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答謝中書書教案優秀

時間:2023-12-24 17:46:26 教案 我要投稿

答謝中書書教案優秀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答謝中書書教案優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答謝中書書教案優秀

  答謝中書書教案優秀1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及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當的語言、布局的匠心,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3、背誦、默寫全文。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誦讀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通過想象再現景象,領會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文章的語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設想通過讀、說來落實。

  【教學難點】

  本文布局的巧妙。設想通過學生再造想象來突破。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三峽》引入新課

  二、介紹課題、作者

  本文雖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謝中書/書”──寫給謝中書的信。注意斷句。明確兩個“書”的含義。第二個“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含有審美意味的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陶弘景:(具體見課本注釋)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一讀: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

  本文多為四字駢句,朗讀節奏為二二。散句以句意來定。

  二讀:默讀。

  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意。

  教師酌情解決難字、句意。指名講出文章大意。

  三讀:譯讀。

  本文寫景部分句式整齊,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寫景詩。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齊相應,譯句也要句式整齊。(譯讀要求較高,擬嘗試一下)

  1、教師讀原文,學生譯譯文。(一學生讀譯文,其余學生齊讀原文)

  2、學生齊讀原文,教師讀譯文。(本環節視學生譯文如何而定)

  四讀:品讀。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詞,說出其妙處。(學生悟讀,交流發言。教師補充)

  2、可用換詞法領悟下列詞的妙處:

  入(體現一種向上的氣勢)──到

  交輝(交相輝映,共增山色)──齊全

  將歇、將頹(展示出慢慢消失的過程,不乏擬人化色彩)──將散、將下。

  亂鳴、競躍(再現一種生機和活力,營造熱鬧的氣氛)──齊叫、游泳。

  3、在此基礎上,歸納點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變化。同時行文起伏相錯,讀起來也要注意語調的變化。試著讀出不同的語調。

  4、你認為作者是以什么樣的感情來寫這些景物的.?體會文末兩句的含義。(贊美、自豪)

  五讀:說讀。

  大自然是個廣闊的舞臺,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員了,他們都想在這舞臺上展示自己。如果請你用生活中的一種人來比喻文中所寫事物,你看它們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2、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

  六讀:背讀。

  四、作業

  試把本文擴寫成一段寫景文。

  〖板書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句式整齊之美 四字駢句

  ↗ 山水相映 贊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 晨昏變化 自豪

  答謝中書書教案優秀2

  教材分析

  《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可謂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點首先表現在優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主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悅。另一方面,本文結構縝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這篇小品語言極富特色,以四言為主,很是整飭,最后,以長句收束,猶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答謝中書書》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雖然沒有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

  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已經到了八年級,但文言文基礎較薄弱,閱讀能力偏低,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學時,必須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并積累重點詞語,在理解感知的基礎上懸著恰當的角度對詩歌進行賞析,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情操。

  教學目標

  1、能夠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誦讀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文意。

  3、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優美的意境,

  4、引導學生體會文中蘊含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

  教學難點:理解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麗的。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畫的風光無不讓人心動神搖,今天我們來學習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共同欣賞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品味一首流動的山水詩。 (板書課題 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題目和背景)

  1題解: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寫給謝中書(謝征)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們 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 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齊讀學習——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一)朗讀:

  1.教師范讀課文。

  讀畢,教師提示朗讀節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2、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品味四字句的節奏。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再次朗讀課文,鞏固理解。

  【解釋下列詞語】

  (1)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2)四時俱備: 四時,四季。 俱,全都。(3)歇:消散。 (4)夕日:夕陽。 (5)頹:墜落。 (6)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指代魚。 (7)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 (8)與:參與,這里指欣賞。 (9)奇:指奇山異水。

  【全文翻譯】: 山川景色的美麗, 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人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嗚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

  明確:從結構劃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

  (二)、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接著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曉”與“夕”兩層來寫。

  (三)、結尾以感嘆總括前文。

  五、賞析寫景,體驗感情

  根據文中寫景的語句,體會作者寫景的特點。(教師稍加點撥。)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勝收,美在何處呢?你腦海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點撥、講解:

  (1)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峻峭,水的明麗。

  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繽紛的色彩之美。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3)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表現了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襯托這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三種美交替出現,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卷。

  六、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問:想想,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認為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有的認為流露了現實歸隱之意,等等。

  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點撥:

  文章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實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自康樂以來。未復能有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字里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總之,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學生齊背課文,仔細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總結全文:

  同學們:孔子曾經說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們膾炙人口的文章寫盡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讓我們去品味,讓我們去感懷。其實,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靈性感染著我們,只要我們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寬廣的胸懷去發現,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們的陽光將會變得更加燦爛,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無限的美好。

  八、板書設計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習題;

  九、課后反思

  答謝中書書教案優秀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結構。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掌握變換角度、動靜結合、以聲襯靜的寫景技巧,體會景物特點以及作者蘊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

  教學重點:對寫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對作者情感的感悟。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

  教學過程:

  導語:

  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南北朝時期,在一個日暮黃昏的時候,曲山腳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輕捻胡須,面對群山靜靜思索,這已經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絕皇帝的召喚了。此刻他想到了當年做帝王之師時的點點滴滴,想到了這些年來國家每有大事皇宮的來信,想到了官場的步步驚心......于是他轉身,揮毫畫了這樣一幅畫,畫上是兩頭牛,一頭埋頭于青草間,愜意自得,一頭被戴上了金籠頭,讓人牽著鼻子走。這幅畫隱晦的表達了他歸隱之意,他就是時人謂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一篇被稱為“流動的山水詩”的小品文《答謝中書書》

  一、解讀學習目標

  自主學習,能夠流暢的翻譯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合作學習,通過妙用詞語、變換角度、動靜結合、巧用修辭的角度分析景物特點以及蘊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學習,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們進行自主學習,請大家根據課文的注釋翻譯文章大意,現在開始。

  二、疏通文意,理清結構

  請同學們根據書下注釋翻譯課文。翻譯的比較準確,真正高水平的翻譯是能終于作者的語言風格抓住文章的神韻,希望在課后反復的.誦讀中我們也可以自己試著把它變成一篇風景美文,趣味訓練一:我們是否可以將課文進行小變形,大家嘗試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據內容變成多段。

