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要認識的字:灰、迎、阿、姨、追、頂、披、鼓。
2、要會寫的字:河、借、姐、呢、呀、哪。
能力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話中的不同人物、不同語氣,盡可能體會、表演課文某一個片段。
情感目標
增強對科學童話的興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生字制作卡、表演童話劇所需頭飾(幾只蝌蚪、大鯉魚、小鯉魚、烏龜、青蛙)。
2、有關蝌蚪的科普片段或把“實物”帶進課堂。
學生準備
1、有條件的到河邊觀察一下蝌蚪。
2、了解蝌蚪或其他小動物的生長過程(以圖片或文字形式展示)。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匯報課前預習
師:同學們,學習這篇課文前,我們布置了預習任務,現在請同學們來匯報:通過讀課文,你發現了什么?通過觀察小蝌蚪(或查閱有關小蝌蚪的知識),你又發現了什么?
師生交流。(略)
設計理念:此處提前布置的預習體現了兩個任務:一個是讀書,另一個是讀“自然”這本大書。旨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勵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多了解課外知識,進而愛小動物,愛大自然。
二、初讀課文,簡述梗概
1、師:同學們,大自然中生活著我們人類的許多好朋友,它們和我們一樣,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生活著,所以大自然中每天都會發生數不清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看一個《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請大家快來看一看吧!
學生自由讀課文幾遍(要讀充分)。
2、出示6幅圖畫于黑板,引導幫助學生簡述課文。
設計理念:二年級復述難不難?“簡述”顯然降低了要求。借助圖畫,再加上教師相機引導,學生能夠說出課文大概(真正的課堂上學生還時有發揮呢!),此時的復述,使學生對課文有了全面的了解,有了整體的印象,同時又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培養了他們看、說、記的能力!
這個環節出現早不早?實際教學證明效果很好。前提是課前的預習及復述前的讀書要“充分”。“充分”不是毫無問題,而是有足夠的`遍數,使學生能夠對課文留下印象,這時的復述,就是建立在這個“印象”的基礎上完成的。
三、“玩”中學字詞
1、師:同學們,讀了幾遍課文,你們就講得這么好,真不簡單啊!有幾個“小淘氣”想和大家捉迷藏,你們敢不敢?好,請看黑板上這些字——(出示14個生字)——已經藏進課文中了,我喊“預備——開始”,你們拿起筆,開始找,找到一個,叫三聲它的名字,馬上用筆把它圈起來,別讓它跑了!
學生圈、讀生字詞。(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個別稍慢的學生要適當幫助指導)教師出示卡片,進行“讀詞大賽”!
2、“謎語大比拼”。
(1)出示生字:河、姐、借、呢、呀、哪。
(2)學生給每個生字編個謎語(可從音、形、義各方面充分發揮想象),形式應多樣活潑,用說出來、畫出來動作表演出來等形式都可以。
(3)個別競猜:編謎語的同學“單挑”同學猜謎語。
(4)分組打擂競猜。
3、“詞語接龍”。
規則:用生字組詞,分組在一定時間內說得多而對的為勝。
(1)各組成員分頭準備,在集中到組里,確定發言同學,其他同學可準備補充。
(2)各組比賽,教師相機調控。
4、“句子選美”
教師出詞語,分組派代表說句子,最后全體參與評出“最美”的句子。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設計有兩個特點:一是體現了識字、學詞、說句的層次性,步步為營,比較扎實。學生如何認識字?其實正如認識人,見面多了自然就熟了。在這個環節中,字單獨出現過,在詞中出現過,又在句中出現,反復出現,使學生和它漸漸“熟悉”;二是靈活多樣的形式。自始至終,學生們既在“玩”,又在學,而且是在愉悅地、自主地學。在“玩”中發展思維,在“玩”中發展學生聽說的能力,開發他們“創造記憶”字詞的綜合學習能力,在“玩”中又培養了他們與人合作的能力,激發他們的集體榮譽感!
四、生字書寫
1、出示偏旁:氵、女、亻、口。
師生交流:它們“美”在哪里?
附參考:“女”:一個美麗的女孩,跳完舞后做優雅的謝幕動作。
“亻”:一個身子挺拔的同學,昂首挺胸,站得筆直。
“口”:一張漂亮的小嘴巴!
“氵”:像浪花一樣漂亮、奔涌,但每一朵都在自己特定的泳道上,不犯規!
2、師生觀察交流偏旁書寫的規律。
3、教師示范書寫。
4、學生練習書寫,小組內評比出優勝者,進行鼓勵表揚!
5、出示生字:河、姐、借、呢、呀、哪。
(1)先觀察交流:怎樣寫,它們看起來才最美?
提示:“河”——“小河”不能太寬,它(氵)太寬了“可”就過不去了。
“姐”——“姐”是個美麗的女孩,所以要把“女”字旁寫美麗。
“呢”、“呀”、“哪”——注意那張美麗的小嘴(口)。
此處宜采取形象生動的教學方法,這樣使許學生對難點、重點更易接受,更直觀。
如“河”、“借”——左右兩部分,好比兩個朋友照相,誰胖些,誰瘦些?(“氵”、“亻”瘦;“可”、“昔”胖)那么田字格好比像框,怎么照?(瘦的略讓,胖的略出。)
(2)教師示范,學生練習書寫。
(3)“小小書法家”評選。
①小組內評選出優秀者。
②優秀者的字貼于教室《書法家》展框。
③請獲勝者上臺介紹經驗。
設計理念:靈活、新鮮的語言設計,力求把“死”的變成“活”的,“枯”的變“榮”!每個字都是一個生命,或活潑,或俏麗,能靜會動!漢字有魅力,更應該有魔力!讓每個孩子從心里愛它,看它時怦然心動,寫它時心曠神怡!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2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是人教版部編本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它以淺顯的文字生動的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敘述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路。結合本單元和本課的特點,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一)知識技能方面: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心情和朗讀語氣。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朗讀課文和觀察課件,讓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價值觀:體會小蝌蚪急切找到媽媽的心情,享受家庭的溫暖。
(四)教學重難點:新課標特別強調語文課要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本課中,人物角色多,語言生動有趣,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朗讀,掌握青蛙的生長過程。自然而然,體會人物的心情。讀準相應的語氣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學策略。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朗讀課文,完成教學目標,我將采用以下教學策略。
1.情景再現策略。
課堂上通過課件,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引領學生進入故事
2.合作學習策略。
學生合作表演課文中具體情節和分角色朗讀達到深層體驗。
3.遷移訓練。情感是學生學習的驅動力,遷移學習能力是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素質。
三、結合學情說學法。
新課標要求對低年級段的學生培養閱讀興趣,感受閱讀樂趣。本課有利于在閱讀中培養語感和想象力。所以我把本課的學習方法突出為“看、讀、品”。看,就是圖文對照,初步感受課文。讀,是通過朗讀,體驗情感。品,是品詞析句,積累運用。
四、說教學流程:
(一)情趣導入:
1.出示小蝌蚪圖片,描述它的樣子。直接學習第一自然段。動畫聽朗讀,體會這是一群什么樣的小蝌蚪?(快活的)但是他們也有一個煩惱,遇到煩惱怎么辦呢?(解決)這不是他們貼出了一則尋人啟事。
2.尋人啟事:我是你們的朋友小蝌蚪,我從生下來就沒有看見我的媽媽,當我看到別人的媽媽和孩子們一起玩耍的時候,就特別的羨慕。可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里?長的什么樣子?有幫忙能找到我媽媽的請撥打電話138********。我一定重謝他!
這則尋人啟事一定能激起孩子們的同情心,將他們引入課文的學習。
(二)引出青蛙的樣子。根據尋人啟事讓孩子們說出青蛙的樣子,孩子自由描述。那我們就跟隨小蝌蚪一起去找媽媽吧。板書課題。
(三)整體感知課文。
1.通過看動畫,聽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并思考:小蝌蚪都去問了誰?最后找到媽媽沒有?
2.根據孩子的匯報學習2-6自然段
(四)精讀課文,學習二—六自然段
1.學習二自然段。
(1)出示圖片,看圖上畫了什么,然后在找到相應的自然段自由讀文,邊讀邊畫出小蝌蚪和鯉魚媽媽說的話。
(2)看圖片比較小蝌蚪前后有什么變化?
(3)思考小蝌蚪怎么想起來要找媽媽的?
(4)抓動作詞“迎上去”的理解。可以看動畫也可以用實際動作演示。
(5)練習說話,小蝌蚪看到鯉魚阿姨叫小鯉魚捕食,心里會想些什么?這貼近孩子們的生活,相信他們會說的很好的。
(6)重點指導朗讀。多種形式的讀,可以分角色讀,指明讀
(7)看動畫,給動畫配音。并比較。
(8)總結學習方法:觀察圖,發現小蝌蚪有什么變化。小蝌蚪又遇到了誰?畫出他們之間的對方,并有感情的讀一讀。給動畫配音。
2.學習第三自然段。
和上一段的學習方法基本相同。我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旨在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教育家曾說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的教不是為了教會已有的知識而是為了今后的不教而教,可見教會孩子學習方法是多么的重要。
3.學習第四、五、六自然段。
(1)合作學習:出示學習提示:觀察圖,發現小蝌蚪有什么變化。小蝌蚪又遇到了誰?畫出他們之間的對話,并有感情的讀一讀。組內分角色讀。小青蛙后來干什么去了?給動畫配音。
(2)匯報交流。
(3)相機引導學生想象說話,小蝌蚪看到媽媽后會說什么?
