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七年級生物教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生物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生物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根的功能和形態特點以及根系的類型。
2、知道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點。
能力目標
通過了解根的組成,培養學生對植物結構的觀察能力和分辨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使學生建立起植物體與環境條件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建議
一、本節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1、根的組成和根系的概念及根系的種類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因為:
(1)根的形態主要由根的組成決定。只有分清根的組成,才能理解根系分類的標準,才能更好地了解根系的特點。
(2)根系的概念作為教學重點,原因有二。其一:根系是指,一棵植物生有的所有根的總和。它包括植物地下部分的所有根,也包括地上部分的根,如氣生根、不定根等。其二:根系在土壤中分布應該是很廣泛的,所占的體積應超過地上部分的體積(實際往往受地下環境的影響,而沒有達到應有的體積),至少應該是相同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出根系的支持和吸收的作用。
(3)根系的種類也是本節教學的重點,是因為:根系的種類可做為植物分類的一個依據,了解這一依據,對認清植物的屬性是有幫助的。
2、須根系與不定根的關系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因為:從以往的教學經驗看,學生往往容易把須根系誤說成"須根",或認為須根系主要是由"須根"組成的。所以,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注意說明:主要由莖基部節上產生大量不定根組成的根系叫須根系。也可比喻為:須根系中的根彼此間幾乎沒有粗細之分(與直根系相比),外觀似胡須,故稱之為須根系。強調:植物的根主要有三類,即主根(由胚根發育而成的根)、側根(長在主根上的根)、不定根(長在莖、葉上的根),沒有"須根"。
三、教法建議
由于本節的主要內容是根的形態,所以必須通過大量的實物進行教學,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更感興趣。所以本節課要充分利用實物和掛圖,通過觀察、對比、討論和講解進行教學。
由于主根、側根的概念聯系到種子萌發、種子的結構等內容,所以可以利用上節課種子萌發的實驗材料,通過復習、鞏固胚根的發育,過渡到主根、側根的知識上。
上課之前,提早栽種一些容易長出不定根的枝條(如彩葉草、玻璃翠、柳樹、天竺葵)和容易長出不定根的葉(海棠、落地生根),使其長出不定根,供上課時使用。
關于根系的實物可以臨時采集一些具有直根系的植物(如小白菜、香菜)和具有須根系的植物(如蔥),供學生觀察。不過,在制作根系實物標本時,必須要注意根系的完整性,以免導致學生的誤解。通過一棵較為完整的根系,不僅可以使學生直觀的體會到直根系和須根系的特點,同時還可以明顯地看到植株的根系要比地上部分發達,一般都大于主莖高度。由此再讓學生聯系高大的喬木,可以推想出它們的根系有多么龐大,從而有助于理解這節教材的中心問題:龐大的根系適于使植物體穩固地固定在一個地方,從土壤中吸收充足的水分和無機鹽。
這一節的某些內容,要注意不能講得絕對化。例如,課本里提到雙子葉植物的根系大都是直根系,單子葉植物的根系大都是須根系,不能講成雙子葉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單子葉植物的根系都是須根系,因為這是有例外的。
通過"實驗十"和設計其他實驗,探究根的向水、向肥、向地性。如果課時不夠,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或通過課外小組活動,進行實驗設計,并在以后的課上匯報實驗結果。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根的組成;根系的概念及種類
難點:須根系與不定根的關系
手段: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析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知識相對來講都比較抽象,所以可以通過不同根的實物,讓學生直觀的學習根的組成和根系的特性,分析根的生長特性,并利用探究實驗的設計,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復習提問:種子萌發時,哪部分最先發育出來?
2、組織學生回答。
3、組織學生分析根的功能。
4、總結,引入新的課題。
根有固定植物于土中,并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作用。無論什么形態的根,它們的作用基本相同。根為什么能吸收水和無機鹽?根的結構是怎樣的?要想弄清這些問題,就要先了解根的形態。
二、講授新課:
(一)根的形態:
1、組織學生觀察課前準備好的根的.實物樣本,讓學生認識主根、側根和不定根的特征。
2、利用實物投影出示菜豆、小麥的根,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二類幼苗的根在形態上有什么不同?
(2)二類幼苗的根主要是由什么種類的根組成的?
3、總結:
(1)主根是由胚根生長發育而成的根;側根是在主根生長到一定長度時,在主根上生出的許多的分枝根;在莖、葉、老根或胚軸上生出的根為不定根。
(2)直根系:主根與側根有明顯的區別。
須根系:主要是由不定根組成。
(3)一般雙子葉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單子葉植物的根系為須根系。可作為鑒別不同類型植物的依據之一。
(二)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
1、實物投影出示完整的根系實物,引導學生觀察根系有向地生長的特性--向地性。根系地下分布的深度甚至可以超過地上主莖的高度。
2、提出問題:根系的這種特性與什么因素有關?
3、組織學生分析原因并設計有關探究根的生長與水的關系的實驗。
4、講解:
根除了具有向地性,還有向水性和向肥性。這樣有利于根廣泛的吸收營養物質。如果土壤中的水分、肥料不均勻,就會引起根系生長不均勻。所以在灌溉和施肥時,不僅要使水分和肥料在土壤中分布均勻,而且一次灌溉要澆透、施肥要深層,這樣有利于根系的生長。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探究各種變態根的形態和功能
植物能適應不同的生活條件。根的形態發生變化,使它們具有了其他的功能。當我們走進大自然,潛心探索,就可以找到這樣的具有各種功能的變態根。
(1)試找出具有下列功能的變態根的植物:
①貯藏根:
②氣生根:
③呼吸根:
④支柱根:
⑤寄生根;
⑥著生在莖節上的根:
(2)試從以上變態根的結構和功能上,舉例說明生物形態結構與其生理功能是相適應的。
七年級生物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根據有關示意圖準確描述花粉粒萌發和受精過程,說明在果實和種子形成過程中子房各部分結構發育的結果;
2、通過分析植物體的結構,以及維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學生了解植物體在結構上的整體性。通過分析植物體內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學生從功能上了解植物體是一個整體。
能力目標
1、結合花粉粒萌發和受精,以及果實和種子形成等知識,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學習受精和雙受精過程,以及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使學生繼續樹立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觀點。
情感目標
1、通過對果實與種子形成的過程的學習,進一步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結合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向學生介紹我國農業科學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種方面的貢獻,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3、通過學習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的基礎知識,樹立整體性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關系,樹立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雙受精的概念和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育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雙受精”是果實和種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徹底弄清楚“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不論是雙受精過程,還是子房發育的過程,都是動態的、變化的,而且內容又都較為抽象,學生不能觀察到。學生接受起來確有難度,教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要盡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動畫片,或自制移動教具、自畫板書等)輔助講解,使學生把這部分知識理解透徹。
