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教案【熱】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數學教案1
【學習目標】
1.了解圓周角的概念.
2.理解圓周角的定理:在同圓或等圓中,同弧或等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都等于這條弧所對的圓心角的一半.
3.理解圓周角定理的推論:半圓(或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直角,90的圓周角所對的弦是直徑.
4.熟練掌握圓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靈活運用.
設置情景,給出圓周角概念,探究這些圓周角與圓心角的關系,運用數學分類思想給予邏輯證明定理,得出推導,讓學生活動證明定理推論的正確性,最后運用定理及其推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學習過程】
一、 溫故知新:
(學生活動)同學們口答下面兩個問題.
1.什么叫圓心角?
2.圓心角、弦、弧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呢?
二、 自主學習:
自學教材P90---P93,思考下列問題:
1、 什么叫圓周角?圓周角的兩個特征: 。
2、 在下面空里作一個圓,在同一弧上作一些圓心角及圓周角。通過圓周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方法回答下面的問題.
(1)一個弧上所對的圓周角的個數有多少個?
(2).同弧所對的圓周角的度數是否發生變化?
(3).同弧上的圓周角與圓心角有什么關系?
3、默寫圓周角定理及推論并證明。
4、能去掉同圓或等圓嗎?若把同弧或等弧改成同弦或等弦性質成立嗎?
5、教材92頁思考?在同圓或等圓中,如果兩個圓周角相等,它們所對的弧一定相等嗎?為什么?
三、 典型例題:
例1、(教材93頁例2)如圖, ⊙O的直徑AB為10cm,弦AC為6cm,,ACB的平分線交⊙O于D,求BC、AD、BD的長。
例2、如圖,AB是⊙O的直徑,BD是⊙O的弦,延長BD到C,使AC=AB,BD與CD的大小有什么關系?為什么?
四、 鞏固練習:
1、(教材P93練習1)
解:
2、(教材P93練習2)
3、(教材P93練習3)
證明:
4、(教材P95習題24.1第9題)
五、 總結反思:
【達標檢測】
1.如圖1,A、B、C三點在⊙O上,AOC=100,則ABC等于( ).
A.140 B.110 C.120 D.130
(1) (2) (3)
2.如圖2,1、2、3、4的大小關系是( )
A.3 B.32
C.2 D.2
3.如圖3,(中考題)AB是⊙O的直徑,BC,CD,DA是⊙O的弦,且BC=CD=DA,則BCD等于( )
A.100 B.110 C.120 D.130
4.半徑為2a的⊙O中,弦AB的長為2 a,則弦AB所對的圓周角的度數是________.
5.如圖4,A、B是⊙O的直徑,C、D、E都是圓上的點,則2=_______.
(4) (5)
6.(中考題)如圖5, 于 ,若 ,則
7.如圖,弦AB把圓周分成1:2的兩部分,已知⊙O半徑為1,求弦長AB.
【拓展創新】
1.如圖,已知AB=AC,APC=60
(1)求證:△ABC是等邊三角形.
(2)若BC=4cm,求⊙O的面積.
3、教材P95習題24.1第12、13題。
【布置作業】教材P95習題24.1第10、11題。
三年級數學教案2
學情與教材分析:
“噸的認識”是一節常見量的概念教學課,同時又是一個大計量單位的教學。一般來說,學生對于大計量單位接觸較少,觀念的建立是比較困難的,是計量單位教學的難點。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3、通過觀察、比較和猜想推理等活動,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測意識和能力,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2、難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準備:
主題圖、多媒體課件,課前讓學生測量自己的體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猜老師的體重。
教師讓學生猜一猜老師的體重,猜完后教師提問:剛才同學們在猜老師的體重時都用了同一個質量單位——千克,你們為什么不用“克”作單位?
2、師:你們知道世界上體重的動物是什么嗎?它的體重大約是多少?(課件出示藍鯨及有關資料的介紹。)
師:藍鯨的質量要用“噸”來作單位,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板書:噸的認識)。你能舉例說說生活中用噸作單位的物體嗎?
3、教師課件出示一些以“噸”為單位的物體及其相應質量。
教師提問:以噸為單位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教師指出: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計量比較重或較大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噸作單位。噸可以用符號“t”表示。
〔設計意圖:從猜老師的體重和藍鯨這一世界上體重的動物導入,讓學生初步感知噸是一個大計量單位,并通過讓學生舉例、教師圖片展示等途徑,初步建立噸的觀念。〕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認識噸。
教師用課件出示第11頁的主題圖。
師:你們看誰來了?這一天陽光明媚,天氣晴朗。小熊、小馬、小牛和小鹿相約到河邊去玩。它們走到一座小橋邊,小馬提議:“這里有橋,咱們一起過吧。”小熊說:“等等,這里有個牌子,上面寫著‘限重1噸’呢!”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限重1噸是什么意思?1噸有多重呢?“噸”和“千克”有什么關系?4個小動物能同時過橋嗎?
師:誰知道1噸等于多少千克?
