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案(15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兩首》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兩首》教案1
教學目的
1、會認4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詩歌,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背誦其它寫秋的古詩。
教具準備
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背誦《贈劉景文》。
2、導語;豐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樣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學掛圖。
4、講楓林美。(要求用上學過的詞匯)層林盡染疊翠流金
5、詩人是怎樣描繪這美景呢?
6、自由讀詩《山行》
7、找出生字。
二、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認讀。
2、組詞認讀。
石徑、斜坡、楓林、于是
3、出示生字果樹一棵測認讀情況。
4、指導書寫。
于、首、楓(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三、學習詩歌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聽錄音,畫出節(jié)奏、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3、自由讀詩、齊讀后找出疑難之處。
4、略知詩意。
(1)課件演示山路彎彎曲曲伸向深山的情況。詩意;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2)提問: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圖)有寒冷的秋風、飄飄的白云、幾戶人家、火紅的楓林
(3)詩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頭上是為了看什么?(火紅的楓林)
(4)引導:能否讀出詩人愛看楓林的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5)出示春花與楓葉比較圖。誰紅?楓葉比二月花(春花)還紅。
(6)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7)教師在學生講后歸納詩意。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
在飄著白云的地方居住著人家。
停下車是因為愛這傍晚的楓林,
秋天的霜染過的楓葉比春天的花還紅。
(8)出示平時的楓葉與經(jīng)霜的楓葉進行對比、認識霜葉紅的原因。
5、朗讀詩歌。
(1)這時候的楓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2)這么美的楓林該怎么讀?(讀出快樂、歡喜……)
6、齊誦詩歌。
注意重讀以下詞語:寒山、石徑斜、生處、楓林晚、二月花
7、背誦禱歌。
四、拓展學習
一、背誦課外搜集的寫秋的侍
作業(yè)設計
一、背誦古詩
二、看拼音寫詞語。
yi shou fengling yu shi
( ) ( ) ( )
《古詩兩首》教案2
【教學目標】
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
2、背誦兩首詩,能用自身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學重難點】
大體了解詩句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回憶你記憶中的春天是怎樣的,給大家說一說。
二、檢查預習
1、自讀生字,在文中為生字注音。
2、抽讀。
3、小老師教寫生字。
易錯音:妝、濱、裁。
易混淆:詠泳、濱賓、載裁、紫緊。
4、抽讀、齊聲讀。
三、學習《詠柳》
1、簡介賀知章:唐朝詩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鄉(xiāng)偶書》《采蓮》。
2、解題:
春天里的柳樹是怎樣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樣的?能用語言或學過的詩句來形容嗎?(自由說)看看古代的詩人是怎樣描述春天景色的。齊讀課題。
詠柳:詠即贊美。
3、詩人是怎樣贊美柳樹的呢?大家自讀古詩,說說你讀懂了什么。(結合注釋讀),不懂的作上記號。
4、交流匯報1、2句:
⑴碧玉:綠色的玉。
妝:打扮。
一樹:滿樹。
萬條:枝條多。
絳:一種絲帶。
前兩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樹上,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飾打扮的一樣。
⑵考慮:
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這樣的比喻好嗎?(引導同學想象,春天萬物復蘇,柳樹也會發(fā)出新葉,新葉剛長出來的顏色,光澤接近碧玉)
⑶朗讀。
5、交流匯報3、4句:
⑴細葉:細細的嫩葉。
似:好像。
裁:裁剪。
這兩句的意思是:這細細的嫩葉是誰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呀!
⑵考慮:
這兩句采用了什么樣的形式?(自問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從這個比喻中體會到什么?
⑶指導朗讀。
6、朗讀全詩,感悟詩境。
前兩句寫柳,后兩句由寫柳過渡到寫春,從整首詩的描寫中,你休會到詩人對柳,對春抱著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反復朗誦,體會詩人贊美柳樹,歌頌奏的感情。
四、深情朗讀
語速適中,情感豐滿,基調高昂,注意停頓。
五、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復習《詠柳》,并集體背誦,引入《春日》。
二、解題
1、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
2、春日即在春天里。
三、初讀,初通詩意
1、自讀全詩,再抽讀。
2、分小組討論學習;讀懂了什么,不懂的作上記號,勾出不理解的詞。
3、交流:
提出不懂的詞,板書,查閱字典理解。
勝日:即晴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
尋芳:游覽、賞玩美好的風景。
泗水:水名。
濱:水邊。
光景:風光景色。
一時:形容時間很短。
新:新鮮、奇麗。
4、由詞意考慮:
詩人在什么樣的天氣,到什么地方去游覽,他的心情怎樣?你從哪兒讀出來的。
5、整理出前兩句的意思:
在天氣睛朗的日子里,詩人到泗水邊上死對頭觀賞風景,那里風光無限,一時之間許多新鮮奇麗的景色映入眼簾。
6、說說你從一二句中體會到了什么?再指導朗讀。
7、運用同樣的方法學習3、4句。
自讀、勾出不懂的詞,討論,交流解詞,再解意。
等閑:平常、隨便。
識得:認識。
東風:春風。
萬紫千紅:形容百花爭艷的景色。
總是:都是。
詩意:平常人們都知道有春風,可春風究竟是什么樣的呢?只有在見到了萬紫千紅的景色后,才明了是春風帶來了這無邊的景色。
指導朗讀3、4句,說說體會,引導同學理解包括在詩歌中的哲理。
四、再讀,感悟詩境
聯(lián)系詩意,說說自已的理解,體會詩人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五、指導朗讀、背誦
《古詩兩首》教案3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
2. 朗讀、背誦兩首古詩,并默寫。
3. 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的心情,引發(fā)學習古詩的愿望。
一、背誦古詩,溫故知新
1. 師背一首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劉禹錫的《浪淘沙》,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2. 請學生背誦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古詩。
3. 交流搜集的資料,了解詩人蘇軾、劉禹錫。
4. 揭示課題《古詩兩首》。
二、初讀詩歌,感知大意
1. 自由初讀詩歌,認識生字。
2. 指名朗讀,注意正音。
3. 再自讀,結合注釋,試著了解詩的意思。
4. 交流:你讀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讀懂的?還有哪些地方不懂?教師適時點撥,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瀲滟、空蒙、兩相和、鏡未磨等詞語的意思。
三、感情朗讀,理解背誦
1. 學生自由誦讀,結合看圖,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
2. 配上悠揚的音樂,讓學生隨著老師富有激情的描述再次進入詩的意境。
3. 鼓勵學生把讀詩后頭腦里出現(xiàn)的畫面畫下來,為詩配畫。
4. 課件演示古詩所描繪的圖文結合畫面,配上音樂,指導學生朗讀。
5. 反復誦讀,直至背誦。
四、課內(nèi)外結合,拓展延伸
1. 閱讀一篇描寫西湖、洞庭湖景色的文章或詩歌。
2. 搜集蘇軾、劉禹錫的詩歌,舉行朗讀比賽。
參考資料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被貶至嶺南的惠州(今廣東惠陽)和極遠的儋州(今海南儋縣)。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為“宋四大家”之一,詩詞成就也很高。他的詩風流暢自然,姿態(tài)橫生,既奔放又曠達,藝術手法變化多樣。著有《蘇東坡集》、《東坡樂府》。
