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爬山虎的腳》教案

時間:2022-03-30 17:56:57 教案 我要投稿

《爬山虎的腳》教案(合集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腳》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爬山虎的腳》教案(合集15篇)

《爬山虎的腳》教案1

  這篇講讀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觀察,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著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學習寫出內容具體的文章來。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背誦3、4自然段。

  教學準備:

  (1)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2)爬山虎實物。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引起注意

  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二、回憶舊知識

  我們種絲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爬山虎,也是一株軟軟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爬到墻上、屋頂上,巖石上,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它有腳。)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你們平時看見的是爬山虎的什么?(葉子)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圣陶爺爺就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

  三、對課題質疑,提出目標

  從課題上看,你認為課文主要寫什么?還會寫什么?這堂課我們就來研究爬山虎的腳有那些特點?

  四、整體感知課文,學習字詞,理出重點

  1、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注意這樣兩個問題:

  (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

  (2)課文那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交流反饋:

  (1)請認為自己是學習最認真的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領讀詞語。

  嫩綠舒服均勻重疊空隙漾起拂過葉柄蝸牛緊貼蛟龍枯萎逐漸牢固

  (學生當小老師,增強自豪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2)課文那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五、自主探究,理解3—5自然段

  交流話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1、自讀第三自然段

  2、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交流反饋:為什么這樣畫?

  3、腳的樣像什么?顏色是怎樣的?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

  4、實物對照,朗讀。交流話題:怎么爬的

  5、自讀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6、覺得有趣嗎?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吧。

  交流話題: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呢?

  誰能匯報你讀這段的收獲?(沒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巴在墻上的相當牢固。)

  “……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

  六、總結評估這堂課,你有什么收獲?

  七、引發期待,布置作業

  1爬山虎的腳讓我們大開眼界,爬山虎的葉子也與眾不同哦,同學們可利用課余時間去觀察學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記錄下來。我們下堂課在交流吧!

  2、背誦課文3、4自然段。

  課后評析: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反思我這堂課,有效體現在:1、圍繞重點目標,展開教學,課一開始,就告知學習任務,緊緊抓住腳的特點,從語言文字中研讀,在單位時間內解決重要問題,提高了教學效率。2、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氛圍,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以及提高他們學習的全體參與性。利用實物,有選擇地運用教學軟件來突破難點,理解課文內容。我認為這些運用沒有搞花架子,很有效。

《爬山虎的腳》教案2

  一、回憶導入

  1、讀詞:請同學們輪讀上節課的詞語。每生讀一個詞。

  2、回憶上節課內容:上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第二段,我們來試著背誦第二段,不會背的可以看書讀。

  3、回憶大問題:我們來看一看大問題。誰愿意讀給大家聽?(指生讀)

  4、導入: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爬山虎葉的特點,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爬山虎腳的特點和是怎樣爬的。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到上節課圈畫的有關腳的特點和怎樣爬的句子,讀一讀,體會體會。

  二、品詞析句,解決問題。

  一)、學習腳的特點。

  師導語:好,下面我們來學習爬山虎腳的特點。(板書腳)誰來告訴我們,你劃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寫了爬山虎的腳的什么特點?

  1、學生匯報

  1)、我畫的是第三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寫出了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是莖上。(板書莖上)

  師導語:是的。還有嗎?

  2)、我畫的第三段第四句“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寫出了爬山虎腳的形狀。(板書細絲)

  師導語:啊,原來爬山虎的腳是六七根細絲,長在莖上葉柄的反面。還有嗎?

  3)、我畫的是第三段的第五句“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寫出了腳的顏色。 導語:嗯,腳的顏色也是嫩紅的。

  2、點撥寫法

  1)、教師出示對比閱讀的句子:(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細絲,顏色也是嫩紅的。)同學們看老師這里也有一段描寫,對比剛才我們學習的書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個好,好在哪?

