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離蘇教版高三上冊語文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別離蘇教版高三上冊語文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習目標】
1、把握意象的內涵,準確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2、能通過本模塊的學習,掌握閱讀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3、了解詩歌這種文學體裁的特征和感情表達的基本方法。
【學法建議】
這首詩沒有具體的敘事情節,應從意象入手,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展開想象,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課前預習】
1、作者簡介
馮至,中國現代作家、詩人。作品有《昨日之歌》、《山水》等。他的《十四行集》是關于個體與人類的生存狀態、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體驗與思考,由27首詩組成,是中國新詩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現生命主題的一部詩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國現代詩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他選擇了“十四行詩體”,完全采用現代白話口語,連關聯詞也很少使用,卻將這種外來的詩體形式運用自如,達到了內在詩情、哲思與外在形式的和諧。其《十四行集》整體風貌中所顯示的莊嚴、單純與從容,以及藝術上的相對完美,使得它在40年代文學,以至整個現代文學之中,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另一方面,馮至《十四行集》的成功是一個重要的征候,它表明中國現代新詩人,已經有足夠的思想藝術力量,消化外來形式,利用它來創造中國自己的民族新詩。
2、資料鏈接
(1)背景知識
《別離》和其他十四行詩一樣,均作于1941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時送給朋友的。那時,為躲避日寇的飛機轟炸,詩人從昆明來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他雖然離開了鬧市,身居茅屋,但仍關心著天下大事。他的眼睛專注著多難的人生,“擔負著工作的辛苦”。由于有這樣的思想基礎,所以他即便是抒發個人的感受,寫別離這樣的題材,也沒陷入李義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的窠臼,而是道出暫時的別離與永存的友情的辯證關系。作為友情頌歌,它宛如熊熊躍動的火苗,暖人肺腑;作為精神營養品,它又好似澄明晶亮臻于純青的爐火,逗人思索。
(2)名句分享
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 ——李白
當君遠相知,不道云海深。 ——王昌齡
友誼是美德之手段,并且本身就是美德,是共同的美德。 ——費爾巴哈
所謂友情,是平等的人們之間離開了利益關系的交易。——哥爾斯
友情為人生之酒。——楊格
很多顯得像朋友的人其實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并不顯得像朋友。——德謨克里特
友誼是培養人的感情的學校。——蘇霍姆林斯基
友誼像清晨的霧一樣純潔,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誼,友誼只能用忠實去鞏固它。 ——馬克思
3、預習思考
(1)預設問題
①詩中描寫了哪些意象?
②這首詩揭示了友情怎樣的內涵?
③這首詩是通過怎樣獨特的視角,來謳歌真摯的友情的?
(2)預習課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問題?
互動課堂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自學評價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降生( )耘耕( )晤面( )輪替( )
2、“像剛剛降生的兩個嬰兒”這個比喻句的意思是什么?
二、文本研習
1、層次結構
全詩共四個小節:
第一節先具體描寫“ ”,詩人感到分別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把世界劈成了兩半。于是,一股悲涼的情緒涌上心頭,渾身驟然感到寒冷起來。但是,詩人并沒有悲觀厭世,分別使他獲得了全新的生命感受。
第二節承上把別離看成是“ ”,看成是新生活的開始,這樣不僅可以排遣別離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發展。
第三節,詩人寫友情因分別而有了新的發展,新的內涵。
第四節,詩人的思考進一步升華:只要懷著感恩的心態,保持精神狀態的年輕,那么,友誼常青,人生不老。
2、藝術特色
(1)新穎的形式
這是一首格律嚴謹的十四行詩。十四行詩是西方的一種格律詩。它音韻回旋,有很強的抒情性,善于表現沉思的狀態和歇詠比較永恒的主題。作者借這種形式充分表達了。
(2)嚴謹的結構
詩人非常注意結構的安排,全詩具有“起”“承”“轉”“合”的結構。第一節“起”,突出離別帶來的情感沖擊,第二節“承”,寫離別后默默地承擔,嚴肅地生活,第三節“轉”,寫友情因分別而有了新的發展,第四節“合”,強調要平靜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對歲月的流逝、人世的變化。
(3)內在的情緒深邃的哲理
這首詩從“ ”的具體描寫開始,以抽象的感悟結束。淡化具體的離別場景描繪和過程交代,側重表達內在的情緒和深邃的哲理。是“思與詩相結合”的“沉思的詩”。
三、問題探討
1、分別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把世界劈成兩半。詩人的這種奇想,有現實依據嗎?為什么?
