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精選21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生物教案 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表述性狀、相對性狀、遺傳、變異等現象;
2、能力目標∶通過猜謎語、欣賞漫畫等活動,培養學生分析、識圖能力;能舉例說出動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狀及相對性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生物界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的認識,培養辨證思維能力及尊重科學、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區別性狀和相對性狀;辨別并描述遺傳和變異現象。
2、難點:理解遺傳和變異現象;解釋生物界中的生物學現象。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一般都有著比較濃厚的興趣,且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性狀、相對性狀、生物的遺傳、變異等相關的生活經驗,能夠比較容易尋找和發現周圍存在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但是還沒有形成理論知識,不能對相關的現象作出正確的解釋。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課件展示一組圖片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她們,你注意到:
1、他們像嗎?
2、他們哪些特征相似?
3、他們哪些特征不相同?學生就會展開討論,順利進入主題,這就是我們這節要學習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二)組織學生開展幾個活動活動
1:連連看——學習生物的性狀師:很多同學都去過動物園或者在書本或電視上看過很多的動物,這些動物你們都熟悉嗎?生回答。
師:老師這里出了幾道謎語現在請同學們幫我連連看:謎語一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長又長,幫人把活干。——大象。是馬不拉車,叫馬也不錯,滿身黑道道,聽聲就奔跑。——斑馬。一種動物名叫鹿,鹿角不長脖子長。——長頸鹿。形狀象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樹枝上,忙著摘果子。——松鼠。
教師提問:恭喜你們都猜對了,你們為什么能猜出這些語句描述的是什么動物呢?
學生:根據他們的形態特征。
師:很好大家都抓住了動物的重要特征。像剛才描述耳朵像蒲扇,鼻子長等都是生物體的形態特征。同學們能說說其他生物的形態特征嗎?
生:樹葉是綠色的,柿子是橘紅色的,樹干粗壯······還有說話的聲音。
師:那么聲音、動作是形態特征嗎?
生:不是。
師:這些是生命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特征是生物的生理特性。比如人的色覺正常與否,血型、嗓音等都是生理特性。
師:給出性狀的概念,生物的形態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遺傳學上稱為性狀。
師:那么什么是相對性狀呢?請同學們看這幾幅圖片。思考圖片內容說明了什么?生觀察圖片討論發言。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我們知道了生物的同一性狀有不同的表現類型。所以同一生物的同一性狀不同表現類型稱為相對性狀。通過例子強調同一生物,同一性狀。
活動2:個體間性狀的比較。指導學生看書,引導學生辨別8種性狀。指導學生完成個體間性狀的比較。完成書本討論題。
師:通過剛才的檢查,最后沒有人站立,這說明什么?根據這個活動結果推測世界上兩個人性狀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小組討論,組內代表發表見解,普遍能夠歸納出在同學當中,同一種性狀表現的特征當中,有的性狀表現相同,有的性狀表現不同。個體之間各種性狀完全相同的可能性幾乎為0。)
活動3:照片連連看
師:大家在做性狀自我檢查中,發現自己有哪些性狀與爸爸媽媽的一樣?有哪些不同?(請2~3個學生談談)
師;剛才我們聽到的這3個同學都談到自己有很多地方跟父親或者跟母親是一樣的,也有不同的地方,那我們下面來做一個小游戲:比眼力!(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課前學生提供的一些家庭照片,讓大家來猜究竟是哪個同學的父親或母親。大家興致勃勃,大多數能很快猜出來,部分讓學生很猶豫,猜錯了。教師接著引導大家分析為什么有的很容易猜對,有的猜錯了)
生:有的照片跟某某同學非常的相似,他們有很多性狀是一樣的,一看就能看出來是一家子。有的差異很大,所以猜不準。
師:這說明什么呢?請大家閱讀100頁的第一段文字。并對重點字句圈點出來。(學生快速閱讀,掌握遺傳和變異的概念遺傳:性狀從親代傳遞給子代的現象。
變異:子女和父母之間以及子女個體之間的性狀存在差異的現象。)
師:(用多媒體展示遺傳和變異的概念):活動4:欣賞漫畫,并回答書本問題。
師:(多媒體展示法國著名漫畫家奧諾.杜米拉的漫畫《新鼻子》和《舊磚上剝落的碎片》)下面我們來欣賞19世紀的兩幅漫畫。
引導學生在小組間討論三個問題:
1、漫畫中表達了什么生物學現象?
2、《新鼻子》中的鉤鼻子和《舊磚上剝落的碎片》中的斷腿有什么不同?
3、漫畫里哪種現象是可能發生的./哪種不可能?為什么?學生討論,各小組代表陳述觀點,對遺傳和變異的概念進一步加深理解。
師:這里有些諺語大家來說說其中有哪些是遺傳現象,哪些是變異現象?(生基本能說遺傳和變異現象)
師:這說明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界里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自然科學中,探究遺傳和變異規律的科學就是遺傳學。我們看到這些特征,你能辨別出哪些是相對性狀嗎?(教師打出一根據錄像內容編寫的練習題:山羊的白毛跟花貍鼠的黃毛;鴛鴦的游泳和鴛鴦的彩色羽毛;黑色小兔和灰色小兔。)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對性狀和相對性狀,遺傳和變異的概念有多了解,你還能說出生物界中的那些遺傳和變異的現象?在遺傳學的領域中,大家想了解一些什么問題呢?拿出我們的“問號記錄本”,把它寫下來,課余我們可以利用網絡,查找資料想辦法解答它,或者在后面的學習中你可以找到答案。
作業:參考100頁“思考與練習”第三題的性狀調查表,可以自行設計,根據自己的喜好,對家庭成員的性狀進行調查,建議大家用數據統計,或者圖示、表格等辦法給大家呈現你的調查結果。
(三)課堂小結
1、正確表述性狀、相對性狀、遺傳、變異等概念;
2、舉例生物的相對性狀;
五、布置作業
六、教學反思
遺傳和變異的現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這一節的知識點相對比較簡單。如果照本宣科把幾個概念告訴學生,舉幾個例子,相信學生也能理解。但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也許就會被扼殺了。對后面“性狀遺傳的物質基礎”、“性狀遺傳有一定的規律性”等抽象內容的學習就會造
七、板書設計:
第1節遺傳和變異現象
一、性狀和相對性狀
1、性狀:生物體的形態特征和生理特性。
2、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二、生物性狀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1、遺傳現象∶性狀從親代傳給子代的現象。
2、變異現象∶親子之間性狀表現差異的現象。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
初中生物教案 2
教學目標:
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說出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的結果。說出細胞分裂與生物生長的關系。關注細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癥等方面的價值。
教學重點與難點:
說出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的結果。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
學習內容:
一、導入新課先復習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再從練習題中導入:一個小小的受精卵如果變成像我們這么大的人?從一粒種子到一顆大樹,小魚到大魚,小寶寶到成人,主要是我們身內的細胞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從練習題中思考問題,思考細胞在我們的身體變化中發生的變化。
二、講授新課
(細胞的生長)
(細胞的分裂)
(細胞分裂時染色體的變化)
1、細胞生長————細胞體積的增大
2、細胞分裂————細胞數目的增多
(細胞分裂就是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的過程)。
細胞的生長:新長出的細胞體積都很小,通過不斷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營養物質,并且轉變成組成自身的物質,體積逐漸增大,但細胞不能無限制地增大,一部分細胞長到一定大小,就會進行分裂。
細胞的分裂過程(示意圖)
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分裂時,細胞核先由一個分成兩個,隨后,細胞質分成兩份,每份各含有一個細胞核。最后,在原來的細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細胞膜,植物細胞還形成新的細胞壁。一個細胞就分裂成為兩個細胞。
在沒有示意圖的情況下再讓學生復述細胞分裂的過程。
在細胞核里面有染色體,染色體的變化是怎樣的?舉出果蠅的例子:原本8條,分裂成4條,再2條?