這是一個由伏到半伏最后放手的過程,對孩子的學習方法的掌握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也是孩子由理論到實踐的一個過程。合作學習是將老師教的方法內化為學習能力的一種途徑。
4.總結全文。
課件演示青蛙的生長全過程。
完成練習:
5.拓展知識:一只小青蛙一年能消滅害蟲一萬五千只。保護莊稼。
6.布置作業.選擇性作業:
(1)續編小青蛙遇到媽媽后的故事。
(2)查資料,小青蛙消滅害蟲的資料。
(3)寫一句保護青蛙的宣傳標語。
板書設計:
小蝌蚪——小青蛙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3
【教學目標】
1.會認“塘、腦”等15個生字,會寫“兩、哪”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朗讀感知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中的變化。
3.了解青蛙一生的變化過程,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懂得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教學重點】
1.了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區別“迎上去”“追上去”和“游過去”的不同,體會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和準確性,培養語感。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相關教具和有關青蛙的知識。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熟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初步感知課文,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1.昨天,老師撿到了一張“尋人啟事”,你們想看看嗎
2.(尋人啟事)讀: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是誰,她在哪兒。聽說二年級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板書: 1 小蝌蚪找媽媽)
二、引導看圖。
1.圖片中,哪些是小蝌蚪小蝌蚪在什么地方(指名看圖)說說小蝌蚪的樣子。
(學生試說: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長著長尾巴。)
2.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誰(鯉魚烏龜)教師相機板書:烏龜
三、自學課文。
老師提出要求:對生字新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讀懂。讀后想一想:課文是怎樣寫小蝌蚪找媽媽的在找媽媽的過程中,他們有什么變化
1.自由讀。
2.讀給同桌聽,互相正音。
3.看課本插圖,找到相應的自然段,一起讀一讀。
4.自由選擇文中的一個自然段讀給大家聽。
四、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1.學習生字新詞。
(1)在課文里找出生字畫下來,讀一讀,相互正音。
(2)同桌相互說說生字的結構特點,然后寫一寫。
①引導學生認讀要求寫的生字。
②觀察生字的特點,說說它們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③教師范寫,學生練習。
2.試著回答問題:小蝌蚪是什么樣的小蝌蚪是怎樣長成青蛙的青蛙長得什么樣
五、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小蝌蚪是什么樣的出示第1自然段課文,自由讀、指名讀。
2.根據課文內容,與同桌合作畫一幅畫。
3.對照課文,評一評畫得對不對,為什么。(檢測學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朗讀課文,表現小蝌蚪的活潑可愛。
5.仿照《小蜻蜓》的曲調,學唱歌曲《小蝌蚪》。(小蝌蚪真可愛,黑灰身子大腦袋,甩著長尾水中游,游來游去多快活!)
六、課后延伸。
1.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大青蛙)
2.小蝌蚪是怎么找媽媽的我們下節課再學。課后請去搜集關于青蛙的知識。
【板書設計】
1小蝌蚪找媽媽
烏龜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引出問題。
1.鼓勵學生用不同形式展示上節課的學習成果。(如:讀生字說說記字好方法;讀課文說出小蝌蚪的樣子;展示自己所畫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圖畫;唱上節課教的兒歌;等等。)
2.我們已經知道了小蝌蚪可愛的樣子,那這節課,你們還想知道什么
學生質疑,構建問題情景。這節課就圍繞這些學生想知道的問題進行學習、研究。
二、圍繞問題,探究學習。
學生想先深入了解哪個問題,就先學習哪一部分。
問題1:小蝌蚪的媽媽長什么樣
1.自由朗讀第2~4自然段課文,先把所有寫小蝌蚪媽媽樣子的詞句用橫線畫出來。在四人小組內交流,看看是否找對找全。討論一下怎樣連起來說說青蛙的樣子。
2.小組代表發言,師生共同評價。
3.研讀描寫青蛙樣子的句子,感悟“披、露、鼓”等詞語的準確、生動。
簡要交流所搜集的信息,知道青蛙是有益的動物,我們要保護小蝌蚪和青蛙,做環保小衛士。
朗讀句子,表達大家對青蛙的喜愛之情。
4.學唱歌曲《青蛙媽媽》,記住青蛙的特征,積累好詞。
(自編歌曲:大青蛙四條腿,披著綠衣露白肚,鼓眼睛兒寬嘴巴,捉起害蟲頂呱呱。)
5.出示第2~4自然段內容:對比朗讀寫小蝌蚪和青蛙媽媽特點的話,知道他們的樣子不一樣,這是小蝌蚪要找媽媽的原因之一。
問題2:小蝌蚪是怎么找媽媽的
1.自由讀第2、3自然段,邊讀邊想,你能自己讀懂哪些內容還有哪些需要請教大家
2.重點理解:
(1)小蝌蚪為什么忽然想到要找媽媽(這是小蝌蚪找媽媽的另一個原因。)
(2)小蝌蚪為什么錯把烏龜當作自己的媽媽了(鯉魚媽媽介紹得不夠全面。)
3.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再現找的過程。(請幾位小朋友戴上拇指玩具來分角色朗讀課文,在表演中隨機理解:迎上去、追上去。)
4.小蝌蚪最后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齊讀第5自然段,體會見面時的情景。
抓住青蛙媽媽的話“好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質疑,可引出下一個問題情景,即問題3: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是怎么變成小青蛙的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下一節課再來研究。
三、復習鞏固,完成書面作業。
1.課文中的15個會認字,還記得嗎誰來領大家讀一讀
2.口頭填空:荷葉上()著一只大青蛙,()著碧綠的衣裳,()著雪白的肚皮,()著一對大眼睛。
四、課后延伸。
請大家課后去搜集有關小蝌蚪生長變化方面的知識與圖片。
【板書設計】
1小蝌蚪找媽媽
青蛙:披露鼓
小蝌蚪:迎上去追上去
第三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進一步了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3.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白從小就要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是怎么變成小青蛙的(學生簡要交流所搜集的信息。)
2.課文是怎么告訴我們的呢請大家仔細讀課文。
二、細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畫描寫小蝌蚪形體變化的句子。
2.給小蝌蚪形體變化過程圖標上序號。
3.用上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把它們連起來說一說。
4.完成填空題。
小蝌蚪先長出兩條()腿,再長出兩條()腿,后來尾巴變()了,最后尾巴()了,成了一只()。
青蛙四條腿,()嘴巴,()一對大眼睛,披著(),露著()。
5.讀讀說說:用“已經”說話,可以先利用課文中的.語言材料進行訓練,然后再進行開放性訓練,如: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他們黑灰色的身子已經變成了青綠色。他們已經變成了小青蛙。小青蛙已經會跳了。小青蛙已經會捉害蟲了……
三、課堂總結。
1.多種形式朗讀課文。
2.小朋友,學了這篇課文,你有哪些收獲
四、課后延伸。
1.畫小蝌蚪變化過程的連環畫。
2.建議閱讀《中國兒童散文文庫》中的《巖石上的小蝌蚪》《不合群的小蝌蚪》。
【板書設計】
1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變→青蛙
大腦袋→ 長了兩 →長了兩 →尾巴 → 尾巴
黑灰的身子 條后腿 條前腿 變短 不見
↓ ↓ ↓
找媽媽 → 鯉魚 →烏龜 → 大青蛙 → 捉害蟲
【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幾只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了解了媽媽的外形特點,在不知不覺中自己的身體也發生了變化,最后變成了小青蛙,并和媽媽一起捉害蟲。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文中的插圖直觀形象地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讓這一難懂的自然科學以有趣的形式呈現出來,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相關鏈接】
有關青蛙的知識
捉 蟲 能 手
一只青蛙趴在一個小土坑里,后腿蜷著蹲在地上,前腿支撐,張著嘴巴仰著臉,肚子一鼓一鼓地等待著什么。一只蚊子飛過來,在青蛙面前一晃,青蛙身子猛地向上一躥,舌頭一翻,又落在地上。蚊子不見了,它已經被青蛙吃進了肚子。而青蛙呢,它又原樣坐好,等待著下一只昆蟲的到來。
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每天能吃50多只害蟲。青蛙捉害蟲全靠又長又寬的舌頭,舌根長在口腔的前面,舌尖向后,還分叉,上面有許多黏液,只要小飛蟲從身邊飛過,它就猛地往上一跳,張開大嘴,快速地伸出長長的舌頭,一下子就把害蟲吃掉了。青蛙的眼睛看靜的東西遲鈍,看動的東西敏銳。
歌唱家
青蛙嘴邊有個鼓鼓囊囊的東西,能發出聲音。它什么時候最愛放聲歌唱呢
炎熱的夏天,青蛙一般都躲在草叢里,偶爾喊幾聲,時間也很短。如果有一只叫,旁邊的也會隨著叫幾聲,好像在對歌似的。青蛙叫得最歡的時候,是在大雨過后。每當這時,就會有幾十只甚至上百只青蛙“呱呱”地叫個沒完,那聲音幾里外都能聽到,像是一支氣勢磅礴的交響樂,仿佛在為農業豐收唱贊歌呢!