2、學生對“受精”“極核”“胚囊”“胚孔”等這些名詞很陌生,要馬上記住,而且還要知道它們的發育變化情況,對初一學生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要注意反復鞏固才能達到掌握的要求。
3、通過前面七章的教學,學生已經學習了植物六種器官的基礎知識,但是,這六種器官之間有什么內在的聯系?它們是如何組成一個植物整體的?這就是本節中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本章教材從結構和功能兩個方面分析和歸納出植物體是一個整體。以細胞、組織、器官和植物體為線索,用胞間連絲和維管束來說明植物體結構上的整體性;以植物體六種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聯系,以及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依存關系來說明植物體功能上的整體性。
教法建議
花粉粒萌發和雙受精是一個動態過程,而且內容抽象,不能直接進行觀察,因此,教學時應盡量選用有關活動模型或現代教學手段。花粉發育的標志是伸出花粉管和產生精子,其發育結果是花粉管將精子送入胚囊。受精過程是細胞融合,
在講述果實的形成時,為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興趣,可以展示給學生幼小的頂花帶刺的黃瓜,從而形象地說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繼續發育,最終成為果實。這里要說明的是,黃瓜的果實屬于瓠果,它不是單純由子房發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與花托共同發育而成的。
在講述種子形成的時候,應該注意呼應前面講過的關于種子結構的知識,前面曾經講過的種皮、胚、胚乳都要在這節課里找到來源。到這里為止,關于綠色開花植物由種子萌發到種子形成這一整個生活周期的知識就完備了,植物體各個器官的來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了解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后,可讓學生嘗試用連接線將子房與果實、胚珠與種子的結構聯系表示出來。然后,通過思考和討論胚珠與種子的數量關系,回答出果實里種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關于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知識,可以參照課本中的圖,繪制一張幻燈片,將根尖、葉片、木本莖的結構圖分別繪在圖中根尖、葉片和莖的附近。利用幻燈片進行講解,使學生認清植物體中的各個器官確實是由維管束聯系到一起的(根尖中開始出現導管,尚未形成維管束,成熟區以上的部分才逐漸出現維管束,這一點應該向學生講清楚)。通過復習維管束的運輸功能,還能夠把植物體各個器官的生理功能聯系起來。
有關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相互關系及其在實踐上的意義,最好結合學生熟悉的生產或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討論或講解。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受精后子房的發育。
難點:雙受精的'過程;受精后子房的發育。
手段:以學生觀察為主,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結論
設計思想: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
復習提問:1、什么是傳粉?
2、傳粉的方式有幾種?
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總結:不論是什么樣的傳粉方式,最終是花粉落到雌蕊的柱頭上。傳粉完成后,花粉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二、講授新課:
(一)受精的過程:
出示多媒體動畫或活動投影(示雙受精過程)
邊講解,邊指導學生觀察。
1、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后,受柱頭上粘液的刺激而萌發;
2、萌發出的花粉管不斷伸長,把花粉中的兩個精子沿著花柱,通過珠孔送到胚囊中;
3、進入胚囊中的花粉管頂端破裂,兩個精子移動出來:一個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個精子與兩個極核融合,形成受精極核。
(二)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出示多媒體動畫或活動投影(示雙受精后花各部分的變化)
指導學生觀察,講解:完成雙受精后,花的其他結構逐漸萎蔫,只剩下雌蕊的子房。由子房發育成了果實。
提問:1、子房的結構是怎樣的?
2、種子的結構是怎樣的?
組織學生回答、總結種子的結構。
播放錄像:介紹果實的結構。
提問:請對比子房的結構和果實的結構,二者之間有哪些相似之處?請推測果實的各部分結構是由子房的哪些結構發育來的?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
講解:
三、反饋、鞏固:
請舉些日常食用的農產品的例子,回答食用的部分,是植物體的哪個部分?
組織學生回答,并糾正其中的錯誤。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一、受精的過程:
雙受精:精子+卵細胞形成受精卵
精子+極核形成受精極核
雙受精是綠色開花植物所特有的。
二、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探究活動
果實的發育
1、選擇不同成熟程度的幾朵花,從正在含苞待放的花蕾到花瓣已經凋謝的花朵,分別切開每一個子房并注意觀察子房發育過程中生長變化的情況。為獲得好的觀察效果,最好采用玫瑰花、蘋果花或番茄花。
2、觀察新摘下來的一些豌豆、蠶豆或其他豆科植物的豆莢,并挑出不十分飽滿的豆莢。然后,打開這些豆莢并與飽滿豆莢進行比較。發育不完全的種子,是未被花粉受精的胚珠。
七年級生物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夠表述根尖外形及根毛特點。
2、準確描述根尖各部分結構及其功能,明確相鄰各部分之間的聯系。
能力目標
通過組織學生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結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并使學生使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植物組織的動作技能達到熟練水平。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根尖各部分結構的聯系以及各部分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使學生接受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與科學方法論的教育,體會到生物體是統一整體并處于發展變化之中。
教學建議
一、知識體系圖解
二、教材分析
1、"根尖各部分結構和功能"是本節的重點知識。眾所周知,植物體的根是由根尖發育而成的。根尖為什么能夠發育成根,這與其結構緊密相關。而根尖的結構特點又決定了根尖的功能。根尖的功能又決定著整株植物的生與死。所以,只有掌握了根尖的各部分結構和功能,才能更好地了解根和根的功能,為后續知識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礎。
2、"識別根尖各部分細胞結構特點及其相應的功能"是本節的難點知識。教材中的插圖或掛圖都是根的結構模式圖,而顯微鏡下觀察的根尖細胞結構,大多是不規則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根尖細胞結構時,把書本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認清顯微鏡下根尖各部分的結構特點。避免學生對細胞結構的認識趨于模式化。這樣更有利于訓練學生掌握知識的靈活性。
3、在根尖的各部分結構的教學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容易把根尖的四個部分看成是界限分明的,而不是互相連續的。這就應該在最后研究根尖的發展變化的時候,指出根尖的四部分是互相連續的,各部分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界限,各部分是依次向前發展變化的。最后,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根尖的四個組成部分是由分生區的細胞經過細胞分裂、細胞生長和細胞分化而形成的,使學生既復習了已經學過的知識,又形成了根尖是發展變化的動態觀點。
