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教案(精選21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化學教案 1
一、學習目標
1.學會從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角度來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
2.學會用“雙線橋”法分析化合價升降、電子得失,并判斷反應中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3.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4.辨析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的關系,并用韋恩圖表示之,培養比較、類比、歸納和演繹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得電子和失電子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的關系。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氧化還原反應。
難點: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變化與電子得失的關系,氧化劑、還原劑的判斷。
三、設計思路
由復習氯氣主要化學性質所涉及的化學反應引入,結合專題1中的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對這些反應進行判斷,從而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區別,并從電子轉移等角度進行系統分析,再升華到構建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關系的概念。
四、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由復習上節課氯氣有關反應引入本節課的研究主題。先由學生書寫氯氣與鈉、鐵、氫氣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鈣和二氧化碳、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練習]學生自己書寫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學習繼續使用。
[過渡]我們結合在第一章中學過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定義,來判斷一下這些化學反應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還是非氧化還原反應。
[媒體]
2Na+Cl2=2NaCl
2Fe + 3Cl2 2FeCl3
H2 + Cl2 2HCl
Cl2+H2O 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 O2↑+ 2HCl
[練習]學生自己進行判斷,或可小組討論、分析。
[敘述]現在請大家在氯氣與鈉反應的方程式上,標出化合價發生改變的元素,在反應前后的化合價。
[思考與討論]學生解決下列問題:
1.元素的化合價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價在何種情況下會發生變化?
3.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化合價升高和降低的數目有何關系?
4.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得電子數和失電子數有何關系?
[敘述]講述如何用“雙線橋”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書]
[敘述] 氧化還原反應是有電子轉移的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的方程式的系數是與反應過程中得失電子的數目相關的。
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失去電子的物質叫做還原劑,還原劑發生氧化反應,表現還原性。可以這樣記憶:還原劑化合價升高、失電子、具有還原性,被氧化。
[思考與討論]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應中,氧化劑和還原劑分別是什么?
怎樣判斷元素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是被氧化還是被還原呢?
[板書]
還原劑 氧化劑
有還原性 有氧化性
被氧化 被還原
[思考與討論]
1.元素處于不同的化合價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可能表現哪些性質?并以氯元素的不同價態的代表物質進行分析。
2.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類型反應的關系如何呢?用圖形方式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幾個反應中電子的轉移情況,找出每個反應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高中化學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1.本節課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機化合物”的第三節常見的兩種有機物.學好這一節,可以讓學生掌握在烴的衍生物的學習中,抓住官能團的結構和性質這一中心,確認結構決定性質這一普遍性規律,既鞏固了烷、烯、炔、芳香烴的性質,又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類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學會以點帶面的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帶動了學生學習素質的提高。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
掌握乙醇的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
②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和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1)乙醇是醇類物質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結構和性質是本節的重點,同時也是本節的難點。
(2)重點、難點的突破,可設計兩個突破點:
①乙醇結構的特點可通過問題探究、化學計算和分子模型來推導,電腦展示來確定,充分地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使學生在掌握乙醇結構的同時,也學會邏輯推理的嚴密性;
②通過實驗探究和電腦多媒體動畫演示的辦法認識和掌握乙醇的化學性質。
二、教法活用
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學方法:
1.情境激學法,創設問題的意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在意境中主動探究科學的奧妙。
2.實驗促學法:通過教師演示,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掌握乙醇的化學性質。
3.計算機輔助教學法: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將微觀現象宏觀化,瞬間變化定格化,有助于學生掌握乙醇化學反應的本質。
4.歸納法:通過學生的歸納和邏輯推導,最終確定乙醇的分子結構。
三、教學輔助手段
1. 說實驗:
① 乙醇與鈉反應,可作金屬鈉與水反應的對比實驗,且取用的金屬鈉盡量大小一致,表面積相差不大。
② 乙醇氧化,銅絲一端卷成螺旋狀,以增大催化劑的表面積,使反應速度加快。
2. 說現代化教學手段: 乙醇主要化學性質可用以下兩個方程式作代表:
(1)2Na + 2CH3CH2OH → 2CH3CH2ONa + H2↑
(2)2CH3CH2OH + O2 →2CH3CHO +2H2O
以上二個反應的過程可用電腦動畫模擬,以便讓學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應的本質及斷鍵的部位,讓微觀反應宏觀化。
(四)教學程序引入課題:
富有感情的朗誦唐朝詩人杜牧的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講述]:從杜牧的`詩句中可知,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已經掌握了釀酒的方法。釀酒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設問]:同學們可知酒的主要化學成分是什么?它的分子式如何寫?它有哪些主要化學性質?
通過詩歌引入可以使學生感受詩境美,了解乙醇的化學發展史,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1.乙醇的分子結構的探究:
投影一道簡單的試題:某有機物4.6克,完全燃燒后生成0.2mol二氧化碳和5.4克水,且此有機物的蒸氣的相對密度是相同狀況下氫氣的23倍,求此有機物的分子式。 通過試題引出乙醇的分子組成C2H6O,(意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醇的同分異構體教學做鋪墊)。繼續引導學生將乙烷(C2H6)與乙醇進行比較,根據碳四價,氧兩價引導學生探究出以下兩種可能的結構式:
通過觀察討論讓學生判斷出(A)式中有1個氫原子與其它5個氫原子不一樣,而(B)式中的6個氫完全相同。
繼續探究,投影練習:已知乙醇跟鈉反應放出氫氣,現有 1 mol無水乙醇與足量的金屬鈉反應可得到0.5 mol H2,根據這個實驗數據,你可以得出結論了嗎?1 mol乙醇可得到0.5 mol H2,即1 mol H,得出乙醇中一定有一個氫原子與其他5個氫原子不同,進而讓學生判斷出乙醇的結構式為(A)式。展示乙醇的球棍模型。小結得出乙醇分子是乙基CH3CH2-結合著羥基-OH。羥基是官能團,決定乙醇的化學性質。(以上是對學生的書寫,概括、觀察等各項能力進行訓練,達到掌握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
2.分析乙醇的物理性質 :
首先取出一瓶無水乙醇,請學生觀察顏色、狀態,并聞其氣味,然而讓學生歸納出一部分物理性質。最后通過演示:乙醇與水,乙醇與碘單質,乙醇與苯的溶解實驗,總結出乙醇的溶解性。其中穿插茅苔酒故意碎瓶獲國際金獎的故事及山西朔州假酒案,幫助同學理解性地記憶乙醇的易揮發性和水溶性。(以上是通過對實驗的操作、觀察、分析,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品質和優良的習慣,同時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3.分析乙醇的化學性質 :
結構決定著化學性質,首先可以從結構上來認識乙醇的化學性質。講解:在乙醇分子中,由于O原子的吸引電子能力比C、H強,使得C-O鍵,O-H鍵均具有極性,在化學反應中均有可能斷裂。
(1)與活潑金屬Na反應 :
首先,做無水乙醇與鈉反應和水與鈉反應的對比實驗,請同學們通過實驗現象的剖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思維得出乙醇羥基上的氫原子沒有水中的氫原子活潑的結論。然后用電腦模擬出乙醇與鈉反應的本質,最后請同學們寫出反應方程式,討論其反應類型并推廣到乙醇與其它活潑金屬K、Mg、A1等與乙醇的反應。
(2)氧化反應 :
首先,拿起一個點燃的酒精燈,請學生寫出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教師接著講解,乙醇除可被O2直接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外。分子中的-CH2OH在催化劑(如Cu、Ag)作用下也可被氧化成-CHO,同時生成水。教師演示實驗,并引導學生觀察銅絲表面顏色的變化來判斷反應是否已經發生。接著用電腦顯示,乙醇的斷鍵部位和已形成的乙醛的結構式,讓學生掌握反應的本質是與醇羥基相連的碳原子有氫才能被局部氧化形成碳氧雙鍵。最后讓學生判斷以下幾種醇能否被局部氧化CH3CH2CH2OH、(CH3)2CHOH。讓學生真正掌握并鞏固醇被局部氧化的本質。從而達到以點帶面的目的,減輕的學生的負擔。
歸納小結
乙醇化學性質主要與官能團-OH有關。 從結構上看:都涉及到-OH。
從反應類型看:取代反應、氧化反應、消化反應。從反應條件看:不同條件、產物不同。
高中化學教案 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結構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了解周期、主族序數和原子結構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學有關周期表的結構的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周期表的結構;周期、主族序數和原子結構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有100多種元素組成,這些元素性質不同,有的'性質活潑,易與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有的性質不活潑,不易與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等等。為什么他們性質不同?他們之間存在著什么聯系?為解決以上問題,我們今天學習元素周期表。
[板書]:第一節元素周期表
[提問]:有那位同學知道到目前位置人類已發現了多少種元素?
[學生回答]:112種,投影元素周期表,那么元素周期表是誰發現呢?
[指導閱讀]:門捷列夫圖象
[思考與教流]:門捷列夫發現元素不是一群烏合之眾,而是像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按照嚴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著,怎么排列的呢?
[講解分析]: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把當時已發現的60多種元素按其相對原子質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將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放在一個縱行,通過分類歸納,制出第一張元素周期表,開創了化學歷史新紀元;教師把元素周期表的掛圖掛于黑板上ぃ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元素周期表的有關知識。
[板書]:一、元素周期表
[設問]: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順序給元素編號,得到原子序數。在發現原子的組成及結構之后,人們發現,原子序數與元素的原子結構之間存在著如下關系:
[板書]: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思考與教流]:
1.畫出1-18號元素原子的結構示意圖。
2.認真分析、觀察原子結構上有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
3.將上述1-18號元素排列成合理的元素周期表,說明你編排的理由。
[板書]:(一)、元素周期表編排原則:
1、按原子序數遞增的順序從左到友排列。
2、將電子層數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個橫行。
3、把最外層電子數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個縱行。
[過渡]: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元素周期表的結構,請大家閱讀書本第5頁的內容。
[板書]:(二)、元素周期表的結構
[設問]:數一數元素周期表有多少個橫行?多少個縱行?
[學生回答]:(數后回答)有7個橫行,18個縱行。
[教師精講]:對。我們把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個橫行稱作一個周期,每一個縱行稱作一族。下面,我們先來認識元素周期表中的橫行——周期。
[板書]:1、周期
[教師精講]: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個周期,請大家閱讀課本P5的有關內容。
[設問]:把不同的元素排在同一個橫行即同一個周期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回答]:依據為具有相同電子層數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數遞增順序排列在一個橫行里。
[設問]:周期序數與什么有關?
[歸納小結]:周期序數=電子層數。
[課堂反饋]:1、已知碳、鎂和溴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它們分別位于第幾周期?為什么?
[學生回答]:碳有兩個電子層,位于第二周期,鎂有三個電子層,位于第三周期;溴有四個電子層,位于第四周期。
[教師精講]:元素周期表中,我們把1、2、3周期稱為短周期,4、5、6周期稱為長周期,第7周期稱為不完全周期,因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發現。
[過渡]:學完元素周期表中的橫行——周期,我們再來認識元素周期表中的縱行——族。
[板書]:2、族
[設問]:請大家數一下,周期表中共有多少個縱行?
[學生回答]:18個。
[設問]:在每一個縱行的上面,分別有羅馬數字Ⅰ、Ⅱ、……及A、B、0等字樣,它們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呢?
[學生回答]:族序數,A表示主族,B表示副族。
[設問]:什么是主族?什么是副族?
[歸納小結]:由短周期元素和長周期元素共同構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長周期元素構成的族,叫做副族。
[設問]: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個主族?多少個副族?
[學生回答]:7個主族、7個副族。
[設問]:零族元素都是什么種類的元素?為什么把它們叫零族?
[學生回答]:零族元素均為稀有氣體元素。由于它們的化學性質非常不活潑,在通常狀況下難以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把它們的化合價看作為零,因而叫做零族。
[設問]:第Ⅷ族有幾個縱行?
[學生回答]:3個。
[設問]: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從ⅢB到ⅡB之間的元素名稱,它們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點?說明什么?
[教師精講]:其偏旁均為“金”,說明它們均為金屬。很正確。元素周期表的中部從ⅢB族到ⅡB族10個縱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種元素,通稱為過渡元素。因為這些元素都是金屬,所以又把它們叫做過渡金屬。
[設問]:主族元素的族序數與什么有關?
[學生回答]:主族序數=最外層電子數。
[教師精講]:周期表中還有些族還有一些特別的名稱。例如:第IA族:堿金屬元素第VIIA族:鹵族元素0族:稀有氣體元素
[課堂反饋]:
2、完成下列表格:
3、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如下,判斷其位于第幾周期,第幾族?
[總結]:最后我們用一句話來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結構:三短三長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作業]:P11:1、2
高中化學教案 4
一、對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的離子鍵內容,是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對分子結構知識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對物質結構理論有一個較為系統的認識,從而揭示化學反應的實質,也為今后更深層次的學習化學奠定基礎。
2、教材內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過復習初中學過的活潑的金屬鈉跟活潑的非金屬單質氯氣起反應生成離子化合物氯化鈉的過程,對這段知識進行復習,同時予以拓寬加深,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離子鍵的概念,并引出電子式及用其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3、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點:
①離子鍵;
②電子式的書寫及用其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節教材涉及的化學基本概念較多,內容抽象。根據高一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雖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還是易于接受感性認識。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并結合《新課標》的內容標準:認識化學鍵的含義,知道離子鍵的形成。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離子鍵的概念。
2.掌握離子鍵的'形成過程和形成條件,并能熟練地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會用對立統一規律認識問題;
2.學生能掌握由個別到一般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從宏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化學反應的本質的好奇心;
2、通過離子鍵的形成過程的分析,學生可以獲得懷疑、求實、創新的精神。
四、 教學重難點分析
根據知識本身的難易程度再結合學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我確定了一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難點
①離子鍵和離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根據教材內容我將運用實驗演繹法,歸納總結法,提問引導法來實施教學。
我將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使用討論總結,板書演繹,習題鞏固的學習方法來學習,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六、教學設計的程序
提出問題→實驗(鈉和氯氣的反應)→進行表征性抽象→再進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結論(離子鍵的定義)→離子鍵的實質→離子化合物的概念→構成離子鍵的粒子的特點→電子式書寫及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實例→反思與評價程序進行教學。
七、具體教學設計:
1、新課引入:
引入問題,請同學思考:
①為什么物質的種類遠遠多于元素的種類?
