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數學教案【精】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數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1.進一步理解線性規劃的概念;會解簡單的線性規劃問題;
2.在運用建模和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
教學重點:線性規劃的概念及其解法
教學難點:
代數問題幾何化的過程
教學方法:啟發探究式
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技術
教學過程:1.實際問題引入。
問題一:小王和小李合租了一輛小轎車外出旅游.小王駕車平均速度為每小時70公里,平均耗油量為每小時6公升;小李駕車平均速度為每小時50公里,平均耗油量為每小時4公升.現知道油箱內油量為60公升,兩人駕車時間累計不能超過12小時.問小王和小李分別駕車多少時間時,行駛路程最遠?
2.探究和討論下列問題。
(1)實際問題轉化為一個怎樣的數學問題?
(2)滿足不等式組①的條件的點構成的區域如何表示?
(3)關于x、y的一個表達式z=70x+50y的幾何意義是什么?
(4)z的幾何意義是什么?
(5)z的最大值如何確定?
讓學生達成以下共識:小王駕車時間x和小李駕車時間y受到時間(12小時)和油量(60公升)的限制,即
x+y≤12
6x+4y≤60 ①
x≥0
y≥0
行駛路程可以表示成關于x、y的一個表達式:z=70x+50y 由數形結合可知:經過點B(6,6)的直線所對應的z最大.
則zmax=6×70+6×50=720
結論:小王和小李分別駕車6小時時,行駛路程最遠為720公里.
解題反思:
問題解決過程中體現了那些重要的數學思想?
3.線性規劃的有關概念。
什么是“線性規劃問題”?涉及約束條件、線性約束條件、目標函數、線性目標函數、可行解、可行域和最優解等概念.
4.進一步探究線性規劃問題的解。
問題二:若小王和小李駕車平均速度為每小時60公里和40公里,其它條件不變,問小王和小李分別駕車多少時間時,行駛路程最遠?
要求:請你寫出約束條件、目標函數,作出可行域,求出最優解。
問題三:如果把不等式組①中的兩個“≤”改為“≥”,是否存在最優解?
5.小結。
(1)數學知識;(2)數學思想。
6.作業。
(1)閱讀教材:P.60-63;
(2)課后練習:教材P.65-2,3;
(3)在自己生活中尋找一個簡單的線性規劃問題,寫出約束條件,確定目標函數,作出可行域,并求出最優解。
《一個數列的研究》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數列的有關概念和性質;
2.在對一個數列的探究過程中,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進一步提高問題探究意識、知識應用意識和同伴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問題的提出與解決
教學難點:
如何進行問題的探究
教學方法:
啟發探究式
教學過程:
問題:已知{an}是首項為1,公比為 的無窮等比數列。對于數列{an},提出你的問題,并進行研究,你能得到一些什么樣的結論?
研究方向提示:
1.數列{an}是一個等比數列,可以從等比數列角度來進行研究;
2.研究所給數列的項之間的關系;
3.研究所給數列的子數列;
4.研究所給數列能構造的新數列;
5.數列是一種特殊的函數,可以從函數性質角度來進行研究;
6.研究所給數列與其它知識的聯系(組合數、復數、圖形、實際意義等)。
針對學生的研究情況,對所提問題進行歸類,選擇部分類型問題共同進行研究、分析與解決。
課堂小結:
1.研究一個數列可以從哪些方面提出問題并進行研究?
2.你最喜歡哪位同學的研究?為什么?
課后思考題: 1.將{an}推廣為一般的無窮等比數列:1,q,q2,…,qn-1,… ,上述一些研究結論會有什么變化?
2.若將{an}改為等差數列:1,1+d,2+d,…,1+(n-1)d,… ,是否可以進行類比研究?
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一、對“研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的認識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與接受性學習相對應的學習方式,泛指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研究性學習也可以說是一種學習活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自己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課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是美國數學教育界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主要口號,即認為應當以“問題解決”作為學校數學教育的中心。
問題解決能力是一種重要的數學能力,其核心是“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在數學教學活動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問題解決能力的主要途徑。
二、“問題解決”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與實踐 以研究性學習活動為載體,以培養問題解決能力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模式(以下簡稱為“問題解決”課堂教學模式)試圖通過問題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獨立思考和交流討論的形式,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培養處理信息、獲取新知、應用知識的能力,提高合作意識、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
(一)關于“問題解決”課堂教學模式
通過實施“問題解決”課堂教學模式,希望能夠達到以下的功能目標:學習發現問題的方法,開掘創造性思維潛力,培養主動參與、團結協作精神,增進師生、同伴之間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覺運用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數學思想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
(二)數學學科中的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目標
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目標可以有不同層次的要求:會審題,會建模,會轉化,會歸類,會反思,會編題。
(三)“問題解決”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流程
(四)“問題解決”課堂教學評價標準
1. 教學目標的確定;
2. 教學方法的選擇;
3. 問題的選擇;
4. 師生主體意識的體現;
5.教學策略的運用。
(五)了解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途徑
(六)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對教師的能力要求
高中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了解反函數的概念,弄清原函數與反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的關系.
2.會求一些簡單函數的反函數.
3.在嘗試、探索求反函數的過程中,深化對概念的認識,總結出求反函數的一般步驟,加深對函數與方程、數形結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等數學思想方法的認識.
4.進一步完善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培養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求反函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反函數的概念.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復習提問
①函數的概念
②y=f(x)中各變量的意義
2.同學們在物理課學過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和時間的函數關系,即S=vt和t=(其中速度v是常量),在S=vt 中位移S是時間t的函數;在t=中,時間t是位移S的函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說t=是函數S=vt的反函數.什么是反函數,如何求反函數,就是本節課學習的內容.
3.板書課題
由實際問題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展示了教學目標.這樣既可以撥去"反函數"這一概念的神秘面紗,也可使學生知道學習這一概念的必要性.
二、實例分析,組織探究
1.問題組一:
(用投影給出函數與;與()的圖象)
(1)這兩組函數的圖像有什么關系?這兩組函數有什么關系?(生答:與的圖像關于直線y=x對稱;與()的圖象也關于直線y=x對稱.是求一個數立方的運算,而是求一個數立方根的運算,它們互為逆運算.同樣,與()也互為逆運算.)
(2)由,已知y能否求x?
(3)是否是一個函數?它與有何關系?
(4)與有何聯系?
2.問題組二:
(1)函數y=2x 1(x是自變量)與函數x=2y 1(y是自變量)是否是同一函數?
(2)函數(x是自變量)與函數x=2y 1(y是自變量)是否是同一函數?
(3)函數 ()的定義域與函數()的值域有什么關系?
3.滲透反函數的概念.
(教師點明這樣的函數即互為反函數,然后師生共同探究其特點)
從學生熟知的函數出發,抽象出反函數的概念,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通過這兩組問題,為反函數概念的引出做了鋪墊,利用舊知,引出新識,在"最近發展區"設計問題,使學生對反函數有一個直觀的粗略印象,為進一步抽象反函數的概念奠定基礎.
三、師生互動,歸納定義
1.(根據上述實例,教師與學生共同歸納出反函數的定義)
函數y=f(x)(x∈A) 中,設它的值域為 C.我們根據這個函數中x,y的關系,用 y 把 x 表示出來,得到 x = j (y) .如果對于y在C中的任何一個值,通過x = j (y),x在A中都有的值和它對應,那么, x = j (y)就表示y是自變量,x是自變量 y 的函數.這樣的函數 x = j (y)(y ∈C)叫做函數y=f(x)(x∈A)的反函數.記作: .考慮到"用 x表示自變量, y表示函數"的習慣,將中的x與y對調寫成.
2.引導分析:
1)反函數也是函數;
2)對應法則為互逆運算;
3)定義中的"如果"意味著對于一個任意的函數y=f(x)來說不一定有反函數;
4)函數y=f(x)的定義域、值域分別是函數x=f(y)的值域、定義域;
5)函數y=f(x)與x=f(y)互為反函數;
6)要理解好符號f;
7)交換變量x、y的原因.
3.兩次轉換x、y的對應關系
(原函數中的自變量x與反函數中的函數值y 是等價的,原函數中的函數值y與反函數中的自變量x是等價的)
4.函數與其反函數的關系
函數y=f(x)
函數
定義域
A
C
值 域
C
A
四、應用解題,總結步驟
1.(投影例題)
【例1】求下列函數的反函數
(1)y=3x-1 (2)y=x 1
【例2】求函數的反函數.
(教師板書例題過程后,由學生總結求反函數步驟.)
2.總結求函數反函數的步驟:
1° 由y=f(x)反解出x=f(y).
2° 把x=f(y)中 x與y互換得.
3° 寫出反函數的定義域.
(簡記為:反解、互換、寫出反函數的定義域)【例3】(1)有沒有反函數?
(2)的反函數是________.
(3)(x<0)的反函數是__________.
在上述探究的基礎上,揭示反函數的定義,學生有針對性地體會定義的特點,進而對定義有更深刻的認識,與自己的預設產生矛盾沖突,體會反函數.在剖析定義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函數與方程、一般到特殊的數學思想,并對數學的符號語言有更好的把握.