學生憑生活經驗可以說出:1噸=1000千克。
師:那4個小動物能同時過橋嗎?
〔學情預設:因為學生知道了1噸=1000千克,很可能會想到把幾個數加起來試一試的方法。接著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它們可以怎樣過橋?啟發學生思考:它們可以一個過去后,另一個再過;也可以一次過兩個,還可以……通過學生相互間的交流、補充,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體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圍繞小精靈的“能同時過橋嗎?”的問題,引導學生將動物們的體重加起來,與1噸作比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噸重,從而得出結論。
2、充分感受噸。
(1)學生抬每袋重25千克的大米感受1噸。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個人都用力抱一抱一袋大米,感受25千克大米有多重,力氣小的同學也可以兩個人抬一抬。
學生操作后匯報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大米重25千克,多少袋大米重1噸?(40袋)
教師借助多媒體演示:每次呈現4袋大米(因為4袋為100千克),學生一邊看一邊數: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當40袋大米占滿整個屏幕時,學生會感嘆:哇!1噸有這么重呀!
(2)再次感受1噸。
師:課前你們都自己測量了自己的體重,互相說一說你的體重多少千克?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最后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個同桌這樣體重的小朋友質量才是1噸。
3、舉例: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什么東西大約重1噸。
教師可以用課件出示教科書中的例子,可以說“如果每個學生的體重是25千克,40個同學的體重就是1噸。”也可以說“兩頭牛大約重1噸。”還可以說“兩匹馬與1只熊合起來大約重1噸。”更應該讓學生說出生活中的實例。(如:一般電梯的載重量是1噸)
4、噸與千克的換算
教師出示例7:3噸=()千克
6000千克=()噸
這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不難,可以先讓學生獨立填寫,再讓學生組內交流,班內集體說理、說方法。
設計意圖:進率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簡單,采取了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反饋的方法來進行教學,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學生獨立完成教科書第12頁“做一做”中的題目。
(1)用噸作單位的物品有哪些?
(2)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6臺重3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
設計意圖:邊講邊練,講練結合,有利于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三、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1、學生在教科書中獨立完成練習三中的第1、2題。
第1題,是一組連線題,通過此題的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噸的感受。可以采用先獨立連線,再交流的方法進行。
第2題,先讓學生獨立練習,再集體反重點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2、練習三第3題。
此題答案不惟一。只要每輛車裝的機器不超過20xx千克也就是2噸就可以。由于學生考慮的角度不同,所以裝車的方法也就不同,可以讓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
3、改錯(小明的數學日記)。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兩個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后就和媽媽一起去市場買菜。
市場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繚亂。我和媽媽轉了一大圈,一共買了1克香菜,2噸西紅柿,3千克雞蛋,1千克白菜和500千克肉。我和媽媽拎著這些東西累得滿頭大汗。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五、拓展作業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節水方法?
三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和回顧本單元的知識,是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較為系統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的掌握水平。
2、鞏固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3、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總結算法。
下面各題你會選擇合適的算法嗎?
(1)小軍每分鐘大約走65米,他從家到學校大約要走8分鐘。他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
(2)每套課桌椅坐2個人沒學校新買來200套課桌椅,一共可以坐多少個人?
(3)陽光小學每個年級都有136人,全校6個年級共有多少人?
學生獨立思考后與小組內同學討論,然后集體交流。交流時說出各題選擇的方法,并說明理由。
第(1)題應選擇估算。因為不需要求出準確結果,從題目可以看出問題是求大約多遠,所以只知道大概的結果就可
以了,因此用估算,65×8≈560;
第(2)題應選擇口算,因為題目中的多位數是整百數,口算比較方便,
200×2=400;
第(3)題應選擇筆算,因為題目要求求出精確的結果,口算起來比較困難,所以就要進行筆算。
二、練一練。
1、口算下面各題。
20×4 70×3 12×3 120×4 3×6+5
200×4 600×8 21×4 320×3 4×8+7
500×2 1000×7 32×2 1100×68×8+6
做完后說一說口算的方法。
(用多位數中0前面的數和一位數相乘,再看多位數的末尾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2、估算下面各題。
98×4 79×3 102×5 287×6
53×6 212×4 319×7 72×8
做完后說一說估算的方法。
(把多位數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數,用這個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數去乘一位數,就得出了估算的結果)
3、筆算下面各題。
213×3 89×7 28×4 507×5
213×6 354×4 146×9 470×3
做完后說一說筆算的方法。
(從個位乘起,用一位數去乘多位數中每一位上的數,哪一位上乘得的積滿幾十就向它的前一位進幾)
三、課堂作業。
學校組織同學們去華山旅游,成人票每張125元,兒童票每張60元,有2位老師,9名學生,買票一共要用多少錢?