☆《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詩是蘇軾在西湖上飲酒,看到了西湖在晴天、雨天的不同景象而寫成的。在詩中,他把西湖比成西子(即西施),因此西湖又被人們稱之為西子湖。
☆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貞元九年中進士,授監(jiān)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王叔文失敗,他受到牽連,被貶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縣)司馬,后又任連州、夔州、和州等州刺史,官至檢校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有《劉夢得文集》等。其詩涉獵題材廣泛,所作政治諷刺詩,辛辣尖銳;所作懷古詩,沉郁蒼涼,語淺意深;所作仿民歌詩,清新爽朗,別開生面。
《古詩兩首》教案4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牛郎織女(包括乞巧節(jié))和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及其它神話故事。
教師: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神話故事的課件(展示故事主要情節(jié),并教師配說對白。見后)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本單元導語,了解本單元學習內(nèi)容。(板書:神話故事、民間傳說)
二、了解“乞巧節(jié)”,學“乞”。
1、引入課題:今天,我們學習29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齊讀“乞巧”(“乞”三聲,區(qū)別乞──氣)
2、通過課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嗎?(四人小組交流、抽說、補充。見124頁)
三、讀詩,(學“霄”),講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1、自讀,齊讀詩。
2、學“霄”(“霄”夜。上“雨”字頭,下“肖”)
3、詩中講了一個什么神話故事?(板書:牛郎織女)
4、生用課前搜集的資料講故事。
①四人小組交流、補充(可用圖書),教師參與交流補充。
②抽講,其他學生可補充。
③出示課件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畫面,師說白。見后
④每位學生自己講講故事(再出示故事課件)
5、出示簡筆畫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這樣的故事?(板書:古人的豐富想象)
四、讀詩,理解大意。
1、根據(jù)故事和信息自讀理解詩意,小聲說話。
2、四人小組交流,師參加。
3、抽說,其余補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節(jié))又到了,這天夜晚,家家戶戶的人們抬頭望無際的夜空,只見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見了。家家好在乞巧節(jié)時望著秋月,穿針,向織女乞取智巧。)
4、讀詩、背詩
①齊讀
②比賽朗讀(男女生)
③同桌互讀
④齊讀
⑤背(提示:根據(jù)第1.2句意)
a、自背
b、互相抽背
c、齊背
五、拓展
你還知道什么神話故事,講給同學聽聽。
資料: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她心靈手巧,能織出五彩的云錦。織女和牛郎結為夫妻后,織女再也不給天帝織云錦了,天帝用天河將她們夫妻隔開,只準每年農(nóng)歷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一次。
第二課時
一、引入課題,講嫦娥故事,體會豐富的想象。
1、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第二首古詩《嫦娥》。齊讀課題。
2、根據(jù)課前搜集的信息資料講故事,體會豐富想象。
①四人小組交流(出示資料)講故事,師參加。
②抽講,其余補充或教師補充。
③出示嫦娥神話故事課件(師配說白,見后。)
④每生自己講講(再次出示課件)
⑤從這個神話故事,你體會到什么?(板書:豐富的想象)
二、學詩及生字
1、讀詩注意生字讀音
2、自學生字、抽說音形義。
“燭”(翹音,生活中見到的蠟燭,所以“火”字旁,右“蟲”。)
“曉”(天快亮時,左“日”旁,右“堯”右上沒一點)
3、學詩
①根據(jù)課前預習自學詩意,四人小組討論,(討論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師參與。
②抽說,師生一起根據(jù)上下詩意和信息理解詩意。(啟發(fā):“第一句”長河漸落曉星沉可知是人間。“云母屏風燭影深”屏風上映著燭影,說明是夜晚。)
詩意:燭影映在云母屏風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沒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著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獨,猜想嫦娥應該后悔吃了不死仙藥。
③讀詩、讀詩
a、自讀
b、互抽讀
c、齊讀
d、背
三、拓展
課后搜集其它神話或明間故事,準備園地八故事會講。
資料:仙人嫦娥來到人間后怕死,丈夫羿經(jīng)過千辛萬苦到西王母那里要了一粒不死仙藥,西王母叫他們夫妻吃了長生不老,嫦娥不想當凡人想成仙,就把靈藥一人吃了,她立刻飄起來,朝窗外飛去。丈夫羿飛回急得喊起來,嫦娥身不由己越飛越高,后悔不該私自吃了藥。飛到南天門她怕嘲笑,就轉身向月亮飛去。月亮里有一只玉兔,一棵桂花樹和一只蟾蜍,她感到很冷清,很后悔,許多年后,吳剛被罰到月亮砍桂花樹。現(xiàn)在,玉兔、嫦娥、吳剛還住在月亮里。不信,你朝月亮看看。
第三課時
一、復習
1、讀兩首詩
2、說詩意
二、講講另外的神話故事(四人小組)
三、寫字
1、自己分析音形義(行用學過的方法分析)
2、抽說易錯,應注意的地方
區(qū)別乞──氣”曉”右上角不要添一點,“霄”上扁,蓋住下。區(qū)別偷──愉
3、寫
4、評比。
四、作業(yè):回家聽寫。
《古詩兩首》教案5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解釋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難點:正確感知詩的大意。
一、回憶引入
1、同學們回憶一下,以前學過哪些古詩?(讓學生能有感情地背誦)你們是怎樣學習古詩的?今天我們學習兩首古詩。
2、簡介作者
于謙(1398-1457),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號節(jié)庵。明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與抗清英雄張蒼水、抗金英雄岳飛并稱西湖三杰。明成祖永樂進士,官至兵部尚書。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肅,元代詩人、畫家。
王冕經(jīng)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經(jīng)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職,晚年還以梅花顯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說:"野梅開花尚古色。"(《歸來》)
他的別號很多,有煮石山農(nóng)、會稽山農(nóng)、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陰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書齋叫"竹齋",時人又稱他為王竹齋或竹齋先生。他既是詩壇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畫的《墨梅圖》,神韻秀逸,令后人嘆賞不已。
二、初讀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2、借助拼音,學生自讀課文。
3、檢查
三、精讀感知《石灰吟》
1、指導學生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吟誦。
②錘:敲打。擊:撞擊。
③若:好像。等閑:平常事。
3、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大意是:石頭是經(jīng)過多次的敲打撞擊,才從大山上采下來。烈火焚燒自己,卻也只把它當作平常事。即使身體粉碎變成了石灰,也不畏懼,還是要把潔白干凈的石灰留在人世間。
4、看圖想像意境,體會感情。
這里詩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寧為玉碎,不斷瓦全的志氣。
5、指導朗讀。
詩人借石頭表明自己堅貞、高潔的志向,應用贊美、高亢的語調朗讀。
四、總結學法,自學《墨梅》
1、總結《石灰吟》的學習方法。
①理解字詞。②說說詩意。③看圖想像。④朗讀體會。
2、學生四人為一個小組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注意先讓學生獨立學習,然后遇到不懂的再互相幫助,老師可以以合作比較好的一組為模范,滲透地進行全班指導。
3、師生討論。
①理解字詞:
吾:我。 洗硯池:書畫家洗毛筆硯臺的水池。
池頭:池邊。 樹:這里指梅樹。
夸:夸贊。 清氣:清香之氣。 乾坤:天地。
②指名說說詩意。
我家洗硯池邊有一棵梅樹,朵朵開放的梅花都顯現(xiàn)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讓人來夸贊梅花的顏色好看,只要讓梅花的清香之氣彌漫在天地之間。
③看圖想像:作者畫的梅花有什么特點?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樣的情操?
