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
【設計理念】
如今的中學生對于舊式的“吆喝”是相當陌生的,這就為教學帶來了難度。為此,教師可以借助錄音、錄像等媒體使增加學生對“吆喝”的了解,教師還可以根據當地條件,設計有關活動,如讓學生走上社會,走上集市,傾聽吆喝,搜集、調查、整理甚至可以學上一兩句當地的種種“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與廣告的關系。總之要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并借此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舊時吆喝的內容、種類、作用,把握文章的結構
2.合作調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過程與方法
1.上集市搜集、調查、整理如今當地的種種“吆喝”,研究其規律、特點及價值,探討其中包含的民風民俗等
2.自學討論法、行動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熱愛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歸類記錄類似吆喝的口頭文化遺產,為發揚古文化遺產做一點貢獻。
《吆喝》教學實錄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積累、運用文中相關詞語。
2.了解作者及其對吆喝的口味分析。
2.能力目標:
1.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文意。
2.揣摩語言,體會吆喝聲的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寫“吆喝”時的內在情感。
3.結合實際情況,注意收集身邊的口頭吆喝藝術,能發揮自我創造能力。
3.情感目標:
樹立文化大觀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動人底蘊,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1.文章的內容繁多而雜,指導學生將內容較多的東西有序地組織,學習剪裁技巧。
2.品味語言,及作者對北京的感情。
3.結合實際情況,注意收集身邊的口頭吆喝藝術,讓學生發揮自我創造能力。
教學過程:
一:溯源引流、導入新課
師:曾經,在人們的耳邊經常會響起這樣的聲音:磨——剪子嘞,戧——菜——刀。這是什么聲音?
生(齊):吆喝聲。
師:是呀,大家想一想,平時我們到集市上聽到的什么聲音最多啊?
生:吆喝聲。
師:是啊!那你能不能試著學一下呢?(生舉手示意回答,教室里氣氛熱烈)
大家學得都很好。可你們說的都是“津味兒”的吆喝,想不想和老師一起領略一下地道的老北京的吆喝聲?
生(齊):想!
師:那就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重溫一下當時的場景。(多媒體播放老北京一些昔日的吆喝聲,使學生快速進入情境)。
師:(聊天口吻):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傳的老字號……這就是北京。
有人說在北京住上一輩子,也讀不完它的歷史;也有人說,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館。北京的特色就倆字——京味兒,可北京的風情講起來,那是三天三夜也講不完。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張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說,今天我們就來聽聽老北京最有特色的聲音——吆喝[板書]
二:整體感知、走近吆喝
1:展示課文教學目標,指名讀:
2:認知生字、詞語,掃清閱讀障礙:
(展示:招徠(Iá?)鉗形(q?án)鐵鉉(xuàn)囿于(yòu)隔閡(hé)餛飩(hún)(tún)佐料(zu?)餑餑(bō)小鈸(bó)雪花酪(Iào)海棠(táng)蘸(zhàn)兜里(dōu)秫秸桿(shú)(jiē)鹵煮(I?)山楂(zhā)荸薺(bí)(qí)蕎麥(qiáo)馬趴(pā)嘞(Iei))
3:介紹作者:(蕭乾(1910――1999年)
原名蕭炳乾,生于北京,蒙古族。世界聞名的記者,卓有成就的翻譯家、作家。主要著譯作有《夢之谷》、《人生百味》《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4:師:有人說,吆喝是“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如果時光倒流,細細品味那起伏有致的吆喝聲,昔日的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都能漸漸鮮活起來……請同學們一起來欣賞課文,邊聽邊找出課文里寫了哪些吆喝?提到的叫賣物品,看看這些物品涉及到哪些行業?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師:課文讀完了,一起來找一下,課文中都寫了哪些吆喝?
(生找,指名讀)
師:看看吆喝中涉及到哪些行業?你看到了哪些物品?請同學們找出來讀一讀。
(生找)
師:你看到了哪些物品?
生:烤紅薯、青菜,從早到晚,主要有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百貨行業、修理行業、餛飩、硬面餑餑等;從春到冬有小金魚兒、蛤蟆骨朵兒……應有盡有。
師:同學們很善于讀書,很善于歸納,發現了老北京的吆喝多,涉及的行業廣,“百貨行業與修理行業樣樣都有”。據老人們說,老北京有整整368種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戶就可以在家門口置辦各種生活必需品。
師:文中哪個行當的吆喝介紹得最多?
生:(齊說)吃的
師:是呀,人常說,民以食為天嘛,關于北京特色小吃介紹的最多。據說,老北京僅小吃就有六百多種,現在也還有一百多種。有機會快到北京城去,也許以后再想吃到這種風味兒小吃就難了。
師:同學們,讓我們來看看,哪一句吆喝,讓你一聽,就口水直流?
生1:“餛飩——開鍋”,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著熱氣的鍋里,餛飩薄薄的皮,大大的餡,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師:說的我也想去吃一碗了。
生2:“蒸兒又炸,油兒又白搭……”
師:兒話音讀得真地道,兒話音可是檢驗北京話地不地道的試金石呢,這篇文章就是用老北京的方言寫老北京的吆喝。為什么讓你流口水?
生2:這段吆喝里介紹了制作的過程和方法,讓我覺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師:嗯,口感也酥脆。
生3:“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
師:你從哪里看出了甜?
生3:“蜜”寫出了甜
師:除了甜還能讀出什么?還有哪個字用得好?
生4:“喝”用得好,用擬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連心里都是甜的。
師:厲害!一個字就品出了味甜、汁多、個大。能不能試著讀讀,讀出味甜,汁多,個大的味道來?
(生試讀、師點評、生再讀)
生5:“烤白薯哇,真熱乎!”課文里說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賣烤白薯的喊一聲熱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讓人不能不去買上一個。
師:不能不去買,烤白薯這么誘惑人?我們一起來讀讀,讀出誘惑。
(齊讀烤白薯這一段.)
師:“還可以拿出來大嚼一通”同學們的重音用得真好,看樣子,真是被誘惑了。
生6:“葫蘆——剛蘸的!”讓人想到這葫蘆新鮮,一定很甜,很好吃。
師:不同的吆喝人,方法不同,用詞也不一樣,課文還有一處也是說葫蘆,老師覺得也很讓人眼饞呢。
生7:“葫蘆——冰塔”用了一個比喻,寫出了葫蘆晶瑩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師:不錯,這種感覺是從哪個字品出來的?
生齊答:冰
師:那還有一個字呢?
生:“塔”,寫出了形狀,一層一層的,由大到小。
師:同學們還可以閉眼想想這冰塔兒般的形狀。
(生閉眼想)
師:其實大家可以再膽大些,在老北京廠甸的葫蘆兒,是這樣吆喝的,葫蘆——扛串兒……
(講解場景)看,這可真是老北京才有的特色風味兒,特色風情呀。
5.師:一種物品,一聲吆喝,這一聲聲吆喝,讓你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北京城?
生1:熱鬧的北京城。
生2:繁華的北京城。
生3:我看到了一幅老北京人生活的畫面。看到了老北京人吃、穿、玩兒的情景。
生4:我看到了一個個吆喝的生意人,有的挑著擔子,有的推著車,放聲吆喝著。有過來買東西的人,就停下擔子,熱情地介紹商品。買東西的人走了,就又挑起擔子,邊吆喝邊走遠了。
師:聽了同學們的描繪,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現了一幅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圖。同學們的感悟力想象力真強,初讀課文,就讀出了——熱鬧的街巷,豐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北京人的早晚四季的生活場景。其實,讀吆喝就是讀生活、讀吆喝——感受市井風情[板書]。
6.介紹吆喝聲時按照什么順序?梳理文章結構層次。
7.文章內容不少,語句銜接過渡卻十分自然。找出這些過渡句,看他們承轉了哪些內容?
生1:課文的第二小節。課文由洋人的欣賞器樂過渡到北京街頭的叫賣聲。
生2:還有課文的第八小節開頭第一句話。
生3:文章第十小節和十一小節的開頭第一句話都是過渡句。
師:大家集體朗讀這些過渡句。(學生朗讀)
師:作者將如此繁多復雜的吆喝聲歸類介紹,并在有些部分開頭用一總領句,每部分之間又用過渡句來貫穿,使得文章內容多而不亂。我們今后寫類似的文章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既然吆喝有內容、聲調、音韻節奏,可見吆喝它其實也是一種文化。
三:三讀課文,三賞吆喝
一讀:體會吆喝的聲樂藝術。
師:說了這么多,大家最想聽到的還是什么?
生:真正的吆喝聲。
師:對。那就一起來聽聽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感受一下京腔京韻的魅力。
(放PPT烤白薯)腸氣回腸呀
生:真象京劇
(放PPT賣硬面餑餑的。)
師:怎么樣?和周杰倫有一比吧。
(生點頭笑,稱是)
(接著播放其他吆喝聲,如:賣糖葫蘆、賣鮮花、賣小金魚、賣西瓜等PPT。這時各種吆喝聲在教室里此起彼伏,熱鬧非凡,學生的情緒非常高漲)
師:誘人的吆喝詞,動聽的吆喝調,真讓我們驚嘆。在作者眼里,這些吆喝人儼然就是一個個身懷絕技的民間藝術家,他們的吆喝不只是簡單的叫賣聲,此時在你聽來,這吆喝是什么?
生1:體現了當地的民俗風情,是體現北京人性格特點的藝術。
生2:有老北京的京劇味,就象一首歌。
師:英雄所見略同,所以作者把它比作什么?
生:比作聲樂的藝術
師:所以,聽吆喝,欣賞老北京人的生活交響曲。品讀吆喝,就是品讀聲樂藝術。
聽吆喝——欣賞聲樂藝術[板書]。
二讀:感受吆喝的獨特魅力。
師:這么多的吆喝中,你最喜歡哪一個?為什么?用“我以為最有趣,因為。”這一句式說一句話。(可從語言的生動性、聲調的變化、音韻節奏等方面談理由。)
(生自由發言。)
這小小的吆喝詞,真可謂手法多樣,貼切生動,比喻、擬人、夸張,寫形、寫色、寫味兒。平實中透著儒雅,質樸又不失鮮活。這些誘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讀出來的,他們是……
生齊:唱出來的!
師:可不,除了在語言上下功夫,他們還在聲調上花了不少心思,文章多次提到“唱”出吆喝,他們是怎么唱的?
生1、有的聲音細而高,有的低而深沉
師:音色音高的變化。
生2、最起碼也得像戲劇里半說半唱的道白
師:運用唱腔。
生3、得力氣足嗓子脆……
師:這可真是一種本事。
生4、合轍壓韻。
師:詩般的韻律,音樂的美感。
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機智幽默,貼切鮮活,極富表現力,再加上吆喝人的個性演繹,那會是一種什么感覺呢?我們也來試著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領,用自己的語調展現其中的“京味兒”。
現在以小組為單位,各挑選一種吆喝,自己試著編個調子,唱一唱。等會兒我們來個吆喝串燒表演。抓住大顯身手的機會哦!
生:(分組準備)
師:先吆喝拋磚引玉:餛飩喂——開鍋!
生選吆喝,學吆喝,有的自創起了吆喝,氣氛很活躍(其中一個學生的吆喝博得全場師生的鼓掌,掀起了課堂高潮)。
師:看來老北京城商賈云集啊,有武漢的、有天津的、有唐山的、還有正宗北京人呢。有潛質。小吆喝中有大講究,還真是趣味無窮呢!
三讀:體會吆喝包含的感情。
師: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聲中,飄蕩著作者怎樣的感情?(作者在對老北京街頭吆喝聲的娓娓介紹中包含著深厚的喜愛和懷念之情,也包含著對老北京民俗風情和對無憂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同時也對這些口頭文化遺產的逐漸消失而感到惋惜。)
四:回歸生活、內化理解
1.創作吆喝:
師:我們的生活中也不時能聽到吆喝聲,只是有些顯得過于簡單粗糙,缺少韻味。
你能否選擇熟悉的事物,編寫一段吆喝,最好能體現出“天津味兒”、“唐山味兒”。注意吆喝詞盡量壓韻,盡量口語化,貼近生活。
(生自由發言。)
2.探究討論:
師:現在的吆喝聲基本都被鋪天蓋地的廣告所取代,所以有人說,在大眾傳媒如此發達的今天,吆喝還有什么作用?請你具體說說。
你更喜歡吆喝還是廣告?為什么?
