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七年級生物教案

時間:2023-02-23 16:36:19 教案 我要投稿

【熱】七年級生物教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生物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七年級生物教案

七年級生物教案1

  七年級生物上冊重點知識總結

  臨沂劉店子中學史艷華

  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認識生物

  復習要點:

  一、生物與非生物的主要區別

  植物營養:絕大多數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動物營養:從外界獲取現成的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的呼吸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植物排出廢物的方式:落葉。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的廢物動物排出廢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氣體、排尿。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如:斑馬發現敵害后迅速逃走;含羞草對刺激的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注:常說的生物包括植物、動物、細菌、真菌、病毒等)

  二、調查

  1、調查的一般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撰寫調查報告。

  2、嘗試根據生物的某些特征對它們進行歸類。

  按照形態結構分:植物、動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復習要點:

  一、生物圈

  大氣圈的底部

  1、生物圈的范圍水圈的大部

  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注:生物圈指地球上的生物和它們生活所需要的環境。人類的活動借助一定的工具可以到達生物圈的各個圈層。細菌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各個圈層。)

  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一定的生存空間。

  二、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光、溫度、水、空氣、等是生物生存的環境條件,是影響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和生物之間的三種關系

  捕食(如七星瓢蟲捕食蚜蟲)競爭(如稻田里雜草和水稻爭奪陽光)

  合作(如螞蟻、蜜蜂家庭成員之間分工合作)

  3、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模仿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實驗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

  (1)提出問題: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嗎?

  (2)作出假設: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

  (3)制定計劃:檢驗假設是否正確,需通過實驗進行探究。(方案要求:設計對照實驗,

  光照是這個探究實驗中的唯一變量,其他條件都相同。)

  (4)實施計劃。

  (5)得出結論。

  (6)表達、交流。

  三、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舉例:荒漠中的駱駝,尿液非常少;駱駝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長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舉例:蚯蚓疏松土壤;沙地植物防風固沙。

  四、生態系統

  1、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生產者──植物2、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物部分消費者──動物和人分解者──真菌和細菌

  3、描述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一個生態系統內,很多食物鏈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

  書寫食物鏈時注意:食物鏈以生產者為起點,終點為消費者,且是不被其他動物捕食的“最高級”動物。其中的“→”表示物質和能量流動的方向。

  4、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所以有害物質也會沿食物鏈和食物....

  網流動,而且營養級別越高,有害物質積累越多。

  5、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我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1、生物圈中有很多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有“綠色水庫”之稱;濕地生態系統有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第二單元生物和細胞

  第一章觀察細胞的結構

  復習要點:

  一、顯微鏡

  1、結構

  支持部分:鏡座──穩定鏡身

  鏡柱──支撐鏡柱以上部分

  鏡臂──握鏡的部分

  載物臺──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轉換器──上面安裝物鏡。

  鏡筒──上端安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

  調節部分:※遮光器──在載物臺下方,可以調節進光量。其上有大小不同的圓孔稱

  光圈。光線強時用小光圈,光線弱時用大光圈。

  ※粗準焦螺旋──轉動時,可以大幅度升降鏡筒。

  ※細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幅度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光學部分:※反光鏡──轉動反光鏡可以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它有兩個

  鏡面,一面是平面,光線強時用;一面是凹面,光線弱時用。

  ※目鏡──用眼觀察的鏡頭。

  ※物鏡──接近物體的鏡頭。

  注1: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注2:顯微鏡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

  注3:帶※的結構應重點掌握。

  2、使用步驟

  ①取鏡:右物握鏡臂,左手托鏡座。

  ②安放:略偏向身體左側,便于左眼向目鏡觀察。

  ③對光:先使用低倍物鏡對光,左眼向目鏡內觀察,(右眼睜開)一邊轉動反光鏡,看到白色的圓形視野,表示對光成功。對光時,若光線較強,應該使用小光圈和反光鏡的平面;若光線太弱,應該使用大光圈和反光鏡的凹面。

  ④觀察:a.觀察材料必須薄而透明。

  b.左眼觀察物像,右眼看著繪圖。

  c.調節焦距:先下降鏡筒(眼睛在一旁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載玻片);再

  向目鏡內看,逆時針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時,改

  用細準焦螺旋調節,使物像更加清晰。

  d.關于鏡像:顯微鏡下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實物與鏡像的位置、上下關系

  剛好相反。如顯微鏡視野中右上角的一個“d”,那么實物其實是“p”(旋轉

  180°得到),位于左下角。

  e.移動問題:物像移動方向與玻片的移動方向正好相反。

  f.找污點:在三個部位找,即目鏡、物鏡和玻片標本。轉動目鏡,如果污點

  的像也動,說明污點在目鏡上;移動玻片標本,如果污點的像動,說明污點

  在玻片上;如果轉動目鏡和移動玻片時污點的像都不動,說明污點在物鏡上。g.放大倍數越大,視野中的細胞數目越少,視野越暗;反之,相反。

  二、細胞

  1、動物、植物的細胞結構與功能

  ①結構比較

  ②細胞各結構的功能

  細胞壁——支持、保護

  細胞膜——保護、控制物質進出,極薄且緊貼細胞壁,很難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到細胞質——液態可流動的物質,各項生命活動的.場所

  細胞核——遺傳信息庫

  葉綠體——使光能變成化學能(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線粒體——動力車間,把化學能轉變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液泡——內有細胞液,含多種物質

  2、觀察細胞實驗

  ①常用玻片標本種類:切片、涂片、裝片

  ②洋蔥鱗片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撕四展五蓋六染七吸

  a.一擦,用潔凈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干凈。

  b.二滴,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

  c.三撕,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內側撕一小塊透明薄膜,浸入上述水滴中。d.四展,用鑷子將薄膜展平。

  e.五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一邊接觸水滴,然后輕輕放下,蓋在材料上,這

  樣才能避免出現氣泡。

  f.六染,把一滴稀碘液滴在蓋玻片一側

  g.七吸,用吸水紙從蓋玻片另一側吸引,讓染液浸潤全部。

  ③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裝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刮四涂五蓋六染七吸,與前述步驟基本相同

  二滴:滴入的是0.9%的生理鹽水(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

  三刮:用涼開水潄口,用牙簽從口腔內側壁上輕輕刮幾下

  四涂:把牙簽有碎屑一端在生理鹽水滴中涂幾下

  第二章細胞的生活

  復習要點:

  一、細胞的構成物質

  1、無機物(一般不易燃):水、無機鹽、氧,都是小分子物質。

  2、有機物(一般可燃):蛋白質、糖類、脂肪、核酸等,是大分子物質。

  二、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三、細胞質中的能量轉換器

  1、葉綠體:葉綠體將光能(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機物中。

  2、線粒體:線粒體能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注意:植物一般有兩種能量轉換器(線粒體和葉綠體),植物的非綠色部分的細胞一般不含葉綠體,如根尖細胞

  動物一般僅有一種能量轉換器(線粒體)

  四、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細胞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1、遺傳信息在細胞核中

  2、細胞核中有儲存遺傳信息的物質——DNA

  3、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五、細胞分裂細胞體積增大←細胞生長

  1、細胞數目增多←細胞分裂

  2、細胞分裂的過程

  ①細胞核一個分成兩個

  ②細胞質分成兩份

  ③每份細胞質含一個細胞核

  ④在原來細胞中央形成新的細胞膜(植物細胞還要形成細胞壁)

  3、細胞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的變化

  ①細胞核分裂時,染色體的變化最明顯。

  ②染色體先加倍,再平均分配到兩個新細胞中。

  ③新細胞之間,以及新細胞與原細胞的染色體形態、數目相同,遺傳物質也相同。

  第三章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復習要點:

  人體和多細胞動物的結構層次

  1、細胞分化形成組織

  2、人和動物體的四種基本組織和功能

  ①上皮組織:有保護、分泌等功能

  ②肌肉組織:由肌細胞構成,有收縮和舒張功能

  ③神經組織:由神經細胞構成,能夠產生和傳導興奮。

  ④結締組織:有支持、連接、保護、營養等功能。(骨組織、血液、脂肪組織)

  3、人和動物的五級結構層次

  運動系統

  消化系統

  循環系統上皮組織呼吸系統肌肉組織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泌尿系統神經組織神經系統結締組織內分泌系統

  生殖系統

  4、植物體的四級結構層次

  分生組織根、莖、葉

  輸導組織(營養器官)

  細胞→組織保護組織→器官→→植物體

  營養組織花、果實、種子(生殖器官)

七年級生物教案2

  教學目標

  1、 能說出組織的概念,能概述構成人體的組織是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識別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

  2、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

  3、 學生會使用顯微鏡觀察人體四種基本組織的切片;

  4、 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初步形成生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生物學觀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學生能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

  2、學生能從微觀到宏觀,從部分到整體,逐步對人體形成完整意識;

  3、學生對細胞分化形成組織難以理解。

  課前準備

  1、 學生課前準備:教材、筆記本

  2、 教學器材:大屏幕投影、電腦、顯微鏡、四種組織的永久切片

  教學過程設計

  一、組織教學,創設情境

  師:我們已經知道,植物、動物和人體都是由許多細胞構成的,細胞通過分裂可以增加數量。但億萬個細胞簡單地堆砌起來是不能成為生物體的,因為生物體具有嚴整的結構體系,只有當生物體的各種結構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時,才能完成復雜的生命活動。

  它們是怎樣構成生物體的呢?今天我們就以人體為例來講解“第一節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板書]第三章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第一節 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二、分小組討論預習提綱、并看教材預習

  師:請同學們看書預習,并分組討論預習提綱各題:

  ①動物和人體的生長是從一個細胞開始的,它是什么細胞?它經過怎樣的變化成為多個細胞?

  ②什么是組織?它是怎樣形成的?人體有哪四種組織?分別有何功能?

  ③什么是器官?

  ④什么是系統?八大系統怎樣構成人體?

  生:看書預習并討論回答。(略)

  三、老師結合學生的回答進一步解答

  師:①動物和人體的生長發育都是從一個細胞開始的,這個細胞就是受精卵,受精卵通過細胞分裂產生新細胞。

  在人的.胚胎發育早期,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方面都很相似,并且都具有分裂能力。后來,除了一小部分細胞仍然保持著分裂能力以外,大部分細胞失去了分裂能力。在發育過程中,這些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逐漸出現了差異,最后形成了具有不同形態和不同功能的各種細胞。這種由一般到特殊,由相同到不同的細胞變化的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師:②受精卵分裂形成一群細胞,然后這些細胞在形態、結構上發生變化———細胞分化,產生了不同的細胞群。每個細胞群都是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的,這樣的細胞群叫做組織(tissue)。(見書P63圖Ⅱ—15“細胞分化形成組織”)

  [板書]一、細胞分化形成組織

  師: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和結締組織是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為什么要分化形成四種組織呢?它們分別具有什么功能呢?

