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 1
一、板書課題(2min)
導入語:同學們,本節課我們學習第八章運動和力的第一節牛頓第一定律。
運動和力之間是什么關系?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運動和力之間的什么關系呢?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
二、出示目標(1min)
過渡語:本節的學習目標是什么呢?請看屏幕:
1、能通過生活實例,說出力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運動的原因。
2、通過實驗知道物體所受阻力越小,向前滑行的距離越大。
3、在實驗的基礎上經過推理得出牛頓第一定律,在理解的基礎上能說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4、能結合實例解釋生活中的慣性現象。
三、自學指導、先學、后教過渡語:怎樣達到目標呢?請看自學指導。
第一次先學后教(4min)
自學指導請同學們看課本P16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3分鐘后回答下面問題。
檢測:
1.滑板車在蹬地之后會繼續向前滑動,說明物體的運動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力來維持。
2.滑板車沿水平方向運動時,如果我們不再蹬地,滑板車最終會停下來是由于受到______的作用。
3.總結:物體的運動_____力來維持,力是_____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物體之所以會停下來是由于受到______的作用。
過渡語:同學們,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第二次先學后教(8min)
下面請同學們看課本P17實驗及牛頓第一定律內容,請看自學指導:小組合作完成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找到牛頓第一定律。
檢測:
1、兩次實驗小車從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_____________。
2、去掉木板上的棉布,小車向前滑行的距離變_____,說明小車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更_______.
3、推測:物體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向前運動的距離越____,如果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速度就不會減小,物體將做_______運動。
4、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______狀態或__________狀態。
5、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過程采用了_________方法。由于實際上不存在不受力的物體,因此牛頓第一定律不能直接用______來檢驗。過渡語:牛頓第一定律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體現呢?
第三次先學后教(8min)自學指導: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18-19,并做想想做做中的小實驗。5分鐘后回答以下問題。
1、一切物體都有保持_____________不變的性質,我們把這種性質叫做慣性。
2、想想議議1,撥動簧片前,小球處于______狀態,撥動簧片把小球與支座間的金屬片彈出,小球由于慣性還要保持原來的_______狀態,由于受到_____作用豎直下落。
3、想想議議2,行駛中的汽車剎車前,乘客的速度與汽車______,當汽車剎車時,汽車速度______,乘客由于慣性還保持原來的速度,即乘客的速度________汽車的速度身體會前傾;汽車開動前,乘客速度為___,汽車突然開動時,乘客由于慣性還保持原來的______狀態,乘客的速度小于汽車的速度身體就會后仰。
4、交通工具必須配備剎車系統是為了防止______給人們帶來的危害。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 2
教學目標
(1)知道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爾和牛頓關于力和運動關系的研究過程及物理學史。
(2)知道伽利略以實驗事實為基礎,將實驗和邏輯推理結合的理想實驗方法。
(3)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意義。
(4)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會解釋慣性現象。
教學重點
1、亞里士多德和伽里略研究運動和力關系的不同的研究方法。
2、理想實驗的研究方法是一種以可靠實驗為基礎的研究方法。
3、進一步理解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力的概念進一步深化。
教學難點
1、對理想實驗方法的認識。
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教案過程
(一)情景引入
情景1 觀看中國冰壺運動員參加冰壺比賽的視頻,體會運動員運動精神和良好的文化素養。
師:請仔細觀察冰壺的運動情景。
問題1 如果我們把冰壺看作一個質點,請描述冰壺的運動?請分析冰壺的受力情況?
問題2 冰壺的運動與它受力情況有關系嗎?
問題3 通過對冰壺的運動分析,關于運動和力的關系你得出了什么結論?
問題4 冰壺在前行的過程中,總有兩位運動員用刷子使勁地刷冰面,目的是什么呢?
問題5 如果冰道足夠長,冰壺能一直運動下去嗎?
學生討論,教師借機導入新課—— “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運動;沒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就不運動”這個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德的結論正確嗎?
導入新課,回顧規律
師:初中時同學們學習了牛頓第一定律,請回憶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并思考回答問題。
問題1 牛頓第一定律的研究對象,成立條件和定律結論。
問題2 定律得出的實驗基礎是什么呢?
