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詩兩首的教案(精選10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古詩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古詩兩首的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的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運用自己喜歡的識字方法,學會本課生字。
2.反復朗讀,結合注解,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中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喜歡大自然的感情。
3.背誦課文,增加積累。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感受詩中描寫的意境。
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
學生:搜集李白、王維的有關資料,搜集描寫瀑布的詩詞、文章。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引入課題
1.師即興背一首古詩,引發學生興趣。問:在你記住的古詩里,最喜歡的是哪一首?請勇敢地背給大家聽一聽。
2.師生一起回憶李白、王維的詩,學生齊背。
3.交流搜集的資料,了解詩人李白和王維。
4.揭題并板書,齊讀課題。
二、初讀詩歌,自學字詞,感知大意
1.自由練讀,讀準字音。
2.結合注解,試著自己了解詩的意思。
3.自學檢查:
(1)讀準生字讀音,特別是“瀑”和“疑”。
(2)說一說,通過自學,學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學懂的?還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三、小組合作,描畫詩歌
1.朗讀全詩,說說通過自學你從詩中感受到了什么?
2.小組合作畫詩歌:瀑布在太陽照耀下像有紫色的煙霧在繚繞,遠看瀑布猶如一條白練,高高地掛在山川之間,從峭壁上一泄千尺,好像銀河從天而降。詩人把這氣勢磅礴的景象囊括在四句詩里。各小組先把詩歌內容講一講,再合作畫出一幅畫來。
四、精讀品味,感悟意境
1.展示各組圖畫,再讀詩歌。按順序讓小組代表講解圖畫內容。
2.全班爭議:紫煙用在這里恰當嗎?“三千、九天”是什么意思?你從詩中感受到了詩人什么樣的心情?
3.再讀課文,重點指導學生體會“生、掛”的妙處,理解“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意思。
4.學生獨自讀全詩,體會詩歌在措辭和修辭方面的特點。抽生說出自己的發現,大家點評。最后教師小結。
5.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6.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畫面指導學生背誦。
五、拓展延伸
以朗讀比賽的形式,交流搜集到的描寫瀑布的詩詞、文章。
六、總結學法,半扶半放學《鹿柴》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師生一起總結學法。
3.自學詩歌,感知大意。
(1)自學提綱:借鑒前一首古詩的學法學習本詩;讀準字音,把詩歌讀流利;對照注釋,思考詩句的意思,把讀懂的內容講給同桌聽;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在小組內請教交流。
(2)依照提綱,學生自學。
4.合作討論,解決疑難。
(1)小組朗讀詩歌,組長匯集讀不明白的地方,組內討論。
(2)小組學習匯報:先報告討論的問題,再匯報弄懂了什么,是怎樣弄明白的?
5.指導精讀,想象意境。
(1)學生讀全詩,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
(2)分組讀,說說哪兩句寫事,哪兩句寫景。
(3)讀了這首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說給大家聽一聽。重點指導:“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反襯的寂靜,“但、聞、返、復”的意思。
(4)讓學生講講“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意思,想象詩的意境。
6.背誦全詩。
六、延伸作業
把你搜集到的詩讀熟,下節課準備開詩歌朗誦會。
附:板書設計
古詩兩首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生動傳神)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氣勢磅礴)
鹿柴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反襯出靜寂)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映襯出幽暗)
古詩的教案 篇2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了解兩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學會本課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這兩首詩,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每首詩的意思。
(二)能力訓練點
1.朗讀、背誦這兩首詩,默寫《示兒》。
2.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使學生與作者的內心情感產生共鳴,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那樣歡快的原因。
通過重點詞語的品析及反復吟誦來體會。
(二)難點:理順詩句。教師指導學生在理順句子時要增補詩句中省略的內容,把倒裝句按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調換詞語順序。
(三)疑點:學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無知萬事空”與尾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問題。
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辯議:深刻地體會詩人看不到祖國統一死不瞑目的憂國憂民之情。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一)口答課后問題。
(二)試讀古詩、反復吟詩、熟讀成誦。
(三)理解并說出每首詩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寫古詩《示兒》。
(五)擴寫古詩,練習表達。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質疑問難。
2.介紹《示兒》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兒》中的重點詞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4.背誦并默寫古詩《示兒》。
(二)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指名讀《示兒》,結合正音,檢查學生對字詞的自學情況。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親。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國。
王師:指南宋軍隊。
2.學生質疑。
(三)解題: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1.看到詩題《示兒》你是怎樣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兒”可以說告訴兒子,也可以說給兒子們看的詩。)
2.簡介作者。
我們以前學過李白、王安石、賀知章等詩人寫的詩,今天我們學習另一位大詩人陸游寫的詩《示兒》。陸游是南宋時期一位愛國詩人(1125—1210年)。在陸游年僅三歲的時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領了,他從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國的志向,長大后他曾經親自上戰場,參加過抗金的戰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堅信抗金必定勝利。《示兒》這首詩就是他八十六歲高齡,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時候寫給他的兒子的臨終囑咐。
(四)自由讀這首詩
想一想陸游逝世以前最牽掛的是什么事?之后集體交流。
(五)默讀《示兒》
結合課后的注釋,試試自己能讀懂什么,讀懂哪句就說哪句。說得不確切的,其他同學可補允,可糾正,教師適時點撥。
“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什么都沒有了的意思。理順這句話時需增補詩句中原來省掉的“我”,還需按我們今天的語言習慣調換詩句中詞語的順序。這句詩是說:我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
“但悲不見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國統一。理順這句話時需調換詩句中“悲”的詞序。這句的意思是:只是為看不見全中國統一而感到悲傷。
“王師北定中原日”,“王師”指南宋軍隊。“定”平定,收復。“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無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無”同“勿”,不要。“乃翁”你們的父親。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時侯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六)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注意句子與句子之間有的地方還要增加一些詞語,使句子的聯系更緊密。