②分子、原子、離子是怎么構成物質的?這些微粒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相互作用?
通過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
2、新課教學:演示金屬鈉與氯氣的反應的實驗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所以我會給學生演示金屬鈉與氯氣的反應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①這個反應的微觀過程是怎么樣的?
②產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過實驗演示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接著由我來引導學生運用核外電子排布知識解釋NaCl的形成,并引出離子鍵的概念,分析其成鍵本質,相互作用等。
由于離子鍵的概念比較抽象,用電腦演示離子鍵形成的過程并設計成動畫,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離子鍵的形成及概念。
3、組織討論
從產物NaCl和其他常見的離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來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構成離子鍵的物質。之后,由小組派代表發表小組討論的結果,最后由我來評價總結。通過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僅能互相溝通、增進友誼、交流觀點、合作性學習,而且其歸納總結能力也將得以鍛煉。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4、過渡并設問引出電子式:
在了解完離子鍵的概念之后,我將提出以下兩個問題: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層電子?
②如何用較為形象直觀的方法表示物質的形成過程?
來引出電子式并激發學生繼續深入探究問題的好奇心。
講解電子式的概念并帶領學生了解原子,陰、陽離子的表示方法。盡量用較為形象的記憶方法進行講解。化學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提問是師生交流過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難點的重要手段,是老師點拔的重要途徑,所以我會設置思考題判斷電子式的正確性,采取提問的方法讓學生訂正,鞏固新學的知識點。 從錯誤中歸納總結出書寫原子和陰陽離子的要點,同時,因為電子似的書寫,尤其是陰離子的書寫學生較容易犯錯,故以習題鞏固歸納其要點加深學生印象。
5、離子化合物的電子式書寫及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這是本節的課重難點,在學習中,學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為了加深學生對錯誤的認識,課堂上我會先用電子式表示出三種類型的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說出書寫重點,然后讓學生根據出寫出一些常見的三種類型的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并讓學生在黑板上板書。之后再指出錯誤所在,得出書寫時的注意事項。這樣,學生聽起課來十分專心,印象也深。
八、課堂小結:
我會帶著學生一起回顧這節課所講的內容,列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一個較為系統的認識。并留給學生的思考問題:這節課我們了解了金屬和非金屬之間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屬單質及化合物之間存在什么作用?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高中化學教案 5
教學目標
了解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用途。
掌握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相互轉化規律及性質的不同點。
能力目標
運用“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掌握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
情感目標
通過閱讀材料“侯氏制堿法”,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方面的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
教材分析
鈉的化合物很多,本節教材在初中已介紹過的氫氧化鈉和氯化鈉等的基礎上,主要介紹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對于過氧化鈉,重點介紹它與水的反應,及與二氧化碳的反應。同時,還簡單介紹了過氧化鈉的用途。其中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是本節的難點。
對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重點介紹它們與鹽酸的反應,以及它們的熱穩定性。同時,通過對它們的熱穩定性不同的介紹,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鑒別方法。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同時也是本節的重點。
本節教材與第一節教材相類似,本節教材也很重視實驗教學。例如,教材中對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介紹,都是先通過實驗給學生以感性知識,然后再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共同得出有關結論。這樣編寫方式有利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使他們能主動學習。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實驗,具有探索和設計實驗的性質,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能力。
在介紹碳酸鈉和碳酸氫鈉與鹽酸的反應及它們的熱穩定性時,采用了對比的方法,這樣編寫,可使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記憶知識,也有利于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材也重視知識在實際中的運用及化學史的教育。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方面的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
教法建議
1.加強實驗教學。可將一些演示實驗做適當的改進,如〔實驗2-5〕可改為邊講邊做實驗。可補充Na2O2與CO2反應的實驗,把蘸有Na2O2的棉團放入盛有CO2的燒杯中,觀察棉團的燃燒,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反應及其應用。
還可以補充Na2O2漂白織物的實驗,以說明Na2O2的強氧化性。
Na2O2 的性質也可運用滴水著火這一引人入勝的實驗來引入。
2.運用對比的方法。對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質,可在學生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填寫表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訓練學生科學的方法。
3.緊密聯系實際。
教學要盡可能地把性質和用途自然地聯系起來。對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據的化學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學生說明在后面的課程里將會學到。
4.閱讀材料“侯氏制堿法”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或參考有關我國純堿工業發展的史料,宣揚侯德榜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可指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進行侯氏制堿法講座。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鈉的化合物
重點: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
難點: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過程
[提問]鈉與非金屬反應,如Cl2、S、O2等分別生成什么物質?而引入新課
1.鈉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樣品,讓學生觀察后總結出二者的物理性質。
(2)演示課本第32頁[實驗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體的兩只試管中,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試管口,檢驗生成氣體(圖2-6)。
演示[實驗 2-6]用棉花包住約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網上,在棉花上滴加幾滴水(圖2-7)。觀察發生的現象。讓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分析出鈉的氧化物的化學性質。
①Na2O、Na2O2與水反應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氣)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氣)
②Na2O2、Na2O與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氣)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氣)
[討論]
①Na2O2是否是堿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強氧化劑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結論:
Na2O2與水作用除生成NaOH還有氧氣生成,與二氧化碳反應除生成Na2CO3外也還有氧氣,所以Na2O2不是堿性氧化物,由于與某些物質作用產生氧氣,所以是強氧化劑。
[補充實驗]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織物的漂白實驗,有色織物褪色。
②將酚酞試液滴入該溶液,酚酞開始變紅,又很快褪色。
[結論]過氧化鈉有漂白作用,本質是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
(3)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課過程中始終要求對比的形式進行比較氧化物的聯系與區別
2.鈉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①展示Na2CO3 、NaHCO3樣品,做溶解性實驗。
演示實驗第32頁[實驗2-7][實驗2-8]
a.Na2CO3 、NaHCO3與鹽酸反應,比較反應速率快慢
b.Na2CO3 、NaHCO3、CO的熱穩定性實驗
通過觀察到的現象,將二者的性質總結列表。
②讓學生回憶將過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時的反應現象及有關化學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問]: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外因條件變化時,二者可否相互轉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質: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氫鈉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質:
③“侯氏制堿法”及碳酸鈉、碳酸氫鈉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學生閱讀課文后總結得出。
總結、擴展:
(1)總結
通過列表對比學習:鈉的氧化物;碳酸鈉和碳酸氫鈉;以及連線法表示鈉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轉化,可使學生更直觀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識,及用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掌握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
(2)擴展
根據Na2O2的性質可知Na2O2與CO2 、H2O反應,則可增加可燃燒氣體(如CH4、 H2、 CO……)與Na2O2共存于密閉容器,電火花點燃時反應以及酸式碳酸鹽與Na2O2共熱時的反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根據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轉化,不僅可掌握碳酸鹽、碳酸氫鹽相互轉化的一般規律,同時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態時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檢驗方法,在固態時,可用加熱法,在溶液中則需選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決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業:
1.補充作業
(1)向飽和Na2CO3溶液中通過量的CO2的現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鈉塊(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與水完全反應,生成氣體1.12L(標準狀況),將這些氣體引燃后冷卻到標準狀況,剩余氣體為0.0336L,求鈉塊中單質鈉、氧化鈉、過氧化鈉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與NaHCO3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堝中充分加熱至質量不變時,將殘留固體用足量的鹽酸溶解可產生標準狀況的氣體3.36L;若將28.2g原混合物與鹽酸反應則放出標準狀況下氣體4.48L,由此計算:
①殘留固體質量
②n值
③NaHCO3質量
(4)今向10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鹽的質量為13.7g時,通入多少克CO2?
(5)200℃時,11.6g CO2和H2O的混合氣體與足量Na2O2充分反應后,固體質量增加3.6g,求混合氣體的平均分子量。
高中化學教案 6
教學目標概覽:
(一)知識目標
1、進一步鞏固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
2 、掌握阿伏加德羅定律的要點,并學會運用該定律進行簡單計算。
(二)能力目標
通過阿伏加德羅定律和有關計算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培養學生勇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優秀品質。
2 、通過對解題格式的規范要求,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使學生懂得科學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氣體摩爾體積的計算
教學過程:
[提問]:
1 、什么叫氣體的摩爾體積?
2 、標況下氣體的摩爾體積為多少?
3 、外界條件(T 、 P)對一定量氣體的體積如何影響?
當T 、 P相同時,任何氣體分子間距離是相等的,分子的大小可忽略不計,故所占的體積也相同。
[板書] 二、阿佛加德羅定律(建議稍作拓展)
1、定律: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相同體積的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
①使用范圍:氣體
②四同:同溫、同壓、若同體積則同分子數
③標況下氣體摩爾體積是該定律的特例。
2 、推論:
①同溫、同壓下,氣體的體積之比=分子數之比=物質的量之比
= =
V 1 n 1 N 1
例:相同物質的量的Fe和Al分別與足量的稀鹽酸反應,生成的氫氣在相同條件下的體積之比為。
②同溫、同壓下,氣體的密度之比=式量之比
= = D
d 1 M 1
D為相對密度(氣體1相對氣體2的密度為D)
例:同溫、同壓下,CO 2與CO的密度之比為
H 2 S和C 2 H 4能否用排空氣法收集?
CO 2與CO的`混合氣的密度是相同狀況下氫氣密度的14.5倍,則混合氣體的平均式量為
當同溫、同壓下,同質量的氣體的體積之比=式量的倒數比
當同溫、同壓下,同體積的氣體的質量比=式量比
[討論]當給藍球打氣時,忽略彈性形變和溫度變化,則打入的氣體分子數越多時,球內的氣體壓強是越大還是越小呢?
③同溫、同體積,氣體的壓強之比=分子數之比
判斷:
A、 1LCO 2與1LCO氣體所含分子數相同。
B 、2 g H 2比2g O 2在相同條件的體積小。
C、標況下,2 mol H 2和O 2的混合氣的體積約為44.8L
D、 0.5mol H 2比0.5molCO所含分子數相等,所占體積相等。
[板書]
三、有關氣體摩爾體積的計算
氣體的體積跟氣體的物質的量、氣體的質量、密度和氣體中的粒子數之間存在的關系為
指導學生看課本例1和例2,例2為標況密度法計算氣體的摩爾質量。
[板書]有關式量或摩爾質量的計算。
1、標況密度法:M = d × 22.4L · mol -1
2、相對密度法:
= = D
d 1 M 1
[提問]課本P53,例2還有其它方法嗎?
M =
[板書]3概念法:m總
例:將(NH 4)2 CO 3固體加熱,計算在150 0 C時,所得混合氣體的密度是相同條件下氫氣密度的倍
4公式法:
M= =
m總M 1 · n 1 + M 2 · n 2 …
n總n總
= M 1 × n 1 % + M 2 · n 2 %+…
= M 1 × V 1 % + M 2 × V 2 %+…
例:某水煤氣中H 2和CO的體積分數都是50%,求平均式量,若的質量H 2和CO的質量分數都是50%,求平均式量。
[ 總結 ]應用氣體摩爾體積進行計算時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氣體摩爾體積在化學計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可以通過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標準狀況下所占的體積,計算出氣態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其次,可以計算出一定質量的氣態物質在標準狀況下所占的體積;第三,可以計算化學反應中氣態物質的體積。
在利用這一概念進行化學計算時,必須注意下列幾個問題:
(1)22.4 L是1 mol任何氣體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因此在非標準狀況時不能使用22.4 L·mol-1 。
(2)只適用于氣態物質,對于固態物質和液態物質來講是不適用的。
(3)氣體摩爾體積約為22.4 L·mol-1,22.4這個數值專指標準狀況而言的。如果溫度或壓強有所變化,則要根據氣體狀態方程進行換算。氣體狀態方程將在物理學中學習。
作業:P54 2 、 3 、 4
高中化學教案 7
教學目的:
(一)認知性學習目標
了解化學發展簡史及化學與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關系。初步理解“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這句話的含義。
(二)技能性學習目標
掌握學習化學的正確方法
(三)體驗性學習目標
明確在高中階段為什么要繼續學習化學,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通過了解我國在化學方面的成就,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學生理解化學是人類進步的關鍵,指導化學學習方法。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逐步使其產生持久穩定的學習動機。
教學用具:
(一)實驗用品
(二)教學用品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
教學過程:
【引言】手機可能已經成為大家的必備行頭之一了,而且還孕育出了拇指文化。大家想想我們為什么要買手機,你的手機都有哪些的功能,又該如何操作呢?與之相類似,在高中化學是我們的必修課之一,大家是否想過在高中為什么學習化學,化學都有哪些作用,又該如何學呢。這堂課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些問題,我想通過這堂課大家對他們都會有一定的了解,套用一句經典的話“化學天地,我的地盤我做主”。
【板書】緒言——“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
【投影】運用納米技術拍出的照片。
【講述】這張圖片中的漢字“中國”是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人員,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的探針移動硅原子所形成的圖形,那些深黑色的溝槽是硅原子被拔出后立下的`筆畫,它的寬度僅2nm,是當時已知最小漢字。
通過這張圖片向我們展示這樣一個事實,現在我們對物質的研究已經進入了分子和原子時代,而這正時化學研究的領域。
下面我們首先就探討一下化學的研究領域是什么。
【板書】一、化學的研究對象
【講述】我們要學習化學,那么首先要明確就是化學研究的對象就是什么。化學所研究的是地球上的、地球外的,看得見的、看不見的,由原子或分子組成的各種物質。大家看到了化學的研究對象是很廣泛的,涉及到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物質,而且自人類在地球上誕生以來化學就與已經我們形影不離了。今天化學則更時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沒有化學真不敢想象這世界會是個什么樣子。就拿電池來說吧,它的工作原理就是通過化學反應把化學能轉變為電能。如果沒有電池,那么CD中流淌的音樂,手機中儲存的短信等等都將不復存在,多么可怕的事情呀。可通過化學的研究可以生產出更快、更高、更強的電池,使大家和沒電說拜拜,音樂盡情地聽,短信盡情的發。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化學是如何與我們一同走過風風雨雨的。
【板書】二、化學發展史
【投影】狩獵圖和制陶圖
【講述】在古代人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生存問題,因而那時與化學有關的問題都是實用的技術。比如狩獵的需要促使人們使用石器;飲水的需要促使人們燒制陶器等等。
【投影】工業大革命和元素周期律
【講述】隨著工業大革命的興起和人們對疾病礦物研究的深入,產生了原子——分子學說,使化學從實用技術成為一門科學,是近代化學發展的里程碑。在此理論的指導之下相繼有大量化學元素被發現,通過總結、歸納,揭示物質世界本質規律的元素周期律橫空出世,為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投影】
【講述】到了現代,建立在物質結構理論之上的化學更是方興未艾,展示出勃勃的生機。而此時一個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化學與其他學科交叉和融合,形成了一系列新興的學科[LY1] ,從而更加奠定了化學基礎學科地位。
【板書】
【講述】剛才我們了解了化學的歷史,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化學與我們生活的關系
【板書】三、化學與人類社會
【講述】下面我們以四人前后桌為單位,分別從材料、能源、環境、生命幾個方面探討一下化學與他們的關系。(學生提前準備)
【活動】學生依據是前準備的資料發言
【講述】剛才大家的發言都很精彩。通過大家的講解,我們知道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并在許多的方面發揮著它獨特的作用。那我們也該如何學習化學呢?