實驗1 回顧初中的探究實驗及結論
實驗結論:水平表面阻力越小,物體運動的路程越長
實驗2 用氣墊導軌近一步研究以驗證上述結論(用氣墊導軌的作用目的就是減小滑塊的摩擦力,使實驗接近理想情況。同時促進學生學會運用現代實驗手段DIS系統處理物理問題。)
把滑塊放在一個氣墊導軌上,使滑塊和導軌之間形成氣層,物體沿這個導軌運動時受到的阻力很小,推動一下物體,可以看到物體沿氣墊導軌的運動很接近勻速直線運動。
利用氣墊導軌和DIS系統,位移傳感器,演示滑塊在水平導軌上的運動過程,通過對s-t圖像的分析,得出物體在無阻力的情況下保持了運動狀態不變,做勻速直線運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逐步回憶起初中所學運動和力間關系——即牛頓第一定律。
實驗3 模擬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實物器材,但有一定的摩擦)
(1)讓小球從一個斜面從靜止滾下來,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但不能到達同樣的高度。
(2)假想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來的高度。
(3)如果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上將會到達原來的高度,但要通過更長的路程。
(4)繼續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使它最終成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達不到原來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繼續運動下去。
(5)學生總結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以可靠的事實為依據,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解釋自然規律。
【伽利略的觀點】 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摩擦阻力的緣故。
【迪卡兒的補充】 如果沒有其他原因,運動的物體將繼續以同一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
再次分析冰壺的運動,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亞里士多德關于“物體運動需要力維持”的觀點是錯誤的判斷。
師:伽利略和笛卡爾對物體的運動做了準確的描述,但是沒有指明原因是什么,牛頓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研究,系統地總結了力學知識,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物體的這種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慣性,所以牛頓第一又叫慣性定律。
【慣性定律和慣性的區別和聯系】
(1)慣性定律是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所遵從的運動規律。
(2)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都有慣性,不論物體運動與否、受力與否,都具有慣性,且慣性只和質量有關。
【說明】
(1)物體不受外力時的狀態是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說明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2)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體改變其運動,說明力是使物體運動速度改變的.原因。
(3)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不受外力作用→受外力作用,但合外力為零
3、慣性(實驗)
【演示動畫5】 火車在長直軌道上勻速行駛, 坐在門窗密閉的車廂內的一人將手中的鑰匙相對車豎直上拋,鑰匙將落在( )
A。手的后方。 B。手的前方。
C。落在手中。 D。無法確定。
生:鑰匙將落在手中,因為拋出前鑰匙隨車一起運動,拋出后鑰匙由于慣性繼續保持向前的勻速直線狀態,所以會落入手中。
【演示實驗6】(用實物投影儀)拿一個小紙條放在桌邊上,在紙條上壓一個立著放的木塊,將紙條迅速抽出,木塊不倒。(學生操作)
師:請大家解釋當紙條抽出時,木塊為什么不倒?
生:木塊是靜止的,當紙條迅速抽出時,由于木塊有慣性,還要保持靜止狀態,所以木塊不倒。
【演示實驗7】 剎車時的慣性現象
(1)汽車突然開動的時候,乘客會向后傾倒,為什么?
模擬演示:(用實物投影儀)在小車上立一個木塊,小車突然啟動時會發生什么現象?
生:啟動前木塊和小車一起保持靜止。啟動時,木塊底部和小車都開始運動,但是由于有慣性,木塊上部還要保持靜止,所以木塊向后傾倒。
這個實驗再現了汽車突然開動時乘客向后倒這一普遍現象。
(2)汽車突然停止的時候,乘客會向前傾倒,為什么?
模擬演示:(用實物投影儀)在小車上立一個木塊,使小車和木塊一起運動,小車突然停住時會發生什么現象?
生:剎車前木塊和小車一起運動。剎車時,木塊底部和小車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慣性,木塊上部還要保持向前運動,所以木塊向前傾倒。
這個實驗再現了汽車緊急剎車時乘客向前倒這一普遍現象。
【啟示】 汽車司機不能超速、超載防止汽車由于慣性而帶來的事故。
(三)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以下幾部分內容:
1、歷史上幾位科學家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運動關系的研究方法。
3、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4、慣性及應用慣性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四)、作業布置 略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 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能力目標:
1.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標:
1.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度教育。
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回憶思考的形式提出問題:如果物體不受力,將會怎樣?通過小車在不同表面運動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直觀的看到物體運動距離與阻力大小的關系,為講解伽利略的推理作準備。然后講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過推理得出的結論,再介紹迪卡兒對伽利略結論的補充,牛頓最后總結得出的牛頓第一定律。通過這些使學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許多人研究的基礎上的,正如牛頓所說:“如果說我所看的更遠一點,那是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最后指出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而是用科學推理的方法概括出來的,定律是否正確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本節課的重點是揭示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即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教法建議
1.學生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困難在于從生活經驗中得到的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觀念,認為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如推一個物體,它就動,不再推它時,它便靜止。為使學生擺脫這種錯誤觀念,首先要把運動和運動的變化區別開,樹立從靜到動和從動到靜都是“運動狀態改變”的概念,這是為了揭示力和運動的關系做的重要鋪墊。其次,通過實驗確立“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的概念。再通過推理建立“不受力運動狀態不變”的概念。
2.通過圖9-1演示實驗的比較、分析、綜合、推理是本節課的核心,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科學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實驗中可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滲透研究方法。
3.本節課可按著人類對知識的認識順序組織教學,讓學生體會規律的認識過程,對學生進行學史教育。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伽利略的研究——笛卡爾的補充——牛頓的總結。
教學反思:
這一章的知識屬于動力學的知識,是研究力與運動之間的關系,只有懂得了動力學的知識才能根據物體所受的力確定物體的位置、速度變化的規律,才能夠創造條件來控制物體的運動。牛頓三大運動定律作為動力學的核心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作為牛頓物理學的基石,首先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作了歷史的回顧,著重介紹了伽利略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而后講述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為后續的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打下好的基礎。
