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七年級生物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生物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生物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理解排泄的概念,掌握腎臟的結構與尿液的形成過程。
2.通過觀察腎臟的內部結構(實物),通過觀察泌尿系統模式圖、腎臟結構示意圖、尿的形成示意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本章的重點是排泄的概念,腎臟的結構和尿液的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人體細胞內的有機物在分解時回產生許多的廢物,它 們在人體內積聚多了,對人體有害,必須及時排出體外。人體是怎樣將這些廢物排出體外呢?教師:人體排出廢物的途徑有多種,但以尿液為主要形式。這節課我們就一起研究一下尿是如何形成和排出的?
大家想一下,在不出汗的情況下,喝水多時,尿量有什么變化?喝水少時,尿量又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為什么人體每天必須排出一定量的尿液?排尿對人體有什么意義?為什么醫生可以通過化驗尿液的各種成分的變化,來診斷疾病呢?要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必須了解泌尿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這就是本章要學習的課題人體內廢物的排出(1)-------尿液的形成。
二、新課講解
1、排泄的概念
人體將體內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質排出體外的過程,叫排泄。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排便這一說法,那么排泄與排便有什么不同?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對比:二者的排出物分別是什么?分別在身體的什么部位產生的?排出的途徑各是什么?排泄的主要途徑是什么?
2.觀察泌尿系統的掛圖,認識泌尿系統的組成,了解各個器官的主要功能。
同桌兩個同學互相說一說泌尿系統的組成,說一說泌尿系統的器官的主要功能,并能知道腎臟是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
3.通過觀察活動,認識腎臟的內部結構:
活動(1),若學校條件允許,最好能有教師的【演示實驗】觀察腎臟的內部結構通過觀察與小組討論,腎的皮質與髓質、腎盂。(若教師進行演示實驗,由于標本小,要配合掛圖或投影片講解,腎臟實物要放在解剖盤中讓學生傳看。)
活動( 2)可以通過看掛圖、看投影片等認識腎小體。通過觀察并進行小組討論,使學生自己歸納腎單位的結構。(由學生小結腎臟的結構。)
4、尿液的形成
(1 )學生:觀察活動,閱讀課文。
教師:(提示學生)注意觀察毛細血管的分布位置,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思考一下毛細血管的作用。(學生:總結得出,兩處有毛細血管分布。一處是腎小球,它是由入球小動脈分出的許多毛細血管相互纏繞而成的.血管球;另一處是腎小管周圍纏 繞著大量的毛細血管。)
教師:同學們想一想,由腎動脈流入腎臟的血液,在流經一個腎單位的過程中,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2)我們來分析一下課本23頁的數據資料。
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分析資料的方法。
學生甲:通 過對尿液和血漿的成分比較,我發現尿液中沒有蛋白質和葡萄糖,而無機鹽、尿素的含量明顯增加,水分稍有增加,所以,我認為排尿主要是排出無機鹽和尿素, 還有多余的水。
教師:如果尿液中沒有水,請你判斷一下無機鹽和尿素能否排出體外?
學生甲:不能,無機鹽和尿素必須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排出體外。
學生乙:比較血漿和原尿(腎小囊中液體)成分的變化,發現腎小囊中液體的葡萄糖、無機鹽、尿素和血漿中完全相同,水略有增加,而蛋白質只有極少 量。這說明腎小球和腎小囊壁可以透過水、無機鹽、尿素、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質,而大分子的蛋白質一般很少透過。
學生丙:腎小囊中出現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沒有,這說明原尿流經腎小管時,葡萄糖被腎小管重新吸收了。
(3)我們已經知道腎臟是形成尿的場所,又知道腎臟是有100多萬個腎單位構成的,又知道血液與尿液 的成分差異,那么,尿是怎樣形成的呢?
參照尿的形成示意圖,看書21頁與26頁并思考以下問題。
① 尿的形成過程包括兩個連續的階段濾過和重吸收 。
② 腎單位的哪些結構特點與完成濾過和重吸收作 用相適應?
③ 如圖,在尿的形成示意圖中,左上方血液進入球小動脈,左下方血液流出腎單位,血液在腎單位中發生了什么變化?
④ 如圖,在尿的形成示意圖中,出球小動脈的血在匯入腎靜脈的過程中又發生什么變化?
⑤為什么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1.5升?
⑥尿的形成示意圖中腎小管中的尿流向何處?
學生小結:尿的形成過程包括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兩個階段。
三、課堂小結
請學生總結本課的知識:排泄的概念、泌尿系統的組成和腎臟的結構。以及尿液是怎樣形成的。
四、【板書設計】
第二節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1)------尿液的形成排泄
一、概念與途徑
呼吸系統二氧化碳、少量水;
皮膚部分水、少量無機鹽、尿素;
泌尿系統絕大部分的水無機鹽尿素等。
二、泌尿系統的組成。
三、腎臟的結構:
1.腎臟縱剖:皮 質、髓質、腎盂。
2.腎單位的結構
四、尿的形成:
血液 腎小球濾過形成 原尿 腎小管重吸收形成 尿液
七年級生物教案2
教學目標
1.說出枝芽的主要結構以及枝芽與莖的關系。
2.舉例說出莖的基本結構及各部分的作用。(重點、難點)
3.說出導管和篩管的位置和功能。(重點、難點)
4.知道保護森林和愛護綠色植物的重要意義。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1)預習本課課文內容。
(2)課前準備實驗——莖的輸導作用。(因為本地區已進入冬季,該實驗需提前做好準備,即提前l一2d將冬青或其他木本植物枝條插入稀釋的紅墨水中)
(3)查詢書籍、網站、錄像、搜集一些關于莖的輸導作用和年輪等方面的資料。
2.教師準備
(1)帶有不同種類芽的枝條,鋸成小段的三年生的無花果枝條,枝芽的結構和莖的結構掛圖。
(2)準備實驗用具,如放大鏡等。
(3)查詢書籍、網站、錄像、搜集一些有關于莖的輸導作用和年輪等方面的資料。
(4)制作枝芽各部分發育過程和形成層使莖加粗過程的課件。
教學過程(2課時)
一、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讀第68頁題圖——參天大樹,思考問題:植物要吸收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什么器官到達枝葉的?(莖)這說明莖具有什么功能?(輸導功能)從此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探究過程
(1)枝芽發育成莖
學生4人一組,自學第68頁課文及圖5—7枝芽的結構示意圖。 教師巡回指導。組織討論,通過問題提示,鼓勵與同學合作共同歸納枝芽的基本結構。要提出的問題有,主干和側枝都是由什么發育而來?芽分為3種,各是什么?枝芽由哪些部分組成,它們將來的發育情況怎樣?分析枝芽生長點的細胞特點是什么?按照經驗它應該是什么組織?
引導學生觀察枝葉展開過程的課件,利用動畫形式表達芽的動態變化。
小組之間展開競賽,每組提供枝芽的結構和枝條的圖各一幅,請學生將枝芽的各部分結構與發育成枝條的部分用線相應的聯起來,計入過程評分。
(二)莖的基本結構
學生四人一組,參照第69頁圖5-8莖的橫切面結構示意圖,觀察三年生無花果枝條的小段。
教師巡回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引導學生討論,共同得出結論。木本植物的莖從外到內由樹皮、形成層、木質部和髓四部分組成。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顯微鏡下木本植物莖的結構示意圖,回答問題。
1.樹皮的外側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內側部分是什么?內有什么結構?屬于什么組織?
2.木質部使植物莖很堅硬,內有什么結構?屬于什么組織?
3.位于中央顏色較淺的是髓,其細胞比較大,有什么功能?屬于什么組織?
4.位于木質部和韌皮部之間的結構叫什么?有什么特點?是什么組織?
引導學生觀看課件——木本植物莖不斷加粗的過程,回答。
5.形成層的細胞分裂,向內形成新的木質部,向外產生新的韌皮部,所以其作用是使莖怎樣?
6.草本植物莖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樣逐年加粗,我們可以推斷,它沒有什么結構?
教師組織學生展示自己調查的資料,描述年輪形成的過程,發表意見,各小組互相補充。
小資料:請你算一算,據一位老護林員講,一棵松樹要生長30~40年,才能達到直徑12cm,問每年約長多少?(0.3—0.4cm)。談一談自己受到的啟發和感受,進一步明確保護森林、愛護綠色植物的.重要意義。
(三)莖的輸導作用
學生4人一組,參考以下提示,進行第70頁實驗功能——莖的輸導
1.本實驗目的是什么?
2.本實驗器材有哪些?
3.實驗中木本植物枝條如何處理?
4.從莖的橫切面上看到染成紅色的是什么形狀?是莖的哪一部分?其中有什么結構?
5.從莖的縱切面上看到紅色的是什么?
6.葉脈變紅色,說明了什么問題?
7.該實驗得到什么結論?
教師巡回指導,提示觀察部位,切割方向,組織討論,鼓勵與同學合作得出結論。
教師展示帶有瘤狀物的枝條,請有經驗的學生介紹瘤狀物形成的過程,分組討論枝條形成瘤狀物的原因,枝條產生瘤狀物說明了什么?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韌皮部的篩管能輸導有機物”。
小故事:明明的小表哥家有一片蘋果園。秋天,他去蘋果園玩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如右圖)蘋果樹干的樹皮上都被切了一刀,這是怎么回事?明明去問小表哥,小表哥說了一席話,明明聽得直點頭,說:“科學種田真重要啊!”問在上面的故事里,小表哥怎樣解釋的?