通過動畫演示,表格對照,使學生對反函數定義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消化理解.
通過對具體例題的講解分析,在解題的步驟上和方法上為學生起示范作用,并及時歸納總結,培養學生分析、思考的習慣,以及歸納總結的能力.
題目的設計遵循了從了解到理解,從掌握到應用的不同層次要求,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并體現了對定義的反思理解.學生思考練習,師生共同分析糾正.
五、鞏固強化,評價反饋
1.已知函數 y=f(x)存在反函數,求它的反函數 y =f( x)
(1)y=-2x 3(xR) (2)y=-(xR,且x)
( 3 ) y=(xR,且x)
2.已知函數f(x)=(xR,且x)存在反函數,求f(7)的值.
五、反思小結,再度設疑
本節課主要研究了反函數的定義,以及反函數的求解步驟.互為反函數的兩個函數的圖象到底有什么特點呢?為什么具有這樣的特點呢?我們將在下節研究.
(讓學生談一下本節課的學習體會,教師適時點撥)
進一步強化反函數的概念,并能正確求出反函數.反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評價學生對學習目標的落實程度.具體實踐中可采取同學板演、分組競賽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又帶著新的問題走出課堂.
六、作業
習題2.4第1題,第2題
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
教學設計說明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一個概念的形成是螺旋式上升的,一般要經過具體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過程.本節教案通過一個物理學中的具體實例引入反函數,進而又通過若干函數的圖象進一步加以誘導剖析,最終形成概念.
反函數的概念是教學中的難點,原因是其本身較為抽象,經過兩次代換,又采用了抽象的符號.由于沒有一一映射,逆映射等概念的支撐,使學生難以從本質上去把握反函數的概念.為此,我們大膽地使用教材,把互為反函數的兩個函數的圖象關系預先揭示,進而探究原因,尋找規律,程序是從問題出發,研究性質,進而得出概念,這正是數學研究的順序,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有助于概念的建立與形成.另外,對概念的剖析以及習題的配備也很精當,通過不同層次的問題,滿足學生多層次需要,起到評價反饋的作用.通過對函數與方程的分析,互逆探索,動畫演示,表格對照、學生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探求欲,在探究與剖析的過程中,完善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使學生自然成為學習的主人。
高中數學教案3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論,稱為集合論,是近、現代數學的一個重要的基礎,一方面,許多重要的數學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論的基礎上。另一方面,集合論及其所反映的數學思想,在越來越廣泛的領域種得到應用。
二.目標分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集合的含義與表示方法.
難點:表示法的恰當選擇.
教學目標
l.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例,了解集合的含義,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于關系;
(2)知道常用數集及其專用記號;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
(4)會用集合語言表示有關數學對象;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經歷從集合實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過程,感知集合的含義.
(2)讓學生歸納整理本節所學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到學習集合的必要性,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自主學習.思考.交流.討論和概括,從而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2.教學手段:在教學中使用投影儀來輔助教學.
四.過程分析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1.教師首先提出問題:(1)介紹自己的家庭、原來就讀的學校、現在的班級。
(2)問題:像“家庭”、“學校”、“班級”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導學生互相交流.與此同時,教師對學生的活動給予評價.
2.活動:(1)列舉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實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這節要學的內容。
設計意圖:既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為新知作好鋪墊
(二)研探新知,建構概念
1.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投影出下面7個實例:
(1)1—20以內的所有質數;(2)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3)所有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xx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橋;
(6)到一個角的兩邊距離相等的所有的點;
(7)國興中學20xx年9月入學的高一學生的全體.
2.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這7個實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個小組選出——位同學發表本組的討論結果,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概括出7個實例的特征,并給出集合的含義.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對象的全體稱為集合(簡稱為集).集合中的每個對象叫作這個集合的元素.
4.教師指出:集合常用大寫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寫字母a,b,c,d?表示.
設計意圖:通過實例讓學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樂于求索的精神
(三)質疑答辯,發展思維
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點?并注意個別輔導,解答學生疑難.使學生明確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確定性.互異性和無序性.只要構成兩個集合的元素是一樣的,我們就稱這兩個集合相等.
2.教師組織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判斷以下元素的全體是否組成集合,并說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數;(2)我國的小河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建解.
3.讓學生自己舉出一些能夠構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構成集合的例子,并說明理由.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給予及時的評價.
4.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b是(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體學生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學,
高一(4)班的一位同學,那么a,b與集合A分別有什么關系?由此引導學生得出元素與集合的關系有兩種:屬于和不屬于.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屬于集合A,記作a?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不屬于集合A,記作a?A.
(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組成的集合,則中國.日本與集合A的關系分別是什么?請用數學符號分別表示.
(3)讓學生完成教材第6頁練習第1題.
5.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數集擴充過程,然后閱讀教材中的相交內容,寫出常用數集的記號.并讓學生完成習題1.1A組第1題.
6.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并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要表示一個集合共有幾種方式?
(2)試比較自然語言.列舉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時,各自的特點?適用的對象是什么?
(3)如何根據問題選擇適當的集合表示法?
使學生弄清楚三種表示方式的優缺點和體會它們存在的必要性和適用對象。
設計意圖:明確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使學生弄清楚三種表示方式的優缺點,從而突破難點。
(四)鞏固深化,反饋矯正
教師投影學習:
(1)用自然語言描述集合{1,3,5,7,9}; (2)用例舉法表示集合A?{x?N|1?x?8}
(3)試選擇適當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第6頁練習第2題.
設計意圖:使學生及時鞏固所學新知,體會三種表示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和適用對象
(五)歸納小結,布置作業
小結:在師生互動中,讓學生了解或體會下例問題:
1.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內容? 2.你認為學習集合有什么意義?
3.選擇集合的表示法時應注意些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對概念的發生與發展過程有清晰的認識,回顧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及集合的三種表示方式。
作業:1.課后書面作業:第13頁習題1.1A組第4題.
2.元素與集合的關系有多少種?如何表示?類似地集合與集合間的關系又有多少種
呢?如何表示?請同學們通過預習教材.
五.板書分析
高中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了解復數的幾何意義,會用復平面內的點和向量來表示復數;了解復數代數形式的加、減運算的幾何意義.
2.通過建立復平面上的點與復數的一一對應關系,自主探索復數加減法的幾何意義.
教學重點:
復數的幾何意義,復數加減法的幾何意義.
教學難點:
復數加減法的幾何意義.
教學過程:
一 、問題情境
我們知道,實數與數軸上的點是一一對應的,實數可以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那么,復數是否也能用點來表示呢?
二、學生活動
問題1 任何一個復數a+bi都可以由一個有序實數對(a,b)惟一確定,而有序實數對(a,b)與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點是一一對應的,那么我們怎樣用平面上的點來表示復數呢?
問題2 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點A與以原點O為起點,A為終點的向量是一一對應的,那么復數能用平面向量表示嗎?
問題3 任何一個實數都有絕對值,它表示數軸上與這個實數對應的點到原點的距離.任何一個向量都有模,它表示向量的長度,那么相應的,我們可以給出復數的模(絕對值)的概念嗎?它又有什么幾何意義呢?
問題4 復數可以用復平面的向量來表示,那么,復數的加減法有什么幾何意義呢?它能像向量加減法一樣,用作圖的方法得到嗎?兩個復數差的模有什么幾何意義?
三、建構數學
1.復數的幾何意義: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以復數a+bi的實部a為橫坐標,虛部b為縱坐標就確定了點Z(a,b),我們可以用點Z(a,b)來表示復數a+bi,這就是復數的幾何意義.
2.復平面:建立了直角坐標系來表示復數的平面.其中x軸為實軸,y軸為虛軸.實軸上的點都表示實數,除原點外,虛軸上的點都表示純虛數.
3.因為復平面上的點Z(a,b)與以原點O為起點、Z為終點的向量一一對應,所以我們也可以用向量來表示復數z=a+bi,這也是復數的幾何意義.
6.復數加減法的幾何意義可由向量加減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得到,兩個復數差的模就是復平面內與這兩個復數對應的兩點間的距離.同時,復數加減法的法則與平面向量加減法的坐標形式也是完全一致的.
四、數學應用
例1 在復平面內,分別用點和向量表示下列復數4,2+i,-i,-1+3i,3-2i.
練習 課本P123練習第3,4題(口答).
思考
1.復平面內,表示一對共軛虛數的兩個點具有怎樣的位置關系?
2.如果復平面內表示兩個虛數的點關于原點對稱,那么它們的實部和虛部分別滿足什么關系?
3.“a=0”是“復數a+bi(a,b∈R)是純虛數”的__________條件.
4.“a=0”是“復數a+bi(a,b∈R)所對應的點在虛軸上”的_____條件.
例2 已知復數z=(m2+m-6)+(m2+m-2)i在復平面內所對應的點位于第二象限,求實數m允許的取值范圍.
例3 已知復數z1=3+4i,z2=-1+5i,試比較它們模的大小.
思考 任意兩個復數都可以比較大小嗎?
例4 設z∈C,滿足下列條件的點Z的集合是什么圖形?
(1)│z│=2;(2)2<│z│<3.
變式:課本P124習題3.3第6題.
五、要點歸納與方法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以下內容:
1.復數的幾何意義.