三、教法建議
本節課可以通過實驗觀察、分析,按照由整體到局部,由宏觀到微觀的順序讓學生了解根尖的結構及功能。
課前利用小麥或其他植物,使其萌發并長出數條幼根。在課上先指導學生用肉眼觀察根尖,教師要指出從根的尖端到長有絨毛的一段根就是根尖,同時要求學生觀察一下根尖以上的部位,弄清根尖在一條幼根上所占比例的大小。幫助學生從根尖的外形上區分各部分的形態、色澤等特點,如:根尖尖端處稍帶黃色的帽狀結構是根冠;根冠內部一團稍稍發暗的部位是分生區;分生區以上白色、表面光滑的`部位是伸長區;伸長區以上長有根毛的部位是成熟區。在成熟區的上端,還可以看到已經枯萎的根毛。
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結構時,教師要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進行觀察,并配合使用掛圖或投影,幫助學生掌握根尖各部分細胞的結構特點,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各部分的功能。
在進行顯微觀察時還要指導學生注意兩點:(1)學會邊觀察邊移動載玻片的技能;(2)正確認識永久切片的顏色。學生在觀察經染色的永久切片時,教師要告訴學生永久切片一般都要進行復雜的染色過程,使不同的組織、細胞或細胞內的不同結構呈現不同的顏色,防止學生產生"植物器官組織就長成五顏六色"等誤解。
在本節中,不僅要了解根尖各部分的結構和功能,還應該讓學生了解根尖的生長、發育與根生長的關系。但是根尖的生長和發育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在這個動態的發展中,植物的根也就形成了。這一變化過程,如果單*教師講解,對于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用教具制作根尖生長活動圖片或利用多媒體制作根尖生長的動畫,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這種動態的變化。
在研究過根尖的四個部分以后,還要研究成熟區以上直到莖的基部的結構,在這里出現了“導”這一名詞。學生初次接觸到導管這一名詞,不太容易透徹理解,教師可以用一根玻璃管來表示導管,管內貼上螺旋排列的有色紙條來表示導管內壁的加厚花紋,這樣可以形象地表示出導管的結構特點和這種結構是有利于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根尖的各部分結構和主要功能。
難點:根尖的發展變化規律
手段:學生觀察、分析與講解相結合
設計思想:
本節的內容相對來講,需要識記的內容較多,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對照課本內容自學根尖的各部分結構及功能。而對于根生長的現象,則需要通過圖像等資料讓學生有感性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提問:"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教師在學生回答后小結,并引入新課:
根有固著植物于土壤中,并且能夠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根為什么能夠從土壤中吸收這些營養物質呢?這應與根的結構有關。那么,根的結構是怎樣的呢?這就是我們本節課所要研究的問題。
二、講授新課:
(一)根尖的結構:
1、組織學生完成根毛和根尖的結構的觀察。
(1)肉眼觀察植物的幼根,講解根尖的定義,及根尖占根的比例。
(2)用放大鏡觀察根尖的顏色及形態,以及根尖可分為幾部分。(從外形特征上看,一般可確定出根冠、成熟區、以及二者之間的部分。但可以不給出具體名稱,只要求學生能說出形態特征即可。)
(3)指導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根尖的永久縱切片,并對照課本58—59頁內容學習根尖各部分的細胞結構特征及功能。
(4)指導學生列表總結。
(5)指導學生重點分析成熟區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之間的關系:大量的根毛使植物吸收面積大大增加,因此成熟區是根尖各部分結構中最主要的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
(6)利用錄像或動畫課件展示根尖動態的生長變化,指導學生認識根的生長過程與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的結果。
(二)成熟區及其上部的結構:
1、繼續讓學生觀察植物的幼根,指導學生觀察根尖以上的部分。
2、講解:
成熟區以上的部分,根毛脫落,失去吸收能力。其中部一些細胞的細胞質和細胞核逐漸消失,上下細胞失去細胞壁形成中空的導管。
3、通過顯微投影或圖片,讓學生觀察不同的導管。(講解導管是由死細胞構成,與莖和葉中的導管相連)
三、反饋:
提問:"當把花卉移栽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保護根尖)
板書設計:
第二節根的結構
一、根尖的結構:
二、成熟區及其上部的結構:
1、根毛消失
2、內部有導管
探究活動
探究洋蔥根尖各部分細胞的形態
目的要求:
1、學會制作洋蔥根尖的臨時裝片。
2、認識根尖各部分的細胞形態特點。
3、練習使用顯微鏡。
材料用具:
洋蔥、顯微鏡、蓋玻片、載玻片、玻璃皿、剪刀、鑷子、滴管、吸水紙、稀碘液、清水
方法
七年級生物教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探究和學習,認識什么是仿生,解仿生過程,嘗試仿生設計,解人們在生物的啟示下進行的發明創造,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推動作用。
2、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制作簡易的科學模型,做簡單的觀察實驗,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
3、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學會自我評價、尊重他人的想法的相互合作的科學態度;在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保持強烈的探究欲望和積極嘗試不斷反省的探究態度。
4、培養學生親近自然,熱愛科學,勇于創新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什么是仿生,解仿生過程,嘗試仿生設計,解人們在生物的
啟示下進行的發明創造。
教學難點: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大致思路;能用簡單的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
能制作簡單科學模型。
【教具、學具】
學生準備:
查閱有關仿生產品的信息資料
教師準備:
實驗材料:蔥葉、紙、雙面膠、剪刀等。
觀察材料﹙新鮮蔥葉,剪刀,蒼耳,粘扣,蛋殼,鉛筆﹚、分組實驗材料(每組棋子若干,卡紙一張,鉤碼若干,木塊、表格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播放《蜘蛛俠》片段。學生欣賞,談談蜘蛛俠,從蜘蛛俠的秘密武器---吐絲,得出人們正是受到蜘蛛的啟示,根據蜘蛛的一些特性創造蜘蛛俠這個科幻人物形象。
2、觀察蒼耳。發現它的特征(有刺、刺前有小鉤),猜想利用它能做什么(防身用,造這樣的衣服扎手,小偷不敢偷),試一試能不能粘到衣服上(很容易粘在衣服上)。
談話:有人受蒼耳特性的啟發完成一項發明,他就是瑞士的喬治?邁斯楚先生,利用它發明尼龍搭扣(出示實物),想不到吧,一個不起眼的生物竟引起一項發明!這就是生物帶給人們的啟示!(板書課題:生物的啟示)
生活中有很多受到生物的啟示進行發明創造的例子,人們發明哪些東西以及怎樣發明的?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從生物中得到的啟示。
二、小組學習,自主探究
活動一:蔥葉的啟示
談話:蔥是我們熟悉的一種作調味的植物,你(轉載于:的高度自由下落,撞擊蛋殼,猜猜它能不能碎?如果把蛋殼的凹面朝上,讓鉛筆從同樣的高度自由下落,猜猜又會怎樣?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找發現,班上交流。
預設:凸形的蛋殼不容易扎破,凹形的`蛋殼很容易扎破。
蛋殼雖然很薄,但是凸形的蛋殼卻很結實。
3、大膽猜想
談話:剛才我們玩的兩個游戲,蔥葉為什么吹不彎?而剪開的蔥葉為什么容易變彎?凹面朝上的蛋殼容易擊碎,而凸面朝上的蛋殼不容易擊碎。你們猜這是為什么?
學生大膽猜想,可能與它們的形狀有關。
談話:通過我們觀察蔥葉和蛋殼,發現筒形結構不容易變彎,拱形結構承受能力強。同學們的觀察很仔細,大膽的推測如果得到科學的驗證,同學們將會像科學家一樣獲取科學的結論。
三、匯報交流,評價質疑
活動二:建立模型并對模型進行檢驗,使學生感受仿生的過程
(1)設計方案
設疑:是不是用其它的材料制成的筒形或拱形也不容易變形呢?你們想研究嗎?怎么證明?(做實驗)
你打算用什么材料做成蔥葉模型或蛋殼模型?(把一張紙卷成筒狀)
請先在小組內討論實驗方案,并把它記錄下來。(老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一份實驗材料)
小組討論,設計方案,教師參與其中。
(2)學生討論,班上匯報,集體評議。
預設:
①我們組準備用一張白紙(平面形)吹一下,看能不能吹彎?再把它卷成筒形試試,能不能吹彎?