  2)、學生說寫法上的好處:第四句寫出了腳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還寫出了像蝸牛的觸角。很具體,很生動。

  教師點撥:是的,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葉圣陶爺爺非常善于細心觀察,不僅如此,他還善于運用了生動具體的描寫,為我們展示了爬山虎腳的特點的,這種寫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板書具體)

  3、指導朗讀背誦。

  1)、出示圖畫:同學們看圖,你認為爬山虎的腳怎么樣?(學生說感覺怎么樣。)那你就朗讀一下這三句,表達一下吧。(三個學生讀)

  2)指導背誦:現在,你已經知道爬山虎腳的特點了嗎?看著圖片給你的同桌介紹一下。

  3)、不看圖會說嗎?大家齊說。

  導語:這就是爬山虎的腳。那他是怎樣爬的?我們接著來學習。(板書爬)

  二)、學習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導語:誰來給我們讀一讀你畫的句子。

  1、找學生讀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認真聽一聽,我們來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2、請學生再讀第四段第一第二句,找出能夠表現爬的過程的詞語,再體會一下爬的過程。

  3、學生匯報,教師板書觸、巴、彎、拉、緊貼、爬。

  4、演示爬的過程:同學們看這些動詞,再拿出事先老師給你們的圖紙,跟老師一起來把這

  幾個動詞表示的動作畫出來。

  1)、師生一起一邊說一邊畫。

  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后長出一只腳,接著

  2)師生一起一邊說一邊畫。

  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后長出一只腳,接著

  3)學生說,老師畫。

  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正是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后長出一只腳往上爬,所以他的葉子很均勻,沒有重疊的。著也體現了爬山虎的聰明,均勻無重疊的葉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陽光。

  5、理解動詞之間的關系:同學們再看看這些動詞,他們的順序能互換嗎?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師講解:這些詞是有先后順序的,不能互換,他們之間也存在著因果關系,比如,正是細絲由直變彎曲,縮短了莖與墻的距離,產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墻上貼得緊。現在同學們知道為什么細絲由直變彎曲,就緊貼在墻上了吧是因為產生了拉力。葉圣陶爺爺運用了這些動詞,準確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這種準確表達的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學習最后一段:爬山虎的腳還有哪些特點呢?誰來告訴我們,沒觸著墻的腳怎么樣了?(萎了)觸著墻的呢?(變成灰色,牢固地巴住墻。)

  師指板書點撥:通過剛才學習第四段爬山虎爬的過程,第五段腳的變化,你知道,葉圣陶爺爺的觀察是一時的嗎?(不是)是的,葉圣陶爺爺懂得連續的觀察,才為我們展示了這么可愛的爬山虎。

  三、歸納概括

  導語:同學們看著板書,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點,和怎樣爬的。

  2、準確生動形象的表達、

  3、按順序表達。(引導學生看黑板寫葉的部分寫腳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順序表達的)。

  4、仔細觀察,繼續觀察的方法。(問:知道葉圣陶爺爺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點和爬的過程寫得這么形象,生動嗎?(靠的是仔細觀察)僅僅是一時的觀察嗎?

  5、學生抄寫表達方法。

  6、讀“閱讀鏈接”,體會觀察,記錄的好處。

  師點撥: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與事物之間連續的主要手段。我們應該從小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這樣,我們會終生受益的。

  四、鞏固應用。

  提出練筆要求:我們已經知道爬山虎的特點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稱寫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們可以這樣的順序寫: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長在??。我的葉子的特點是??。我的腳的特點是??。我爬的時候,腳先??,然后??,最后??。

  為了節省時間,每一個小組寫一處。分別找各小組匯報。

  五、 拓展創新

  同學們,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現許多大自然的奧秘。想知道嗎?那就趕快行動吧。回家觀察自己感興趣的動植物,做記錄。也可以讓媽媽幫忙泡豆子,看看他們有什么變化。

  板書設計

  6 爬山虎的腳

  葉 嫩紅—嫩綠 新鮮 準確

  生動

  朝下均勻無疊無隙 具體 波紋 好看

  腳 莖上 葉柄反面 按順序 細絲

  嫩紅

  爬巴、彎、拉、緊貼、爬仔細觀察, 連續觀察

《爬山虎的腳》教案3

  教學目標設計

  1 認識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生長部位。

  2 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么樣一腳一腳爬上墻的。

  3 培養學生細致觀察和口語表達的能力,結合發展學生的審美情操。

  教學方法設計

  提問法

  畫圖法

  教學程序設計

  教材處理設計

  師生活動設計

  (一)設問激趣,整體感知

  出示謎語

  A上搭架,下搭架,開黃花,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二)理清條理,扶放結合

  自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自學:

  直奔重點,播放課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體:學生快速跳讀,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2、深入部分:你認為這部分描寫中那些語句寫得好,好在哪兒?找出有關詞句。

  3、課件演示:動畫感受,讓語言的描述升華為形象的感性認識。

  4、指導朗讀: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墻,體會作者的喜愛之情。

  (四)指導學法,領悟爬山虎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情況。

  1、總結學法:針對課堂上相關學法加于小結。

  2、指導自學:這一段描寫哪幾種情況下的爬山虎的腳?找詞句來分析,用學習上一部分的方法來學習這一部分。

  3、匯報自學:理順條理的基礎上完成對黑板板書的補充。

  (五)總結評價延伸課外

  1、編兒歌或謎語

  (1)生暢所欲言 1.有爬山虎的地方,課前可布置學生觀察爬山虎,留意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

  教師課前搜集爬山虎的資料,準備爬山虎實物或標本或掛圖。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制作有關爬山虎腳生長特點的多媒體教學課件。

  2.初讀課文,要指導學生讀準字音,檢查學生對每個自然段大意的了解情況。在引導學生感悟課文內容時,要以自讀自悟為主,并體現綜合性學習的特點,如讀讀畫畫說說,學完課文,還可以“向你介紹我”為題,讓學生以爬山虎的身份介紹自己。

  3.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作者把爬山虎的葉子寫得很美,語言更美。教學中可以朗讀體會為主,先個人自主朗讀,并想想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知道的;再在小組里說一說,還要把課文讀給其他同學聽,大家評一評,是不是讓人感覺到葉子的美,表達出作者喜愛之情。通過自讀和討論,要讓學生了解到爬山虎葉子的特點,一是綠,“綠得那么新鮮”;二是又多又密,鋪在墻上“不留一點空隙”;三是美,“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課文講爬山虎的腳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部分,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學時,仍然要以朗讀體會為主,以直觀手段的運用為輔。可先讓學生把課文的第3、4自然段認真地讀幾遍,分別找出寫爬山虎的腳的和爬山虎的腳怎樣爬的語句,再對照圖,找一找爬山虎的腳,想象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 師:

  直奔重點,播放課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指導學法,領悟爬山虎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情況。

  按描寫爬山虎的腳的方法展開想象寫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關動物、植物為適應周圍的生活需要而進行的相關的生理調節

  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1)生上臺展示(通過簡介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培養表達能力)

  (2)教師綜合性評價。(結合觀察方法、寫作運用幾方面來談)

  3、總結評價后布置作業

  (1)按描寫爬山虎的腳的方法展開想象寫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關動物、植物為適應周圍的生活需要而進行的相關的生理調節

  (沙漠中的駱駝、仙人掌;貓的腳墊等等)

  (2)課堂所得,課后的采集編繪成小報或設置展覽角組織學生瀏覽。(結合愛科學、學科學的思想教育)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可出示掛圖(或實物或多媒體演示),再讓學生認一認:①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莖上長葉柄的地方)是什么形狀的?(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②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再讓學生畫一畫,畫兩幅圖,一幅圖表現爬山虎的腳,一幅圖表現爬山虎的腳是怎么一腳一腳爬的。畫好以后,在小組里交流,講一講,評一評。

  生:

  猜謎語

  為什么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而不是一步步往上爬?

  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教師小結:結合課件,指導體會作者的喜歡、愉快的心情。

  板書設計 板書:

  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腳 枝狀

  爬山虎的腳 嫩紅

  觸著墻 觸 巴 拉 貼 (牢固)

  爬

  沒觸著墻 (萎了) 課后反思 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于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然后,我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然后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后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致。

《爬山虎的腳》教案4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重點詞語,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2、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詞語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教具準備:

  課件、彩色筆、畫紙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課,我們了解了什么?

  欣賞課件。問:你知道在這一大片葉子里面藏著什么?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一)研讀第3自然段

  1、爬山虎的腳有什么特點呢?默讀課文,用“——”畫出寫腳的句子。

  2、學生匯報。出示句子。

  3、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嗎?直觀理解葉柄。

  4、請你選擇恰當的顏色筆,邊默讀這三句話,邊畫出爬山虎的腳(一生板畫,其余的在座位上畫)。

  5、評議圖畫。

  6、出示影片,讓學生配音。

  7、小結。

  (二)研討第4自然段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能直接回答這個問題的句子。

  2、學生匯報:爬山虎是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質疑:“這樣”究竟是怎樣?