鑒于學生在初中對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慣性的概念有所了解,所以這節課將重點放在伽利略如何想到理想斜面實驗的,給學生展現了伽利略理想實驗法的全過程,對學生進行思維方法教育。而對慣性更多的關注放在對決定慣性大小的因素——質量的探究上,與學生共同經歷了由現象探本質的過程,克服學生的一些錯誤認識,如速度大小不同慣性不同的認識。
1、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一是不斷對學生進行物理學家科學探究精神及嚴謹的思維品質的教育。在講伽利略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時指出亞里士多德被稱為大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最博學的人”,而伽利略不迷信權威,敢于向權威挑戰,堅持真理,教育學生要學習這種敢于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精神。在講到牛頓總結了前人的理論得出牛頓第一定律時,介紹牛頓謙遜和勤奮的優良品質,牛頓認為“真理的大海在我面前,一點也沒有被發現。”、“不花在研究上的時間都是損失”,正是這種謙遜和勤奮是牛頓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也是學生除了學習知識外最應該學習的精神品質。
二是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學生在初中已經知道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但對整個研究過程并不了解,在本節課這一過程再現在學生面前:先對生活實際進行仔細觀察,精心研究,得出自己的猜想,在進行真實的科學實驗——伽利略針和單擺實驗進行探究,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結合抽象思維得到理想斜面實驗,再經合理外推得到最終結論。這是一種重要的物理方法——理想實驗法,它標志著真正物理的開端。將這一研究過程在課堂上再現,使學生既對研究方法有全面的認識,又學到了一種新的思維方法——理想實驗法,對后續學習有很大的啟示。
三是整個課堂的問題設計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及時調動學生思維,課堂探究意識濃。從伽利略如何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到牛頓總結出的牛頓第一定律的高明之處在于將兩個對立的概念——“慣性和力”統一在一句話中,從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到通過一張張圖片探究出慣性與質量的關系,無不是通過一個個的問題串鏈接,步步深入,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思維的優良品質。
四是利用更多的實例來說明理論,有充分的說明例證。這節課是一節理論課,為了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理論,課前查閱了大量資料,課堂用了較多的例證來說明。如用Flash課件模擬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加深理解;播放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的錄像得出理想實驗與真實科學實驗的區別;課堂演示伽利略針和單擺實驗使學生明確理想實驗不是憑空猜想,而是建立在事實基礎之上的合理想象;利用大量的圖片探究慣性與質量的關系;用兩輛車的實驗驗證探究結論的正確;用冰壺球運動及氣墊導軌實驗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性;用扎氣球的錄像說明慣性是任何物體都具有的,錄像形象生動,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五是體現了物理來源于生活,最后又要回歸生活的思想。課堂中用了大量來源于生活的圖片探究慣性與質量的關系,特別是相撲運動員的圖片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最后又請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的慣性現象,理解慣性不能克服,只能將慣性的危害減小到最小。
2、本節課存在的不足
一是由于上公開課學生較緊張,課堂開始有些前欠活躍。
二是由于給學生較多的生活例證和實驗,學生的課堂活動稍有欠缺。
3、對再教的補充設計
再教時,要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就感,都有所得,教學效果一定會更好。
在平常教育教學中,必須具備全新的教育理念,認真學習新課改精神,使自己具有先進、科學的教育思想,將每節課按高標準要求,不斷創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對教學設計表現為:不思則無,深思則遠,遠思則寬。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系的不同認識
2.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推理過程和結論
3.知道什么是慣性,會正確理解有關現象
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的慣性現象,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
2.通過實驗加探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系的不同認識,了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學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
二、教學內容剖析
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慣性定律的內容及導出過程,強調它在科學中的地位與作用,意在引導學生了解科學的發現和發展。科學的發現都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和科學背景,同時,科學家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品質和敢于置疑、堅持真理的獻身精神又成為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好素材。
本節課教學重點: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的概念。
本節課教學難點:
1.消除“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錯誤觀點。
2.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3、慣性概念的理解及應用。
三、教學準備
電化教室、“3.1牛頓第一定律。”ppt”文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
播放視頻剪輯《汽車事故實驗》,在視頻剪輯中,我們看到撞車后假人和車子的運動情況。我們要討論的是,人和車子為什么會做這種或那種運動。要討論這個問題,必須知道運動和力的關系。在力學中,只研究物體怎樣運動而不涉及運動和力的關系的分科叫做運動學,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分科叫做動力學。
動力學的奠基人是英國科學家牛頓。牛頓在168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部著作中,牛頓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這三條定律總稱為牛頓運動定律,是整個動力學的基礎。這一章我們要學習的就是牛頓運動定律。
二、正課
1、歷史的回顧。
遠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已經提出了運動和力的.關系問題。可是直到伽利略和牛頓時代,才對這個問題給出了正確的答案
演示實驗:用力推車,車子才前進,停止用力,車子就要停下來。
1.1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在17世紀前人們普遍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用力推車,車子才前進,停止用力,車子就要停下來。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根據這類經驗事實得出結論說: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下來。(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在亞里士多德以后的兩千年內,動力學一直沒有多大進展。直到17世紀,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才根據實驗指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摩擦阻力的緣故。
教師對亞里士多德做簡單的介紹,以培養學生對科學家們的熱愛。
1.2伽利略(Galileo)
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摩擦阻力的緣故。
若阻力非常小,物體將做什么運動呢?