發 音 器 官
青蛙的發音器官為聲帶,位于喉門軟骨上方。有些雄蛙口角的兩邊還有能鼓起來振動的外聲囊,聲囊產生共鳴,使蛙的歌聲雄渾、洪亮。雨后,當你漫步到池塘邊,你會聽到雄蛙的叫聲彼此呼應,此起彼伏,匯成一片大合唱。科學工作者指出,蛙類的合唱并非各自亂唱,而是有一定的規律,有領唱、合唱、齊唱、伴唱等多種形式,互相緊密配合,是名副其實的合唱。據推測,合唱比獨唱優越得多,因為它包含的信息多;合唱聲音洪亮,傳播的距離遠,能吸引較多的雌蛙前來,所以蛙類經常采用合唱形式。
運 動 健 將
它的眼睛鼓鼓的,頭部呈三角形,加上爬行動作那么遲鈍,也許你會以為它有點傻乎乎的。可是,當你稍一走近,它就猛地一跳,跳到那飄著浮萍的池塘里。這一跳,足足有它體長的20倍距離呢!然后,以最標準的蛙泳姿勢,向對岸游過去。
偽 裝 高 手
青蛙除了肚皮是白色的以外,頭部、背部都是黃綠色的,身上有些黑褐色的斑紋。有的背上有三道白印。青蛙為什么呈綠色原來青蛙的綠衣裳是一個很好的偽裝,它在草叢中幾乎和青草的顏色一樣,可以保護自己不被敵人發現。
生 長 過 程
春天,青蛙在水草上產卵,卵慢慢地變成蝌蚪。蝌蚪是黑灰色的,圓圓的身體,有一條長尾巴,蝌蚪一天天長大,先長出后腿,再長出前腿,尾巴漸漸地縮短退化,最后變成青蛙。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4
教學要求:
1.學會13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認識3個新字。完成課后有關詞句練習。能說出趨向動詞的不同用法。
2.理解課文內容,回答課后問題。初步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3.仔細看圖,講述圖意,培養學生觀察、思維和表態能力。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要保護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正確理解動詞。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或幻燈片)、蝌蚪貼圖、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1.昨天,老師撿到了一張“尋人啟事”,你們想看看嗎?
2.(出示尋人啟示)讀: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是誰?它在哪?聽說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板書:小蝌蚪找媽媽)
二、引導看圖
1.圖片中,哪些是小蝌蚪?小蝌蚪在什么地方?(指名看圖)說說小蝌蚪的樣子。
(學生試說: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黑的,長著長尾巴。)
2.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誰?(鯉魚烏龜)教師相機板書:烏龜
三、自學課文
老師提出要求,對生字新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讀懂。讀后想一想:課文是怎樣寫小蝌蚪找媽媽的?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它有什么變化?
四、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1.學習生字新詞。
(1)在課文里找出生字,畫下來,讀一讀,相互正音。
(2)同桌相互說說生字的結構特點,然后寫一寫。
(3)教師重點指導:
蝌蚪,kēdǒu,都是左右結構,蟲字旁。群,qún,13筆,左右結構。灰,huī,6筆,半包圍結構,右下是“火”。腿,tuǐ,13筆,左右結構,右邊是退。姨,yí,9筆,左右結構,左邊女字旁,右邊夷字邊。注意“女”作偏旁時,橫不要出頭。寬,kuān,三拼音,10筆。嘴,zuǐ,要讀準平舌音,注意寫好右邊的筆畫。龜,guī,7筆,注意下邊的`寫法。擺,bǎi,左右結構,13筆,追,zhuī,翹舌音,9筆。要寫好右邊。肚,dù,左右結構,7筆。鼓,gǔ,左右結構,13筆,注意寫好右邊的筆畫。
2.試著回答問題:小蝌蚪是什么樣的?小蝌蚪怎樣長成青蛙的?青蛙長得什么樣?
五、課堂練習
認記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認讀生字新詞。
2.聽寫:蝌蚪一群灰色烏龜寬嘴巴鼓眼睛
3.說說小蝌蚪和青蛙的樣子。
二、導學課文
1.導讀第1自然段
(1)課文里是怎么描寫小蝌蚪的呢?(一群小蝌蚪,長著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在池塘里游來游去。)教師一邊講評一邊板書:池塘一群黑灰色
(2)小蝌蚪現在在做什么呀?(快活地游來游去)
(3)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來游去,我們也來快活地讀讀書,請齊讀第一段。
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怎么了?(長出了兩條后腿。)(師貼長后腿的畫于黑板上)
(4)小蝌蚪太想念自己的媽媽了,于是鯉魚媽媽決定幫助它們找媽媽,它是怎樣回答的呢?課文又是怎樣寫的呢?我們就是這群小蝌蚪,再來讀讀他們的話。(生讀蝌蚪的話)
(5)(出示——鯉魚)老師現在來當鯉魚媽媽,誰來當小蝌蚪,向我打聽?(請學生當小蝌蚪來練習)
(6)交換,學生念鯉魚媽媽,教師念小蝌蚪。
理解“迎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師生對讀,邊讀邊做動作)
(7)從鯉魚媽媽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知道蝌蚪媽媽的特點是什么?(四條腿,寬嘴巴。)
2.導讀第3自然段
小蝌蚪聽了鯉魚媽媽的話,繼續游啊游,過了幾天,小蝌蚪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又長出了兩條前腿。)(師貼長前腿的畫于黑板上)
小蝌蚪又錯把烏龜當媽媽。(烏龜同青蛙一樣是四條腿,寬嘴巴)
理解“追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從背后趕上去打招呼)表演動作。
3.導讀第4自然段。
指名朗讀本段。青蛙媽媽什么樣?找出描寫大青蛙的句子。
板書:四條腿(蹲)寬嘴巴大眼睛(鼓)綠衣裳(披)白肚皮(露)
理解“游過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小蝌蚪找到了真正的媽媽,心里很高興、很踏實)表演動作。
4.齊讀第5自然段。
小蝌蚪象我們同學一樣聰明,認定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媽媽,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又會發生什么變化昵?(小蝌蚪尾巴變短了)(師貼出小蝌蚪尾巴變短的圖片)小青蛙以后跟著媽媽做什么?(捉害蟲)
5.小結: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專門吃害蟲。青蛙善于捕捉害蟲,一只青蛙一天要吃害蟲40~50只,多的達到200多只。一只青蛙一年能吃15000多只害蟲。所以,我們要保護青蛙)
三、課堂練習
1.讀寫生字新詞。
2.仿寫句子。
地點有什么樣子干什么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腦袋,黑灰色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有一群鵝
有一群小雞
有一只猴子
第三課時
一、復習檢查
1.看拼音,寫漢字。
Qīng wā mā ma yǒu sì tiáo tuǐ,kuān kuān de zuǐ ba,gǔ zhe dà yǎn jing,pī zhe bì lǜ de yī shang,lòu zhe xuě bái de dù pī。
2.說說小蝌蚪是怎樣一步一步變成青蛙的——開始什么樣?后來呢?教師板書:
大腦袋黑灰色長尾巴→長兩條后腿→長兩條前腿尾巴變短→尾巴不見了→脫掉了尾巴→換上了綠衣裳。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把課文內容講一講
老師提示線索:池塘里……小蝌蚪游呀游……小蝌蚪游呀游……小蝌蚪游呀游……不知什么時候……
四、總結
課文里通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講述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每一段的寫法都是一樣的:先寫小蝌蚪的變化,再寫小蝌蚪看見了誰,最后用對話來結束。
通過本課學習,我們不但掌握了生字、新詞,而且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作者根據圖畫的主要內容,合理想象,按順序寫出了這樣一篇好文章,對我們今后的看圖作文會有幫助。
五、課堂練習
1.說說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好青蛙和蝌蚪。
2.完成課后習題3。
《小蝌蚪找媽媽》知識點
一、詞語積累
(1)好詞積累:
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
長長的尾巴碧綠的衣裳
雪白的肚皮快活地游來游去
(2)數量詞積累:
一群小蝌蚪四條腿
一只烏龜兩只大眼睛一對大眼睛
(3)讀一讀,記一記:
腦袋口袋袋子袋鼠
歡迎迎接迎風迎面
水塘池塘魚塘荷塘
二、近義詞
快活——快樂連忙——急忙
擺動——搖動天天——每天
三、反義詞
長——短寬——窄快活——煩惱
低頭——抬頭雪白——烏黑
四、句子解析
1.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
“迎”字可以看出小蝌蚪想急切見到媽媽的心情。從小蝌蚪稱鯉魚為阿姨,可以看出小蝌蚪非常的懂禮貌。
2.“小蝌蚪游過去,叫著:“媽媽,媽媽!”青蛙媽媽低頭一看,笑著說:“好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他們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
“游過去、叫著”可以看出小蝌蚪找到媽媽后的愉快心情。“笑著說”突出了青蛙媽媽對小蝌蚪的喜愛之情。
五、問題歸納
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還會遇到誰?請展開想象寫一寫。
鴨媽媽帶著孩子游過來,小蝌蚪迎上去問:“鴨媽媽,鴨媽媽,您知道我們的媽媽在哪里嗎?”鴨媽媽說:“你們的媽媽在荷花旁邊,你們快去找吧!”“謝謝您,鴨媽媽!”小蝌蚪高高興興地向前游去。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5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身體平衡能力及跳的能力。
2、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3、通過活動鍛煉幼兒的跳躍能力,讓他們的身體得到鍛煉。
4、提高幼兒身體的協調能力,體驗玩游戲的樂趣。
5、培養幼兒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愛好。
6、幫助幼兒了解身體結構,對以后的成長會具有一定的幫助。
7、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硬紙板做的荷葉人手一份
2、磁帶(輕松的音樂)、錄音機
3、報紙卷成的小蟲若干
4、籃子兩個、平衡板兩塊
活動流程:
學習跳的本領(熱身運動)-----捉害蟲(高潮)-----吃蟲子(放松運動)
活動過程:
1、學習跳的本領
⑴放打雷下雨的音樂,幼兒人手一塊荷葉,聽音樂自由地跳、跑。“打雷、小雨了,小蝌蚪快點用荷葉躲躲雨吧。”
⑵探探腦袋“咦,雨停了,小蝌蚪放下荷葉伸伸懶腰,自由地在荷葉旁邊游來游去。”
⑶小蝌蚪游累了,坐在荷葉上休息一下吧。伸伸手,咦,小蝌蚪的前腳長出來了;跺跺腳,后腿也長出來了;扭扭屁股,尾巴也長出來了;小蝌蚪變成什么了?(小青蛙)
⑷小蝌蚪變成了小青蛙可開心了,兩手叉腰在荷葉上跳來跳去。“請小青蛙跟著青蛙媽媽學習跳的本領吧!”
