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數學第四單元教案范文(通用10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上冊數學第四單元教案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上冊數學第四單元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2、3、5倍數的特征,熟練應用2、3、5倍數的特征進行判斷。2.會運用2、3、5倍數的特征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3.感受知識應用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以及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
【重點難點】
1.會正確判斷2、3、5的倍數。
2.會運用2、3、5倍數的特征解決實際問題。
【整理導入】
師:同學們都喜歡花嗎?你都喜歡些什么花?學生回答。
師:小明的媽媽也非常喜歡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馬蹄蓮10元/枝,她買了一些馬蹄蓮和郁金香,付給售貨員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媽媽馬上就知道找回的錢不對。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斷的嗎?(多媒體出示教材練習三第12頁第7題圖片)
引導學生分析:由于媽媽買的是馬蹄蓮和郁金香,馬蹄蓮10元/枝,所以它的總價是10的倍數,也就是整十數,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總價是5的倍數,個位上是0或5,兩者合起來的總價一定是幾十元或幾十五元,因此,服務員找的錢數不對。
小結:5的倍數的和還是5的倍數。
那么:2的倍數的和(還是2的倍數),3的倍數的和(還是3的倍數)。
師:同學們靈活地利用了5的倍數的特征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非常了不起,這節課我們就來針對這些內容進行相關的練習。
板書課題:2、5、3的倍數特征的練習
【歸納提高】
1.2、5的倍數,都只要判斷哪個數位上的數就可以了?3的倍數怎樣判斷呢?引領學生回顧,梳理2、3、5的倍數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數一定有一個什么因數(1除外),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數?什么叫偶數?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數有( ),偶數有( ),是3的倍數有( ),是5的倍數有( ),同時是2、5、3的倍數有( )。
(2)的三位偶數是( ),最小的二位奇數是( )。
(3)同時是2、3、5的倍數的三位數是( ),最小三位數是( )。
【課堂作業】
學生獨立做教材第12~13頁練習三第8~12題。
【課堂小結】
提問: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對2、3、5倍數的特征進行了練習,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實際上運用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可以解決很多的實際問題,只要我們用心思考,善于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相信大家還會有更多的收獲!
【課后作業】
1.閱讀了解教材第13頁練習三后面“生活中的數學”和“你知道嗎?”
2.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五年級上冊數學第四單元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教科書p7練習一第9~13題
教學目標要求: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2.進一步理解等式性質,能根據等式性質正確地解方程。
教學重點:
進一步理解等式性質。
教學難點:
能根據等式性質正確地解方程。
教學過程:
一、基礎練習
1.什么是方程?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1)說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為什么?
18+17=35 x=1 12-Y=4 S+12=49
21-b<24 x=14+78 16+a=27+b
a +b=6 b-8=100 X+10 4X=60
2.讓學生說一說等式的性質一和等式的性質二
(1)解方程。帶“★”寫出檢驗過程。
X+25=37 X-23=52 0.7X=3.5★
X÷0.5=12 48-X=25★ 4.8÷x=20★
集體訂正,幫有錯的同學分析錯誤原因,使其明白算理。
3.在○運算符號,在□填數字。
(1)X-20=30 (2)5x=2.4
解:X=30○□解:x=2.4○□
X=□ x=□
(3)3.6+X=5.7 (4)4.8÷x=12
解:X=5.7○□解:x=4.8○□
X=□ x=□
學生獨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使學生明白:根據等式的性質。
小結:通過把解方程的過程補充完整,啟發學生簡化解方程的書寫,提高解方程的熟練程度。
二、指導練習
1.p7第9題
學生獨立完成
2.P7第11題:pp列方程求表中的未知數的值
學生看懂題意,列方程,解方程
3.P7第13題
學生口答練習
4.出示小黑板
判斷題
(1)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 )
(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
(3)解方程的依據是等式的性質。…… ( )
學生獨立完成,說一說自己判斷的理由。
三、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練習,你有什么收獲?你認為解決數學問題時,方程的用處大嗎?
