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精選20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生物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生物教案 1
知識與能力:
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過程與方法:
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了解生物“污染”,增強防范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重點: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了解生物“污染”,增強防范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科技高度發達的21世紀,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環境問題已成了擺在人類面前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生態問題則又是當今世界環境問題的中心議題!吧锶肭终摺笔鞘裁矗看蠹覍Υ丝赡軙械侥吧。要知道,這正是人類自己挑起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警覺,今天,讓我們走進梅濤的《生物入侵者》去尋找答案。
二、自讀課文
1.圈劃生字詞
棲息(qī)藩籬(fān)歸咎(jiù)河蚌(bàng)厄運(è)蜥蜴(xīyì)劫掠(jié)
醞釀(yùnniàng)蒲公英(pú)五彩斑斕(bānlán)
嘯聚山林(xiào)棕樹蛇(zōng)束手無策(shù)
扼制(è)物競天擇(jìng)無動于衷(zhōng)
2.字詞積累
在劫難逃:命中注定要遭受禍害,逃也逃不脫(迷信),F在借指壞事情一定要發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束手無策:比喻沒有辦法。
無動于衷:心里一點不受感動;一點也不動心。
五彩斑斕:燦爛多彩。
3.用恰當的詞語表達句中劃線部分的意思
。1)他們警告說,夏威夷島上沒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樹蛇繁衍的天敵,一旦棕樹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戶,該島的鳥類將遭受災禍,逃也逃不掉。(在劫難逃)
。2)即使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面對那些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極強的動植物,人們仍將沒有任何辦法。(束手無策)
。3)僅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面對這樣的天文數字,人們豈能心里一點也不有所觸動?(無動于衷)
(4)一些產自他鄉的寵物,如蛇、蜥蜴、山貓等,往往會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遺棄而逃出藩籬,在山林里拉幫結伙,為害一方。(嘯聚山林)
三、整體感知
1.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1~4):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它有什么危害?
第二部分(5):生物是怎樣入侵的?
第三部分(6~8):我們該怎樣對待“生物入侵者”?
2.“生物入侵者”的定義?
專家們把這種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稱為“生物入侵者”。
3.為什么人類早期沒有“生物入侵者”?
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并沒有受到太大破壞……都是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條件下緩慢進行的,時間和空間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會造成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衡。
4.在第三、四自然段中,作者列舉了幾樣“生物入侵者”?
斑貝天牛紅螞蟻棕樹蛇
5.閱讀課文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1)請概括這段文字說明的中心。
“生物入侵者”對被危害的物種以及物種的多樣性構成極大威脅。(方法:找出中心句)
(2)本段的第一句話起什么作用?文中還有其他段落的作用和它相同嗎?
承上啟下。第六自然段。
。3)這段文字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列數字、舉例子
。4)這段文字的結構是怎樣的?
總分
6.換詞比較,談談其好處
(1)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中已有9種被棕樹蛇斬盡殺絕.
。2)關島本地的大多數鳥類已被棕樹蛇斬盡殺絕.
兩處表述的差異是:_采用列數據顯得更真實更可信_.
(1)悄悄到達的事實上許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達到“偷渡”的目的.
(2)事實上許多異地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到達新的環境,正是通過跨國貿易的途徑.
兩處表述的差異是:_采用打比方顯得更簡潔更生動_.
7.本文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說說這樣安排說明順序的好處。
。1)引出話題:介紹“生物入侵者”的概念(1)
。2)擺出現象:“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2-4)
提出問題
(3)探究原因:入侵的途徑和增多原因(5)
分析問題
。4)生物學和生態學界的兩種不同態度(6-7)
。5)措施世界各國都在采取相應的措施(8)
解決問題
(邏輯順序,運用邏輯順序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且使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四、文章主旨:
本文從各個方面介紹了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造成的危害及各界人士對此的不同觀點。以引起讀者對生態環境的重視。
五、布置作業
文中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待“生物入侵者”的兩種觀點,你贊同哪一種?面對“生物入侵者”,我們人類應該做些什么?
初中生物教案 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觀察草履蟲的取食、運動、趨性說明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2、能力目標:
⑴熟練使用顯微鏡。
⑵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作出假設
教學重點:
、攀炀毷褂蔑@微鏡觀察一些單細胞生物體。
、仆ㄟ^“探究草履蟲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的探究實驗,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作出假設、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
“探究草履蟲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實驗。
教學策略:
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教學準備:
1、顯微鏡、放大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池塘水
2、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課知識,引導學生進入本課學習中
1、課件展示一些單細胞生物體的圖片,提問:這些生物體在結構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
2、單細胞生物體是否也能像多細胞生物體那樣進行生命活動呢?今天我們一起探究草履蟲是怎樣進行生命活動的。
。1)觀察并說出一些單細胞生物體的名稱。并明晰這些生物體的共同點是身體只有一個細胞構成。
。2)思考并產生興趣,進行探究草履蟲知識的學習情境中。
二、認識草履蟲的'結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1、展示草履蟲的模型及結構的動畫,組織學生進行認真地觀察。
2、組織學生通過比賽認識草履蟲的結構名稱。
。1)觀察、思考、自學草履蟲的結構名稱。
。2)分組比賽說出草履蟲的各部分名稱。
三、思考并分析、說明草履蟲可以獨立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1、提問:草履蟲是動物,它是如何進行運動、取食、消化、呼吸及生殖的呢?
2、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并分析,總結草履蟲是如何獨立完成各項生命活動的。
(1)、思考并產生學習的興趣。
(2)、分組觀察、自學并相互交流,師生共同歸納出草履蟲是如何進行各項生命活動的。
四、探究草履蟲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
1、課件展示一只動物對外界刺激會產生反應,組織學生觀察并思考。
2、提出問題:草履蟲是動物,它是否也會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呢?它會對外界刺激作出怎樣的反應呢?
