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論語〉十二章》教案

時間:2024-08-04 16:35:48 教案 我要投稿

《〈論語〉十二章》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十二章》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十二章》教案

《〈論語〉十二章》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3.學會朗讀背誦文言文,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目標:

  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并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方法:

  誦讀法;分類整理歸納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用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一)、作家、作品簡介

  (二)、檢查預習情況

  (三)、聽錄音范讀,學生在音樂中初讀課文

  (四)、學習前六章內容

  (五)、分類歸納前六章內容

  四、課堂小結

  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字多義等方面對前六章進行知識點小結

  作業布置:

  1.有哪些成語出自剛才學習的這六章當中?

  2.我們稱二十歲為“及冠”,稱三十歲為“而立”,四十歲為“不惑”,五十歲為“知天命”,六十歲為“耳順”(也稱為“花甲”),那么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乃至一百歲又分別稱為什么呢?

  3.背誦前六章,熟讀并自行翻譯后六章。

《〈論語〉十二章》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內容。

  2.掌握關于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論語》的相關知識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點、難點

  1.掌握有關《論語》和孔子的基本文學常識。

  2.掌握古文中重點詞語及句式的用法。詞語如“而”、“之”等

  3.領悟《論語》十二章的深刻含義,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三、課時安排

  兩個課時

  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為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后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后罷官,曾周游列國,終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在世界觀上,對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動采取存疑態度,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見解。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在維護貴族統治的基礎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現存《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后世對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贊譽,唐代的韓愈曾經有詩:“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后代的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為“至圣先師,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山東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國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宮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勝。

  五、《論語》概述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

  1、體式歸納起來有:

  (1)、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

  (2)、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

  (3)、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2、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舊注本有《論語注疏》(三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論語集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注》等。

  六、創作背景

  《論語》基本上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著作,主要記載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記載孔門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漢書·藝文志》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初所傳的《論語》,有古論、齊論、魯論之分,古論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寫成,孔安國曾為之作訓解,但已失傳。齊論為齊人所學,魯論為魯人所傳。東漢鄭玄就魯論篇章,參考齊論,為之作注,今亦殘佚。魏時的何晏集漢儒以來的各家之說,成《論語集解》,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最早的《論語》注本。

  七、課文講解

  1.課文朗讀

  范讀: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自瀆:學生自讀課文。

  感知、討論:本文的內容包括學習的哪些方面?

  本文主要包括學習的態度、方法和思想修養。

  2.課文講解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孔子說:“學習并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里感到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2)、曾子(曾參,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譯文: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譯文: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得。”

  這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要學習與思相結合。啟示: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茫;只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譯文∶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譯文: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譯文: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論語》散文的寫作特點及對后世的影響。

  語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記錄孔子的只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論語》這種在對話中說理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說理文的體制。

  《論語》的文學色彩在于表現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實、含蓄雋永的語言。言近旨遠、詞約義豐的說理,形象雋永的語言,使它成為先秦說理文主要的形態。

  八、歸納總結

  通假字

  1、不亦說乎:說通悅,愉快,yuè。

  一詞多義

  1、而:學而時習之(順接連詞,可譯為“然后”)

  學而不思則罔(轉折連詞,可譯為“卻、但是”)

  博學而篤志(并列連詞,可譯為“而且”)

  2、知:人不知而不慍(了解)溫故而知新(知道)

  3、為:為人謀而不忠乎(給,替)可以為師矣(當,做)

  詞類活用

  學而時習之

  (二)、學習方法: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三)、學習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四)、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九、課堂小結

  本文的內容圍繞著孔子的言談舉止,向我們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觀點和態度,通過學習本文我們能夠準確的背誦和翻譯本文,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識,理解了文章的深層含義和主旨。

  十、課下作業

  默寫全文、做相關的練習題

《〈論語〉十二章》教案3

  晚年返魯致力于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孔子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圣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并稱“孔孟”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這樣幾個方面:發憤忘食,安貧樂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與人為善,直道而行。

  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舉世聞名的“三孔”——孔廟、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組具有東方建筑色彩和格調、氣勢雄偉壯麗的龐大古代建筑群,總占地面積約3500余畝,擁有近千間建筑。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2.《論語》其書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其體式歸納起來主要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對話體;敘事體。其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

  三、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1.讀準字音

  人不知而不慍( )學而不思則罔( )論( )語

  思而不學則殆( )不亦說( )乎?不逾矩( )( )

  三省( )吾身傳( )不習乎曾( )子

  一簞( )食曲肱( )而枕之

  2.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先仔細讀幾遍課文,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學生朗讀課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幫助學生解決。

  四、合作探究,重點學習課文前四章。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齊讀。第一遍讀準字音;第二遍讀出節奏;第三遍抑揚頓挫。

  2.小組合作解決字詞意義和語句翻譯,教師適時點撥。

  第一章

  分析文義

  子曰:“學(學習)而(表順承)時(按時(名詞作狀語))習(復習)之,不亦(也是)說(同“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轉折)慍(生氣)不亦君子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了又按時復習,不也是很喜悅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嗎?”

  課文探究

  第1句講:學習方法

  第2句講:學習的樂趣

  第3句講:個人修養

  第二章

  分析文義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詞作狀語)三(多次)省(反省)吾身:為(替)人謀(出主意)而(表轉折)不忠乎?與朋友交而(表轉折)不信(誠信)乎?傳(傳授的知識,名詞做狀語)不習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真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傳授的學業是否復習了?”

  課文探究

  本章強調治學的人重視品德修養

  第三章

  分析文義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順承)志于學,三十而立(獨立),四十而(表順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順承)知天命(自然規律),六十而(順承)耳順,七十而(表順承)從心所欲,不逾(超過)矩(規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了解并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對各種言論能明辨是非,到七十歲才可以隨心所欲,又不會超出規矩。

  課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提高修養的過程。

  2.從本章來看,學習和修養的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十五歲到四十歲:學習領會

  五十、六十歲: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觀意識和做人規則融合為一

  3.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怎樣的?

  思想與言行融合,自覺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

  4.我們從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道德修養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循序漸進。

  第四章

  分析文義

  子曰:“溫(復習)故(就的知識,形容詞做,名詞)而(表順承)知新(新的領悟),可(可以)以(憑借)為(成為)師矣。”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并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做到這樣的程度,可以成為老師了。

  課文探究

  本章談學習方法

  五、課堂小結

  這幾章強調了學習態度要謙虛,學習方法上要獨立思考和復習。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前四章。

  2.熟讀課文五至十二章。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1.朗讀課文,背誦前四章;2.繼續研讀課文五至十二章。

  一、朗讀課文,檢查背誦前四章,考查句子的翻譯及重點詞語的解釋。

  二、繼續研讀課文五至十二章

  第五章

  分析文義

  子曰:“學而(表轉折)不思則罔(迷惑),思而(表轉折)不學則殆(有害)。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便會迷惑而無所得。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

  課文探究

  本章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

  第六章

  分析文義

  子曰:“賢(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樂于學)。賢哉,回也!”

  句子劃分停頓: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翻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課文探究

  本章贊揚了顏回樂于學習、安于貧困的品質。

  第七章

  分析文義

  子曰:“知之(代詞,指代學問)者(……的人)不如好(喜歡,愛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以……為樂趣,名詞意動用法)之者。”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孔子說:“對于學習,了解怎么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課文探究

  本章闡述了學習態度:以學習為快樂

《〈論語〉十二章》教案4

  一、教材分析

  《〈論語〉十二章》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五篇課文。它選自于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藉。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二章》,著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于心理發展正處于萌芽狀態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二、學情分析

  這是升入七年級后第二次學習文言文。七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活動能力,善于思考并且樂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只是在對文言文這一語言形式的把握上還略有欠缺,而且學習興趣較低。教學時應注重培養學生學古文的興趣,并要求他們能通過學習,自主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掌握一些淺顯的文言文基礎知識,打好扎實基礎,從而為今后

  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了解《論語》和孔子;積累文言詞匯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合作探究法和讀寫結合法傾吐閱讀感悟,使閱讀產生現實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五、教法學法分析

  1、誦讀法。反復誦讀,體會文章內蘊,在讀中理解、領悟每一語錄的主旨,力爭當堂背誦。

  2、質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節的內容提出問題,并共同解決。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組織教學,并形成自己的認識。

  3、競賽與自由表達法。以競賽的形式讓學生能快速背誦課文,并讓學生聯系生活暢談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

  4、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應用多媒體及電子白板等電教化輔助手段,豐富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前有位老師,他學識淵博,但從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一個問題是:“鵝的叫聲為什么大?”他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么叫聲也很大呢?”他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他的學生說,我不如那個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師是誰嗎?

