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七年級生物教案

時間:2023-02-23 16:34:13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生物教案(匯編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生物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年級生物教案(匯編15篇)

七年級生物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認識顯微鏡的結構,了解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了解顯微鏡的基本原理和正確的使用方法。

  2、了解玻片標本的種類。

  能力目標:

  使學生能正確使用顯微鏡,訓練學生規范操作的技能。

  情感目標:

  1、通過顯微鏡的使用訓練,對學生進行遵守實驗室紀律的教育和愛護公共財物的教育,使學生養成科學實驗的良好習慣。

  2、在實驗中,體驗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敢于探索、質疑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知識體系圖解

  本節教學內容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觀察細胞的用具》這部分內容,通過對顯微鏡的介紹,使學生了解顯微鏡在生物實驗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為今后實驗教學打下基。'

  “練習使用顯微鏡”是學生步入中學后的第一節實驗課,課本從取鏡、安放、對光、觀察到收鏡,每一個步驟都詳細敘述了具體的操作方法。認真組織并上好起始實驗課,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實驗紀律,對于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本節的重點是顯微鏡的結構和作用,在學習過程中,不必對顯微鏡的原理進行深入的了解,而應讓學生通過不斷的練習,達到熟練使用顯微鏡的目的。為下一節動、植物細胞的觀察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法建議

  這節實驗課是學生進入中學學習生物學的第一節實驗課,因此,開始實驗操作前,應進行實驗室規則、愛護實驗設施的教育,注意將實驗過程組織好。

  這一節課的重點要放在學習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上。這一節課不要求觀察載有實驗材料的玻片標本(只要求觀察諸如貼有“上”字薄紙的代用玻片標本)。目的也在于讓學生弄清楚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方法。

  關于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方法的教學,可以通過以下幾點達到教學目標:

  (1)讓學生參看課本上的插圖,對照顯微鏡實物,自己來認識顯微鏡的結構并進行顯微鏡的使用操作訓練,然后經過學生的歸納、概括,課后通過填寫《實驗報告冊》及時進行反饋,來檢查教學效果。這樣可以留出較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練習使用顯微鏡。教師應強調的是在顯微鏡使用過程中,學生出現的錯誤及有關的注意事項,最后總結操作步驟的順序、重點內容,并及時表揚在操作和紀律上表現好的學生。通過這種“綱要化”處理,提高學生記憶的選擇性,有利于記住最關鍵的東西;

 。2)盡量的.讓學生利用課上時間反復多次練習,以提高學生記憶的牢固性;并把學與用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記憶的形象性。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觀察細胞的用具

  重點:顯微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難點:第一次實驗課的組織

  教學手段:以學生個人及小組活動為主

  教學設計思路: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方法在教材中用圖表示得很清楚,教師不需要講的過多或過細,完全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的學習方法,利用教材進行學習,教師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對顯微鏡的操作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

  教學過程:本節內容為1課時。

  導入:顯微鏡是一種可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物體放大的儀器。

  活動一:學習顯微鏡的各部分的結構及用途

  要求:1、學生對照課本P8—9的圖片和相關文字,利用實物觀察并記憶顯微鏡的結構名稱及用途。

 。ㄓ^察前,教師需先講解顯微鏡的提取、安放。即:一手握鏡臂,一手托鏡座,把顯微鏡靠在胸前,平穩的置于桌面。)

  2、同組同學相互考查記憶結果。

  3、請幾位同學上講臺利用掛圖或實物講解。

  教師總結(重點介紹反光鏡、物鏡、目鏡、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

  活動二:學習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要求:1、學生對照課本P8—10的圖片和相關文字,按要求用顯微鏡觀察“上”字裝片。

  2、由于對顯微鏡使用還不夠熟練,要求學生練習時動作要輕,以免損壞顯微鏡。

  教師對學生活動進行巡視,并急時糾正學生的錯誤。

  教師總結:顯微鏡的操作過程提問:1、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有什么不同?2、放大倍數的計算。

  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得出結論:1、物像與實像相反。2、放大倍數=物鏡倍數X目鏡倍數

  活動3:學習玻片標本的類型

  組織學生用顯微鏡觀察一片樹葉,感受在顯微鏡中的視野狀況。

  提問:為什么視野中看不到圖像?如何才能在顯微鏡下到樹葉的微觀結構?

  組織學生討論、設計方案、匯報

  教師總結:顯然,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制成玻片標本。

  玻片標本的種類

 。1)永久性玻片標本:可長期保存。

 。2)臨時性玻片標本:不用長期保存。

  組織學生閱讀P10玻片標本的類型,并在給出的永久玻片中找出相對應的切片、涂片、裝片。

  三、作業:完成實驗報告冊

  板書設計:

  第一節觀察細胞的用具

  一、 顯微鏡的使用

  使用方法:1、取鏡和安放

  2、對光

  3、觀察

  4、整理

  二、玻片標本:

  切片

  涂片

  裝片

  探究活動

  自制簡易顯微鏡

  目的:通過自制顯微鏡,了解顯微鏡的成像原理。

  材料:圓形花鏡片兩個;馬糞紙(鞋盒也可)一張;三合板或薄木板一塊;小鏡片一個;鐵絲和圓釘若干;乳膠;小木條。

  制作方法:

  1、取長15~20厘米馬糞紙,寬以花鏡片周長為準,寬出1厘米即可,卷成筒狀。

  2、用透明膠條將花鏡片分別固定在紙筒兩端。

  3、取10厘米X10厘米三合板或薄木板一塊,中央開直徑為1厘米孔一個。

  4、在三合板一邊的中點和相對的兩角處各粘一個高5~8厘米的木條腿。

  5、在三合板(相當于載物臺)的上面兩后腿的中間位置豎直粘一個高20厘米的小木條。

  6、用鐵絲(10號鉛絲)彎成一鏡筒支架。一端套住鏡筒,另一端固定豎直木條上(手動其一端可使鏡筒上下移動)。

  7、在三合板下面,用鐵絲彎一個反光鏡支架,將小鏡片裝片上,固定在通光孔下。

  8、使用時按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即可,注意用手上下移動鏡筒時要輕慢和穩(放大倍數依花鏡的度數而定)。

七年級生物教案2

  教學目標:

 。ㄒ唬⒅R:

  1、區別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2、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環的過程

 。ǘ、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實驗,歸納總結的能力

 。ㄈ⑶楦校号囵B學生合作精神、協作意識

  教學重點:

  1、區別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2、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環的過程

  教學難點:

  1、描述心臟的結構

  2、說出血液在循環過程中成分的變化

  課時安排:4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法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環流動的,它為什么不會停息呢?

  生:由于心臟的作用。

  師:對,心臟就像水泵一樣,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全身,推動著血液不停地流動,它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血液運輸的動力器官――心臟。

 。ǘ、進行新課

  【展示模型】揭開人體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臟,留給學生觀察的時間。教師在展示過程中,注意提醒學生觀察心臟的位置、形狀、大小等(學生認真觀察后,會輕松地回答出來)。

  【學生總結】人的心臟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兩肺之間,形狀像桃子,大小與本人拳頭差不多。

  【結構展示】把心臟模型解剖開,讓學生觀看。

  師:心臟的內部結構到底怎樣呢?引入正文。

  【觀察討論】看看心臟有幾個腔,各腔之間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別,連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點,是動脈,還是靜脈……學生們積極地討論,預習過的能積極帶動其他學生參與。

  【學生體驗】取一個新鮮的豬心臟,讓學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與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想一想這與心臟的功能有何關系。觀察連接心

  房和心室的血管,聯系所學動脈、靜脈的知識,了解其特點。有的女生膽子小,不敢用手摸,應鼓勵。對學生的疑問注意引導分析,不要盲目地進行解釋。有異議的給予肯定和表揚,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觀察血管時,可對學生適當提示,以鞏固動脈、靜脈概念。

  【交流總結】心臟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側的心房與心室相通。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發達,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發達,壁較薄。心室與心房比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釋:左、右是以人體的生理結構為依據的)。

  心臟四腔分別連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連接主動脈,左心房連接肺靜脈,右心室連接肺動脈,右心房連接上、下腔靜脈。

  【學生體驗】:學生4人一組探究運動對心率的影響。設計實驗,列表或繪制曲線圖表示運動與心率的關系

  【討論】:為什么人的心率在運動狀態下比在平靜狀態下高?

