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優秀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草原》的優秀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草原》的優秀教案1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會讀寫“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飄帶舞、馬蹄、禮貌、拘束、羞澀、摔跤、偏西、天涯”等詞語。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和品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感受草原的景色美和作者寫作的語言美,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準備:
讓學生準備些關于草原風情的圖片或相片,上課時到課堂與老師和同學們分享。教師也準備些與草原風光的圖片與歌曲制成powerpoint在課堂上,進行直觀形象的教學。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創設情境
1.首先是教師在powerpoint上展示草原風光的圖片,讓學生在欣賞圖片中,獲得對草原感性的認識,接著教師播放《吉祥三寶》這首歌曲,這樣學生可以在輕松的環境中感受草原的美。
2.同學們,聽了這首歌你的心情怎樣,是不是有一種置身于草原的感覺呢?課前你們收集了有關草原的資料,能談一談草原在你們心目中的印象嗎?
(學生盡情說一說,可以描繪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繪草原綠毯如氈,還可以說一說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風俗等等。)
[運用情景把學生帶到美麗的大草原中,使他們對草原有個初步的認識,知道草原是遼闊美麗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這種初步的認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學產生對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進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藝術家,也是一位文學產量較高的作家,深受人們的愛戴,那么當我們的作家老舍第一次來到內蒙古大草原時,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現在我們就隨著老舍先生一起到美麗的草原看一看。
4.即將來到草原的'你,見了這個題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預測(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們怎么樣?
(3)作者第一次來到草原感受
二。朗讀課文,學生學習生字詞
1.讓學生帶著對草原的向往,全班大聲朗讀課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在讀中感受,并在讀過程中劃出生字詞,如:“勾勒”、 “低吟”等,師生共同來學習生字詞。
三。課文第一自然段分析:
2.教師播放課文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的讀音,學生找出課文第一自然段優美的詞句,讓學生嘗試分析它美在那里?教師對文章中的部分優美詞句進行分析,并向學生提問。問題如:“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舒服......”中的這種境界包括那幾方面的內容?作者老舍描寫草原,分別從那幾方面寫草原(感覺,嗅覺,視角......),作者在文中運用了那些修辭手法?(比喻,擬人......)
優美詞句:“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流入云際。”
“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小詩。”
3.師生交流重點分析“一碧千里”“翠綠欲滴”“久立四望”這幾個詞,教師向學生展示相應的圖片,為學生創造意景。
四。拓展
假如你是一位來草原尋找靈感的詩人,你會低吟一首怎樣奇麗的小詩呢?假如你是一位帶團游覽的導游,你又會怎樣向游客來宣傳草原的美景呢?想一想,你是當詩人還是導游?趕快寫下你們的贊美吧!
五。課件演示,再現草原之美
1.通過剛才的交流,同學們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實的草原又是什么樣子的呢?你們想看一看嗎?(播放草原的有關錄像資料)讓學生再次結合文章內容,再次感受草原遼闊的風光。
六。板書設計:
——老舍
一碧千里
翠綠欲滴
課后布置:
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背誦第一自然段,并把優美詞句進行摘抄。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溫習舊知識,聯系新知識,能由景美自然過渡到情深這一層次。
2.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進行師生對話,交流共同學習作者是從那些方面突出蒙漢兩族人民情深。
一、復習引入,進入美麗的草原
1.復習有關詞語:
教師出示: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飄帶舞馬蹄拘束、天涯這幾個詞,讓學生正確朗讀。
2.指名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同時其它同學回憶下作者抓住哪些方面來寫了草原的美景的?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們已經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實最讓人感動的不僅是草原的景美,這里的人們還非常的熱情,現在就讓我們再一次來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三。小組合作性學習與教師啟發性教學相結合
教師指導學生小組合作自學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
在這兩自然段學習到什么?(學生小組討論后,讓小組代表匯報學習到的內容。)教師注意對學生進行點撥。
匯報:這兩自然段,主要寫了草原人民熱情迎接: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很
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抓住這句話感受草原的寬廣和草原行車的灑脫。)
2.像一陣風吹來似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服,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來。(身著盛裝是蒙古人民的一種熱情的待客方式,他們策馬疾馳而來,充分看出他們的熱情。)
3.寂靜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也不知是誰的手,總是熱乎的握著,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聲音的嘈雜,草原的熱鬧,手與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熱情。)板書:襟飄帶舞策馬疾馳握手不放笑了再笑
4.同學們這種熱情,真是讓人感動不已,你體會到了嗎?那么你能夠帶著
蒙古人民的熱情來讀一讀嗎?
四、情感升華體會蒙漢情深
1.多么美麗的草原之景!多熱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感受他們把酒話別的激動場面。
2.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3.全班匯報,教師相機點撥。
(1)主客見面時熱烈歡騰的場面。引導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員,你會說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賓客。客人會怎樣感謝?
(3)干部和老翁這些有身份的人給客人敬酒。說說你的祝酒辭。
(4)鄂溫克姑娘給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賽馬摔跤等。用自己的話去贊美
他們。
(5)投影出示: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你怎樣理解這句話?
你從這句話中又讀出了什么?
五、品味全篇 總結寫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細寫:
3.寫實質樸不加雕琢:
六、回顧情境置留作業
如果你就是隨從老舍先生一同進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當時會有怎樣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筆,盡情釋放,寫出你的感受,好嗎?請課后認真完成。
七。板書設計
情深
迎客---相見---款待---聯歡
《草原》的優秀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1、2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體會蒙漢情深、民族團結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感悟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體會“蒙漢情深”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第1、2自然段。
3.感悟草原的“景色美”,激發學生熱愛草原的思想感情。
一、情境導入
1.出示地圖,簡介內蒙。師:這里是土壤肥沃,牧草茂盛,野花芳香,空氣新鮮,湖泊晶瑩的內蒙古大草原,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這風景如畫的草原上。草原風景美,蒙族牧民更美……
2.欣賞音畫,走近草原。播放多媒體音畫《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說說草原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導入新課,齊讀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跟隨著我國現代作家老舍先生,走進內蒙古,走進——(生齊讀)草原,作一次草原之旅。
點評
從“地圖”到“音畫”再到“課文”,逐步縮短“草原”和學生之間的時空距離,并為整篇課文的閱讀營造出“美”的氛圍。《美麗的草原我的家》中優美的草原風光畫面,為后面學生閱讀課文第1、2自然段,在腦海中想象草原美景提供了“相似經歷”的支撐。
二、初讀課文
1.出示生字新詞,指名讀、齊讀。
迂回、玻璃、襟飄帶舞、彩虹、馬蹄、羞澀
2.自由交流預習中理解的新詞。
重點交流:渲染、勾勒、迂回、鄂溫克。
3.指名逐段朗讀課文,說說每段大意。
讀中正音,讀后交流每節的大意,點出五幅畫面:草原景色——遠道歡迎——相見握手——盛情款待——斜陽話別。
4.用最簡練的語言說說課文的大意。
我們訪問內蒙古大草原,看到草原的美麗景色,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熱情歡迎。
板書:景、人。
點評
初讀課文環節,首先重基礎,一是,關注生字新詞的預習情況,讀準字音,了解詞義;二是,關注課文的朗讀情況,做到書不讀通,不開講。其次重整體,一是,把每一個自然段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讀懂大意,形成畫面;二是,把全文看作一個更大的整體,將五幅畫面疊加,讀懂全文大意,最后濃縮為兩個字——“景”、“人”,為接下來引導學生精讀課文留下伏筆。
三、感悟“景色美”
1.指名朗讀第1自然段,想象草原的景色。
師:誰愿意為我們做導游,帶著我們走進草原,來欣賞草原的景色?
2.自讀自悟,圈點批注: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點,你最喜歡哪里?
3.師生互動對話。
(1)天:更可愛——空氣清鮮,天空明朗。
品味“那么……那么……”。
(2)地: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平地綠,小丘綠,羊群白。
品味“羊群——白色的大花”、“草原——無邊的綠毯”、“小丘——中國畫”、“翠色欲流——流入云際”。
板書:景色美。
4.自讀自悟,圈點批注:用“——”畫出此時作者的感受,并與自己的感受聯系起來體會。
5.師生互動對話。
(1)為什么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滿心的愉快?