  [設計意圖:故事導入,激發學習興趣,引出孔子及《論語》。]

  (二)作家作品介紹

  孔子(前551~前479),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譽為“萬世師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論語》是儒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共二十篇。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

  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是四書五經之一。

  [設計意圖:了解孔子及《論語》,明確孔子及《論語》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價值,及對當下社會有何現實意義。]

  (三)讀文感知

  1、學生讀前三章,掃清字詞障礙。

  2、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3、學生自由朗讀,齊讀。加以體會。

  [設計意圖:熟悉文言文的讀文節奏,誦讀中感悟作品內蘊。]

  (四)合作探究

  1、教師示范講授第一章

  2、學法指導文言翻譯九法

  3、合作探究,完成后二、三章文意疏通。探究所學三章的內涵。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生與生、組與組、師與生等多邊合作突破重難點,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提高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1、教師提出案例(以身邊發生的事例)

  2、學生合作探究

  3、結合所學,反思自己在學習、修身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改進辦法

  4、誦讀感悟,體會精彩內涵。

  (六)課堂小結

  歸納所學文言知識點

  (七)布置作業

  背誦前三則

《〈論語〉十二章》教案5

  【教學目標】

  1.在對課文內容進行歸類的基礎上,用較為簡練的語言概況課文所選內容中孔子談到的學習方法及態度,以及人格修養方面的思想觀點。

  2.聯系自身,說說對文中有關“學習之道”以及個人修養論述的理解。

  3.將課文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探究《論語》的現實意義,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視和熱愛。

  【教學重、難點】聯系實際理解《論語》的思想內容及現實意義,并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教學方法】引導法和講授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圣人,但你們知道嗎?孔子生非其時,一生屢遭打擊,從沒有獲得過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如果我們細考孔子的一生,會發現他的一生無權無勢,只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過治理國家之權。但那些聲名顯赫的王公貴族們早已在歷史的長空中灰飛煙滅,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寶貴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們為他守喪三年方才灑淚而去,而子貢則整整為他守喪六年。孔子到底有怎樣的人格魅力,使得人們對他這樣崇敬景仰呢?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論語》,來探尋其深邃的思想內涵。

  出示任務:對《論語》十二章課文內容的簡單回顧。

  (二)再讀課文,遷移闡發

  出示任務:

  1.在上節課學習基礎上,學生自讀課文,用較為簡練的語言概括所選的這幾則語錄中孔子談到的學習方法及態度,以及人格修養方面的思想觀點。

  反饋指導:注意語言的簡潔準確。

  2.結合自身在學習方法和態度方面存在的問題,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態度,并談談你對“學習之道”的理解。

  反饋指導:注意與自身實際相聯系

  3.圍繞課文中闡述關于修身的章節,抓住其中的關鍵詞,談談對這些詞的理解,并討論這些關于修身的論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現實意義?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反饋指導:理解詞語含義與探究現實意義相結合

  (三)延讀《論語》,拓展提升

  出示任務:

  1.教師出示幾個《論語》中的小故事,并引出相關語句或章節,安排學生分組探究這些語句或章節的思想內容。

  2.結合對本課的學習,你認為孔子身上最打動你的是什么?今天我們讀《論語》有什么現實意義?

  反饋指導:將本課所學內容結合到探究中

  (四)誦讀課文,情蘊其中

  帶有感情地齊聲誦讀課文,注意讀出音韻美,并在誦讀中進一步品悟課文內容,同時感受古代典籍的無窮魅力。

  (五)小結與作業

  小結:《論語》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們尊稱為“大成至圣先師”的孔子的為政以德、仁者愛人的政治思想,誠信處事、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無類、啟發誘導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牽涉到人類生存與社會安定的各個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論述,堪稱人生的百科全書。雖然有些篇章僅僅是只言片語,但卻精辟微妙,發人深省。雖歷經兩千多年,今天讀來仍激蕩著我們的胸懷,啟迪著我們的智慧,給予我們豐厚的人生營養。

  作業:1.課后自主閱讀《論語》,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摘抄下來,并且說說對它們的理解。

  2.《論語》中有不少語句逐漸演化并固定為成語,至今仍活躍在現代漢語中,如“溫故知新”“不恥下問”“誨人不倦”“后生可畏”“當仁不讓”等。你還知道哪些?課文搜集積累,與同學分享。

《〈論語〉十二章》教案6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能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2、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3、了解各則語錄的內容。

  【學習重難點】

  1、能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重點)

  2、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后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著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預習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注意讀音和節奏。

  明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教師范讀,強化解讀文義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學生討論交流解決。

  “單”變“雙”。如:學--學習、樂--快樂、溫--溫習、師--老師、思--思考、知--知道、擇--選擇。

  (二)再讀課文,疏通文義

  1、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1)通假字

  ①不亦說乎(“說”同“悅”,喜悅)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

  (2)詞類活用

  ①學而時習之(名詞作狀語,按時)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詞作狀語,每天)

  ③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動詞,分別譯為“舊的知識”、“新的理解”)

  ④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動用法,以……為快樂)

  ⑤飯疏食,飲水(名詞作動詞,吃)

  (3)古今異義

  ①可以為師矣(古義:可以憑借;今義:表示允許或能夠)

  ②三人行(古義:表示概數,表示多;今義:表示確數)

  (4)一詞多義

  樂不亦樂乎(高興)

  回也不改其樂(樂趣)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為樂趣)

  2、重點句子的翻譯。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明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一個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明確:只學習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疲倦而無所得。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確: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不好的地方就對照自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明確:孔子在河上感嘆說:“時光的流逝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淌。”

  (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確: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能懇切地向別人發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這里面了。

  (三)整體感知

  根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內容。

  明確:

  第一章:第一句講學習方法,第二、三句講修身做人。

  第二章:討論學習方法,說明了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

  第三章:討論思想品德修養。

  第四章:講的'是不同年齡階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五章: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

  第六章:討論思想道德修養,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

  第七章:講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知識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的興趣。

  第八章:講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應樂在其中,不羨慕、不貪圖不義之財。

  第九章:前兩句講正確的學習態度: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彌補不足。后兩句講的是要學習別人好的地方,對照別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點。

  第十章:說明要學會珍惜時間。

  第十一章:前兩句將正確的學習態度。即使是一個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被輕易改變。

  第十二章:一個人要有大志,還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較大的收獲。

  三、板書設計

  重要字詞

  重點句子

  每章要點理解內容--掌握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解讀各則語錄并進行分類,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積累文中出現的成語。

  3、聯系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學習重難點】

  1、解讀各則語錄并進行分類,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重點)

  2、聯系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從《〈論語〉十二章》中學到了很多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識。這十二章的語言都很簡練,但卻蘊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學習后,每個人都會受益匪淺。此外,《論語》是成語最多的文化典籍,我們就更不能小視對這篇課文的挖掘。接下來,我們就繼續學習本課。

  二、教學新課

  1、文章分別講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請分別找出相應的句子。

  明確:分別講了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品德修養三方面的內容。

  (1)學習態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③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習方法: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傳不習乎?

  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品德修養: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④子曰:“賢哉回也……”

  ⑤飯疏食,飲水……

  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⑦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系上,孔子認為“溫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溫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里,孔子強調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復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疲倦而無所得。

  在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為羞恥。

  三、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

  學習方法 勤于復習

  學思結合

  學習態度以學為樂

  誠實謙虛

  珍惜時間

  修身做人寬厚仁義

  堅貞守節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做人

  四、拓展提升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你是怎么看待“簞食瓢飲”的?

  生甲:顏回的這種治學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在這么艱苦的條件下,還能夠保持樂觀的心態,真是不容易,所以說,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生乙:我從顏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種高潔的學者風范。他不會因為物質條件的簡陋而放棄自己的追求和夢想,不會轉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終也不會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贊同以上二位的意見。我覺得沒有必要完全摒棄優厚的物質條件,利用它為我們的學習創造更好的條件,不也很好嗎?

《〈論語〉十二章》教案7

  一、文本分析: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這十二章的內容,就可以發現新版突出了一個主題,就是表現了對高尚生命的追求。以第一章為例,這是《論語》的首章,也是編選《論語》者不會缺少的一章。這一章從表面上來看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學習的方法、交友的原則及與人交往的態度。但實際上,這一句都是在圍繞追求高尚的品德這一個主題而言的。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無求于人則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對這句話的進一步闡釋。那么如何“正己”呢?這需要時時警惕,事事用心,無時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沒有比幽暗之中更為顯著的,沒有比細微之處更為明顯的,因此君子在獨處時要謹慎啊)要做到時時警惕,自然要“學而時習之”,此處的“時”,朱熹釋為“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而程頤釋為“重習也”,均強調了學習不可中斷。而“有朋自遠方來”則表現了這種追求的影響力,正如朱熹所言“自遠方來,則近者可知”。

  清劉寶楠的《正義》中明確指出“朋”指同門,并引用《中庸》“誠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由此可見,追求高尚的品德,不僅是指對自身品德的修煉,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來影響他人,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分析這一章,我們就可以發現孔子所強調的對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圍繞這一追求所展現的方法與態度和對他人的影響。這一主題同樣也在其它各章體現了出來——以往我們將之作為學習方法闡述的內容均不能單純地視作對知識的學習,更應體現為對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對自身經歷的敘述,對顏回的贊頌則體現出了高尚品德在現實中的表現,孔子還通過自身的感受體現了高尚品德帶給人的自豪感。以此為綱,不僅可以把這十二章聯系為一個整體,也可以與前面幾篇課文相呼應——如果說前面幾篇文章表現了在老師的引導下,我們認識到了不同一般的學習收獲,那么這一篇則表現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學習的最高目標。《論語》中所體現出的中國士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標,以及在追求的過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