課件演示實驗:物體沿氣墊導軌的運動很接近勻速直線運動。
介紹:上海磁懸浮列車示范運營線、設計時速430公里/小時。
若阻力減少到零,情況又會怎樣呢?
計算機模擬實驗: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結論:設想沒有摩擦,一旦物體具有某一速度,物體將保持這個速度繼續運動下去。
而水平桌面上推物體物體動起來,不推物體就不動,正是由于摩擦力的作用使物體改變了運動狀態,所以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以可靠的事實為基礎,經過抽象思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從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規律。
對伽利略進行簡單的介紹。
1.3笛卡兒(Descartes)
如果沒有其他原因,運動的物體將繼續以同一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講解:牛頓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礎上,并根據他自己的研究,系統地總結了力學的知識,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 5
(一)教學目的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
2、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二)教具
慣性小車、斜面、木板、毛巾、標志小旗。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二、新課引入
教師:我們學過了力,一切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我們也學過了運動,運動是絕對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靜止只是相對的。物體都受力,同時又都在運動,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見,力和物體的運動有密切的聯系。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力和運動二者之間的聯系。
三、進行新課
1、歷史的回顧
教師:古希臘的學者亞里斯多德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他的根據是一個物體(例如一輛車)運動起來后必須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運動下去,失去力的作用,運動會停下來。初看起來,他的觀點似乎符合實際情況,所以這個觀點在人類的歷史上統治了近一千七百年。直到三百年前,人們才開始對這個觀點是否正確提出疑問,并由伽利略和牛頓等幾位科學家對力和運動的關系提出了科學的論斷。
2、做課本圖91所示實驗
(1)教師:這是一塊傾斜放置的`木板,它的下端又接出一塊木板水平放置,木板上鋪一塊毛巾。讓一輛小車從斜面上的某一位置由靜止開始向下運動,注意觀察小車的運動情況。
(演示,并在小車停止處放一面小旗做為標志。畫板圖)
教師提問:小車為什么停下來?
(學生回答)
小車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教師:亞里斯多德認為維持運動必須有力。現在,小車恰恰是因為受到了阻力,它的運動不能維持。可見,他的觀點缺乏一定的前提條件,因此是不確切的。
(2)教師提問:能讓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再遠些嗎?
(學生回答)
減小水平面對小車的阻力。
(演示,用棉布表面的木板代替毛巾,重復上述實驗,并在小車停止處放小旗做標志)
教師:小車從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向下運動,這樣可以保證小車到達斜面底端具有跟剛才實驗時相同的速度,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得更遠了,原因是阻力小了。
(畫板圖)
教師:從實驗可知,木板對小車的阻力小了,小車運動得更遠了,它的速度經過較長的時間才變為0。
(3)教師:我們把水平放置的木板表面換成一塊比較光滑的板,重復上述的實驗。
(演示,并畫圖)
可見,水平木板對小車的阻力越小,小車運動得越遠,它的速度必須經過更長的時間才能變為0。
3、牛頓第一定律
教師:請大家設想,如果小車從斜面上滑下來,滑到一個非常光滑、阻力無限小的光滑平面上,小車的運動將如何?