(2)從“驚嘆”、“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詩”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3)駿馬、大牛在回味著什么?除了駿馬、大牛在回味,還有誰在回味呢?(作者、讀者,包括課堂中的你我他)
板書:愉快驚嘆。
6.配樂朗讀,閉目想象。
師:讓我們在優美的草原牧歌中來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
7.反復朗讀,熟讀成誦。
背誦提示,點明寫法:(天)空氣——天空——(地)天底下——羊群——小丘——(感受)這種境界——在這境界里——。
8.小結過渡:跟隨著作者的筆觸,我們仿佛置身在美似畫卷的草原之中,陶醉在天空的清鮮明朗、大地的一碧千里之中,怎能不愉快驚嘆呢?接下來,還有更加迷人的畫卷在等著我們欣賞呢。誰來往下讀。
9.指名朗讀第2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想象草原的景色。
10.自讀自悟,圈點批注:從這一部分中,你讀出了草原的景色還有哪些特點?
11.師生互動對話。
(1)遼闊: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
(2)靜寂: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么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師:草原的遼闊與靜寂,愈顯出草原景色的美不勝收。
1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熟讀成誦。
點評
“景色美”這一部分內容的閱讀,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之一。上述教學設計,凸顯閱讀對話教學理念。首先,圍繞文本解讀核心,精心預設對話話題——“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點?”這個話題解讀的容量大,涵蓋了課文第1、2自然段中的主要內容。話題解讀的個性化,可以兼顧到不同學生的解讀空間。其次,讓學生充分經歷閱讀對話教學的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潛心會文、自主對話,引導學生圍繞話題,圈點批注。第二層次是師生交流、互動對話,引導學生圍繞話題,品詞析句。第三層次是熟讀成誦、內化積淀,引導學生沉淀話題,積累語言。再次,在閱讀對話教學過程中,時時關照學生自我的體驗。引導學生把自己放到文本之中,反復地揣摩,仔細地推敲,認真地品味,不斷地咀嚼,走進文本言語的深處,走進作者心靈的深處,去傾聽文本的聲音,去感受文本的色彩,去體驗文本的意境,去觸摸作者以及自己的情愫。
四、作業
1.聽寫生字詞。
2.摘抄第1、2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擬人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3.背誦課文的第1自然段。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2自然段。
2.感悟草原的“人情美”,說說對“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句話的理解,體會蒙漢情深、民族團結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一、復習導入
齊背第1自然段,“回味”草原的美麗景色。
二、感悟“人情美”
1.師:上節課我們欣賞了草原的美景,這節課我們來感受草原的人情。
自讀自悟課文2~5自然段:用“~~”畫出主人迎客、相見、款待、話別的有關語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導學生在書上圈點批注)
2.師生互動對話。
先讀自己所畫的語句,再說自己讀出的印象。
(1)遠道歡迎:男女老少、各色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飛過來、幾十里外、歡呼著、飛馳著、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飛過小丘。(歡迎的人多,場面盛大,熱情好客)
(2)相見握手: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心情激動,場面熱烈,熱情好客)
(3)盛情款待:奶茶奶豆腐羊肉,舉杯敬酒唱歌,禮貌親熱微笑,干部老翁姑娘。(非常尊敬,氣氛熱烈,熱情好客)
(4)斜陽話別:飯后,套馬、摔跤、舞蹈、騎馬;夕陽西下,不忍分別。(氣氛融洽,情意深厚,熱情好客)
3.師:蒙古族人民給我們留下了這么多深刻的印象,這其中印象最深的一點是——“熱情好客”!
指名四人朗讀2~5自然段,體會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的特點。
4.面對熱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課文中沒有直接寫出來,但我們可以透過2~5自然段中的文字,感受到作者此時的心情?
板書:人情美、興奮動情。
點評
“人情美”這一部分內容的閱讀,是本文教學的又一重點。上述教學設計,在閱讀對話教學中,注重凸顯兩個方面的價值引領。
一是,凸顯核心話題的價值引領。在“人情美”這部分內容的閱讀中,引導學生緊緊扣住一個話題——“自讀自悟課文2~5自然段:用‘~~’畫出主人迎客、相見、款待、話別的有關語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這是一個很好的核心話題,它使課文2~5自然段中紛繁蕪雜的閱讀對話點得以刪繁就簡,可以給予學生充足的.自讀自悟、自主交流的時空。在這個核心話題的價值引領下,閱讀對話教學過程就會變得簡約,但卻又是內涵豐富的。
二是,凸顯文本核心的價值引領。在學生對2~5自然段中的“人”作了多元解讀后,一方面需要尊重學生的多元解讀,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凸顯文本核心的價值引領。教學中,要把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這一核心價值凸顯出來,并通過朗讀讓“熱情好客”在學生的腦海中定格。
三、感悟“蒙漢情深”
1.引讀:同學們,草原上景色美,讓作者愉快驚嘆;草原上人更美,讓作者興奮動情。太陽已經偏西了,誰也不肯走。是呀!——(生齊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2.請聯系全文理解這兩句詩。
3.師生互動對話。
板書:蒙漢情深、依依惜別。
(1)“蒙漢情深”是什么意思?“蒙漢情深”體現在哪里?
(2)“天涯碧草”是什么意思?“天涯碧草”體現在哪里?
(3)展開想象,說說這兩句詩所描繪的情境。
(4)從這兩句詩中,你讀出了什么?(蒙漢情深,民族團結)
(5)課文以詩結尾,你覺得怎么樣?(總結全文,升華主題)
4.指導誦讀。
點評
抓住課文結尾這兩句詩總結全文、升華主題的特點,把“詩句”附著在“文本”中作感性解讀。在讀懂詩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詩中的感情,讓“蒙漢情深”、“民族團結”的文本主題得以歸結升華。最后,引導學生從語言表達形式上,來領悟作者以詩結尾的“妙筆”。)
四、品味“文字美”
1.選讀文中自己最喜歡的句段,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
比喻句、擬人句,靜態描寫、動態描寫,寫景、敘事、抒情;優美詩句……
2.出示文中幾處矛盾的語句,引導學生品味。
(1)“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2)“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3)“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看不見什么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4)“這時候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
點評
《草原》這篇課文語言簡潔生動,情感真切自然,是一篇文美、景美、情美的典范作品。老舍先生不愧被譽為“語言大師”,文中比喻、擬人信手拈來,其中最鮮明的語言特色是老舍先生故意將互相對立和排斥的描寫,巧妙地熔于一爐,在看似矛盾的語言背后,可以讓讀者讀出豐富的內蘊。因此,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對這么多清新自然、貼切傳神、內蘊豐富的語言文字,需要引導學生作“反芻”式的品味。在文本解讀過程之中,注重文字品味,把語言的內容和形式融合在一起。在文本解讀結束之后,作“反芻”式的文字品味,豐富積淀學生的語感。
五、 總結全文
讀著老舍先生的《草原》,我們仿佛也作了一次身臨其境的草原之旅。草原的景色美,使人愉快驚嘆;草原的人情美,使人興奮動情;蒙漢情意深厚,使人依依惜別。
六、作業
1.背誦課文的第2自然段。
2.聯系課文,說說對“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句話的理解和體會。
3.聯系課文,搜集資料,了解內蒙古民族風情。
板書設計:
景色美(愉快驚嘆)
草原人情美(興奮動情)
蒙漢情深(依依惜別)
《草原》的優秀教案3
教學目標
1、 通過學習這首歌曲,使學生初步感受蒙族音樂的特點,并形成熱愛民族音樂的美好感情。
2、 小組合作表演,提高學生音樂表現力。
3、用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并背唱歌曲。
教學難點
掌握四分音符與二分音符的時值。
教學用具
多媒體 電子琴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新課導入
多媒體播放大草原風景圖片
師:草原上都有什么?(學生結合圖片,自由發言,教師做提示引導) 解:藍天上有白云,地上有馬,牛,羊,高山,河流。
三、新課學習
1、初次聆聽
思考:這首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速度是快還是慢?