三年級數學教案4
教材簡析:
這部分教材是這一單元內容的綜合練習,讓學生通過練習更好地體會小數的含義,掌握一位小數的讀寫、大小比較以及加減計算。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含義,會讀寫小數并比較。
2、熟練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了解小數的產生,知道一些事物的發展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地認識事物的能力。
教學過程:
1、用小數表示下面各圖的涂色部分:(圖略)
讀完題目要求,讓學生說說題目要求中的關鍵詞。(小數、涂色)
把答案寫在書上,交流。
指出:完整的一個正方形,我們可以用“1”表示。
2、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小數(題略)
同樣,讀完題后要求學生說出題目要求中的關鍵詞。
學生練習,并交流。
3、三位小朋友儲蓄的錢數如表,說說每人儲蓄的錢是幾元幾角?誰最多?誰最少?
你還能發現什么信息嗎?
4、在□里填上合適的小數
注意:1后面是一點幾,2后面是二點幾,數的時候要數完整,前后要兼顧。
在填出的數中,哪個最接近0。5,哪個最接近2?
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沒有“在填出的數中”這一要求,你會怎么考慮呢?
5、加減對比練習:
0.5+0.32.6-0.87.8+1.16.2-3.9
0.5-0.32.6+0.87.8-1.16.2+3.9
提醒學生看清楚加減符號,再計算。
6、繩子長10。5米,綁樹苗用去3。2米,修籬笆用去4。6米
兩次一共用去多少米?還剩多少米?
7、爸爸和小明做衣服用布的米數如表(表略)
(1)爸爸做一套衣服用布多少米?
(2)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注意指出:一般我們會提一些求和、求差的問題,在提的時候,要聯系生活實際去考慮該問題是否有實際的意義。比如說這道題,如果把爸爸做上衣用布和小明做褲子用布合起來,顯然是不合適的,那就不要問這類問題。
更明顯的例子:兩個學生跳高,我們只能比他們誰比誰跳得高多少,而不能算他們合起來一共跳得有多高,顯然后面這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提問題也不能隨便提,還要考慮到現實的情況。
8、你能根據每一組數排列的規律,接著往下寫嗎?
先請學生說說每一組的規律是什么?自己是怎么發現的。再說說按照這個規律接著往下寫,應該寫什么。
9、0。□gt;0。□□。4lt;3。□
先請學生說說自己在填寫之前的思路。比如說前一題,整數部分都是0,那就只要看小數部分,答案有很多。
而后一題,先考慮整數部分,□比3小,可以填0、1、2甚至是3,如果填了前幾種,那小數部分怎么填可以;但如果是填了3,那整數部分就變成了一樣大了,要比小數部分4比幾小。。。。。。
比小數,先要比整數部分,然后再考慮小數部分。
教學“你知道嗎?”:
重點理解“小數就是十進分數”,即我們前面上課講的“0。()=”
了解用低一格擺算籌的方法來表示小數;了解小數的演變過程。
知道在400年前,小數就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子。
問:學習了這一段,你有什么想法?
(可能再過若干年,小數又會變成新的模樣,
這些變化是使得小數看上去更加簡便易懂。。。。。。)
課后小記:
書上的第107頁的思考題,難度過大了,很多學生看見題目后都不知道怎么下手,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很刻意的講解我覺得也沒有多大的意思。我覺得思考思考題應該至少要有小部分的學生能自行解決,更多的是有點模糊的感覺,這時老師的講解可以讓他們茅塞頓開,才是有效的,而這道題我覺得對學生而言太難,反而學生會沒有興趣。
三年級數學教案5
學習目標:
1、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會正確計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
2、培養學生的驗算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重點:
會正確計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
學習難點:
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口算
9÷3 5×3
20×4 80÷2
400÷2 30÷3
2、計算并且驗算
56÷4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展示
三年級(1)、(2)兩個班共捐書256本,每個班平均捐了多少本書?
(1)齊讀題目,并指名說已知條件與問題。
(2)、要每個班平均捐了多少本書應怎樣列式?
(指名回答:256÷2)
(3)教學用豎式計算256÷2
①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在本子上試算。
②師指名板演并嘗試說計算過程。
(4)、師生共同交流算法
①除。用2個百除以2,商1一個百,1寫在百位上
②乘。用口訣“一二得二”算出商1個百乘除數2等于2個百,寫在2個百的下面。
③減。用2個百減去2個百等于0,后面還沒除完,不寫0。
④查。檢查余數0是否比除數小。
⑤放。把被除數十位上的5放下來繼續除
(再重復上面的筆算步驟。)
(5)指名2-3名學生講算法
(6)、師;這樣計算正確嗎?請你在練習本上驗算一下。(指名板演,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7)、口答。
(二)、練習
獨立完成課本第17頁的“做一做”①、②并驗算。
432÷2 522÷3
(請二個同學板演并指名學生說說怎樣計算的)
(三)小結計算方法。
(四)、出示課件(第二條信息與問題)
三年級5個班捐了857本書,那么每個班平均捐了多少本?還余多少本?
