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司馬光》教案 ,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司馬光》教案 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認讀課文中的13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準切入點,讓課堂自然生成。能用一兩句話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能提出問題,并圍繞問題主動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遇到困難時,不能慌張,只有沉著機智才會想出好辦法。設計理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做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按著雞吃米,它怎么也不肯吃;把它放在地上,它會主動地去找著吃。學生的學習也是如此。課堂上,隨時關注學生的學情,抓住教學過程中隨時生成的教學資源,順著學生的思路走,讓課堂自然生成,將會取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一、出示課題,讀題、質疑。
1、出示課題,指名讀、齊讀。
2、正音:司、光。
3、學生質疑。司馬光是什么時候的人?是怎樣一個人?
(學貴有疑。讓學生學會提問,一半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二、讀通課文,把握整體。
1、帶著問題讀課文,要求:讀準生字、讀通課文。
2、檢查自讀情況,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找準切入點,讓課堂自然生成》。指名讀生字,并聯系課文組詞、說句。
3、結合課文說說對司馬光的認識。
(字詞的教學仍不可放松,讓學生結合課文來學,不但學得有趣,而且有效。)
三、研讀課文,朗讀感悟。
1、司馬光是什么時候的人?找找課文哪一小節交待了這一內容,讀一讀。
2、司馬光是怎樣一個人?學習課文2----6小節,重點學習4、5、6小節。
(1)自由讀課文的2、3小節,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2)事情發生后,在場的小朋友是如何表現的?你覺得誰做得比較好?為什么?
(3)對比朗讀4、5小節。注意讀出慌張急切的心情,讀出司馬光的冷靜沉著,感悟司馬光勇敢、機智的品格。
(4)課本劇表演《司馬光砸缸》。
3、感情朗讀課文。
(對課文的研讀緊緊圍繞學生提出的問題展開,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探究性,使學習成為了學生的主動需要。)
四、拓展訓練,主動內化。
學了這篇課文,你想對課文中的小朋友說些什么?想對身邊的小朋友說些什么?
(通過說話的形式,進一步感悟司馬光勇敢、機智的品格,使“遇到困難時,不能慌張,只有沉著機智才會想出好辦法”的思想真正得到內化。)
找準切入點,讓課堂自然生成
《司馬光》教案 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課文,教育學生要像司馬光那樣,遇事不慌,積極開動腦筋,解決問題。
3、指導說話“有的……有的……還有的……”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出示詞語,指名讀,師生評議,齊讀詞語
2、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出示提示)司馬光和幾個小朋友在花園里玩,一個小朋友,其他小朋友,司馬光,最后。
[低年級小朋友的概括能力不強,教師給予適當的提示,學生說得較有條理。]
過渡:這節課,我們接著來學這個故事。
二、細讀課文
(一)學習第一小節:
1、自讀,想想第一小節告訴了我們些什么?
2、指名讀,交流,相機理解個別詞語,朗讀句子:
這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古時候:距離現在很遠的時候,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是發生在距離現在近一千年前。)、地點(花園里)、人物(司馬光和小朋友們)
提示,比較這兩種說法,哪一種好。
花園里有一座假山,假山遠處有一口水缸,缸里有水。
花園里有一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裝滿了水。
師:是啊,小朋友們在這里玩真是太危險了。<你說得真清楚,相信你能把第一小節讀得很好。>
[第一自然段給我們介紹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存在的隱患。但發現這些內容要讓學生歸納出來有些困難,站起來的小朋友都是讀文中的句子。經過思考,修改如下:每個故事都有它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故事是由什么引起的)、經過(講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和結果,讀讀第一小節,告訴了我們這里的哪些內容?]
過渡:司馬光和小朋友一起在花園里玩,他們玩得可開心了,可你們知
道嗎?玩著玩著竟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學習第二小節
1、讀讀第二小節,說說發生了什么事情。
(學生交流,指出事情是: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水缸里。)
2、這是一只怎樣的水缸?(指名說,強調“在假山下面”,“大”,“裝滿水”)一位小朋友掉進這裝滿水的大水缸里,他可能會遇到什么危險呢?(指名交流)
[再讓學生說說“這是一只怎樣的水缸”是為了讓學生再次進入到情境,感受掉入水缸的小朋友的危險。]
3、是啊,這時的情況十分危險,真是“千鈞一發”(出示詞語,領讀)突然發生這們的意外,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跑去找大人)。
4、小朋友在這種情況下,心里害怕極了,嚇得一點主意也沒有,這句話中有一個字最能說明小朋友此時的心情,哪個字?(點:慌)你還從這句話中哪些詞看出小朋友“慌”了?(點:哭喊跑)
(1)他們會怎么喊呢?
(2)小朋友們有的都急哭了,有的大喊救命,還有的跑去找大人來幫忙,急壞了的小朋友還可能會怎么做呢?(用“有的…有的…還有的…”說話。)
(3)小朋友們真是急啊,你們看到這們的情景心里急嗎?那你們一定能讀好這一小節。(自由讀,指名,男,女,齊。)
過渡:此時,有一個小朋友的表現與大家完全不同,他是誰呀?司馬光有沒有逃走?有沒有害怕?師:他非常冷靜,鎮定,他是怎么做的?
四、精讀第三自然段。
1、讀讀第三小節,把寫司馬光動作的詞圈出來。
2、指名說說司馬光是怎么做的。
3、比較句子:
司馬光沒有慌,他拿起一塊大石頭,砸那口缸。
司馬光沒有慌,他搬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
[低年級學生要他們獨立找出一句話里的重點字詞,比較困難,把重點字詞點出來,通過對比,學生比較容易感受到重點字詞的作用。]
4、誰能把這句話讀好?
(1)指名。
(2)誰愿意上來學學司馬光砸缸的樣子?
(3)一起讀好這句話
5、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來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小朋友們,你們此時的心情怎樣?
五、總結全文
1、小朋友被救了,我們也松了一口氣,可多虧了司馬光了,誰來夸夸司馬光?
2、司馬光在這種十分危急,千鈞一發的關鍵時刻一點也不慌,我們可以用這幾個成語來形容(出示:“臨危不懼、從容不迫、方寸不亂”領讀)在這么危急的時刻他想出砸缸救人的好辦法,我們也可以用一個成語來形容這時的司馬光,(出示:“多謀善斷”領讀)。
3、小朋友,如果當時你也在場,你還會想出什么辦法救這個小朋友?看誰的辦法比司馬光更棒?
4、總結:司馬光的辦法在當時的緊急情況下是最好最有效的,讓我們再一起來夸夸司馬光。(齊讀全文。)
[“多謀善斷”這個詞語是指“很有智謀,又善于決斷。”課堂上小朋友們想到的辦法,可能司馬光在當時也想到了,這是他的有智謀,但這些辦法中用石塊砸缸在當時是最好最有效的,司馬光善于決斷,總結下來,司馬光是個“多謀善斷”的人。可以看出重點是在辦法的好壞、是否有效上,所以我覺得還是應該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辦法,在對比中突顯司馬光的“多謀善斷”。修改如下:
小朋友,如果當時你也在場,你還會想出什么辦法救這個小朋友?看誰的辦法比司馬光更棒?
總結:司馬光的辦法在當時的緊急情況下是最好最有效的,在這么危急的時刻他想出砸缸救人的好辦法,我們也可以用一個成語來形容這時的司馬光,(出示:“多謀善斷”領讀)]
《司馬光》教案 3
教學目標 :
1、認識本課的生字、新詞。
2、能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朗讀來感悟司馬光遇到緊急情況,以及他沉著、勇敢、果斷救人的品質。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了解人物
1、導言: 今天這堂課,我們要一起去認識一位新朋友。他生活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他就是司馬光。
2、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22,說的就 是 他 的 故事 。
3.你看,司是一個~~~~~~~(平舌音),我們一起讀好它。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同”字少一豎)
4、(出示圖片)你瞧,這就是長大后的司馬光。你知道他姓什么嗎?老師告訴你啊,司馬光可不姓司,他姓司馬,這是復姓。光是他的名字。
5、老師還告訴你:司馬光曾經做過宰相。他花了19年的時間主持編修了有名的歷史著作《資治通鑒》。
二、初讀課文
過渡:那課文又寫了什么呢?同學們打開語文書,讀讀課文吧。
學生自讀
1、讀生字詞
(1)出示“一”。同學們,這個字,你會讀嗎?