3.拓展訓練:
師:其實,不僅北京有吆喝,我國各地都有。而且由于各地語言、風土人情不同,吆喝也各有不同.現在,這種口頭廣告正逐漸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吆喝自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我們應注意搶救。
4.結語:
師:生活中從來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這用來評價《吆喝》一文再恰當不過。街頭巷尾經常回蕩著的商販的吆喝聲,在無心人聽來,或許頓生厭煩。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聽來,卻是優美動人的音律,是一種應當被記載在史冊中的文化遺產。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一切都將深深地烙進心靈深處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
五:總結全文、記住吆喝
(1).作業:
1:自己為一種商品創造一則吆喝廣告。
2:觀察在街頭做生意的人吆喝時的外貌、動作、神態、語言等,作一個片段描寫。200—300字。
3:搜集家鄉還有哪些熟悉的吆喝聲,或者類似吆喝的口頭文化,并放開喉嚨吆喝一下。
(2).欣賞:
師:鈴聲將起,我們的吆喝也即將落幕。(生嘆氣遺憾)。我們這節課真的是收獲很多。最后,請允許我把一首反映小生意人生活場景的歌曲《新貨郎》送給大家。讓這歌聲和著蕭乾的吆喝,帶著我們走向生活,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和搜集這些正在消逝和即將消逝的民俗文化,去接近和感受我們祖輩的生存狀態和人生境界,并以此作為我們永遠的精神財富。
(播放《新貨郎》,大屏幕顯示歌詞。)
師:記住吆喝,傳承文化。愿同學們都能在生活中感受美、發現美,做生活的有心人!
謝謝大家!
《吆喝》課后練習
語言的積累與運用。
1.給下列詞語中的加粗字注音。
囿于( )招徠( )鐵鉉( )
餑餑( )秫秸桿( )合轍( )
支棱( )鹵煮( )隔閡( )
2.查字典,解釋下列詞語。
(1)囿于:
(2)招徠:
(3)隔閡:
(4)快感: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了解通訊這一新聞文體的特點。
2、激發學生愛的情感,培養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3、透過行為領悟人性善良的本質,讓學生體會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教學重點:
1、復述故事,把握課文內容。
2、分析課文,學習通過反復、細節描寫把文章寫得生動感人。
教學難點:
分析蠟燭、炮火的特殊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這樣一個特殊的葬禮,炮火是葬禮的伴奏音樂,炮彈炸出來的水坑是埋葬地點,墳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來的,舉行葬禮的人與被葬的人素不相識,這樣一個特殊的葬禮,發生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下面讓我們走進這篇通訊報道——《蠟燭》
二、新授課
(一)初讀課文
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并用兩個字來表達讀后的感受。——感動
(二)理清文章內容
這篇通訊的作者是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當時他秋為隨軍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收集到了這則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在這里,我就來扮演西蒙諾夫,讓我們通過合理的想象,還原一下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過程。
“你好,可愛的戰士們,我是記者西蒙諾夫,你們真的很英勇,我聽說在戰場上發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你們能給我講一個嗎?”
(請學生復述故事)
“這個故事真的非常感人,但是因為我要寫的是一篇通訊,所以要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非常的準確,所以我可以再核實一下這幾點嗎?”
【時間:1944年9月19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紅軍戰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原因),
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經過),
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愛的結婚花燭點在烈士的墳頭,悼念烈士表達敬意(結果)。】
(三)文章主題
(1)“我想請問戰士們,你們認為這個南斯拉夫的老婦人與我們的紅軍戰士素不相識,她為什么在這樣危險的情況下埋藏我們的戰士?”——對戰士的崇敬與哀悼
(2)“我們出兵南斯拉夫,老人埋葬烈士的深刻意義在什么地方?”
——兩國人民的深厚情誼,老人和烈士之間的母子深情,對和平的共同的渴望
(四)寫作技巧
(1)“真是一個感人的故事,可是我要突出哪些因素,才能達到更為感人的藝術效果呢?”
感人因素——環境危險,炮火連天
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形烈士非常吃力
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
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意義
可以運用反復、動作描寫及細節描寫,補充說明
(2)“那么,我們給這樣一篇文章起個什么名字呢?為什么嗎?”
蠟燭——象征兩國軍民的感情,象征著老人與烈士之間的母子深情。
“謝謝大家,那我這就回去趕快完成篇文章。”
三、遷移訓練
那么,讓我們回到課堂,學習西蒙諾夫來設計一篇感人的文章
一個女孩拾金不昧把錢還給失主。我們為這樣一個平凡又感人的小故事設計一些感人的因素。
1、天氣惡劣
2、女孩需要錢
3、錢對失主來說很重要。
四、結語
“蠟燭”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獻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爭的陰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蠟燭》是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這首頌歌將永遠回蕩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頭。讓我們為紅軍烈士致哀,讓我們用行動表達對南斯拉夫母親的崇敬之情吧!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期盼著世界遠離戰爭,人類遠離罪惡的那一天!
教學雜談
〖閱讀教學是促進學生自我發展·拓展延伸,聯系生活〗
教師要加強文本知識與學生日常經驗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把對某個問題的理解拓展延伸到現實,聯系現實談認識看法,利用文本信息分析解決現實問題。如學習《蠟燭》一文可延伸問:戰爭還會給人類帶來什么苦難?聯系你在報刊雜志電視上看到過的事件談談看法。學了《臺階》后拓展問:臺階與人的品格、社會地位之間的關系如何?把文本信息作為激發學生思考的食糧,擴大體驗的范圍。又如,學了詩歌以后讓學生設置某種陳述環境,從詩中選取詩句加以運用,縮短詩歌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增強活動的刺激感。
〖養成教育:語文教學的捷徑〗
議讀課型──議讀貴在活躍思想。數、理、化、史、地、生教學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理解與掌握教材中的定理、公式、年代、人物、事件,唯獨語文課可以大膽超脫文本,作心靈的遠游,不需要記住其中人物的名稱、性格、段落大意、寫作特點,而主要為了逐步學會閱讀運思的方法。議讀課的落腳點還在于“讀”字,讀出原汁原味來,讓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碰撞出火花,產生共鳴,從而發現文章的質美理趣,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表述,并與同學分享閱讀感受。而討論的目的是合作學習,發現問題,表述觀點,聽取意見,記錄要點。讓學生質疑討論,并不是放羊,老師要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力求每個問題之間有一定的邏輯順序,由表及里,從感性到理性,從局部到整體,由淺入深。比如:八年級上冊第3課西蒙諾夫的《蠟燭》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概述課文內容后,可以這樣設計問題:
1、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它主要是記敘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課文以蠟燭為題,這里的燭光,你認為有什麼特殊的象征意義呢?
2、你發現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復描寫?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反復加以描寫?
3、課文中的老婦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嗎?
〖如何讓語文課導入語更具吸引力·啟迪之美〗
詼諧明快的導入語,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一位教師上西蒙諾夫《蠟燭》一文時導入語是這樣的:“在炮火燒灼了的戰場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有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花燭,點在一位蘇聯紅軍士兵的墳頭,這是為什么?讓我們穿越時空,去目睹那悲壯而崇高的一幕吧!”這樣學生就很自然的把注意力集中到課文的學習上來了,從課文中拾取疑點,啟迪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使講課有了一定的思路。
以上總結的幾點課文導入語,意在啟發教師在教學中善于實踐總結,每一堂課成敗與否,好的開頭是關鍵。只有設計好美的導入語才能使每一節課生動自如。
〖“把謊話說得圓”──關于文學作品藝術真實性問題的一點思考·教師應如何處理學生對小說藝術真實性的質疑〗
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藝術真實性的質疑通常會出現下列情況:首先,學生基于其知識水平及生活閱歷所限,有時候對小說的藝術真實性還缺乏客觀理性的把握,把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徹底等同,因而可能產生一些偏頗的看法。在這種時候教師要對學生不正確的看法要給予糾正。如《背影》一文,有學生就會認為這個父親買橘子是違反了交通規則,月臺上肯定有警察,怎么就沒來干涉呢?這里涉及的就是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隨意移植而造成的對藝術真實性的錯誤判定。其次,學生如果對作品藝術真實性的質疑確實有一定的道理,教師一方面要給予肯定,另一方面可嘗試引導學生對情節進行適當的修改,盡量“把謊話說得圓”。
那么謊話如何才能說得圓,讓人信以為真呢?亞理士多德就此問題也曾說過自己的見解:“把謊話說得圓主要是荷馬教給其他詩人的,那就是要利用似是而非的推斷。如果第一樁事成為事實或發生,第二樁即隨之成為事實或發生人們會以為第二既已成為事實,第一樁必已成為事實或已發生。”這些話通俗地說就是要把前后事件細節的聯系把握好,作品的藝術真實性就能夠較好的體現出來。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西蒙諾夫的《蠟燭》為例,學生普遍認為:攻擊方場的炮火如此猛烈,一個年邁的老婦人在方場上呆了大半天竟然安然無恙實在不可信,難道炮彈都長了眼,預知到老婦人身上將要發生感人的事而“手下留情”了嗎?的確,這篇課文給人的感覺就是把生活寫得太光滑,太有條理,讓人摸不到生活本來的毛茸茸的特性,反而留下了編造的痕跡。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討論情節的可信度問題,然后可以讓學生還原生活的本來面目,從細節入手提出修改意見。這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再創作的熱情,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
事實上,教材中的文學作品不可能都毫無瑕疵,誠實客觀的對待這些瑕疵反而會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充滿了思想的靈光。“把謊話說的圓”就是我們把“瑕疵”之美進行到底的大膽嘗試!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3
學習目標
1、通讀課文,了解劇本的形式和特點,和一般記敘文比較寫法上的不同。
2、默讀課文,明白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能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劇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為和心理,體會伯諾德一家對德國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課時安排
1課時
《半截蠟燭》教案 A案
課前準備
課前查閱資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法西斯對德國人的殘酷迫害。
教學過程
一、揭題,了解故事內容
1、導語:同學們,晏子的能言善辯,使我們體會到了機智應對的語言魅力。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文學形式──劇本。(板書:半截蠟燭),從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語言的機智巧妙。(學生齊讀課題。)
師:請同學們認真讀讀課文,想想講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故事內容。
(1)學生默讀,了解故事內容。
(2)指名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位家庭婦女伯諾德夫人把絕密情報藏在半截蠟燭中。一天晚上,德國軍官闖進她家,點燃了蠟燭。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德軍巧妙周旋,保住了蠟燭,保住了蠟燭中的絕密情報,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二、深入學習課文,體會人物語言
1、過渡:同學們,絕密情報終于沒有暴露,情報站沒有遭到破壞,他們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誰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報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們一家與德軍的巧妙周旋中,你認為誰的貢獻最大?你最欣賞誰的語言,為什么?