三、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理清思路,枝芽的結構——莖的輸導作用與愛護樹木的感情。
四、作業
搜集有關植物莖具有支持、貯藏和生殖等功能的資料。
課后反思
本教案力求通過富有吸引力的教學過程,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以達到新的課程標準要求,主要突出了兩點。
一是通過探究性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的方法。教學過程中,穿插實物、圖片、小資料、小故事等等。學生在每個學習單元中,樂此不疲,積極主動地思考、動手,既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增強了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愿望。
二是通過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學生進一步增強了認識自然、愛護森林、保護環境和科學種田的意識,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七年級生物教案3
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綠色植物共分四大類群: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
第一節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
一、藻類植物
1、結構: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沒有根、莖、葉的分化。這種結構是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2、生活環境: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數生活在陸地上的陰濕處。
3、常見的藻類植物:衣藻(單細胞)、水綿(多細胞)、鹿角菜、馬尾藻、石莼、紫菜、海帶、裙帶菜、石花菜等。
4、作用:做魚類餌料、可供食用、可供藥用等。
二、苔蘚植物
1、結構:一般具有莖和葉。莖中沒有導管,葉中沒有葉脈,根非常簡單,稱為假根。所以植株一般都很矮小。沒有輸導組織。
2、生活環境:大多生活在潮濕的陸地環境中。
3、作用: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類植物
1、結構:根、莖、葉中都有運輸物質的管道,具有專門的輸導組織。植株比苔蘚植物高大。
2、生活環境:野生的蕨類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濕環境中。
3、繁殖:苔蘚、蕨類靠孢子繁殖后代。不結種子。
4、常見的.蕨類植物:腎蕨、江南星蕨、卷柏、貫眾、胎生狗脊、滿江紅等。
5、作用:卷柏、貫眾等可供藥用。滿江紅是一種優良的綠肥和飼料。煤的形成。
第二節種子植物
一、定義:能夠結種子并由種子發育成的植物叫種子植物。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種子的結構:
菜豆種子的結構:
玉米種子的結構:
菜豆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不同點
菜豆種子有種皮和胚子葉兩片、沒有胚乳
玉米種子有種皮和胚子葉一片,有胚乳
歸納:1、種皮的作用:保護種子內部結構。
2、胚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胚發育成新植株。
3、子葉或胚乳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所以種子生命力比孢子強得多,壽命長。
4、能產生種子是種子植物更能適應陸地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
5、淀粉遇碘變成藍色,胚乳遇碘變藍,說明胚乳里含有淀粉。
三、裸子植物
1、定義:種子是裸露的植物叫種子植物。松球果不是果實。
2、常見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銀杏、蘇鐵、側柏等。
四、被子植物
1、定義:種子外面有果皮,種子被包在果實之中的植物叫被子植物。
2、果實的結構:果實由果皮和種子組成。
3、常見的被子植物:刺槐、毛白楊、檳榔、玉米、小麥、水稻、牡丹、菊、玫瑰等
4、果實保護種子。果實有一些適于傳播的特點。
七年級生物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
(1)說出皮膚的結構組成,并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些術語;
(2)理解皮膚的排泄功能。
2.能力:
(1)運用顯微鏡觀察皮膚的結構,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區分能力;
(2)在教學創設的情境中,培養創新意識和發散思維能力;
(3)通過學習切實體會皮膚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增加生活常識和技能,并學會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初步培養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通過課堂中開展的活動,培養快速處理信息,靈活進行口頭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顯微鏡觀察了解皮膚結構的方式幫助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待和分析問題。
(2)通過對皮膚結構和衛生保健知識的學習,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充分認識生物學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3)通過介紹我國有關科學技術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皮膚與汗液分泌。
課時:一課時。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項功能,與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聯系緊密。但由于教材將本節安排在人體廢物的排出這章進行介紹,所以教學設計中應以排泄功能為主線來介紹皮膚的結構與功能。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皮膚的結構,雖然在顯微鏡下較易觀察,但學生可能不易區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需要教師點撥引導;皮膚的排泄功能部分,由于學生對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是本節課的難點,可以借助CAI。
本課教學先以學生們較熟悉的宏觀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為類比使學生了解人體代謝廢物及時排出的重要性。同時提問人體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排出體內代謝廢物?
[學生回答]①通過呼吸系統以氣體的.形式排出體外;
②通過泌尿系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③通過皮膚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借機回顧前面學習的兩種排泄途徑,同時引入今天皮膚的內容。
【新課導入】
師:有人說:皮膚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張嘛(以輕松的話題開局)那么,同學們能不能列舉一些描寫皮膚的詞句? (請同學列舉)
學生爭相發言:白皙、黝黑;皮厚如墻;油光滿面;汗流滿面;白里透紅,與眾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教師含笑而言:剛才同學們列舉的詞句十分生動有趣(給以肯定),可是細細想來,這些詞句中,還隱含著關于皮膚的一系列問題(話題急轉),比如,皮膚常年暴露在外,接觸許多細菌,為什么不腐爛變質呢?有人膚白勝雪,有人皮黑似炭,人體的膚色為何會有不同?長青春痘是什么原因?人為何會出汗?(一連串發問,引起學生思考)這些無疑都與皮膚結構有關!
一、皮膚的結構
[活動]觀察皮膚的結構
(1)學生觀察顯微鏡下皮膚切片,獲得有關皮膚結構的感性認識;
(2)對照大屏幕上皮膚構造圖,辨別皮膚各組成部分;
(3)出示3個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學生有意識的進行觀察探究:
①皮膚有哪些結構?
②皮膚各部分結構有什么特點?
③推測各部分結構功能。
[注意事項]
①教師巡視指導;
②請學生注意物鏡與載玻片的距離,以防壓碎;
③觀察完后,交回切片顯微鏡,做好實驗收尾工作。
請學生對照屏幕上的皮膚結構示意圖,說出皮膚的結構和細胞排列特點,推測有何功能。展示課件,小結皮膚的結構,并引導學生由結構認識功能。
皮膚的結構:表皮--角質層,生發層
真皮
皮膚附屬物:毛皮、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表皮
在介紹生發層的分裂增長能力時,可引用一組數據來證實:人體整個表皮一般每3~4周就全部更換一次,人的一生中總共約要掉落18千克的皮膚碎屑在介紹經常曬太陽的人們為何皮膚會變得黑些時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生發層中的黑色素細胞。
(2)真皮
師:真皮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看圖),從厚度上看比表皮薄,還是比表皮厚啊?
生:厚!
師:真皮內含有大量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這有何作用呢?(Flash同時閃現這兩部分結構)
教師演示:大家一起捏住自己的臉,再輕輕扭動,松開手,看皮膚有沒有大的變化? (或以一塊新鮮的較厚豬皮實驗,撕、拽、拉)
生笑著同做:沒有!
師繼續演示:這是一張白紙,我把它抓住,再輕輕一扭,松開手,大家看看紙產生了什么變化。
生:變皺了!
師:這說明了什么? (再介紹《紅樓夢》中賈寶玉和劉姥姥的皮膚差別)
生:真皮內的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賦予了皮膚一定的彈性和韌性。
師:在真皮內我們還可以看見感覺神經末梢和非常豐富的毛細血管(Flash分別閃爍)它們各有何作用?(通過Flash展現冬季與夏季毛細血管的變化,幫助學生直觀感知、深入理解此知識點)
生:感覺神經末梢能使我們感受外界刺激;毛細血管可以通過自身的收縮與舒張來調節體溫,以適應不同的環境。
(3)皮膚的附屬結構
請學生觀察自己的皮膚,說出皮膚還有哪些附屬物,再在大屏幕中顯示結構照片。
在對皮脂腺的介紹中,注意補充青春期預防青春痘的方法,做好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
二、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1)汗腺組成
分泌部:由彎曲成團的細管構成,周圍有毛細血管
導管:細長的管道開口于皮膚表面
師:相信同學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夏日的驕陽下呆一會兒就會感到渾身冒汗。出汗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以前人們不知道汗水是怎么來的?現代醫學和生理學告訴我們,人的真皮內隱藏著250萬個小腺體,汗液就是從那里被輸送到皮膚表面的。 (Flash閃現汗腺組成,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汗腺分泌部周圍的毛細血管,并思考其作用)
(2)汗液的成分
教師演示:將手指按在鏡面上,5秒鐘后移開,發現鏡面上留有水蒸氣,以此證明汗液的成分有水。再請學生思考,并講出證據,以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判斷汗液的其他成分。
生:軍訓時,衣服和帽子上留有的白色的鹽漬,汗的味道是咸的!說明還有無機鹽。
生:烘烤汗液時應該會有臭味散發,說明汗液的成分中含有尿素。
(3)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可以結合信息技術,通過Flash動畫來展示,整個過程避免了單純語言描述的蒼白無力,使教師的講述變得生動而形象,學生的認識變得直觀而明晰。)
教師結合多媒體講解:當環境溫度較高或人體劇烈運動時,汗腺周圍毛細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部細胞從毛細血管中吸收了水、無機鹽、尿素等物質形成汗液,再通過導管到達體表被排出。
(4)出汗的利弊
討論:請學生分組討論出汗的利弊從而引出其功能的探討,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時間4分鐘)。
生:有排泄作用!
