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醉翁亭記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醉翁亭記教案1
《醉翁亭記》教案
1、識字2、熟讀課文,理解課文,詞,句。
3、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虛詞的用法。理解古文中的判斷句。
本節課:(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1、理解文章語言的優美。 2、梳理文章結構
3、理會文章中心4、理解寫景抒情的特點。
5、理解歐陽修曠達情懷,與民同樂的積極政治思想。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1、古代漢語中“也”一般用在什么時候(判斷句)舉例
2、請同學解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授新課
一、簡介文章寫作背景,作者
作者: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是一位飽學之士,他一生對我國的文學,做出重大的貢獻。宋代很多著名的文學字都是出自于他的門下,“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而且與“柳宗元,韓愈”合稱為唐宋八大家。曾和范仲淹在朝廷任副宰相,當時范仲淹實行政治改革被罷官,歐陽修替范仲淹向皇帝諫言,并憤怒的斥責一些其他官員,因此也被貶致滁州任太守。
背景:本文是作者在被貶之后寫的一篇散文。
二、互動游戲,熟悉文章結構:
滁州—瑯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灑,在乎山水之間)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樂)
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百姓安居樂業,與民同樂,)(沉醉)
三、板書(略)
其實本文是一篇千古名篇,為什么呢,究竟有哪里寫作方面的優點?
四、寫作特點
一切景語皆情語,通過寫景表達情感
回憶前面所學課文有哪些類似之處
拓開想象回答
情感到底是什么情感?
五、討論文章主旨
表現以山水的快樂為樂
表現一種被貶之后樂觀的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表現了一種官員融入百姓生活中,與民同樂的高崇品德。
本課也就是轉繞樂來寫,有哪些樂?
六、討論“樂”
寫了哪些人的樂,哪些樂?
鳥樂,滁人樂,太守樂,/山水之樂,
七、教師總結:
面對國運艱難的時候,歐陽修能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并取得成。能寫讓民樂為已任,憂國憂民,并寫出這樣的千古名篇。
總結:與民同樂(先天下之樂而樂)
醉翁亭記教案2
1、 認識歐陽修“與民同樂”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2、 掌握全文的脈絡并理解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 學習本文精練優美、流暢自然的語言。
第一課時
新授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 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2、 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3、 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教學難點 :
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
一、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1、 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 寫作背景:
寫于作者被貶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當時只有三十九歲,卻自稱為“蒼顏白發”的“醉翁”,這有點自嘲的意味。滁州地處江淮之間,交通不便,民風淳樸。歐陽修渥襯甌槐幔?送臼猓??槐?萼堤荊??且曰??奶?鵲焙盟?牡胤焦伲??儺瞻焓隆3?莘綣廡憷觶?費糶薇慵那檣剿??允?譜雜椋?朊褳?鄭?涯諦牡囊鐘粞諮乖諫剿?朧?浦?種?小?
3、 出處:
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謚號。
二、學習生字,理解重點詞,熟悉課文內容:
1、生字: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滁 壑 瑯 琊 潺 釀 輒
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yáo
霏 暝 晦 傴 僂 洌 肴
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
蔌 酣 弈 觥 籌 翳
2、重點詞: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樹木)茂盛的樣子。
②有亭翼然而臨于泉上者: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③名之者誰: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發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陰:發榮滋長
⑦傴僂提攜: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樂:盡興地喝酒
⑨觥籌交錯:酒杯;酒籌
三、朗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第二課時
閱讀理解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點字詞含義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重點及難點:同上
教學過程 :
一、第一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 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①滁州的地理特點? “環滁皆山也。”
②西南諸峰的特點? “林壑尤美”
③瑯琊山的特點?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臨于泉上”
⑤“來飲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號醉翁的原因?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⑦劃分層次?
第一層:亭的自然環境。(……醉翁亭也。)
視覺角度:俯——仰
空間角度:遠——近;大——小;整體——局部——個體
第二層: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結:
總寫醉翁亭秀麗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 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①朝暮景色的特點?
“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③“樂亦無窮”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
5、 小結:分別描寫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①酒宴上陳列的東西?
②描寫“宴酣之樂”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
③描寫太守形象的句子? “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
④劃分層次? 1、滁人游山之樂 (……游也。)
2、眾賓宴飲之樂 (……歡也。)
3、太守宴醉之樂 (……醉也。)
5、小結:描寫太守與滁人游山宴飲之樂。
四、第四段:
1、 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 學生串譯。
3、 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①描寫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②理解本段襯托手法的運用:
禽鳥之樂——游人之樂——太守之樂
③寫醉與樂統一,點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樂”
4、 小結:寫酒宴散,眾人歸的情景。
第三課時
總結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總結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學習本文的藝術特色。
3、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總結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學習本文的藝術特色。
教學過程 :
一、總結全文:
醉翁亭記
歐陽修(北宋)
何謂“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一)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樂在賞山水 (二)
樂在與眾人醉 (三)
禽鳥樂——→眾人樂——→太守樂(“醉能同其樂”) (四)
(以樂掩其郁) “醉翁” 主旨——→與民同樂
二、藝術特點:
1、結構嚴謹巧妙。
以“樂”貫穿全篇,并層層推進,前后照應。
用不同的虛詞過渡,層次分明。
2、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
3、語言精練優美,流暢傳情。
三、完成課后練習。
課后小結
醉翁亭記教案3
教學目標:
1、 把握文章結構,學習本文寫景與抒情自然結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寫作用。
2、 理解作者游覽山水的樂趣及其與民同樂的情懷。
3、 學習掌握文章中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法。
教材分析:
這篇著名的游記,是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所作。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因此在課堂上要牢牢抓住“樂”這條主線,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敘的脈絡。抓住了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也就能順利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這樣的學習也幫助學生理解了“醉”與“樂”之間的關系這個難點。
本文采用了敘事與寫景、抒情相結合的寫法。要引導學生理解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情感,領會本文情景交融的藝術魅力。對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說是學習的難點所在,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體會本文抒發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
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為散句,但也間有駢句,韻味濃郁,流暢優美,從容婉轉。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因此誦讀、背誦是教學的重點之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積累重點的實詞、虛詞及名句。
教學設想:
《醉翁亭記》是一篇美文,應注重語言的品味與誦讀,積累文言詞句,通過示范朗誦、自讀和齊讀等環節,掌握“也”和“而”字的語氣,了解本文語言駢散相融,節奏富于變化的寫法。
本課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先讀懂課文,解決文言知識的問題,再理解鑒賞文章內容,兩者彼此關照,相輔相成,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醉”字為切入點,理解“樂”的情懷。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并采取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幫助學生體會“樂”的情感,體會作者文中蘊含著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教學課時:
兩課時。第一課時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以誦讀為主要的教學方式,結合注釋,疏通全文大意。師生共同總結本文的重點實詞、虛詞和重點句式。
醉翁亭記教案4
教學目標:
1、檢查背誦
2、體會本文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
3、學習多用否定句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
1、體會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
2、學習多用否定句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1、理解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是一種讀書方法,即讀書不死摳字句,而要求真諦。
2、“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的含義。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
二、分析課文,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句話講了什么?