  【活動】:觀察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

  教師提示:血液實際流動方向與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情況一致嗎?

  學生開始活動,按課本提示進行,5分鐘后大屏幕展示:動畫“三種血管的血液流動情況”。

  問題:你在顯微鏡下看到了哪種血管,是怎樣區分的?

  學生小組討論:血流速度快,逐漸分支的血管是動脈;血流速度慢,逐漸匯合的血管是動脈;血流速度最慢,紅細胞單行通過的血管是毛細血管。

  教師質疑:血液流動方向呢?

  學生小組討論: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由尾部流向頭部,實際是由頭部流向尾部的血管是動脈;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由頭部流向尾部,實際是由尾部流向頭部的血管是靜脈。

  提醒學生:將魚放回水中,不要損傷魚。

  教師質疑:剛才我們看到了血管內的血液流動情況,那么所有血管內的血液顏色是否都是鮮紅的呢?

  【演示實驗】:觀察動脈血和靜脈血的顏色變化。

  1.實驗材料

  制氧氣裝置一套,制二氧化碳的裝置一套,量筒兩個,杯子一個,竹筷一根。

  2.實驗方法

  制取氧氣和二氧化碳若干毫升,再制取不凝固的血液。方法是,取少量雞血,把血液裝入杯子內,立即用竹筷攪拌杯內血液,攪拌6~10分鐘后,竹筷上便纏有一團團的絲狀物,把竹筷上這些絲狀物質去掉,繼續攪拌,直到再沒有絲狀物在血液中出現為止,這樣制得的血液就不會凝固了,可以供做實驗用。再將血液分成兩份,分別倒入兩只量筒內。

  (1)把制得的.氧氣通入血液中,可觀察到量筒中的血液有氣泡生成,緊接著血液呈現出鮮紅色。(因為血液中的血紅蛋白與通進去的少量氧氣結合生成為氧合血紅蛋白。含氧合血紅蛋白的血液是鮮紅的。)

  (2)向另外一只盛有血液的量筒里通入制好的二氧化碳氣體,結果我們發現當二氧化碳氣體進入量筒中的血液里后,血液瞬間變成了暗紅色了。(因為血液中的血紅蛋白與通入的二氧化碳結合生成了氨基甲酸血紅蛋白。含氨基甲酸血紅蛋白的血液呈暗紅色。)

  通過上面兩個演示實驗,同學們可以加深對動脈血、靜脈血的理解。

  教師質疑:為什么會有如此變化?

  生:血紅蛋白在氧氣濃度高時與氧氣結合,而使血液變得鮮紅,這樣的血叫做動脈血;在氧氣濃度低時與氧氣分離,而使血液變得暗紅,這樣的血叫做靜脈血。

  【質疑】:

  1、什么叫血壓?什么叫舒張壓?什么叫收縮壓?

  正常血壓范圍是多少?

  2、什么叫高血壓?高血壓病人應注意些什么?

  【交流討論】:學生閱讀課本后對以上問題進行交流、討論

  (三)課堂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ㄋ模┲R應用和自我評價:課本51頁

  板書設計:

七年級生物教案3

  第一章觀察細胞的結構第一節練習使用顯微鏡教學目標

 、僬f明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

  ②能獨立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壅J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

  重點和難點

  重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

  難點: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象(要求學生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圖像的同時,右眼睜開)。

  教學設計

 、僮x第二單元開篇語,明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妙,就必須要了解細胞。(指導學生看書中35頁圖,提問、朗讀,引出主題。)

  導入新課

  讓學生思考得出,要了解細胞,必須借助顯微鏡。(提示圖中細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取鏡和安放

  2.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鏡。(指導學生看書37頁:取鏡和安放。)強調安放目鏡時,手指不要觸摸鏡頭,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引導學生說出顯微鏡的發明、發展過程。

  3.顯微鏡的`構造學生兩人一組,看書對照實物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

  4.顯微鏡的使用對光:(1)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睜。(3)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的視野。

  觀察:(1)標本放在載物臺上,壓住,正對通光孔。(2)鏡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標本。(3)左眼注視目鏡,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情況可能不一,部分同學沒看到物像。一名學生邊說邊演示自己是如何觀察到物像的》。明確應注意的問題后,動手操作,觀察。思考回答: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細胞越大,個數越少;放大倍數越小,看到細胞越小,個數越多。介紹四種觀察標本:①寫有“上”字的玻片;②印有數字的透明紙;③動植物玻片標本;④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要求學生先看書,然后指導學生動手觀察。(建議先觀察2號標本)巡視,發現普遍存在的問題,請一名同學上前演示。強調:①用低倍物鏡(10X或8X,即短的物鏡)對準通光孔。②轉動轉換器的手法要正確,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③糾正:應叫明亮的視野,不叫亮圈。④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學生明確:①物像是倒像②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X物鏡的放大倍數③光學顯微鏡只能觀察能被光穿透的物體。鼓勵按步驟規范操作,巡視,檢查,糾正錯誤。

  練習:思考,回答?磿39頁注意事項后,動手操作,將顯微鏡放入箱中。學生暢所欲言。提示:顯微鏡使用完后,怎么辦?

  小結:給予評價,并啟發: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給予肯定,并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自制標本,到實驗室觀察。

七年級生物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明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的原因。

  2、舉例說出水對植物分布的影響。

  3、嘗試解讀數據的方法。

  能力目標

  通過解讀實驗數據的嘗試,學會數據的解讀、坐標圖形的識別甚至自己制作坐標圖形。

  情感目標

  1、通過植物體內含有水分的實驗,養成尊重事實、尊重自然、尊重科學的真情實感。

  2、通過水對植物分布的影響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生物依賴于環境,進而認識到我們美麗的地球大家園必須依靠包括自己在內的全人類來共同呵護和建設,才會更美麗。

  教學重點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教學難點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的教學。

  2、解讀實驗數據的教學。

  教學方法:

  分析法、啟發法。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多種新鮮的蔬菜水果、計算器、水彩筆、多種圖片資料。課前查閱水與植物生活和分布有關的資料,了解這方面的知識。

  教師準備:測干小麥種子含水實驗裝置、多種圖片資料、制作CAI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在前面講生物圈時,大家收集過各大星球的資料,那么除地球外其他的星球有生命嗎?

  生:討論的非常熱烈,各抒己見。

  師: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其他星球上有生命。科學家一直在探尋別的星球上是否有水,來作為判斷是否有生命的依據,這是因為沒有水就沒有生命。而我們所居住的星球,不僅有碧波浩淼的大海,奔流不息的江河,還有來自大氣的降水和蘊藏在地下的地下水,地球上豐富的水資源,孕育了無數的生命。水在海洋、大氣和陸地之間循環流轉,它進入一粒粒種子,使大地上出現點點新綠,流入片片農田,使農民臉上流露出對豐收的期盼。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講授新課]

 。ㄒ唬┲参锏纳顬槭裁葱枰

  引導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指出:水是植物生存必不可少的條件,是生命的源泉。水對植物到底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師:現在我們做一個小實驗,這是干燥的試管和干燥的'小麥,我們用試管夾夾住裝有干燥種子的試管在酒精燈上烘烤,注意,開始時,試管在酒精燈火焰上要不斷移動,防止試管受熱不均炸裂。試管要水平烘烤,注意試管上半部有什么現象出現。水珠是從哪里來的呢?