  生:討論回答。(略)

  師:②′(講解四種組織的特點及功能。)(見書P62、63)

  師:③不同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organ)。

  [板書]二、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

  師:例如,見書第64頁圖Ⅱ—16、17、18。

  師:如果你的皮膚不慎被劃破,會疼、會流血。這說明皮膚中可能含有哪些組織?

  生:討論回答。(略)

  師:④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構成系統(system)。

  [板書]三、器官構成系統和人體

  師:例如,見書第64頁圖Ⅱ—19“消化系統”。

  人體由八大系統,它們分別是: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這八大系統

  協調配合,使人體內各種復雜的生命活動能夠正常進行。

  四、總結與筆記上,并用大屏幕投影展示

  五、通過實踐來驗證我們所學

  實驗4 觀察人體的基本組織(見書P62)

  1、 目的要求:

  ⑴學生會使用顯微鏡觀察人體四種基本組織的切片;

  ⑵認識、區分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

  2、材料用具:人體四種基本組織的永久切片,顯微鏡。

  3、方法步驟:見書P62(略)

  [作業]見報告冊P11《實驗4 觀察人體的基本組織》

七年級生物教案3

  學習目標:

  1、掌握花的主要結構、傳粉和受精的過程、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2、通過靜心思考、小組合作,學會用觀察法、歸納法解決問題;

  3、認同花、果實和種子對于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護花的習慣。

  學習重點難點

  1、花的主要結構。

  2、傳粉和受精的過程,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1、花、果實和種子都是綠色開花植物的 器官。

  2、果實是由 和 構成的。種子都有的結構是 種皮 和 ,有的還有 胚乳 。

  3、桃花的基本結構包括:__花柄__、_花托__、________、____ ___、 和___ ____。

  4、傳粉就是花粉從雄蕊的 散落到雌蕊的 上的過程。傳粉方式的兩種類型是 和 。有些花傳粉還需要借助 和 等媒介。

  二、合作探究

  任務一:探究花的.主要結構

  1、一朵花是由哪些結構組成的?

  2、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要的? 和 。

  任務二:探究花的傳粉和受精(重點)

  1、許多植物的花色彩艷麗、氣味芬芳,對植物本身有什么意義?玉米、楊、柳的花都沒有 艷麗的色彩和香味,它們是怎樣傳粉的?

  2、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1)花粉從 落到 上的過程叫做傳粉。

  (2)當花粉粒落在 上面之后,受到粘液的刺激就開始萌發,生出________,_______穿過花柱,進入______一直到達胚珠,與卵細胞結合形成 ,它繼續發育形成種子的胚。

  【針對訓練】

  1、被子植物受精過程的順序是: ( )

  ①花粉萌發,生出花粉管 ②精子與胚珠內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

  ③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到達胚珠 ④花粉管中的精子進入胚珠內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④①③② D.③②④①

  2、綠色開花植物要形成果實和種子,必須經過兩個必要的生理過程是 ( )

  A、開花和受精 B、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 C、傳粉和受精 D、開花和傳粉

  任務三:探究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重點)

  1、花兒的凋謝是指花的哪些部分的脫落?哪些部分將繼續發育?

  2、我們通常食用的果肉(果皮)是由花的哪部分發育來的?

  3、種子和果實分別是由花的那些結構發育而來的?

  4、西瓜的果實內有多粒種子,其原因是?

  5、我們平常吃的玉米和葵瓜子,果實常有空癟的。請你幫助找找原因。如果你是農民伯伯,你會采取什么措施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

七年級生物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學會描述身邊的生物,區別生物和非生物,會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現象。

  ②通過觀察、討論、領會,能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重點)

  2.能力目標

  通過事物的對比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課前準備:

  一盆生長旺盛的含羞草,多媒體課件;學生查找與生物的基本特征有關的資料。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及時間

  安排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

  激發興趣

  2分鐘課件展示: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飛機、太陽,還有蝴蝶、小鳥。遠處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蟋蟀、螞蟻。近處有一只母雞領著一群小雞在覓食,小狗趴在旁邊吐著舌頭。還有一座小橋,水中有游魚、水草欣賞圖片,感受大自然的和諧之美。從美麗的大自然畫面引入,使學生從感到熟悉、親切、有趣,產生熱愛自然的情感,同時具有一定的啟發性。

  提出問題

  導入新課

  2分鐘提出問題:畫面中哪些是生物?

  哪些不是生物?為什么?

  積極思考、嘗試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問題中來,提高課堂活動的有效程度。

  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

  8分鐘知識點一:我們身邊的生物

  1.學生觀察、小組討論后回答:飛機、白云、太陽、山石、橋、水等是非生物,因為它們都沒有生命;蝴蝶、小鳥、草、雞、狗、魚、蘑菇等是生物,因為它們都有生命。

  【過渡語】同學們觀察的很細致,我們把有生命的物體稱為生物。自然界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組成的。在我們的身邊,生活著多種多樣的生物,它們與我們朝夕相處。

  2.觀察教材圖1.11,插圖向我們介紹了哪些生物?

  學生邊觀察邊回答:有中華鱘、啄木鳥、東北虎、銀千年銀杏樹、蝴蝶還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大腸桿菌。

  3.為了加深學生對生物的理解,讓學生列舉自己身邊熟悉的生物,由學生介紹課前收集到各種生物的資料。

  4.現在已被人們認識的生物有200多萬種。根據各種生物的特點,人們通常它們分成三類: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現在你能將圖1.11所示的生物進行分類了嗎?了解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

  明確生物是有生命的。

  學生要根據身邊的實例及教材的學習等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

  嘗試分類:中華鱘、啄木鳥、蝴蝶、東北虎是動物;銀杏樹是植物;大腸桿菌是微生物。使學生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通過提取腦海中的生活常識,自然而然的解決問題。

  學生形成自然界是有生物和非生物(環境)組成的觀點。

  在學生視野充分拓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眾多的生物簡單分類,明確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三大類。

  組織交流

  點撥建構

  18分鐘【過渡語】仔細觀察周圍的動植物,你會發現它們的形態、大小和生活習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萬別中卻存在著共性:他們都是有生命的。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生命呢?

  知識點二:生物的生命現象

  1.小組探究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教材插圖和生活經驗,舉例說明生物所具有的這些生命現象。小組選出小組長、記錄員、發言人。

  動物有哪些

  生命現象?植物有哪些

  生命現象?

  2.教師巡回指導,并參與小組的討論。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3.現在各小組將你們的發現與大家交流吧。

  一組:我們發現人體需要飯菜,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要吃小動物,我們得出結論:生物的`生活都需要營養物質。

  師:很好!其他小組還有補充嗎?

  其他組補充:植物需要陽光、空氣、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

  二組:我們發現人和動物可以通過出汗、排尿、排便等形式將廢物排出,這說明生物都能活將廢物排出體外。

  教師及時點撥,指出排便與排尿的區別。

  并解釋生物從外界攝取食物,然后將廢物排除體外的現象,稱為新陳代謝

  三組:我們發現人需要呼吸,魚用鰓呼吸,鯨在呼氣時產生霧狀水柱,這說明生物需要呼吸才能活著。

  教師追問:植物需要呼吸嗎?

  教師明確:植物和動物一樣每時每刻都在呼吸。

  四組: 我們看到小鳥能長成大鳥,我們也能從小長大,一粒種子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所以得出結論:生物都能生長發育。

  師:說的多好啊!生長發育是生物比較明顯的生命現象,請同學們來感受一下生命的神奇吧。(教師播放課件:一粒種子逐漸萌發、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的視頻。)

  五組:剛才老師讓我們用手碰觸含羞草,我們發現含羞草受到刺激后會合攏葉片,人體受到刺激后也會作出反應,結論:生物都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教師追問:向日葵的花盤像太陽,這是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嗎?

  教師強調:你們的發現很有價值!我們把生物對外界刺激作出的有規律的反應,成為應激性。

  六組:我們從插圖上看到貓、狗等動物能繁殖后代,我們知道其他動物和植物也能繁殖后代,我們猜想細菌等微生物也有繁殖的生命現象。

  教師補充:你們的猜想是正確的。炎熱的夏天,食物很容易腐爛變質,這就是由于微生物繁殖的速度快導致的。

  七組:我們從插圖上觀察到,貓媽媽的三個孩子,毛色和斑紋上有深有淺,只有一只小貓長得像媽媽。我們人類也是這樣,這說明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生命現象。

  學生分組活動、討論、分析,并完成表格。

  派代表向全班匯報,安排本小組同學補充發言,其他小組同學再補充。

  認真傾聽他人發言,及時補充,在活動中體會各種生物所具有的生命現象。

  通過思考和教師的提示,學生回答:植物也要呼吸。

  觀看視頻,領略生命的孕育和生長之神奇。

  通過碰觸含羞草,理解植物對外界刺激也能做出反應,只不過不如動物的反應明顯。

  補充: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就是植物的繁殖現象。

  結合自己與父母的相似特征、不同特征,理解遺傳和變異現象。

  引導學生研究教材插圖以及生活中常見的植物、動物的生命現象,進而推廣到微生物,了解生物的生命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在小組間互動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火花得到了充分的綻放。

  教材中出現了新陳代謝這一名詞,學生非常陌生,在此,教師適時點撥,這樣更有助于學生理解生物的新陳代謝現象,對后面歸納總結生物的基本特征打下基礎。

  通過小組討論發言,他人補充的形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得到加強,通過合作獲得成功,增強了自信心。

  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和合作學習、表達交流都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讓學生明確各種生物的繁殖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七年級生物教案5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教學目標

  1. 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了解呼吸道的作用,并認識到呼吸道

  3. 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4.了解鼻、咽、喉的作用。

  5.通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歸納 問題的能力。

  6.意識到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提高環保意識。

  7.關注自身呼吸系統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資料分析,掌握呼吸道的作用。

  幻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幻燈片及呼吸系統疾病的資料、呼吸系統的模型。

  學生:查閱有關呼吸系統疾病的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1.新課引言

  通過思考生活常識,弄清嬰兒第一聲啼哭的科學道理。

  2.創設問題情境。

  提問生活常識,通過生活經驗(嬰兒啼哭)引出每一個人自生下來就離不開空氣,需要不斷地呼吸。

  3.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3.1通過生活經驗,試著說出人體呼吸系成統的組成。

  3.2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經驗,試著說出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3.3通過閱讀課文和分析資料,掌握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4.進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呼吸道的作用。