1、學生列式計算。(指名板演)
2、比較與前面幾題的不同點。
3、師:算式857÷5=171……2,這個結果對嗎?我們用前面的方法進行驗算行不行?,大家來試一試。
指名板演并交流匯報。
4、148×4為什么商和除數的乘積不等于被除數?
要怎樣才能等于被除數呢?(加上余數2)為什么?
5、師小結①有余數的除法的驗算方法:商和除數的乘積再加上余數等于被除數。
②沒余數的除法和有余數的除法的不同。(在對除法驗算時,一般用商乘除數,如果有余數,還要加上除數。)
6、口答。
(五)、練一練
課本第17頁的“做一做”④并驗算。
635÷3
生獨立計算并驗算,指名板演后老師講評。
(六)總結:大家通過學習知道怎樣計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嗎?
四、全課總結。
今天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三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筆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通過不同題型,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連續進位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連續進位的算理。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口算練習(練習三第1題)。
6×7+4= 2×8+6= 7×9+5=
5×5+3= 3×9+7= 8×6+4=
2.提問: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乘法計算順序是什么?在豎式計算時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層練習,鞏固提高。
1.練習三第2題。
43×8= 7×44= 39×5=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學生分組計算,教師巡視指導,注意連續三次進位的題目,指名回答時要讓學生說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幾,是如何得到的。
2.練習三第3題。
(1)出示題目中條件,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
小云有5本相冊,每本96張照片;小蘭有4本相冊,每本126張照片。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小云有多少張照片?
小蘭有多少張照片?
(2)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3.練習三第4題。
(1)出示情景圖,讓學生觀察,說說你獲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樣解答這道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4.練習三第5題。
(1)出示情景圖,讓學生觀察,說說你獲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樣解答這道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5.對比練習(練習三第6題)。
13×3= 2×14= 24×2=
16×3= 4×14= 24×3=
先讓學生觀察每組中上下兩道題,說一說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發現的?再動手計算。
三、全課小結
通過本節課學生,你獲得哪些解決問題的經驗?
三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重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觀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重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觀念。
教學難點: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用具:
各種秤、鹽等。
教學設計:
一、引入新知
1、游戲激趣:
我知道同學們都喜歡做游戲,現在老師請三位同學到前面來做一個有趣的游戲(請一位同學背另外兩位同學,被背的兩位同學輕重對比明顯)。誰想來做?背的同學,你能把你剛才的感受講給我們嗎?
2、實踐體驗:
課前,我們每個人都準備了一些物品,請同位兩個人互相掂一掂,說一說你們有什么感受?
3、導入新知:
通過剛才的"背一背"游戲和掂一掂活動,同學們都感受到物品有輕有重,那么象一個蘋果、一杯水、老師的體重等,你們想不想知不知道它們到底有多重?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知識,有多重。(板書: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
1、認識秤
在我們購物的時候,常發現有的物品有包裝,物品的重量我們可以直接看物品包裝袋上的標識。但也有很多物品并沒有包裝袋,比如雞蛋,蘋果等,怎樣才能知道它們有多重呢?對,要想知道這些物體的準確重量,我們可以用秤來稱,能說一說,在生活中你都見過哪些秤?
學生自由說生活中常見的秤。
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三種秤,請看(實物出示體重秤、天平、臺秤)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種,你們想看一看嗎?(大屏幕出示各種秤)
2、認識天平
我們了解很多種秤,其實,在我們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還會常用到天平。(介紹天平)天平兩端有兩個托盤,一般情況下是左邊放要稱的物品,右邊放法碼。當紅色的指針指在正中間時,說明天平兩端的物品是一樣重的。那么,法碼顯示有多重,左邊的物品就有多重。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常用到臺秤。你們能讀出所示的重量嗎?(大屏幕出示教材"練一練"),誰想讀出一個西瓜的重量?一個雞蛋呢?
3、認識重量單位千克、克
剛才你們在說西瓜和雞蛋的重量時,分別用了什么單位?(板書:千克、克)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我們要認識的兩個重量單位。
⑴、稱一稱:分別稱出兩袋鹽和1枚2分硬幣的重量。
(2)、掂一掂:分別掂一掂1千克鹽和1克硬幣的有多重。
⑶、找一找:在你的桌子上或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重量大約是1千克,哪些物體的重量大約是1克?
(4)、說一說:你認為1克和1千克誰重?你知道什么時候應該用克做單位,什么時候要用千克做單位嗎?
(5)小結:一般說來,我們稱稍重的物體時用千克來做單位,而比較輕的物體卻要用克來做單位。雖然我們日常生活中都習慣用"斤"或"兩"作重量單位,但是為了方便,國際上就統一給重量規定了新的單位。并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板書:kg)
4、掌握“千克”與“克”之間的關系
(1)、算一算:剛才我們稱鹽的時候,一袋鹽是500克,你能快速算出兩袋一共是多少克嗎?
(2)、猜一猜:千克和克之間有什么關系?(板書:1千克=1000克,即1kg=1000g)
5、動手操作
你們想不想用千克或克作單位,來表示你們桌子上物品的重量?要求:先估一估,再稱一稱。
(1)、看一看幾個蘋果大約是1千克?