  種子是干燥的,怎么還有水呢?

  生:水已成為種子的組成成分。

  出示課件:水在植物不同部位的含量。通過對這組數據的解讀,質疑水與植物的構成有什么關系?生從中感悟到:水在植物體內無處不在,水是植物體的重要組成成分。

  拿出缺水的和水分充足的芹菜,讓生對比觀察,得出結論,水能使植物體變得挺拔。進而啟發,這對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義?主要是有利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

  農民為什么要在雨后土壤濕潤時施肥?通過前面知識的回顧得知:無機鹽只有溶于水才能被植物體吸收。

  回憶小學自然課的知識,想一想,植物吸收水分還用來干什么?

  (二)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是不均勻的。有的地區終年少雨,氣候干燥,有的地區雨量充沛,江河縱橫,因而氣候濕潤。這對植物的分布有沒有影響呢?

  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分析討論課本的圖片資料并完成討論題1、2,總結得出水分布的不均勻會影響到植物的分布,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植物,哪里的雨量充沛,哪里的植物種類多,數量也多。

  課件呈現表1,設計問題:年降水量與綠色植物的分布有什么關系?

  可見,水對植物的分布有重要影響,那么水是影響植物分布的惟一因素嗎?

  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維,明確影響植物分布還有陽光、溫度等,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三)解讀實驗數據

  師:水對植物是非常重要的。不同植物的需水量是不同的。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長發育期的需水量也不同,這樣我們就要測定它們的需水量。下面我們就來看小麥不同時期需水量的數據,為了更好地解讀實驗數據,還可以改變數據的表現形式。

  學生觀察課件中的表和圖,并動手動腦計算表中各時期每天需水量,以直方圖的形式表示出來,全班交流討論,讓生從自己做的圖中找出平均每天需水量最大的時期,找出小麥需水量的規律,談談從題中所受的啟發。如果你是一名灌溉人員,你將怎樣合理安排小麥灌溉,既節約用水又能獲得較高產量?

  小結:

  你從本節課中獲得哪些收獲?又得到哪些啟發?

  練習:

  以小組為單位,從生物圈水循環的角度,讓學生對課本P51練習中李白的詩句進行分析是否符合科學道理,使學生對水在生物圈中的循環流動、永不停止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既然水在生物圈中是可循環的,這是否意味著水對人類來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領悟水對生命的可貴,從而發出節水倡議。

  作業:

  寫一篇向人們發出節約用水呼吁的論文。

  板書設計

  第三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第一節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一、植物的生活離不水

  1、水是植物體的組成成分

  2、水可使植物保持姿態

  3、水有利于光合作用

  4、水無機鹽的吸收和運輸

  二、水影響植物分布

  三、解讀實驗數據

  表1:年降水量與植被分布的關系

  地點

  植被情況

  年降水量(mm/年)

  年均溫(℃)

  安徽

  闊葉

  1140

  15、8

  海南

  熱帶雨林

  2410

  23、3

  陜西

  森林

  820

  13、5

  甘肅

  草地

  510

  7、0

  都蘭

  草地

  250

  2、1

  民豐(新疆)

  沙漠

  40

  11、2

  且末(西藏)

  戈壁

  40

  10、6

  教后記: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少,但后面有繪制條型圖和分析,這些問題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應給他們詳細講解,所以把這節課的重心放在后面的條型圖分析和繪制上。前面的內容通過學生小組討論和生活經驗也能得到,需要補充的是學生對生物圈中的水資源如何保護,水和植物,動物和人類有什么直接的關系?試著讓學生自己談談這些問題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發自內心珍惜水資源。

七年級生物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根據有關示意圖準確描述花粉粒萌發和受精過程,說明在果實和種子形成過程中子房各部分結構發育的結果;

  2、通過分析植物體的結構,以及維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學生了解植物體在結構上的整體性。通過分析植物體內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學生從功能上了解植物體是一個整體。

  能力目標

  1、結合花粉粒萌發和受精,以及果實和種子形成等知識,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學習受精和雙受精過程,以及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使學生繼續樹立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觀點。

  情感目標

  1、通過對果實與種子形成的過程的學習,進一步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結合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向學生介紹我國農業科學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種方面的貢獻,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3、通過學習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的基礎知識,樹立整體性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關系,樹立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雙受精的概念和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育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雙受精”是果實和種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徹底弄清楚“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不論是雙受精過程,還是子房發育的過程,都是動態的、變化的,而且內容又都較為抽象,學生不能觀察到。學生接受起來確有難度,教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要盡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動畫片,或自制移動教具、自畫板書等)輔助講解,使學生把這部分知識理解透徹。

  2、學生對“受精”“極核”“胚囊”“胚孔”等這些名詞很陌生,要馬上記住,而且還要知道它們的發育變化情況,對初一學生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要注意反復鞏固才能達到掌握的要求。

  3、通過前面七章的教學,學生已經學習了植物六種器官的基礎知識,但是,這六種器官之間有什么內在的聯系?它們是如何組成一個植物整體的?這就是本節中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本章教材從結構和功能兩個方面分析和歸納出植物體是一個整體。以細胞、組織、器官和植物體為線索,用胞間連絲和維管束來說明植物體結構上的整體性;以植物體六種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聯系,以及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依存關系來說明植物體功能上的整體性。

  教法建議

  花粉粒萌發和雙受精是一個動態過程,而且內容抽象,不能直接進行觀察,因此,教學時應盡量選用有關活動模型或現代教學手段;ǚ郯l育的標志是伸出花粉管和產生精子,其發育結果是花粉管將精子送入胚囊。受精過程是細胞融合,

  在講述果實的形成時,為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興趣,可以展示給學生幼小的頂花帶刺的黃瓜,從而形象地說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繼續發育,最終成為果實。這里要說明的是,黃瓜的果實屬于瓠果,它不是單純由子房發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與花托共同發育而成的。

  在講述種子形成的時候,應該注意呼應前面講過的關于種子結構的知識,前面曾經講過的種皮、胚、胚乳都要在這節課里找到來源。到這里為止,關于綠色開花植物由種子萌發到種子形成這一整個生活周期的知識就完備了,植物體各個器官的來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了解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后,可讓學生嘗試用連接線將子房與果實、胚珠與種子的結構聯系表示出來。然后,通過思考和討論胚珠與種子的數量關系,回答出果實里種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關于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知識,可以參照課本中的圖,繪制一張幻燈片,將根尖、葉片、木本莖的結構圖分別繪在圖中根尖、葉片和莖的附近。利用幻燈片進行講解,使學生認清植物體中的各個器官確實是由維管束聯系到一起的(根尖中開始出現導管,尚未形成維管束,成熟區以上的部分才逐漸出現維管束,這一點應該向學生講清楚)。通過復習維管束的運輸功能,還能夠把植物體各個器官的生理功能聯系起來。

  有關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相互關系及其在實踐上的意義,最好結合學生熟悉的生產或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討論或講解。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受精后子房的發育。

  難點:雙受精的`過程;受精后子房的發育。

  手段:以學生觀察為主,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結論

  設計思想: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

  復習提問:1、什么是傳粉?

  2、傳粉的方式有幾種?

  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總結:不論是什么樣的傳粉方式,最終是花粉落到雌蕊的柱頭上。傳粉完成后,花粉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二、講授新課:

 。ㄒ唬┦芫倪^程:

  出示多媒體動畫或活動投影(示雙受精過程)

  邊講解,邊指導學生觀察。

  1、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后,受柱頭上粘液的刺激而萌發;

  2、萌發出的花粉管不斷伸長,把花粉中的兩個精子沿著花柱,通過珠孔送到胚囊中;

  3、進入胚囊中的花粉管頂端破裂,兩個精子移動出來:一個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個精子與兩個極核融合,形成受精極核。

 。ǘ┕麑嵑头N子的形成:

  出示多媒體動畫或活動投影(示雙受精后花各部分的變化)

  指導學生觀察,講解:完成雙受精后,花的其他結構逐漸萎蔫,只剩下雌蕊的子房。由子房發育成了果實。

  提問:1、子房的結構是怎樣的?