  學習本文,應遵循化難為易,由淺入深的原則,在起始階段無需將“而”“之”“于”“其”等文言虛詞的含義講得抽象而難懂,學生可以翻譯,了解區別就可以了。而對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通過老師穿插故事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同樣也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經驗講相關的故事,讓他們在具體的內容中了解文章的內容。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無需講得過深,從字型出發,幫助學生理解其含義,能夠釋讀全文就可以了。

  二、教學目標:

  1、通過結合注釋、分析字形、聯系上下文理解文義。

  2、通過結合事例、編講故事把握各章所蘊含哲理。

  3、通過結合背景,歷史事例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

  三、教學準備:

  參考書目:《論語》、《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家語》

  學生收集一些有關孔子的材料。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故事導入,化深為淺)

  公元前480年,在魯國按例舉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獵,魯國大夫季孫氏的家臣獵到了一頭異獸,無人能識。于是人們自然就想到去請教以博學多識著稱的孔子,沒想到孔子見到這頭已死的異獸時竟然流下了眼淚。他說,這是麒麟啊,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現的異獸,怎能出現在這樣的亂世之中,并且慘死在獵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傷的歌曲:“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這首被后世稱為《獲麟歌》的歌曲充滿了悲涼之情。那么,孔子為何會對這頭麒麟的死如此悲傷?他究竟在悲嘆誰的命運呢?就請大家說一說你所知道的孔子。(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材料發言)

  孔子自己就是這頭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時,一生屢遭打擊,從沒有獲得過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一年后,孔子預感到自己死期將至,望著遠道而來的學生子貢,他又詠嘆出一首辭世之歌:“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預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總結自己一生坎坷的命運。七天后,孔子去世了。他的學生們都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盡禮而去,唯有子貢守了整整六年方才離去。孔子去世后,曾經涌現過一股否定孔子的聲浪,子貢奮力為老師辯護,維護了老師的名譽。孔子的聲名不僅令他的學生們欽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響著世界。西方曾經評選過世界十大哲學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學家說過21世紀是儒家文明的世紀。

  如果我們細考孔子的一生,會發現他的一生無權無勢,只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過治理國家之權。可是,當時那些權勢煊赫的貴族王公們都為歷史所淹沒,他們的名聲早已被人遺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對世界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他的家族至今傳承不絕。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為后世敬仰的萬世師表?今天我們學習的《論語》十二章,只表現了孔子思想的一個小小片斷,但管中窺豹,我們也可以從中去感受這位偉大哲人的思想印記。

  2、簡介《論語》(整體把握語言特點,明確學習目標)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們以及學生的學生們的課堂筆記,不過也可以稱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課堂筆記,有一個數據稱這部書在全世界的印刷數量僅次于《圣經》,而我們熟悉的成語大都源于古書,《論語》被稱為出現成語最多的書。這部書主要記錄了孔子和他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導的理想的人生目標——“仁”,這也是中國歷代正直的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我們今天學習這篇課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現了孔子所倡導的人格修養有哪些具體內容,他的治學態度與處世方法各是什么?這些內容又是如何體現出“仁”的內涵。

  3、初讀課文,疏通文義。

  學習方法:

  (1) 配合音樂,讀出古文韻味。

  (2) 結合注釋,自學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點理解的詞語。

  (3) 將文中經常出現的詞語及自己無法理解的詞語標注出來并提出。(通過板書或投影展示出來)

  提示:

  (1) “乎”“矣”“哉”“也”“夫”均為語氣詞。“乎”,一般在問句結尾,或反問、或疑問,根據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譯,“也”的用法與《詠雪》一課中“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時也可以作為語氣詞,它的用法則不同,在書上已經有解釋了。

  (2) “之”與“下車引之”的“之”用法一樣,都是代詞,所代內容根據文本而定。“學而時習之(代學習的內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學問和事業)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優點),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點)”。

  (3) “而”“其”在文中出現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釋,需要我們根據上下文含義而定,這個字出現的較多,因此我們放在文中解釋。

  (4) 圈出三類字:通假字,如“說”“有”。語義與用法與今天有所區別的字,如“傳”“故”“新”“樂”“飯”以及需要我們重點理解的字。(要求學生解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心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理解文意。

  學習方法:

  (1) 以關鍵字為核心,結合字型理解含義。

  (2) 結合具體故事,深入淺出,理解各章含義。

  (3) 結合自己生活,通過自編故事,說出自己對各章的理解。

  (4) 以首章為核心,圍繞首章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孔子的人格修養,具體的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提示:

  (1) “學而時習之”一章中,前兩個反問句強調了什么內容?(自己的快樂)而最后一個問句說明這種快樂是一種高尚的快樂。那他為什么而快樂呢?我們先來第一句。這一句中“而”字需要翻譯嗎?這里的“而”僅僅表示“學”與“時習”兩個詞組之間有一個先后順序。看甲骨文中的“學”,形狀象幾個人在建造房屋。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別人的行為,還需要什么?(思考房屋的結構,地基等等內容)也就是說,學習需要領悟其中的精神。房屋是大家的棲身之所,因此古人如此造字,表現了“學”的重要性。領悟了新的精神就夠了嗎?在甲骨文中“習”寫成在太陽之上鳥飛翔的樣子。鳥要學會飛翔,不能停止,“習”強調了什么?(反復練習鉆研),因此翻譯成了“復習”。為什么這一內容需要按時復習,不能一刻懈怠呢?(因為這不僅僅是普通的知識,而是對道德的追求,這是不能松懈的。)

  補充材料: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啟發學生保全自己的肢體很難,保全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很難的。

  (2) “有朋自遠方來”。為什么這些人會從遠方而來?從甲骨文來,“朋”的原意是指貨幣的單位,兩串錢為一朋,缺一不可,說明兩者的關系是什么樣的?(親密無間)“友”為兩只手,也可以理解為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也就是做生意。而做生意最根本的原則是什么?(誠信)因此,“朋”說明這些遠道而來的人與孔子之間是互相信任并且親密無間的。那么他們為什么會信任孔子呢?“朋”的另一種解釋是“鳳凰”,鳳凰一出現,百鳥就會追隨它飛翔,為什么?(物以類聚)。孔子就是“鳳凰”,這些人因為有著共同的追求,因此都愿意追隨他。大家說,這些人是什么人呢?(孔子的學生們)

  補充材料:孔子周游列國時,屢遭打擊,他的學生雖然也有過怨言,但沒有一個人離開他。孔子也很欣慰,不時地贊賞過他的這些學生們。

  (3) “人不知而不慍”。這里的“而”需要翻譯為“卻”,語義發生了轉折。他為什么不生氣呢?因為他的追求與普通人不同,他追求的是什么?(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喪失這一道德,他就不會生氣,也唯有具備高級道德修養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

  補充材料:孔子曾經在陳蔡之間被圍七天,沒有糧食吃,跟隨的人都餓得站不起來了,但孔子卻還在彈琴唱歌。面對弟子的質疑,孔子說出了一番堂堂正正的言論:“君子達(通)于道之謂達(得志),窮于道之謂窮(困頓)。今丘也拘(堅守)仁義之道,以(因為)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故內省而不改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因此)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厄(災難),于丘其幸乎!”這番話之前從沒有人說過,之后就成為了中國正直的知識分子的行為準則,被他們用各種方式實踐著。而這些人也構成了中國的脊梁。

  (4) 這一章分成三段話,表面上看講了學習方法,交友原則和個人修養,但核心卻只有一個,是什么?(表達對道德的追求)這是修養人格的最重要內容,這一修養使孔子的人格完善,并且能夠影響遠人。孔子如何修養自己的人格?(永不松懈)這是人格修養的基礎,那么,孔子及他的學生們又圍繞這一點補充了哪些原則呢?(學生列舉相關語句,老師指出其中的關鍵字含義)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而,語義很虛的轉折,可不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隨。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故,舊的知識。新,新的見解。可以,可以憑借。為,成為。而,表示先后關系,可不譯,也可譯為“就”。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表轉折,“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其中。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切,懇切。近,當前。其,這。而,表并列,可以譯為“并且”。

