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靜女》公開課教案優秀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靜女》公開課教案優秀,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靜女》公開課教案優秀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詩經》的基本知識。
2、積累文言字詞,理解詩歌的含義并能熟練背誦。
3、理解詩歌主旨,初步鑒賞詩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4、了解四言詩的節奏和押韻,理解《靜女》重章復唱的藝術手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誦讀課文,掌握詩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了解古人真摯的愛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初步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背誦課文。
2、理解詩歌主旨,初步鑒賞詩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主旨,初步鑒賞詩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處在十六七歲的花季年齡,對于愛情已有朦朧的感知,學習時會有相應的感受,并且他們已具備一定的閱讀審美力。由于《詩經》年代久遠,閱讀上會有一定困難,但詩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釋應能掃除字詞障礙。根據本詩的特點,主要采用講授法、誦讀法、啟發法和討論法。講授是為了開啟學生思維,讓學生對詩中的文言知識點有清晰的認識。通過反復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熟悉課文內容。提問和討論使師生互動,激發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達到本課的教學目的。另外為了與高考內容接軌,在教學中特意設計了與課文學習相關的高考考點鏈接,以及高考古詩文考題題型練習,讓學生既能掌握本課學習內容,又對高考知識點考察內容及題型有所了解。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幻燈片出示)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尹人,在水一方。”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同學們知道以上詩句分別出自哪首詩嗎?
愛情是文學作品中永恒的主題。《關雎》寫的是男子追求心愛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寫出了愛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悵,迷惘;《采葛》寫出了愛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以上三首詩都出自《詩經》。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詩經》里的一首民歌。(板書課題《靜女》)
二、介紹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反映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近500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詩歌創作多用現實主義手法。所以《詩經》也是我國第一部現實主義詩歌作品。里面作品共305篇,又稱“詩三百”。《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十五“國風”占160篇,多是各個諸侯國的`抒情性的民間歌謠;“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是一種正統音樂;“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詩經》主要有三種表現手法(引號內容為朱熹《詩集傳》語)。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即鋪陳敘事(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靜女》主要運用的正是“賦”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風、雅、頌、賦、比、興,文學史上合稱“六義”。
三、檢查預習情況:
1、讀音:
姝(shū)俟(sì)見(xiàn)蜘躕(chí chú)孌(luán)貽(yí)
彤(tóng)管煒(wěi)懌(yì)歸(kuì)荑(tí)洵(xún)
2、積累詞匯:
其:副詞,多么。姝:美麗。俟:等候。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蜘躕:猶豫徘徊。孌:美好。
貽:贈送。彤,紅色。煒:鮮亮的光彩。懌:喜愛。
牧:郊外田野。荑:茅草芽。古代有贈白茅表示愛戀,婚姻的習俗。
洵:誠然,確實。異:特殊。
3、通假字:
愛:同“薆”,隱藏。
見:同“現”,出現。
說:通“悅”,喜愛。
女:同“汝”,指彤管。
歸:通“饋”,贈。
匪:同“非”,不是。
女:通“汝”,指荑。
4、放《靜女》錄音,并范讀、介紹誦讀方法。
四言古詩一句有兩個節拍,范讀時注意誦讀節奏,節拍處應注意停頓。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5、學生朗讀。(齊讀、個別讀、分組讀)
6、請學生對照注解理清文意,進行翻譯。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靜的地方。但她卻隱藏了起來不出現,弄得我抓撓頭發猶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經)贈送給我一支紅色的管簫。這支紅色的簫顏色亮麗,我喜歡這美麗的紅簫。
你贈送給我從郊外采來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確實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麗,而是因為它是美人贈送給我的。
四、請學生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詩歌,并找出詩歌所描寫的情節。
明確:詩的內容是寫一對青年男女幽會的情景。全詩以男子的口吻寫出,生動地描繪了他約會的過程,先寫男子去赴約,后寫女子向男子贈送物品來表達愛情。整篇詩充滿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詩歌前一章重在寫場景,后兩章重在寫心理。
五、分析人物形象:
1、探討男主角的形象。學生討論交流。
(參考:“搔首踟躕”,心急難耐,又無計可施,是個憨厚淳樸的小伙子。
“說懌女美”“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是個癡情、真誠的小伙子。)
2、探討女主角的形象。
(1)討論:為什么女主角“愛而不見”?這使你覺得這是位怎樣的女子?