這首詩的意思是:我本來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沒有關系了,只是為看不見全中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到了宋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日子,你們祭祀祖先時,千萬不要忘記把這個消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七)自由讀古詩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集體交流)你能從哪些詩句中體會到這種思想感情的?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愛國熱情。從詩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和“家祭無忘告乃翁”可體會到作者的愛國之情。盡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他還是囑咐兒孫們在他死后,不要忘記把收復中原的消息告訴他。這種矛盾說法,說明了詩人看不到祖國統一死了也不甘心的愛國熱情,表達了詩人看不到祖國統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復吟誦,讀出感情,背會后試著默寫
請同學們帶著作者看不到祖國的統一無限牽掛之情朗誦古詩,讓我們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愛國熱情。
停頓和重音提示: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會背的同學可在本上練習默寫,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寫。
(九)擴寫練習
根據“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彌留之際,在病榻上怎樣叮囑兒子,兒子們怎樣應允,讓學生創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寫具體。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第二首詩,理解重點詞及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3.完成“思考·練習”2、3的題。
(二)試讀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結合正音檢查學生對字詞的自學情況
涕(t@):眼淚。
洛(lu^):洛陽,地名。
聞:聽說。
收:收復。
官軍:唐王朝的軍隊。
(三)解題: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讓學生說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題的意思。
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詩人。字子美,鞏縣(今屬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當時社會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筆下都有真實地反映,被評為一代“詩史”。他的詩藝術成就很高,對后世影響很大。《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也就是最興奮的時候寫下的。此詩寫于公元763年,叛軍首領史朝義(史思明的兒子)兵敗自殺,他的部下紛紛投降,河南、河北相繼被官軍收復,“安史之亂”從而結束。杜甫在四川聽到這一消息,興奮的心情難以平靜,于是寫下了這首充滿歡樂激情的七言律詩。
(四)自由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想想作者那么興奮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全班交流。
(五)參照課文注釋,不懂的可查字典,試試自己能讀懂什么
讀懂哪句就說哪句,教師適時點撥。
“劍外忽傳收薊北”:“劍外”劍門關外,指詩人當時所在的四川。“忽傳”忽然間傳揚。“收”收復。“薊北”指現在河北省北部,是安史之亂的巢穴。這句的意思是:那收復薊北的消息,忽然間在劍外傳揚。
“初聞涕淚滿衣裳”:“初聞”剛剛聽到。“涕淚”指因喜極而淚下。這句的意思是:剛剛聽到這個喜訊,涕淚就灑滿了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卻看”再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愁”憂愁,憂傷。“何在”哪里還有?這句的意思: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還有一絲的憂愁?
“漫卷詩書喜欲狂”:“漫卷”胡亂卷起。“欲”將要。這句的意思是:我隨手胡亂地把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放歌”放聲歌唱。“縱酒”縱情飲酒。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聲高歌,暢飲美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這句的意思是: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即”就。“巴峽”四川境內的一段山峽。“巫峽”三峽之一。這句的意思是: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那巫峽的疊嶂。
“便下襄陽向洛陽”:“襄陽”在現在的湖北省。“洛陽”在現在的河南省。這句的意思是: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一直奔向了洛陽。
(六)連起來,說說整首詩的意思,指一、二名同學說
劍門關以南的四川,忽然傳來了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一聽到這激動人心的消息,淚水濕透了衣裳。再回過頭來看看妻子、孩子,他們心中的憂愁也不知哪去了。我隨手把詩稿和書本胡亂地卷起來,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在大白天里,也要高聲唱歌,開懷暢飲,春天的美景將伴隨著我回家鄉。馬上就要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巫峽直奔襄陽,再從陸路回到洛陽。
(七)抓住詞句,體會作者感情
“喜欲狂”是什么意思?你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的哪些詞語中體會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喜欲狂”是高興得幾乎要發狂了的意思。先寫詩人“初聞”時“涕淚滿衣裳”的反常情態,接著寫詩人狂喜的情態:“卻看妻子”、“漫卷詩書”、“放歌”、“縱酒”寫出了狂喜的場面,然后寫此后的美好打算,是對“喜欲狂”的進一步描繪。)
(八)感情朗讀,深化理解,熟讀成誦
停頓和重音提示: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九)齊讀兩首古詩
古詩的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牛郎織女(包括乞巧節)和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及其它神話故事。
教師: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神話故事的課件(展示故事主要情節,并教師配說對白。見后)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本單元導語,了解本單元學習內容。(板書:神話故事、民間傳說)
二、了解“乞巧節”,學“乞”。
1、引入課題:今天,我們學習29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齊讀“乞巧”(“乞”三聲,區別乞──氣)
2、通過課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嗎?(四人小組交流、抽說、補充。見124頁)
三、讀詩,(學“霄”),講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1、自讀,齊讀詩。
2、學“霄”(“霄”夜。上“雨”字頭,下“肖”)
3、詩中講了一個什么神話故事?(板書:牛郎織女)
4、生用課前搜集的資料講故事。
①四人小組交流、補充(可用圖書),教師參與交流補充。
②抽講,其他學生可補充。
③出示課件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畫面,師說白。見后
④每位學生自己講講故事(再出示故事課件)
5、出示簡筆畫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這樣的故事?(板書:古人的豐富想象)
四、讀詩,理解大意。
1、根據故事和信息自讀理解詩意,小聲說話。
2、四人小組交流,師參加。
3、抽說,其余補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節)又到了,這天夜晚,家家戶戶的人們抬頭望無際的夜空,只見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見了。家家好在乞巧節時望著秋月,穿針,向織女乞取智巧。)
4、讀詩、背詩
①齊讀
②比賽朗讀(男女生)
③同桌互讀
④齊讀
⑤背(提示:根據第1.2句意)
a、自背
b、互相抽背
c、齊背
五、拓展
你還知道什么神話故事,講給同學聽聽。
資料: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她心靈手巧,能織出五彩的云錦。織女和牛郎結為夫妻后,織女再也不給天帝織云錦了,天帝用天河將她們夫妻隔開,只準每年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一次。
第二課時
一、引入課題,講嫦娥故事,體會豐富的想象。
1、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首古詩《嫦娥》。齊讀課題。
2、根據課前搜集的信息資料講故事,體會豐富想象。
①四人小組交流(出示資料)講故事,師參加。
②抽講,其余補充或教師補充。
③出示嫦娥神話故事課件(師配說白,見后。)
④每生自己講講(再次出示課件)
⑤從這個神話故事,你體會到什么?(板書:豐富的想象)
二、學詩及生字
1、讀詩注意生字讀音
2、自學生字、抽說音形義。
“燭”(翹音,生活中見到的蠟燭,所以“火”字旁,右“蟲”。)
“曉”(天快亮時,左“日”旁,右“堯”右上沒一點)
3、學詩
①根據課前預習自學詩意,四人小組討論,(討論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師參與。
②抽說,師生一起根據上下詩意和信息理解詩意。(啟發:“第一句”長河漸落曉星沉可知是人間。“云母屏風燭影深”屏風上映著燭影,說明是夜晚。)
詩意:燭影映在云母屏風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沒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著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獨,猜想嫦娥應該后悔吃了不死仙藥。
③讀詩、讀詩
a、自讀
b、互抽讀
c、齊讀
d、背
三、拓展
課后搜集其它神話或明間故事,準備園地八故事會講。
