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化學教案第十一單元復習課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學教案第十一單元復習課,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目的:
1 、知識與技能:鹽的定義并會判斷,復分解反應定義、范圍、條件,鹽的性質用途。
2 、過程與方法:知識的歸納與延伸, CO 3 2? 的檢驗方法,簡單固體混合物的分離。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高生活中鹽的作用的認識,培養探究精神。
重點:
鹽的性質、復分解反應。
難點:
物質鑒別(定)及混合物分離方法
方法:
討論歸納,實驗探究
藥品器材: Cu Fe HCl H - 2 SO 4 NaOH Ca(OH) 2 AgNO 3 BaCl 2 CuSO 4 FeCl 3 試管、玻璃管、酒精燈、試管夾、滴管等
教學過程:
過程與步驟
提示與指導
討論與歸納
探究與深化
看食鹽的妙用(資料卡),回憶食鹽的相關知識
思路提示:
存在、制取、提純
食鹽存在廣:
食鹽用途多:
粗鹽的提純方法步驟:
①探究食鹽水與 AgNO 3 溶液反應實驗。
②設計實驗除去 NaCl 中雜質 CaCl 2
③設計方案用生石灰,純堿、水等制取 NaOH
總結碳酸(氫)鹽的性質,歸納物質鑒定的一般方法
完成方程:
CaCO 3 +
Na 2 CO 3 +
HCl
NaHCO 3 +
Ca(HCO 3 ) 2 +
NaHCO 3 +
Ca(HCO 3 ) 2 +
同桌互查
①陰離子含 CO 3 2? (HCO 3 - ) 的化合物均能與酸反應放出 CO 2
(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
②鑒別 CO 3 2? 的一般方法: a. 取試樣; b. 加試劑; c. 觀現象; d. 作結論。
①實驗:向半試管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 CO 2 (變渾)→繼續吹入(澄清)→均分為兩試管 1 份微熱,另一份加入稀 HCl ,試分析其一系列變化。
②應用:
a. 仿寫:
Na 2 CO 3 +H 2 O + CO 2
NaHCO 3
b. 解釋溶洞、鐘乳石、石筍的成因
過程與步驟
提示與指導
討論與歸納
探究與深化
分析反應類型、特點、認識復分解反應
四種基本反應類型特點:
1、 化合 A+B → C
多變一
2 、分解 A → B+C
一變多
3 、置換 A+BC → B+AC 第三者
4 、復分解 AB+CD → AD+CB 調換親
復分解反應:
①定義
②范圍:一般為酸堿鹽類物質之間
③條件↑、↓、 H 2 O (即生成難電離的`物質)
①分析以下反應能否進行,說出理由
KNO 3 +NaCl
CaCl 2 +H 2 CO 3
AgCl+NaNO 3
Cu(OH) 2 +NaCl
②練習自寫 5 個以上復分解反應方程,同座交流
理解溶解性表,認識和歸納鹽的性質
①看酸堿鹽溶解性表,寫出表中存在的鹽的化學式及名稱
②從表的排列方法對鹽進行簡單分類:
按陽離子分
按陰離子分
按可溶性分
③回顧與小結鹽能與哪幾類物質反應?
㈠鹽的物理性質
鹽大多數為無色(或白色)晶(固)體,大多數能溶于水,
㈡鹽的化學性質:
1 、跟活潑金屬反應 Fe+CuSO 4 =
Cu+AgNO 3 =
2 、跟酸反應
CaCO 3 +2HCl=
AgNO 3 +HCl=
3 、跟堿反應
NaOH+CuSO 4 =
Ca(OH) 2 +Na 2 CO 3 =
4 、跟鹽反應
NaCl+AgNO 3 =
BaCl 2 +Na 2 SO 4 =
1 、鹽溶解性表記憶方法總結交流
2 、說出下列鹽的名稱:
FeSO 4 FeCl 2 NaHCO 3
Ca(HCO 3 ) 2 Cu 2 (OH) 2 CO 3
FeSO 3 NaNO 2 Na 2 SO 3
KMnO 4 CuSO 4 5H 2 O
K 2 MnO 4 KAl(SO 4 ) 2 12H 2 O
3 、下列物質間能發生反應的,寫出方程:
①硫酸和硝酸鉀 ②氫氧化鋇溶液和硝酸 ③氯化鋁溶液和硝酸銀溶液 ④碳酸銨溶液和鹽酸 ⑤硫酸銅溶液和氯化鋇溶液 ⑥硫酸鋅溶液和氫氧化鋇溶液
4 、有四瓶分別為 NaCl HCl NaOH Ca(OH) 2 無色溶液,設計實驗方案進行鑒別。
5 、有三種白色粉未 CaCO 3 Na 2 CO 3 NaHCO 3 ,請設計方案區別出來。
附幻燈片: 1 、鹽的妙用, 2 、實驗錄像
【初中化學教案第十一單元復習課】相關文章:
初中化學教案08-31
初中一年級英語下冊第十一單元教案03-19
單元復習的方法介紹09-02
蘇教版語文單元復習09-11
數學單元復習教案11-03
《單元復習》教學反思06-09
單元復習教學反思04-02
初中化學教案 15篇12-29
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復習課08-21
語文四年級上冊單元復習課教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