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教案

時間:2022-12-08 12:23:35 教案 我要投稿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教案(精選10篇)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力

  1、闡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2、歸納光合作用反應式

  3、舉例說明光合作用原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實驗的方法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獨立探究中培養創新意識

  2、認同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重要意義,形成愛護植被意識

  教學重點

  1、光合作用概念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獨立設計完成探究活動

  準備

  教師演示實驗器材、探究活動器材

  課時安排二課時

  過程

  一課時

  導言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燒每天都消耗了空氣中大量的氧,空氣的氧的含量及所占的比例不足21%。但我們為什么沒有感到缺氧呢?

  生物圈的空氣中氧如此之少,而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燒每天都消耗了空氣中大量的氧。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了氧。

  二、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實驗

  探討問題:

  1.通過這個實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植物能更新由于蠟燭燃燒或動物呼吸而變得污濁了的空氣。

  三、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氣實驗

  【活動目標】

  檢驗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材料器具】

  金魚藻、玻璃水槽、玻璃棒、剪刀、短管漏斗、試管、衛生香牙簽、火柴、小木塊、碳酸氫鈉、清水。

  【方法步驟】

  1、取一個玻璃水槽或20cm直徑的標本瓶,注滿清水,每100mL水加入0.1g碳酸氫鈉,用玻璃棒攪拌,以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將采集的金魚藻在水中剪取若干帶頂端的嫩枝,放置在水槽內,并使切口的一端向上,然后用短管漏斗將其倒扣在水槽里,在漏斗下面墊上兩個小木條,使漏斗與水槽底部分開。

  3.取一支盛滿清水的試管,用拇指堵住管口,倒轉移入玻璃水槽的水中,套在漏斗短管上,試管內要充滿水。

  4.將實驗裝置放在溫暖而陽光充足的環境里,使金魚藻接受陽光照射。不久你可以看到許多氣泡從金魚藻放出,并聚集在試管頂端。

  5.待收集約1/2管氣體后,在水中用拇指堵住管口,取出試管并立即倒轉,使水落到試管的下部。然后,將帶火星的衛生香或牙簽伸入試管中。請注意觀察衛生香或牙簽的燃燒情況。

  【討論】

  1.請描述浸入水中的金魚藻在光照條件下產生氣體的狀況。

  2.將帶火星的衛生香或牙簽伸入試管后發生哪種實驗現象?

  3.分析該實驗結果,獲得的實驗結論是。

  【思考】綠色植物在光下釋放氧氣有什么意義?

  技能

  三、拓展訓練

  分析數據:

  試管與燈的距離cm每分鐘產生的氣泡個數

  1060

  20xx

  3010

  405

  問題

  1.光源與金魚藻的距離遠近與其產生的氣泡數目之間有什么關系?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距離越遠,氣泡越少,距離越近,氣泡越多。

  結論,光源越強,光合作用越強。

  2.如果這個實驗在黑暗中進行,你能預測結果嗎?

  沒有氣泡產生

  四、總結

  1.綠色植物光的合作用產生氧氣。

  2.實驗經驗總結

  反思

  板書計劃

  第一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一、光合作用過程

  二、實驗

  1、目的

  2、要求

  3、現象

  4、結論綠色植物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闡明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還是氧的制造者。

  2、說明光合作用的實質。

  3、舉例說明光合作用在農業上的應用、

  4、通過演示實驗完成探究活動“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

  5、通過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

  6、闡明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還是氧的制造者,培養學生愛護綠色植物,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的美好感情。

  重點:

  光合作用的實質、光合作用在農業上的應用。

  難點:

  光合作用的實質、分析實驗數據。

  一、自主練習

  1、是光合作用的主要產物。

  2、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是。

  3、葉綠體既是生產有機物的“xx ”,也是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的能量“ xx”。

  4、綠色植物不僅滿足自身、、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

  二、小組交流

  (一)思索討論,交流表達

  1、海爾蒙特認為這是因為柳樹除了吸收土壤中少量的無機鹽外,還吸收了大量的水,水是合成植物體內有機物的原料。

  2、綠色植物通過氣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后來證實,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時從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釋放出氧氣。

  (二)合作探究

  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

  2、閱讀教材第122頁,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實驗。

  學生討論:

  畫面(1)中蠟燭為什么會熄滅?

  畫面(2)小白鼠為什么會死去?

  畫面(3)中蠟燭為什么不熄滅?其燃燒時所需的氧氣從哪里來?植物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長?

  畫面(4)中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時,卻都能正常地活著,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3、師生共同歸納,通過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實驗能得出什么結論?

  (三)閱讀教材第123頁,金魚藻實驗“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1)實驗裝置里的金魚藻在陽光下是否放出了氣泡?

  (2)將快要熄滅的衛生香伸進管口,看到有何現象發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3)金魚藻實驗說明了什么?