2、捉害蟲
⑴情景講述及游戲規則
有一天農民伯伯告訴我,在河對面有塊莊稼地,那里有很多害蟲,他聽說小青蛙是個捉蟲能手,所以想請你們來幫助他們捉害蟲好嗎?
可是到達莊稼地必須跳過小溝,走過小橋,再跳過小溝才能到達,小青蛙一次捉一條小蟲,然后從近路跑回來,把小蟲放在籃子里再繼續捉蟲子。
老師邊示范邊講解,提醒幼兒過小橋時要特別小心,注意安全,兩手伸直,眼看前方,千萬別掉到河里去了。
⑵小青蛙捉害蟲,幼兒分成兩組進行,看看哪組捉的蟲子最多。
幼兒活動老師巡回指導。
3、吃蟲子
⑴圍坐在荷葉上數蟲子。
⑵表揚活動中本領最大的小青蛙,鼓勵能力較差的幼兒。
⑶“小青蛙捉蟲子時可辛苦了,肚子都餓了,現在我們一起來吃蟲子吧。先把它剝開皮(手腳做放松動作),聞一聞,好香啊。左邊吃吃,右邊吃吃,舔舔嘴巴,摸摸肚子還沒吃飽就再吃一條吧。”
⑷小青蛙收拾東西回家了。“我們把剩下的蟲子拿回家再吃吧。”
活動反思:
本節活動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用小青蛙的生長過程貫穿整個活動,讓孩子鍛煉身體的同時也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達到課程整合的目的。利用夸張的動作,用生動的語言吸引幼兒,滿足孩子想爬、想跳的欲望。并且抓住每一個可以教育孩子的環節與細節,例如:數蟲子,可以培養幼兒的數數能力;利用廢舊紙皮做的荷葉及幼兒用報紙卷成的小蟲,達到廢物利用的效果。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6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故事內容,知道故事名稱、角色和主要情節。
2.了解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
活動準備:
1.《小蝌蚪找媽媽》動畫片。
2.蝌蚪變成青蛙的示意圖。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
1..提問
(1)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圖片上是誰嗎?
(2)小蝌蚪長得怎么樣?
(3)它的媽媽是誰?
2.過渡:
你們都知道它的媽媽是青蛙,可是小蝌蚪卻不知道它的媽媽到底是誰,他們你問我,我問你,最后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他們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會發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吧!
二、分段欣賞。
1.觀看課件(一)
提問: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
小結:因為他們看見小鴨的媽媽帶著他們在水中玩耍,所以他們非常的羨慕,也想找到自己的媽媽。
過渡:于是小蝌蚪就要去尋找自己的媽媽了。
2.觀看課件(二)
提問:
(1)在尋找的`路上小蝌蚪遇見了哪兩位小動物?(魚、烏龜)
(2)這兩位小動物是怎么回答小蝌蚪的呢?
小結:魚媽媽說:好孩子,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魚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
烏龜說:我是小烏龜的媽媽,你們的媽媽肚子是白色的。
3.幼兒學說對話
4.觀看課件(三)
提問:
(1)白鵝媽媽是小蝌蚪的媽媽嗎?為什么不是?
(2)他說了些什么呢?
小結:小結:白鵝說:我是小白鵝的媽媽,你們的媽媽穿著綠色的衣服,唱起歌來呱呱呱。小蝌蚪一路把魚、烏龜、鵝當成媽媽,他們的媽媽到底是誰?我們繼續往下看。
5.觀看課件(四)
提問:
(1)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它的媽媽是誰啊?
(2)小蝌蚪最后是怎么變成小青蛙的呢?
小結:一天又一天小蝌蚪慢慢長大了,先長出兩條后腿來,再長出兩條前腿來,他們的小尾巴呢,不見了,小蝌蚪變成小青蛙了。
三、完整欣賞。
1.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分別遇到了誰?
2.最后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他的媽媽長得什么樣?
四、鞏固故事。
1.這是一個春天里關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小蝌蚪找到媽媽心情怎么樣?
2.那我們和小蝌蚪一起開心的游戲吧。
課后反思:
事先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通過幼兒看圖引導孩子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要求要求用上先、再、接著、最后,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這樣孩子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松自如,毫不吃力。活動中,我盡量讓孩子自己說,自己問,進一步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最后還請孩子分角色表演了一次,孩子都很開心。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7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四個基本生長過程和外形特征;2、啟發幼兒對小動物的探索欲望和興趣;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操作能力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盛有小蝌蚪的魚缸2、故事《小蝌蚪找媽媽》;3、PPT三)活動過程:
一、老師帶領幼兒觀察小蝌蚪引入活動主題1、老師講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提醒幼兒邊聽故事邊觀察"小蝌蚪長得是什么樣子的,象什么?"2、引導幼兒觀察魚缸中的小蝌蚪,討論并講述"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大大的頭、有眼睛、沒腿、象魚等)。
二、逐步出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它的四個不同的過程,并在活動中適當穿插各種提問。
參考資料:
1、卵子:一個青蛙媽媽在春天時會在池塘或小河里產下許多的卵子。每個卵子都是圓圓的,軟軟的,許多許多連在一起,在水中慢慢地蠕動著。
2、剛出生的小蝌蚪:過2--3天以后,小蝌蚪便從卵子里鉆出來,大大的頭,長長的尾巴,特別象魚,并用頭上的鰓從水中吸進空氣,開始生活。
3、長大的小蝌蚪:大約需要50天的時間。慢慢地先長出兩條后腿,再長出兩條前腿,變成了小青蛙的樣子,嘴巴變大了,頭上的`鰓沒有了,但尾巴還沒有脫落。
4、小青蛙:70多天以后,它的尾巴完全脫落。這時,它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到陸地上去生活,自己找食物,變成了一個能干的小青蛙。
三、師生共同小結,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小蝌蚪生長變化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1、小結:以上是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四個基本過程,從卵子到變成小青蛙大約需要70多天,可也有些小蝌蚪要花將近3年的時間才能變成它爸爸和媽媽的樣子,世界上還有些小蝌蚪它不是在水里進行變化的,而是在它爸爸的嘴巴里進行變化,直到長成小青蛙才跳出來。
2、提問:
(1)為什么把小青蛙叫兩棲動物?(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陸地上)(2)青蛙吃什么呢?(昆蟲、蚯蚓、蜘蛛、蝸牛……)老師提示:青蛙不停地脫皮,舊皮對它們來說也是最好的食物。
(3)為什么要愛護小青蛙?(它是捉害蟲的能手,莊稼的好朋友,對我們人類來說是有益的,所以要愛護它、保護它)附件(兒歌):小蝌蚪找媽媽1、一個卵子圓又圓,動一動,動一動,真好玩;(動作緩慢)2、一只蝌蚪一條尾游來游去找媽媽;(動作輕快)3、兩條后腿長出來,媽媽媽媽在哪里?(歡快)4、四條腿呀長出來,媽媽媽媽在這里。媽媽……撲向媽媽的懷抱(老師頭演青蛙媽媽去迎接"小蝌蚪")。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8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及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2、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學會生字、生詞。
教學難點:
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教學和媒體準備
句子卡,生字卡,投影圖片。
教學過程:
一、讀課題,帶著問題進入閱讀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激發學生閱讀和解疑的興趣。
1.揭示課題。
(1)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么?
(2)讀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什么?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隨機板書課題:小蝌蚪為什么找媽媽?怎樣找媽媽?找到媽媽了嗎?
2.自讀課文,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準確,試著從課文中找出答案。
設計意圖:
隨文識字遵循了語文學習的 規律--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把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去識記,把字的音形義緊緊結合在一起去識記,可以大大提高識字興趣,優化識字效果。
二、語境解疑,識字與讀文
(一)教學第一自然段
1.了解小蝌蚪生活在池塘里。
(1)小蝌蚪生活在哪里?
(2)正確讀“池塘”。
(3)圖中的池塘什么樣?
(4)“塘”,左邊提土旁表示池塘里的水是被土圍著的。
2.了解小蝌蚪可愛的樣子。
(1)小蝌蚪長什么樣子?
(2)第一自然段是按什么順序介紹小蝌蚪的樣子?
(3)正確讀“腦、袋”,讀好輕聲詞語“腦袋”。小蝌蚪的腦袋怎樣?連用兩個“大”給你什么感覺?
(4)怎樣的身子?正確讀“灰”。
(5)什么樣的尾巴?連用兩個“長”給你什么感覺?文中哪個詞寫出了小蝌蚪長長的尾巴特別好玩?請你用一只手臂做一做“甩”的動作。你們覺得用“甩”字用得好嗎?