3、引導學生通過已有知識作出恰當的假設。
4、視頻播放實驗過程,組織學生通過認真的觀察并分析得出結論。
5、同學間相互交流實驗結論。
6、幫助學生再次明晰單細胞生物體可獨立地進行各項生命活動。
(1)感受動物對外界刺激會產生反應。
。2)思考并產生探究草履蟲知識的興趣。
五、單細胞生物體與人類的關系
課件播放有關視頻,組織學生通過觀看更深刻地理解單細胞生物體了解單細胞生物體與人類的關系,從而感受生命的奇妙,從而產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六、課后小結
1、認識了草履蟲是如何進行各項生命活動的。
2、培養了進行探究式學習的能力。
板書設計:
第3節單細胞的生物體
一、單細胞生物體的名稱
二、草履蟲的結構及功能
初中生物教案 3
一、說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包括:植物系統進化樹,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通過"植物系統進化樹","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初識不同的植物類群。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初步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了解不同植物類型之間的親緣關系,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群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群的形態、結構特征、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系,并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比較,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
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提高觀察能力、比較分析能力;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學習,增強分析問題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實驗觀察、比較、討論和講述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三、說學習者特征分析:
本校地處偏遠農村,該校生都是來自大山的孩子,對常見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說熟悉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與常見的植物有密切接觸,有深刻的感性認識;說陌生是因為他們缺乏相應的理論知識,學生學習興趣高,通過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幫助他們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和掌握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征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八年級學生已開始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喜歡接受新鮮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學經驗基礎。
四、說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為2課時,此節為第一課時,本節課應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創造充分機會讓學生擁有成功的喜悅,在和諧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有所獲,從內心深處產生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欲望。對此我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提前一周通知學生利用周末采集樣本,同時,還利用學生中午休息時間,帶領大隊長一個班12人上后山采集樣本,回到學校后,由大隊長隨意分配樣本到各位小組中。這樣,學生課前對學習的內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課中:一、通過以上創設的情景,引入新課,二、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群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群的形態、結構特征、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系,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三、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比較,認識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征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五、說教學準備:
1、準備植物系統進化樹圖片,學生采集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的實物、標本、掛圖。
2、實物材料及用具:學生采集新鮮的水綿,葫蘆蘚、墻蘚、鐵錢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帶球果的杉枝、帶花及果實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實物、放大鏡、鑷子。
六、說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學生采集活動和生活中對植物的感性認識,結合農村孩子的生活實際,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課,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進一步學習的欲望。
(二)植物系統進化樹和活動: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
運用課本植物系統進化樹的認識,幫助學生對植物的分類有了初步的了解,接著進行觀察比較不同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ㄈ┰孱愔参、苔蘚植物、蕨類植物
采用提問式、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逐一分析藻類植物的
1、結構:藻類植物是多種多樣的,有單細胞的,有多細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還有少數種類生活在陸地上的。
2、特征:大多數生活在水中,沒有根莖葉的分化,都能進行光合作用
3、分類:據藻類植物呈現的顏色的不同可以將藻類植物分為綠藻、褐藻和紅藻等。
4、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氣。與人類的關系是有些可食用,可藥用,如海帶、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膠、瓊脂、碘酒在醫藥上有廣泛的用途。
利用對比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結構、特征、分類。培養學生學習方法的能力幫助學生分析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征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
。ㄋ模┍菊n總結
及時反饋與總結,有利于學生學習知識的掌握。
。ㄎ澹┳鳂I設計
七、說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內容的教學效果可以從課堂回答、反饋練習、鞏固練習和課后作業四個方面進行評價。課堂回答通過不斷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課中練習鞏固反饋是一般的知識性練習題,目的是檢驗學生當堂課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知識的深化和應用。
八、說總結與反思: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直接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著眼于知識獲取的過程、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分析和總結,親身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從中學到知識和方法,發展多種能力。教師要多聯系生產實際,讓學生邊聯想、邊思考,從中發現新知識,并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運用能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
初中生物教案 4
教學目標
1.說出種子的主要結構,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識別當地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重點和難點
1.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2.識別當地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課前準備
教師:觀察種子的結構所需的各種材料用具: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圖片;
學生:不同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如花生、蘋果、桃、梨的果實,松的球果、種子等。
教學過程
一、觀察種子
、俨硕狗N子的結構;
、塾衩追N子的結構;
③菜豆、玉米種子結構的異同。
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法,4人小組合作實驗,通過觀察和討論,說出菜豆種子、王米種子的結構。
方案二:對照老師出示的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看書,同學間討論交流知道兩種.種子結構。
二、產生種子的主要意義
方案一:觀察課前收集的.種子、果實,感受種子植物能夠產生種子。然后在看書自學的基礎上就討論提綱,實驗小組討論、比較得出結論。
方案二:觀察藻類、苔蘚、蕨類三類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種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實、種子)的CAI課件,實驗小組就討論提綱討論、比較得、出結論。
出示討論提綱如下:
1.孢子和種子哪一個生命力更強?為什么?
2.種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什么?
三、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異同
方案一:將蘋果、桃等果實切開,觀察其種子的著生位置。再觀察松的種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師啟發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
方案二:觀察“桃的果實、種子”、“松的球果和種子”掛圖,在老師啟發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
1以-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點是“-”“被”為啟發點,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得出答案。出示補充的圖片。
2.識別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一:觀察書上的圖以及老師補充的圖片,認識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觀察CAI課件,識別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3.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
方案一:在看書自學基礎上,與實際相聯系,結合常見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蒼耳、柳、榆等,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方案二:觀察“當地幾種被子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的CAI課件,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出示討論提綱:
1.在種子發育過程中和種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
2.種子的傳播與環境相適應,如借動物、風力、水力傳播等,請聯系實際舉例說明。
初中生物教案 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表述性狀、相對性狀、遺傳、變異等現象;
2、能力目標∶通過猜謎語、欣賞漫畫等活動,培養學生分析、識圖能力;能舉例說出動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狀及相對性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生物界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的認識,培養辨證思維能力及尊重科學、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區別性狀和相對性狀;辨別并描述遺傳和變異現象。
2、難點:理解遺傳和變異現象;解釋生物界中的生物學現象。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一般都有著比較濃厚的興趣,且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性狀、相對性狀、生物的遺傳、變異等相關的生活經驗,能夠比較容易尋找和發現周圍存在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但是還沒有形成理論知識,不能對相關的現象作出正確的解釋。
四、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課件展示一組圖片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她們,你注意到:
1、他們像嗎?
2、他們哪些特征相似?
3、他們哪些特征不相同?學生就會展開討論,順利進入主題,這就是我們這節要學習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ǘ┙M織學生開展幾個活動活動
1:連連看——學習生物的性狀師:很多同學都去過動物園或者在書本或電視上看過很多的動物,這些動物你們都熟悉嗎?生回答。
師:老師這里出了幾道謎語現在請同學們幫我連連看:謎語一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長又長,幫人把活干。——大象。是馬不拉車,叫馬也不錯,滿身黑道道,聽聲就奔跑!唏R。一種動物名叫鹿,鹿角不長脖子長!L頸鹿。形狀象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樹枝上,忙著摘果子。——松鼠。
教師提問:恭喜你們都猜對了,你們為什么能猜出這些語句描述的是什么動物呢?
學生:根據他們的形態特征。
師:很好大家都抓住了動物的重要特征。像剛才描述耳朵像蒲扇,鼻子長等都是生物體的形態特征。同學們能說說其他生物的形態特征嗎?
生:樹葉是綠色的,柿子是橘紅色的,樹干粗壯······還有說話的聲音。
師:那么聲音、動作是形態特征嗎?
生:不是。
師:這些是生命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特征是生物的生理特性。比如人的色覺正常與否,血型、嗓音等都是生理特性。
師:給出性狀的概念,生物的形態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遺傳學上稱為性狀。
師:那么什么是相對性狀呢?請同學們看這幾幅圖片。思考圖片內容說明了什么?生觀察圖片討論發言。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我們知道了生物的同一性狀有不同的表現類型。所以同一生物的同一性狀不同表現類型稱為相對性狀。通過例子強調同一生物,同一性狀。
活動2:個體間性狀的比較。指導學生看書,引導學生辨別8種性狀。指導學生完成個體間性狀的比較。完成書本討論題。
師:通過剛才的'檢查,最后沒有人站立,這說明什么?根據這個活動結果推測世界上兩個人性狀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小組討論,組內代表發表見解,普遍能夠歸納出在同學當中,同一種性狀表現的特征當中,有的性狀表現相同,有的性狀表現不同。個體之間各種性狀完全相同的可能性幾乎為0。):
活動3:照片連連看
師:大家在做性狀自我檢查中,發現自己有哪些性狀與爸爸媽媽的一樣?有哪些不同?(請2~3個學生談談)
師;剛才我們聽到的這3個同學都談到自己有很多地方跟父親或者跟母親是一樣的,也有不同的地方,那我們下面來做一個小游戲:比眼力。ń處熇枚嗝襟w展示課前學生提供的一些家庭照片,讓大家來猜究竟是哪個同學的父親或母親。大家興致勃勃,大多數能很快猜出來,部分讓學生很猶豫,猜錯了。教師接著引導大家分析為什么有的很容易猜對,有的猜錯了)
生:有的照片跟某某同學非常的相似,他們有很多性狀是一樣的,一看就能看出來是一家子。有的差異很大,所以猜不準。
師:這說明什么呢?請大家閱讀100頁的第一段文字。并對重點字句圈點出來。(學生快速閱讀,掌握遺傳和變異的概念遺傳:性狀從親代傳遞給子代的現象。
變異:子女和父母之間以及子女個體之間的性狀存在差異的現象。)
師:(用多媒體展示遺傳和變異的概念):活動4:欣賞漫畫,并回答書本問題。
師:(多媒體展示法國著名漫畫家奧諾.杜米拉的漫畫《新鼻子》和《舊磚上剝落的碎片》)下面我們來欣賞19世紀的兩幅漫畫。
引導學生在小組間討論三個問題:
1、漫畫中表達了什么生物學現象?