②先將一張白紙展開,代替剪開后的條形蔥葉,將鉤碼放在白紙上,觀察結果,再將白紙卷成筒形,用膠水粘好,代替筒形蔥葉,然后掛上鉤碼,觀察結果。這樣就能對比出哪種結構的白紙承重能力更強。
③我們組準備把一張白紙放在兩個木塊之間,往上面放棋子,直到變彎,然后再把它變成筒形,放上同樣的棋子,看能不能變彎?
小結:同學們的主意都不錯,我發現咱班同學真聰明。通過剛才同學們的匯報,
我發現大家設計的都是對比實驗,通過蔥葉模型對比出平面材料和筒形材料各自承重能力的差別。我們給它起一個名字,就叫它《蔥葉模型實驗》吧。我們再看看本次實驗中還應該注意那些問題。(課件出示,學生讀一讀)
(3)根據實驗方案,實驗探究
小組長領實驗材料,按照自己的方案分組進行探究,并做好記錄。(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教師巡視指導)
(4)展示交流實驗結果:
談話:剛才同學們做的很認真,哪個小組愿意匯報自己的研究發現?學生匯報。
預設:
①我們組發現筒形結構不容易彎曲。
②我們組發現筒形結構承受能力強。
③筒狀的白紙比展開的白紙承重能力更強。
④平面材料承重能力較弱,而筒形材料的承重能力較強。
(5)得出結論:
談話:通過我們前面對蔥葉結構性能的探究,你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呢?(平面材料承重能力較弱,而筒形材料的承重能力較強)
通過實驗同學們都發現與平面材料相比,筒形材料不容易彎曲,圓筒形結構的承受力比較強。
四、總結概括,抽象提升
活動三:研究產品的開發
1、學生交流:
生活中,很多產品就是利用這種特性開發出來的。蔥葉的這種性能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你知道有哪些?
學生舉例(電線桿、鋼管、筆桿、窗簾桿、紅旗桿、、、、、、)
2、教師總結提煉
你認為做成筒形有什么好處?(比較輕、薄、節省材料、承受能力強、堅固)根據蔥葉的這種性能,依據制作的模型,你打算設計什么產品?
七年級生物教案5
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教學目標
①會查閱資料以描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并進行交流。
②能選取多方事例來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③發展收集資料,運用資料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初步具有保護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識,拒絕破壞環境的行為。
難點和重點
重點: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而這種習慣的養成更要從小培養,因此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是本節的重點。
難點:
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設計復習
什么是生態系統
①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什么是生態系統。
②學生設計:學生根據上節課所學內容,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設計一個可以長時間維持下去的生態系統。
①教師啟發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敘述生態系統的概念,注意糾正表達不準確的地方
②教師假設:假設給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設計你周圍的環境及各種生物,那么你要怎樣設計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態系統維持下去?
生態系統的類型
①學生根據生活常識和收集的資料說出各種生態系統。
②學生看各種生態系統的影片,通過影片讓學生來認識所看到的各種生態系統。
①教師引導:你認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的特點及作用
①我愛我家。學生分組扮演各種生態系統,以口頭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態系統表述出來(組內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組同學介紹)。
②團結協作:大部分的生態系統學生比較了解,但有一些生態系統有的同學不大熟悉,這時讓學生提出一個他不熟悉的生態系統,由其他的同學幫助他,給他介紹一些通過查閱資料所獲得的有關這個生態系統的特點及作用,使學生從其他同學那里獲得知識,體現團結協作的'重要性。
③學生詳細介紹幾種熟悉的生態系統,其他生態系統的詳細資料由學生課下查閱完成。
①教師幫助學生分組,鼓勵學生盡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問題,同時要鼓勵其他同學進行幫助,不全面的由教師來引導和幫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①學生分析:這些生態系統雖然各有特點及作用,但從生態系統的組成上來說都有共同之處。并由學生討論找出共同點,從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②學生分析:假設其中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了,會對其他的生態系統產生什么影響?從而得出生物圈是一個整體。
①學生在分析聯系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②教師引導學生脫離個體,從整體上分析問題,幫助學生進行總結。
③教師提出假設,讓學生分析,從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個整體。
人類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學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邊有哪些人為的活動對生物圈產生了嚴重的破壞。
保護我們的生物圈
①學生交流:從自身做起,如何保護我們的生物圈。
②學生以組為單位,在組內交流討論,制定保護校園的方案和實施計劃。
①教師向學生介紹一些國內外保護環境的例子,并讓學生想想我們應如何做?
②教師引導學生保護環境,從校園開始,幫助學生制定計劃,鼓勵學生在課下實施。
七年級生物教案6
一、指導思想:
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人類的生命活動對生物圈有重要影響。人從生物圈中攝取各種各樣的營養物質,以滿足自身對物質和能量的需求。教學過程中,需要從人與生物圈關系的高度,引導學生開展多種探究活動,認識人類依賴的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都是生物圈的組成部分,意識到生物圈中的人對生物圈應盡的責任。
二、學情分析
學生的基礎相對較好,學習態度也很好,學習興趣比較濃厚,學生在個人展示階段需要加強管理指導,需要在新的學期加強管理,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要做到嚴管理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相結合,提高學習成績。
三、教學目標
1、在教學中要注意繼續落實《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努力提高學生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有利于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2、使學生學會運用生物圖表、實驗工具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通過測量獲取數據,設計表格記錄和整理分析數據的技能。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3、進一步培養閱讀理解能力、主動學習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展示能力。是半學期工作重點。
四、具體措施:
1、強化管理,針對個別學生要真正了解他們對生物學習的態度,分析學習不好的原因,個別找來談心,上課隨時關注他們的反應,及時鼓勵,多和班主任溝通,培養他們集體榮譽感,提高他們學習興趣,促進他們學習態度的轉變。
2、組織好學生的閱讀、合作交流、展示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要強化小組長的管理,提高組內合作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3、精心備課設計好學案、導案、寫好教學反思。不斷反思教學中得與失,在教學中不斷成長。
4、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信息資料、數據;或呈現生物標本、模型、生活環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等。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并提高其質量,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于交流
七年級生物教案7
教學目的
1理解雙受精的概念和過程,并認識雙受精是綠色開花植物所特有的。
2理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認識傳粉和受精是子房發育成果實,胚珠發育成種子的必要條件。
3通過本節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并樹立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觀點。
教學重點
1雙受精的概念和過程。
2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教學難點
雙受精和受精后子房和胚珠的發育。
教學準備
掛圖(示桃花、果實)。胚珠結構和雙受精過程示意圖。雙受精過程活動模型(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花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主要部分是什么?它們分別又由哪幾部分組成?
2什么叫做傳粉,傳粉有什么意義?