設計意圖:
感受疊詞、動詞的表達效果,積累詞語,激發喜愛小蝌蚪的感情,喚起朗讀的熱情。
(6)你們扮演小蝌蚪一邊做動作一邊回答:小蝌蚪,你們生活在哪里?你們長什么樣子啊?你們怎樣游來游去?哪只小蝌蚪能告訴我,你們為什么這么快活?
3.朗讀第一自然段,感受小蝌蚪樣子的可愛,在池塘里過得很快活。
(二)教學第二自然段
1.“游哇游”和“游來游去”意思一樣嗎?讀好輕聲詞語“游哇游”。
2.了解小蝌蚪找媽媽的.原因。
(1)小蝌蚪為什么找媽媽?
(2)正確讀“教”“捕食”。
(3)讀好“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的停頓。
3.了解小蝌蚪找媽媽的經過。
設計意圖:
低年級閱讀教學要重視詞語教學。給學生解釋詞語、品味詞語、運用詞語的機會,這既是學生思維與語言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學生情感發展的需要。
(1)小蝌蚪怎樣做的?正確讀“迎上去”。“迎上去”是什么意思?誰來扮演小蝌蚪、鯉魚媽媽,表演“迎上去”。
(2)小蝌蚪,你們有禮貌地稱呼鯉魚什么?正確讀詞“阿姨”。
(3)鯉魚阿姨和藹地對小蝌蚪說什么?
(4)你們扮演有禮貌的小蝌蚪,老師扮演和藹可親的鯉魚阿姨,正確朗讀對話。
(5)從鯉魚媽媽的話中,小蝌蚪知道了什么?正確讀“寬嘴巴”。“寬嘴巴”什么意思?正確讀“寬”。
教師板書:四條腿寬嘴巴
4.朗讀第二自然段,能做到讀正確,按標點停頓,讀好問句和感嘆句。
(三)教學第三自然段
1.繼續了解小蝌蚪找媽媽的經過。
(1)小蝌蚪看見鯉魚是“迎上去”,看見烏龜是怎樣做的?正確讀“追上去”。“追上去”是什么意思?誰來扮演小蝌蚪、烏龜,表演“追上去”。
(2)小蝌蚪為什么“連忙”追上去?“媽媽,媽媽!”感嘆號告訴了你什么?
(3)烏龜是怎樣說的?
(4)讀讀“頭上”“頭頂上”,比比有什么不同?正確讀“頂”。
(5)你們扮演急著喊媽媽的小蝌蚪,老師扮演和藹可親的烏龜,正確朗讀對話。
(6)從烏龜的話中,小蝌蚪知道了什么?
教師板書:頭頂大眼睛裳衣綠著披?
2.朗讀第二自然段,能做到讀正確,按標點停頓,讀好問句和感嘆句。
(四)教學第四自然段
1.小蝌蚪游哇游,看見一只大青蛙,正確讀描寫大青蛙樣子的句子。
2.讀讀比比兩句話中帶點字的意思。
大青蛙穿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長著一對大眼睛。
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3.朗讀第四自然段,夸夸這只既漂亮又神氣的大青蛙。
教師板書:露著雪白的肚皮
(五)教學第五自然段。
1.小青蛙找到媽媽了嗎?
2.從“媽媽,媽媽!”和“好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這兩個感嘆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讀好對話。
3.讀一讀這個自然段的最后一句,看誰能找對描寫小青蛙動作的詞?“蹬”“跳”“蹦”中哪個詞不能和其他詞換位置?
4.通過朗讀,理解小青蛙一連串動作是瞬間完成的,體現身體輕盈,動作敏捷。
(六)教學第六自然段
1.小青蛙跟著媽媽,天天做什么?
2.“天天”這個詞語告訴了你什么?
3.讀一讀小青蛙捉害蟲的資料。
4.你想對小青蛙說什么?
設計意圖:
二年級寫字教學應該和一年級有所不同。到了二年級更多的是讓學生自主運用識字方法,按照記字步驟,獨立記憶字的音形義,獨立觀察范字,去發現、去歸類、找規律、找書寫特點,然后與同學、老師交流。
三、寫字教學
1.用自己的方法記田字格中的10個字。
2.按筆順書空“孩”的右邊“亥”和“跳”的右邊“兆”。
3.觀察“就”“頂”“睛”“肚”“孩”“跳”字,談談你的發現。
“就、肚、孩、跳”左右高矮、長短都差不多;“頂”左低右高、左短右長比較明顯。記住“就、頂、孩、跳”中撇的穿插。
4.看教師范寫“哪”和“寬”。
“哪”,要把中間部分放在豎中線上,每部分挨緊湊,中間部分和右邊部分的橫撇彎鉤都不要向下寫太長,最后一筆懸針豎最長。
“寬”,每部分挨緊湊,寶蓋頭寫寬,中間部分寫窄,下面部分是“見”,豎起筆在豎中線,橫折寫窄,撇和豎彎鉤要寫舒展。
5.在書上練習照范字寫字。
6.學生評議后修改、完成寫字作業。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學習內容
1.自己再讀一遍《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一邊讀,一邊記住小蝌蚪的樣子,記住小蝌蚪找媽媽的經過,記住青蛙媽媽的樣子。
2.借助板書中的圖片和文字說一說小蝌蚪的樣子,青蛙媽媽的樣子。
設計意圖:
訓練學生提取文本中比較明顯的信息的能力。再經過整理、串聯、記憶相關信息,實現完整、清楚地表達。
二、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1.在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身體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自己讀一讀課文,把相關的句子標出來。
2.朗讀標出的句子,說說每句話的意思。
三、借助圖片和關鍵詞講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
借助板書提示,運用文中的語言說清楚小蝌蚪是怎樣長成青蛙的。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和積累語言
1.小組內練習分角色朗讀。
2.小組展示、學生評價和教師指導。
3.小組分角色朗讀--戴頭飾分角色讀讀演演。
五、完成課后第二題,按順序連一連圖片,再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六、板書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
鯉魚圖 烏龜圖 青蛙圖
四條腿 頭頂大眼睛 露著雪白的肚皮
寬嘴巴 披著綠衣裳
蝌蚪圖1 蝌蚪圖2 蝌蚪圖3 蝌蚪圖4 小青蛙圖
大大的腦袋
黑灰色的身子→長后腿→長前腿→尾巴變短→尾巴不見了
長長的尾巴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9
一、活動目標:
1、觀察小蝌蚪的變化,想象故事情節,嘗試用完整的語言表示自己的認識。
2、觀察畫面,理解故事內容,講述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感受探究生命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故事課件
2、青蛙、鴨子、大白鵝、魚、烏龜、小蝌蚪頭飾。
三、活動過程:
1、導入:
早上誰送你來幼兒園?送首歌給媽媽。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聽,有人在哭,老師過去看一看。原來是小蝌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媽媽,可是,他們的.媽媽生下小蝌蚪后就離開了,所以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媽媽在哪里,于是,他們就四處去尋找自己的媽媽。我們一起來和他們找到媽媽。
2、新授:
(1)播放《小蝌蚪找媽媽》故事課件。幼兒仔細觀察。
(2)提問:故事發生在什么季節?在哪里?
小蝌蚪先遇到誰?又遇到誰?
他們是怎么說得?
(幼兒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出示幻燈片,讓幼兒更充分理解。)
(3)完整的將故事看一遍(課件)
(4)邊看幻燈片邊講述故事。
(5)游戲:
課前在地上畫5個圓圈,找5個幼兒扮演青蛙、鴨子、大魚、烏龜、大白鵝,分別蹲在5個圈內,另找2名幼兒扮演小蝌蚪,青蛙和小蝌蚪在池塘里邊游邊念兒歌:小蝌蚪游游游,圓圓身體滑溜溜,漂亮尾巴扭呀扭,池塘里面轉圈游。轉呀轉呀轉轉轉,東邊游來西邊游,閉上眼睛想一想,媽媽媽媽在哪頭?念到"池塘里面轉圈游,轉呀轉呀轉轉轉"時小蝌蚪兩臂側平舉,原地轉3-5圈。念到"閉上眼睛想一想"時,小蝌蚪蹲下用手蒙住眼睛。念到"媽媽媽媽在哪頭"時,青蛙媽媽和其他的媽媽交換位置,表示先回家了。當老師說:"找媽媽去吧。"小蝌蚪睜開眼睛,跑到自己媽媽的身邊,說:"媽媽找到了,媽媽找到了!"看誰最快找到媽媽。
3、活動結束:
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媽媽了,也要唱歌給媽媽聽,小朋友和他一起唱吧。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10
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追”三個字,會寫“么、變”。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學習了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
3、樹立環保意識,教育學生要保護有益的動物。
4、體驗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和準確性,培養語感。
教學重點:
1、了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區別“迎上去”、“追上去”和“游過去”的不同,體會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和準確性,培養語感。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昨天,我們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讓我們隨著小蝌蚪一起去找媽媽吧!
二、圖文結合,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點
1、讀一讀,用筆畫出寫小蝌蚪樣子的句子。
2、引讀。
3、是啊,小蝌蚪游得多快活啊,你能不能快活地讀一讀這段。指導朗讀。
三、讀文感悟,了解小蝌蚪的生長變化
過渡:小蝌蚪雖然生活得很快活,但是沒有媽媽,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們多么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媽媽生活在一起呀!于是,它們決定去找自己的媽媽。小蝌蚪是怎么找的?它遇到了誰?請小朋友快速地朗讀第二至六自然段,找一找。
1、學生自讀、匯報。
2、品讀第二段
多媒體出示課文圖片,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小蝌蚪的外形變化。
教學“迎”字,看多媒體動畫,理解“迎上去”
同桌兩人分角色朗讀課文;指名讀。
表演課文。
3、小組合作學習第三段。
4、自讀第四、五段。說說小蝌蚪的身體發生了什么變化?小蝌蚪的媽媽長得什么樣子?