  (5) “三省吾身”一句中,甲骨文中的“省”的主體是一只眼睛,而一個箭頭直射眼睛,說明什么?(要注意觀察自己)看清別人的弱點容易,但看清自己的弱點就不容易了,所以需要多次反省。曾子所反省的內容與前面孔子所說的內容有什么相同?(強調了對別人、對朋友要講誠信,學習的知識要反復復習)“傳”字在甲骨文中的本字就是兩個人傳遞一個東西,這個東西被密封了起來,說明非常重要。這個字本來指傳遞信件,也可以引申為重要的物品。因此,必須不能遺失,就需要人們手把手傳遞,少了一個人都傳遞不到目的地。同樣,我們的學習也要按時,不能有一天懈怠。“溫故而知新”一章中,“故”指舊的知識,“新”指新的理解與體會,為什么溫習舊知就會得到新體會呢?我們看“新”的甲骨文,指砍掉樹木的旁枝,以便它長出新枝來。學習也同樣如此,我們對舊知識,要如同給大樹修枝一樣來整理它,就會發現了規律,新知識也會如樹木般長出新枝來。“為”的甲骨文,是指用手牽大象的鼻子,使大象成為馴服的家畜。同樣,通過我們自身的努力,我們也可以成為老師,主動地獲取新的知識。“思”字從篆文來看,是由頭與心組合而成的,在古人看來,頭與心均能誕生思想,是什么可以自頭腦至心,貫穿不絕呢?(人的想法)“罔”就是陷阱,從篆文來看,人陷在羅網之中,沒有一個缺口可以使自己逃出去,因此光學習不思考學習的意義,只能讓自己被大量的知識纏繞起來,無法掙脫。“殆”的篆文指一個人站在了高臺之上,四周無依無靠,那你說會有什么感覺?(恐懼)因此文中解釋為有害的。一個人總是胡思亂想,就會有許多害處。“善”的篆文由“羊”與“言”組成,原意是指吉祥,這里就是指人的優點好處。子夏的話與上文有什么聯系?(補充說明了學習的內容應廣博,學習的態度應誠實,還要多提問,多思考,是學習的基礎)(學生活動:根據自身經歷,說小故事解讀這些內容)

  補充材料:

  孔子向魯國的樂官師襄子學習彈琴,學了十天仍止步不進。師襄子說:“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已經熟習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演奏的技巧。”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熟習演奏的技巧,可以學習新的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樂曲的意境、志趣啊。”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熟習樂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繼續往下學了。”孔子說:“我還不了解樂曲的作者啊。”過了一段時間,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遠望而意志升華的說:“我知道樂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師襄子離開坐席連行兩次拜禮,恭敬的說:“老師說這樂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6) 孔子因得賢材而教而感到快樂,那么文中又是如何表現孔子對學生們的具體評價,并且如何表現孔子在追求道德過程中的快樂的?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其,這。樂,樂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曲,彎曲。其,這。

  (7) 在這幾句中,“樂”字反復出現。我們看甲骨文與篆文中的“樂”,均是表現了樂器。音樂需要聲音純正,需要音符和諧,這樣才能給人帶來持續的樂趣。那這一特點如何體現在這幾句話中呢?(顏回“不改其樂”,孔子視富貴如浮云,均是因為他們的立身純正,因此他們的生活盡管窮困,但卻是和諧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孔子把追求道德作為自己的樂趣,他堅信這種道德必然實現,因此即使生活窮困也不會后悔。)

  補充材料:

  孔子知道大家心里不高興,問子路說:“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我的道不對嗎?我為什么會到這個地步呢?”子路說:“也許我們還不夠仁吧?人們不能相信我們;也許我們還不夠有智慧吧?人們不肯去推行我們的道。”孔子說:“是這樣的嗎?由,如果仁者一定會讓人相信,怎么會有伯夷、叔齊?如果智者的道一定會得到推行,怎么會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了,孔子讓子貢(端木賜)進來,問子貢說:“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我的道不對嗎?我為什么會到這個地步呢?”子貢說:“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夫子為何不稍加貶損呢?”孔子說:“賜,良農能種植谷物卻不一定能收獲谷物,良工的技藝高明卻不一定能順應物理。君子能修其道,卻不一定能為世俗所容。現在呢,你不求修道而求為世所容。賜,你的志向并不遠大呀!”子貢出來了,孔子讓顏回進去,問顏回說:“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我的道不對嗎?我為什么會到這個地步呢?”顏回說:“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雖然這樣,夫子推行您的道就是了,天下不容,又有什么關系呢?不容然后見君子。道之不修,是我的恥辱;道已大修而不為天下所用,那是諸侯的恥辱啊。天下不容,又有什么關系呢?不容然后見君子!”孔子欣然,笑著說:“不錯啊,顏家的孩子!假如你有很多錢的話,我可以給你做管家呀。”

  (8) 孔子面對別人的不理解不會生氣,那他就不會難過嗎?面對重重打擊,他又是如何堅守自己的志向?(列舉相關語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奪,奪取。

  (9) “逝”字的偏旁一般解讀為拾階而上,但我從這句話同樣產生了聯想,可以比作流水,走過的道路是不能回頭的,因此我們要珍惜這隨時而逝的時光。孔子的晚年也曾經感嘆,說如果自己五十歲就學習《易》,則可以終身無大過了。五十歲已是“知天命”的年齡,孔子還在學習,可見他對時間的珍惜,他要抓緊一切時間去學習。“奪”字的古文寫作鳥兒從手中飛走,鳥兒是有生命的,就帶有沖破的意義了。換而言之,“奪”字所表現的是指用強力奪取。這種力量大到可以從千軍萬馬中奪取統帥,但卻不能改變一個人的意志。可見,孔子對自己理想的堅守與無所畏懼。

  補充材料:

  在宋國時,宋國大夫桓魋欲殺孔子。孔子說:“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表現出了一種大勇。

  5、體會精神(歸納上文所學內容,總結感受)

  (1) 在我們學習了上述的內容之后,大家總結一下孔子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的具體內容。(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提示:

  人格修養:永不松懈,時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時刻關注身邊的人與事,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治學態度:善學善思,時時溫習舊知

  處世方法:堅守自己的信念,絕不因暴力或窮困或改變。

  (2) 你認為孔子身上最打動你的是什么?為什么?(可結合具體的故事來說)

  (3) 總結:孔子真正的魅力源于他高尚的人格以及堅韌的個性,他堅守理想,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著中國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弟子們在他去世后定居在他的墓地周圍,后人們也因此將他視為“萬世師表”。我們學習這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感受他偉大的精神力量。

《〈論語〉十二章》教案8

  教學三維目標

  1.了解孔子及《論語》的有關知識

  2.能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3.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

  能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難點:

  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后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著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讀課文

  預習與交流

  1.作者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以“仁的學說”,“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來教育學生。他后來被尊稱為“圣人”。孔丘排行老二,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陬邑(zōu yì)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2.背景鏈接

  《論語》是記載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選自《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論語》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

  所選的十二章語錄是孔子及其弟子關于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個人修養等方面的經典論述,都是蘊含著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三)精讀

  (一) 文章朗讀

  1.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注意讀音和節奏。

  【交流點撥】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重點的翻譯。

  【交流點撥】

  a.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惱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嗎?

  b.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

  c.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選取他們的優點而學習,如果也有他們的缺點就加以改正。

  d.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

  e.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廣泛學習且能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問求教,多思考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 整體感知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并思考下列問題。

  1.根據對課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內容。

  【交流點撥】.

  第一章:第一句講學習方法,第二、三句講修身做人。

  第二章:討論思想品德修養和溫習老師傳授的知識。

  第三章:講的是不同年齡階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討論學習方法,說明了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

  第五章: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

  第六章:討論思想道德修養,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

  第七章:講正確的學習態度。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彌補不足。

  第八章:講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應樂在其中,不羨慕、不貪圖不義之財。

  (四)研讀。

  深層探究

  1.文章分別講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請分別找出相應的句子。

  【交流點撥】.

  分別講了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品德修養三方面的內容。

  (1)學習態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習方法: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②傳不習乎?

  ③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品德修養: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④子曰:“賢哉,回也……”

  ⑤飯疏食,飲水……

  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⑦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交流點撥】.

  在新知與舊知的關系上,孔子認為“溫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溫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里,孔子強調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復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讀書,就會感到疑惑。

  在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為羞恥。

  布置作業

  搜集《論語》種有關學習和做人道理的簡短語錄。

《〈論語〉十二章》教案9

  教學目標

  1.了解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的有關情況及《論語》,能流利朗讀及背誦課文。

  2.理解每則語錄的內容,體味《論語》的語言風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教學重難點

  1.積累歸納,理解文中重要實詞的意思及有關句子的含義。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剛入學,在小學時又強調快樂學習,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夠重視,因此學生在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論語十二章》是學生本學期接觸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基礎較差,對文言文實詞、虛詞的掌握較差,實詞積累少,因此在閱讀中存在一定困難。所以本文要在熟練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拔釘子”的方法,掌握重點詞語。并且注意積累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文言知識。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設計(設計者:)

  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導入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后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著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讀儒家經典

  1.介紹孔子及《論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被后世尊稱為“圣人”。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長期聚徒講學,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藝者72人。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關于孔子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共二十篇,行文以對話體為主,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

  2.輕松聽一聽:學生聽教師朗讀課文,聽準字音,聽清節奏,圈點勾畫生字詞。

  3.大膽讀一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全班齊讀,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譯一譯:四人一小組,邊讀邊口譯課文,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弄懂字詞句的含義。注意以下重點詞語和句子。

  ①三省、慍、說、罔、殆、信、傳、矩、十有五、堪飯疏食,飲水、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擇其善者而從之。

  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三、論儒家經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礎上小組合作講講每一則語錄的意思。

  參考:第一則主要談學習方法以及怎樣做人。“學”是認知過程,“習”則是鞏固提高的'過程,二者有機統一,才能學有所成。“人不知而不慍”,這是談個人修養的崇高境界。

  第二則講治學的人的品德修養。“吾日三省吾身”后面用了一個冒號,表示它是總領后面的內容。“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現實意義。

  第三則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在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第四則主要談對知識的鞏固與創新。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不斷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創新,才能為人師表,簡練的話語中蘊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強調學習和思考相結合的必要性,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

  第六則是講孔子稱贊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里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里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第七則講的是興趣是的老師。孔子在這里沒有具體指懂得什么,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

  第八則是要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第九則講的是學習態度和個人修養,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已成為至理名言。

  第十則講要珍惜時間,孔子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則講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氣。“匹夫不可奪志”,反映出孔子對于“志”的高度重視,甚至將它與三軍之帥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他應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受威脅利誘,始終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則講教育方法問題。即:博覽群書,廣泛學習,就與切身有關的問題提出疑問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2.再讀課文,思考并討論哪幾則講的是學習態度,哪幾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哪幾則講的是品德修養?