(2)、一枝鉛筆大約有多重?
(3)、從桌子上選出2件或3件物品掂一掂,估計有多重,再稱一稱。
6、質疑:對于這節課的內容,你們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嗎?
三、鞏固新知(大屏幕出示)
1、判斷:
(1)、一個乒乓球約重10克。()
(2)、小月重100厘米。()
(3)、3千克水比3千克的棉花重。()
2、練一練:
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填一填:
稱較重物體的重量時,我們就用()作單位,
稱較輕物體的質量時,我們就用()作單位。
四、拓展新知
1、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鹽比較,哪個重些?
2、算一算:稱我們購買物品的時候,經常發現同類物品有時重量和價格不一樣,到底買哪種便宜呢?
四、總結新知
1、本節課有收獲嗎?
2、布置作業,完成課后20頁的實踐活動,直接填在書上。
三年級數學教案8
新知識點:
1、理解面積的含義
2、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
3、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要求:
1、結合實例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測量圖形的面積
2、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怕,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頃,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4、使學生探究并掌所到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會使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估計所給的長方形、正方形面積
教學建議:
1、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加強直觀教學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加強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特別是通過動手操作,在做中學,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在本單元的教學中,還應注意選擇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根據教學內容恰當選擇教具或課件,從中讓學生對所學內容具有更真實的感受,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變機械的學習為有意義的學習
機械的學習往往體現在概念教學中,機械的學習是指學生僅能記住數學概念的描述、符號,卻不理解它們的內在含義,不理解有關概念的聯系,更不會靈活地運用。有意義的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含義,了解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系,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3、讓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結論
在本單元中,有些內容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比較容易發現,而且便于展開直觀操作,因此是小學數學中比較適宜讓學生探究的課題,老師應當充分發揮教學內容的特點,組織學生形展探究學習。
4、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本單元的教材對面積的估算給予較多的關注,不僅在“做一做”中有所體現,在練習中也有較多反映,如很多計算面積的練習,都要求學生先估計,再測量計算出面積。所以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也有助于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安安排:
面積和面積單位1課時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1課時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1課時
公頃、平方千米1課時
三年級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在測一測、量一量和找一找中認識小數,會讀、寫小數,了解小數各部分的名稱。
2、經歷小數的產生過程,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及用小數表達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能正確區分整數和小數,滲透知識間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初步體會小數的含義,能認、讀、寫小數部分是一位的小數,知道小數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難點:
初步體會小數的含義,感受小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準備:
米尺、準備一些有單價的實物圖片。
教學過程:
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數
師:同學們,你們都去過超市嗎?張老師星期天也去了超市,帶來了這些商品,請看。學生仔細觀察。
出示各種商品的價格,學生試讀。
師:這些數你們見過嗎?是什么數?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小數(揭示課題認識小數)
二、主動探究,理解小數
(一)動手實踐,借助長度單位初步認識小數
1、師:現在我們來找一找身邊的小數,好嗎?你認為用哪個長度單位來測量課桌面的長與寬比較合適?請同學們兩人一組,拿出米尺,測量一下。
學生先分組測量,記錄數據。
2、師: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單位可以怎樣表示。(引導學生用分數表示5/10米、4/10米)
3、師說明5/10米還可以寫成0。5米,讀作零點五米。0。5讀作零點五。(師適時板書)讓學生讀一讀,寫一寫。指導小數點的寫法。
師:4/10米也可以怎樣寫呢?讓學生讀一讀,寫一寫。
4、練習
(1)“想想做做”第1題。
先觀察圖意,學生獨立思考填寫,再集體校對。
提問:觀察第一組數,這三個數之間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2)“想想做做”第3題。
觀察圖意,獨立完成。從這題的填寫中,你又發現了什么?
學生獨立完成后指名交流(交流分數、小數表示的既可以是陰影部分,也可以是空白部分)
(二)自主探索,借助商品價格理解一位小數
1、出示一些商品價格(鉛筆5角,學生尺8角,圓珠筆1元2角,筆記本3元5角)讓學生讀一讀它們的價格。
2、師:你能將商品的價格改寫成用元作單位數嗎?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回答。提問:為什么8角就是十分之八元?為什么0。8元的小圓點左邊要寫0呢?那1。2元和3。5元為什么就不寫0呢?
3、練習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題。
獨立填寫,集體交流,選擇1~2題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三)自學課本,在討論交流中進一步認識小數
1、關于小數,你還想了解哪些知識呢?請同學們請教課本,尋找答案吧。(學生自學課本)
組織討論:你讀懂了什么?(學生匯報,教師隨機板書)
2、練習
下面一組數據,說說哪些是整數,哪些是小數?并指出小數的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
(1)一枝自動鉛筆的長度是1。6分米。
(2)媽媽的月收入是1500元。
(3)一件上衣的價錢是92。5元。
(4)小名家離學校有3。8千米。
(5)買2塊橡皮要花0。8元。
三、鞏固練習,拓展小數
1、配鑰匙。(分數和小數對應練習)
2、想想做做第5題。(數軸上的小數)學生獨立完成,再指名交流。
四、聯系實際,應用小數
1、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見過小數?