(2)你再看,這些詞你能讀準嗎?(誰來讀前兩個?)
后兩個你來讀。你瞧,在不同的情況下,一的讀音會發生一些變化,
我們一起讀準它們。(齊讀)
(3)除了一,課文中還有些生字寶寶。現在請你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詞兒連讀。遇到難讀的字,多讀幾遍。(指名讀)
3、去拼音,開火車檢查
4、初讀課文
(1)這些生字寶寶你都會讀了,把它放回到課文里,你還能讀好它嗎?現在,請同學們打開書本,雙手捧書,要求:把課文讀通順、流利。
5、 學生 分小節朗讀課文
(1) 通過預習,我們知道文章一共有~~~~~~?(手勢)
(2)你喜歡哪個自然段?就請你來讀。你呢?其他小朋友一起來聽聽,想一想,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我們一起來幫著他們讀讀課題吧。(課文22,司馬光)
(3)課文說了一個什么故事呀?
三、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一) 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過渡:同學們聽得很仔細,誰愿意來讀讀第一自然段?
1、其他同學仔細聽,想想,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有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2、出圖,你瞧,孩子們玩得多開心啊。
(出示句子)你能通過朗讀把他們的高興表達出來嗎?
3、出示第三句話。再讀讀,花園里還有什么?
(1))(出示“水缸”詞)這個缸是一個(后鼻音),我們讀準它。
(2)水缸是做什么用的?
是的,古時候的人不像我們現在都用自來水,他們用水需要挑水,這種水缸就是用來裝水的。
(出示圖片)你看,這口水缸和我們小朋友比比個子,還非常(大),(出示“一口大水缸”)誰能讀好水缸的大?看,水缸不但大,里面還裝滿了水。
(3)誰能通過朗讀把這口水缸的大和滿表達出來呢?(1個)
4、概括第一段的內容
(1)誰愿意來讀讀第一節?
(2)課文第一段有三句話,告訴了我們事情發展的起因,我們一起來讀讀。
(二) 學習課文第 二 自然段。
1、 正當孩子們玩得高興時,發生了什么事情呢? 快,自己讀讀第二自然段吧。
2、發生了什么事?
(1)孩子一不小心掉進了 水缸里 。
(2)剛才我們知道了,這是一口又大又裝滿了水的缸,掉進缸里的小朋友會怎么樣?
(出示第一句)你能讀好這句話嗎?
3、那其他孩子怎么樣?
(出示第二句話)我們一起讀讀。
(1)什么叫“慌”呀?你瞧這個“慌”字。(出示)是一個(豎心旁)的字。說明(和心理活動)有關。想想看,你在場,心情怎么樣?
(為什么會這么擔心啊?因為情況緊急。)
(2)情況危急呀,孩子們怎么做的?我們一起讀讀這句話。(出示有的~~有的~~還有的~~)
同學們,再讀讀這句話,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出示圖片)是的,你看這個小朋友他(摸著腦袋,不知道該什么辦),他慌了;這個小朋友他(嚇得都哭了),他慌了;那這個小朋友(他喊著去找大人),他也慌了;他、他、他,他們都慌了。
(3)孩子們都慌了,誰能用朗讀,把你的感受傳遞給我們?
你為什么讀得這么急?你在擔心什么?
(4)是的,我們都很著急,很擔心,人命關天呀。一起讀讀這一節。
(三) 學習課文第 三 自然段。
過渡:缸里的孩子危在旦夕,司馬光是怎么做的呢?自己讀讀文章的第三段。
別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馬光卻(沒有慌),(出示第一個斷句)。他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去哭,去喊,去找大人。他很鎮靜。這就叫“從容不迫”。一點兒也不慌亂,這也叫“方寸不亂”。方寸就是一點兒的意思。我們讀好這兩個詞。(齊讀、男生讀、女生讀)
板貼兩個詞,并說:此時的司馬光是從容不迫的,是方寸不亂的。司馬光他沒有慌。
2、那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搬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
(1) 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么?
石頭很重,司馬光很費力氣。
(2)指名讀第一句。
4、結果怎么樣呢?
面對危險,司馬光不害怕,想出了好辦法。這就叫“臨危不懼”。
誰來讀讀?你讀,你讀,全班讀。
5、孩子得救了,讀到這兒,你有沒有其他的辦法救落水的孩子呀?你是怎么思考的?
6、也許,當時的司馬光也和我們一樣,他的腦子里有許多的辦法,可他果斷地選擇一個辦法,這就是“搬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他想出了這個砸缸救人的好主意,并且立刻去做,這就叫“多謀善斷”。出示詞卡。你讀,你讀,全班讀。
7、孩子得救了,如果你就在司馬光的旁邊,你會怎么夸夸他?
(好,好在哪里?聰明,聰明在那里?)
讓我們通過朗讀再來夸夸司馬光吧!一起讀讀第三段。
8、你瞧,想出這樣一個好辦法的司馬光,當時也就只有7歲,和你們一樣大。在你的心目中,這是一個怎樣的司馬光呢?(四個成語)
四、總結全文。
1、最后讓我們捧起書本,用朗讀來把這個故事呈現出來。男生讀第一節,女生讀第二節,第三節我們一起讀。
2、出示課文填空
學完了課文,這個填空一定難不倒你。(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3、練習說話
《司馬光》教案 4
一、多種方法識字
新課程倡導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學習語文,要通過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學習知識。低年級要以識字為主,課文是識字的載體,要通過多種方法來學習生字。本課我采用的是隨文識字的方法識字,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習生字,有助于學生熟記生字,同時,我采用了多種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生字。
如:學習“常”字我讓學生說一說你經常和誰在一起?誰經常和你一起玩?從而理解“常’多次的意思。再如學習“掉、喊、跑”字,我讓學生表演動作,通過學生的表演加深學生們對生字意思的理解,同時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充分展示自我。本課教學中,我充分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充分的讀、大膽的想,勇敢的說、盡情的演。我采取了多種朗讀的形式,充分的給學生讀書的空間,讓他們在讀中感悟,讀出當時小朋友們的心情。
同時,我引導他們大膽的想:小朋友們會喊些什么、叫些什么,他們心情怎樣?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學生大膽的演,進一步體會到了小朋友們慌張的樣子。這樣做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使學生們能入情入境的學習,真正理解了課文。
活動目標:
1.根據故事的主要情節線索圖,嘗試創編故事。
2.在與老師、同伴共同觀察、講述和討論圖片的過程中,豐富講述經驗。
3.知道遇到困難要動腦筋想辦法解決。
活動準備: 故事主要情節的圖片兩幅(①孩子掉進水缸里;②司馬光砸缸)。
活動過程:
觀察、講述第一幅圖片,大膽猜測故事情節的發展。
★指導語:這個孩子掉進水缸里了,怎么救他呢?
2.觀察、講述第二幅圖片。
★指導語:司馬光想的是什么辦法呢?
3.嘗試根據故事主要情節線索圖,講述故事。
(1)自由結伴講述。
(2)集體交流講述。
4.猜想和創編故事的開頭和結尾,嘗試完整地講述故事。
(1)猜想和創編故事的開頭和結尾。
指導語:①猜猜看,這個孩子是怎么掉進水缸里的呢?②他被救出來以后會怎么做?怎么說呢?