  5.引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與討論。

  6.思考分析,鼻的作用及其內部結構是有限的等問題。

  通過提示每段資料的內容,引導特點、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

  學生從中找出相關信息。

  6.1提問:鼻具有什么作用及內部結構特點,找到解釋問題的突破。

  6.2訓練思維能力。通過生活常識了解 組織學生進行體驗,了解到到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7.交流所查閱到的有關呼吸系統疾病的資料。

  8.呼吸道的作用 咽的作用

  組織學生表演,引導學生通過自進行角色扮演,說出自身的體會,通過身的體會,意識到邊吃邊說的危險

  自我教育,逐漸養成“食不言”的好習慣。演示幻燈。

  8.觀察會厭軟骨模型,

  9.喉的作用

  提出問題:嘴巴是不是發聲器官,

  了解喉是發聲器官,知道應當注意保 引導學生思考喉的作用。

  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教學內容:呼吸系統的組成;呼吸道的作用;咽和喉的作用;了解呼吸道對空氣處理的能力

  總結本節教學內容。

  引發學生關注環境,加深對環境問題的思考。

  鞏固練習 討論課后練習題。

七年級生物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消化的概念

  2、知道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

  3、知道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各器官的結構與功能,知道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關系。

  4、知道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的概念

  5、能說出淀粉、蛋白質、脂肪的消化過程。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消化系統的掛圖或模型,培養學生對直觀教具的觀察能力。

  2、通過對“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實驗的設計、觀察、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設計實驗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觀察對比實驗,體驗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承認事物的現象和本質的辨證關系。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應明確三個問題:第一、食物為什么要消化;第二、食物消化的結構基礎;第三、食物消化的過程。

  教學重點:

  1、食物消化的結構基礎

  2、事物的消化過程

  教學難點 :

  1、小腸與消化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2、食物的化學性消化

  教法建議:

  建議授課3課時:第1課時通過探究實驗,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第2課時學習消化食物的結構基礎——消化系統。第3課時通過實驗探討食物消化的過程。

  關于“食物為什么需要消化”的教學主要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小分子物質才能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才能進一步被細胞利用。建議教師演示“淀粉和葡萄糖的透過性實驗”,給學生直觀的感性認識。先讓學會通過討論,自己設計實驗,再演示。

  在了解了食物為什么要消化的基礎上,很自然就會想到“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怎樣才能轉變為小分子物質呢?”引出——食物消化的結構基礎,關于消化系統的組成可讓學生看圖自己說出。并結合自身實際指出消化系統的主要器官及其自然位置。關于牙齒的教學,可以利用模型簡單介紹,建議把牙齒保健的內容放到第四節講解,讓學生先收集一些資料。關于胃的結構的教學,建議先利用掛圖明確胃壁的四層結構,并指出整個消化道壁的結構都與其相似;再結合錄像或實物,讓學生對胃壁內表面有皺褶,能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積有一個感性認識。由于小腸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所以在關于小腸的教學中應注意明確:一、小腸長(利用消化系統掛圖就可看出);二、小腸內表面有環形皺襞,皺襞上有絨毛(演示實物或看錄像)這種結構特點——面積大決定著食物在小腸中停留的時間相對長,消化更充分。進而強調生物學中“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關于大腸的教學,可結合掛圖進行講述,要讓學生明確平時易混淆的盲腸和闌尾的位置關系。關于消化腺的教學,主要讓學生明確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關系(見下表)。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難點分析:

  1、胃和小腸的結構特點,重在突出“結構與功能的適應性”。

  2、淀粉、蛋白質、脂肪的化學性消化過程,難在給學生一個感性認識。

  3、“淀粉和葡萄糖的透過性”實驗及“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實驗,重在實驗的設計、實驗的現象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

  教學過程 設計:

  第1課時:

  <第二節引入>: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人體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來自于食物,而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必須經過人體的加工才能被利用。那么營養物質為什么需要加工?要經過怎樣的加工?又是由我們身體的哪些結構來完成這一過程的呢?這就是我們在第二節要學習的內容。

  <本課時內容引入>:復雜的人體是由細胞構成的,人體生命活動的實現也是通過細胞完成的。營養物質首先要進入細胞才能被細胞利用,參與生命活動。那么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是不是都能進入細胞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實驗。(建議引導學生利用已經具備的知識技自己設計實驗)

  在甲乙兩個大燒杯內裝入清水,玻璃管下端用玻璃紙(相當于細胞膜,也可以用雞蛋的卵殼膜代替)包緊,玻璃管內是待透過細胞膜的溶液。甲裝置里裝的是淀粉液,乙裝置里裝的是葡萄糖溶液(課前準備好)。

  一段時間后,往燒杯和玻璃管內分別加幾滴碘液來檢驗,可見到燒杯中的液體不變藍,而玻璃管中的液體顏色變藍了。

  再取乙裝置中的玻璃管內和燒杯中的液體各取5毫升,分別放入A、B兩試管中,再各加入5毫升本氏液后隔水加熱來檢驗,可見到玻璃管中的溶液和燒杯中的溶液顏色都變成了磚紅色。

  這個實驗可以表明像葡萄糖那樣的小分子物質是能透過細胞膜的,而淀粉那樣的大分子物質不能透過細胞膜。

  所以食物中那些淀粉、蛋白質、脂肪類的大分子物質必須要經過加工(這個加工的過程就是食物消化的過程),轉變為小分子的物質,才能被人體所利用。這就是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

  補充:如本課時時間富裕,可將消化系統的組成提前到這節課學習。

  教學設計示例

  第2課時:

  <本課時內容引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通常都是以很復雜的大分子形式存在于食物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必須先經消化,由大分子分解為小分子后,才能被細胞吸收、利用。而這一切過程是通過人體的消化系統進行的,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讓學生看消化系統掛圖或模型,自己說出消化系統的組成

  (一)消化系統的組成

  人體的消化系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兩部分組成。

  1.消化道

  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和大腸、肛門組成。

  (1)口腔:口腔內有舌和牙齒。

  ①牙齒:牙齒是人體中最堅硬的器官,可分為門齒、犬齒和臼齒。

  A、結構:

  。牙根:牙槽里的部分。

  牙頸:稍細的部分,外包牙齦(口腔粘膜的一部分)。

  牙冠:表面覆蓋著乳白色的釉質,是人體結構中最堅硬的物質,損壞后,不能再生。

  B、功能:其中門齒可咬切食物,犬齒負責撕裂食物,臼齒負責研磨食物。

  C、其他:人的一生有兩副牙。一是乳牙, 20個;二是32個恒牙,28~32個。

  ②舌:是口腔中一塊肌肉質的結構,主要的功能是攪拌食物、輔助吞咽,此外還與發音和辨別食物的味道有關。

  (2)咽:進食與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道:

  食道位于咽與胃之間,長約25厘米,可以依靠肌肉的蠕動,將食物推入胃。

  (4)胃

  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左上方。胃壁的結構可以分為四層(借助掛圖講解),由內向外為:粘膜、粘膜下層、肌肉層、漿膜。胃壁的平滑肌十分發達,從而使胃的收縮強而有力。胃上端與食道相接的部分,稱為pen 門,胃下段與小腸相接,稱為幽門。在幽門部的管壁內,有一圈特別發達括約肌,能控制食物通過。

  胃的主要功能是:暫時儲存并初步消化食物。不同食物在胃里的儲存時間各不相同,混合性食物一般4~5小時。空腹時,胃壁肌肉維持一定程度的緊張。故每5小時左右進食一次。

  (5)小腸

  小腸是消化道中最長的部分,大約有5~6米,內表面有許多環形皺襞。小腸起始部相當于十二手指并列的長度,故稱十二指腸(結合掛圖見講解),小腸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除了長度的原因,還有其它一些適應性特點,后面會學習到。

  (6)大腸

  大腸較小腸粗大,長度約1.5米,可分為盲腸,結腸與直腸三部分(利用掛圖講解)。

  在大腸的起始端(與小腸相連接處),有一向下突出的盲囊,稱為盲腸,其盲端又有一指狀的突起,即闌尾。盲腸和闌尾在人體都是退化的器官。大腸有一定的吸收功能。

  (7)肛門

  是食物殘渣排出體外的通道。

  2.消化腺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胰臟、肝臟、胃臟和腸腺。均可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

  (1)唾液腺

  有三對,分別是腮上腺、頜下腺、舌下腺,均有導管將所分泌的唾液輸入口腔。成人每天分泌1~1.5升,唾液中含有的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成為麥芽糖。另外,唾液中還含有溶菌酶,有殺菌作用。

  (2)胃腺

  胃腺是胃壁粘膜內陷形成的,可以分泌胃液(主要由鹽酸和胃蛋白酶構成),能初步消化蛋白質。

  (3)腸腺

  腸腺是小腸粘膜中的微小腺體,分泌腸液,呈堿性,含有消化淀粉、蛋白質、脂肪的酶,成年人每日分泌腸液約1~3升。

  (4)胰腺

  位于胃的后方,是一條狹長而扁平的腺體,靠近胃與十二指腸。分泌的胰液,經胰管注入十二指腸。胰液呈堿性,含消化蛋白質、淀粉和脂肪的酶。

  (5)肝臟

  肝臟是人體的消化腺,位于膈肌之下,腹腔的上方偏右,成人肝臟重1.5千克。肝臟能分泌膽汁,呈堿性,雖然不含消化酶,但可幫助脂肪的乳化,使脂肪變成脂肪微粒。肝細胞分泌的膽汁,均先運到膽囊中暫存,待有食物進入十二指腸,引起膽囊的收縮,把膽汁擠壓出來,經總膽管注入十二指腸總膽管的末端與胰管合并而共同開口于十二指腸,該處也有括約肌的控制,平時緊縮,在進食時才會舒張而打開,使膽汁和胰液經此流入小腸。

  另外,肝臟還能在蛋白質、糖類、脂肪代謝中起到重要作用,并能解毒等等。

  板書:

  二、食物消化的結構基礎——消化系統

  (一) 消化道

  1、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

  (1)口腔:牙齒咀嚼;舌攪拌

  (2)咽:進食與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管:

  (4)胃:暫存食物,初步消化

  (5)小腸:長5~6米,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

  (6)大腸:長1。5米,有一定吸收功能

  (7)肛門:排出食物殘渣

  2、消化腺

  消化腺

  開口

  所分泌的消化液

  含有的消化酶

  唾液腺

  口腔

  唾液

  消化淀粉的酶

  胃腺

  胃腔

  胃液

  消化蛋白質的酶

  小腸腺

  小腸腔

  腸液

  消化淀粉、蛋白質、脂肪的酶

  肝臟

  小腸腔

  膽汁

  不含酶

  胰腺

  小腸腔

  胰液

  消化淀粉、蛋白質、脂肪的酶

  教學設計示例

  第3課時:

  <本課時內容引入>:看錄像(媒體素材中《消化和吸收》的片頭),提出問題

  具體設計如下:

  1、利用“動畫片”復習引入,提出問題。

  課上首先讓學生看一段動畫片后回答問題——這段動畫片講述了我們前面學過的哪點知識?動畫演示的是一個小男孩想把一個體積很大的家具搬進屋子,但搬不進去,他動了腦筋后將大家具拆成小件,就一件一件地搬進了屋子。這段動畫形象地表明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只有轉變為小分子物質,才能進入細胞即“食物為什么消化”的道理,學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學習興趣也開始萌動。隨之提出:“‘拆’的過程在哪個結構中進行?”的問題,學生很輕松地答出:“消化系統”。此時剩下的,也是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就呈現出來了:“‘拆’(大分子物質轉變為小分子物質)是怎樣進行的呢?”學生的“胃口”被調動起來,興趣高漲。

  2、利用已有知識聯系生活實際,做出假設。

  在明確了課題之后,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當天吃的早餐,再讓學生將其歸類:如面包、肉包子的皮兒、粥主要成分是淀粉;雞蛋、牛奶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肉包子的陷兒、牛奶里含有脂肪。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課題: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淀粉、蛋白質、脂肪是怎樣被消化的。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已有知識對其做出合理的假設。由于學生已有了“食物為什么消化”和“食物消化的結構基礎——消化系統”的知識,做出假設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的。找幾個小組匯報后,將學生所說的消化過程進行歸納:在牙齒咀嚼、胃腸蠕動的作用下,食物可以由較大的體積轉變為較小的體積,但大分子物質仍然是大分子物質,這個過程屬于“物理性消化”;與此同時在口腔、胃、小腸里食物會與消化液混合,在酶的作用下,大分子的淀粉、蛋白質、脂肪會轉變為小分子物質,這個過程屬于“化學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學生是很容易想象的,而化學性消化是難以想象的,“我們能看到人體內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轉變為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嗎?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識技能設計實驗模擬人體內發生的這個過程呢?”利用問句將這節課的重點指出來,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

  3、設計并完成體外實驗模擬體內消化過程,解決問題。

  (1)確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質:

  由于4人一個小組,要想在課上通過實驗解決三種大分子物質的消化問題是很難實現的,每個小組確定一個問題,10個小組研究的問題各不相同,再進行實驗結果的交流匯報效果會比較好。因此在參與小組討論的時候我鼓勵學生選擇不同的研究對象,學生根據自己小組成員的興趣、能力確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質。

  (2)設計實驗,初步定出設計方案:(可以參考閱讀資料,或找老師幫助)

  對于大分子物質的檢驗方法學生了解的較少,多數學生只知道淀粉遇碘酒變藍,因此給學生準備了一份書面的閱讀材料,里面介紹了一些關于大分子物質的特性、檢驗及一些關于酶的知識,學生通過閱讀,選擇利于自己工作的內容,再給予一定的加工,初步定出實驗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選擇性、能動性都得到了鍛煉,教師只是一個指導者,也許連指導者都算不上,就是學生中的一員。

  (3)交流設計方案,修改、完善實驗方案:

  不同的小組,就算研究的問題相同,實驗設計思路也各有千秋,讓一些小組起來匯報,由學生進行評價,找出優點和不足,教師再給予恰當的點撥,學生再次修改實驗設計方案,讓其趨于可行。在這個過程中,特別是學生相互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創造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體現。

  (4)進行實驗(等待過程中預期實驗結果)

  在學生確定了實驗方案后,首先要自己選擇實驗用具。教師事先按研究的大分子物質不同準備了不同的實驗材料及用具,與一種大分子物質相關的放在一個實驗盤中,學生領取了實驗盤后,要按自己的設計進行選擇。學生的選擇性、主動性得到了鍛煉。在接下來的實驗中,小組成員間的分工合作是由學生自主操縱的,每一位組員都得到了適當的鍛煉,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了加強,真正從自己學的過程中體會到了自己的價值,肯定了自己的能力。

  4、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通過實驗,學生親眼看到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被分解成了小分子物質,盡管沒有進行檢測,但已經可以說明一定問題,即:一定條件下,消化酶作用于大分子物質,使其分解為相應的小分子物質了。

  以上過程也可用較保守的方式講解:教師做演示實驗,然后和學生一起總結。

  1.口腔內的消化:

  食物入口,首先要經牙齒咀嚼、切斷、撕裂、磨碎,使食物和消化液接觸。口腔中的舌的味覺可避免吃下有害的物質,在咀嚼食物時,又可借助舌的運動,將食物與唾液拌和成食團,以便吞咽。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將淀粉消化為麥芽糖。但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存在時間短,所以,只有部分淀粉變成麥芽糖。如果咀嚼時間長,你會發現人口的饅頭和米飯變甜,就是這個原因。

  食物經咽吞下,食道受到食團的刺激,管壁的肌肉自上而下地擴張和收縮,交替活動,稱為蠕動。將食團逐步向下推擠,推至食道下端,胃的括約肌舒張,食物進入胃。

  2.胃內的消化:

  食物進入胃內,唾液淀粉酶是否還能繼續消化淀粉?不行,因為胃液是酸性的,影響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所以,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

  食團進入胃后,胃的肌肉收縮、蠕動,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與胃蛋白酶結合,在酸性條件下,胄蛋白酶活動,將食物中的蛋白質分解為多肽。食物在胃內停留數小時后,破消化為粥狀的食糜。隨胃的蠕動,進入小腸。

  3.小腸的消化

  食物進入小腸后,進行最完全的消化和吸收。食物在小腸內,小腸蠕動,推動食糜前進,同時將消化液與食糜充分混合。包括膽汁、胰液和腸液。而這些堿性的消化液也與食糜的酸性中和,發揮作用。

  進入小腸的食糜,含有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質和多肽,經由胰蛋白酶的作用,將之分解為分子較小的多肽,然后在肽酶的作用下,徹底分解,產生氨基酸。

  胰淀粉酶接替唾液淀粉酶的未完成的工作,把尚未消化的淀粉分解為麥芽糖,進一步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為葡萄糖。

  脂肪的消化,主要是靠膽汁的乳化作用。因為脂肪不溶于水,不易被水溶性的脂肪酶所分解,但膽汁可以乳化脂肪,使脂肪分散為許多小滴而散布于水中,加大酶的接觸面積,在腸脂肪酶和胰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被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

  板書:

  三、過程

  (一) 物理性消化:牙齒咀嚼、胃腸蠕動

  化學性消化:

  或者是:三、過程:

  探究活動

  探究胃液對蛋白質的消化作用

  [問題] 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質需要什么條件?

  [假設] 胃蛋白酶需在酸性、溫度為37℃環境條件下消化蛋白質

  [實驗設計]

  (1)材料用具:雞蛋;燒杯,試管,試管夾,滴管,量杯,玻璃杯,天平,角匙,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玻棒,溫度計,火柴,特種鉛筆,石蕊試紙,開水,冰水(或冷水),濃鹽酸,3%鹽酸,10%氫氧化鉀(氫氧化鈉)溶液,胃蛋白酶,食鹽。

  (2)實驗方法:通過進行對比實驗,比較胃蛋白酶在37℃酸性環境和胃蛋白酶在37℃中性環境以及胃蛋白酶在高溫和0℃環境下,消化蛋白質的情況。

  (3)預期:如蛋白酶確實需要37℃酸性環境,則該環境中的蛋白花與蛋白酶混合后就會消失,溶液就會變得透明,其它環境中的蛋白花溶液應該沒有反應。

  (4)實驗過程

  ①制作蛋白花。取一個雞蛋,把蛋白倒入燒杯中,加入1克食鹽和少許清水,用玻棒攪勻,然后注入150毫升80~90℃的熱開水,沖成白色的蛋白花。

  ②制人造胃液。稱取0.2克胃蛋白酶粉末,溶于100毫升的水中,再加入10毫升3%的鹽酸,配制成人造胃液,貼上標簽。(或者把新鮮的豬胃沖洗干凈,切碎或用刀刮下粘膜放入廣口瓶里,加入5毫升濃鹽酸,即制成同樣含有胃蛋白酶的胃液)。

  ③制中和胃液。取1份胃液,逐滴加入10%氫氧化鉀或氫氧化鈉溶液,攪拌均勻,邊滴加邊用石蕊試紙測定,直到制成中性的中和胃液。

  ④取4支試管,編號。先在每支試管中各加入少許等量的、已冷卻的蛋白花,然后,在1號試管和4號試管中分別加入等量的人造胃液。在2 號試管里加入等量的中和胃液。在3號試管里加入等量的已煮沸的人造胃液。輕微搖蕩4支試管,使各試管中溶液充分混合,成為混濁的蛋白花液。

  ⑤ 將1~3號試管放入盛有37℃~40℃溫水的玻璃杯中(隨時添加開水的方法,來維持杯中的水溫)。把4號試管放入盛有冰水或冷水的玻璃杯中,經5~10鐘后,取出4支試管,觀察試管中溶液的變化。結果如下表:

  試管

  加入物質

  溫度

  實驗結果

  蛋白花+等量人造胃液

  蛋白花+等量中和胃液

  蛋白花+等量煮沸人造胃液

  蛋白花+等量人造胃液

  37℃

  37℃

  37℃

  0℃

  蛋白花消失,溶液呈透明狀

  蛋白花沒發生變化蛋白花沒發生變化

  蛋白花沒發生變化

  [實驗結果] 根據上面的實驗可以看出

  ①第1號試管內蛋白花消失,溶液呈透明狀。說明胃液中含有的蛋白酶在與人體正常體溫接近的37℃左右的酸性環境里,能把蛋白質分解成溶解于水的多肽。

  ②第2號試管的蛋白花沒有發生變化,說明胃液不適于中性的環境;

  ③第3號試管內蛋白花沒有發生變化,說明胃蛋白酶經煮沸后已經被破壞了,失去了活性,不能消化蛋白質。

  ④第4號試管蛋白花沒有發生變化,說明溫度過低,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影響了蛋白質的消化。

  [實驗結論] 根據實驗結果,證明胃蛋白酶適合在酸性環境和37℃范圍消化蛋白質

七年級生物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識:

  (1)說出皮膚的結構組成,并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些術語;

  (2)理解皮膚的排泄功能。

  2.能力:

  (1)運用顯微鏡觀察皮膚的結構,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區分能力;

  (2)在教學創設的情境中,培養創新意識和發散思維能力;

  (3)通過學習切實體會皮膚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增加生活常識和技能,并學會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初步培養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通過課堂中開展的活動,培養快速處理信息,靈活進行口頭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顯微鏡觀察了解皮膚結構的方式幫助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待和分析問題。

  (2)通過對皮膚結構和衛生保健知識的學習,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充分認識生物學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3)通過介紹我國有關科學技術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皮膚與汗液分泌。

  課時:一課時。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項功能,與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聯系緊密。但由于教材將本節安排在“人體廢物的排出”這章進行介紹,所以教學設計中應以排泄功能為主線來介紹皮膚的結構與功能。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皮膚的結構”,雖然在顯微鏡下較易觀察,但學生可能不易區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需要教師點撥引導;“皮膚的排泄功能”部分,由于學生對“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是本節課的難點,可以借助CAI。

  本課教學先以學生們較熟悉的宏觀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為類比使學生了解人體代謝廢物及時排出的重要性。同時提問“人體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排出體內代謝廢物?”