解:蒙古草原寬廣、美麗,蒙古人生活在美麗遼闊的環境中,歌聲是那么的悠揚動聽,讓人聽了心曠神怡。
2、再聽風格
方法:學生閉起眼睛感受,身體可左右律動,仿佛置身美麗的大草原中。
3、讀讀歌詞
跟隨老師按照歌曲的'節奏有感情的朗讀歌詞。
4、教師范唱
老師也忍不住想要唱一唱這首歌曲,請同學們用四三拍的強弱規律為老師打著節奏好嗎。
5、聽唱法,小聲跟唱 通過多媒體學習
6、解決重點
跟電子琴唱準“3 5 6”,并輔以科爾文音樂手勢
7、解決難點
二分音符與四分音符的時值。方法:聽辨歌曲中二分音符、四分音符音的長短。
師:找一找每一小節的歌曲哪個字唱的短,哪個唱的長?
解:長的有高、照、跑、叫、壯、肥。
8、有感情的通唱歌曲 多遍
四、對比學習《我是草原小牧民》 1初次聆聽
對比《草原上》,這兩首歌曲都是蒙族歌曲,兩首歌曲的情緒、速度有什么不同? 2再次聆聽
再一次體會歌曲的情緒 3按節奏讀歌詞 4跟伴奏學唱 5完整演唱
五、完美結課
蒙古族是一個游牧民族,蒙古人生性自由豪爽,他們能歌善舞,有很多獨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和音樂,他們也特別熱情好客,等你們長大了可以去那里感受一下美麗的大草原。
《草原》的優秀教案4
教材簡析
這篇精讀課文是一篇敘事散文。文章主要記述了作者到內蒙古草原訪問時所看到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熱情歡迎、盛情款待來訪各族同胞的動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團結友好的深厚情誼。
全文按照訪問的順序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講作者初次見到草原的美麗景色和感受。這一部分是寫景,作者用簡練、生動的文筆描寫了草原的美麗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講作者訪問草原的經過。作者按照“遠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內——聯歡話別”的順序,描寫了蒙古族人民熱情歡迎、款待遠客的情景。這一部分是敘事,語言樸實、流暢,耐人尋味。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一類生字,積累詞語,運用關聯詞語造句。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第1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體會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友好的深厚情誼,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通過引導學生自主讀書,用心感受和體會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
2.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按照空間位置、事情發展、思想感情三條敘述的特點。
課前準備
1.布置同學搜集老舍先生的簡歷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關草原的文字資料、圖片、歌曲等。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看見過草原嗎?誰想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生自由談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遼闊無際、一碧千里、牛羊肥壯、野花遍地,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草原吧。(出示草原美景圖或放映草原的錄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們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國現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帶著這種感覺寫下了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的第十七課《草原》的。
5.板書課題:17 草原
二、初讀課文,理解大意。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還要注意讀書姿勢要正確。
3.指生讀生字、生詞,教師及時正音。(可采用指名讀、輪讀、齊讀等方式)
4.你覺得哪個生詞的意思比較難理解,而你已經理解了,介紹給大家。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個別生詞意思:翠色 欲流、一碧千里、墨線勾勒等。
5.你覺得哪個生字容易寫錯,請提醒大家。
6.指生逐段朗讀課文,及時糾正讀錯的字詞。
7.默讀思考:課文的每個自然段講的是什么內容?一會兒把你讀懂的自然段讀給大家聽。
8.學生讀書思考后回答問題,教師及時板書:
第1自然段:草原美景和作者的感受(寫景)。
第2—5自然段分別寫:遠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內、聯歡話別(這部分敘事)。
三、精讀課文,理解和體會草原美景。
1.初讀課文后,草原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2.圍繞草原“景色美”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你從哪些字詞、句子和段落感受到草原的美麗景色。
3.引導學生從作者對草原景色的描寫和自己的感受兩個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寫:天空、空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線條柔美,羊群,等;感受: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駿馬和大牛靜立不動,好像……,等。
4,在引導學生理解內容的同時,進行朗讀和背誦指導。
5.指導學生課上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師生回憶:課文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2.指一生背誦課文,全班背誦課文。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體會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
1.指生朗讀課文。
2.默讀思考、標劃:你從哪里體會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
3.學生匯報,教師及時引導、歸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體會:
(1)遠道迎客——一群馬,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幾十里外歡迎遠客,等。
(2)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也不知道誰的手,總是熱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內——一點兒不拘束,不大一會兒,干部、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再舉杯,再回敬,鄂溫克姑娘既大方,又有點羞澀,等。
(4)聯歡話別——飯后,小伙子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民族舞蹈,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等。
4.面對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我們”有哪些表現呢?(引導學生從課文的描寫中,體會客人們的表現——有禮貌,親熱,一點兒也不拘束,依依惜別)。
5.指導學生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三、延伸拓展。
1.引導學生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含義。
2.在話別的時候,主人會對客人說些什么?客人又會對主人說些什么?如果客人中有北京人,有新疆人,等等,他們會對主人說些什么呢?
3.本文只是表達蒙古族和漢族人民的團結互助嗎?如果不完全是,那么,老舍先生還想表達些什么?(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要表達的各民族團結互助,情誼深厚的主題)
四、總結全文。
五、作業
1.書寫字詞。
2.背誦第一自然段。
3.搜集表現各民族人民團結互助的故事。
《草原》的優秀教案5
活動目標:
1、知道蒙古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了解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2、通過觀看音像資料和圖片,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
3、對蒙古族產生好奇感。樂意隨著音樂表演蒙古舞蹈。
活動準備:
1、收集關于蒙古族風情的影像資料。
2、中國地圖一張。
3、蒙古音樂舞蹈《小小騎兵》。
活動過程:
1、播放蒙古族影像資料,讓幼兒初步了解蒙古族的民族文化。
(1)教師:剛才你們看到了什么?你知道他們是哪個民族的人嗎?
(2)他們穿的衣服是怎樣的?他們住的房子又是怎樣的?他們是怎樣生活的?他們說的話和我們一樣嗎?他們說的話和我們一樣嗎?
(3)引導幼兒學習一句蒙語,例如:“你好”。
2、分段欣賞,進一步感知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1)歌曲欣賞。
(2)欣賞蒙古族的民族舞蹈。
(3)了解蒙古包。
教師:蒙古族住在哪里?蒙古包是什么樣子的?
3、出示圖片,進一步感知蒙古族的民俗風情。
(1)教師(出示食物圖片):你知道蒙古人喜歡吃什么?認識酥油、奶酪等。
(2)教師(出示馬頭琴):你知道這是什么嗎?它由什么用?
(3)讓幼兒欣賞一段馬頭琴的彈奏的`音樂,讓幼兒感知馬頭琴悠揚的琴聲。
4、知道蒙古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
(1)教師出示地圖,找出內蒙古的位置,并貼上標志。
(2)啟發并引導講述自己知道的民族,教師總結。
5、音樂舞蹈:《蒙古舞》。
引導幼兒觀看錄像,學習表演簡單的蒙古舞蹈。
《草原》的優秀教案6
教學內容:蒙古族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用優美、親切的聲音演唱歌曲,突出學生為主體,通過情感體驗和肢體語言的融合互動,培養學生的協調交往能力。
2、拓寬思維,豐富知識,為學生自主發展提供一個開放的空間與平臺,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3、借助多種手段讓學生在培養集體意識的同時,感受集體創作帶來的樂趣,結合教學激發學生民族情感,增進民族團結。
教學重點:能用自然優美的聲音唱歌,會創編協調大方的動作來表現歌曲。
教學難點:讓學生體驗把握蒙古族音樂的風格特點。
教具準備:鋼琴、蒙古族服飾、課件、部分打擊樂器。
教學過程:
一、 感受蒙古風情。
1、導入:
師:今天馬老師要帶大家去一個美麗神奇的地方,想知道去哪里嗎?(想)我先不告訴大家,一會到了你就知道了!今天我們不坐汽車火車,也不乘飛機,那讓我們一起騎上馬兒出發吧!(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老師帶領學生做起碼的動作。)
2、觀賞課件,了解蒙古風情。
師:我們到站了,請看!我們到了什么地方?(課件展示:藍天、大草原、牛羊群、蒙古包。。。。。。)生:(內蒙古大草原)
師:你看到這里有什么?