  請同學翻譯,明確文章結構為(總分總)

  三、小組合作探尋景物之美

  1、本文主要描寫的對象時山川那么我們就去看看在作者筆下山川的魅力。

  2、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妙用詞語” “動靜結合” “角度變換”幾個角度來分析景物描寫方法,體會景物特點,感受作者蘊含在景物中的特點

  3、總結景物特點

  妙用詞語(板書小組合作結果,從詞語運用角度來解析分析出景物特點,總結出作者情感)動靜結合(板書小組合作結果,從動靜結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視角變換(從顏色的變換、時空的變換、視角的變換體會景物的特點,總結作者情感)

  能夠總體的概括這么景物特點的詞是?美仙都奇

  文章中都是對景物的描繪,那么同學們能不能發現作者的影子呢,作者在干嗎?”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醉情山水對世俗生活的厭倦。

  正如剛才同學們所說,在這樣的景色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喜愛的愉悅的,甚至是沉醉的,有沒有和他一樣的人?

  四、探尋作者內心世界

  探求來信的內容。說明理由。

  1、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中又有怎樣的感情?與高雅之士比肩的快樂。

  2、思考謝中書的來信內容

  開放性交流,可以從不同的猜測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創作意圖。

  結語:

  世有淵明,生為菊花無憾也。世有嵇康,生為琴弦無憾也。世有陶弘景,山水亦無也。

  答謝中書書教案優秀4

  一、教學目標

  二、知識與技能目標:

  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結構。

  三、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掌握變換角度、動靜結合、以聲襯靜的寫景技巧,體會景物特點以及作者蘊含其中的情感。

  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

  五、教學重點:

  對寫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對作者情感的感悟。

  六、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

  七、教學過程:

  (一)解讀學習目標

  1、自主學習,能夠流暢的翻譯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2、合作學習,通過妙用詞語、變換角度、動靜結合、巧用修辭的角度分析景物特點以及蘊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3、探究學習,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

  4、首先我們進行自主學習,請大家根據課文的注釋翻譯文章大意,現在開始。

  (二)疏通文意,理清結構

  請同學們根據書下注釋翻譯課文。翻譯的比較準確,真正高水平的翻譯是能終于作者的語言風格抓住文章的神韻,希望在課后反復的誦讀中我們也可以自己試著把它變成一篇風景美文,趣味訓練一:我們是否可以將課文進行小變形,大家嘗試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據內容變成多段。

  請同學翻譯,明確文章結構為(總分總)

  (三)小組合作探尋景物之美

  1、本文主要描寫的對象時山川那么我們就去看看在作者筆下山川的魅力。

  2、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妙用詞語”“動靜結合”“角度變換”幾個角度來分析景物描寫方法,體會景物特點,感受作者蘊含在景物中的特點

  3、總結景物特點

  妙用詞語(板書小組合作結果,從詞語運用角度來解析分析出景物特點,總結出作者情感)動靜結合(板書小組合作結果,從動靜結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視角變換(從顏色的變換、時空的變換、視角的變換體會景物的特點,總結作者情感)

  能夠總體的概括這么景物特點的詞是?美、仙都、奇,文章中都是對景物的描繪,那么同學們能不能發現作者的.影子呢,作者在干嗎?”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醉情山水對世俗生活的厭倦。正如剛才同學們所說,在這樣的景色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喜愛的愉悅的,甚至是沉醉的,有沒有和他一樣的人?

  (四)探尋作者內心世界

  1、探求來信的內容。說明理由。

  2、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中又有怎樣的感情?與高雅之士比肩的快樂。

  3、思考謝中書的來信內容。

  4、開放性交流,可以從不同的猜測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創作意圖。

  八、結語:

  世有淵明,生為菊花無憾也。世有嵇康,生為琴弦無憾也。世有陶弘景,山水亦無也。

  答謝中書書教案優秀5

  一、設計理念

  堅持一先二創三引四培的教學觀。一先學生,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一切為了所有學生的發展。所以課堂應面對全體學生,教師應意識到學生是發展的、獨特的人。語文教學應促進所有學生個性全面發展。教學的過程是平等對話的過程,在這其中教師應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組織者;二創設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情境,三引導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中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體驗式學習;四培養學生思辨力、創新力,開展討論活動、研究性學習等促進學生思考。

  二、前期分析

  (一)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仍然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好奇心,但受限于思維程度和生活環境,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創設情境,打開思路。經過七年級的學習,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文言文知識和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學生有了一定的審美能力,不代表他們能深入文章內核。本篇課文是篇幅簡短,學生能較快理解文意,但是其中蘊含的無限情思和語言運用形式的精巧都需要教師帶領學生進一步體會。讓學生在反復誦讀和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山水的靈秀,體悟作者的情思,有自己的心得和情感體驗,從而提升語文素養。

  (二)教材分析

  《答謝中書書》是新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2篇課文,該單元以閱讀歌詠山水的篇章,陶冶情操為主題展開。《答謝中書書》是一篇短小的山水小品文,作者陶弘景精心布局,主要通過狀同一時間視角變化中的不同景色和狀時間變化中的不同景色來寫山水相映的奇美,自然萬物的靈秀,表達了自己享受山水,與自然萬物相融的自得自樂之情。語言凝練而意蘊無窮,是本文最大的特色,用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所寫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來概括本文是再合適不過了。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筆者對教材的解讀和學情的分析,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掌握重點字詞;反復誦讀課文,品味精練而生動的語言特色,體會作者的無限情思。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反復誦讀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展開討論,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文中清雅奇麗的山水妙境,陶冶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操。

  【設計依據:新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八年級的學生對于簡單的古文學習已有一定的基礎,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精練,適合于用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古文自主學習能力。

  正如古人所指出的,“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讀“古詩文,要從聲音證入”、“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反復誦讀古文,不僅有益于學生在語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識積累,更可以讓他們在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誦讀的過程,提升品味語言和體會情感的能力,并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情感體驗,從中獲得對自然的有益啟示。