④朗讀體會。
有自豪、高亢的語調反映出詩人的堅貞、純潔。
教師范讀,自由練讀,集體朗讀。
五、作業(yè)超市:
1、指導學生寫字
錘 焚 這兩個字要結合偏傍進行指導。
乾 坤 這兩個字較為難寫,注意左右的配合。
2、試著選一首詩有感情地背給同桌聽。
3、完成字詞練習。
《古詩兩首》教案6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賀知章寫的另一首《回鄉(xiāng)偶書》。
2、板書課題、解題。
二、學習《回鄉(xiāng)偶書》。
1、簡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誰來介紹一下這首的作者?
2、齊讀、指名讀。思考:這首詩講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課文注釋及自學詩句,記下不懂的問題,然后小組討論。{學生自學討論}
4、同學們學得真起勁,那么今天我們又學會了一首詩,高不高興?那么放學回家后把這首詩給父母講一講好不好?
(1)分角色試練表演。
(2)指定小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師:同學今天學的真不錯,那么其他同學學了這首古詩后還有什么收獲?
(生談)
5、小結: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xiāng),年紀老了才得以重返家鄉(xiāng),離開家鄉(xiāng)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xiāng)音無改”,這無改的鄉(xiāng)音里流露出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深情厚意,同時又有淡淡的憂傷,那么我們能不能帶著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懷著淡淡的憂傷讀一讀這首詩。
6、指導朗讀。(試讀、指名讀、齊讀、試背。)
7、《回鄉(xiāng)偶書》描繪了詩人告老返鄉(xiāng)不被相認的情景,那么下面請同學們根據(jù)詩的內(nèi)容,結合自己的想象。試著將《回鄉(xiāng)偶書》編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組內(nèi)進行編演
(2)指定小組在班上展示演出,師生評議。
8、師模仿“記者”,采訪“賀知章”。
9、感情朗讀、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業(yè)。(任選一題)
1. 為《回鄉(xiāng)偶書》完成一幅詩配畫。
2. 編故事。
反思:
在古詩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手段,孩子們會感到“易”“趣”“活”,課堂上不在是那種沒完沒了的單調重復的各種習題和可有可無的乏味的回答,學生的視野、思想也不被禁錮在小小的教室里,通過表演,詩中那鮮明生動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尋味的情感,都會深深地印到學生的腦海里。
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學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讀課文內(nèi)容,深入理解課文語言;其次要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計表演過程。因此,課堂表演能促進學生正確理解并靈活運用課文語言,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有效方法。
二、贈汪倫
教學目的:
1.了解詩句內(nèi)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達到會背,會默寫。
3.欣賞李白的詩(小學生必背古詩中的)。
教學準備:掛圖,錄音機,寫好的書法作品:李白的詩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圖畫故事引入,激起興趣
1.出示圖畫,觀察,說說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錄音:有關李白和汪倫之間的小故事,和《贈汪倫》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
二、自讀自學,領悟詩意
1.檢察預習,你查了什么資料,了解了什么知識?
2.自讀古詩,說說讀懂了哪些內(nèi)容。
3.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連起來說說詩意。
5.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表達作者什么感情?怎么寫的?你從哪里體會出李白和汪倫的情誼深?
三、感情朗讀,理解背誦
配樂有感情朗讀,提高興趣,體會感情。
四、表演詩意,創(chuàng)造理解
表演詩中描繪的場面,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古詩,極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五、擴大閱讀,欣賞古詩
先回憶學過的李白寫的詩,感情朗讀。
然后欣賞小學生必背古詩中李白的詩,是老師事先寫好的書法作品,擴大閱讀面,激起興趣,為課后題奠定基礎。
(附課后選做題:舉辦一次書法比賽。把自己最喜歡的古詩寫成書法作品,比一比誰寫得好。)
《古詩兩首》教案7
教學目標
1、自主識字,認識本課的“楚瀲”等4個生字,會寫“斷楚”等9個生字。
2、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兩首古詩,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之情。
4、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2、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出”的意思。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學習了《富饒的西沙群島》,了解了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今天我們將和唐宋兩位大詩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門山、杭州西湖去游覽一番。出示課題。
二、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1、自由放聲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師生評價。
3、教師示范,學生練習。提示七言詩的停頓規(guī)則。
4、再次朗讀,讀出節(jié)奏。
三、借助注釋,理解《望天門山》
1、提問:天門山是幾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條江?學生回答,表揚學生會看注釋。出示古詩《望天門山》“開回出來”四個字紅筆標示。
讓學生根據(jù)注釋講一講意思。
2、教師引導:默讀古詩,看一看這幾個動作分別是誰的動作?
3、指名交流。
4、教師梳理:滔滔的江水沖斷了天門山,把天門山從中劈成兩部分,洶涌而下。江水在這里遇到大山的阻擋,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渦。所以稱“回”。剛才有同學講“出”是青山的動作。青山真的會移動出來嗎?
5、學生回答,教師引導:邊說邊在黑板上畫:你是想說,青山并沒有移動,只是因為李白乘坐的小船順著江水向天門山漂過來,讓李白感覺到兩座青山像是迎賓一般,相對出來迎接自己。那么課題是《望天門山》,作者在哪里望見的天門山?(引導學生更加明確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樂朗讀。其他學生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
7、用自己的話講述剛才想象到的畫面。
四、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1、把剛才想象到的畫面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
2、全班齊誦。
五、理解并感情朗讀《飲湖上初晴后雨》
1、根據(jù)注釋,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解釋,及時引導。
2、作者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總”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讀詩句。師生接誦,全班齊誦。
六、拓展積累與運用
1、我們的祖國風光秀麗,引得無數(shù)詩人都歌頌它。你還知道哪些詩句?
2、學生交流,會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詩《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師范讀,學生練習朗讀。
(2)學生根據(jù)注釋,試著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討論后理解大體意思。
(4)師生對讀、接讀、齊讀、熟讀成誦。
4、創(chuàng)設情境加以運用。
配樂《高山流水》,師語言描述:我們的祖國美麗如畫,當你來到江南,看到青山綠水時,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詩句——(生);當我們來到洞庭湖邊,看到湖光山色,不禁放聲朗讀——;當我們來到茫茫大草原時,禁不住——;當我們看到巍峨的泰山時,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當我們蕩舟西湖時,不禁想起蘇軾的——;當我們來到乘船沿著滾滾的長江順江而下,望見雄偉的天門山時,我們不禁朗誦——。能把這首詩寫下來嗎?