資料:仙人嫦娥來到人間后怕死,丈夫羿經過千辛萬苦到西王母那里要了一粒不死仙藥,西王母叫他們夫妻吃了長生不老,嫦娥不想當凡人想成仙,就把靈藥一人吃了,她立刻飄起來,朝窗外飛去。丈夫羿飛回急得喊起來,嫦娥身不由己越飛越高,后悔不該私自吃了藥。飛到南天門她怕嘲笑,就轉身向月亮飛去。月亮里有一只玉兔,一棵桂花樹和一只蟾蜍,她感到很冷清,很后悔,許多年后,吳剛被罰到月亮砍桂花樹。現在,玉兔、嫦娥、吳剛還住在月亮里。不信,你朝月亮看看。
第三課時
一、復習
1、讀兩首詩
2、說詩意
二、講講另外的神話故事(四人小組)
三、寫字
1、自己分析音形義(行用學過的方法分析)
2、抽說易錯,應注意的地方
區別乞──氣”曉”右上角不要添一點,“霄”上扁,蓋住下。區別偷──愉
3、寫
4、評比。
四、作業:回家聽寫。
古詩的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三首古詩,結合注釋或查字典、詞典,了解詩句意思。
2、多誦讀,并能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感情。
3、了解詩人怎樣在寫景、敘事中抒發情感。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李白嗎?哪位同學能夠起來為大家背一首他的詩呢?(第六冊《獨坐敬亭山》,第七冊《早發白帝城》、《望廬山瀑布》)
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李白的“贈汪倫”(板書題目)。要求我們能借助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詩的內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學習《贈汪倫》
1、講述詩歌寫作背景。
汪倫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學,但不愿做官,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對李白所作的詩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知道李白喜歡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釀成酒,并長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聽說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請李白前來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來,于是想出一個妙計。他修書一封,送給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已早聽說汪倫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應往訪。見面后,李白說:“我是來觀十里桃花,訪萬家酒店的。”汪倫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無桃花十里;‘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酒店萬家。”此時李白方知“受騙上當”,但卻哈哈大笑說:“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倫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兩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贈汪倫》這首別具一格的七言絕句,
2、教師范讀。
3、指名學生試讀,教師指導。
4、指導學生理解詩句,體會感情。
(1)根據課文注釋、查字典自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記下來。
(2)小組討論、交流,議一議是如何理解這首詩的。
(3)學生匯報交流自學情況。
①指名試講:你是怎樣理解詩的前兩句的?
(先結合詩句理解詞語,然后再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②重點理解后兩句詩的意思并體會感情。
師:誰來談談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誼”,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
師:汪倫對李白的情誼僅僅表現在“送別”上嗎?前面聽了老師對這首詩寫作背景的介紹,你們知道汪倫對李白的情誼還表現在哪里?
生:表現在汪倫寫信熱情地邀請李白來桃花潭作客。
生:表現在汪倫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師: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嗎?沒有,這是作者的假設,那么,跟下句連起來,可用上什么關聯詞來翻譯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還可用“就算…也…”“縱使…也…”)
師:同學們,汪倫先是寫信熱情邀請李白來家作客,接著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倫又帶領村民踏歌相送。所有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動呢?大家請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語氣來翻譯這兩句,比如可用感嘆句或反問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達李白此時的激動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嗎?不,遠遠比不上。
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手法,誰來說一說,這里用什么來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來比喻“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師:這里運用比喻、夸張的手法,為的是表現什么?
生:表現汪倫和李白之間的情誼深。
生:表現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師:誰能把這種感情談出來?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③把這首詩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4)指導朗讀、背誦。
①指導停頓,讀中表達情感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②配樂朗讀
③背誦這首詩。
四、布置作業
默寫《贈汪倫》。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指名背誦《贈汪倫》
二、學習《回鄉偶書》
1、解題:理解“偶”和“書”的意思。
2、簡介作者及背景。
賀知章,證圣元年進士,時年三十六歲,直到天寶三年回到久別的家鄉,當時已是八十四歲的人了。久別歸來,對故鄉的深切眷戀之情,噴涌而出,隨手寫下了這不朽之作。
3、教師范讀,學生思考:這首詩講的是什么事?
4、學生讀熟古詩,借助課文注釋和查字典自學詩句。
5、小組內交流自學情況。
6、當“小老師”,上臺講自己對詩句的理解。臺下同學可以對“小老師”發問,“小老師”答不上或答不對的,可由臺下同學回答或補充、更正。無人答對的由教師引導、幫助。
7、教師小結: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年紀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雖鄉音未改,但兩鬢早已如霜,離開家鄉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音無改”,這無改的鄉音里流露出詩人對家鄉的深厚情懷。
8、指導感情朗讀并練習背誦。
四、作業
熟讀古詩并背誦。
古詩的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羅隱《蜂》
教材分析
《蜂》一詩,借對蜜蜂辛勤勞作的描寫及其意義的反思,贊頌那些象蜜蜂一樣貢獻了一生,不求名利,為人類造福的勞動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詩的題材非常特殊,寫的是正在從事緊張勞動的冶煉工人,這類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詩中是絕無僅有,而且就是在中國整個詩歌藝術寶庫中,也是十分罕見的,工人們這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不畏艱辛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發出贊美和欽佩之情。
教學目標:
1、讀懂二首古詩,了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情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不畏艱辛的精神。
2、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3、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誦這二首古詩。
教學重點
1、了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情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不畏艱辛的精神。
2、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了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場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不畏艱辛的精神。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學習第一首古詩
(一)、背誦導入,理解課題
1、從前面我和同學們的簡短交流中,我捕捉了一條有價信息,那就是我們班的同學特別愛讀書。現在我要考考同學們,誰能背一首自己喜愛的古詩?
2、有會背李白的嗎?學生背《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知道這首詩的文眼是哪個字?李白為什么會如此之愁呢?(安史之亂、社會衰敗,受小人陷害,懷才不遇……)
3、激情談話,介紹背景,了解李白。
李白在秋浦時,感覺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好像山窮水盡,看不到出路與光明,但是一副感人至深的勞作場面,讓他震撼。他從此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到人生的真諦,他的靈魂得到新生。于是,他忘卻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頭來,熱情地謳歌生命,贊美勞動。他筆下的冶煉工人的勞動情景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呢?