  3、出示句子,用“5”畫出動詞。

  4、誰來當爬山虎演一演?四人小組討論,推薦一名代表表演。評議。

  5、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爬山虎嗎?

  6、抓住動作詞讀好這兩句。個別讀。齊讀。

  7、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向上爬。“一腳一腳”能換成別的詞嗎?看課件,討論,小組匯報。

  8、這段中,你們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9、齊讀。

  (三)研讀第5自然段

  1、看課件,讀課文,用“如果……就……”說說你的發現。

  2、男女生分角色讀。

  三、總結課文

  學習了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四、拓展作業

  仔細觀察一種你喜歡的植物,以《我發現______的秘密》寫片斷。

  板書設計:

  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腳 枝狀` 細絲

  嫩紅

  爬山虎的腳

  觸著墻——觸 巴 拉 貼(牢固)

  爬

  沒觸著墻—— (萎了)

《爬山虎的腳》教案5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激趣導入: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是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么原因的呢?今天,我們學習25課《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的情況

  二、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么特點。

  2、填空:

  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 、 。

  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 、 、 、 。

  3、看插圖,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美感來。

  三、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會這樣生機勃勃鋪滿墻,跟它的腳關系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屏幕顯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學生說說每句話講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2、讓全班學生選擇適當的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爬山虎的腳。

  3、對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4、觀察實物,再一次默讀課文有關內容,進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樣子、顏色。

  5、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了解得這么仔細,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1、老師范讀,學生一邊聽,一邊圈出寫爬山虎如何爬的動詞。

  2、學生匯報,老師板書:觸巴拉貼

  3、學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注意“變”“彎”與“貼””的因果關系的理解。

  4、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這些動詞,把爬山虎的腳如何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長的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么有序。

  5、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墻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說這一過程。

  6、重點理解什么叫“一腳一腳”往上爬。

  (1)假設黑板就是一堵墻,這是爬山虎的一根莖(老師用彩色粉筆畫),這是嫩葉(畫葉)。讓學生上臺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腳,用動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評議學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對不對。

  (3)再讓學生上臺演示爬山虎往高處爬的情景。

  (4)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只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爬必須再長出一只,再巴住墻,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圣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電腦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莖緊貼在墻上,爬滿整個墻。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7、小結: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墻的腳是如何爬的,那么沒觸著墻的腳會怎么樣呢?請同學們默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二、學習第5自然段

  1、對比學習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情況。

  沒觸著墻:(板書)萎了

  觸著墻:(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怎樣?

  3、課文哪個自然段也告訴我們這個意思?

  三、總結

  1、學生歸納2、3、4、5自然段各講的是什么內容。

  2、復習3、4、5這幾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么,再講了什么,最后講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說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細心而有序地觀察,并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虎的腳》教案6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要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激趣導入: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學習25課《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情況

  二、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么特點。

  2.填空:

  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 、 。

  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 、 、 、 。

  3.看插圖,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美感來。

  三、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會這樣生機勃勃的鋪滿墻,跟它的腳關系密切,它的腳到底究竟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一邊默讀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屏幕顯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學生說說每句話講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2.讓全班學生選擇適當的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爬山虎的腳。

  3.對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4.觀察實物,再一次默讀課文有關內容,進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樣子、顏色。

  5.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了解這么仔細,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師范讀,學生一邊聽,一邊圈出寫爬山虎怎么爬的動詞。

  2.學生匯報,老師板書:觸巴拉貼

  3.學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變”“彎”與“貼””的因果關系的理解。

  4.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這些動詞,把爬山虎的腳怎么爬的過程寫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長的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才這么有序。

  5.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墻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說這一過程。

  6.重點理解什么叫“一腳一腳”往上爬。

  (1)假設黑板就是一堵墻,這是爬山虎的一根莖(老師用彩色粉筆畫),這是嫩葉(畫葉)。讓學生上臺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腳,用動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評議學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對不對。

  (3)再讓學生上臺演示爬山虎往高處爬的情景。

  (4)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只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爬必須再長出一只,再巴住墻,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圣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電腦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莖緊貼在墻上,爬滿整個墻。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很”。

  7.小結: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墻的腳是怎么爬的,那么沒觸著墻的腳會怎么樣呢?請同學們默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二、學習第5自然段

  1.對比學習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情況。

  沒觸著墻:(板書)萎了

  觸著墻:(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怎樣?