那怎樣才能使分裂后的染色體數量與分裂前相同?
染色體在細胞分裂時數量上先加倍,再進行分裂,從而保證它分裂后的數量與分裂前一樣。 像人的染色體是46條,加倍后是92條,細胞的染色體在分裂時兩個細胞的染色體數量是平均分配的,就是一個細胞有幾條?
得出的結果是:
1 、兩個新細胞的染色體形態和數目相同。
2 、新細胞與原細胞的染色體形態和數目相同。
結論:新細胞和原細胞所含有的`遺傳物質是一樣的。
細胞在生長。細胞不會無限地生長,生長到一定的程度就分裂。
學生根據老師的提示說出細胞分裂的過程和步驟。
不是,這樣分裂后的染色體數量與分裂前的不一樣。
可以先增多一倍。
46條。小結:生物體的生長包括兩部分:
哪兩部分?(提問)
注意:細胞分裂后的染色體形態、數目相同。
一、細胞的生長
(細胞體積的增大,細胞不能無限地長大)
二、細胞的分裂
(細胞數量的增多)
①練習:
1、生物體由小長大,是與細胞的_______和_______分不開的。
2、細胞分裂的步驟應該是( )細胞核分裂成兩個
②細胞質分成兩部分
③在細胞中形成新的細胞膜
A、①②③ B、 ③ ② ①
C、③②① D、 ② ③ ①
3、細胞分裂的結果,新細胞與原細胞的染色體數目相同,這說明( )
A、DNA分子的數量沒有發生改變
B、DNA分子的數量可能會改變
C、所含的遺傳物質都不相同
D、新細胞內的遺傳物質已經加倍
4、細胞不斷地從周圍環境中吸取營養物質并轉變成自身的物質,體積逐漸增大,這就是細胞的( )
A、分裂 B、生長 C、成長 D、分生
進一步探究如果細胞不按規律地分裂,會有什么結果?指導學生自學書本P60,解決問題:什么叫癌變?癌變如何導致的?如何預防癌變?
教學反思:
對于細胞的生長,學生易于理解,但對于細胞如何進行分裂,怎樣由一個變成兩個,學生的概念還比較模糊,在這方面可以用課件把每個步驟分解,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對于細胞分裂的步驟有的學生還會弄混,應反復對這一問題進行復習、練習。對于染色體先加倍后再分裂這個概念,如果直接傳授,學生雖然接受,但很不理解,對于這一問題我的做法是:先讓學生思考,分裂時人的染色體是不是由46條分裂成兩個含有23條染色體的細胞,然后分裂成12.5條的染色體?學生對于這個問題產生了疑問,覺得不應該是這樣分裂的,對于如何分裂后還保持每個細胞46條染色體,學生想到可以先把染色體的數量加倍,再進行分裂,這樣分裂后每個細胞的染色體數量就跟原來的一樣了。用這個方法啟示學生,讓他們自己找出方法,這樣學生學得快,也記得牢。
對于這節課的細胞為什么不能無限量地生長這個問題我沒有詳細講,因為如果按照書本用籃球和乒乓球的表面積和體積相比的差異而得出細胞不能無限量地長大,這個問題學生很難理解,現在還沒有想到更好的方法讓他們理解為什么細胞不能無限量地生長,覺得很遺憾。
初中生物教案 3
第一節認識生物
課前準備:
教師制作單元頁和課本第3至第第6頁的圖片,學生查找與生物的特征相關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講授新課
1.什么是生物
師:我們生活在一個異常美麗的星球上,你們知道是什么將我們的環境點綴得如此絢麗多彩嗎?
生:花、草、樹、山石、河流等等。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我們的環境就是因為有這些花、蟲、鳥、獸和它們棲息的環境,才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今天我們就來關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環境,進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
生:欣賞屏幕上所呈現出的絢麗多彩的大自然。
師:請同學描繪大屏幕中的圖像。
師:這些形態各異的物體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態,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們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沒有生命。請同學們想一想哪些物體是非生物,為什么?
生:同學1說:“藍天、白云、房屋、太陽、山石、車輛等是非生物,因為它們沒有生命”。同學2補充說:“還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師:出示圖I-6,I-1,I-10圖片中的獅在追輔斑馬,植物光合作用,小雞覓食等等都是生命現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生命?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生:討論后回答。
學生1回答:“活著的,具有生命的物體是生物。”
學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體。”
學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養料,要吃東西。”
師:你們列舉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動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糧食等食物,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動物。
師:人和動物需要營養,那么植物需要營養嗎?
生:植物也需要營養,它們需要陽光、空氣、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師:給予掌聲鼓勵。生物只有在營養充分的情況下才能健康地成長。生物還有什么共同
特征,請舉例加以說明。
生:生物能進行呼吸,如鯨在呼氣時產生霧狀水柱。
師:很好!那么,同學們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嗎?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覺的屋子里擺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悶,貯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這樣。
師:對,植物在有光的情況下,光合作用強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釋放大量的氧氣,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進行新陳代謝,排出體內廢物,其他的生物會排出廢物嗎?
生:學生討論后回答。
回答說:“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例如,小動物可以通過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等方式將廢物排出體外。
師: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嗎?
生:回答說:“植物通過落葉能帶走一部分廢物。植物也能通過呼吸排出廢物。”
師:引導學生繼續思考,并舉例說明生物還有哪些特征。
生:學生討論后回答。
學生1回答說:“含羞草的葉子被碰到后,它會合起來。”
學生2回答說:“生物還能對外界刺激發生反應。例如,人用蒼蠅拍打蒼蠅,蒼蠅會立即飛走。”
學生3回答說:“狗看到骨頭就會流口水。”
師:這些都屬于應激性。教師補充說明含羞草的葉子合起并垂下,其實是在保護葉片。讓學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葉子,親自感受一下。繼續說明多數情況下動物的應激性比較明顯,植物的應激性大多表現在向光生長、向地生長和向水生長等方面。繼續讓學生思考生物還有哪些特性。
師:出示I-8在在生長的蘑菇和I-9種子的萌發圖片,以及I-10圖學生討論。生:學生討論后回答。
學生1回答說:“生物體可以從小長大。”
學生2回答說:“生物還可以繁殖。”
師:接著啟發學生思考生物還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動物、植物、細菌怎樣繁殖。生:學生思考后回答。
從同學們的敘述中,不僅可以看到生物之間傳遞信息這一本領,還可以看出生物適應環境這一本領。另外生物也能影響環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氣濕度,從而可以減少沙塵暴的發生,改善空氣質量。接著鼓勵學生多觀察生物,從而得出更多更新穎的建議。請學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特征?任舉一種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這些特征嗎?生:學生思考后回答。
學生回答說:“有。例如,圖片中的獵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營養,也有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的能力,遇到情況會聲音來傳遞信息,也能從小長大并繁殖后代。”
二、鞏固練習
師:我們留意了這么多生命現象,相信你們一定會利用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生物了吧。我們來練習一下。教師打出課本第6頁的圖片,讓學生指出圖中鐘乳石、珊瑚和珊瑚蟲,哪個是生物,為什么?