2、《新鼻子》中的鉤鼻子和《舊磚上剝落的碎片》中的斷腿有什么不同?
3、漫畫里哪種現象是可能發生的/哪種不可能?為什么?學生討論,各小組代表陳述觀點,對遺傳和變異的概念進一步加深理解。
師:這里有些諺語大家來說說其中有哪些是遺傳現象,哪些是變異現象?(生基本能說遺傳和變異現象)
師:這說明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界里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自然科學中,探究遺傳和變異規律的科學就是遺傳學。我們看到這些特征,你能辨別出哪些是相對性狀嗎?(教師打出一根據錄像內容編寫的練習題:山羊的白毛跟花貍鼠的黃毛;鴛鴦的游泳和鴛鴦的彩色羽毛;黑色小兔和灰色小兔。)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對性狀和相對性狀,遺傳和變異的概念有多了解,你還能說出生物界中的那些遺傳和變異的現象?在遺傳學的領域中,大家想了解一些什么問題呢?拿出我們的“問號記錄本”,把它寫下來,課余我們可以利用網絡,查找資料想辦法解答它,或者在后面的學習中你可以找到答案。
作業:參考100頁“思考與練習”第三題的性狀調查表,可以自行設計,根據自己的喜好,對家庭成員的性狀進行調查,建議大家用數據統計,或者圖示、表格等辦法給大家呈現你的調查結果。
。ㄈ、課堂小結
1、正確表述性狀、相對性狀、遺傳、變異等概念;
2、舉例生物的相對性狀。
五、教學反思
遺傳和變異的現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這一節的知識點相對比較簡單。如果照本宣科把幾個概念告訴學生,舉幾個例子,相信學生也能理解。但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也許就會被扼殺了。對后面“性狀遺傳的物質基礎”、“性狀遺傳有一定的規律性”等抽象內容的學習就會造
六、板書設計:
第1節遺傳和變異現象
一、性狀和相對性狀
1、性狀:生物體的形態特征和生理特性。
2、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二、生物性狀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1、遺傳現象∶性狀從親代傳給子代的現象。
2、變異現象∶親子之間性狀表現差異的現象。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
初中生物教案 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一些生物與非生物,會比較它們的區別。
2.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標】
培養觀察能力、發散思維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難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草原的美麗景色,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資料。師生一起欣賞圖片中碧藍的天空、流動的白云、遍地開放的鮮花、綠草如茵的草原、悠閑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別致的氈房。
教師提出問題:圖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學生觀察后,小組內交流展示觀察的結果,最后達成共識:花草、樹、牛羊是生物,白云、氈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課題。
二、推進新課
板書課題:第一節生物的特征
學習目標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認識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這些生物的主要特征就必然對不同的生物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那么在觀察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嘗試進行歸納和總結。
學生閱讀后,歸納、總結,并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展示,最后達成共識:
1、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
2、科學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并及時記錄下來。
3、如果進行較長時間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
4、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在觀察的基礎上,還需要同別人交流看法,進行討論,熱烈的討論能讓你迸發思想的火花。
學習目標二:生物的特征
多媒體展示圖片:
(在尼日爾南部城鎮馬拉迪的一個治療性給食中心,一位母親背著她那因為營養不良而極度瘦弱的孩子。)
問:這2張圖片說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取什么?
答:說明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講: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肉食動物通過捕獲草食動物獲取食物,草食動物通過取食植物獲得食物,民以食為天,人要每天從食物中獲取身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一旦食物匱乏,就可能出現圖片中的狀況?傊,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維持生存。
多媒體出展示圖片:
(鯨呼氣時產生霧狀水柱)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是什么動物?生活在哪里?你們看到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它為什么要浮出水面呼氣?
(留足時間讓學生討論、交流)
講:生活中的人每時每刻也都要進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進行呼吸
多媒體出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該圖片揭示了什么生命特征?
(教師提示:注意季節氣候、身體狀態)
講:人在運動過程中會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為在運動中人體內產生了比平時更多的廢物,這些廢物要及時排出體外,排泄的途徑除了排汗外,還可以通過排尿和呼氣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多媒體展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蟲的刺激作出什么反應?
(花瓣收攏起來了)
我們把生物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叫應激性。
4、應激性
問:同學們還能舉出哪些實例說明生物具有應激性?
(獅子發現獵物后迅速追擊;兔子發現天上的老鷹后向坡上猛竄;向日葵的花盤會隨著太陽轉動;含羞草的葉片受到觸動時會自然下垂;一滴糖水會招來許多螞蟻;我們吃飯時,會分泌許多唾液……)
多媒體展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上面圖片,討論交流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講:一粒種子可以萌發生長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長成一棵大樹;一頭小象可以長成一頭大象……這些都是生長。當生物體長到一定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講: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種多樣,如蜻蜓點水等。
啟發學生思考生物還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動物、植物、細菌怎樣繁殖?
學生思考后回答:
——除了雞、鴨可以產卵之外,貓、狗可以產仔。
——有的植物用種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莖繁殖,還有用葉繁殖的。
——還有用細胞繁殖的。
講: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兩種: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進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進行無性生殖。
補充說明細菌可以進行-生殖,酵母菌進行出芽生殖等。
講: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征,你還能舉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嗎?
(讓學生積極思考,并大膽發言。)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身邊的生物現象,歸納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征。
問:蚯蚓只能生活在陰暗、潮濕、疏松、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它能不能生活在沙漠中?蚯蚓在土壤中鉆來鉆去,會使土壤變得怎樣?這說明了什么?
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環境中,生物都能適應環境并影響環境。
問:仔細觀察周圍的人,你會發現,孩子一般和他們的長輩相像,但又不完全相同,有著明顯的差異,這說明了什么?
答:這說明了生物具有遺傳和變異。
問:生物都能生長、繁殖,具有應激性,這些生理活動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結構基礎,生物有沒有共同的結構基礎呢?
答:雖然各種生物形形色色,但它們都是由細胞構成的(除病毒外)。
三、鞏固練習
師:我們留意了這么多生命現象,相信你們一定會利用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生物了吧。我們來練習一下。
多媒體展示圖片: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中的蘑菇、枯葉、鐘乳石、機器狗,指出哪些屬于生物?并說出理由。
學生討論后回答:蘑菇屬于生物,枯葉、鐘乳石和機器狗不具有生長、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動,屬于非生物。
課后小結
學完這節課后,同學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體都是生物。它們都具有共同的結構基礎,都要進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動:需要呼吸,需要營養,需要排泄廢物,能夠生長繁殖,具有應激性,可以適應環境,還可以影響環境……
今天我們接觸到這么多的生命,觀察它們的生命現象,你還認為路旁的一棵樹,道邊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嗎?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體呢?(留給學生課后去思考)
板書
第一節生物的特征
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二、生物的共同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維持生存。
2、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生物在生活過程中,體內會不斷產生多種廢物,并且能夠將廢物排出體外。
4、生物能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夠對來自環境的各種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生物能夠由小長大。當生物長到一定大小的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初中生物教案 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能舉例說明人類的哪些活動能改善生態環境,哪些活動會破壞生態環境。
能力目標:
1.通過利用報刊、書籍、互聯網等媒體收集有關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資料,培養學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并激發學生關注生物信息的興趣。
2.通過對信息資料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資料、判斷是非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能認同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并且能夠認識到每個人都有保護生物圈的責任。
教學重點
1.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實例。
2.認同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形成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形成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方法
分析討論。
課前準備
師生共同收集有關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正、反兩方面)的資料。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生感受生物圈的美,和自己生活在其中的快樂與幸福。
學生列舉一些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正面影響的實例。如:植樹造林、生態農業、三峽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等等。
師生共同分析正面影響實例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所引起的積極作用。
教師: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都是這般美好嗎?