生:藍天、白云、蒙古包。。。。。
師:說得好,這個美麗的地方就是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地。你知道蒙古族嗎?誰來把你知道的告訴大家?
生:自由說。
師: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勤勞善良,他們喜歡騎馬射箭,能歌善舞。他們的飲食以牛羊肉和奶為主,他們的服飾也很有特色,(課件展示:蒙族服飾)男女都穿寬大長袖的.袍子系腰帶,長筒靴,平時以紅、黃色布纏頭,女子盛裝時戴漂亮的頭飾。
生:欣賞課件畫面。
師:更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那達慕盛會,非常熱鬧,我們看看他們都干些什么?(課件展示:摔跤、騎馬、射箭三幅圖片。)你想參加嗎?
生:想。
3、創編,聲音創編同時進行。
師:誰想來為大家表演摔跤、騎馬、射箭的動作呢?
生:試著表演創編的動作。
師:誰能為這些動作配上聲音呢?
生:創編聲音并上臺表演。(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展示:摔跤:嘿—嘿—,騎馬:嗒嗒 嗒嗒 嗒嗒 嗒嗒,射箭:嗖0嗖0)
4、游戲:找朋友
師:這些動作下面有幾種節奏,這些節奏應該和那個動作交朋友呢?(出示動作名稱、節奏與象聲詞的課件,引導學生找出相應的節奏。)
5、課件三幅畫面,師選擇不同畫面,請學生作出相應的表演。(表演是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設計意圖】1.創設情景是導入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的必須手段。我根據主題內容運用多媒體,創設蒙古族那達慕大會的情景進行教學,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興趣,積極參與,并能產生相關的聯想、想像。2.借助觀看蒙古族那達慕大會的課件,讓學生在模仿摔跤、擠奶、射箭、賽馬等動作來體驗民俗的同時,進行節奏練習,以及學生的即興創編能力的培養,使之在玩玩跳跳中輕松達到教學目標。3.在體驗民俗、節奏練習及即興創編時都采用本課歌曲做為背景音樂,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反復感受、體驗蒙古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風格特征,提前熟悉歌曲的旋律,為下面的歌曲教學做準備。
《草原》的優秀教案7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篇文字優美,內容新穎的散文。寫的是早晨,草原從睡夢中醒來,牧民們趕著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現了草原一片繁榮興旺的新氣象。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草原在黎明的鞭聲中醒來。第二自然段寫牧民們趕著羊群奔向劃原。第三自然段寫牧羊人在遠處放牧的情景。插圖形象地再現了課文內容,可供學生觀察,想像,以加深課文內容的感受。
二、教具安排:
插圖、卡片、生字卡、田字格
三、教時:
3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①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②認識新偏旁(二)重點、難點、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這一學期,我們學過《小池塘》、《春到梅花山》之后,知道了什么?
(春天來了,農村的池塘美了,梅花山梅花盛開,也很美
2、小朋友們,我們今天再到草原去看看,那里春天的早晨怎么樣呢?
(板:草原的早晨)領讀:
師:我國的'內蒙古及兩部黃土高原,有雜草叢生的大片土地,間或雜有耐早的樹木,適應放牧牛羊。
3、說能說說記住“原”學的辦法。
(教“廠”字頭)
二、初讀指導:
1、引導看課本上的插圖,說說圖上畫了些什么?
(牧民們騎在馬上,揮舞著鞭子,羊兒蹦跳著向前奔)
另一幅圖上畫了些什么呢?
(牧民們騎在馬上,照看羊群;一群群羊兒在草地上吃草)
2、學生自讀課文
要求:①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
②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畫出生字新詞。
3、檢查自讀情況
①指讀一節
出示啪、鞭、打破、黎明、寧靜、鋪滿、新綠
這些詞中哪些詞語的意思已經懂了,交流
小結:
黎明:天快要亮或剛亮的時候
寧靜:安靜
新綠:剛剛出現的綠色。
②指名讀第二小節
出示帶有生字詞的語句:無邊的草原,牧民們跨上駿馬
交流:“無邊的草原”說明草原怎么樣?(草原大,看不到邊)
“牧民”是牧區中靠畜養和放牧羊,牛生活的人。
“駿馬”指好馬,走得快的馬。
問:“牧民們跨上駿馬”是什么意思?
(3)指名讀第三小節
出示生字詞:遠處,飄動。
(4)復習鞏固生字詞
①認讀
②結合認讀生字教新偏旁
三、作業
1、讀讀,寫寫下面的生字詞
草原 打破 新綠 無邊 牧民 遠處 飄動
想想怎樣記住這些生字
2、寫出下列新偏旁的字:“扌”字旁 ( )
“文”折文旁( )
“廠”字頭 ( )
3、練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的: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另寫生字
二、教學重點、難點:
背誦課文,另寫生字
三、教學過程:
1、復習檢查
(1)出示卡片,指名認讀詞語
草原 打破 新綠 無邊 牧民工 遠處 飄動
(2)聽寫,說出“處”“牧”“原”的偏旁
(3)指名朗讀課文
四、精讀訓練:
1、第一自然段
①思考:這一自然段寫的是什么季節,什么時間的事:
你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季節:春天 新綠鋪滿草原)
時間 早晨 黎明
②口頭填空:
鞭聲打破 寧靜。 草原醒來了。
(3)自由討論并交流:“草原醒來了”,是什么意思?