2.復數加減法的幾何意義.
3.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高中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曲線在某一點處的切線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曲線在一點處的切線的斜率的定義以及切線方程的求法;
3、理解切線概念實際背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學生轉化
問題的能力及數形結合思想。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曲線在一點處的切線的斜率的定義以及切線方程的求法。
教學難點:
用“無限逼近”、“局部以直代曲”的思想理解某一點處切線的斜率。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1、問題情境。
如何精確地刻畫曲線上某一點處的變化趨勢呢?
如果將點P附近的曲線放大,那么就會發現,曲線在點P附近看上去有點像是直線。
如果將點P附近的曲線再放大,那么就會發現,曲線在點P附近看上去幾乎成了直線。事實上,如果繼續放大,那么曲線在點P附近將逼近一條確定的直線,該直線是經過點P的所有直線中最逼近曲線的一條直線。
因此,在點P附近我們可以用這條直線來代替曲線,也就是說,點P附近,曲線可以看出直線(即在很小的范圍內以直代曲)。
2、探究活動。
如圖所示,直線l1,l2為經過曲線上一點P的兩條直線,
(1)試判斷哪一條直線在點P附近更加逼近曲線;
(2)在點P附近能作出一條比l1,l2更加逼近曲線的直線l3嗎?
(3)在點P附近能作出一條比l1,l2,l3更加逼近曲線的直線嗎?
二、建構數學
切線定義: 如圖,設Q為曲線C上不同于P的一點,直線PQ稱為曲線的割線。 隨著點Q沿曲線C向點P運動,割線PQ在點P附近逼近曲線C,當點Q無限逼近點P時,直線PQ最終就成為經過點P處最逼近曲線的直線l,這條直線l也稱為曲線在點P處的切線。這種方法叫割線逼近切線。
思考:如上圖,P為已知曲線C上的一點,如何求出點P處的切線方程?
三、數學運用
例1 試求在點(2,4)處的切線斜率。
解法一 分析:設P(2,4),Q(xQ,f(xQ)),
則割線PQ的斜率為:
當Q沿曲線逼近點P時,割線PQ逼近點P處的切線,從而割線斜率逼近切線斜率;
當Q點橫坐標無限趨近于P點橫坐標時,即xQ無限趨近于2時,kPQ無限趨近于常數4。
從而曲線f(x)=x2在點(2,4)處的切線斜率為4。
解法二 設P(2,4),Q(xQ,xQ2),則割線PQ的斜率為:
當?x無限趨近于0時,kPQ無限趨近于常數4,從而曲線f(x)=x2,在點(2,4)處的切線斜率為4。
練習 試求在x=1處的切線斜率。
解:設P(1,2),Q(1+Δx,(1+Δx)2+1),則割線PQ的斜率為:
當?x無限趨近于0時,kPQ無限趨近于常數2,從而曲線f(x)=x2+1在x=1處的切線斜率為2。
小結 求曲線上一點處的切線斜率的一般步驟:
(1)找到定點P的坐標,設出動點Q的坐標;
(2)求出割線PQ的斜率;
(3)當時,割線逼近切線,那么割線斜率逼近切線斜率。
思考 如上圖,P為已知曲線C上的一點,如何求出點P處的切線方程?
解 設
所以,當無限趨近于0時,無限趨近于點處的切線的斜率。
變式訓練
1。已知,求曲線在處的切線斜率和切線方程;
2。已知,求曲線在處的切線斜率和切線方程;
3。已知,求曲線在處的切線斜率和切線方程。
課堂練習
已知,求曲線在處的切線斜率和切線方程。
四、回顧小結
1、曲線上一點P處的切線是過點P的所有直線中最接近P點附近曲線的直線,則P點處的變化趨勢可以由該點處的切線反映(局部以直代曲)。
2、根據定義,利用割線逼近切線的方法, 可以求出曲線在一點處的切線斜率和方程。
五、課外作業
高中數學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含有“或”、“且”、“非”復合命題的概念及其構成形式;
(2)理解邏輯聯結詞“或”“且”“非”的含義;
(3)能用邏輯聯結詞和簡單命題構成不同形式的復合命題;
(4)能識別復合命題中所用的邏輯聯結詞及其聯結的簡單命題;
(5)會用真值表判斷相應的復合命題的真假;
(6)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簡單推理的技能.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判斷復合命題真假的方法;難點是對“或”的含義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在當今社會中,人們從事任何工作、學習,都離不開邏輯.具有一定邏輯知識是構成一個公民的文化素質的重要方面.數學的特點是邏輯性強,特別是進入高中以后,所學的教學比初中更強調邏輯性.如果不學習一定的邏輯知識,將會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經常犯邏輯性的錯誤.其實,同學們在初中已經開始接觸一些簡易邏輯的知識.
初一平面幾何中曾學過命題,請同學們舉一個命題的例子.(板書:命題.)
(從初中接觸過的“命題”入手,提出問題,進而學習邏輯的有關知識.)
學生舉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 ……(1)
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2)
教師提問:“……相等的角是對頂角”是不是命題?……(3)
(同學議論結果,答案是肯定的)
教師提問:什么是命題?
(學生進行回憶、思考.)
概念總結:對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斷的語句叫做命題.
(教師肯定了同學的回答,并作板書.)
由于判斷有正確與錯誤之分,所以命題有真假之分,命題(1)、(2)是真命題,而(3)是假命題.
(教師利用投影片,和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例1 判斷以下各語句是不是命題,若是,判斷其真假:
命題一定要對一件事情作出判斷,(3)、(4)沒有對一件事情作出判斷,所以它們不是命題.
初中所學的命題概念涉及邏輯知識,我們今天開始要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介紹簡易邏輯的知識.
2.講授新課
大家看課本(人教版,試驗修訂本,第一冊(上))從第25頁至26頁例1前,并歸納一下這段內容主要講了哪些問題?
(片刻后請同學舉手回答,一共講了四個問題.師生一道歸納如下.)
(1)什么叫做命題?
可以判斷真假的語句叫做命題.
判斷一個語句是不是命題,關鍵看這語句有沒有對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斷,疑問句、祈使句都不是命題.有些語句中含有變量,如 中含有變量 ,在不給定變量的值之前,我們無法確定這語句的真假(這種含有變量的語句叫做“開語句”).
(2)介紹邏輯聯結詞“或”、“且”、“非”.
“或”、“且”、“非”這些詞叫做邏輯聯結詞.邏輯聯結詞除這三種形式外,還有“若…則…”和“當且僅當”兩種形式.
對“或”的理解,可聯想到集合中“并集”的概念. 中的“或”,它是指“ ”、“ ”中至少一個是成立的,即 且 ;也可以 且 ;也可以 且 .這與生活中“或”的含義不同,例如“你去或我去”,理解上是排斥你我都去這種可能.
對“且”的理解,可聯想到集合中“交集”的概念. 中的.“且”,是指“ ”、“ 這兩個條件都要滿足的意思.
對“非”的理解,可聯想到集合中的“補集”概念,若命題 對應于集合 ,則命題非 就對應著集合 在全集 中的補集 .
命題可分為簡單命題和復合命題.
不含邏輯聯結詞的命題叫做簡單命題.簡單命題是不含其他命題作為其組成部分(在結構上不能再分解成其他命題)的命題.
由簡單命題和邏輯聯結詞構成的命題叫做復合命題,如“6是自然數且是偶數”就是由簡單命題“6是自然數”和“6是偶數”由邏輯聯結詞“且”構成的復合命題.
(4)命題的表示:用 , , , ,……來表示.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作補充和強調,特別是對復合命題的概念作出分析和展開.)
我們接觸的復合命題一般有“ 或 ”、“ 且 ”、“非 ”、“若 則 ”等形式.
給出一個含有“或”、“且”、“非”的復合命題,應能說出構成它的簡單命題和弄清它所用的邏輯聯結詞;應能根據所給出的兩個簡單命題,寫出含有邏輯聯結詞“或”、“且”、“非”的復合命題.
對于給出“若 則 ”形式的復合命題,應能找到條件 和結論 .
在判斷一個命題是簡單命題還是復合命題時,不能只從字面上來看有沒有“或”、“且”、“非”.例如命題“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高、底邊上的中線互相重合”,此命題字面上無“且”;命題“5的倍數的末位數字不是0就是5”的字面上無“或”,但它們都是復合命題.
3.鞏固新課
例2 判斷下列命題,哪些是簡單命題,哪些是復合命題.如果是復合命題,指出它的構成形式以及構成它的簡單命題.
(1) ;
(2)0.5非整數;
(3)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4)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平分;
(5)平行線不相交;
(6)若 ,則 .
(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辨析.教材中對“若…則…”不作要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作些補充.)
例3 寫出下表中各給定語的否定語(用課件打出來).
若給定語為
等于
大于
是
都是
至多有一個
至少有一個
至多有個
其否定語分別為
分析:“等于”的否定語是“不等于”;
“大于”的否定語是“小于或者等于”;
“是”的否定語是“不是”;
“都是”的否定語是“不都是”;
“至多有一個”的否定語是“至少有兩個”;
“至少有一個”的否定語是“一個都沒有”;
“至多有 個”的否定語是“至少有 個”.