【板書】四、化學學習
【講述】要學好化學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學習興趣,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我國古代教育學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實中,北大、清華學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都歸功于注意培養、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加之平時的刻苦努力,學習上屢見喜報。關于如何培養學習興趣,我給大家三條建議:
1、正確對待學習的內容。正如道路有直有彎一樣,學習的內容也有易有難。遇到容易的題的時候,不要驕傲;遇到難題的時候也不要氣餒。
2、營造一個自我突出的環境。如果周圍同學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那么我自信心就能很好的保持下去;如果我能做的事,而其他的同學不一定能做,那么我的自信心就會更加強烈了。
3、接受贊揚。別人的贊揚是自己比別人更勝一籌的客觀評價。
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還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定到注意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1、課前預習。
2、認真聽講。
3、做好作業。
4、系統復習。
相信通過大家不懈的努力,一定會學好高中化學!
附錄:
緒言: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
一、化學的研究對象
二、化學發展史
三、化學與人類社會
四、化學學習
【總結】
高中化學教案 8
教學目標:
1、掌握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征反應、糖類和蛋白質的檢驗方法;
2、掌握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水解反應、反應條件對水解反應的影響;
3、了解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簡單分類、主要性質和用途;
4、培養觀察實驗能力、歸納思維能力及分析思維能力;
5、通過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征反應、糖類和蛋白質的檢驗方法及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水解反應的教學,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征反應、糖類和蛋白質的檢驗方法;
(2)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水解反應。
教學難點:
(1)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征反應及糖類和蛋白質的檢驗方法;
(2)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水解反應。
教學過程:
一、合作討論
1、我們已經知道蔗糖、冰糖、葡萄糖、果糖也是糖,但你知道淀粉、纖維素也是糖嗎?糖類物質都有甜味嗎?有甜味的物質都是糖嗎?
我的思路:要明確糖類的概念及分類,注意區分生活中的“糖”和化學中的“糖”。
2、淀粉沒有甜味,但為什么在吃米飯或饅頭時多加咀嚼就能覺得有甜味呢?淀粉在人體內發生了哪些化學變化?
我的思路:淀粉屬于多糖,其重要性質之一就是在一定條件下發生水解反應,最終生成葡萄糖。注意這里“一定條件”的涵義。
3、酯和脂是一回事嗎?甘油是油嗎?油都是油脂嗎?
我的思路:注意準確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能望文生義,要結合生活中具體實例進行記憶和理解。
4、為什么說氨基酸是蛋白質的基礎?我們從食物中攝取的蛋白質在人體內發生了哪些變化,最終排出體外?
我的思路:蛋白質是一類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種類繁多,結構復雜,但其最終的水解產物都是氨基酸,而自然界中的氨基酸的種類是有限的。這一方面說明了氨基酸是蛋白質的基礎物質。
二、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征反應
1、[實驗3—5]——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質的特性實驗
實驗內容
實驗現象
葡萄糖+新制Cu(OH)2
共熱,生成磚紅色沉淀
淀粉+碘酒
變藍色
蛋白質+濃HNO3
共熱,變黃色
2、葡萄糖的特征反應
(1)葡萄糖磚紅色沉淀
(2)葡萄糖光亮的銀鏡
新制Cu(OH)2和銀氨溶液都是堿性的。
上列兩反應,常用于鑒別葡萄糖。
3、淀粉的特征反應:
在常溫下,淀粉遇碘變藍色。
嚴格地說,淀粉遇到I2單質才變藍色,而遇到化合態的碘如I—、IO等不變色。
可用碘檢驗淀粉的存在,也可用淀粉檢驗碘的存在。
4、蛋白質的特征反應
(1)顏色反應:
蛋白質變黃色
(2)灼燒反應:灼燒蛋白質,產生燒焦羽毛的氣味
嚴格地說,濃HNO3只能使含有苯環的蛋白質變黃色。
以上兩條,常用于鑒別蛋白質
三、糖類、油脂、蛋白質的水解反應
1、[實驗3—6]蔗糖的水解反應
現象:有磚紅色沉淀生成。
解釋:蔗糖水解產生了葡萄糖。
2、糖類的水解反應
C12H22O11+H2O 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C6H10O5)n+nH2O nC6H12O6
淀粉(或纖維素)葡萄糖
單糖是糖類水解的最終產物,單糖不發生水解反應。
糖類在實驗室中水解常用H2SO4作催化劑,在動物體內水解則是用酶作催化劑。
淀粉和纖維素的最終水解產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3、油脂的水解反應
(1)油脂+水高級脂肪酸+甘油
(2)油脂+氫氧化鈉高級脂肪酸鈉+甘油
油脂在堿性條件下的水解反應,叫做皂化反應。工業上常用此反應制取肥皂。
甘油與水以任意比混溶,吸濕性強,常用作護膚劑。
油脂在動物體內的水解,是在酶催化下完成的。
4、蛋白質的水解:蛋白質的水解產物是氨基酸。
甘氨酸丙氨酸
苯丙氨酸
谷氨酸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堿性基氨基(—NH2)和酸性基羧基(—COOH),氨基酸呈兩性。
&
nbsp;天然蛋白質水解的最終產物都是α—氨基酸
(1)葡萄糖和果糖的'存在和用途
葡萄糖和果糖
(2)蔗糖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蔗糖
(3)淀粉和纖維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淀粉
纖維素
2、油脂的主要應用
(1)油脂的存在:油脂存在于植物的種子、動物的組織和器官中
油脂中的碳鏈含碳碳雙鍵時,主要是低沸點的植物油;油脂的碳鏈為碳碳單鍵時,主要是高沸點的動物脂肪。
油脂肪
(2)油脂的主要用途——食用
油脂+水高級脂肪酸+甘油;放出熱量
油脂是熱值最高的食物。
油脂有保持體溫和保護內臟器官的功能。
油脂能增強食物的滋味,增進食欲,保證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油脂增強人體對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過量地攝入脂肪,可能引發多種疾病。
3、蛋白質的主要應用
(1)氨基酸的種類
氨基酸
(2)蛋白質的存在
(3)蛋白質的主要用途
(4)酶
酶是一類特殊的蛋白質。
酶是生物體內的重要催化劑。
作為催化劑,酶已被應用于工業生產
4、科學視野——生命的化學起源
導致生命起源的化學過程是在有水和無機物存在的條件下發生的:
①簡單的無機物和有機物轉化為生物更多內容源自幼兒
基本營養物質教案更多內容源自幼兒聚合物;
②以第一階段產生的單體合成有序的生物聚合物;
③對第二階段形成的生物聚合物進行自我復制。
五、例題講評
【例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糖類、油脂、蛋白質都能發生水解反應
B、糖類、油脂、蛋白質都是由C、H、O三種元素組成的
C、糖類、油脂、蛋白質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D、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屬于酯
解析:糖類包括單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和多糖能水解,單糖不水解。A錯誤。
糖類、油脂都是由C、H、O三種元素組成的。蛋白質的水解產物中含有氨基酸,氨基酸中含有—NH2,則推知蛋白質中除含C、H、O三元素外,還含有N元素等。B不正確。
糖類中的單糖和二糖及油脂都不是高分子,多糖及蛋白質都是高分子。C不正確。
D選項正確。
答案:D
【例2】某物質在酸性條件下可以發生水解反應生成兩種物質A、B,且A和B的相對分子質量相等,該物質可能是( )
A、甲酸乙酯(HCOOC2H5)
B、硬脂酸甘油酯
C、葡萄糖(C6H12O6)
D、淀粉〔(C6H10O5)n〕
解析:逐項分析。
A可選:
HCOOC2H5+H2O HCOOH+C2H5OH
46 46
B不可選:
3×284 92
C不可選,因為葡萄糖不水解。
D不可選,因為淀粉水解只生成一種物質。
答案:A
【例3】新制Cu(OH)2和銀氨溶液都是弱氧化劑,但卻能將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
(1)判斷葡萄糖溶液能否使KMnO4(H+,aq)褪色。答。
(2)判斷葡萄糖溶液能否使溴水褪色。若能,寫出反應方程式;若不能,請說明理由。
解析:弱氧化劑都能將葡萄糖氧化,溴水和KMnO4(H+aq)都是強氧化劑,自然也能將葡萄糖氧化,而本身被還原為無色離子(MnO Mn2+,Br2 Br—)。
溴水將—CHO氧化為—COOH,多出1個O原子,這個O原子應該是由1個H2O分子提供的,1個H2O分子提供一個O原子必游離出2個H+,所以H2O是一種反應物,HBr是一種生
成物。
答案:
(1)能
(2)能
補充習題:
1、下列食用物質中,熱值最高的是( )
A、酒精B、葡萄糖
C、油脂D、蛋白質
解析:油脂是攝食物質中熱值最高的物質。“喝酒暖身”是由于酒精能加快血液循環的緣故,與其熱值關系不大。
答案:C
2、下列關于蛋白質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雞蛋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
B、雞蛋生食營養價值更高
C、雞蛋白遇碘變藍色
D、蛋白質水解最終產物是氨基酸
解析:雞蛋白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A錯;雞蛋生食,難以消化,營養損失嚴重,且生雞蛋中含有多種細菌、病毒等,B錯;遇碘變藍色是淀粉的特性,不是蛋白質的性質,C錯。
答案:D
3、尿素( )是第一種人工合成的有機化合物。下列關于尿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尿素是一種氮肥
B、尿素是人體新陳代謝的一種產物
3、基本營養物質教學設計
C、長期使用尿素不會引起土壤板結、肥力下降
D、尿素的含氮量為23、3%
解析:尿素施入土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終轉化為(NH4)2CO3,(NH4)2CO3對土壤無破壞作用。A、B、C都正確。
CO(NH2)2的含N量為:
w(N)= ×100%= ×100%=46、7%。
D錯誤。
答案:D
4、下列關于某病人尿糖檢驗的做法正確的是( )
A、取尿樣,加入新制Cu(OH)2,觀察發生的現象
B、取尿樣,加H2SO4中和堿性,再加入新制Cu(OH)2,觀察發生的現象
C、取尿樣,加入新制Cu(OH)2,煮沸,觀察發生的現象
D、取尿樣,加入Cu(OH)2,煮更多內容源自幼兒
基本營養物質教案更多內容源自幼兒沸,觀察發生的現象
解析:葡萄糖的檢驗可在堿性條件下與新制Cu(OH)2共熱,或與銀氨溶液共熱而完成。
答案:C
5、飽和高級脂肪酸的分子通式可以用CnH2n+1COOH表示。營養學研究發現,大腦的生長發育與不飽和高級脂肪酸密切相關。深海魚油中提取的DHA就是一種不飽和程度很高的高級脂肪酸。它的分子中含有六個碳碳雙鍵,學名為二十六碳六烯酸,則其分子式應是
( )
A、C26H41COOH&nbs
p; B、C25H39COOH
C、C26H47COOH D、C25H45COOH
解析:由“學名為二十六碳六烯酸”中的“二十六碳”可推其分子中應含有26個C原子,排除A、C——它們的分子中都有27個C原子。
C25H39COOH的烴基(—C25H39)的不飽和度為:
Ω= =6
C25H45COOH的烴基(—C25H45)的不飽和度為:
Ω= =3
C25H39COOH分子中有6個烯鍵,即6個碳碳雙鍵,B對,D錯。
答案:B
6、某課外活動小組設計了如下3個實驗方案,用以檢驗淀粉的水解程度:
(1)甲方案: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溶液變藍
結論:淀粉尚未水解。
答案:甲方案操作正確,但結論錯誤。這是因為當用稀堿中和水解液中的H2SO4后,加碘水溶液變藍色有兩種情況:①淀粉完全沒有水解;②淀粉部分水解。故不能得出淀粉尚未水解之結論。
(2)乙方案:淀粉液水解液無銀鏡現象
結論:淀粉尚未水解。
答案:乙方案操作錯誤,結論亦錯誤。淀粉水解后應用稀堿中和淀粉溶液中的H2SO4,然后再做銀鏡反應實驗。本方案中無銀鏡現象出現是因為溶液pH<7,故該溶液中淀粉可能尚未水解,也可能水解完全或部分水解。
(3)丙方案: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
結論:淀粉水解完全。
答案:丙方案操作正確,結論正確。
上述3個方案操作是否正確?說明理由。上述3個方案結論是否正確?說明理由。
7、20世紀80年代,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從日本進口了數億噸大豆,用傳統的壓榨法怎么也提取不出油來。后來發現大豆上都留有一個小孔。請走訪1家現代化的植物油廠或上網查詢有關資料,然后解釋其原因,并用概括性語言回答工廠里現代化的提油技術是用什么方法。
答案:20世紀80年代,我國提取植物油采用的還是傳統的榨油方法
——壓榨法。當時,國際上先進的方法是萃取法:在大豆上打1個小孔,將大豆放入CCl4中萃取。我國從日本進口的數億噸大豆,就是被萃取了豆油的大豆,所以壓榨是不會出油的。現在,我國大型企業提取植物油采用的先進技術也是萃取法。
8、血紅蛋白是一種含鐵元素的蛋白質,經測定其含鐵的質量分數為0.34%。若其分子中至少有1個鐵原子,則血紅蛋白分子的最低相對分子質量是多少?