5、默寫《天門山》
(1)仔細觀察生字“斷、楚”老師提醒“楚”的中間部分。
(2)學生默寫。
(3)全班展示。
《古詩兩首》教案8
教學目標
1.運用自己喜歡的識字方法,學會本課生字。
2.反復朗讀,結合注解,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中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喜歡大自然的感情。
3.背誦課文,增加積累。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感受詩中描寫的意境。
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
學生:搜集李白、王維的有關資料,搜集描寫瀑布的詩詞、文章。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引入課題
1.師即興背一首古詩,引發(fā)學生興趣。問:在你記住的古詩里,最喜歡的是哪一首?請勇敢地背給大家聽一聽。
2.師生一起回憶李白、王維的詩,學生齊背。
3.交流搜集的資料,了解詩人李白和王維。
4.揭題并板書,齊讀課題。
二、初讀詩歌,自學字詞,感知大意
1.自由練讀,讀準字音。
2.結合注解,試著自己了解詩的意思。
3.自學檢查:
(1)讀準生字讀音,特別是“瀑”和“疑”。
(2)說一說,通過自學,學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學懂的?還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三、小組合作,描畫詩歌
1.朗讀全詩,說說通過自學你從詩中感受到了什么?
2.小組合作畫詩歌:瀑布在太陽照耀下像有紫色的煙霧在繚繞,遠看瀑布猶如一條白練,高高地掛在山川之間,從峭壁上一泄千尺,好像銀河從天而降。詩人把這氣勢磅礴的景象囊括在四句詩里。各小組先把詩歌內(nèi)容講一講,再合作畫出一幅畫來。
四、精讀品味,感悟意境
1.展示各組圖畫,再讀詩歌。按順序讓小組代表講解圖畫內(nèi)容。
2.全班爭議:紫煙用在這里恰當嗎?“三千、九天”是什么意思?你從詩中感受到了詩人什么樣的心情?
3.再讀課文,重點指導學生體會“生、掛”的妙處,理解“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意思。
4.學生獨自讀全詩,體會詩歌在措辭和修辭方面的特點。抽生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大家點評。最后教師小結。
5.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6.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畫面指導學生背誦。
五、拓展延伸
以朗讀比賽的形式,交流搜集到的描寫瀑布的詩詞、文章。
六、總結學法,半扶半放學《鹿柴》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師生一起總結學法。
3.自學詩歌,感知大意。
(1)自學提綱:借鑒前一首古詩的學法學習本詩;讀準字音,把詩歌讀流利;對照注釋,思考詩句的意思,把讀懂的內(nèi)容講給同桌聽;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在小組內(nèi)請教交流。
(2)依照提綱,學生自學。
4.合作討論,解決疑難。
(1)小組朗讀詩歌,組長匯集讀不明白的地方,組內(nèi)討論。
(2)小組學習匯報:先報告討論的問題,再匯報弄懂了什么,是怎樣弄明白的?
5.指導精讀,想象意境。
(1)學生讀全詩,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
(2)分組讀,說說哪兩句寫事,哪兩句寫景。
(3)讀了這首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說給大家聽一聽。重點指導:“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反襯的寂靜,“但、聞、返、復”的意思。
(4)讓學生講講“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意思,想象詩的意境。
6.背誦全詩。
六、延伸作業(yè)
把你搜集到的詩讀熟,下節(jié)課準備開詩歌朗誦會。
附:板書設計
古詩兩首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生動傳神)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氣勢磅礴)
鹿柴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反襯出靜寂)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映襯出幽暗)
《古詩兩首》教案9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詩句意思。
2、想象詩所描寫的情景,體會詩的意境。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準備
教師:詩文畫面課件或掛圖、懷舊音樂帶、相關古詩。
學生:搜集思念家鄉(xiāng)的古詩,古詩作者的情況。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首古詩《小池》
(一)
導入
1?啟發(fā)談話,揭示課題。
從1冊至今,我們已學過很多古詩,愿意把記得的古詩背一背嗎?(抽學生背誦)這些古詩語言簡潔,韻律優(yōu)美,讀起來朗朗上口。今天,我們將學習宋代詩人楊萬里的一首古詩《小池》。(板書課題)
2?簡介楊萬里的情況。
3?老師出示掛圖或課件,旁白:詩人以清新活潑的語言描寫了小池塘初夏時節(jié)的勃勃生機,表達出了對自然風光的一種喜愛之情。
(二)
初讀詩句,學生質疑
1?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抽學生讀,分組讀,齊讀。
3?再讀詩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組合作學習,結合注釋討論解決提出的問題,初知詩句大意。
(三)
理解詩句,想象美景
1、說說你欣賞的詩句及欣賞它的原因。
2、交流品讀情況,師相機點撥,體會作者用字的準確及選取了哪些初夏時節(jié)的景物。
如:“泉眼無聲惜細流”中“惜”,
“樹陰照水愛晴柔”中“愛”。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頭”中“立”。
3、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注意交流、補充。
4、根據(jù)古詩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說說美景,畫一畫美景。
5、看到這樣的美景,詩人的心情怎樣?你的心情又怎樣?
6、品味讀古詩。
(四)
指導朗讀,背誦詩歌。注意詩的停頓、節(jié)奏,試背,齊背。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泊船瓜洲》
(一)
啟發(fā)談話,揭示課題
1、上節(jié)課我們隨著楊萬里的描寫,欣賞了小池初夏時節(jié)的美麗景色,體會到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體會詩人的另一種情感。
2、學生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況,老師注意補充。
(二)
初讀詩句,學生質疑
1、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反復讀古詩,直到讀流利。
3、再讀古詩,談談自己疑惑的地方。
4、尋求組內(nèi)合作,結合注釋討論解決提出的疑惑,粗知詩意。
(三)
理解古詩,體會作者感情
1?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
2?反復讀詩,體會詩所表達的感情,其中哪些詩句集中表現(xiàn)了這種情感?
3?品讀古詩。
(四)
指導朗讀,背誦詩歌
注意詩的停頓和節(jié)奏,試背、全班齊背。
(五)
課外延伸
你還知道哪些思念家鄉(xiāng)的詩句,讀給大家聽聽,要是能說出所選詩句出自誰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資料,完成這個環(huán)節(jié))
附:板書設計
古詩兩首
小池
[宋]
楊萬里
泉眼細流樹陰晴柔
小荷露角蜻蜓早立
初夏美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江水——重山——春風——明月
瓜洲夜景
歸心似箭
借景抒情
《古詩兩首》教案10
教學目標:
1、認識“客、何”等8個生字。會寫“舟、乘”等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3、懂得熱愛家鄉(xiāng),珍惜友情。
重點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已經(jīng)學了很多古詩,誰愿意把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
2、揭示課題。
二、初讀感知
1、范讀
2、學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說說自己從詩中讀懂了什么?