二、講授新課:
出示學習目標和自學指導(幻燈片展示),學生自學課本5分鐘。出示掛圖(示桃花、果實)。教師指出:桃花經過傳粉后,還需經一系列復雜的變化,子房才能發育成果實,胚珠發育成種子。這些變化,正是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問題。
受精過程
在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是受精作用。那么什么是受精作用,綠色開花植物的受精過程又是怎樣呢?
出示胚珠結構和雙受精過程示意圖,然后教師邊看圖邊講解(圖略):雌蕊包括柱頭、花柱、子房三部分,子房是由子房壁和胚珠構成的。胚珠著生在子房內壁上,它的外層叫做珠被,頂端有一個小孔,叫做珠孔。在胚珠里面靠近珠孔的地方,有一個比較大的細胞,叫做卵細胞。胚珠的中央有兩個極核。
花的雄蕊由花藥和花絲組成。雄蕊成熟后,花藥里有花粉。傳粉后,落到柱頭上的花粉,受到柱頭分泌的粘液刺激,就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在伸長的花粉管里有兩個精子。當花粉管到達胚珠后,從珠孔處伸進去,隨后,花粉管的頂端破裂,兩個精子移動出來,其中一個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個精子與兩個極核相融合,形成受精極核。在生物學上,把精子與卵細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叫做受精作用;而把上述兩個精子分別與卵細胞和兩個極核相融合的過程,稱為雙受精,這是綠色開花植物所特有的。
完成上述講述后,教師演示雙受精過程影片,并讓學生復習鞏固雙受精過程,總結雙受精的概念。最后結合課本上的圖解提一下多胚珠受精問題。再結合前幾節的內容把果實和種子形成過程的幾個步驟交待一下。
當雙受精完成后,胚珠、子房才開始發育,這時花又發生什么變化呢?(提問)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花萼、花冠、雄蕊、花柱都逐漸萎縮凋落(也有的存留),只有胚珠和子房逐漸發育,最后形成了果實和種子,最后歸納如下:(幻燈片展示)
花萼凋落(如桃)或存留(如茄子)
花冠凋落
雄蕊凋落
最后指出,為什么有的植物(雙子葉植物)的種子里無胚乳,原因是胚乳中的有機物被胚吸收,貯存在子葉里。
在農業生產上,人們種植農作物、栽培果樹,都是為了獲得果實和種子,供人類需要。你能舉出幾種食用的農產品中,哪些是屬于果實,哪些屬于種子。(實例略)詳細記憶課本上的列舉的例子。
三、課堂練習
1.花粉落到_____上后,就開始了___過程。以后,_____和_____就逐漸形成。
2.受精是_____,雙受精是指_____,雙受精現象是_____。
3.子房的結構包括__________,胚珠的外層是______,它的一端有個開口叫做________。
4.伸長的花粉管中具有()
A一個受精卵B兩個精子C受精極核D卵細胞和極核
5.受精卵將來會發育成為()
A果實中的'果皮B果實中的種子
C種子中的種皮和胚D種子中的胚
6.下列結構中,受精后一般會存留的是()
A花萼B花冠C雄蕊D子房
7.一朵桃花在傳粉、受精,發育成桃子的過程中,不會凋落的是()
A.花瓣B.雄蕊的花藥C.萼片D.雌蕊的子房
8.果皮指的是()
A.果實中最外面的一層皮B.果實中包在種子外的部分
C.果實中有子房壁發育而成的部分D.果實中容易剝開的部分
9.桃的可食部分是桃的______。
10.種子的主要部分是由胚珠的____發育而成的。
A卵細胞B受精卵C極核D受精極核
11.能發育成玉米種子胚乳的結構
A受精卵B子房C受精極核D胚珠
12.下列食物和農產品:杏、葡萄蠶豆、蘋果、綠豆、芝麻、梨、向日葵、小麥、豆角、花生仁、西瓜籽、玉米、番茄。其中屬于果實的是(),屬于種子的是()。
四、課堂作業:
基礎訓練(填空題1-5、判斷題、簡答題)
七年級生物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芽的種類,理解葉芽的結構及葉芽發育。理解頂芽發育與側芽發育的關系。
能力目標
通過指導學生觀察葉芽的結構,培養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分析“頂芽發育與側芽發育的關系”,使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本節的重點知識是葉芽的結構。植物的生長、發育與葉芽的結構息息相關,葉芽的結構是植物生長的基礎。實際上,葉芽就是尚未展開的枝條(枝條:長有葉和芽的莖)。也就是說,莖是由葉芽發育的。只有弄清葉芽的結構,才能更好地理解莖與芽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為后續知識的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礎。組織學生做“觀察葉芽的結構”實驗是本節的難點內容之一。學生經常掌握不好雙面刀片的拿法,弄不好會把手劃破。教師課前應把刀片的一側用膠布包好,并告訴學生刀片的正確拿法,避免劃破手指。用刀片縱向剖開葉芽時,學生會出現“剖偏”現象,從而影響對葉芽的觀察效果。教師除了做好示范外,可以多備幾個葉芽,讓學生多做幾次,從中挑選出最完整的葉芽縱剖面。
本節的難點知識還有葉芽的發育。葉芽的發育過程是一個相對緩慢的,動態的、變化的過程。伴隨著葉芽的發育,新的枝條逐漸形成。由于時間和空間的原因,會造成一些學生理解上的困難, 這就需要教師設法利用一些手段(錄像、教具、動畫等),克服時空帶來的障礙幫助學生理解葉芽的發育過程與莖形成的關系,從而突破難點。
“頂芽發育與側芽發育的關系”對初一學生而言,植物體內的'生長素以及生長素的濃度、作用機理,這些知識都是比較抽象而陌生的,從學生的知識基礎看,理解這些知識是有一定的困難的。教師應深入淺出地講明頂芽對側芽抑制,產生頂端優勢現象及去掉頂芽能使側芽生長、發育的道理就可以了。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葉芽的基本結構。
難點:葉芽發育、伸展的過程。
手段:實驗觀察與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設計思想:
本節中的葉芽的結構與發育是比較抽象的,所以通過實驗觀察及動畫演示等方法,比較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一些基本的技能。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
提問:植物的根和葉所吸收和制造的營養物質是如何被運輸到植物體的其他器官的?
組織學生回答,引導學生從植物的外形上分析莖是連接根和葉的器官。
總結:營養物質的運輸是由莖完成的。
引入課題:植物體的莖是怎樣產生的?