——講述了“五柳先生”這個名號的來歷。“不知何許人”把這位先生排除在名門望族之外;“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隨便起了一個字號,與當時講究門第的世風背道而馳,表現了他卓爾不群、不隨世俗的品性。
2、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畫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性格:“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志趣:一是讀書,“好讀書,不求甚解”,展現了一個在讀書中的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二是飲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三是寫文章,“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描述了一個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描繪了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通過種種敘述,把一個雖處于貧困之中卻悠閑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3、怎樣理解“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句話?
——這是一種讀書方法,即讀書不死摳字句,而要求真諦。也說明陶淵明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怎樣理解“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的含義?
——不僅寫出陶淵明安于貧困,而且含蓄地說明作者以古賢顏回自況,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謂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5、“贊”語中哪句話和傳文中“不慕榮利”相照應?談談你對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的看法。
——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貴”。對“不慕榮利”的看法,學生可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6、“贊”語與前文有什么聯系?
——文后的“贊語”是作者仿照史學筆法加的品論性的文字。贊語的實質是兩句話:“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這正好與前面寫到的“不慕榮利”相照應,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點。傳贊一體,互為補充,使人物個性更加鮮明。
三、.總結全文
1、歸納中心
本文借五柳先生給自己寫自傳,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于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2、.寫作特點
①語言樸素洗練,內容看似平淡卻寓意深刻。
②多用否定句。
思考:找出文中否定句,想想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不慕榮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日”,“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正因為世人有種種追名逐利,矯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眾不同擊節嘆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③體會課文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
四、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并默
2、口頭作文:向他人介紹自己的性格特點。
醉翁亭記教案5
一 教學目標
1、 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體會文中對偶句的特點及作用。
2、 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解以“樂”為線索貫穿全篇的結構特點。
3、 理解文章中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學內容
1、 通讀全文,疏通文意,解決生字詞。
2、⑴ 作者及作品介紹: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指定學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幾位?)
⑵ 作背景簡介:作者當時被貶,遭到打擊,心情依然樂觀。
⑶ “記”古代一種文體,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
⑷ 全文線索:“樂”
3、課文分析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名字的由來及醉翁的樂趣。
⑴ 自然環境
寫景的順序:由遠及近
總領寫景的句子:環滁皆山也
⑵ 亭名的由來及醉翁的樂趣
現在還用的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
⑶ 教師指出重點詞語,學生朗誦課文。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與四時之景。
⑴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
⑵ 四時之景: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⑶ 總結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⑷ 指出本段中的對偶句。(學生回答)
第三段:寫滁人的游歷之樂和太守的宴飲之樂。
⑴ 四層(一句一層):
滁人游 太守宴
眾賓歡 太守醉(核心)
⑵ 學生指出對偶句,教師分析其特點及作用。
句式整齊,節奏鮮明,富有韻律美。
⑶ 前后照應:本段最后一句與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應?(學生討論回答)
第四段:寫太守醉歸,自得其樂。
⑴ 禽鳥鳴林的樂趣
游人的樂趣
太守的樂趣(最高的境界)
⑵ 前后照應:“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與“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相照應。
2、 中心歸納:本文以“樂”字為線索,表達了作者歲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回答)
3、 課外拓展
⑴ 你對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持什么態度?
⑵ 作者身處逆境,心情依然樂觀的處世態度對你有什么啟示?