2、師:古代數學家們在很久以前就開始使用小數了,你想了解有關小數使用的歷史嗎?(介紹)
3、游戲:每位同學準備一套0到9及小數點的數字卡片,同桌開展擺小數游戲。
三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學習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能正確進行計算,掌握筆算方法。
2、培養學生遷移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學重點:
1、正確計算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
2、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及計算的能力。教學難點:
掌握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口算和筆算的算法。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口算卡。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
1、口算。
53+6=
85-5=
67+9=
20+40+3000=
900-700+80= +60= 80-60+200=
100+400+50= 300-200=
2、口答。
(1)6個百和7個十組成的數是多少?
67個十組成的數是多少?(2)540是由幾個百和幾個十組成的?
540是由多少個十組成的?
3、拆數游戲。
(1)把下列各數拆成整百和整十數。
72-6= 300+20 900-
360
480
520
790
210(2)把下列各數拆成整百和一百幾十的數。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幾百幾十加幾百幾十的筆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問題。從題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問題是什么?(2)列式計算:380+550(3)探究算法。(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算法1: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算法3:因為38個十加55個十等于93個十,所以380+550=930。師: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計算方法,很厲害,實際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計算之外,還有一種筆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簡便地計算出結果,我們一起來看看。師板書筆算豎式:
百
十個
3 8 0
+ 5 1 5 0
9 3 0在豎式計算加法時各數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哪一位上滿十向前一位進一。提問:A、豎式中的十位為什么寫3呢?
B、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還要加上從十位進上來的1,所以是9)
注意:為了不遺漏加上滿十進上來的一,通常情況下會在相應的數位上標上一個小一點的“1”,如十位相加為13,十位上寫3,向百位進一,在百位上寫一個小一點的1,百位相加為8,再加上進上來的1,百位寫9。
2、幾百幾十減幾百幾十的筆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問題,從題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問題是什么?(2)列式:550-380(3)探究算法。(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算法2:55個十減38個十等于17個十。
師:同樣的,這樣的問題除了口算外還可以列豎式進行計算。師板書筆算豎式:
百
十個
5 5 0
- 380
1 7 0師介紹,豎式計算減法,從個位減起,遇到不夠減的從上一位退一當十繼續減。如550-380,個位相減為0,十位不夠減,從百位上借1,則十位上多了10個十,加上原來的5個十,是15個十,減去8個十,十位上為7,同時百位上退1后剩下4,減3,為1。追問: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為了不遺漏從某數位上推掉的1,通常會在此數位上寫上一個退位點。
3、總結算法。
小結:用豎式計算加法時,需要注意相同數位必須對齊,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算到這位時,不要忘了加上進上來的“1”。豎式計算減法時,從個位減起,哪一位上不夠減,就向上一位借一當十,合起來再減。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三”第1題。請學生板演,然后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三”第2題。(1)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2)教師指名回答,說說怎么想的。
3、完成“練習三”第3題。
小組內以開火車的.方式說答案,看誰說的又快又準。
4、完成“練習三”第4題。先說說解題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課堂小結這節課你收獲了哪些知識?在筆算加減法時需要注意什么?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
教材第13頁例6及試一試。
教學目標:
1. 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一次進位)的筆算方法。
2. 引導學生由復習遷移、類推到新知的學習。
3. 引導學生通過筆算,感覺美源于生活。
教學重點:
掌握計算方法,理解“滿十向前一位進一”和“滿幾十向前一位進幾”的算理。
教學難點:
理解“滿十向前一位進一”和“滿幾十向前一位進幾”的算理。
教學準備:
師生各準備小棒8捆(每捆10根)又7根。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筆算(指名學生板演):
24×2= 213×3=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提出問題。
教師出示情景圖:(課本13頁例6)
2.抽學生回答從情景圖中獲得哪些數學信息。(學生觀察并自由發言)
灰天鵝:48只;
白天鵝:是灰天鵝的2倍;
三、探索新知,解決問題
1.探討兩位數乘一位數一次進位的筆算乘法
根據情景圖讓學生提出問題后出示完整題目:
湖里有48只灰天鵝,白天鵝的只數是灰天鵝的2倍。白天鵝有多少只?
(1)請學生思考,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列出算式:48×2
(2)動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書:48×2=
(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樣計算呢?)
①學生估算48×2的積大約是多少?為什么?
②師生共同活動,演示操作,第一行擺4捆,另擺8根,表示48。接著再擺同樣一行小棒。要求2個48根一共是多少根,就是要先算出2個8根是多少,再算出2個40是多少,最后把兩次乘的結果加起來。先算2個8根是16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2行小棒的下面,另外6根放進這捆小棒的右邊:再算2個4捆是8捆,一共是9捆又6根,那么48×2=96是怎樣算出來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豎式計算。
問:怎樣計算呢?借助直觀操作、邊講解邊板書豎式。
4 8
× 2
1 6----------8×2
8 -----------40×2(8為什么寫在十位上?)