5、出示青蛙的話,用“已經”說話。
四、總結全文
1、多媒體展示小蝌蚪長成青蛙的變化過程。
2、分角色朗讀全文。
五、指導寫字
六、拓展
續編課文:小青蛙捉害蟲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11
教學目標:
1、認識“蝌、蚪、迎”等13個生字,指導寫“甩”字,初步理解“甩、迎、追、蹲、蹬、跳、蹦”表達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蝌蚪的成長過程,知道青蛙是有益的動物。
3、分角色朗讀課文,試背自己喜歡的段落。
4、滲透遇事主動探索思想。
教學重點:
1、了解小蝌蚪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
2、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1、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2、品悟小蝌蚪身上體現出來的人性優點。
教具準備:
CAI課件(小蝌蚪各個時期形態動畫,小蝌蚪與鯉魚、烏龜、青蛙對話的動畫)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揭示課題。
(一)情境設置:有一天,池塘里來了一群可愛的小黑魚,它們滑溜溜的身子,圓圓的腦袋,長長的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導出小蝌蚪。
(二)揭示課題:17小蝌蚪找媽媽
(三)指導讀課題。
1、誰找媽媽?小蝌蚪找媽媽(“小蝌蚪”重讀)。
2、小蝌蚪干什么?小蝌蚪找媽媽(“找”重讀)。
3、小蝌蚪找誰?小蝌蚪找媽媽(“媽媽”重讀)。
二、了解小蝌蚪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發生的變化
(一)質疑,激發讀書興趣。
1、指出小蝌蚪與媽媽區差別。
2、小蝌蚪是怎樣一步一步變成青蛙的。把描寫小蝌蚪每個時期外形的句子劃上橫線。
3、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二)了解小蝌蚪各個時期外形特點,指導學生朗讀。
1、課文寫了小蝌蚪有哪些樣子?
2、課件展示學生所描述的小蝌蚪動畫。
3、引導說出小蝌蚪有的特點。
4、指導朗讀,注意引導學生要讀出小蝌蚪天真活潑、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情態。
5、按照這種方法,學生分別說出小蝌蚪另外幾種形態和特點,引導學生讀時一要讀出小蝌蚪身體的變化,二要讀出小蝌蚪的快活、樂觀。
(學生在找小蝌蚪外形變化的詞句時,可能不是按生長過程順序進行的,不必強求。)
(三)理順小蝌蚪生長過程,分角色演讀各個時期的小蝌蚪。
1、按小蝌蚪的生長順序排列小蝌蚪的照片。
2、學生與老師配合讀小蝌蚪四個時期形態的句子。
三、了解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
(一)生自由朗讀課文,體會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小蝌蚪找媽媽時都遇到哪些困難?他們找誰打聽媽媽了,怎么打聽的?用波浪線作記號。
2、學生邊讀邊作記號,教師巡視指導。
(二)生匯報自學情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重點詞句的.在文章中的意思,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1、遇到鯉魚部分
⑴小蝌蚪是怎樣向鯉魚阿姨打聽媽媽的。
⑵分角色朗讀,師生配合讀小蝌蚪向鯉魚阿姨打聽媽媽的情景。
⑶學生表演小蝌蚪向鯉魚阿姨打聽媽媽的情景,注意體會“迎”的意思。
2、遇到烏龜部分
⑴小蝌蚪是怎樣向烏龜打聽媽媽的。
⑵分角色朗讀,師生配合讀小蝌蚪向烏龜打聽媽媽的情景。
⑶學生表演小蝌蚪向烏龜打聽媽媽的情景,注意體會“追”的意思。
⑷學生討論:怎樣理解鯉魚阿姨和烏龜的話。
⑸照樣子,說一說。
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
小蝌蚪看見一只烏龜擺動著四條腿在水里游。
看見在。
3、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
⑴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用感嘆號說一句能表達小蝌蚪心情句子。
⑵分角色朗讀。
⑶分組討論: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蝌蚪長大了。
⑷理解小青蛙外形特點。
四、課文延展,深化語文與生活的聯系。
(一)小組討論:你從小蝌蚪身上學到什么?
講禮貌,任何時候都要有信心,遇事要積極想辦法解決,多動腦,善于觀察……
(二)課外思考:要是自己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與父母走失了,你會怎么辦?
(三)課外調查:一只青蛙一年要吃掉多少只害蟲,我們小朋友就怎樣保護青蛙。
板書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變→青蛙
大腦袋→長了兩→長了兩→尾巴→不見
黑灰的身子條后腿條前腿變短尾巴
長尾巴↓↓↓
找媽媽→鯉魚→烏龜→大青蛙→捉害蟲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12
教學目標:
1.認識“塘、腦”等1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教”,會寫“兩、哪”等10個生字,會寫“快活、哪里”等8個詞語。
2.能分角色朗讀課文。借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表示動作的詞語,了解課文內容。
3.結合課文內容,借助課文圖片,按照順序說清楚蝌蚪成長的變化過程,能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4.通過分角色朗讀和講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動探索的精神,增強閱讀科學童話的興趣。
教學重點:
1.認識“塘、腦”等1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教”,會寫“兩、哪”等10個生字,會寫“快活、哪里”等8個詞語。
2.能分角色朗讀課文。借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表示動作的詞語,了解課文內容。
3.結合課文內容,借助課文圖片,按順序說清楚蝌蚪成長的變化過程,能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教學難點:
通過分角色朗讀和講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動探索的精神,增強閱讀科學童話的興趣。
學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童話,選編本文,旨在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關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依托文本,對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的訓練。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進行敘述,條理清楚,語言生動有趣,對話較多,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生活常識,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之心,對這種科普童話具有天然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學情,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搜集相關資料,了解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并指導學生深入閱讀課文,找出蝌蚪長成青蛙的幾個關鍵變化,整體把握故事情節并在學生熟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和講故事的指導。另外,本課生字較多,在學習的時候,要運用一年級學過的識字方法,如熟字加熟字、熟字加偏旁、熟字換偏旁等進行識記,這樣才能把生字記得又牢又準。
教具準備:
課件;小蝌蚪、小青蛙的相關知識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塘、腦”等14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教”;會寫“眼、睛”等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借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表示動作的詞語,了解課文內容。
3.初步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教學重點:
1.認識“塘、腦”等14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教”;會寫“眼、睛”等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借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表示動作的詞語,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初步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猜謎激趣,引入新課
1.教師出示一則迷語。
“大腦袋,長尾巴,穿著一件黑衣裳,常在水中游啊游,長大以后吃害蟲。”
學生自主朗讀并猜出迷底是“小蝌蚪”。(教師相機板書“小蝌蚪”)
2.教師出示小蝌蚪的圖片,學生觀察并說說蝌蚪長什么樣子。
3.教師過渡:這群可愛的小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它們究竟想干什么呢?
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篇新的課文《小蝌蚪找媽媽》。請伸出小手,和老師一起把課題補充完整。板書:找媽媽。
4.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走進課文吧!請同學們打開書。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自讀課文,圈出不認識的生字。
2.同桌合作,讀準每個字音。
出示學習建議:
(1)同桌先互相教一教不認識的字。
(2)然后再讀一讀。先讀一遍課文。再讀一遍認字表的生字。
老師發現,同學們越來越會合作學習了!課文中的字音都能讀準了嗎?細心的`同學一定發現在認字表中有一個藍色的字,它是多音字。
3.學習多音字:“教”。
出示:認字表
(1)查字典,根據字義,辨析“教”字兩個讀音用法,并組詞。
讓我們把這個字送到課文的句子中讀一讀,看看它讀哪個音呢?
(2)出示句子,指名讀,齊讀。
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
4.課文中還有很多詞語朋友和我們捉迷藏呢,讓我們開著小火車把它們找出來吧!在火車頭的帶領下,你們的小火車開得可真快呀!
5.讀整屏詞語。
池塘腦袋黑灰色哇捕食迎上去阿姨
寬嘴巴頭頂披著鼓著兩條
哪里眼睛肚皮孩子跳上來
6.分組識詞,鞏固字音。
(1)圖片識詞:池塘、水塘、魚塘、荷塘
仔細觀察圖,你有什么發現?
它們都是有水的池子。
對,這就是“塘”。小蝌蚪就生活在池塘里。看,它來了,還給咱們帶來了一些詞語。男生讀一個,女生讀一個。
(2)小蝌蚪送詞:腦袋口袋袋子袋鼠。
這些詞中都有“袋”,是衣兜或用布、皮等做成的盛東西的器物。
指名讀前兩個詞,強調“袋”讀輕聲。
指名讀后兩個詞,強調“袋”讀四聲。
齊讀四個詞語。
再讀一讀這個詞語:黑灰色。
這是描寫小蝌蚪樣子的詞語。小蝌蚪長什么樣?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句子中變紅的部分,把它的樣子記在心里。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3)迎上去追上去。
你有什么發現?(迎和追都帶有“辶”,和行走有關)
把這兩個詞語放回到句子中讀一讀,邊讀邊想一想:什么是“迎”,什么是“追”。(左三組讀第一句,右三組讀第二句)
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
他們看見一只烏龜擺動著四條腿在水里游,連忙追上去,叫著“媽媽,媽媽!”