三 處理課后練習題
(略)
四 板書設計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及名字的由來 與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與四時之景 民
醉翁亭記
第三段:寫滁人的游歷之樂和太守的宴飲之樂同
第四段:寫太守醉歸,自得其樂 樂
醉翁亭記教案6
一、教學目標
(一)掌握文中的實詞,通過誦讀,體察“也”的性情。
(二)學習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三)沉潛涵泳,體悟作者“與民同樂”的社會理想和政治理想。
(四)聯系實際,運用現代觀念評價作者的胸懷意趣和美好理想。
二、課時安排1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1)讀準音:借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2)讀順文:并圈出文辭優美、內涵豐富的句子。
(3)讀懂義: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鋇既胄驢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醉翁亭記》中的名句,也是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由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篇古典文學中的美文名篇,感受千年前的古人縱情于秀山秀水中的意趣和情懷。
3作者簡介
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六一居士,謚文忠,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后來他考取進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歐陽修在歷史上以獎掖后進著稱。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曾鞏,還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門下,得到過他的栽培。
歐陽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曉暢,委婉多姿,自成風格,在北宋以至后來的文壇上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我們通過《醉翁亭記》,對歐文的風貌也可窺見一斑。歐陽修不僅以散文著稱,他的詩詞、文評也有很高的成就。
歐陽修還是著名的史學家。“二十四史”中有兩部是他編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書》。歐陽修稱得上是位飽學之士。他一生對我國的文學、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二)活動過程
1閉音聽讀
(1)下列加下劃線的字該怎么讀?(板書或以多媒體顯示,學生認讀后配上拼音)
環滁皆山也chú 林壑尤美hè
瑯琊lángyá 飲少輒醉zhé
日出而林霏開fēi 云歸而巖穴暝míng
傴僂提攜yǔlǚ 泉香而酒洌liè
山肴野蔌sù 觥籌交錯gōng
頹然乎其間tuí 樹林陰翳yì
(2)聽老師范讀全文,要求同學聽準讀音,聽清句讀,體會情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領悟內蘊(“太守樂其樂”的情懷意趣)。
范讀旨在以教師的美讀感染學生,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吟誦涵泳,培養文言語感,體味文言文的韻味。
2崩識林室
(1)朗讀課文,要求吐字清晰準確,停頓恰當。
(2)質疑活動
策略: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決的,舉手質疑。
3碧致勱渙
(1)落實下列加下劃線的字詞,注意古今不同的意義和用法
有亭翼然臨于泉(從高處往低處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野芳發而幽香(開花)
游人去而禽鳥樂也(離開)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指)
有亭翼然臨于泉(像張開的翅膀一樣)
雜然而前陳者(交錯的樣子)
頹然乎其間者(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樣子;
然:形容詞詞尾,可解釋為“……的樣子”。)
而溪深而魚肥(表示并列關系)
日出而林霏開(表示承接關系)
雜然而前陳者(表示修飾關系)
少飲輒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遞進關系)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表示轉折關系)
(辨析策略:這里的“而”都作連詞。辨別它們的不同用法,一方面要理清詞語或句子間的邏輯關系,另一方面要通過誦讀把握語氣。語意限定了虛詞的用法,虛詞恰當地傳達了語意。全文“而”作連詞用共23處,它貫通全篇,形成一種獨特的語言風格。)
(2)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體察句子的語氣
Ⅰ弊砦討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是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罷。
Ⅱ輩匝瞻追ⅲ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一人)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Ⅲ比歡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游人的樂趣;游人知道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
(3)積累成語
Ⅰ弊砦討意不在酒
Ⅱ彼落石出
Ⅲ賓〕锝淮
4彼卸遼枰
(1)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設疑激趣:作者按什么順序介紹醉翁亭?作者游醉翁亭的目的是什么?
(3)誦讀策略:指導同學抑揚頓挫地誦讀課文,養成吟誦、咀嚼、揣摩、品味的習慣。
5碧致芻疃
(1)作者用層遞法由遠及近點出醉翁亭的位置:
滁州→西南諸峰→瑯琊山→釀泉→醉翁亭
其他情況——
建亭者:山之僧智仙
命名者:歐陽修(醉翁)
(2)醉翁游亭的目的:
欣賞山光水色,飲酒只為了助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力爭成誦。
醉翁亭記教案7
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和重要虛詞的用法。
能力目標:1指導學生朗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品讀課文,鑒賞本文的意境美、語言美、結構美,逐步提高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理解文中所表現作者的曠達情懷和美好理想,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胸懷天下的理想。
教學重點:
在朗讀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
教學難點:
1“醉翁之意”在何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樂”樂什么?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點撥法;品評鑒賞法。
學習方法:
品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 導語設計
同學們,漫步小石潭,體驗了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抑郁憂傷;登岳陽樓,感悟了范仲淹先憂后樂的博大情懷,今天讓我們再次登上醉翁亭,一起去品味歐陽修“醉翁之意“的曠達胸襟。
二 認讀,感受美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認讀課文(注意文中連用的21個“也”字和25個“而”字。)
1請同學們用以下的句式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這是一篇( )的文章。
2有不理解的地方么?如果有,請同學們把自己最想問地問題提出來?
3文中哪一個字貫穿全文,并揭示全文的主旨?
山水樂—四時樂—宴酣樂—禽鳥樂—人之樂—太守樂—與民
同樂。
三 品讀,發現美
《醉翁亭記》是一篇寫景抒情的美文佳作。那么究竟它有那些美點。讓我們運用在前面課堂上學習到的方法,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再次品讀,發揮合作探究的能力,表達出自己對文章的領悟,用“《醉翁亭記》之美,美在——”的句式開頭說一段話。
學生分小組研讀、討論、回答。最后小結。
美在語言。1語言凝練、含蓄。2駢散結合,相映成趣。3注意運用虛詞,全文用了“也”、“而”把詩一樣的句子斷開,讓它帶上散文的韻味,回環反復,一唱三嘆。
美在意境。它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一個“樂”字,醉中之樂,它像一根彩線連綴各幅畫面。山水相映之美;朝暮變化之美;四季變幻之美;動靜對比之美。從而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意與境的相諧。
四 思考,延伸美
1我們還學過和這篇散文寫作背景、內容相類似的文章么?你
發現他們的共同點了么?從中你獲得了怎樣的人生啟示?
學生思考、探究作答。
類似文:《小石潭記》《岳陽樓記》《記承天寺夜游》
共同點:寄情山水,曠達情懷。
人生啟示:苦難是人生的最好試金石。
磨難,人生的一種財富。挫折是一把雙刃劍。
人生要有所得,必須有所失。的確如此,文天祥
為了丹心報國,甘愿把生命放棄。歐陽修官場失意,卻造就了不朽的美文佳作。
五 總結
歐陽修、范仲淹、蘇軾、韓愈,他們奉獻給我們的,不只是一種美,不只是具有永久價值的杰出文學作品,而是一種思想和精神,他們是撐起民族精神大廈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真正打動人的是一種照亮世界的精神。
六 布置作業
1我們可愛的家鄉也是風景迷人,請你發現家鄉的美,來表達一種美好的心聲。(不少于300字)
2真情感悟:以我們拓展延伸的話題為主,寫一篇讀后感言。
要求:從二個題中任選選一個來作。
七 教學反思
本文是寫景美文,根據課標理念,把課文設計為三個層面處理:以課文為范例,感悟意境美,探究語言美,訓練學生閱讀基本方法;把課文作為靶子,誘導探究研討,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把課文作為引子,導引學生步入文學殿堂。
醉翁亭記教案8
《醉翁亭記》是一篇美文,應注重語言的品味與誦讀,積累文言詞句。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賞析方法。
本設計以醉字為切入點,以太守醉、我們醉為突破口,帶動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內容與寫作特色,最后進行歸納、遷移。并將學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讀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教學目標:
1.