(2)討論故事名稱,完整講述故事。 資料鏈接: 司馬光砸缸 從前,有個男孩叫司馬光。有一天,他和幾個小朋友在花園里捉迷藏。花園里有座假山,假山下有一口裝滿了水的大水缸,有個小朋友爬上假山藏了起來。
大家玩得正高興時,忽然聽見“撲通”一聲。哎呀!那個小朋友不小心掉到水缸里去了,這可把大家嚇呆了:如果不趕快把這個小朋友救上來的話,他就會淹死在水缸里! 大家圍著水缸伸出手去,想把他拉上來。可是,水缸太高,小朋友們個子矮,根本就夠不著,沒有辦法把小伙伴救上來。去叫大人吧,又怕時間來不及。怎么辦呢? 有的小朋友嚇得哭了,有的小朋友嚇得跑了。
只有司馬光不哭也不跑,站在那里想辦法。當他看到路邊的石頭時,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急急忙忙抱來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過去。只聽到“喀嚓”一聲,水缸被砸出了一個大洞,水嘩嘩地從洞口流了出來。不一會兒,水就流光了。掉進水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司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事情傳開以后,大家都夸司馬光又聰明又勇敢。
《司馬光》教案 5
教材簡析:
《 司馬光救友》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元朝的《宋史》通過司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贊頌了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聰明機智,肯動腦筋等品質。篇幅短小精悍,內容顯現易懂,敘述形象生動,寓意深刻。
設計理念:
以“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讀通文言文,在具體語境中,通過多層次、多元化朗讀,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借助注釋、工具書插圖、動作等方法,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文言文學法;以讀促悟,以演促情,以議促心,拉近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感悟文中人物形象。
教學目標:
學會文言文的朗讀。
借助注釋、工具書或動作等多種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感受文中人物形象,激勵學生形成沉著冷靜、機智勇敢、愛動腦筋的品質。
教學重點:
感受古文的特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結合注釋,自己嘗試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借助注釋能用自己的話把古文的內容表達出來。
教學手段:
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題
1、 同學們,我們站起來轉過身去看看,坐在后面的就是來自鄰水各個學校的領導和老師們,請大家以熱烈的掌聲對他們的親臨指導表示歡迎。常言說得好“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家還會說這樣的句子嗎?我們所說的這些都是文言,用這樣的語言寫成的文言叫做文言文,又稱為古文,其特點是語言簡練。
2、 我們一起來學習29古文兩篇中的第一篇,請同學們認真看老師書寫課題,教師板書課題:司馬光救友
3、 學生齊讀課題兩遍,說說課題的意思。(司馬光救朋友)這篇課文出自于元朝的《宋史》。
二、 出示目標
師:那請同學們熟記學習目標,記住就舉手。(大屏幕顯示)
1、 學會文言文的朗讀。
2、 理解課文內容。
師:我們6(4)班的學生有沒有信心完成目標呢?(有 )
三、 第一次“先學后教”(一讀課文,掃除生字詞)
師:教師念自學指導
(一) 大屏幕出示:
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課文,2分鐘后比比誰讀音準確,聲音響亮,吐字清晰。
《司馬光》教案 6
山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三座都城都在山西境內。堯都平陽、舜都蒲板、禹都安邑。其中禹都安邑,西環涑水、東踞中條、南臨鹽海、北依鳴條。在這里誕生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以后安邑改名為夏縣。夏縣,到宋代的時候出了一位孝友忠信、恭儉正直、居處有法、博學多才的大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
河東歷史上有四大望族:聞喜裴氏、龍門薛氏、解州柳氏、龍門王氏。四大家族濟世英才之盛、德業文章之隆、皇家思寵之重、百姓推崇之情,其他家族望塵莫及。但是到了宋代的時候,夏縣涑水河邊的司馬家族,后來居上,鋒頭更健,一下子涌現出了一大群名士鄉賢:造福鄉梓的河中知府司馬池、才華橫溢的太中大夫司馬旦、治學嚴謹聲名卓著的司馬光,以及諫議大夫司馬康、駕部員外郎司馬宣、(鹿阝)州通判司馬里、潞州通判司馬京……司馬家族在宋代的屢屢崛起,尤其是宋神宗以后的歷代帝王,每每追念先賢的時候,就能想到司馬家族,這都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一位聲名直追孔子的先賢,帶動了一個家族的興旺。他就是宋代的溫國公、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太原道注:有關司馬光參見本站山西名人欄目)。
夏縣,是司馬光的故里。城西水頭鎮的小晁村現存司馬光及父兄親屬墓冢13座。東側有司馬溫公祠,主殿五間,旁邊還有規模宏大的佘慶禪院,內有宋元時期精致價昂的眾多彩塑。
我在中旅當導游的時候,經常去東南亞,發現很多外國朋友喜歡中華文化,他們對中國的歷史掌故和社會風情也有相當的了解。唯一不明白的是:中國歷史上發生了那么多次朝代更迭,不管是誰當家,也不管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皇帝,治國的策略和治國的方式都有驚人的相以。再者從地域來講,無論是在天子駐扎的北京,還是在繁華的省城,甚至偏遠的山區縣城,統治者的施政措施和施政辦法都有驚人的相似。這種大一統的政治和文化格局,是如何沖破層層障礙,緊緊地粘連在一起的?其實,道理很簡單;歷代統治者,不管是皇帝,還是縣令,雖然他們出身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知識水平不同,種族習慣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這就是:以史為鑒,修身治國。他們都注重從歷史中學習前代的得失之跡、存亡之道、興衰之本,從而制定出自己的治國之策。所以古代有:“一部論語治天下、兩冊史書安民生”的說法。《論語》即孔子的儒家方略。而兩冊史書,即《史記》和《資治通鑒》。宋英宗評價《史記》和《資治通鑒》“盡古今之統,博而得其要,簡而周于事,是為典型之總會,冊牘之淵林矣。”從這個意義上講,《史記》和《資治通鑒》是其他史書所不能比的。兩司馬的兩部巨著,不僅是兩部史書,更重要的在于他們的思路,啟蒙了歷代皇帝,最后導致了文化一體、政治一統、古今一致。
司馬光曾經做過宋代的宰相,對其品格德行、修學治史,古今評價一致,隆譽甚高。但對其政績評價,卻存在著很大的分歧。
在保守派主政的時候,對其政績大加褒揚,宋哲宗還敕令保守派的翰林學士蘇東坡撰寫神道碑文,并御書“忠清粹德之碑”六字碑額立在夏縣司馬光墓前。蘇學士洋洋灑灑2266字的碑文中極盡溢美之辭。后世的史書基本上持這種態度。
但是,改革派當政的時候,司馬光不僅沒有政績可言,而且被列入奸相之列。這主要是因為他反對同列宰輔的王安石變法。宋代紹圣年間,御史周軼首論“溫公誣謗先帝,盡廢其法,當以罪及。”不僅奪去了所有的封號,而且還把其墓前所立的巨碑推倒。王安石的學生章淳、蔡京主政時,為報復司馬光等人盡廢新法的做法,將司馬光等309名朝臣列入“元佑奸黨”,并要在朝堂和各州郡都立“奸黨碑”。司馬光首當其沖。但是在立碑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石匠安民對蔡京說:“小民是愚人,不知道立碑的意圖。但司馬相公海內稱其正直,現在卻要列入奸黨,小人不忍心做。”蔡京一怒便要收拾他,嚇得安民哭訴道:“大人的命令我不敢不聽。小人只有一個要求:碑上署刻石人名字的時候,千萬不要署上小人安民,以免罵名千載。”蔡京仔細一想,司馬光雖然有錯,但畢竟為人正直,享有威望。于是改變了主意,將司馬光以下的奸人全部列碑,司馬光除外。 由此可見,司馬光雖然在政治上有失誤,但其人格力量,不僅為百姓稱道,也僅對手折服。在封建年代,司馬光是孔門的第三個圣人,位列孔子、孟子之下,同樣在孔廟享配。
今天的司馬溫公墓前,涑水清流,綠樹成行。歷史紛爭和毀譽成敗也都化作了黃土,陪伴這位長眠地下的圣人。只不過人們在那條叫“涑水”的小河邊駐足的時候,就會想到歷史上曾有一位號為“涑水先生”的大思想家、大學問家、大歷史學家。他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司馬光》教案 7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齊讀、賽讀等形式,能夠正確讀出“司、假”等14個生字,并在小組內交流識字方法;通過教師示范書寫,學生觀察練習,能夠正確書寫“別、導”等6個生字。
2、通過教師范讀、小組合作讀、表演讀等形式,能夠通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理解課文內容,能夠在課文中劃出司馬光和其他小朋友遇到緊急情況的不同表現。
教學重點:
認識生字。
教學難點:
通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說出司馬光與其他小朋友的的不同表現。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自主識字。
1、借助注音讀通課文,并標出自然段。
2、圈出自己不認識的生字,讀準字音。
3、在小組內讀生字并交流識字方法。
4、自學檢測,我會正確讀出下面的詞語。
司馬光 假山 水缸 別人 慌忙 嚇人 使勁 砸破 救出 一塊石頭
二、快樂書寫。
1、認真觀察田字格內的生字,用紅筆標出易出錯的地方,并在小組內交流。
2、自我檢測,我會書寫得很漂亮。
三、合作探究
1、觀察文中插圖,并和課文結合,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這個地方有什么?
圖上有幾個小朋友?他們在干什么?你知道哪個孩子是司馬光嗎?