  [學生回答]①通過呼吸系統以氣體的形式排出體外;

  ②通過泌尿系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③通過皮膚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借機回顧前面學習的兩種排泄途徑,同時引入今天“皮膚”的內容。

  【新課導入】師:有人說:“皮膚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張嘛”(以輕松的話題開局)那么,同學們能不能列舉一些描寫皮膚的詞句?(請同學列舉)

  學生爭相發言:白皙、黝黑;皮厚如墻;油光滿面;汗流滿面;“白里透紅,與眾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教師含笑而言:剛才同學們列舉的詞句十分生動有趣(給以肯定),可是細細想來,這些詞句中,還隱含著關于皮膚的一系列問題(話題急轉),比如,皮膚常年暴露在外,接觸許多細菌,為什么不腐爛變質呢?有人膚白勝雪,有人皮黑似炭,人體的膚色為何會有不同?長“青春痘”是什么原因?人為何會出汗?(一連串發問,引起學生思考)這些無疑都與皮膚結構有關!

  一、皮膚的結構

  [活動]觀察皮膚的結構

  (1)學生觀察顯微鏡下皮膚切片,獲得有關皮膚結構的感性認識;

  (2)對照大屏幕上皮膚構造圖,辨別皮膚各組成部分;

  (3)出示3個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學生有意識的進行觀察探究:

  ①皮膚有哪些結構?

  ②皮膚各部分結構有什么特點?

  ③推測各部分結構功能。

  [注意事項]①教師巡視指導;

  ②請學生注意物鏡與載玻片的距離,以防壓碎;

  ③觀察完后,交回切片顯微鏡,做好實驗收尾工作。

  請學生對照屏幕上的皮膚結構示意圖,說出皮膚的結構和細胞排列特點,推測有何功能。展示課件,小結皮膚的結構,并引導學生由結構認識功能。

  皮膚的結構:表皮--角質層,生發層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下面是一篇初一年級第二學期生物教案,歡迎各位老師和學生參考!

  學習目標:

  1、描述根的生長和枝條發育的過程。

  2、運用測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長最快的部位。

  3、了解枝條的生長過程。

  知識回顧

  1種子萌發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粒種子萌發時,首先要吸收_____。_______或_____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______________________。隨后,________發育,突破種皮,形成_____。胚軸伸長,胚芽發育成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幼根的結構有哪些?

  2、芽的結構有哪些?

  3、什么是居間生長?

  自主學習

  1、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______。

  2、根的生長一方面要靠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___________。

  3、萬千枝條及其綠葉都是由_____發育成的。芽在發育的時候,分生組織的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條,它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組成,枝條上的_____又能發育成新的枝條。

  4、小麥、水稻、竹子等一些植物,可以通過_____使莖急劇長高。

  5、“小麥清明拔三節,新筍一夜成高竹”就是對_________的形象描述。

  當堂練習

  《基礎訓練》P15—P18

  植株的生長導學案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運用觀察的方法探究植物莖的生長過程,并能用相關的知識解釋。

  2、讓學生知道年輪形成的簡單過程

  3、知道植物的生長離不開無機鹽。

  知識回顧:

  1、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

  2、根的生長一方面要靠分生區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伸長區___________。

  自主學習

  (小組完成實驗,按1——3步驟進行)

  1、取一段柳樹的枝條,肉眼觀察看它有幾部分組成。

  2、用解剖針扎一扎橫切面上的質部和髓,試試哪部分最堅哽哪部分較疏松?

  3、用手剝一剝樹皮,試一試能不能剝掉,剝去樹皮后用手摸一摸內側有什么感覺?

  探究釋疑,合作交流

  4、木本植物莖的結構以及形成層的特點。

  5、什么叫年輪?年輪是怎樣形成的?我們怎樣推測樹木的年齡?

  6、植株的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有哪些?缺乏時會怎么樣?

七年級生物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探究種子成分的實驗,理解種子含有哪些成分。

  2、初步學會測定種子成分的實驗方法。

  能力目標

  通過了解鑒定種子成分的基本方法,并親自動手操作完成鑒定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理解種子的成分,初步樹立生命是物質的基本觀點。

  2、通過實驗,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教育。

  教學建議

  一、知識體系圖解

  二、教材分析

  1、本節的重點是要通過種子成分的分析,讓學生了解到種子內貯存著大量的有機物,它們是胚進行發育所必需的營養物質。所以,做好有機物成分的鑒定實驗,使學生看到明顯的實驗結果是本節課的關鍵,雖然這些鑒定實驗都比較簡單,但應該讓學生通過對日常生活經驗的分析,做出假設,并設計實驗。

  2、本節中出現了"無機物"和"有機物"這兩個概念。但由于初一學生對化學知識知道甚少,所以在講解時只能做淺顯的解釋,但又不能違背科學性原則,所以這是一個難處理的問題。可以利用一些實物讓學生直觀的了解有機物和無機物的最本質的特點和區別,以便讓學生在后面的實驗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3、由于實驗內容較多,所以必須安排好學生的分組實驗,盡量不要只做演示實驗,這樣會使學生失去參與的機會,實驗效果不理想。

  三、教法建議

  1、通過"實驗八"探究種子的成分,認識有機物和無機物各有什么特點。

  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教師應采用歸納法總結出兩類物質:無機物和有機物,并講清概念。教師還可舉出幾種學生日常生活中比較熟悉的物質,來區別無機物和有機物。

  讓學生明確認識某種物質是否是有機物,必須有兩個條件:主要的是加熱后是否能成碳,其次是是否燃燒。因為有的物質(如鎂),雖然能燃燒,但加熱以后不能成碳,所以不屬于有機物。

  2、在"探究種子成分"的實驗中,檢驗小麥種子是否含有水分的操作中,應注意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幾點:

  (1)試管夾要夾在試管口近端,這樣才不影響觀察;

  (2)試管要干燥,這樣才有說服力;

  (3)小麥在試管底部要散成一斜面,烘烤部位要局限在有小麥的區域內,可緩慢晃動,以求小麥受熱均勻。

  (4)試管需保持水平或口稍向下傾斜,這樣管壁上出現的水珠才不會流向管底,不會引起試管爆裂;

  (5)烘烤時間不宜過長,否則種子就會發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試管壁上,不易洗掉。

  3、在"探究種子成分"的實驗中,檢驗小麥種子是否含有無機鹽的操作中,應注意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幾點:

  (1)要將小麥事先泡軟,便于鐵絲穿扎。注意用力不要過猛,防止扎手;

  (2)燃燒后,鐵絲很燙,要避免燙傷手和燙壞桌面,應及時放一解剖盤中,或晾涼了再放到桌面;

  (3)小麥種子不易完全灰化,要使它完全灰化,需要較長的時間

  4、聯系實際,利用課本上提供的實驗原理、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驟,探究當地常見植物種子的成分的比例特點。認識常見的農作物種子中各以哪種成分為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探究種子成分的實驗

  難點:

  1、明確無機物和有機物的概念。

  2、通過對種子成分的分析,了解種子內貯存著大量有機物,是胚進行發育所必需的營養物質。

  手段:以學生探究實驗并分析結果的方式為主的教學方法。

  設計思想:

  從生活實際入手,對種子所含的成分進行分析,制定實驗方案,并完成實驗及結果分析。學生以實驗小組為單位,完成實驗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一些食品包裝袋,利用實物投影向學生展示其有關成分的`說明。介紹在我們生活中所吃的食物含有許多成分,引導學生思考在植物的種子中是否也含有同樣的成分。

  二、講授新課:

  (一)實驗:探究種子的成分

  1、組織學生分析生活中所接觸到的食物中有可能存在的成分,這些成分用什么方法可以鑒定出來,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組織學生設計實驗方案

  3、強調實驗注意事項:

  鑒定種子中含有水分的實驗中:

  (1)試管夾要夾在試管口近端,這樣才不影響觀察;

  (2)試管要干燥,這樣才有說服力;

  (3)小麥在試管底部要散成一斜面,烘烤部位要局限在有小麥的區域內,可緩慢晃動,以求小麥受熱均勻。

  (4)試管需保持水平或口稍向下傾斜,這樣管壁上出現的水珠才不會流向管底,不會引起試管爆裂;

  (5)烘烤時間不宜過長,否則種子就會發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試管壁上,不易洗掉。

  鑒定種子中含有無機鹽的實驗中:

  (1)要將小麥事先泡軟,便于鐵絲穿扎。注意用力不要過猛,防止扎手;

  (2)燃燒后,鐵絲很燙,要避免燙傷手和燙壞桌面,應及時放一解剖盤中或晾涼了再放到桌面;

  (3)小麥種子不易完全灰化,要使它完全灰化,需要較長的時間

  鑒定淀粉和蛋白質的實驗中:

  (1)面團不要過大。

  (2)一直要到紗布中沒有乳白色物質滲出,才可停止。

  4、指導學生按要求完成實驗,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5、組織學生填寫實驗報告

  (二)總結種子的成分:

  1、講解:有機物和無機物的概念及特征。

  2、根據實驗的結果,總結:

  3、提出問題:

  (1)芝麻種子和小麥種子中是否都含有脂肪?

  (2)如果芝麻種子和小麥種子中都含有脂肪,為什么用芝麻種子做為實驗對象,而沒有用小麥種子呢?"