二、講授新課:
(一)莖是由芽發育而成的:
出示錄像:春天樹木枝條發芽、生長的現象。
組織學生觀看錄像,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莖是由芽發育而成的。
(二)芽的種類:
展示課前準備好的帶芽的枝條實物或投影。
組織學生觀察。
提出問題:“請你按照一定的標準對芽進行分類。”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芽分類的標準和名稱。
總結:
(1)芽有許多種類,分類的標準不一樣,名稱也不一樣,如:
按著生位置區分,可分為頂芽、側芽。
按將來發育成什么分,可分為葉芽、花芽、混合芽。
(2)頂芽有可能是葉芽,也有可能是混合芽或花芽,但發育成枝條的芽,應該是葉芽或混合芽。
(三)葉芽的結構:
組織學生完成實驗:觀察葉芽的結構
1、提示注意事項:
(1)縱切葉芽時,不要切偏,并注意安全。
(2)對照掛圖或課本中的實驗-葉芽的結構。
2、組織學生總結葉芽的結構,并請個別學生進行指圖的活動。
利用自制教具或多媒體動畫等方式,向學生展示葉芽各部分發育的過程。
組織學生總結葉芽各部分發育的結果。
(四)側芽發育和頂芽發育:
展示具有頂端優勢植物的幻燈片或盆栽植物。
請學生分析出現頂端優勢的原因。
講解:(出示投影)
生長素多集中在頂芽等生長旺盛的部位,并能往下運輸。在含量微少時會促進植物生長,含量稍多就會抑制植物生長。一般情況下頂芽生長素含量少生長快,側芽生長素多生長慢或停滯。當頂芽去掉后,生長素往下運輸的量減少了,側芽處生長素含量降低,頂芽對側芽的抑制解除,側芽開始生長,并能發育成側枝。
提出問題:“如果你是一位園林工作者,那么你將如何把頂端優勢這一現象利用在工作中?”
組織學生討論、發言。
利用錄像總結學生發言,說明頂端優勢和整枝摘心在農業實踐中的廣泛應用。
板書設計:
第六章 營養物質的運輸
第一節 莖是由芽發育成的
一、芽的種類:
二、葉芽的結構:
三、頂芽發育和側芽發育的關系:
1、頂端優勢:頂芽發育占優勢,從而抑制側芽發育的現象。
2、應用:
(1)種植番茄、棉花:要適時摘除頂芽。
(2)種植用材林:要去掉側枝。
探究活動
實驗目的:觀察并認識葉芽的結構和發育過程
材料用品:
著生葉芽的白楊枝條、放大鏡、刀片、鑷子、盛水的小瓶、30℃~40℃的溫水。
方法步驟:
1、冬天觀察白楊枝條,就能看到枝條上明顯地分出節和節間,每個節上有葉痕。請注意側芽著生在什么部位?側芽排列的順序怎樣?頂芽又著生在什么部位?芽的外面被覆蓋著什么?
2、用刀片把側芽縱剖開,再用放大鏡觀察芽軸、幼葉、葉原基的結構是怎樣的?各著生在什么部位?
3、用鑷子仔細去掉幼葉,在每個幼葉的葉腋都生有什么結構?
4、去盡所有的幼葉,在芽軸的頂端露出什么結構?
5、切去一段枝條,浸入30℃~40℃溫水中,8~10小時后插入盛水的瓶里,移到15℃~18℃溫暖的地方,葉芽就慢慢地發育成枝條。注意觀察芽軸、幼葉、葉原基的變化情況。
實驗結果:
白楊枝條的每個節上有葉痕,在葉痕上方的葉腋中生出側芽。白楊的側芽是互生的。頂芽著生的頂端。芽的外面被覆蓋著兩片鱗片,鱗片表面密生茸毛,能防止水分喪失和嚴寒的侵襲。
側芽的鱗片內有中軸,這是芽軸。芽軸的周圍生有幼葉,帶黃色,彼此擠緊在一起,越近中心的幼葉越小,最小的只是一個個突起,叫做葉原基。每個幼葉的葉腋都生有一個突起,這是芽原基。芽軸的頂端有白色肉質的小丘,這是生長點。
葉芽發育成枝條時,芽軸漸漸伸長,節間距離加大,葉原基和幼葉形成葉,芽原基發育成側芽。
七年級生物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生物學的概念。
2、舉例說出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3、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1、舉例說出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2、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教學難點】
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1)預習本節內容。(2)查詢報刊、網絡、錄像等,搜集一些有關生物學方面的新信息。
教師準備:查詢報刊、網絡、錄像等,搜集一些有關袁隆平與雜交水稻以及生物學方面的新信息。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出示袁隆平在20xx年頒獎儀式上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袁隆平在生物方面做出的巨大的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二、討論分享:
1、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生物:
(1)教師PPT介紹三則生物技術對于人類的影響:①青霉素的發現、②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③世界斷手再植奠基人,引導學生小組匯報時的條理性。
(2)學生討論整理后分享
(3)PPT出示,小結生物學的發展與人類生存發展密切相關
衣服的原料,食物的來源;住房的材料等等,通過討論,學生可以真實地體驗到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離不開生物。
2、出示袁隆平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畫面,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袁隆平雜交水稻》,然后讓學生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1)袁隆平的'新型雜交水稻為我們人類帶來了什么好處?
(2)我們應學習袁隆平在科學探索中的什么精神?
(3)袁隆平怎樣研究出雜交水稻的?
教師提示:
1、閱讀短文時,同學們要領悟科學探究過程,體驗科學探險究的基本步驟,即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設計、方法等)、驗證---得出結論。
2、閱讀短文時,濃縮文字敘述,抓住關鍵的句子,用自己的語言如何概括出生物學的概念。學生閱讀,做標記,同學之間進行交流,教師巡回,與學生一起交流。
3、師生共同歸納,引出生物學概念。并由葉蟲的自我保護、魚會睡覺嗎?蚊子都會吸血嗎?雷達是怎樣設計的?“研究水稻的生長、發育等生命現象及前后幾代水稻的生命活動規律”引出概念。(生物學概念比較抽象,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出概念中關鍵的知識點:(1)生物學是科學,(2)研究的對象是生命現象、生命活動規律。在此基礎上,就學生所熟悉的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列舉出來,同學之間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這一概念)
三、當今世界面臨的一些熱點問題離不開生物學。
出示一些“人口劇增,能源危機,環境污染及癌癥和艾滋病”的畫面及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來進一步認識生物學的重要性。
四、課堂小結:通過(二)(三)部分的探究學習,引導學生總結出人類與生物學密切聯系的結論。
師生討論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學生仔細觀察畫面,然后學生小組討論:
同學間充分討論,感受生物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每組請一名代表發言,對有獨到見解的同學給予表揚鼓勵(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溫室大棚對于植物的適應環境和優良品種遺傳帶來的問題),然后師共同歸納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物學必將成為21世紀的領先科學。
【教學反思】
這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感受生物學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既然是影響就有正面的和負面的,教師通過引導使學生感受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但是學生在認識上總是存在這片面性。
這節知識是要通過辯論來讓學生感受的,但是還需要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識。因此辯論就顯得有些不足。
補救措施:在教學最后兩章時,同樣涉及到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這時在進行充分的辯論較好。
一者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生物知識,同時從時間上來說比較充足,會使學生從客觀上有一定的認識。
七年級生物教案10
第五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三、光合作用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產生氧氣,超過了自身呼吸作用對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氣體的形式排到了大氣中;綠色植物還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這樣就維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簡稱碳——氧平衡。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進行光合作用。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凈化空氣。
第六章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一、我們主要的植被類型
1、植被的定義:一個地區生長的所有植物叫做這個地區的植被。
2、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等。
二、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1、人均森林面積少。
2、對森林資源的利用不夠合理。
3、過度放牧使許多草場退化、沙化。我國是土地沙漠化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
三、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1984年和1985年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2、每年3月12日定為全國的“植樹節”。
3、綠化祖國,從我做起。
單元小結
1、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包括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四大類群。
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衰老和死亡。
3、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水和無機鹽都是由根吸收的,通過導管運送到各個器官。
4、綠色植物通過吸收水分和蒸騰作用影響生物圈的水循環。
5、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儲存能量。生物通過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使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用于各種生命活動。
6、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這有助于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七年級生物教案11
教學目標:
(一 ) 知識:1、舉例說出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2、描述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
3、關注嚴峻的環境問題
( 二)能力:
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環保 意識,以及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意識,樹立環境 保護的緊迫感、責任感,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重點:
1、描述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
2、關注嚴峻的環境問題
教學難點:
繪制人口增長的曲線,預測人口數量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 導入:請同學們談談我們身 邊出現的各種環境污染現象,為 什么會有
如此嚴重的污染問題呢?