解析:由于Ar(Fe)/Mr(血紅蛋白)=0.34%
所以;Mr(血紅蛋白)= = =16471。
答案:1647
高中化學教案 9
一、課標要求
高中化學新教材的實施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幫助學生獲得未來發展的所必需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初步學會物質的檢驗、分離、提純和溶液配制等實驗操作技能;使學生在實驗中能夠獨立或與同學合作完成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完成實驗報告,并主動進行交流。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液,初步學會分液的基本操作,理解其適用范圍。
2、 知道分液漏斗與三角漏斗、長頸漏斗的區別,了解分液漏斗的種類和適用范圍,學會使用分液漏斗。
3、知道什么是萃取、萃取劑,初步學會萃取的基本操作。
4、學會應用萃取和分液操作從碘水中提取碘。
(二)過程與方法
在化學學習和實驗過程中,逐漸養成問題意識,能夠發現和提出有價值的化學問題,學會評價和反思,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善于與他人合作。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實驗探究中,體驗實驗探究的樂趣,激發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逐漸形成將所學的化學知識應用與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
三、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分液、萃取
(二)教學難點:萃取
四、設計思路
教材“萃取”這部分內容實際包含萃取和分液,另外教材是通過從碘水中提取碘實驗來介紹萃取和分液。以往我們都是按照教材這種編排來介紹萃取和分液,最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二者還是不能理解,經常混淆二者的'區別與聯系,也不會將它們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現改為通過問題探究和實驗探究學習新知識,先學習分液,再學習萃取,最后學習從碘水中提取碘。這樣就使得難點得以分解,而且學生能將新舊知實很好的聯系起來。在學習每個知識點時,先讓學生做探究性實驗,在實驗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再由實驗上升到知識點的學習。這樣就更加便于學生學習,學生也因此更加容易理解每個知識點。
五、儀器、藥品
鐵架臺、燒杯、鐵圈、分液漏斗(球形、錐形)、試管、試管架、膠頭滴管;四氯化碳、碘水、油水混合物。
六、教學過程
教學進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活動目標
及說明
問題引入
同學們,在前面我們共同學習了過濾、蒸發和蒸餾等混合物的分離和提純方法,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剩下的兩種分離和提純方法。首先請大家根據所學知識和生活經驗,試利用桌上的儀器,對油水混合物進行分離。實驗過程中注意觀察和思考,并將自己的方法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和比較。
傾聽、思考。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實驗探究
巡視,對學生交流進行適當的點撥。
實驗、討論。
在實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情境
通過實驗,同學們利用了哪些方法將油水混合物進行了分離?他們之間有什么共同點,又存在什么樣的優缺點?
個別回答:有兩種方法,傾倒法和用膠頭滴管吸取油層。他們都是利用油水互不相溶來進行分離的。傾倒法較快但不能很徹底分離,而滴管吸取雖效果較好但很慢。
學會總結和分析。
過渡
的確我們需要利用油水互不相溶來進行油水混合物的分離。剛才同學們的兩種方法雖能夠實現分離,但不是最佳的分離方法。今天我們來學習也是利用剛才的原理來分離油水混合物的方法——分液。
傾聽、思考。
介紹分液漏斗,演示分液操作(分離油水混合物)。
⑴ 分液漏斗
球形分液漏斗——滴加反應液
錐形分液漏斗——分液
⑵ 分液操作
① 檢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 混合液體倒入分液漏斗,將分液漏斗置于鐵圈上靜置(如教材p9 圖1-8)
③ 打開分液漏斗活塞,再打開旋塞,使下層液體(水)從分液漏斗下端放出,待油水界面與旋塞上口相切即可關閉旋塞;
④ 把上層液體(油)從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傾聽、觀察和思考。
介紹分液漏斗和分液操作。
實戰演練
巡視,指導學生實驗和糾正實驗中的錯誤操作。
練習使用分液漏斗分離油水混合物。
掌握分液漏斗的使用和分液操作。
總結歸納
剛才我們已經知道什么是分液漏斗,也初步學會了分液操作。那么你能否總結出分液的適用分離什么樣的混合物?
思考、交流,個別回答:分液適用于分離互不相溶的液體混合物。
學會歸納。
知識介紹
介紹碘水和四氯化碳。
碘水是碘的水溶液,水中由于溶解了碘而溶液顏色呈棕黃色,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四氯化碳是一種有機熔劑,無色液體,不溶解于水,密度比水大。碘在其中的溶解度很大。
傾聽。
了解新知。
實驗探究
下面,請大家把四氯化碳加入碘水中、振蕩,注意觀察、比較振蕩前后的實驗現象,從這個實驗你能有什么啟發?
實驗、觀察現象、相互交流。個別回答:振蕩前上層棕黃色,下層無色,振蕩后上層無色,下層紫紅色;碘會從溶解度較小的溶劑中轉移到溶解度較大的溶劑中。
培養學生觀察與思考的能力。
探索新知
其實剛才大家所做的實驗就是從碘水中用四氯化碳萃取碘。那么你能否歸納出萃取的定義呢?
傾聽、思考、交流。個別回答:利用溶質在兩種互不相溶的溶劑中的溶解度的差別,用溶解度叫大的溶劑把溶質從溶解度較小的溶劑中提取出來的操作叫萃取。
學會歸納。
在萃取中,溶解度較大的溶劑我們把它稱做萃取劑,那么可以用作萃取劑的物質有那些特殊的要求?請從剛才的實驗進行思考。
思考、交流。個別回答:
①與原溶劑互不溶;
②與溶質不發生化學反應;
③溶質在其中的溶解度遠大于溶質在原溶劑中的溶解度。
學會分析,由特殊到一般。
高中化學教案 10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電解質與非電解質定義與實例,電離平衡(第一課時)。
(2)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概念。從分類標準角度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跟共價化合物、離子化合物等不同分類之間的關系。
(3)理解電離度、電離平衡等含義。
2.能力和方法目標
(1)通過電解質、非電解質、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等分類關系的認識,理解分類方法在化學學習中的作用,掌握用不同分類標準對同一對象進行分類的方法。
(2)通過有關實驗,提高從化學實驗探究化學本質的能力。
3.情感和價值觀目標
由弱電解質的電離、陰陽離子共存等特征,體會矛盾體雙方相附相存的對立統一關系。通過電離平衡中電解質分子的電離、離子間的結合這種動態平衡關系,進一步體驗化學平衡的“動”、“定”、“變”等特征。
[重點與難點]
本課時的重點是電解質、非電解質的概念,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
本課時的難點是弄清化合物不同分類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見ppt文件。
課堂練習:
1.下列各組物質全部是弱電解質的`是( )。
(A)H2O、NH3·H2O、H3PO4、HF (B)Cu(OH)2、 CH3COOH、C2H5OH、CH3COONa
(C)H2SO3、Ba(OH)2、BaSO4 (D)H2SiO3、H2S、CO2
2.下列物質的水溶液中,除水分子外,不存在其它分子的是( )。
(A)NaF (B)NaHS (C)HNO3 (D)HClO
3.醫院里用HgCl2的稀溶液作手術刀的消毒劑,HgCl2熔融時不導電,熔點低。HgS難溶于水,易溶于氯化鈉飽和溶液中。關于HgCl2的描述合理的是( )。
(A)是難溶的共價化合物 (B)是離子化合物
(C)是一種強電解質 (D)是一種弱電解質
4.下列物質中,導電性能最差的是( )
(A)熔融氫氧化鈉 (B)石墨棒 (C)鹽酸溶液 (D)固體氯化鈉
5.下列物質容易導電的是( )。
(A)熔融的氯化鈉 (B)硝酸鉀溶液 (C)硫酸銅晶體 (D)無水乙醇
6.將0.1 mol·L-1的CH3COOH溶液稀釋10倍,下列微粒濃度減小得最多的是( )。
(A)CH3COO- (B)OH- (C)H+ (D)CH3COOH
7.濃度與體積都相同的鹽酸和醋酸,在相同條件下分別與足量的碳酸鈣固體(顆粒大小均相同)反應,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鹽酸的反應速率大于醋酸的反應速率
(B)鹽酸的反應速率等于醋酸的反應速率
(C)鹽酸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比醋酸更多
(D)鹽酸與醋酸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一樣多
8.關于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區別,正確的敘述是( )。
(A)強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強于弱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
(B)強電解質在溶液中的電離度大于弱電解質在溶液中的電離度
(C)強電解質在任何濃度的溶液中都100%以離子的形態存在,而弱電解質則大多數以分子的形態存在于溶液中
(D)在一般的濃度下,強電解質的一級電離是不可逆的,而弱電解質的電離是可逆的
9.在一定溫度下,在冰醋酸加水稀釋的過程中,溶液的導電能力(I)隨著加入水的體積V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請回答:
(1)“O”點導電能力為0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
(2)a、b、c三點處,溶液的c(H+)由小到大的順序為__________;
(3)a、b、c三點處,電離度最大的是_______;
(4)若要使c點溶液中c(Ac-)增大,溶液的c(H+)減小,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試用簡單的實驗證明,在醋酸溶液中存在著:CH3COOH H++CH3COO-的電離平衡。要求從促進和抑制CH3COOH電離兩個方面寫出簡要操作、現象及實驗所能說明的問題或結論。
課堂練習答案
1A,2C,3D,4D,5AB,6D,7AD。8D。
9.
(1)在“O”點處還未加水,是純醋酸,純醋酸中醋酸分子沒有電離,無自由移動的離子,所以導電能力為0。
(3)c點。< p="">
(4)加入氫氧化鈉固體;加入碳酸鈉固體;加入鎂或鋅等金屬。< p="">
10.
(1)在醋酸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
(2)將上述溶液加熱,發現溶液紅色明顯加深,因為弱電解質的電離過程是吸熱反應,升溫使電離程度增大,H+濃度增大,故溶液紅色加深,說明在醋酸溶液中存在著電離平衡。
(3)向(1)中加入醋酸銨固體,振蕩后溶液紅色明顯變淺,是由于醋酸銨溶解后,CH3COO-增大,平衡向左移動,即電離程度減小,H+減小,故溶液紅色變淺。說明在醋酸溶液中存在著電離平衡。
高中化學教案 1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水的電離、水的電離平衡和水的離子積。
(2)使學生了解溶液的酸堿性和pH的關系。
2.能力和方法目標
(1)通過水的離子積的計算,提高有關的計算能力,加深對水的電離平衡的認識。
(2)通過水的電離平衡分析,提高運用電離平衡基本規律分析問題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水的電離平衡過程中H + 、 OH —關系的分析,理解矛盾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2)由水的電離體會自然界統一的和諧美以及“此消彼長”的動態美。
教學重點和難點
水的離子積。
教學過程
見ppt文件。
課堂練習
1.室溫下,在pH=12的某溶液中,由水電離出來的 c (OH —)為()。
(A)1.0 × 10 —7 mol·L —1(B)1.0 × 10 —6 mol·L —1
(C)1.0 × 10 —2 mol·L —1(D)1.0 × 10 —12 mol·L —1
2.25 ℃時,某溶液中,由水電離出的 c (H +)=1 × 10 —12 mol·L —1,則該溶液的pH可能是()。
(A)12(B)7(C)6(D)2
3.純水在25 ℃和80 ℃時的氫離子濃度,前者和后者的關系是()。
(A)前者大(B)相等(C)前者小(D)不能肯定
4.某溫度下,重水(D 2 O)的離子積常數為1.6 × 10 —15若用定義pH一樣來規定pD=—lg[D + ],則在該溫度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純凈的重水中,pD=7
(B)1 L溶解有0.01 mol DC1的重水溶液,其pD=2
(C)1 L溶解有0.01 mol NaOD的重水溶液,其pD=12
(D)純凈的重水中,[D + ][OD — ]>1.0 × 10 —1 4
5.給蒸餾水中滴入少量鹽酸后,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H + ][OH — ]乘積不變(B)pH增大了
(C)[OH — ]降低了(D)水電離出的[H + ]增加了
6.常溫下,下列溶液中酸性最弱的是()。
(A)pH=4(B)[H + ]=1 × 10 —3 mol·L —1
(C)[OH — ]=1 × 10 —11 mol·L —1(D)[H + ] ·[OH — ]= 1 × 10 —14
7.某酸溶液的pH=3,則該酸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A)一定大于0.001 mol·L —1(B)一定等于0.001 mol·L —1
(C)一定小于0.001 mol·L —1(D)以上說法均欠妥
8.常溫下,某溶液中水的電離度 a =10 —10 /55.5(%),該溶液的pH可能是()。
(A)12(B)10(C)4(D)3
9.在室溫下,等體積的酸和堿的溶液混合后,pH一定少于7的是()。
(A)pH=3的HNO 3跟pH=11的KOH溶液
(B)pH=3的鹽酸跟pH=11的氨水
(C)pH=3硫酸跟pH=11的氫氧化鈉溶液
(D)pH=3的醋酸跟pH=11的氫氧化鋇溶液
10.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中和10 mL 0.1mol·L —1醋酸與中和100 mL 0.01mol·L —1的醋酸所需同種堿溶液的量不同
(B)等體積pH=3的酸溶液pH=11的堿溶液相混合后,溶液的.pH=7
(C)體積相等,pH相等的鹽酸和硫酸溶液中,H +離子的物質的量相等
(D)pH=3的甲酸溶液的[H + ]與pH=11的氨水溶液的[OH — ]相等
11.今有a·鹽酸b·硫酸c·醋酸三種酸:
(1)在同體積,同pH的三種酸中,分別加入足量的碳酸鈉粉末,在相同條件下產生CO 2的體積由大到小的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 。
(2)在同體積、同濃度的三種酸中,分別加入足量的碳酸鈉粉末,在相同條件下產生CO 2的體積由大到小的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 。
(3)物質的量濃度為0.1 mol·L —1的三種酸溶液的pH由大到小的順序是___________;如果取等體積的0.1 mol·L —1的三種酸溶液,用0.1 mol·L —1的NaOH溶液中和,當恰好完全反應時,消耗NaOH溶液的體積由大到小的順序是______________(以上均用酸的序號填寫)。
12.在25 ℃時,有pH=a的鹽酸和pH=b的苛性鈉溶液,現取V a mL鹽酸用該苛性鈉溶液中和,需V b mL苛性鈉溶液。若a+b=13,則V a /V b =____________ 。
13.將pH=3的弱酸溶液稀釋100倍,該溶液的pH范圍為:__________________ 。
課堂練習答案
1CD,2AD,3C,4B,5BD,6D,7D,8AC,9D,10CD 。
11.(1)c>b=a 。(2)b>a=c 。(3)c>a>b 。 b>c=a 。
12.1:10 。
13.3
高中化學教案 12
一、化學課程標準對原電池這部分內容的要求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對原電池這部分內容的要求:體驗化學能與轉化為電能的探究過程,了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能寫出電極反應和電池反應方程式。查閱資料,了解常見化學電源的種類及其工作原理,認識化學能與電能轉化的實際意義及其重要應用。能解釋金屬發生電化學腐蝕的原因,認識金屬腐蝕的危害,通過實驗探究防止金屬腐蝕的措施。
二、本節內容和學情的分析
本節是電化學的基礎知識,也是本章的重點內容。融合了氧化還原反應、能量的轉換、原電池原理的應用、電解質溶液、金屬的`活潑性以及物理中的電學等知識等,綜合性較強。學好本節內容有助于學生形成一個將氧化還原反應、能量轉換、元素化合物知識、電解質溶液,對培養學生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的認知規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學生在必修一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電解質等基礎知識,在初中物理中也學習了電學最基礎的知識,在知識層次上達到了可以學習電化學的基礎,在知識的理解掌握上應該較容易掌握。
三、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構成原電池條件,初步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會判斷電子的流向,把一個氧化還原反應設計簡單的原電池。
(2)過程與方法
實驗探究,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巧與意識;讓學生感到化學與我們生活生產的密切聯系;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與喜悅,感悟科學研究對人類文明的推動作用。
2、教學重難點: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原電池的本質。
3、教學流程:
(一)【實驗一】
分別把鋅片和銅片插入到稀H2SO4中,觀察現象。
【實驗二】
再用導線把鋅片和銅片連接起來,觀察銅片上有無氣泡產生?