(學生討論并回答)
由于有前三次實驗做基礎,這種無限光滑的平面雖然沒有,但是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小車將永遠運動下去。這就是歷史上伽利略所做過的實驗和通過實驗得到的結論。
法國的科學家笛卡兒進一步補充了伽利略得出的結論,使人們的認識又深化了一步。笛卡兒認為,物體不受外力時,除了速度的大小不會改變,永遠運動下去,也不會改變運動的方向。
最后,英國的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總結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運動的關系的第一條規律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這就是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
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原來運動的物體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原來靜止的物體要保持靜止狀態。這個規律說明了維持物體的勻速直線運動是不需要力的。
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從實驗中直接得出來的,但是它又有深厚的實驗基礎。它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科學推理而得到的,由這個定律進一步得出的一切科學推論都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因此,牛頓第一定律早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
4、學生閱讀課本“牛頓的故事”。
四、作業
復習本節課文。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 6
知識目標
(1)伽利略理想實驗;
(2)慣性概念;
(3)掌握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4)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能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慣性現象。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科學的實驗方法。
情感目標
對任何現象的發生不能夠想當然,要有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分兩塊內容介紹的,先是介紹了人類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發展歷史,并著重講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實驗及其重要的實驗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頓第一定律,引入了慣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教法建議
1、本節所述內容在初中課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課本中用到的標題是慣性定律,所以學生已有一定的基礎。
2、適當介紹一些學史的知識,讓學生意識到:一個規律的發現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或者是一開始的認識就是對的,而是需要人類不斷探索才能形成的,它們的學習也是這樣。
3、重點講述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科學思想,讓學生學會一種科學思維方法。
4、通過對大量實例的分析,讓學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理解;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教學難點: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理解。
示例:
一、歷史的回顧
1、人類對力和運動關系的最初認識及亞里士多德其人。(見擴展資料)
2、伽利略理想實驗:
(1)動畫模擬該實驗,并指出不能夠真正試驗的`原因。或做課本所講的氣墊導軌實驗(有視頻資料),并指出為什么只是近似驗證。由實驗結果推出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矛盾的焦點蝕是試實驗條件的不同。
(2)分析伽利略理想實驗:它是一個理想化的過程,但并不是憑空想象的來的,而在抽象思維過程中所創造出的一種科學推理,理想化實驗是物理學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3)介紹伽利略。
二、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慣性: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
3、注意:(通過實例分析)
(1)慣性與慣性定律不同。
(2)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任何時候物體都具有慣性,這與物體處于什么狀態無關。
(3)力和運動的關系: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4、實例參考(要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
分析剎車時人往前傾;啟動時人往后仰。
做小實驗:慣性實驗器演示慣性現象,并分析。
讓學生舉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慣性現象有利,哪些慣性現象有害。
探究活動
題目:可以觀察的慣性現象
組織:小組或個人
方案:自己設計小實驗并展示、講解,由同學互相評判
評價:具有可操作性,讓學生把學過的知識靈活應用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 7
教學重點:
通過對小車實驗的分析比較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難點:
1、明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觀點是錯誤的。
2、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教學用具:
斜面,小車,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機,實物投影,大倍投電視。
教學過程
一、實驗引入:批駁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演示1]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開始慢慢向前運動,撤掉推力,木塊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現象,(如推桌子)。這些現象從表面上看,“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才能使物體繼續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停下來.”即:板擦的運動需要推力去維持。于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根據這些現象總結出“物體的運動需要力去維持”。這種觀點在歷史上曾被沿用兩千多年,但時沿用兩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確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過懷疑或有人認為就是錯誤的,但沒某能說服別人的理由。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使之向前運動,用力推出,木塊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還要向前運動,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不符。
分析:木塊:靜止——運動——靜止。兩個過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這兩個過程中力的作用是維持原來的運動狀態還是改變運動狀態?
二、 講授新課:
1.規律總結過程
方法
1.教師引導
伽利略的貢獻:理想實驗
[演示](通過實物投影儀把實驗過程反映在大倍投電視上)
介紹器材
實驗前提條件:每次實驗都需從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為什么?
實驗過程:讓小球從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滾下后分別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運動,每次記下小球停下時的位置。做標記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來的位置)
實驗紀錄:
實驗次數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離 1毛巾最大最短 2棉布較大較長 3玻璃較小長 推理想象光滑表面阻力為零無限長
實驗分析:
三次實驗,小車最終都靜止,為什么?
三次實驗,小車運動的距離不同,這說明什么問題?
小球運動距離的長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關系?
若使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進一步減小,小車運動的距離將變長還是變短?
根據上面的實驗及推理的思想,還可以推理出什么結論?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為零的表面,將會怎樣運動?
實驗結論:通過伽利略的實驗和科學推理得出“運動的物體,如果受到的.阻力為零,它的速度將不會減慢,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即作勻速運動。
[微機模擬實驗]:簡介伽利略理想實驗
迪卡兒的補充
如果運動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僅速度大小不變,而且運動方向也不變,將沿原來的方向勻速運動下去。
牛頓的成果:補充與概括
師:物體除了運動的以外,還有靜止的。那么,靜止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保持什么狀態呢?(牛頓補充:將保持靜止狀態)
師(引導學生概括):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兒和牛頓的補充,把兩者進行一下概括: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將如何呢?(對概括出來大致意思的同學給予鼓勵)
介紹:牛頓抓住時機,概括總結得出著名的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方法2:學生探究式學習
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車實驗,根據現象學生分組討論,明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的問題根源。由學生互相補充確定實驗結論。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條件:不受外力作用
運動規律: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師(回應課題引入實驗): 回想我們最開始的實驗,有推力板擦運動,撤去推力板擦停下來,從表面現象上得到的結論運動需要力維持是錯誤的,但這種現象是千真萬確擺在我們面前的,我們如何用牛一的觀點正確的解釋這個現象呢?
三、鞏固練習
1、 一物體放在桌上靜止,假若某瞬間撤掉所有的外力,物體將怎么樣?