(二) 新課學習:
1、人口增長過快
師:請同學們分析教科書上的圖131,從圖中你能找到什么信息?
請同學們根據表131中的數據,繪制中國人口增長曲線圖
生:討論,交流從圖中發現的問題,繪制曲線圖
師:巡回指導
師:請同學們將所繪制的 曲線圖中的曲線延伸,推測中國在21世紀中葉即20xx年的人口數量
生:討論,計算,交流
師生交流:討論我國自然資源狀況和我國人口狀況的有關問題
師: 人口壓力 很大,請同學們討論如何有效得控制人口 的急劇增長?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過人口增長過快問題有無作用?
生:分組熱烈討論,發表看法
2、環境問題嚴峻
(第二課時)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到中國和世界人口的增長及人們的活動給生物圈帶來了很多跗面影響,最大的問題就是環境問題。請同學們談談我們周圍環境污染的例子
生:積極討論,交流,發言
(1)實驗探究:酸雨影響植物種子的萌發
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2)對照實驗過程
(3)匯報交流結果
(4)學生補充,教師總結
師:除了酸雨,大家還知道哪些環境污染現象嗎?
生:討論,交流,發表看法 ,互相補充
(三)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怎么做?
(四) 自我評價: 1、2 思維拓展
板書設計:
第一節 關注生物圈環境在惡化
一、環境惡化:
人口增長過快
二、環 境問題嚴峻
1、 酸雨
七年級生物教案12
學習目標
1、說出眼的基本結構。2、視覺形成的過程。
3、近視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預防近視的對策
學習重點
1、說出眼的基本結構。2、視覺形成的過程。
3、近視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預防近視的'對策
學習難點視覺形成的過程及預防近視的對策。
學習過程
一、預習檢測
1、眼球的結構與功能(圖片見書P79)
外層______:眼球的前部,無色透明,可透光
______:白色,保護眼球內部的作用
中層:虹膜:中層前部,有色素,中央是____,通光
脈絡膜:有血管(營養眼球)、色素細胞(遮光并使眼球內部形成“暗室”)
睫狀體:連接_______和_______的中間部分.
內層:_________:上有大量感光細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內容物晶狀體:像凸透鏡,曲度可以調節,使眼睛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
玻璃體:透明膠狀物質
2.視覺的形成:
(1)成像: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在視膜上形成_____
(2)形成視覺:外界光線在視膜上成像,感光細胞產生興奮,產生神經沖動傳輸給大腦皮層的神經,形成視覺
二、自主學習、合作展示交流:
探究1近視眼的原因
由于眼球__________過長,或晶狀體______過大,使物像落在視膜的前方.
物像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而視覺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___
探究2近視眼的矯正方法
1、近視眼由于物像落在視膜前方,故應配戴________.糾正。
2、看P82圖4—51,了解預防近視應做到哪“三要”和哪“四不要”?
三、盤點收獲
師生共同本節課的收獲;師強調突出本節課的重難點
四、課堂達標
1、眼球的瞳孔、晶狀體和視膜分別相當于照相機的什么結構()
A.鏡頭光圈和膠卷B.膠卷鏡頭和光圈C.光圈鏡頭和膠卷D.鏡頭膠卷和光圈
2、為了預防近視眼,應該是( )
A.走路看書B.在強光下看書C.不躺臥看書D.在光線暗的地方看書
3、依據“眼球的基本結構圖”回答以下問題:
(1)有的同學沉迷于上,不但影響了學業的發展,而且因長時間近距離注視電腦顯示屏,容易導致[E] 凸度增大且不能恢復原狀而形成 。
(2)眼球的[J] 相當于照相機內的膠卷。
(3)某人的眼球結構完好無損,但他也是盲人,這很可能是他的[M] 受損,導致 上產生的圖象信息無法傳導到 所致。
五、作業布置
1、P85--------1、42、預習《耳朵與聽覺》
七年級生物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植物體內水分運輸,環剝枝條形成樹瘤的現象,知道植物體以木質部的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以韌皮部的篩管運輸有機物。
2、通過對莖的輸導作用的分析,了解保護樹皮的意義及莖具有貯藏有機物的作用。
能力目標
1、通過設計莖的輸導作用的實驗,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方法及正確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實驗或觀察基礎上,通過討論或分析得出適當的結論并加以表述,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植物體的木質部和韌皮部的結構與物質運輸功能相適應的教學,使學生體會植物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從而接受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2、通過討論“莖的輸導作用”,引導學生懂得愛護樹木,保護樹皮的重要性,進而進行綠化美化、保護環境的思想教育。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的重點是通過對探究實驗的設計及分析,得出導管是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通路;而有機物是通過篩管輸導的科學結論。
(1)通過上節的教學,學生已經知道了莖的木質部中的導管是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通道;莖的韌皮部中的篩管是輸導有機物的通道。
(2)通過探究實驗,學生會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和自己的"親眼所見",經過整理、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即莖里的導管能夠把從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向上運輸到植物體全身,莖里的篩管能夠把葉制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到植物各部。
這個過程,可以看作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分析和綜合能力的表現;也可以看作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檢驗。
2、講述環割枝條上方形成的"瘤狀物"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難點。瘤狀物的形成,實際上是比較復雜的過程。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不用講得過細,要求學生明白是由于有機物的運輸受到阻礙引起的就可以了。
教法建議
1、讓學生在課前完成"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的探究實驗的設計及完成,上課時將實驗裝置或處理材料帶到實驗室,對自己設計的實驗進行介紹。由于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并不一定完善,所以教師要自備紅墨水在莖中運輸的實驗結果及樹瘤標本,以便上課時分發給學生觀察,最好能做到每組或每桌一份。
2、觀察紅墨水在莖和葉中的運輸時,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后,分析得出的結論有兩點;一是莖的木質部被染紅,不宜說成導管被染紅;二是水分運輸的方向和部位,即向上運輸至葉。紅墨水中既有水又有水溶性物質,突出水的運輸方向、途徑和部位,無機鹽一點即通。
3、樹瘤形成的原因很復雜,其結構基礎是木栓形成層的形成及其細胞分裂形成愈傷組織,物質基礎是由于有機養料運輸途徑的割斷使有機養料積累。教學時只要讓學生明確切口上部膨脹起來與有機養料的積累有關,并領悟到韌皮部(樹皮部分)運輸有機養料即可。
從樹皮對運輸有機物的重要性方面,就能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明白愛護樹木、保護樹皮的重要性,進而進行綠化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通過對實驗的設計及結果的分析,得出科學的結論。
難點:有關輸導有機物的實驗。
手段:以實驗觀察與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設計思想:
本節課首先以對莖運輸營養物質的探索性實驗開始,但學生設計的實驗有些并不能很好的解決本節課的問題,所以在課前教師一定要準備好有關的實驗,以供課上學生觀察。重點要求學生通過設計實驗,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的方法。
教學過程:(1課時)
(課前要求學生看實驗-探究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完成設計有關莖運輸營養物質的實驗)
一、導入:
提問:1、莖的功能是什么?