  談學習方法的有:第一則、第四則、第五則、第十二則。

  談學習態度的有:第七則、第九則。

  談品德修養的有:第一則、第二則、第六則、第八則、第九則、第十一則、第十二則。

  3.小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問題。

  宋開國丞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結合所學的《論語》十二則,說說你的理解。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精通《論語》就可以治理天下。這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的作用。

  結束語: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習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論語〉十二章》教案10

  教學目標:

  1、節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學習古文的方法和規律,積累文言詞匯并正確翻譯課文。 教學重點:

  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理讀法。

  教學難點:

  初步了解學習古文的方法和規律,積累文言詞匯并正確翻譯課文。 教學方法:

  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體味文章的大意。

  串講法。在積累文言詞匯上,以老師串講重點詞語為主。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課時:2課時

  課的類型:文言文精讀課新授課

  課前準備:利用早讀、晚讀,帶領學生朗讀課文。

  布置學生預習任務:利用手頭的工具書,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介紹孔子及《論語》,朗讀課文并整體感知課文,探究學習課文前六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問題導入法)

  有誰知道對中國思想文化影響最大的書,中國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課本,出成語最多的書是什么?。

  (學生對這個問題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師就直接揭曉答案,并導入到

  下一個環節“孔子及《論語》”介紹,如果學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學著作,那老師就進一步引導強調“這可是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課本”從時間上加以引導,在引導后如果能回答到《論語》那就順勢引導到下個環節,如果還不能就老師直接揭曉答案。)明確:《論語》,今天我們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的一小部分,請大家翻到課文44頁。

  二、孔子及《論語》的簡介結合多媒體圖片簡單地介紹孔子及《論語》:(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孔子及《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譽為“萬世師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結合圖片孔廟、孔林、孔府簡單介紹孔子)《論語》屬語錄體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記錄關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籍,共20篇 。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宋朝宰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這里提到了四書,就順帶給學生提一下“四書五經”,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這個不要求學生掌握,只要求有個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讀課文

  1、范讀:老師配樂范讀,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2、全班齊讀:全班配樂齊讀一遍。(由于這篇課文的朗讀在早讀和晚讀課時已經指導過學生怎么讀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時間在朗讀環節上了。)

  老師仔細聽學生的朗讀,看有沒有讀錯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時給與改正。(由于在早晚讀課的朗讀指導中對字詞的讀音有明確的,一般學生是不會讀錯字的,但在以下幾個字的讀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說(yue)乎、人不知而不慍(yn)、吾日三省(xing)吾身、為(wei)人謀而不忠乎、傳(chuan)不習乎、學而不思則罔(wang)、思而不學則殆(dai)。在學生讀的時候重點關注一下,有沒有讀錯。)

  四、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百練百勝》和課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課文

  意思,并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這個問題,學生比較容易把握住第一點關于學習的,對于修養做人這

  一點學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對此老師不做具體的明確,可以在課文學習中把這個問題落實下去。如果學生能答出兩點那就最好不過了。就此引導學生先來看關于著重于講學習的這六則。

  五、探究學習課文前六則

  1、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這個環節以學生探究合作學習和老師指導串講法為主。

  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先自主結合手頭資料掃除語言障礙,然后小

  組合作相互答疑,盡量字字落實,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位同學翻譯或者答疑難點詞語。(如果學生有講得不到位的,可以讓其他同學補充或者是老師直接補充。)

  老師則對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成果做小結,這個小結以串講的形式展開,稍微詳細一點,給基礎好的學生鞏固一下,給基礎稍微弱些的學生一個查缺補漏的時機。

  老師小結:(多媒體展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

  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 而:進而,然后 時:按時 習:溫習 之:代詞,它

  亦:也 說:通“悅”愉快 乎:語氣詞,嗎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從 樂:快樂 知:了解 而:但是 慍:憤恨、惱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 為:替 謀:謀劃 忠:盡心盡力 信: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習:溫習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而: 就 學:做學問 立:獨立做事

  不惑:通達事理 知:懂得 天命:自然的規律和命運 耳順: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逾:越過、超過 矩:規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故:舊的知識 而:然后 知:領悟 以:憑 為:做 矣:語氣詞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而:卻 則:就 罔:迷惑無所得 殆:有害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賢:高尚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陋巷:簡陋的住所 堪:忍受

  (在落實重點字詞的基礎上,把句子翻譯也落實下去。)

  2、精讀課文,探究課文的思想內涵

  讓學生結合重點字詞的解釋,仔細回顧課文,落實自己的缺漏,并思考一個問題:這六章中,哪些語句是講學習方法?哪些語句是講學習態度?在方法上強調的是什么?學習態度上課文又強調了什么?

  在意思明確了后,學生找句子還是比較容易的,關鍵是如何說明理由。理由只要學生能講出個大概所以然來,就可以了,老師不做很硬性的規范,每個學生有每個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規范后,容易打擊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

  學生交流后明確:學習態度強調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學習態度: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六、課堂小結

  在課堂小結中,把“分類式學習筆記法”即“理讀法”落實給學生,這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也就是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的培養。

  先和學生共同回顧這堂課所學的內容:了解了孔子和《論語》的大概情況,還附帶贈送了“四書五經”這個知識點,合作探究學習了課文的前六章,落實了這六章的字詞。

  在我們學了這么多知識點后,我們該如何把我們凌亂的筆跡整理出來呢?下面老師就結合我自己的學習經驗,教大家一個“分類式學習筆記法”,在較短的時間內整理好筆記,以后復習的時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時間。以本文為例,大家在預習的時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識點需要我們掌握的,把它列出來如:作家作品(如果課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記),重點語句(本文中的重點語句就是關于學習和修養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語),疑難點(這個點完全是根據自己口味來的,你覺得我這個點掌握的還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錄出來,課后問老師,復習的'時候有針對性。象本課的話你還可以摘錄一些自己沒弄懂的重難點字詞)

  七、布置作業

  1、背誦教過的六章《論語》并嘗試默寫。

  2、預習下節課內容:后六章。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探究學習課文后六章。

  教學過程:

  一、 導入:(回顧上節課所學內容)

  1、背誦上節課所學的六章,全班齊背和學生分則抽背。

  2、重點詞句翻譯抽查:

  學而時(時:按時)習之,不亦說(說:通“悅”愉快)乎? 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遠方來 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

  與朋友交而不信(信:誠實)乎?傳(傳:老師傳授的知識)不習乎?” 學而不思則罔(罔:迷惑無所得),思而不學則殆(殆:有害)。” 抽查個別基礎不是特別好的學生,一來檢查他上節課掌握情況,二來可以加強他們對這些重點實詞的記憶。如果學生回答不出,就讓他把不會的詞語記錄到筆記中去,并叫其他同學補充。

  二、 探究學習后六章

  1、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這個環節以學生探究合作學習和老師指導串講法為主。

  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先自主結合手頭資料掃除語言障礙,然后小組合作相互答疑,盡量字字落實,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位同學翻譯或者答疑難點詞語。(如果學生有講得不到位的,可以讓其他同學補充或者是老師直接補充。)

  老師則對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成果做小結,這個小結以串講的形式展開,稍微詳細一點,給基礎好的學生鞏固一下,給基礎稍微弱些的學生一個查缺補漏的時機。

  老師小結(多媒體展示):

  讀注釋翻譯全文,分組提出疑難語句,供師生當堂解決。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在落實重點字詞的基礎上,把句子翻譯也落實到位;2、文言文翻譯原則小結;落實完字詞翻譯后,給學生小結一下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多媒體顯示:“信”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虛數,幾個 行:走 焉:于之,在其中 善者:長處、優點 從:學習 不善者:短處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落實重點字詞的基礎上,把句子翻譯也落實到位。)

  2、文言文翻譯原則小結

  落實完字詞翻譯后,給學生小結一下文言文翻譯的原則:信達雅,并稍微解釋一下何為信達雅

  (多媒體顯示: “信”忠實于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 “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雅”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3、精讀課文,探究課文的思想內涵

  讓學生結合重點字詞的解釋,仔細回顧課文,落實自己的缺漏,并思考: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講修身做人的?在這五則中還有哪些也是講學習方面的?