在導線中間接入一個電流表,觀察電流表的指針是否偏轉?
實驗意圖:化學能能否直接轉化為電能。思考要點:
【學生討論】學生激烈討論的焦點問題有:
1、銅片上的氣體是什么?
2、氫離子轉變為氫氣所需的電子從何而來?
3、鋅片有什么變化?溶液中氫離子濃度發生了什么變化?
電流表指針為什么發生偏轉?說明什么問題?
(二)分析現象掌握本質
根據實驗現象記錄,閱讀課本有關內容,作出分析,掌握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原電池反應的實質。
1、電極反應式及電極名稱
鋅片:Zn–2e-=Zn2+
電子流出,發生氧化反應,稱為負極.
銅片:2H++2e-=H2↑
電子流入,發生還原反應,稱為正極.
2、原電池原理:負極發生氧化反應,正極發生還原反應,電子從負極經外電路流向正極,從而產生電流,使化學能轉變成電能。
原電池反應的實質是:氧化還原反應.
四、課后反思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教學實踐中,強化實驗,可以幫助學生由感性認識進入理性認識,符合學生的一般認知規律。《化學能與電能》就是一節以學生為主體的實驗探究式新課。讓學生從本質上宏觀的視角上理解了原電池的原理,這整個過程就是一個完整的知識的建構過程,讓學生一步一步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理解掌握知識。
高中化學教案 13
一、教材分析
新課程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離子平衡包括四部分內容,分別是弱電解質的電離、水的電離和溶液的酸堿性、鹽類的水解、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等。從知識結構上講,鹽類水解平衡是繼弱酸、弱堿及水的電離平衡體系之后的又一個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同時還是后續電化學學習的必備知識。通過本部分內容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促進學科知識體系發展和形成。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化學平衡、電離平衡原理,了解了水溶液酸堿性的本質,具有了分析簡單平衡體系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再來探究鹽類在水溶液中的酸堿性規律,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這些已經形成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是教學的有利條件。但由于本節內容是討論的鹽對水的電離平衡的影響,為什么影響?怎么影響?影響的結果怎樣?
這涉及了知識的綜合應用層次,需要認清溶液中多種微粒間的相互作用,認清溶液中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和水的電離平衡兩個平衡體系的關系和相互作用;內容比較抽象、理論性強,概念難以建立;同時在思維品質上要求學生有抽象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能力要求較高,學生難以認識清晰,很多環節不好逾越,難以理解,還會影響到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學生已有的經驗認為鹽溶液應該都是中性的,形成了定勢思維,這種已有的“前知識”常常根深蒂固,一時難以通過教師的簡單講解來改變,這是教學的不利因素。
三、教學設計策略
1.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教學的核心任務不是如何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如何激發出學生原來的相關知識經驗,促進知識經驗的生長,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活動。科學探究是在化學教學中有利于促進學生知識的主動建構,有利于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在教學設計中力求讓學生感悟如何利用已有化學知識和經驗的進行“猜想和假設”,并學會對“猜想和假設”進行合理性剖析,進而培養學生“猜想與假設”的能力,有利于發展學生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認識能力。
從生活常識和工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出發設計問題情境,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并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不斷激發學生猜想與假設,實驗與探究、交流討論,探究鹽類水解的本質,主動建構對鹽類水解的認識,促進學習素養和能力的提升。
2.本節課設計主要體現兩條主線。一是知識的內在規律線,即按照知識的內在邏輯順序進行教學設計。鹽類的水解既是概念性知識又是程序性知識,牽涉到鹽類水解概念的建立、概念的解釋和說明、概念的本質的理解、鹽類水解影響因素的探究及應用等,實質上就是概念的'同化過程,只不過鹽類水解影響因素的探究及應用是下一節課的內容,本節課不做探究。
概念的建立要從生活中和實驗的事例出發,設計探究的問題,引起學生的關注和興趣,激發求知的欲望,通過探究的問題的逐步解決,概念的建立水到渠成。另外一條主線是學生的認知規律線,主要是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認識順序設置遞進性問題,使學生的學習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問題滲透到學習的每一個環節,問題的解決過程,就是知識的主動構建過程,在完成一個個問題的同時,難點就被逐一克服,目標教學任務也就得以達成。
還要遵循的認知規律就是由個別到一般再到個別的認知規律,鹽類水解的概念的建立不能突然而至,不能憑空而來,應建立在大量鮮活的生產、生活和科學實驗的實例基礎上的,由實例引出問題,實驗探究分析問題,總結歸納形成概念和規律,深入分析認識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內化知識,指導實際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即知識的綜合應用,深化對重點知識和概念的理解,從而達成教學任務。
3.重點的呈現及難點的突破
鹽類的水解原理是化學基本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它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而鹽類的水解是水的電離平衡和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綜合應用,還涉及到溶液中多種微粒間的相互作用,學生較難理解,它又是這節課教學的難點。在教學設計上除了合理設計兩條主線通過合作探究強化重點和克服難點外,在本節教學課前設計先學提綱,讓學生自主先學,課中還設計問題進行先學檢查。
通過演示實驗,直觀感受歸納出鹽溶液酸堿性的規律,對“為什么鹽溶液顯不同酸堿性”原因的進行分析討論,引導歸納鹽類的水解原理;另外以問題為線索,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圍繞問題展開小組合作,進行交流討論,實驗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從而克服難點和突出重點,也提高了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學流程的預設
四、教學程序安排
1.創設問題情境,引入課題
首先展現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創設情境,碳酸鈉溶液可以除油污,為什么能除油污?純堿是鹽為什么顯堿性?這些問題讓學生產生認識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為學習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2.提出問題
用pH試紙測定不同鹽溶液的酸堿性,會發現都是鹽溶液酸堿性卻不同,哪些鹽溶液顯酸性、中性或堿性?為什么鹽溶液顯不同酸堿性呢?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實驗探究,進一步調動學生繼續探索的積極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解決問題
結合實驗圍繞上述大問題,將其細化為三個小問題:①醋酸鈉溶液中存在著幾種離子?②那些離子之間可能相互結合,對水的電離平衡有什么影響?③為什么醋酸鈉溶液堿性?這樣通過問題的梯度表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思考問題的思路,在實驗事實的基礎上學生自主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小組內合作、相互評價與自我反思,學生可以較順利的將所獲得的新知識與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構建聯系;且在此基礎上運用動畫模擬展示“溶液中微觀粒子的相互作用,從而導致鹽溶液呈不同酸堿性的原因”,順利突破教學難點。
4.獲得知識
在已有認識的基礎上構建理論知識,歸納總結鹽類水解的定義、實質,并感受知識的獲得是在問題解決中進行的。這些認識來自于學生自身的體驗,因此學生不僅“懂了”,而且“信了”。從內心上認同這些觀點,進而能夠主動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能力、情感,并融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5.總結、鞏固練習
再次提出本課開始時的兩個問題,要求學生做出合理的解釋,培養學生利用獲得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設計
【自主先學】閱讀教材57-62頁,思考討論:
1.為什么鹽的溶液有的顯中性、有的顯酸性、有的顯堿性?
2.什么是鹽類的水解?有什么規律?能否舉例分析?
3.鹽類的水解有何應用?
【教學過程】
【先學檢查】
1.在洗刷餐具時,會用到“純堿”這種物質。純堿是堿嗎?那么為什么用純堿可以洗凈餐具上的油污?工業上常用氯化銨溶液除鐵銹,為什么?
2.下列溶液的酸堿性如何?怎樣檢測?
3.根據形成該鹽的酸和堿的強弱,對所給鹽分類?
4.根據實驗結果,歸納其與鹽的類型間關系,從電離平衡角度分析原因。
【問題設置】1.為什么純堿溶液顯堿性呢?
【合作探究】一、探究鹽溶液的酸堿性
【實驗演示】
【問題設置】2.實驗表明,強酸強堿鹽呈中性,強酸弱堿鹽呈酸性,強堿弱酸鹽呈堿性。我們還知道溶液的酸堿性取決于溶液中的c(H+)和c(OH-)的相對大小。什么原因造成不同類型的鹽溶液中c(H+)和c(OH-)的差異呢?
【活動與探究】二、鹽溶液呈現不同酸堿性的原因
【問題設置】3.為什么CH3COONa溶液呈堿性?
【板書】1、CH3COONa溶液呈堿性(強堿弱酸鹽)
【交流討論】
(1)CH3COONa溶液中存在著幾種微粒?為什么?
(2)寫出CH3COONa溶液中的電離方程式
(3)為什么CH3COONa溶液顯堿性?
(4)寫出相關的方程式。
(5)醋酸鈉的水解反應與氫氧化鈉和醋酸的中和反應是否可逆?哪一種程度大?
(6)CH3COONa溶液離子濃度大小關系怎樣?
【板書】
【問題設置】4.NH4Cl溶液為什么呈酸性?工業上為什么常用氯化銨溶液除鐵銹?
【板書】2.NH4Cl溶液呈酸性
【深化拓展】
(1)NH4Cl溶液中存在著幾種微粒?
(2)寫出NH4Cl溶液中的電離方程式
(3)為什么NH4Cl溶液顯酸性?
(4)寫出相關的化學方程式。
(5)NH4Cl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關系怎樣?
【交流匯報】
【總結提升】三、鹽類的水解
1.定義:在溶液中鹽電離出的離子和水電離出的H+和OH-相互結合生成弱電解質的反應。
【深化拓張】
1.從鹽的組成角度分析鹽類水解的條件、實質是什么?
2.鹽類水解的類別?溶液的性質?
3.鹽類水解的規律是什么?水解的特點是什么?
【交流匯報】2.類別:
(1)強堿弱酸鹽水解呈堿性
(2)強酸弱堿鹽水解呈酸性
(3)強堿強酸鹽不水解
(4)弱酸弱堿鹽水解較復雜
3.鹽類水解的規律:誰強顯誰性,誰弱誰水解,越弱越水解,不弱不水解
4.特點:程度小、可逆、吸熱
【即練即評】
1.碳酸鈉溶液為何能去油污?請用離子方程式表示?碳酸鈉溶液水解是否有CO2產生?為什么?
2.氯化鋁溶液顯什么性?用離子方程式表示。是否有沉淀產生?為什么明礬能凈水?
【交流匯報】
5、水解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作業】略
六、教學反思
1、組織學生結合實驗結果對鹽的組成進行分析討論,從而使學生認識鹽溶液的酸堿性與鹽的組成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問題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用電離理論和平衡移動原理展開討論,有利于學生理解鹽類水解的本質。
2、以小組合作、交流討論、交流匯報、深化拓張的方式鞏固和加深學生對鹽類水解原理和平衡移動原理的理解,可以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高中化學教案 14
一、說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理論性強,內容多,從教材編排上看,電離平衡之前有化學平衡,之后有溶解平衡,而且之三種平衡都是研究電解質溶液里發生的變化為基礎,所以電離理論是聯系化學平衡與電離平衡的橋梁,很顯然本節內容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內容簡述
本節在教學內容上包含兩大重心:一、電解質有強弱之分二、弱電解質的電離。在知識結構上看要注意與必修1的電解質、非電解質、電離概念、及前一章化學平衡等知識的銜接,注意內容的深廣度,一些相關數據以資料形式提供(如:由PH值求CH+)不要增加學生的負擔,有關電離平衡常數可以另安排課時讓學生選擇性的自學。
二、說目標
首先依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對弱電解質電離的學習要求,以及“化學反應原理”模塊的功能定位,發展學生的“定量觀”“微粒觀”“動態觀”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概念,了解它們的本質區別并學會判斷強弱電解質;能理解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過程;并會描述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平衡;能理解一定條件下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移動。能正確書寫電離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強弱電解質相關實驗的探究和相關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抽象思維等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活動2的實驗探究,使學生體驗到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使學生認識到化學是真實的、是有用的、是美的。
三、說重難點的確定
俗話說“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且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所以為了在課堂上更好的體現這一理念,我把引導學生通過設計實驗、分析、歸納等方法領會強弱電解質的`本質區別,作為本節重點。針對高二學生已有了電解質、電離和化學平衡的知識和理論儲備,但電離平衡所討論的都是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動態的、微觀的理論,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方法的應用、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有待進一步發展,為此確定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為本節的難點,同時也是重點。
四、說教法學法的確定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我覺得,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本節大概采取了以下教學方法:實驗法、討論法、探究法、閱讀法、歸納法、對比遷移法等。教學有法而無定法,教師在使用這些教學方法是必須遵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采用啟發式、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去發去思考、去學習,促使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五、說教學過程
1、習題復習,引入正題
在本節使用復習引人即可以創造一種直觀的環境,游客儀較好地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巧設問題、實驗探究
設問1:電解質還能再劃分嗎?(通過問題灌輸分類的思想)
設問2:鹽酸和醋酸電離程度有差別嗎?用什么實驗可以證明?
