理編輯的,共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和社會面貌,著重記載了策士謀臣的策略和言論。這部書記事寫人十分生動,語言犀利流暢。
劉向(約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pèi)(今江蘇沛縣)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
2.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雎(jū) 怫(fú) 徒跣(xiǎn) 搶(qiāng)地 祲(jìn) 縞(gǎo)素傀(guī) 色撓(náo)
2.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
3.學生齊讀課文。
4.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和朗讀節奏。
三、整體感知,交流釋疑
1.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和工具書逐段快速疏通文意。
2.學生概括,歸納全文故事情節。師進而點出全文故事情節。
3.學生提出自己理解有困難的字詞、句,提出問題當場解決,教師不包辦,多讓學生互助解決。
(1)重點詞語
雖然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豈直五百里哉 搶地 秦王色撓
休祲降于天 長跪而謝之 寡人諭矣 徒以有先生也
(2)通假字:
①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②倉鷹擊于殿上。
(3)詞類活用:
①請廣于君 ②亦免冠徒跣 ③天下縞素
(4)翻譯下面的文言句子。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平民發怒時,也不過是摘了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現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卻違背我的意愿,是輕視我嗎?
③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
秦王嚇得變了臉色,跪直身子向唐雎道歉說。
4.概括文章大意。
[參考答案]這篇文章寫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釁,以換地為名想挑起戰爭。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國,表示愿意犧牲自己來刺殺秦王嬴政,終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四、問題引領,合作探究
1.學生根據課文編排白話版或文言版課本劇,要求把握好人物心理,通過語言、動作、神態再現歷史情景和矛盾沖突。
2.課本劇中兩個主要人物秦王和唐雎針鋒相對,許多地方都扣人心弦,你能品評一下秦王和唐雎這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嗎?
(此處要注意引導學生知道本文在塑造人物是用的對比映襯的寫法。)
對比映襯的地方:
第2段中秦王所說的話虛偽、盛氣凌人,而唐雎的回答謙恭禮貌,體現了來訪使臣的身份也表明了不卑不亢的態度。
第3段中秦王“怫然怒”,還說“天子之怒,伏尸百步,流血千里”,試圖使安陵國就范,露出了強國之君的驕橫狂暴。而唐雎拋出“布衣之怒”,并舉了專諸、聶政、要離的例子,沉著冷靜,而“拔劍而起”的動作,更是讓人感覺到他的膽識兼備。
第4段中寫了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這些表現和他之前的盛氣凌人,驕橫的態度成鮮明對比,色厲內荏。雖然沒寫唐雎,但是也間接體現了唐雎最終“不辱使命”。
3.小結秦王和唐雎的形象
秦王是一個盛氣凌人、驕橫狂暴、陰險狡詐、外強中干、前倨后恭、色厲內荏的封建君主。
唐雎是一位不卑不亢、有膽有識、不畏強暴、凜然正氣、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外交家的形象。
4.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唐雎這個熱愛國家,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英雄豪杰。希望他的這種精神能夠陪伴大家成長。
五、自主總結,疑點追蹤
六、布置課后作業
1.積累文章中的通假字,一詞多義,記錄在作業本上。
2.在課外查找有關刺客、“士”的知識或故事,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國的而“不辱使命”的人或故事,選擇一則摘抄在作業本上。
板書設計
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策》
驕橫欺詐 不卑不亢
盛氣凌人 有勇有謀
秦王 前倨后恭 勇于斗爭 唐雎
色厲內荏 善于斗爭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相關文章:
唐雎不辱使命反思04-01
《唐雎不辱使命》語文教案02-24
唐雎不辱使命語文教案01-12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翻譯06-15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03-08
唐雎不辱使命課后反思06-01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02-22
唐雎不辱使命譯文原文11-21
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翻譯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