  學生明確:

  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慍 ;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談談你對這樣的處世之道的看法。(每個人對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師對學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評價,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三、 課堂小結

  1、文化常識

  關于作家作品欄里也就使孔子和《論語》的介紹,這里特別要向學生強調的是《論語》的作者不是孔子。關于孔子和《論語》課文注解里有現成的,無需多講。只要學生的筆記中有這兩個知識點就可以了,再補充一個“四書五經”的文化常識知識點。

  2、成語:出自《論語》十二章的成語有好幾個,你們找到了幾個? 讓學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師和學生共同把關看哪些不是成語的也找進來了。最后師生共同明確:不亦樂乎、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不惑之年、隨心所欲、擇善而從、簞食瓢飲、富貴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順之年、匹夫不可奪志。

  對這些成語,不在課堂上做具體的解釋,在作業中布置學生選用這些個成語寫一段話,言語積累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語言,以運用來檢測學生對成語的掌握。

  3、名言警句

  用兩個討論題來建構這個環節:你從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于學習的信息?你從文中學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用這兩個問題把純粹的核對問題化,讓學生也參與進來。讓學生自由發言,因為課堂探究學習課文時候已經有落實了,即使部分學生講不全,但基礎好的學生能把他們補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學生對此不是很了解,這個需要老師作為課外知識延伸做個簡單說明,學生則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把這個額外知識點落實到筆記中去。

  明確:

  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慍 ;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關于孔子思想核心“仁”無需對學生講太多,只要學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夠了,對初一學生講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點語句

  在這里老師給學生一個示范,這個示范是對文中虛詞“而”的歸納,

  虛詞對初一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由老師歸納。文中實詞“知”則由學生自己歸納,因為在落實重點字詞的時候已經講得很詳細了。

  學而時習之 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慍 卻,但是;表示轉折

  而 溫故而知新 從而,表示承接

  學而不思則罔 卻,但是;表示轉折

  思而不學則殆 卻,但是;表示轉折

  這是虛詞的一詞多義現象,文中有實詞的一詞多義現象,請同學們自己找找看,并把它歸納分類。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點掌握的,本文就三個通假字,讓學生明確一下:“說”通“悅”,“有”通“又”。

  其他重點詞句,在課堂學習中有落實的,這個得根據學生自己的掌握情況來摘入筆記,就不做統一核對,學生課后小組交流。

  5、疑難點

  每個學生對課文知識點掌握情況不同,所以疑難點自然也就不同,這個也不做統一核對,而是把它放入下個課時答疑環節中再稍微展開一下,主要還是在學生課余問老師或同學。

  四、 布置作業

  1、出自《論語》十二章的成語有好幾個,請任選其中的5個成語,把它寫進一段話中,不少于100字。

  2、背誦課文并默寫課文

  【《<論語>十二章》教案二】

  學習目標:

  1、 知識與能力:對《論語》十二章和補充材料中關于“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課內和課外材料的研讀并聯系自身實際體會學習《論語》的現實意義。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文化經典的底蘊,使學生經歷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養。

  教學重點:對《論語》十則和補充材料中關于“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教學難點:從文本中提煉、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導入: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學的第25天,能告訴我,你們習慣初中生活了嗎?有些同學依然搖頭,十幾門的課程讓我吃不消;小學的好朋友被分到別的班級,我很孤單;住校的生活讓我很想家……學習生活上的煩惱接踵而至,我該怎么辦?

  其實大家這些煩惱,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師已經為我們解決了。他就是——孔子。哪位同學來介紹他呢?

  二、檢測預習:

  1、孔子簡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

  三、大聲讀文章:

  1、學生讀,其他同學聽出有誤的地方并改正。

  2、根據學案,自由誦讀。(在書上標出斷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老師范讀,學生評價。

  提示:從停頓、重音、語調、語速、感情等方面著眼。

  4、學生展示讀

  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章進行展示。

  四、疏通文章:

  1、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前六章。

  2、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3、檢測學習成果。(要求:翻譯下列句子,并解釋加點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

  五、反思拓展

  還記得剛開始上課時老師總結的初一新生成長的煩惱嗎?科目繁多,無所適從。新學校里很孤單。宿舍沒有家里好,學不進去。請你運用今天在論語中學到的句子

  來勸解他,為他排憂解難。

  六、課堂小結:不知面對這些煩惱的同學學過這一課是否有些釋懷了呢?

  我們不得不佩服孔子作為一名教育家和思想家為后世做出的杰出貢獻。大家看到的這幅畫像就是唐代吳道子根據史料畫的。兩邊的對聯是后人對孔子一生的評價——學為人師學不厭,行為世范教不倦。我提議咱們用現代人的鞠躬禮來表達自己心中對孔老夫子的敬意,好嗎?

  七、結束語:通過這節課,我們了解到了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文章中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與掌握,希望同學們能夠學以致用,好下課!

《〈論語〉十二章》教案11

  一、學情分析

  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是升入初中后第二次學習文言文。七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主動能力,善于思考并且樂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只是文言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說會顯得枯燥無趣,甚至感到反感和恐懼,學習興趣較低。教學時要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去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消除反感、恐懼的心理,逐步喜愛閱讀文言文。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理解和掌握一些淺顯的文言文基礎知識,打好扎實基礎,從而為今后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語文常識

  (1)了解孔子的生平簡介。

  (2)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

  2.語言:

  (1)理解并積累重要的詞語。

  (2)理解并翻譯文中重要的詞句。

  3.閱讀:

  反復誦讀,背誦前六章。

  4.價值觀:

  理解本文的表達效果,聯系生活實際,端正人生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三、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并掌握《論語》相關文學常識

  2.積累重要的文言詞句;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言文。

  3.理解《論語》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和現實意義,體會其中的“為學之道”,使學生學有所用,在今后的學習中端正態度,改進方法。

  四、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朗讀、品讀和誦讀,品味文章語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2.合作探究法。鼓勵學生借助課文注釋,并通過查字典、參考其他資料等方法,自主閱讀,在合作中探究并解決問題。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時教學目標

  1.了解并掌握《論語》相關文學常識。

  2.反復誦讀,背誦前六章。

  3.結合關鍵詞語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閱讀理解能力。

  4.聯系生活實際,端正人生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論語》就是其中的一部輝煌的巨著。它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的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依舊光芒四射,熠熠生輝。今天就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來走進其中的一部分,研讀《<論語>十二章》。(板書標題)

  (二)問題探討1:文學常識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其內容和影響的相關文學常識需要掌握。

  【要點】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在實現政治理想的過程中屢屢受挫,最終集中精力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孔子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習態度,為后人所稱道。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它以語錄體、對話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三)問題探討2:誦讀入境

  理解文言,首先要讀準文言。配合音樂,讀準字音和節奏,讀出古文韻味。

  【要點】

  1.結合注釋,自學前六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點理解的詞語。

  2.將文中經常出現的詞語及自己無法理解的詞語標注出來并提出。(通過板書或投影展示出來)

  提示:

  (1)“乎”“矣”“哉”“也”“夫”均為語氣詞。“乎”,一般在問句結尾,或反問、或疑問,根據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譯,“也”的用法與《詠雪》一課中“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時也可以作為語氣詞,它的用法則不同,在書上已經有解釋了。

  (2)“之”與“下車引之”的“之”用法一樣,都是代詞,所代內容根據文本而定。“學而時習之(代學習的內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學問和事業)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優點),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點)”。

  (3)“而”“其”在文中出現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釋,需要我們根據上下文含義而定,這個字出現的較多,因此我們放在文中解釋。

  (4)圈出三類字:通假字,如“說”“有”。古今異義字,語義與用法與今天有所區別的字,如“傳”“故”“新”“樂”“飯”以及需要我們重點理解的字。

  (四)問題探究3:結合注釋,疏通前六則文意

  【要點】

  1.子曰:“學而時習①之,不亦說②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③,不亦君子④乎?”(《學而》)

  注釋:①時習:按一定的時間復習。時,按時。②不亦說(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嗎?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問語氣。乎,語氣詞。說,通“悅”,愉快。③慍(yùn):生氣,發怒。⑥君子:這里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翻譯: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又按一定的時間去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到這里)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理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于個人修養。

  2.曾子曰:“吾日①三省②吾身:為③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④乎?傳⑤不習乎?”(《學而》)

  注釋:①日,每天。②三省(xǐng):多次進行自我檢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檢查,反省。③為,替。④信:誠信。⑤傳(chuán):傳授,老師傳授的知識。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學,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⑤,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⑥矩⑦。”(《為政》)

  注釋:①十有(yòu)五:指15歲。“有”通“又”,古人在兩位數的整數和零數之間常常加“有”字。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③惑:迷惑,疑惑。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認為天是世間萬物的主宰。⑤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通常的解釋是,能聽得進不同意見。⑥逾(yú):越過,超過。⑦矩(jú):法度。

  翻譯:我十五歲就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時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意見,到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規矩。

  理解: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漸提高的過程。他認為人的道德修養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在這個過程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4.子曰:“溫故而知新①,可以為師矣。”(《為政》)