2、學生自讀感悟,做批注。
3、同座之間進行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
4、在交流貢獻的過程中引導感悟人物語言。
(1)預設一:認為伯諾德大人貢獻最大。(因為當她看到德軍點燃蠟燭時,急忙取出油燈,還說這燈亮些,準備把蠟燭換下來,從這里看出伯諾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機智……)
師:在這么危急的情況下,你們認為伯諾德夫人當時說話應該是怎樣的神情、語氣?(輕松自然、鎮定、不露馬腳)。誰來試著讀一讀?(指名讀、評讀、齊讀。)
師:讀到這里,我們不禁感到伯諾德夫人多么機智勇敢,想演一演嗎?那你可要好好地準備準備了,仔細揣摩一下她的動作、心理和表情。(學生準備──指名演。)
老師做旁白,一名學生演。
表演得怎么樣?同學們評價一下。(“急忙”取油燈,吹蠟燭,但是在德軍面前卻是非常從容的。)
再演一次。學生讀伯諾德夫人的心理活動,教師旁白,學生演。評價。
(2)預設二:杰克也有貢獻。(因為他想出了抱柴火這個辦法,雖然沒有實現,但一定是他這種勇敢的做法感染、帶動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會勇敢地和德軍戰斗。)
師:杰克的表現怎么樣,請大家自己讀讀課文。
學生交流:(從他說的話“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來生火吧。”看出杰克很聰明,他這么說德軍不會懷疑他。從“若無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燭臺”看出他十分鎮定。)
師:讓我們帶著鎮定的語氣來讀讀這段話。(學生讀)
(3)預設三:認為杰奎琳的貢獻最大。(因為是她將蠟燭拿走,保住了情報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聰明。她說“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選擇了一個合適的理由,還打了個懶懶的哈欠,讓人覺得她真的很困的樣子。杰奎琳選擇了司令官,而沒有選擇中尉,因為從上文看出兩個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說明她很聰明。她說“我覺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這樣的話可以得到德軍司令的喜愛,就不會刁難她。說明她很機智。)
師:你們覺得杰奎琳的話該怎樣讀呢?
學生交流看法。(天真、純潔。)
師:大家試著讀一讀。(自讀、指名讀、評讀、再讀。)
師小結:保住情報站是全家人齊心協力的結果,小女兒杰奎琳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師小結:是啊,機智巧妙的語言,能幫助我們擺脫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個家庭,拯救一個國家。(電腦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
師:學完了課文,你想說什么?
三、初步體會劇本這種文學形式的特點
1、導語:跟你讀過的寫人記事的文章比較比較,這篇課文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2、學生默讀思考。
同桌同學交流著法。
3、全班交流。(主要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內容。對話之前一般有個括號,提示這個人說話時的動作或神情,或者說明他們當時正在干什么或當時的情景。)
師:是啊,劇本就是通過人物對話和提示語來推進情節,刻畫人物的。這樣不僅讓我們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而且領略到人物語言的獨特魅力。希望大家回家后找些劇本來讀一讀。(為學生推薦《日出》《雷雨》等經典之作。)
四、作業
1、講述《半截蠟燭》的故事。
2、小組合作進行課本劇的表演。
3、閱讀其他劇本,感悟人物語言。
《半截蠟燭》教案 B案
課前準備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基本情況。
2、記敘文《生死攸關的燭光》。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暢談感受
1、出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寫法上很特殊的課文──《半截蠟燭》,請大家讀讀課文,看看有哪些特別的地方?
2、學生讀課文,自由交換意見。
3、課堂交流每個人自己的看法。
學生的意見會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
(1)課文開頭列出了時間、地點和人物。
(2)整篇課文是對話的形式。
(3)課文的中間用括號的形式提示當時的情景、人物的動作、神態等。
4、教師隨機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一種新的文體──劇本。
二、再讀課文,了解大意
1、我們今天讀的是劇本,讀劇本和讀課文有點不一樣,你能讀懂這個劇本嗎?輕聲地讀一讀。想想這個劇本講了一個怎么樣的故事?
2、課堂交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的大意。具體的說法可以有很多種,不要過于強調概括和簡練,只要能用自己的話把故事轉述出來,并能說清楚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經過,都應該得到鼓勵。
3、說說讀劇本和讀課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從劇本里讀懂這個故事的?
學生可能會有各種回答,教學重要尊重學生自己的閱讀感覺和體驗,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認識到(不一定能明確的說出)讀劇本更要聯系上下文,聯系具體的情景。
三、深入閱讀,感受形象
1、自由朗讀課文,想想伯諾德夫人一家是怎樣保護半截蠟燭的?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2、想象體驗:半截蠟燭被點燃了,正在一點一點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國鬼子發現,那會怎樣呢?
想象的空間很大,大致包括這樣幾個方面:
(1)德國鬼子對伯諾德一家的迫害;
(2)德國鬼子對地下活動的破壞等。
對學生的想象要有引導,要求用具體形象的語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這樣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說?她當時的神情會是怎么樣?心情又是怎么樣?
嘗試朗讀“太對不起了,先生們,忘了點燈。瞧,這燈亮些,可以把這個昏暗的小蠟燭熄了。”
4、在這樣的情況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說?她當時的神情會是怎么樣?心情又是怎么樣?嘗試朗讀“天真冷。先生們,我去柴房抱些柴來生火吧。”
5、在這樣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說?她當時的神情會是怎么樣?心情又是怎么樣?嘗試朗讀“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
6、自由組合成小組,嘗試表演這段故事。
四、內化形象,感悟語言
1、閉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物,誰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試著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你腦中的這個人物形象,寫一寫。
2、交流每個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說一說,你的印象來自于課文中的那些詞句,有感情的朗讀。
五、拓展延伸,比較閱讀
1、閱讀記敘文《生死攸關的燭光》。
2、說說課文和記敘文《生死攸關的燭光》各有什么特點。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4
[總體構思]
這是一篇反映當代中學生精神風貌的小說。評價人物性格、體驗人物內心世界、品味幽默活潑的語言無疑是欣賞這篇小說的重點。關鍵在于須著力構建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平臺,精心創設有文趣、情趣和美感的教學情境,緊扣文本,組織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感受和體驗小說中的種種人生滋味和堅強、勇敢、負責、樂觀的人生態度。在這樣一個心靈的遠游過程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和健康人格。
[過程設計]
教法學法
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層層深入地對話,輔之以朗讀,引領學生通過感受和體驗解讀文本、拓展文本。同時,不斷提示學生如何圈點,如何批注。在這個基礎上,教給學生欣賞小說的四步曲:評人物、讀內心、談感受、品語言。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請學生默讀全文。(亦可分角色朗讀)
(二)以默讀、跳讀、輕聲讀等方式自讀課文,獨立思考或輕聲討論,完成以下思考題,批注在文中。
1、概括故事情節。
2、談談你最喜歡的人物。勾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相關敘述句來說說理由。
3、真正的人生滋味是多味的,賈里是如何體會的?請舉例說明。
4、勾畫好詞好句。
第一課時,完全交給學生自讀和思考,讓學生直接去感受和體會,為第二課時圍繞思考題對話和交流蓄勢。
第二課時
(一)評人物
組織學生討論并交流:你最喜歡小說中的哪個人物?理由是什么?請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及相關敘述句來說說。
(二)讀內心
1、老師舉例,如何抓住文中心理感受的詞句借助合理想象去體會真正的人生滋味是多味的。
2、走進人物內心世界,組織學生仿照范例討論并交流對人生多味的體會。
(三)談感受
1、請賈里從小說中走出來,傾聽同學們訴說心情故事。
2、在朗讀中感悟堅強、勇敢、自信的人生態度。
(四)品語言
1、學生例舉小說中幽默風趣的語言,老師點撥比喻、口語、大詞小用等方法對達成幽默效果的作用。
2、設故事情境引導學生領會幽默是一種智慧、一種自信豁達的人生態度的道理。
板書設計
欣賞小說四步曲:
評人物
讀內心
談感受
品語言
教學探討:
1、長文如何短教?可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理性思考,優化教材,簡化教學思路。
2、長文如何深教?可以靠提出由淺入深的有價值的問題,組織起學生的實踐活動,激發和激活學生的深層次思維。
[設計亮點]
評人物、讀內心、談感受、品語言,既體現教學思路,又授予學生欣賞小說的方法,并借此由淺入深地組織起學生、老師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走進去,請出來,從中得出人生感悟。
[教學札記]
反復審視這堂課的教學實錄,便不斷心生遺憾。遺憾一,當一生舉魯艷青幫助賈里班級起草告全校師生書為例,證明她樂于助人,有正義感時,我未能及時引導學生發現此人還有處事果斷,有組織和引導才能的個性特征。這一類的遺憾不一而足。遺憾二,某些對話環節拖沓往復,完全可以更高效地駕馭課堂節奏。由此可見,更理性地思考教材,更詩意地駕馭課堂,實在應成為一個教師孜孜以求的境界。
[專家點評]
這堂課成功地組織起師生、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品讀細膩、積累豐富,既授予學生欣賞小說的方法,又著力培養學生圈點批注的習慣。緊扣文本,隨文講解;立足學情(異地借班授課),循循善誘,老師激情,學生動情,師生密切互動。可以說,教師以人格魅力征服了學生;課堂以恰當處理了繼承和創新的關系而展示了課改的方向。
[由漳州、泉州、石獅、晉江、惠安等地教研員點評]
附:教學實錄(第二課時)
課堂實錄
師(微笑、親切地):同學們,今天我將帶大家卷進一場風波,這場風波叫--(生齊答:選舉風波)走進這場風波,我們將和賈里、魯艷青、魯智勝他們一起去經歷一段生活的風風雨雨,去感受一段心情的起起落落。
師:閱讀小說第一步,可以先品評小說中的種種人物。一起說說,小說寫了哪些人物?
生(七嘴八舌):賈里、魯智勝、賈梅、三個女班委、魯艷青、老板、查老師、男籃隊長、作家、陳應達。
師:你最喜歡哪個人物?請抓住文中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及相關敘述句來說說你的理由。先在小組里暢談,待會兒一起來交流。(生交流對話,師融入其中)。
生1:我喜歡魯智勝。他活潑滑稽,很會抬高自己。從P11 喂,我請客、請客。快吃吧,名牌的,她人不錯,我的優點她全有可以看出他的可愛。
生2:賈里。他心地不壞,挺善良,懂得知錯。從P12說實話,這樣賈里才更難過,說明賈里后悔自己沒選魯艷青當學生會主席了。
生3:我補充。從P109到了兩點起,教室里空蕩蕩的只有賈里一個人可以看出他作為班委,很負責任;P117賈里鼓足勇氣說明年,明年我一定選你當學生會主席還看出他勇于承認錯誤,彌補錯誤。
生4:我喜歡賈里的爸爸。喜歡他說話有哲理。比如這句:如果樣樣都順利,還要你努什么力?
師:賈里父親在電話里說這句話時,是怎么說的?(生齊答:充滿激情地)請大家也充滿激情地把這句話齊讀一下。(生齊讀后)還感覺出什么了嗎?
生5:賈里爸爸經歷很多風雨,所以遇事泰然處之,很穩重。說話很有哲理。
生6:我喜歡魯艷青。她樂于助人,有正義感。從P114她聽見幾句牢騷,下午就到賈里班上探聽,和大家一起起草了告學校師生書,請求大家聲援可以看出。
生7:我補充。從這話還可以看出她是個不愛計較的人。賈里寫了那個選舉理由讓她落選了,可她不記仇還主動來幫忙,真是寬宏大量。
生8:其實賈里也很正直、善良。林武翔受傷,本不是他的錯,他卻面紅耳赤,腦子發漲,很擔心林武翔,很牽掛同學。
師:(故意地)好象有的人物人氣指數不高啊,比如陳應達,他可是學習尖子啊?
眾生(脫口而出):他自私!
師:我們來比較一下。當班級受到校外噪音干擾時,賈里怎么做?陳應達又是怎么做的?
生9:賈里四處奔波,想盡辦法讓噪音消除,而陳應達卻爭做第一個逃兵。
生10:這可以看出陳應達很自私,而賈里為班級打抱不平,很有正義感。
(在這個過程中,師不時提醒學生圈點筆記)
師:(頷首)大家初步解讀了人物,也許還不是很完善,但沒關系,我們還可以進入欣賞小說的第二環節,走進人物內心世界。看,幾番風雨幾番沉浮后,這場風波的結局怎樣?請大家齊讀小說后兩段。(生齊讀)
師:經歷這場風波之后,賈里最大感受是什么?(生答:真正的人生滋味是多味的)多味什么意思?
眾生:豐富多彩。酸甜苦辣。
師:那么賈里在這場風波中到底體驗了怎樣的人生滋味呢?我們一起來走進他的內心世界。老師先舉例子。請看P112第二、三段。大家幫老師朗讀一下好嗎?(生齊讀)
師:我們來找找描寫賈里內心感受的詞語?
