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學案例故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理解;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
能力目標:能運用觀察、比較、描述的方法進行探究;能對觀察事實進行假設性解釋。
情感目標:養成認真細致的觀察習慣;樂于和他人合作。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難點: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教學準備:
鋼尺、橡皮筋、音叉、鼓、鑼和裝有一定量水的水槽、表格。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不管是小溪流水還是微風習習,以及我們身邊的任何物品,都可以發出聲音。我們生活在聲音的世界里,那么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問題。
二、學習新知,推理驗證
(一)使物體發出聲音
1、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使物體發聲。
師:我們按照平時的學習小組分組學習,每組都有一面鼓和鑼,還有橡皮筋和鋼尺。怎樣使這些物體發生聲音呢,你有什么辦法,試一試。組長要把組內想的`辦法記下來,一會匯報。大家注意:老師想知道的不是哪組里的聲音響,而是哪組同學想的辦法多。
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始用各種方法試驗,并試著完成表格(附表一)。
生:組長匯報各組用過的辦法。
2、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進行假設性解釋。
師:大家想了很多辦法:敲、打、吹、撥、彈、摩擦等,現在誰能告訴我聲音怎樣產生的嗎?
生:物體自己不會發聲,可能是我們對它們用力做了一個動作,它才發出聲音的。
師:說得太好了,現在我把同學們的結論總結一下是:聲音是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產生的。
師:那么現在,我來驗證一下這個結論是不是很嚴密。大家注意看,老師用力按壓剛才的物品,也用了很大的力,物體卻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生:產生疑惑,想把問題弄個明白,一時又想不出更好的辦法。
師:看到大家緊鎖的眉頭,我很高興,大家都具備了科學的懷疑精神。下面需要我們繼續進取,研究問題的實質,大家有沒有信心?
(二)觀察發聲的物體
1、仔細觀察物體發聲與不發聲時的區別。
師:現在我們用上節課用過音叉再做一個試驗,這是一個盛了水的水槽,一會兒老師用力擊打,使音叉發聲,然后讓音叉觸及水面,我們觀察水面會有什么變化?
生:發現水面起了波紋。
生:討論變化產生的原因。
師:為了啟發學生,再將沒有擊打過的音叉放進水槽,讓學生觀察。
生:水面沒有任何變化。
生:得出一個初步的結論:用力擊打,音叉發聲在動,才能使水面起的波紋;沒有受力擊打的音叉,沒有動,所以水面沒有變化。
師:也就是可以說,發聲的物體在動,對嗎?
2、揭示聲音產生的科學原因。
師:同學們,你們剛才的發現太有價值了。但是科學概念是嚴密的,我們再做一個試驗,會讓我們揭開科學的神秘面紗。
生:用剛才的橡皮筋,和同學合作,讓一根發出聲音,另一根保持不動,觀察發聲的皮筋和不發聲皮筋的不同。
生:發現一個在不停地做來回的往返運動發出聲音,另一個靜止不動沒有任何聲音。
師:一個物體重復做往返運動叫做振動,能不能再重新組織一下我們的語言,更準確一些。
生:物體振動就可以發出聲音,物體不振動就不能發出聲音。
生:完成表格(附表二)。
師:通過不懈的努力,我們終于可以有理有據告訴別人,我們的研究成果: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我們感到成功的喜悅和自豪,對不對?
三、教師小結,拓展探究
同學們,我們這節課,通過觀察、比較,描述等方法,初步得出了;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這一結論,但是探索科學的腳步是不能停止的,我們有沒有信心讓我們的結論經受考驗呢?那好,在課下你們想辦法證明一下,我們剛才的鑼鼓,或者其他的物品,發聲時有沒有振動呢,有什么好的辦法不要忘了和老師分享,好嗎?
【小學科學教學案例故事】相關文章:
大樹的故事教學反思案例07-29
教育故事案例03-31
小學體育教育教學案例08-20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及反思06-20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設計案例07-07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與反思07-04
小學語文《朋友》教學設計案例09-12
小學美術教師教學設計案例02-16
小學語文典型教學案例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