  注釋:①溫故而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

  翻譯: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學習方法)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①,思而不學則殆②。”(《為政》)

  注釋: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②殆(dài),疑惑。

  翻譯: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學習方法)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①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②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注釋:①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②堪:忍受

  翻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個人修養)

  六、課時作業

  復習、背誦、默寫并翻譯前六章

  第二課時

  一、課時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背誦后六章。

  2.結合關鍵詞語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閱讀理解能力。

  3.聯系生活實際,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二、教學過程及教學內容

  (一)導入新課

  這一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論語》第七到第十二章。

  (二)問題探討1:誦讀入境

  理解文言,首先要讀準文言。配合音樂,讀準字音和節奏,讀出古文韻味。

  【要點】

  1.結合注釋,自學后六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點理解的詞語。

  2.將文中經常出現的詞語及自己無法理解的詞語標注出來并提出。(通過板書或投影展示出來)

  (三)問題探討2:結合注釋,疏通后六則文意

  【要點】

  7.子曰:“知①之②者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樂④之者。”(《雍也》)

  注釋:①知:懂得、了解②之:代詞,它,這里指學問和事業。

  ③好(hào):喜歡,愛好。④樂(lè):以…為樂趣。

  翻譯:孔子說:“懂得學問和事業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理解:這里,孔子強調了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有了濃厚的興趣,我們才會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8.子曰:“飯疏食飲水①,曲肱②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③我如浮云。”(《述而》)

  注釋:①飯疏食飲水:吃粗糧、喝冷水。飯,這里是吃飯的意思。古代漢語中,“水”指冷水,“湯”指熱水。②肱(gōng):胳膊上從肩到肘的部分,這里指胳膊。③于:對,對于。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其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理解: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①。擇其善者②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注釋: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②善者:好的方面,優點。

  翻譯: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缺點就要改正。”(學習態度)

  10.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②。”(《子罕》)

  注釋:①川:河,河流。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逝,往、離去。斯,這,指河水。舍,舍棄。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①可奪帥也,匹夫②不可奪志也。”(《子罕》)

  注釋:①三軍:軍隊的通稱。古制,12500為一軍。②匹夫:平民中的男子,這里泛指平民百姓。

  翻譯: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卻也不可以奪去他的志氣。”

  12.子夏曰:“博學而篤①志,切問而近思②,仁③在其中矣。”(《子張》)

  注釋:①篤(dǔ):堅定。②切問而近思: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情。③仁:仁德。

  翻譯: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并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并能多考慮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問題探究3:梳理所學

  《論語》語言精警生動,充滿智慧,格言警句,美不勝收。十二章中,哪幾句是講學習方法?哪幾句是講學習態度?又有哪些語句是講個人修養?

  【要點】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態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修養: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問題探究4:《論語》現實意義

  《<論語>十二章》中所蘊含了哪些深刻哲理和現實意義?對我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能夠產生哪些影響?

  【要點】

  人格修養:永不松懈,時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時刻關注身邊的人與事,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治學態度:善學善思,時時溫習舊知

  處世方法:堅守自己的信念,絕不因暴力或窮困或改變。

  (六)課時作業

  1.背誦《論語》十二章。

  2.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論語〉十二章》教案12

  學習目標:

  1、任務要求:通過對《論語》十二章和補充材料中關于“修身”的章句進行深入分析,探究孔子所理想中的君子人格所應該具備的品性和能力。修改后的內容:《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朵瑰寶,其中“修身”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孔子認為,一個人必須先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那么,什么是修身呢?如何去做呢?首先,《論語》中有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個觀點告訴我們,一個君子必須要懂得自我反省,避免對他人帶來傷害。此外,君子還應該謙虛謹慎、正直誠信,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素質,讓自己成為一名品格高尚的人。其次,一個君子還應該注重學習和實踐。《論語》中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學習和實踐,才能夠不斷進步,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在孔子看來,學習是一個不斷追求完美的過程,只有通過不斷的努力和實踐,才能夠達到完美的境界。最后,孔子認為,君子必須具備一定的“仁義禮智信”等品質。這些品質是修身的重要方面。在修身的過程中,君子應該注重自我約束,弘揚正義,遵守禮節,提高自己的智慧和信用度。總之,孔子所提倡的修身理念非常重要,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深刻的人文精神。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和自我反省,才能夠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成為一名具有較高品格的君子。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課內和課外材料的研讀并聯系自身實際體會學習《論語》的現實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文化經典的底蘊,使學生經歷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養。

  教學 重點:

  孔子的《論語》中有許多關于“修身”的章句,通過品析這些內容以及補充材料,我們可以了解到孔子理想中的君子應該具備怎樣的品性。首先,《論語》中說,“君子修身以正其心”,說明君子需要通過修身來使自己的內心變得正直。而在補充材料中,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強調了對學問的追求必須是興趣和樂趣相結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其次,《論語》中還提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強調了君子要保持謙虛的態度,不要因為自己的成功而驕傲自滿。補充材料中,孔子還說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指出了君子應該注重道德原則,而非個人私利。此外,《論語》中還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語,強調了君子應該尊重不同的意見和觀點,與人和諧相處。同時,君子還要有責任感和擔當,積極地為社會做出貢獻,體現自己的價值。綜上所述,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應該具備正直、謙虛、注重道德原則、尊重不同、有責任感等品性。這些品性的培養和實踐需要長期的修行和積累,是君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教學難點:

  從文本中提煉、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導入:

  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學的第25天,能告訴我,你們習慣初中生活了嗎?有些同學依然搖頭,十幾門的課程讓我吃不消;小學的好朋友被分到別的班級,我很孤單;住校的'生活讓我很想家……學習生活上的煩惱接踵而至,我該怎么辦?

  其實大家這些煩惱,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師已經為我們解決了。他就是――孔子。哪位同學來介紹他呢?

  二、檢測預習:

  1、孔子簡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 教育 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

  三、大聲讀文章:

  1、學生讀,其他同學聽出有誤的地方并改正。

  2、根據學案,自由誦讀。(在書上標出斷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老師范讀,學生 評價 。

  提示:從停頓、重音、語調、語速、感情等方面著眼。

  4、學生展示讀。

  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章進行展示。

  四、疏通文章:

  1、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前六章。

  2、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3、檢測學習成果。(要求:翻譯下列句子,并解釋加點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

  五、反思拓展

  聽說你們初一新生有些煩惱,是嗎?這很正常,畢竟來到新環境,有許多不同的挑戰。比如說,學科增多了,可能會感到無從下手;新學校里也許會感到孤獨;宿舍條件不如家里,影響了學習。不過,我覺得我們可以從論語中找到一些幫助解決這些問題的句子,一起來看看吧!

  六、課堂小結:

  不知面對這些煩惱的同學學過這一課是否有些釋懷了呢?

  我們不得不佩服孔子作為一名教育家和思想家為后世做出的杰出貢獻。大家看到的這幅畫像就是唐代吳道子根據史料畫的。兩邊的對聯是后人對孔子一生的評價――學為人師學不厭,行為世范教不倦。

  七、結束語:

  通過這節課,我們了解到了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文章中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與掌握,希望同學們能夠學以致用,好下課!

《〈論語〉十二章》教案13

  【學習目標】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論語》,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二、翻譯文句,積累重點詞語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點難點】

  重點:目標二

  難點:目標三、目標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課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論語》是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等諸多方面,為歷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我們可以辯證學習,學習其中的精華。

  二、預習檢測

  1.復述孔子及《論語》的相關常識要點。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于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 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2.朗讀選文。

  三、研習文本。

  (一)自主學習

  請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自主翻譯選文,在課本上標注重要詞語,并針對選文的內容作批注。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二)合作解疑

  1.請在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以段落為單位,逐詞解釋,口頭翻譯,每人主講一段。

  2.請提交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討論探究,嘗試解決。

  3.仍未達成一致的疑難問題,由提交者統一在全員解疑環節提交求解。

  【參考譯文】

  (1)孔子說:“君子吃東西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對工作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接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并向他學習,糾正自己的缺點,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2)孔子說:“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禮儀制度呢?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音樂呢?”

  (3)孔子說:“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

  (4)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

  (5)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

  (6)孔子說:“質樸多于文采就難免顯得粗野,文采超過了質樸又難免流于虛浮,文采和質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才能成為君子。”

  (7)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剛毅,因為他肩負的任務重大而路程遙遠。把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任務,難道不是重大嗎?到死方才停止下來,難道不是遙遠嗎?”