誰來說一說什么是“迎”,什么是“追”。
出示圖:同學們,你們看小蝌蚪向著鯉魚媽媽面對面游過去,就是“迎”。
出示詞語:(齊讀)如:歡迎、迎接、迎風、迎面
同學們,你們看小蝌蚪在烏龜的后面加快速度趕上去,就是“追”。
再讀一讀這兩個字:追迎。
看小蝌蚪甩著長長的尾巴,又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4)出示表示動作的詞語。
甩著(長長的尾巴)
這幾個詞語是描寫誰的樣子時用到的?(青蛙)誰能補充完整。
披著(碧綠的衣裳)
露著(雪白的肚皮)
鼓著(大大的眼睛)
你能仿照例子用“甩、披、露、鼓”這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語說句話嗎?
讓我們把這些短語送回到句子中,一起讀一讀,記住小青蛙的樣子。
他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三、游戲識字,鞏固字音
1.抽讀字卡。
(1)兩皮孩哪
組詞:皮孩
形近字區分:
哪和那哪:表示疑問。(哪里)(哪個)(哪樣)
那:表示較遠的人或事物。(那邊)(那里)(那個)
(2)寬積累反義詞“窄”。
2.字形小魔術。
四、觀察字形,指導寫字
1.讀“頂、肚、眼、睛、跳、孩、哪”。
2.整體觀察,抓特點。
一看結構抓特點:
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左右一家。
二看占位抓重點:“頂”和“跳”字:最后一點是點。
“睛”右邊“青”字下邊的“豎”壓豎中線。
“頂”右邊“頁”字的“豎”壓豎中線近豎中線起筆。
“孩”:最后一點是點。
“跳”右邊“兆”字的“豎撇”壓豎中線。
三看筆順記心間:書空
3.自己書寫生字。
4.展示評價。
五、再讀課文,了解大意
1.讓我們把生字詞送到課文中再讀課文,要求: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邊讀,邊標出自然段。
2.反饋自然段。(6個)
3.指名分段讀課文,其他學生邊聽邊思考: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小動物?
4.交流匯報,適時小結。
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六、回扣質疑,延續下文
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這些小動物會說些什么?它最后是怎樣找到媽媽的?它們的身體又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復習“塘、腦”等14個生字,會寫“兩、皮”等3個生字,會寫“快活、哪里”等8個詞語。
2.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3.結合課文內容,借助課文圖片,按照順序說清楚蝌蚪成長的變化過程,能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4.通過分角色朗讀和講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動探索的精神,增強閱讀科學童話的興趣。
教學重點:
1.會寫“兩、皮”等3個生字,會寫“快活、哪里”等8個詞語。
2.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3.結合課文內容,借助課文圖片,按照順序說清楚蝌蚪成長的變化過程,能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教學難點:
通過分角色朗讀和講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動探索的精神,增強閱讀科學童話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詞語,導入新課
1.選擇讀音,鞏固用法。
教師(jiàojiāo)教書(jiàojiāo)
教課(jiàojiāo)教育(jiāojiào)
2.復現詞語,鞏固讀音。
披著鼓著腦袋眼睛孩子寬嘴巴
兩條肚皮
二、觀察字形,指導書寫
1.讀“兩、寬、皮”3個字。
2.整體觀察,抓特點。
一看結構抓特點:
寬:上下結構,上寬下窄。
皮、兩:獨體字,居于田格中間。
二看占位抓重點:
“寬”:最后一筆是豎彎鉤。
“兩”:里面的兩個人字,第二筆是點。
“皮”:的第一筆是橫鉤,第二筆是豎撇,第三筆“豎”壓豎中線。
三看筆順記心間:書空。
3.自己書寫生字。
4.展示評價。
5.書寫“快活、哪里”等8個詞語。
今天的字我們就寫到這里,把小鉛筆放回家。
三、承接質疑,理解課文
師談話: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不僅身體發生了很多的變化,而且還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跟隨可愛的小蝌蚪,踏上尋找媽媽的旅程吧!請同學們打開書。
小蝌蚪開始長什么樣?誰來給大家讀一讀。板書:小蝌蚪
(一)學習第1自然段,熟悉蝌蚪的樣子
1.指名學生朗讀第1自然段,其他學生認真傾聽,想一想小蝌蚪的樣子。
2.指名學生交流。
小蝌蚪的樣子多可愛呀!
3.看著圖片,帶著體會一起來讀一讀。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二)學習第2自然段,了解第一次找,體會好奇的心情
過渡:這么快活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游來游去,過了幾天,它們的身體發生了什么變化?他們看見鯉魚阿姨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板書:鯉魚
1.先出示第2自然段。
出示學習提示:1.用圓圈畫出小蝌蚪說的話,用波浪線畫出鯉魚媽媽說的話。
2.用圓圈圈出表示小蝌蚪動作的詞語。
(1)自己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問題,并進行批畫。
(2)反饋問題。
①交流小蝌蚪的身體發生什么變化,出示第2自然段句子:
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后腿。
學生讀劃線的句子,老師順勢板書:長出兩條后腿。
②訂正句子,圈動詞。板書:“迎”。
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后腿。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鯉魚媽媽說:“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3.分角色朗讀對話。
(1)指兩名學生朗讀對話。
(2)讀變紅的詞語:阿姨。
(3)指導朗讀對話。
小蝌蚪稱呼鯉魚為阿姨,多么有禮貌呀!這句話該怎么讀呢?男生來讀一讀小蝌蚪說的話。
聽到小蝌蚪這么有禮貌地詢問自己的媽媽,鯉魚阿姨耐心地說——女聲接讀:“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那那邊去找吧!”
4.師生分角色讀第二自然段。
5.初步了解媽媽的樣子。
聽了鯉魚阿姨的話,小蝌蚪知道了媽媽長的樣子,他們繼續去尋找媽媽。
(三)學習第3自然段,了解第二次找,體會找錯的情感
在找媽媽的過程中,他的身體發生了什么變化?他們看見烏龜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板書:烏龜。
出示第3自然段,再出示學習提示:
1.用圓圈畫出小蝌蚪說的話,用波浪線畫出烏龜說的話。
2.用圓圈圈出表示小蝌蚪動作的詞語。
(1)自己讀第三自然段,邊讀邊批畫。
(2)反饋問題。
①交流小蝌蚪的身體發生什么變化,出示第3自然段變紅的句子:
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前腿。
學生讀變紅的句子,老師順勢板書:長出兩條前腿
②訂正句子,圈動詞。板書:追
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前腿。他們看見一只烏龜擺動著四條腿在水里游,連忙追上去,叫著:“媽媽,媽媽!”烏龜笑著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3.小蝌蚪為什么把烏龜當成了媽媽?
預設:聯系上文鯉魚阿姨說的話“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烏龜也是這個樣子。
4.創設情境,有感情朗讀。
原來媽媽在這里,小蝌蚪連忙追上去,(激動地)叫著:“媽媽,媽媽!”
看到自己的媽媽,小蝌蚪連忙追上去,(興奮地)叫著:“媽媽,媽媽!”
終于找到自己的媽媽,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喜出望外地)叫著:“媽媽,媽媽!”
滿心歡喜的小蝌蚪,以為真的找到了媽媽,可是烏龜卻笑著說—男生接讀:“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5.男女生分角色讀第3自然段。
聽了烏龜的話,小蝌蚪更加清楚媽媽長的樣子了,他們繼續去尋找媽媽。
(四)合作4-5自然段,了解第三次找,感悟找到媽媽后的心情
在找媽媽的過程中,他的身體發生了什么變化?他們看見的青蛙什么樣?小蝌蚪做了什么?
1.指名學生讀第4-5自然段,其他同學想一想:小蝌蚪的身體發生了什么變化?
2.交流反饋。
學生讀句子,教師順勢板書:尾巴變短了。
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
3.小蝌蚪看見的青蛙是什么樣?板書:游青蛙。
出示描寫青蛙的句子:他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4.看到媽媽后,小蝌蚪和媽媽說了什么?
左三組和右三組分角色讀一讀小蝌蚪和青蛙媽媽的對話。
左三組:“媽媽,媽媽!”
右三組:“好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
5.聽了媽媽的話,小蝌蚪立刻---齊讀。
他們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
(1)讀一讀變紅的詞語,你有什么發現?(足字旁,與腳的動作有關。)
(2)你們也做一做這幾個動作。
6.同學們,小蝌蚪找呀找呀,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當他們看到媽媽的時候,他們會說些什么?心情怎樣?
預設1:假如我是小蝌蚪,我會說:“媽媽,媽媽,我們終于找到你了,真開心呀!”
預設2:假如我是小蝌蚪,我會說:“媽媽,我們的身體變化真大呀!”
同學們通過觀察圖,能夠展開豐富的想象,說得真好!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第5自然段。
(五)學習第6自然段,了解青蛙的本領,激發情感
小青蛙蹲在荷葉上,不知什么時候尾巴不見了。板書:尾巴不見了。
他做了什么事情?