  2、種子的結構是怎樣的?

  組織學生回答、總結種子的結構。

  播放錄像:介紹果實的結構。

  提問:請對比子房的結構和果實的結構,二者之間有哪些相似之處?請推測果實的各部分結構是由子房的哪些結構發育來的?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

  講解:

  三、反饋、鞏固:

  請舉些日常食用的農產品的例子,回答食用的部分,是植物體的哪個部分?

  組織學生回答,并糾正其中的錯誤。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一、受精的過程:

  雙受精:精子+卵細胞形成受精卵

  精子+極核形成受精極核

  雙受精是綠色開花植物所特有的。

  二、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探究活動

  果實的發育

  1、選擇不同成熟程度的幾朵花,從正在含苞待放的花蕾到花瓣已經凋謝的花朵,分別切開每一個子房并注意觀察子房發育過程中生長變化的情況。為獲得好的觀察效果,最好采用玫瑰花、蘋果花或番茄花。

  2、觀察新摘下來的一些豌豆、蠶豆或其他豆科植物的豆莢,并挑出不十分飽滿的豆莢。然后,打開這些豆莢并與飽滿豆莢進行比較。發育不完全的種子,是未被花粉受精的胚珠。

七年級生物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觀察。

  4.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體的基本特征,樂于觀察身邊的各種生物,從而在觀察的過程中理解實事求是的科學意義。

  6.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的分析

  本節教材的主要內容有兩點:(1)區別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節教材內容的教學,不是從現代生物學發展水平的角度介紹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讓學生在常見的生命現象層面上了解生物區別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學中不能直接講述,而是通過觀察、討論等活動 ,由學生自主獲得關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識,以達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學重點:

  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標。

  3.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4.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教學準備:

  ①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四、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建議

  本節課的導入可這樣設計:可讓學生觀察有山、水、蟲、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欣賞與畫面協調的音樂,請學生描繪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畫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這一問題,可與學生一起對照教科書上的描述,進行比較歸納。但是,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在與學生討論時,應讓學生多舉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補充,如生物對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應,動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

  本節教學,以觀察討論為主,輔以閱讀、講授等法。

  2.設計思路

  首先讓學生回憶在小學自然課里已學過的一些關于生物的知識,舉例說明什么是生物,區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于生物的特征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教材中的10幅插圖,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觀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滲透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小學的自然課里已經學過一些關于生物的知識,你能說出一些生物嗎?(要求:每位同學說出一種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復)從而導入新課。

  學生思考后回答。

  2.新授

  (1)什么是生物

  教師:你能說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嗎?請你憑著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

 、粕锏奶卣

  教師:請大家列舉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們需要什么條件才能存活?

  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插圖1—5,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邊觀察邊討論。

  問題1:①每幅圖說明了什么含義?②植物需要的有機物從哪里來?③植物也能進行呼吸嗎?④人是有生命的,能進行新陳代謝,排出體內廢物,其他的生物也會排出廢物嗎?⑤植物是通過那種方式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的?

  每組派代表回答討論的結果。

  學生對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了解的,教師可簡單解釋一下其概念,以加深學生對其問題的理解。

  學生回答的問題可能不太準確,教師要加以指導。

  再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6—10,并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2:①圖6---7說明了什么問題?②請你用手觸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葉片,觸碰的含羞草葉片與周圍的葉片相比,有何不同?說明了什么問題?

  教師可告訴學生,這些都屬于應激性,并補充說明含羞草葉片合起并垂下,其實是在保護葉片。在多數情況下,動物的應激性比較明顯,植物的應激性大多表現在向光生長、向地生長和向水生長等方面。

  讓學生繼續觀察教材插圖并思考問題

  問題3:①圖8—10 說明了什么問題?②想一想,生物還有那些繁殖方式?動物、植物、細菌是怎樣繁殖的?

  小組同學回答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出:狗、貓等動物可以產仔,有的植物可用種子繁殖、有的可用根、莖、葉來繁殖,有的還可用細胞來繁殖。還可補充說明細菌能進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能進行出芽生殖等。完成開放性作業3、4題。

  問題4:你能準確地表達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嗎?

  師生共同整合得出結論

  問題5: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這些特征?②請任舉一種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這些特征嗎?這些特征是否都應在一個生物體上體現?③假如有人問你“什么是生物”你怎樣回答?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3)練習:

 、偻瓿烧n后練習題

  教師再提出問題:剛才你們描述的生物特征是怎樣總結出來的?從而引導學生總結出觀察的方法與基本要求。

  3、教學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出: ⑴生物的共同的特征 ⑵怎樣判斷一個生物是否具有生命 ⑶ 觀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4、拓展

  針對這節課,你還有什么建議嗎?

  5、板書設計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什么叫生物

  生物具有營養、呼吸、排泄、對刺激作出反應、能生長和繁殖等特征,具備這些特征的物體才是生物。

  三、觀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七年級生物教案7

  第三章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第一節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一、細胞分化形成組織。

  1、在發育過程中,某些細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們在形態、結構上也逐漸發生了變化,這個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2、組織的定義:細胞分化產生了不同的細胞群,每個細胞群都是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的,這樣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3、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

  上皮組織:由上皮細胞構成,具有保護、分泌等功能。

  肌肉組織:由肌細胞構成,具有收縮、舒張功能。

  神經組織:由神經細胞構成,能夠產生和傳導興奮。

  結締組織:支持、連接、保護、營養等功能。

  二、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

  1、器官的定義: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例如:大腦、胃、心臟、肝、肺、腎、眼、耳等。

  三、器官構成系統和人體

  1、系統的定義: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構成系統。

  2、人體的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這八大系統協調配合,使人體內各種復雜的生命活動能夠正常進行。

  第二節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一、植物體是由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器官,最終形成植物體。

  二、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六大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三、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

  1、分生組織:位于根尖的分生區就是分生組織。

  2、另外幾種: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

  第三節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

  一、單細胞生物:身體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大多數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們身上。

  二、單細胞生物的.結構和生活。

  以草履蟲為例:如圖。草履蟲的結構和生活。

  三、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有利的一面:1、多數浮游生物是魚類的天然餌料。

  2、草履蟲對污水凈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體內寄生蟲危害人類健康。如:瘧原蟲、痢疾內變形蟲等。

  2、單細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漁業。

七年級生物教案8

  預習提示

  1.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地域內, 和 所形成的統一整體。

  2.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 部分和 部分。

  3.什么是食物鏈?食物網?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列舉不同的生態系統;

  (2)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3)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4)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5)闡明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與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3)通過“進一步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4)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認同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確立保護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3)增強愛護生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2)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3)闡明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4)通過“觀察與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進一步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

  (1)理解生產者概念的內涵;

  (2)正確書寫并分析食物鏈。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生態系統的概念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森林公園圖片;提問:你看到了什么?你聽到了什么?分析該公園中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該公園內所有的松樹可看作是一個生態系統嗎?觀看,并分析討論作答。

  森林公園里生長著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草叢里、樹林間棲息著動物,還有細菌、真菌等生物,陽光、空氣、水等非生物部分“養育”那里的所有生物,它們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所以,蒙山森林公園可看作是一個生態系統?梢,要判斷某系統是否是一個生態系統,就要分析其組成成分,只要具備了生物和非生物部分(其中必須成分是:非生物部分、生產者、分解者,但在自然界中不具有消費者的生態系統是很少的),就能構成一個生態系統,如一個池塘、一片樹林等

  二、 生態系統的組成

  引導學生結合插圖進行“資料分析”,找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并討論它們之間的關系;組織學生分組扮演動物、植物、細菌和非生物,并幫助學生尋找其中的關系;討論:

  1.樹、昆蟲的幼蟲和啄木鳥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2.在生態系統中,植物、動物和細菌分別扮演什么角色?