生:調節體溫的作用!
師乘勢而問:如何實現的? (將問題深入)
生:汗的蒸發會帶走一部分熱量,因此對人體的體溫具有調節作用。
師:(點頭贊許,同時播放Flash汗液的蒸發帶走熱量)除了剛才說到的皮膚可以通過毛細血管的收縮和舒張來調節體溫外,汗液的蒸發也可調節體溫,特別是在人劇烈運動時,肌肉活動釋放的熱量相當于安靜時的10~15倍,此時光靠皮膚的散熱已經來不及了,并且要是這些熱量不及時散發出去的話,足以使全身的血液沸騰,這時就要緊急開動全身皮膚的250萬個汗腺,結果我們會大汗淋漓,靠汗水的蒸發帶走熱量。
師: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都有兩面性的,那么出汗有沒有不好的地方? (轉變話題順便進行世界觀教育)
生:大量出汗會使人體鹽分流失,造成熱痙攣,所以高溫天氣里,人們應及時補充水和鹽分。
生:弄臟衣物,要求我們搞好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七年級生物教案5
空氣質量與健康
教學目標
1.描述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嘗試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教學重點
1.通過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了解空氣
2.質量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
3.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教學準備
1.教師:指導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關系的資料;指導學生調查家庭成員的吸煙情況;準備有關吸煙危害性的資料。
2.學生:調查家庭成員吸煙情況;收集相關資料。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回憶上節課的內容,回答問題。
復習提問:呼吸運動是如何進行的?
導言: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呼吸,一天要呼吸兩萬多次,空氣質量直接影響人的健康。
2.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
2.1資料發布
2.1.1幾位學生上講臺發布所收集的有關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情況的資料,其余學生聆聽并對資料內容表示驚訝,產生觸動。
課前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有關信息,上課時指導學生發布這些信息。
2.1.2閱讀課本P52~53的資料分析,并分組討論問題。學生代表本組同學的意見,組內其他學生補充。
指導閱讀,組織并參與學生討論,分析、評價,給予鼓勵。
資料分析
2.1.4說出調查結果。通過交流分析,了解吸煙的危害。
課前組織學生調查各自家庭成員的吸煙情況,為家長算筆吸煙帳。
引導學生認識到吸煙的危害性。
分析資料,并質疑:吸煙危害健康,為什么有人還要吸煙呢?
小組成員闡明對吸煙的看法,并提出可行的策略方案。
2.1.5展示從報紙上剪貼的吸煙危害健康的資料,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
2.2在教師的引導下交流,說出治理沙塵暴的對策。
出示沙塵暴的資料,讓學生了解沙塵暴對人體的危害,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2.1結合肺內氣體交換的原理,理解煤氣中毒的原因,提高防范意識。
講述煤氣中毒的原理,加強學生的防范意識,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
3.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閱讀并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疑惑。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的探宄方案,讓學生通過閱讀,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采集和測算空氣中塵埃粒子及探究方法
強化認識,進一步了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驟。
展示探究步驟,提出在探究中應注意的事項。
小結和練習
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通過本節課所學習到的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提高。討論如何完成課后練習。
課后探究
課后分組,小組成員分工采集和測算當地空氣中的塵埃粒子,并將結果進行公布和交流。
組織分工,強調活動的注意事項,參與交流,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評價。
課后活動
到有關部門獲取有關當地空氣質量的資料,了解當地存在的空氣質量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可行的改進建議。
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
七年級生物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植物體內水分運輸,環剝枝條形成樹瘤的現象,知道植物體以木質部的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以韌皮部的篩管運輸有機物。
2、通過對莖的輸導作用的分析,了解保護樹皮的意義及莖具有貯藏有機物的作用。
能力目標
1、通過設計莖的輸導作用的實驗,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方法及正確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實驗或觀察基礎上,通過討論或分析得出適當的結論并加以表述,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植物體的木質部和韌皮部的結構與物質運輸功能相適應的教學,使學生體會植物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從而接受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2、通過討論“莖的輸導作用”,引導學生懂得愛護樹木,保護樹皮的重要性,進而進行綠化美化、保護環境的思想教育。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的重點是通過對探究實驗的設計及分析,得出導管是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通路;而有機物是通過篩管輸導的科學結論。
(1)通過上節的教學,學生已經知道了莖的木質部中的導管是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通道;莖的韌皮部中的篩管是輸導有機物的通道。
(2)通過探究實驗,學生會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和自己的"親眼所見",經過整理、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即莖里的導管能夠把從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向上運輸到植物體全身,莖里的篩管能夠把葉制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到植物各部。
這個過程,可以看作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分析和綜合能力的表現;也可以看作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檢驗。
2、講述環割枝條上方形成的"瘤狀物"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難點。瘤狀物的形成,實際上是比較復雜的過程。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不用講得過細,要求學生明白是由于有機物的運輸受到阻礙引起的就可以了。
教法建議
1、讓學生在課前完成"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的探究實驗的設計及完成,上課時將實驗裝置或處理材料帶到實驗室,對自己設計的實驗進行介紹。由于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并不一定完善,所以教師要自備紅墨水在莖中運輸的實驗結果及樹瘤標本,以便上課時分發給學生觀察,最好能做到每組或每桌一份。
2、觀察紅墨水在莖和葉中的運輸時,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后,分析得出的結論有兩點;一是莖的木質部被染紅,不宜說成導管被染紅;二是水分運輸的方向和部位,即向上運輸至葉。紅墨水中既有水又有水溶性物質,突出水的運輸方向、途徑和部位,無機鹽一點即通。
3、樹瘤形成的原因很復雜,其結構基礎是木栓形成層的形成及其細胞分裂形成愈傷組織,物質基礎是由于有機養料運輸途徑的割斷使有機養料積累。教學時只要讓學生明確切口上部膨脹起來與有機養料的積累有關,并領悟到韌皮部(樹皮部分)運輸有機養料即可。
從樹皮對運輸有機物的重要性方面,就能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明白愛護樹木、保護樹皮的重要性,進而進行綠化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通過對實驗的設計及結果的分析,得出科學的結論。
難點:有關輸導有機物的實驗。
手段:以實驗觀察與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設計思想:
本節課首先以對莖運輸營養物質的探索性實驗開始,但學生設計的實驗有些并不能很好的解決本節課的問題,所以在課前教師一定要準備好有關的實驗,以供課上學生觀察。重點要求學生通過設計實驗,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的方法。
教學過程:(1課時)
(課前要求學生看實驗-探究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完成設計有關莖運輸營養物質的實驗)
一、導入:
提問:1、莖的功能是什么?
2、木本植物的莖的結構是怎樣的?
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總結:莖具有運輸營養物質的功能,那么在木本植物的結構中,哪些與運輸營養物質有關呢?
二、講授新課:
(一)探索性實驗:探究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學生展示設計實驗的思路及結果。
組織學生對每組的實驗設計進行分析。
總結并糾正學生設計實驗中出現的錯誤。
展示課前準備好的有關莖的水分和無機鹽運輸的實驗結果,并組織學生觀察莖中哪一部分被紅墨水染紅了。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實驗結果。
總結:莖中的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里的導管向上運輸的。
(二)莖對有機物的運輸:
提出問題:參照"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的實驗設計及分析,推測一下莖對有機物運輸的相關結構是什么?如何用實驗來驗證?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并匯報討論結果。
出示有瘤狀物的枝條,利用投影或錄像介紹實驗操作方法。
組織學生觀察,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總結:有機物通過韌皮部的篩管向下運輸到其他各個器官,當環割后,有機物就堆積在切口的上方,使此處的細胞分裂和生長都加快,樹皮就膨大起來,形成了瘤狀物。
(三)莖的其他功能:
提出問題:"莖除了具有運輸營養物質的功能之外,還具有哪些功能?請舉例說明"
組織學生發言
總結:莖除了可以運輸營養物質,還有以下幾個功能:
1、貯 藏營養物質,如甘蔗。
2、支持,如支持葉,有利于葉進行光合作用。
3、繁殖:如扦插等。
板書設計:
第三節 莖對營養物質的運輸和貯藏
一、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由莖的木質部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二、莖的有機物的運輸:
由莖的韌皮部運輸有機物
探究活動
實驗目的:植物體內的水分是沿著木質部向上運輸的
實驗材料:2~3年生的木本植物技條
實驗用具:等大的玻璃瓶或礦泉水瓶三個、小蠟燭、刻刀、小紙片
實驗步驟:
1、取粗細大小相當的2~3年生木本植物的枝條三根(枝條上所帶葉片數相等),將三根枝條底部分別斜切,觀察其韌皮部。木質部和髓。
2、將一根枝條的韌皮部蠟封。方法是按木質部和髓的分布位置,將小紙片刻成
形,蓋在一枝條斷面處,使其韌皮部露出,將小蠟燭點燃,使其蠟液滴在韌皮部斷面上,待蠟凝固后,取走紙片。
3、將一根枝條的木質部蠟封。用同樣方法將小紙片刻成相應的形狀蓋在枝條斷面的韌皮部和髓部,露出木質部,將蠟液滴在木質部斷面上,取走紙片。
4、第三根枝條不做任何處理。
5、將三根枝條分別插入盛有清水的甲、乙、雨三個瓶中,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幾小時后觀察現象并完成觀察記錄。
實驗結果:
甲瓶中的枝條實驗后葉片仍然硬挺,這能說明蠟封韌皮部不影響枝條的吸水;乙瓶中的枝條實驗后葉片萎蔫,說明蠟封木質部阻礙枝條的吸水;丙瓶中的枝條實驗后葉片仍然硬挺。
實驗結論:植物體內的水分是沿著木質部向上運輸的
思考題:
此實驗為什么要在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進行?