  3.課文哪個自然段也告訴我們這個意思?

  三、總結

  1.學生歸納2、3、4、5自然段各講的是什么內容。

  2.復習3、4、5這幾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么,再講了什么,最后講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我們學習。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說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細心而有序地觀察,并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附板書設計

  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腳 枝狀

  嫩紅

  爬山虎的腳

  觸著墻——觸 巴 拉 貼(牢固)

  爬

  沒觸著墻——(萎了)

《爬山虎的腳》教案7

  設計意圖:

  《大綱》對四年級學生的寫作要求是“學習寫內容真實具體、條理比較清楚的簡單記敘文。”而條理比較清楚對學生來說,就要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事物,描寫事物。《爬山虎的腳》一文,作者對爬山虎腳的觀察細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體現圍繞一個意思選好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具體地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結合組文讀寫訓練重點和學生實際,我把這方面擬定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學校附近有爬山虎,課前我組織學生實地觀察。觀察前我布置了觀察提綱:(1)爬山虎給你一個什么印象?(2)對著那爬滿一堵墻的爬山虎,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數學嘗試法的做法,要求學生以日記形式寫觀察日記;在課內指導學生學習課文后共同評議學生的一兩篇日記(選用寫作水平中等學生的習作)。這樣處理有利于通過實踐和對比,幫助學生掌握重、難點,激發學生的興趣。

  爬山虎腳的生長位置、形狀、顏色等靜態的東西,通過實地觀察,學生容易掌握。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樣在墻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體軟件,較形象地顯示了爬的過程。

  為體現精要教學法的原則,力求圍繞重點設計了多項訓練內容,使學生在課內由老師指導下進行訓練,訓練中遇到的問題也能及時反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背誦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3、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培養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1)實地觀察爬山虎。

  (2)寫觀察爬山虎的日記。

  2、投影片。

  3、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2)一堵墻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

  1、實地觀察爬山虎。

  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5課《爬山虎的腳》。

  3、對課題質疑。

  二、檢查預習:對爬山虎的了解情況;

  三、出示學習目標、自讀。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開火車拼讀、糾音。(字形重點:隙、漾)

  2、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思考: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分段。

  3、四人小組討論分段情況、匯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讀、思考:

  (1)這一段講了什么?

  (2)你覺得爬山虎有什么特點?

  2、提問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么?(滿墻的葉子)你能說說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1)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么變化?重點寫的是什么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2)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么要寫第1、2自然段?

  (3)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后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3、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4、指導學生看著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5、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為哪個詞語用得最好。

  八、質疑。

  九、做練習3

  板書設計:

  25爬山虎的腳

  剛長出:嫩紅--→嫩綠

  葉子

  長大了:綠得新鮮一順兒朝下均勻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在黑板上畫好一幅爬山虎(缺腳)的圖案。

  2、多媒體課件:(1)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2)一堵墻上的爬山虎。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練習3(投影片出示)

  二、導入課文: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我們就帶著問題來學習第三段。(出示學標)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么?

  2、提問、出句子投影,齊讀。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上添畫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為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請學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說。

  4、這一自然段講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么形象具體,說明了什么?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三、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

  2、聽錄音,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3、多媒體顯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4、用“▲”劃出爬山虎在墻上爬的動作:

  觸--→巴--→拉--→貼

  5、齊讀

  6、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自己說、提名說。

  7、指導朗讀

  8、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么?討論、匯報。(爬山虎并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9、多媒體再顯示(一棵--→滿墻的爬山虎)。

  10、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四、教學第5自然段

  1、根據課后練習1(3),輕聲朗讀。

  2、同桌討論、匯報。

  3、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么具體詳細,說明了什么?(觀察細致、耐心)

  五、第三段總結: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最后講觸著墻與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

  六、質疑

  七、評議學生的一篇觀察日記。

  八、課外作業:

  1、根據平時對校內紫荊樹的觀察,自己確定一個意思來寫片段;

  2、你將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這個意思。

  板書設計:

  生長位置、形狀、顏色

  爬山虎的腳

  觸--→巴--→拉--→貼

  觸著墻←-→沒觸著墻的。

  爬山虎的腳四年級語文教案

  設計意圖:

  《大綱》對四年級學生的寫作要求是“學習寫內容真實具體、條理比較清楚的簡單記敘文。”而條理比較清楚對學生來說,就要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事物,描寫事物。《爬山虎的腳》一文,作者對爬山虎腳的觀察細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體現圍繞一個意思選好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具體地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結合組文讀寫訓練重點和學生實際,我把這方面擬定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學校附近有爬山虎,課前我組織學生實地觀察。觀察前我布置了觀察提綱:(1)爬山虎給你一個什么印象?(2)對著那爬滿一堵墻的爬山虎,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數學嘗試法的做法,要求學生以日記形式寫觀察日記;在課內指導學生學習課文后共同評議學生的一兩篇日記(選用寫作水平中等學生的習作)。這樣處理有利于通過實踐和對比,幫助學生掌握重、難點,激發學生的興趣。

  爬山虎腳的生長位置、形狀、顏色等靜態的東西,通過實地觀察,學生容易掌握。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樣在墻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體軟件,較形象地顯示了爬的過程。

  為體現精要教學法的原則,力求圍繞重點設計了多項訓練內容,使學生在課內由老師指導下進行訓練,訓練中遇到的問題也能及時反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背誦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3、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培養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

  (1)實地觀察爬山虎。

  (2)寫觀察爬山虎的日記。

  2、投影片。

  3、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2)一堵墻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

  1、實地觀察爬山虎。

  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5課《爬山虎的腳》。

  3、對課題質疑。

  二、檢查預習:

  對爬山虎的了解情況;

  三、出示學習目標、自讀。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開火車拼讀、糾音。(字形重點:隙、漾)

  2、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思考: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分段。

  3、四人小組討論分段情況、匯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讀、思考:

  (1)這一段講了什么?

  (2)你覺得爬山虎有什么特點?

  2、提問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么?(滿墻的葉子)你能說說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1)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么變化?重點寫的是什么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2)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么要寫第1、2自然段?

  (3)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后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3、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4、指導學生看著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5、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為哪個詞語用得最好。

  八、質疑。

  九、做練習3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在黑板上畫好一幅爬山虎(缺腳)的圖案。

  2、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2)一堵墻上的爬山虎。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檢查練習3(投影片出示)

  二、導入課文: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我們就帶著問題來學習第三段。(出示學標)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么?

  2、提問、出句子投影,齊讀。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上添畫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為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請學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說。

  4、這一自然段講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么形象具體,說明了什么?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四、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

  2、聽錄音,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3、多媒體顯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4、用“▲”劃出爬山虎在墻上爬的動作:

  觸--→巴--→拉--→貼

  5、齊讀

  6、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自己說、提名說。

  7、指導朗讀

  8、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么?討論、匯報。(爬山虎并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9、多媒體再顯示(一棵--→滿墻的爬山虎)。

  10、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五、教學第5自然段

  1、根據課后練習1(3),輕聲朗讀。

  2、同桌討論、匯報。

  3、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么具體詳細,說明了什么?(觀察細致、耐心)

  六、第三段總結: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墻

  上爬的,最后講觸著墻與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

  七、質疑

  八、評議學生的一篇觀察日記。

  八、課外作業:

  1、根據平時對校內紫荊樹的觀察,自己確定一個意思來寫片段;

  2、你將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這個意思。

  《爬山虎的腳》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教具準備

  1、實物展示臺。

  2、學生準備水彩筆。

  3、爬山虎實物。

  教學課時:

  2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過程

  一、出示實物

  引入:認識這種植物嗎?對,它叫爬山虎。你們知道它什么特點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看來你真是個會觀察的孩子。葉圣陶爺爺不僅喜歡觀察,而且會觀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筆下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看看作者是怎么觀察的,又是怎么寫的,自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三、反饋讀書情況。

  1、出示詞語讓學生認讀。

  2、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小組互讀,可以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點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讀了葉圣陶爺爺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點?你有什么感受?葉爺爺為什么會把爬山虎寫得那么生動具體?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具體了解爬山虎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致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引入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世界上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感受了被稱為鳥的天堂的大榕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更加仔細地去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讀課題。

  一、請同學們看實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點?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4、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5、讀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可以采取老師讀前半句,學生補充后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

  a、腳的樣子;

  b、腳的形狀;