9 6 ---------(積的十位上為什么是9?)
然后指出,為了書寫簡便,以上豎式可簡寫為:
4 8
× 1 2
9 6 (進位的表示什么?)
(3)嘗試討論,掌握算法。
2 8 4 3
× 2 3 × 1 3
8 4 1 2 9
引導學生比較:這兩題與例題,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怎樣處理進位的數?使學生明白乘數乘被乘數個位上的數積滿十,向十位進1;如果積滿二十,應向十位進2,積滿三十呢?如果十位上滿十就向百位進位。
①歸納:用一位數乘被乘數個位上的數,積滿幾十,就向十位進幾。
②注意:告訴學生,為了防止忘記,進位數可寫小一些記在橫線上。
2.探討三位數乘一位數一次進位的筆算乘法
出示試一試:4×152=
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1)估算出大約的積是多少?
(2)請一名學生在黑板上寫出豎式,其它同學在練習本上完成。
(3)指名讓學生說一說:積的百位上寫幾?為什么?
小結:引導學生歸納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計算方法,說明乘的順序及進位法則。用豎式計算時,注意什么?
四、鞏固、拓展練習
1.完成課本第14頁1、2題
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2.完成課本14頁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五、課堂總結,課后延伸
1.歸納一下本節課所學的算理。
2.歸納一下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應注意的地方。
六、作業
課本14頁第3、4題。
三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內容:
教材第8頁例4、例5,“練一練”和練習二第1、2題。
教學目標:
1、經歷初步認識“倍”的過程,聯系實際問題初步理解“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幾個幾”和“倍”的聯系。
2、在認識“倍”的教學活動中發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學準備:
圓片數個,例5花圖、線段圖等。
教學過程:
一、動手操作,導入新課
1、根據老師的要求擺圓片。
(1)第一行擺3個圓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擺4個,第二行擺幾個圓片?
(2)第一行擺3個圓片,第二行要擺2個3,第二行擺幾個圓片?
(3)第一行擺3個圓片,第二行擺的圓片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擺幾個圓片?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老師演示:第一行圓片擺了3個,第二行擺跟它同樣多的3個,這時第二行的個數就是第一行圓片的1倍。請你也來擺一擺:第二行的個數是第一行的1倍。
2、學生動手操作,老師巡視指導,要求學生邊擺邊想:1倍該怎么擺?
3、題目要求我們第二行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請你想一想接下去該怎么擺?(學生動手操作后)誰來說一說第二行圓片擺了()個()。
4、完整地說一說:第一行圓片有3個,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擺了2個3。
5、如果老師要求你們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4倍,又該怎樣擺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擺圓片,并完整地復述:第一行圓片有3個,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擺了()個()。
6、鞏固練習:
(1)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擺()個(),第二行一共有()個圓片。
(學生先獨立擺一擺,再說一說。)
(2)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擺()個(),第二行一共有()個圓片。
(學生獨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說一說。)
(3)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擺了()個()。
(4)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擺了()個()。
三、教學例4、例5
1、教學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誰來說一說:菊花的朵數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樣想的?引導學生完整地說一說: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個2朵,菊花的朵數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學生獨立完成練一練第1、2、3題。
2、教學例4
(1)出示例4。
(2)花帶子的長是灰帶子的幾倍,你是怎樣想的?
(3)談話:如果我們把灰帶子的長看作1份,花帶子的長就是這樣的4份,(老師邊講邊將花帶子與灰帶子進行比較)花帶子的長是灰帶子的4倍。
(4)在花帶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現在花帶子的長有這樣的幾份,那么花帶子的長是灰帶子的幾倍呢?再添上2段呢?
(5)在灰帶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我們把現在灰帶子的'長看作1份,那么花帶子的長就有這樣的幾份?現在花帶子的長是灰帶子的幾倍?你是怎樣想的?
(6)我們把現在灰帶子的長看作是1份,那么花帶子的長就有這樣的幾份?花帶子的長是灰帶子的幾倍?你又是怎樣想的?