溫暖、光照充足能使枝條上的葉片的蒸騰作用旺盛,枝條的吸水能力加強,進而得到的實驗結果就越能說明問題
七年級生物教案7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學習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了解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營養方式;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2.通過觀察細菌形態和對問題的分析、比較,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通過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繼續樹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是相互聯系、互相影響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重點、難點分析
1.細菌結構特點及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通過學習細菌細胞結構特點,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相同點及顯著區別,明白為什么把細菌從植物中劃分出來。
(2)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為重點之二。腐生細菌等微生物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起著重要作用,維持著生態系統中物質轉化的動態平衡和自凈作用。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為學習高中生物學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礎。
(3)細菌與人類的關系為重點之三。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了解細菌與人類的密切關系表現在有利與有害兩個方面,從而糾正許多人誤以為細菌都是有害的錯誤觀念。
2.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及了解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1)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是本章的難點之一。細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數量極大,與人類關系密切,但因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觀察到,特別是有些地區的學校缺少相應的教學設備,如顯微鏡、顯微投影儀、錄像設備和微機等,所以教師難以進行直觀教學。
(2)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學的難點之二。因為初一學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識很少,也沒有接觸生態系統的概念以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知識,因而講透細菌在促進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作用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如:你們見過細菌嗎?聽說過細菌嗎?能否描述出細菌的樣子?在學生議論后請學生回答問題。
由此引入新課,教師接著指出:細菌分布廣泛,無論是空氣、水、土壤還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細菌生活。但它是單細胞生物,個體十分微小,所以我們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們就要了解一下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2)關于細菌形態的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①用高倍顯微鏡演示細菌的三種形態;如果有教學設備的學校最好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用高倍顯微鏡進行觀察。②可以用顯微投影儀投影放大細菌的三種形態。③播放細菌顯微結構和亞顯微結構的錄像片段。④以上設備都沒有,教師可讓學生參看書中的顯微照片及插圖,同時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邊講邊畫出細菌三種形態的示意圖。接著教師總結出細菌的形態:單細胞個體,從形態上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
(3)細菌的結構特點,該教學內容由于學生沒有學過有關知識,可用講述法。首先課前要準備好細菌結構的模式圖。如果沒有,教師可參照書上有莢膜的細菌結構示意圖畫一個。對照圖來講述細菌結構特點時,注意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注意強調:細菌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是細菌細胞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重要區別,所以細菌不屬于植物范圍。另外,有些細菌具有特殊結構如:①有的細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動。②有的細菌在細胞壁外有莢膜、具有保護作用。
關于芽孢,教師應該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細菌總的特征,不是所有細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該菌種的休眠狀態,稱休眠體。注意說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一個細菌只能生成一個芽孢,在適宜條件下,一個芽孢萌發形成一個菌體。芽孢對惡劣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壁很厚滲透性差,含水量極少。殺滅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壓蒸氣滅菌法。一般情況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師可以補充講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環境保護中的應用價值,例如:有些芽孢桿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時,產生晶體內含物,稱副芽孢體。蘇云金桿菌和日本甲蟲桿菌等產生的副芽孢體對某些昆蟲有強烈毒性,因此有些國家用蘇云金桿菌等細菌作為殺蟲劑又稱生物農藥,既能消滅害蟲又不污染環境。
2.細菌生命活動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生殖過程中要強調分裂生殖是單細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點是簡單、快速,屬于無性生殖。在講述生殖過程中,教師可參考教參中的示意圖邊講邊畫。
(2)細菌的營養方式的講述可用談話法。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①植物是怎樣制造有機物獲得營養物質的?②植物制造有機物的條件是什么?③細菌不含葉綠素,它怎樣獲得營養?經討論后,教師做必要的總結。這樣學生就可以推論出細菌與植物的營養方式有本質的不同。接著引出異養的概念以及腐生細菌與寄生細菌的概念。強調腐生和寄生細菌的區別:腐生是從已死的'或腐爛的動植物組織中獲得有機物;寄生是從活的動植物體內或體表來吸取有機物來生活。
3.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1)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本內容教師可運用講述與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都有著誕生、生長發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過程,這是生物的生命活動規律。生物體死亡后是否永遠保留在地球上?為什么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讓學生回答,誰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細菌的具體作用需要教師來講述。下面教師可畫簡圖讓學生連線填充說明三者之間的關系。
為加深學生了解腐生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作用,可布置課外小實驗,讓學生完成:
用一個廣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蟲的尸體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蓋。上面做好標記,過一段時間挖出來觀察,看看有何變化。
(2)在講述細菌與人類的關系之前,先讓學生討論,①細菌對人類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現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現在何處?而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補充,要強調多數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數種類。糾正細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認識,培養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分析客觀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講完課后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并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上的問題。布置學生看課外讀物的內容。
4.本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細菌的應用價值越來越高,范圍很廣,特別是近些年來在環境保護、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制藥業等等在講課時可以滲透這方面的信息。
七年級生物教案8
預習提示
1.影響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 、 和 。
2.實驗方案的設計一般設計 個變量。
3.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說明了什么對生物的生活有影響?你知道哪些例子可以證明生物因素對生物的生活有影響?
教學目標
①舉例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②舉例說出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③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④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教學重點
①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②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教學難點
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引導學生根據經驗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過分析,幫助或引導學生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學生根據經驗舉例并做出分析,從而歸納出結論。)
二、 探究的一般過程
可直接以鼠婦為例來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從而幫助其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各小組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各自收集鼠婦為背景,分析、討論、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三、 制定實驗方案及設計實驗方案時的注意事項
教師通過引導,各小組制定實驗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討論中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懂得設計實驗時控制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的重要性。(各組討論并制定方案,根據方案中出現的問題引出變量和對照實驗。)
充分放權,讓學生自學,但注意把握學生對變量和對照實驗的理解。(學生自學,互相答疑,從而讓學生懂得什么是變量和對照實驗。)
四、 實驗探究
班額適中的.,可在班級中由各組同學按方案進行。若班額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組自己選擇實驗地。(教師巡回指導。教師可在巡回指導中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后面的結果交流。)
五、 結果交流
非生物因素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生物因素
光
空氣
溫度
水分
捕食關系
競爭關系
合作關系
各小組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報告,并與其他組進行交流。有代表性的小組展示報告并與其他同學交流。(教師引導同學從各組的報告中發現問題,吸取經驗。教師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交流,并引導其他同學發現問題,吸取經驗。
七年級生物教案9
第三章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第一節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一、細胞分化形成組織。
1、在發育過程中,某些細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們在形態、結構上也逐漸發生了變化,這個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2、組織的定義:細胞分化產生了不同的細胞群,每個細胞群都是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的,這樣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3、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
上皮組織:由上皮細胞構成,具有保護、分泌等功能。
肌肉組織:由肌細胞構成,具有收縮、舒張功能。
神經組織:由神經細胞構成,能夠產生和傳導興奮。
結締組織:支持、連接、保護、營養等功能。
二、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
1、器官的定義: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例如:大腦、胃、心臟、肝、肺、腎、眼、耳等。
三、器官構成系統和人體
1、系統的定義: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構成系統。
2、人體的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這八大系統協調配合,使人體內各種復雜的`生命活動能夠正常進行。
第二節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一、植物體是由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器官,最終形成植物體。
二、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六大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三、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
1、分生組織:位于根尖的分生區就是分生組織。
2、另外幾種: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
第三節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
一、單細胞生物:身體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大多數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們身上。
二、單細胞生物的結構和生活。
以草履蟲為例:如圖。草履蟲的結構和生活。
三、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有利的一面:1、多數浮游生物是魚類的天然餌料。
2、草履蟲對污水凈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體內寄生蟲危害人類健康。如:瘧原蟲、痢疾內變形蟲等。
2、單細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漁業。
七年級生物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復述的概念
2、通過錄像、VCD的演示、老師的講述,使學生掌握體循環、肺循環的途徑、血液成分的變化及意義
3、通過實際測量,使學生了解血壓和脈搏的基本知識。
4、通過觀察出血狀況的錄像,使學生了解出血護理的基礎知識。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的途徑,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歸納、總結的思維能力。
2、通過分析的血液成分變化,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
3、通過學習血壓、脈搏,學會用血壓計給同學測量血壓及自己會測量脈搏,培養學生的自我保健意識。
4、通過對出血的初步護理方法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緊急救護的一些方法。
5、查閱有關冠心病的知識,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對科學史的學習,了解科學方法。
2、介紹最新醫學動態,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3、通過出血的初步處理這部分教學,對學生進行自我救護和互愛的教育。
4、通過對“切脈”診病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5、通過小組測量血壓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人體需要的氧氣和養料必須及時運來,二氧化碳等廢物必須運走,人體才能正常進行生命活動,這些物質的運輸靠來實現,所以本節成為本章重點內容的核心。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在循環途徑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及血壓是本節的難點。解決辦法: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哺乳動物的入手;從感性入手——讓學生觀察的錄像及VCD獲得感性知識,再結合掛圖講解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教法建議
關于:
1、課上結合的錄像、VCD和掛圖,從感性認識入手,識記途徑。先安排學生觀察錄像,在觀察錄像時,采用分步觀察,先觀察體循環,再觀察肺循環,為了使觀察針對性強,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時,列出觀察提綱:
(1)、體循環的起點、止點、大致路徑?