  新課標中反復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并鼓勵他們能夠自由而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心得和看法,有利于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反復誦讀,感受文中奇美的景色。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寄寓景中的情感。

  【設計依據:本篇文言文篇幅短小,語言優美,要品味古文語言,深切感受其中的美景,需要反復誦讀。而在景中深藏的情,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還較難自主體會出來,這成為一個難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引導。】

  五、教學準備

  1、教法學法

  (1)教法

  在教學這個平等對話的過程中,科學運用教學方法能優化教學效果。我計劃以對話法、討論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進行本文的教學。對話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可以給學生創設安全、自主的開放性課堂氛圍,能夠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性,調動原有知識經驗,使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彌補學生個人思維片面性帶來的不足,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誦讀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由感性層面進入文本,獲得第一印象和最初的理解。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使用誦讀教學法不僅鍛煉學生朗誦能力,還能讓他們自主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加深對文章意蘊的理解,從而獲得語言能力上的訓練。

  此外,我將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調動多種感官優化教學。

  (2)學法

  在學法上,課前學生充分預習,掌握生字詞,感知課文大意,破除與文本的陌生感,以便在課堂中更快速地進入狀態。沒有外力引導下的預習是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夠形成個性化理解,有助于他們自主思考能力和語言敏感度的提升。課上采用圈點、勾畫,小組討論、自主思考、誦讀等方法理解課文,探究內涵。圈點法是指閱讀中及時的圈點勾畫,即心有所思,馬上記錄下來。能夠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中起輔助作用。

  2、教學資源:語文教學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本課的學習中運用的教學資源有:教材、網絡和人本資源。

  3、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黑板、粉筆、語文課本等

  4、教學評價:本課的教學將采用多元的評價形式,注重評價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教育性。在評價內容和水平上參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建議,在識字與寫字、閱讀等方面進行科學的評價。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解課題

  大家抬眼看一看,山青天明,我們的神州大陸優美如詩,常常引起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上節課我們剛剛被三峽的雄奇和秀色所打動,今天,再來品讀品讀另一幅山水佳畫——陶弘景的(教師停頓,由學生說出課名。)

  大家怎么理解題目,為什么你是這樣停頓讀題目的?

  答/謝中書/書答是回復答謝的意思;謝中書是人名(結合課文釋);書即書信,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設計依據:此文題目在不理解的情況下容易讀錯,讓學生先讀題目一則是為了檢查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二則是為了加深學生理解,增強記憶。】

  (二)初讀感知,觀美景

  1、全班齊讀一遍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和節奏。讀后小組成員合作掃清字詞障礙。

  2.ppt顯示重點詞句(字詞:共談、入、見、交輝、四時、俱、歇、頹、沉鱗、仙都、與、奇;句子:①兩岸石壁,五色交輝。②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③實是欲界之仙都。④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請學生合上書回答。

  【設計依據:本文篇幅短小,字詞常規不顯生僻,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因此筆者設計為在小組合作探究解決字詞障礙,再由教師點出重點詞句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檢測,也糾正可能發生的錯誤理解,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3、全班齊讀課文,讀后請一位學生說出最能概括本文景色的一個字。美

  【設計依據:縱觀全文,一個“美”字貫穿景色描寫的始終,這既是概括性的一個字也是貫穿性的線索,所以筆者在整體感知時首先將其點出來,有利于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

  4、文章中的美是怎么樣的?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5、這幾句的語言非常精練,你在朗誦時,腦海中浮現了什么樣的畫面呢?請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與大家分享。學生選擇任一斷句自主聯想和想象,并發言表達自己的個性化體驗。

  大家的想象都非常豐富,能夠使用優美的語言改造現有的物象,結合自己的體驗,表達出自己腦海中的景象。讓我們再一次以朗誦,把優美的景色傳遞出來。

  【設計依據:聯想和想象是本單元的要求,也是本文的教學目標之一。在此時沒有教師和同伴影響的情況下,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能夠擁有原初體驗,能夠說出真實的、具有個性化的想法。這有利于學生興趣和想象力的保持與提升,成就感的獲得,以及閱讀體驗的個性化延續。】

  (三)再讀品味,賞美文

  1、全班再次齊讀“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讀的時候思考,文章具體是怎么表現美的呢?提醒:可以從局部字詞、整體寫法和語言形式入手。其中穿插個人朗讀。

  局部字詞:“高峰入云”的“入”是動詞,山本來是不會動的,運用“入云”二字產生了化靜為動的'效果。山長到云里,想象到頂端云霧繚繞的景象,正與后文“仙都”有相契合之處。

  “五色交輝”的“交”也是動詞,交輝寫出了色彩的絢爛,讓我們看見清幽的山林里也有明麗的光影。

  “猿鳥亂鳴”的“亂”字形容猿和鳥在雜亂鳴叫,表現了他們的自由、快活,寫出了風景的生機感,也反襯出當時環境的清幽、寧靜。進一步探討:“亂”字會不會顯得沒有美感。改成“猿鳥齊鳴”好不好?不好,不符合事實,“亂”才更真實,能寫出動物在山林中的真實狀態。而齊鳴,聲音太整齊了,仿佛有人在指揮,無法表現他們的自在,和不受任何約束。這種自由自在的狀態在課文中的哪里還能感受出來?

  “沉鱗競躍”也寫出了魚兒們歡快、自由自在。剛才老師使用換詞法和大家一起探討了“亂”字。那么請大家進行小組討論,對“沉鱗競躍”也使用換詞法進行賞析。“鱗”用“魚”換詞賞析。“鱗”是、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魚在跳躍的時候反射出的光亮,周身環繞的閃亮之美,也側面寫出了水的清澈和魚的生氣勃勃。

  整體寫法:文章是分兩方面來展開的。先寫同一時間中不同視角的景色:仰視——高峰入云、俯視——清流見底、遠看——兩岸石壁、近看——青林翠竹,此時畫面多為靜態;再寫不同時間的景色:曉霧和昔日分別是一天中的晨夕,此時畫面多為動態。全文僅短短幾十字,但動靜結合間,自然萬態躍然紙上。