四、應用拓展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個數是白皮球的()倍。
2、學生獨立思考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3、談話:老師要求花皮球的個數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辦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給白皮球加上一段)
4、請你也來設計一道類似的題目,同桌一個人出題,另一人根據同桌的意思畫一畫,擺一擺,再說一說。
五、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你學到了什么新的本領?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三年級數學教案13
一、說教材
這節是小學數學第五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節,這部分三步式題是在學生學過乘加、乘減,除加、除減的三步式題以及帶小括號的兩步式題的基礎上教學的。例1著重說明乘除法連在一起的12053要先算,這與已學過的 1834乘除兩步混合式題一樣,仍然是從左到右進行。在第三冊學過了帶有一個小括號的兩步式題。這里在一個算式里出現兩個小括號,要仿照第四冊學過的乘加(減)乘的運算順序,脫括號要同時進行。
二、說教法
通過教師講解和學生練習相結合,重點要放在學生對運算順序的掌握和計算上,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啟發式和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三、說學法
放手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脫式計算三步式題。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回憶學習了哪些混合運算,說出他們的運算順序。
2、課件出示::8+27 93+23 50-30+24
183-4 (440-280)30 12053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訂正12053后,教師向學生說明: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混合運算,看誰能以前學過的知識,學得又對又快。然后,出示課件在12053前面添上74+。并讓學生自己想一想,這道題應該怎樣算。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并提問:這道題里有手括號嗎?這道題里有哪些運算?這道題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
可讓學生適當討論,教師說明并用課件出示運算的步驟,帶領學生一步步進行計算。
師把53改成53問學生該怎樣計算。
2、教學例2。
課件出示560-28070-30,讓學生說出計算順序后,再課件演示為:(560-280)(70-30)讓學生說說在計算時應該注意什么?
師問:這道題應該怎樣算呢?應先算什么?
讓學生自己解答,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訂正。
3、練習:
課件出示:(440-280)(300-260)把例題改為練習題來做。
4、引導學生小結:在沒有括號的式子里應先算什么?如果乘除連在一起應先算什么?在有括號的算式里應先算什么?如果有兩個括號應先算什么?
(四)、鞏固反饋,深化練習
1、我會說!
課件出示:說說下面各每道題的運算順序,再算出來。
65-642 38+5673
2、我會做!
課件出示:
(59+21)(968) (220-100)(152)
3、我能行!
課件出示:
在下面的算式中,適當地加上括號,使等式成立.
(1)126+84=20
(2)126+84=42
(3)126+84=96
4、我會改!
課件出示:判斷.(準備)
(1)48+20xx (2)320-154+40
=48+20xx =320-60+40
=48+1 =320-100
=49 =220
( )( )
(五)、小結、作業
練習二十一的1-5題。
五、說板書設計
通過簡單的板書讓學生能一目了然的看到今節課所學習的內容。學生易于掌握和理解,又對學生知識的系統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年級數學教案14
教學目的:
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學生掌握三位數除以-?位數時商111間有0的筆算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被除數中間不夠商1怎么辦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32:8 45:5 63:7 4296 54:9 25:5
2.列豎式計算,并和同桌說說你是怎么算的:760:4 405^2
3.被除數末尾或中間有。時怎么辦?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學832名學生分4批去參觀天文館,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讀題,做什么方法,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832^4=?自己列豎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說說你是怎么算的,請兩個學生板演
⑶匯報: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夠商1,怎么辦?為什么要寫0,不寫行不行?還有沒有不同的寫法?
⑷打開書31頁,看看書上的兩種寫法,你認為哪種好?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92 525:5
⑴同桌任選一題列豎式計算,再同桌交換檢查,說說算法。
⑵請學生板演
⑶集體訂正
3.判斷對錯33頁,第2題
⑴這些計算對嗎?把不對的改正過來。
⑵集體訂正
4.總結: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三年級數學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整十數乘一位數的方法。
2.通過觀察、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
3.聯系生活,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
二、教學重點
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三、教學難點
發現口算乘法的規律。
四、教學具準備
課件、口算題卡。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口算下面各題(出示口算題卡):
30×450×5300×7200×860×4
32×325×242×223×311×8
2.指名讓學生說說30×4、200×8、42×2的口算方法。
(二)學習新知
1.探究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1)出示例題,要求學生認真看圖。
(2)觀察主題圖,你能發現哪些數學信息?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我發現每筐裝15盒草莓,買了3筐,一共有多少盒?
(3)怎樣列式?15×3
(4)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預設1:
10×3=30
5×3=15
30+15=45
預設2:
小結:兩位數乘一位數時,先用兩位數中十位上的數字與一位數相乘,再用兩位數中個位上的數字與一位數相乘,最后再將兩個積相加。
2.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
(1)分組進行討論150×3的結果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2)小組交流,匯報各種想法:
150×3=100×3=300
50×3=150
300+150=450
(對于學生的方法,盡可能板書在黑板上,方便全體同學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過程。)
(3)學生獨立完成P41/做一做,然后在組內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115=144=156=234=
1105=1404=1506=2304=
(4)觀察:上述算式中,一個因數末尾0的個數與積末尾0的個數有什么關系?
師生共同歸納小結:整十數乘一位數時,先把因數中0前面的數字與一位數相乘,然后在乘積的末尾添上1個0。
(三)鞏固練習
1.比一比,看誰算得快。
(四)課后小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三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的數學教案09-20
數學教案三年級上冊08-26
三年級數學教案07-01
三年級下冊的數學教案01-14
三年級趣味數學教案12-27
三年級下數學教案01-11
三年級下冊的數學教案01-14
三年級數學教案12-27
小學三年級的優秀數學教案03-04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