(如果時間寬裕,可讓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
置疑:“或”、“且”的否定是什么?(視學生的情況、課堂時間作適當的辨析與展開.)
4.課堂練習:第26頁練習1
5.課外作業:第29頁習題1.6
高中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正確理解組合的意義,正確區分排列、組合問題;
(2)使學生掌握組合數的計算公式;
(3)通過學習組合知識,讓學生掌握類比的學習方法,并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組合的定義、組合數及組合數的公式;
難點是解組合的應用題.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提出下列思考問題,打出字幕.
[字幕]一條鐵路線上有6個火車站,(1)需準備多少種不同的普通客車票?(2)有多少種不同票價的普通客車票?上面問題中,哪一問是排列問題?哪一問是組合問題?
(學生活動)討論并回答.
答案提示:(1)排列;(2)組合.
[評述]問題(1)是從6個火車站中任選兩個,并按一定的順序排列,要求出排法的種數,屬于排列問題;(2)是從6個火車站中任選兩個并成一組,兩站無順序關系,要求出不同的組數,屬于組合問題.這節課著重研究組合問題.
設計意圖:組合與排列所研究的問題幾乎是平行的上面設計的問題目的是從排列知識中發現并提出新的問題.
(二)新課講授
[提出問題 創設情境]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
[字幕]1.排列的定義是什么?
2.舉例說明一個組合是什么?
3.一個組合與一個排列有何區別?
(學生活動)閱讀回答.
(教師活動)對照課文,逐一評析.
設計意圖: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其將所學的知識遷移過渡,并盡快適應新的環境.
【歸納概括 建立新知】
(教師活動)承接上述問題的回答,展示下面知識.
[字幕]模型:從 個不同元素中取出 個元素并成一組,叫做從 個不同元素中取出 個元素的一個組合.如前面思考題:6個火車站中甲站→乙站和乙站→甲站是票價相同的車票,是從6個元素中取出2個元素的一個組合.
組合數:從 個不同元素中取出 個元素的所有組合的個數,稱之,用符號 表示,如從6個元素中取出2個元素的組合數為 .
[評述]區分一個排列與一個組合的關鍵是:該問題是否與順序有關,當取出元素后,若改變一下順序,就得到一種新的取法,則是排列問題;若改變順序,仍得原來的取法,就是組合問題.
(學生活動)傾聽、思索、記錄.
(教師活動)提出思考問題.
[投影] 與 的關系如何?
(師生活動)共同探討.求從 個不同元素中取出 個元素的排列數 ,可分為以下兩步:
第1步,先求出從這 個不同元素中取出 個元素的組合數為 ;
第2步,求每一個組合中 個元素的全排列數為 .根據分步計數原理,得到
[字幕]公式1:
公式2:
(學生活動)驗算 ,即一條鐵路上6個火車站有15種不同的票價的普通客車票.
設計意圖:本著以認識概念為起點,以問題為主線,以培養能力為核心的宗旨,逐步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思維層層被激活、逐漸深入到問題當中去.
【例題示范 探求方法】
(教師活動)打出字幕,給出示范,指導訓練.
[字幕]例1 列舉從4個元素 中任取2個元素的所有組合.
例2 計算:(1) ;(2) .
(學生活動)板演、示范.
(教師活動)講評并指出用兩種方法計算例2的第2小題.
[字幕]例3 已知 ,求 的所有值.
(學生活動)思考分析.
解 首先,根據組合的定義,有
①
其次,由原不等式轉化為
即
解得 ②
綜合①、②,得 ,即
[點評]這是組合數公式的應用,關鍵是公式的選擇.
設計意圖:例題教學循序漸進,讓學生鞏固知識,強化公式的應用,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反饋練習 學會應用】
(教師活動)給出練習,學生解答,教師點評.
[課堂練習]課本P99練習第2,5,6題.
[補充練習]
[字幕]1.計算:
2.已知 ,求 .
(學生活動)板演、解答.
設計意圖:課堂教學體現以學生為本,讓全體學生參與訓練,深刻揭示排列數公式的結構、特征及應用.
(三)小結
(師生活動)共同小結.
本節主要內容有
1.組合概念.
2.組合數計算的兩個公式.
(四)布置作業
1.課本作業:習題10 3第1(1)、(4),3題.
2.思考題:某學習小組有8個同學,從男生中選2人,女生中選1人參加數學、物理、化學三種學科競賽,要求每科均有1人參加,共有180種不同的選法,那么該小組中,男、女同學各有多少人?
3.研究性題:
在 的 邊上除頂點 外有 5個點,在 邊上有 4個點,由這些點(包括 )能組成多少個四邊形?能組成多少個三角形?
(五)課后點評
在學習了排列知識的基礎上,本節課引進了組合概念,并推導出組合數公式,同時調控進行訓練,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中數學教案8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正確理解隨機抽樣的概念,掌握抽簽法、隨機數表法的一般步驟;
2、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現實生活或其他學科中提出具有一定價值的統計問題;
(2)在解決統計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從總體中抽取樣本。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現實生活和其他學科中統計問題的提出,體會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及各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認識數學的重要性。
4、重點與難點:正確理解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掌握抽簽法及隨機數法的步驟,并能靈活應用相關知識從總體中抽取樣本。
教學方法:
講練結合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假設你作為一名食品衛生工作人員,要對某食品店內的一批小包裝餅干進行衛生達標檢驗,你準備怎樣做?顯然,你只能從中抽取一定數量的餅干作為檢驗的樣本。(為什么?)那么,應當怎樣獲取樣本呢?
二、探究新知
1、統計的有關概念:總體:在統計學中,所有考察對象的全體叫做總體、個體:每一個考察的對象叫做個體、樣本:從總體中抽取的一部分個體叫做總體的一個樣本、樣本容量:樣本中個體的數目叫做樣本的容量、統計的基本思想:用樣本去估計總體、
2、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一般地,設一個總體含有N個個體,從中逐個不放回地抽取n個個體作為樣本(n≤N),如果每次抽取時總體內的各個個體被抽到的機會都相等,就把這種抽樣方法叫做簡單隨機抽樣,這樣抽取的樣本,叫做簡單隨機樣本。
下列抽樣的方式是否屬于簡單隨機抽樣?為什么?
(1)從無限多個個體中抽取50個個體作為樣本。
(2)箱子里共有100個零件,從中選出10個零件進行質量檢驗,在抽樣操作中,從中任意取出一個零件進行質量檢驗后,再把它放回箱子。
(3)從8臺電腦中,不放回地隨機抽取2臺進行質量檢查(假設8臺電腦已編好號,對編號隨機抽取)
3、常用的簡單隨機抽樣方法有:
(1)抽簽法的定義。一般地,抽簽法就是把總體中的N個個體編號,把號碼寫在號簽上,將號簽放在一個容器中,攪拌均勻后,每次從中抽取一個號簽,連續抽取n次,就得到一個容量為n的樣本。
思考?你認為抽簽法有什么優點和缺點:當總體中的個體數很多時,用抽簽法方便嗎?例1、若已知高一(6)班總共有57人,現要抽取8位同學出來做游戲,請設計一個抽取的方法,要使得每位同學被抽到的機會相等。
分析:可以把57位同學的學號分別寫在大小,質地都相同的紙片上,折疊或揉成小球,把紙片集中在一起并充分攪拌后,在從中個抽出8張紙片,再選出紙片上的學號對應的同學即可、基本步驟:第一步:將總體的所有N個個體從1至N編號;第二步:準備N個號簽分別標上這些編號,將號簽放在容器中攪拌均勻后每次抽取一個號簽,不放回地連續取n次;第三步:將取出的n個號簽上的號碼所對應的n個個體作為樣本。
(2)隨機數法的定義:利用隨機數表、隨機數骰子或計算機產生的隨機數進行抽樣,叫隨機數表法,這里僅介紹隨機數表法。怎樣利用隨機數表產生樣本呢?下面通過例子來說明,假設我們要考察某公司生產的500克袋裝牛奶的質量是否達標,現從800袋牛奶中抽取60袋進行檢驗,利用隨機數表抽取樣本時,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驟進行。第一步,先將800袋牛奶編號,可以編為000,001,799。
第二步,在隨機數表中任選一個數,例如選出第8行第7列的數7(為了便于說明,下面摘取了附表1的第6行至第10行)。 16 22 77 94 39 49 54 43 54 82 17 37 93 23 78 84 42 17 53 31 57 24 55 06 88 77 04 74 47 67 63 01 63 78 59 16 95 55 67 19 98 10 50 71 75 33 21 12 34 29 78 64 56 07 82 52 42 07 44 38 57 60 86 32 44 09 47 27 96 54 49 17 46 09 62 87 35 20 96 43 84 26 34 91 64 21 76 33 50 25 83 92 12 06 76 12 86 73 58 07 44 39 52 38 79 15 51 00 13 42 99 66 02 79 54 90 52 84 77 27 08 02 73 43 28第三步,從選定的數7開始向右讀(讀數的方向也可以是向左、向上、向下等),得到一個三位數785,由于785<799,說明號碼785在總體內,將它取出;
繼續向右讀,得到916,由于916>799,將它去掉,按照這種方法繼續向右讀,又取出567,199,507,依次下去,直到樣本的60個號碼全部取出,這樣我們就得到一個容量為60的樣本。
三、課堂練習
四、課堂小結
1、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一般地,設一個總體的個體數為N,如果通過逐個抽取的方法從中抽取一個樣本,且每次抽取時各個個體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就稱這樣的抽樣為簡單隨機抽樣。
2、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抽簽法隨機數表法
五、課后作業
P57練習1、2
六、板書設計
1、統計的有關概念
2、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
3、常用的簡單隨機抽樣方法有:(1)抽簽法(2)隨機數表法
4、課堂練習
高中數學教案9
教學準備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函數是描述客觀世界變化規律的重要數學模型.高中階段不僅把函數看成變量之間的依
賴關系,同時還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刻畫函數,高中階段更注重函數模型化的思想與意識.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例,進一步體會函數是描述變量之間的依賴關系的重要數學模型,在此基礎上學習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來刻畫函數,體會對應關系在刻畫函數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構成函數的要素;
(3)會求一些簡單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
(4)能夠正確使用“區間”的符號表示函數的定義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函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函數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來刻畫函數;
難點:符號“y=f(x)”的含義,函數定義域和值域的區間表示;
教學用具
多媒體
4.標簽
函數及其表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1、復習初中所學函數的概念,強調函數的模型化思想;
2、閱讀課本引例,體會函數是描述客觀事物變化規律的數學模型的思想:
(1)炮彈的射高與時間的變化關系問題;
(2)南極臭氧空洞面積與時間的變化關系問題;
(3)“八五”計劃以來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與時間的變化關系問題.
