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合集十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認識陀螺的構造,引導幼兒觀察陀螺轉動起來是怎樣的。
2、引發幼兒對探索科學活動的興趣,能嘗試說出自己的發現。
3、幼兒在了解陀螺構造的基礎上自制陀螺,鍛煉幼兒的動腦、動手的能力。
4、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5、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制作陀螺的方法。
教學難點:找出圓的中心點。
活動準備
1、教師自制陀螺若干個;
2、各種紙片、彩筆、剪刀、圓形瓶蓋(供畫圓用)、短尺、小木棒、火柴棍等。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節
導入活動,激發幼兒探究興趣。
教師:這是什么玩具?(出示陀螺)你們玩過什么樣的陀螺?
幼兒爭著說自己玩過的陀螺。
。ㄍ孢^木陀螺 、玩過鐵陀螺 、玩過塑料陀螺和紙陀螺)
二、基本環節
1、幼兒分組玩轉陀螺,教師引導幼兒注意觀察陀螺的構造以及轉動起來是什么樣子的;
2、引導幼兒討論:陀螺是用一個紙片和一根小木棒制作成的,涂上顏色的陀螺轉動起來后變成了一圈圈色環,很漂亮!
3、幼兒動手制作陀螺(向幼兒介紹材料,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4、幼兒展示作品,玩自己制作的陀螺。(幼兒玩,教師細心觀察)
幼兒甲:咦,我的陀螺怎么轉不起來?
幼兒乙:我的怎么歪歪斜斜轉幾下就倒了?
幼兒丙:我的剛做好的時候就能轉,現在有不能轉了?
教師:我們一起來看看你們做的陀螺與老師帶來的陀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教師與幼兒共同尋找原因、修改:制作陀螺的紙片太薄;圓孔不在紙片中心;小木棒轉軸太長……。)
三、結束環節
教師引導幼兒欣賞作品。
四、活動延伸
今天,小朋友們都懂得了怎樣制作陀螺。下面請小朋友再去用其他材料制作陀螺,想一想怎樣才能使陀螺轉得又穩又快,并選出轉動得時間最長的一個準備參加幼兒園組織的轉陀螺比賽。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是孩子們開動腦筋,自己的發現創造,他們很感興趣。在活動中,幼兒才是真正的活動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輔助者。整個活動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綱要》中組織與實施中的教育性、互動性、針對性的原則,也符合中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規律。因此,我想通過這樣的一個活動,孩子們不僅學會制作陀螺,而且在以后的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也會通過動腦思考、動手操作以及與同伴交流等方法來解決問題。
小百科:陀螺指的是繞一個支點高速轉動的剛體。陀螺是中國民間最早的娛樂工具之一,也作陀羅,閩南語稱作“干樂”,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牛”。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了解小草的多樣性,并對小草感興趣
能比較種植草和野草生長的不同
學習運用各種感官觀察小草,積極尋找發現各種小草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小草的多樣性,并對小草感興趣
難點:運用多種感官觀察,比較種植草和野草生長的不同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觀察并認識幼兒園里的幾種小草,聯系園林工程師講解
材料準備:有關種植草和野草生長的錄像帶,在幼兒園附近找一處野草較多的地方
教學過程
一、引出課題
介紹園林工程師并向他問好。
二、在幼兒園里尋找小草
1.請幼兒告訴工程師叔叔,幼兒園里有什么草
2.工程師找出幼兒未知的小草,出示并告訴幼兒這些草的名稱。
3.啟發幼兒向工程師叔叔提出有關這些草的問題,區分種植草和野草。
4.觀看錄像:種植草和野草的生長,讓幼兒知道人們為了美化和凈化環境而鋪上草坪,種植花草,因此要愛護它們。
小結:幼兒園里有許多種植草,像草坪、金盞菊、菊花、沿街草都是人們種植的草,我們要愛護,幼兒園里也有一些野革,像蒲公英、空心草,它們是自己長的,我們也不能隨便拔野草。
三、在幼兒園外尋找小草
1.帶幼兒到幼兒園附近野草較多的地方。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聞一聞,這里有什么樣的小草,也可以把每一種草拔一根來。 (幼兒分散尋找、觀察、采集、交流)
2.你找到哪些小草,它是種植草還是野草,你最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3.看看工程師叔叔找到了哪些小草,聽他介紹其中一些草的名稱、生長特征等。
4.數一數,你一共找到了幾種小草,誰找的小草最多
小結:小草真多,大多數都是野草,有各種各樣,有的會開花、有的結籽了、有的`有香味,它們長在樹根旁、臺階邊、墻縫里、草原上、山上、沙漠里……我們以后可以再到別的地方去找一找小草,看一看它們是什么樣子的,是野生的還是人工種植的。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體的溶解現象,并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幼兒的團結協助能力。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重難點