2、這首詩是一首“沉思的詩”,詩人抒寫友情并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體驗。請談談你的理解,并與同學交流。
《別離》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您們好,我今天的說課內容是《別離》,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別離》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憶版主題中的一篇詩歌,它是中國著名詩人馮至的一首贊頌友情的十四行詩。本單元所選文學作品都語言動人感情真摯,能夠提高學生賞析文學作品的能力。本篇更是感情真摯、構思巧妙。《別離》是一篇現代詩歌,新課程標準的對此類文章的教學要求是“培養鑒賞分析詩歌的能力”。結合本單元要求和本課特點,再根據新課標“知,過,情”三個維度的要求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十四行詩的特點;誦讀全文并掌握一些朗誦詩歌的技巧。
2)從語言入手品讀意象,準確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感情;在誦讀中領悟詩歌的情感美、結構美、語言美
3)感受詩歌中的友情,充實自己的'心靈世界,獲得精神成長。
3、本著課程標準,根據本單元具體的教學目標并結合高二學生分析鑒賞詩歌能力不強的實際,有針對性的制定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確詩歌意象選用的特點,通過詩歌意象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難點:對詩歌意象的理解可結合生活經驗和想象。
二、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本著“因材施教,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再結合高二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有了一定深度的情感體驗,而且能夠自主學習的學情,本文教學,我采用“多媒體教學法,講授法,點撥法,誦讀法”的教學方法。
(二)說學法
學法上,為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問題導引、討論交流和合作探究,勾畫圈點,反復誦讀。
三、教學程序
這首詩以別離這一獨特的視角展開想象,語言溫暖有力,發人深思。擬采用講讀法對文章進行賞析,教師帶領學生對詩歌的層次以及特點進行研究分析,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在朗讀中體會詩歌美好健康的感情。以《別離》為點,由點到面,讓學生課后收集友情詩、散文、小說、歌曲等,組織詩歌朗誦會。
(一)導入新課
高中學生已經對友情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本課創設情境導入可以喚起學生的共鳴,激起學生的興趣。
上課后,請同學回憶古今中外描寫別離的名篇名句,并舉出柳永的《雨霖鈴》、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做示范,渲染氛圍,進而提出問題“那么近代詩人、學者馮至筆下的別離又是怎樣呢”,進而導入新課。
(二)初步感知疏通文意
介紹作者、詩歌的創作背景以及十四行詩的結構特點等相關知識,幫助學生初步了解課文。為學生示范朗讀。指導學生分組朗讀,指導節奏感情的把握,進一步感受詩歌內容。
(三)精讀課文文本探究
1、由于詩歌題材的特殊性,本篇課文意象選用的深刻性和構思的精巧性,學生對于意象間的關聯的把握存在困難,我會請同學在朗讀的過程中劃出理解有困難的句子,然后進行小組討論。再派代表向教師質疑,帶領同學對文章進行分段賞析,賞析的過程中對問題進行總結。(可以發揮學生探索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全詩共四個小節:第一節先具體描寫“降生”,詩人感到分別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把世界劈成了兩半。于是,一股悲涼的情緒涌上心頭,渾身驟然感到寒冷起來。但是,詩人并沒有悲觀厭世,分別使他獲得了全新的生命感受。第二節承上把別離看成是“降生”,看成是新生活的開始,這樣不僅可以排遣別離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發展。第三節,詩人寫友情因分別而有了新的發展,新的內涵。第四節,詩人的思考進一步升華:只要懷著感恩的心態,保持精神狀態的年輕,那么,友誼常青,人生不老。
2、介紹這首詩歌的藝術特色(1)新穎的形式:這是一首格律嚴謹的十四行詩。十四行詩是西方的一種格律詩。它音韻回旋,有很強的抒情性,善于表現沉思的狀態和歇詠比較永恒的主題。作者借這種形式充分表達了人生別離做的思索。(2)嚴謹的結構:詩人非常注意結構的安排,全詩具有“起”“承”“轉”“合”的結構。第一節“起”,突出離別帶來的情感沖擊,第二節“承”,寫離別后默默地承擔,嚴肅地生活,第三節“轉”,寫友情因分別而有了新的發展,第四節“合”,強調要平靜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對歲月的流逝、人世的變化。(3)內在的情緒:濃郁的感情,深邃的哲理。