四、作業
1.P7第10題
2.P7第12
板書設計:
等式的性質與解方程練習題
12x=31.2 9.6y=48
解:x=31.2÷12解:y=48÷9.6
X=2.6 y=5
五年級上冊數學第四單元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p4~P5例5~例6、 P5“試一試”、“練一練”P6~P7練習一第6~8題
教學目標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質,即在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于0的數,結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學生掌握利用相應的性質解一步計算的方程。
教學重點: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質,即在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于0的數,結果仍然是等式。
教學難點:
使學生掌握利用相應的性質解一步計算的方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等式的性質
1.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等式的性質,誰還記得?
2.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學們猜想一下,如果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除以一個數時0除外),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
3.生自由猜想,指名說說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們就通過學習來驗證一下我們的猜想。
二、教學例5
1.引導學生仔細觀察P4例5圖,并看圖填空。
2.集體核對
3.通過這些圖和算式,你有什么發現?
X=20 2x=20×2
3x 3x÷3=60÷3
4.接下來,請大家在練習本上任意寫一個等式。請你將這個等式兩邊同時乘同一個數,計算并觀察一下,還是等式嗎?再將這個等式兩邊同時除以同一個數,還是等式嗎?能同時除以0嗎?
5.通過剛才的活動,你又有什么發現?
6.引導學生初步總結等式的性質(關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嗎?
7.等式性質二:
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于0的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
8.P5“試一試”
⑴指名讀題
⑵你是根據什么來填寫的?
三、教學例6
1.出示P5例6教學掛圖。
指名讀題,同時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例6圖
2.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
3.根據題意怎樣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書:40X=960
4.在計算時,方程兩邊都要除以幾?為什么?
5.計算出X=24后,我們怎樣才能確定這個數是否正確?請大家口算檢驗一下。最后將例6填寫完整。
6.小結:在剛才計算例6的過程中,我們將方程的兩邊都同時除以40,這是為什么?為什么將等式兩邊都同時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練一練
解方程:X÷0.2=0.8
師巡視并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練習后指名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解方程的?為什么可以這樣做?
四、鞏固練習
1.要使下面每個方程的左邊只剩下x,方程兩邊應同時乘或除以幾?
0.6x=7.2方程兩邊應同時
x÷1.5=0.6方程兩邊應同時
2.化簡下列各式
8 X÷8 50+X-40
X÷9×9 X-1.4+1
3.P6第7題
教師引導學生列方程
4.p7第8題解方程帶“★”寫出檢驗過程
X+0.7=14★ 0.9x=2.45★ 76+x=91
x÷9=90 ★ x-54=18★ 2.1x=0.84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學到哪些知識?在解方程時,關鍵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業
完成補充習題。
板書設計:
等式的性質和解方程
X=20 2x=20×2 40X=960
3x 3x÷3=60÷3解:40X÷40=960÷40
X=24
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于0的數,檢驗:把x=40代入原方程,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左邊=40×24=960,右邊=960
X=40是原方程的解。
五年級上冊數學第四單元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頁的例1、例2和試一試,完成練一練和練習一的第1~2題。
教學目標要求:
理解方程的含義,初步體會等式與方程的聯系與區別,體會方程就是一類特殊的等式。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會列方程表示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圖,讓學生觀察。
提問:圖中畫的是什么?從圖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導:
(1)讓不熟悉天平不認識天平的學生認識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學生能主動列出等式,告訴學生:像“50+50=100”這樣的式子是等式,并讓學生說說這個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學生不能列出等式,則可提出“你會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系嗎?”
二、教學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圖,引導學生分別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系。
2.引導:告訴學生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數;觀察這些式子,說一說寫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3.討論和交流:寫出的式子中,有幾個是等式,有幾個不是,而寫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數,在此基礎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練一練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將每個算式中用圖形表示的未知數改寫成字母。
四、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1題
先仔細觀察題中的式子,在小組里說說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訴學生,方程中的未知數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還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學生誤以為方程是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
2.完成練習一第2題
五、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哪些收獲?需要提醒同學們注意什么?還有什么問題?
六、作業
完成補充習題
板書設計:
方程的意義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五年級上冊數學第四單元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4頁的例3、例4和試一試,完成練一練和練習一的第3~5題。
教學目標要求:
1.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的結果仍然是等式,會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2.使學生在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獨立思考,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
教學難點:
會用等式的這一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3
1.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等式和方程,今天這節課,將繼續學習與等式、方程有關的知識。請同學們看這里的天平圖,你能根據圖意寫出一個等式嗎?
提問:現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將天平的一邊加上一個10克的砝碼,這時天平會怎樣?