。1)、教學重點:了解物體的溶解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設計意圖
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本次活動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溶解”現象,作為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教學準備
各種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個、筷子、沙子、鹽、玉米粒、糖、粘帖紙、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記錄材料:水的溶解記錄卡、記號筆。
活動環節
一、認識實驗材料。
二、猜測:
三、認識活動標志
四、操作活動
五、分類活動
六、交流總結活動
七、延伸活動
老師:今天我們要一起做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看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哪些實驗材料?教師介紹所準備的材料。
幼兒思考:這些東西如果放在水里誰會不見?誰放在水里還存在?
師:請小朋友先來猜一猜,想一想,如果把這些材料分別放進四個有水的杯子里,然后用筷子用力地、充分地攪拌,想想最后什么東西不見了?什么東西還存在?
師通過講解、示范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會溶解”的標志。
師:如果不見了,我們用這個符號來表示,(×)。還存在呢,我們就用這個符號來表示,( √ )
師: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沙子,鹽,糖,玉米粒,分別放到這四個杯子里,用筷子進行攪拌,看看他們會怎么樣的變化?哪些東西會溶解,哪些東西不會溶解,請你用標記記錄下來,(出示記錄表)
師:剛才小朋友都做了實驗,都了解了,什么在水里會不見,什么還存在,
你把會不見的物體與存在的物體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不見了我們給他貼上星星,存在的我們給他貼上花朵。
師:今天通過做實驗,我們知道了不同的物質放進水中會有不同的現象發生。像沙子和玉米放進水中,通過攪拌還是存在的,鹽和糖放進水中,通過攪拌就不見了。像這種現象,有個詞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
師:誰能告訴我,你們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東西可以溶解在水中?(幼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
師:這些東西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不知道。因為我們沒有做實驗,小朋友們剛剛看到了,猜想的結果和實驗的結果有時候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不能亂猜,要進行實驗。剛剛小朋友們說了那么多,回家后做做實驗,明天告訴我和大家。
猜測活動(指導語:請你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再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溶解,哪些不會溶解?)剛開始,教師為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后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認識活動(指導語:你知道這是什么標志嗎?)在這里,教師通過講解、示范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會溶解”的標志,為接下來的操作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操作活動(指導語: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采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分類活動(指導語:請你把會溶解與不會溶解的物體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分類活動,讓幼兒對物體的溶解現象有所鞏固。
交流總結活動(指導語:說說記錄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發現了什么。)在這里,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寬松的環境,讓幼兒自己記錄結果,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友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延伸活動:(指導語:請幼兒回去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溶解在水中,哪些東西不會溶解在水中,并說說它們的原因。)在這里,活動還沒有結束,教師讓幼兒帶著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并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此課設計意圖及對課堂環節的反思:
1、從幼兒感興趣的角度出發,幼兒對于“水”一向來都是比較熱情的,所以我想這節跟“水”有關的內容應該不會出現冷門、不愿參與的現象
2、從平?茖W區情況的觀察來看,現在孩子接觸實驗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越來越少,讓幼兒失去了自發探索的欲望。
所以我選擇了以實驗為主的科學課,從課堂結果來看,我可以肯定幼兒對于課堂內容的選擇非常感興趣,參與也非常積極。通過第一環節的猜測,幼兒的注意力被教師吸引,沒有一位幼兒游離,能夠盡情地猜測。這么好的開頭給我對以下的環節有了信心,對于實驗任務及規則的講解對于第一次做實驗又要學習記錄的幼兒來說是有難度,所以在實驗之前,我也詳細講解了實驗的步驟,要求5樣物質要分別放入5個不同的杯子里,這樣幼兒在觀察的時候能夠一目了然,還便于后面的對比及分類,雖然課堂上還是出現了有幼兒將幾種物質放入同一個杯子里,但是在教師的及時發現與提醒下,幼兒能夠馬上改正。
對于實驗的記錄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在設計課程之前,我也思考過很多,應該是能夠溶解的畫 “√”, 不能溶解的畫“×”好呢,還是能夠溶解的畫“×”,不能溶解的畫“√”。按照常理說,肯定是第一種方法才是比較被接受的。但是我考慮到了,孩子在做實驗時候根本還不了解物質放入水中是什么反應,而且這些現象叫什么也不知道,所以我只能跟幼兒這樣交流:“當物質放入水中并充分攪拌,物質才存在或者是物質已消失!庇變毫晳T于從顯性的角度分析問題,所以能會看到物質還存在或消失的現象。所以對于還不知道知道是溶解,溶解是怎樣的現象的時候,我們采用后面的記錄方式是比較科學的。同時,從同事的經驗那里了解到,中班幼兒還不太會畫“√”,所以最后我對實驗的記錄解說是:如果物質放入水中,充分攪拌后物質還存在的請畫“O”,物質消失了的話請畫“×”,意象表示物質消失了就什么都沒有了。從課堂上來看,幼兒對于這個記錄方式還是很容易接受的,面對杯子里的物質一看就一目了然是否消失或存在,記錄顯得簡單很多。
但是,在幼兒了解了水的溶解的這個特性之后,知道物質消失表示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果物質還存在表示物質不能溶解在水中。在我們班區域活動中我繼續投放了這個實驗,幼兒在記錄時就發生了跟課堂上截然不同的結果,幼兒習慣在物質放入水中消失的后面畫“√”,而在物質放入水中依然存在的物質后面畫“×”,其實看到這樣的記錄方式時我感到很開心,這表明幼兒已經很清楚物質是否能夠溶解的秘密。
從這個看似簡單的記錄方式來看,科學課不盡需要嚴密的課堂過程設計,教師嚴謹的教學語言,還需要站在幼兒的立場上換位思考一些容易被忽視的方面。
第二個部分就是實驗活動。這一環節主要是培養孩子們在實驗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活動重難點所在。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完全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嘗試,自己去尋找結果,在整個活動中需要老師幫忙的孩子很少,大多數孩子在實驗的過程中,他們能找到自己的答案,知道如何操作、如何解決自己遇到的困惑,同時做好正確的記錄。通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溶解還是不溶解一目了然,還為后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在這個環節中,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采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實驗結果的講解對于實驗后的幼兒都能容易接受,因為大多數幼兒都從自己的實驗中得到結論:紅糖和食鹽在水里可以溶解,沙子、黃豆、玉米粒在水里是不能溶解的。但是在實驗過程和記錄結果中,教師發現個別幼兒對于食鹽是否能夠溶解發生了一點小小的分歧:有個別幼兒認為食鹽放入水中還存在的,不能溶解在水中,也有幼兒發現剛開始時食鹽是一日存在的,但是后來發現食鹽消失了。在分析結果的時候教師提出介意:請這位小朋友等會再去觀察一下放食鹽的杯子里有沒有什么變化,食鹽是否依然存在或者食鹽是否比剛才變少了。(遺憾:課后沒有請這位幼兒觀察,在整理時發現這杯放了食鹽的杯子和不能溶解的物質放在一起。在班級區域活動中,后來也有幼兒發現食鹽是可以溶解的,但是如果放得很多的話它就會溶解得很慢。所以,更多的秘密還要孩子在課外更多的探索中得到。
第三部分是延伸活動:在這里,活動還沒有結束,教師讓幼兒帶著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并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可以講不同物質放如水中,觀察是否能夠溶解,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制作飲料,嘗嘗不同物質放入水中會變成不同的味道等等。并在活動過程中幫助孩子發現新的問題:溶解的快和慢,怎樣可以加速物質的溶解速度……讓孩子在持續的活動中保持這種對探索的熱忱!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體驗玩變色游戲的樂趣,產生探索的欲塑;2、初步了解兩種不同的顏色混合在一起能夠變成另外一種顏色。
【活動準備】
透明飲料瓶若干個,瓶蓋若干個,顏料少許,音樂,小記錄表,大記錄表,水彩筆,用來驗證實驗的全套材料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師:"小朋友,今天彭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非常好玩的游戲,你們想不想玩呢?"幼:想!