  (四)學生思索、交流表達并明確:

  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誰轉換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釋放氧氣的過程叫光合作用。

  (五)學生閱讀“光合作用原理在農業上的應用”并思索得出:

  在農業生產上要保證作物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的各種條件,尤其是光照。因此,種植農作物時,既不能過稀,也不能過密,應該合理密植。

  (六)、課堂測試

  (一)選擇題

  1、植物體進行光合作用的時間是()

  a、只在白天 b、黑夜無光時 c、只在黑夜 d、有光時

  2、下列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a、氧氣和有機物 b、二氧化碳和氧氣

  c、水和氧氣 d、水和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歸納光合作用的概念,舉例說明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作用。

  2、認識綠色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3、運用實驗法獨立設計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動。

  4、培養不斷探究新知識的精神及同學間的合作精神,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學習重點:

  1、進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實質。

  2、綠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學習難點:

  設計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實驗。

  學習方法:

  觀察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學習過程:

  一、情景質疑:

  1、提問:光合作用的概念、產物、條件?

  2、引入:生物呼吸,燃料燃燒都要消耗大量的氧氣,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為什么我們沒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產物是不是只有有機物?

  二、問題探究與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閱讀教材,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實驗。

  畫面(1)中蠟燭為什么會熄滅?小白鼠為什么會死去?畫面(2)中蠟燭為什么不熄滅?其燃燒時所需的氧氣從哪里來?植物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長?畫面(3)中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時,卻都能正常地活著,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普利斯特利的實驗是否總能成功?此實驗成功的條件是什么?師生共同歸納,通過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實驗能得出什么結論?探究實驗: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嗎?學生先討論實驗材料,實驗步驟,然后參考教材,小組試做并進行交流對比。

  學習任務二:探究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1)實驗裝置里的金魚藻在陽光下是否放出了氣泡?

  (2)將快要熄滅的衛生香伸進管口,看到有何現象發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小組討論,得出結論)嘗試應用: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對自然界有什么好處?

  嘗試應用:為保護環境,我們應怎么做?學習任務三:說明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自主學習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1、總結光合作用的概念。

  2、試寫出光合作用公式:

  3、光合作用的實質是。

  4、分組討論:在光照下,種植過密、適中、過稀的植物的結果怎樣,并分析原因。

  5、嘗試應用:如何科學種田才能獲得高產?(學生寫一份調查報告)

  三、診斷評價:

  1、進行光合作用時,植物不需要的外界條件是()

  A.二氧化碳B.水C.高溫D.光

  2、要保證城市居民每天都能得到新鮮氧氣,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多蓋高樓,居住在高層B.擴大居住面積C.美化環境D.多植草坪多種樹

  3、二氧化碳引起的溫室效應可能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和海平面上升,從而給人類帶來災難。下列辦法中與減輕或消滅溫室效應無關的是()

  A.保護好現有森林,大力植樹造林B.積極治理大氣污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轉化為其它物質的措施C.減少礦物能源消耗,盡量使用風能、太陽能、水能等D.禁止使用氟利昂

  4、合理密植能夠提高“農作物單位面積的產量”,主要是因為這一措施能夠讓農作物()

  A.充分利用化肥B.充分利用空氣中的氧氣C.充分利用太陽光能D.充分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5、光合作用的實質是()

  A.制造有機物,釋放氧氣B.制造有機物,釋放能量C.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D.分解有機物,吸收氧氣

  6、大面積綠化有利于改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這是因為()

  A.可穩定大氣中氧的含量B.可穩定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C.可穩定大氣中氮的含量D.可穩定大氣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7、我國北方有一種生態農業模式,是在溫室里把種植農作物和養殖動物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下列關于這種生態模式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養殖為種植提供二氧化碳和水B.冬季養殖可以提高室溫,有利于植物生長C.種植可以為養殖提供豐富的氧氣D.養殖可以為種植提供有機肥料和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吸收二氧化碳》是北師大版初中生物第五章第1節內容。本課時中的內容之間相互聯系,前后連續性強,每個實驗在解決某個問題的同時,又發現和提出新問題,為整個光合作用提出新課題。因此,這些內容適合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和思維能力。

  二、學情分析

  經過前一課時的實驗學習、探究 ,學生已經對實驗過程、實驗步驟、實驗注意

  事項等比較熟悉。學生愿意也渴望重復科學家們曾經走過的探索之路。他們有設計實驗的能力,也有自主分析的基礎,滿足學生的這一愿望,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加。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和產物;通過實驗,加深學生對光合作用的認識,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們的實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能力目標:鍛煉學生對試驗現象的分析討論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綠色植物園的光合作用對于整個生物界乃至整個自然界的意義。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實驗注意事項---實驗結果分析---本課時小結