生(齊答):很抱歉、更難過。
師:當初賈里寫了那個魯艷青的弟弟請我們吃巧克力的選舉理由,結果魯艷青落選了。賈里做了這件事后,一開始可能感到很痛快,因為教訓了魯智勝。這個家伙用賄賂的方式來選舉。可后來事情發展著,感覺就不一樣了。先是魯智勝暴跳如雷,后是魯艷青見了他依舊校友校友好熱情地打招呼,于是他越來越后悔,難過了。這是不是人生多味的感覺?請大家學著老師的樣子也來設身處地地體會一下人物的內心世界。先和前后左右的同學聊一聊,待會上來說。(生交流,師融入其中)
生11:P116有兩個詞,深感內疚,陷入深深地苦惱。我覺得內疚是因為他聽說林武翔的傷會有后遺癥;苦惱是因為一些不知情的人責怪他,罵他害人精。
師(啟發地):我把這兩個詞位置對換一下好不好?
生12:(頓悟):不好。賈里一開始并沒有聽到別人罵他害人精,所以只為林武翔的傷而內疚;后來不明真情的人都投來鄙視的目光,他就感到內疚加苦惱了。
師(更深入地):這當中他還做了件什么事?
眾生:自告奮勇去照顧林武翔的父母。
師:把這段齊讀一下。再來感受一下。
(生齊讀)
師:去照顧林武翔父母,他們怎么對待?
眾生:拒絕!氣惱!
師:想象一下,林武翔的父母可能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生13:我兒子是你害的,你還來假慈悲!然后趕他走。
生14:林武翔是他父母的獨生子,他父母又是盲人,所以他父母一定是很寶貝林武翔的,如今他受傷害,還可能留下后遺癥什么的,他父母一定感覺這世界對他們很不公平。我兒子要有什么不幸的話,我也不活了!
師:哦,臉上神情會怎樣?
生14:非常生氣,一邊說些難聽的話,一邊把賈里一腳踢出去!(眾生會意一笑)
師:同學們想象得很形象啊。好,我們再來設身處地想想,如果我們是賈里,本來好心好意要上門照顧二老,卻遭拒絕,像同學說的,被一腳踢出去!面對這樣的情形,想象一下,賈里會有怎樣的感受?
生(眾說紛紜):難過、自責、后悔、氣憤、憂愁、委屈。
師:這是不是真正人生的滋味是多味的?酸甜苦辣,在這里都嘗盡了啊。
生15:賈里感到委屈還表現在這一句:唉,要是我知道林武翔會受這樣的傷,我情愿在噪音中度過一生。賈里終于委屈地說出這句話,號啕大哭,誰勸都沒有用!
師:好,我們再一起有感情地把這句朗讀一下。(師生齊讀)。
師:我把終于這個詞拿掉,再讀。(生齊讀后)感覺有何不同?
生16:賈里的委屈已經忍了很久了。
生17:賈里從一開始的忿忿然,到后來聽說林武翔可能會有后遺癥,感到了事態的嚴重。他想,當時如果不主張店鋪搬遷,林武翔也許不致受傷,如今造成這種情況怎么辦啊!
師(動情地):是啊,他不明白自己到底有沒有錯,真是茫然啊。
生18:賈里這樣做是為大家著想,但卻被同學們指責,他可能覺得自己的付出都白費了。
師:嗯,雖然是善意的,結局卻不是那么完美。這種感覺真是難以言盡啊。
師:同學們,學會走進人物內心世界,我們得到了更多的藝術享受。剛才,我們體驗了賈里在這場風波里經歷的歡樂與苦惱。賈里是初一年的學生,我想,如果他從小說中走出來的話,走到我們中間,他也一定很想聽聽我們同學在生活中、學習中的一些心情故事。不知同學能否說說看?
(眾生竊竊私語,一學生私下里叫住老師,耳語了幾句,表情有些為難。)
師(面對全體,神秘地)有的同學偷偷跟我說,這是秘密,不能說的,說了就侵犯了我的隱私權。(眾生笑)不過沒關系,你如果覺得是秘密,那么不必說,不勉強同學。可不可以找一些既不是秘密又可以表達酸甜苦辣的心情故事?
生19:我講的是我和我小狗的故事。爸爸給我買了一條小狗,我經常帶它去玩。一個月后,因為我們那邊公寓里不許養狗,就把它送人了。不見了小狗,我躲在被窩里哭,感覺挺壓抑的,我認為我寧可要小狗也不要住在公寓里。
生20:我考好的時候,每個人都表揚,感覺自己被捧上了天;考差了,每個人都有說教,那時真想挖個地洞鉆下去。
生21:我第一次月考,考砸了,很難過,我就告訴自己期中考一定要趕上,結果我一下進步了許多。我也對自己通過努力換來的進步感到快樂。
師:當你們在生活中感受到不一樣的滋味時,一般來說,你怎么讓自己走過去呢?
生22:勝不驕,敗不餒。(眾生笑)
師生(不約而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生23:自己躲在房間里哭哭哭,然后告訴自己一定能行。
生24:把這事告訴同學,或寫在紙上傾訴。
師:那么當賈里經歷了這些心情的起起落落后,他是怎么走出這段心情的灰色地帶的呢?
生25:賈里的爸爸幫助他。他說:如果樣樣都順利,還要你努什么力?
師:賈里的爸爸想通過這句話告訴賈里什么?
生26:人生的道路不是順順利利地,如果順利過去了,沒經過什么努力,那人生有什么意義呢?
生27: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生活中沒有挫折,又怎樣產生更大的動力去拼搏?
師:多有哲理的話啊。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真心英雄》里的一句歌詞,記在賈里爸爸說的話旁邊好嗎?(生筆記)
師:經歷這場風波后,賈里他們慢慢成熟長大了。后來在開慶祝會時,查老師也說了一句話。來,男生扮演查老師齊讀一下。
(男生讀)
師(動情地):當同學們在今后的道路上遇到不順心的事時,我也想像查老師一樣對同學們說:堅強些,孩子們,走過去,你的前面也許是個晴朗的天空。還有一句格言,苦難是生命的玫瑰,也一并送給大家。請記下來,課后再體會一下其中的含義。(生筆記)
師:我們閱讀小說走到了第三步,談感受。我們還可以換一個角度來欣賞小說,那就是從語言角度。我來出個選擇題,大家憑直覺說出你的想法好嗎?這篇文章的語言風格是平淡真摯的,還是深沉含蓄的,還是風趣幽默的?(眾生答:風趣幽默)大家幫我找找例子好嗎?
生23:我不能為你而留一級,魯艷青很幽默。
生24:把巧克力扔在那家伙臉上,挺逗的。
師:他怎么不寫成把巧克力扔在那同學臉上?
生24:那家伙,比較有趣。
生25:比較口語化。
師:寫文章時適當運用口語,有什么好處啊?
眾生:親切、輕松、活潑。
生26:女生像吃多了發酵粉,一下子又高又大用了比喻,挺形象的。
生27:這個專啃英語書的家伙,啃字用得好,幽默。
生28:怎么樣,魯艷青是不是位巾幗英雄,巾幗英雄很幽默。
師:為什么?
生29:巾幗英雄。是指為國家為民族做出犧牲,表現英勇的。
師:把大場合用的詞用在這里,這種手法叫大詞小用,就產生幽默效果了。
師:文中幽默風趣的句子還有很多。我希望同學們學會把幽默語言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說,我有一次臉上掛著霜走進辦公室,一同事問你臉色怎么這么難看?我急忙哭喪著臉說:給點陽光,我就燦爛。(眾生笑),嘿,整個辦公室的空氣就輕松活潑起來了。還有一次,我在爬樓梯時,碰見前面兩個同學,一男一女,女的在前,男的在后。那男同學調皮啊,故意把手中籃球打在那女同學后腳跟上。那女同學就轉過頭來,兩手插腰,你們猜她說什么了?--哼!對付你這種人,就應該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全場大笑)瞧,政治科中嚴肅的詞用在這里,讓人忍俊不禁。同學們,幽默是需要智慧的,它是一種人生態度的體現:你要自信、樂觀、大度,你說出來的話才幽默。希望同學多培養自己熱愛生活、自信樂觀的態度,讓自己的語言充滿幽默感,好嗎?(眾生微笑,點頭)下課!!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在誦讀吟詠中感受本詞的語言特色。
2、體會詞的意境,感悟詞人所表達的深刻感受。
說明:
作者是北宋時期的太平宰相,在他的詞中多以表現“閑愁”為主題。但本詞中似乎于無意間描了司空見慣的現象,而賦予深刻的哲理,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問題,這和
作者其它的“閑適”詞有所不同。同時,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恒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
現得十分含蓄,而這些深邃的思考對于人生閱歷尚淺的中學學生來說,他們很難有深刻的體會,
故學習本文的過程中,老師指導學生加強對本詞語言的體味和欣賞,在對語言的感悟中引導學生
去不斷地挖掘本詞的深刻內蘊,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讀背背中感受語言清麗自然的特點。
2、難點:理解詞中“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所蘊含的深邃內涵。
說明: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廣為傳誦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而對本詞中所蘊涵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因認知程度即他們的知識結構、人生閱歷、對生活認識的深度等比較有限,所以在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本詞所表現出的對人生、對宇宙的深邃認識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故在教學中應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能結合自身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進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獲得不斷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中體會本詞的語言美、意境美。
教學過程
交流導入,激發興趣
1、在你們積累的古詩詞中,你還記得哪些?能背給大家聽聽嗎?