師:"這些就是彭老師給大家帶來的游戲道具,到底是什么呢?"(揭開遮布)。哇!桌子上放著的是什么道具?
幼:瓶子。
師:"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這些瓶子里都有什么?"幼:有水。
二、發現秘密,激發探索欲望。
1、師:"告訴你們哦!這些瓶子里面都有一個秘密!你們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秘密?"幼:想!
師:"下面請每個小小魔術師都走過來輕輕的拿一個瓶子,讓我們和瓶子一起來跳個舞看看會發生什么事情。"2、播放音樂,教師帶著孩子們一起搖晃瓶子里的水。
3、音樂停止。
師:"哇!瓶子發生了什么變化?","我瓶子里的水變成了×色"。
這時請幼兒說出自己瓶子里的顏色。
4、教師假裝在聽瓶子說話,動作要夸張。
師:"噓~~~~小瓶子在說話,它說它想和小朋友坐在一起,我們帶著小瓶子回座位做好吧!"5、小結。
師:"小朋友們,瓶子里的水為什么會變顏色?"請幼兒舉手回答。
幼:有顏料。
師:"哦?顏料藏在哪里了?"師:"我們一起小心打開瓶蓋看看。"幼:蓋子上有顏色。
三、初步體驗三原色的變化。
1、更換瓶蓋操作。老師先示范一次,讓孩子看清楚過程。
師:"假如我的黃色和××小朋友的藍色混合在一起會發生什么變化呢?讓老師來試試看。"師:"哇~~又變顏色啦!我的黃色和跟××小朋友的藍色在一起變成了綠色。"師:"現在請你和你的好朋友交換一個和自己不同顏色的蓋子蓋上,然后用力的搖一搖,看看會變成那一種顏色。"小朋友自由交換蓋子。
2、總結。
師:"原來兩種不同的顏色混合在一起會變成另外一種顏色。"四、幼兒到操作區進行第一次操作。
1、教師簡單介紹操作材料和操作步驟。
2、幼兒自由操作。
3、教師小結,請幼兒說出自己操作的經過和變化的顏色,幼兒說的同時,教師在黑板上做記錄,給予孩子做記錄的.初步經驗。
四、幼兒到操作區進行第二次操作。
1、師:"現在彭老師要交給小朋友們一個任務,我要請大家再操作一次,但是操作過程中要做好記錄,記錄的方法就是剛才老師在黑板上記錄的方法一樣。"
2、請小朋友進行操作、記錄。
五、拿著記錄表回到座位總結。
1、請小朋友說一說自己的記錄表。
2、老師在小朋友說的同時做出總的記錄。
3、老師驗證小朋友所做的實驗。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背景:
《不用手也行》是一堂讓孩子不直接用手碰到乒乓球,將球從一個籮筐運到另一個籮筐的“做中學”活動,孩子們在與不同層次的材料互動的過程中,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了有關的生活經驗。本活動片段是在孩子們實驗后互相交流演示解決難題的部分,從簡單的教育現象中可以透視出一個永恒的教育真理:充分相信每一個孩子。
活動片段:
師:剛才有小朋友看出用剪刀運乒乓球失敗了,誰他呢?
生1:老師,我成功了,我來!(高高舉起手)
師:先請你講講你用剪刀是怎么運的?