  (8)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還是要自己去干的。”

  (9)孔子說:“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不畏懼。”

  (10)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走到禮上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是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途徑。”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事不聽,不合禮的事不言,不合禮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

  (11)子貢問道:“有一個可以終身奉行的字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12)孔子說:“學生們為什么沒有人學詩呢?詩可以激發心志,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培養群體觀念,可以學得諷刺方法。近則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三)全員解疑

  由各小組提出疑問,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解決問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二、文本探究

  (一)請概括各章所蘊涵的道理。

  1、小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蘊涵的道理。

  【明確】

  (1)孔子認為,作為一個君子,為學要修身養性,安貧樂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斷向有道之人學習,做事要勤勉,要盡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議論“什么是好學”,四句話,前兩個方面說不要做什么,后兩個方面說要做什么,做到這四點就是好學。凸顯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質為基點的教育思想。

  (2)孔子講了仁與禮、樂的關系,指出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是仁,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的問題。人而不仁,禮對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樂對他有什么用?這里即是說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禮樂的。

  (3)闡述了孔子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為追求真理而獻身的犧牲精神。真理,是每個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標,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4)闡明了孔子關于君子與小人不同的義利觀。小人追求個人利益,而君子亦會追求個人利益,但會先考慮所得是否合于道義,以義為原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養的一種方法,經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雜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點,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說明在一個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學問,提高道德修養的過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與質的合理互補關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與質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只有文、質雙修,才能成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認為讀書人應該具備剛毅的品格,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廢,才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8)孔子運用“堆土成山”與“填土平地”這兩比喻,說明了功虧一簣與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是做學問,還是為人處世,都應自覺自愿地堅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廢,只會前功盡棄,留下終身遺憾。

  (9)孔子認為,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智、仁、勇缺一不可,它們是君子的基本品質。有智慧的人能將事理看得明白透徹,所以不會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樂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憂慮。有勇氣的人不畏懼困難,見義勇為,所以不懼。

  (10)孔子闡述了對“仁”的內涵的理解及如何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實現“仁”。“仁”的關鍵是克己復禮,具體是要“視、聽、言、動”都符合禮。

  (11)孔子認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原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說的也是思想品德修養,強調“修己”。

  (12)孔子重視《詩經》的教化作用。在《論語》中,孔子不僅多次引用《詩經》來說明自己的觀點,還多次強調《詩經》在為人處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誨弟子要學《詩》。在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學《詩》的重要意義。學《詩》至少有上面所列舉的六種好處,因而孔子特別強調要好好學習。

  (二)請結合現實說說學習選文得到的啟示。

  【提示】結合文本內容,聯系現實生活,談個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范等。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后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論語·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范。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銳地反對,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左傳·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爾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茍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跏不中則 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5.在倫 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8.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孔子主張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圍困,他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天”是宇宙萬物無言的主宰者。孔子認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說話做事的。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他把恢復周禮看做是自己的歷史使命,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

  四、整理總結

  五、背誦課文。

  六、布置作業:完成課后檢測。

《〈論語〉十二章》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3.學會朗讀背誦文言文,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精神。

  2.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并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課文中實詞、虛詞的含義及文言文的學習要點。

  難點:(1)積累文言詞匯;理解每一則的含義;

  (2)流暢地朗讀并背誦本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了解基本的文學常識】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論語》就是其中的一部輝煌的巨著,它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它依舊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輝。現在就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來研讀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二則》。

  二、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課件展示】

  慍(yùn)說(yuè)省(xǐng)傳(chuán)

  罔(wǎng)殆(dài)簞:(dān)

  2、播放【課文朗讀】,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語音、語調、停頓)

  小組合作參照課下注釋翻譯課文。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注意重點文言詞語的解釋。

  【明確】

  ○孔子說:“學了又按時練習,不是很喜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生氣,不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謀劃是否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復習過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孔子說:“賢德啊,顏回!一簞干糧,一瓢涼水,居住在簡陋的巷子里,換了別人一定不堪忍受這種貧困憂苦的生活,但是顏回啊,從來不知因此而改變自己好學樂善的快樂。賢德啊,顏回!”

  三、局部探究?

  朗讀背誦1-6則,品味理解每一則的內容

  【明確】

  ①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于個人修養范圍。

  ②討論思想品德修養。

  ③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

  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

  ⑤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

  ⑥此章孔子回環曲折,一說兩嘆,高度贊揚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貴品質。

  可參考【微教案:孔子的主張】

  四、總結拓展?

  《論語》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博大智慧,無論是學習方法、求知態度,還是道德修養。其深刻的思想精髓,對于心理發展正處于萌芽階段的同學們,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值得我們學習。

  拓展小資料:【課件展示】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八十為耄耋之年”古人常用“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來指代年齡。

  五、作業設計

  背誦翻譯《論語》1-6則。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檢查背誦,導入新課。檢查上一節課的學習效果,教師把握學情,更好的安排教學。

  二、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課件展示】

  曲肱(gōng)

  博學而篤(dú)志

  2、播放【課文朗讀】,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語音、語調、停頓)

  小組合作參照課下注釋翻譯課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注意重點文言詞語的解釋。通過欣賞影視課文和反復誦讀課文,有助學生獲得初步的課文感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及借助必要的工具書翻譯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明確】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孔子站在河邊說:消失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孔子說:“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子夏說:“一個人心有遠大理想就要有豐富的知識,要多多提出疑問,多多深入思考。對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過多的干擾,“仁”就在這當中了。”

  三、局部探究

  朗讀背誦7-12則,品味理解每一則的內容

  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參照第一課時學習方法,小組合作討論,交流。自學完成。

  四、總結拓展

  分類整理歸納

  1.成語:

  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博學篤志、飯蔬飲水

  2.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態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人修養: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作業設計

  背誦《論語》7-12則。

  六、板書設計

  論語

  學習方法

  學習態度

  個人修養

《〈論語〉十二章》教案15

  一、背景資料,明確學習重點

  (屏幕顯示)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

  (屏幕顯示)

  《論語》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寫,以語錄體和對話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屏幕顯示學生批注“語錄體”)

  《論語》首創語錄體的寫法,語言精警生動,充滿智慧,格言警句,美不勝收。

  (屏幕顯示)

  《論語》,名句的集錦、格言的薈萃、成語的寶庫。許多成語,如盡善盡美、三思而行、舍己為人、學而不厭、循循善誘、舉一反三、溫故知新、言傳身教、不恥下問、見義勇為、當仁不讓、任重道遠、死而后已等,早已融入我們的血液。

  師: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分為略讀和細讀兩個步驟。略讀,了解一下;細讀,深入地品析。

  二、略讀文本

  (屏幕顯示)略讀

  師:學習本課可以有四種收獲,請做筆記。

  (屏幕顯示)激勵志向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屏幕顯示)陶冶情操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屏幕顯示)啟迪智慧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屏幕顯示)積累語言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師逐一講解每一句的意思。學生不齊讀,不齊背,各自開始讀背起來。)

  三、細讀文本

  (屏幕顯示)細讀

  (屏幕顯示)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回: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

  賢:有道德的,有才能的,高尚的。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堪:能忍受。

  憂:憂愁,這里指“我看而憂愁”。

  (老師逐字逐句講解,學生朗讀。)

  (屏幕顯示)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只有)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窮巷陋室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貧困,顏回卻依然快樂。真是賢德啊,顏回!”

  (屏幕顯示)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章是這樣充滿情感地贊美顏回的`,,

  (學生思考,做旁批提問評點)

  (屏幕顯示)

  倒裝、感嘆、反復、描述、對比

  (屏幕顯示)極美的結構深摯的情感

  師:如此短小的篇章,如此精妙的手法和深摯的感情,因此,這一章有著極美的結構,深摯的情感。同學們如果要用這一章來訓練自己的閱讀分析能力,在分析結構上、在分析用詞造句上都是可以反復進行的。

  (屏幕顯示)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飯疏食飲水:吃粗糧,喝冷水。

  曲肱而枕之:彎著胳膊當枕頭。

  (屏幕顯示)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那不合道義而得來的富和貴,對于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樣。”

  (老師逐字逐句講解,學生大聲讀)

  (屏幕顯示)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一章是這樣生動地表達孔子的志趣的,,

  (屏幕顯示)描述抒情

  議論抒情

  (學生做筆記)

  (屏幕顯示)對比賞析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話題:這兩章都.......

  師:這兩章都寫了什么,都有什么,你盡情地去對比、提煉、發現吧。開始思考,做旁批,待會兒我們再來交流。我觀察你們的筆,要動起來。

  (學生靜思默想、做旁批、同桌之間交流、提問評點)

  (屏幕顯示)

  這兩章都寫了貧困。顏回極貧,處之泰然,孔子困窘,自尊自愛。

  這兩章都寫了志趣。顏回貧賤,不改求學的樂趣;孔子不得溫飽,卻安貧樂道。這兩章都寫了心境。顏回貧困,心境恬淡,孔子清貧,視不義之富貴如浮云。這兩章都寫了追求。前者是孔子的深情贊嘆,后者是孔子的自述心志。

  這兩章都描寫生動,情趣盎然,表現了高尚的節操,高潔的品性。

  這兩章都寫了“樂”。坦然的心境,表現了開闊的心胸,表現了內心的強大。

  四、結課

  在大聲讀背中下課。

【《〈論語〉十二章》教案】相關文章:

論語十二章的教案08-22

論語十二章教案08-15

《論語十二章》教案優秀03-09

論語十二章教案15篇09-04

《論語》十二章教案教學設計03-20

《論語》十二章教案教學設計(精選6篇)04-17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賞析04-01

《論語十二章》的教學反思03-31

《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05-30

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