2、再讀課文,劃出一個小朋友掉進水缸后,司馬光與其他小朋友的不同表現。
拓展延伸
司馬光用砸缸的辦法救出了小朋友,你還有別的好方法能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嗎?快和小伙伴說一說吧!
課堂檢測
1、我會正確書寫下面詞語。
fēn bié dào chù nà lǐ xià rén
2、選字填空。
快 塊
太陽公公( )要下山了。
老松樹下有一( )大青石。
我比小光跑的( )。
《司馬光》教案 8
【教材簡析】
俄國歷史學家克柳切夫斯基有這樣一句名言:“會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轉彎,不會思考的人則暈頭轉向。”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碰上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遇到突發事件,害怕、緊張、焦急、慌亂,這些都可以理解。然而,機智、靈活地分析、解決所出現的難題,則令人稱贊。
本課講的是司馬光小時候的故事。他和幾個小伙伴在花園里玩,一個小伙伴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遇到這樣的突發情況,司馬光急中生智,舉起大石頭,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朗讀課文,我們能體會到: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著機智才會想出好辦法。
【學習目標】
1、認識“司、假”等13個生字。會寫“別、到”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通過朗讀感悟司馬光勇敢、機智的品格。
3、能從課文插圖中學習仔細觀察人物的表情。
【教具準備】
生字卡、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揭題激趣
1、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他是誰呢?(板書司馬光)
2、認讀生字“司”。齊讀課題。
3、簡介司馬光。
二、整體感知,認識生字
1、老師范讀,學生邊聽邊看插圖或多媒體課件,整體感知。
2、學生自由、輕聲地讀課文,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3、小黑板出示帶有生字的詞語。學生自由讀,抽讀檢查。
4、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指名讀,齊讀,開火車讀)
三、圖文結合,朗讀感悟
1、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司馬光在花園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導朗讀2、3自然段:
這故事發生在什么地方?(放映幻燈片1:仿課文插圖,是小朋友掉進水缸前的畫面。)大家觀察一下這幅圖畫,說說除了有幾個小朋友在花園里玩,花園里還有些什么?請同學看圖上的這些小朋友,說說他們在做什么 ?
⑴ 引導看圖(或用多媒體演示當時的情形)。
⑵ 自由朗讀,體會課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⑶ 指名讀第3自然段,感受情況的緊急。
3、小伙伴們是怎么做的?司馬光又是怎么做的?
4、大家試著做做司馬光的動作,體會“舉”、“砸”。
指導朗讀。比較“別的小朋友”和“司馬光”的不同表現,邊讀邊體會。
老師引讀:有個小朋友……掉進了大水缸。別的小伙伴——司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最后……。
四、課后思考,拓展思維
大家看黑板上的圖畫。司馬光用石頭砸缸的辦法救出小朋友,如果當時我們小朋友在場,你能想出比司馬光更好的辦法嗎?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辦?你們部肯動腦筋,也能想出很多好辦法。但大家看看
圖畫,畫面上有你們剛才說的繩子、盆嗎?水缸又高又大,小朋友們推得動嗎?
(學生仔細觀察圖畫,陷入沉思。)
師:司馬光當時想:只要讓水流出來,小朋友就會得救。怎樣讓水流出來呢?──砸破水缸;于是他救出了小伙伴。大家思考一下,能否從司馬光的辦法中得到啟發,想出更好的辦法。
第二課時
一、討論交流
司馬光沉著機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別的辦法救出那個小朋友嗎?看誰的辦法最好。
1、學生自己想辦法。
2、分組交流,推選出好的辦法到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適時評議辦法的優點和不足。也可以與司馬光的辦法比一比,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了解在當時的情況下,什么辦法是最好的)
4、再次朗讀課文,并說說司馬光給你什么樣的印象。
二、識記生字,積累詞匯
1、復習生字讀音。(出示卡片,認讀生字)
2、鼓勵學生用生字組成詞語,(積累詞匯,鞏固識字)教師給予肯定或指正。
3、采取小組競賽、詞語接龍等形式.完成“讀讀說說”的練習。
三、朗讀背誦,積累鞏固
1、自由朗讀課文,練習背廂。
2、根據故事發展的順序,教師引導背誦。
四、指導生字書寫
1、認讀“別”、“到”等6個字。
2、引導觀察這六個字,都是左右結構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雙耳的書寫位置。
3、學生描紅,書寫生字。
4、展示學生作品,進行評議。
《司馬光》教案 9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8個生字和8個詞語,認識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教育學生遇事要像司馬光一樣沉著機智。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
2.指導識字、寫字。
3.通過朗讀第四、五段理解司馬光遇事時與別的小朋友反應不同,說明他是個愛動腦筋機智聰明的孩子。
課前準備
1.生字生詞卡片。
2.朗讀課文的錄音帶。
3.分別抄有第四、五兩段課文的小黑板。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揭題,學習生字
這堂課我們要來認識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是誰呢?(板書:司馬光)請學生讀準”司“。告訴學生“司”是“司機”的“司”,在這里與“馬”組成復姓。再請學生讀準“光”的音。提示“光”的音。提示“光”的筆順。學生完整地讀課題。
二、過渡激趣,整體感知
1.司馬光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寫在課本里讓我們大家學習呢?
2.聽課文錄音,注意良好的聽讀姿勢、聽讀習慣的培養,特別要學生注意看清課文標點,聽好停頓的地方。
3.學生自由、輕聲地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的長句子。
4.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其他同學留心聽,聽后互相評議。
三、突出重點,教學課文
1.司馬光生活的年代離我們現在很遠很遠了,課文第一段用了一個什么詞表示?學習古時候”讀準“時”。
2.有一回,司馬光和幾個小朋友在花園里玩,突然,發生了一件很危險的事,司馬光是怎么做的呢?結果怎樣呢?請同學們自己學習二到六段。要求:仔細讀課文,畫出講司馬光表現的詞句,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3.交流討論。
(1)發生了什么危險的事?誰來讀二、三兩段課文?其他人注意聽有沒有讀出危險的感覺。
(2)別的小朋友年看到小伙伴掉進小缸,他們怎么樣了?先指名回答,再讀有關句子。然后引導學生學習生字“都、慌、嚇、哭、喊”,啟發學生自己分析“嚇、哭、都”的字形。
(3)司馬光的表現與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指名讀第五段。其他同學注意聽他有沒有強調出司馬光與別的孩子不同的地方。評議,練習朗讀。[
(4)結果怎樣?
這里采用師生對讀方式怎樣?朗讀最后一段。
4.司馬光救出了小朋友,那時,他自己也還是個孩子,學習生字“孩”,注意“孩”是子字旁,寫法與“子”不同,最后一筆是“提”。啟發學生思考還有什么辦法能救掉進缸里的.小朋友。學生可能想出以下辦法:①把小朋友拽出來;②在缸里,拉他出來;3把缸推倒等。教師首先要肯定學生們愛動腦筋,然后將方法進行比較:大家想的辦法基本是讓人離開水,但在當時情況下,缸太大,太重,喊人又來不及,司馬光能及時想到用大石頭砸破缸,使水流出,讓水離開人。這個方法巧妙而實用,這與他遇事愛動腦筋是分不開的。朗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齊讀、指名讀)
二、鞏固生字詞
1.開火車讀生字,讀詞語。
2.自己描生字,記字形,相互交流記字方法。
3.指導寫字。重點指導下面幾個字。
候:不要漏寫第三筆“豎”。
孩:第三筆是“提”,右邊要寫緊湊。
都:指導雙耳旁的寫法,第一筆“橫撇彎鉤”,不要誤寫成2筆。
哭:不要漏寫最后一筆“點”。
三、課后練習
1.完成課后練習2。
2.完成課后練習3。
先讀讀“塊、快”,引導學生發現它們讀音相同,右邊字形相同,左邊偏旁不同。了解“塊”常指“土塊、石塊”,所以有“土”旁;“快”一般指速度高,走路、做事等用的時間短,也有“快要、將要”的意思。然后讓學生試著自己填空,然后集體訂正。
3.補充練習。
媽媽()下班了。
這輛汽車開得真()呀!