(春天來了,天氣轉暖,草也露出了新芽,就好像草原睡了整整一個冬天,現在醒過來了)
(夜,靜悄悄的,草原也跟著人們一樣睡著了。早晨,人們開始了一天的工作,草原由靜到動,就像醒過來了。一樣)
指導:響亮、黎明、新綠。
2、第二自然段:
①想一想:這一段寫了什么?(板書:羊兒牧民)
②再讀課文,準備口頭填空:
羊兒涌出了圈門, 奔向 草原牧民們 ,追趕那 。
③交流:一只只:羊兒多
蹦跳著:羊兒歡快
無邊:草原大
跨上:牧民懷著歡樂的心情
④這一段寫羊兒多,牧民歡樂,感情朗讀。
3、第三自然段
①只有一句話,誰會誰讀
②寫草原上羊兒多,牧民歡樂
③作者為什么說“一群群羊兒像朵朵白云在飄動:
(羊、云都是白色的,并不斷移動,它們有相似的地方)
三、課文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作業:
1、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 )鞭聲
; ( )草原
( )羊群觀點 ( )清香
2、照例子填空:
一( )春雷 一( )氣
一( )白鵝 一( )小船
3、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的:
學寫新字詞
完成有關練習
二、教學重點:
認識生字,寫好生字
三、教學難點:
認真書寫
四、教學過程:
1、復習檢查
(1)出示生字詞
草原 打破 新綠 無邊 牧民 遠處 飄動
五、部誦指導:
① 的 ,打破了 。 草原醒來了。
② 羊兒 圈門, 奔向 。牧民們 ,追趕那 。
③ 羊兒像 在飄動,藍天下回蕩著 。
練習背誦
寫字指導:
1、出示生字
無 打 處 民 動 牧原新
指名認讀
3、仔細看田字格內的“打、動、牧、新”,比較在結構的安排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根據學生發言、歸納:
打:左高右低
動:左低右高,下面也不齊平。
牧:左右兩部分一樣高
新:左右兩邊上面齊平,右邊“斤”的豎拍長。
無:獨體字
處:半包圍結構,第三筆平捺
與“外”相區別
七、作業:
練習描紅
各自練習寫生字,難寫的多寫幾遍。
板書:
5、草原的早晨
羊兒 牧民
一只只 涌出 跨上 追趕
一群群 飄動 歌聲
(多) (樂)
教后小記:
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草原是陌生的,教學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運用錄像展現大草原的美麗,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課上并沒有立即就讓學生看錄像,一面是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通過讀書,讓學生有所觸動,有所感受,進行質疑,這時,錄相的加入讓學生的疑問與圖像相聯系,把觀察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加強了詞語與事物表示的聯系,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體會和理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草原》的優秀教案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演唱這首歌曲,通過沙錘、三角鐵的學習和給歌曲伴奏,感受蒙古歌舞的民族風格。
2、學習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節奏,模唱簡單旋律,加強學生的音準、節奏的學習。
教學重點:通過學習演唱感受蒙古歌曲的民族風格,激發學生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
教學難點:通過聽、唱、奏掌握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
教學用具:多媒體、鋼琴、打擊樂器(沙錘、三角鐵) 教學過程:
一、 師生問好。
同學們和老師跟隨音樂一起做律動。
二、 情境導入。
出示課件,請同學們說說圖片中有哪些美麗的風景。 (邊放幻燈片邊播放《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1、 情景想像,進入主題。
(讓學生自由發揮想象,老師作提示:天上有什么,地上有什么,草原是什么顏色等)
2、初步掌握歌曲風格:
播放《草原上》,聽的時候思考這首歌曲是什么速度、情緒、節奏和旋律是怎樣的`? 師生討論。
3、 老師和學生一起總結蒙哥歌曲的風格。
三、 新課學習。
1、 學習歌詞。
(老師講解歌詞,熟悉后學生按照節奏跟伴奏朗讀歌詞)
2、學唱旋律。
分析哪些字唱的短,哪些字唱的長,學習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節奏。
3、 學會后,小組表演。
4、聽琴模唱旋律。
5、 認識三角鐵和沙錘,并為歌曲伴奏。
四、 課堂總結。
復習課堂內容,總結歌曲風格特點以及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演唱。
(下課,播放《草原上》,同學們跟隨音樂離開教室)。
《草原》的優秀教案9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練習用關聯詞語造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3、給課文分段,初步理解課文。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詞,理解課文段落。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錄像導入
你到過草原嗎?在電影,電視中見過草原嗎?作家老舍先生用他親身的經歷,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請看錄像。(單擊題目后的錄像)。
二、檢查習題
1、請五名同學按順序每人讀一個自段。
2、糾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詞。
3、出示生字卡片,讀生字。“勒”讀le,不讀lei,“迂”讀yu,不要讀成yu,“馳讀chi,不要讀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誰?寫的是哪里的草原?(寫的是內蒙古草原上的陳巴爾旗的牧業公社。旗相當于縣。牧業公社就是現在的牧業鄉。)
三、初步理解課文
1、默讀課文
2、思考,討論
〈1〉本文按什么順序記敘了訪問的過程?(地點轉換順序)
〈2〉按方向過程,課文可分幾段,為什么?(有三種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們按五段來分析課文。第一段講初次見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講主人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第三段講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況;第四段講進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獻歌的情形;第五段講主客話別。)
3、播放錄音,透過語言文字展開
想象,聽完朗讀后,(單擊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錄像)
〈1〉本文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課文有表達這樣思想感情的句子嗎?請找也出來,說說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單擊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學生各讀這句話,進一步體會這句話表達的感情。
4、指名朗讀課文,要讀出文中表達的感情。
四、練習
1、課后習題4,指導用關聯詞語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2〉“既……又……”是兩種情況兼而有之,在這一句中,表示一個事物的四個方面。
〈3〉“不管……總是……”是表示條件不同,結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組詞
五、作業
1、課后練習題2。
2、用課后練習4的關聯詞造句。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領會課文中對事物靜態和動態的描寫領會草原的景色秀麗,地域遼闊。
2、理解課文第一段,朗讀,背誦第一段。
教學重點:
體會第一段中動態,靜態的描寫。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是怎樣描寫草原景色的靜態,動態的。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本文共分幾段,每段主要寫什么?
2、課文哪一句話點明了文章的中心?這一句話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指導學習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讀第一段
〈二〉播放錄像,領略草原的美麗風光,(單擊第一自然段前的錄像)
〈三〉單擊目錄中的確良13課課題,出現草原畫面,加深對草原風景的印象。
〈四〉思考討論
1、從“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讀出哪些意思?(點題,第一次初到草原。)
2、課文是從哪倆個方面寫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齊讀描寫天空的一句話
討論:(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想高歌一曲?(單擊“高歌一曲”)
(2)“我”為什么感到這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
(3)課文中連用兩個“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強調了什么?(單擊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樣的景象?作者是怎樣描寫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樣的景象?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4、請同學讀一讀課文,討論交流
(1)解釋“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這句話是什么意思?說說為什么遼闊無邊的草原卻沒給人迷蒙,空蕩的感覺呢?(單擊“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寫草原時,具體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小丘,平地,羊群,顏色有綠有白,形態有動有靜)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為什么說小丘像只用綠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國畫?(單擊品句三和“渲染,中國畫,翠色欲流”這三個詞語。)
(4)“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如何理解?(單擊品句4)
(5)小丘本身會流動嗎?作者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這個“流”字給我們什么感覺呢?(單擊“流”這個詞語。)
(6)這樣的境界使“我”產生什么樣的感受?“我”為什么會“驚嘆”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麗的小詩?
(7)這樣的境界為什么會使駿馬和大牛都靜立不動?課文中為什么用“好象“一詞?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單擊品句七和”回味“詞語)。
〈五〉小結
老舍先生以滿腔熱情,以輕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動的語言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這種美麗體現在草原遼闊而不空蕩,寧靜而不死氣沉沉、到處充滿蓬勃的生機。我們可以通過如詩如畫的草原美景,體會到草原動態美和靜美。
〈六〉、播放錄音(單擊這一自然段前面的錄音)
〈七〉指導朗讀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讀,讀出作者對草原的熱愛之情。
三、達標練習
這一段主要寫了幾層意思?學生在課本中用——標出,并畫出靜態和動態描寫的句子。想一想,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根據分層,思考怎樣背誦才又快又準?(單擊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業
背誦第一段。
第三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后四段內容,受到熱愛祖國、加強民族團結的教育。
2、領會課文中靜態和動態的描寫。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里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動情景。
教學難點:
進一步理解事物的靜態和動態。
教學過程:
一、背誦第一段。
二、指導學習第二段
(一)指名讀第二段。
(二)指導給第二段分層和概括層意。(可以分作三層。第一層講在去陳巴爾虎旗的.牧業公社的路上;第二層講走了許久,看到了河、馬群,聽到了鞭響;第三層講“我們”在距離目的地幾十里以外受到熱情的歡迎。)
(三)思考、討論
1、解釋“灑脫”的意思,為什么在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單擊第二段品句一)
2、“遠遠地望見了一條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這句話中的“河”為什么要加感嘆號?(單擊品句二)
3、說說第一、二層所講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齊讀第三層,思考、討論
(1)聯系上下文,說說“忽然”的意思。(情況變化很快,出乎意料,沒有想到。)
(2)說說“我們”快到公社時,草原上出現了怎樣的景象?這些景象說明了什么?(學生找第三層的有關語句讀一讀)
(3)“群馬疾馳”和“襟飄帶舞”寫出了什么特點?(單擊品句三)
(4)作者把歡迎遠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為什么這樣比喻?(單擊品句四)
(5)作者是怎樣寫靜態的草原熱鬧起來的場面的?學生讀讀有關句子,提問這句話說明了什么?表達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單擊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時,景象有什么不同?課文描寫的景象由靜到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6、指導朗讀第二段,從語氣的變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靜到動的變化。
三、指導學習第三、四段
(一)默讀第三段。
1、思考、討論
(1)這一段是講發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見時,作者寫了哪三多?說明了什么?(單擊第三段品句一)
(3)結合這一段內容,談談你是怎樣理解“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這一句話。(單擊品句二)
2、指名朗讀這一段
(二)指名讀第四段
1、思考、討論
(1)這一段講的是發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為什么說“也不知怎樣的,就進了蒙古包”?