  組織學生發言

  總結:(出示不同種子成分的結構圖或表格)

  植物的種類不同,所以各種成分的含量也不相同。在干燥的種子里,有機物總是比無機物多。

  板書設計:

七年級生物教案9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第四冊教材的開篇語——《生物的命名和分類》。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學習簡單、必要的生物分類是十分有用的,這也能夠培養他們在今后的學習、研究中更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生物的命名和分類也是本章節《生物的多樣性》的基礎知識,有助于學生對后面知識的理解。

  學情分析、設計思想:

  本章內容以概念為主,不容易記憶和理解。因此選區大量資料作為引導,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同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自己對生物進行分類,也可以考核學生的理解情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讓學生知道生物命名的正確方法,理解命名的意義

  讓學生初步了解生物分類的基本方法

  讓學生知道生物分類的等級、單位以及生物五界的名稱

  能力目標:

  通過對幾種常見動植物的分類,培養學生觀察、對比、歸類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生物命名和分類工作嚴肅性的認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生物分類的等級、單位以及生物五界的名稱

  解決方法:用舉例說明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

  難點:生物命名的正確方法,理解命名的意義

  解決方法: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

  教學媒體:

  圓白菜的圖片

  超市地圖

  各種生物的圖片

  板書設計

  第十四章生物的多樣性

  第一節生物的命名和分類

  生物的命名

  二名法=屬名+種名

  生物的分類

  分類依據:形態、結構、生活習性、親緣關系

  等級單位:界門綱目科屬種

  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人

  高低

  生物分類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動物界

  教學過程

  階段目標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媒體導入

  (利用生活實際引起興趣)講述:我想大家一定都跟爸爸媽媽去買過菜吧,那對我我們常吃的蔬菜名稱一定都很了解了。提問:那我說一種蔬菜名看你知道不知道是什么?——連花白思考回答講述:很多同學都沒聽說過吧,看看圖片我想你應該知道是什么了吧。這就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圓白菜。可是這個稱呼也只是北京人對它的叫法啊,可陜西人就叫他連花白。還有很多其他的蔬菜水果也有這個問題啊。世界上的生物物種已經被記載的有150萬種,可以確定的是,至少有兩倍于此的物種未被記載,由此可以推斷,世界上物種約有500萬種。名稱的問題在生活中好像不算是什么小事,可這會給科學研究帶來非常大的麻煩的。演示圓白菜的圖片設問:你能不能想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思考回答講述:正如大家所說,給它們一個科學、統一的名稱,同時將他們分類,就可以便于科學家管理了。板書:第十四章生物的多樣性

  第一節生物的命名和分類生物的命名提問:想一想媽媽讓你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你是怎么找到你想要買的商品的?思考回答演示超市地圖講述:超市里的工作員把商品都分類擺放了,便于我們快速的找到他們。讓我們來試一試吧提問:請你快速地說出在超市的哪個部位找到這兩件商品,為什么?思考回答講述:盡管它們的名字很相似,但我們大家能很快找到它們的依據什么呢?我們的生活常識告訴我們它們不屬于一類,所以要從不同的歸類中找。提問:可是要是沒有這樣生活常識的人在他去超市時怎么幫助他們呢?告訴他們在哪一類中找講述:同樣的道理,我們在給生物命名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利用這個辦法呢,現說是哪一種再說是什么。這種命名的方法就是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創立的“二名法”。根據“二名法”,生物的學名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屬名,代表它的分類,第二部分為種名,代表它叫什么。而屬名和種名都必須使用拉丁文斜體來表示。

  我們看看書上第2頁的例子,你總結一下生物的學名都有哪些要求。(屬名首字母大寫)生物的分類提問:我們現在知道了生物的學名是怎么來的了,那我有一個新的問題了——既然學名是由屬名和種名和在一起組成的,那這個屬,也就是他們的分類是怎么劃分的呢?你覺得應該以什么為依據將生物劃分成類呢?討論演示各種生物的圖片講述:大家講生物劃分的時候都考慮了哪些因素?應該有生物彼此之間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自然特征上的相似程度,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親緣關系。

  瑞典科學家林奈由于在世界上首次創立生物命名系統,因而被譽為現代生物分類學的奠基人。閱讀:請你閱讀P5的“閱讀”,請你說說:

  林奈當時把生物界分為了幾個部分?

  在他劃分的每個部分里又分出了哪些更細小的單位?

  他的不足之處是什么?

  動物界和植物界

  綱、目、屬、種

  人為分類,還不夠精確和科學講述:科學家在長期的研究中也發現了林奈的`分類還不夠科學,于是科學家不斷的研究分析,根據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親緣關系將他們做了更細致的劃分。

  我們現在采用的生物分類系統包括七個等級:最高的單位是界,其下依次為門、綱、目、科、屬、種。重視分類的最基本單位,單位的級別越高包含的種就越多。

  以我們人類自己為例,我們屬于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人。現代生物分類的發展講述:我們人類只是動物界中非常渺小的一個物種,而動物也只是生物的一部分而已。19世紀以后,生物學在不斷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生物除了有動物植物之外還有一些既不屬于動物界也不屬于植物界的生物。一些研究生物分類的科學家、學者將這個龐大的生物類群進行了分類,但是很多觀點并不統一:從林奈的二界系統到達爾文的三界系統,再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外國學者提出的五界系統,再到我國生物科學家提出的六界系統,總之,隨著人類認識世界的手段方法的不斷提高,借助電子顯微鏡技術的不斷成熟,對生物的分類也是越來越細。我們所學習的是簡化了的五界系統: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動物界。病毒不具有完整的生物結構,但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實在存在并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許多科學家認為病毒應單獨建立一個病毒界。結束(開放式結束)講述:我想現在大家對于生物的分類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生物命名的原則和分類的等級和單位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那生物分成的這五類一級病毒都有哪些特點,我們將依次向大家介紹附錄1:人為分類法和自然分類法

  人為分類法:是人們從自身需要出發,根據生物的形態、結構、功能、習性、生態或經濟用途等方面進行分類,不考慮生物彼此之間的相似程度和親緣關系。例如將生物分為陸生生物、水生生物和沙生生物。或將植物分為糧食作物、油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等。

  自然分類法:是利用現代自然科學的先進手段,從比較形態學、比較解剖學、古生物學、生物化學和生物生態學等不同角度,反映生物界自然演化過程中生物彼此間親緣關系的分類系統,既符合生物系統發育的原則。這是因為系統發育的親緣關系是生物進化過程的實際反映。所謂系統發育是指任何分類單位的起源,即進化的親緣關系。

  附錄2:人科

  物種分類:脊椎動物-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獸亞綱-真獸次亞綱--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猿亞目)--人科---

  分類簡介:體毛退化,身體直立,手足分工,前肢解放出來成為勞動的器官,后肢支持身體和擔任行走功能。大腦高度發達。人次分類地位上屬于人科人屬人種,全世界人類都屬一種,即現代人。人和類人猿有著共同的祖先,他們的共同祖先是1—2千萬年前生活在熱帶森林中的森林古猿。人是由猿進化而來,但又本質上區別于一切動物:人類的手轉變成為勞動器官,能制造工具,有語言,能進行邏輯性的思維和過著社會性的生活。

  附錄3:丹頂鶴在動物界的分類地位

七年級生物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夠表述根尖外形及根毛特點。

  2、準確描述根尖各部分結構及其功能,明確相鄰各部分之間的聯系。

  能力目標

  通過組織學生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結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并使學生使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植物組織的動作技能達到熟練水平。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根尖各部分結構的聯系以及各部分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使學生接受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與科學方法論的教育,體會到生物體是統一整體并處于發展變化之中。

  教學建議

  一、知識體系圖解

  二、教材分析

  1、"根尖各部分結構和功能"是本節的重點知識。眾所周知,植物體的根是由根尖發育而成的。根尖為什么能夠發育成根,這與其結構緊密相關。而根尖的結構特點又決定了根尖的功能。根尖的功能又決定著整株植物的生與死。所以,只有掌握了根尖的各部分結構和功能,才能更好地了解根和根的功能,為后續知識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礎。

  2、"識別根尖各部分細胞結構特點及其相應的功能"是本節的難點知識。教材中的插圖或掛圖都是根的結構模式圖,而顯微鏡下觀察的根尖細胞結構,大多是不規則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根尖細胞結構時,把書本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認清顯微鏡下根尖各部分的結構特點。避免學生對細胞結構的認識趨于模式化。這樣更有利于訓練學生掌握知識的靈活性。

  3、在根尖的各部分結構的教學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容易把根尖的四個部分看成是界限分明的,而不是互相連續的。這就應該在最后研究根尖的發展變化的時候,指出根尖的四部分是互相連續的,各部分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界限,各部分是依次向前發展變化的。最后,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根尖的四個組成部分是由分生區的細胞經過細胞分裂、細胞生長和細胞分化而形成的,使學生既復習了已經學過的知識,又形成了根尖是發展變化的動態觀點。

  三、教法建議

  本節課可以通過實驗觀察、分析,按照由整體到局部,由宏觀到微觀的順序讓學生了解根尖的結構及功能。

  課前利用小麥或其他植物,使其萌發并長出數條幼根。在課上先指導學生用肉眼觀察根尖,教師要指出從根的尖端到長有絨毛的一段根就是根尖,同時要求學生觀察一下根尖以上的部位,弄清根尖在一條幼根上所占比例的大小。幫助學生從根尖的外形上區分各部分的形態、色澤等特點,如:根尖尖端處稍帶黃色的帽狀結構是根冠;根冠內部一團稍稍發暗的部位是分生區;分生區以上白色、表面光滑的部位是伸長區;伸長區以上長有根毛的部位是成熟區。在成熟區的上端,還可以看到已經枯萎的根毛。

  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結構時,教師要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進行觀察,并配合使用掛圖或投影,幫助學生掌握根尖各部分細胞的結構特點,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各部分的功能。

  在進行顯微觀察時還要指導學生注意兩點:(1)學會邊觀察邊移動載玻片的技能;(2)正確認識永久切片的顏色。學生在觀察經染色的永久切片時,教師要告訴學生永久切片一般都要進行復雜的染色過程,使不同的組織、細胞或細胞內的不同結構呈現不同的顏色,防止學生產生"植物器官組織就長成五顏六色"等誤解。

  在本節中,不僅要了解根尖各部分的結構和功能,還應該讓學生了解根尖的生長、發育與根生長的關系。但是根尖的生長和發育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在這個動態的發展中,植物的根也就形成了。這一變化過程,如果單*教師講解,對于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用教具制作根尖生長活動圖片或利用多媒體制作根尖生長的動畫,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這種動態的變化。

  在研究過根尖的四個部分以后,還要研究成熟區以上直到莖的基部的結構,在這里出現了“導”這一名詞。學生初次接觸到導管這一名詞,不太容易透徹理解,教師可以用一根玻璃管來表示導管,管內貼上螺旋排列的有色紙條來表示導管內壁的加厚花紋,這樣可以形象地表示出導管的結構特點和這種結構是有利于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根尖的各部分結構和主要功能。

  難點:根尖的發展變化規律

  手段:學生觀察、分析與講解相結合

  設計思想:

  本節的內容相對來講,需要識記的內容較多,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對照課本內容自學根尖的各部分結構及功能。而對于根生長的現象,則需要通過圖像等資料讓學生有感性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提問:"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教師在學生回答后小結,并引入新課:

  根有固著植物于土壤中,并且能夠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根為什么能夠從土壤中吸收這些營養物質呢?這應與根的結構有關。那么,根的結構是怎樣的呢?這就是我們本節課所要研究的問題。

  二、講授新課:

  (一)根尖的結構:

  1、組織學生完成根毛和根尖的結構的觀察。

  (1)肉眼觀察植物的幼根,講解根尖的定義,及根尖占根的比例。

  (2)用放大鏡觀察根尖的顏色及形態,以及根尖可分為幾部分。(從外形特征上看,一般可確定出根冠、成熟區、以及二者之間的部分。但可以不給出具體名稱,只要求學生能說出形態特征即可。)

  (3)指導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根尖的永久縱切片,并對照課本58—59頁內容學習根尖各部分的細胞結構特征及功能。

  (4)指導學生列表總結

  (5)指導學生重點分析成熟區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之間的關系:大量的根毛使植物吸收面積大大增加,因此成熟區是根尖各部分結構中最主要的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

  (6)利用錄像或動畫課件展示根尖動態的生長變化,指導學生認識根的生長過程與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的結果。

  (二)成熟區及其上部的結構:

  1、繼續讓學生觀察植物的幼根,指導學生觀察根尖以上的部分。

  2、講解:

  成熟區以上的部分,根毛脫落,失去吸收能力。其中部一些細胞的細胞質和細胞核逐漸消失,上下細胞失去細胞壁形成中空的導管。

  3、通過顯微投影或圖片,讓學生觀察不同的導管。(講解導管是由死細胞構成,與莖和葉中的導管相連)

  三、反饋:

  提問:"當把花卉移栽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保護根尖)

  板書設計:

  第二節根的結構

  一、根尖的結構:

  二、成熟區及其上部的結構:

  1、根毛消失

  2、內部有導管

  探究活動

  探究洋蔥根尖各部分細胞的形態

  目的要求:

  1、學會制作洋蔥根尖的臨時裝片。

  2、認識根尖各部分的細胞形態特點。

  3、練習使用顯微鏡。

  材料用具:

  洋蔥、顯微鏡、蓋玻片、載玻片、玻璃皿、剪刀、鑷子、滴管、吸水紙、稀碘液、清水

  方法

七年級生物教案11

  生物與生物學

  教學目標:

  1. 概述生物學的概念,舉例說出生物的生命現象和基本特征

  2. 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多媒 體展示圖片:

  ①螞蟻:好多好吃的哦!

  ②大雁:南方也是我的家!

  ③春芽:我也想長高哦!

  ④蜜蜂:花蜜是我的最愛!

  ⑤向日葵:我的笑臉總是迎向太陽!

  ⑥織布鳥:家的感覺真好!

  世界是如此的神奇和美 妙! 在自然界里,我們可以觀察到螞蟻覓食、 大雁南飛、春芽吐綠、蜜蜂采蜜、葵花向陽、小鳥的筑巢和覓食等等,這些都屬于生命現象。

  你能舉例說出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命現象嗎?

  一、生物的概念

  什么是生物?你能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生物的概念嗎?

  小結:生物是有生命的物體。

  思考:熊貓玩具是生物嗎?機器人是生物嗎?

  活動:火眼金睛辨識生物和非生物

  多媒體展示圖片:白頭葉猴、手上的細菌、水蚤、蘑菇、落葉、蟬蛻后的殼

  二、生物的基 本特征

  1. 生物大多都有細胞結構

  多媒體展示圖片:一只美麗的蝴蝶落在樹葉上

  一只美麗的蝴蝶落在樹葉上,雖然它們看起來那么的不同,但它們有 共同的特征。觀察圖片,說一說動物和植物相似的特征是什么?

  小結:生物體大多都是由細胞組成。

  2. 生物能生長和發育

  多媒體展示圖片和文字:一顆小小的檞果經過一段時間能長成一棵大橡樹,想一想幼苗是如何長成橡樹的?這個過程發生了哪些變化?

  多媒體展示圖片:葵花籽在適宜的條件下萌發、生長

  生物的另一特征是生長和發育。生長是變大的過程,如一粒向日葵種子萌發、生長,長出幼嫩的小葉,這就是生長。

  同樣,動物也要生長發育。如受精卵經過胚胎發育,長成胎兒。

  小結:生物能生長和發育。

  3 。 生物都需要營養物質和能量

  細胞要完成生長和發育等生命活動必須消耗能量 ,如此時的你正坐在教室里學習,不僅你的眼睛和大腦的細胞在工作,你的'胃腸細胞在消化食物,血細胞在體內運輸。若此時你受傷了,則會有一些細胞來“修補”這個創口。

  生物完成生命活動需要能量,能量又是從哪里來的呢?請同學們觀察下列一組圖片。

  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捕食

  小結:生物都需要營養物質和能量。

  4. 生物都能繁殖

  多媒體展示圖片:我要飄到遠方播種嘍!

  多媒體展示圖 片:①兩只鹿蛾在南天竺的葉子上交尾;②猴子:是媽媽哺育我長大!

  小結:生物都能繁殖后代

  5. 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

  人們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母生九子, 九子各不同”,這說明生物之間普遍存在著什么現象呢?

  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

  小結: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現象

  6. 生物都能適應和影響環境

  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

  小結:生物能適應和影響環境。

  舉例說出自然界中常見的生命現象,如螞蟻搬家、燕子銜泥、孔雀開屏等。

  舉例說出動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 物。說出生物是有生命的物體。

  說出機器人和熊貓玩具都不是生物。

  觀察圖片,思考、說出白頭葉猴、手上的細菌、水蚤、蘑菇是生物;落葉和蟬蛻的殼是非生物。

  觀察圖片,從圖片上獲取信息,動物由動物細胞組成,植物由植物細胞組成。

  說出生物體大多是由細胞組成。

  觀察圖片,說出生物能夠生長、發育。

  觀察葵花籽的萌發生長

  觀察圖片,說出動物以植物或別的動物為食,從中獲取營養物質。

  觀察圖片, 說出植物能夠繁殖后代

  觀察圖片,說出動物也要繁殖后代

  觀察圖片,說出生物能夠適應和影響環境

  7. 生物也要呼吸

  多媒體展示圖片:

  ① 伸伸懶腰,喘口氣;

  ② 樹:我也需要新鮮空氣;

  小結:生物都能呼吸。

  生物除了以上的特征還有哪些特征呢?

  師生共同歸納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大多都由細胞組成;生物能夠生長、發育;生物都需要營養物質和能量;生物都能繁 殖后代;生物有遺傳和變異現象;生物能適應和影響環境;生物能夠呼吸、排泄廢物等。

  多媒體展示視頻:生物的基本特征

  說出還有排泄廢物等。

七年級生物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章是七年級下冊的最后一章,該章內容對科學用藥、保障健康進行了探討。本章涉及的內容有家庭藥箱建立的原則,大眾用藥存在的問題,重點是科學用藥的方式、等。這些內容與的生活密切相關,通過經歷過的事例進行探討如何科學用藥,可以激發學的,通過讓學生收集和整理藥品標簽并引發討論,可以使學生在學的同時獲得一些終身的。通過科學用藥的常識性,讓學生了解和改進衛生方面的不良習慣,培養學生關愛自己和他人健康的意識。

  學生分析

  在平時的生活中,學生已經對藥物的使用和管理等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這為本章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 礎,通過的適當引導,對藥箱 的建立原則、治療感冒的某些不良做法(如超劑量服用)、某些藥的用藥時間、用藥方式,學生是可以通過思考找到答案的,而部分內容由于涉及到藥理知識,學生對此接觸較少 初一,因此需要的進一步講解,如頭孢霉素是一種抗生素,對病毒引起的感冒不起作用;藥物聯合使用會有不良反應;用果汁或茶水服藥為什么不科學等。

  設計理念

  (一)

  A.明確以學生為中心,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B.(1)基于構建主義的學習理論,安排了圖片、分析多個探究活動,組織討論,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學習,自己構建知識。

  (2)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倡導學生合作學習。

  (3)創設開放性,嘗試設計開放式的作業變“釋疑解惑”為“起疑生惑”。提出問題,建議學生自己尋找答案,有利于教師創造性的教和學生創造性的學。

  (4)通過大量課件展示、問題討論,增加感性認識,從而突出重點。

  (二)教法

  A.綜合啟發式教學:應用個性化處理的`網絡資源輔助教學,以問題解決為中心,通過多種方式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對有爭論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并可以發表不同的觀點,形成正確的評價觀。

  B.引導發現式教學:創設學生“有所發現”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交流、討論盡可能的參與到知識的產生、發展的過程中去,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獲取,以此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學法

  A.自主探究法:課前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收集藥品標簽和了解標簽中所包含的各種信息等活動,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感性知識,培養學生自主獲取課外知識的能力。

  B.交流討論法:依據學生的特點、邏輯推理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就 “科學用藥時間、服藥方式”、“營養藥多多益善嗎 ?”等問題展開討論,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營造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勇于陳述自己的觀點,鍛煉他們的邏輯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1.舉例說出一些常用藥的名稱和作用 。

  2.舉例說出常用藥的正確服藥方法。

  3.概述安全用藥的知識及急救方法。

  技能性目標:嘗試收集、處理資料。

  情感性目標:認同協同配合的團體協作精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課前一周指導學生收集家庭常備藥的標簽,保留有參考價值的,以備課上與同學交流、討論;教師準備課上用的課件,包括:導入(方案一)、家庭常備藥、家庭藥箱的建立原則、治療感冒的種種做法、服藥時間、服藥方式、營養藥多多益善嗎、想一想、錯誤的服藥方法。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提示和建議

  導入(方案一):

  動 畫展示(幻燈片一)

  觀看畫片,聯系生活密切相關的事,進入學習情境。 所有課件附在最后

  導入(方案二):

  生病吃藥,這是生活中的平常事,然而藥物能治病,也能產生不良后果。有資料顯示,我國有逾3億人濫用藥物,藥品不良反應已成為繼心臟病、癌癥、腦卒 之后的第四大殺手,全球死亡病例中,1/3屬濫用藥物造成的,由此可見,科學用藥以成為全球性的重大問題。

  由此引出本節課題“科學用藥,保障健康”。 領悟資料內容,進入學習情境。

  組織學生展示課前收集好的常備藥 標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統計。 各小組進行交流、討論,對收集的藥品標簽進行分類,統計出家庭常備藥的名稱,并將自己的統計結果與其他組進行交流。