生:學生討論后回答。
珊瑚蟲是生物,因為只有它具備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鐘乳石和珊瑚是沒有生物特征的。
師:教師小結:學完這節課后,你們該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學完這節課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體都是生物。它們都具有共同的結構基礎,都要進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動:需要呼吸,需要營養,進行新陳代謝,有生老病死,有傳遞信息的本領,活動有規律性,可以適應環境,還可以影響環境……
師:今天我們接觸到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們的生命現象,你還認為路旁的一棵樹,道邊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嗎?
生:不是,它們都有生命。
師: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體呢?
生:我們應該熱愛和保護那些生命,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初中生物教案 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選自《生物學》(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章第三節。本節內容講述細胞增殖是一種生命現象,體現了微觀生物學知識。在學生掌握了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本節課主要圍繞“細胞體積為什么這么小?”這個問題展開教學,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理解細胞不能無限增大的原因,并為第二課時的教學提供平臺,埋下伏筆。
(二)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的四項要求:①提高生物科學素養;②面向全體學生;③倡導探究性學習;④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制定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解釋細胞保持較小體積的主要原因;
(2)通過模型方法進行生物學的研究。
2.能力目標:
(1)嘗試利用數學方法探究細胞生長極限的問題;
(2)運用數學方法分析、歸納、推理、處理實驗數據,得出細胞表面積與體積關系的規律。
3.情感與價值目標:
(1)讓學生體驗模型實驗法對獲得知識和理解知識的重要作用;
(2)讓學生認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學會用批判性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通過兩個活動來研究“細胞的體積為什么這么小?”的問題。
難點:活動“研究細胞體積與細胞表面積的關系”中學生提出預測、處理數據、得出結論。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步入中學,思維活躍,敢于質疑和討論,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還不能完全離開實物的支持,且以往學習中較少涉及到細胞知識,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觀察、操作和分析能力的差異會產生不同層次的學習效果。而且七年級學生對“細胞大小與外界物質擴散的關系”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因此本節課設想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活動,來提高課堂效率。
三、教學策略
(一)教學用具
教具形式:制作教學課件;準備實驗材料:酚酞瓊脂塊、氫氧化鈉溶液、毫米尺。
使用方式:教師展示課件,指導學生用實驗材料按活動二的目的要求探究細胞大小與物質擴散的關系。
效果預測:引起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使他們由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逐步過渡到對抽象知識的理解。
(二)教法
依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 (做中求學,引導探究型學習)
(直觀教學法、比較歸納法、反饋法等)
①直觀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②實驗探究法:指導學生主動參與兩項探究活動,鍛煉學生的.實驗探究技能。
③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對所獲得數據和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交流、處理,共同得出結論。
④課堂習題檢測使教師發現問題,及時補充,進行教學反饋。
(三)學法
(觀察法、討論法、歸納分析法等)
本節內容理論性強、抽象復雜,所以課前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課堂上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中解決問題。
①指導學生以“細胞體積為什么這么小?”這一問題為主線,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②指導學生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處理分析實驗數據,理解細胞體積與細胞表面積的關系。
③指導學生采用發散性思維的方法,聯想的方法將模擬實驗結果遷移到真實細胞,從而得出結論。
(四)重難點突破策略
重點的落實方案:教學中通過設置情景,引出問題“細胞的體積為什么這么小”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展示課件進行直觀教學,組織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在實際操作中理解較小的細胞與其物質代謝的關系。
難點突破策略:教師逐步質疑和引導,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動腦思考,參與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得出結論。
初中生物教案 5
第二節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教材分析: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屬教材新增內容,旨在通過調查,認識我們身邊的生物,進一步了解生物有別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學習方法上,從宏觀到微觀,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程標準》倡導探究學習,而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過對身邊生物的調查,力求使學生認識并掌握調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便于后續探究活動的進行。
初一學生對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礎,但對生物種類的識別及科學調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經驗,本節內容也是對學生掌握科學的調查方法的一次指導和訓練。
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并將你所知道的生物進行歸類。
2.學生嘗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培養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學生通過學習能關注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增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認識到保護環境要從保護我們身邊的生物開始。
教學重點:
1.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初步培養學生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學難點:
1.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狀況,從而注意保護生物資源。
課時準備:
學生:確定調查路線,筆(有條件可帶放大鏡,照相機)
1、知識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義。
(2)嘗試綜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3)說出保持好身體、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合作能力,聯系生活解決問題的能力。(2)學會保持身體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學會調控情緒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關注健康問題。
(2)培養關愛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認識到體育鍛煉、做好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維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會關系對增進健康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
重點:嘗試綜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難點:學會調節情緒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準備合適的教學多媒體材料。
(2)準備學生活動的活動資料卡。
初中生物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多種多樣的動物,探究分析魚類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強化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探究活動,培養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活動,培養嚴謹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并建立生物與環境統一的觀點。
二、教學重點
1、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2、說明水生動物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探索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列出知道的動物名稱。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匯總,列舉數量最多的組在班上公布成果。
2、課程新授
(1)魚的形態特征
體形為梭形,減少水中運動阻力
體表有鱗片,保護身體
具鰭,用于游泳
請一位同學到黑板前做板圖:畫一條魚(簡筆畫即可),其他同學在紙上畫。學生分析所展示魚的特征。
(2)討論證實魚鰭在游泳中作用的探究思路
胸鰭和腹鰭:保持平衡;尾鰭:保持前進方向。
組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
學生據自身經驗,提出實驗方案。
(3)課堂小結
回顧已知的魚類適應水中游泳的特征
五、布置作業
初中生物教案 7
一、教學目標設計:
1、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懂得細胞是生物結構的基本單位。
2、要求學生懂得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3、要求學生熟悉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4、通過實驗觀察動植物細胞的結構、草履蟲的生命活動,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以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就像磚瓦是房屋建筑的基本單位一樣,引入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這一主題。
(二)細胞是生物結構的基本單位
1、、學生觀察衣澡結構模式圖和草履蟲結構模式圖,思考:它們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
2、學生例舉出周圍的生物,哪些是單細胞生物?哪些是多細胞生物?