  分配角色并且討論發言,闡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生態系統中所起的作用,從而分析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系。

  三、 食物鏈和食物網

  引導學生嘗試完成課本“觀察與思考”,然后用展示正確的連接圖;

  講解:食物鏈只由生產者和消費者兩種成分組成,它們之間只是吃與被吃的關系;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食物鏈通常寫成“甲→乙→丙……”(一般不超過6個營養級)的形式。

  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綠色植物),數食物鏈條數時,要從綠色植物數起,然后按箭頭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營養級別,不能中途停止。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多樣、數量龐大,致使多條食物鏈相互交錯、相互關聯著,這樣就構成了食物網。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假如某種生物數量大量減少,其他生物的數量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嘗試連接圖中的食物鏈,數一數共有多少條?并寫出所有的食物鏈。然后與展示的正確食物網比較,你連接的完全正確嗎?

  通過聽講、討論學會:

  1.數食物鏈條數;

  2.正確書寫食物鏈;

  3.嘗試分析食物鏈中某種生物的增減會引發其他生物怎樣的變化。

  四、 生態系統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提問:在一片草木茂盛的草原上生活的兔子,其數量能不能無限制地增加?為什么?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怎樣的特點?什么樣的生態系統不容易被破壞?

  引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比較出哪種生物體內有毒物質多,分析為什么在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積累的有毒物質越多?如果這些積累了很多有毒物質的魚被人吃了,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

  討論交流后認識到:

  兔子的數量不會無限制地增長。因為,當兔子的數量急劇增加時,食物就會減少,兔的天敵也會增加。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有那些生物種類多、數量多、自然條件好的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才強,才不容易被破壞;

  要使我們的環境變好,就要愛護生物,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認真觀察插圖,分析討論后得出結論:

  在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積累的有毒物質就越多,因為環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屬、化學農藥等)具有化學性質穩定、不易分解的特點,會在生物體內積累而不易排出;隨著營養級的升高而不斷積累,最終危害到人類的安全。

  五、形成保護生態系統的意識:播放有關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系統實例的圖片,介紹一些著名的有毒物質富集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俁事件。

  提問:你身邊有沒有類似的實例?若有的話,請舉例。你對此持何種態度?有何建議?

  課堂小結

  小結:人類活動會通過食物鏈影響生態系統;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不應該隨意把有毒物質排放到生態系統中!

  課堂測試

  1、下列食物鏈正確的是 ( )

  A.草→蚱蜢→食蟲鳥→蛇→鷹 B.蚱蜢→草→食草子的鳥→鷹→狐

  C.狐→鷹→食蟲鳥→蚱蜢→草 D.草←蚱蜢←食蟲鳥←鷹←蛇

  2、 下列生物中屬于競爭關系的是 ( )

  A.水稻和稗草 B.貓和老鼠 C.人和豬 D.螞蟻和蚱蜢

  3、下列不屬于生態系統的是 ( )

  A.一片農田 B.一塊草地 C.生物圈 D.一條河中的所有的魚

  鞏固測試

  1、下列生物中屬于生產者的是 ( )

  A.草 B.食蟲鳥 C.細菌 D.豬

  2、20xx年9月11日,美國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撞擊事件”,自此次恐怖活動之后,美國國會議員又遭遇了“炭疽熱”的侵擾。請分析“炭疽熱”的病原體屬于生態系統的() A.生產者 B.消費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不是

  3、生態系統中,綠色植物固定的太陽能沿著食物鏈的單向傳遞叫做 ( )

  A.能量輸入 B.能量輸出 C.能量流動 D.能量交換

  反饋測試答案:1.A 2.A 3.D

  鞏固練習答案:1.A 2 3

七年級生物教案9

  教學目標

 、僬f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并將你所知道的生物進行歸類。

 、趪L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

 、鄢醪脚囵B學生的調查能力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芡ㄟ^本課的學習引起學生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加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

  難點和重點

  重點:

 、僬f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诔醪脚囵B學生的調查能力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難點:

 、僭嚸枋錾磉叺纳锖退鼈兊腵生存狀態。

 、谀芤饘W生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注意保護生物資源。

  教學設計

  學生根據經驗舉例,說說什么是調查。以小組為單位拿出調查我們身邊生物的方案,最后通過對比總結、歸納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項。學生根據經驗,分析我國在進行人口普查時,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說說我國是如何進行人口普查的),從而歸納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項。

  通過引導學生舉例,說出什么是調查,再以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為實例,以小組為單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書上關于調查方法的介紹對比,總結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項。以人口普查為切入點,引導同學們根據經驗說出我國在進行人口普查時都做了哪些比較詳細的工作,從而幫助學生歸納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項。實地調查進行校園生物調查。注意引導學生認識他們身邊的生物名稱,教育學生愛護生物資源。進行社區生物種類調查。

  調查中教師應注意安全第一,并注意引導學生愛護生物資源。進行農田生物種類調查。注意引導學生愛護農田。

  布置課下內容

  寫一份調查后的感受。調查全班同學的身高、體重,并與全國初一學生相比較。課后各組整理照片,舉辦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圖片展。

  提出要求:

  身高要求是凈高,以小組為單位,注意組員間的通力合作。以班為單位,請各小組互相協作。

七年級生物教案10

  分析教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中的“致同學們”一節,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科書內容文字優美、流暢,意在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從身邊的生物選材,同時緊跟生物科學發展的時代脈搏,既貼近學生生活,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又避免了因知識的陳舊而產生的乏味感。從標題、文字到選材都充分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學素養,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地、探究地學習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學生:

  本校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開學初在校軍訓一周,所以對一些生物現象和校園環境是比較熟悉的,此年齡階段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奇心較強,這些對教學是有利的。但他們對新學校的具體情況仍然較陌生,師生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加之普遍班額偏大,習慣了以前的被動接受式學習,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學方式,給教學增加了難度。

  教學設想:

  本節課是一門學科的亮相課,根據新課程和學生的特點,要想達到激發學生熱愛本學科,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著重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目的,就應該營造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所以課前放點音樂,以縮小師生間距離。但和諧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課前也應制訂相宜的課堂紀律規則和設計形成性評價條例,記錄學生的表現,便于組織教學。

  同時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學校的課程資源開展教學,調動其主動性、參與性,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創設問題情境,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變被動接受式為主動探究式學習。

  另外,再引入報刊有關科技發展方向及課改方面的信息,讓學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和課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爭取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配合。

  基于本節課的問題較多,應首先把學生暫時分成幾個組,暫定小組長,以后根據學生素質的'個體差異作合理的調整,并說明小組長輪流當,然后讓每個小組選三個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結果由組長或者代表匯報。同時要非常重視如何組織教學,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討論時聲音不宜過大,別人發言時其他人認真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同時指出這也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這種做法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規則和每節課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是課堂調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運用好。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養成關注生活和社會的良好習慣;初步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及轉變學習方式。

  2.能力目標:訓練思維、表達能力。

  3.知識目標:初步了解有關生物學方面的信息及發展前景。

  教學重點:

  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材料器具:

  藤纏樹的標本、磁帶(校園歌曲)、錄音機

  教學實施步驟:

  1.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園的早晨》。

 。ㄊ箤W生進入情境,感受到課堂氛圍的和諧、輕松愉快,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盡量體現師生間的民主平等的關系。)

  2.涉及報刊有關信息:列舉事例,如:成都七中學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識奧林匹克競賽中獲一等獎,說明我國學生基礎知識扎實,但我國獲諾貝爾獎的人卻沒有,為什么?