4、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秋浦歌其十四》。(師板書課題)秋浦,在今天安徽貴池一帶,是唐朝銅、鐵的重要產地。李白在天寶年間流寓于此,寫下了秋浦歌共17首。
(二)、獨立思考,初步感知
1、看準字形,讀準字音。要求把詩句讀通讀順。
2、檢查反饋:請學生讀古詩,其他學生聽后評價。
3、我們學習古詩除了讀準字音還要做些什么?(弄明白詩意)
4、請同學們自己默讀古詩,自己思考古詩的意思。要求先不著急,自己靜靜地讀,靜靜地思考。
5、課件出示“赧郎”的注釋,讓學生再次獨立思考古詩的意思。
6、請同學逐行說說自己對古詩的理解,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補充。再連起來完整地理解詩的大意。
(三)、精讀古詩,具象畫面
古詩一、二句,作者從視覺的角度,向人們展現了一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1)讀一、二行,作者給我們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課件出示現代煉鐵中鋼花四濺的畫面)
學生1:只見爐火熊熊燃燒,映紅了整個天地,在夜幕中遠遠望去,景色非常壯觀;從爐中噴出一股股紫色的濃煙,時而有腥紅的火星從爐煙中歡快地跳出來。
學生2:遠遠望去,爐中的火燒得正旺,紫色的煙霧不斷地向空中升騰。半空中字眼裊裊。如流星的火星跳的非常歡快。共3頁,當前第1頁123
……
(2)通過“亂”這個字,你體會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詞之妙。
學生1:體會到了冶煉工人們非常辛苦,工作艱辛危險。
學生2:我體會到了工作雖然艱苦,但是這些工人工作熱情很高。
學生3:我體會到了火星飛舞,像夏夜的螢火蟲。
(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詩人在親臨這種火熱的勞動場面后,所引起的興奮、欣喜而又夾雜著新奇、贊嘆的多重感情體驗,然后通過品讀來回味。
古詩三、四句,作者從視覺、聽覺的角度,通過正面描寫,體現了工人們那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的精神面貌。
(1)“郝”什么意思?郝的本意是因為羞愧而臉紅。冶煉工人為什么臉紅?
學生1:因為熊熊燃燒的爐火烤紅了他們的臉。
學生2:因為繁重的體力勞動,需要不停地出力,工人們各個使足氣力,臉掙的發紅。
學生3:可能是在寒夜里凍得發紅,火光又映照更顯通紅。
學生4:因為勞動的緊張,在月色的籠罩下和爐火的輝映中,一個個顯得精神煥發,紅光滿面。
(2)在這樣的勞動狀況下,工人們的心情如何?怎么體會到的?
學生1:繁重的體力勞動,并沒有壓垮他們,相反,他們在這種艱苦的創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種發自內心的豪邁與振奮。
學生2:他們才能夠一邊揮汗如雨地工作,一邊情緒昂揚地放歌,那高亢的勞動號子,此起彼伏,響徹夜空,編織成一曲粗獷的勞動創造一切的贊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為之激情蕩漾起來!
(3)想象一下,工人們是怎樣勞動的?
(4)詩中“動”你認為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他們的勞動號子應該是怎樣的調子,該怎么讀三四行詩。
學生1:我認為“動”的意思是驚動,因為詩中詩中說是“寒月夜”,夜晚非常安靜,工人們的勞作驚動了寂靜的夜。我認為他們勞動號子是響亮的。(讀)
學生2:我認為“動”的意思是“震動”,因為照亮天地的爐火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在合作努力。他們一起發出的號子必定是震動河川的。號子是激昂鏗鏘的(讀)
學生3:我認為“動”的意思是“感動”,工人們勞動中的錚錚號子深深震撼了李白那顆失落的心,使他為之一振。號子是雄渾有力的。
學生4:我認為“動”的意思是“震撼”,寒冷的黑夜,工人們還這樣揮汗如雨,那么他們的白天也一樣辛苦,勞動人民的艱辛震撼著李白的心。號子是振聾發聵的。
(5)還有什么震撼著此時的李白?“寒川”難道就是冰冷的河面嗎?
學生:工人們這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無比艱辛;積極奉獻……
學生:“寒川”是李白那顆冰冷的心。
(6)教師小結:如果說詩歌的前三句是通過主要是通過畫面來表達詩人內心所受到的視覺沖擊的話,在詩歌的結尾,則是通過音響效果來重現詩人當時所感受的聽覺震憾。他在這一瞬間,已經全然忘記了自己滿頭的白發,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貴,體驗到勞動的崇高,于是他的內心再也無法消沉,他的靈感又一次煥然噴發。
(7)指導朗讀。(試讀、指名讀、配樂讀,齊讀、試背。)
(8)齊背古詩,邊背邊想象情景。
(9)聽《秋浦歌》歌曲,練唱,注意詩句中每個字的寫法。
(10)默寫古詩,同坐互批。
(四)回顧學習經過,總結提煉學習古詩方法步驟。(課件出示)共3頁,當前第2頁123
(1)讀通古詩
(2)理解詩意
(3)體會詩的情境和思想感情
(4)誦讀古詩
(五)根據方法,自學古詩《蜂》詩
(六)拓展延伸
《秋浦歌》共十七首,我們只學了其中的兩首。同學們課下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我們來個《秋浦歌》品頌會。
專家意見:
有幸聆聽到特級教師潘文彬校長和楊新富校長的熱心指導,他們在仔細聽完之后,給出了非常中肯的改進意見。這是我本次上課的一大收獲。
其一,他們指出,像這類同為勞動體裁的古詩兩首的教學,要對這兩首詩做一個整體的認讀感知。因為從編者的角度可以看出,他們之所以從紛繁復雜的古詩將他們選在一起,是因為他們都是一個共同中心主題,那就是贊美勞動的。所以我們在授課中不能機械地一課時學習一首古詩,人為地將古詩內在的聯系割裂開。
其二、這首寫于唐天寶年間(公元954)的秋浦歌系列古詩,它主要反映的是安史之亂后,唐王朝的逐步衰敗的歷史,李白在目睹冶煉工人的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的同時,他更感受到了他們無比的艱辛,從詩句中的“亂”、“明月夜”、“寒”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國家經歷戰亂,黎民百姓的勞役之苦。寒冬的夜晚他們都要揮汗如雨,那可以想象他們白天呢?因此他們指出對古詩的理解和深度挖掘一定要緊密聯系歷史,把古詩教學放到那段歷史中去,這樣把握的方可更準、更深。課堂教學基調定的更為接近詩人創作初衷。
其三、高年級古詩教學要積極借用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學習積累。比如對古詩的初步理解的教學環節中,我們可以直接進入“學生仔細讀詩思考之后,還有什么不理解的。”然后由學生提出,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這樣的教學環節是非常簡約而富于實效。這樣在這堂課中,就有更多時間去個性化地誦讀古詩,具象古詩中的畫面。在具象個工人勞作畫面的教學中,還不夠細致到位。學生的想象,教師的課件提示,如果時間充裕,學生會有更多精彩描述的。