我有一()橡皮。
《司馬光》教案 10
教學目標
1、認識“司、跌”等5個生字,會寫“司、庭”等7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背誦課文。
3、能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課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話講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簡單說出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
5、緊扣重點詞句,感悟司馬光的聰穎機智,遇事沉著冷靜。
教學重點
借助注釋和聯系上下文,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課文大意,體會司馬光的聰穎機智,遇事沉著冷靜。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大意,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簡單說出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認本課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
2、準確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背誦課文。(難點)
教具準備
課件(筆順動態演示朗讀音視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談話導入。
展示圖片(一):你知道這是誰嗎?
展示圖片(二):看到這幅圖片你想到了什么故事?(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司馬光,才七歲,他很聰明。有一次,他跟小伙伴們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生動有趣的故事,對低年級兒童具有特別的吸引力。這一設計,旨在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提示:其實,上面的故事是從文言文譯來的,文言文和我們現代的文章有很大的區別。
文言文代表著短小精悍的語言問世了,現代文代表著一個通俗易懂的語言誕生了,他們之間各有自己的長處,也有各自的短板:
第一,文言文語言精練,簡短,而現代文剛好相反,長篇大論的寫一篇作文,文言文用不多的字數就可以描述出作者所寫的內容。比如題西林壁,這七言絕句寫出了一個動人的詩,畫出了一幅逼真的山景畫。但是,翻譯成現代文,就比較多,像一篇小日記。
第二,文言文的概括力強,那幾行話,就可以抒發出作者的喜怒哀樂,就能寫出作者的真情實感,而現代文就沒有這個特殊的功能,無論怎樣寫,總要有幾百字,才可以將文章寫的細致。這就是文言文的好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現代文也有自己的閃光點,那就是一聽就懂,而文言文不好懂。文言文中的奧秘似乎深不可測,但是經典短小,現代文中的語言優美通順,但沒有概括的能力。
導入課題: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文《司馬光》。(板書:24司馬光)學生齊讀課題。(學習生字“司”,讀準平舌音。)
教師解題:本文節選自《司馬光傳》。《司馬光傳》出自《宋史》,《宋史》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宋史》全書有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二、介紹人物
司馬光(1019~1086):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北宋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人,漢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縣,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
三、初讀感知
1、教師導語: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在使用過程中,有傳承,有變革,有創新,有些詞語的意思發生了變化,比如“去”,古義是離開。例句:“眾皆棄去”(《司馬光》)“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兩小兒辯日》));現在的意思是:到……去。又如“交通”,古義是:交錯相通。例句: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桃花源記》)現在的意思是主要用于稱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
2、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3、學生初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4、檢查初讀情況
(1)學習生字
①小聲讀課文,畫出生字和不懂的詞。
②學生按要求自學生字、詞。
a、回憶復習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的方法步驟。
b、回憶復習自學生字、詞的方法步驟:用查字典、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或課外資料等方法理解詞的意思。
c、看注釋理解詞語。
③按要求自學生字、詞。
④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自學生字、詞。
⑤看注釋理解詞語、
(2)認讀生字
練讀詞語,讀生字,再組詞。
①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悉皆人人皆知皆大歡喜
(重點指導生字“持”為翹舌音;“司”為前鼻音。)
(3)學習多音字:得(děi dé)
練①讀一讀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發現?
水迸,兒得活。
得(děi dé)
dé1>獲取,接受,如得到、得失、得益、得空、得便、得力、心得;2>適合,如得勁、得當、得法、得體;3>滿意,如得意、洋洋自得;4>完成,實現,如得逞、得志;5>可以,許可,如不得隨地吐痰;
děi1>必須,須要,如可得注意;2>極舒服,極適意,如這時要能洗上涼水澡,就得了。
②讀一讀:
a、得(děi)虧司馬光反應快砸破水缸,掉進缸里的孩子才得(dé)救了。
(4)理解詞語
(5)指名讀課文,同學互評: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5、再讀課文,理清順序。
再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什么?(本文講了司馬光小時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
四、學習“會寫字”
司庭登跌眾棄持
1、學生字
認讀含有會寫字的詞語,讀會寫字,觀察筆順,掌握結構、音序、部首,組詞,造句。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本課要求寫的字,要注意歸類總結。“司”“庭”等右上包圍和左上包圍的字,注意筆順規則為先外后內,可回顧二年級下冊“書寫提示”中關于半包圍結構的書寫要點:左上包圍的字,書寫時包圍部分的撇畫要寫的舒展;上下結構的字“登”,寫上邊部分時撤、捺要舒展;左右結構的字“持”注意幾個橫畫之間距離要均等;“品字形”結構的字“眾”注意第二個“人”捺變點,整個字呈三角形。還可把本課的生字組成詞語,練習書寫。比如:“庭”組成“庭院”,“登”組成“登山”,“眾”組成“眾人”,“棄”組成“放棄”,“持”組成“支持”。)
(2)老師范寫,重點指導上下結構的字“登、持”和左右結構的字“跌、棄”,學生練寫。
司:橫折鉤的橫要短,豎要長,里邊的“ ”位置稍靠上。
庭:“廷”左邊是“廴”不是“辶”,右邊“壬”上邊是短平撇,中間一橫稍長。
登:左上邊的橫撇橫短撇長,右上邊有兩個短撇,捺要長。
跌:左邊窄小,右邊高大,“止”下橫變為提,“失”中間一撇要長。
眾:上邊的“人”要寬大,下邊兩個“人”并排,左邊“人”的捺變為一點。
棄:上邊要扁小,最下邊一橫要長,左邊是一豎撇,右邊是一豎。
持:右上邊“土”下橫最長,中豎與“寸”的豎是兩筆,“寸”的豎要靠右一些。
練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設計意圖:寫字指導對于低、中年級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寫字指導時讓學生自己分析生字的間架結構,加深印象,到自己寫字的時候就能正確、美觀地把字寫在田字格里了。
五、課堂小結
初讀課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讀完這篇課文,讓我們感受到司馬光的聰穎機智,遇事沉著冷靜。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準確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背誦課文。
2、能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重點)
3、了解文章特點,激發閱讀興趣,懂得關愛他人。(難點)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1、課件出示:24司馬光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
3、指名讀課文,師生評議,糾正讀得不準確的字音。
二、再讀課文,整體把握。
1、讀課文,想一想怎樣讀好這樣的課文?