三、朗讀感悟
1、聽老師范讀,說說自己從老師那里聽出了什么?
2、自讀課文,體會詩中的感情,讀出詩的韻味。
3、在小組內(nèi)交流自己讀詩的體會。
4、展示讀課文
5、背誦這首古詩,看誰先背下來。
四、認讀生字,指導寫字
1、出示要求會認的字,學生集體認讀。
2、指導書寫
五、拓展練習
“我”回到了故鄉(xiāng),見到了親人,會說些什么?
第二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1、出示圖片。他們在干什么?誰送別誰?詩人離開時心情怎么樣?
2、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另一首古詩《贈汪倫》
二、自由朗讀,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學習要認的字。
3、同桌互相讀全文。
三、熟讀
1、自己試著按節(jié)奏讀
2、指名讀
3、有韻味地讀一讀。讀出詩人與朋友依依不舍的離別之情。
4、請同學讀。
5、指名讀
6、學生自由背誦。
四、指導書寫
1、自己邊讀邊畫出要求會寫的字。
2、指名讀。你準備如何記住它?
3、練習書寫。
《古詩兩首》教案11
教學目標
認識本課12個生字,會寫“詩、童、閉、林、黃、立”等6個字。
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通過看圖和誦讀了解古詩的意思,激發(fā)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所見》
課時目標:
1、認識本課6個生字,會寫“詩、童、閉、林、黃、立”等6個字。
2、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看圖和誦讀了解古詩的意思,激發(fā)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揭示課題。
1、讀《識字4》中的兒歌。
2、夏天了,知了在干什么?知了又叫什么?(蟬)
3、出示圖,認記“蟬”,理解“捕鳴蟬”。
4、揭題,讀題。
二、初讀古詩。
1、出示情景圖,師范讀(感知課文)。
2、自由讀《所見》,要求讀準字音。
3、圈出生字,多讀幾遍。
4、同桌互讀。
5、指名讀,評議。
三、認記生字。
1、出示“牧、閉、立、捕、蟬”。
2、認讀生字(各種形式)。
3、小老師認讀不帶拼音的生字。
4、組長考察大家。
5、說說用什么辦法記住的。
四、精讀古詩
1、自讀古詩,小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指導朗讀。
4、找自己的好朋友讀一讀。
5、當一當詩人(配樂讀)。
五、指導背誦《所見》。
六、指導寫字“詩、閉、童、立”。
第二課時
《小池》
課時目標:
1、識本課6個生字,會寫“池、惜、陰、晴、柔、露”6個字。
2、朗讀古詩
,背誦古詩。通過看圖和誦讀了解古詩的意思,激發(fā)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背《所見》。
二、出示課題《小池》,讀題。
三、自學古詩《小池》。
個體自學
1、學生自主讀古詩。
2、自主圈出生字,學一學。
3、自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小組合作學習
1、小組互相讀讀這首詩。
2、請讀得最棒的小朋友帶讀有困難的同學。
3、小組負責認記生字。
4、討論組員中不明白的地方。
全班交流反饋
1、卡片開火車認讀生字。
2、夸一夸,幫一幫。
(1)各組派代表讀古詩,評議。
(2)展示:說說你們組自己學懂了什么?
(3)幫一幫:說出需要幫助的地方。
4)點撥(結合指導朗讀)。
四、誦讀古詩。
1、朗讀比賽。
2、背誦古詩。
《古詩兩首》教案12
教學內(nèi)容:
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羅隱《蜂》
教材分析
《蜂》一詩,借對蜜蜂辛勤勞作的描寫及其意義的反思,贊頌那些象蜜蜂一樣貢獻了一生,不求名利,為人類造福的勞動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詩的題材非常特殊,寫的是正在從事緊張勞動的冶煉工人,這類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詩中是絕無僅有,而且就是在中國整個詩歌藝術寶庫中,也是十分罕見的,工人們這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不畏艱辛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發(fā)出贊美和欽佩之情。
教學目標:
1、讀懂二首古詩,了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情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不畏艱辛的精神。
2、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3、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誦這二首古詩。
教學重點
1、了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情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不畏艱辛的精神。
2、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了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場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不畏艱辛的精神。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學習第一首古詩
(一)、背誦導入,理解課題
1、從前面我和同學們的簡短交流中,我捕捉了一條有價信息,那就是我們班的同學特別愛讀書。現(xiàn)在我要考考同學們,誰能背一首自己喜愛的古詩?
2、有會背李白的嗎?學生背《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是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知道這首詩的文眼是哪個字?李白為什么會如此之愁呢?(安史之亂、社會衰敗,受小人陷害,懷才不遇……)
3、激情談話,介紹背景,了解李白。
李白在秋浦時,感覺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好像山窮水盡,看不到出路與光明,但是一副感人至深的勞作場面,讓他震撼。他從此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到人生的真諦,他的靈魂得到新生。于是,他忘卻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頭來,熱情地謳歌生命,贊美勞動。他筆下的冶煉工人的勞動情景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呢?
4、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秋浦歌其十四》。(師板書課題)秋浦,在今天安徽貴池一帶,是唐朝銅、鐵的重要產(chǎn)地。李白在天寶年間流寓于此,寫下了秋浦歌共17首。
(二)、獨立思考,初步感知
1、看準字形,讀準字音。要求把詩句讀通讀順。
2、檢查反饋:請學生讀古詩,其他學生聽后評價。
3、我們學習古詩除了讀準字音還要做些什么?(弄明白詩意)
4、請同學們自己默讀古詩,自己思考古詩的意思。要求先不著急,自己靜靜地讀,靜靜地思考。
5、課件出示“赧郎”的注釋,讓學生再次獨立思考古詩的意思。
6、請同學逐行說說自己對古詩的理解,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補充。再連起來完整地理解詩的大意。
(三)、精讀古詩,具象畫面
古詩一、二句,作者從視覺的角度,向人們展現(xiàn)了一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1)讀一、二行,作者給我們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課件出示現(xiàn)代煉鐵中鋼花四濺的畫面)
學生1:只見爐火熊熊燃燒,映紅了整個天地,在夜幕中遠遠望去,景色非常壯觀;從爐中噴出一股股紫色的濃煙,時而有腥紅的火星從爐煙中歡快地跳出來。
學生2:遠遠望去,爐中的火燒得正旺,紫色的煙霧不斷地向空中升騰。半空中字眼裊裊。如流星的火星跳的非常歡快。共3頁,當前第1頁123
……
(2)通過“亂”這個字,你體會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詞之妙。
學生1:體會到了冶煉工人們非常辛苦,工作艱辛危險。
學生2:我體會到了工作雖然艱苦,但是這些工人工作熱情很高。
學生3:我體會到了火星飛舞,像夏夜的螢火蟲。
……
(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詩人在親臨這種火熱的勞動場面后,所引起的興奮、欣喜而又夾雜著新奇、贊嘆的多重感情體驗,然后通過品讀來回味。
古詩三、四句,作者從視覺、聽覺的角度,通過正面描寫,體現(xiàn)了工人們那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的精神面貌。
(1)“郝”什么意思?郝的本意是因為羞愧而臉紅。冶煉工人為什么臉紅?