品味文美、情美,背讀課文。
2.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顯志的手法。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難點:體會醉與樂之關系,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時安排:(1)《醉翁亭記》的第二課時。
(2)課型:賞析課。
教學步驟:
一.問題的提出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名文,古往今來,多少人們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們為何而醉?本文有何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文吧
板書課題、作者。(醉翁亭記,歐陽修)問:亭名由何而來?太守為何取號為醉翁?
明確: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太守即歐陽修,號醉翁,其特點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僅僅是酒醉嗎?
出示兩個問題:1.太守為什么而醉?
2.我們為什么而醉?
二.引導學生探究
問題一:太守為什么而醉?領悟其思想內容。
(一)依據自己預習時讀書的感受,大家談談太守為什么而醉。
學生自由發言,
師總結概括:為景而醉,為人而醉,為情而醉。板書:
(二)那課文中那些句子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1)指名朗讀描繪的句子,想象畫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變萬化,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寫景的順序怎樣?指名學生回答。
(3)教師小結: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群山環繞圖
→
瑯琊秀色圖
→
釀泉流水圖
→
溪亭展翅圖。
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醉翁亭記教案9
1.反復朗讀并背誦課文,培養文言語感。
2.結合注釋疏通文義,了解文本內容,掌握文本寫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藝術特色,理解虛詞在文中的作用。
4.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一、導入新課
范仲淹因參與改革被貶,于慶歷六年寫下《岳陽樓記》,寄托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實際上,這次改革,受到貶謫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還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他于慶歷五年被貶謫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間,歐陽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遜于《岳陽樓記》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記》。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吧!
【教學提示】
結合前文教學,有利于學生把握本文寫作背景,進而加深學生對作品含義的理解。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簡介: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因此他又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關于“醉翁”與“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豈不為六一乎?”
寫作背景: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內心抑郁,但還能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醉翁亭記》就是在這個時期寫就的。
目標導學二: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1.初讀文章,結合工具書梳理文章字詞。
2.朗讀文章,劃分文章節奏,標出節奏劃分有疑難的語句。
節奏劃分示例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節奏劃分思考
“山行/六七里”為什么不能劃分為“山/行六七里”?
明確:“山行”意指“沿著山路走”,“山行”是個狀中短語,不能將其割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為什么不能劃分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明確:“蔚然而深秀”是兩個并列的詞,不宜割裂,“望之”是總起詞語,故應從其后斷句。
【教學提示】
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劃分朗讀節奏,在劃分節奏的過程中感知文意。對于部分結構復雜的句子,教師可做適當的講解引導。
目標導學三:結合注釋疏通文義,掌握翻譯方法
1.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自行疏通文義,并畫出不解之處。
【教學提示】
節奏劃分與明確文意相輔相成,若能以節奏劃分引導學生明確文意最好;若學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讀文意后把握節奏劃分。
2.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組內互助解疑,并嘗試用“直譯”與“意譯”兩種方法譯讀文章。
3.教師選擇疑難句或值得翻譯的句子,請學生用兩種翻譯方法進行翻譯。
翻譯示例: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直譯法:那太陽一出來,樹林里的霧氣散開,云霧聚攏,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是山間早晚的景色。野花開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郁的綠蔭。天高氣爽,霜色潔白,泉水淺了,石底露出水面,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意譯法:太陽升起,山林里霧氣開始消散,煙云聚攏,山谷又開始顯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變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綻開并散發出陣陣幽香,夏日佳樹繁茂并形成一片濃蔭,秋天風高氣爽,霜色潔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
【教學提示】
翻譯有直譯與意譯兩種方式,直譯鍛煉學生用語的準確性,但可能會降低譯文的美感;意譯可加強譯文的美感,培養學生的翻譯興趣,但可能會降低譯文的準確性。因此,需兩種翻譯方式都做必要引導。全文直譯內容見《我的積累本》。
醉翁亭記教案10
[教例簡述]
課始,教師定向:這節課的任務是進一步理解課文寫法和內容,并背誦全文:方法是師生一起,從不同的角度歸納段意,明寫法,在此中穿插背誦訓練。
教例實施:
教師:大家能不能從描寫、記敘的角度梳理課文脈絡?在紙上寫一寫,試一試。
(亭外山水風光——山中朝暮四時——亭下官民同樂——宴后太守醉歸)
(點出亭——亭外景——亭中宴——離亭歸)
大家剛才議論的第二種說法的每一層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樂”字呢?
(總寫樂——山水之樂——宴酣之樂——醉歸之樂)
(總寫山水之樂——賞景之樂——與民同樂——自知其樂)
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
(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間朝暮四時——醉于升平之樂——醉在內心深知的樂趣)
有不能都含有“醉翁”、“樂”呢?
(醉翁喜山水之樂——醉翁愛賞景之樂——醉翁樂與民同樂——醉翁自知醉翁之樂)
咱們換個說法。能不能從記敘的順序上突破一下?