(參考:或者是因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來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為調皮,制造一點情趣;或者是因為善于體貼人心,先到了卻故意后出現,免得男子有“遲到”的內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還是調皮活潑?讓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讓讀者琢磨不透,如霧里看花,朦朧綽約,越發引人暇想。
(2)討論: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樣的女子?還有哪些詩句可以給我們一些思路呢?(貽我彤管、自牧歸荑:以物傳情,未聽其語已暗傳情,含蓄溫婉,聰慧可人。)
(3)詩中的“靜女”是一個極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卻并沒有具體地寫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膚如何,只是說了“靜女其姝” “靜女其孌”。只是這樣籠統地寫入,照理說應該是寫作的大忌,可是,這首詩中的人物形象卻又是那樣的可愛,那樣的鮮明,那樣的真切,為什么
(明確:側面描寫)
六、歸納《靜女》的藝術特點:
1、重章疊句
2、賦的表現手法
3、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
七、拓展延伸:高考考點鏈接
鑒賞詩歌形象,考查賞析詩歌人物形象、意象、意境的能力,就是要求把握詩歌刻畫的藝術形象的特征和蘊含的意義,分析它們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會意義。詩歌中的形象,是指詩人根據現實生活中各種現象加以藝術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力的具體生動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詩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體生活環境都是形象。對于敘事詩而言,詩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對于寫景、狀物詩而言,詩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對于抒情詩而言,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例:《詩經·靜女》中刻畫了一對青年戀人的形象,男青年熱烈癡情、淳樸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潑、伶俐俏皮;表現了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情。
八、板書設計:
靜女
一、期望約會↘
二、戀人贈物→愛情的美好
三、贊美戀人↗
形象分析:靜女:美麗、活潑、熱情
男子:憨厚、純樸、真誠
九、課堂練習鞏固:
1、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敘述,錯誤的一項是()
A、《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被儒家列為五部經典著作之首。
B、《詩經》中的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共有15國風,160篇。大都是勞動人民創作的民間歌謠:“雅”分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為周代宮廷樂曲歌辭:“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多為周天子及諸侯們祭禮時的樂歌,共40篇。
C、《詩經》反映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社會生活,共305篇,古時也稱為“詩三百”。其創作方法基本上是現實主義的。
D、《詩經》中都是四言詩,普遍采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2、對這首詩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題目“靜女”,是指文靜美麗的姑娘。
B.“愛而不見”的意思是說故意藏起來不出現,逗小伙子著急。
C.“說懌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麗的彤管映襯得你更美。
D“自牧歸荑,洵美且異”這兩句稱贊姑娘送給他的荑草實在美得出奇。