學生1:因為熊熊燃燒的爐火烤紅了他們的臉。
學生2:因為繁重的體力勞動,需要不停地出力,工人們各個使足氣力,臉掙的發(fā)紅。
學生3:可能是在寒夜里凍得發(fā)紅,火光又映照更顯通紅。
學生4:因為勞動的緊張,在月色的籠罩下和爐火的輝映中,一個個顯得精神煥發(fā),紅光滿面。
……
(2)在這樣的勞動狀況下,工人們的心情如何?怎么體會到的?
學生1:繁重的體力勞動,并沒有壓垮他們,相反,他們在這種艱苦的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豪邁與振奮。
學生2:他們才能夠一邊揮汗如雨地工作,一邊情緒昂揚地放歌,那高亢的勞動號子,此起彼伏,響徹夜空,編織成一曲粗獷的勞動創(chuàng)造一切的贊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為之激情蕩漾起來!
(3)想象一下,工人們是怎樣勞動的?
(4)詩中“動”你認為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他們的勞動號子應該是怎樣的調子,該怎么讀三四行詩。
學生1:我認為“動”的意思是驚動,因為詩中詩中說是“寒月夜”,夜晚非常安靜,工人們的勞作驚動了寂靜的夜。我認為他們勞動號子是響亮的。(讀)
學生2:我認為“動”的意思是“震動”,因為照亮天地的爐火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在合作努力。他們一起發(fā)出的號子必定是震動河川的。號子是激昂鏗鏘的(讀)
學生3:我認為“動”的意思是“感動”,工人們勞動中的錚錚號子深深震撼了李白那顆失落的心,使他為之一振。號子是雄渾有力的。
學生4:我認為“動”的意思是“震撼”,寒冷的黑夜,工人們還這樣揮汗如雨,那么他們的白天也一樣辛苦,勞動人民的艱辛震撼著李白的心。號子是振聾發(fā)聵的。
……
(5)還有什么震撼著此時的李白?“寒川”難道就是冰冷的河面嗎?
學生:工人們這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無比艱辛;積極奉獻……
學生:“寒川”是李白那顆冰冷的心。
(6)教師小結:如果說詩歌的前三句是通過主要是通過畫面來表達詩人內(nèi)心所受到的視覺沖擊的話,在詩歌的結尾,則是通過音響效果來重現(xiàn)詩人當時所感受的聽覺震憾。他在這一瞬間,已經(jīng)全然忘記了自己滿頭的白發(fā),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貴,體驗到勞動的崇高,于是他的內(nèi)心再也無法消沉,他的靈感又一次煥然噴發(fā)。
(7)指導朗讀。(試讀、指名讀、配樂讀,齊讀、試背。)
(8)齊背古詩,邊背邊想象情景。
(9)聽《秋浦歌》歌曲,練唱,注意詩句中每個字的寫法。
(10)默寫古詩,同坐互批。
(四)回顧學習經(jīng)過,總結提煉學習古詩方法步驟。(課件出示)共3頁,當前第2頁123
(1)讀通古詩
(2)理解詩意
(3)體會詩的情境和思想感情
(4)誦讀古詩
(五)根據(jù)方法,自學古詩《蜂》詩
(六)拓展延伸
《秋浦歌》共十七首,我們只學了其中的兩首。同學們課下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我們來個《秋浦歌》品頌會。
專家意見:
有幸聆聽到特級教師潘文彬校長和楊新富校長的熱心指導,他們在仔細聽完之后,給出了非常中肯的改進意見。這是我本次上課的一大收獲。
其一,他們指出,像這類同為勞動體裁的古詩兩首的教學,要對這兩首詩做一個整體的認讀感知。因為從編者的角度可以看出,他們之所以從紛繁復雜的古詩將他們選在一起,是因為他們都是一個共同中心主題,那就是贊美勞動的。所以我們在授課中不能機械地一課時學習一首古詩,人為地將古詩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割裂開。
其二、這首寫于唐天寶年間(公元954)的秋浦歌系列古詩,它主要反映的是安史之亂后,唐王朝的逐步衰敗的歷史,李白在目睹冶煉工人的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的同時,他更感受到了他們無比的艱辛,從詩句中的“亂”、“明月夜”、“寒”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國家經(jīng)歷戰(zhàn)亂,黎民百姓的勞役之苦。寒冬的夜晚他們都要揮汗如雨,那可以想象他們白天呢?因此他們指出對古詩的理解和深度挖掘一定要緊密聯(lián)系歷史,把古詩教學放到那段歷史中去,這樣把握的方可更準、更深。課堂教學基調定的更為接近詩人創(chuàng)作初衷。
其三、高年級古詩教學要積極借用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和學習積累。比如對古詩的初步理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可以直接進入“學生仔細讀詩思考之后,還有什么不理解的。”然后由學生提出,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非常簡約而富于實效。這樣在這堂課中,就有更多時間去個性化地誦讀古詩,具象古詩中的畫面。在具象個工人勞作畫面的教學中,還不夠細致到位。學生的想象,教師的課件提示,如果時間充裕,學生會有更多精彩描述的。
借此對兩位專家給與予的幫助再次表示感謝。
《古詩兩首》教案13
文本細讀:
《登鸛雀樓》是一首自古而今廣為傳誦的名篇,描寫了登高望遠所見,歌頌了祖國河山的壯麗,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之情,還蘊涵一定的積極人生哲理。第一句寫一輪落日正金光奪目,在連綿起伏蒼蒼莽莽的群山西面緩緩落下,在世界的盡頭漸漸隱沒,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第二句寫俯瞰黃河遠去天邊的意中景象。詩人面對流經(jīng)樓前的滾滾黃河的滔滔大浪,視線由上到下,由近及遠、由西向東,跟隨黃河水向遠方伸展。雖不能目擊黃河入海的情景,卻可以充分發(fā)揮想象,好像看見黃河一路洶涌,氣勢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曠神怡,這是陸地景,也是東望景。三四句寫詩人欲登高望遠。從前兩句的眼前所見引出了深沉思索和再上一層樓的行動。若想看到無窮無盡的美麗景色,就應該不斷的向上攀登,邁上更高的一層樓。以“樓”收尾,很好的照應了題目。詩句看似平鋪直敘,卻既富含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高瞻遠矚的博大胸襟,又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得全的哲理。含義深遠,耐人尋味。
《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是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景。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fā)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會正確書寫“壁、橫、嶺、側、峰、廬、緣”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古詩。
3、理解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重點領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4、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并聯(lián)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繼續(xù)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朗讀詩歌,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詩歌的理解。
3、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自學能力。
4、想象詩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文學修養(yǎng)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激發(fā)學生彼此尊重,平等相處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歷史,熱愛中國悠久文化,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讓學生從中體會要想取得進步,就要不斷的攀登。