3、分析、歸納以上三個實例,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4、引導學生應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描述各個實例中兩個變量間的依賴關系;
5、根據初中所學函數的概念,判斷各個實例中的兩個變量間的關系是否是函數關系.
(二)研探新知
1、函數的有關概念
(1)函數的概念:
設A、B是非空的數集,如果按照某個確定的對應關系f,使對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個數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確定的數f(x)和它對應,那么就稱f:A→B為從集合A到集合B的一個函數(function).
記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A叫做函數的定義域(domain);與x的值相對應的y值叫做函數值,函數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數的值域(range).
注意:
①“y=f(x)”是函數符號,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數符號“y=f(x)”中的f(x)表示與x對應的函數值,一個數,而不是f乘x.
(2)構成函數的三要素是什么?
定義域、對應關系和值域
(3)區間的概念
①區間的分類:開區間、閉區間、半開半閉區間;
②無窮區間;
③區間的數軸表示.
(4)初中學過哪些函數?它們的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分別是什么?
通過三個已知的函數:y=ax+b(a≠0)
y=ax2+bx+c(a≠0)
y=(k≠0)比較描述性定義和集合,與對應語言刻畫的定義,談談體會.
師:歸納總結
(三)質疑答辯,排難解惑,發展思維。
1、如何求函數的定義域
例1:已知函數f(x)=+
(1)求函數的定義域;
(2)求f(-3),f()的值;
(3)當a>0時,求f(a),f(a-1)的值.
分析:函數的定義域通常由問題的實際背景確定,如前所述的三個實例.如果只給出解析式y=f(x),而沒有指明它的定義域,那么函數的定義域就是指能使這個式子有意義的實數的集合,函數的定義域、值域要寫成集合或區間的形式.
例2、設一個矩形周長為80,其中一邊長為x,求它的面積關于x的函數的解析式,并寫出定義域.
分析:由題意知,另一邊長為x,且邊長x為正數,所以0<x<40.
所以s==(40-x)x(0<x<40)
引導學生小結幾類函數的定義域:
(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數的定義域是實數集R.
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數的定義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實數的集合.
(3)如果f(x)是二次根式,那么函數的定義域是使根號內的式子大于或等于零的實數的集合.
(4)如果f(x)是由幾個部分的數學式子構成的,那么函數定義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義的實數集合.(即求各集合的交集)
(5)滿足實際問題有意義.
鞏固練習:課本P19第1
2、如何判斷兩個函數是否為同一函數
例3、下列函數中哪個與函數y=x相等?
分析:
1構成函數三個要素是定義域、對應關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義域和對應關系決定的,所以,如果兩個函數的定義域和對應關系完全一致,即稱這兩個函數相等(或為同一函數)
2兩個函數相等當且僅當它們的定義域和對應關系完全一致,而與表示自變量和函數值的字母無關。
解:
課本P18例2
(四)歸納小結
①從具體實例引入了函數的概念,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描述了函數的定義及其相關概念;②初步介紹了求函數定義域和判斷同一函數的基本方法,同時引出了區間的概念.
(五)設置問題,留下懸念
1、課本P24習題1.2(A組)第1—7題(B組)第1題
2、舉出生活中函數的例子(三個以上),并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來描述函數,同時說出函數的定義域、值域和對應關系.
課堂小結
高中數學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負角、零角)與區間角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
會建立直角坐標系討論任意角,能判斷象限角,會書寫終邊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區間角的集合的書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
2、培養學生應用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區間角的集合的書寫。
教學難點:
終邊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區間角的集合的書寫。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回顧角的定義
①角的第一種定義是有公共端點的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種定義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內一條射線繞著端點從一個位置旋轉到另一個位置所形成的圖形。
(二)教學新課
1、角的有關概念:
①角的定義:
角可以看成平面內一條射線繞著端點從一個位置旋轉到另一個位置所形成的圖形。
②角的名稱:
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況下,“角α ”或“∠α ”可以簡化成“α ”;
⑵零角的終邊與始邊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經過推廣后,已包括正角、負角和零角。
⑤練習:請說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義:若將角頂點與原點重合,角的始邊與x軸的非負半軸重合,那么角的終邊(端點除外)在第幾象限,我們就說這個角是第幾象限角。
例1、如圖⑴⑵中的角分別屬于第幾象限角?
高中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中優化問題的學習,體會導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促進
學生全面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
2。通過實際問題的研究,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數學建模能力的提高。
教學重點:
如何建立實際問題的目標函數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問題1把長為60cm的鐵絲圍成矩形,長寬各為多少時面積最大?
問題2把長為100cm的鐵絲分成兩段,各圍成正方形,怎樣分法,能使兩個正方形面積之各最小?
問題3做一個容積為256L的方底無蓋水箱,它的高為多少時材料最省?
二、新課引入
導數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利用導數求最值的方法,可以求出實際生活中的某些最值問題。
1。幾何方面的應用(面積和體積等的最值)。
2。物理方面的應用(功和功率等最值)。
3。經濟學方面的應用(利潤方面最值)。
三、知識建構
例1在邊長為60cm的正方形鐵片的四角切去相等的正方形,再把它的邊沿虛線折起(如圖),做成一個無蓋的方底箱子,箱底的邊長是多少時,箱底的容積最大?最大容積是多少?
說明1解應用題一般有四個要點步驟:設——列——解——答。
說明2用導數法求函數的最值,與求函數極值方法類似,加一步與幾個極
值及端點值比較即可。
例2圓柱形金屬飲料罐的容積一定時,它的高與底與半徑應怎樣選取,才
能使所用的材料最省?
變式當圓柱形金屬飲料罐的表面積為定值S時,它的高與底面半徑應怎樣選取,才能使所用材料最省?
說明1這種在定義域內僅有一個極值的函數稱單峰函數。
說明2用導數法求單峰函數最值,可以對一般的求法加以簡化,其步驟為:
S1列:列出函數關系式。
S2求:求函數的導數。
S3述:說明函數在定義域內僅有一個極大(小)值,從而斷定為函數的最大(小)值,必要時作答。
例3在如圖所示的電路中,已知電源的內阻為,電動勢為。外電阻為
多大時,才能使電功率最大?最大電功率是多少?
說明求最值要注意驗證等號成立的條件,也就是說取得這樣的值時對應的自變量必須有解。
例4強度分別為a,b的兩個光源A,B,它們間的距離為d,試問:在連接這兩個光源的線段AB上,何處照度最小?試就a=8,b=1,d=3時回答上述問題(照度與光的強度成正比,與光源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例5在經濟學中,生產單位產品的成本稱為成本函數,記為;出售單位產品的收益稱為收益函數,記為;稱為利潤函數,記為。
(1)設,生產多少單位產品時,邊際成本最低?
(2)設,產品的單價,怎樣的定價可使利潤最大?
四、課堂練習
1。將正數a分成兩部分,使其立方和為最小,這兩部分應分成____和___。
2。在半徑為R的圓內,作內接等腰三角形,當底邊上高為 時,它的面積最大。
3。有一邊長分別為8與5的長方形,在各角剪去相同的小正方形,把四邊折起做成一個無蓋小盒,要使紙盒的容積最大,問剪去的小正方形邊長應為多少?