設問3:鎂條與這兩種酸反應的本質是什么?現象不同又能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知道這兩種酸的強弱不同,也知道鎂條與酸反應快慢受CH+大小影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
出發引領學生進行思考,充分利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對對同一內容的學習,在不同時間多次進行并經過改組的,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會使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入)
設問4:通過PH測定及CH+的數值,你能的出這兩種酸的電離程度嗎?(引導學生
的出鹽酸完全電離,而醋酸部分電離)
這樣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扣開學生思維的大門,形成持久的內驅力,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思考。
3、問題探究,遷移應用
在弱電解質的電離這內容上有兩個知識點:
一、電離平衡的建立
二、電離平衡的移動。在解決這個重難點上我采用了多個問題探究的方法,層層深入。
創設冰醋酸溶于水的過程,通過問題運用對比法、圖象法讓學生領會弱電解質的電離的特點,順理成章突破弱電解質存在電離平衡這一難點。對于影響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因素通過回顧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并進行實驗驗證加強學生的分析推理、歸納、以及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五、教學反思
(1)本節課設計主要以科學探究為主線貫穿全過程,充分體現化學學科的特點,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以實驗、問題、生活情景等驅動學生的學習活動,例如:溫故激疑、實驗探究、遷移應用、課后實踐等多種學生活動,使學生在基于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構建知識,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化學的學科視角、觀念和方法。
(2)本節課在內容選擇上體現了從生活走進化學,又從化學走進生活的新課程理念。有意識地將日常生活中的實例運用到教學中,充分體現生活處處皆化學。從而較好地達成了三維目標。
(3)本課的設計另一獨到之處是:放手讓學生發揮其創造性,一切靠學生自我判斷或用實驗驗證,讓學生在真實中“跌跌撞撞”后獲得成功。體驗“失敗乃成功之母”,這正是科學探究的本質所在。以實際行為落實了新課程的目標和理念。改變以往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加強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為學生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礎。
(4)本課設計在參考 3套教材的基礎上還進行了一些創新
①實驗探究改成學生分組微型實驗,于節約實驗成本、有利于環保等。
②將實驗中1 mo l / I的鹽酸和醋酸分別改用0 .1 mo l / I的鹽酸和醋酸,主要考慮到大多數學校測p H還只能用廣泛p H試紙,它的測量范圍只能是1~1 4的正整數。
③增加了使學生體驗弱電解質的電離是可逆的相關實驗。
(5)困難與不足:本設計可能會出現一些動態的、不確定的要素。如
①預設與生成:在活動2中學生的猜想、假設和設計方案,不一定會按照設計中的預設而生成。
②歸納與總結:學生在總結表達電離平衡的含義、特征、影響電離平衡的因素時,能否達到想要的答案。
以上問題的動態出現,還需要教師智慧地、準確地和到位地引導和點評。因此需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
高中化學教案 15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屬的化學性質是新課標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節內容。全章以及在整個中學化學課程中的地位:本章開始學生初步、系統地接觸元素化合物知識,內容在化學實驗基本方法和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之后。在本節中,學生初步嘗試從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去探索(金屬)物質化學性質;從基本原理去深化對這些性質的理解,這種學習方式的過程和方法一經掌握后,可以駕輕就熟地學習后一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我制定茹下教學目標:
A、認知目標:認識金屬的化學性質和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并且能用金屬活動順序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B、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團體協作的能力。
C、情感和價值態度目標: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三、重點和難點:
A、教學重點和難點通過實驗探究認識金屬活動性順序是本課題的重點。
B、運用金屬活動性順序對置換反應作出判斷是本節課的難點。
四、教法和學法:
A、本章主張自主學習為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B、本課題是比較系統地認識一類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開始,形成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是本節課學法指導的關鍵,對金屬的化學性質,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思維,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如何對比觀察、描述實驗現象,并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五、教學手段及評價方式:
實物呈現,實驗探究,多媒體輔助教學;側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思路的綜合評價。
六、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堂:
以生活中的事例“黃銅(銅鋅合金),與黃金的外觀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販用來冒充黃金牟取暴利,我們可用什么辦法來鑒別它們呢?”引入,同學們能夠想到的多數是利用其物理性質,告訴同學們除物理性質以外還可以利用它們的化學性質,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列舉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屬的反應,比如鐵的生銹,銅綠的產生,鐵質菜刀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銀白色等,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學習興趣。
(二)復習舊知:
初中已經接觸到一些金屬,這里復習金屬的物理性質,讓學生認識金屬的通性;復習和金屬相關的化學性質,并分類歸納:鐵可以和氧氣反應,活潑的金屬可以和酸、鹽發生置換反應等。最后總結性思考這些反應中金屬原子的失電子情況,引出性質和結構的相互關系。
(三)提出問題:
在學習金屬跟氧氣的反應時,采取“回顧—引導—自學—討論—得出結論”的教學模式。鐵可以和非金屬單質氧氣反應,那么其他的金屬呢?從金、鐵、鎂和氧氣的反應看,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可以讓學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屬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屬鈉、鋁分別和氧氣反應的情況。
(四)師生互動,邊講邊實驗,探究鈉的相關性質。
展示鈉的存放,取用和切割,從中讓學生領悟鈉的物理性質;從切割后截面的顏色變化讓學生體會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考,去認識鈉的化學性質活潑,并根據化合價自己去嘗試書寫反應方程式。為了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主體的理念,接下來讓學生去思考鈉燃燒的情況怎樣,讓學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鈉,提供必要的儀器讓學生去加熱鈉,使之燃燒,觀察現象,比較性的提出問題,引出鈉的燃燒反應。從產物的顏色認識到這是不同于氧化鈉的新的物質,此時引導學生從化合價的角度初步認識過氧化鈉。
(五)比較著做實驗,認識鋁和氧氣的反應。
從鈉的反應和鎂、鋁表面有氧化膜的層次,讓兩位學生比較著做實驗,觀察鋁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兩種情況下加熱融化后的現象,讓學生自發思考為什么現象會一樣?認識到反應的發生,體會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護作用。讓學生在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開放性的思考對鋁的氧化膜的認識,可以作為課外的作業讓學生進一步的拓展,提高學生能動的學習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總結課堂:
總結性的讓同學們先講講這節課我們所學的知識點,讓后教師歸納一下。在以布置一些針對性的作業結束課堂。
高中化學教案 16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必修2)》第二章《化學反應與能量》第一節《化學能與熱能》的第一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程序幾個方面談談關于本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屬于化學反應原理范疇。在初中已從燃料的角度初步學習了“化學與能源”的一些知識,在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中,還將從科學概念的層面和定量的角度系統深入地再學習。根據課程標準,在此只籠統地將化學反應中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原因歸結為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的相對高低。如此安排,既有學習的階段性,又有必修、選修的層次性,在具體內容上前后還有交叉和重疊,學生概念的形成和發展呈現一種螺旋式上升的形態。
關于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側重討論化學能向熱能的轉化,主要考慮其應用的廣泛性和學習的階段性。選材上盡量將化學原理與實驗、實例相結合,對化學概念或術語采用直接使用或敘述含義而不下定義的方式出現,以降低學習的難度,同時注意與學生經驗、社會發展、高新技術、化學史實相聯系。
能源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本節通過對化學能與熱能相互轉化的探討,使學生感悟到化學反應在人類利用能源的歷史過程中充當的關鍵角色,初步樹立起科學的能源觀,形成將化學能與熱能相互轉化的.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能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同時通過【思考與交流】使學生對化學反應的特征有進一步的認識,增進學生對化學科學的興趣,幫助學生體會化學學習的價值。
2、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知道熱能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表現形式;通過實例和實驗,形成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概念;能根據事實判斷吸熱反應、放熱反應;知道一個化學反應是吸收能量還是放出能量,決定于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的相對高低。
⑵過程與方法:在化學實驗的基礎上,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嘗試與人合作,增強團隊精神;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并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的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實驗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培養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
⑷本節教學重難點
重點:化學能與熱能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
難點: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概念的形成及科學能量變化觀的建立。
二、教學方法及模式
本節課的教學可分為三個課堂教學單元:理論思考教學,實驗探究教學,實際應用教學。
這三個教學單元互相聯系,同時又各自平行獨立,其中任何一個單元都可以作為教學切入點進行課堂整體教學。本節我采用以實驗探究教學作為切入點的教學思路。
這一教學思路強調的是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即應用實驗創設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發現并提出新的問題,設計并進行實驗用以收集、整理事實和數據,再得出結論,抽象出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概念。在第二課時中上升到理論高度去進一步理解概念,最后應用到實際中去。整個教學過程即是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實驗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化學反應原理,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本節知識特點和高一學生實際,本節擬采用三種教學方法。
⑴演示講授法 演示主題→典型現象→科學結論→遷移應用
⑵實驗探索法 實驗→現象→分析現象→引出新知識
⑶設疑遞進法
設疑→解難→再設疑(知識加深)→再解難(突破難點,總結規律)
為了突出本節的教學重點化學能與熱能之間的內在聯系,我利用多媒體演示將零散的見聞集中化,采用演示講授法和設疑遞進法相結合的方式加深學生的理解。對于另一教學重點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我采用實驗探索法培養學生觀察、探究、歸納和演繹的實驗能力。
三、學法指導
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本節采用分組實驗探究、問題探討、分析推理和比較歸納等方法。在指導學生觀察時,強調四個問題:第一,目的性;第二,全面性;第三,觀察與思維相結合,邊觀察邊思考,善于發現問題;第四,要有客觀而詳實的記錄。
四、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首先教師演示“滴水生火”的實驗——Na2O2與H2O的反應。
問題:水能生火的原因是什么?此反應除了得到NaOH和O2,還有什么生成?
這一環節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在觀察實驗現象時注意目的明確,淡化對反應產物的觀察,注重對能量變化的觀察。
2、展示素材,師生互動
展示燃燒、爆炸及電池的圖片和視頻。
問題: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通常都有哪些表現?
明確熱量的變化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表現形式。
這一環節初步鍛煉學生運用觀察、比較、歸納等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3、動手實驗,觀察現象
問題:化學能與熱能如何相互轉化?
實驗2-1、2-2、2-3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課內教學資源,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學價值,我在這里將以上實驗安排為學生分組實驗。
4、深入思考,突破難點
經過分組實驗,學生有了完整豐富的感性認識后,引導學生進行高質量的理性分析。通過學生匯報、小組內交流、填寫實驗報告等多種多樣的形式,給學生創造機會學習對現象的描述和分析、對實驗事實和數據的處理、依據事實和數據進行抽象等科學方法。
例如:通過三組強酸和強堿之間的反應對比實驗,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熱”概念。
對實驗進行原理性抽象──為什么強酸與強堿發生反應時都會放出熱量?
本質分析──三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分別為:
由此可見,三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雖然不同,反應物也不同,但是它們的反應本質相同,都是 的反應,屬于 ,其離子方程式都是: 。所以,可提出推測______________。由于三個反應中H+和OH-離子的物質的量都相等,則生成水的物質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熱量也相等(在上述三個實驗中,溫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形成概念: 稱為中和熱。
使學生明確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概念;常見的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都有哪些。
問題:
1.許多吸熱反應需要加熱,那么需要加熱的反應一定是吸熱反應嗎?
2.許多放熱反應是在常溫下進行的,那么常溫下進行的反應都是放熱反應嗎?
3.放熱反應一定都是在常溫下進行的嗎?
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加深對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認識。
問題:為什么化學反應會放熱或吸熱呢?
突破難點,明確規律,使學生明確化學反應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中吸收或放出熱量決定于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的相對高低。
5、創造思維,創新實驗
為了能使實驗教學進入高層次的創造性實驗和創造性思維階段,我還提出了一些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問題和任務,供學生在課外深入學習,為選修模塊和大學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
6、課堂小結和練習
⑴知識方面
⑵學法方面:回顧本課由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方法;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的探究過程。
【課堂反饋練習】1、2、3、4
7、布置作業
讓學生課后練習化學鍵知識,思考化學反應中“化學鍵的破與立”與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關系,為下一課時的理論思考教學做好鋪墊。
新課程倡導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這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所要積極探索的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圖嘗試指導學生使用這種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樂學”,當仁不讓的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課堂的學生們,將于下一課時再帶著化學課堂的收獲走向生活實踐,實現了學習與生活的有機銜接,課堂教學也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當然本節課還存在著許多的缺點和不足,請各位給予批評指正。
高中化學教案 17
一、說教材
1.本節地位及作用
本節安排在新課標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章,從學科內容方面講是學生認識化學學科的起始章,是連接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與高中化學的紐帶和橋梁,對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高中階段化學學習,具有重要的承前啟后作用。氧化還原反應是中學化學的重要理論,是高考的熱點,同時對化學反應中能量觀點的建立十分重要。因此,本節是高中化學的教學重點之一。
2.教學目標
2.1知識與技能
學會運用化合價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加深對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理解。
2.2過程與方法
從狹義的定義入手上升到廣義的定義,由簡單到復雜揭示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以“問題”為主線,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通過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2.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積極思維勇于探索的學習品質。
(2)對學生進行對立統一、通過現象看本質等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然觀。
2.4教學重、難點
用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觀點理解氧化還原反應。
二、說學情
學生知識狀況:初中已學習電子得失、化合價等知識以及從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但不系統。學生能力情況:學生通過初中一年的化學學習,已具備一定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不能主動參與到知識獲得的過程中。
三、說教法
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任務或問題的提出開始的,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本節課我以“問題教學法”為主導,綜合各種教學方法,完成任務。通過設“障”立“疑”,造成學生對所學內容時時有疑難問題可思,有各種矛盾待解決的境地,促使他們參與到教學中,運用所學知識去探求和解決遇到的各種新問題,使學生處于“憤”與“悱”的狀態。
四、說學法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在已有經驗基礎上的生長,是由同化和順應構成的平衡過程”。學生從得氧失氧的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基礎上,在老師提出問題的指引下,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從狹義的認識上升到從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廣義角度。
五、說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投影:切開的蘋果表面顏色的變化;鐵釘生銹;干電池使小燈泡發光
[問題]知道它們的原理嗎?
由情景問題引出新課,引起學生興趣,激發探究意識。
[復習舊知]
[問題]在c+2cuo=co2+2cu反應中,從得氧失氧角度分析物質發生的反應?
[設問]氧化還原反應中是否一定有氧元素參加呢?
[問題]下面呈現氧化還原反應的正反例證,請同學們歸納總結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特征?