  語言形式:除了作者寫的景美,其文章的形式也很美,語言都是四字句,且每一短句中都以上半句平聲結尾,下半句上聲或去聲結尾來搭配,例如“高峰入云”的“云”是陽平,“清流見底”的“底”是上聲。我們讀來節奏分明、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具有音韻美。

  怪不得作者要感嘆“實是欲界之仙都”啊。

  請大家帶著自己的理解和對節奏的把握再讀課文,讀出明快的語調和抑揚頓挫的音韻。

  【設計依據:教學是層層深入的,在初步感知文章內容,引導學生表達完自己的最初閱讀體驗之后,就要深入到文章的語言部分。賞析文章語言不僅要從語言表達內容入手,還要從語言表達形式入手。所以筆者引導學生關注局部字詞的精妙之處,整體寫法的不常規處理解語言內容所表達出來的自然山水之靈秀。也從語言形式的規律中探索文章的音韻美。由此,學生能對本文語言進行全面、深入地學習。】

  (四)深讀研磨,悟清心

  1、到這里為止,我有一個疑問,一封信里為什么寫這么多的美景呢?

  為了表達自己的心境。

  2、你從哪里看出來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心境?

  最后一句“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3、對,王國維先生曾經寫過“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這篇文章中的景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境?

  (1)純凈、清明與愉悅的心情,對自然山水的喜愛和贊嘆。

  (2)(補充作者陶弘景的背景)作者借寫自己對山水美景的贊嘆,表達了個人志趣:遠離世俗,追求清凈心靈。

  關于作者陶弘景的背景:a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卒謚貞白;是齊梁時期道教上清派創始人。b陶弘景是個不求榮華富貴的人,一直想辭官歸隱。他曾經在給親友的信中說:“疇昔之意,不愿處人間,年登四十,志畢山藪。今三十六矣,時不我借……”后來,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請求辭官歸隱。c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沈約在東陽郡做郡守時,由于尊崇他的志向和節操,多次寫信邀請他出來作官,但他始終沒有接受。d梁武帝曾經下詔問陶弘景“山中何所有?”言下之意是說山中什么也沒有,還不如出來作官,陶弘景寫了“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有什么呢?山嶺上有許多白云。可惜白云只能供我自己賞心悅目,卻不好用手捧來寄送給你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愿出山作官,不屑與時人為伍的高雅志向。”d梁武帝要他出來作官時,他干脆畫了兩頭牛,一頭無拘無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間,另一頭戴著金籠頭,被人用繩子牽著,還用棒子驅趕著。梁武帝看了也笑起來,知道他絕不會出來作官了,也就打消了他出仕的念頭。

  結合謝徵當時中書的身份和作者隱士的身份猜想謝中書是寫了一封邀請作者出山的信,作者以此來委婉回絕。

  (3)最后一句說自謝靈運以來,只有自己才會欣賞這種奇境。(教師傳遞謝靈運是山水詩人的相關知識)表達了作者欣賞山水時不同常人的獨特審美感受和些微的得意之感。

  理解作者情感之后,現在看前文的景色是不是感覺有所不同呢?我們最后在齊讀中再與他對話交流。

  【設計依據:此處探索作者心境,可分為三個層次,從表層的對自然山水的喜愛到深層的微微自得之情。不僅是文章表現的心境層次遞深,也是學生學習本文時理解的遞深,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而在認知后兩層心境時,如果學生對作者陶弘景本人不了解,可能無法體會兩層情感。因此,教師在適當時機補充作者背景資料,便于學生探究。此外,到這里為止,教學環節基本結束,縱觀整個教學設計,朗誦無處不在,并且不同環節的朗誦要求不同,隨著教學的深入,學生的朗誦情緒也應該隨之產生變化。反復誦讀的目標由此達成,同時也是達成課標、單元的要求。】

  (五)總結課堂,固能力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今仁人志士借山川秀水抒發情感不是沒有原因的。打開心扉,我們能發現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用它的多姿和靈性感染著我們,用寬廣的胸懷去感悟自然,你們會發現它在你的生活里添了許多色彩。

  課后作業:背誦;把本文改編成一篇白話散文。

  【設計依據:對于課后作業背誦,首先,這是語言積累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本文語言精煉生動,背誦這樣的文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意識和能力。其次文章篇幅短小,節奏規律,學生應該上完課文就能大概背誦,當天就應當能全文熟練背誦出來。對于此處設計改編白話散文的課后作業,一是繼續鍛煉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二是為了鞏固和檢測他們的學習,三是鍛煉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將想法轉換為書面表達呈現出來。】

  教學反思

  《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抒情議論,各類皆備。

  本文的特點首先表現在優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主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悅。另一方面,本文結構縝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尤其這篇小品語言極富特色,以四言為主,很是整飭,最后,以長句收束,猶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

  《答謝中書書》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雖然沒有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

  綜上分析,這是一篇很好的課文,我自己非常喜歡,因此內心期盼著與學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備課的同時,我亦搜集了大量的優美風景視頻及圖片,精挑細選,稍作加工將其融入到我的課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課時能夠借此引發學生美的享受,因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我放在了“美”上,以視頻圖片的形式出現,這樣會更直觀。另外,再加上舒緩的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而對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讀”的方法來使學生體會,以“讀”賞“美”,以“美”品“讀”,兩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

  教學時,我以風景視頻引入,引發學生美的享受,激發學習興趣,緊接著轉入正題,介紹作者、背景,但在授課過程中,這一環節出現問題,對題目的解釋非常清楚,但對于作者陶弘景的介紹就忽略了,雖然并不是名家,但對作者的介紹,能夠很好的讓學生借此了解寫作背景,對文章的學習極有幫助,現在想來,這一環節處理的不夠得當,成為一處“敗筆”,接下來的詞語注音、劃分結構及釋意、翻譯進行的有條不紊,自然流暢,但在美讀文章這一環節,我范讀的背景音樂,由于多媒體出現問題,無法播放,最后只得清讀。雖然課后,許多老師對我的范讀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但我個人來說感覺非常遺憾,畢竟這是本課的亮點之一,也是教師表現個人能力的一個機會,錯過了,只能爭取下次了。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研讀短文,體會感情”中,有一句話“自唐宋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其者”,學生一直不能讀準與(yù)的字音,這時,我三次強調了“與”的意思,但學生還是出錯,現在想想,如果當時我能示范的讀一遍,也許效果會更好。整體來說,本節課各環節過渡自然流暢,能夠突出本課重點,但就新課標中提到的知識目標,在本課并沒有真正的體現。原因在于,課堂教學中對文章缺少通篇翻譯。這一工作只是放了練習當中,如能在課上以檢查預習形式出現,也許會更好。