(2)、體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及發生變化的地點?
(3)、肺循環的起點、止點及大致路徑?
(4)、在肺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變化?在何處發生的變化?使觀察明確具體,并且每觀察一步都及時進行反饋,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再結合掛圖歸納并板書途徑(見板書設計 )。
2、分析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在分析體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時,采用教師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毛細血管壁的特點、血紅蛋白、動脈血的特點來分析,而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可讓學生自己分析,以鍛煉學生舉一反三及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完后,教師在板書結構里,把流動脈血的結構用紅粉筆來表示(如體循環中的動脈和肺循環中的肺靜脈),流靜脈血的結構用蘭色粉筆來表示 (如體循環中的靜脈和肺循環中的肺動脈)。這樣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動脈血管里一定流動脈血,靜脈血管并不一定流靜脈血。
3、 最后教師用投影寫出下列圖解并配合錄像來使學生獲得:體循環和肺循環是同時進行的,它們的起止點都是心臟,二者在心臟處匯合,組成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的原動力來自心臟。
關于《血壓》:
聯系有關醫學知識,有條件的學校安排幾人一臺血壓計讓學生分組實驗——親自用血壓計來相互測量血壓,學會血壓計的使用方法,同時加深學生對血壓的理解。
在用血壓計測量血壓的實驗教學時:教師要先介紹血壓計的結構,并找幾個學生上講臺來示范,演示測量血壓的完整步驟及介紹如何讀數,如果是老式血壓計,教師要介紹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換算關系:
1mmHg=0.133千帕
1千帕=7.5mmHg
學生在測量時,首先是血壓計的擺放:如果兩人一臺,將血壓計擺放在實驗桌的兩個同學的中央,若四人一臺,則讓前面的兩個同學和后面的兩人為一組;血壓計帶有水銀柱刻度的朝向學生,不要倒放。
測量前讓學生不要太興奮,不要參加劇烈運動,因為在興奮和劇烈運動后會使血壓升高,從而使測量的數值不真實。 測量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保持安靜,不要有任何聲音,否則聽不清動脈的聲音。每次測量血壓在半分鐘內完成,第二次測時相隔1--2分鐘,以免被測量者有不舒服的感覺。如果被測量者心理緊張,應暫時停止測量,等他恢復正常后再測,否則測量的血壓不準確。冬季測量血壓時脫下棉衣,如果把長袖卷起來會壓緊上臂,影響聽音。
為了減少測量誤差,每人重復測量三次,記錄數值,求平均值。
血壓計用畢后,讓學生立刻將其右傾45℃,把水銀放回壺中,然后關閉貯汞閥,以防水銀泄漏。
測量后對全班的測量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本班是否有高血壓和低血壓?計算男生和女生的平均值,比較男女血壓是否有差異?
關于《脈搏》
課上安排學生測量自己安靜時的脈搏和下蹲運動后的脈搏,使學生學會脈搏的測量方法,通過不同人脈搏數據的比較,加深學生對脈搏的理解。對于“切脈”還可以結合我國古代醫生最早應用于診斷疾病,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脈搏與運動的關系建議采用探究式方法進行: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如 :不同的運動量對脈搏的影響相同嗎?
然后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做假設及根據假設設計實驗。如:在一定范圍內運動量越大,使脈搏增加得越多
設計實驗要考慮:
①運動量遞進的關系,
②實驗可操作性,且一節課內能完成。
具體教學過程 :
1.指導學生測脈搏,先找準橈動脈的位置(位于橈骨的內側),測量安靜狀態下的脈搏在教室內進行,為了減少實驗誤差,每個人測3次,記錄數值,求平均值。為了節約時間,每次可以測30秒鐘,把測得的脈搏數值乘以2得每分脈搏次數。
2.測運動后的心率:運動結束后,立即測運動狀態的脈搏。每一個運動完成后,要恢復到平靜狀態下才能進行下一個運動。
3.運動地點:若到操場去測量: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并提醒學生帶好筆和紙做記錄,注意:因體質差不能參加劇烈運動的學生要考慮運動項目。如果學校條件有困難,可在教室測量,運動項目可以采用深度下蹲。
4.教學生如何設計表格(可參考書上的):
5.教給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的方法,對實驗數據進行正確處理的方法:教學生如何畫脈搏變化曲線圖,如何統計全班的數據,畫出全班平均脈搏變化曲線圖。
6.實驗結束后,教師應及時組織評比,作為本次實驗的一次升華。評比的內容包括:
①實驗設計方案的優缺點
②各自記錄的實驗數據是否準確
③分析實驗結果的方法是否正確
④結論的推導是否恰當。 評比可以采用小組討論與全班講評相結合的方法,通過討論達到互相交流和學習的作用。
7.除按書上探索不同的運動量對脈搏的影響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探索劇烈運動對身體素質不同的人的脈搏的影響:選學校田徑隊的、球隊的學生或經常參加運動的學生5-6名,平時運動不多的學生5-6名,平時常不運動的學生5-6名做對比實驗,先測安靜狀態下的脈搏3次,求個人平均值,小組平均值;再讓他們分別跑300米后,立即測運動后的脈搏,與安靜狀態下的脈搏做對比,統計個人脈搏的變化和不同身體素質的人的平均脈搏的變化情況,分析數值得出結論。
關于《出血的初步處理》:
用總結三種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的顏色來學習出血的初步處理。課上可安排學生一些演習活動:由老師給出出血現象,讓學生判斷是哪種血管出血?并當場練習護理方法。
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較多,又有兩個實驗,從培養學生的能力出發,建議用三課時。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復習提問:心臟的結構:四個腔名稱及與它們相連的血管
導入 :我們已學習了血液、血管、心臟,心臟和全身的血管組成一個密閉的管道系統,血液就在這個管道中循環地流動。
板書 第三節
一、
(一)概念:血液在心臟和全身的血管所組成的密閉的管道系統內循環地流動叫做。
提問:血液在心臟內如何流動?(回答:從心房à心室à動脈)
過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內按什么方向流動?
板書:(二)途徑
1.提問:哺乳動物家兔途徑有幾條?哪幾條?
學生回答:有兩條;體循環和肺循環。
講述:人的也分體循環和肺循環。下面我們通過錄像來了解人的途徑。
2.演示錄像了解人的途徑:
先觀察體循環:指導觀察:
(1) 體循環的起點、止點及大致路徑(或體循環是由心臟的哪一腔開始?血液流經何處?最后流回心臟的哪一腔?)
(2) 在體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變化?在何處發生的變化?
反饋觀察情況。
繼續觀察錄像——肺循環
指導觀察:
(3) 肺循環的起點、止點及大致路徑(或肺循環是由心臟的哪一腔開始?血液流經何處?最后流回心臟的哪一腔?)
(4) 在肺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變化?在何處發生的變化?
反饋觀察情況
3.演示光盤進一步了解人的途徑
4.利用掛圖總結并板書人的途徑(見板書設計 )
5.分析體循環中的血液成分的變化:(師生一同分析)
(1)提問:
a動脈血的特點?
b毛細血管壁有何特點?c血紅蛋白有何特點?思考血液成分在哪發生變化?
(2)教師講述:大家知道:從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鮮紅色的動脈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氣,當流經身體各部分的毛細血管網時,在毛細血管周圍有許多的組織細胞,細胞生命活動消耗了大量的氧氣,產生許多的二氧化碳,因此這個部位的氧氣的濃度低,根據血紅蛋白的特性和毛細血管壁的特點,這時,血液里紅細胞的血紅蛋白便會和結合的氧分離,氧氣透過毛細血管壁擴散到組織細胞,供其利用,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會擴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紅細胞運輸,大部分由血漿運輸而帶走。
在進行氣體交換的同時,由于毛細血管含有大量的營養,這些營養來自消化系統(在下一章消化和吸收中將詳細介紹)細胞生命活動產生大量含氮廢物,因此,在這里還會進行物質交換:毛細血管的營養物質透過血管壁進入細胞供其利用,細胞產生的廢物進入血液被血漿帶走。
所以,血液流經身體各部的毛細血管網時,與組織細胞即進行氣體交換,又進行物質交換,經過氣體交換后,這時,由于血紅蛋白與氧氣分離,血液變成了暗紅色的靜脈血。
這種靜脈血經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完成體循環。
因此,體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是:動脈血→ 靜脈血
變化部位:全身毛細血管與組織細胞處。
我們常用紅色來代表動脈血,用藍色來代表靜脈血。
(3) 紅藍箭頭標出體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6.分析肺循環中的血液成分的變化
(1)學生舉一反三地分析:從右心室射入肺動脈的是來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靜脈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產生的二氧化碳,當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時,肺部毛細血管緊貼肺泡,肺泡里有大量的氧氣,肺毛細血管的血液里二氧化碳濃度很高,這二者的壁都很薄,氣體很容易透過,遵循物質(氣體)總是從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的原理,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便會透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擴散進入肺泡,隨呼氣排出體外,肺泡里的氧氣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氧氣進入血液后又和紅細胞的血紅蛋白結合,這樣血液又變成鮮紅色的動脈血。
因此,在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是:靜脈血→ 動脈血
變化部位:肺部毛細血管與肺泡處
(2)用紅藍箭頭標出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判斷:動脈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動脈血,靜脈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靜脈血。( )
學生:不對,因為肺靜脈里流的是動脈血,而肺動脈里流的卻是靜脈血。
教師強調:我們說的動脈血和靜脈血是以血紅蛋白含氧多少來區分的,而不是以所在的血管來區分。
教師提問:體循環和肺循環哪個路線長?