  五、說教法、學法

  教法:啟發式教學、觀察比較法、多媒體演示

  學法:觀察實驗討論、對比歸納、練習提高

  六、評析

  光合作用在教材中無疑是重點和難點,這個實驗做得好可以幫助學生牢固掌握這部分知識,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綜合運用各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但由于這個實驗較難,教師要注意在課前給予學生較多的引導和幫助,并請他們在課前做好相應的準備。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教案 篇5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內容是驗證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首先,教材從光合作用的演示實驗入手,通過學生的觀察實驗總結出結論,說出光合作用的原料和產物。意在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小結】:所以說本節課的內容既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又是本單元的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和產物。

  2、能力目標:鍛煉學對生試驗現象的分析討論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 值觀:

  認識綠色植物園的光合作用對于整個生物界乃至整個自然界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光合作用實驗裝置的設計

  四、教材分析

  本課時中的內容之間相互聯系,前后連續性強,每個實驗在解決某個問題的同時,又發現和提出新問題,為整個光合作用提出新課題。 因此,這些內容適合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和思維能力。 堅持啟發式教學,環環相扣,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體方法是:結合前面學習的內容,由教師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復習舊知識,在此基礎上由教師歸納總結出結論 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從本節課的實際出發,使用多媒體教室,將許多地方用多媒體課件來表達,從而增強直觀效果。

  五、學情分析

  經過前一課時的實驗學習、探究 ,學生已經對實驗過程、實驗步驟、實驗注意生已經對實驗過程、實驗步驟、實驗注意事項等比較熟悉,學生愿意也渴望重復科學家們曾經走過的探索之路。他們有設計實驗的能力,也有自主分析的基礎,滿足學生的這一愿望,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加。

  六、說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來看一組數據:①地球表面上的綠色植物每年大約制造4400億噸有機物;②地球表面上的綠色植物每年儲存的能量約為7.11×1018kJ,這個數字大約相當于240000個三門峽水電站所發出的電力。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始本節課。

  (二)新課學習

  一、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

  1.1785年,發現了空氣的組成,人們才明確植物的綠葉在光下能吸收CO2 ,釋放 O2。

  2. 通過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讓學生樹立一種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光合作用的演示實驗:

  1、光合作用的課件播放:(由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引出)

  2、光合作用的結論分析:(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果)

  3、通過閱讀、觀察、動畫演示、分析、交流討論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學會運用對比法進行學習。

  4、在學習過程中,感悟科學家不畏艱辛、持之以恒的科學研究精神

  (三)、實戰演練—理論聯系實際

  (四)、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了保護地球----我們美麗的家園,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從本節課入手,為了保護我們的地球,我們周圍的環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五)、談一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六、教學設想: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光合作用的必須條件和產物之一淀粉的基礎上,再次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料及產物,本節課是第二課時,從知識的體系上說,先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歷程,有利于對光合作用的學習。主要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及動畫演示,讓學生直觀接觸光合作用的探索過程,加深對光合作用的理解;通過本節課學習,將知識延伸-----為了保護地球----我們美麗的家園,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同時體會科學家探索知識的艱辛,鼓勵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要對自己有信心,要有耐心,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

  七、教學反思:

  光合作用發現過程中的許多經典實驗,本節課的教學打破了傳統的講授式和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采用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史和實驗相結合的新模式。

  本課中安排了與“光合作用的發現”有關的多個科學史料。一節課下來,學生仿佛從2000多年前開始伴隨著各時期的科學家重走了光合作用發現這一歷史之路,在與科學巨匠的對話中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及其中的曲折和艱辛。

  存在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有一些問題應進一步完善,如:;沒有面向全體學生;課件的制作還需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處理好細節問題,教學語言應能言簡意賅,多讓學生說,多與學生交流,吸取學生的創新之處。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教案 篇6

  一、說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關于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的基礎上,比較詳細地講述了酶和ATP在新陳代謝中的作用,植物、動物和人體內新陳代謝的主要過程和特點,以及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等知識基礎。使學生通過本章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地基礎,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征。所以說它是我們高中生物學的重點和難點知識。

  2、本節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了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葉綠體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過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1)光合作用的發現,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上,安排了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實驗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和場所等方面講述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中的幾個著名的實驗。

  (2)葉綠體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過實驗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分離,使學生自己動手,親自看到從上到下依次的.橙黃4534535aaa色、黃4534535aaa色、藍綠色和黃綠色的出現。

  (3)光合作用的過程及重要意義,首先,教材從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入手,說明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從而引出根據是否需要光,將光合作用的過程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階段。之后教材對這兩個階段分別從反應場所、條件、物質變化、能量變化等方面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得出兩個階段是一個整體,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二者緊密聯系、缺一不可的辨證結論。緊接著講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最后還補充了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小結】:所以說節內容既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又是整個高中生物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應式;(B:理解)

  (2)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A:知道)

  (3)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的過程及其有關問題;(C:掌握)

  (4)光合作用的過程;(D:應用)

  (5)光合作用的實質;(D:應用)

  (6)光合作用的意義。(D:應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學習科學家們研究科學的精神和方法;

  (2)通過光合作用過程中光反應和暗反應階段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對比法進行學習的方法。