2、學生帶著自己想知道的問題初讀課文,教師強調: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課文多讀幾遍。
3、教師指名讀課文,強調學生注意傾聽,相機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教師指導,讀準節奏。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4、教師范讀,指導朗讀,讀準節奏
5、集中交流初讀課文后的發現和收獲。
6、請同學們按照這樣的停頓方法,自己再試著讀一讀課文。指名讀,齊讀。
7、自由練習朗讀。(文言文和白話文在朗讀上有不同之處,要讀出古文的韻味,自己試著讀一讀,相信你會比老師讀得更好。)
方法指導:根據意思停頓,讀好簡短文言文
理解古漢語中的一些句子時,有的要進行調整,有時還要增添,翻譯時才會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通順的講述。
運用:如課文第一句話,調整為:群兒于庭戲,(庭中有甕)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8、司馬光與其他孩子表現有哪些不同?(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
設計意圖:朗讀是語文課堂活動中的重要方式。朗讀不僅僅是為了理解課文內容、故事情節,更重要的是獲得充滿靈性的感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讀感悟,引導學生通過讀書讀懂課文的內容,想象課文的情境。通過朗讀,可以讓學生腦中再現小朋友驚慌的表現,體會慌亂的場面。通過演讀,讓學生體會司馬光遇事沉著,機智救人的品質。
三、品讀釋疑
1、參考注釋,自學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話的意思。(要求:將注釋中重點詞語的解釋再次批注在文中,據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2、小組交流。
3、小組派代表做匯報發言,全班交流:
(1)群兒戲于庭。
①群兒:很多孩子。這里指小伙伴們。
②戲:做游戲。
③于:在。
④庭:庭院。
⑤群兒戲于庭。(一天,一群小孩在庭院里嬉戲。)(板書:原因戲)
(2)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①一兒:有個小孩。
②登甕:爬到缸沿上玩。
③足跌: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④沒水中:眼看那孩子在水里快要沒頂了。
⑤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一個小孩爬到甕缸上,失足掉進缸里沉沒到水里。)(板書:經過登跌沒)
(3)眾皆棄去。(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①眾:別的孩子們。
②皆:全,都。
③棄:丟棄。
③去:離開。
④眾皆棄去。(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4)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
①光:指司馬光。
②持:拿。
③石:石頭。
④擊:擊打。
⑤破:被打破。
⑥之:它,指水缸。
⑦迸:涌出。
⑧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司馬光立刻拿起石塊擊打甕缸,甕缸被打破了,水從破口處噴涌出來。)(板書:經過持擊破迸)
(5)兒得活:失足掉入水里的人才能夠活下來。(板書:結果活)
4、簡述故事。
(1)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引導學生了解在把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文時,為了使語句通順、內容連貫,需要加入恰當的內容。)
(2)全班交流,教師小結:一天,一群小孩在庭院里嬉戲。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一個小孩爬到甕缸上,失足掉進缸里沉沒到水里。大家都丟棄失足者離開了。司馬光立刻拿起石塊擊打甕缸,甕缸被打破了,水從破口處噴涌出來,失足掉入水里的人才能夠活下來。
5、男生讀原句,女生讀譯文。
6、鼓勵學生大聲朗讀原文,并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教師評議。
7、課文講了怎樣的小故事?作者寫了司馬光的表現,還寫了其他孩子的表現,為什么這樣寫?(課文講了司馬光小時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司馬光的不慌張,沉著冷靜。)
設計意圖:故事情節簡單,通俗易懂,在引導學生主導通課文的同時,初步體會司馬光的品質。
8、借助注釋,想一想怎樣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生動,然后講給別人聽。
(1)小組交流。
(2)小組派代表發言,師生評議,教師小結:
有一次,司馬光跟小伙伴們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9、熟讀成誦。
(1)這么聰穎機智、沉著冷靜的孩子,你們喜歡嗎?(喜歡)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課文,注意讀出喜歡的感受,讀出古文的韻味,請幾個同學讀。(課件配樂)
(2)學到這里,你能試著把這個故事背誦下來嗎?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誦的看著書朗讀。
(3)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司馬光》這篇文言文,知道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有看——注釋、聯系——上下文、查找——資料書、遇到難句——反復多讀幾遍、還讀不懂的——做批注。相信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也能用上這些方法,去讀懂其它的古文。
四、總結課文主旨
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文講了司馬光小時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司馬光解救伙伴沉著冷靜的表現的贊頌之情。(板書:沉著冷靜破甕救人)
方法指導:
1、怎樣讀好簡短的文言文?(根據意思停頓,讀好簡短文言文。)
停頓:一般指說話中話語的短暫停歇。在文章中指語意的斷和連,分為句間停頓和句中短暫停頓。
好處:正確停頓,能幫助理解課文意思,了解課文表達的特點。朗讀時富有節奏。
運用:本文第一句,“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反復誦讀后,可以用“/”畫出停頓,“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這樣都就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課文內容。
五、學習寫作方法
2、通過學習課文,你了解到什么寫作方法?(運用襯托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課文作者在描寫司馬光砸甕救友的故事時,簡潔的語言中還有對其他孩子的描述,“眾皆棄去”反襯出“光持石擊甕”的難能可貴,突顯出司馬光的沉著冷靜,凸顯出司馬光機敏聰慧。
3、舉例:
海鷗在大海上飛竄,轟隆隆的雷聲把海鴨嚇壞了,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軀躲藏在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沒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海燕》高爾基
這段文字用海鷗、海鴨、企鵝的驚慌襯托出海燕的勇敢,重點突出。
4、練一練:你最喜歡什么人?認真觀察后寫一寫,注意試著運用其他人的表現,襯托這個人的特點。
六、課堂小結
本課是一篇文言文。全篇內容簡單,言簡意賅,但故事情節完整。它以精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個機敏的七歲男孩形象。“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實為文眼,凸顯了司馬光的聰穎機智,遇事沉著冷靜。在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同時,我們學習并掌握了學習古文的方法。(板書:風景優美物產豐富)
《司馬光》教案 11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小朋友,今天我們學習新課《司馬光》。(生齊讀)
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自由說)
2.(出示司馬光人物頭像)師介紹:司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學問的人,他姓司馬,名光,司馬是復姓,著有《資治通鑒》。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寫司馬光小時候的故事的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放多媒體課件和課文朗讀的錄音,學生邊看、邊聽、邊思考。
2.問:課文講了司馬光小時候的什么事?(學生概括故事)
3.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①讀準字音,讀通句子。②畫出帶有生字的詞語,讀一讀。③標出課文有幾小節。
4.師檢查讀文情況。①出示詞語,指名認讀。②出示帶點字,學生交流識記方法,“開火車”認讀。③分段讀課文,集體評議、訂正。
三、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引導學生觀察,找出規律。
2.師范寫,學生觀察,練寫。
3.展示、評議。
四、積累詞匯
1.再讀課文,找出課文表示數量的詞。誰再說說幾個這樣的詞語?(自由說)
2.讀讀說說,看誰說的多?如:司──司機公司司儀……
給“慌、假、別、嚇、塊”組詞。分小組討論、積累,再大組比賽,指定時間內,看哪組組詞最多。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走迷宮:出示課件,學生分組依次認讀生字,全部讀完方可走出迷宮。
二、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學習課文第一小節:
(1)引讀第一小節。
(2)讀了這句話你知道了什么?
(3)“古時候”是什么時候?從圖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時候?(出課文插圖,學生看圖回答)
2.學習課文第二小結:
(1)自讀、標一標有幾句話。
(2)指名讀,想一想:他是誰?
(3)出示句子,比較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幾個小朋友玩。
他跟幾個小朋友在花園里玩。
(4)讀第二句,把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讀清楚。(學生自由讀。)
(5)花園里有什么?(自由讀。)
(6)這是一口怎樣的水缸?看圖,水缸究竟有多大?缸里的水多不多?
你從哪看出來的?你能把缸大水多讀出來嗎?(生練讀、評讀)
3.學習課文第三小節:
(1)這時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學生自由讀第三段
(2)小朋友是怎樣掉進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
(3)小朋友掉進水缸里了,著急嗎?用著急的語氣讀讀。
(學生練讀、評讀)
4.學習課文第四小節:
(1)小朋友們都怎樣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學生自由讀,用“──”畫出小朋友表現的句子,圈出表示動作的詞語。
(2)交流匯報,師板書:小朋友慌了叫喊跑找(分析字形)
(3)如果當時你在場,你會怎么叫,怎么喊?(學生試著叫、喊)
(4)讀出小朋友慌了的語氣。(學生練讀,評讀)
5.學習課文第五小節:
(1)司馬光是怎樣表現的?(自由讀)
(2)出示句子:他拿起一塊石頭,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舉起一塊石頭,使勁砸那口缸,幾下子就砸破了。
哪句話好?為什么?(學生讀句子,比較異同)
(3)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動作的詞,標出△。
板書:司馬光沒有慌拿起使勁砸
(4)把自己當成司馬光,邊讀邊做動作。
6.學習課文第六小節
(1)指名讀,想想結果怎樣?
(2)用輕松愉快的語氣讀一讀。
三、讀中積累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自己讀,指名讀。)
2.背誦課文。
(1)指名看圖敘述故事。
(2)同桌合作背誦。
(3)自由背,喜歡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4)指名背誦全文。
四、總結全文
1.談收獲:你喜歡司馬光嗎?為什么?從這個故事中你學到了什么?
2.如果當時你也在場,你會想出什么辦法救人?