3、小結: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4、資料閱讀:細胞的發現和細胞學說。總結出主要內容: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5、實驗:觀察動植物細胞的結構。
學生分組:甲組和乙組。
分工:甲組觀察洋蔥表皮細胞。乙組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
方法步驟:
第一步:制作臨時裝片
第二步:觀察細胞結構
小組討論:
(1)制作臨時裝片大致分為幾個步驟?
(2)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與洋蔥表皮細胞的基本結構是什么?比較它們的異同。
6、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動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植物細胞還有細胞壁、液泡等結構。
(三)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1、實驗:觀察草履蟲的生命活動
小組討論:實驗步驟2、3中草履蟲是怎樣運動的?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
2、小結:對于單細胞生物來說,一個細胞就是一個生命體,全部生命活動在一個細胞內完成,這說明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3、學生觀察圖中:胡蘿卜細胞培養成的植株。
說明多細胞生物的生命活動:細胞中的各種結構都擔任著一定的功能,它們相互緊密聯系,協調一致,使細胞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4、學生觀察植物細胞結構模式圖
小組討論: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是怎樣的'?
三、思考與練習
1、連線表示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對應關系。
2、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正確順序是:
3、如何判斷顯微鏡視野中的細胞圖像是動物細胞還是植物細胞?還存在一個數量龐大的生物群體,它們是用肉眼無法看到的微生物,那么要借助什么儀器才能看得見呢?
四、應用與實踐觀察紫鴨跖草的細胞質流動
課后反思:
1、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懂得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異同。
2、通過實驗活動,加深對細胞結構、細胞生命活動的直觀認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
3、通過實驗、討論等多種形式的實踐和探究過程,不斷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相互合作,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過,這次教學實踐活動由于實驗器材不足,平時開展實驗較少,實驗準備不夠充分,學生親自動手能力不強,對知識的掌握還不夠牢固。
初中生物教案 8
教學目標
1.說出種子的主要結構,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識別當地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重點和難點
1.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2.識別當地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課前準備
教師:觀察種子的結構所需的各種材料用具: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圖片;
學生:不同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如花生、蘋果、桃、梨的果實,松的球果、種子等。
教學過程
一、觀察種子
①菜豆種子的結構;
③玉米種子的結構;
③菜豆、玉米種子結構的異同。
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法,4人小組合作實驗,通過觀察和討論,說出菜豆種子、王米種子的結構。
方案二:對照老師出示的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看書,同學間討論交流知道兩種.種子結構。
二、產生種子的主要意義
方案一:觀察課前收集的種子、果實,感受種子植物能夠產生種子。然后在看書自學的基礎上就討論提綱,實驗小組討論、比較得出結論。
方案二:觀察藻類、苔蘚、蕨類三類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種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實、種子)的CAI課件,實驗小組就討論提綱討論、比較得、出結論。
出示討論提綱如下:
1.孢子和種子哪一個生命力更強?為什么?
2.種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什么?
三、-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異同
方案一:將蘋果、桃等果實切開,觀察其種子的著生位置。再觀察松的種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師啟發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
方案二:觀察“桃的果實、種子”、“松的球果和種子”掛圖,在老師啟發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
1以-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點是“-”“被”為啟發點,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得出答案。出示補充的圖片。
2.識別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一:觀察書上的圖以及老師補充的圖片,認識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觀察CAI課件,識別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3.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
方案一:在看書自學基礎上,與實際相聯系,結合常見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蒼耳、柳、榆等,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方案二:觀察“當地幾種被子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的CAI課件,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出示討論提綱:
1.在種子發育過程中和種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
2.種子的傳播與環境相適應,如借動物、風力、水力傳播等,請聯系實際舉例說明。
初中生物教案 9
知識與能力:
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過程與方法:
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了解生物“污染”,增強防范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重點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了解生物“污染”,增強防范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課時安排:1課時
一、科技高度發達的21世紀,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環境問題已成了擺在人類面前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生態問題則又是當今世界環境問題的中心議題。“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對此可能會感到陌生。要知道,這正是人類自己挑起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警覺,今天,讓我們走進梅濤的《生物入侵者》去尋找答案。
二、自讀課文
1.圈劃生字詞
棲息 (qī) 藩籬 (fān) 歸咎 (jiù ) 河蚌(bàng) 厄運( è) 蜥蜴(xī yì ) 劫掠( jié )
醞釀(yùn niàng ) 蒲公英(pú)五彩斑斕 (bānlán)
嘯聚山林(xiào) 棕樹蛇(zōng)束手無策(shù )
扼制( è)物競天擇 (jìng)無動于衷(zhōng)
2.字詞積累
在劫難逃:命中注定要遭受禍害,逃也逃不脫(迷信)。現在借指壞事情一定要發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束手無策:比喻沒有辦法。
無動于衷:心里一點不受感動;一點也不動心。
五彩斑斕:燦爛多彩。
3. 用恰當的詞語表達句中劃線部分的意思
(1)他們警告說,夏威夷島上沒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樹蛇繁衍的天敵,一旦棕樹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戶,該島的鳥類將遭受災禍,逃也逃不掉。(在劫難逃)
(2)即使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面對那些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極強的動植物,人們仍將沒有任何辦法。(束手無策)
(3)僅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面對這樣的天文數字,人們豈能心里一點也不有所觸動?(無動于衷)
(4)一些產自他鄉的寵物,如蛇、蜥蜴、山貓等,往往會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遺棄而逃出藩籬,在山林里拉幫結伙,為害一方。(嘯聚山林)
三、整體感知
1.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1~4):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它有什么危害?
第二部分(5):生物是怎樣入侵的?
第三部分(6~8):我們該怎樣對待“生物入侵者”?
2. “生物入侵者”的定義?
專家們把這種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稱為“生物入侵者”。
3. 為什么人類早期沒有“生物入侵者”?
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并沒有受到太大破壞……都是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條件下緩慢進行的,時間和空間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會造成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衡。
4. 在第三、四自然段中,作者列舉了幾樣“生物入侵者”?
斑貝 天牛 紅螞蟻 棕樹蛇
5.閱讀課文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1)請概括這段文字說明的中心。
“生物入侵者”對被危害的物種以及物種的多樣性構成極大威脅。(方法:找出中心句)
(2)本段的第一句話起什么作用?文中還有其他段落的作用和它相同嗎?
承上啟下。第六自然段。
(3)這段文字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列數字、舉例子
(4)這段文字的結構是怎樣的?
總分
6. 換詞比較,談談其好處
(1)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中已有9種被棕樹蛇斬盡殺絕.
(2)關島本地的大多數鳥類已被棕樹蛇斬盡殺絕.
兩處表述的差異是:_采用列數據顯得更真實更可信_.
(1)悄悄到達的事實上許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達到“偷渡”的目的.
(2)事實上許多異地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到達新的環境,正是通過跨國貿易的途徑.
兩處表述的差異是:_采用打比方顯得更簡潔更生動_.