  (3)初步掌握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方法,滲透“線條學習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的意義來理解當今世界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如:糧食、人口、資源、環境等,從而引起學生對世界未來的關注;

  (2)通過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發展的艱辛、科學研究方面的重要,進而說明學習方法的重要;

  (3)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中,滲透物質與能量,光反應與暗反應之間的辨證關系,使學生樹立科學的辨證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

  1、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2、光合作用的場所;

  3、光合作用的過程;

  4、光合作用的意義。

  二、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的選擇

  1、堅持啟發式家學,環環相扣,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體方法是:結合前面學習的內容,由教師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復習舊知識,在此基礎上由教師歸納總結出結論;

  2、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從本節課的實際出發,使用多媒體教室,將許多地方用多媒體課件來表達,從而增強直觀效果。

  (二)學法的指導

  1、指導學生如何從本節的學習中掌握設計實驗的方法,

  2、指導學生在實驗中如何觀察現象、分析現象、分析問題、總結規律。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準備

  先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前準備好在教學中用到的多媒體課件。

  二、引入新課

  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光合作用的知識體系,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提問,并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從而引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一)講授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多媒體課件)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氧的過程。

  (二)講授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根據概念,導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引導學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反應式,并把它和初中學習過的光合作用的反應式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區別與聯系。分析其中的原因,從而引入到光合作用的發現。

  (三)講授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在17xx年所做的實驗,并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從而引入以下幾個著名的實驗。

  1、18xx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J,vonSachs,1832—1897)做的這個實驗:他把綠色葉片放在暗處幾個小時,目的是讓葉片中的營養物質被消耗掉,然后把這個葉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過一段時間后,用碘蒸氣處理葉片,發現遮光的那一半葉片沒有發生顏色變化,曝光的那一半葉片則呈現深藍色。這一實驗成功地證明了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淀粉。(邊演示多媒體課件邊分析實驗現象出現的原因,并引導學生注意科學家設計實驗的思路和方法,同時提醒學生在實驗中的應該注意的地方)

  2、18xx年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C.Engelmann)用水綿進行了光合作用的實驗:他把載有水綿和好氧細菌的臨時裝片放在沒有空氣的黑暗環境里,然后再用極細的光束照射水綿,通過顯微鏡觀察發現,好氧細菌只集中在葉綠體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如果上述臨時裝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細菌則集中在葉綠體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圍。他的實驗證明了:氧是由葉綠體釋放出來的,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邊演示多媒體課件邊分析實驗現象出現的原因,并引導學生注意科學家設計實驗的思路和方法,同時提醒學生在實驗中的應該注意的地方;然后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提問,并結合學生的回答利用多媒體向學生講解恩吉爾曼的實驗巧妙之處)恩吉爾曼的實驗巧妙之處A用水綿作為實驗材料。水綿不僅具有細而長的帶狀葉綠體,而且葉綠體螺旋狀地分布在細胞中,便于觀察和分析研究。B將臨時裝片放在黑暗并且沒有空氣的環境中,排除了環境中光線和氧的影響,從而確保實驗能夠正常進行。C選用極細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細菌進行檢測,從而能夠準確地判斷出水綿細胞中釋放氧地部位。D進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的對比實驗,從而明確實驗結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3、20世紀xx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S.Ruben)和卡門(M.Kamen)采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了這個問題。他們用氧地同位素--18O,分別標記H2O和CO2,使它們分別成為H218O和C18O2,然后進行兩組光合作用實驗:第一組向同種綠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組向同種綠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在相同的條件下,他們對兩組光合作用實驗釋放的氧進行了分析。(利用多媒體課件分析這兩組實驗并從中得出結論,最后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簡單介紹一下示蹤元素及同位素標記法。)

  四、結束新課

  簡單回顧一下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

  五、布置作業

  思考題:這些科學家為什么會成功?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應該學習他們的哪些方面?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理解掌握光合作用的過程;

  (2)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反應式

  (3)初步學會運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光合作用的過程和實質,光反應過程和暗反應過程的區別和聯系;難點是光反應和暗反應中物質和能量的轉變過程。該過程十分復雜,牽涉到許多物理學、化學等知識,而有機化學知識學生還未學到,因此理論性很強,很抽象很枯燥,學生很難理解和掌握。

  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型與師生共同探究型相結合(含自學、談話、討論和講授等)

  教學過程:

  復習完葉綠體的結構之后,利用課件展示以下幾個問題:

  1. 光反應的場所和外界條件為?

  2.葉綠體中的色素在光反應中有何作用?

  3.光反應中水被分解成和;atp合成過程中能轉化成了能,該過程還需的催化。

  讓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完成上述問題,以上幾個問題的解決要求學生具有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自學完成后,再利用圖分步展示光反應的各個步驟,課件可將抽象微觀的過程形象、具體化,這樣既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完光反應的過程后,讓學生閱讀有關暗反應發現過程的材料,材料如下:美國科學家卡爾文用含14c的co2研究了光合作用中c元素的轉移途徑,在實驗開始時,給植物提供一定量的含14c的co2,追蹤發現,當空氣中的14co2減少后,14c首先出現于c3化合物中并迅速增加,隨著時間的推移,c3化合物中的14c逐漸減少,糖類等有機物中的14c開始增加。讓學生思考上述過程中c元素先后轉變成了哪些物質?