談話:現在天平恢復平衡了,你能在上面這個等式的基礎上,再寫一個等式表示現在天平兩邊物體質量的關系嗎?
2.出示第二組天平圖,說說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是怎樣變化的,你能分別列出兩個等式嗎?
3.出示第3、4組天平圖,提問:你能分別說說這兩組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各是怎樣變化的嗎?
談話:怎樣用等式分別表示天平兩邊物體變化前的關系和變化后的關系?
啟發:這兩組等式是怎樣變化的?她們的變化有什么共同特點?
4.提問:剛才我們通過觀察天平圖,得到了兩個結論,你能用一句話合起來說一說嗎?
5.做練一練的第1題
二、教學例4
1.出示例4的天平圖,你能根據天平兩邊物體質量相等關系列出方程嗎?
2.講解: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數的值,要先寫“解”,要注意把等號對齊。
3.完成試一試
4.完成練一練
提問:解這里的方程時,分別怎樣做就可以使方程左邊只剩下x了。
三、鞏固練習
1.做練習一的第3題
2.做練習一的第4題
3.做練習一的第5題
四、全課小結
提問: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
五、作業
完成補充習題。
板書設計:
等式性質和解方程
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50=50 50+10=50+10解:X+10=50
x+a=50+a 50+a-a =50+a-a X-10=50-10
X=40
檢驗: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兩邊是不是相等。40+10=50,x=40是正確的。
五年級上冊數學第四單元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通過直觀的操作活動,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2、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3、初步滲透轉化、建模等教學思想,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課時是第四單元《分數加減法》中的第一課時,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在學生已經學會了通分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和計算法則是教學的重點。學好這部分內容為今后學習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作好準備。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難點:為什么計算時要先通分。
四、教學活動
(一)動手操作,明確目標
1.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喜歡折紙嗎?這節課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折紙,看看這里面有什么數學知識?
2.活動要求
師:取出準備好的正方形紙片中的一張,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上涂上顏色,并在小組內說一說涂顏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紙片的幾分之幾?
3.動手操作
學生開始進行折紙、涂色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4.學生交流反饋
師:誰能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這張正方形紙片的幾分之幾?
5.提出問題,明確目標
師:同學們,如果現在要計算兩張紙中的涂色部分合起來是多少?你可以列出哪些算式?
(學生口述算式,教師分別將學生提出的算式書寫在黑板上。)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根據分數的分母特點,這些算式可以分成幾類?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將黑板上的算式進行整理。)
師:這節課就來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數分數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
師:現在,請大家選擇一道自己喜歡的加法算式,試一試如何計算。
(學生進行獨立的嘗試,匯報各自的探索過程。)
師:(指著算式 1/2+1/4)剛才大家說了很多自己不同的探索過程,那么為什么同樣的算式,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呢?到底誰對誰錯呢?
2.交流討論
學生在全班范圍內展開討論,充分發表各自的意見。最后,從中找出兩種學生認可的方法:
師:比較上面兩種方法,你最喜歡用那種解法?
生:第2種。
師:誰來說一說這種方法的'道理?
3.聯系折紙,理解算理。
師:通過大家的交流,同學們都認為先通分后相加是正確的,但為什么要這樣做?
(三)嘗試應用,鞏固提高
1.試著解決減法問題
1/2-1/4 =?
2.完成“試一試”
出示試一試的3/4+5/8與9/10-1/6,再次為學生提供嘗試機會。
(學生練習后全班反饋交流,并規范書寫格式。)
(四)總結評價,回顧反思
師:你現在知道異分母加減法怎樣計算嗎?