投影資料:有人曾做過測定:安靜時,一滴血通過這條完整的路線約需20秒鐘,而其中16秒在體循環,4秒在肺循環,因此,有些書又把體循環叫大循環,肺循環叫小循環。
聯系我們上一節課觀察心臟的結構,它的左右心室壁哪一個厚,有什么意義?
回答:左心室壁為右心室壁的三倍厚,它收縮有力,適于把血壓到身體較遠及位置較高的頭部血管,與完成大循環功能相適應。這體現結構與功能的高度適應。
教師再次演示錄像讓學生觀察后,提問:血循環的兩條途徑是一先一后進行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兩條途徑是同時進行的。因為當心臟收縮時,血液會同時從左、右心室射出,因此兩條途徑是同時進行的,而且又在心臟匯合為一條完整的途徑。
教師提問:有什么意義?
學生回答:為人體不斷地運來養料和氧,又不斷運走CO2等廢物
板書:
(三)的意義
探究活動
調查:心臟病發病原因心
臟病發病原因很復雜。同學們可查閱有關心臟病的資料:心臟病與哪些因素有關。然后選一個發病原因,進行社會調查,去收集數據,然后對數據整理、統計、分析比較,得出調查結論,并撰寫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的基本格式如下:
題目: _ _ _ _ _ _ _ _ _ _ _的調查報告
摘要:簡介報告內容
正文:調查的目的
調查的方法
調查過程
調查的結論
作者的建議
參考資料:列舉主要的。
附 抽煙與心臟病的調查報告
摘要:心臟病發病原因很復雜。與遺傳、飲食等有關。通過我們從計算機網上查閱的資料,得知與心臟病有關的內容有多種,如:體重與心臟病,年齡與心臟病,性別與心臟病,攝入糖的量與心臟病,攝入脂肪的量與心臟病,飲酒與心臟病,抽煙與心臟病,心臟病的遺傳,攝入纖維素的量與心臟病等等,為此,我們班同學就抽煙與心臟病一題進行社會調查。
調查的目的:通過調查心臟病患者有無抽煙的嗜好,使人們了解抽煙有害于心臟,從而自覺養成不吸煙的好習慣,學會保健。
調查的方法:調查訪問。
調查過程:
1.收據數據:全班同學分成10個組,分別到不同的地段去進行社會調查:有的到幾個心臟病醫院或到某幾個大醫院的心血管科去調查訪問:記錄本醫院有多少心臟病患者,有多少人有吸煙的歷史。有的到社區、街道去調查訪問有心臟病的患者,是否有吸煙的嗜好。(調查的人數越多,誤差越小)
2.數據的整理:回學校各組匯報調查數據,用計算機對全班調查的數據進行統計和整理,用柱狀圖表表示結果。
3.數據的比較和分析:比較有吸煙嗜好的心臟病患者的人數與無吸煙史的心臟病患者的人數的多少。(可直接看兩個柱狀圖的高低。)
得出調查的結論:吸煙與心臟病有一定的關系。
作者的建議:全班同學可向全校同學乃至全社會發出倡議:為了自己的健康,請不要吸煙。
列舉主要的參考資料。
探究活動
血壓與運動的關系
[提出問題]劇烈運動后會引起血壓的變化嗎?
[做出假設]
如果劇烈運動后使血壓升高,那么,測一個人運動后的血壓會比他安靜時的血壓數值增加。
[設計并完成實驗]
設計:對比實驗
對照組:安靜時的血壓
實驗組:劇烈運動后的血壓
方法步驟:
1. 測安靜時的血壓:為了減少實驗誤差,測三次,記錄數值,求平均值。
2. 到操場劇烈運動10分鐘(可以跑步,打籃球,跳繩等)
3. 運動完畢后立即測量血壓,記錄數值。
4. 整理血壓計:用畢后,立刻右傾45℃,把水銀放回壺中,然后關閉貯汞閥,以防水銀泄漏
5. 把數值填寫在下面表格中并進行數據的整理,求平均值。
血壓統計表
被測的
同學
測量值 收縮壓/舒張壓(千帕)
安靜時的血壓
劇烈運動后的血壓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同學A
同學B
同學C
同學D
同學E
總平均值 千帕
6. 比較個人安靜時的血壓和劇烈運動后的血壓數值,并比較小組安靜時的平均血壓和劇烈運動后的平均血壓數值,分析實驗結果的原因。
得出結論:支持假設,運動會使血壓升高。
七年級生物教案11
教學目的
1理解雙受精的概念和過程,并認識雙受精是綠色開花植物所特有的。
2理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認識傳粉和受精是子房發育成果實,胚珠發育成種子的必要條件。
3通過本節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并樹立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觀點。
教學重點
1雙受精的概念和過程。
2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教學難點
雙受精和受精后子房和胚珠的發育。
教學準備
掛圖(示桃花、果實)。胚珠結構和雙受精過程示意圖。雙受精過程活動模型(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花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主要部分是什么?它們分別又由哪幾部分組成?
2什么叫做傳粉,傳粉有什么意義?
二、講授新課:
出示學習目標和自學指導(幻燈片展示),學生自學課本5分鐘。出示掛圖(示桃花、果實)。教師指出:桃花經過傳粉后,還需經一系列復雜的變化,子房才能發育成果實,胚珠發育成種子。這些變化,正是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問題。
受精過程
在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是受精作用。那么什么是受精作用,綠色開花植物的受精過程又是怎樣呢?
出示胚珠結構和雙受精過程示意圖,然后教師邊看圖邊講解(圖略):雌蕊包括柱頭、花柱、子房三部分,子房是由子房壁和胚珠構成的。胚珠著生在子房內壁上,它的外層叫做珠被,頂端有一個小孔,叫做珠孔。在胚珠里面靠近珠孔的地方,有一個比較大的細胞,叫做卵細胞。胚珠的中央有兩個極核。
花的雄蕊由花藥和花絲組成。雄蕊成熟后,花藥里有花粉。傳粉后,落到柱頭上的花粉,受到柱頭分泌的粘液刺激,就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在伸長的花粉管里有兩個精子。當花粉管到達胚珠后,從珠孔處伸進去,隨后,花粉管的頂端破裂,兩個精子移動出來,其中一個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個精子與兩個極核相融合,形成受精極核。在生物學上,把精子與卵細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叫做受精作用;而把上述兩個精子分別與卵細胞和兩個極核相融合的過程,稱為雙受精,這是綠色開花植物所特有的。
完成上述講述后,教師演示雙受精過程影片,并讓學生復習鞏固雙受精過程,總結雙受精的概念。最后結合課本上的圖解提一下多胚珠受精問題。再結合前幾節的內容把果實和種子形成過程的幾個步驟交待一下。
當雙受精完成后,胚珠、子房才開始發育,這時花又發生什么變化呢?(提問)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花萼、花冠、雄蕊、花柱都逐漸萎縮凋落(也有的存留),只有胚珠和子房逐漸發育,最后形成了果實和種子,最后歸納如下:(幻燈片展示)
花萼凋落(如桃)或存留(如茄子)
花冠凋落
雄蕊凋落
最后指出,為什么有的植物(雙子葉植物)的種子里無胚乳,原因是胚乳中的有機物被胚吸收,貯存在子葉里。
在農業生產上,人們種植農作物、栽培果樹,都是為了獲得果實和種子,供人類需要。你能舉出幾種食用的農產品中,哪些是屬于果實,哪些屬于種子。(實例略)詳細記憶課本上的列舉的例子。
三、課堂練習
1.花粉落到_____上后,就開始了___過程。以后,_____和_____就逐漸形成。
2.受精是_____,雙受精是指_____,雙受精現象是_____。
3.子房的'結構包括__________,胚珠的外層是______,它的一端有個開口叫做________。
4.伸長的花粉管中具有()
A一個受精卵B兩個精子C受精極核D卵細胞和極核
5.受精卵將來會發育成為()
A果實中的果皮B果實中的種子
C種子中的種皮和胚D種子中的胚
6.下列結構中,受精后一般會存留的是()
A花萼B花冠C雄蕊D子房
7.一朵桃花在傳粉、受精,發育成桃子的過程中,不會凋落的是()
A.花瓣B.雄蕊的花藥C.萼片D.雌蕊的子房
8.果皮指的是()
A.果實中最外面的一層皮B.果實中包在種子外的部分
C.果實中有子房壁發育而成的部分D.果實中容易剝開的部分
9.桃的可食部分是桃的______。
10.種子的主要部分是由胚珠的____發育而成的。
A卵細胞B受精卵C極核D受精極核
11.能發育成玉米種子胚乳的結構
A受精卵B子房C受精極核D胚珠
12.下列食物和農產品:杏、葡萄蠶豆、蘋果、綠豆、芝麻、梨、向日葵、小麥、豆角、花生仁、西瓜籽、玉米、番茄。其中屬于果實的是(),屬于種子的是()。
四、課堂作業:
基礎訓練(填空題1-5、判斷題、簡答題)
七年級生物教案12
設計理念:
葉子是學生常見,也是繪畫作品里經常出現的繪畫題材,在學生平時的作品里更多的注重了色彩和外形的表現,包括日常的觀察中都忽略了細小的葉脈的存在。究其原因,我們平時就缺少細節的觀察,因此,本課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突出美術學科的審美性、情感性、想象性,在一系列的觀察、欣賞、探究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基本美術素養的形成。
1、緊扣審美這一主線,導入新課直接讓學生夸夸葉子的美,從學生已有的審美經驗出發,在感受葉子形狀美、色彩美的基礎上,運用放大的方法感受葉脈的存在與形狀美,同時學會觀察細節。
2、在重點觀察網狀葉脈的基礎上,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主動運用學到的觀察方法發現另一類形狀的葉脈,在嘗試畫的過程中歸納線條粗細表現的方法,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學習用線添加、組合,表達想象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構建新知。
3、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傾聽中想象,感受葉脈的內在精神——大愛無痕。通過送“幸運葉”這一教學環節,引發學生愛的情感,本課以歌曲《愛的人間》結束,升華學生的情感,切實體現美術學科本位,關注每一次引導對學生心靈的凈化,關注眼睛和心靈的藝術共鳴。體現美術學科的情感性,人文性,讓理性與情感更多的結合在一起。
4、美術是一種視覺語言性溝通或視覺語言性活動,其中“對話”與感受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特點,收集大量圖片,引導學生與自然“對話“,感受自然的美與神奇,與大師作品和小朋友作品“對話”,感受線的藝術魅力,與老師同學“對話”撞擊出思維的火花。在對話中提高美術鑒賞力,產生情感共鳴,激發無窮的想象力,創造力。
5、以小組的形式完成作業,在擺放樹葉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在互動評價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學會欣賞他人,發現不足的過程中完善自己,全面提升個人素養。
教學目標:
1、觀察葉子的外形以及葉脈的造型,能夠說出葉脈的生長規律。
2、選擇一片葉子最喜歡的或想象中的葉子,將它畫下來,著重表現美麗的葉脈。
3、感受葉脈的美麗與神奇,學會關愛他人,形成合作意識。
課前準備:
準備課件,學生每人收集1~2片樹葉、彩紙,剪刀、記號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老師收拿一片葉子問學生這是什么呀?