7. 本文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說說這樣安排說明順序的好處。
(1)引出話題:介紹 “生物入侵者”的概念(1)
(2)擺出現象: “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2-4)
提出問題
(3)探究原因:入侵的途徑和增多原因(5)
分析問題
(4)生物學和生態學界的兩種不同態度(6-7)
(5)措施世界各國都在采取相應的措施(8)
解決問題
(邏輯順序,運用邏輯順序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且使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四、文章主旨:
本文從各個方面介紹了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造成的危害及各界人士對此的不同觀點。以引起讀者對生態環境的重視。
五、布置作業
文中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待“生物入侵者”的兩種觀點,你贊同哪一種?面對“生物入侵者”,我們人類應該做些什么?
初中生物教案 10
一、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二、難點和重點
重點:
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課前準備
教師:
①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實物、圖片。
②教師準備與課程相關的掛圖。
學生:
①學生觀察生活環境,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四、教學設計
1.什么是生物?
觀察絢麗多彩的大自然掛圖,說出其中的生物與非生物。或實地考察大自然。(適合班額小的農村學校,班額大,需要分小組進行。)
2.提出問題:
“請舉出畫面中的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勵中差生參與)
展示掛圖,啟發學生找出圖中的生物與非生物(無條件進行多媒體教學的學校可用此法)
教師組織好學生,讓其在大自然中認真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3.生物的特征:
實物對比,通過分析小鳥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學生拿出自己所帶的生物與小鳥對比,說出這些生物具有的與小鳥相同的特征,互相補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觀察書中插圖,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然后學生分小組,以自身為例討論人是否也具有書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選出代表,舉例說明,各組間可針對不同觀點進行辯論,使大家認識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廣益,調動思維潛力,學生觀察某些生物圖片或多媒體課件,結合平時了解的生物知識,協作互補,從記憶中搜索信息,說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壽命等。
啟發學生用對比法比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時可向學生解釋不同生物進行各種生命活動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動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掛圖,閱讀課文。提出問題:“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對于一些不易觀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師可提示學生,幫助分析。
4.鞏固練習:
多媒體打出鐘乳石、珊瑚和珊瑚蟲,學生討論哪個是生物,并說明理由。
找觀察過珊瑚的同學,給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蟲的關系,大家討論后得出答案。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初中生物教案 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動物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生物技術和仿生學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能力培養:通過調查活動,培養和激發學生熱愛生物科學。
3、情感目標:使學生認識和了解動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樹立投身生物科學的遠大志向。
二、教學設想:
學習的動力來源于興趣,本節內容與生活關系系密切,趣味性強,如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則學生們自覺求知的欲望就會增強。因此,在課前安排進行一次探究活動,調查和記錄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和了解的動物,則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在于調動學生動手參與調查實踐活動的能力,了解動物與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關系,學生查閱資料和歸納總結資料。因此,本課應以“課前調查,課上交流”為主線來組織教學,概述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這樣,能較好的調動和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收到較好的效果。
四、教學重點:
1、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
2、生物反應器、仿生
五、教學難點:
1、“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的.調查方法
2、仿生
六、教學方法:
調查、討論、歸納法
七、教具準備:
教師收集有關生物反應器和仿生學的資料等,學生收集有關動物與人類關系的資料,收集有關生物反應器和仿生學方面的資料。
八、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思路:
提前一周安排學生分組調察日常生活周圍常見的動物及動物制品、收集動物與人類關系的資料、調動學生積極性。
學生分組介紹課前調查體會、收集的小資料,調動課堂氣氛。
教師設疑,學生分組研討,將調查結果、收集的資料歸納回答,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學生共同歸納,總結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展望生物科技發展的前景,激發學生樹立遠大志向。
2、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根據上節課布置同學們完成的分組調查任務,現在由各小組派代表匯報調查結果,互相交流,體會、總結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學生匯報]
學生代表會將他們從各個方面了解到的情況資料,如:家養動物、養殖場飼養的動物的用途,商場內的動物制品、飲食、飯店等處調研的情況、動物園內飼養的情況、動物園內飼養的動物、家庭中飼養的寵物、藥店中與動物有關的醫藥制品…………
(在課前的調研活動之前安排好各組目標)
[總結活動,得出結論]
先發動學生根據各組匯報的情況總結、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完善。
[資料匯報]
各組代表將他們從圖書館、資料室、報刊上了解到的有關生物科技的資料進行匯報,教師總結,通過圖片示例、錄像等引出生物學發展的新方向:基因工程、生物反應器、仿生學。
引導和激發學生樹立熱愛生物學,將來利用生物科技為人類造福的遠大思想。
[課堂小結]
展望21世紀,這是生物學的世紀,生物科技:如生物反應器、仿生學的應用,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進行生物科技的研究,除了生物學要學好外,其它各學科也都要打下堅實的基礎,引導學生對各學科都要均衡發展。
[鞏固練習]
1、潛水艇是模仿哪些動物的結構研制的?
2、螢光燈是模仿哪種動物研制的現代的社會條件下,它有什么意義?
初中生物教案 12
一、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結構和功能觀認識有絲分裂的過程。
2.基于有絲分裂的事實,能夠運用歸納和概括的方法進行總結。
3.在學習有絲分裂的過程中,能夠動手畫出分裂期各個時期的圖像。
4.感受生命的奧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絲分裂四個時期的特征。
難點:區分各個時期染色體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圖片。提問:象與鼠個體大小差距懸殊的原因是什么?
(有的說是細胞大小,有的說是細胞數量的多少。)
教師講解:動物個體的大小大多取決于細胞個數的多少。細胞分裂可以產生新細胞。細胞分裂有三種形式包括: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無絲分裂。有絲分裂有怎樣的特征呢?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細胞周期
展示有絲分裂細胞周期圖和不同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時間表,提問:細胞周期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細胞周期的概念?
(一個細胞周期包括兩個階段: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個時期。)
(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為一個細胞周期。)
2.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
展示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顯微照片,提問:四幅圖片顯著的`不同之處?
(有的細胞的染色質繞成一團,有的染色體已經開始分離,有的則快要形成兩個細胞。)
展示高等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圖解,提問:各時期特點?小組討論。
(前期:染色質變成染色體,核膜逐漸消失,核仁逐漸解體,細胞兩極出現紡錘絲構成紡錘體,染色體散亂分布在紡錘體中央。)
(中期: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紡錘絲連接在著絲點的兩側,此時染色體形態穩定,數目清晰。)
(后期:染色體著絲點一分為二,在紡錘絲的牽引下開始向兩極運動,使細胞中兩極中各有一套染色體,兩套染色體相同,且和親代染色體也相同。)
(末期:子染色體到達兩極,染色體變成染色質,核膜出現,核仁重建,赤道板中央出現細胞板,將細胞一分為二。)
教師總結口訣:膜仁消失現兩體,形定數晰赤道齊,點裂數增均兩極,兩消兩現重開始。
(三)鞏固提高
有絲分裂哪個時期,染色體數目開始加倍?