  今后的教學中應積極向有經驗的教師多請教、多相互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做一名合格的、優秀的人民教師。

  答謝中書書教案優秀6

  《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六朝著名的山水小品,作者為南朝陶弘景。上海中預年級語文課本將之選入教材,名為《山川之美》,短短六十八字,音韻和諧,節奏如歌,似伴著音樂的流動畫卷,描繪了江南山水奇麗的景色,其詩畫般的意境。

  一、教學目標

  ⒈識記重點實詞,翻譯課文力爭做到“雅”。

  ⒉朗讀課文,體味課文所表達的美感、自豪感和遺憾之情。

  ⒊解讀課文,評說課文美點所在。

  二、課型與課時

  新授,一課時

  三、教學方法

  討論、比較、談話

  四、教學過程

  ㈠導入新課:了解三個人物

  陶弘景: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佛道兼修)、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

  謝中書:“美麗風采,好學善文”。曾任“中書舍人”。

  康樂:南北朝時期杰出的詩人、文學家、旅行家謝靈運。中國山水詩派的開創者。

  共同特點:文人雅士

  ㈡美譯課文

  ⒈教師點撥:文言翻譯“三字”要求

  信:準確表達原文意思

  達:語言規范通順流暢

  雅:追求語言優美雅致

  ⒉點撥關鍵詞

  ①答……書:回復……書信

  ②五色:形容石壁色彩斑斕。

  ③交輝:交相輝映。

  ④歇:消散。

  ⑤頹:墜落。

  ⑥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

  ⑦競躍:競相跳躍。

  ⑧欲界之仙都:人間仙境。

  ⑨復:再。

  ⑩與(yù):參與,欣賞領略。

  ⒊美譯課文:一句三譯,學生翻譯一遍,教師給出兩種翻譯,比較,理解“雅”。

  ①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共同談論的。山河的壯美,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的。

  ②高高的山峰直插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高聳入云;水,清澈見底。

  ③河流兩岸的石壁直立,各種顏色交相輝映。河流兩岸的懸崖峭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④青色的林木,綠色的竹子,四季都具備。青蔥的密林,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

  ⑤清晨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亂叫的`聲音;清晨,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

  ⑥夕陽快要墜落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躍。傍晚,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躍。

  ⑦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這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

  ⑧自從謝靈運以后,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從謝靈運以后,就沒有人懂得欣賞這般美麗的景色了。

  ㈢美讀課文

  ⒈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先生的讀書中獲得啟示,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

  ①讀書要忘我;

  ②讀書要聲情并茂。

  ⒉美讀課文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⑴讀出層次。

  ⑵讀好兩個“之”。

  ⑶讀好最后一句話。

  ㈣美說課文

  ⒈教師給出兩個范例:用“中心句+詮釋”說課文之“美點”。

  ①美在開篇總寫。用“山川之美”概括所描寫景物特點。用“古來共談”表達欣賞美景的態度和情意。

  ②美在精于煉字。用一個“亂”字,寫出猿鳥此起彼伏地爭鳴聲,為我們營造出一片勃勃生機的熱鬧景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

  ⒉學生說課文美點。

  ⒊教師繼續點撥。

  ③美在結構精巧。開篇總寫,中間分分“靜”“動”兩個層次描述美景,最后在總括抒情。

  ④美在三次點明對景物感受。一是“美”。二是“仙”。三是“奇”。

  ⑤美在寫景角度多樣。寫景有靜景有動景,有靜物、植物、動物,有視覺有聽覺,有早有晚,有仰視有俯視有環視……

  ⑥美在表達方式豐富。有開篇概述現象,有中間的寫景描述,有結尾美景評價,有首尾抒情感慨。

  ⑦美在情感豐富。一則融情于景,借美景表達“寄情山水,逍遙其中”的價值追求。二則將自己與謝靈運相比,與朋友分享欣賞山水之樂的自豪感。三則為不能“與其奇者”感到遺憾。(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㈤美寫課文(根據教學時間決定這個環節是否進行)

  美美地將課文寫一遍。

  要求:能夠不看課本盡量不看課本。

  答謝中書書教案優秀7

  1教學目標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

  3、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2學情分析

  作為初級中學的八年級學生,文言文基礎較薄弱,閱讀能力偏低,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學時,老師要指導學生疏通文意并積累重點詞語,更要從恰當的角度入手,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情操。

  3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活動一:

  一、題解:

  答,回復。謝中書:謝徵,作者的朋友。書………書信。

  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教學活動二:

  二、作者:

  陶弘景,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南朝齊梁間文學家、道教思想家、醫學家。好讀書,道術。遍游名山大川。陶弘景一生縱情山水,修身養性,留下許多經典作品,有《華陽陶隱居集》等。

  一、整體把握之朗讀: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二、整體把握之字義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太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實在是人間仙境。從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能欣賞這奇異景色的人了。

  三、品味美點:

  1、語言美,四字駢句整飭生動清麗明朗。

  2、情感美,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意思是景物描寫中必然蘊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景物描寫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感。

  3、意境美,文章意境美體現在: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變化之美動靜相襯之美。動靜相襯之美:作者很注意動與靜的變幻與配搭。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第八次》,請伸出你的右手和老師一起板書,字如其人,一定要一筆一畫的寫。上節課我們已經讀了課文,誰能說一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通過讀書找到了答案,這就是讀書的收獲,請大家再次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布魯斯王子為什么要進行第八次戰斗呢?(因為七戰七敗等)

  二:精讀課文

  (一)“幾乎”。當你作某件事情,但是沒有成功的時候,請問你的.心情是什么?經過兩三次的努力,還是沒有成功,又會怎樣想?布魯斯七戰七敗,他的心情怎樣?課文是怎樣寫布魯斯的感受,請大家讀一讀課文,把有關的詞語或句子找一找,畫一畫。讀完以后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1、對這場戰爭,他幾乎失去了信心?自己讀一讀這句話,想想從中體會出什么?你從那個詞語體會出來的---幾乎。帶著你的體會來讀一讀這句話。應該怎么讀?誰能把布魯斯那種快要失去信心的心情讀出來。

  2、除了這句話,還從哪里寫了布魯斯的感受,--唉聲嘆氣,誰來學一學布魯斯不斷地“唉聲嘆氣”?大家想一想這時的布魯斯可能會想些什么?