這首詩從“招手”的具體描寫開始,以抽象的感悟結束。淡化具體的離別場景描繪和過程交代,側重表達內在的情緒和深邃的哲理。是“思與詩相結合”的“沉思的詩”。
補充提出相關問題使學生進一步思考:1、分別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把世界劈成兩半。詩人的這種奇想,有現實依據嗎?為什么?2、這首詩是一首“沉思的詩”,詩人抒寫友情并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體驗。請談談你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通過拓展延伸可以讓學生把學到的能力運用到時踐中去,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教學中我采取以下步驟:請學生根據學到的方法賞析一首現代詩。分析其中的意向運用,形式結構和感情。
(五)作業:1、反復誦讀本詩2、課后收集古今中外歌頌友情的詩作,準備詩歌分組朗誦會
《別離》備課參考
〖學習引導〗
馮至,中國現代作家、詩人。作品有《昨日之歌》、《山水》等。他的《十四行集》是關于個體與人類的生存狀態、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體驗與思考,是“由27首詩組成的”,是中國新詩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現生命主題的一部詩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國現代詩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詩人關于人的生命的這種體驗與形而上的思考,與從歌德到存在主義的西方思潮的關系,是比較容易注意到的——既存在著影響,也有平行思考。另一面與傳統思想的聯系也是明顯的,例如詩人關于自我與萬物的溝通的體驗與思考,就顯然有“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的思想因素。他選擇了“十四行詩體”,完全采用現代白話口語,連關聯詞也很少使用,卻將這種外來的詩體形式運用自如,達到了內在詩情、哲思與外在形式的和諧。而馮至《十四行集》整體風貌中所顯示的莊嚴、單純與從容,以及藝術上的相對完美,使得它在40年代文學,以至整個現代文學之中,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另一方面,馮至《十四行集》的成功是一個重要的征候,它表明中國現代新詩人,已經有足夠的思想藝術力量,消化外來形式,利用它來創造中國自己的民族新詩。
這首《別離》,和其他十四行詩一樣,均作于1941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時送給朋友的。那時,為躲避日寇的飛機轟炸,詩人從昆明來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他雖然離開了鬧市,身居茅屋,但仍關心著天下大事。他的眼睛專注著多難的人生,“擔負著工作的辛苦”。由于有這樣的思想基礎,所以他即便是抒發個人的感受,寫別離這樣的題材,也沒陷入李義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的窠臼,而是道出暫時的別離與永存的友情的辯證關系。作為友情頌歌,它宛如熊熊躍動的火苗,暖人肺腑;作為精神營養品,它又好似澄明晶亮臻于純青的爐火,逗人思索。
〖語句透視〗
[語句]一生里有幾回春幾回冬,我們只感受時序的輪替,感受不到人間規定的年齡。
[透視]這三句詩人的思考進一步升華:我們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別離和歡聚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獨立,只要保持精神狀態的年輕,會使人覺得不知老之將至,“感受不到人間規定的年齡”。友誼常青,人生不老。
[語句]我們招一招手,隨著別離,我們的世界便分成兩個,
[透視]分別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在把世界劈成兩半。詩人的這種奇想,完全有現實依據。因為彼此工作都很忙,再加上相距遙遠,相聚的機會就更少了。想到這里,一股悲涼的情緒不禁涌上心頭,渾身驟然感到寒冷起來。
[語句]身邊感到冷,眼前突然遼闊,像剛剛降生的兩個嬰兒。
[透視]別離是痛苦的,但詩人并沒有悲觀厭世。詩人用“像剛剛降生的兩個嬰兒”這樣奇特的比喻來表達分別后的感受:眼前的世界一下子空闊起來,一種新奇感油然而生,獲得全新的生命感受。
〖片段掃描〗
片段一:呵,一次別離,一次降生,
我們擔負著工作的辛苦,
把冷的變成暖,生的變成熟,
各自把個人的世界耘耕。
賞析:這一節詩人承上把別離看成是“降生”,看成是新生活的開始,——切從零開始,投人生活,努力工作,“擔負著工作的辛苦”“把各人的世界耘耕”,這樣不僅可以排遣別離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發展。