《司馬光》教案 12
教學目標
1.自主學會本課生字。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課文中的兩個故事。
4.能聯系實際,說說學習課文的體會。
教學準備
1.教師:課件。
2.學生:搜集有關司馬光的資料。
教材簡析
本課安排了兩篇淺顯的文言文:一篇是《司馬光救友》,另一篇是《矛盾》,都是孩子們很熟悉的故事。
《司馬光救友》通過司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贊頌了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肯動腦筋的品質;《矛盾》通過一個既賣矛又賣盾的人自相矛盾的語言,諷刺了生活中的這種現象,告誡人們說話做事不要前后矛盾。這兩則文言文,篇幅短小精悍,內容淺顯易懂,敘述形象生動,寓意深刻。
因為學生是初次接觸文言文,教學前,應讓孩子們知道: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有傳統的民族美德,有浩如煙海的文化藝術瑰寶。古代的很多東西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記載下來的。學習一點淺顯的文言文,可以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教學時,教師還要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先認認真真讀課文,多讀幾遍,把課文讀準確,讀通順,再對照注解,試著讀懂每一句話,然后用自己的話說說全文的意思,最后說說自己讀了以后的感受。
建議本課教學1~2課時。
解讀與提示
一、司馬光救友
1.詞語解釋。
戲:游戲。于:在。甕:一種盛東西的陶器,腹部較大,這里指陶制大水缸。沒():淹沒,沉下去。皆:都。棄:放棄,扔掉。持:拿。擊:打,敲打。迸:向外濺出或噴射。
2.重點內容提示。
“與群兒戲于庭”中的“戲于庭”與現在的表述方式有明顯的區別,要引導學生體會;“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通過其他小孩和司馬光行為的對比,突出了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肯動腦筋的品質。
3.全文大意。
司馬光七歲時,與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游戲,一個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進缸中淹著了,其他的小孩子都嚇得跑了,只有司馬光拿著石頭把水缸砸破,水流出來了,小孩得救了。
《司馬光》教案 13
【教材分析】
本課講的是司馬光小時候的一個故事。司馬光和小伙伴在花園里玩,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里,司馬光舉石砸缸救出了小伙伴。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生字新詞,了解司馬光的沉著機智,并從中受到啟發。
【學習目標】
1、認識“司、假”等13個生字,會寫“別、到”等6個字。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司馬光的沉著、機智。
4、想出新辦法,發展創新思維。
【課前準備】
教師:教學掛圖或多媒體,生字卡片,小黑板。
學生:讀課文,標注生字、自然段;收集關于司馬光的資料。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揭題激趣
1、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他是誰呢?(板書:司馬光)
2、認讀生字“司”。齊讀課題。
3、簡介司馬光。
二、整體感知,認識生字
1、老師范讀,學生邊聽邊看插圖或多媒體課件,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學生自由、輕聲地讀課文,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3、小黑板出示帶有生字的詞語。學生自由讀,抽讀檢查。
4、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指名讀,齊讀,開火車讀)
三、圖文結合,朗讀感悟
1、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司馬光在花園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導朗讀2、3自然段。
⑴引導看圖(或用多媒體演示當時的情形)。
⑵自由朗讀,體會課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⑶指名讀第3自然段,感受情況的緊急。
3、小伙伴們是怎么做的?司馬光又是怎么做的?(學生自讀課文,畫出有關句子)
4、大家試著做做司馬光的動作,體會“舉”“砸”。
四、指導朗讀
比較“別的小朋友”和“司馬光”的不同表現,邊讀邊體會。
老師引讀:有個小朋友……掉進了大水缸。別的小伙伴──司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最后……。
五、課后思考,拓展思維
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辦?
第二課時
一、討論交流
司馬光沉著機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別的辦法救出那個小朋友嗎?比一比,看誰的辦法最好。
1、學生自己想辦法。
2、分組交流,推選出好的辦法到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引導學生適時評議辦法的優點和不足。也可以與司馬光的辦法比一比,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了解在當時的情況下,什么辦法是最好的)
4、再次朗讀課文,并說說司馬光給你什么樣的印象。
二、識記生字,積累詞匯
1、復習生字讀音。(出示卡片,認讀生字)
2、鼓勵學生用生字組成詞語,(積累詞匯,鞏固識字)教師給予肯定或指正。
3、采取小組競賽、詞語接龍等形式,完成“讀讀說說”的練習。
三、朗讀背誦,積累鞏固
1、自由朗讀課文,練習背誦。
2、根據故事發展的順序,教師引導背誦。
四、指導生字書寫
1、認讀“別”“到”等6個字。
2、引導觀察這六個字,都是左右結構,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雙耳的書寫位置。
3、學生描紅,書寫生字。
4、展示學生作品,進行評議。
《司馬光》教案 14
《司馬光》是一篇文言文,通過講述司馬光小時候砸缸救友的故事,贊頌了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肯動腦筋的品質。
文言文離我們生活的年代較遠,三年級的學生從未接觸過文言文,學起課文來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這個故事他們都聽說過,有助于他們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課文簡短,一旦讀熟,理解、背誦起來就很容易了。
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古人有“讀書百遍,而義自見”“熟讀成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說法。因此本課教學以朗讀為主。讓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小組賽讀、指名讀、“開火車”讀的過程中理解課文,熟讀背誦。
【知識與技能】
1.會認5個生字,會寫7個字。
2.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背誦課文。
3.借助注釋,能自己講一講這個故事。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簡單說出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注釋和工具書等多種途徑來理解詞句的意思,生生、師生互動交流,理解課文,掌握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2.在反復誦讀中品味古文獨具魅力的語言,引導學生感受古代傳統文化形式的精美和內容的豐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肯動腦筋的品質。
重點
1.會認5個生字,會寫7個字。
2.學會借助注釋了解課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話復述全文。
難點
掌握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反復誦讀中品味古文獨具魅力的語言。
教師:課件。
學生:課前搜集文言文的有關知識,預習課文。
1課時
一、圖片導入
1.課件出示文中插圖。
師:看到大屏幕上的這幅圖,大家會想起哪個故事呢?(學生交流)
師:這個故事最早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記錄在我國元代的一本歷史書——《宋史》里面。
2.板書:司馬光。
師:請大家齊讀課題。(教師相機提示學生,司馬是姓,光是名)
師:同學們在課前進行了預習,應該通過多種途徑搜集到了不少資料吧!那么你們了解到了我們即將學習的這篇課文的哪些知識?知道它有什么特點嗎?
3.學生交流,教師相機介紹文言文的相關知識。
二、初讀課文
1.同學們的預習完成得非常棒。現在,請打開課本,跟著老師一起來讀一讀這篇課文,教師先用較慢的速度范讀課文,學生跟讀。
2.教師再用正常的速度范讀課文,讀出停頓,學生跟讀,讀流利。
3.看大屏幕,把本課生字讀一讀,每個生字讀兩遍。
4.生字解決了,誰能把這篇古文給大家讀一讀?(抽讀)
師:請其他同學注意聽,如果他有什么地方讀得不夠好,等會兒提提意見。(學生點評)
5.現在讀的感覺和剛開始讀的感覺不一樣了吧,古文就是要慢慢讀,反復讀,才能讀出味道來!再試試……(齊讀)
三、理解課文
1.學習“群兒戲于庭”。
(課件出示:群兒戲于庭)
(1)這個故事發生在什么時候?(司馬光小時候)大家是怎么知道的?(“兒”是“小孩子”的意思)
(2)這句話還告訴了我們什么?(教師引導翻譯詞句,并點擊出示單字解釋)
生:事情發生的地點(院子里)。
師:從哪個字可以看出來?(庭)大家找到這個字了嗎?我們把它勾出來,還可以做上筆記,我們再來寫一寫這個字。(教師范寫“庭“字。)
師:這群孩子在做什么?哪個字能說明?(戲)“戲于庭”就是……(抽學生翻譯)“于”是“在”的意思。
(3)誰能把我們剛才理解到的信息連起來,給大家說一說。(翻譯全句)
(4)齊讀這一句。
2.學習“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師: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意外發生了……
(課件出示: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1)指名讀。
師:老師注意到,有的同學在閱讀本句時停頓還掌握得不是特別好。(指導:范讀、齊讀)
(2)認識“甕”。
師:最開始,我們看了一張圖片,里面有個大家伙,那是什么?(甕)“甕”是什么意思呢?(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大家是從哪里了解到這個字的意思的?(文下的注釋)
師:沒錯,借助注釋理解相關內容,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
(3)那在本句中,還有哪些字是你們在閱讀中沒弄明白的?
生:“足”“跌”“沒”……
(4)教師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字并指導書寫生字:登、跌。
(5)現在誰能夠看著大屏幕,把事情的起因給同學們說一說?(翻譯本句)
(6)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這一句。
3.學習“眾皆棄去”。
師:在這危急的關頭,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課件出示:眾皆棄去)
(1)抽讀。
(2)師范讀。
(3)自讀。請同學們按照老師的方法再讀讀,多讀幾遍,而義自見,試一試。
(4)通過閱讀,大家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生自由回答,教師相機點撥。)
(5)指導書寫:眾、棄。
(6)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眾皆棄去”,想象一下孩子們當時的表情、心理、動作,進一步理解體會。
翻譯:其他的孩子都放棄而離開。
4.學習“光持石擊甕破之”。
(課件出示:光持石擊甕破之)
師:在這危急關頭,只有司馬光沒有離開,在想辦法救人。
板書:光持石擊甕
(1)指導書寫“持”,理解“持、擊、破”的意思。
(2)抽生完整翻譯全句。
(3)司馬光與其他孩子一比較,就讓人覺得司馬光真是個與眾不同的孩子,他……(評價,談品質)
5.學習“水迸,兒得活”。
(課件出示:水迸,兒得活)
(1)齊讀。
(2)“水迸”是什么意思?(水向外濺出或噴射)
(3)結果怎樣?(兒得活)
(4)板書:兒得活
師:孩子得救了,真是讓人松了一口氣,讓我們一塊兒來讀讀這令人欣慰的結局吧!(齊讀)
6.比較異同,復述全文。
師:《司馬光》這篇課文我們學完了,你發現這篇課文的語言和其他課文的不同了嗎?