(空間順序——時間順序——事件順序—敘議結合順序)
教師:我還從影視拍攝的角度賞析了課文,現在也讓你們欣賞一下。
課文的脈絡是:
一個大遠景鏡頭———組空鏡關——一個長鏡關——一個全景鏡頭
(學生極有興趣地傾聽)
教師:請你各自選出以一種說法,并根據它來協助自己背誦課文,用時6—10分鐘。(學生背誦)
教師:下面我們研究每一段落的內部層次。把它們清理出來,指導背誦就更有依據。我先說第一段,你們分組介紹第二、三、四段。
(一、山—水—亭—名—太守)
(二、朝—暮—春—夏—秋—冬)
(三、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四、太守歸—游人去—禽鳥樂,從人樂,太守樂)
教師:請大家根據以上線條再背誦課文,用時8分鐘。
教師:下面再布置一個探索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試做:結合課后練習一以及我們對課文一、三兩段的分析,談談文中的照應。
[評析]
這是一節美妙的“線條”課。
課中設計了那么多的興奮點:從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要求,讓同學們反復地梳理課文的脈絡。
眾多的興奮點之中有著一事實上的邏輯聯系:從“亭”到“樂”到“醉”到“醉翁之樂”,重點突出而又能讓學生理解透徹。
嚴密的邏輯性中又點綴有趣味性:教師空插進來的“大遠景”“特寫”、“空鏡頭”、“長鏡頭”、“全景鏡頭”、“蒙太奇”無疑地會使每個孩子全神貫注。
邏輯性再現了教師清晰的思路,趣味性表現了教師的豐富知識,然而這節課中還突現出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優良技藝——科學性。豐富的立體的多側面的分層次的理解訓練,在理解訓練中完成了背誦任務,都生動地表明了這一點。
醉翁亭記教案11
【課型】
活動課。
【教學內容】
夢游醉翁亭。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對景物的細致描寫。
3、寫作訓練。
【重難點】
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寫作。
【教具】
投影儀、圖片、錄音機、磁帶、送話器。
【教學程序】
一、內引鋪墊
北宋時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在今宜昌擔任過縣令,你知道他是誰嗎?指名學生回答:歐陽修。
板書并介紹: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
慶歷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張,被貶到今安徽省滁縣做了一名遷客,那時期,他游覽了風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記》,板書:醉翁亭。
斗轉星移,幾千年后,現在的醉翁亭還健在嗎?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們終于同夢幻旅游公司聯系好了,在公司導游先生和導游小姐的帶領下,一同去欣賞醉翁亭的美麗風光。在以上板書醉翁亭前加夢游二字,構成本文的教學主題:夢游醉翁亭。
二、導學品讀
1、播放伴音:火車進站的聲音,由弱到強。
2、指名一學生當導游并拿著送話器解說:各位旅客請注意,開往安徽方向的_______次列車到站了,請去滁州醉翁亭風景區的旅客,帶好自已的行禮,檢票下車。(重復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學當導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車后去醉翁亭的車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乘座我們夢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過幾分鐘,我們就要到醉翁亭風景區了,我們已經為大家做好了游覽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為了不耽誤大家的時間,我們直接在導游小姐的帶領下去領略醉翁亭的風光。我們公司全體人員將熱情為您提供周到地服務。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難,請隨時與我們聯系,聯系電話是:______謝謝您的合作!
4、教師簡單旁白,然后由另外幾名導游按課文內容依次進行景點介紹。
5、景點之一:醉翁亭景點介紹。導游在介紹此景點時可讓學生都把眼睛閉上,體現夢游。隨著導游細致入微地講解(學生可在原文的基礎上,對其景色進行細致描繪),進而完成對課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點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紹。亦可讓學生閉上眼睛。
7、景點之三:醉翁亭風俗人情介紹。導游在介紹此景點時,可讓有特長的學生進行特長展示:山歌對唱,滁人游情境模擬,眾賓歡情境模擬,太守宴特色菜介紹在此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在眾多學生參與之下完成對課文的學習。
三、外聯對比(教師接住學生傳來 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樣?我們非常感謝夢幻旅游公司的導游為我們介紹了如此優美的景觀,以及他們精彩的講解。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這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參觀的內容寫出來,你準備怎么寫?
路線:車站──環滁──瑯琊山──釀泉──醉翁亭
風景: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風俗: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四、延伸運用
運用本課所學,向大家介紹一處旅游景點。要求能寫出景點的特色來。
【板書設計】
夢游醉翁亭
歐陽修
目標:
1、充分發揮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細致描繪。
3、寫作訓練。
路線:車站──環滁──瑯琊山──釀泉──醉翁亭
夢幻之旅: 風景: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風俗: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練習:景點介紹
醉翁亭記教案12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實詞,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虛詞的用法。
2.理解本文寫景抒情的特點。掌握全文的脈絡并理解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理解文中所表現的作者的曠達情懷和美好理想。認識歐陽修“與民同樂”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教學重點:
1.感受作者對美好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2.抓住“樂”字,基本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1.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2.體會“醉”與“樂”之關系,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的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上次介紹作者時,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學家歐陽修。今天我們來學習歐陽修的一篇歷代傳誦、膾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記》。
二、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后來他考取進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歐陽修在歷史上以獎掖后進著稱。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詢、蘇軾、蘇轍、曾鞏,還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門下,得到過他的栽培。
歐陽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曉暢,委婉多姿,自成風格,在北宋以至后來的文壇上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歐陽修還是著名的史學家。“二十四史”中有兩部是他編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書》。
歐陽修稱得上是位飽學之土。他一生對我國的文學、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寫作背景:
范仲淹倡導改革當時弊政,受到權臣誣陷排擠。因為歐陽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寫于作者被貶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當時只有三十九歲,卻自稱為“蒼顏白發”的“醉翁”,這有點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處江淮之間,交通不便,民風淳樸。
四、整體把握: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范讀,之后訂正字音,然后學生齊讀課文。
2.翻譯課文,教師講解重點字、詞、句。
3.文章結構:
(1)層次: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寫滁人、賓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宴罷歸去并點出作者名姓。
(2)線索:
滁州——瑯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樂)
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百姓安居樂業,與民同樂,)(沉醉)
五、課后作業:
1.完成書后習題一。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內容分析:
1.第一自然段:
(1)滁州的地理特點?
明確:
“環滁皆山也。”
(2)西南諸峰的特點?
明確:“林壑尤美”。
(3)瑯琊山的特點?