學生:不是的,有的活動會破壞生態環境,對生物圈造成不利影響。
教師:現在,我們就一起來關注一下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尤其是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影響。
【問題引導,自主探究】
教師展示環境遭到破壞的資料,如荒蕪的草原,西北挖掘甘草后的遍地是坑的土地,黑水淤泥的河流,海鳥被石油包裹的慘景等等,重點集中在課本112頁的四幅圖片:“罪惡的偷伐”、“沙塵暴滾滾襲來”、“小鳥何辜”、“何日重現太湖美”。
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圍繞以下問題展開討論和交流。
1.森林遭到了嚴重濫伐后居民的生存環境將會發生哪些變化動植物的生活將受到什么樣的影響?
2.分析一下沙塵暴的起因中哪些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這將產生怎樣的'后果?
3.除了用網捕殺外,有些人還用哪些手段殘害鳥類?如果鳥類日益減少,自然環境交會發生哪些變化?這些人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4.請你分析一下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哪些?假如你是當地的一名負責人你將采取哪些措施?
【展示交流,釋疑解惑】學生交流探究成果,并結合自己在研究過程中收集的一些有關方面的資料,進行進一步分析探究。
教師強調:
1.森林在環境保護中所起的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保護野生動物和美化環境等作用。另外,森林還能吸收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監測大氣污染,驅菌和殺菌,消減噪聲。
2.太湖出現的這種現象叫“水華”,也叫水花、藻花,是湖泊、池塘等淡水水體中某些藍藻過度生長的水污染現象。主要是由于氮、磷等植物營養元素過多所致。流入湖里的污水、廢水中的有機物會被微生物分解成含氮、含磷的無機鹽,為藍藻生長提供營養。藍藻大量發生時,水面形成一層厚厚的綠色藻層,并釋放出有毒物質,殺死水中的魚蝦等動物。藍藻和水生動物死亡后,會被微生物分解,從而消耗大量的水中溶解氧,導致水體產生惡臭。如果這種現象發生在海里,就叫“赤潮”。
【視野拓展,感悟提升】
1.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有哪些破壞環境的實例,假如你是泰安市市長,你將采取什麼措施治理泰安?
2.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我們應該對自己提出怎樣的要求呢?
。ㄍ队叭崦赖摹八监l”曲下的泰安風貌片做背景,美麗的泰山風光進一步激發了學生作為泰安人的自豪感,更加愛我泰安,爭做環保小衛士。)
引導學生暢所欲言,激勵學生積極行動起來,投身到保護生物圈的行列中去。
閱讀課本113頁的“生物入侵及其危害”,進行分析討論:
1.保護野生生物和警惕生物入侵相矛盾嗎?
2.野生生物對生態環境以及對人類的影響都是正面的嗎?
3.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野生生物的價值?
【鞏固訓練,自我檢測】
1.完成鞏固訓練,進行自我檢測。
2.推薦學生代表回答,學生互評。(個別題目說出做題思路)
初中生物教案 8
一、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后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ㄈ⑶楦袘B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并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并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悅體現于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五、學習方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嘗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并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學過程:
。ㄒ唬⿵土曁釂枺瑢胄抡n: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有兩個好處,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系;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課。
。ǘ┬轮獙W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
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系展開小組討論。然后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
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
媒體呈現配有介說詞的圖片,如:
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
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1、有做事的過程;2、有明確的目標;3、有明確的結果;4、使用語言傳達信息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于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濕度有影響,有利于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
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么益處?
b、為什么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著環境。
第三步:
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
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獲,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么重要!
。ㄈ、作業練習:
。ㄒ娊滩模
1、在一個繁殖季節里,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山羊絨又細又柔軟,組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它連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區大量飼養山羊,這對環境會有什么影響?
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學有所用。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
初中生物教案 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動物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生物技術和仿生學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能力培養:通過調查活動,培養和激發學生熱愛生物科學。
3、情感目標:使學生認識和了解動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樹立投身生物科學的遠大志向。
二、教學設想:
學習的動力來源于興趣,本節內容與生活關系系密切,趣味性強,如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則學生們自覺求知的欲望就會增強。因此,在課前安排進行一次探究活動,調查和記錄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和了解的動物,則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在于調動學生動手參與調查實踐活動的能力,了解動物與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關系,學生查閱資料和歸納總結資料。因此,本課應以“課前調查,課上交流”為主線來組織教學,概述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這樣,能較好的調動和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收到較好的效果。
四、教學重點:
1、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
2、生物反應器、仿生
五、教學難點:
1、“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的調查方法
2、仿生
六、教學方法:
調查、討論、歸納法
七、教具準備:
教師收集有關生物反應器和仿生學的資料等,學生收集有關動物與人類關系的資料,收集有關生物反應器和仿生學方面的資料。
八、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思路:
提前一周安排學生分組調察日常生活周圍常見的動物及動物制品、收集動物與人類關系的資料、調動學生積極性。
學生分組介紹課前調查體會、收集的小資料,調動課堂氣氛。
教師設疑,學生分組研討,將調查結果、收集的資料歸納回答,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學生共同歸納,總結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展望生物科技發展的前景,激發學生樹立遠大志向。
2、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根據上節課布置同學們完成的分組調查任務,現在由各小組派代表匯報調查結果,互相交流,體會、總結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學生匯報]
學生代表會將他們從各個方面了解到的情況資料,如:家養動物、養殖場飼養的動物的用途,商場內的動物制品、飲食、飯店等處調研的情況、動物園內飼養的情況、動物園內飼養的動物、家庭中飼養的寵物、藥店中與動物有關的醫藥制品。
(在課前的調研活動之前安排好各組目標)
[總結活動,得出結論]
先發動學生根據各組匯報的情況總結、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完善。
[資料匯報]
各組代表將他們從圖書館、資料室、報刊上了解到的有關生物科技的資料進行匯報,教師總結,通過圖片示例、錄像等引出生物學發展的新方向:基因工程、生物反應器、仿生學。
引導和激發學生樹立熱愛生物學,將來利用生物科技為人類造福的遠大思想。
[課堂小結]
展望21世紀,這是生物學的世紀,生物科技:如生物反應器、仿生學的應用,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進行生物科技的研究,除了生物學要學好外,其它各學科也都要打下堅實的基礎,引導學生對各學科都要均衡發展。
[鞏固練習]
1、潛水艇是模仿哪些動物的結構研制的?
2、螢光燈是模仿哪種動物研制的現代的社會條件下,它有什么意義?