(1)學生交流。
(2)教師小結。
文言文不同于課文,它篇幅極短,語言簡練,需要借助注釋理解意思。
(3)師:現在請你們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4)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講。
四、指導背誦
1.教師領讀。
師:“好文不厭百回讀,熟讀成誦有收獲。”這節課我們通過反復朗讀,初步領略到了文言文的魅力。現在,就請大家熟讀成誦,把它放進自己的知識寶庫里吧!
2.指導背誦方法。
師:老師剛才看了一下,同學們都背得很認真,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掌握到了合適的方法。老師背類似的古文,一般會先想想故事內容,再背,想一句,背一句,就容易許多。不信,我們來試試。
3.教師說句意,學生背對應句子。
4.同桌互背。
5.教師抽背。
五、布置作業
1.推薦讀《掩耳盜鈴》。
2.書寫本課生字。
司馬光
這篇文言文的內容和道理比較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選編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學時,我把“讀通”文章作為一大任務,先范讀,然后讓學生自讀,互讀,讓學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及韻律,再讓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詞句的大概意思,引導學生逐步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學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司馬光》教案 15
教學目標:
1)學習了解司馬光臨危不慌、砸缸救人的故事,激發學生向司馬光學習遇事鎮靜、機智過人的情感;
2)學習本課10個生字和一些詞語,認識走(走字底);
3)學習并會用誰和誰干什么的句式說話;
4)能根據語言內容讀出情感,背誦課文。
教學用具:生字卡片、投影片、小黑板、投影儀。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小朋友,今天我們又要學習課文了,先請你們看課題:22.司馬光(齊讀)
2)(介紹司馬光)司馬光是900多年前一個很有名的人物,他姓司馬,名光,司馬是復姓。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范讀課文,生思考:課文講了司馬光小時候的什么事?
2)通過交流,概括出課文講了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朗讀要求:①讀準字音,讀通句子。②數數課文有幾個小節,標上小節號。
4)用手勢告訴老師,課文有幾小節?(指名分節讀課文)
5)用引讀法學習第一小節。
①從前,有個孩子叫什么?
②什么時候,有個孩子叫什么?
6)在投影片上找出誰是司馬光。
講讀課文,理解內容
1)學習第二小節。
①指名讀課文。(想想:他是誰?)
②比較句子:一天,他和小朋友們在花園里玩。
司馬光和小朋友們在花園里玩。
兩句話的意思一樣嗎?為什么課文第二小節要用 他而不用司馬光?
③出示練習。
一個小朋友掉到_______里去了。
學習掉(動作演示)缸(看圖介紹)。
④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了,焦急嗎?用焦急的語氣讀一讀。
⑤齊讀第一、二小節。
(2)學習第三、四小結。
①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朗讀要求:
a.找出小朋友慌了的句子,用____劃出來,找出小朋友表現的句子,用------劃出來。
b.看這個練習,想想該怎么填?
________都慌了。司馬光_________一塊石頭,使勁________那口缸,缸_______了。
②交流從小朋友們慌了的句子中圈出的表示動作的詞語。
板書:小朋友們都慌了,叫、喊、跑、找,學習喊。(分析字形)
如果你當時在場,你會怎么叫,怎么喊?(試著喊、叫)
③讀出小朋友慌了的語氣,讀第三小節。
④小朋友們都慌了,如果你在場,你會想什么辦法救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簡要板書)
⑤司馬光怎么做,找出動詞,標出△。
板書:司馬光沒有慌 拿起 使勁砸
學習起(析字形,動作演示)砸(動作演示,書空)使勁(找同義詞:用力)
⑥用鎮定的語氣讀課文第四小節。
⑦同桌對讀第三、四小節(男女生對讀),試著背背。
2)學習第五小節。
①指名讀課文,想想:司馬光使勁砸缸,結果怎樣?
②交流,學習流(看投影片)。
③用輕松愉快的語氣朗讀課文第五小節。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評價想法,概括全文
1)四人小組討論:你們想的方法和司馬光的方法,哪種好,為什么?
2)學習課文,你知道司馬光是個怎樣的人?
【第二課時(略)】
【附板書】:
22 司馬光
小朋友們都慌了,叫、喊、跑、找
司馬光沒有慌 拿起 使勁砸
【附對本課教學的說明】
《司馬光》是一篇講讀課文。司馬光是900多年前的一個人物。在備課時,我首先考慮的是讓學生有興趣地學,能在有限的40分鐘內,學到知識,掌握一些識字的方法,有獲得知識后的愉悅體驗。
一、引導學生樂學。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組成的雙邊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通過自己參與才能獲得認知與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必須創設愉悅情境,注重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與主體性,使學生樂于學習。
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對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很陌生的,有些學生連大缸也沒見過,課文語言比較簡練抽象。在導入教學時,我用復合投影片讓學生比較形象地理解司馬光砸缸救人的出眾智慧和意義所在。那么課文中又是怎樣具體描述的呢?這樣就喚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產生了學習課文的需要。
課文第三小節寫了小朋友都慌了,叫著,有的跑去找大人。這一節內容如果由教師講解,學生就會覺得平淡,提不起勁。我讓學生說說:如果你當時在場,你會怎么叫?怎么喊?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了,一個個邊做動作邊喊叫。喊叫的過程中,學生也在學習語言,而接下去的評價喊叫是否合理的過程,更是一種對語言的理解、運用、表達的過程。這樣的教學環節,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理解了喊、叫的意思,而全體學生都參與了喊叫和評價,也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性原則。
二、指導學生會學。
學生在一堂課上的所得,并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更應該是素質的提高,學會學習的方法和形成能力。
課文第二小節有一句話:一天,他和小朋友在花園里玩。我讓學生先讀讀、想想,比較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嗎?為什么課文中用他而不用司馬光。學生通過讀,明白兩句話是一樣的,用他就避免了重復。這中間還用了聯系上下文的意思讀下文,這是一種讀書學習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掌握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又如課文第三、四小節分別寫了小朋友慌了和司馬光沒有慌的表現。如果由教師一味講解,學生就會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索然無味。我讓學生先讀讀這兩節,講講讀懂了什么?再讀讀課文,用_____劃出小朋友的表現,再用-------劃出司馬光的表現,然后思考下面這個填空題:( )都慌了。司馬光( )一塊石頭,使勁( )那口缸。通過這樣的讀讀、劃劃、講講、填填,使學生學習、內化了課文語言,學會了讀懂課文的方法。通過對小朋友和司馬光不同表現的比較,激發學生學習司馬光臨危不慌的愿望,增強了學生學習的樂趣。
三、讓學生有利于發展地學。
學會課堂上所教的知識,這不是學生學習的終結,也不是課堂教學的終結。課堂教學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發展,要讓學生的思維得以發展。
在學習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方法前,我先請學生講講他們救小朋友的方法。有的說推缸倒水救人,有的說用繩子把落水的小朋友拉上來,也有的說用抽水機將缸里的水抽調,還有的說打110報警電話學生的這些想法有的不合理,有的不符合當時情況,但學生都通過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發展了思維。學完課文后,我再請學生比較自己的想法,發展了思維。學完課文后,我再請學生比較自己的想法與司馬光的做法哪一個更適合當時的情況。這樣,訓練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一種發展。
【《司馬光》教案】相關文章:
司馬光的教案11-30
《司馬光》教案04-07
《司馬光》教案08-18
精選《司馬光》教案11-28
司馬光教案11-27
《司馬光》經典教案10-28
司馬光教案03-30
《司馬光》教案09-18
《司馬光》精彩教案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