生1:我是像這樣把球夾住運過去的。(邊說邊用手做動作)
師:那請你來試看一看,好嗎?(只見他自信地拿起一把剪刀,不斷調整著開口的`角度,希望能把球夾住,可是乒乓球不停地在滾動,很顯然對于孩子來說想要用一把剪刀夾住球難度很大)
生2:夾不到,要用兩把剪刀呢!
生3:對,我剛才就是用兩把剪刀夾的!(的確,我在課前也嘗試過用一把剪刀運球,可是都失敗了,估計孩子們也都需要用兩把剪刀才能把球固定住,于是我又準備了一把剪刀。)
師:你需要拿兩把剪刀試試嗎?
生1:不要!(大家都在聚精會神地關注他的實驗,有兩次球在被夾起,瞬間又掉了下去。
師:請幾位小朋友你好嗎?
生1:(不說話,搖搖頭,繼續著他的實驗,這回他把剪刀反了過來,小心地調整著塑料柄的角度夾球,教室里很安靜,大家都在期待著他的成功。)
師:別著急,慢慢來!(話音剛落,我們就欣喜地看到他用一把剪刀把球夾住并順利從一個筐子運到另一個筐子,教室里響起了一片鼓掌喝彩聲。)
分析與思考:
弗洛姆在《為自己的人》一書中指出:潛能是種子,如果給予適當的發展條件,這些種子就會生長,并有所展現,但如果缺乏條件,它們就會夭折。在該片段的教學中,教師能充分地信任孩子,等待幼兒,讓孩子親歷探究的過程,從而獲得充分的發展;顒又校變禾岢龅募僭O和探究方式與教師預想的不一致,教師能支持他們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雖然其中教師也提出給予幫助,但在孩子的堅持下,教師能充分尊重幼兒,給幼兒充足的時間實驗,鼓勵他們大膽嘗試,讓他們從事實中得到反饋,構建新的知識經驗。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思路
動物需要空氣.植物需要空氣,但人們更離不開空氣,空氣到處存在,但孩子們感知不到,為此,我特設計本節活動,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感知空氣的存在,從而培養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實際操作,讓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
2.幼兒通過親自實驗,感知空氣占有空間的.現象。
活動準備
眼藥瓶若干、彩色的沙土。
活動過程
1.以猜謎語的形式導入課題
2.想一想“瓶子娃娃”能吃“土”嗎?
3.試一試
、儆變菏帜靡粋“眼藥瓶娃娃”用力捏瓶子,會看到什么現象?
、趯⑹炙砷_,你又會發現什么?
4.做一做:會吃土的“瓶子娃娃”
、倨肯蛳拢瑢χ噬秤昧δ笃孔樱炙砷_,沙子自動跑到瓶子口,再一捏.沙子就出來了。
②當瓶子口中進沙子時,手松開,瓶口再向上。
、圻@樣反復幾次,慢慢地瓶子中就裝滿了彩色的沙子。
④當塑料瓶恢復原狀時,瓶內空氣稀薄、壓力小,所以沙子被吸起來了。
5.說一說
、偈植荒蟆捌孔油尥蕖,瓶子充滿了空氣,幼兒感知不到。
、谑帜缶o瓶子娃娃,把瓶子中的空氣趕走了。
③這樣一捏一松反復多次,“瓶子娃娃”就吃飽了。
活動延伸
當“瓶子娃娃”吃飽彩色沙土以后,孩子們可以進行彩色畫粘貼或噴畫,揭開一點,噴一點,注意不要全部揭開。
本節活動知識點:空氣占有空間。
總結:空氣到處存在,但空間一詞比較抽象,教師用空氣和彩沙的對話實驗的原理體現出來。如:手不捏瓶子,空氣就充滿了瓶子,當彩色沙子進入瓶子中,彩色的沙子就把空氣擠走了,這樣就把“空間”這個詞形象化地解釋出來,幼兒也便于理解。
幼兒園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影子秘密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放大鏡觀察西瓜蟲,感知西瓜蟲的主要外形特性及其生活習性。
2、產生對小蟲子產生探索的興趣,能用繪畫表征等方法記錄。
3、能積極參與戶外活動同伴協商合作,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見和建議。
活動準備
放大鏡、畫紙、筆、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動過程
。ㄒ唬┱務撐鞴舷x
教師出示西瓜蟲的圖片,引出話題:
你們認識西瓜蟲嗎?你知道西瓜蟲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蟲喜歡生活在什么地方?