策略與方法:
合作交流,讀中感悟。想象畫面,理解詩句。想象讀、合作讀。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搜集有關兩位詩人的的資料,預習課文,自學生字遇到不懂的記下來。
教師準備:多媒體、生字卡片、掛圖。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 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以前我們學習了很多的古詩,你能給大家背誦幾首嗎?(學生背誦古詩)教師對于背誦好的要給與表揚。
2、師:今天我們就再來一起欣賞兩首古詩。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詩,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教師指名讀古詩。 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古詩,邊讀邊想,你弄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2、引導學生交流讀后的收獲,并隨機提出問題。
3、引導學生重點理解兩首古詩后兩句的意思,并體會其中所蘊含的含義。引導學生先理解詩句的表面意思。
《登鸛雀樓》的后兩句寫要看到更廣闊更遠的自然風景,就要再往高處攀登。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欲、窮” 的意思。“欲”,“想要”的意思。“窮”,“窮盡”的意思。《題西林壁》的后兩句寫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重點理解“緣、此山”的意思。“緣”,“因為”的意思。“此山”,指廬山。
4、朗讀古詩,說一說你有什么體會。
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詩句談體會,談看法。教師不要一味地強調自己的觀點,要多聽聽學生的見解,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去感受、去領悟,教師只須相機引導。(教師引導學生《題西林壁》與《望廬山瀑布》對比)
5、讀一讀,想一想在什么情況下可以引用古詩中的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四、誦讀古詩,品悟詩情。
1、想象讀——邊讀邊想象詩中景色;
2、合作讀——和伙伴合作對讀、輪讀;
3、“搖頭晃腦讀”“拍手擊節(jié)讀”。
4、指名讀,齊讀。
五、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小組討論如何記憶字型,如何把字寫好看。
2、指導重點字的書寫。
“緣”字:要認真觀察結構、筆畫,注意把字寫緊湊。“嶺”和“峰”這兩個 字在比較中學習。
3、學生獨立書寫。
六、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回家搜集誦讀古詩,并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古詩兩首》教案14
《古詩兩首》的磨課前后經(jīng)歷了半個多月之久,從腦中不斷地反復地思考到教案的撰寫再到教案的實施與幾次的修改,其中有焦躁,有痛苦,有快樂,還有遺憾。現(xiàn)將磨此課過程中所經(jīng)歷和思索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
一、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
最初,兩首古詩是想是想教學其中的一首《詠柳》。想通過用簡筆畫畫出柳樹的葉子,姿態(tài),色彩等來理解字詞意思。然后抓住色彩美、姿態(tài)美等進行藝術闡釋,充分感受柳樹的美。然后,拓展學習其他的幾首描寫柳樹的古詩。但是,考慮到三年級的學習的量,一般兩首古詩教學需要二教時,包括作業(yè)的完成,那么,一課時中安排學習一首古詩,量就明顯偏少。決定教學兩首古詩后,就又考慮哪首古詩先上。在備課過程中,自我感覺如果從<絕句>入手,自己上好課的把握性更大,而且學習古詩的方法會體現(xiàn)得更為清晰。但后來又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如果在《春日》中要對柳樹進行闡釋,接下來在《詠柳》中還要進行柳樹之美的想象,這樣的處理會引起教學的重復和低效,于是,最終決定先上《詠柳》,后上《春日》。
二、對學生原有認知水平的確定
用自己的眼光看《詠柳》,覺得這首詩非常簡單,而且想當然地認為,這首詩90%的學生應該是非常熟悉的。于是在教學設計中,將理解字意和詞意進行了簡單化處理,甚至沒有刻意的安排某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理解字意和詞意。但是,課題組的教師將事前的調查信息反饋給我,學生對這首詩的認知中國基本上為零。試教之后,教師們普遍認為,感性的體驗需要,字詞意思的理解也應該到位。于是,教案又進行了更改。考慮到兩首詩的難易程度,學生自學的反饋處理不同。《詠柳》讓學生將自學學習到的成果在課堂上與大家一起分享,將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使更多的孩子了解字詞的確切意思,同時也是對自學態(tài)度好和自學能力強的孩子色鼓勵。而《春日》的教學則是通過四人小組交流互相學習后,不懂的再在全班解疑,注意高效。從這次的備課中,我深切感受到備教材和備學生應該是怎么備的。這兩者的備課程度直接影響著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三、對話主線索的確定
《詠柳》和《春日》雖然都是描寫春天的景色的古詩,隨著備課的深入,兩首古詩的共同點漸漸凸顯。優(yōu)美凝煉的語言、生動新奇的想象、朗朗上口的韻律、動人心魄的情感、讓我感受及深。而詩詞本身就是充滿著靈動與詩意,充滿著韻味和美感。如果用美來串聯(lián)兩首詩,課堂教學一氣相連,課應該能活起來。
語文是思維的物資外殼,同時也是文化的載體,因而語文具有美感.我在課堂中要做的就是將傳授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轉換成種種美的形象和審美活動。課堂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文本的美.還應是教學流程的美.師生課堂活動中表現(xiàn)的生命之美等,因而,課件制作盡可能地精美些,教師的評價語盡可能地優(yōu)美些,引導學生想像也盡可能地體現(xiàn)美。整個課堂浸染在美中,這是這堂課追求的一個目標。
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美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之下,許多的教師為教而教,為考而考,漸漸失去了詩的韻味與美感,學生也在枯燥的說詩、背詩、抄詩、做詩題中逐漸遠離了本應美麗的古詩詞。古詩的教學應輕理性分析,重感悟體驗。教學中,我將理性與感性盡可能地結合起來。主要流程是:
1、談話引入,向往美。
2、自學古詩──走入美。主要是理解字詞的意思。
3、想像品味──感受美。
4、美美誦讀──表達美。
第3點是教學重點,但兩首教學有所不同。《詠柳》是讓學生感受到柳樹的色彩美和形態(tài)美并用自己的話將一、二兩句詩寫下來。《春日》則是任選一個景物展開想像說具體感受景物美。還感受語言美、空間美、詩人情操美等。兩首古詩品位語言美時,《詠柳》抓住了詩眼裁,品位裁的精妙主要進行了下面的分步走:
1、(為什么不用剪?(避免用詞重復)
2、這是怎樣的一裁?做動作,動作更加瀟灑。
3、二月春風用剪刀裁出了細葉、裁出翠柳,還裁出了()。
4、這一裁呀,裁得是多么得()。
師小結:課文的最后兩句成為了千古名句,在于作者不僅在詠春,還在贊頌春天的蓬勃生命力。讓我們一起美美地讀。
課上完之后,反思自己,遺憾之處是:
因為在裁的教學上,花時超過了自己的預設,因而直接影響到第二首古詩的教學。再來看看裁的教學。
師:為什么不用剪?自己讀讀看。
學生讀:不知細葉誰剪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學生笑)
師:你們?yōu)槭裁葱ρ剑?/p>
生:用詞重復了。
生2:還有,古時人們稱做衣服的人為裁縫,不說是剪縫,用了裁就顯得巧。
師:你可真會聯(lián)想。
師:這裁呀是怎樣的一裁?師做動作。
生看著教師的比劃,便猜測教師的意思說:
生1:亂裁。
生2:亂七八糟地裁。
生3:想怎么裁就怎么裁。
師:就是很有本事地裁。
生:就是一裁,全都亂七八糟變了。
師:就是能隨心所欲、瀟灑地一裁。
師:這二月春風用剪刀裁出了細葉、裁出翠柳,還裁出了什么?