  利用這段材料給學生展示暗反應的科學發現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重溫了科學家的探索過程,體會到了科學家探索生物學過程的艱辛和一些巧妙的設計。

  在分析上述材料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學教材回答:

  1、暗反應的場所和條件為?

  2、暗反應過程中物質和能量是如何變化的?學生回答后,再利用cai分步展示暗反應的過程,該過程同樣將抽象微觀過程具體形象化,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同時課件還非常形象的揭示了光反應和暗反應的內在聯系。

  在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全過程后,利用cai展示光反應和暗反應比較的表格,讓學生結合教材完成,比較可以從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部位、進行條件、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等幾個方面進行,在完成表格的過程中,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比較和綜合的能力。

  完成表格后,給學生拿出自制的板圖,讓學生把所缺內容補充完整,利用實物讓學生動手操作,可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下的教學內容都將以該圖為中心,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該圖所展示的光合作用的過程分析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下就是對光合作用過程原理應用的具體實例:離體的葉綠體在光照下進行穩定的光合作用時,如果突然中斷co2氣體的供應,短時間內葉綠體中c3化合物與c5化合物相對含量將如何變化?該討論題要求學生要能將外部環境條件的變化與光合作用過程的結合起來綜合分析,外部條件變化直接影響光合作用哪一步驟?這一問題要讓學生進行充分討論,然后提問學生回答,并讓學生結合光合作用過程的圖解深入分析。若學生不能準確回答,可再次播放多媒體課件,或直接觀察自制板圖,引導學生逐步得出結論。

  基本知識學習結束后,給學生做一小結,然后利用精選的課堂練習題進行鞏固訓練,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6 教后反思

  筆者利用該教學設計實施教學后,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在設計中有以下幾個方面較為成功:

  首先該設計轉變了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一轉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對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的設計采用了問題串的形式,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自學;另外讓學生完成自制板圖所缺的內容更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

  其次,該設計挖掘了教材中科學史的潛在教育功能,引導學生運用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思考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例如,給學生展示了美國科學家卡爾文探究暗反應過程的資料,讓學生分析暗反應過程中的物質轉變情況。

  第三,設計過程還充分體現了多媒體教學的優勢,課件中光反應和暗反應的動畫過程形象的展示給學生,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提高了教學效率,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掌握這一基本過程,落實了新課改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理念。

  除了以上成功之處外,該設計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學生通過學習用于解決實際的問題較少等,針對這一問題筆者會在以后的教學中對以上問題加以修正和完善。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紹光合作用的發現史,讓學生通過閱讀和討論,對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幾個不同類型的活動,引導學生對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場所進行探討。然后,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新鮮樹葉的徒手切片,認識葉片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結構。最后,對光合作用的實質和重要意義進行總結歸納,通過與生產實際相結合,使學生能體會光合作用的實踐意義。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識別葉片的結構,說出葉片與其光合作用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場所,闡明光合作用的實質意義,舉例說明光合作用原理對作物種植的指導意義。

  能力目標:

  獨立完成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實驗操作,嘗試制作葉的徒手切片,使用顯微鏡觀察葉片的結構。

  情感目標:

  1。通過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場所等各種實驗活動,初步領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認識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義,養成愛護一草一木的生態意識。

  三、重難點:

  重點:

  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場所的實驗。

  2。葉片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3。光合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難點:

  1。探究葉綠素在光下形成的實驗。

  2。制作和觀察葉徒手切片。

  四、教學課時:7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引題

  為什么綠色植物的葉和一些莖會是綠色呢? 那是因為它們含有一元素叫 葉綠體,這個葉綠體它有什么作用呢?用處可大了,它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貯存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淀粉), 同時釋放氧氣,由此我們說葉綠體的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這里,我們把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貯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發現,促進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樣發現的呢?

  二。教授新課

  (一)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發現

  1。學生四人一組

  討論:材料一、17世紀,范·海爾蒙特的實驗

  材料二、18世紀,普利斯特來的實驗

  材料三、20世紀,希爾的實驗

  2。分析上述三個實驗的基本過程

  (1)范海爾蒙特他在100kg干燥的細粒土壤中,種了一棵 2.5kg重的柳樹,然后往盆里澆水,但不供給他其它營養物質。五年后,他發現柳樹的重量為82.5kg。

  (2)在光照下,普利斯特萊讓一只蠟燭在內有薄荷枝條的玻璃罩里燃燒至熄滅。十天后,薄荷枝條仍是繁茂的。當普利斯特萊重新點燃熄滅的蠟燭時,蠟燭又重新明亮的燃燒起來。

  (3)希爾巴植物的葉片烘干后,碾成粉,然后把葉綠體和葉綠素一起提取出來。他把這些葉綠體和葉綠素與不同的鐵化合物相混合。當他把光照射在這個培養的混合物上時,出現了氣泡。當光照停止后,氧氣流也停止了。

  3。歸納每個實驗可以得到的結論,并在書上圖6—4中用文字或符號表示出來。

  (由學生自己歸納)

  (二)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發現的意義

  (由學生自己歸納)

  三、練習(思考題)

  上新課前,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葉片的哪些細胞含有葉綠體?