2、記得李白有詩《黃鶴樓》,其中有一句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詩中表達了作者對世事的變遷、人生沒有永恒的感慨。那么在曾經貴為一國宰相的宴殊筆下,會留給我們一些怎樣的思考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浣溪沙》。
1、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古詩詞。
2、引導學生對《黃鶴樓》中“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一句的體會,學生可自由發表見解,并由此導入對晏殊之《浣溪沙》的學習。
1、從學生積累的古詩詞入手,意在引導學生對本詞學習的興趣。
2、由學生小學時即積累過的《黃鶴樓》中慨嘆時間的茫遠、人生變化無常的詩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導入對本詞主題的理解與探討。
朗讀體會,初步感知
1、學生自由散讀,結合書下注釋,初步理解本詞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教師范讀,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感受詞中所表現出的感慨抒懷之情。
在朗讀中使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詞的字面意思。
這節課主要呈現出兩個板塊,即在朗誦中體會,在學生創造性地描摹中感悟,使學生初步了解詞中所表現的深邃的思想,進而感受詞本身所帶給我們的藝術享受。該環節主要體現學習過程中的第一個板塊。
深入文本,
感悟深邃內涵
1、請學生再讀本詞,并請學生簡單描述一下對本詞的理解。
2、在誦讀中引導學生對“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句作深入的體會,因為這幾句蘊涵深刻的哲理,內涵廣泛,學生有充分想象的思維空間。
1、學生可以結合書下注釋,并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2、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性的句子來思考體會,但必須在結合文本的基礎上作深入地思考。
“無可奈何”、“夕陽西下”,看似凋衰消逝,但眼前的景“花落”、“燕歸”都“似曾相識”,引導學生在關鍵詞句的玩味中認識到作者所要傳遞給我們的生活哲理: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會消逝,但新的事物總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斷地出現,生活不因消逝而變得虛無。
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全詞語言的圓轉流利、通俗暢曉、清麗自然的特點,同時全詞所表現出的啟人神智、耐人尋味的深刻內涵的理解,可在學生結合自身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中,進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獲得不斷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
創造性的描摹
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如寫、畫、唱等形式)描摹詞的意境,在創造性的描摹中加深對詞中所表現出的對人生、宇宙的認識。
1、學生自主思考,并采用適合自己的形式,個性化地再現自身對本詞的感受與領悟。
2、學生交流、探討,加深對全詞的認知與理解的程度。
在該階段的活動中,融合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學習方式,并呈現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身獨特的認識和感受(即學習過程中的第二個板塊),意在使學生對詞中深刻內涵的深層理解可水到渠成。
布置作業
1、網上查閱有關宴殊的資料,了解其生平。
2、自由積累宴殊的其它《浣溪沙》詞作2首,讀讀背背,感受詞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1、完成作業。
2、可在課外討論交流自己對作業中兩個問題的認識與理解。
通過網絡資源、與同學的交流互動,拓展視野,增加積累,并在自我學習中增強語文能力。
思路點撥
還可以教給學生學會對比歸類的學習方法,讓學會舉一反三地進行詩詞的學習,比如在與作者其它詞作【《浣溪沙》(小閣重簾有燕過)】所表現的不同感情的比較中,領悟詞中蘊涵的思想情感;另外還要讓學生明白詩歌的解讀不是單一的,用自己既有的生活體驗去解讀詩歌才是最好的學詩方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詩歌的解讀也同樣如此。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復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2、學習晏子機智勇敢,不辱使命,維護國家尊嚴的精神。
[重點難點]
1、重點: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難點:語言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
二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導入
作者簡介:字平仲,春秋時政治家,從公元前556年開始,他繼承父親的官職,在齊靈公、莊公、景公時歷任卿相,掌管齊國政治,講究禮儀,以“節儉力行”著稱。
由于晏嬰的“節儉力行“符合于墨家的宗旨,晏嬰就為后來墨家所推崇。《晏子春秋》這部書,柳宗元認為它很可能是“墨子之稈有齊人者為之”,大約是戰國中期墨家學派的人收集有關晏嬰的言行,編輯成書的。它文學性很強,有不少記敘生動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二、朗讀課文
三、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1、補充解釋
習辭:善于辭令何以也:用什么辦法以:用
為其來也:王引之《經傳釋詞》:“為其來也,言‘于其來也’。”
何坐:犯什么罪避席:離開坐席,表示鄭重。
實:果實熙:同“嬉”,戲弄,開玩笑
反取病焉:反而自取其辱
左右:身邊的臣們
所以:表示“……的原因”。
2、逐步掌握文言文學習的規律。
⑴實詞、虛詞的積累。如對課文注釋中的詞語要多讀、多記,不斷溫故知新。
⑵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的辨識、理解。
通假字:熙,同“嬉”,開玩笑。一詞多義:之、使
古今異義詞:何坐坐盜避席其實(它的果實)所以(……的原因)
倒裝句:曷為者也(為何人)何以也(以什么辦法)
參考譯文
在晏子將要出使楚國的時候,楚莊王聽到這個消息后對他左右的近臣說:“聽說這個晏嬰是齊國善于辭令的人,現在他要到我們楚國來,我想羞辱他,該怎么辦呢?”有一個人說:“這樣吧,當他來的時候,我就綁著一個人從您的跟前走過。然后您問被綁的是什么人,我就說是齊國人;你問為什么被綁起來,我就說是因為偷東西。”
晏子到了楚國,楚王在宮里設宴招待他。喝酒正酣的時候,有兩個官吏綁著一個人來見楚王。楚王問:“被綁著的這個人是誰?”官吏回答:“是齊國人,因為在我們這里偷東西。”這時楚王看了看晏子,問道:“你們齊國人都是善于偷東西的嗎?”晏子站起來回答道:“我聽說,橘子生在淮南的時候為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變成枳,雖然它們的葉子相似,但是結出來的果實則全然不同。為什么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不同罷了。老百姓在齊國的時候安分守己,不偷東西,可是到了楚國便偷東西了,難道不是因為楚國的水土使人善于偷東西嗎?”楚王聽完笑道:“賢能的人是不能戲弄的,我這是自取其辱啊!”
四、當堂背誦課文。
五、布置作業:課后練習三。
第二教時
一、復習舊課。
二、繼續學習課文。
1、學生口頭復述課文故事,師生共同評價。
2、分析晏子與楚王的對話,體會晏子的外交語言藝術。
明確:
從課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晏子外交語言的藝術,主要在于他成功地運用了邏輯嚴密的三段式推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類比等反駁方式和語言藝術。當然,晏子的成功本質在于他反擊了楚王的無禮和無理,義正辭嚴地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不辱使命,如果沒有這一點,那么巧辯成為詭辯而黯然失色。這里晏子性格的本質所在,也是我們學習本文而得到的啟示。
3、分角色朗讀。
揣摩人物說話的語氣,理解晏子語言的邏輯力量。I(要讀出人物的語氣性格)
4、分析人物形象并思考:
⑴晏子在楚國嚴辭反擊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⑵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⑶由晏子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明確:
本文人物形象刻畫鮮明。寥寥數語,楚王的自作聰明、仗勢欺人,晏子的機智善辯,政治家、外交家的風度躍然紙上。
縱觀全文,晏子始終是站在國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辭令回擊楚王的一次又一次傷及國格的侮辱,從而維護了齊的`、國的形象與尊嚴
《晏子使楚》原文及注釋、翻譯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yì)王。王曰:“縛者曷(hé)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釋
選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晏子,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和外交家。
習辭:善于辭令,很會說話。
何以也:用什么方法呢?
楚王聞之,之:代詞:這個消息。
吾欲辱之,之,代詞:指晏子。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興時。
為:于。
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別國。后面的兩個使字,一個作名詞即使者,一個作動詞即委派。
短:長短,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延:作動詞用,就是請的意思。
儐者:儐,音賓。儐者,就是專門辦理迎接招待賓客的人。
臨淄:淄,音資。臨淄,地名,古代齊國的都城,在現今山東省。
閭:音驢,古代的社會組織單位,二十五戶人家編為一閭。三百閭,表示人口眾多。
袂:音媚,就是衣袖。
踵:音種,就是人的腳后跟。
命:命令,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張,這里是規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國君。
不肖:不才。
謂左右曰謂……曰:對……說
吏二縛一人詣王縛:捆綁詣:到(指到尊長那里去)
習辭者習:熟練辭:言辭
今方來方:將要
嬰聞之,之:代詞:這樣的事
何坐坐:犯罪6、坐盜盜:偷竊
通假字:
1縛者曷為者也曷通何,什么2、人非所與熙也熙通嬉,開玩笑
“淮南”是指:淮河以南,喻體就是“齊國”
古今異義詞
1、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其實:古義:它的果實今義:實際上
2、謂左右曰,左右,古義:近侍今義:左右表方位
3、反取病焉,病,古義;辱今義;疾病
譯文:
晏子被派遣到楚國。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小洞請晏子進去。晏子不進去,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可派嗎?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嚴肅地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一起揮灑汗水,就會匯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腳后跟,怎么能說沒有人才呢?”楚王說:“既然這樣,那么為什么會打發你來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要根據不同的對象,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賢能的國王那里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國王那里去。我晏嬰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國來了。”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消息,便對侍臣說;“晏嬰,是齊國的善于辭令的人,將要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辦法呢?”侍臣回答說:“在他來到的時候,請允許我們捆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這人是干什么的?’我們就回答說:‘是齊國人。’大王又問:‘犯了什么罪?’我們就回答說:‘犯了偷竊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賞賜晏子喝酒。當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官吏綁著一個人從楚王面前走過。楚王說:“綁著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瞟著晏子說:“齊國人都善于偷竊嗎?”晏子離開座位,回答說:“我聽說這樣的事,橘子長在淮河以南結出的果實就是橘,長在淮河以北就是酸枳,(橘和枳)它們只是葉子的形狀相似,果實味道卻完全不同。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現在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盜,來到楚國就偷盜,難道楚國的水土會使人民善盜嗎?”楚王笑著說:“圣人不是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是自討沒趣了。”
人物形象
晏子:機智善辯,沉著冷靜,不卑不亢,以牙還牙,將計就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善于外交,維護自己國家的尊嚴,聰明機智。不辱使命。
楚王:自作聰明,仗勢欺人,傲慢無禮,想侮辱齊國,大度,知錯能改。高傲自大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雖然距離我們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但文章中的思辯之美能令我們賞心悅耳。
本文主要記敘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一次又一次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一次又一次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的事。故事盛贊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高超的語言藝術和智慧。
課文人物對話比較多,以人物對話來塑造形象,是本文寫作的一個突出特點。教學中讓學生僅僅閱讀文本、理解文本還是不夠的,還需要融進文本、內化文本。因此,語言實踐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顯得至關重要。一方面,我在課堂上創設了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選擇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過把記者癮”,先讓學生嘗試用晏子的思辯方法和語言技巧反駁楚王,然后讓學生作為隨行小記者采訪晏子和楚王,主動參與到語言的實踐中來;另一方面,充分的調動學生主動閱讀、主動建構、主動創造的激情,通過晏子模仿秀,揣摩人物的心理,模仿人物的語氣,進一步加深對文本語言的理解,進一步促進文本語言的內化。
反思這節精品課,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
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設計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動作。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發揮創造能力。課內的采訪表演和課外的課本劇表演,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此時課堂上師生的關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師只是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
教學中體現雙向互動性。授課中,我設計了多個環節讓學生“商量一下”“小組交流”
“討論探究”等,讓學生在互動過程中把交流深入,表達出自己的意見。這樣真真切切把口語交際落實于學習的整個過程中。
二、領悟到了晏子語言的巧妙機智
課堂上重點研讀三個故事中體現的晏子語言的精妙之處。教學設計采用的是先攏后收,先果后因,先找后議的方式,意圖從教學設計中就能突出本課的教學研讀重點,即體會晏子語言的高妙之處。教學中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先找出三次交鋒中晏子反駁楚王巧妙語言,學生理解了晏子的話的意思后,我又提出問題:如果是你,當時你會用什么話來回答楚王?比較一下,你的回答和晏子的回答,哪一種好?為什么?借機引出背景介紹。晏子出使楚國的目的是什么?再追問:你理解晏子為什么這樣說話了嗎?生答:“采用最直接的方式不好!直接說會傷楚王的自尊,楚王肯定會殺了他,也決不會和齊國聯盟。而這樣說讓人感到晏子很有禮貌。晏子委婉的語言,既不傷楚王的尊嚴,而且也讓楚王感到他的厲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協,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接著學生的話,說:“晏子的語言就巧妙在這兒。有時委婉含蓄比正顏厲色更有力量。”從學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懂得了:禮貌、委婉的語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這樣的語言才叫真正的語言藝術。
三、選好文章切入點,理解“尊重”的內涵
第二課時的開始我就直奔主題:晏子使楚的結果是什么?學生立刻找到答案: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抓住課文結尾的一句話:“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進行提問:
1、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多數學生回答“口才”)我又巧妙引導孩子作深入思考:僅憑口才就能贏得別人的尊重了嗎?不,是智慧。那么,晏子的智慧從那體現出來的?抓住了“看了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三個看似平淡無奇的詞大做文章,在大量補充閱讀的基礎上,漸漸突出了晏子的冷靜,勇氣,智慧,風度。到這里,孩子們似乎都懂了“尊重”的內涵。
這一環節,我用《狼和小羊》這篇學生都熟悉的童話比較,說明:只有有理有節,不卑不亢是不夠的,其結果會和可憐的小羊一樣;晏子出使楚國成功,贏得楚王的尊重,不單單是他本身有實力,還因為他的背后有一個強大的國家。
四、抓住契機,在閱讀中豐富學生的積累,提升學生的思維。
新課標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因為,語言材料積累的多寡,是語文素養高下的重要指標。
我在課堂上巧妙地讓學生進行了積累,當欣賞到第二個故事時,我告訴大家,晏子的話中可以總結出三個成語:“揮汗成雨,摩肩接踵,張袂成陰。并及時對學生說:“把這三個成語趕緊寫下來,看誰一邊寫一邊記在心里。(待學生寫完。)我問三個成語都形容人多,但哪一個成語的意思現在已發生變化了?學生說:“揮汗如雨”。當欣賞到第三個故事時,我說:其實晏子的這段話在原文中就一句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然后告訴學生這是句典故,快快背記下來,看看誰將來也能用上這句話。”當我讓學生送楚王幾句歇后語的時候,學生用上了當天積累板上積累的三則歇后語: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偷雞不成——蝕把米;啞巴吃黃連——有口難言。然后我不失時機的說:“其實你們的積累呀,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派上用場了。”激勵學生重視平時的語言積累。
在學生評價晏子憑借智慧和實力贏得尊嚴之后,我又拋出了一位歷史學家的觀點:一個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國家的智慧,一次外交勝利并不能獲得國家永久的尊嚴。“晏子使楚”與國家真正的尊嚴無關。”前后桌互相討論后發表觀點,可贊同,可反對,或贊同某一句,不同意某一句,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求異思維再度被激起,這種學生個性化思維的爭辯如泉水涌動,爭辯聲此起彼伏,智慧的光芒在課堂上熠熠閃爍。更重要的是,學生有了獨立的思考習慣、獨立的價值立場,不再是鸚鵡學舌人云亦云的復制品,而將是自主、開放的思想者。
五、課后拓展延伸,跳出文本,超越課堂
本課我設計了四個開放式作業:
1、給齊王發一條短消息,用簡短的幾句話夸夸我們的齊國大夫晏子。最后寫上“小記者某某報道”。
2、分三組分別表演,學生自由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準備拍攝三集電視連續劇)并給出每集電視片片名。片名應該是開放的。
3、收集晏子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古代外交家機智善辯的故事,語文課上講給同學、老師聽。
4、如果你對晏子這個歷史人物很感興趣,老師推薦給你們一本書《晏子春秋》,你們會對晏子有更深的了解。
以此來拓寬孩子的知識面,提高練筆能力和表演能力。
反思這節課,不足之處是:我雖然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活動的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拓展學生的思維,把活動的舞臺交給學生,把活動的時間交給學生,把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充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競爭意識,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但是老師的“導”多了點,雖然學生的參與熱情空前高漲,學生的活動很多,但學生主動提問,進行質疑,發表見解的機會少了點。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2.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闡述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3.結合文本分析擺事實、講道理以及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4.通過本文的學習,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注重實踐、富有創新精神的重要性,積極爭取做一名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
掌握本文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以及對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常說“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可見,實踐精神有多么重要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于講述實踐精神的文章《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用一句話概括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開頭點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學實驗”。
2.速讀全文,找出中心論點。(中心論點的特征:表判斷的陳述句;高度概括、統領全文的觀點。)
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三、文本分析。
1.作者在文中探討了哪四個問題?初步了解各節大意及寫作思路。
(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
(2)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3)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病?