借此對兩位專家給與予的幫助再次表示感謝。
古詩的教案 篇6
教材簡析:
本課選的是兩首較為有名的表現朋友真情的古詩。
第一首《贈汪倫》作者為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是詩人登船而走,朋友相送的動人情景,表達的是“送別情深”。這首詩單純自然,感情真摯,深為人們所贊賞,成為后人抒發朋友之間感情的千古名句。
第二首《過故人莊》作者是唐代詩人孟浩人,寫的是詩人應邀到一位農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經過。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之中,舉杯飲酒,閑談家常,充滿了樂趣,抒發了詩人和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這首詩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細細品味就象是一幅畫著田園風光的中國畫,將景、事、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理解和背誦兩首詩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7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聯系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說說作業4中帶點詞語的意思。并初步體會詩中對仗句的特點。
4、通過誦讀這兩首詩,感受朋友之間聚散兩依依的濃濃情誼,激發學生珍惜人間友誼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
1、體會《贈汪倫》后兩句詩比喻、夸張運用的巧妙和詩人強烈的感嘆之意。
2、體會《過故人莊》中的意境美、結構美和音樂美,感受朋友間的情深意濃。
教學準備:
1、預習古詩,查閱相關的資料。
2、配套光盤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學習、理解《贈汪倫》,體會李白和汪倫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25、古詩兩首,其中第一首古詩是唐代詩人李白寫的《贈汪倫》,這是一首送別體古詩。
板書:贈汪倫
李白
2、關于這首詩的來歷,里面還有一個動聽的故事,想不想聽一聽?
(教師講關于《贈汪倫》一詩的來歷)(教參201頁)
二、學習《贈汪倫》,理解詩意。
1、自讀古詩,了解詩歌大意。
學生自主讀詩,思考詩中說的是誰送誰?誰別誰?
2、指名朗讀。
3、說說“汪倫是怎樣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樣別汪倫的?”
4、理解詩歌意思
(1)交流詞語的意思。
欲:將要
贈;送
踏歌:一種用腳步敲打節拍唱的民歌。
不及:比不上。
(2)交流詩句的意思。(說出大意即可,不必字字不差)
我坐上船兒正準備遠行,
突然聽到岸上傳來踏歌的聲音。
桃花潭水啊,你雖然深過千尺,
也比不上汪倫趕來送我的情誼深。
三、體會意境,了解修辭手法。
1、朗讀古詩,想想當時是一幅怎樣的畫面,用自己的畫來說一說。
(1)指導說出詩的意境。他們之間說了些什么話。
(2)指名表演離別的情景。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句詩中桃花潭的水真的有千尺深嗎?
(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
作者用什么來說明汪倫和“我”的情誼?
(用桃花潭的水來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3、從這首詩中,你感受到詩人與汪倫間的感情怎么樣?
四、朗讀、背誦古詩。
1、教師總結。前兩句詩敘事,后兩句抒情,全詩表達了送別情深的感情。
指導朗讀全詩。
2、背誦古詩。
五、拓展練習
1、《贈汪倫》是一首送別體詩,你知道的送別體詩還有哪些?
2、出示《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輕聲讀。
3、說說這兩首詩分別講誰送誰,誰別誰?用什么來相送?
(《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別孟浩然,《別董大》一詩作者高適是用語言送別董大)
4、朗讀兩首古詩。
六、布置作業。
1、朗讀、背誦古詩。
2、抄寫古詩。
3、收集有關寫朋友之間友情的古詩。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學習古詩《過故人莊》,感受朋友間的情深意濃。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背誦古詩《贈汪倫》
2、《贈汪倫》這首詩描繪了什么情景?表達了什么感情?
(描繪了詩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動人情景,表達了送別情深。)
二、學習古詩《過故人莊》
1、這是一首講朋友間情誼的古詩。
2、解題
故人:老朋友
莊:村落,田舍
過故人莊:經過老朋友的村舍
3、簡介作者: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孟浩然。
4、輕聲讀古詩,想想古詩意思。
5、指名讀課文。
6、理解詩意:
(1)、理解第一、二行詩
a、輕聲讀詩句,理解:
具:準備,置辦。
雞黍:雞和黃米。
至:到。
田家:農家。
b、意思:老朋友備辦了豐盛的飯菜,我接受邀請來到農家探望。
(2)、詩人來到農家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美景呢?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跟詩人一起走進農家吧?
(3)、理解第三、四行詩
a、輕聲讀,思考:來到農家,詩人看到的是一派怎樣的景色呢?
b、結合圖理解:
合:合攏
斜:原指不正。這里指群山連綿起伏。
郭:城墻。
c、意思:只見綠樹將村舍環繞,青山在城墻外蜿蜒起伏。
d、這里展現了一幅由綠樹、村舍、青山、城墻組成的畫卷。
e、講解對仗句的特點: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綠樹”對“青山”是寫景物的,“村邊”對“郭外”都是寫地點的,“合”對“斜”都是寫事物特點的。
(4)、理解五、六兩行詩
a、讀詩,理解:
軒:窗戶。
面:向著。
場圃:谷場和菜園。
話:談話。
桑麻:這里指農家的生活。
把酒:舉起酒杯(看圖理解)
b、意思:打開窗戶面對著谷場和菜園,舉起酒杯閑談農家的生活。
c、他們可能會談些什么?
d、這兩句詩是否也是對仗句?