2、 對于牛頓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
A。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可以做出來,所以慣性定律是正確的
B。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做不出來,所以慣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確的
C。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做不出來,但可以經過在事實基礎上,進一步科學推理得出慣性定律
D。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雖然現在做不出來,但總有一天可以用實驗來驗證。
四、小結
人們對物體的運動規律的認識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的。物體在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它是經過亞里士多德對人們近兩千年的思想束縛,伽利略的科學推理,才最終由牛頓總結出來的。牛一的重要貢獻是:
1)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五、作業:閱讀本節教材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 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內容。知道慣性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體驗任何物體都具有慣性。
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活動和閱讀感受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
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及其現象解釋
教學難點:
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
教學用具:
斜面、木板、小車、棉布、毛巾、象棋、直尺、慣性小球裝置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收集與教材P44圖12.5-1中內容相關的錄像資料讓學生觀看。
同學們在錄像中看到的這些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常會見到,你也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運動的物體為什么會停下來呢?同學們看書12.5-2內容,先了解古人的思辨。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都是偉大的.科學家,到底哪個說法正確呢?光靠思辨不能回答,同學們可以自己探究,通過實驗來求證。
二、進行新課
(一)牛頓第一定律
1、歷史回顧:對亞里斯多德提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提出疑問。
2、演示實驗:
(1)毛巾表面
(2)棉布表面
(3)木板表面
現象:
(1)小車受到阻力大,運動時間短,路程短;
(2)小車受到阻力較小,運動時間長點,路程遠點;
(3)小車受到阻力最小,運動時間較長,路程較遠。
3、推理:當小車受到的阻力為零時,小車將會怎樣運動下去?
4、牛頓第一定律:一切不受外力的物體,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說明: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從實驗中直接得出來的,它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科學推理而得到的。
(二)物體的慣性
1、慣性
教師:從牛頓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體都具有保持靜止狀態或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也可以說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這里提出了一切物體都有慣性,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2、慣性現象
【演示1】用尺迅速打出下面的棋子。解釋:疊在一起的棋子原來是處于靜止狀態的,當尺子打出了下面的棋子,由于上面的棋子有慣性,還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所以上面棋子落在正下方。
【演示2】慣性小球實驗,解釋:木片被彈出去之前,小球處于靜止狀態。小球由于有慣性,還應保持原有的靜止狀態,所以小球落在原處。
——解釋慣性現象的要領:
①說清物體原來是處于什么狀態(運動或靜止)
②說出后來發生什么變化;
③物體由于慣性還要保持原來的(運動或靜止)狀態。
④所以……。
【演示3】剎車時的慣性現象。請同學們根據要領解釋。
教師:這個實驗再現了汽車緊急剎車時乘客向前倒這一普遍現象。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
請大家解釋汽車起動時乘客為什么向后傾倒?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
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慣性:我們把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特性叫做慣性。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 9
[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主要推理過程和推論,知道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意義;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3、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會用慣性解釋一些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的慣性現象,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
2、通過實驗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系的不同認識,了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學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
[重點]
1、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
2、對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的正確理解
3、理想實驗
[教學難點]
1、力和運動的關系
2、慣性和質量的關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
師:同學們,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怎樣描述物體的運動,知道了物體的一些運動規律,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同一個物體不同的情況下可以做出不同的運動,究竟是什么決定了物體的運動情況?要討論這個問題,就要研究運動與力的關系。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運動與力的關系。
一、據生活現象思考探究
師:現在請同學們結合日常生活經驗,分組探討一下運動和力是怎樣的一種關系,并試著回答以下一些問題。
1、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是不是有力物體就能運動,沒力物體就靜止。給物體一初速度,物體在不同平面上滑動,體會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2、物體的運動方向跟力的方向一樣嗎?
以拋粉筆為例
3、物體的運動僅由力決定嗎?
拋粉筆為例
4、物體什么情況下做直線運動?什么情況下做曲線運動?
以拋粉筆為例
5、物體做直線運動時,什么情況下加速?什么情況下減速?