片段二:為了再見,好像初次相逢,
懷著感謝的情懷想過去,
像初晤面時突然感到前生。
賞析:這一節詩人寫友情因分別而有了新的發展,新的內涵。詩人認為:人間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彼此的勉勵和相互支持,寒冷的可以變成溫暖的,陌生的可以變成熟悉的,離別的痛苦也可以化為前進的動力,并使每次重逢都有初次見面的新鮮感,使從前的體驗也因為距離而成為刻骨銘心的記憶,使友情永不衰老。
〖文章賞析〗
友疽常青人生不老
這首詩是馮至《十四行集》中的第十九首。它通過朋友別離這一特定視角,展開奇特的想像,謳歌了真摯的友情。也揭示了友情的意義和價值。詩人認為人間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朋友彼此的勉勵和支持,離別的痛苦電可以化為前進的動力。
新穎的形式
這是一首格律嚴謹的十四行詩。十四行詩(聞一多譯為“商籟體”)是西方的一種格律詩。它音韻回旋,有很強的抒情性,形式上分四、四、三、三行,或叫、四、四、二行。這樣的節奏往往含有“層層上升而又下降,漸漸集中而又漸漸解開,以及它的錯綜而又整齊,它的韻法之穿來而又插去”的特點,善于表現沉思的狀態和歇詠比較永恒的主題。作者說:“它不曾限制了我活動的思想,只是把我的思想接過來,給一個恰當的安排”,“把主觀的生活體驗升華為客觀的理性,而理性里蘊蓄著深厚的感情”,充分表達對生命的體驗和對友情的感悟。
內在的情緒深邃的哲理
這首詩從“招手”的具體描寫開始,以抽象的感悟結束。淡化具體的離別場景描繪和過程交代,側重表達內在的情緒和深邃的哲理。比如別離的地點、“我們”之間的關系(是老同學,還是老同事),都不明確。彼此間擔負的是什么工作,這次相聚談了些什么,也不清楚。這種情節的淡化,造成了主題明確性的減弱和詩意的艨朧。由身邊感到冷忽然又感受到眼前遼闊,這種跳躍也是造成此詩難懂的一個因素。然而難懂不等于不可解。只要我們抓住此詩的重點不在交代事實,而是刻畫內在情緒和表達深邃的哲理,便可品嘗這首“思與詩相結合”的“沉思的詩”的韻味。
嚴謹的結構
詩人非常注意結構的安排,全詩具有“起”“承”“轉,“合”的結構。第一節“起”突出離別帶來的情感沖擊,第二節“承”,寫離別后默默地承擔、嚴肅地生活,第三節“轉”,寫友情因分別而有了新的發展,第四節“合”,強調要平靜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對歲月的流逝、人世的變化。全詩運用十四行詩的結構,段與段,句與句,或斷或連,表現詩意的關聯或轉折,加上全詩“abba cddc efg efg”的韻式,及以十音節為主而又伸縮變化的詩句,曲折而豐富地傳達出對友情和生命的理性體驗。
〖練習指要〗
1、友情是說不盡的話題,唱不完的歌。反復誦讀這首詩,說說它表現了友情的哪些內涵,并對它們的意象和語言運用進行分析。
[審題提示]設題意圖在于引導我們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題要點]這首詩歌頌了真摯美好的友情,內涵上側重指出友情是朋友彼此的勉勵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動力,揭示了友情的價值。意象和語言運用有特色。運用“揮手”、“遼闊”、“工作”、“相逢”等意象,以具體描寫始,以抽象的感悟終,淡化具體的離別場景和過程,融思于詩,側重表達內在的情緒和深邃的哲理。
2、《別離》是一首抒寫友情并融人了生命體驗的詩。請結合具體詩句,說說你對作者深刻情感的理解,并與同學交流對最后一節的感悟。
[審題提示]設題意圖在于引導我們通過具體詩句來領會作者的感情。
[答題要點]馮至十四行詩,受德國現代主義作家里爾克的影響,表現了對于永恒,對于自然,對于流逝中萬物的體驗和思考。馮至說,里爾克“使我‘看’植物,不卑不亢忍受風雪,享受陽光,春天開它的花,秋天結它的果”。沒有急躁,擔當風雨,忍受艱苦,默默地從事有意義的工作,詩中“我們擔負著工作的辛苦”,“各自把各人的世界耘耕”等,就表達了這樣的人生思考。而這樣的思考又包含著時間意識。里爾克在《給青年詩人的十封信》中說:“不能計算時間,年月都無效,就是十年有時也等于虛無……像樹木似的成熟,不勉強擠它的汁液,勇敢地立于春日的暴風雨中,也不怕后邊沒有夏天來到。”生長、死亡,獨立不移,以感恩的心情,與萬物融為一體,獲得永恒。馮至把這樣的人生體驗融化在詩歌的后兩節詩境中,表現靜默深邃的情懷。“懷著感謝的情懷想過去/像初晤面時突然感到前生”,“一生里有幾回春幾回冬/我們只感到時序的輪替/感受不到人間規定的年齡”。
【別離高三上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必修五語文《別離》教案10-26
《別離》教案07-08
別離之歌高三作文06-05
邊城人教版語文高三上冊教案09-13
秋別離殤高三作文06-11
流年,別離的心高三作文08-25
高中高三語文上冊《談中國詩》教案12-25
《別離》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12-06
別離 教案教學設計12-06
《別離》教案設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