[投影]
例證1:H2+cuo=cu+H2o(氧化還原反應)
例證2:fe+cuso4==cu+feso4(氧化還原反應)
例證3:2Na+cl22Nacl(氧化還原反應)
例證4:H2+cl22Hcl(氧化還原反應)
例證5:2Hcl+caco3==cacl2+co2+H2o(非氧化還原反應)
例證6:2NaoH+cuso4==cu(oH)2+Na2so4(非氧化還原反應)
通過學生分析歸納,從化合價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
[追問]能否從得氧失氧角度分析c+2cuo=co2+cu反應得到啟發,歸納化合價的升降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
[問題]氧化還原反應中元素化合價為何發生變化?
[實驗探究]
實驗1:將鋅片插入cuso4溶液中
實驗2:將鋅片和碳棒中間連接一個電流計插入cuso4溶液中
[問題]
1.觀察實驗現象,并寫出反應方程式。
2.實驗2中電流產生的原因?為何有源源不斷的電子?
2.通過以上實驗,你認為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雖然沒學原電池知識,但由現象能認識到本質是相同的,再在初中電流和電子得失知識上,體會到反應中有電子轉移,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
[展示]動畫展示該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
直觀教學,讓微觀世界形象化。
[過渡]接下來從原子結構微觀
角度認識電子轉移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理解電子轉移兩種形式——得失和偏移。
以鈉與氯氣、氫氣與氯氣反應為例
投影并講解
教學到此,分三個層次強化學生對氧化還原反應的理解。
[問題]討論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反應類型的關系。
[鞏固練習]
從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角度分析例證1、2、3、4中物質發生的反應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是按概念的學習過程來完成的。設計中運用“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教學法”的相關理論。通過一連串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發現。教學的關鍵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并在討論的基礎上對初中所學知識深入和拓寬,重建學生已有知識體系和網絡。
高中化學教案 18
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蘇教版化學必修一、專題二、第二單元《鈉、鎂及其化合物》第三節離子反應,下面我將從以下幾方面來談一談我對這節課的認識和處理。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離子反應是高中化學重要基礎內容之一,在中學化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中學化學學習的許多化學反應都是離子反應。理解離子反應實質和規律,對水溶液中的化學反應的研究具有實際意義。從整個中學化學教學內容來看,要學習許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應的一般都是離子反應,只有讓學生掌握離子反應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對這些反應實質的理解;同時離子反應理論,還是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題材,通過認真引導使學生逐步理解離子反應規律在物質世界中的體現,幫助學生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學習化學知識。本節課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離子反應不僅是學生認識化學反應實質的完善和鞏固,也對學生后續的學習(特別是水溶液中的化學反應)打下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本方案實施對象:實施本教學方案的高一學生來自漳州的一所民辦高中,本校高中的生源的全面素質較強,介于一級達標校與二級達標校之間。
知識基礎:在初中已經初步理解了復分解反應,在本節課前已經知道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會書寫電離方程式,會區分常見的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同時,在學習“常見離子的檢驗”時已開始試著從離子角度去看待復分解反應,但未上升到認識的高度,專題二對鹵素、鈉等元素化合物的學習又接觸了不少離子反應,這些都為離子反應的學習做了鋪墊,本節課就是在這些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離子反應。
能力基礎:已經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能力和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
心理認知特點:高一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仍較薄弱,能接受并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辨證關系。
學生認知的困惑:學習本節課前,學生已經初步接觸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應,并已經能夠用離子觀點去分析,但是思維分析過程中仍然障礙重重,比如在某些反應中不同的反應物卻有相同的現象,產物也相同或相似,這些反應是否有實質性的聯系呢?等等。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著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特點,確定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能區分強弱電解質,并能書寫電離方程式;知道離子反應的本質,學會用離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離子反應。
2、過程與方法:通過經歷實驗探究和問題討論的過程,了解實驗研究化學物質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綜合歸納的能力;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初步培養學生解釋生活常見現象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離子反應的學習,學會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認識物質世界的普遍規律關系。形成理論聯系實際、實踐檢驗真知的學習觀以及反思評價的學習方式。通過理解離子反應的原理,初步認識化學知識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并通過情景的設定使學生達到愛國愛家的思想升華。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化學反應實質就是離子反應;
2.認識離子反應及離子方程式的意義;
3.學會書寫常見的離子方程式。
教學難點: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五、教法與學法:
學法:實驗探究、對比分析、歸納總結。
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分析、歸納及抽象思維,動手實驗、探索驗證,進行推理和綜合分析,掌握基本知識,學會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
教法:本節課采用實驗探究法進行教學,即把學生的知識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索,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材為主線,思維為中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知規律融為一體,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理解離子反應原理。
六、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情境導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驗改進、鞏固新知→總結歸納、實踐新知。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引入新課(演示實驗)
一、強弱電解質及電離方程式
【情境1】相同物質的量濃度的Hcl、NaoH、Nacl、氨水進行導電性實驗。
[講述]
燈泡亮度:
1、溶液中存在著自由移動的離子;
2、不同的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不一樣。
一、強弱電解質及電離方程式
強調:
1.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2.弱電解質的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講述]強酸、強堿及絕大多數鹽溶于水后能全部電離成自由移動的離子;弱酸、弱堿等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電離成自由移動的離子。
強調強弱電解質電離方程式書寫的不同
(1)學生認真觀察思考并討論以下問題:
燈泡的亮度為什么會不同?
電離方程式的書寫訓練
在了解電解質概念的前提下,開場直接通過實驗創設情景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使學生順利的認識電解質的強弱。
引出強弱電解質的概念,使學生清楚認識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二、離子反應的特征。
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過渡]
既然,大多數的酸堿鹽在水溶液中都能電離出自由移動的離子,酸堿鹽在水溶液中反應的實質是什么?如何證明你的觀點?(ppt)
[演示實驗1](ppt)
1.向燒杯中加入約40mL0.1mol/L的Ba(oH)2溶液,加幾滴酚酞接通電源。
2.向燒杯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接通電源。請同學們大膽推測實驗現象。
3.往Ba(oH)2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至溶液紅色恰好完全褪去,觀察實驗現象。
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反應是離子參與的反應
二.離子反應:有離子參加的反應
[追問]電解質在水溶液中電離出的所有離子間是否都能相互結合?
[演示實驗2]
1.向燒杯中加入約40mL0.1mol/L的NaoH溶液,滴入2~3滴酚酞試液,接通電源,觀察實驗現象。
2.加入稀硫酸,至溶液紅色褪去。
[引導探究、歸納總結]
電解質在水溶液電離出的離子不一定全部參加反應。
如何書寫離子方程式?
[學生活動,分組實驗]
現有Na2co3、cH3cooH、K2co3
三種溶液,如果兩兩混和,請你分析一下它們之間能否相互反應?然后通過實驗觀察,證實你的判斷。
1.Na2co3+cH3cooH
2.Na2co3+K2co3
3.cH3cooH+K2co3
[學生活動,典例分析]表示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發生的反應,書寫離子方程式
Na2co3+cH3cooH---
[教師引導]cH3cooH的水溶液中大量存在的實際微粒是什么?
補充實驗:利用情景1中的實驗裝置,補做相同物質的量濃度的醋酸的水溶液的導電情況,并往其中加入情景1中的氨水。
引導學生注意,像cH3cooH這樣的難電離物質、像Baco3的難溶物在水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不是離子!
這類物質在書寫離子方程式時用化學式表示。
引導學生正確書寫cH3cooH+K2co3離子方程式,并與Na2co3+cH3cooH進行對比,引導學生這兩個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有什么特點?
離子方程式的意義:離子方程式表示同一類的化學反應,而不是某一特定的反應。
交流與思考:哪些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可以用H++oH-==H2o表示。(任寫兩個)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54頁“信息提示”,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書寫要點。并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重新認識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整理與歸納]
1.明確反應物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2.確定哪些微粒能夠發生相互作用
3.實際參加反應或生成的離子用離子符號表示,難溶、難電離物質用化學式表示
(1)學生交流討論,利用教師的提示,設計合理實驗方案。
學生感受實驗現象
描述現象,解釋原因
Ba(oH)2===Ba2++2oH-
H2so4===2H++so42-
Ba2++2oH-+2H++so42-===
Baso4↓+2H2o
像這樣的,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符號表示的化學方程式稱為離子方程式。
分組討論,利用已知藥品和已有器材進行演示實驗
觀察實驗,分析現象得出結論
NaoH===Na++oH-
H2so4===2H++so42-
2Na++2oH-+2H++so42-
===2H2o+2Na++so42-
H++oH-===H2o
未參加反應的離子在書寫離子方程式的時候做刪去處理。
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Na2co3溶液或K2co3溶液能與醋酸反應,現象一樣。
[投影儀](1)co32-+2H+===co2↑+H2o
(2)2cH3cooH+co32-===co2↑+H2o+2cH3coo-
[提出問題]兩種的書寫結果,孰是孰非?
學生猜測,設計實驗
觀察現象,通過醋酸溶液中添加氨水前后的燈泡亮度變化情況,分析推理,得出結論
醋酸在水溶液中主要以醋酸分子形式存在
2cH3cooH+co32-===co2↑+H2o+2cH3coo-
學生活動
教師適時引導,設計恰當的實驗。
引導學生深入問題的核心,觸及物質研究的中心內容“實際存在的是什么”,學會理論猜想的.一般順序和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建立離子反應的概念,同時引出馬上離子方程式的定義,開始進行難點的突破與分解。
培養學生對比、遷移、觀察、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以及由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對本節課的難點進行分解處理,實驗探究,歸納總結,從而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不斷抓住課堂的生成問題,推動課堂前進,促使學生前進。讓枯燥的概念以自主探究,交流討論,學生匯報,歸納總結的形式呈現。并逐步的突出重點,分解難點,自然的逐步引出離子方程式書寫的難點,逐步解決學生先前學習上的困惑。
創設情景,糾正在摸索、探究的過程中的錯誤,是獲取成功的重要方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讓學生投入實驗探究,在對實驗結果交流討論、分析推理中逐步得出結論,學生體驗了探究的過程,學習了方法,發展了能力,解決了先前的困惑,突破了難點。
物質是實際存在的
物質是聯系的
物質是相互轉化的
方法指導,歸納總結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授人以漁而非魚;培養學生唯物主義的物質觀。鞏固新知
溫故而知新
[交流活動]
你的收獲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探究,你對物質分類、化學反應的類型有什么新的認識?
你通過哪些方法獲得了新知?
思維拓展
在本節課的學習、探究過程中,你還有哪些疑惑未解?你認為離子反應是不是一定發生在酸堿鹽之間?是不是一定在水溶液中進行?你能舉出例子證明你的觀點嗎?你以前學過的反應中有哪些是屬于離了反應的,能寫出它們的離子方程式嗎?
[學以致用]本專題學習的是海水中的化學,我們知道海水中存在著大量的可以為人類所利用的物質,它們中許多都以離子形式存在,比如說鎂(mg),請同學們在課后查閱資料,鎂有哪些重要用途;并通過相互交流,運用今天所學的離子反應的知識進行理論指導,設計一套從海水中獲取鎂的方案。為海西的經濟建設添磚加瓦。(福建有著廣闊的海岸線,海水提鎂,大有可為!)
學生查閱資料,預習海水提鎂,得出結論,鞏固新知,實踐新知。
學以致用,感受成功的喜悅,培養預習的習慣,培養學生查閱收集資料的本領,培養學生愛國愛家的情懷,完成思想升華
七、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綱目式)
第三節離子反應
1.離子反應
(1)強弱電介質及其電離
(2)離子反應及其離子方程式
2.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3.離子方程式的意義
八、教學設計反思
本教學設計預計,大部分學生都能投入到實驗探究中,學生體驗了過程,學習了方法,發展了能力。但還可能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學生在書寫技能上會不夠扎實,少部分能力較差的同學可能不會書寫離子方程式。這些將在后續的學習中逐漸充實、鞏固、強化。對于少部分理解仍不到位的同學,擬在課后給予特別的關注與輔導。
或許“魚和熊掌不可得兼”,但是,新課程背景下如果能夠根據教育教學規律,恰當引導,加強師生互動,用我們的智慧,在不斷的摸索、實踐中,我相信“魚和熊掌也可以得兼”!
高中化學教案 1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化學反應原理》第一章著重研究了化學反應與熱能的關系,而第四章電化學基礎著重研究化學反應與電能的關系,二者都屬于熱力學研究范疇。
原電池作為電化學的基礎,應用十分廣泛。利用其原理可制成多種電池,在工農業生產,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廣泛的用途。另一個重要意義是從本質上弄清金屬的腐蝕,找到金屬防護的方法,認識防止金屬腐蝕的重要意義。
2、課標分析
①新課程標準對電極電勢等概念不作要求,在理論方面控制了知識深度。
②氧化還原理論和金屬活動性順序,以及物理學中的電學知識,已對有關問題進行一些定性的介紹和分析。
③本節課重在對原電池中正、負電極的判斷,設計原電池時對正、負電極材料和電解質溶液的選擇以及對電極反應產物的判斷等。
3、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進一步了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能夠寫出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方程式。
教學難點:原電池的工作原理。
解決辦法:
①學生共同探討設計實驗方案,體驗探究過程。
②通過數字實驗室電流傳感器作圖和多媒體動畫展示使學生直觀感受原電池的工作原理以及鹽橋的作用。
③結合實驗現象強化原電池的電極、電池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4.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進一步了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寫出電極反應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原電池實驗的觀察和分析,體會化學反應原理的形成過程。
②通過原電池實驗的探究,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學習原電池聯系社會、生活與實踐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通過課堂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5.教學內容的處理
在處理教學內容時,把教學內容分為一下幾個步驟:
①在必修2 “化學能與電能”的基礎上以銅鋅原電池為例,進一步強調原電池的組成和原理。
②學生討論且設計實驗方案,體驗實驗的樂趣。教師通過電子白版轉換多媒體動畫和電流傳感器作圖,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并講解原理。
③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結果量化對比、討論并歸納總結出原電池中鹽橋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④結合實驗現象的分析,學生熟練掌握原電池的電極、電池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擇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式教學法
教學策略:采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小組討論,自己動手設計實驗,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
教學手段:利用數字實驗室電流傳感器及多媒體動畫等輔助教學,量化電流強度及演示原電池鹽橋中離子的移動方向,使學生更直觀的掌握電化學原理。
設計意圖:
1、通過學生親自探討原電池,并運用現代數字實驗室及多媒體動畫展示等直觀手段,動靜結合,宏觀與微觀結合,化抽象為具體,形象生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讓學生自主觀察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
三、學生學情分析和學法指導
1.學情分析
對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的'分析:
①通過對原電池的學習,增加學生對于原電池的感性認識。
②通過原電池的探究,掌握邏輯推理的方法,學會歸納化學反應原理的過程和運用相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演繹過程。
學生在學習本節內容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分析如下:
①氧化還原反應不會判斷。
②缺乏知識連貫性。
③原電池中正負極的判斷及電極方程式的書寫。
2、學法指導
①合作探究法
開展合作探究活動、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體驗合作、共同探究、提高學習技能。
②教師問題引導法
針對學生探究實驗中現象,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探究思維。
③多媒體演示法
運用電子實驗室電流傳感器作圖、多媒體演示原電池中鹽橋中粒子的移動方向,增加直觀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教學過程及設計構思
(一)實驗引課
教師演示實驗,引入課題,質疑問題。
設計意圖:
①考察學生對必修2所學原電池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②為本節課探究實驗創造情景。
③實驗引課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二)問題導課
1、上述實驗裝置構成原電池了嗎?