(4)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怎樣培養“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的題目即是中心論點。課文開頭先剖題,由“格物致知”的出處,帶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視的原因分析
澄清了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樣把這種精神應用到科研實際中去,最后誠摯地提出希望,發出號召。
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么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3.為什么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因為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四、論證方法。
1.引用古語。
如,開頭引用《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自然段中引用《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2.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合。
列舉事例時,采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合的說理方法。反面事例:
(1)列舉明朝大理論家王*明“格竹子”頭痛失敗的事例,闡述了傳統儒家對實驗的錯誤態度。
(2)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實際工作卻束手無策。
(3)作者在念大學時,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正面事例:通過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了解竹子的性質。
好處:典型事例論證,說理充分,令人信服。
3.運用對比。
如,中國傳統教育通過內心體悟和自我檢討維護社會制度,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好處:正反互陳,發人深省。
五、小結。
本文思路清晰,例證確鑿,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長了人們的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人們的思想
學完本文后,最重要的應在于積極培養這種精神上。
六、延伸、討論。
1.討論:怎樣才能真正成為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
2.有人認為:丁肇中先生將中國學子的“不愿動手”歸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
為了強調自然科學而否定社會科學,有否定中華傳統文化之嫌。你怎么看?請依據本文,獨立思考,做出回答。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威尼斯的風光和文化藝術。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體會江山美麗多嬌,培養愛我世界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意大利半島南端,亞得里亞海邊,有一個美麗的城市叫威尼斯,她被人們稱為世界水城。說到她人人都贊不絕口;我們也曾通過書本、電視、網絡對她有所了解。
課前我已經布置了預習作業,下面我就請大家說說你對威尼斯的了解。
1、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城,它有多少個大小島嶼?
2、威尼斯有多少條大小河流?
3、威尼斯有多少座橋梁?
4、其中有一座全由大理石建成的橋,名叫什么?
5、威尼斯最著名的名勝古跡是什么?
6、威尼斯已有多少年的歷史?
7、威尼斯的機場是用哪位名人的名字來命名的?
8、威尼斯的護城神是誰?
9、威尼斯的城徽是什么?
二、創設情境
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組威尼斯風情照片。通過照片讓學生對威尼斯的美有一個感性的、深入的了解,從而激發學生對威尼斯的無比喜愛之情。
三、生字注音
舷 眺 綴
簇 魅 瑰
鱗次櫛比 絢
四、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
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介紹威尼斯的綺麗風光的?作者的漫游路線
2.請學生概括作者的漫游路線及所寫之景:
飛機上俯瞰威尼斯概貌--一片蔚藍色的世界。
夜里泛舟亞得里亞海--進入水晶宮般的人間奇景。
汽船上觀賞運河兩岸的建筑--像參觀歐洲建筑藝術博覽會。
散步時領略圣馬可廣場秋景--一幅美麗、和諧、幸福的畫卷。
3、從總體上看,本文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從不同方位視角,用一幅幅色彩明快的畫面,把威尼斯的迷人風采展現出來,使人們如臨其境,陶醉其中。
五、把握特色
1、思考:作者抓住威尼斯的什么特點來寫的?
水都美 橋梁精細優美
藍藍的威尼斯 建筑美 游船造型別致
秋色美 廣場絢麗多姿
2、思考:從總體上看,本文雖然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但細細梳理,在景點與景點之間,作者還穿插了其他內容,看看這些內容的穿插對表現威尼斯的美麗景色有什么影響。
第3自然段簡介威尼斯的歷史,突出了威尼斯人用雙手雕塑起來這一點,贊美威尼斯人民的勤勞智慧。這不僅豐富了文章內容,而且更突出了這個亞得里亞海的瑰寶的價值。
第5自然段穿插了威尼斯城徽的傳說,給威尼斯美麗的景色抹上了一層浪漫主義色彩。
3、思考:作者為什么以藍藍的威尼斯為題?
藍藍不僅突出了威尼斯的色彩,而且寫出了總體印象。 藍藍還是寧靜、安詳、和平、美滿、幸福的威尼斯的象征,是威尼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和諧統一。
六、品味語言
1、出示《世界地理》對威尼斯的介紹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東北部沿海,是通往亞得
里亞海的主要港口. 城市建筑在100多個小島上,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初中《世界地理》)
請思考:
(1).這段文字采用的是什么表達方式?
(說明)
(2).這段文字介紹了威尼斯哪些內容,最突出之處是什么?
(地理位置、交通地位、形成特點,尤其突出介紹了 聞名世界的原因----水上城市)
總結:這段文字的語言很平實
2、提問:
本文的語言給你的感覺怎樣?(生動,運用了比喻)
美的事物需要用美的語言來描繪,課文中有許多比喻句,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威尼斯的風光。請你找出這些比喻句。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體會。
(1)、一片蔚藍色的世界:天,是藍的;地,也是藍的。水天連接的遠處,聳立著幾處高樓和尖頂教堂,仿佛在藍色的盆景里點綴著一簇簇的村落
--這段文字描繪了一個藍色的世界。作者把威尼斯比作藍色的盆景,而威尼斯的建筑則是藍色的盆景里點綴著的一簇簇村落。這個新鮮貼切的比喻,不僅緊扣了題目,描繪出威尼斯給人的整體印象,而且有著深邃的意境,使平凡的事物變得瑰麗美妙起來,使游客產生了急欲去觀賞個究竟的沖動。
(2)、118個島嶼,177條大小河道相互溝通,由401座各式各樣的橋梁串連綴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顆顆珍珠連綴起來的瑰寶。入夜,燈光映著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亞得里亞海濱像進了水晶宮一般,真是人間奇景。
--這里運用了兩個生動貼切的比喻。前一個比喻寫水都的白天之美,后一個比喻寫水都的夜晚之美。這兩個比喻的共同特點是閃閃發光,給人光彩奪目、如詩如畫的感覺。燈光、明月、碧水、大海、珍珠、瑰寶這是多么絢爛的世界,迷人的人間奇景啊。
(3)、深秋的威尼斯,絢麗多姿,游客如云,廣場上千百只灰鴿爭相啄食,供人拍照、逗樂,穿梭般來往的船艇,迎著飛翔的海鷗,構成一幅美麗、和諧、幸福的畫卷。
--這段文字是圣馬可廣場的秋景。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營造了一種和諧、幸福的氣氛,給人陶醉的感覺。文中的三個比喻也恰如其分,特別是畫卷,這一比喻帶有綜合美,富有詩情畫意。
3、出示秦牧語:貼切新鮮的比喻可以使描述的事物和境界豁然開朗,甚至使人能記它一輩子,平凡的事物,常常也在形容比喻之下變得美妙起來了
4、美的事物需要用美的語言來描繪,本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好的范例。你也可以用你五彩的筆描寫出美好的景色的。請同學們試一試,寫一個比喻句來形容威尼斯的美。
七、知識遷移
1、比較威尼斯與揚州
濃墨重彩的油畫 清新淡雅的國畫
2、城市建設出現 千城一面
這些年來,一些地方大樓越蓋越大,廣場越建越闊,馬路越修越寬。某個城市一有標新立異,其他城市立即群起效尤,而本城市原有的極具地方特色的建筑、街道、景觀則拆除殆盡,造成城市特色逐漸消失。你對此有何看法?