3、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詩基調歡快而富有情趣,敘寫了一對青年男女約會的過程。
B.“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這個細節惟妙惟肖地描繪了小伙子當時那種焦灼不安的情態。
C.無論是贈彤管,還是贈荑草,都發生在同一天,可見這對青年男女的戀情已到極致。
D.這首詩除了細節描寫外,還運用了雙關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動活潑。富有情趣。
4、選出對《靜女》一詩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靜女》是一首賦體詩,它運用“直陳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連唱的形式來敘寫故事,感情回環往復,內容富于變化,充分體現了民族的特色。
B.本詩以生動的語言,風趣的細節,表現了一對男女青年熱戀中的情趣,人物神形畢現,呼之欲出。
C.“說懌女美”、“匪女之為美”這兩句借物抒情,意涉雙關,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贊美姑娘饋贈給他的信物,實則表達了他對姑娘摯愛之情。
D.“自牧歸荑,洵美且異”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點,象征愛情的真誠和純美。
5、選出對“彤管有煒,說懌女美”二句翻譯正確的一項()
A.紅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樂器讓我喜愛。
B.彤笛鮮艷又光亮,漂亮的樂器真讓我喜愛。
C.彤笛鮮艷又光亮,美麗的姑娘更讓我喜愛。
D.彤笛鮮艷又光亮,靜女叮囑我要喜愛它。
6、下面對此詩賞析錯誤的二項是()
A.此詩以第一人稱“我”——男青年寫第一次戀人的約會的情景。
B.全詩三章,二章重在寫場景,一章重在寫心理。
C.第一章寫青年之約,第二章寫青年之戀,第三章寫青年之誠。
D.作者由靜女而彤管,由荑而靜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來,表現了男女青年熱烈的純樸的戀情。
E.詩歌重章復唱,不注重細節描繪,從大處著筆,風格樸實,增添了藝術魅力。
答案解析:1、D 2、C 3、C 4、D(比喻手法),5、B 6、(B一章重寫場景,二章重寫心理;E注重細節描寫)
十、布置作業:
1、查找關于《詩經》其他方面的資料(如藝術特色);
2、背誦《靜女》全詩。
十一、教學后記:
古詩重在讀,特別是對于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這是他們接觸到的第一篇古詩文,開好了頭下面的教學就會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所以設計上我先讓學生通過預習掌握字詞,然后通過聽錄音、范讀等讓學生知道古詩的朗讀節奏,在多讀的基礎上再去悟情,學生真正悟情了才會讀出詩中的情感,再通過分析人物形象進一步加深對詩歌表達內容的理解。遺憾的是因一節課時間有限,對鑒賞人物形象這一高考考點學習未能深入,只能留待以后學習繼續加深鞏固。
《靜女》公開課教案優秀2
一、教材分析
《靜女》是省編《語文》第二冊第一單元“構筑情感的驛站”專題中一篇精讀課文。是本單元既《我的母親》偉大親情熏陶之后,對學生進行美好愛情感染的又一力作,本課在單元中起承前啟后作用。
《靜女》描寫了一對青年男女約會的情景,生動的刻畫了男女主人公美好的藝術形象,歌頌了他們淳樸真摯的愛情,是一首民間情歌,全詩構思精巧,語言簡練,人物形象刻畫生動,充滿愉悅的生活情趣。
所以,鑒于以上分析,我將教學重點、難點制定如下:指導學生在誦讀中,讀出節奏,讀出形象,讀出感情,陶冶情操,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發揮聯想與想象編、演、鑒賞詩歌,初步領會《詩經》的藝術特點。
設計意圖是是想提高學生分析鑒賞古詩的能力,并在鑒賞中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使他們成為一個有情有義的人。
二、教學目標
在對教材進行了詳細的解析后,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在誦讀練習中,理清思路,分析形象,初步領會《詩經》的藝術特點(重點)。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發揮聯想想象,進行再創作的能力(難點)。
3、德育目標: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這個三維教學目標的制定,使學生不再停留在詩歌淺顯的朗讀上,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激發學生,發揮聯想、想象,對詩歌進行再創作,與詩歌進行深入對話,陶冶情操。