2、學生回答是樹葉,讓學生觀察,在這張葉片上,你還看到了什么?一些線。你知道人們把他們叫做什么?(葉脈、葉莖)
師小結:葉子上的這些纖細的葉脈就同我們人的血管一樣,遍布全身用來輸送水份、養份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葉子上的小血管>>師板書課題。
二、感知、表現葉脈的`生長規律。
(一)認識網狀的葉脈
1、大屏幕展示:葉脈的標本,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葉脈——線的特點。師隨機板書:多、密、長、短、粗、細、分叉、交叉
課件介紹主脈、支脈、次支脈。
請仔細看看自己收集來的葉子上的葉脈,他們的形狀完全一樣嗎?它的葉脈和屏幕上那張葉脈形狀完全一樣嗎?得出:相同形狀的葉子,它們的葉脈肯定是不完全一樣的。
2、嘗試用線條表現葉脈的生長規律
①、你們能用線條畫出葉脈的美嗎?學生邊畫師邊提示葉脈的特征,啟發學生思考:如何能畫出它們的粗細變化呢?
請2~3名學生到黑板上畫,其余學生在下面畫。
3、師生點評小結,強調畫一定要畫出事物的特征。
①粗的葉脈和細的葉脈又是怎樣表現的呢?學生歸納小結:a雙線勾畫b描邊加粗。
②次支脈的生長的方向——從主脈向葉尖、葉邊的方向生長,并越來越細,師幫助修改,強調畫到葉邊,葉尖。
③師幫助添畫次支脈,老師經常說有的同學畫面太空,缺少細節,什么是細節,把這些纖細的支脈畫出來,這片葉子就有了細節了,強調細節產生美,使畫面更生動,富有節奏感。
④學生修改作品、添加細節。圖(2)圖(3)
(二)認識平行狀的葉脈,欣賞各種形狀的葉子和葉脈,感受葉脈的神奇魅力
三、創設情境,引導想象,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四、與大師和小朋友的作品 “對話”,感受線的藝術魅力,激發想象力,創造力
(一)剛才我們運用了寫實的手法畫了真實的葉脈,然而我們在日常的繪畫中更多地運用了想象、添加的方法使畫面更精彩。請欣賞大師與小朋友的作品,課件出示:
1、(埃舍爾的《魚》)和學生作品,猜一猜,哪幅畫是大師的作品,為什么?在小朋友的畫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呢?師引導欣賞:看似復雜的圖形其實都是由簡單的圖形和一些變化的線條添加、組合而成的,其實只要我們稍微動一下腦筋,也能做得更好。
2、畢加索的作品,你看出來畫面上畫什么嗎,他畫的人很怪,一會兒看像正面,一會兒像側面,人身上添加了好多各種各樣的線條,畫面很飽滿,想象奇特。學生作品嚴謹、寫實。
(二)欣賞其他小朋友的畫
(三)欣賞了這些畫,如果讓你再畫小血管,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學生交流。
五、實踐創作,學會關心他人,形成合作精神
作業要求:
1、用寫實或想象(用多種線條組合、添加)的方法畫出最美的那片葉子。
2、把畫好的葉子,沿著葉子邊緣用剪刀把它剪下來貼到黑板的樹上,讓 “幸運樹”更加茂盛。
六、在評價中升華、提升。
七年級生物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認識顯微鏡的結構,了解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了解顯微鏡的基本原理和正確的使用方法。
2、了解玻片標本的種類。
能力目標:
使學生能正確使用顯微鏡,訓練學生規范操作的技能。
情感目標:
1、通過顯微鏡的使用訓練,對學生進行遵守實驗室紀律的教育和愛護公共財物的教育,使學生養成科學實驗的良好習慣。
2、在實驗中,體驗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敢于探索、質疑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知識體系圖解
本節教學內容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觀察細胞的用具》這部分內容,通過對顯微鏡的介紹,使學生了解顯微鏡在生物實驗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為今后實驗教學打下基。'
“練習使用顯微鏡”是學生步入中學后的第一節實驗課,課本從取鏡、安放、對光、觀察到收鏡,每一個步驟都詳細敘述了具體的操作方法。認真組織并上好起始實驗課,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實驗紀律,對于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本節的重點是顯微鏡的結構和作用,在學習過程中,不必對顯微鏡的'原理進行深入的了解,而應讓學生通過不斷的練習,達到熟練使用顯微鏡的目的。為下一節動、植物細胞的觀察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法建議
這節實驗課是學生進入中學學習生物學的第一節實驗課,因此,開始實驗操作前,應進行實驗室規則、愛護實驗設施的教育,注意將實驗過程組織好。
這一節課的重點要放在學習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上。這一節課不要求觀察載有實驗材料的玻片標本(只要求觀察諸如貼有“上”字薄紙的代用玻片標本)。目的也在于讓學生弄清楚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方法。
關于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方法的教學,可以通過以下幾點達到教學目標:
(1)讓學生參看課本上的插圖,對照顯微鏡實物,自己來認識顯微鏡的結構并進行顯微鏡的使用操作訓練,然后經過學生的歸納、概括,課后通過填寫《實驗報告冊》及時進行反饋,來檢查教學效果。這樣可以留出較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練習使用顯微鏡。教師應強調的是在顯微鏡使用過程中,學生出現的錯誤及有關的注意事項,最后總結操作步驟的順序、重點內容,并及時表揚在操作和紀律上表現好的學生。通過這種“綱要化”處理,提高學生記憶的選擇性,有利于記住最關鍵的東西;
(2)盡量的讓學生利用課上時間反復多次練習,以提高學生記憶的牢固性;并把學與用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記憶的形象性。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觀察細胞的用具
重點:顯微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難點:第一次實驗課的組織
教學手段:以學生個人及小組活動為主
教學設計思路: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方法在教材中用圖表示得很清楚,教師不需要講的過多或過細,完全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的學習方法,利用教材進行學習,教師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對顯微鏡的操作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
教學過程:本節內容為1課時。
導入:顯微鏡是一種可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物體放大的儀器。
活動一:學習顯微鏡的各部分的結構及用途
要求:1、學生對照課本P8—9的圖片和相關文字,利用實物觀察并記憶顯微鏡的結構名稱及用途。
(觀察前,教師需先講解顯微鏡的提取、安放。即:一手握鏡臂,一手托鏡座,把顯微鏡靠在胸前,平穩的置于桌面。)
2、同組同學相互考查記憶結果。
3、請幾位同學上講臺利用掛圖或實物講解。
教師總結(重點介紹反光鏡、物鏡、目鏡、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
活動二:學習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要求:1、學生對照課本P8—10的圖片和相關文字,按要求用顯微鏡觀察“上”字裝片。
2、由于對顯微鏡使用還不夠熟練,要求學生練習時動作要輕,以免損壞顯微鏡。
教師對學生活動進行巡視,并急時糾正學生的錯誤。
教師總結:顯微鏡的操作過程提問:1、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有什么不同?2、放大倍數的計算。
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得出結論:1、物像與實像相反。2、放大倍數=物鏡倍數X目鏡倍數
活動3:學習玻片標本的類型
組織學生用顯微鏡觀察一片樹葉,感受在顯微鏡中的視野狀況。
提問:為什么視野中看不到圖像?如何才能在顯微鏡下到樹葉的微觀結構?