 。ㄗ寣W生明白今年課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課方式,培養目標學習方式的變化。讓學生轉變學習觀念。)

  3.給學生提出當今科技兩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學技術革命。

 。槟茏寣W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打下伏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4.欣賞:師生共同閱讀課程《致同學們》的第一、二段,欣賞這兩段話。

  (提高文學修養,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學生愛生物的情感。)

  5.探討:從學生生活實際及學校具體情況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學校目前面臨的問題并需迫切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學生分組討論:(體現學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學習。)

  a)學校的垃圾問題,用哪些方法解決?哪種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學校的廁所問題,怎樣解決?哪種方案最好?(想象)

  c)出示:藤纏樹的標本。學生受到啟發,發現學校某些樹木、花草長勢不好,原因是什么?

  (如果學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學習生物知識后解答,并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改變此現象。)

  d)學校的溝渠問題,污染較嚴重,怎樣解決?什么途徑最好?

  e)學校食堂周圍的樹干與其他區域的樹干比較,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f)校園內麻雀數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為什么?

  g)為什么政府要制訂《禁止焚燒秸桿》的措施?

  h)今年天氣的變化造成糧食的減產,說明什么問題?

  i)關注學生自身:有的同學長得健康結實,而有的同學長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嗎?你能簡單回答你是怎樣由小長到大的嗎?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長得更健壯嗎?更聰明嗎?

  j)列舉我校前任校長的腎衰竭疾病,探討疾病問題,器官移植問題?

  6.拓展:教師啟發,通過平常看報、看電視、看書、聽廣播或在網上查詢的資料,誰能說說除了剛才我們討論的問題以外,你還知道關于生物學的其它方面的知識嗎?

 。ㄔ诖艘龑W生找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會查資料,改變學習方式。學生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如:人類基因組計劃等。)

  7.結束語:同學們,你們覺得生物知識有用嗎?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公民,是否應該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呢?是否應該具備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呢?

  對本節課同學們的表現作評價:

  因為本節課是第一節課,學生第一次分組完成不同的討論項目,然后進行表達交流,所以無論對與錯,應首先給予充分的鼓勵,通過交流,辯清正誤,這樣可以使學生保持積極思考,積極發言的高昂激情,否則參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以致影響以后的教學。為此本節課的評價的側重點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比例占80%;能力目標(體現在思維和表達能力方面)占15%;知識目標占5%。

  課后反饋:

  本節課達到了預想的目標,上課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占三分之二以上。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課后布置一篇題目為《你喜歡生物科學嗎?》的文章,談談自己對生物學的膚淺認識。通過作業反饋,全班53名學生有52名答喜歡。多數學生感悟較深:原來生物學有這么大的用處,認識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參與、探究知識的學習方式。

七年級生物教案11

  一、【學習目標】

  1、理解“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設計原理。

  2、認同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二、【課前小測】(每空1分,共3分)小測得分:()

  1、蒸騰作用的部位:主要是通過葉片上的。

  2、蒸騰作用在水循環中的作用:提高大氣,增加。

  三、【新知預習】閱讀P119-122頁,并完成以下習題。

  1、概念:綠色植物利用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淀粉等,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就是人們常說的光合作用。

  2、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繁殖的需要,而且為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

  3、場所:凡是植物的綠色部分,細胞中含,就都有能夠制造有機物。

  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的主要器官。

  四、【實驗操作】(每空1分,共8分)

  1、暗處理:實驗前把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

  (其目的是讓葉中的運去或耗盡,讓實驗效果更明顯,

  更有說服力。)

  2、遮光、照光:用黑紙把葉片的`一部分上下兩面遮蓋起來。

  然后移到光下照射。(實際上是作對照實驗,用同一片葉,

  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只有一個變量,即

  和。)

  3、脫色:幾個小時后,把葉片摘下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熱,

  將葉綠素溶解在酒精中便于觀察顏色的變化,(是因為葉綠

  素溶于酒精,隔水加熱是防止因溫度過高而使酒精

  燃燒引起安全事故。)

  4、漂洗:用清水把葉片上的物質(如:酒精、葉綠素等)

  沖冼掉。

  5、染色:向葉片上(見光的地方和不見光的地方)滴加碘液,(淀粉的特點之一是遇碘變色。)

  6、觀察現象:滴上碘液后,我們發現葉片見光的地方變成了色,用黑紙夾起的地方未變藍。

  7、實驗結論:(1)是光合作用的產物;(2)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條件。

七年級生物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芽的種類,理解葉芽的結構及葉芽發育。理解頂芽發育與側芽發育的關系。

  能力目標

  通過指導學生觀察葉芽的結構,培養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分析“頂芽發育與側芽發育的關系”,使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本節的重點知識是葉芽的結構。植物的生長、發育與葉芽的結構息息相關,葉芽的結構是植物生長的基礎。實際上,葉芽就是尚未展開的枝條(枝條:長有葉和芽的莖)。也就是說,莖是由葉芽發育的。只有弄清葉芽的結構,才能更好地理解莖與芽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為后續知識的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礎。組織學生做“觀察葉芽的結構”實驗是本節的難點內容之一。學生經常掌握不好雙面刀片的拿法,弄不好會把手劃破。教師課前應把刀片的一側用膠布包好,并告訴學生刀片的正確拿法,避免劃破手指。用刀片縱向剖開葉芽時,學生會出現“剖偏”現象,從而影響對葉芽的觀察效果。教師除了做好示范外,可以多備幾個葉芽,讓學生多做幾次,從中挑選出最完整的葉芽縱剖面。

  本節的難點知識還有葉芽的發育。葉芽的發育過程是一個相對緩慢的,動態的、變化的過程。伴隨著葉芽的發育,新的枝條逐漸形成。由于時間和空間的原因,會造成一些學生理解上的困難, 這就需要教師設法利用一些手段(錄像、教具、動畫等),克服時空帶來的障礙幫助學生理解葉芽的發育過程與莖形成的關系,從而突破難點。

  “頂芽發育與側芽發育的關系”對初一學生而言,植物體內的生長素以及生長素的濃度、作用機理,這些知識都是比較抽象而陌生的.,從學生的知識基礎看,理解這些知識是有一定的困難的。教師應深入淺出地講明頂芽對側芽抑制,產生頂端優勢現象及去掉頂芽能使側芽生長、發育的道理就可以了。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葉芽的基本結構。

  難點:葉芽發育、伸展的過程。

  手段:實驗觀察與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設計思想:

  本節中的葉芽的結構與發育是比較抽象的,所以通過實驗觀察及動畫演示等方法,比較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一些基本的技能。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

  提問:植物的根和葉所吸收和制造的營養物質是如何被運輸到植物體的其他器官的?

  組織學生回答,引導學生從植物的外形上分析莖是連接根和葉的器官。

  總結:營養物質的運輸是由莖完成的。

  引入課題:植物體的莖是怎樣產生的?