2、木本植物的莖的結構是怎樣的?
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總結:莖具有運輸營養物質的功能,那么在木本植物的結構中,哪些與運輸營養物質有關呢?
二、講授新課:
(一)探索性實驗:探究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學生展示設計實驗的思路及結果。
組織學生對每組的實驗設計進行分析。
總結并糾正學生設計實驗中出現的錯誤。
展示課前準備好的有關莖的水分和無機鹽運輸的實驗結果,并組織學生觀察莖中哪一部分被紅墨水染紅了。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實驗結果。
總結:莖中的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里的'導管向上運輸的。
(二)莖對有機物的運輸:
提出問題:參照"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的實驗設計及分析,推測一下莖對有機物運輸的相關結構是什么?如何用實驗來驗證?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并匯報討論結果。
出示有瘤狀物的枝條,利用投影或錄像介紹實驗操作方法。
組織學生觀察,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總結:有機物通過韌皮部的篩管向下運輸到其他各個器官,當環割后,有機物就堆積在切口的上方,使此處的細胞分裂和生長都加快,樹皮就膨大起來,形成了瘤狀物。
(三)莖的其他功能:
提出問題:"莖除了具有運輸營養物質的功能之外,還具有哪些功能?請舉例說明"
組織學生發言
總結:莖除了可以運輸營養物質,還有以下幾個功能:
1、貯 藏營養物質,如甘蔗。
2、支持,如支持葉,有利于葉進行光合作用。
3、繁殖:如扦插等。
板書設計:
第三節 莖對營養物質的運輸和貯藏
一、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由莖的木質部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二、莖的有機物的運輸:
由莖的韌皮部運輸有機物
探究活動
實驗目的:植物體內的水分是沿著木質部向上運輸的
實驗材料:2~3年生的木本植物技條
實驗用具:等大的玻璃瓶或礦泉水瓶三個、小蠟燭、刻刀、小紙片
實驗步驟:
1、取粗細大小相當的2~3年生木本植物的枝條三根(枝條上所帶葉片數相等),將三根枝條底部分別斜切,觀察其韌皮部。木質部和髓。
2、將一根枝條的韌皮部蠟封。方法是按木質部和髓的分布位置,將小紙片刻成
形,蓋在一枝條斷面處,使其韌皮部露出,將小蠟燭點燃,使其蠟液滴在韌皮部斷面上,待蠟凝固后,取走紙片。
3、將一根枝條的木質部蠟封。用同樣方法將小紙片刻成相應的形狀蓋在枝條斷面的韌皮部和髓部,露出木質部,將蠟液滴在木質部斷面上,取走紙片。
4、第三根枝條不做任何處理。
5、將三根枝條分別插入盛有清水的甲、乙、雨三個瓶中,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幾小時后觀察現象并完成觀察記錄。
實驗結果:
甲瓶中的枝條實驗后葉片仍然硬挺,這能說明蠟封韌皮部不影響枝條的吸水;乙瓶中的枝條實驗后葉片萎蔫,說明蠟封木質部阻礙枝條的吸水;丙瓶中的枝條實驗后葉片仍然硬挺。
實驗結論:植物體內的水分是沿著木質部向上運輸的
思考題:
此實驗為什么要在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進行?
溫暖、光照充足能使枝條上的葉片的蒸騰作用旺盛,枝條的吸水能力加強,進而得到的實驗結果就越能說明問題
七年級生物教案14
教學目標:
1、由宏觀到微觀的方法觀察葉片的結構,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2、通過查找相關的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3、認同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中水循環的`意義,初步形成節約用水,保護森林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葉片的結構、氣孔的開閉與蒸騰作用的關系,以及植物體是怎樣參與生物圈水循環
的內容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收集資料。
2、教師準備:課件,實驗準備收集資料。
教學設計:
學生活動教學內容教師活動
嘗試回答觀察水循環課件演示,啟發
動手實驗葉片結構指到實驗
探究氣孔結構氣孔結構引導實驗分析
觀察嘗試回答氣孔開閉機制課件演示
聯系實際蒸騰作用與水循環范例法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
環節教學過程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導入
出現綠色植物及課題的畫面,播放音樂觀看,進入情境引言導入,引起學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維持正常生命活動應具備哪些外界因素?
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區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請認真觀察圖片并思考沙漠中什么地方會有植物生長?
思考回答
觀察思考
回答
引導,建立聯系
展示圖片
適時提示
七年級生物教案15
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難點和重點
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
①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實物、圖片。
②教師準備與課程相關的`掛圖。
學生:
學生觀察生活環境,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教學設計
什么是生物?觀察絢麗多彩的大自然掛圖,說出其中的生物與非生物。或實地考察大自然。(適合班額小的農村學校,班額大,需要分小組進行。)提出問題:“請舉出畫面中的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勵中差生參與)展示掛圖,啟發學生找出圖中的生物與非生物(無條件進行多媒體教學的學校可用此法)教師組織好學生,讓其在大自然中認真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實物對比,通過分析小鳥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學生拿出自己所帶的生物與小鳥對比,說出這些生物具有的與小鳥相同的特征,互相補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觀察書中插圖,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然后學生分小組,以自身為例討論人是否也具有書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選出代表,舉例說明,各組間可針對不同觀點進行辯論,使大家認識到生物的共同特征。集思廣益,調動思維潛力,學生觀察某些生物圖片或多媒體課件,結合平時了解的生物知識,協作互補,從記憶中搜索信息,說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壽命等。啟發學生用對比法比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時可向學生解釋不同生物進行各種生命活動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動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掛圖,閱讀課文。提出問題:“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對于一些不易觀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師可提示學生,幫助分析。
鞏固練習
多媒體打出鐘乳石、珊瑚和珊瑚蟲,學生討論哪個是生物,并說明理由。找觀察過珊瑚的同學,給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蟲的關系,大家討論后得出答案。教師指導學生根據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七年級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4-08
七年級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8-25
七年級上冊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4-02
七年級生物教案:探索生物的奧秘04-08
七年級生物《生物圈》教案04-08
七年級生物上冊《生物的特征》教案03-30
七年級上冊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8-24
七年級生物教案:探索生物的奧秘08-25
七年級生物教案03-16
七年級生物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