組織學生討論、設計方案、匯報
教師總結:顯然,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制成玻片標本。
玻片標本的種類
(1)永久性玻片標本:可長期保存。
(2)臨時性玻片標本:不用長期保存。
組織學生閱讀P10玻片標本的類型,并在給出的永久玻片中找出相對應的切片、涂片、裝片。
三、作業:完成實驗報告冊
板書設計:
第一節觀察細胞的用具
一、 顯微鏡的使用
使用方法:1、取鏡和安放
2、對光
3、觀察
4、整理
二、玻片標本:
切片
涂片
裝片
探究活動
自制簡易顯微鏡
目的:通過自制顯微鏡,了解顯微鏡的成像原理。
材料:圓形花鏡片兩個;馬糞紙(鞋盒也可)一張;三合板或薄木板一塊;小鏡片一個;鐵絲和圓釘若干;乳膠;小木條。
制作方法:
1、取長15~20厘米馬糞紙,寬以花鏡片周長為準,寬出1厘米即可,卷成筒狀。
2、用透明膠條將花鏡片分別固定在紙筒兩端。
3、取10厘米X10厘米三合板或薄木板一塊,中央開直徑為1厘米孔一個。
4、在三合板一邊的中點和相對的兩角處各粘一個高5~8厘米的木條腿。
5、在三合板(相當于載物臺)的上面兩后腿的中間位置豎直粘一個高20厘米的小木條。
6、用鐵絲(10號鉛絲)彎成一鏡筒支架。一端套住鏡筒,另一端固定豎直木條上(手動其一端可使鏡筒上下移動)。
7、在三合板下面,用鐵絲彎一個反光鏡支架,將小鏡片裝片上,固定在通光孔下。
8、使用時按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即可,注意用手上下移動鏡筒時要輕慢和穩(放大倍數依花鏡的度數而定)。
七年級生物教案14
學習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熟悉制作臨時裝片和規范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區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不同點。
(2)了解制作以及觀察臨時裝片的技能。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并規范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了解制片的過程,熟悉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2)通過分析模擬制作,進一步了解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進行觀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1)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
(2)提高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2 教學難點:
制作臨時裝片過程中的刮取,并在顯微鏡下找到人口腔上皮細胞。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生理鹽水、稀碘液、消毒牙簽、滴管、紗布 、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擦鏡紙、鑷子。
提前準備幾片做好的裝片,擺放一臺示范鏡。制作做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Ⅰ 復習
顯微鏡的使用步驟有哪些啊?(1、取鏡安放 2、對光 3、觀察)
那使用完顯微鏡要記得把顯微鏡進行復位。
Ⅱ 引入
那大家學會使用顯微鏡之后,想不想看看自己的細胞長什么樣子呢?它有什么基本結構呢?由于人的細胞和動物細胞的基本形態和結構是一樣的。下面我們通過觀察自己的口腔上皮細胞,來認識人和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Ⅲ 講授知識
一、實驗-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
(一)目的要求
制作和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認識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二)材料用具
生理鹽水(0.9%氯化鈉溶液)、稀碘液、消毒牙簽(鈍端)、滴管、紗布、鑷子、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擦鏡紙
(載玻片是用來托載標本的,蓋玻片是用來覆蓋標本的。)
(三)方法步驟
1、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
(板書:(一) 臨時裝片制作步驟)
(1)擦:用潔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強調擦拭動作要輕)。
(2)滴: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生理鹽水與細胞在人體內的環境相近,所以它的作用是用來保持細胞的活性,不使細胞因為環境改變而變形。)
(3)刮:用消毒牙簽的鈍端在自己漱凈的口腔內側壁上輕輕地刮幾下(強調是用消毒牙簽的鈍端在口腔內側壁上(臉頰對應的內側)刮取,而不是刮牙齒或者剔牙,否則觀察到就會是一些食物殘渣;刮的.時候要適當,不要太用力,否則口腔會受傷;也不要刮太多,那樣細胞會重疊在一起,影響觀察)。
(4)涂:把牙簽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載玻片上的生理鹽水中,均勻地涂抹(教師強調要涂抹均勻,否則細胞會重疊在一起)
(5)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地蓋在水滴上。注意避免蓋玻片下面出現氣泡(強調要蓋好,否則氣泡太多的話,要重新制作;氣泡少的話,可以用鑷子的鈍端敲打載玻片的一側趕氣泡。)在顯微鏡下,氣泡與細胞的主要區別是:氣泡是帶黑邊的圓圈,其內部沒有任何結構。
(6)染: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稀碘液
(7)吸: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
染色時,滴管的拿法(要盡量豎直,防止滴管內的液體倒流入橡膠頭里,腐蝕橡膠)。板畫強調染液滴的位置:載玻片和蓋玻片的交界處。用碘液染色是為了我們尋找和觀察細胞,但是染色會破換細胞的固有形態。所以做實驗時,同學們可以先觀察未染色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如果觀察效果不佳,再進行染色。
2、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
顯微鏡對光成功后,將臨時裝片放在顯微鏡下低倍鏡觀察,再轉高倍鏡重點觀察一個口腔上皮細胞。由于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顏色比較淺,為了使細胞的界限明顯便于觀察,可以將顯微鏡的視野調得暗一些。(觀察時顯微鏡要豎直放置,否則裝片中的水可能會留出蓋玻片,污染顯微鏡)。要認真觀察細胞有哪些結構。
3、注意事項:PPT
4、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實驗過程中要保持安靜,不要隨意走動,保持實驗室和顯微鏡的清潔,實驗結束后要進行清潔收鏡,整理桌面)。
(板書:擦→滴→刮→涂→蓋→染
(二) 觀察)
二、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1、講解口腔上皮細胞的結構: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
2、展示肌肉細胞和神經細胞的圖片,說明動物體的各種細胞雖然形態不同,基本結構卻是一樣的,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細胞質中還有我們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到的線粒體。
(板書:二、動物細胞結構 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3、學生閱讀課本P49模擬制作,思考“想一想”
提問:在這個模型中,塑料袋相當于什么,果脯相當于什么,瓊脂又相當于什么?
(塑料袋相當于細胞膜,果脯相當于細胞核,瓊脂相當于細胞質)
4、讓學生閱讀課本50頁的資料。
Ⅳ 布置作業
讓學生預習“觀察植物細胞”(有時間的話就讓學生在課上完成)。
七年級生物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通過此實驗,加深學生對光合作用的認識,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們的實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二、課時安排:
1——2課時
三、教學準備
一些驗證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裝置、材料、錄像、課件等。
四、活動指導
1、教師事先向學生講清楚教材中的關于這兩個實驗的裝置、原理和實驗過程。
2、教師可用光合作用發現過程中的經典實驗開拓學生思路,引導他們思考。教師還可向學生介紹一些學校、市區圖書館的參考資料,以及告訴學生上百度、Google等網站去搜索他們所需要的信息(有的網址可直接告訴學生)。
3、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共同探討如何用不同的方法驗證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如果教學需要,教師可先與某些學生在課下做一下探討)。這不同的方法也包括實驗材料的不同(如可用衛生香代替火柴,用0、1%的碳酸氫鈉溶液代替清水)、實驗裝置的.不同等(如用酒瓶、排水管代替書上驗證釋放氧氣的裝置)。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配合錄像、課件、學生或教師的演示實驗。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講,這個實驗做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多鼓勵學生。對于學生的一點點創新,都應給予鼓勵。
五、評析
光合作用在教材中無疑是重點和難點,這個實驗做得好可以幫助學生牢固掌握這部分知識,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綜合運用各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但由于這個實驗較難,教師要注意在課前給予學生較多的引導和幫助,并請他們在課前做好相應的準備。
六、備注
1、現在錄像器材便宜,攝像技術簡單,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制作適合自己的錄像帶(統一配置的錄像帶有時不一定能滿足自己的教學需要)。教師在播放錄像時,要注意暫停鍵等功能鍵的使用。因為一氣兒將錄像放完效果可能不好,很多時候,邊放邊結合錄像講解效果比較好。
2、教師可自己或請專業人員制作能滿足自己教學需要的課件,也可從百度等搜索網站尋找一些光合作用方面的課件做參考。
3、通過搜索網站可得到很多有用的東西。如:有的學生如果想利用儀器檢測空氣中二氧化碳、氧氣的濃度變化的話,可告訴學生直接用“空氣中二氧化碳檢測儀”、“空氣中氧氣濃度檢測儀”等字樣在百度等搜索網站上搜索即可,但同時要提醒學生文明上網。
【七年級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8-25
七年級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4-08
七年級生物上冊《生物的特征》教案03-30
七年級上冊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4-02
七年級生物教案:探索生物的奧秘04-08
七年級生物《生物圈》教案04-08
七年級生物教案:探索生物的奧秘08-25
七年級上冊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8-24
七年級生物教案03-16
七年級生物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