明確:“蔚然而深秀”。
(4)亭的位置?
明確:“臨于泉上”。
(5)“來飲于此”中“此”指?
明確:醉翁亭。
(6)自號醉翁的原因?
明確:“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7)劃分層次:
第一層:亭的自然環境。(……醉翁亭也。)
第二層: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8)描寫角度:
視覺角度:俯——仰
空間角度:遠——近;大——小;整體——局部——個體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群山環繞圖→瑯琊秀色圖→釀泉流水圖→溪亭展翅圖。
(10)小結:總寫醉翁亭秀麗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第二自然段:
(1)本段描寫朝暮、四時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確:本段描寫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別描寫,后總收說明的方式。分寫,從早到晚,“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總收,“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描寫四時之景,也采用這種方式。分寫,由春到冬,“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總收,“山間之四時也”。
(2)朝暮景色的特點?
明確:“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
(3)春夏秋冬景色?
明確:“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寫朝暮圖及四時景時各抓住了什么特點?
明確:寫朝暮圖就是一天時間的縱面展開,寫四季景則是橫向鋪排。寫早晚景色變化,抓住“明”“晦”的特點,用“日出”“云歸”寫出“林開”“巖暝”的變化景象,成為對比鮮明的兩幅畫面。寫四時景抓住了山間獨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寫出了迥然有異的四幅圖景。
(5)“樂亦無窮”的原因?
明確:“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
(6)小結:分別描寫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3.第三自然段:
(1)為什么在寫“太守宴”前要先寫“滁人游”?這個內容與上段有何聯系?
明確:為了寫“太守宴”創設一個歡樂的氛圍,并蘊含著作者與民同樂的旨趣。上段寫太守觀賞四時不同之景“而樂亦無窮”,寫了太守之樂的一因。這段寫太守見到滁人游山賞景,來來往往,歡歌笑語,眼前是一幅百姓歡悅和樂的圖景,而此乃太守之樂的另一因。
(2)描寫“宴酣之樂”的句子?
明確:“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
(3)描寫太守形象的句子?
明確:“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
(4)我們如何來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確:太守是太高興了。因為能與老百姓一起同樂。以醉寫出他的快樂。但這樂不是無憂無慮的樂,是樂中含悲。因為他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復雜,只好借酒澆愁。
(5)劃分層次:
a.滁人游山之樂(……游也。)
b.眾賓宴飲之樂(……歡也。)
c.太守宴醉之樂(……醉也。)
(6)小結:描寫太守與滁人游山宴飲之樂。
4.第四自然段:
(1)描寫傍晚情景的句子?
明確:“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2)寫醉與樂統一,點明主旨的句子?
明確:“醉能同其樂”
(3)理解本段襯托手法的運用:禽鳥之樂——游人之樂——太守之樂。
(4)找出文中一議論語句,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義?
明確:“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分析了不同層次的樂,鳥樂是本能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境界不高。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才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與民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卒章顯志”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
(5)小結:寫酒宴散,眾人歸的情景。
醉翁亭記教案13
教學目標:
通過《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的對比閱讀,了解二者的異同;欣賞二者的立意美、結構美和語言美;背誦這兩篇課文。
教學重點:
同“教學目標”前一項。
教學時數:
3~4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都是歷代傳誦、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這兩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導改革當時弊政而被貶官降職后的作品。這兩篇佳作在立意和藝術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處,又有迥然不同之點,可以說是異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們把這兩篇世人公認的優美散文放在一起來比較閱讀,通過比較來提高我們對文學作品的分析和欣賞能力。
(二)學生泛讀課文及閱讀提示與全部注釋。
(三)簡介兩篇散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四)學生試讀課文。
(五)正音正字。
(六)欣賞兩篇散文的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
(七)學生分小組討論兩篇散文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方面的異同點。教師巡回指導和啟發。
(八)各組代表發言論述本組集體意見或分歧。
(九)教師.總結討論情況并歸納兩篇散文的異同。
相同點:兩篇散文都是借觸景生情來抒發自己的抱負和情懷,都表述了自己雖遭貶謫卻仍懷濟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兩篇散文的語言都非常優美,讀起來瑯瑯上口。
不同點:1.結構技巧有別。《岳》文開頭扼要記事,中間生動寫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議論,點明主旨。作者把記事、寫景、抒情、議論四者巧妙融合,從而使得文脈結構嚴謹而不板滯、條理清晰而有波瀾,行文變幻跌宕,曲徑通幽,引人入勝。有時明明要酣暢淋漓地描繪一番,卻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徑;有時似乎文章已經寫盡,卻又峰回路轉,柳暗花明。洋洋灑灑鋪陳的,卻非要旨,但也并非閑筆;鄭重感慨議論的,貌似正確,卻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論,精辟入理,一鳴驚人。《醉》文則以“樂”字提挈全篇,環環相扣,構思精巧。開篇用長鏡頭層層推進的寫法,點出“醉翁亭”,以后又從解釋“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樂”,接著連用幾層描寫和敘述來抒寫“山水之樂”。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照應和伏筆。細品全篇,“醉”字或隱或現,聯前顧后;“樂”字或明或暗,前伏后應。總之,整篇文章以“樂”“醉”來貫通,不蔓不枝,一氣到底,形成了嚴謹而完整的藝術構架。
2.語言表述有別。《岳》文在語言上駢句散句結合,抑揚頓挫,參差溢美;四字短語成雙成對,瑯瑯上口,婉轉有力。文章既整飭嚴密,句麗辭暢,又張弛有度,議論縱橫。且立意深刻,造詞精警。讀之,音調鏗鏘;思之,文情壯美。《醉》文雖也使用駢散結合的句式,但多用長句,且又有創新。僅用對偶句式就別具一格,獨領風騷。有單句成對的,有雙句成對的;還有三句成對的。醉翁用它敘事,則明快簡潔;用它寫景,則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則深沉含蓄。特別是二十多個“也”字的運用使得文章層次分明,聲律節奏起伏,音韻和諧悅耳。這些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飛升。
3.主題深度有別。《醉》文表述主題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與民同樂”的濟民之情隱含在描寫敘述之中,沒有一語道破,而是在醉中寫樂,在樂中寫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達主題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較了“遷客騷人”的仕途進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懷,并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高風亮節。這精警之句振聾發聵,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奮進。從這一點來說,范公明顯高出醉翁一籌,也是醉翁難以企及的。
由此可見,《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堪稱兩首異彩紛呈的名曲,是散文藝苑中明艷絢麗的奇葩。
(十)學生反復朗讀、背誦。
(十一)檢查朗讀與背誦。
(十二)完成課文后書面作業。
醉翁亭記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壑、輒”等文言字詞的音形義。
2.理解全文內容,理解主題思想。
過程與方法
1.朗讀和背誦全文。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線索。
3.學習本文精練優美、流暢自然的語言,理解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歐陽修“與民同樂”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體會作者的曠達胸襟,學會正確看待挫折。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線索。
2.學習本文精練優美、流暢自然的語言,理解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難點
認識歐陽修“與民同樂”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體會作者的曠達胸襟,學會正確看待挫折。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新課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名文,古往今來,多少人們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們為何而醉?本文有何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和欣賞這篇《醉翁亭記》吧!