以拋粉筆為例。
【牢記】: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沒有力物體也能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運動方向與力的方向無必然聯系;當速度與力同一直線時,物體做直線運動;速度與力不在同一直線時,曲線運動;同一直線時,力與速度同向,加速;力與速度反向,減速。
要讓學生明白:物體此刻的速度是由上一刻的速度和上一刻的受力決定的,此刻的速度及此刻的受力決定下一刻的速度。(比方:今天的結果是前面的表現決定的,要想今后的結果能改變,必須從現在開始。)
二、歷史上人類對運動與力的關系的認識
師:愛因斯坦曾把一代代科學家探索自然奧秘的努力,比做福爾摩斯偵探小說中警員破案的過程。在偵探故事中,有時候明顯可見的線索卻把人們引到錯誤的判斷上去,也就是說光憑經驗來做判斷是靠不住的。
師:長期以來,在研究物體運動原因的過程中,人們的經驗是:要使一個物體運動,必須推它或拉它。因此,人們直覺地認為,物體的運動是與推拉等行為相聯系的.,當不再推、拉的時候,原來的運動便停止下來。根據這類經驗,亞里士多德得出結論: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便要停止。我想不僅是亞里士多德這樣想,就是在現在,很多人還是這樣想的,因為它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經驗相一致。但這卻是個錯誤的結論。是由明顯可見的線索引出的錯誤判斷,而且這個錯誤結論竟維持了近兩千年。直到三百多年前,伽俐略創造了有效的“偵察”方法,發現了正確的線索,揭示現象的本質,成為物理學中的福爾摩斯。
師:伽俐略注意到,當一個球沿斜面向下滾動時,它的速度越來越大;向上滾動時,速度越來越小。他由此猜想:當球沿水平面滾動時,速度應該不增不減。實際上他發現,球越來越慢,最后停下來。伽俐略認為,這是由于摩擦阻力的原因,因為他同樣還觀察到,表面越光滑,球便會滾動得越遠。于是他推斷:若沒有摩擦阻力,球將永遠滾下去。
師:伽俐略為了說明他的思想,設計了一個實驗(伽俐略斜面實驗):讓一個小球沿一個斜面從靜止狀態開始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升到原來高度。減小后一斜面的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上仍然達到同樣高度,但這一次為了達到同樣高度,比第一次滾得遠些。繼續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小球達到同一高度時將會滾得更遠。于是他問道:若將后一個斜面放平,球會滾動多遠?結論顯然是,球將永遠滾動下去。這就是說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沒有力物體也可以運動(比如在光滑水平上,只要給物體個初速度,物體將以這個速度永遠運動下去),而力恰好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運動速度)的原因,比如物體加速和減速時都需要受到力的作用。當然我們不能消除一切阻力,也不能把水平木板做得無限長,所以這個實驗是“理想實驗”帶領學生觀察動畫及視頻文件,先看理論動畫,再看演示實驗。
注意:理想實驗不是空想實驗,它是可靠實驗事實加上理論推導。
師:與伽俐略同時代的法國科學家笛卡爾補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觀點。明確指出:除非物體受到外力的作用,物體將永遠保持靜止或運動狀態,永遠不會使自己沿曲線運動,而只保持在直線上運動。他還認為,這應該作為一個原理加以確立,并且是人類整個自然的基礎。
三、牛頓第一定律
伽俐略和笛卡爾的正確結論在隔了一代人以后,由牛頓總結成動力學的一條基本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
注意: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大家已經對亞里士多德這個名字很熟悉了,并且每次提到的都是他的錯誤觀點,好像成了反面教材,這里我要向大家說明一下:亞里士多德是個非常偉大的人。恩格斯稱亞里士多德是最博學的人,亞里士多德的研究涉及生物、天文、氣象、數學和物理等,成果十分豐富,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人。他追求以世界的本來面目來說明各種自然現象,比如說:他認為天上的運動應該是完美的勻速圓周運動、地上的物體都應該是靜止的。他認為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是與大量的“事實”相一致的。他一直追求真理,只不過因為當時研究物理總是靠直覺和思維來進行。因此,他的這一錯誤觀點影響了人們兩千多年。
伽利略實在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他第一個意識到了摩擦力??一個本質至今還沒有被認識清楚的問題。有了這一點,加上他又具有豐富、發散而有嚴謹的科學思維能力,設計出其理想實驗就顯得比較自然了。我們認為理想實驗首要的意義在于它摒棄了那種單純依靠思辯來研究物理的行為方式,而確立了實驗在物理研究中的基本地位。從物理史實上可以發現,這時伽利略認為的地面上的物體除靜止外的另一本來面目是勻速圓周運動(而不是勻速直線運動),伽利略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在物理史上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是因為他第一次確立了物理實驗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研究物理不再是單純地靠直覺和思維。是笛卡爾第一個明確指出:除非物體受到外力作用,物體將永遠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確實是人類思想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因此,笛卡爾認為上述論斷應該作為一個原理加以確立,且是人類整個自然觀的基礎是十分合理的。笛卡爾當時還指出:在太空環境中可以實現物體不受外力的作用,這時物體的運動就滿足理想實驗的條件(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拓寬了看問題的視野)。
牛頓所做的工作不僅是進行了總結,更是從物理上賦予了明確的內涵,這其中包括慣性和力作為科學概念地提出,以及慣性參考系等,同時明確了力和物體運動及其變化之間的直接因果關系。
【牢記】:
1、運動并不需要力來維持,因而力并不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只有當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時候,才需要力,所以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2、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頓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不能用實驗來驗證。
3、物體具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這種性質稱慣性。所以牛頓第一定律又稱慣性定律。
師: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現象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牛頓第一定律。例如冰壺。冰壺在冰面運動時受到的阻力較小,可以在較長時間內保持運動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變直到它再一次受到桿的打擊或碰到障礙物,才改變這種狀態。
觀看牛頓第一定律演示實驗
四、慣性
帶領學生觀看多媒體文件。
生活中的例子:將斧頭和木把往下敲。木把受到敲擊突然停止了。斧頭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繼續向下運動,使斧頭和木把套緊。
1、問:什么樣的物體具有慣性?物體什么時候具有慣性?