(3)主人是怎樣款待客人的,說明了什么?(“盤腿坐下”給人到了家的感覺;干部、老翁敬酒說明對客人的尊重。)
(4)“``````不管唱的是什么,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會心”是什么意思,大家為什么露出會心的微笑?
2、第三、四段共寫了幾個場面?每個場面是怎樣的盛況?說明了什么?(單擊第四段的析段)
3、指導朗讀第四段,要讀出蒙漢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讀出主人的熱情好客。
四、總結
老舍先生用他親身的經歷,通過優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美麗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遼闊而不空蕩,那里的人民更是熱情好客,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時,也說明了蒙漢人民的深情厚誼。(單擊第五段的析段。)
五、課堂練習
1、句義理解
2、概括中心
3、短文練習
六、作業
1、課后練習3、5
2、預習《鏡泊湖奇觀》
板書設計:
景色→美麗→動情
草原途中→盛況→又動情“我”
|主人→熱情→更動情|
蒙→情深←漢
(民族團結互助)
《草原》的優秀教案10
活動目標:
1、能不受事物顏色,形狀,大小,排列或其他因素的影響,感知5以內等量物體的數守恒。
2、能夠幻燈片出示的圖片,使幼兒擺出相對應的圖案。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幻燈片、錄音機、彩色吸鐵石、不同圖形的卡片
知識經驗準備:
能夠手口一致的點數五。
活動過程:
(1)活動導入:播放喜洋洋的音樂,“小朋友們,看看前面的大草原,漂不漂亮,今天在這片麗的大草原上要舉辦一場舞會,我們來看看都誰來參加了這場舞會。”通過幼兒熟悉的音樂,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以及參加活動的興趣。
(2)出示半張紅太狼的.圖片,讓小朋友們猜一猜,是誰來參加的這場舞會,幼兒猜出是紅太狼之后,出示排列整齊的五張紅太狼的圖片,使幼兒手口一致的點數五,然后請一名幼兒將圖片上紅太狼排列出來的隊形用紅色吸鐵石擺放在黑板上。然后用相同辦法請出美羊羊,用黃色的的吸鐵石將美羊羊的隊形擺放在黑板上。
(3)讓小朋友用不同顏色的吸鐵石,通過點數的方法得知,雖然顏色不一樣,但是他們都是5。
(4)接著將故事進行下去,紅太狼和美羊羊得知自己和對方一樣多之后,美羊羊將自己變大并且換了一個隊形,紅太狼也換了一個隊形,讓5只變了隊形大小不同的美羊羊和變了隊形的紅太狼進行比較,看看他們是一樣多還是誰多誰少,得出結果,他們雖然隊形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但是他們都是5。
(5)結束故事:紅太狼知道自己怎么變也沒有美羊羊多,不高興的回家了,而美羊羊在紅太狼走后,自己跳的很開心,一直跳到天黑,也回家了。
操作活動:
(1)將幼兒分成四組,出示四組圖片,請小朋友進行比較,誰多誰少,只要答對就獎勵幼兒裝有圖片的信封,第四組圖片是老虎和松鼠的比較,比較完交幼兒《上山打老虎》的手指操,鞏固知識。
(2)讓四組幼兒打開老師發給他們的禮物,根據小組編號,按照幻燈片上出示的圖片,擺出相應的圖形,誰先擺好,將擺好的圖片擺到前面的黑板上,四組全部擺完之后,比較他們誰多誰少還是一樣多。
活動結束:
讓幼兒去外面尋找自己喜歡的數字五,進行比較:誰多,誰少,還是一樣多。
活動延伸:
回家看看爸爸媽媽雙手,比較他們的手指是不是一樣多。
《草原》的優秀教案11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毯、陳”等9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綠毯、渲染、勾勒、拘束、羞澀、摔跤”等詞語。
2、自讀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4、通過理解蒙漢人民的深情厚誼,激發學生對草原的熱愛之情。
5、背誦第一自然段。
教學重點
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蒙漢人民的深情厚誼。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9個生字,理解“綠毯、渲染、勾勒”等詞語。
2、正確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3、品味課文美景,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教具準備
課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簡介、詞語解釋、草原風景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出示課件2】教師播放騰格爾的歌曲《天堂》,請同學們欣賞。
2、播放完畢后談話導入: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麗景色?對,是草原。你們一定知道咱們今天要上哪一課了。(板書課題:草原)學生齊讀課題“草原”。請同學們分小組交流一下自己課前了解到的關于草原的資料,談談自己對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們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進內蒙古,走進那遼闊的大草原。
2、 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出示課件3】
“老舍,原名舒慶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筆名老舍,滿族正紅旗人,生于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他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曾經產生過較大的國際影響。老舍的文學語言通俗簡易,樸實無華,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北京韻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內蒙古草原參觀訪問,記錄了當時在草原上的所見所感。今天,我們就緊隨老舍先生的腳步,走進“草原”,感受大草原無與倫比的美麗風光和淳樸熱情的民族風情。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大聲流利地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歡的語句,多讀幾遍。
2、自學課文生字詞,可以用筆在文中圈出來,然后用合適的方法來解決生字詞。
3、檢查學習效果,相機指導。【出示課件4、5】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來。形容綠色濃潤得像要流淌下來似的。
(2)渲染: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畫面,使它分出層次,以加強藝術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3)灑脫:(言談、舉止、風格)自然,無拘無束。
(4)迂回:回旋,環繞。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寬廣。形容十分廣闊的一片綠色。
(6)襟飄帶舞:衣襟和裙帶迎風飄動。
(7)鄂溫克: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省。
(8)羞澀:有點難為情的樣子。
(9)天涯:形容極遠的地方。
(10)勾勒:用線條畫出輪廓。
三、再讀感知,理清結構
1、學生大聲朗讀課文,想想: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介紹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順序將材料串接起來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讀后的收獲,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匯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
4、教師總結。
(板書:初見草原--迎客--待客--話別)
四、細讀課文,品味美景
1、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樣的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的。畫出有關句子,并想一想這些語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2、學生作批注,自我品讀探究。
3、學生小組交流自學結果,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師根據交流結果歸納:(先寫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氣、小丘、平地、羊群這些景物按照從天空到地面,按從上到下的順序來寫的。后寫產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樣抓住景物的特點,運用生動的語言來描繪草原的美麗景色的?
教師重點導讀并理解以下語句:“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這句話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體會比喻的生動形象。)
“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這句話寫的是草原的.美麗風光給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草原的感嘆和贊美。)(板書:風光美)
五、圖片展示,欣賞美景
【出示課件6】多媒體出示“草原風景圖片”,用草原歌曲《請到草原來》或《我和草原有個約定》《遼闊的草原》等配樂,學生用感官來感受草原的美景。
六、課堂總結,布置背誦
1、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生字詞,并跟隨老舍先生一道欣賞了草原上的美麗風景,我想大多數同學可能都有一種沖動,就是想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氣,去仰望蔚藍的天空。讓我們把這一切記在腦海中吧。
2、請同學們課下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探究學習課文,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增強熱愛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導入新課
1、檢查,指名學生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2、談話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領略了大草原的美麗風光。這節課,我們將繼續跟隨老舍先生走進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熱情與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灑脫”
【出示課件8】“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么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指名讀,說說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問題?