教學反思:
1.關注知識、方法的形成過程
新課程要求注重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本節課不僅體現了這一點,同時也關注了數學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如讓學生大膽表達、主動發現同伴或自己存在的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在基本理解難點的基礎上,著重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知道如何進行異分母分數的加減計算等,既注重了過程與方法,又重視了知識與技能。
2.注重操作的實效性
學生動手折紙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發現加法算式,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借助圖形直觀地理解算理,在本節課中,這方面利用的很好。
3.注重備學生
教師在鉆研教材教法的同時,充分地考慮到學生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這樣有利于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知識。
五年級上冊數學第四單元教案 篇7
單元導學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比較圖形的面積;認識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底和高;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解決有關面積計算的實際問題。
多邊形的面積是《數學課程標準》圖形與幾何領域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本冊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知識,是小學生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學習了面積與面積單位及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等有關知識,初步感受了解決有關圖形面積計算問題的思維方式,即用面積單位去度量一個圖形的面積。本單元在此基礎上展開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索,解決有關圖形面積與組成圖形要素之間的數量關系的問題。
備內容
比較圖形的面積(1課時)→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體驗圖形形狀的變化與面積大小變化的關系
認識底和高(1課時)→認識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會用三角尺畫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高;能畫出指定底和高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
多邊形的面積
探索活動: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課時)→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運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探索活動:三角形的面積(2課時)→探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運用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探索活動:梯形的面積(1課時)→探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運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備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借助方格紙直接判斷圖形面積的大小,初步體驗數方格及割補法在圖形面積探索中的應用。
2.認識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會用三角尺畫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高。
3.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動手操作、實驗觀察等活動,體驗圖形形狀變化與面積大小變化關系,發展空間觀念。
2.經歷利用割補、轉化等方法探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體驗轉化的數學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在具體的操作探究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3.在探索圖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探索問題的體驗。
備重難點
重點
1.認識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會用三角尺畫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高。
2.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難點
1.能畫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2.運用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五年級上冊數學第四單元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約數和倍數的意義”、“質數和合數、分解質因數”、“公約數”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既是對前面知識的綜合運用,同時又是學生學習“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識基礎。因而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本冊教材的核心內容。本課的教學,對于學生的后續學習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借鑒前面的學習方法學習后面的內容是本課設計中很重要的一個教學特色,這樣設計不僅使教學變得輕松,而且能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一些學習方法,這些學習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對于今后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更為豐富,動手欲較強,學生認識數的概念時更愿意自主參與,自己發現。再者,學生個人的解題能力有限,而小組合作則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數學思維,通過交流獲得數學信息。
教學目標:
(體現多維目標;體現學生思維能力培養)
1、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操作和交流活動,認識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會用列舉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2、讓學生經歷探索和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滲透集合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
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建立。
教學難點:
運用“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標準》中的要求,也為了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我將本節課設計成寓教于樂的形式,將教學內容融入一環環的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
教學過程:
媒體運用
任務導學
明確任務
師:課前我們來做個報數游戲,看誰的反應最快。請兩大組的同學參加。
師:請報到3的倍數的同學起立,報到4的倍數的同學起立。你們發現了什么?他們為什么要起立兩次?(因為他們報到的號數既是3的倍數又是4的倍數)是嗎?咱們一起來驗證一下。(師板書:12、24)
師:像這些數既是3的倍數,又是4的倍數,我們就把這些數叫做3和4的公倍數。(板書:公倍數)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公倍數。
一、課堂探究,自主學習
1、出示例1
師:同學們,仔細讀要求,你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要注意什么?
生獨立思考,領會題意和要求。
課件出示
合作
探究
2、合作交流,動手操作
我們每一對同桌都準備了一張方格紙和一些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下面就用這些長方形來代替瓷磚在方格紙上來擺一擺、畫一畫或直接算一算。
3、匯報交流
師板書:2的倍數:2、4、6、8、10、12、14……
3的倍數:3、6、9、12、15、18……
2和3的公倍數:6、12、24……
二、交流展示
1、明確意義
師提出問題:為什么不能鋪成邊長是4厘米或9厘米的正方形?除了能鋪成邊長是6厘米的正方形之外,還可以鋪成邊長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最小是多少厘米?你發現能鋪成的正方形的邊長有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這幾個問題連環遞進,通過第一問使學生理解4只是2的倍數,9只是3的倍數,不論是邊長4厘米還是9厘米均不符合題意,從而使學生深刻理解"公"字的含義;通過第二、三問使學生發現能鋪成的正方形的邊長必須是2和3的公倍數,而只要符合這個條件的正方形是有無數個的,從而滲透了數形結合與極限思想。)
師:通過剛才的報數和鋪正方形的過程,現在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韋恩圖上怎么表示?