  3、通過你的朗讀把布魯斯的心情讀出來,一起讀:可是,一連打了七次仗,蘇格蘭軍隊都失敗了,布魯斯王子也受了傷。他躺在山上的一間磨坊里,不斷地唉聲嘆氣。對這場戰爭,他幾乎失去了信心。

  (二)讀通“蜘蛛結網”

  1、就在他唉聲嘆氣、心灰意冷的時候,他看到了什么,他的心理又是怎么想的?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抓住關鍵詞句仔細體會,然后用筆在字里行間寫下自己的體會。

  2、下面,請大家來交流自的想法,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的智慧。

  突然,一陣大風……(呵呵,蜘蛛和我一樣失敗了)

  蜘蛛又重新扯起細絲……(別百費力氣了,還不是和我的命運一樣只能失敗)

  就這樣結了段,段了結,一連接了七次(呵呵,白費力氣啊,可憐的小東西,你不會成功的,你怎么可能戰勝風呢,你的力量太弱小了啊)

  課蜘蛛并不會心(那么弱小的蜘蛛竟然能做第八次,真讓人感動阿,我還不如蜘蛛啊,我為什么不能啊,)說的真好,你來讀一讀。

  王子的內心世界都讓你們走進了,相信一定能讀的特別好,誰來讀?讓蜘蛛結網的情景在現在我們面前。

  (三)是的,看到這一幕,王子再也忍不住了,他感動極了,他(生齊讀——他猛地跳了起來,喊到······)

  (四)王子感動極了,他決定也要干第8次、第就次,于是他········請大家仔細讀課文的第5自然段(生自由讀書)

  1、受到啟發的布魯斯四處招集打散的軍隊,動員人們起來反抗,俗話說的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那些殘兵、敗將經過七次失敗早已變得灰心喪氣,假如你是布魯斯,你會怎么樣說服這些士兵鼓起作戰的勇氣的?我們來比一比,誰動員的最棒?(小組討論)

  2、說的真是太好了,帶著你的感受來讀一讀這一段/

  三、引導說話,拓展思維

  蜘蛛結網的故事啟發了失敗中的布魯斯,如果你面對失敗者,你會對他們說些什么?

  把你說的話寫到上面就是一句名言,把你的名字寫上。板書:學生寫的名言

  有一首歌曲是這樣說的:不經歷風雨,怎么進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相信經過這次學習,你們都會堅定信心,勇往直前的,讓我們一起讀老師送給你們的三句話,希望能夠伴隨你的一生,激勵你永遠前進:

  有志者,事竟成。——范曄

  不失去信心,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錢學森

  不怕失敗第七次,因為還有第八次……——莊偉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3年級2班全體同學

  (不怕失敗第七次,因為還有第八次,在失敗面前不低頭,相信自己永遠都是最棒的,讓我們把這幾句話記在心里,再一次放聲的讀)

  四、課后作業,想象作文----自選一個話題寫一段話。

  1、如果布魯斯第八次又失敗了,你想他會怎么做?發揮自己的想象,以“第九次”為題寫一段話。

  以“第二次”、“第三次”……為題,寫你在學習或生活中通過努力終于做成的一件事。

  答謝中書書教案優秀8

  教材分析:

  這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能夠品味,將內心的感受與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做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生字詞,領會文章大意,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作者縝密的結構,凝練,極富特色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領會課文大意,并背誦課文。

  2、學習作者巧妙而縝密的構思。

  學情分析: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查閱有關蘇軾資料,預習課文。

  老師準備:錄音機、多媒體。

  教法與學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一)導語:同學們,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用飽蘸深情地筆謳歌了祖國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一文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注音:夕日欲頹沉鱗能與其奇

  2、幾個重點詞語:

  五色交輝四時將歇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與

  3、學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資料與背景

  教師補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人,曾任儲王的侍讀,因看透渾濁的現實,隱居句曲山(今茅山),有愛聽山野松濤之聲。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每逢有吉兇、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鄉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1、請同學們認真聽課文的錄音后,模仿進行朗讀。

  2、根據課下注釋,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脈絡

  3、歸納本文的主題思想:—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4、背誦全文。(分組進行,比賽的形式)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樣寫美景的?(學生暢所欲言,互相補充后明確)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仰視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觀察不同的角度俯視

  平看

  其三:晨昏變化美其四:動靜相襯美

  2 、課文的結尾能讓我們聯想到其它詩人類似的結尾,你能聯想到那一些?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劉禹錫《陋室銘》中“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又如陸游《書憤》中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想伯仲間”,都有古人自觀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實表達了作者企盼與謝公比肩之意,也表達了作者酷愛自然、隱歸林泉的'志趣。

  四、質疑問難。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請根據課文內容,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繪,體會文章優美的意境

  5分鐘后,學生班里交流,師生共同評價

  六、課堂總結:

  學生談學習本堂課的收獲,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

  七、布置作業:

  1、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2、搜集有關寫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書設計

  主題:生命的愉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九、課后反思:

  答謝中書書教案優秀9

  知識與技能

  1、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疏通文義,背誦并默寫。

  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

  3、品味文章的語言美,提高鑒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1.誦讀法;2.讀寫結合;3.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答謝中書書》,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學習《記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第1課時《答謝中書書》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重點)

  2、賞析寫景,體會感情。(重難點)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曾隨著酈道元一起暢游三峽,領略了它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其實,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無數神奇如畫的風光讓人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再學習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共同欣賞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品味一首流動的山水詩。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后提出朗讀中的疑難字句,教師組織學生相互幫助解答。

  2、自主學習。結合工具書和注釋,初步疏通文句,將自己不理解的詞句標出。

  3、教師點撥。

  (1)古今異義

  ①古來共談(古義:稱贊今義:談論)

  ②四時俱備(古義:季節今義:時間)

  ③曉霧將歇(古義:消散今義:休息)

  ④夕日欲頹(古義:墜落今義:消沉,萎靡)

  (2)詞類活用

  五色交輝(名詞用作動詞,輝映)

  提問1:本文雖屬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看看應該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間有何聯系?