初中生物教案 10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選自《生物學》(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章第三節。本節內容講述細胞增殖是一種生命現象,體現了微觀生物學知識。在學生掌握了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本節課主要圍繞“細胞體積為什么這么?”這個問題展開教學,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理解細胞不能無限增大的原因,并為第二課時的教學提供平臺,埋下伏筆。
(二)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的四項要求:
、偬岣呱锟茖W素養;
、诿嫦蛉w學生;
③倡導探究性學習;
、茏⒅嘏c現實生活的聯系。
制定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解釋細胞保持較小體積的主要原因;
。2)通過模型方法進行生物學的研究。
2、能力目標:
(1)嘗試利用數學方法探究細胞生長極限的問題;
。2)運用數學方法分析、歸納、推理、處理實驗數據,得出細胞表面積與體積關系的規律。
3、情感與價值目標:
(1)讓學生體驗模型實驗法對獲得知識和理解知識的重要作用;
(2)讓學生認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學會用批判性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ㄈ┙虒W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兩個活動來研究“細胞的體積為什么這么?”的問題。
難點:活動“研究細胞體積與細胞表面積的關系”中學生提出預測、處理數據、得出結論。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步入中學,思維活躍,敢于質疑和討論,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還不能完全離開實物的支持,且以往學習中較少涉及到細胞知識,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觀察、操作和分析能力的差異會產生不同層次的學習效果。而且七年級學生對“細胞大小與外界物質擴散的關系”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因此本節課設想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活動,來提高課堂效率。
三、教學策略
。ㄒ唬┙虒W用具
教具形式:制作教學課件;準備實驗材料:酚酞瓊脂塊、氫氧化鈉溶液、毫米尺。
使用方式:教師展示課件,指導學生用實驗材料按活動二的目的要求探究細胞大小與物質擴散的關系。
效果預測:引起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使他們由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逐步過渡到對抽象知識的'理解。
。ǘ┙谭
依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做中求學,引導探究型學習)
(直觀教學法、比較歸納法、反饋法等)
①直觀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趯嶒炋骄糠ǎ褐笇W生主動參與兩項探究活動,鍛煉學生的實驗探究技能。
③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對所獲得數據和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交流、處理,共同得出結論。
、苷n堂習題檢測使教師發現問題,及時補充,進行教學反饋。
。ㄈ⿲W法
。ㄓ^察法、討論法、歸納分析法等)
本節內容理論性強、抽象復雜,所以課前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課堂上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中解決問題。
、僦笇W生以“細胞體積為什么這么?”這一問題為主線,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谥笇W生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處理分析實驗數據,理解細胞體積與細胞表面積的關系。
、壑笇W生采用發散性思維的方法,聯想的方法將模擬實驗結果遷移到真實細胞,從而得出結論。
。ㄋ模┲仉y點突破策略
重點的落實方案:教學中通過設置情景,引出問題“細胞的體積為什么這么小”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展示課件進行直觀教學,組織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在實際操作中理解較小的細胞與其物質代謝的關系。
難點突破策略:教師逐步質疑和引導,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動腦思考,參與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得出結論。
初中生物教案 11
教學目標: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2、舉出例子并初步培養學生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難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教學過程:
導入:先比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為什么仙人掌的葉子退化成刺,得出結論是為了適應干旱的`環境。同時學生分析刺猬、變色龍、竹節蟲,得出除了環境影響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適應環境。
除了環境影響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適應環境。
分析書本P19的資料,回答問題:生物的形態結構或生活方式的特點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觀察兔子和貓的雙眼在頭部的位置,你能發現什么問題?從而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生物為了適應不同環境其形態結構都有所改變。
生物除了適應環境,同時也影響環境。
過渡問題: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動地適應環境呢?生物本身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學生舉出例子,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植物對環境的影響,動物對環境的影響(蚯蚓、鼠婦疏松土壤,柳、杉樹能吸收空氣中的有害成分,幫助凈化空氣,人類大量得排除廢氣、廢水使環境受到污染……)
講解實驗: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
1。提出問題: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
2。作出假設:xx地,草地,茂密的灌叢的空氣濕度不一樣。
3。制定計劃:學校內測量xx地,草地和茂密的灌叢中的濕度。(xx地指什么?灌叢指什么?)
4。填寫P7空氣濕度記錄表。并畫出曲線圖。
5。注意:如果xx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測量濕度時,能把干濕計放在水洼邊嗎?測量灌叢的濕度時,能把干濕計放在地上嗎?
初中生物教案 12
教學目標
1、根據有關示意圖準確描述花粉粒萌發和受精過程,說明在果實和種子形成過程中子房各部分結構發育的結果;
2、通過分析植物體的結構,以及維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了解植物體在結構上的整體性。通過分析植物體內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從功能上了解植物體是一個整體。
3、結合花粉粒萌發和受精,以及果實和種子形成等知識,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邏輯能力;
4、通過受精和雙受精過程,以及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使學生繼續樹立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觀點。
情感目標
1、通過對果實與種子形成的過程的學習,進一步認同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學觀點;
2、結合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向學生介紹我國農業科學者,在培育新品種方面的貢獻,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
3、通過學習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的基礎知識,樹立整體性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關系,樹立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
教材分析
1、雙受精的概念和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育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雙受精”是果實和種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徹底弄清楚“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才能更好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不論是雙受精過程,還是子房發育的過程,都是動態的、變化的,而且內容又都較為抽象,學生不能觀察到。學生接受起來確有難度初中物理,在講這部分內容時,要盡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動畫片,或自制移動教具、自畫板書等)輔助講解,使學生把這部分知識理解透徹。
2、學生對“受精”“極核”“胚囊”“胚孔”等這些名詞很陌生,要馬上記住,而且還要知道它們的發育變化情況,對學生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要注意反復鞏固才能達到掌握的要求。
3、通過前面七章的教學,學生已經學習了植物六種器官的基礎知識,但是,這六種器官之間有什么內在的聯系?它們是如何組成一個植物整體的?這就是本節中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本章教材從結構和功能兩個方面分析和歸納出植物體是一個整體。以細胞、組織、器官和植物體為線索,用胞間連絲和維管束來說明植物體結構上的整體性;以植物體六種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聯系,以及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依存關系來說明植物體功能上的整體性。