  回答:葉肉細胞和保衛細胞中含有葉綠體。

  師:很好,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那我們如何去驗證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做實驗證明。

  (一)解疑導拔,合作探究

  實驗指導:

  1、剪取你所喜歡的形狀的黑紙片(小于葉片),從上下兩面將處理過的天竺葵葉片遮蓋起來,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鐘。

  2、摘下葉片,去掉黑紙片(觀察葉片的顏色的變化),把黑紙片放入盛有適量酒精的小燒杯里,水浴加熱,觀察葉片的顏色變化。

  3、用自來水沖洗葉片,再向葉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來水沖洗碘液,觀察葉片的顏色變化。

  請同學們根據實驗現象,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

  2、水浴加熱后,葉片變為什么顏色?

  3、加碘液后,葉片變為什么顏色?能否判斷葉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質?

  學生實驗

  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將用于實驗的植物葉片中的淀粉除去。不至于影響實驗想象。

  師:很好,在黑暗處葉片不能再進行光合作用,葉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過葉脈運輸到其它部位,還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掉。

  回答2:水浴加熱后,葉片變為白色。

  師:為什么變為白顏色呢?

  回答:略。

  師:由于酒精溶解了葉綠素,從而去除了葉片中的綠色。

  回答3:加碘液后,葉片四周變為了藍色,而被紙片遮住的地方顏色沒變,從這可以判斷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是淀粉。

  師:淀粉遇碘液變藍色是我們判斷淀粉存在的有力證據。那為什么有上面現象產生呢?

  回答:因為葉片被黑紙片遮住后,就不能接受光進行光合作用了產生淀粉,所以加碘液后四周顯藍色,而中間不顯藍色。

  (三)明理強化,實踐探究

  師:很好,從今天的實驗我們能得到什么結論?

  回答:光合作用能產生有機物,有機物主要是淀粉。

  師:淀粉是一種貯藏大量能量的有機物,玉米、小麥、水稻等種子含有大量的淀粉。

  (二)引深探究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能提出什么新的問題呢?

  回答:1、二氧化碳和水是怎樣形成淀粉的?

  2、光合作用能否產生其它有機物?

  師: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回去思考,并查找有關資料去探究。

  我們知道,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貯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的發現,促進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那么,光合作用的場所在什地方呢?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植物光合作用的場所。

  T:光合作用需要光,那我們來想一想,在植物中哪一部分能吸收大量的光呢?

  S:葉子在植物體中能吸收大量的光。

  T:那光合作用應在什么地方進行的呢?

  S:在植物的葉子里進行的。

  T:哪我們就知道葉子中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一)、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參天大樹拔地而起,枝繁葉茂:纖纖小草茁壯成長,生生不息。

  綠色植物一般具有葉,中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我們來看一下幾種植物的葉子。看看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讓學生看幾種植物的葉子。

  S:它們都有一個長長的柄和葉片。

  T:我們反長長的柄叫做葉柄。

  T:同學們,你認為光合作用是在什么地方進行的呢?

  S:光合作用是在葉片地方進行。

  葉片是葉子和主要器官,下面我們研究一下葉片和結構。

  學生實驗:

  請大家來練習一下徒手做切片,并且識別一下

  葉片的結構。

  1、學生4人一組,先觀察綠葉。

  2、制作葉片切面的玻片標本,

  把綠葉放在載玻片上,用手把綠葉按平。

  用刀片慢慢的切綠葉,綠葉切的越薄越好。

  把切好的綠葉放入有水的培養皿中,使葉片的切片散開。

  在培養皿中選擇最薄的切片放在載玻片上,然后蓋好蓋玻片。

  3、將制好的玻片標本,入在顯微鏡的低倍鏡下觀察,說出葉片和結構如書上P71圖

  綠色植物的葉片一般包括表皮、葉肉、和葉脈三部分。

  表皮位于葉片的最外層,分為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細胞的外壁常有一層角質層,可以保護葉片不受病菌侵害,防止葉內的水過度散失。表皮上有一種成對存在的腎形細胞,叫做保衛細胞。保衛細胞之間的空隙,叫做氣孔。氣孔是葉片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門戶。

  葉肉位于上表皮與下表皮之間,一般分為柵欄層和海綿層。柵欄層的細胞排列比較整齊,細胞里含有較多的葉綠體。海綿層的細胞排列比較疏松,細胞里含有較少的葉綠體。

  葉脈分布在葉肉之間。葉脈具有輸導水、無機鹽和有機物的功能,還具有支持葉片的功能。

  (二)、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葉片的葉肉細胞和保衛細胞中含有葉綠體,葉綠體中又含葉綠素。葉綠素能夠吸收光能,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在生命活動旺盛的綠葉細胞中,葉綠素的含量很多。

  學生實驗

  觀看綠葉細胞中的葉綠體

  學生4人一組,把標本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注意細胞中的綠色部分。

  討論:葉片為什么呈現綠色?