e、詩人和好友沉浸在農家生活的恬淡、舒適里,舉杯暢飲,真是好不愜意。
(5)、理解第七、八兩句詩
a、讀詩,理解:
待:等。
重陽日: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
就:欣賞、觀賞。
b、意思:等到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我還會來觀賞菊花的。
7、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老朋友備好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的農莊做客。村邊,茂密的綠樹連成一片,村外,隱隱橫斜著一抹青山。打開窗面對谷場和菜園,舉起杯飲美酒閑談桑麻。呵,朋友,等到重陽佳節那一天,我們一定會再來觀賞菊花。)
三、總結全詩。
1、這首詩通過詩人探望老友,主客把酒話家常的場面描寫,展現了一幅由綠樹、村舍、青山、城墻組成的優美畫卷,體現了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農家生活的恬淡舒適。
2、背誦古詩。
四、布置作業。
1、抄寫古詩。
2、填空。
《過故人莊》反映的是詩人_________應邀到_________家,主客把酒話家常的感人場面。詩中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組成的一幅優美畫卷,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先解釋帶點的詞語,再理解詩句。
(1)、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2)、故人具雞黍,邀我至家中。
4、組詞
黍( ) 邀( ) 郭( ) 圃( )
黎( ) 激( ) 諄( ) 鋪( )
古詩的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學習的能力。
3、欣賞美麗的春景,激發學生對春天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資源朗讀課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1、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出示《春江曉景》圖,這是惠崇畫的一幅畫。
3、簡介詩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高造詣。《惠崇春江曉景》這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二、自讀詩句
熟讀詩句,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三、深入探究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字音、停頓、語調、語速等)。
2、邊讀邊想象詩的意境。
1)認識蔞蒿、蘆芽、河豚,減緩想象難度。蔞蒿:長在洼地的一種野草。蘆芽:蘆葦的嫩芽。
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2)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畫面內容。
3、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來了?
(桃花剛開,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芽從土里鉆出。)
4、詩的最后一句是畫面上的景物嗎?
(不是,是作者依據畫面景物展開的想象。)
四、小結
1、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畫面上幾枝桃花、嬉戲的鴨子、滿地的蔞蒿、短短的蘆芽,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鄉春景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時”從畫面上看得到嗎?
(這是作者通過觀察岸上、水面之物所進行的聯想,它在告訴人們:桃花開放、春江水暖、蔞蒿滿地、蘆葦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產卵繁殖的季節。)
五、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六、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解題:誰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詩中的"園"是我們常說的公園嗎?
二、介紹作者(用投影片將作者情況演示出來。
三、初讀,大體了解內容。
1、聽錄音,聽示范朗讀。
2、隨錄音磁帶播放小聲朗讀,體會讀音的準確性。
3、指名讀,其他同學想句子的意思,勾畫出不懂的詞語。
四、用投影儀演示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通過自學理解詩句的意思,字的意思。
①應:原意"應該",這里當"大概"、"可能"講。憐:愛惜。這個詞在此不當"可憐"講。屐齒:木底鞋下的橫梁。
小扣:輕輕地敲。柴扉:柴門。久:很長時間。
②指名逐句理解,每句詩的大意是:大概主人愛惜園中的青苔,怕前來賞園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壞。我輕輕地敲著柴門,好久地沒有人來開。滿園的春色是關不住院的。看,一枝粉紅的杏花正伸出墻頭來。
五、有感情地讀,讀出詩的韻味來。
1、老師范讀,指導有節奏,讀出重音。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2、出示插圖,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啟發想象:
①詩人并沒有進園,他怎么知道園中早已是滿園春色呢?
②園中的景象是怎樣的?
a、有柳樹,有美麗的,各色的花。
b、有蝴蝶,有蜜蜂c、有濃郁的花香。
六、學生講完后,自己動手設計,畫畫。
1、將滿園的春色展現出來(打在投影儀上)。
2、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來描寫園中的春景。編兒歌或詩:老師示范
春色滿園綠青苔,鳥語花香蝶蜂纏,花紅柳綠笑開懷,紅杏出墻引客來。
七、背誦詩句。
八、小結:作者看花雖然進不了門,但他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過學習和體會詩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氣息和美好的春景。
作業:背誦、默寫《游園不值》板書設計:
九、教學反思:
古詩的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樓、依”12個生字,會寫“樓、依”10個生字,認讀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3、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中描述的畫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麗。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麗,產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詩句,了解詩歌大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重點)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重點)
4、通過學習這首詩,對詩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精練、講究節奏和韻律等,有較具體的體會。(難點)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出示圖片:
教師口述:
1、你認識上面的建筑物?(鸛雀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于鸛雀樓的一首古詩,看看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板書:登鸛雀樓)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介紹鸛雀樓
鸛雀樓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文化名樓(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鸛雀樓)之一。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后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章:《登鸛雀樓》。
二、介紹作者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主要作品:《登鸛雀樓》《涼州詞》。
三、初讀感知
1、聽范讀。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讀生字,識記。
①注意讀準整體認讀音節“欲”,后鼻音“窮”等。
②識記
形聲字結構特點識記:“樓、依”。
組詞擴展識記:“欲”可以組詞為“欲望、食欲”。
(2)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欲望食欲貧窮窮人
(2)學習多音字:更(gèng gēng)
練①讀句子,找發現。
這個問題請你更正一下。
在這里,“更”讀“gēng”,意思是“改變、改換、;舊計時單位”,還有一個讀音是“gèng”,意思是“愈加、再”,組詞如下:
更gèng(更好)(更加)
gēng(更正)(三更半夜)
②讀一讀:
只要你堅持練習書寫,你寫的字會更(gèng)美觀。
(3)識字游戲
放氣球游戲,看誰放得氣球多。(讀對一個,蘋果就被摘下。)
(4)指名讀古詩,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設計意圖:初讀感知,學習字詞,為閱讀掃清障礙,提高學生積累字詞的能力。】
四、學習“會寫字”
樓依盡黃層
1、學生字
(1)認讀含有會寫字的詞語,讀會寫字,觀察筆順,掌握結構、音序、部首,組詞,造句。
(2)多元識字
(1)形聲字構字特點識記:“樓、依”,“木、亻”分別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2)組詞擴展法識記:“盡力盡量黃沙黃山”。
(3)熟字相加的方法識記:“云”加“尸”是“層”。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盡”上窄下寬,“樓依”左右結構,左窄右寬。“黃”上中下結構,“層”半包圍結構。)
(2)老師范寫,重點指導左右結構的字“樓、依”,學生練寫。
“樓”左窄右寬,“木”橫筆在橫中線上方,“米”的橫筆與“木”的橫筆大致持平,撇筆伸向“木”側,捺收筆于橫中線;“女”的撇點的折點在橫中線,撇短點長,末筆長橫比“米”略寬。
“依”左窄右寬,“亻”兩筆在橫中線上側相接;“衣”的首筆點在豎中線右側,長撇從橫筆中部起筆,撇至“亻”側,豎提的豎段在豎中線左側,末筆從豎中線起筆。
練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設計意圖:多元認字,是部編版教材強調的重點,書寫的指導,規范學生的書寫習慣,使學生愛寫字、會寫字。】
五、品讀釋疑
1、出示課文題目《登鸛雀樓》,題目應該怎樣斷句停頓?