教法建議
花粉粒萌發和雙受精是一個動態過程,而且內容抽象,不能直接進行觀察,因此,教學時應盡量選用有關活動模型或現代教學手段;ǚ郯l育的標志是伸出花粉管和產生精子,其發育結果是花粉管將精子送入胚囊。受精過程是細胞融合,在講述果實的形成時,為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可以展示給學生幼小的頂花帶刺的黃瓜,從而形象地說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繼續發育,最終成為果實。這里要說明的是,黃瓜的果實屬于瓠果,它不是單純由子房發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與花托共同發育而成的。
在講述種子形成的時候,應該注意呼應前面講過的關于種子結構的知識,前面曾經講過的種皮、胚、胚乳都要在這節課里找到來源。到這里為止,關于綠色開花植物由種子萌發到種子形成這一整個生活周期的知識就完備了,植物體各個器官的來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了解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后,可讓學生嘗試用連接線將子房與果實、胚珠與種子的結構聯系表示出來。然后,通過思考和討論胚珠與種子的數量關系,回答出果實里種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關于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知識,可以參照課本中的圖,繪制一張幻燈片,將根尖、葉片、木本莖的結構圖分別繪在圖中根尖、葉片和莖的附近。利用幻燈片進行講解,使學生認清植物體中的各個器官確實是由維管束聯系到一起的(根尖中開始出現導管,尚未形成維管束,成熟區以上的部分才逐漸出現維管束,這一點應該向學生講清楚)。通過維管束的運輸功能,還能夠把植物體各個器官的生理功能聯系起來。
初中生物教案 13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課描述動物的節律行為的概念和意義,闡明晝夜節律、季節節律和潮汐節律的概念及主要行為分類,說出生物鐘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
2.區別動物的晝夜節律、季節節律和潮汐節律的概念,進一步得出動物的節律行為的概念和生物鐘的概念,培養學生的聯想及推理能力。嘗試練習畫概念圖,應用學生的構建知識結構的能力,學生進行運用一定的認知技巧。
3.關注動物的節律行為,聯系人體生物鐘,學生確立生命運動有其內在規律的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學生形成講科學、不迷信的教育。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本課的重點是有關動物節律行為的系列概念:晝夜節律、季節節律、潮汐節律的概念和生物鐘的概念。
植物和動物在自然界的活動都是有節律的,有的以日為周期,有的以月或年為周期。從本課的學習,學生從動物的節律行為開始去認識生物節律,有利于學生對自然界的生命活動的內在規律的認識,有利于學生形成唯物主義的觀點。動物的節律行為是動物行為類型的一個重要組成,動物的晝夜節律、季節節律和潮汐節律的概念以及生物鐘的`概念使動物的節律行為概念具體化了,因而這一系列概念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2.對于生活在新疆,離海洋最遠的地方的學生來說,潮汐節律是本課的難點。學生對生物鐘會有一些理解上的難度,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需要結合小學自然課和中學地理課學過的有關自然界的周期變化的知識,引導學生認識動物的節律行為是對自然界周期變化的適應,并根據學生的情況補充相關的地理知識,輔助學生突破難點。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節課的參考課時:
1課時
。ǘ┙虒W過程
1.復習:可以以秋季大雁結隊向南飛為例,通過頭雁的地位及雁群的組織和通訊方式復習動物的社群行為,并為動物的季節節律埋下伏筆。
2.引入新課:從大雁南飛適應季節變化屬于動物的節律行為引入新課。也可以從自然界的周期變化引入新課。
3.閱讀、比較和畫概念圖:
、贋g覽課文,了解本節課要學習的基本內容。
②慢而仔細地閱讀課文。細讀動物節律行為的概念,把自己感到不易懂的地方劃下來,隨手記下自己的問題。
③比較晝夜節律、季節節律和潮汐節律的概念,嘗試畫動物節律行為的概念圖。
、芑貞涀约涸赖挠嘘P生物鐘的例子,比較書上所介紹的概念與自己原有的概念有何異同,記下其中的差異。
、菟伎紩稀皠觿幽X”部分提出的兩個問題。
、揲喿x書上《課外讀部分》,了解鳥類的遷徙行為。
4.小組討論:
、僭谛〗M討論時,先討論在閱讀課文時各組員提出來的問題。在巡視過程中要特別留意學生提出的問題,在全班討論時請學生談談自己發現的問題和對該問題的假設。
②組內交流概念圖的畫法。通過交流概念圖,交流各自對動物的節律行為的概念的認識,對生物鐘的認識,相當于進行自學本節的過程與方法的交流。
、塾懻摗皠觿幽X”提出的兩個問題。
5.全班討論:
、僬埿〗M代表匯報本組同學發現了哪些問題,討論的結果如何。教師可以強調發現問題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從書本中、從實際生活中、從社會中,發現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
、诮涣鞲拍顖D,可以將部分學生的概念圖畫在黑板,討論概念圖設計的想法,進行自學交流。6.請學生對本課做小結。教師可以用學生畫的被公認較好的概念圖做本節的板書,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結時完成板書。
四、板書設計
(一)動物的各種節律行為
1.動物的晝夜節律
舉例:夜行性動物(貓頭鷹等)和晝行性動物(麻雀、蝴蝶等)。
概念:動物在一晝夜中有節律的活動。
2.動物的季節節律
舉例:候鳥的遷徙行為(大雁等);魚類的洄游行為(鱈魚等);動物的冬眠行為(蛙、蛇等)。
概念:動物隨季節改變而發生的周期性行為。
3.動物的潮汐行為
舉例:招潮蟹、牡蠣、珊瑚等。
概念:海洋生物與潮水漲退的變化相適應的節律行為。
(二)動物的節律行為的概念和意義
概念:動物隨著地球、日、月的周期性變化,逐步形成的周期性的有節律的行為。
意義:有利于動物獲取食物、避開不良生活條件、獲得適宜的生活環境。
(三)產生節律行為的原因——生物鐘的調節作用
概念:生物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
舉例:“調撥”蟑螂的生物鐘。
五、小資料
1.鴿子的飛行定向鴿子擅長飛行認路。
晴天,鴿子靠太陽和生物鐘定向。如果人為“撥亂”鴿子的生物鐘,鴿子就不能正確地依靠大陽導航。有人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將鴿子關在暗室中,每天夜間0時照明,中午關燈,將鴿子的生物鐘撥快6小時。過一段時間后,早6:00于鴿舍西方處放飛。該鴿沒有向東飛回鴿舍,其飛行的方向是東北方。這是由于該鴿子的生物鐘此時是中午,鴿子誤以為太陽在南面,按中午該飛的方向,故向東北方向飛去。陰天,鴿子靠地球磁場定向。若陰天在鴿子頸上系一塊磁鐵,它們會迷失方向。
2.生物鐘的位置
生物鐘不是具體的形態結構,而是以生化過程為基礎的生理機制,很難確定其在生物體內的位置。用蠶蛾做腦組織的切除、嫁接實驗,證明生物鐘位于腦中。將一種蜥蜴的松果體離體培養,在其存活的一周內,松果體按晝夜節律分泌褪黑素。鳥類和獸類的一些實驗證明松果體有控制生物節律的作用。有些實驗證明,哺乳動物的生物鐘存在于丘腦中。破壞丘腦的某些神經中樞,可以破壞動物的一些正常節律,如心率、激素分泌節律等。
生物學家推測,生物鐘現象可能與細胞膜中的蛋白質或脂類有關。有人認為,也許動、植物體內有多種生物鐘機制,它們共同作用使生物具有適應環境周期性變化的能力。
初中生物教案 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孟德爾的兩對相對性狀遺傳試驗的過程及結果,描述不同性狀自由組合的遺傳現象。
2.用基因控制性狀遺傳的觀點,解釋不同性狀自由組合的遺傳現象,用測交法對非等位基因之間的遺傳關系加以論證并得出結論。
3.概述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基本內容。
能力目標
1.在嘗試用基因觀點解釋兩對相對性狀遺傳表現的過程中,接受科學方法的訓練,發展科學探究的能力。
2.結合對自由組合現象的理論解釋,以及根據測交試驗數據進行演繹推理的過程,培養抽象思維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孟德爾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試驗,進一步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體會孟德爾的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對不同性狀出現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
2.用測交法對非等位基因之間的遺傳關系加以論證并得出結論。
3.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內容。
教學難點:
1.對不同性狀出現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
2.用測交法對非等位基因之間的遺傳關系加以論證并得出結論。
【教學模式】
引導——探究型
【教學策略】
1.基因自由組合定律是在基因分離定律基礎上的發展、深化和運用,通過以基因分離定律為基礎的導入、探究、深化的方法是學生知識構建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2.對分析問題和科學研究的方法的指導實現由“繁”到“簡”的轉變,使學生分析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并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問題導入
設疑探究
利用情境導入:
講述大文豪蕭伯納和女演員的對話。
思考:多對相對性狀的遺傳是否遵循特定的規律?
思考、回答:
F1全是圓粒和黃色顯性性狀,F2出現性狀分離,且分離比為3:1。
溫故知新,為學習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作好鋪墊。
一、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
。ㄓ^察實驗,提出問題)
設疑:如果將兩對相對性狀同時研究,又將遵循什么規律?引出課題。
第二節自由組合定律
問題:孟德爾兩對相對性狀的實驗又是如何設計?
展示實驗過程:
P:黃圓╳綠皺
↓
F1:黃圓
↓
F2:黃圓黃皺綠圓綠皺
粒數:31510110832
比例:9331
引導學生觀察實驗,提出問題。
嘗試解釋,預習思考題:
1.該實驗研究幾對相對性狀?
顯隱性如何?
指出:
親本類型:黃圓、綠皺
重組類型:黃皺、綠圓
設問:F2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性狀之間的重組現象?
F2的性狀分離比為什么是9:3:3:3:1呢?
讓我們跟隨孟德爾的腳步,一起來看一下孟德爾是如何解釋分析這種現象的。
描述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過程及現象。
教師引導下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
1.F1表現的性狀都是顯性嗎?
2.F2為什么呈現9:3:3:1的性狀分離比?
3.F2為什么出現新的性狀表現---不同性狀之間的重組現象?