1.齊讀第6自然段。
2.反饋問題。
板書:跟捉害蟲
3.拓展延伸,激發情感。
出示資料:一只青蛙每天能吃大約100只害蟲,它們是莊稼的好幫手,人類的好朋友。
多能干的小青蛙呀,我們一定要保護青蛙。
四、回歸文本,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1.四人一小組,分別扮演小蝌蚪、鯉魚阿姨、烏龜、青蛙。練習分角色朗讀。老師巡視指導不同人物的語氣。
2.展示匯報,一生當旁白,一個小組展示。
五、梳理小蝌蚪成長為青蛙的過程,看圖講故事
1.讀文中的句子。
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后腿。
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前腿。
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
不知什么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2.根據小蝌蚪的生長變化,完成書第四頁第二題。
(1)按照順序自己連連圖片。
(2)看圖用自己的話說說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們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又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沒過多久,()變短了,最后,()不知不覺地不見了,變成了一只只()。
(3)根據過程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六、拓展延伸,升華主題
1.用圖片介紹青蛙成長的過程。
2.同學們,青蛙的成長過程就是繁衍生息。像這樣的科學小故事還有很多,如:蠶的生長,蝴蝶的生長等。我們只要留心觀察,就會發現我們的身邊處處有科學,讓我們一起去探索,去發現吧!
板書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長出兩條→長出兩條→尾巴変短了一尾巴不見了(変成了青蛙)
后腿前腿
(迎)(追)(游)(跟)
鯉魚烏龜青蛙捉害蟲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13
教材分析:
在幼兒園課程中,數學活動比較抽象,幼兒難以理解和運用的。我認為,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只有找到數學知識與幼兒生活經驗的結合點,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對數學的探索興趣和認知發展。所以我設想:可不可以在故事載體中整合多元信息,在幼兒感興趣的故事中找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切入點?《小蝌蚪找媽媽》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一個童話故事。為此我設計了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主線的'活動,來貫穿整個環節。
幼兒基礎分析:
中班下學期,孩子們已經有了數的概念,能夠手口一致的點數10以內的數,并能夠說出總數,但是部分孩子還是對大小排列方式的不同,數量卻相同的一些物品的點數,還是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基于這種狀況,我設計了本次活動,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數與數量的關系并體驗數學的重要和興趣。
一、教學目標:
1、能排除大小,排列方式等影響準確判斷10以內物品的數量。
2、發展觀察及點數能力,體驗數數的快樂,進一步感知春天特征。
3、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4、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重點與難點
重點:排除大小,排列方式等影響準確判斷10以內物品的數量。
難點:不同排列的點數方法。
活動反思:
春天是一個特別美好的季節,所以幾乎每門課中都有關于春天的內容。數學不僅是人們生活和勞動必不可少的工具,通過學習數學還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活動中孩子對排列順序似乎也明白了很多。作為老師,除了教給他們知識外,還得關注他們的思想。要幼兒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來引導觀察發現實物有規律地交替排序,并能講述出排列的規律。根據中班孩子認知特點及發展水平。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提高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發散性思維能力。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14
設計意圖: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游戲是兒童活動的中心。”分析《小蝌蚪找媽媽》這則故事,在較長的故事篇幅中,最主要讓幼兒了解的就是青蛙媽媽的外貌特點,因此,我根據故事中的情景及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小蝌蚪找媽媽”游戲的形式讓幼兒了解故事內容,讓欣賞活動變得生動有趣。
活動目標:
1、在游戲情景中理解故事內容,并學習復述故事中的對話。
2、學習安靜的傾聽故事,了解青蛙媽媽的外貌特征以及蝌蚪變青蛙的初淺知識。
活動準備:
1、幻燈片
2、圖片:兩只大眼睛;圖片:嘴巴寬又大;圖片:四條腿;圖片:白肚子;
活動過程:
一、師幼一起扮演小蝌蚪,游進活動室。
(播放背景音樂)你們是誰呀?那我是誰呀?咦,我們的媽媽呢?姐姐帶你們去池塘里找找媽媽吧。
二、游戲:小蝌蚪找媽媽。
1、幻燈片(鴨媽媽的形象)
(1)我們看誰來了?我們問問看鴨媽媽看見過我們媽媽嗎?(鴨媽媽,鴨媽媽,你看見過我們的媽媽嗎?)
(播放鴨媽媽的話:好孩子,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有兩只大眼睛,嘴巴又寬又大,你們到前面去找吧。)
(2)鴨媽媽說我們的媽媽長得怎么樣?(媽媽有兩只大眼睛,嘴巴又寬又大)
(3)出示圖片:兩只大眼睛,嘴巴寬又大。
2、幻燈片(大金魚的形象)
(1) 游呀游,找呀找,這是誰呀?大金魚長得怎么樣?(兩只大眼睛,嘴巴寬又大)。我們問問看它是我們的媽媽嗎?(大金魚,大金魚,你是我們的媽媽嗎?)
(播放大金魚的話:好孩子,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你們到前面去找吧。)
(2) 大金魚是我們的媽媽嗎?它說我們的媽媽是怎么樣的'?(媽媽有四條腿)
(3) 出示圖片:四條腿。
3、幻燈片(大烏龜的形象)
(1)游呀游,找呀找,你們看誰來了?大烏龜長了四條腿,我們問問看它是我們的媽媽嗎?(大烏龜,大烏龜,你是我們的媽媽嗎?)
(播放大烏龜的話:好孩子,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肚皮是白的,你們到前面去找吧。)
(2)大烏龜是我們的媽媽嗎?它說我們的媽媽是怎么樣的?(媽媽肚皮是白的)
(3)出示圖片:白肚子
4、幻燈片(大白鵝的形象)
(1)游呀游,找呀找,你們看誰來了?白白的大白鵝我們問問看它是我們的媽媽嗎?(大白鵝,大白鵝,你是我們的媽媽嗎?)
(播放大白鵝的話:好孩子,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穿著綠衣裳,唱起歌來“呱呱呱”,走起路來一蹦一跳,好孩子,快去找她吧。)
(2)大白鵝是我們的媽媽嗎?它說我們的媽媽是怎么樣的?(媽媽穿著綠衣裳,唱起歌來“呱呱呱”,走起路來一蹦一跳。)
(3)指出:綠衣裳。
5、幻燈片(青蛙的形象)
(1)游呀游,找呀找,我們看看青蛙長的怎么樣?(她有兩只大眼睛,嘴巴又寬又大,四條腿,白白的肚皮綠衣裳。)
(2)我們問問看,它是不是我們的媽媽?(好孩子,我是你們的媽媽)
三、完整欣賞故事至唱起歌來呱呱呱……
1、噢,我們的媽媽終于找到啦!現在請小蝌蚪們回到池塘邊的椅子上休息一下,聽一個《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邊聽邊想,我們的媽媽到底長得什么樣?
2、咦!你們發現了嗎?我們的媽媽怎么跟我們一點也不像呢?我們來問問看,(媽媽,媽媽,我們怎么一點也不像你呢?)(播放青蛙的話:好孩子,你們會慢慢的長大,會先長出兩條后退,再長出兩條前腿,你們的小尾巴呢也會不見的,還會穿上綠衣裳)
四、結束部分。
1、游戲:小蝌蚪的轉變:在池塘里,小蝌蚪們一天天長大,慢慢的伸出后退,伸出前腿,穿上綠衣服,呱呱呱的叫。
2、呱呱呱跳出活動室,去草地上玩。,小班語言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15
【設計意圖】
大班的幼兒活潑好動,喜歡戶外運動,在孩子熟知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后,結合幼兒活潑好動的特點,進行了戶外活動游戲創編,意在培養孩子在活動中的合作意識,鍛煉孩子的合作能力,使孩子在游戲活動中體驗游戲的快樂。
【活動目的】
1、鍛煉幼兒的'身體平衡能力,以及身體的靈活性。
2、培養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讓孩子體驗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青蛙頭飾 呼啦圈若干
【活動過程】:
1、幼兒隨《健康歌》音樂做熱身運動。
2、教師談話:小朋友喜歡聽《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嗎?今天老師要和小朋友做一個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好不好?
3、活動開始:把幼兒分成人數相等的若干組,每組選出一位幼兒當青蛙媽媽,其余幼兒為小蝌蚪。
在場地上畫一個大圓圈做池塘,大圈里面分別畫若干個小圓圈(呼啦圈)做青蛙的家。青蛙媽媽和小蝌蚪在池塘里邊游邊念兒歌:“小小蝌蚪游呀游,圓圓的腦袋黑黝黝,細細尾巴扭呀扭,小河里面轉圈游。轉呀轉呀轉轉轉,東邊游來西邊游,閉上眼睛想一想,媽媽媽媽在哪頭?”當念到“媽媽媽媽在哪頭”時,蝌蚪蹲下用手蒙住眼睛。青蛙媽媽任意選擇一個小圈站好,表示先回家了。當老師說:找媽媽去吧。小蝌蚪睜開眼睛,跑向自己的媽媽身邊,說:“媽媽找到了。”游戲重新開始。請先找到媽媽的幼兒扮青蛙媽媽。
4、活動中提醒幼兒,轉圈時不要相互碰撞其他小朋友,不要出圈。
青蛙媽媽的動作可以游(慢跑),也可以跳。
放松整理:幼兒做彎腰,伸手放松運動。
【活動延伸】:回家結合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和爸爸媽媽小伙伴做游戲。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是在孩子熟知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以后,結合幼兒的興趣特點,進行了有關戶外活動的嘗試性訓練,幼兒在活動中體驗了游戲的快樂,培養了幼兒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是一次不錯的戶外活動訓練。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相關文章: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小蝌蚪找媽媽精品教案06-12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03-06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03-04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08-04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09-30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03-09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05-25
小蝌蚪找媽媽特色教案08-25
《小蝌蚪找媽媽》優秀教案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