示例:登/鸛雀樓
“登”在這里指?(登上)
2、學習第一、二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1)這兩行詩寫了哪些景物?(白日、山、黃河、海)
“白日”在這里指的是傍晚落山的太陽。
依:靠著。入海流:指黃河最終流入大海。
盡:完。這里指太陽靠著群山漸漸西沉,最后看不見了。
(2)結合課文插圖,想象一下詩句的前兩行給我們展現了怎樣的景象?
預設: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靠著群山落下去了,黃河的水正滾滾流向大海。
3、學習第三、四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上兩行詩寫了景物,這兩行詩寫了什么?(登樓的人)
“欲”:想要;“窮”:盡
千里目:指看到更遠的地方。“更”指再。
(2)結合課文插圖,想象一下詩句的后兩行,我們仿佛看到了什么?
預設:我們看到了有一個人站在鸛雀樓上,想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層樓。
4、詩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
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白日、山、黃河等景象。上去以后看到太陽在山的盡頭、黃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板書:登樓所見:太陽落山黃河入海)
5、作者在樓上想到了什么?
想到要想看得更遠,只有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
(板書:登樓所思: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品讀詞語和詩句,結合圖片,想象意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過渡語:我們把整首詩有感情地讀一讀。
2、指導朗讀
(1)注意詩句的節奏,作者的心情。
(2)朗讀。先試讀,在指名讀,讀后評議。
(3)感情朗讀。《登鸛雀樓》這首詩雖然只有短暫的四行,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風景,讓我們再美美地讀一讀(交流讀后的感受)
3、當堂背誦
4、教師小結:學習了這首詩,我們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七、課堂拓展
1、推薦閱讀《題西林壁》
聽讀《題西林壁》,借助譯文了解詩意,明白詩中闡明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跟著錄音多讀幾遍,試著背誦這首詩。
2、你能寫出王之渙的其他詩句嗎?
示例: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王之渙)
八、總結課文主旨
本文寫了什么?告訴我們什么?
這是一首五言絕句,寫了詩人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表現出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九、課堂小結
初讀課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這首詩寫了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激勵我們努力學習,積極向上,做生活的強者!
板書設計
太陽落山(實景)
登樓所見黃河入海(想象)融情于景
登鸛雀樓 寓理于事
欲窮千里目(博大胸懷)
登樓所思更上一層樓(包含哲理)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詩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重點)
3、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難點)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出示圖片:
教師口述:
你認識上面的景物嗎?(瀑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于瀑布的一首古詩,看看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板書:望廬山瀑布)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介紹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存世詩文千余篇。
主要作品:《蜀道難》、《行路難》、《靜夜思》、《將進酒》等。
【設計意圖:簡介作者,了解作者生平成績,產生學習的興趣。】
三、初讀感知
1、聽范讀。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讀生字,識記。
①注意讀準:“瀑、布”的韻母都是“u”,以“p”和“b”為聲母的兩個字易混。注意“照、川”是翹舌音,“煙”是前鼻音。
②識記:
①字源識記:“川”,是象形字,教學時可以初始化甲骨文字形對照識記。
②形聲字構字特點識記:“遙、煙”,“辶、火”分別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識記:“瀑、煙”。
(2)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瀑布飛瀑棉布遙看遙遠
(2)學習多音字:落(luò là lào)
練①讀句子,找發現。
只有努力學習才會進步,否則就會落后。
在這里,“落”讀“luò”,意思是“掉下來,往下降”,另一個讀音是“là”,意思是“丟下,遺漏”,還有一個讀音是“lào”,意思是“用于一些口語詞”。組詞如下:
luò(落后)(落葉)
落là(丟三落四)(落下了)
lào(落枕)(落炕)
②讀一讀:
小明經常丟三落(là)四的,今天又忘帶課本了。
今天,我睡覺睡落(lào)枕了。
(3)識字游戲
放氣球游戲,看誰放得氣球多。(讀對一個,就放飛一個氣球。)
(4)指名讀古詩,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四、學習“會寫字”
照廬煙掛川
1、學生字
(1)認讀含有會寫字的詞語,讀會寫字,觀察筆順,掌握結構、音序、部首,組詞,造句。
(2)多元識字
①字源識記:“川”,是象形字,教學時可以初始化甲骨文字形對照識記。
②形聲字構字特點識記:“煙”,“火”分別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識記:“廬、掛、照”。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多元識字,交流不同的識記方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培養學生善于表達自我的能力和喜歡識字的興趣。】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照”上下結構,“煙掛”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廬”半包圍結構。)
(3)老師范寫,重點指導“照、掛”,學生練寫。
“照”上下結構,“昭”窄、大,“灬”寬、扁,“昭”日窄“召”寬,“刀”在右上格,“口”上寬下窄,豎筆在豎中線右側,頂部在橫中線;“灬”上合下開。
“掛”左窄右寬,提手旁橫筆在橫中線上方,“圭”,兩“土”分寫橫中線上下,豎筆垂直對齊,上“土”的底部在橫中線。
練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五、品讀釋疑
1、揭題:指課題,齊讀。
誰知道詩題的意思?
①什么是瀑布?誰看見過?
瀑布是沖陡峭的高山上傾瀉下來的水流,遠看象一塊白布垂掛在山前。“瀑”字是什么結構?齊讀:“瀑布”。
②知道廬山在什么地方嗎?
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邊。廬山的瀑布更是舉世聞名。現在就請小朋友們
跟著老師隨著詩仙李白一起去廬山游覽一番吧!
2、學習第一、二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1)這兩行詩寫了哪些景物?(太陽香爐峰)
“紫煙”在這里指的是日光透過云霧,遠望如紫色的煙云。
遙看:從遠處看。
掛前川:瀑布看上去像一條大河掛在山前。川:河流。
(板書:遙看:掛前川生紫煙)
(2)結合課文插圖,想象一下詩句的前兩行給我們展現了怎樣的景象?
預設:在陽光的照射下,廬山的香爐峰升起紫色的云霧。遠遠望去,一條白練似的瀑布從青翠的山壁間跌落下來,好像掛在山前。
3、學習第三、四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1)“飛流”:形容瀑布流得很快,像飛一樣。
“九天”:天空的最高處。
“三千尺”,虛數,形容廬山之高,瀑布之長。
(板書:聯想三千尺落九天)
(2)結合課文插圖,想象一下詩句的后兩行,我們仿佛看到了什么?