2、為什么無電流通過?
3、怎樣才能使得裝置有電流產生?
學生分組討論提出假設和解決的方法
設計意圖:
①通過課堂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②通過討論判斷,強化學生對已有知識體系的掌握和靈活運用,以提出解決方案。
根據現象強化電極、電池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現象1:電流傳感器顯示有電流通過,并指示電子是由鋅片流向銅片,在銅片表面有紅色的銅析出。
結論1:發生了原電池反應,且其中鋅為原電池的負極,銅為正極。
負極: Zn-2e-=Zn2+ 正極: Cu2+ + 2e-=Cu
總反應: Zn + Cu2+=Zn2+ + Cu
現象2:隨著時間的延續,電流越來越小,直至無電流通過。同時鋅片表面逐漸被銅全部覆蓋。
(二)問題導課
1、為什么隨著時間的延續,電流逐漸減小,最后沒有電流呢?
2、怎樣才能產生持續穩定的電流呢?
根據現象強化電極、電池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電極反應:
Zn - 2e-=Zn2+ (負極)
Cu2+ + 2e-=Cu (正極)
電池總反應: Zn + Cu2+ = Cu + Zn2+
鹽橋:通常是KCl飽和溶液和瓊脂制成的膠凍。
鹽橋的作用:
①使整個裝置構成閉合回路。
②平衡電荷。
(三)課堂小結(學生概括)
1、總結形成原電池的條件
2、原電池中電子、電流以及陰陽離子的移動方向
3、電極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設計意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板書設計
教師簡明扼要書寫課堂探究主題流程,
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板書電極、電池反應方程式。
設計意圖:強化電極、電池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高中化學教案 20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課內容是在初中學習金屬的置換反應以及金屬的活動順序、鎂等金屬與氧氣的反應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鈉、鋁等活潑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對比,掌握越活潑的金屬越易與氧氣反應的規律。
二、教學對象分析
1.在初三階段學習了一年的化學知識,對金屬的活動順序、金屬與氧氣的反應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過金屬是否能發生置換反應來判斷金屬的活動順序。
2.能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實驗、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在"通過實驗探究獲得關于物質知識"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課本中的圖片、書寫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鞏固和加深初中有關金屬化學性質的知識和規律
2、通過觀察了解金屬鈉的物理性質及其保存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能力,掌握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
3、通過實驗了解活潑金屬鈉、鋁與氧氣的反應,歸納出活潑金屬易與氧氣發生反應的知識,了解金屬氧化膜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培養學生習慣用化學的視角去觀察身邊的物質和發生的事情
4、掌握在一般情況下,通過對比金屬與氧氣反應的條件難易、劇烈程度能反映出金屬活動順序的思維方法
5、通過實驗進一步熟悉和規范藥品的取用、酒精燈的使用等基本實驗技能
四、教學策略
1.舉例身邊的金屬材料和回顧初三化學知識,引入新課,通過對比鎂、鋁、鐵分別與氧氣反應引出"鈉與氧氣怎樣反應"的問題。
2.以實驗探究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實驗去探索鈉的物理性質、鈉在空氣中存放所出現的問題以及實驗鈉與空氣中的氧氣的反應,并分析其在不同條件下反應的產物;通過鋁在空氣中加熱的現象分析得出金屬氧化膜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
3.通過四幅金屬與氧氣在不同條件下反應的圖片,結合金屬活動順序表,歸納出金屬活動性和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劇烈程度有關
4.通過圖表歸納出鈉、鋁、鐵、銅與氧氣反應的有關知識,使知識系統化。
五、教學過程
在實驗室中,有哪些物品是由金屬制成的,在家里呢?
水龍頭、鐵凳、鐵窗筐,鐵架臺……
大多數金屬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態形式存在,說明大多數金屬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今天我們再來進一步學習有關金屬的化學性質。
第一節 金屬的化學性質
根據書本圖片,回顧初中階段學習過的反應,書寫有關化學方程式
這些反應都表現了金屬具有哪些化學性質?
金屬與鹽反應 金屬與酸反應 金屬與氧氣反應
一、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鎂、鋁、鐵分別與氧氣反應的圖片。
是否金屬與氧氣的反應都需要加熱呢?
今天我們來認識金屬鈉與氧氣的反應又是怎樣的
1、鈉與氧氣的反應
分組
①觀察存放在試劑瓶中的金屬鈉
②把金屬鈉從試劑瓶中取出觀察其物理性質、表面的氧化膜。
金屬鈉的物理性質與存放方法。
常溫下 4Na + O2 ==== 2Na2O
白色固體
金屬鈉放在空氣中易被氧化,那么對金屬鈉進行加熱又將如何?
鈉的燃燒。
描述實驗現象
生成物是氧化鈉嗎?
不是,生成物呈淺黃色,而氧化鈉是白色固體
鈉在空氣中燃燒,生成鈉的另一種氧化物---過氧化鈉(淡黃色固體)
2Na + O2 Δ Na2O2
淡黃色固體
過氧化鈉的特殊用途-----潛水艇供氧劑。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
2Na2O2 + 2CO2 == 4Na2CO3 + O2
鈉的化學性質很活潑,與空氣中的氧氣在不同的反應條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要求學生寫出鈉在不同條件下與氧氣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分析氧化劑、還原劑)
初中我們學習過鋁在氧氣中的燃燒,若鋁在空氣中加熱,又有什么現象呢?
2、鋁與氧氣的反應 4Al+3O2 點燃 2Al2O3
純氧中:
空氣中:
用坩堝鉗鉗住一塊鋁片在酒精燈上加熱至熔化,輕輕晃動
逐漸熔化,失去光澤,但不滴落
鋁的熔點為665℃,氧化鋁的熔點為2050℃,鋁表面的致密氧化膜包在鋁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態鋁不會落下。
如果我們去掉氧化膜再加熱,有什么現象呢?
用坩堝鉗鉗住一塊用砂紙打磨過的鋁片在酒精燈上加熱至熔化,輕輕晃動
熔化的鋁仍不滴落
磨去氧化膜的鋁片在空氣中很快又形成一層新的氧化膜
鋁的化學性質很活潑,容易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形成致密氧化膜而穩定存在于空氣中
金屬與氧氣反應的圖片、金屬活動性順序表
能否看出金屬的活動性和金屬與氧氣反應的條件、劇烈程度有什么關系?
可以看出:金屬的活動性越強,與氧氣反應就越易進行(如鈉露置空氣中就氧化);金屬活動性越弱,與氧氣發生反應時反應條件較高(如鐵在空氣中不能被點燃),俗語說"真金不怕火煉"就說明金在加熱條件下不與氧氣反應。
六、板書設計
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
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
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金屬鈉與氧氣的反應
鈉的保存及其物理性質
常溫下 4Na + O2 ==== 2Na2O 加熱 2Na + O2 Δ Na2O2
白色固體 淡黃色固體
小結:鈉的化學性質很活潑,與空氣在不同的反應條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鋁與氧氣的反應
4Al+3O2 點燃 2Al2O3
純氧中:
空氣中:
鋁的化學性質活潑,容易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形成致密氧化膜而穩定存在于空氣中
鈉、鋁、鐵、銅與氧氣的反應
高中化學教案 21
一、 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選自高中化學課本必修二第一章第三節化學鍵,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從結構的角度認識物質的構成,從而揭示化學反應的實質,為下一章的化學反應與能量奠定基礎,也為第三章解釋有機物的分子結構打下基礎。
2. 教學目標的確定
教學目標是教和學雙方合作實現的共同目標。既是教師教的目標,也是學生學的目標,表現為教學活動所引起的學生終結行為的變化,它著眼于教師的教而落腳于學生的學。明確的教學目標是實施高效課堂教學的關鍵。我深入的研究課標、教材、學生找到三者的結合點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通過閱讀自修,能正確說出離子鍵的概念、找出離子鍵的構成微粒、形成條件;
2. 通過討論、總結、練習,能用電子式準確表示離子化合物及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離子鍵形成過程的教學,培養學生抽象思維和綜合概括能力;
2.通過電子式的書寫,培養學生的歸納比較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用對立統一規律認識問題。
2.培養學生懷疑、求實、創新的精神。
3. 培養學生由個別到一般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從宏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
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情況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離子鍵和離子化合物的概念
2.用電子式表示典型離子化合物及形成過程。
難點:用電子式表示典型離子化合物及形成過程
二、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和參與狀態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學法的選擇上,要落實到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新課程理念之上。
A.知識基礎
1. 學生已經具備核外電子排布規律的基本知識,知道粒子在最外層電子為2或8時穩定。
2. 原子間的結合方式與各自的最外層電子數有關。
B. 能力分析 已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實驗探究能力。
C.障礙分析 在微觀概念的理解上要由有表征性抽象到原理性抽象過渡,不易吃透,知識遷移和應用上還比較缺乏。
三、教法分析
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本節教材涉及的化學基本概念內容抽象,根據高一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雖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還是易于接受感性認識。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我會采用建構主義支架式教學模式,低起點,小臺階,采用動畫演繹,歸納總結、練習鞏固,提升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會對知識技能推進的同時,努力滲透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將三維目標融為一體;有效落實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四、教學設計
1、【設問1】:
(1)為什么物質的種類遠遠超過元素的種類?
(2)構成物質的粒子有哪些呢?這些微粒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相互作用?
通過設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
2、新課教學:多媒體演示金屬鈉與氯氣的反應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思考:
【設問2】:金屬鈉與Cl2能夠發生劇烈反應生成NaCl,它們為什么可以發生反應呢?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看變化的'本質,提出問題,我們現在從微觀角度來分析該反應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
(1)請同學們寫出Na和Cl原子結構示意圖;
(2)分組討論:
a.兩種原子要達到穩定結構,它們分別容易發生什么變化?
b.當它們變化后又會有什么相互影響呢?
接著引導學生運用核外電子排布知識解釋 NaCl 的形成,由表征性抽象向原理性抽象過渡,引出離子鍵的概念、形成條件等。用動畫演示比較抽象的離子鍵形成的過程,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降低難度。
3、啟發學生從個別到一般的研究問題的方法,組織討論從產物 NaCl到其他常見的離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來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構成離子鍵的物質。之后,由小組派代表發表小組討論的結果,最后由我來評價總結。通過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僅能互相溝通、增進友誼、交流觀點、合作性學習, 而且其歸納總結能力也將得以鍛煉。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4、過渡并設問引出電子式:
【設問3】:以上我們從原子結構的角度,用原子結構示意圖來表示Na原子和Cl原子發生變化生成NaCl的過程,它清晰、直觀,但是,書寫結構示意圖時有些麻煩:
1、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層電子?
2、如何用較為形象直觀的方法表示物質的形成過程?
這種表示方法叫做電子式,請同學們看21頁的資料卡片,歸納電子式的定義和書寫方法。
引出電子式并激發學生繼續深入探究問題的好奇心。 講解電子式的概念并帶領學生了解原子,陰、 陽離子的表示方法。
【設問4】:原子的電子式我們知道怎樣寫了,那陽離子、陰離子的電子式又該怎樣寫呢?下面是幾種陽離子和陰離子的電子式,請同學們歸納它們的書寫規律。
陽離子:Na、Mg、Al、 +2+3+
陰離子:
(引導學生從電子數目、結構特征、電荷位置等考慮)
講解電子式的概念并帶領學生學習原子、陰陽離子的表示方法。總結出書寫要點,尤其是陰離子的書寫學生容易犯錯,用順口溜"打點、穿衣、帶帽"幫助學生記憶,并加以習題鞏固。
練習:請寫出下列微粒的電子式:硫原子,溴原子,硫離子, 溴離子,通過用電子式表達化合物的形成過程的練習進行反饋強化了化學用語書寫的規范性。在教學方法上邊學習邊歸納總結,培養學生完善知識、系統總結的習慣,也鞏固了課堂教學成果整堂課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性,做到師生互動。
5、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這是本節課的重難點,課堂上我先用電子式表示出三種類型的離子化合物(AB型如NaCl,A2B型如Na2O、Na2S,AB2型如MgCl2)的形成過程,說出書寫要點:
1.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寫,相同的離子要單個寫;
2.不能把"→"寫成"====";
3.用箭頭標明電子轉移方向(也可不標)
在學習中,學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為了加深學生對錯誤的認識,讓學生在黑板上板書。之后再指出錯誤所在,加深印象。
6、教學小結,布置作業
作業:
1.寫出下列粒子的電子式:C、S、 Mg 、K、 Br 、 O
2.用電子式表示下列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NaF K2O
五、板書設計
第三節 化學鍵(第1課時)
一、離子鍵
使陰、陽離子結合成化合物時的靜電作用,叫做離子鍵。
二、電子式
(1)定義:在元素符號周圍用"·"或"×"來表示原子最外層電子的式子。
(2)書寫 a 原子 : H× Na×
b 陽離子:Na Mg
C 陰離子:
d離子化合物: AB A2B AB2
(3)用電子式表示物質形成過程
+2+2++-2-
【高中化學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優秀化學教案09-21
高中化學教案02-24
高中化學教案01-15
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案09-05
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案03-08
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案全03-15
高中化學教案精選15篇02-04
高中化學教案(精選15篇)02-05
高中化學教案15篇01-15
高中化學教案(15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