  根據不同組統計出的不同結果,教師總結,并用(幻燈片二)展示一般家庭常備藥。

  引導學生討論、歸納家庭藥箱的建立原則。 分組討論家庭藥箱的建立原則,并推薦出小組發言人在班內交流,闡述本組的看法。各組之間相互評議。

  根據得到的反饋信息進行總結,并用(幻燈片課件三)動畫展示家庭藥箱的建立原則。并提議建立自己家庭藥箱貯存的常備藥。 依據家庭藥箱的建立原則及自己家庭成員的實際情況,擬定家庭藥箱常備藥并呈現自己的擬定結果。 對課件三的補充:以治療常見病、多發病、時令性疾病的 藥物為主;急救藥放在易拿到的地方;藥箱要定期檢查。

  問題探討: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得病,不同的人得病之后有不同的做法,請大家分析以下治療感冒的做法哪些合理,哪些不合 理。(幻燈片四)展示 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及生活經驗對教師給的例子進行分析,并呈現結論。 頭孢霉素是一種抗生素,但有些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對之不起作用,還會引起藥物性發熱,合并真菌感染。

  不合理的用藥不僅不能治愈疾病,還可能使病情加重,那么如何才算科學用藥呢?就用藥時間、用藥劑量、服藥方式等談談你的看法。 根據所學的有關知識和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闡述自己的觀點。

  根據反饋信息進行小結,并用(幻燈片五)、(幻燈片六)展示。 注重觀察畫面,積極思索,領會相應的道理。 某些藥物之所以飯后服,是因為胃中食物可減輕藥物的刺激性。

  藥物嚼碎可增大與胃的接觸面積,潤喉片含化可發揮對咽部的止痛、消炎作用,硝酸甘油含化1—3分鐘緩解心絞痛。

  講述:除了需 要注意以上這些正確的服藥方法外,藥物在聯合使用時也要注意科學性。研究表明:同時接受1~5種藥物的患者中,18%受到藥物 毒副作用的危害,同時服用5種以上的藥品的患者,發生藥毒反應者高達80%以上。因此不合理的聯合用藥會降低藥效,甚至發生意外,因此不要認為服藥越多、時間越長就越好。

  提出議題:(幻燈片七)展示(注:幻燈片處有相應的議題) 討論并闡述自己的觀點。 課件七中將議題與舉例分成兩部分,等學生討 論之后,舉例以動畫效果出現。

  對議題進行闡述并列舉事例。

  小結:藥物和其他事物一樣具有兩重性,除了有益的治療外,往往伴有各種副作用。這就充分證實了“藥物能治病也能致病的道理”。

  組織學生總結“科學用藥”包括哪些方面,實際用藥應注意些什么? 各組根據所學的知識內容和各自的生活體驗,小結出本組的意見,然后在班內交流, 同時要相互評議,共同尋求問題的答案。

  想一想:(幻燈片八)(注:幻燈片處有相應的問題) 學生思考、 回答問題。 答案設成動畫。

  布置作業:很多人平時這樣服藥(幻燈片九),你認為正確嗎?組織學生課下查閱相關資料說明原因。 對課件九中這些錯誤的服藥方法的解釋設成動畫,待下節課展示。

七年級生物教案13

  輸血和血型

  學習流程;仔細閱讀課本76-77頁(4分鐘)完成輕松起航(5分鐘)完成試試身手(5分鐘)完成能力提升(6分鐘)實際應用(5分鐘)小展示(13分鐘)小結(2分鐘)

  總結:

  AB型是萬能受血者,

  O型是萬能供血者,

  課題 4.4.4輸血和血型 課型 預習+展示

  教學目標:

  1.列舉ABO血型的類型。

  2.了解人體的血量,以及輸血與血型、血量的關系。

  3.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

  重點: 輸血與血型的關系。

  難點:

  輕松起航

  1.ABO血型分為 、 、 、 四種類型。不同血型相遇, 可能會黏結在一起,發生凝集。

  2.大量輸血是應以輸入 血為原則,AB血型的人,除可輸入O型血外,還可以輸入少量的 型或 型血。

  3.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當于本人體重的 。

  4.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過 毫升,能在短時期內自然恢復正常,如一次失血超過 毫升,會有生命危險。

  5.我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提倡 周歲的健康公民自愿獻血。

  試試身手

  1. 一個AB血型的病人需要大量的輸血,原則上應給他輸入的血為()

  A.O型血 B.A型血 C.B型血 D.AB型血

  2.某人是B型血,在沒有同型血而又情況緊急時,可輸入少量的()

  A. A型血 B.O型血 C.AB型血 D.以上三種都可以

  3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輸血是()

  A. A型 B. B型 C. O型 D. AB型

  4健康的成年人若一次獻血200-300毫升,其結果是()

  A.對人體健康無影響 B.一個月可以恢復

  C.三個月可以恢復 D.造成終生的'損失

  5.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多少會引發生命危險?()

  A.1200-1500毫升 B.800-1000毫升

  C.600-700毫升 D.400-500毫升

  能力提升

  1. 輸血時,如血型不符可能發生凝集反應,凝集現象是()

  A.白細胞黏結在一起 B.紅細胞破裂

  C.紅細胞黏結在一起 D.血液凝固

  2.小明被車撞傷住進醫院,需要輸血,小明的血型是A型血,那么適合小明的血型有()

  A.1種 B.2種 C.3種 D.4種

  3.在無同型血的情況下,危險性最大的病人的血型是()

  A. A型 B.B型 C.AB型 D.O型

  4.將下列患者癥狀與該輸入的血液成分用直線連接起來。

  嚴重貧血者 血漿

  身體大面積燒傷者 濃縮血小板懸液

  出血不易止血者 濃縮紅細胞懸液

  實際應用

  討論:(先討論后總結)

  1獻血以后,應該補充哪些營養成分?

  2.我國為什么要實行無償獻血制度?

七年級生物教案14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

  2、關注嚴峻的環境問題。

  3、舉例說出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資料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科學探究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

  2、通過了解人類與生物圈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激發環境保護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1、描述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

  2、關注嚴峻的環境問題。

  教學難點

  繪制人口增長的曲線,預測人口的數量。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環境污染的圖片,如:工業污染、森林被砍伐等。讓學生分析造成環境破壞的原因。

  水污染、樹木非法砍伐、白色污染

  學生暢所欲言,教師進行簡要點評。

  教師:環境的惡化,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人類的衣食住行都來源于自然界,動物、植物、水等自然資源都是人類索取的對象,但是這些資源是有限的,它又能被多少人利用呢現在地球上的人口發展趨勢是什么樣的

  新課教學:

  一、人口增長過快

  活動一:學生討論分析“世界人口增長趨勢”

  學生認真觀察教科書圖13—1,并結合教師提示分組討論。

  思考題:

  (1)從這幅圖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發展趨勢如何

  (2)什么原因造成世界人口增長過快

  (3)人口增長過快,會給地球帶來什么樣的危機

  師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討論結束后,各小組代表發言。教師進行點評。

  教師小結:現在地球人口已經超過67億,有專家預測到20xx年,世界人口將達到80億;到20xx年時,世界人口將達到92億。照這樣發展下去,地球總有一天會支撐不住的。世界人口增長已經過快,那么中國人口的增長趨勢又是如何呢

  活動二:學生繪制中國人口增長曲線圖

  學生根據教科書表13—1“中國人口數量變化表”給出的數據,繪制中國人口增長曲線圖并討論。

  思考題:

  a、從繪制的曲線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口增長趨勢如何

  b、根據曲線圖,推測中國在21世紀中葉的人口數量。

  師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討論結束后,由部分小組代表出示自己繪制的曲線圖,并解釋曲線圖所含的意義。學生推測出我國人口在21世紀中葉即20xx年人口數量將達到224863萬人。

  教師小結:同學們,中國人口已經超過13億了,并且從圖中可以看出,這幾十年來人口增長過快。我國人口眾多,位居世界第1位,那么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又怎樣呢

  教師: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擁有著豐富的資源,可是供給13億人口來用,就顯得貧乏多了。不只是土地貧乏,而且其他資源也是如此。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相當于世界人均值的3/5,我國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占世界人均值的1/4。這些數據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口太多,不管多么豐富的資源,人均占有量也都是貧乏的。

  教師:不管是中國,還是全世界,如果人口繼續膨脹,過多的'人口對自然資源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就會給地球帶來巨大的壓力,以致于不堪重負。

  教師出示漫畫“苦難的母親”,學生動腦思考。

  思考題:

  (1)這幅漫畫揭示了什么

  (2)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長

  師生活動: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進行點評。

  教師小結:漫畫把地球比作人類的母親,人類要從母親(地球)那里獲得所需的物質和能量,如果人口過多而且超過“母親”的供應能力,不僅不能滿足人類生活的需要,還會帶來教育、就業、住房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因此,控制人口增長,合理利用資源,保護地球環境,才可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控制人口的方法就是“計劃生育”。“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它對我國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教師總結:人口增長過快,已經成為當今世界面臨的嚴重問題之一,人口過多,給地球母親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甚至這種壓力對她來說,已經支撐不住了。我們該做些什么呢我們要控制人口,保護環境,伸出我們友愛的雙手,熱愛它,擁抱它,共同建設一個更加美麗和諧的家園!

七年級生物教案15

  教學目標

  ①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并將你所知道的生物進行歸類。

  ②嘗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

  ③初步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④通過本課的學習引起學生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加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

  難點和重點

  重點:

  ①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②初步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難點:

  ①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狀態。

  ②能引起學生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注意保護生物資源。

  教學設計

  學生根據經驗舉例,說說什么是調查。以小組為單位拿出調查我們身邊生物的方案,最后通過對比總結、歸納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項。學生根據經驗,分析我國在進行人口普查時,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說說我國是如何進行人口普查的),從而歸納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項。

  通過引導學生舉例,說出什么是調查,再以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為實例,以小組為單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書上關于調查方法的介紹對比,總結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項。以人口普查為切入點,引導同學們根據經驗說出我國在進行人口普查時都做了哪些比較詳細的`工作,從而幫助學生歸納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項。實地調查進行校園生物調查。注意引導學生認識他們身邊的生物名稱,教育學生愛護生物資源。進行社區生物種類調查。

  調查中教師應注意安全第一,并注意引導學生愛護生物資源。進行農田生物種類調查。注意引導學生愛護農田。

  布置課下內容

  寫一份調查后的感受。調查全班同學的身高、體重,并與全國初一學生相比較。課后各組整理照片,舉辦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圖片展。

  提出要求:

  身高要求是凈高,以小組為單位,注意組員間的通力合作。以班為單位,請各小組互相協作。

【七年級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4-08

七年級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8-25

七年級生物教案:探索生物的奧秘04-08

七年級生物《生物圈》教案04-08

七年級生物上冊《生物的特征》教案03-30

七年級上冊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4-02

七年級上冊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8-24

七年級生物教案:探索生物的奧秘08-25

七年級生物教案03-16

七年級生物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