。ǘ┯懻撛鯓尤プ轿鞴舷x
1、幼兒園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蟲?我們到什么樣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蟲?
2、我們捉西瓜蟲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蟲時需要注意什么?
。ㄈ┯變涸趫@內自由尋找西瓜蟲
教師鼓勵幼兒結伴去找西瓜蟲。
(四)交流捉西瓜蟲的經歷
你們找到西瓜蟲了嗎?怎么發現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教師小結:西瓜蟲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
(五)觀察西瓜蟲并進行交流
1、引導幼兒借助放大鏡觀察西瓜蟲。
西瓜蟲這么小,我們能看得清嗎?可以用什么工具讓我們看清它?
2、引導幼兒自由觀察。
你發現了什么?
3、教師帶領幼兒自由觀察。
西瓜蟲的頭上有什么?是什么樣的?西瓜蟲的身體是什么樣的?(教師可讓幼兒自由說)西瓜蟲有幾只腳?它的腳長在哪里?是什么樣子的?當她遇到危險時,會怎樣?(圈起來)圈起來的時候,它像什么?
。┮龑в變寒嬑鞴舷x,并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
今天西瓜蟲跟我們一起玩,我們給這位小客人畫個像吧!
幼兒邊觀察邊畫。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知道水在不同的條件下會產生的變化。
2、養成仔細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
活動準備:
1、準備冰,給每位幼兒提供一杯水。
2、鏡子、透明玻璃杯。
活動過程:
一、小水杯里的.奧秘。
1、出示幾杯水,請幼兒觀察。這就是我們昨天一起準備的水,看看發生變化了嗎?
2、你發現了什么?
3、幼兒討論后得出結論:昨天放進了冰箱的杯子里仍是水。結冰的杯子里,有些冰已經融化,又有冰,又有水。
二、移動小水杯。
1、將已結冰的小水杯集中放在活動室中間,分散放在桌上。要求幼兒仔細觀察水杯里的變化。
2、小水滴變成了冰,我們有辦法讓它變成水嗎?
3、幼兒嘗試用各種方法讓杯子里的冰融化。如:用紙去扇扇,用嘴去吹吹,看看有什么變化。
三、抓住小水滴。
1、教師將一杯水倒入平底鍋中加熱沸騰,請幼兒猜測水會怎么樣。
2、幼兒觀察幾分鐘,看看發生了什么,平底鍋中的水是否會減少。
3、教師用鏡子、紙、透明杯等舉到平底鍋上方,去“抓住”小水滴。
4、小水滴為什么都逃出來了?它被抓住了嗎?告訴幼兒細小的小水滴被抓住以后,又抱在一起,變成“胖胖”的水滴了。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9
一、研討思路:
該活動內容是幼兒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現象,然而其中卻蘊涵著許多科學的奧秘以及教育和研究的價值。我們選擇這一內容,在幼兒園大、中、小三個年齡班開展教學研討,旨在探討大、中、小三個年齡班幼兒科學探究和表達的特點與水平,增進教師對幼兒發展特點和水平的認識與把握,提高師幼互動的適宜性與有效性。根據三個年齡班幼兒認知的不同特點,以及各班幼兒已有的經驗基礎,各班教師做了充分的預備性實驗,在親歷體驗活動中分析把握活動的重難點、關鍵點,并研究如何將難度較大的內容分解為難度適宜的幾個步驟,使實驗探究的每一步既具有趣味性,又具有挑戰性,既能引發思考,又有成功的感受。小班活動的重點在于感受物體是否會下落,物體是怎樣落下來的,在此基礎上嘗試做簡單的記錄,體驗觀察與表達的樂趣;中班幼兒探索比較兩種不同材料制作的降落傘下降的速度有何不同并記錄;大班的切入點放在猜測并探索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及其影響因素,并能按下落速度的順序作記錄和分析。以此探討同一內容在各年齡班開展活動時,所應把握的層次性。
二、活動計劃與反思
活動一:落下來啦活動要求:
1、對物體落下來的現象感興趣,有初步的探索欲望。
2、學習運用語言、體態動作等表達自己的發現,初步嘗試記錄。
3、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過程:
1、小故事引發幼兒猜測:物體是否會落下來?以激發興趣。
2、觀察材料,擺弄物體進行感性探索體驗:它們是不是都落下來了?