3、如果要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揚州,提高揚州的國際知名度,你覺得可以通過哪些途徑,開展一些什么活動?請說說你的想法。
八、布置作業
假如你是一名第一次帶團出游威尼斯的導游,而你又從沒去過威尼斯,請你根據作者馬信德游覽威尼斯的路線設計一個講解稿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理解并積累“唏噓、詰問、焦灼、伎倆、顛沛、窮愁潦倒、連聲諾諾”等詞語。
2、了解信客職業及其品質。
3、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4、揣摩佳句,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朗讀法、引導法、討論法、繼續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學習方式。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揣摩其寫作意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信客的風雨生涯中、感悟人生。樹立誠信為本的做人理念。
2、把握信客形象。培養學生潔力自好、待人寬容、任勞任怨、等品格。
重、難點:
1、感受本文的語言、體會人物品格
2、理解文章思想內容,、揣摩品味語言。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打印好的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二課時
課前準備:預習、識記字詞、掃清閱讀障礙、閱讀課文、疏通文章脈絡。
活動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正如一則廣告語所說的“呼機、手機、商務通”一個都不能少。電信業的迅猛發展,給忙碌的現代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便利,手機短信拜年已成為一種時尚,提及20世紀初期的鄉,對外通信往往主要依靠一種特殊職業人——信客。也許人們難以想象,其實在很長時期中,信客沉重的腳步是鄉村和城市的紐帶,余秋雨《信客》將向我們講述這段故事。“信客為遠行者們效力,自己
卻是最困苦的遠行者”。今天,讓我們通過文章《信客》去認識信客,去體會他的苦澀人生。
二、整體感知:(檢查預習情況)(課件展示)
1、正音
2、釋義
3、理清行文脈絡:做信客的原因——怎么做信客的——怎么不做信客的——為什么當教師、校長也是好樣的。
三、啟發探究:
1、填充信客檔案:信客是我們的主人公,那么他有哪些遭遇,他是怎樣一個人呢?這是我們首先要了解的。老師設計了一個信客檔案,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從文中捕捉重要信息。老師邊問學生邊答來填充檔案的內容。(課件展示)
職業:信客。
身體狀況:老犯胃病和風濕病(職業病)(第12段)
收入情況:收入微薄(第3段)
最高興的事:幾十年來從未失過會一封信,一件物品:給焦急等待的家屬送去了在外親人的消息;他的工作被鄉親們還有老信客認為,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表楊(信客的幸福快樂是建在別人的幸福快樂的基礎上的)。
最痛苦的事:報死訊、被懷疑、被誣陷、被打、被扭送到巡捕房。
最敬重的人:老信客(最后一段)
座右銘:信客信客就是一個信字(誠信是信客的生命)。
2、用一個字概括你對信客這份工作的初步印象(苦)。
3、學生暢談信客形象,師歸納。
明確:誠信無私、任勞任怨、待人寬容、善良厚道、屬盡職守、潔身自好、忍辱負重。
四、小結:
信客就是這樣一個人:盡管時常飽受職業病的困擾;盡管收入永遠和付出不成正比;盡管有時還要蒙受無端的猜疑,誣陷和欺凌,但他牢記老信客的教誨,誠信無私,從不雁過拔毛,風得忘義;心胸寬廣,所有基、累、辛酸委屈都默默承受;他有情有義,總是以最恰當的方式處理郵件兩頭的難事。他用大半輩子辛勞履行自己的承諾,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
同學們,這是一個多么樸實感人的形象。你們在閱讀過程中一定也遇到了許多震顫你心靈,讓你感動的語句和片斷,下面請你們把它們自由地、小聲地、深情地朗讀出來。
第二課時
一、品味佳句、體會風格
1、請同學們把剛才找出來的感動你的名子讀給大家聽并對其作一品析,教師作適當引導。(可側重從它們所表現出的人物品質分析它的美感)
它們可能是:
①第三世界16自然段“闖蕩都市的某個謀生者……連聲諾諾”
②第18自然段:“直到他流了幾身汗……堆在他的肩上。”
③第22段中的“傳喚來的同鄉……他不想讓滇沛在外的同鄉蒙受陰影。”
2、文中還有一些含義豐富的美句,你們都懂它的含義嗎?可以提出來,師生一同討論解決(提示:可從修辭角度,重點詞句等理解它們的深刻含義和表達效果)
如:①信客信客就在一個信字。
②信客沉穩地點點頭,他看得太多,對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榮辱,震顫著長期遲鈍的農村神經系統,他是最敏感的神經未梢。
③這些眼神,是中國農村對自己的冒險家們的打分,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對城市的探詢。
④做信客的,就得挑著一副生死禍福的重擔,來回奔忙,回鄉的外出謀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淚,堆在他的肩上。
3、歸納本文的語言特點:
①質樸的典雅。
②精辟而又暢達。
二、互動合作:展示作品人物形象
請學生依據課文內容試寫一段話,描寫信客基碑上的文字,或某一補白性的文字,鼓勵學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得意之筆,并作簡要點評
參考示例:(多媒體顯示)
三、遷移拓展,尋找現實生活中的信客。
1、在我們的生活中,你有沒有發現像信客一樣,默默奉獻著,而又處在社會下層的平凡人?請舉一兩例,并談一談你對他們的看法。
例如:馬路上維持交通秩序的交通協管員、清潔工……。
師可補講關于四川藏族自治縣的鄉村郵遞員王順友的故事。
小結:他們雖工作平凡,但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同學們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將來從事的也像信客一樣普通平凡的工作,我們雖然不能做偉大的事情,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將來就算是一名清潔工,你也要像貝多芬繪畫一樣,全身心地投入,熱愛、忠誠于我們的職業,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無怨無悔,生命才有意義。課上到這里,老師不禁想起一首歌,歌中這樣唱道……(多媒體展示《好大一棵樹》的歌詞,師生齊讀,讀后放這首歌,在歌聲中結束本節課。)
四、中考鏈接:布置作業
1、按例名仿寫:
例1、同情是一縷春風,讓枯禿的枝頭綻出新綠。
同情是 。
例2、信譽就是你立足社會的通行證。
信譽就是你 。
信譽就是你 。
例3、真誠,友誼的橋梁,沒有它,人們之間就失去應有的平和與信賴。
批評, 。
2、請同學們以“誠實為話題,寫一篇小短文,可以談看法,也可以講故事。”
板書設計:
信客
脈絡
做信客的緣起
怎么做信客的
怎么不做信客的
為什么當教師、校長是好樣的
品格素質
任勞任怨
誠信無私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1、識記文言常用詞: 說、玩、登、秉、所以、經、注、疏、寧、濟、間。
2、指導學生多讀勤記筆記的方法,有目的的指導。
3、了解學生的已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
4、體會其濃濃關愛之情與殷殷勸誡之意,更要體會長輩教誨子女的不辭勞累,嘔心瀝血之深義。
教學重點:
1、識記文言常用詞: 說、玩、登、秉、所以、經、注、疏、寧、濟、間。
2、了解學生的已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
教學難點:
體會其濃濃關愛之情與殷殷勸誡之意,更要體會長輩教誨子女的不辭勞累,嘔心瀝血之深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劉邦少時失學,聞秦始皇焚書坑儒,心中竊喜,但當了皇帝后卻深感不學之苦,便以切身體驗來勉勵兒子學習,沒有半點偽飾;傅雷洋洋萬言家書,旨在教育兒子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諸葛亮在《誡子書》的開篇便諄諄告誡他的子弟,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顯然,“淡泊”、“寧靜”是“明志”、“致遠”的必要條件,而“明志”、“致遠”則是“淡泊”、“寧靜”的最終目標。諸葛亮在“書”中強調:“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就是說,立志于學、靜心求學是手段和過程;養成學問、增長才干才是目的。
家訓家書是中國傳統教育與傳統文化思想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為廣大人民所誦讀、手錄、刻寫和傳承。
從皇室宗親、權貴重臣到大師名流、鄉野庶民的各種體例的家訓家書我們可以體會其散發的濃濃關愛之情與殷殷勸誡之意,更能體會到古人教誨子女弟侄方面的不辭勞累,嘔心瀝血之深義。
今天我們學習被譽為這家教典范的《顏氏家訓》中的一篇《勉學》。
二、沉浸
1、 作者簡介:
請同學們閱讀注釋
①,了解作品出處,作家及該書內容。
2、 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正音正字。
為、說、華、坎壈、無間
3、 熟讀全文
三、體驗
1、 學習第一小節
在熟讀的基礎上,參照注釋自讀課文第一節,教師引導訂正。
(1) 重點詞語累:
“說”—同悅”,取悅。但能說之也:只會用學到的知識取悅他人(向他人炫耀)。
“華”—同“花”。春玩其花:春天賞玩它的花朵。
“登”—摘取,收獲。
行道以利世也:實踐自己的學問去造福社會。
修身以求進也:努力修身為了取得高官厚祿。
(2) 段意歸納:
古人今人學習態度對比,褒貶鮮明。以春華、秋實比喻,指出學習目的是為了修身利行。
2、學習第二小節
(1) 熟讀第二小節,參考書下注釋,翻譯語段。
(2) 整理難寫字詞、重點詞語
坎壈:困頓,坎坷。
專利:專一,敏銳。
(3)下面這個語段是從原文抽出來的,如果還原應該放在第二小節的哪里?
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亦為愚耳。
分析:應放在第二小節的省略號位置上。因為抽出的段落幾個舉例,都是圍繞老了再學習讀書的,正好是“猶當晚學,不可自棄”的例證。因而應該放在這里。議論文段落的學習要學會抓關鍵句。
(4)思考:第二小節前半部分的關鍵句是哪句?為什么?
關鍵句是“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因為后面是舉自已的例子來對比說明,少時讀書記憶力好,是讀書的最佳時機,年紀大了容易忘記。它是圍繞“固須早教”這個中心來論證的。
(5)歸納:學習固須早教,晚學猶不可放棄。
3、學習第三小節
(1)自讀第三小節,參看注釋,試著翻譯一下。
所以:
(1)的原因
(2)用來xx的
可惜:值得珍惜
專利:專一而敏銳
學者:
(1)讀書人
(2)學習,“者”句間停頓。
何必“仲尼居”即須兩紙疏義,“燕寢”“講堂”,亦復何在?——譯略
歸納:正確對待經文,使言行有得,做到讀書、做事兩不誤。
四、感悟
1、本文的題目叫《勉學》,請結合文章的內容,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勉學”即“勸勉、勉勵、鼓勵后世子孫及世人勤奮學習。
2、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三個自然段的議論要點。
第一段:學習在于“修身利行”。
第二段:學習在于“固須早教”“不可自棄”。
第三段:學習在于“使言行有得”“博覽機要”。
3、這三段文字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勉學”,請同學們思考并說出它們各自議論的角度分別是什么?
第一段:學習目的;
第二段:學習態度;
第三段:學習方法。
4、在有說服力的事理面前,作者并沒有舍棄對后輩及世人的真情,而是用情感的心靈的溝通去感召后輩,你感受到了作者親情或人文的關懷了嗎?
學生思考討論作者親情和人文關懷時要聯系具體的詞句,如:“修身利行”“吾七歲時,頌《靈光殿賦》”“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以此得勝,寧有益乎”“必能兼美,吾無間焉”等句來感受。
五、作業
1、背誦“然人有坎壈xxx而無見者也。” (必做題)
2、請學生記錄下自己學完課文后的感受,并和同學、家長交流。(必做題)
3、課外查找明末清初朱柏廬《朱子治家格言》,積累修身、治學方面的名言警句。(選做題)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1
一、導入新課
《天上的街市》寫的是美麗的夜景引發了作者無盡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麗、幸福、自由的生活圖景,抒發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們來學習郭沫若寫的另外一首詩《靜夜》,也是寫于1921年,在日本留學時的一個夜晚,面對朦朧的月色,引發了詩人的聯想和想像,抒發了詩人無盡的情懷。
二、朗讀課文
①教師范讀,可配背景音樂:鋼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讀節奏、重音。
學生邊聽邊注意老師朗讀的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節奏的強弱和語氣的輕松舒緩。
②學生模仿,自由朗讀課文,然后再集體朗讀。
三、探究學習
(一)小組討論,理解內容與寫法。
1、 首詩寫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點?
2、 這首詩的兩個小節之間有著什么內在聯系?
3、 這首詩的結構與《天上的街市》有哪些異同?
4、 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為什么?