重點理解“灑脫”:
(1)“灑脫”這個詞結合上下文來看可換成什么詞?(自由、無拘無束……)
(2)從哪些語句看出“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
(3)教師描述,學生感受:“灑脫”就是沒有紅燈綠燈的障礙,沒有行人車輛的擁堵,卻有一路翠色欲流,盡收眼底,卻有那忽飛忽落的小鳥相伴,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導朗讀,表現“灑脫”:看誰能讀出這種灑脫的感覺,大家來比一比,賽一賽。
三、深讀感悟,體會熱情
1、導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車的灑脫,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風情,更是令人難忘。讓我們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會會蒙古族同胞。
2、自由讀課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的特點,你想用什么?(熱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學生回答,教師指導糾正。
4、請同學們試試看,在這些詞語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組成的詞,是不是會讓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滾燙的心呢?(板書:人情美)
【出示課件9】( )迎接 ( )相見 ( )款待 ( )聯歡 ( )話別
(1)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讀讀課文,讀完后,與小組的同學一起想想,把這些詞語加在哪個詞的前面最合適。
(2)學生自由發言填詞,教師點撥指導。在課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熱情 激情 盛情 盡情 深情
(3)交流小結:熱情迎接 激情相見 盛情款待 盡情聯歡 深情話別
(板書:熱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話別)
5、我們按照老舍先生訪問草原的順序,來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熱情迎接:
①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這份熱情?
“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來得真快,表現了草原人民迎接遠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為什么用“彩虹”來比喻?——不僅是因為穿著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還是比喻一種熱情。
“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想象當時車和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場,會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撲面而來的熱情令人感動,你能否讀出草原人民的熱情?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2)激情相見:
①你能否想象當時的相見是怎樣的情形──學生即興表演,教師隨機采訪:剛才你們說了些什么?你聽得懂蒙古族語嗎?如果你聽不懂,你認為他們在說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讀,讀出激動、興奮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們拿出些什么款待遠方的來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還不忘以歌助興,賓主無拘無束,其樂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讀。
(4)盡情聯歡:
①聯歡的項目有什么呢?
②說明: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愛的傳統項目,是能騎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與美的展示。
(5)深情話別:
①出示課件:【出示課件10】“背景為夕陽西下的草原,難舍難分的離別音樂(蒙語演唱的《蒙古人》)”響起。
②教師導引:夕陽西下,賓主雙方站在蒙古包外,望著那一望無際的草原,就要分別了。耳邊,悠揚的馬頭琴聲、質樸高亢的蒙古民歌還在回響;嘴里,噴香的奶茶、鮮美的羊肉,回味無窮;腦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強烈的蒙古舞蹈依然歷歷在目。手握著手,那樣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難舍難分(引導學生說出表示舍不得離別的成語)。
③這正是──【出示課件11】“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這句話表達了怎么的感情?(這句話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讓我們帶著依依惜別之情集體朗讀這句話。
四、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1、課文具體寫了作者見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遠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風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麗風光讓我們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更使我們深受感動。民族團結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學們,讓我們為中華民族團結大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業
(1)抄寫課文中優美的句子。
(2)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草原》的優秀教案12
教學內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教學目的:
1、情感目標:學習并演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
2、知識目標:了解內蒙民歌的風格,掌握其民歌特點,力求做到旋律連貫富有彈性
3、能力目標:通過發聲訓練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體會氣息對聲音的支持,結合歌曲,以自然聲區為基礎,著重中聲區的訓練,力求做到喉頭穩定發音自然流暢。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1、引導學生感受內蒙民歌《草原上生起不落的太陽》,體驗民歌的藝術魅力。
2、內蒙民歌的演唱風格和特點,能夠細致完整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講解、分析、啟發的教學法
教 具:鋼琴 教材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發聲訓練
1、哼鳴訓練
目的與要求:體驗頭腔共鳴和聲音靠前的感覺,使其獲得聲音的高位置。a、身體自然直立,兩肩放松,吸進適量氣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點。b、嘴唇微閉,舌自然平放舌尖輕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開不要咬緊。c、哼唱時感到聲音集中在鼻腔上方,兩眉
之間感到明顯振動,象擤鼻涕時的感覺。d、不論音的高低,都始終保持這種高位置的感覺,這對上下聲區的統一很有益處。
2、u母音帶a母音訓練
目的與要求: 練習打開頭腔共鳴,獲得高位置,打開喉嚨形成管狀,上下一致,聲區統一,較好地帶動a母音的練習,嘴唇微閉成“撮口”,上唇要攏住,唇尖用力,喉嚨打開,上下暢通好似一根管子。
連音訓練
目的與要求:訓練聲音連貫統一。注意呼吸、發聲的協調配合,每條練習都一口氣唱完,音量不宜過大,力求使樂句
的線條優美連貫,富有流動感,結尾的長音要用弱----強----弱來收音,防止聲音直白和僵硬。
二、歌曲學習與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1、作品簡析:
此曲作于20世紀50年代。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這首歌曲的旋律吸收了內蒙古民歌中的音調進行了再創作。歌詞精煉,寓意深刻與曲調配合得天衣無縫,充滿了詩情畫意,展現出遼闊,寬廣大草原的美麗景色。旋律優美流暢,富于激情,表達了草原牧民對黨和祖國的無比感激之情和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歌曲為兩個樂句的單樂段結構。
第一樂句旋律以級進為主,伴以四度跳進,形成波浪式進行,句尾逐漸高漲,最后落在高音6上,加上延長,顯得特別舒展,開朗,把富饒遼闊的大草原展現在人們面前。
第二樂句基本保持了第一樂句的主體材料而形成兩個樂句相互對稱的樂段,第二樂句旋律起伏較大,出現了全曲的高音6和最低音3遙相呼應,使歌曲的情緒顯得格外開朗,充滿激情,然后以平穩的旋律進行和肯定的語氣結束全曲。而結束音正是全曲的主音6,它與第一樂句的結尾6音形成八度呼應,一問一答,一唱一和,把兩個樂句緊密地連接起來。歌曲采用民族五聲羽調式,又鮮明的內蒙古民歌音調,遇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2、藝術處理:
歌曲由兩個大的樂句組成,且兩個樂句都具有鮮明的內蒙民歌音調,舒展、開朗、悠長。演唱時可從結合平穩、均勻的氣息,松弛自然的聲音出發,充分展現出草原的富饒、優美、遼闊以及草原牧民愛祖國、愛黨、愛家鄉的思想情感。
《草原》的優秀教案13
貴南二小 周先卓瑪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百靈鳥的傳說》,百靈鳥的傳說教案。我將從以下五個版塊來進行說課:第一版塊:說教材;第二版塊:說目標;第三版塊:說學情;第四版塊:說教法及學法;第五版塊:說教學過程。 第一版塊:說教材
《百靈鳥的傳說》是語文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片藏族民間故事。這童話用通俗、生動的語言講述了百靈鳥非常愛嫉妒,自高自大,不把別人放在眼里的鳥。告訴我們一個“在生活中,保持謙虛和平的心態很重要。”的道理。課文語言生動活潑,主題鮮明。六年級的學生天性活潑好動,表達的欲望也很強烈,因此這課文的課堂效果想要“出彩”不是難事,但要想使這內容“淺顯”童話具有一定的“深度”就需要我們創造性地開發課程資源,對文本進行適當的拓展。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深入體驗,感知生活,進而受到感染,從小溪流身上讀己、讀出社會,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取向,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第二版塊:說目標
新課程理念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新課程理念下對于學習目標的明確要求。
這就要求我們在處理課程資源的時候必須立足于學生的的學習和發展,重視知識產生的過程,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重視對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基于這些考慮,在確定這課文的學習目標的時候我考慮了學生目前的知識和能力現狀,以及他們對社會的'認知程度,還有就是他們自身的狀況。確定了這樣三個目標:
1.表情朗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能力與知識)
2.討論小溪流的成長過程,正確理解課文的主題。(可以延伸)
3.感受百靈鳥愛嫉妒身上讀己,讀出社會。
是一童話,語言輕松活潑,內容通俗易懂。所以我在思考:確定一個目標,實踐淺文深教這一理念,使學生從初步閱讀的旁觀者這一角色上升為進一步閱讀的者,讓學生在情感熏陶中產生自己獨特的體驗。所以我把目標之三定為:讀己、讀出社會。(
第三版塊:說學情
從學習主體來看,六年級學生還保持著活潑的天性,表現欲強烈,這就為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課堂的成功了條件。但是由于他們心智的不成熟,以及社會閱歷的制約他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不能深入,獨立思考的品質也相對較差,所以在課堂組織環節教師必須加強引導,做好指導。從教育環境來看,這屆七年級學生從小學就開始接觸我區的以“自合學習”為核心的教育教學
改革,再加上小學六年的的學習生活,他們的探究能力以及合作的意識都有了較好的發展,這是老師可以好好利用的地方。從教材設置來看,《百靈鳥的傳說》是童話單元的第二課文,關于童話的一些文體知識學生在《小溪流的歌》這一課已經有過學習,有了初步的感知,因此學生學習這課文的時候應該會輕松很多。綜合利弊,選擇恰當的教法學法成了這節課成功的關鍵因素。
第四版塊:說教法及學法
打造合作探究式課堂,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是“自合學習”改革的努力方向,這節可我將向大家展示的就是這樣的一節課。 這文章因為是一童話,文章的四個片段由百靈鳥與雄鷹、眾鳥,大石頭,蛤蟆對話組成,語言極具擬人化,非常貼合學生的年齡結構,也極有利于學生展示自己,所以教法學法之一:朗讀法;這文章主要塑造了小溪流形象,要使學生更好的把握這一形象,就必須讓學生走進文本,所以教法學法之二:圈畫批注法;以“導學稿”為載體的“自合學習”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就是在學習中形成認識,在合作中升華提高,所以教法學法之三:自主合作探究法 。
《草原》的優秀教案14
第一課時
教養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體會描寫草原風景美、人情美的語句。
2、理解課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情背誦第一自然段。
教育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民族團結意識。
2、認識保護草原資源,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性。
發展目標:
運用以前學到的閱讀方法讀懂課文,并能把閱讀中的理解和感受說出來。
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草原的風景美和人情美所構成的草原風情畫。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帶情入境。
2、同學們有到過或者見過大草原嗎?草原給你的印象是怎樣的?