預設: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了人間。
4、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
描寫了壯觀的廬山瀑布。
5、作者站在廬山瀑布面前,想到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來描寫景物?
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了人間。采用了夸張、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聯想、想象的方法來寫瀑布的磅礴氣勢。
6、認識夸張
概念:是為了達到某種表達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進行夸大或縮小的修辭手法。
效果:增強感染力,烘托氣氛。
運用:畫出詩中的夸張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設計意圖:借助圖片或者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理解詞語和句子。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過渡語:我們把整首詩有感情地讀一讀。
2、指導朗讀
(1)注意詩句的節奏,作者的心情。
(2)朗讀。先試讀,在指名讀,讀后評議。
(3)感情朗讀。《望廬山瀑布》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廬山瀑布壯觀景象的贊美之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讓我們再美美地讀一讀(交流讀后的感受)
3、當堂背誦
七、課堂拓展
推薦閱讀《望天門山》
聽讀《望天門山》,借助譯文了解詩意,明白詩中闡明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跟著錄音多讀幾遍,試著背誦這首詩。
八、總結課文主旨
本文寫了什么?告訴我們什么?
《望廬山瀑布》運用比喻、夸張的修辭方法描寫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抒發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九、課堂小結
初讀課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詩人李白運用了極其夸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讓我們開闊了視野,了解祖國山河的壯麗。
十、當堂檢測
十一、課后作業
板書設計
生紫煙
遙看
望廬山掛前川
瀑布雄偉壯麗
三千尺
聯想落九天
課后反思
成功之處:
低年級兒童的語言特點就是形象具體,如何將抽象簡練的語言變成學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語言,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這是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直在思索的一個問題。
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讀詩看圖,感受詩意。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自由地讀讀詩看看圖,說說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有了課文插圖的提示,學生一下就知道了詩句描寫的景物。
2、畫一畫詩,解讀詩意。
我讓學生指導我把詩人看到的畫下來,學生在指導的過程中強調了太陽是靠著山很近的,一點一點落下去的。在作畫的過程中,學生輕而易舉地就感悟到了“依”感悟到了“盡”。
3、讀一讀詩,理解作者的詩情。
在抓重點詞理解這句古詩,感悟這句詩的非凡意境后,再讓學生從“疑”字著重體會詩人的如癡如醉,更能讓學生從側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態美。還是這個“疑”字,讓學生真正溶進古詩中,溶進意境中,感受到詩人激越的創作情緒。
不足之處:詩歌的朗讀范讀得還不夠,最好能配樂朗讀。
古詩的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贈劉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記住,那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時節。這首古詩是寫秋末的景色,第一、二句以荷敗、菊殘,寫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來詩人以橙子的金黃與橘子的青綠,把深秋的景色點綴得色彩鮮明而富有生氣。詩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調子,突出了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擎雨蓋’’指荷葉。第二行詩贊頌了菊花的殘枝有傲霜凌寒的氣概。
《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徑蜿蜒、白云繚繞的秋山深處,有人家居住。詩人被一片火紅的楓葉吸引住了,停車觀看,不禁發出“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感嘆。深秋在詩人筆下并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這首詩形象生動,色彩鮮明,是一篇千古傳誦的佳作。
二、學習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識字、寫字
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四、教學方法
教法:引導自學、小組合作
學法:自主、小組合作討論
五、教學準備
卡片、相關課件
六、教學時間
2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贈劉景文》
(一)看圖說話
看圖,說一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
(二)初讀感知,了解古詩大意
1.自己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自由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三)再讀感悟,想像詩歌畫面
1.自由讀,結合圖理解詩意。
2.小組內討論交流,教師相機點撥想到了什么。
3.自由組合,與學習伙伴體會讀,讀完后交流自己的體會,交流后再讀。
4.教師范讀,學生想像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四)啟發想像,感情朗讀、背誦。
1.教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像-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五)想一想,議一議
你認為一年最好的時節是哪個季節,為什么?
第二課時
《山行》
(一)小組合作,討論自學
1.根據學《贈劉景文》的經驗,討論確定本組學習方案
2.按自己組的方案自學。
(二)師生合作,解決疑難
每組提出學習中的疑難處,老師和其他組的同學與他們一起討論解決。
(三)啟發想像。感情朗讀
1.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想像。
2.學生練讀,一邊想一邊讀。
(四)感悟詩意,熟讀成誦
1.學生自由讀,借助插圖感悟詩意。
2.找伙伴,練背誦。
(五)指導寫字
(六)朗讀、背誦古詩
1.把自己課內、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組的同學聽。
2.開古詩朗誦會,每個組出兩個節目,一個集體朗誦,一個個人朗誦。
附板書設計
4、古詩兩首
于劉徑殘君菊霜寒
古詩的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能背誦這兩首古詩。
3、感受古詩的意境之美,提高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力。
教學重點:感受古詩的意境之美,從而提高自己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力。
教學難點 :想象并寫出《村晚》景象。
教學準備:投影儀投影片錄音機
教學內容:《古詩兩首》之一《村晚》
教學目標 :
1、學會古詩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古詩。
3、能想象古詩意境,并寫出《村晚》所描繪的景象。
教學準備:
錄音掛圖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同學們,絢麗多彩的春天已離我們而去,讓人向往的夏日風情將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欣賞一下宋代的詩人雷震帶來的古詩《村晚》。
2、板書課題——村晚
3、看了課題,想象一下,古詩會告訴我們什么呢?
二、欣賞古詩
1、共定學習目標。
2、按學習目標自學古詩
3、交流學習的收獲。
(1)古詩中的生字:陂 銜 漪
(2)交流讀后的感受。
(3)結合插圖談談對詩句的感悟,體會古詩意境。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4、你能把你對詩句的感悟用你的聲音來表達嗎?
5、你不想把這么美的夏日風情留在記憶中嗎?(背誦指導)
三、布置作業
有興趣的同學回去多搜集一些關于夏日的古詩。
【古詩的教案】相關文章:
古詩教案05-29
古詩《草》教案11-17
古詩《絕句》教案04-25
古詩《牧童》教案04-08
古詩春曉教案05-23
古詩春曉的教案05-23
清明的古詩教案03-20
古詩《勸學》教案04-11
古詩《春雨》的教案10-30
清明古詩教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