(二)通過班級討論交流,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
1、第一節寫的是:月光──松林──白云──疏星。這些景物構成的景象:月光朦朧,籠罩著松林大地,團團的白云遮掩著月亮和星星。給人的感覺是──朦朧、恬靜的美
第二節寫的是:天河──海霧──鮫人──流珠。給人的感覺是——空靈、美麗。突出了夜晚的“靜”。
2、第一小節是寫景(實寫),第二小節是想像(虛寫)。第一節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而沒有了第二節的想像,第一節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3、兩首詩的結構大致相同,都是先寫景,以寫景為基礎,再展開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寫景部分由“街燈”、“明星”的聯想把讀者的視線由人間轉到天上,為第二小節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做了鋪墊。而《靜夜》則是靠第二小節的“天河何處”結束寫景,轉而想像的。
4、本小題屬于開放性題目,可重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
A、如喜歡第一小節的詩句,可扣住寫景的細膩形象,像“籠罩”一詞,寫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朧而又神秘。“漏出了幾點疏星”的“漏”,寫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團團白云,而白云之間的空隙里,有隱約可見的閃爍的幾顆星星。
B、如喜歡第二小節的詩句“天河何處”,則可以抓住詩人跳動的思緒,由普通的鄉間夜景一下子把讀者的思緒帶到了廣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但緊接的“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飛的心緒往回收攏,模糊的海霧中有什么?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2
教學目的:
1 通過縮寫小說訓練,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2 把握“縮寫”的方法,原則;
3 學會運用精練簡潔的語言。
教學重點:
1 通過縮寫小說訓練,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2 把握“縮寫”的方法,原則。
教學難點: 把握“縮寫”的方法,原則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有句幽默的小品語言“濃縮的都是精品”,今天課前我們就來談談這句話。(引導學生談談為什么這么說,可以舉例子;并且說說怎樣“濃縮”)其實文章也一樣能夠濃縮,這單元我們學了四篇小說,今天就讓我們把這些文學大餐“濃縮一下”,來進行今天的作文訓練“縮寫小說”。 縮寫是作文中的一種常用形式。所謂縮寫,就是把內容較多、篇幅較長的文章按一定的要求,在不改變基本內容、不改變中心、不改變體裁、不改變順序的情況下寫成較短的文章。學會縮寫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培養我們的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進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二 寫作準備
主要針對“縮寫”與“小說”的特點分別來進行。
1 縮寫:找同學就小學學過的知識中說說縮寫的要求等。 概括大意,不改原意
2 小說:三要素及情節發展的結構
三 指導:
1、摘錄法
抓住原文的中心和要點,以摘錄原文重要語句為主,適當增加銜接語言,連綴成文。縮寫記敘文可摘錄有關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重要語句縮寫議論文可摘錄原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保留主要論據,次要的事例、引文等,有的可以略去,有的可以從中作些摘錄。縮寫說明文,可把最能說明事物主要特征的部分較多地摘錄下來,而文中的枝節問題、與事物本質特征關系不大的部分可少量摘錄或不錄。
2、刪除法
原文敘述或說明具體而細致,縮寫時將這些刪除,剪掉枝葉,留下主干。縮寫句子,保留強調的分句。段落縮寫可以抓住段中主句,其余的字句適當保留。如記敘文,可刪除次要人物、將要情節、非關鍵性的細節,以及一些描寫和渲染性的語言等。說明文可刪除部分重復的例證、描寫、議論性的文字,刪除那些不直接影響說明對象的修飾性語言、敘述和次要細節,保留事物特征和本質的部分。議論文可刪除重復的分析、次要的例子以及非論證的部分。
3、概括法
用簡練的語言去概括原文的意思。記敘文,細致描寫的部分可壓縮成粗略的描寫,詳盡敘述的部分可壓縮為概括敘述,詳細的對話可以改為簡略的對話等。說明文,可概括那些對特征、本質解釋的文字。議論文,可將理論論據由具體引用壓縮成概括引用,事實論據可由具體詳細敘述變成概括略述,有的論據還可以一語帶過。也可以把幾段文字壓縮成一段文字。還可以把段縮成句,長句縮成短句,以及把抒情性的句子縮成一般的陳述句。
以上三種方法可能結合使用,務必使縮寫后的文章盡量保留原文精彩的句子或中心句,做到結構完整,中心明確,語言流暢,特別要使保留的部分和變更的部分銜接自然吻合。不能改變原文的體裁,打亂原文的順序,另起爐灶,重新組織材料,更不能隨意發揮,添枝加葉。
四 寫作訓練
(一)回到原文分小組活動,每小組以本單元的一篇課文為例
1 分別概括“三要素,情節結構,主題”;
2 復述每篇課文;
3 肯定學生復述的基礎上,提出縮寫的主要原則及方法(教材148頁寫作訓練)
(二)分項練習
1人物:圍繞人物讓學生從原文中概括出相關的內容,例如人物特點,事件等;
2 情節發展:小組內分工,分別縮寫情節發展的各個階段,老師到小組內進行指導; 念學生的范文,互相交流。
五 談體會
學生通過一節課的訓練,談談自己的體會或收獲。
六 作業:
連段成篇 學生動筆進行小說縮寫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3
教學內容
教科書10頁~19頁。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準確認讀文中的詞語,明了詞語含義。
2.休會本文雅致雋永的環境描寫,掌握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4.感知文中景隨情移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預習,教師講解,輔導完成課堂練習。
2.討論法、問答法、點撥法、比較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其認識到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導學生體會并學習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質。
重點難點疑點剖析
◆重點
1.景物描寫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帶領學生體會作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形成的別具特色的景物描寫。
3.整體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難點
1.景隨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寫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討研究。
◆疑點
這篇小說怎樣渲染了老英雄的傳奇色彩?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對作者孫犁及白洋淀的情況應有詳細了解。
2.復印該篇文章作者孫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
◆學生準備
1.瀏覽有關白洋淀的資料,形成對該地區的基本認識。
2.預習課文,準確認讀“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和課文下注詞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第1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一、突出主人公神秘感,激發學生興趣,導入課文(約______分鐘)
二、整體感知課文,了解故事情節,梳理文章思路(約_______分鐘)
三、分析文中獨具特色的景物描寫(約________分鐘)
板書設計
第2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一、整體感知主人公的英雄性格(約________分鐘)
二、人物性格難點研究(約________分鐘)
三、指導完成練習(約________分鐘)
板書設計
2.疑難字詞:
退卻編算掛花颯颯丟人現眼張皇失措
練習設計
1.分析下列景物描寫的語句,掌握其寫法及在文中所起作用。
(1)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里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鉆,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風清的夜晚,人們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見有一只小船從葦塘里撐出來,在淀里,像一片葦葉,奔著東南去了。
(3)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
(5)第二天,中午的時候,非常悶熱。一輪紅日當天,水面上浮著一層煙氣。
(6)水淀里沒有一個人影,只有一團白綢子樣的水鳥,也躲開鬼子往北飛去,落到大荷葉下面歇涼去了。
(7)這里的水卻是鏡子一樣平,藍天一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地浮動。
(8)在那里,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展。
輔導練習提示:景物描寫分析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體會作者優美的語句(包括一些修辭手法的運用),二是指出該景物描寫在文中所起作用。
2.拿該文與孫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進行比較閱讀,體會“荷花淀派”的寫作風格。
輔導練習提示:將《荷花淀》的復印件發給學生,對“荷花淀派”稍作介紹后,讓學生自己閱讀感受,不必作過多講解。
教法探討
1.傳奇色彩是這個英雄故事的特色,不管是揣摩寫作還是理解內容,都要抓住這一特點。教師可以以“傳奇”為切入點來設計導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這篇課文情節比較簡單,因而不必在上面下很多功夫,教師應引導學生重點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寫,一來可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二來可以培養學生自尊自信,勇敢向上的優秀品質。
參考資料
孫犁,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縣人。1913年4月6日生。他的《白洋淀紀事》為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創作集結而成,是作者最負盛名的一部小說與散文合集,也最能代表其創作風格。它反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一帶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戰爭、土地改革、勞動生產、互助合作以及移風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從多方面勾勒了時代和社會的歷史風俗畫面,其筆調明麗流暢,文風秀雅、雋永,人物形象鮮明,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為廣泛流傳的名篇,文藝界甚至把它當作現代文學的一種風格流派的標貼,視其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4
[教學目的]
1.體會小說當中充滿詩情畫意的描寫對表達主題的作用。
2.了解那十年給人民正常生活所造成的沖擊,形成對的正確認識。
3.體會小說當中對童年生活的描寫,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小說所描寫的優美的生活場景和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以及輕松的氛圍中所反映出來的深刻的社會主題。
[教學時數] 總計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主題。
1、小說當中的白皙的少年是哪兒的人?它從小跟著誰長大的?它和外婆的關系怎么樣?你是從哪些內容中看出來的?
白皙的少年來自城里;他從小是跟著外婆長大的;外婆非常喜歡他。這從文中“‘城里人沒得用’”、“白皙的少年也就極喜歡外婆炒的噴噴香的馬齒莧干菜”、“他是外婆帶大的,童年浪漫如月船,泊在了外婆的臂彎里,臂彎寧靜又溫暖”、“平日的下午,外婆一定逼他睡午覺,一定不許他出來玩”等內容可以看出來。
2、引導學生理解“卻忽然有一天,外婆就打起包袱到鄉下來了。”的原因。
外婆的生活受到了不明因素的沖擊,不然的話,哪一個城里人會愿意專門從城里到鄉下來住呢?
3、仔細閱讀第43自然段,看看外婆的舉動有何反常,這種反常預示著什么,在此處你能感覺到嗎?
平時,“外婆一定逼他睡午覺,一定不許他出來玩”,但是今天,有一個好大的聲音隔了田塍喊外婆,外婆就叫來了他的朋友“一起去玩,遠遠地到河邊上去玩”,而且“隨便”地玩,“‘沒斷黑不要回來’”……這種反常,預示著今天下午在外婆的身上要發生一件事情,而且這件事情外婆還不愿意讓白皙的少年知道。
4、那么這件事情到底是什么呢?
引導閱讀課文“忽然傳來了鑼聲……今天下午開斗爭會”幾段。得出結論:今天下午的斗爭會的斗爭對象,就是外婆。外婆不愿讓自己心愛外孫看到這種難堪的場面,不愿讓自己心愛的外孫的生活受到沖擊,所以專門叫來了黝黑了少年陪外孫“遠遠地到河邊上去玩”,“‘沒斷黑不要回來’”。因此,這篇小說反映的時代背景我們就清楚了。外婆之所以從城里到鄉下來住,也就是在躲避這場政治風暴的襲擊。可是寧靜的鄉村也沒能使她逃過這場荒謬的政治狂熱給她帶來的災難。
5、幫助學生理解這篇小說表達主題的獨特方式。
這篇小說通過兩少年在河邊盡情的嬉戲,對美麗的大自然、天真純樸的少年、自由快樂的小鳥等如詩如畫的描寫,反映了xxx“”給人的正常生活所帶來的災難性的影響和它的荒謬。
三、體會文中對純美自然的描寫及由此營造出來的詩情畫意的氛圍。
1、小說中鄉村的自然風光,干凈、樸實。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對大自然風光的描寫,體會環境的美。
“河堤上或紅或黃的野花開遍了,一盞一盞如歌的燦爛”,河水“粼粼閃閃”,“小魚小蝦蹦蹦跳跳”,“卵石好潔凈”;蟬聲“抑揚”,野蜂“嗡嗡營營”;“綠色的岸”,“遠遠淡青的山”;岸邊水草“葳蕤”,蘆葦“汪汪的綠著”;水鳥“雪白雪白的”,甲蟲在軟泥上爬。一幅多么美麗的鄉間田野圖!在這樣的大自然中,一切多么純潔、透徹,與少年率真的心相互輝映,讓人感到一種凈化的美,質樸的真。
2、這篇小說營造出一種詩一般的氛圍和意境。讓學生齊讀、朗讀、默讀下列內容,細心體會從中所流露出來的詩情畫意。
(1)“在那黑點移動過的地方,迤邐了兩行深深淺淺歪歪趔趔的足印,酒盅似的,盈滿了陽光,盈滿了從堤上飄過來的野花的芳香”。
(2)“間或一頁白帆,日歷一樣翻過去了,在陡然剩下的寂謬里,細浪于是輕輕騰起,濕浸浸的舔著天空舔著岸”。
(3)、文中對蘆葦的描寫、對水鳥的描寫、對少年的描寫。
歸納:這些優美的畫面,營構了全文的詩情畫意,表達了少年天真爛漫的純真和如夢如幼的感覺。
四、復述課文內容,復習鞏固。
[作業練習]
1、本文生字詞聽寫積累。
2、課外閱讀積累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5
學習目標:
1、自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劃出生字、生詞并積累下來,了解與作者有關的文學常識。
2、把握雨果對圓明園的高度評價,對英法聯軍強盜行為的譴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學習文章諷刺的語言風格(反語),體會其在文中的作用。
重難點:
1、把握雨果對圓明園的高度評價,對英法聯軍強盜行為的譴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文章諷刺的語言風格(反語),體會其在文中的作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自主預習
1、常識介紹。(閱讀“基礎訓練”P12,了解作者及書信格式)
2、完成“基礎訓練”-------語言積累(1---3題)。
二、視頻朗讀(PPT)
三、自讀感知。(PPT)
1、自讀課文,畫出信中贊美圓明園的語句和諷刺侵略者的語句,細細體味。
2、巴特勒為何征求雨果的意見?
3、這封書信主要表達了雨果怎樣煩人思想感情?
四、課文研讀,合作研討。(PPT)
1、雨果是怎樣評價圓明園的?
2、雨果在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時用了不少反語,找出這些反語,思考這些反語的運用有什么作用?
3、這封信先極力描繪圓明園的神奇壯麗,然后才寫侵略者對其焚燒洗劫,這樣安排材料有何好處?
4、雨果指出,“歲月創造的一切都屬于人類的”。對這句話應怎樣理解?
五、拓展延伸
1、以給雨果寫一封信的形式,談談你讀了本文后的感想。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上冊語文《背影》教案06-16
八年級上冊語文書教案08-25
八年級上冊語文《背影》教案08-06
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浣溪沙》教案02-16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蠟燭》教案11-16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背影》教案08-27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08-29
老王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09-03
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