  葉綠體中的葉綠素,是葉片呈現綠色的主要原因。

  葉綠中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沒有葉綠,綠鈀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也需要光。只有在地定強度的光照下,植物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滿足自身生長發育的需要。

  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來源。葉綠素也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因此,生產實踐中,可以利用"葉綠素的形成需要光"的原理生產韭黃。

  五、小結

  植物的葉是光合作用的器官,葉中的葉綠體中光合作用的場所,葉綠體中含有葉綠素,葉綠素使葉子呈現綠色。

  六、社會實踐

  1、在生活中尋找不是綠色的植物。

  2、到農村菜農家學習如何生產韭黃。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教案 篇9

  一、教材的簡要分析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是生物界中幾乎全部生物所需有機營養和能量的基本來源。

  光合作用是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生物學教科書中最為核心的概念,也是中考、高考常考的知識要點。

  《光合作用》一節的教學是在學習了“生物學的研究方法”、““葉片的結構”和“蒸騰作用”之后,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設置單一變量、設置空白對照等實驗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用實驗與探究的方法去驗證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的條件、產物和原料。

  《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本節教學內容的第1課時,需要教師組織和帶領學生,通過有序地進行實驗操作,在觀察和簡單分析中,初步獲得對“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和“光是綠葉進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等知識的認知。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1. 知識目標:

  ①概述“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和“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②寫出“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步驟”。 2. 能力目標:

  使用簡要的實驗材料和用具,進行光合作用需要光和綠色植物在光下產生淀粉的實驗操作。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初步體驗科學實驗的設計的一般步驟;

  ②關注綠色植物與人類的關系,養成熱愛自然,熱愛生物的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及處理

  驗證“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使學生知道光是綠葉進行光合作用的條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本節課的重點。突出重點的方法可采用: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現象基礎上,通過討論和交流,總結出結論。

  如何有效、有序地組織開展實驗活動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突破該難點的方法擬采用:

  ①課前安排預實驗,有意識培養一些動手能力較強的同學作為實驗小組的臨時帶頭人;

  ②課中教師需作好簡要講解、恰當示范,引導、啟發和幫助學生順利完成該實驗的親手操作。

  對設立“對照實驗”的理解和處理是另一個教學難點。突破該難點可采用提問“如果采用全部光照處理,沒有遮光對照,能不能準確得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引發學生思考得出“不采用對照實驗就不能準確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四、教與學方法的擬定

  以課前進行預備實驗和課堂繼續完成實驗步驟的操作為主線,以師生互動進行問題討論和交流為特色,驗證“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和光是綠葉進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是本節課基本的教學方法。

  七年級學生對生物學實驗有著躍躍欲試的探究熱情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動、積極和自主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考慮到學生對實驗方案的設計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總結能力都相對較弱,教師要著力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著和參與者的角色,適時地、不斷地啟迪、指導和幫助學生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實驗需要用到酒精燈、碘液等,避免發生安全事故和保證實驗的正常進行是首要的注意事項。教師要及時地仔細講清實驗注意事項,時刻關注和調整學生的實驗操作過程。

  在完成實驗操作的基礎上,通過組織學生分組匯報和交流實驗操作程序和觀察結果,教師及時作出評價并歸納總結得出實驗結論。

  對教科書中的問題討論,教師可進行變式處理,借用PPT比較直觀、簡明并規范提示學生,教會學生怎樣思考和組織問題的答案,逐步養成在學習活動中善于思考、同伴合作和共享成果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從教師到學生、學生到教師”的教學流程的交替進行,隨著實驗步驟的步步有序操作,教師要不斷地引發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不斷生成問題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從而構建出“黑暗處理→部分遮光處理→酒精脫綠→滴加碘液染色→觀察比較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的知識鏈,完成“光合作用的產物”的學習內容。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2.了解葉綠體,初步學習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

  3.學習光合作用的公式及實驗過程和意義。

  教學重點:

  1.說出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2.分析實驗原理及目的。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難點:闡明發現光合作用實驗的原理。

  教學工具:板圖、掛圖、多媒體課件、實驗。

  教學過程:

  導入:打開PPT,引導學生仔細研究和光合作用有聯系的圖,分析及思考光合作用的原理。

  導議:提問

  1:什么是光合作用呢?與光合作用有關的一系列元素是什么?