(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移向兩級。)
(四)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2.作業:課后嘗試自己動手畫出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圖示。
四、板書設計
初中生物教案 13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3、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說出小腸的結構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二)能力方面
1、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并得出合理的結論。
2、嘗試解讀營養物質在消化道內被吸收的`曲線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1、認同小腸的形態結構是與它承擔的功能相適應的。
2、認同消化系統對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
3、積極參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與小組成員共同完成實驗的過程中,及時相互交流經驗,體驗與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動。
學情分析
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3、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二)教學難點
1、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舉例說出消化系統與其消化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3、描述小腸的結構特點,說明為什么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播放視頻(展示一消瘦患腸胃病人和一胖子的對話)導入新課
學生活動:觀看視頻,胖和瘦與消化和吸收有關
二、探究活動——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教師活動:播放口腔內部結構示意圖
學生活動:觀看視頻,明了口腔結構和唾液怎樣流入口腔
教師活動:布置學生讀課本內容,制定探究計劃與探究步驟。屏幕展示注意事項。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制定探究方案(完成《同步學習》自主探究(1)(2)(3)部分)。
教師活動:參入討論,點撥指導。選取兩小組的探究方案,引導學生進行評析。對共性問題予以強調,指導各小組對方案不妥之處加以糾正
學生活動:各小組對方案不妥之處加以糾正,完善實驗方案。分組進行實驗操作。
教師活動:巡視指導
教師活動:學生實驗操作完畢后,師屏幕展示
根據下表列出的實驗方法步驟,填寫實驗現象,再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原因。
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初中生物教案 14
一、說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包括:植物系統進化樹,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通過"植物系統進化樹","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初識不同的植物類群。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初步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了解不同植物類型之間的親緣關系,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群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群的形態、結構特征、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系,并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比較,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
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提高觀察能力、比較分析能力;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學習,增強分析問題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實驗觀察、比較、討論和講述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三、說學習者特征分析:
本校地處偏遠農村,該校生都是來自大山的孩子,對常見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說熟悉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與常見的植物有密切接觸,有深刻的感性認識;說陌生是因為他們缺乏相應的理論知識,學生學習興趣高,通過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幫助他們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和掌握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征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八年級學生已開始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喜歡接受新鮮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學經驗基礎。
四、說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為2課時,此節為第一課時,本節課應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創造充分機會讓學生擁有成功的喜悅,在和諧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有所獲,從內心深處產生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欲望。對此我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提前一周通知學生利用周末采集樣本,同時,還利用學生中午休息時間,帶領大隊長一個班12人上后山采集樣本,回到學校后,由大隊長隨意分配樣本到各位小組中。這樣,學生課前對學習的內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課中:一、通過以上創設的情景,引入新課,二、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群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群的形態、結構特征、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系,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三、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比較,認識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征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五、說教學準備:
1、準備植物系統進化樹圖片,學生采集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的實物、標本、掛圖。
2、實物材料及用具:學生采集新鮮的水綿,葫蘆蘚、墻蘚、鐵錢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帶球果的杉枝、帶花及果實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實物、放大鏡、鑷子。
六、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學生采集活動和生活中對植物的感性認識,結合農村孩子的生活實際,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課,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進一步學習的欲望。
(二)植物系統進化樹和活動: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
運用課本植物系統進化樹的認識,幫助學生對植物的分類有了初步的了解,接著進行觀察比較不同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三)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
采用提問式、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逐一分析藻類植物的
1、結構:藻類植物是多種多樣的,有單細胞的,有多細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還有少數種類生活在陸地上的。
2、特征:大多數生活在水中,沒有根莖葉的`分化,都能進行光合作用
3、分類:據藻類植物呈現的顏色的不同可以將藻類植物分為綠藻、褐藻和紅藻等。
4、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氣。與人類的關系是有些可食用,可藥用,如海帶、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膠、瓊脂、碘酒在醫藥上有廣泛的用途。
利用對比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結構、特征、分類。培養學生學習方法的能力幫助學生分析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征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
(四)本課總結
及時反饋與總結,有利于學生學習知識的掌握
(五)作業設計
七、說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內容的教學效果可以從課堂回答、反饋練習、鞏固練習和課后作業四個方面進行評價。課堂回答通過不斷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課中練習鞏固反饋是一般的知識性練習題,目的是檢驗學生當堂課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知識的深化和應用。
八、說總結與反思: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直接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著眼于知識獲取的過程、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分析和總結,親身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從中學到知識和方法,發展多種能力。教師要多聯系生產實際,讓學生邊聯想、邊思考,從中發現新知識,并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運用能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
初中生物教案 15
教學目標:
(一)知識:
1、舉例說出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2、描述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
3、關注嚴峻的環境問題
(二)能力:
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以及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意識,樹立環境保護的.緊迫感、責任感,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重點:
1、描述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
2、關注嚴峻的環境問題
教學難點:
繪制人口增長的曲線,預測人口數量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請同學們談談我們身邊出現的各種環境污染現象,為什么會有
如此嚴重的污染問題呢?
(二)新課學習:
1、人口增長過快(第一課時)
師:請同學們分析教科書上的圖13—1,從圖中你能找到什么信息?
請同學們根據表13—1中的數據,繪制中國人口增長曲線圖
生:討論,交流從圖中發現的問題,繪制曲線圖
師:巡回指導
師:請同學們將所繪制的曲線圖中的曲線延伸,推測中國在21世紀中葉
即2050年的人口數量
生:討論,計算,交流
師生交流:討論我國自然資源狀況和我國人口狀況的有關問題
師:人口壓力很大,請同學們討論如何有效得控制人口的急劇增長?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過人口增長過快問題有無作用?
生:分組熱烈討論,發表看法
2、環境問題嚴峻(第二課時)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到中國和世界人口的增長及人們的活動給生物圈帶來了很多跗面影響,最大的問題就是環境問題。請同學們談談我們周圍環境污染的例子
生:積極討論,交流,發言
(1)實驗探究:酸雨影響植物種子的萌發
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2)對照實驗過程
(3)匯報交流結果
(4)學生補充,教師總結
師:除了酸雨,大家還知道哪些環境污染現象嗎?
生:討論,交流,發表看法,互相補充
(三)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怎么做?
(四)自我評價:1、2思維拓展
板書設計:
關注生物圈——環境在惡化
一、環境惡化:
人口增長過快
二、環境問題嚴峻
1、酸雨
2、臭氧層空洞
3、溫室效應
4、水污染
5、噪聲污染
6、農藥、化肥污染
7、生活垃圾
初中生物教案 16
一、教學目標
1.描述細菌的基本形態,識記細菌的結構特點,通過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2.通過分類、對比等活動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細菌的形態、細菌的基本結構及其作用、細菌的特殊結構。
難點:區分細菌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區別。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圖釘不同放大圖片,意識到細菌是很微小的`,細菌除了小還有哪些特點?微小的細菌具有什么樣的結構?通過這幾個問題。順勢引出課題——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二)新課講授
1.細菌的形態
教師描述:十億個細菌堆疊在只有一粒米粒那么大。提問:想觀察到這么小的細菌需要借助什么結構呀?(高倍顯微鏡或者電子顯微鏡觀察)。
在PPT上展示不同細菌的圖片,引導學生對細菌不同形態進行描述,引出細菌的不同形態:球菌、桿菌和螺旋菌。教師講授細菌多是單細胞生物,獨立生活。
過渡:細菌具有不同的類型,但是它們為什么卻都屬于細菌?