答:一切物體均具有慣性。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
物體任何時候都有慣性,慣性是一種固有屬性。
2、慣性可以被克服嗎?
答: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不是力,不能避免或克服。
3、速度可以突變嗎?
答:當有外力作用迫使物體改變運動狀態時,物體的運動狀態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發生變化,慣性的大小就表現為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正因為物體的運動狀態是在原有的基礎上一點點變化的,所以速度是不能突變的。
4、物體的慣性大小由什么決定呢?與速度有關嗎?
答:慣性的大小僅由質量決定。
這里有一個易錯點:很多同學認為速度大,慣性大;速度小,慣性小。原因是他們把“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理”理解為“物體從運動到靜止的難易程度”。
分析:正是因為有外力的作用才使得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所以要比較兩個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最起碼要給它們相同的外力作用,才好進行比較。(不恰當的比方:想看兩個人一天誰掙的錢多,最起碼要給他們相同的本錢)
要比較速度變化的難易程度其實就是比較物體的加速度,加速度反映了相同時間內物體速度變化的大小關系,而在相同的外力作用的情況下,物體的加速度大小是僅僅是由質量決定的。所以慣性僅僅由質量決定。(a大,速度變化容易;a小,速度變化難)
慣性的大小僅由質量決定。但由于慣性是屬性不是物理量,所以不能具體講1千克的物體有多少慣性。例:如手擋相同速度的籃球和汽車。如果一輛空車和一輛裝滿貨物車在相同的牽引力作用下由靜止開始運動,它們的運動狀態改變的情況并不相同,空車的質量小,在較短的時間內可以達到某一速度,運動狀態容易改變。裝滿貨物的車,質量大,要在很長的時間內才能達到相同的速度,運動狀態難以改變。慣性大小在實際中是經常要加以考慮的。當我們要求物體的運動狀態容易改變時,應該盡可能減小物體的質量。殲擊機的質量比運輸機、轟炸機的質量要小得多,在戰斗前還要拋掉副油箱,以進一步減小質量,就是為了要提高殲擊機的靈活性。相反,當我們要求物體的運動狀態不容易改變時,應該盡量增大物體的質量,抽水站的電動抽水機和水泵都固定在很重的機座上,就是要增大它們的質量,以盡量減小它們振動或避免意外的碰撞而移動。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 10
教學目標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
2、理解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
3、理解慣性,認識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4、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教學設想 重點:實驗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難點:
對慣性現象的理解 教學準備 斜面、小車、毛巾、棉布、木板、象棋子、硬尺片、杯、水、雞蛋、硬紙片、鐵架臺、細線、紙箱、木塊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
新課引入:
我們學過了力,一切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我們也學過了運動,運動是絕對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靜止只是相對的。物體都受力,同時又都在運動,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見,力和物體的運動有密切的聯系。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力和運動二者之間的聯系。
古希臘的學者亞里斯多德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他的根據是一個物體(例如一輛車)運動起來后必須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運動下去,失去力的作用,運動會停下來。
物體的運功需要力來維持嗎?
新課:
一、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教師強調實驗中注意事項:同一小車、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靜止下放,滑到底端的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平面材料。
學生要理解實驗要求的一些目的
演示實驗:
小車從斜面滑下,在毛巾上滑行后停下
1)教師提問:小車為什么停下來?
(學生回答)
小車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小車從斜面滑下,在木板上滑行后停下
2)教師提問:
小車滑行的距離怎么長了?
(學生回答)
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變小了
3)教師提問
能讓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再遠些嗎?
(學生回答)
減小水平面對小車的.阻力。
結論:表面越光滑,小車受阻力越小,小車速度變化越慢,小車前進越遠。
設想:如果小車從斜面上滑下來,滑到一個非常光滑、阻力無限小的光滑平面上,小車的運動將如何?
小車應該永遠運動下去
最后,英國的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總結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運動的關系的第一條規律——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這就是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
也就是物體在不受力的情況下,也能運動,所以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牛頓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進一步的科學推理得到的非實驗定律。
大家要學習科學家的刻苦鉆研精神,也要向他們學習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科學推理法。
二、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那么,什么是慣性呢?
任何物體都具有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
1、打棋子實驗(學生參與演示)將七個象棋子疊放講臺上,用尺迅速地打出第四個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失去了第四個棋子的支持而落在正下方。
2、慣性雞蛋實驗:突然彈擊雞蛋與水杯間的硬紙片,雞蛋有慣性,不會隨紙片飛出去,而是掉進水杯里。
鼓勵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有那些做法是利用了慣性和預防慣性造成的危害的。
教師強調:慣性是萬物皆有的一種固有屬性,慣性與物體是否受外力、處于何種狀態無關。慣性由物體的質量決定,質量越大,慣性越大。慣性不是力,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相關文章:
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01-29
初二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01-25
初中物理《電壓》教案01-29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02-23
初中物理質量教案12-28
初中物理教案12-30
初中物理 內能 教案12-28
初中物理教案12-28
《牛頓第一定律》物理教學反思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