4。一條水渠,斷面為等腰梯形,如圖所示,在確定斷面尺寸時,希望在斷面ABCD的面積為定值S時,使得濕周l=AB+BC+CD最小,這樣可使水流阻力小,滲透少,求此時的高h和下底邊長b。
五、回顧反思
(1)解有關函數最大值、最小值的實際問題,需要分析問題中各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找出適當的函數關系式,并確定函數的定義區間;所得結果要符合問題的實際意義。
(2)根據問題的實際意義來判斷函數最值時,如果函數在此區間上只有一個極值點,那么這個極值就是所求最值,不必再與端點值比較。
(3)相當多有關最值的實際問題用導數方法解決較簡單。
六、課外作業
課本第38頁第1,2,3,4題。
高中數學教案12
1.課題
填寫課題名稱(高中代數類課題)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掌握......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討論、發現、探究),提高......(分析、歸納、比較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數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增加學生數學學習的樂趣。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本節課的知識重點
(2)教學難點:易錯點、難以理解的知識點
4.教學方法(一般從中選擇3個就可以了)
(1)討論法
(2)情景教學法
(3)問答法
(4)發現法
(5)講授法
5.教學過程
(1)導入
簡單敘述導入課題的方式和方法(例:復習、類比、情境導出本節課的課題)
(2)新授課程(一般分為三個小步驟)
①簡單講解本節課基礎知識點(例:奇函數的定義)。
②歸納總結該課題中的重點知識內容,尤其對該注意的一些情況設置易錯點,進行強調。可以設計分組討論環節(分組判斷幾組函數圖像是否為奇函數,并歸納奇函數圖像的特點。設置定義域不關于原點對稱的函數是否為奇函數的易錯點)。
③拓展延伸,將所學知識拓展延伸到實際題目中,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在新授課里面一定要表下出講課的大體流程,但是不必太過詳細。)
(3)課堂小結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本節課的收獲。
(4)作業提高
布置作業(盡量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有所創新)。
6.教學板書
2.高中數學教案格式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點)
七.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生實際,注重引導自學,注重啟發思維
八.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九.作業處理(說明如何布置書面或口頭作業)
十.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準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一.教具(或稱教具準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十二.教學反思:(教者對該堂課教后的感受及學生的收獲、改進方法)
3.高中數學教案范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等差數列的定義,會應用定義判斷一個數列是否是等差數列:
(2)賬務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及其推導過程:
(3)會應用等差數列通項公式解決簡單問題。
2.過程與方法
在定義的理解和通項公式的推導、應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的能力,體驗從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認知規律,提高熟悉猜想和歸納的能力,滲透函數與方程的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師指導下學生的自主學習、相互交流和探索活動,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用于發現的求知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養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善于總結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①等差數列的概念;
②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教學難點】
①理解等差數列“等差”的特點及通項公式的含義;
②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
【學情分析】
我所教學的學生是我校高一(7)班的學生(平行班學生),經過一年的高中數學學習,大部分學生知識經驗已較為豐富,他們的智力發展已到了形式運演階段,具備了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的基礎較弱,學習數學的興趣還不是很濃,所以我在授課時注重從具體的生活實例出發,注重引導、啟發、研究和探討以符合這類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設計思路】
1、教法
①啟發引導法: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建構;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其創造性.
②分組討論法:有利于學生進行交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③講練結合法:可以及時鞏固所學內容,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2、學法
引導學生首先從三個現實問題(數數問題、水庫水位問題、儲蓄問題)概括出數組特點并抽象出等差數列的概念;接著就等差數列概念的特點,推導出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可以對各種能力的同學引導認識多元的推導思維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從0開始,將5的倍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得到的數列是什么?
2、水庫管理人員為了保證優質魚類有良好的生活環境,用定期放水清庫的辦法清理水庫中的雜魚.如果一個水庫的水位為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么從開始放水算起,到可以進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庫每天的水位(單位:m)組成一個什么數列?
3、我國現行儲蓄制度規定銀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為單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息計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單利計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按活期存入10000元錢,年利率是0.72%,那么按照單利,5年內各年末的本利和(單位:元)組成一個什么數列?
教師:以上三個問題中的數蘊涵著三列數.
學生:
①0,5,10,15,20,25,….
②18,15.5,13,10.5,8,5.5.
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設置意圖:從實例引入,實質是給出了等差數列的現實背景,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等差數列是現實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數學模型.通過分析,由特殊到一般,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知識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二、觀察歸納,形成定義
①0,5,10,15,20,25,….
②18,15.5,13,10.5,8,5.5.
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思考1上述數列有什么共同特點?
思考2根據上數列的共同特點,你能給出等差數列的一般定義嗎?
思考3你能將上述的文字語言轉換成數學符號語言嗎?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三列數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讓學生抓住數列的特征,歸納得出等差數列概念.
學生:分組討論,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前數和后數的差符合一定規律;這些數都是按照一定順序排列的…只要合理教師就要給予肯定.
教師引導歸納出:等差數列的定義;另外,教師引導學生從數學符號角度理解等差數列的定義.
(設計意圖:通過對一定數量感性材料的觀察、分析,提煉出感性材料的本質屬性;使學生體會到等差數列的規律和共同特點;一開始抓住:“從第二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為同一常數”,落實對等差數列概念的準確表達.)
三、舉一反三,鞏固定義
1、判定下列數列是否為等差數列?若是,指出公差d.
(1)1,1,1,1,1;
(2)1,0,1,0,1;
(3)2,1,0,-1,-2;
(4)4,7,10,13,16.
教師出示題目,學生思考回答.教師訂正并強調求公差應注意的問題.
注意:公差d是每一項(第2項起)與它的前一項的差,防止把被減數與減數弄顛倒,而且公差可以是正數,負數,也可以為0.
(設計意圖:強化學生對等差數列“等差”特征的理解和應用).
2、思考4:設數列{an}的通項公式為an=3n+1,該數列是等差數列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強化等差數列的證明定義法)
四、利用定義,導出通項
1、已知等差數列:8,5,2,…,求第200項?
2、已知一個等差數列{an}的首項是a1,公差是d,如何求出它的任意項an呢?
教師出示問題,放手讓學生探究,然后選擇列式具有代表性的上去板演或投影展示.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評價、引導,總結推導方法,體會歸納思想以及累加求通項的方法;讓學生初步嘗試處理數列問題的常用方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觀察、歸納、猜想,培養學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學生在分組合作探究過程中,可能會找到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教師要逐一點評,并及時肯定、贊揚學生善于動腦、勇于創新的品質,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鼓勵學生自主解答,培養學生運算能力)
五、應用通項,解決問題
1、判斷100是不是等差數列2,9,16,…的項?如果是,是第幾項?
2、在等差數列{an}中,已知a5=10,a12=31,求a1,d和an.
3、求等差數列3,7,11,…的第4項和第10項
教師:給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操練,教師巡視學生答題情況.
學生:教師叫學生代表總結此類題型的解題思路,教師補充:已知等差數列的首項和公差就可以求出其通項公式
(設計意圖:主要是熟悉公式,使學生從中體會公式與方程之間的聯系.初步認識“基本量法”求解等差數列問題.)
六、反饋練習:教材13頁練習1
七、歸納總結:
1、一個定義:
等差數列的定義及定義表達式
2、一個公式:
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3、二個應用:
定義和通項公式的應用
教師:讓學生思考整理,找幾個代表發言,最后教師給出補充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去聯想本節課所涉及到的各個方面,溝通它們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能在新的高度上去重新認識和掌握基本概念,并靈活運用基本概念.)
【設計反思】
本設計從生活中的數列模型導入,有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學生學習數列的興趣.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分析、觀察,歸納出等差數列定義,然后由定義導出通項公式,強化了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教學采用啟發方法,以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探討解決問題為途徑,以相互補充展開教學,總結科學合理的知識體系,形成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高中數學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二面角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很普通的一個空間圖形。“二面角”是人教版《數學》第二冊(下B)中9.7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過兩條異面直線所成的角、直線和平面所成角、又要重點研究的一種空間的角,它是為了研究兩個平面的垂直而提出的一個概念,也是學生進一步研究多面體的基礎。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對學生系統地掌握直線和平面的知識乃至于創新能力的培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正確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并能初步運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
(2)進一步培養學生把空間問題轉化為平面問題的化歸思想。
能力目標:(1)突出對類比、直覺、發散等探索性思維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2)通過對圖形的觀察、分析、比較和操作來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德育目標:(1)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來自實踐,并服務于實踐,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2)通過揭示線線、線面、面面之間的內在聯系,進一步培養學生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情感目標:在平等的教學氛圍中,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和評價,拉近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
3、重點、難點:
重點:“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
難點:“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過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在引入課題時,我采用多媒體、實物演示法,在新課探究中采用問題啟導、活動探究和類比發現法,在形成技能時以訓練法、探究研討法為主。
2、教學控制與調節的措施:本節課由于充分運用了多媒體和實物教具,預計學生對二面角及二面角平面角的概念能夠理解,根據學生及教學的實際情況,估計二面角的具體求法一節課內完成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將其放在下節課。
3、教學手段: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益,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需要,確定利用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教學;此外,為加強直觀教學,還要預先做好一些二面角的模型。
三、學法指導
1、樂學: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要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斷強化自己的創新意識,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成為學習的主人。
2、學會: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學生要注意領會化歸、類比聯想等數學思想方法的運用,學會建立完善的認知結構。
3、會學:通過自己親身參與,學生要領會復習類比和深入研究這兩種知識創新的方法,從而既學到知識,又學會創新,既能解決問題,更能發現問題。
四、教學過程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明確數學概念的學習目的和意義時,就會對概念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營造了創新思維的氛圍。
(一)、二面角
1、揭示概念產生背景。
問題情境1、在平面幾何中“角”是怎樣定義的?