2.細菌的結構
出示細菌結構模型,對照教材上的細菌的結構模式圖,從內到外觀察細菌的結構特點,以小組的形式共同歸納總結出細菌的基本結構。教師板畫,請學生填寫名稱。
(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鞭毛、莢膜。)
通過多媒體播放細菌的運動的視頻,提問:是否所有細菌都具有鞭毛和莢膜?鞭毛和莢膜具有怎樣的功能?。
(并不是所有都具有,鞭毛可以幫助細菌進行運動,莢膜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還與細菌的致病性有關。)
隨后引導學生將細菌與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進行比較,有什么不同?
(細菌雖有DNA集中的區域,卻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細菌沒有葉綠體,不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并把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
從而得出原核生物的概念,與植物細胞比較,得出細菌的營養方式為異養。
(三)鞏固提高
結合著細菌的結構,思考細菌在生態系統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屬于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四)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開放性小結作業:細菌又是怎樣繁殖后代的呢?下節課一起討論。
四、板書設計
初中生物教案 1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多種多樣的動物,探究分析魚類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強化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探究活動,培養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活動,培養嚴謹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并建立生物與環境統一的觀點。
二、教學重點
1、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2、說明水生動物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探索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列出知道的'動物名稱。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匯總,列舉數量最多的組在班上公布成果。
2、課程新授
(1)魚的形態特征
體形為梭形,減少水中運動阻力
體表有鱗片,保護身體
具鰭,用于游泳
請一位同學到黑板前做板圖:畫一條魚(簡筆畫即可),其他同學在紙上畫。學生分析所展示魚的特征。
(2)討論證實魚鰭在游泳中作用的探究思路
胸鰭和腹鰭:保持平衡;尾鰭:保持前進方向。
組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
學生據自身經驗,提出實驗方案。
(3)課堂小結
回顧已知的魚類適應水中游泳的特征
五、布置作業
初中生物教案 1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根據有關示意圖準確描述花粉粒萌發和受精過程,說明在果實和種子形成過程中子房各部分結構發育的結果;
2、通過分析植物體的結構,以及維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學生了解植物體在結構上的整體性。通過分析植物體內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學生從功能上了解植物體是一個整體。
能力目標
1、結合花粉粒萌發和受精,以及果實和種子形成等知識,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學習受精和雙受精過程,以及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使學生繼續樹立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觀點。
情感目標
1、通過對果實與種子形成的過程的學習,進一步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結合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向學生介紹我國農業科學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種方面的貢獻,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3、通過學習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的基礎知識,樹立整體性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關系,樹立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雙受精的概念和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育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雙受精”是果實和種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徹底弄清楚“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不論是雙受精過程,還是子房發育的過程,都是動態的、變化的,而且內容又都較為抽象,學生不能觀察到。學生接受起來確有難度,教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要盡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動畫片,或自制移動教具、自畫板書等)輔助講解,使學生把這部分知識理解透徹。
2、學生對“受精”“極核”“胚囊”“胚孔”等這些名詞很陌生,要馬上記住,而且還要知道它們的發育變化情況,對初一學生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要注意反復鞏固才能達到掌握的要求。
3、通過前面七章的教學,學生已經學習了植物六種器官的基礎知識,但是,這六種器官之間有什么內在的聯系?它們是如何組成一個植物整體的?這就是本節中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本章教材從結構和功能兩個方面分析和歸納出植物體是一個整體。以細胞、組織、器官和植物體為線索,用胞間連絲和維管束來說明植物體結構上的整體性;以植物體六種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聯系,以及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依存關系來說明植物體功能上的整體性。
教法建議
花粉粒萌發和雙受精是一個動態過程,而且內容抽象,不能直接進行觀察,因此,教學時應盡量選用有關活動模型或現代教學手段。花粉發育的標志是伸出花粉管和產生精子,其發育結果是花粉管將精子送入胚囊。受精過程是細胞融合,在講述果實的形成時,為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興趣,可以展示給學生幼小的頂花帶刺的黃瓜,從而形象地說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繼續發育,最終成為果實。這里要說明的是,黃瓜的果實屬于瓠果,它不是單純由子房發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與花托共同發育而成的。
在講述種子形成的時候,應該注意呼應前面講過的關于種子結構的知識,前面曾經講過的種皮、胚、胚乳都要在這節課里找到來源。到這里為止,關于綠色開花植物由種子萌發到種子形成這一整個生活周期的知識就完備了,植物體各個器官的來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了解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后,可讓學生嘗試用連接線將子房與果實、胚珠與種子的結構聯系表示出來。然后,通過思考和討論胚珠與種子的數量關系,回答出果實里種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關于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知識,可以參照課本中的圖,繪制一張幻燈片,將根尖、葉片、木本莖的結構圖分別繪在圖中根尖、葉片和莖的附近。利用幻燈片進行講解,使學生認清植物體中的各個器官確實是由維管束聯系到一起的(根尖中開始出現導管,尚未形成維管束,成熟區以上的部分才逐漸出現維管束,這一點應該向學生講清楚)。通過復習維管束的運輸功能,還能夠把植物體各個器官的生理功能聯系起來。
初中生物教案 1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探究理解種子萌發所需的外界條件。
2、能力目標:通過采用對照實驗進行探究取證,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界的興趣,養成根據科學的事實作出客
觀判斷的習慣,培養求實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種子的萌發條件
2、難點:種子萌發需要外界條件的原因,以及種子萌發時內部物質的轉化。
手段: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分析得出結論為主
設計思想:
采取觀察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提前在課下進行實驗,讓學生從實驗的現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適當給以提示,最后由學生觀察由教師完成課本上的有關實驗,歸納出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關于種子萌發過程,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前實驗進行觀察,并通過教師準備的實驗材料及掛圖來描述,最后教師可以提出一個關鍵的問題:一粒飽滿的且胚完好的種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條件下是否一定能夠萌發成幼苗?從而將話題引入種子的休眠和壽命的問題中。
教學過程:
(課前可提前一至兩周的時間,讓學生思考種子萌發的條件是什么?并隨機的發給學生一些種子,讓其根據自己的經驗,讓種子萌發。觀察其萌發過程中的變化,并對實驗的過程進行記錄。)
一、導入:
提出問題:
1、說明種子的各部分結構及其作用是什么?
2、種子中含有哪些物質?
3、如果你是農民,你會選擇什么樣的種子種在田里?