  二、講授新課:

  (一)莖是由芽發育而成的:

  出示錄像:春天樹木枝條發芽、生長的現象。

  組織學生觀看錄像,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莖是由芽發育而成的。

 。ǘ┭康姆N類:

  展示課前準備好的帶芽的枝條實物或投影。

  組織學生觀察。

  提出問題:“請你按照一定的標準對芽進行分類。”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芽分類的標準和名稱。

  總結:

 。1)芽有許多種類,分類的標準不一樣,名稱也不一樣,如:

  按著生位置區分,可分為頂芽、側芽。

  按將來發育成什么分,可分為葉芽、花芽、混合芽。

  (2)頂芽有可能是葉芽,也有可能是混合芽或花芽,但發育成枝條的芽,應該是葉芽或混合芽。

 。ㄈ┤~芽的結構:

  組織學生完成實驗:觀察葉芽的結構

  1、提示注意事項:

 。1)縱切葉芽時,不要切偏,并注意安全。

 。2)對照掛圖或課本中的實驗-葉芽的結構。

  2、組織學生總結葉芽的結構,并請個別學生進行指圖的活動。

  利用自制教具或多媒體動畫等方式,向學生展示葉芽各部分發育的過程。

  組織學生總結葉芽各部分發育的結果。

 。ㄋ模﹤妊堪l育和頂芽發育:

  展示具有頂端優勢植物的幻燈片或盆栽植物。

  請學生分析出現頂端優勢的原因。

  講解:(出示投影)

  生長素多集中在頂芽等生長旺盛的部位,并能往下運輸。在含量微少時會促進植物生長,含量稍多就會抑制植物生長。一般情況下頂芽生長素含量少生長快,側芽生長素多生長慢或停滯。當頂芽去掉后,生長素往下運輸的量減少了,側芽處生長素含量降低,頂芽對側芽的抑制解除,側芽開始生長,并能發育成側枝。

  提出問題:“如果你是一位園林工作者,那么你將如何把頂端優勢這一現象利用在工作中?”

  組織學生討論、發言。

  利用錄像總結學生發言,說明頂端優勢和整枝摘心在農業實踐中的廣泛應用。

  板書設計

  第六章 營養物質的運輸

  第一節 莖是由芽發育成的

  一、芽的種類:

  二、葉芽的結構:

  三、頂芽發育和側芽發育的關系:

  1、頂端優勢:頂芽發育占優勢,從而抑制側芽發育的現象。

  2、應用:

 。1)種植番茄、棉花:要適時摘除頂芽。

 。2)種植用材林:要去掉側枝。

  探究活動

  實驗目的:觀察并認識葉芽的結構和發育過程

  材料用品:

  著生葉芽的白楊枝條、放大鏡、刀片、鑷子、盛水的小瓶、30℃~40℃的溫水。

  方法步驟:

  1、冬天觀察白楊枝條,就能看到枝條上明顯地分出節和節間,每個節上有葉痕。請注意側芽著生在什么部位?側芽排列的順序怎樣?頂芽又著生在什么部位?芽的外面被覆蓋著什么?

  2、用刀片把側芽縱剖開,再用放大鏡觀察芽軸、幼葉、葉原基的結構是怎樣的?各著生在什么部位?

  3、用鑷子仔細去掉幼葉,在每個幼葉的葉腋都生有什么結構?

  4、去盡所有的幼葉,在芽軸的頂端露出什么結構?

  5、切去一段枝條,浸入30℃~40℃溫水中,8~10小時后插入盛水的瓶里,移到15℃~18℃溫暖的地方,葉芽就慢慢地發育成枝條。注意觀察芽軸、幼葉、葉原基的變化情況。

  實驗結果:

  白楊枝條的每個節上有葉痕,在葉痕上方的葉腋中生出側芽。白楊的側芽是互生的。頂芽著生的頂端。芽的外面被覆蓋著兩片鱗片,鱗片表面密生茸毛,能防止水分喪失和嚴寒的侵襲。

  側芽的鱗片內有中軸,這是芽軸。芽軸的周圍生有幼葉,帶黃色,彼此擠緊在一起,越近中心的幼葉越小,最小的只是一個個突起,叫做葉原基。每個幼葉的葉腋都生有一個突起,這是芽原基。芽軸的頂端有白色肉質的小丘,這是生長點。

  葉芽發育成枝條時,芽軸漸漸伸長,節間距離加大,葉原基和幼葉形成葉,芽原基發育成側芽。

七年級生物教案13

  一、教材簡介:

  本微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的第二節《血流的管道——血管》的內容,此微課選取的是在學生學習“血液”之后進行的環節。微課著重呈現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學習“人體三種血管的比較”,學生如何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

  二、 設計理念:

  我在設計這一堂課時,主要從七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新事物容易產生興趣的'特點出發,通過圖片、動畫影等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分辨三種血管,了解血管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關系”重點問題,通過學生親手標出三種血管的關系圖,讓學生體驗它們之間關系,完善構建的知識框架,最后通過觀看血管視頻,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認識水平。

  設計特色是力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同時讓學生學會用所學生物學知識解釋生活實際問題。教學過程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特點,啟發引導學生在多思考、多觀察、多參與的過程中主動地去獲取知識,體驗過程、感悟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同時表現欲望也很強烈,但是學生的各種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師的指導。因此,本節課我主要采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問題導學的方法,幫助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收獲多種能力。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 嘗試區分這三種血管以及血液在這三種血管內流動的情況。

  過程與方法:

  能夠分辨血管的種類、結構和功能的不同、三種血管的關系。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及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夠分辨三種血管,了解血管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關系。

  教學難點:分辨毛細血管、靜脈和動脈血管。

  六、教學用具

  投影儀 幻燈片 有關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資料。

七年級生物教案14

  〖教學目標〗

  1.知識:

  (1)說出皮膚的結構組成,并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些術語;

  (2)理解皮膚的排泄功能。

  2.能力:

  (1)運用顯微鏡觀察皮膚的結構,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區分能力;

  (2)在教學創設的情境中,培養創新意識和發散思維能力;

  (3)通過學習切實體會皮膚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增加生活常識和技能,并學會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初步培養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通過課堂中開展的活動,培養快速處理信息,靈活進行口頭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顯微鏡觀察了解皮膚結構的方式幫助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待和分析問題。

  (2)通過對皮膚結構和衛生保健知識的學習,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充分認識生物學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3)通過介紹我國有關科學技術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皮膚與汗液分泌。

  課時:一課時。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項功能,與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聯系緊密。但由于教材將本節安排在人體廢物的排出這章進行介紹,所以教學設計中應以排泄功能為主線來介紹皮膚的結構與功能。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皮膚的結構,雖然在顯微鏡下較易觀察,但學生可能不易區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需要教師點撥引導;皮膚的排泄功能部分,由于學生對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是本節課的難點,可以借助CAI。

  本課教學先以學生們較熟悉的宏觀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為類比使學生了解人體代謝廢物及時排出的重要性。同時提問人體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排出體內代謝廢物?

  [學生回答]①通過呼吸系統以氣體的形式排出體外;

  ②通過泌尿系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弁ㄟ^皮膚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借機回顧前面學習的兩種排泄途徑,同時引入今天皮膚的內容。

  【新課導入】

  師:有人說:皮膚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張嘛(以輕松的話題開局)那么,同學們能不能列舉一些描寫皮膚的詞句? (請同學列舉)

  學生爭相發言:白皙、黝黑;皮厚如墻;油光滿面;汗流滿面;白里透紅,與眾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教師含笑而言:剛才同學們列舉的詞句十分生動有趣(給以肯定),可是細細想來,這些詞句中,還隱含著關于皮膚的一系列問題(話題急轉),比如,皮膚常年暴露在外,接觸許多細菌,為什么不腐爛變質呢?有人膚白勝雪,有人皮黑似炭,人體的膚色為何會有不同?長青春痘是什么原因?人為何會出汗?(一連串發問,引起學生思考)這些無疑都與皮膚結構有關!

  一、皮膚的'結構

  [活動]觀察皮膚的結構

  (1)學生觀察顯微鏡下皮膚切片,獲得有關皮膚結構的感性認識;

  (2)對照大屏幕上皮膚構造圖,辨別皮膚各組成部分;

  (3)出示3個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學生有意識的進行觀察探究:

  ①皮膚有哪些結構?

 、谄つw各部分結構有什么特點?