三、教法與學法
一堂好課,不僅要有鮮明的教學目標,更重要的是要有適合學生的教法和學法。
根據新教學大綱:“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的要求,我決定采用參與式課堂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一方面利用學習導向單引導學生誦讀詩文、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積累基礎知識;另一方面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分組展示,提高學生的分析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探究精神,進一步調動學生的自我表現能力。具體方法是1用指導誦讀法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讀懂內容,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個性體驗。完成教學重點2。改編創作法堅持詩歌藝術鑒賞離不開聯想和想象的再創作,指導學生對詩歌內容進行想象補白,豐富詩歌意蘊,完成難點教學。
在此教法指導下,引導學生運用如下學法:
1、誦讀體悟:以誦讀為一條主線,在讀中學,在讀中品,在讀中悟,以誦讀為橋梁走近文本,幫助學生摸索詩歌學習的規律,積累詩歌學習的經驗。
2、聯想擴展,通過詩歌改編,情景展示,補充詩歌空白,培養自己再創作能力。
我想這樣教與學理念的合理應用,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學過程
在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教法學法的指導下,本著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我想把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為導入、新授、練習、小結、布置作業五大環節。
(一)導入
多媒體出示詩句,教師伴隨輕柔的音樂,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來喚醒學生初中學過的《詩經》印象。再用媒體出示《詩經》文學常識填空,(同學齊答)溫故舊知,一組約會圖片引出《靜女》課題。
以這樣的形式導入,既使新舊知識有機銜接,又營造了濃郁的詩歌學習氛圍,使學生很快投入到詩歌情境教學中。
(二)新授
針對本詩,篇章短小,語言凝練含蓄,極富跳躍性,審美想象空間豐富的特點,我設計“一讀、二編、三演的三個環節完成新授任務,具體分析如下:
一讀: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古詩歌學習,讀是關鍵,所以,導入新課后,我安排學生進入各式各樣的誦讀詩歌環節,指導學生掌握各種讀法,由易到難,分別是:
1、誦讀—讀出節奏:通過先讓學生聽范讀,再跟讀,練習讀等環節,使學生達到讀準字音,讀出通假字,讀出語調,讀出節奏韻律,讀出感情的效果。
【意圖】聽范讀,再跟讀,練習讀的誦讀訓練,有利于學生獲得對詩歌的最直觀的印象和認識,激發起自己誦讀的欲望,為下品讀服務
2、品讀—讀出內容、形象,藝術美
誦讀結束后,我將進行品讀賞析階段。這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盡量讓基礎差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我設計由簡入難,環環相扣的四個問題。①《靜女》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有那幾個場景?此問題意在理清詩歌內容,學生通過閱讀提示可以找到答案,比較簡單,場景概括需要小組交流,合作解決,旨在培養學生提煉概括的能力②找出詩中描寫男女青年神態的詩句,這一問題比較直接,學生可以從詩中直接找到答案③從這些詩句中分析男女青年藝術形象?這個問題也是訓練學生提煉概括語言的能力,可以通過分組討論,合作解決,為下一步分析詩歌藝術手法打好基礎。④在表現男青年的形象的時候采用了什么手法?這一問題的設置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靜女》中對比,雙關的創作手法。最后這一問題有難度,除了小組合作外,還需要教師做適當的引導和啟發。(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進行板書)相信通過這四個問題的解決,學生可以很好的完成認知目標。
3、悟讀—陶冶情操
小伙子對姑娘所贈的兩件禮物是如何贊美的?在小伙子心中,彤管與荑草哪個更重要?