過度:今天,我們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領略草原美麗、迷人的風光。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樣子的。
2、 速讀課文,思考:作者寫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況?
板:風景美人情美
過度:草原的風光和人情都這么美好,那么就構成了一幅草原風情畫。
板:草原風情畫
3、 默讀課文,對全文質疑
三、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 過度:指導朗讀“這次,我看到了草原”。作者在寫草原美景的同時,還
2、 自由讀,邊讀邊劃抒發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3、 學生匯報。
4、 找出句子,抓對比。
“……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1) 指導朗讀。
(2) 理解“高歌”和“低吟”兩種不同的情調。
(3) 理解“奇麗”,為什么他要吟這么一首詩?
5、 者先是想高歌,后來又想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為什么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呢?如果把這兩個抒情的句子調換一下位置,讓他先“低吟”,后來他越看草原越高興,然后“高歌”,行不行?
提示:“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往往都會受到外界的影響,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產生了這種情感,而要用這種方式表達?(討論)
6、 學生匯報。
點撥1:我們歸納一下,作者一開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體給人什么感受?(出示圖)
板:開闊
點撥2:1)他當時的心情怎樣?(激動、興奮)
2)指導朗讀
3)換詞理解“清鮮”、“明朗”。
過度:接下來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部分)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變化?
指導朗讀,讀出草原的柔美。
點撥3:注意作者第二次寫景的部分,他先總的說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這里這樣說呢?感情朗讀。
點撥4:接下來分了兩部分來寫,先寫了(草原的顏色),再寫了(小丘的線條)。
指導朗讀:(1)先讀這兩部分,然后選你喜歡的讀給大家聽。
句1:“四面都有小丘,……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隨機出示圖:綠草襯白羊,多么雅致、清麗。指導朗讀。
這里把_____ 比作________,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句2:“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輕輕流入云際。”
隨機出示圖、出示兩種風格的國畫,理解“勾勒”、“渲染”。
點撥5:這樣柔美的線條,緩緩地高起來,又緩緩地低下去,就像(波浪)。所以作者沿著這波浪般的線條,一直遠望,就覺得好象整個綠色的草原在流動,所以作者說……
指導朗讀。
7、 自由讀第二次寫景的部分,讀出柔美的感覺,把自己讀沉醉。
四、 總結:作者情景交融的描繪,我們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風景如畫的草原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無限的樂趣。
1、 看圖,聽音樂。
2、 口語訓練:做小導游,向你的朋友介紹一下內蒙草原的如畫美景。
五、 布置作業
1、 向你的爸爸、媽媽介紹一下內蒙草原的`自然風光。
2、 背誦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課題:7 草原
課時:第二課時
教者:錢素珍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從網絡圖片的感知中學習、理解課文1、2兩個自然段的內容;
2.使學生懂得草原景色的特點,了解蒙族同胞的熱情;
3.使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課文的語言美,體會草原的景色美。
教學重點:掌握1、2兩個自然段的內容,歸納出草原景色的特點。
教學難點:從課文的句里行間體會蒙古人的熱情。
教具準備:大課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檢查預習情況
1.讓學生回顧所學的生字詞,并說說生字詞的意思。
2.請學生展示網上下載的有關內蒙古草原的圖片和資料,并說說自己對草原的初步認識和印象。
二、學習新知感知草原的景色之美、人之熱情。
1.激發興趣:你們眼中的草原和老舍先生所寫的草原是否相同?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景色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2.學習第一自然段
(1)默讀課文,走進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
(2)再讀課文,體會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景色。
(3)朗讀課文,欣賞草原的美麗景色。
(4)組織討論,說說草原景色的特點。
課文哪些句子生動地描寫了草原的景色?
草原的景色有哪些特點?
這些特點是通過哪些修辭手法表現出來的?
(5)讀文、板書、歸納:
特點:廣闊遼遠一碧千里柔美和諧
手法:比喻擬人反復
(6)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讀課文,在讀中歸納自然段的意思,體會草原的景色美,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3.學習第二自然段
(1)組織學生自學課文,提疑釋難。
(2)啟發學生讀文思考:
在草原上行車有什么特點?
作者看到的河像什么?這一句為什么加上感嘆號?
蒙古族是怎樣迎接客人的?
(3)放手討論交流,理解課文內容。
(4)指導朗讀課文,體會句里行間所體現出的蒙族同胞的熱情。
(5)小結自然段內容。
三、鞏固知識,反饋練習。
1.找出課文中的比喻句,再指出它們各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的。
2.在下面的句子中填上適當的關聯詞語。
(1)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清新,天空是()明朗。
(2)這種境界,()使人驚嘆,()叫人舒服;()愿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3)歌聲似乎比什么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唱的是什么,聽者()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四、總結本課所學知識及訓練情況。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2.讀課文,思考:蒙族同胞是怎樣接待客人的?
《草原》的優秀教案15
課題:
《草原上》
年級:
三年級藝術上學期
教學目標:
1、《草原上》、是我國內蒙古的民族民間音調。初步感受這一地區的民族風格。
2、內蒙古地區的音樂往往是歌舞一體的。有感情的唱好《草原上》并進行即興編舞,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3、欣賞《草原放牧》聽音樂編舞蹈,講故事,發揮想象力。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內容:
1、用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去感受內蒙古人民的風土人情。
2、在悠揚的歌曲中,要求學生根據插圖等資料展開聯想,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
3、學習歌曲《草原上》
4、邊唱邊表演舞蹈,表現出對草原的'贊美之情。
5、學會了歌曲,情學生用樂器為歌曲伴奏,分組進行評比,看看哪組最入情。
6、聆聽《草原放牧》,教師可講“草原小姐妹”的故事。
7、音樂知識的學習。
創編與表演
請學生分組用樂器為歌曲伴奏,部分學生來表演舞蹈,部分學生來演唱。
【《草原》的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草原的教案優秀03-02
《草原》課文優秀教案08-25
《草原》優秀備課教案08-26
《草原》優秀教案11篇03-06
《草原》的優秀教案(通用12篇)03-09
《草原上》優秀教案(精選17篇)09-25
語文課文《草原》教案優秀02-27
《草原》教案11-08
《草原》的教案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