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八年級上冊語文《大自然的語言》的優秀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上冊語文《大自然的語言》的優秀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學習目標:
1.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2.品味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
學習重點:
1.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學習難點:說明的條理性。
學習過程:
一.檢查預習,把握文本內容(師生問好)剛才同學們和老師是怎樣問好的?我們是用“語言”來表達的。
別以為只有人才會用語言說話,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語言”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以問題形式檢查大家的預習情況。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這四個因素能否調換順序?為什么?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不能。課文是按照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由大到小,從空間到時間的順序來安排的,并用序詞標明,使文章條理清楚。--“緯度影響”同學們一定深有感觸,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歡去XX省旅游,因為那里風光正明媚。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二.分析結構,把握文本條理性過渡:同學們都概括得非常好,那你能說說你是怎樣快速捕捉到這么多的重要信息的呢?
第4段中結尾有這么一句話--“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薄拔锖颥F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 ”“……是……第二個因素 ”“……第三個因素是……”“此外……”“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找總括句:根據經驗,這些總括句一般在語段的開始或結尾,有時在中間。找設問句:設問句,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紹的內容,也是要重視的信息。銜接各段的連接詞語。(閱讀時可以把這些語句劃出來,就能比較清晰掌握文章的內容了。
小結方法:學習說明文,只要抓住文章中的關鍵性詞句,理解起來就會方便、快捷和準確。希望大家平時讀書看報,經常有意識地訓練自身,培養抓關鍵詞句的能力。
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1)學生齊讀1.2段。
(2)教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學生與原文比較,說說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
多媒體顯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
學生比較改文與原文不同的表達效果。改文簡潔,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語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
(3)精讀1.2段,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里?
學生各抒己見,用自身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師應以鼓勵為主。
生1:課文開頭一句“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辈捎脭M人的修辭格寫春天到了,很形象,為下文的描寫定了基調。不過我覺得有一點突兀,來得太匆促。
生2:其實,只要細細推敲“蘇醒”一詞,就會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燕子翩然歸來……布谷鳥也來了”這些自然現象展現了“蘇醒”的內涵,給人帶來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
生3:這兩段文字寫得好,好在用詞形象生動。如“冰雪融化,草木萌發”,“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況;如“繁花次第開放”,“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如“葉子漸漸變黃”,“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如“風雪載途”,“載”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生4:這兩段文字好,好在修辭格的利用。利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如“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為農民操心,惟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和文章的可讀性。
生5:這兩段文字好,好在對說明對象的烘托。它既生動形象地說明花草鳥蟲的轉變規律和氣候的密切關系,也以生花妙筆給人以強烈的懸念,從而為下文說明大自然的語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4)教師提示學生看注釋①,問:“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為‘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
學生明確:不好。失去了說明的生動性!按笞匀坏恼Z言”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說法,易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5)學生齊讀1.2段,爭取背誦。
2.多媒體顯示下列句子,要求學生揣摩,體會說明語言的科學性。
(1)古代流傳下來的很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2)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遲10天左右,比1965年遲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
學生明確:加粗的詞語限制較嚴密,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加線的句子表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尊重事實的科學精神。
3.教師總結:說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為目的,因此要求說明語言宜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為了加強說服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又利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回顧前面所學課文,利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請同學們列舉一二。
生1:《中國石拱橋》一文中,寫盧溝橋兩旁石欄上的不同姿態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生2:《橋之美》一文中:“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生3:《故宮博物院》一文中,寫太和殿的外觀:“在湛藍的天空下,那金黃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頂,顯得格外輝煌。”
二.引導學生學習利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多媒體顯示:
燕子是益鳥,一對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蟲。
燕子善飛,其飛行速度每小時可達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識方向,歐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飛行時,能發現穿越阿爾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進。
教師要求學生參考以上資料,結合自身對燕子的觀察了解,寫一段文字介紹燕子的某一特點,盡量體現說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
學生構思寫作。
選三四位同學讀自身的片斷,其余同學評價。
較好地片斷有:
燕子善飛,婦孺皆知。其飛行速度每小時可達120公里,堪稱是鳥類大家庭中最善于飛翔的成員之一。燕子又有高超的飛行特技:它們一會兒像箭一樣貼墻飛行,一會兒又垂直地沖向云天,一會兒又來個180°大轉彎,一會兒又翼不振,翅不搖,干脆在空中滑翔幾分鐘。
燕子老是在飛,似乎它們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誰能想到這是它們自身的弱點導致的。燕子有兩只很小很小的小腳。瘦小的腳難以支撐燕子的身軀,使它們在地上站立時不能靈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們學會了一切都在飛翔中解決的本領:在飛行中吞吃獵獲物。在飛行時飲水,甚至在喂自身的孩子吃飯時,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撲楞著翅膀,像直升機那樣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將食物一一喂給孩子們。
燕子是一種勤勞的鳥。筑巢,“娶妻生子”,撫養孩子,整天忙得不亦樂乎。燕子又是個捕蟲能手。一對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蟲,除供自身所需外,大部分都用來喂養它們那些似乎永遠也填不飽肚子的孩子們。燕子吃掉大量害蟲,對農業、林業有較大好處,因此,燕子是益鳥,是人類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種很聰明的鳥。歐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飛行時,能發現穿越阿爾卑斯山的隧道。它們不是飛越高山,而是成群結隊地穿過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進,從而節約了飛行的時間和自身的體力。
三.延伸拓展,轉化課堂知識
1.教師要求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農諺,并說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
生1:“清明前,開秧田”是根據節氣確定“開秧田”的時間。
生2:“柳毛開花,點豆種瓜”是根據物候現象安排“點豆種瓜”的時間。
【八年級上冊語文《大自然的語言》的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上冊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02-25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語文教案06-12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語文教案08-25
大自然的語言課件八年級上冊語文04-23
八年級語文上冊《大自然的語言》說課稿06-11
大自然的語言之優秀語文教案06-12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02-05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語文教案5篇02-13
初二語文上冊《大自然的語言》說課稿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