【意圖】在品讀的基礎上,設置該問題意在使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理解為什么在小伙子心中荑草更貴重,因為是姑娘親自采摘的,也折射出男女主人翁彼此是真誠相愛,心心相映,他們的愛情是建立在重情輕利基礎上,淳樸真摯的愛情。教師趁機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完成德育目標。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起啟發、引導,點撥作用。
二編
要欣賞詩,必須運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無根據地讓思維馳騁,只有抓住典型情節,才可以創造出自己的形象。請你根據《靜女》中的“愛而不現”及睹物思情的典型情節進行大膽想象,改寫成情景劇、小故事、白話詩和歌詞,注意抓住特定的情景進行合理想象。
具體做法是:先把學生分成四組—戲劇組,故事組,白話詩組,歌詞組,再對各組的創作風格提出不同要求。教師參與各小組創作,交流,把握方向。注意這一環節在課前預習學案中應作練習要求,課堂只是組內交流,合作整理。
【意圖】《詩經》中的詩對學生來說可能比較難理解,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就成為上好課的關鍵。所以我設計改編詩歌這一環節,既輕松地鞏固了上面“讀、譯、析、賞”的.所有教學任務,又訓練了學生發揮想象聯想進行再創作的能力,同時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舉兩得。
三演
各小組改編后,由每小組推選出一篇佳作上臺交流。
意圖: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能夠有自己獨立的見解,有朦朧的情感體驗,也樂于展現自我。但主動學習能力差,通過此環節激發保護學習興趣,幫助輕松掌握知識,為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始終以“我參與,我精彩”的思想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評比加分制,評選課堂之星和優勝小組,激勵每個學生的參與熱情。
(三)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以小組競賽的方式鞏固學生的背誦,實際上通過上面的一讀,二編,三演,大多數學生能背誦全詩了。通過這一環節,意在幫助學生及時鞏固,加深記憶防止遺忘。再次體現詩歌教學“三分詩,七分讀”的特點。并使學生在全班齊背中再次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節奏美。
(四)課堂小結
接下來,是課堂小結部分,我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或課文里的話說說,學完《靜女》后有什么收獲,加深學生對《詩經》的學習熱情,再次概括出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根據學生的回答,完成板書設計。
(五)作業布置
本著重視基礎、提高能力、滲透德育的思想,我想設計這樣的作業:
必做:完成改編詩歌環節,形成文字材料,寫作文本上。
選做:查找資料,制作一張《詩經》資料卡,并給大家推薦一首《詩經》中你喜歡的作品。
六、板書設計
靜女
相俟
相見
hen
相悅
淳樸
真摯
熱烈癡情
淳樸憨厚
男子
靜女
美麗活潑
伶俐俏皮
這個板書設計堅持“提綱挈領,突出重點”的原則,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我的課就說到這里,不當之處,請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靜女》公開課教案優秀3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放《敖包相會》的樂曲,教師解說)一個十五月圓之夜,月華如水,微風輕拂,蟲兒低吟,草原上一片寧靜。一位小伙子徘徊在敖包周圍,引頸企盼,美麗的姑娘啊,你為什么還不到來?……
二、朗讀詩歌,理清情節
1.齊讀,感知詩歌內容。
明確:這首民歌描寫青年男子與心愛的姑娘的一次約會。
2.男聲齊讀,理清情節。
明確:全詩采用第一人稱“我”,是以男青年的口吻來寫的一次約會——相俟、相見、相贈、相悅的全過程。
三、欣賞細節,分析形象
討論:找出細節描寫,并說說細節描寫在本詩中的妙處。
明確:精心選擇了“搔首踟躕”,“愛而不見”兩個細節。“搔首踟躕”,描繪出男青年抓耳撓腮、焦灼不安的情態,刻畫了他憨厚樸實的性格,表現出他對姑娘的深摯情義和迷戀程度。“愛而不見”描繪出姑娘調皮逗樂的行為,突出她活潑聰慧的性格,表現出她的多情率真。這兩個細節不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構成頗具戲劇性的情節,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像空間。
四、展開想像,體會情趣美
1.導引:能想像得出小伙子急得心神不定時,躲藏著的姑娘的心理活動和動作嗎?