問題情境2、在立體幾何中我們還學習了哪些角?
問題情境3、運用多媒體和身邊的實例,展示我們遇到的另一種空間的角——二面角(板書課題)。
通過這三個問題,打開了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為知識的創新做好了準備;同時也讓學生領會到,二面角這一概念的產生是因為它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2、展現概念形成過程。
問題情境4、那么,應該如何定義二面角呢?
創設這個問題情境,為學生創新思維的展開提供了空間。引導學生回憶平面幾何中“角”這一概念的引入過程。教師應注意多讓學生說,對于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結果,教師要給與積極的評價。
問題情境5、同學們能舉出一些二面角的實例嗎?通過實際運用,可以促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
(二)、二面角的平面角
1、揭示概念產生背景。平面幾何中可以把角理解為是一個旋轉量,同樣一個二面角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半平面以其棱為軸旋轉而成的,也是一個旋轉量。說明二面角不僅有大小,而且其大小是唯一確定的。平面
與平面的位置關系,總的說來只有相交或平行兩種情況,為了對相交平面的相互位置作進一步的探討,我們有必要來研究二面角的度量問題。
問題情境6、二面角的大小應該怎么度量?能否轉化為平面角來處理?這樣就從度量二面角大小的需要上揭示了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產生的背景。
2、展現概念形成過程
(1)、類比。教師啟發,尋找類比聯想的對象。
問題情境7、我們以前碰到過類似的問題嗎?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過的兩種空間角的定義,電腦演示以提高效率。
問題情境8、兩定義的共同點是什么?生:空間角總是轉化為平面的角,并且這個角是唯一確定的。
問題情境9、這個平面的角的頂點及兩邊是如何確定的?
(2)、提出猜想:二面角的大小也可通過平面的角來定義。對學生提出的猜想,教師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以培養他們大膽猜想的意識和習慣,這對強化他們的創新意識大有幫助。
問題情境10、那么,這個角的頂點及兩邊應如何確定呢?生:頂點放在棱上,兩邊分別放在兩個面內。這也是學生直覺思維的結果。
(3)、探索實驗。通過實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4)、繼續探索,得到定義。
問題情境11、那么,怎樣使這個角的大小唯一確定呢?師生共同探討后發現,角的頂點確定后,要使此角的大小唯一確定,只須使它的兩條邊在平面內唯一確定,聯想到平面內過直線上一點的垂線的唯一性,由此發現二面角的大小的一種描述方法。
(5)、自我驗證:要求學生閱讀課本上的定義。并說明定義的合理性,教師作適當的引導,并加以理論證明。
(三)、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畫法
主要分為直立式和平臥式兩種,用電腦《幾何畫板》作圖。
(四)、范例分析
為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由于時間的關系設置了一道例題。來源于實際生活,不但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讓學生領會到數學概念來自生活實際,并服務于生活實際,從而增強他們應用數學的意識。
例:一張邊長為10厘米的正三角形紙片ABc,以它的高AD為折痕,折成一個1200二面角,求此時B、c兩點間的距離。
分析:涉及二面角的計算問題,關鍵是找出(或作出)該二面角的平面角。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知圖形的性質,最后發現可由定義找出該二面角的平面角。可讓學生先做,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增加學生的參與感,活躍課堂的氣氛,教師可給學生板演的機會。教師講評時強調解題規范即必須證明∠BDc是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
變式訓練:圖中共有幾個二面角?能求出它們的大小嗎?根據課堂實際情況,本題的變式訓練也可作為課后思考題。
題后反思:(1)解題過程中必須證明∠BDc是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
(2)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是:先找(或作)——后證——再解(三角形)
(五)、練習、小結與作業
練習:習題9.7的第3題
小結在復習完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后,要求學生對空間中三種角加以比較、歸納,以促成學生建立起空間中角這一概念系統。同時要求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方法進行總結,領會復習類比和深入研究這兩種知識創新的方法。
作業:習題9.7的第4題
思考題:見例題
五、板書設計(見課件)
以上是我對《二面角》授課的初步設想,不足之處,懇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高中數學教案14
1.1.1 任意角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負角、零角) 與區間角的概念.
(二) 過程與能力目標
會建立直角坐標系討論任意角,能判斷象限角,會書寫終邊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區間角的集合的書寫.
(三) 情感與態度目標
1. 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
2.培養學生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區間角的集合的書寫. 教學難點
終邊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區間角的集合的書寫.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回顧角的定義
①角的第一種定義是有公共端點的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種定義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內一條射線繞著端點從一個位置旋轉到另一個位置所形成的圖形.
二、新課:
1.角的有關概念:
①角的定義:
角可以看成平面內一條射線繞著端點從一個位置旋轉到另一個位置所形成的圖形.
②角的名稱:
③角的分類: A
正角:按逆時針方向旋轉形成的角 零角:射線沒有任何旋轉形成的角
負角:按順時針方向旋轉形成的角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況下,“角α ”或“∠α ”可以簡化成“α ”;
⑵零角的終邊與始邊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經過推廣后,已包括正角、負角和零角.
⑤練習:請說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義:若將角頂點與原點重合,角的始邊與x軸的非負半軸重合,那么角的終邊(端點除外)在第幾象限,我們就說這個角是第幾象限角.
例1.在直角坐標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們是第幾象限的角.
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
答:分別為1、2、3、4、1、2象限角.
3.探究:教材P3面
終邊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與角α終邊相同的角,連同α在內,可構成一個集合S={ β | β = α +
k·360° ,
k∈Z},即任一與角α終邊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與整個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Z
⑵ α是任一角;
⑶ 終邊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終邊一定相同.終邊相同的角有無限個,它們相差
360°的整數倍;
⑷ 角α + k·720°與角α終邊相同,但不能表示與角α終邊相同的所有角.
例2.在0°到360°范圍內,找出與下列各角終邊相等的角,并判斷它們是第幾象限角.
⑴-120°;
⑵640°;
⑶-950°12’.
答:⑴240°,第三象限角;
⑵280°,第四象限角;
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寫出終邊在y軸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 . 解:{α | α = 90°+ n·180°,n∈Z}.
例5.寫出終邊在y?x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中適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β寫出來.
4.課堂小結
①角的定義;
②角的分類:
正角:按逆時針方向旋轉形成的角 零角:射線沒有任何旋轉形成的角
負角:按順時針方向旋轉形成的角
③象限角;
④終邊相同的角的表示法.
5.課后作業:
①閱讀教材P2-P5;
②教材P5練習第1-5題;
③教材P.9習題1.1第1、2、3題 思考題:已知α角是第三象限角,則2α,
解:??角屬于第三象限,
? k·360°+180°<α<k·360°+270°(k∈Z)
因此,2k·360°+360°<2α<2k·360°+540°(k∈Z) 即(2k +1)360°<2α<(2k +1)360°+180°(k∈Z)
故2α是第一、二象限或終邊在y軸的非負半軸上的角. 又k·180°+90°<
各是第幾象限角?
<k·180°+135°(k∈Z) .
<n·360°+135°(n∈Z) ,
當k為偶數時,令k=2n(n∈Z),則n·360°+90°<此時,
屬于第二象限角
<n·360°+315°(n∈Z) ,
當k為奇數時,令k=2n+1 (n∈Z),則n·360°+270°<此時,
屬于第四象限角
因此
屬于第二或第四象限角.
1.1.2弧度制
(一)
教學目標
(二) 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弧度的意義;了解角的集合與實數集R之間的可建立起一一對應的關系;熟記特殊角的弧度數.
(三) 過程與能力目標
能正確地進行弧度與角度之間的換算,能推導弧度制下的弧長公式及扇形的面積公式,并能運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四) 情感與態度目標
通過新的度量角的單位制(弧度制)的引進,培養學生求異創新的精神;通過對弧度制與角度制下弧長公式、扇形面積公式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弧長及扇形面積公式在弧度制下的簡潔美. 教學重點
弧度的概念.弧長公式及扇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與證明. 教學難點
“角度制”與“弧度制”的區別與聯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角度制:
初中所學的角度制是怎樣規定角的度量的? 規定把周角的作為1度的角,用度做單位來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
二、新課:
1.引 入:
由角度制的定義我們知道,角度是用來度量角的, 角度制的度量是60進制的,運用起來不太方便.在數學和其他許多科學研究中還要經常用到另一種度量角的制度—弧度制,它是如何定義呢?
2.定 義
我們規定,長度等于半徑的弧所對的圓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弧度來度量角的單位制叫做弧度制.在弧度制下, 1弧度記做1rad.在實際運算中,常常將rad單位省略.
3.思考:
(1)一定大小的圓心角?所對應的弧長與半徑的比值是否是確定的?與圓的半徑大小有關嗎?
(2)引導學生完成P6的探究并歸納: 弧度制的性質:
①半圓所對的圓心角為
②整圓所對的圓心角為
③正角的弧度數是一個正數.