  明確:全文可分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接著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目標導學二:賞析寫景,體會感情

  提問2:作者筆下的景色很美,請問美在哪里?

  明確: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為背景,綠水作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其三: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棲樹,游魚躍水。其四: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青林翠竹為靜,五色交輝為動(光色);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提問3:“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傳情的?

  明確:本文作者用寥寥數筆,描繪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畫卷,其間景物色彩燦爛,生命勃發,靈動飛揚。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提問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明確:“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言簡而意豐。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深感自豪,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謝中書書第2課時《記承天寺夜游》

  1、朗讀課文,疏通文義。(重點)

  2、概括內容,把握感情。(重難點)

  3、品味語言,理解寫法。(難點)

  一、導入新課

  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著輕紗,若隱若現。如此景象,自然會觸動詩人們多愁善感的心靈,或思念家鄉親人,或追憶在外漂泊的親友,或寄托祝福,或表達相思。今天我們學習蘇軾的一篇小散文《記承天寺夜游》,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發出了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朗讀課文,疏通文義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及節奏。特別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遂(suì)寢(qǐn)藻(zǎo)荇(xìng)

  3、疏通文義,提出你認為比較重要的或解決不了的詞句。

  (如:欣然起行,無與為樂者,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目標導學二:概括內容,把握感情

  提問1:根據內容(或表達方式)可以把課文分為幾個層次?

  明確:第一層(第一至三句):記事,交代賞月散步的時間、原因。

  第二層(第四句):寫景,寫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層(第五至七句):抒情,抒發面對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觸。

  提問2:本文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從哪些詞句可以體會出?

  明確:①“欣然起行”,作者見月光如見久違的知心朋友,睡意頓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現了作者興奮喜悅之情。

  ②“無與為樂者”“尋張懷民”,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當時心情是喜悅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③“閑人”,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表現了作者復雜的`心境: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

  目標導學三:品味語言,理解寫法

  提問3:如何理解“月色入戶”?

  明確:“入戶”二字把月色擬人化,寫得自然而生動。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動來與人做伴,安慰這位失意的人。

  提問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有何妙處?

  明確: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極精練的文字描畫出承天寺庭院中優美的月色,表現出濃郁的詩情。作者將月色當作水來描寫,將月下的竹柏影當作水中的藻、荇來描寫,突出月光樹影的“交橫”之態,創造出一個澄澈透明的世界。

  三、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

  描繪——庭中月色

  貶官謫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觀

  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教學反思:

  可取之處從教法上看,讀的方法靈活多樣,有范讀、跟讀、齊讀、領讀等,充分體現讀的特色,并能將傳統的誦讀法與現代的多媒體技術相結合。

  不足之處由于時間的限制,沒有將二篇文章中的教學難點落實到位,需要后期加以補充。

  答謝中書書教案優秀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流暢而有感情地朗讀駢文。

  2、能抓住關鍵文言字詞:“入”、“交”、“亂”、“競”等,讀出畫面。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接觸文言字詞,挖掘文言字詞背后的情感與思想,從而品味陶弘景之心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欣賞山川之美,感受陶弘景脫俗之心境。

  【教學重點】

  抓文言字詞,品析山川之美

  【教學難點】

  品悟陶弘景超凡脫俗的境界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語

  1、激趣:“有這么一個人,他自幼聰明異常,二十歲被推薦做皇子的陪讀。在他歸隱的時候,引來朝野送別的盛況:“供帳甚盛,車馬填咽,咸云宋、齊以來,未有斯事。”——這是一個怎樣的人?

  預設: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

  2、這樣的人與我們永嘉還有一段緣分,在我們永嘉陶公洞生活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巖,編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經典《真誥》——乾隆《溫州府志》、光緒《永嘉縣志》”。

  二、整體感知

  1、齊讀題目,并講解題目。

  預設:落實停頓和最后一個“書”的意思。

  2、一人朗讀,并讓學生評價,說一說,他讀得如何?

  預設:糾正停頓、讀音,并讓其他學生補充朗讀,可以及時落實讀錯的文言字詞。

  3、這篇文章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文言文在句式上有一個明顯的不同,發現了嗎?

  預設:讓學生發現駢體文的特點,4個字為主,句式兩兩相對。讓學生齊讀,要求讀出韻律,放開膽子讀。

  三、品讀文本

  1、一篇散文,短短68個字,卻成為古今共談山水的經典作品。陶弘景所談論的山川之美,究竟美在何處?要求:結合文本,具體談談自己的理解,并用這樣的句式:山川之美,美在。

  預設:

  (1)清峻的山水:高峰入云,清流見底。(讓學生想象的畫面。)

  追問:“入”直接改為“插”,行不行?(“入”是“峰”與“云”的結合,云霧繚繞著山峰,渾然一體,既寫出了山的高,也寫出了“云”的柔和之美,剛柔并濟。而“插”雖有了力量,但顯得很突兀,一種硬生生介入,破壞了那份美感。)

  (2)豐富的色彩: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追問:都有哪些色彩?僅僅只有這些嗎?你是從哪個詞語看出來的?