提示:她或許躲在附近的草叢里,正輕輕地撥開茅草,悄悄向外窺視。見小伙子焦急的樣子,偷偷地掩口而笑。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2.導引:課文提示中說前四句描寫現實情景,后八句描寫男子的回憶。這是對情節的一種解讀,還有更好的解讀方式嗎?提示:第一種解讀,第二、三章寫姑娘不忍心讓他久等,終于露面了。先送彤管給男子,問他是否喜歡,男子連聲贊嘆。接著姑娘把從野外采來的荑草遞給男子,問他更喜歡哪件禮物,男子心領神會,愛人及物,驚嘆小草美得出奇,因為是“美人之貽”。一問一答中傳達出真摯的心聲。第二種解讀,第二章寫男子回憶往日的約會。他一面繼續等待姑娘,一面想起姑娘贈送彤管的情景,于是,順手從懷中取出彤管詠贊道:“彤管有煒,說懌女美。”并情不自禁地吹起笛子。第三章寫兩人會面贈送信物。悠揚的笛聲打動了姑娘,她終于走出來,并把從野外采來的荑草(作為信物)送給他。男子驚喜不已,連聲稱贊小草美得出奇。
3.小結:通過以上不同的解讀,逼真地再現了這對情人歡樂、熱烈、有趣的約會場面。余光中說過:“一切創作之中,最耐讀的恐怕是詩了。……奇怪的是,詩最短,應該一覽無余,卻時常一覽不盡。”好的詩歌總是給人留下豐富的想像空間,讓讀者盡情馳騁,不斷去補充、去豐富、去創新,從而加深理解。可以說缺乏了聯想、想像,就難以進行詩歌的藝術鑒賞。
五、深入探討,體會情感美
提問: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對姑娘所贈的兩件禮物的贊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與荑草哪個更重要?
明確:①這是借物詠人,因人贊物。小伙子對禮物的贊美,實際上是贊美姑娘,表達的是小伙子對姑娘的真摯戀情。②照常理,彤管應比荑草貴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貴重,這從小伙子的贊美可以看出來。小伙子對彤管只稱贊它外表色澤鮮艷,對荑草則大加贊嘆“洵美且異”。“洵”即誠然、實在,“異”即特別、異常。顯然他欣賞的不是其外觀而是另有所感。荑草雖極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親自從野外采來作為信物給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顆真摯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異”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傳情,小伙子接受贈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見他們彼此真誠相愛,心心相映,并且他們的愛情是建立在重情輕利的基礎上的。所以他們的愛情也會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樣,在愛的雨露滋潤下繁茂起來,可以想見他們的愛情將會永遠甜蜜幸福。
六、延伸閱讀,深化鑒賞
《鄭風·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注釋〕①衿——衣領。青衿是周代學子的服裝。②嗣——傳送,給予。③挑、達——形容走來走去的情狀。④闕——古代城門上的樓。
1.齊聲朗讀。
2.比較《邶風·靜女》和《鄭風·子衿》的異同。
不同點:
①角度不同:《邶風·靜女》是以男子的口吻寫的。《鄭風·子衿》是以女子的口吻寫的。
②情節不同:《邶風·靜女》寫青年男女的一次約會。《鄭風·子衿》寫少女在城樓上盼望情人。
③基調不同:《邶風·靜女》歡樂幽默,充滿情趣。《鄭風·子衿》纏綿悱惻,哀婉動人。
④寫法不同:《邶風·靜女》主要通過細節刻畫人物。《鄭風·子衿》主要通過內心獨白刻畫人物。
同中有異:兩首詩都寫了主人公等待時的焦灼不安,但因性別的不同而選用了不同的細節。《邶風·靜女》中“搔首踟躕”寫出男子的憨厚,《鄭風·子衿》中“挑兮達兮”寫出女子的纏綿。
共同點:
①對愛情的追求都大膽率真,絕不忸怩作態,表現出勞動人民純樸的本色。
②風格樸實、清新。采用重章復唱,在一唱三嘆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盡情地抒發。
【《靜女》公開課教案優秀】相關文章:
《靜女》公開課教案(精選10篇)02-27
《靜女》教案03-31
《靜女》教案02-16
《靜女》教學教案解讀03-14
詩經·靜女10-06
詩經《靜女》12-01
《靜女》詩經08-15
《靜女》教學設計06-23
靜女閱讀答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