師生互動,思考并作出回答:
1.兩對相對性狀:
子葉的黃色與綠色;
種子的圓滑與皺縮。
根據概念推出:
F1表現的性狀都是顯性即黃色圓粒。
2.一對一對分別研究:
F2黃:綠=416:140≈3:1
圓:皺=423:123≈3:1
分析、發現性狀組合的現象。
設置問題,引發思考
訓練學生用專業術語描述實驗過程。
由淺入深,強化基礎,體驗基因分離定律的適用性。
為后續用分離定律解題提供思想和方法依據。
由現象分析,發現問題,引發探究本質規律的欲望。
初中生物教案 1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觀察和分析人體的血液樣本,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基本成分。
結合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舉例說明血液的主要功能。
【過程與方法】
通過使用顯微鏡觀察被染色的人血永久涂片,嘗試識別、比較三類血細胞。
嘗試解讀血液常規化驗單,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同血液化驗的意義,遠離疾病診斷誤區,正視健康體檢和珍愛健康。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血液的基本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難點】
正確認識血液化驗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到醫院看病抽血化驗的視頻,設疑:為什么醫生能根據血液成分的變化來診斷疾病呢?為何因意外失血過多的人必須馬上輸血?否則危及生命?從而進入本節課。
(二)新課講授
1.資料分析——血液的分層現象的演示實驗
教師簡述并演示實驗,提示學生認真觀察并注意血液各部分的`顏色和比例大致是多少。
出示討論題:
(1)含有抗凝劑的血液離心或靜止一段時間后為什么會出現分層現象?
(2)你認為血液可能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血液常規化驗單上所列的血液成分,應該分別在什么層?
(3)為什么把血液稱為“流動的組織”?
引導學生回答,教師點撥,完善。鼓勵性評價。
2.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1)血漿
指導學生觀察教材圖4-31血漿成分示意圖,看一看血漿中主要含有哪些物質。并結合血液的組成,思考血漿的功能。
(2)觀察人血永久涂片實驗
讓學生回顧在醫院做血常規化驗的過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預習教材的實驗:觀察人血永久涂片,明確本實驗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驟。
組織學生討論:
、倌闼^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數量最多的是哪種細胞?
、谀闶窃鯓訁^分紅細胞和白細胞的?
③為什么看不見血小板?
學生思考交流并回答,教師鼓勵性評價。
(3)血細胞
【紅細胞】
繼續設疑:剛才我們用顯微鏡觀察了紅細胞和白細胞,而且知道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紅細胞最多。那么請一位同學來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紅細胞為什么是紅色的?可以歸納出紅細胞有什么功能?
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教師鼓勵性評價。
設疑:如果一個人的化驗結果顯示他的紅細胞數量或血紅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他可能得了什么病?健康會受到什么影響?
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開展討論,分析并作出回答。教師講述:缺鐵性貧血癥和營養不良性貧血的預防及治療方法。
【白細胞形態及功能】
設疑:在顯微鏡下觀察看到的白細胞形態是怎樣的?有何功能?
展示紅細胞吞噬病菌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白細胞的功能。
聯系實際:化膿與發炎。
【血小板形態及功能】
學生結合教材圖4-34感知血小板的存在,認識血小板的形態。教師聯系實際介紹血友病及血栓的形成及預防。
(四)小結作業
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來血液的成分和作用。教師鼓勵評價。
作業:請同學們課下關注造血干細胞和干細胞研究,了解骨髓的移植,學習為他人和社會奉獻一份愛心的精神。
初中生物教案 1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探究理解種子萌發所需的外界條件。
2、能力目標:通過采用對照實驗進行探究取證,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界的興趣,養成根據科學的事實作出客觀判斷的習慣,培養求實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種子的萌發條件。
2、難點:種子萌發需要外界條件的原因,以及種子萌發時內部物質的轉化。
手段: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分析得出結論為主。
三、設計思想:
采取觀察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提前在課下進行實驗,讓學生從實驗的現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適當給以提示,最后由學生觀察由教師完成課本上的有關實驗,歸納出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關于種子萌發過程,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前實驗進行觀察,并通過教師準備的實驗材料及掛圖來描述,最后教師可以提出一個關鍵的問題:一粒飽滿的且胚完好的種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條件下是否一定能夠萌發成幼苗?從而將話題引入種子的休眠和壽命的問題中。
四、教學過程:
。ㄕn前可提前一至兩周的時間,讓學生思考種子萌發的條件是什么?并隨機的發給學生一些種子,讓其根據自己的經驗,讓種子萌發。觀察其萌發過程中的變化,并對實驗的過程進行記錄。)
一、導入:
提出問題:
1、說明種子的各部分結構及其作用是什么?
2、種子中含有哪些物質?
3、如果你是農民,你會選擇什么樣的種子種在田里?
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總結,并引入課題:
種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這是種子能夠發育成幼苗的內部條件。那么,是否種子具備了這些自身的內部條件就能萌發成幼苗呢?種子的萌發還需要什么條件,種子又是怎樣萌發成幼苗的,這些內容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二、講授新課:
。ㄒ唬⿲嶒灒禾骄糠N子萌發的外界條件
1、組織學生匯報課前的實驗設計及結果分析。
2、分析學生的實驗,指出其中不科學或不準確的內容,如“學生很容易認為陽光也是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之一”。
3、引導學生分析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有哪些,并設計對比實驗。
4、組織學生觀察教師提前完成的實驗結果,并對其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5、總結:
根據對實驗的結果分析,得出結論: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是: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種子萌發時還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響,如:光照條件、酸堿性等。
(二)種子萌發的過程:
1、組織學生匯報課前實驗時對種子萌發過程的觀察記錄。
2、出示種子萌發過程的錄像或課件,組織學生觀看。
3、教師結合種子萌發的實物進行總結:
菜豆種子的萌發過程:
。1)種子吸水后,體積脹大,種皮脹破。
。2)胚根首先伸長,突破種皮,發育成幼根。
。3)子葉以下的胚軸伸長,帶著兩片子葉伸出土面。
(4)子葉分開,黃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漸變綠,發育成莖和葉。
玉米種子萌發的過程:
。1)種子吸水后,胚根先從種子里伸出,發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護伸出土面,子葉留在種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長出新葉。
4、提出問題:以上介紹的種子萌發的過程只描述了種子外部形態的改變,那么在種子萌發的過程中其內部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呢?
實驗:請幾位學生分別嘗嘗萌發的小麥種子和干燥的小麥種子,有什么不同感覺。請參與實驗的學生介紹自己的感受。
教師總結:
萌發的種子有甜味,干燥的種子沒有甜味。
啟發學生分析討論出現這種實驗現象的原因。
組織學生發言。
總結:
干種子里的淀粉沒有發生轉化,不含糖分;萌發的種子里的淀粉已轉化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須轉變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種子中子葉里的營養物質經轉化后運送給胚芽、胚根和胚軸;玉米種子中胚乳里的營養物質經轉化后由子葉吸收轉運給胚芽、胚軸和胚根。
(三)種子的休眠和壽命:
1、提出問題:“我們家中貯存的種子,并不都能萌發。這是什么原因呢”?
2、組織學生分析原因(提示:(1)種子是由細胞構成的,有生命的。(2)種子形成多數是在秋季。)
3、總結:
種子是具有一定壽命的,所以存放時間過長的種子有可能已經死亡。而剛成熟的種子也不能萌發,是因為它們正處在休眠時期,這是種子在形成后,對寒冷的冬季適應的結果。
4、出示實物投影,介紹種子發芽率測定的方法。
三、鞏固:(如時間不夠,可做為課下練習)
1、我們吃的綠豆芽,主要是由種子的`哪部分發育而成?