生1:草。
生2:葉子。
師:都是綠色的。
生:點頭。
師:那么沒有其他顏色了?
生恍然大悟,爭著說:
生:色彩鮮艷的花。
生:
伶俐可愛的小燕子。
生:綠的葉,青的草,各種色彩鮮艷的花。
生:裁出五顏六色的春天。裁出生機勃勃的春天。
師:這一裁呀,裁得是多么得()。一個字形容。
生1:好!
生2:奇!
生3:妙!
生4:神!
為什么在第二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回答會出現(xiàn)離譜,分析原因,有:
1、沒有做好鋪墊。
直接由裁的用詞不重復過渡到裁的神韻,缺少的是鋪墊。而曠怡因為做了一個鋪墊效果良好。看細葉,感受細小,然后體會到小心翼翼地裁,很巧地裁。(還可以開放些,細小、精致、可愛等)相比之下,因為缺少這個鋪墊學生答不上來就顯得很正常了。
2、沒有抓住生成。
這個孩子說到裁縫與剪縫的區(qū)別,其實就是聯(lián)系他的實際經(jīng)驗體會到裁的精
妙。可惜教師沒有很好地挖掘開發(fā)利用下去,如果換一種教法,師:這位學生說到了裁縫的巧,聯(lián)系一下裁縫做衣服,再看看綠葉,那么,你就說這是怎樣的一裁?如果這樣處理,或許效果會截然不同。而后面的裁的意蘊,因為由裁出什么做鋪墊,學生就答得非常精彩。
《古詩兩首》教案15
【重點難點】
1、識字寫字。
2、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認知本課的十三個認讀字和六個會寫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兩首古詩。
3、學習古詩《春曉》,感悟意境,練習背誦。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詞卡,錄音機,磁帶。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談話引入
1、學習了前面的幾篇課文,同學們覺得春天怎么樣?
2、古時候的人們也很喜歡春天,他們寫了很多的詩來歌頌春天、贊美春天,今天這節(jié)課俺們就來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
3、板書課題,認讀生字“古、詩、首”。
4、兩首古詩的題目是什么?
看一看書,誰能讀準確?
板書:春曉 村居(區(qū)分“春、村”的讀音)
二、初讀古詩,認讀生字
1、借助拼音自讀古詩,畫出本課的生字:
同桌之間互相認讀。
2、教師出示生字卡片,引導同學認讀:
開火車讀。
指名讀。
3、交流識字方法,記憶生字:
⑴ 加筆畫、加偏旁組字:
自──首 十──古 古──居 亡──忙 因──煙 口──知
⑵ 換筆畫,換局部組字:
讀──詩 對──樹──村 睡──眠 閃──問──間──聞 屋──居
醒──醉 親──童 外──處 歲──多 放──散
4、讀詞語鞏固讀音:
兩首 古詩 冬眠 到處 見聞 鄉(xiāng)村 居住 煙花 童話 散步
三、正確流利的讀古詩
1、自由讀。
2、同桌互讀,能背的可以背給同學聽。
3、自愿到前面讀或背,讓大家欣賞。
四、重點理解《春曉》,感悟意境
1、許多同學很小的時候就會背誦《春曉》這首詩了;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唐代詩人:孟浩然)
2、再談談這首詩,說說你哪兒讀懂了,還有哪兒不懂?
根據(jù)同學質疑可適當引導:
⑴ 曉:是天剛亮的時候。
春曉:就是春天的早晨。
⑵ 眠:就是睡覺的意思。
⑶ 聞:就是聽的意思。
⑷ 啼:就是叫的意思。
3、請同學們看著課文中的圖畫,聽老師范讀古詩,聽聽老師哪兒的停頓長一些或者字音拖長了。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⑴ 同學自讀,體會感悟。
⑵ 教師描述,引領大家讀。
教師:在春天里睡覺真好,不知不覺天就亮了,為什么?
同學:春眠不覺曉。
教師:剛一醒,就聽到四處傳來鳥兒叫聲,聲音真好聽。
同學:處處聞啼鳥。
教師:昨天夜里刮風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麗的花兒又被風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同學: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⑶ 自由練習背誦。
⑷ 學做小詩人,到前面朗誦,教師為同學配上音樂。
⑸ 集體背誦。
五、板書設計
4、古詩兩首
春曉 村居
六、課堂作業(yè)設計
1、找朋友:
詩 村 首 醉 出 散
chu shou san zui shi cui
2、讀一讀,說一說:
詩:詩人。
聞:見聞。
古:古往今來。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古詩《村居》,練習背誦。
2、指導寫字。
3、學習積累有關描寫春天的古詩。
〖教具準備
實物展臺,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抽讀生字卡,復習生字讀音。
2、背誦《春曉》。
3、今天這節(jié)課俺們繼續(xù)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誰已經(jīng)背下來了,可以背給大家聽。
二、理解古詩,感悟意境
1、誰告訴大家這首《村居》是誰寫的?
(清代詩人:高鼎)
2、這首詩寫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
(春天里,同學們放學后,一起放風箏的景象)
3、古人管風箏叫什么?
(紙鳶)
4、頌讀古詩,練習背誦:
⑴ 自身讀一讀這首詩,看看跟讀《春曉》有什么不一樣?
(停頓不一樣,這首詩是在每行的第四個字后面稍作停頓 )
⑵ 同桌互相聽讀,鼓勵同學邊讀邊扮演。
⑶ 上臺背誦,展示。
三、指導寫字
1、教師引導同學說一說要寫好哪幾個字?
讀一讀:
古 聲 多 處 知 忙
2、同學描字,說一說哪個字最難寫?
教師具體指導:
多:上下兩局部一樣,但寫時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寫成一左一右。
處:強調是半包圍結構,第三筆捺要拉長包住上面的筆畫。
3、其余的字同學自身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利用實物展臺評說:
古:橫要寫長稍鼓一些。
聲: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邊的口要寫得稍低一些。
忙;強調“忄”筆順。
四、課后延伸
1、以小組為單位,親手做個風箏放一放。
2、也可以將現(xiàn)成的風箏拿來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課外讀背幾首描寫春天的古詩與大家交流。
推薦:徐俯《春游湖》 朱熹《春日》
蘇軾《春宵》 韓愈《晚春》
【《古詩》教案】相關文章:
古詩教案05-29
古詩《絕句》教案04-25
古詩《牧童》教案04-08
古詩《勸學》教案04-11
古詩教案小班02-28
清明古詩教案01-31
清明的古詩教案03-20
古詩春曉的教案05-23
古詩春曉教案05-23
古詩《詠柳》的教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