 、弁茰y各部分結構功能。

  [注意事項]

  ①教師巡視指導;

 、谡垖W生注意物鏡與載玻片的距離,以防壓碎;

 、塾^察完后,交回切片顯微鏡,做好實驗收尾工作。

  請學生對照屏幕上的皮膚結構示意圖,說出皮膚的結構和細胞排列特點,推測有何功能。展示課件,小結皮膚的結構,并引導學生由結構認識功能。

  皮膚的結構:表皮--角質層,生發層

  真皮

  皮膚附屬物:毛皮、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表皮

  在介紹生發層的分裂增長能力時,可引用一組數據來證實:人體整個表皮一般每3~4周就全部更換一次,人的一生中總共約要掉落18千克的皮膚碎屑在介紹經常曬太陽的人們為何皮膚會變得黑些時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生發層中的黑色素細胞。

  (2)真皮

  師:真皮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看圖),從厚度上看比表皮薄,還是比表皮厚啊?

  生:厚!

  師:真皮內含有大量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這有何作用呢?(Flash同時閃現這兩部分結構)

  教師演示:大家一起捏住自己的臉,再輕輕扭動,松開手,看皮膚有沒有大的變化? (或以一塊新鮮的較厚豬皮實驗,撕、拽、拉)

  生笑著同做:沒有!

  師繼續演示:這是一張白紙,我把它抓住,再輕輕一扭,松開手,大家看看紙產生了什么變化。

  生:變皺了!

  師:這說明了什么? (再介紹《紅樓夢》中賈寶玉和劉姥姥的皮膚差別)

  生:真皮內的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賦予了皮膚一定的彈性和韌性。

  師:在真皮內我們還可以看見感覺神經末梢和非常豐富的毛細血管(Flash分別閃爍)它們各有何作用?(通過Flash展現冬季與夏季毛細血管的變化,幫助學生直觀感知、深入理解此知識點)

  生:感覺神經末梢能使我們感受外界刺激;毛細血管可以通過自身的收縮與舒張來調節體溫,以適應不同的環境。

  (3)皮膚的附屬結構

  請學生觀察自己的皮膚,說出皮膚還有哪些附屬物,再在大屏幕中顯示結構照片。

  在對皮脂腺的介紹中,注意補充青春期預防青春痘的方法,做好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

  二、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1)汗腺組成

  分泌部:由彎曲成團的細管構成,周圍有毛細血管

  導管:細長的管道開口于皮膚表面

  師:相信同學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夏日的驕陽下呆一會兒就會感到渾身冒汗。出汗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以前人們不知道汗水是怎么來的?現代醫學和生理學告訴我們,人的真皮內隱藏著250萬個小腺體,汗液就是從那里被輸送到皮膚表面的。 (Flash閃現汗腺組成,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汗腺分泌部周圍的毛細血管,并思考其作用)

  (2)汗液的成分

  教師演示:將手指按在鏡面上,5秒鐘后移開,發現鏡面上留有水蒸氣,以此證明汗液的成分有水。再請學生思考,并講出證據,以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判斷汗液的其他成分。

  生:軍訓時,衣服和帽子上留有的白色的鹽漬,汗的味道是咸的!說明還有無機鹽。

  生:烘烤汗液時應該會有臭味散發,說明汗液的成分中含有尿素。

  (3)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可以結合信息技術,通過Flash動畫來展示,整個過程避免了單純語言描述的蒼白無力,使教師的講述變得生動而形象,學生的認識變得直觀而明晰。)

  教師結合多媒體講解:當環境溫度較高或人體劇烈運動時,汗腺周圍毛細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部細胞從毛細血管中吸收了水、無機鹽、尿素等物質形成汗液,再通過導管到達體表被排出。

  (4)出汗的利弊

  討論:請學生分組討論出汗的利弊從而引出其功能的探討,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時間4分鐘)。

  生:有排泄作用!

  生:調節體溫的作用!

  師乘勢而問:如何實現的? (將問題深入)

  生:汗的蒸發會帶走一部分熱量,因此對人體的體溫具有調節作用。

  師:(點頭贊許,同時播放Flash汗液的蒸發帶走熱量)除了剛才說到的皮膚可以通過毛細血管的收縮和舒張來調節體溫外,汗液的蒸發也可調節體溫,特別是在人劇烈運動時,肌肉活動釋放的熱量相當于安靜時的10~15倍,此時光靠皮膚的散熱已經來不及了,并且要是這些熱量不及時散發出去的話,足以使全身的血液沸騰,這時就要緊急開動全身皮膚的250萬個汗腺,結果我們會大汗淋漓,靠汗水的蒸發帶走熱量。

  師: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都有兩面性的,那么出汗有沒有不好的地方? (轉變話題順便進行世界觀教育)

  生:大量出汗會使人體鹽分流失,造成熱痙攣,所以高溫天氣里,人們應及時補充水和鹽分。

  生:弄臟衣物,要求我們搞好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七年級生物教案15

  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教學目標

 、贂殚嗁Y料以描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并進行交流。

  ②能選取多方事例來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郯l展收集資料,運用資料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茉鰪姛釔圩鎳鵁釔奂亦l的情感,初步具有保護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識,拒絕破壞環境的行為。

  難點和重點

  重點: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而這種習慣的養成更要從小培養,因此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是本節的重點。

  難點:

  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設計復習

  什么是生態系統

 、賹W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什么是生態系統。

  ②學生設計:學生根據上節課所學內容,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設計一個可以長時間維持下去的生態系統。

 、俳處焼l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敘述生態系統的概念,注意糾正表達不準確的地方

  ②教師假設:假設給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設計你周圍的環境及各種生物,那么你要怎樣設計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態系統維持下去?

  生態系統的`類型

  ①學生根據生活常識和收集的資料說出各種生態系統。

  ②學生看各種生態系統的影片,通過影片讓學生來認識所看到的各種生態系統。

 、俳處熞龑В耗阏J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的特點及作用

  ①我愛我家。學生分組扮演各種生態系統,以口頭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態系統表述出來(組內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組同學介紹)。

  ②團結協作:大部分的生態系統學生比較了解,但有一些生態系統有的同學不大熟悉,這時讓學生提出一個他不熟悉的生態系統,由其他的同學幫助他,給他介紹一些通過查閱資料所獲得的有關這個生態系統的特點及作用,使學生從其他同學那里獲得知識,體現團結協作的重要性。

 、蹖W生詳細介紹幾種熟悉的生態系統,其他生態系統的詳細資料由學生課下查閱完成。

  ①教師幫助學生分組,鼓勵學生盡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诮處熞膭顚W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問題,同時要鼓勵其他同學進行幫助,不全面的由教師來引導和幫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賹W生分析:這些生態系統雖然各有特點及作用,但從生態系統的組成上來說都有共同之處。并由學生討論找出共同點,從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趯W生分析:假設其中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了,會對其他的生態系統產生什么影響?從而得出生物圈是一個整體。

 、賹W生在分析聯系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②教師引導學生脫離個體,從整體上分析問題,幫助學生進行總結。

 、劢處熖岢黾僭O,讓學生分析,從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個整體。

  人類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學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邊有哪些人為的活動對生物圈產生了嚴重的破壞。

  保護我們的生物圈

 、賹W生交流:從自身做起,如何保護我們的生物圈。

 、趯W生以組為單位,在組內交流討論,制定保護校園的方案和實施計劃。

  ①教師向學生介紹一些國內外保護環境的例子,并讓學生想想我們應如何做?

 、诮處熞龑W生保護環境,從校園開始,幫助學生制定計劃,鼓勵學生在課下實施。

【七年級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8-25

七年級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4-08

七年級生物上冊《生物的特征》教案03-30

七年級上冊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4-02

七年級生物教案:探索生物的奧秘04-08

七年級生物《生物圈》教案04-08

七年級生物教案:探索生物的奧秘08-25

七年級上冊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8-24

七年級生物教案03-16

七年級生物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