2、找最小公倍數
師:是不是只有2和3才有公倍數呢?其你也舉個例子里找一找他們的公倍數,有一個要求:看誰能在規定的時間里找到的公倍數最多,用的方法最巧。
匯報交流
師:請找到最多的同學說一說,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紹給大家。
3、發現特殊關系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特點
師讓學生舉例,然后將學生所舉的例子分成了3類。啟發學生:我是根據什么標準來分的?你所舉的例子屬于哪一類?咱們再來看一看,他們的最小公倍數有什么特點?(讓舉例的學生匯報最小公倍數)
得出規律:兩個數是互質關系的,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就是他們的乘積;
兩個數是倍數關系的,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就是較大的那個數。
如果以后讓你找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你會怎么做?
三、反饋拓展
1、拓展提升
13和2()1000和25()
18和6()8和9()
1和12()9和15()
2、師:運用公倍數的知識,可以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一天周老師和一位樂清的同學在溫州參加完同學會之后,第二天要趕回來上班,從溫州新南站我們了解到以下一些信息
師:為了能同時出發,你認為周老師該選擇哪些時間出發?
3、求三個數的公倍數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評價檢測
練習十七2、3、4題
五年級上冊數學第四單元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練習五
教學目標:
通過綜合練習,讓學生能準確的進行小數加減運算,分數小數的互化。
教學過程:
一、組織學生對單元知識小結。
二、練習
第1題
把本題的練習作為一個實踐活動,即讓學生統計家庭中一個星期丟棄的塑料袋的情況,并分別算出每天丟棄的數量占一個星期丟棄數量的幾分之幾,然后根據每天的數據,提出數學問題并進行解答。本題是一道相對開放的題,學生所提出的數學問題中,可以是一步加減的問題,也可以是兩、三步加減混合運算的問題,所以,應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從多角度提出各種不同的數學問題。
第2題
由于本題的兩個數進行比較的對象是用不同數的形式表示出來,因此,要找出弄臟的數字,首先把兩個數化為相同表示的形式。如“?/15比0.7小",在解答時可以把0.7化為分母是15的分數,即化為10.5/15。從中可以確定這一題弄臟的數字范圍是1~10。同樣,右邊的一題可以將3/5先化為小數,然后確定弄臟數字的范圍。當然,對學生在解答本題時,只要說對符合要求的某一個數字,也應加以正面的肯定。
第3題
可以先安排學生自己算一算,然后組織學生尋找其中的規律。接著出示第⑵題,嘗試一下學生能否根據尋找的規律直接寫出得數。如果學生有困難的話,教師還可以安排一些類似的題目,以增強學生觀察的機會,便于學生發現規律。在學生初步理解的基礎上,也可以請學生獨立地出題,以供同桌同學進行練習。
〖實踐活動
本題主要是計算幾個幾分之一相加其和是1,為了比較形象的增加學生的可操作性,所以運用建造“分數墻”的形式。但在學生搭分數墻的實際操作時,由于紙條較薄,因此容易出現拼搭的散亂情況。為操作的方便性,也可以不剪紙條,事先準備若干條相等長度的紙條,直接在紙條上進行分割,并填上相應的分數,這樣也能起到相同的練習效益。
五年級上冊數學第四單元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分數是怎么產生的,理解分數的意義,明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會比較分數的大小,認識真分數和假分數,知道帶分數是一部分假分數的另一種形式,并能比較熟練地進行假分數與帶分數,整數的互化。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能比較熟練地進行約分和通分。
3,使學生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用除法計算,并能解答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
教學重點
1,使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明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學會比較分數的大小。
2,使學生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含義,知道帶分數是假分數的一部
分,能熟練地進行假分數與帶分數,整數的互化。
3,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能較熟練地進行約分和通分。
教學難點
1,使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理解分數和除法的關系,能根據分數的意義和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正確解答求一個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
2,使學生認識真分數,假分數,學會真分數,假分數及帶分數的互化;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能根據分數基本性質解決有關問題。
課時安排:
1,分數的意義……6課時
2,真分數和假分數……4課時
3,分數的基本性質……2課時
4,約分和通分……4課時
5,整理和復習……2課時
【五年級上冊數學第四單元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第四單元教案01-17
數學第四單元除法的教案06-13
五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課件04-05
數學下冊第四單元《口算乘法》教案09-25
數學下冊第四單元筆算乘法教案09-28
五年級第四單元數學鼎尖教案12-29
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測試精選題07-25
第四單元單元復習教案11-16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教案(精選10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