  (答1: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的過程參與光合作用的元素有葉綠體、光能、二氧化碳和水。最后產生的是有機物和氧。)

  講述:板書光合作用的化學公式,同學們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化學方程式是怎么產生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導思:綠色植物隨處可見,有沒有同學在生活中仔細觀察過光合作用的過程?

  可通過教材提供的幾個著名實驗為切入點進入學習:德國科學家薩克斯通過實驗成功地證明了綠色葉片在中產生淀粉的實驗;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證明葉綠體是進行場所,且氧由葉綠體釋放出來的實驗;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采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證明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的實驗。

  學生活動:

  1.仔細研究幾個科學家的實驗及實驗結果。

  2.講一講每個實驗各自得出的結論。

  3.結合幾個科學家的實驗結果,分析一下知道了哪些光合作用的知識點。

  4.由光合作用的發現歷程,你還想到了什么?

  活動結果:通過分析科學家的實驗背景及實驗過程,可以獲知科學的發現是需要漫長的時間和自身不斷努力和堅持的,現在課本上許許多多的科學成果都是幾代科學家艱辛實驗而成的,才推動了科學的進步及人類文明的成長。

  過渡:接下來,我們在實驗中見證一下光合作用的生理過程吧,首先我來認識一下葉綠體。

  問:葉綠體在葉子的哪個部位?主要有什么功能?結構是什么樣的?教師在PPT上展示葉綠體的結構圖。

  (答:集中在葉肉細胞中,是主要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在顯微鏡中,葉綠體呈扁平的棉球形或球形。電鏡下觀察有雙層膜,使葉綠體與細胞基質隔開,葉綠體的膜還可以控制物質的進出,葉綠體內部充滿了基質和綠色的基粒。)

  我們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葉綠體的超薄切片,看到的葉綠體的基粒,是不是一個單純的圓柱體呢?

  (答:不是,是由一層一層的結構重疊而成的。)

  講述:就像一元的硬幣一樣,它們就像一個個硬幣一般累疊而成,形成一個圓柱體,葉綠體中有幾十個這樣的圓柱體,仔細想想,這樣的形狀對于光合作用有什么作用?)

  (答:對光合作用化學反應的進行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實驗成果展示:

  出示葉綠體色素提取濾紙帶,分析一下:

  1,含量最多及最少的色素分別是什么?其中稀釋擴散速度最快的是什么?

  2,缺鎂的植物在生長過程會出現什么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變化?

  小結:葉綠體中的色素分為兩大類: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葉綠素又分為兩類:葉綠素a,呈藍綠色;葉綠素b,呈黃綠色。類胡蘿卜素也分為兩類:胡蘿卜素,呈橙黃色;葉黃素,呈黃色。

  由于葉綠素含量約占總量的四分之三,而類胡蘿卜素僅占四分之一,因此通常植物的葉子總是翠綠醉人的。這是由于葉綠素掩蓋了類胡蘿卜素顏色的緣故。但是,葉綠素很容易被破壞。秋天葉綠素會因為溫度降低而被分解消失;其中活動比較穩定就是胡蘿卜素和葉黃素。其中楓樹“霜葉紅于二月花”產生的緣由就是由于葉綠素分解的時候,大量花青素被轉化形成了所造成的。那么這些色素存在的功能主要是什么呢?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慢慢轉化成光能,在恩吉爾曼的光能轉化分析的實驗中,我們可以研究出葉綠體中4種色素的顏色是與它們吸收光的情況相關的,我們可將提取出的葉綠體中的4種色素溶液分別放在可見光與三棱鏡之間,可以看到連續光譜中有些波長的光被吸收了。(演示色素吸收光譜幻燈片。)

  提問:同學們觀察哪些波長的光吸收量大,哪些波長的光吸收量最少?

  (答:主要吸收紅橙光和藍紫光,而對綠光吸收量最少。)

  講述:色素吸收的光,都能用于光合作用。由于色素對綠光的吸收量最少,綠光會被反射出來,因此葉綠體才呈現出綠色。

  很好,綜上可以得知,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載體,通過一系列的學習,我們不得不贊嘆大自然的神奇。本節課中主要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實驗過程,通過在科學家們的實驗結果的分析基礎上我們可以得知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的過程參與光合作用的元素有葉綠體、光能、二氧化碳和水,產物是有機物和氧氣。最終明白我們不僅要知道實驗結果,還要透過實驗,分析科學家們實驗設計的心理及思想,下節課我們再繼續分析光合作用。

  目標鞏固:

  1.動動筆,寫出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

  2.小組之間互相訴述光合作用的完整過程。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教案】相關文章: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教案04-06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說課稿11-02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說課稿02-28

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吸收二氧化碳說課稿11-02

《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吸收二氧化碳》說課稿范文02-28

《氧氣》教案10-12

《氧氣》教案10-12

植物呼吸作用吸收和釋放什么氣體09-09

二氧化碳能生成氧氣嗎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