二、自主預習
1.背景資料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本文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慶歷5年(1045),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為其辯解而被貶為滁州太守。被貶后,他心情郁悶,經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瑯琊山游玩,并與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結為莫逆之交。慶歷六年,智仙建亭于瑯琊山釀泉旁,以為游息之所。歐陽修登亭“飲少輒醉”,故給它取名為“醉翁亭”,并寫下了《醉翁亭記》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歐陽修寫此文時不過39歲,文中所說“年又最高”“蒼顏白發”,都是夸張的寫法。
2.知識鏈接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瑯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慶歷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
3.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滁(chú) 林壑(hè) 瑯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僧(sēng) 輒(zhé) 晦明(huì)
霏(fēi) 瞑(míng) 傴僂(yǔ lǚ) 攜(xié) 洌(liè) 肴(yáo) 蔌(sù)
觥籌(gōng chóu) 陰翳(yì) 弈(yì) 釀泉(niàng) 翼然(yì) 巖穴(xuè)
朝暮(zhāo mù) 酣(hān) 頹然(tuí)
(2)詞語釋義
環滁:環繞著滁州城。環:環繞。
壑:山谷。
峰回路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
云歸:煙云聚攏。
巖穴:山谷。
暝:昏暗。
晦:陰暗。
發:開放。
茂盛,繁茂。這里指草木茂盛。
雜然:交錯的樣子。
陳:擺開。
(3)一詞多義
①樂 不知太守之樂其樂(意動用法,以……為樂)
不知太守之樂其樂(樂趣)
②名 名之者誰(命名)
不能名其一處也(說出)
③秀 蔚然而深秀者(秀麗)
佳木秀而繁陰(植物開花結實,此指繁榮滋長)
④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每有會意(意旨)
此中有真意(心思)
⑤高 而年又最高(大)
風霜高潔(高爽)
⑥宴 太守宴也(宴請)
宴酣之樂(宴會)
⑦出 水落而石出者(顯露)
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出來)
⑧歸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回去)
云歸而巖穴暝(歸聚)
⑨乎 在乎山水之間也(于) 頹然乎其間者(在)
⑩而 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表承接)
而年又最高(表遞進)
溪深而魚肥(表并列)
雜然而前陳者(表修飾)
而不知人之樂(表轉折)
(4)詞類活用
①名之者誰 (名詞作動詞,取名、命名)
②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意動用法,“以……為快樂”)
③山行六七里 (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路)
④雜然而前陳者 (方位名詞作狀語,在前面)
⑤翼然臨于泉上 (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⑥自號曰醉翁也 (名詞作動詞,稱呼)
(5)古今異義(
①意 古義:情趣。例:醉翁之意不在酒。
今義:意思或愿望。
②去 古義:離開。例:游人去而禽鳥類也。
今義:到、往。
③射 古義:例:射者中。
今義:射箭。
(6)出自本文的成語:
觥籌交錯:酒器和酒籌交互錯雜。形容宴飲盡歡。
峰回路轉: 亦作「山回路轉」。①謂山勢曲折,道路隨之迂回。②今常以喻事情經歷曲折后,出現新的轉機。
醉翁之意不在酒:現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也比喻別有用心。
水落石出:本義為水位下降后石頭顯露出來。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顯露。
山肴野蔌:野味和菜蔬。
風霜高潔:天氣高爽霜色潔白。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課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答案示例:全文四個自然段。
第1段,寫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勢,以及命名的經過,解釋“醉翁”的含義,表現作者寄情山水尋找樂趣的心情。(總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
第2段,寫亭外山間景物的美麗可愛,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千變萬化,美妙無比,使人感到樂趣無窮。(分別描寫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第3段,寫滁州人的游樂和作者同賓客游宴的歡樂情景,表現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間與民同樂的歡快心情。(描寫太守與滁人游山宴飲之樂。)
第4段,寫作者游醉回歸和愉快心情,進一步表現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同時交代歸來后寫了這篇《醉翁亭記》。(寫酒宴散,眾人歸的情景。)
(二)研讀分析
(1)精讀第1段并回答:這段如何劃分層次?寫法是什么?