  預設:出示資料,交,甲骨文

  像一個人,兩腿左右錯立,引申為彼此連接,彼此交融。并讓學生說說“交”字背后,你所看到的畫面。

  小結:五色交輝,古人以為是正色,能融匯出萬千色彩的世界。“交輝”,色彩斑斕,就像畫畫一樣,用五色調和出了自然界萬物之色彩。這種色彩的美,又豈能光看字面能夠感受的了。

  (3)勃勃的生機: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追問:為什么“亂”、“競”,能讓我們感受到那張揚的生命?

  a.說說你對“亂”的理解。

  預設:借用詩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讓學生先說說,此處“亂”寫出了什么?(花的'多,花恣意,怒放的生命)“喜從千里來,亂笑含春語。——李賀”。此處“亂”又寫出了什么?(亂中有一份對生命的欣喜)。

  小結:可見“亂”字寫出了猿鳥聲充滿在山谷間,此起彼伏,是一種生命,一種繽紛的生機之美。

  b.說說你對“競”的理解。

  預設:介入資料:“競”的繁體字為競,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競逐。“競,逐也。——《說文解字》”。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競”所表現的畫面感。

  齊讀,讀出那份激蕩在山中的生機,讀的歡快些。

  四、深度解讀文本

  1、這些美景,經過我們的努力,都能發現、欣賞。陶弘景卻在文中說:“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陶弘景所發覺的美是不是僅僅是我們所體會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豐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機”?再自由朗讀課文,看看透過這些文字,你還有什么發現。

  預設:

  (1)自由的生命:讓學生再讀“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追問:僅僅寫猿鳥、魚兒的勃勃生機嗎?“鳴”與“叫”一樣嗎?“躍”與“跳”一樣嗎?小結:“鳴”帶來一種愉悅感,是一種歡快的聲音,“躍”充滿著生命的快樂,一種自由的生命,毫無拘束。

  (2)脫俗的心靈:“實是欲界之仙都。”先請學生翻譯。

  a.作者為什么將“人間”,稱之為“欲界”?

  資料:“欲:欲,(谷,假借“榖”,表示糧食)

  (欠,張大嘴巴,急于進食),《說文解字》:欲,貪欲也。

  背景:陶弘景一生歷經宋、齊、梁三朝。政權交替頻繁,時局動蕩不安,戰爭連綿不斷,皇室內部也因為爭奪皇位的斗爭,時常發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問:用“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樣的情懷?(是以超凡脫俗之心,觀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這兩字上。)

  b.標點符號。追問:“實是欲界之仙都。”“實是”,可以看出什么樣的感情?應該用“!”,為什么用“。”,你覺得哪個好,為什么?

  小結:句號,陳述,表達是一種恬淡的心境,常處這樣美景的陶弘景,應是懷著一種淡然之心境,與美景相處,脫俗的心靈,使他寵辱不驚。這是一份心境,一份脫俗。山水常在,心境不同。以脫俗之心觀俗世之景,則能尋到人間之天堂,俗世之凈土。

  2、當朝皇上下詔幾次讓他告別隱居的生活,想請他出山,都被他拒絕了。皇上很不解,問他“山中都有什么啊?”陶弘景回答道:“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在看似簡單的文字背后,我們品出了陶弘景如許的淡然,逍遙自在。

  3、最后,一齊誦讀。

  五、作業布置

  1、背誦并默寫這篇短文。

  2、讀一讀,寫一寫: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用現代文大膽地擴展描繪文中的景色。(可以適當增加精彩的描寫、生動的修辭、合理的想象、簡潔的議論)

  六、板書設計

  清峻的山水自由的生命

  豐富的色彩悟

  勃勃的生機脫俗的心靈

  答謝中書書教案優秀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3、掌握文章的重點實詞。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2、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3、品味文章語言的精練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4、背誦短文。

  德育目標

  1.學習《答謝中書書》,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習得《答謝中書書》文章布局之巧妙。

  ●教學方法

  誦讀教學法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在誦讀中仔細品味文章的語言,意境,獲得美的享受。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播放錄像《最美中國——山水武陵》 讓學生初步感受山川之美。(板書:美)

  二、導語設計

  感受錄像內容,能夠談自己的感受,為學習課文做好內容、情感鋪墊。

  三、作者及背景介紹(學生介紹)

  多媒體顯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

  四、文體介紹: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五、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1、學生讀課文。要求其他學生注意聽,之后點評。

  2、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之后點評。

  教師提示朗讀節奏:(投影)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3、學生再讀課文(配樂),師生點評。

  4、重點實詞提示(投影)

  (1)同桌之間討論交流,理解詞句。

  (2)多媒體顯示圖片,結合圖片學生談對文句的理解。(投影)

  明確: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了

  A、山水相映之美(板書)。“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B、色彩配合之美(板書)。“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

  C、晨昏變化之美(板書)。“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

  D、動靜相襯之美(板書)以上各種景物,交相作用,互為影響,構成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

  學生根據板書提示,復背課文,深入領會文章的詩情畫意。

  (3)理清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四、深入研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問: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A、學生各抒己見

  B、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點撥:文章中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實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字里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總言之,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學生背誦課文

  背誦中再次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板書設計

  六、布置作業

  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幅畫面,寫一段賞析文字。

  答謝中書書教案優秀12

  一、教材分析

  這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能夠品味,將內心的感受與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做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二、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生字詞,領會文章大意,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作者縝密的結構,凝練,極富特色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

  1、領會課文大意,并背誦課文。

  2、學習作者巧妙而縝密的構思。

  四、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查閱有關蘇軾資料,預習課文。

  老師準備:錄音機、多媒體。

  五、教法與學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1)導語:同學們,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用飽蘸深情地筆謳歌了祖國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一文。

  (2)出示學習目標

  (3)檢查預習情況:

  1、注音:夕日欲頹沉鱗能與其奇

  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實表達了作者企盼與謝公比肩之意,也表達了作者酷愛自然、隱歸林泉的志趣。

  (四)質疑問難。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請根據課文內容,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繪,體會文章優美的意境

  5分鐘后,學生班里交流,師生共同評價

  (六)課堂總結:

  學生談學習本堂課的收獲,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

  (七)布置作業:

  1、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2、搜集有關寫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書設計

  主題:生命的愉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九)課后反思

【答謝中書書教案優秀】相關文章:

《答謝中書書》優秀教案04-21

《答謝中書書》教案優秀05-05

答謝中書書教案及反思優秀05-30

《答謝中書書》名師教案優秀02-20

《答謝中書書》優秀教案范文通用06-15

《答謝中書書》的優秀教案(精選10篇)10-18

答謝中書書教案09-16

《答謝中書書》教案08-26

答謝中書書教案11-08

最新關于《答謝中書書》優秀教案范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