2、子葉出土與不出土的種子,在播種時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書設計:第三節種子的萌發
一、種子萌發的條件:
1、自身的條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條件: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和水分
3、影響種子萌發的其他因素:
二、種子萌發的過程:
胚根發育成根
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子葉或胚乳提供各部分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
三、種子的休眠和壽命:
五、教學反思
“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的實驗是不可能在課堂上當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課前1個星期,讓學生利用現有的知識進行了實驗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同時為今后探究科學奧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初中生物科學的教學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緊緊抓住三部分:
一、初中生物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后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
二、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于老師來說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我認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處去看才能覺得清澈見底,也就是說,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初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么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
三、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探究式活動。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正確的,相反,對于生物學科來說,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后的科學探究中發現是錯誤的。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通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為教學并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于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通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同時也鼓勵學生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于學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為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造心是最可貴的。
初中生物教案 1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倭私饧毦陌l現過程。
、诹私饧毦男螒B類型、基本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特點。
2、能力目標:
、偻ㄟ^巴斯德的實驗,讓學生參與探究細菌發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谕ㄟ^細菌與動植物細胞比較,推測細菌營養方式,培養學生分析和思考能力。
3、情感目標:
、僬J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谥匾暩愫脗人衛生。
二、重點和難點:
①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
、诩毦臓I養方式和生殖。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ㄒ唬┘毦陌l現
1、過渡:為什么我們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卻又不了解細菌呢?
2、學生閱讀課本58—59頁。
3、知道了解巴斯的實驗。
。ǘ┘毦男螒B結構:
1、過渡:細菌很小,卻看不到,那么它們的形態、結構是怎樣的呢?
2、細菌圖片展示。
(三)細菌的.生殖:
1、過渡:我們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樣繁殖的?
2、課件展示。
(四)課堂練習:
(五)作業:
附板書
第二節細菌
一、細菌的發現
二、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1、形態、球形、桿形、螺旋形;
2、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
三、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初中生物教案 18
一、教學目標
1、細菌的發現史;
2、細菌的形態結構;
3、細菌的生殖方式。
二、教學重點
細菌的形態結構,細菌的生殖。
三、教學難點
細菌的形態結構,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細菌分布廣泛的原因。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細菌的.發現
(1)荷蘭人列文虎克用顯微鏡發現了細菌,但認為細菌是自然發生的。
。2)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用實驗證實了細菌的存在,認為細菌是現有的細菌產生的。
2、細菌的形態結構
(1)細菌個體微小,有球狀、桿狀、螺旋狀。
(2)細菌的結構包括基本結構和附屬結構;窘Y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以及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附屬結構包括莢膜和鞭毛,并不是所有的細菌都有,莢膜對細菌有保護作用,鞭毛可以使細菌在水中運動。
。3)細菌的結構中沒有葉綠體,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因此細菌的營養方式是異養。
3、細菌的生殖
(1)細菌通過分裂生殖進行繁殖,也就是一個細菌分成兩個。
。2)當環境不好時,細菌會變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當度過不良環境時,芽孢又萌發成細菌。
六、課后反思
為什么細菌能夠在生物圈中廣泛分布?
初中生物教案 19
目標
1、了解開花的一般習性、影響開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綠色開花植物的兩種傳粉方式,能夠舉例說明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結構特點和人工輔助授粉的意義。
目標
通過識別風媒花和蟲媒花,注意培養的觀察、實驗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風媒花和蟲媒花”對傳粉的適應特征,繼續樹立“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花的傳粉方式和風媒花、蟲媒花的特點,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植物生長到一定的時間就要開花,花開才能傳粉,傳粉的結果是產生種子和果實。植物的這一系列的生理過程,“傳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不同的植物,它們的傳粉方式是不一樣的。對于某一種植物來說,傳粉的方式又是相對穩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樣的傳粉方式,這與植物本身花的結構有關,是長期對環境適應的結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種植物的傳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進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為多結果實和種子奠定良好的基礎。
2、從教學的安排看,講到風媒花和蟲媒花的時候,北方的學校已進入了秋季,而秋季開花的植物相對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給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可根據所在地的環境特點,有計劃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種類、時間、地點。也可以在不同的開花季節,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燈片以備課上之用。
教法建議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開花現象是有一些感性認識的,所以講述時要結合學生日常的.生活知識,并要強調開花時花的各部分都已發育成熟,花被展開,花蕊顯露出來。
對于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過錄像或實物,讓學生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有的學生誤以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頭上,也屬于自花傳粉。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弄清自花傳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單性花都不可能進行自花傳粉。
建議教師要求學生在異花傳粉植物生長開花季節進行人工輔助授粉。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時要設置對照植株(即除未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況盡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看出人工輔助授粉的效果。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花的傳粉方式;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特征。
難點:對蟲媒花和風媒花的觀察和比較。
手段: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設計思想
對于開花和傳粉的概念,學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準確,所以本節課通過學生對錄像的觀察和教師。
初中生物教案 2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說明腎單位的各部分組成及作用。
2.簡述尿液形成的大致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對圖片的觀察和對表格的討論,提高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
2.提高自學感知、動手探索、小組討論的形式,提高綜合運用知識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初步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樹立愛護自身身體健康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腎單位的結構,尿的形成過程。
難點:尿形成的過程。
三、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法、直觀教學法、小組合作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ppt出示一病人與正常人尿液化驗結果單,提出問題:他怎么了?學生比較思考,順勢導入新課:尿的形成。
(二)新課教學
1.腎的微觀結構——腎單位的組成
課件展示:腎單位動畫、血液循環動畫。
教師啟發:當血液由腎動脈流入腎時,腎將體內的一些代謝廢物和多余的物質從血液中分離出來,形成尿液,使血液得到凈化。腎靜脈將凈化后的血液運往身體各處。那么,腎中的什么結構擔此重任?尿液在腎中的什么結構形成呢?這需要進一步探究腎的.微觀結構。組成腎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每個腎由100多萬個腎單位組成,腎單位的結構如何呢?
(1)自學感知,探索交流
觀察ppt上的腎單位結構圖,思考如下問題:
、倌I單位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特點?
、诮M成腎單位的各部分結構分別位于腎的什么部位?
、蹣顺瞿I單位各部分名稱。
學生觀察、討論,教師巡視點撥。
(2)動手制作,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材料(橡皮泥、白色卡紙、紅毛線、藍毛線等),小組合作制作一個腎單位模型,并作簡要介紹和評價。
(3)模擬演示,深化理解
教師演示自制腎單位的結構模型,并配合講解在黑板上黏貼。
2.尿的形成
課件展示:血液在腎單位流動的動畫。
(1)分析數據,澄清問題。
ppt展示血液和尿液成分比較表,引導學生分析數據,思考:為什么血液從入球小動脈流入,從腎小靜脈流出后,就會形成尿?血液中的哪些成分形成了尿液?
師生歸納總結。
(2)模擬活動:篩糧食
教師出示一包帶雜質的糧食(有花生米、大豆、綠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啟發學生:你怎么有效去除雜質呢?(篩子),請兩名同學到講臺參與活動,動手將雜質的糧食篩干凈。
師引導:篩出去的雜質能否直接丟掉呢?(不能,因為雜質中還有一些小粒的糧食),教師由此繼續引導:應該把漏掉的小粒的糧食從雜質中重新撿回來。那么我們回顧下,剛才“篩糧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過程?(篩出去和撿回來)
課件展示尿的形成動畫。
師引導:“篩出去”的過程發生在腎小球,即將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篩出去;“撿回來”的過程發生在腎小管,即把篩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質重新撿回來。
(三)總結升華,知識拓展
1.課件展示
血液透析示意圖。
師強調:人工腎是模擬腎臟濾過作用的原理,依靠體外循環裝置凈化血液,又稱“血液透析”。
2.學以致用
上面那位病人怎么了?學生回答。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畫概念圖總結本節知識點。
作業:課后大家查閱資料當人體的腎臟功能出現問題時人體機能會出現什么變化?水對人體非常重要,而排尿時會失去大量水,那么為什么人體在缺少的情況下還是要排出尿液呢?
【初中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生物教案02-07
初中生物教案05-06
《細菌》初中生物教案09-20
初中生物教案范文09-21
初中生物的教案模板08-25
初中生物教案15篇02-22
初中生物教案15篇02-06
2022最新初中生物教案09-21
初中生物教案(15篇)03-08
初中生物教案(精選21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