答案示例:第一層寫環境并點題:環滁皆山→西南諸峰→瑯琊(鳥瞰)→釀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點題)。這一層的寫景方式:自遠而近,從大環境寫起,層層烘染,步步推進,一步步把讀者帶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樂路線與環境。
第二層寫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樂(題眼,主線)。這段總寫醉翁亭秀麗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歐陽修在描寫滁州四周的山時起初用了40個字,把東南西北四方都寫了,但最后改成“環滁皆山也”5個字。這5個字高度凝練,高度簡潔,是錘煉字句的典范,鳥瞰全景,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2)精讀第2段,說說它的內容、層次和寫法。
答案示例:這段分別描寫山間朝暮及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樂”的具體化。分三層。
作者在寫朝暮圖及四時景時抓住各自特點來寫。寫朝暮圖就是一天時間的縱面展開,寫四季景則是橫向鋪排。
寫早晚景色變化,抓住“明“晦”的特點,用“日出”“云歸”寫出“林開”“巖暝”的變化景象,成為對比鮮明的兩畫面。
寫四時景抓住了山間獨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寫出了迥然有異的四幅圖景。
第二課時
一、合作探究
1.突破重難
(1)第3段寫什么?可分為哪幾層?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寫滁人、賓客、太守游瑯琊山的情形。可分為四小層。分別是“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四個場面。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襯,寫“醉”也是寫“樂”。
用“至于”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平列。
(2)滁人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從寫滁州百姓之樂中,可以體會出什么內涵?有沒有太守之樂在里邊?
答案示例: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
“滁人游”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能興高采烈出游,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也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3)精讀最后一段,說說哪句話體現了全文主旨?如何理解“太守之樂其樂”?
答案示例:主旨句:醉能同其樂。“太守之樂其樂”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復雜的感情,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績——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4)結合全文內容回答,太守是為什么而醉?
答案示例:①為景而醉。第1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群山環繞圖→瑯琊秀色圖→釀泉流水圖→溪亭展翅圖。第2段寫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懷,因而作者感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把景與情直接聯系了起來。
②為人而醉。滁人游,前呼后應,扶老攜幼,自由自在,熱鬧非凡;太守宴,溪深魚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應有盡有;眾賓歡,投壺下棋,觥籌交錯,說說笑笑,無拘無束;太守醉,作為太守,見此其樂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③為情而醉。“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一句中分析了不同層次的樂,鳥樂是本能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境界不高。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才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于山水。更重要的是在于與民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卒章顯志”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
(5)作者自號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與“樂”之間有什么樣的聯系?
答案示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縱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與“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是為了寫“樂”。這“樂”也不是純粹的樂,而是樂中含悲。為何?因為作者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復雜,只好借酒澆愁。所以,他樂中也含悲。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更在于“樂民之樂也”(與民同樂)。宋仁宗慶歷五年,范仲淹等推行“慶歷新政”失敗,相繼被貶職。歐陽修因上書為他們辯護,也被貶職為滁州知州。“慶歷新政”的失敗,使北宋喪失了一次變法圖強的機會。歐陽修以寬和仁愛之心“與民同樂”,體現了儒家的傳統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更在乎“與民同樂”。
2.寫法探究
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答案示例:① 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為散句,但也間有駢句,特別是使用21個“也”字作句尾,韻味濃郁;巧妙地用了25個“而”字使文章流暢優美,從容婉轉。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這些名句要熟記、牢記,并理解其蘊涵。
② 本文的記敘、寫景、抒情是如何相結合的?以抒情貫穿于記敘寫景之中。第1段寫亭之概況,第2段寫朝暮圖、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為主線貫穿起來。景中處處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二、課堂小結
歐陽修在xxxx革新運動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掃唐五代文壇浮艷文風,建立了清新、秀美、剛健、婉轉的文學風格,這篇散文便是他對文學主張最好的藝術實踐。它不僅給我們帶來了優美的畫面、淳樸的人情,也展現了先生那曠達自適、與民同樂的高尚情操。讓我們一起在優美的朗讀聲中與先生道別吧……(配樂朗讀)
三、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四、板書設計
醉翁亭記教案15
【教學目標】
1、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學習本文由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結合的寫法;
3、理解、評價作者“與同同樂”的政治主張和道德觀念;
【教學重點】
1、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體會作者寬廣的胸襟和偉大的政治抱負;
【教學難點】
理解、評價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主張和道德觀念。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者
1、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歐陽修在同一次考試中發現并挖掘出“三蘇”的故事;
3、歐陽修“六一居士”的來歷;
4、歐陽修被貶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誦讀
1、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字音,并體會“也”在文章表達語氣上的作用;
2、學生自由誦讀;
3、抽查部分學生朗讀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文章大意。
2、學生質疑,教師點拔。
3、重點詞語積累:
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然:……的樣子(蔚然、翼然、頹然)
活用詞:山(沿著山路)、釀泉(用釀泉的水)
重點詞:意、臨、開、絲竹、籌、傴僂提攜、芳、秀
判斷句式:……者……也
四、自由誦讀
五、作業
按要求背誦語句:
寫山間早晨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山間傍晚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山間夏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山間春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山間秋冬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太守宴請賓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眾賓客歡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一、按要求誦讀
二、總結各層意思
1、醉翁亭的環境、地理位置及名稱來歷。
2、山間早晚、四季景色不同樂亦無窮。
……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山間之四時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游、歡飲: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眾賓歡也;
……太守醉也。
4、層層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關鍵句(把醉與樂聯系起來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也無窮也。
……眾賓歡也。
……太守醉也。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之從太守游而樂,卻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
3、完成板書:
山水之樂
醉能同其樂 宴酣之樂 與民同樂
樂人之樂
四、小結
《醉翁亭記》是一篇文辭優美的山水游記,但它不僅僅是記山記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許多感情,表現了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五、作業
1、積累寫景的名句。
2、比較《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三篇“記”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課后小結】
文章寫景中自然融入了個人的情感,但怎樣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難點,在小結時把該文與前兩篇記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寫作背景進行了對比,進而讓學生體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及歐陽修的“與民同樂”的思想。
【醉翁亭記教案】相關文章:
醉翁亭記教案03-16
《醉翁亭記》教案12-26
《醉翁亭記》教案07-29
《醉翁亭記》教案12-01
醉翁亭記教案10-29
《醉翁亭記》經典教案11-13
《醉翁亭記》的教案09-14
《醉翁亭記》 教案09-15
醉翁亭記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