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總結,并引入課題:
種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這是種子能夠發育成幼苗的內部條件。那么,是否種子具備了這些自身的內部條件就能萌發成幼苗呢?種子的萌發還需要什么條件,種子又是怎樣萌發成幼苗的,這些內容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二、講授新課:
(一)實驗: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
1、組織學生匯報課前的實驗設計及結果分析。
2、分析學生的實驗,指出其中不科學或不準確的內容,如“學生很容易認為陽光也是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之一”。
3、引導學生分析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有哪些,并設計對比實驗。
4、組織學生觀察教師提前完成的實驗結果,并對其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5、總結:
根據對實驗的結果分析,得出結論: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是: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種子萌發時還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響,如:光照條件、酸堿性等。
(二)種子萌發的過程:
1、組織學生匯報課前實驗時對種子萌發過程的觀察記錄。
2、出示種子萌發過程的錄像或課件,組織學生觀看。
3、教師結合種子萌發的實物進行總結:
菜豆種子的萌發過程:
(1)種子吸水后,體積脹大,種皮脹破。
(2)胚根首先伸長,突破種皮,發育成幼根。
(3)子葉以下的胚軸伸長,帶著兩片子葉伸出土面。
(4)子葉分開,黃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漸變綠,發育成莖和葉。
玉米種子萌發的過程:
(1)種子吸水后,胚根先從種子里伸出,發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護伸出土面,子葉留在種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長出新葉。
4、提出問題:以上介紹的種子萌發的過程只描述了種子外部形態的改變,那么在種子萌發的過程中其內部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呢?
實驗:請幾位學生分別嘗嘗萌發的小麥種子和干燥的小麥種子,有什么不同感覺。請參與實驗的學生介紹自己的感受。
教師總結:
萌發的種子有甜味,干燥的種子沒有甜味。
啟發學生分析討論出現這種實驗現象的原因。
組織學生發言。
總結:
干種子里的淀粉沒有發生轉化,不含糖分;萌發的種子里的.淀粉已轉化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須轉變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種子中子葉里的營養物質經轉化后運送給胚芽、胚根和胚軸;玉米種子中胚乳里的營養物質經轉化后由子葉吸收轉運給胚芽、胚軸和胚根。
(三)種子的休眠和壽命:
1、提出問題:“我們家中貯存的種子,并不都能萌發。這是什么原因呢”?
2、組織學生分析原因提示:
(1)種子是由細胞構成的,有生命的。
(2)種子形成多數是在秋季。)
3、總結:
種子是具有一定壽命的,所以存放時間過長的種子有可能已經死亡。而剛成熟的種子也不能萌發,是因為它們正處在休眠時期,這是種子在形成后,對寒冷的冬季適應的結果。
4、出示實物投影,介紹種子發芽率測定的方法。
三、鞏固:(如時間不夠,可做為課下練習)
1、我們吃的綠豆芽,主要是由種子的哪部分發育而成?
2、子葉出土與不出土的種子,在播種時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書設計:第三節種子的萌發
一、種子萌發的條件:
1、自身的條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條件: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和水分
3、影響種子萌發的其他因素:
二、種子萌發的過程:
胚根發育成根
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子葉或胚乳提供各部分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
三、種子的休眠和壽命:
教學反思
“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的實驗是不可能在課堂上當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課前1個星期,讓學生利用現有的知識進行了實驗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同時為今后探究科學奧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初中生物科學的教學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緊緊抓住三部分
一、初中生物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后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
二、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于老師來說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我認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處去看才能覺得清澈見底,也就是說,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初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么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
三、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探究式活動。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正確的,相反,對于生物學科來說,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后的科學探究中發現是錯誤的。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通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為教學并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于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通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同時也鼓勵學生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于學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為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造心是最可貴的。
初中生物教案 20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實驗,了解不同濃度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
2.了解水蚤的分類地位、生活環境、結構特點等;
3.掌握實驗設計的一般原則;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的能力;
2.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3.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實驗,認識到酗酒對人體的危害;
2.懂得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學理念:
在教學設計中,我始終強調“STS”教育思想,貫徹新課程教育理念,盡可能多地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起“穿針引線”的作用。具體做法如下:
1.遵循探究性學習的一般原則,引導學生在探索中前進:
實驗方案指導著實驗的進行并影響實驗結果,因此,教學過程中,重點突出實驗方案的設計。為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分工合作的意識,將學生分組,選出小組長,分組討論本組的實驗方案,小組之間再互評,在教師的點撥下,最終設計出完善可行的實驗方案。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探究目標逐步實現。
2.重點培養學生處理和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
在實驗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對多組實驗數據取平均值來減小實驗誤差,采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描點、連線等方法來處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等,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3.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實驗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培養學生養成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例如設計實驗方案時必須遵循的原則,解決水蚤的心率高(200次至300次/每分鐘)難計數、易產生誤差等。
實驗結束后,及時引導學生認識酗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等,使學生對事物的認識由感性階段上升到理性階段。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人們常說:酗酒有害健康,這句話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開門見山的引入,體現了關注社會,以人為本的思想。
(二)設計和完善實驗方案:
學生討論實驗方案環節,教師稍作引導,突出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生暢所欲言,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方案的能力。
完善實驗方案環節,師生互動,強調設計實驗必須遵循的'單一變量原則和設置對照原則等,體現科學實驗的嚴謹性,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實施實驗方案:
選取實驗材料環節,創建“材料自選超市”,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設計的方案按需取材,充分體現學生開展實驗的自主性。
實施實驗方案階段:注重實驗細節,力求使得實驗更加科學、準確:
①使用凹玻片,確保酒精能夠充分影響水蚤;
②針對學生在計數水蚤心率過程中遇到的水蚤心率過快,難以準確計數的問題,讓學生開動腦筋,展開討論。最終讓學生自己提出了更為準確的“打點計數法”,大大提高了計數水蚤心率的準確度。
(四)整理、分析實驗數據:
學生分組匯報實驗數據,師生互動,共同分析實驗誤差。同時,針對數據較多難以直接得出結論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繪制折線圖,化繁為簡,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得出實驗結論:
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準確、科學的實驗結論。
四、教學反思:
本堂課仍有很多不足之處。例如語言較為平淡,不夠柔和;學生的討論環節中教師的主導意識較強,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等等。
總之,我的這堂實驗課只是對探究性實驗教學的一點嘗試,敬請各位領導、專家不吝賜教,批評指正。
初中生物教案 21
一、教學目標
1、細菌的發現史;
2、細菌的形態結構;
3、細菌的生殖方式。
二、教學重點
細菌的形態結構,細菌的生殖。
三、教學難點
細菌的形態結構,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細菌分布廣泛的原因。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細菌的發現
(1)荷蘭人列文虎克用顯微鏡發現了細菌,但認為細菌是自然發生的。
(2)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用實驗證實了細菌的'存在,認為細菌是現有的細菌產生的。
2、細菌的形態結構
(1)細菌個體微小,有球狀、桿狀、螺旋狀。
(2)細菌的結構包括基本結構和附屬結構。基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以及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附屬結構包括莢膜和鞭毛,并不是所有的細菌都有,莢膜對細菌有保護作用,鞭毛可以使細菌在水中運動。
(3)細菌的結構中沒有葉綠體,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因此細菌的營養方式是異養。
3、細菌的生殖
(1)細菌通過分裂生殖進行繁殖,也就是一個細菌分成兩個。
(2)當環境不好時,細菌會變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當度過不良環境時,芽孢又萌發成細菌。
六、課后反思
為什么細菌能夠在生物圈中廣泛分布?
【初中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生物教案02-07
初中生物教案05-06
《細菌》初中生物教案09-20
初中生物教案范文09-21
初中生物的教案模板08-25
初中生物教案15篇02-22
初中生物教案15篇02-06
2022最新初中生物教案09-21
初中生物教案(15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