3、第二次探索,比較落體的不同方式。幼兒邊玩邊交流自己所玩的物體,觀察落下來的樣子,引導幼兒運用語言、體態動作等表現自己的'發現。
4、學習記錄:觀察記錄表上貼的物體,引導幼兒選擇相應物體嘗試后把該物體下落的樣子畫下來。
5、延伸活動:玩落體游戲,如“托氣球、吹羽毛”等,啟發幼兒觀察更多落體現象,并想辦法使其落不下來。
本園教師觀察反思:
適宜性行為
1、本活動目標定位較好,能根據本年齡段幼兒的認知特點,重在培養幼兒對常見科學現象的興趣和初步的探索欲望。
2、教師能夠較好地把握活動的重難點、關鍵點,充分考慮了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引導幼兒運用語言、體態動作等表達自己的發現,符合幼兒最近發展區的需要。
3、教師在活動中能注重讓孩子在玩中探究,豐富體驗,特別是能大膽地嘗試讓幼兒將自己的感受與體驗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給幼兒較充分的發展機會。
4、努力創設了寬松自由的探究氛圍,促使幼兒能自主地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建構經驗,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體驗探究的樂趣。
不適宜性行為:
1、問題:在師生互動中,教師的觀察不夠細致深入,仍然有一些重結果的傾向。原因:教師在活動過程中,仍然受傳統的目標意識影響。對策: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觀察水平,對幼兒臨時出現的一些狀況作出及時和適宜的回應,要更加尊重過程,從幼兒的角度、眼光了解事實。
2、問題:幼兒積累的體驗還不夠多、不夠深入。原因:小班幼兒還不善于主動與同伴交換、合作地玩,因此表現出部分幼兒接觸的材料不夠多。
3、對策:可提供更多的材料,注重引導幼兒與同伴交換材料、合作探索。
三、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 感知螺旋線的方向以及用螺旋線表示風車轉動的軌跡。
2、 能用多種顏色來描繪螺旋線。
3、 感受作畫的樂趣。
活動準備
1、 各種顏色的風車。2、油畫棒若干。3、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 出示風車,引起幼兒的興趣。
如:親愛的小朋友,你們有沒有見過風車呢?風車是什么顏色的?你們想不想知道。(幼兒作答:想知道)哦,今天老師就帶了幾個風車,我們來看一看它是什么樣子的,什么顏色的'?
2、 教師表演風車轉動,讓幼兒觀察風車轉動的方向軌跡以及規律。
3、 教師:剛才小朋友們觀察了風車,以及它轉動的規律,是不是朝著一個方向順時針轉動的,它是螺旋形的,一圈一圈地擴大,另外它借助著風力轉動,如果你跑起來,它會轉的更快,呼呼的,像不像我們家的電風扇呢?那小朋友能不用自己的手來表現風車轉動的軌跡呢?能不能用手畫下來。
4、 讓個別的幼兒用手描繪風車轉動的軌跡,然后畫出來,教師指導。
5、 發放油畫棒和幼兒用書,引導大家一起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6、 展示幼兒作品,大家一起欣賞。
如:看,那么多的風車,漂不漂亮呢?那誰的風車最好看呢?它是怎么旋轉的呢?讓我們大家一起來討論好不好呢?
7、教師:小朋友通過自己的手,把風車旋轉的樣子畫出來了,而且畫得非常好,我們身邊還有許多這樣的物體,希望小朋友細心觀察,也能嘗試著把它們的樣子畫出來好嗎?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01-19
幼兒園中班語言科學教案06-12
幼兒園中班影子科學教案09-29
中班科學教案幼兒園精選11-02
科學教案幼兒園中班范文12-22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2-28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2-18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