④負角的弧度數是一個負數.
⑤零角的弧度數是零.
⑥角α的弧度數的絕對值|α|= .
4.角度與弧度之間的轉換:
①將角度化為弧度:
②將弧度化為角度:
5.常規寫法:
① 用弧度數表示角時,常常把弧度數寫成多少π 的形式, 不必寫成小數.
② 弧度與角度不能混用.
弧長等于弧所對應的圓心角(的弧度數)的絕對值與半徑的積.
例1.把67°30’化成弧度.
例2.把? rad化成度.
例3.計算:
(1)sin4
(2)tan1.5.
8.課后作業:
①閱讀教材P6 –P8;
②教材P9練習第1、2、3、6題;
③教材P10面7、8題及B2、3題.
高中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本節的中心任務是研究導數的幾何意義及其應用,概念的形成分為三個層次:
(1)通過復習舊知“求導數的兩個步驟”以及“平均變化率與割線斜率的關系”,解決了平均變化率的幾何意義后,明確探究導數的幾何意義可以依據導數概念的形成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2)從圓中割線和切線的變化聯系,推廣到一般曲線中用割線逼近的方法直觀定義切線。
(3)依據割線與切線的變化聯系,數形結合探究函數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在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處的導數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的幾何意義,使學生認識到導數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就是函數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的圖象在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處的切線的斜率。即:
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曲線在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處切線的斜率k
在此基礎上,通過例題和練習使學生學會利用導數的幾何意義解釋實際生活問題,加深對導數內涵的理解。在學習過程中感受逼近的思想方法,了解“以直代曲”的數學思想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生通過觀察感知、動手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和感知發現的能力。
(2)學生通過對圓的切線和割線聯系的認識,再類比探索一般曲線的情況,完善對切線的認知,感受逼近的思想,體會相切是種局部性質的本質,有助于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
(3)結合分層的探究問題和分層練習,期望各種層次的學生都可以憑借自己的能力盡力走在教師的前面,獨立解決問題和發現新知、應用新知。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在探究過程中滲透逼近和以直代曲思想,使學生了解近似與精確間的辨證關系;通過有限來認識無限,體驗數學中轉化思想的意義和價值;
(2)在教學中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如: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究新知,例題則采用練在講之前,講在關鍵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提高綜合能力,學會學習,進一步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與態度方面得到良好的發展。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和掌握切線的新定義、導數的幾何意義及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形結合、以直代曲的思想方法。
難點:發現、理解及應用導數的幾何意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導數的定義是什么?求導數的三個步驟是什么?求函數y=x2在x=2處的導數.
定義:函數在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處的導數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就是函數在該點處的瞬時變化率。
求導數的步驟:
第一步:求平均變化率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
第二步:求瞬時變化率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
(即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平均變化率趨近于的確定常數就是該點導數)
2.觀察函數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的圖象,平均變化率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在圖形中表示什么?
生:平均變化率表示的是割線PQ的斜率.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
師:這就是平均變化率(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的幾何意義,
3.瞬時變化率(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在圖中又表示什么呢?
如圖2-1,設曲線C是函數y=f(x)的圖象,點P(x0,y0)是曲線C上一點.點Q(x0+Δx,y0+Δy)是曲線C上與點P鄰近的任一點,作割線PQ,當點Q沿著曲線C無限地趨近于點P,割線PQ便無限地趨近于某一極限位置PT,我們就把極限位置上的直線PT,叫做曲線C在點P處的切線.
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
追問:怎樣確定曲線C在點P的切線呢?因為P是給定的,根據平面解析幾何中直線的點斜式方程的知識,只要求出切線的斜率就夠了.設割線PQ的傾斜角為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切線PT的傾斜角為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易知割線PQ的斜率為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既然割線PQ的極限位置上的直線PT是切線,所以割線PQ斜率的極限就是切線PT的斜率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即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
由導數的定義知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
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
由上式可知:曲線f(x)在點(x0,f(x0))處的切線的斜率就是y=f(x)在點x0處的導數f'(x0).今天我們就來探究導數的幾何意義。
C類學生回答第1題,A,B類學生回答第2題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重點講評第3題,然后逐步引入導數的幾何意義.
二、新課
1、導數的幾何意義:
函數y=f(x)在點x0處的導數f'(x0)的幾何意義,就是曲線y=f(x)在點(x0,f(x0))處切線的斜率.
即: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
口答練習:
(1)如果函數y=f(x)在已知點x0處的導數分別為下列情況f'(x0)=1,f'(x0)=1,f'(x0)=-1,f'(x0)=2.試求函數圖像在對應點的切線的傾斜角,并說明切線各有什么特征。
(C層學生做)
(2)已知函數y=f(x)的圖象(如圖2-2),分別為以下三種情況的直線,通過觀察確定函數在各點的導數.(A、B層學生做)
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
2、如何用導數研究函數的增減?
小結:附近:瞬時,增減:變化率,即研究函數在該點處的瞬時變化率,也就是導數。導數的正負即對應函數的增減。作出該點處的切線,可由切線的升降趨勢,得切線斜率的正負即導數的正負,就可以判斷函數的增減性,體會導數是研究函數增減、變化快慢的有效工具。
同時,結合以直代曲的思想,在某點附近的切線的變化情況與曲線的變化情況一樣,也可以判斷函數的增減性。都反應了導數是研究函數增減、變化快慢的有效工具。
例1函數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上有一點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求該點處的導數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并由此解釋函數的增減情況。
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
函數在定義域上任意點處的瞬時變化率都是3,函數在定義域內單調遞增。(此時任意點處的切線就是直線本身,斜率就是變化率)
3、利用導數求曲線y=f(x)在點(x0,f(x0))處的切線方程.
例2求曲線y=x2在點M(2,4)處的切線方程.
解: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
∴y'|x=2=2×2=4.
∴點M(2,4)處的切線方程為y-4=4(x-2),即4x-y-4=0.
由上例可歸納出求切線方程的兩個步驟:
(1)先求出函數y=f(x)在點x0處的導數f'(x0).
(2)根據直線方程的點斜式,得切線方程為y-y0=f'(x0)(x-x0).
提問:若在點(x0,f(x0))處切線PT的傾斜角為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求切線方程。(因為這時切線平行于y軸,而導數不存在,不能用上面方法求切線方程。根據切線定義可直接得切線方程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
(先由C類學生來回答,再由A,B補充.)
例3已知曲線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上一點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求:(1)過P點的切線的斜率;
(2)過P點的切線的方程。
解:(1)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
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
y'|x=2=22=4. ∴在點P處的切線的斜率等于4.
(2)在點P處的切線方程為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即12x-3y-16=0.
練習:求拋物線y=x2+2在點M(2,6)處的切線方程.
(答案:y'=2x,y'|x=2=4切線方程為4x-y-2=0).
B類學生做題,A類學生糾錯。
三、小結
1.導數的幾何意義.(C組學生回答)
2.利用導數求曲線y=f(x)在點(x0,f(x0))處的切線方程的步驟.
(B組學生回答)
四、布置作業
1.求拋物線導數的幾何意義教案在點(1,1)處的切線方程。
2.求拋物線y=4x-x2在點A(4,0)和點B(2,4)處的切線的斜率,切線的方程.
3.求曲線y=2x-x3在點(-1,-1)處的切線的傾斜角
4.已知拋物線y=x2-4及直線y=x+2,求:(1)直線與拋物線交點的坐標; (2)拋物線在交點處的切線方程;
(C組學生完成1,2題;B組學生完成1,2,3題;A組學生完成2,3,4題)
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變化率問題、導數的概念”等知識的基礎上,研究導數的幾何意義,由于新教材未設計極限,于是我盡量采用形象直觀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動手作圖,自我感受整個逼近的過程,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導數的幾何意義及“以直代曲”的思想。
本節課主要圍繞著“利用函數圖象直觀理解導數的幾何意義”和“利用導數的幾何意義解釋實際問題”兩個教學重心展開。先回憶導數的實際意義、數值意義,由數到形,自然引出從圖形的角度研究導數的幾何意義;然后,類比“平均變化率——瞬時變化率”的研究思路,運用逼近的思想定義了曲線上某點的切線,再引導學生從數形結合的角度思考,獲得導數的幾何意義——“導數是曲線上某點處切線的斜率”。
完成本節課第一階段的內容學習后,教師點明,利用導數的幾何意義,在研究實際問題時,某點附近的曲線可以用過此點的切線近似代替,即“以直代曲”,從而達到“以簡單的對象刻畫復雜對象”的目的,并通過兩個例題的研究,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完整地體驗導數與切線斜率的關系,并感受導數應用的廣泛性。本節課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每一個知識、每一個發現,總設法由學生自己得出,課堂上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動筆演算等活動后,再組織討論,本教師只是在關鍵處加以引導。從學生的作業看來,效果較好。
【高中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數學教案07-11
高中數學教案12-29
高中數學教案07-20
高中數學教案模板11-18
高中數學教案范文07-20
高中數學教案【熱】12-29
【精】高中數學教案12-29
【熱】高中數學教案12-29
【薦】高中數學教案12-29
【熱門】高中數學教案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