  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最好。(教師巡視,拿一張好的評價)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

  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以下幾個方面自己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老師巡視)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

  b、找出爬的動作詞;

  c、自己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1、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么?意見,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充分表揚)

  2、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嗎?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演示說出怎么爬。

  4、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

  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又怎么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說)

  (沒觸著墻的腳萎了,觸著墻的牢固,腳與墻有密切關系。)

  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男、女分開讀)

  五、發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葉圣陶爺爺學習什么?(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3、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牛花……)說說你它們的特點,好嗎?(學生說)

  板書設計:

  爬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山 特點樣子:像……像……(細絲)

  虎 顏色:嫩紅(灰色)

  的

  腳 爬 觸→巴→拉、貼(牢固)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實錄

  一、分步板書課題,喚起閱讀期待。

  師:請看老師寫字(轉身在黑板上寫“虎”字)。先寫一個“虎字頭”,再寫一個“幾”,這個生字大家肯定會讀。

  生(齊讀):虎。

  師:寫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哪一筆?

  生:“橫鉤”的“鉤”別忘了。

  師:對,這一鉤就是老虎——

  生:尖利的牙齒。

  師:我們一起來寫一寫。

  (學生書空)

  師:給“虎”組組詞看。

  生1:猛虎。

  生2:狐假虎威。

  生3:狼吞虎咽。

  ……

  師:你們的詞匯真豐富。今天我要告訴你們一個詞,爬山虎(在“虎”前面板書“爬山”),齊讀。

  (學生齊讀)

  師:見過爬山虎嗎?

  生:沒有。

  師:聽說過嗎?

  生:也沒有。

  師:那就聽老師介紹一下,爬山虎不是動物,而是一種藤類植物,它能牢牢地巴在墻上,往上爬。

  (學生一臉驚訝)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和爬山虎有關。——爬山虎的腳(板書:的腳)

  師:有人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看了課題就知道文章會寫些什么?

  生1:寫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

  生2:寫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

  師:課文到底是不是寫了這些內容呢?我們來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理清課文脈落。

  師:請同學們放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次,讀好一次,伸出一個手指頭表示一下,然后別停下,繼續讀。讀好兩次,就伸出兩個手指頭。比比在同樣的時間內,誰的讀書效率高。

  (學生放聲朗讀課文,教師站在一旁和學生一起讀起來)

  師:停,我看到了,最快的同學已經讀了三遍,大多數同學也已經讀完兩遍。建議大家要向讀得快的同學學習,提高閱讀速度。

  師:接下來我們來讀讀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請第三組同學開火車讀。

  (課件顯示: jīng bǐng zhú chù hén jūnyún

  嫩莖 葉柄 逐漸 觸角 痕跡 均勻)

  (生開火車讀)

  師:要注意把后鼻音、翹舌音讀準。齊讀兩次。

  (生齊讀)

  師:本課多音字較多,下面是帶有多音字的短句,第一組開火車讀讀看。

  (課件顯示:占了一大片地方、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兒空隙、觸著墻、蛟龍的爪子)

  師:這些多音字中,哪個字的讀音最特別?

  生:爪(zhǎo)。

  師:(指著“爪子”)這個詞我們以前怎么讀?

  生:爪(zhuǎ)子。

  師:是的,譬如小雞的爪子。什么時候讀“zhǎo”?

  生:很兇的時候。

  師:對,兇猛的獸類和禽類的腳就是爪(zhǎo)子。哪些動物有爪(zhǎo)子?

  生1:老虎。

  師:老虎的爪子。

  師:這些動物十分兇猛,爪子十分有力。有一種植物,它的腳也十分有力,能牢牢地巴在墻上,所以取名叫爬山虎。現在我想請同學們讀讀課文。沒被請到的就當小評委,聽聽他們生字詞是不是能夠讀正確。

  (指名學生分段讀課文)

  師:課文哪幾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生:3-5自然段。

  師:那么1-2自然段是寫什么?

  生:寫爬山虎的葉子和爬山虎多。

  三、學習第一段,體會“茂盛”。

  師:自己讀讀第一段,看看你能從哪些詞當中體會出爬山虎多?

  生1:滿是。

  生2:占了一大片。

  師:誰能通過朗讀表現出爬山虎多,長得茂盛?

  (指名一學生讀)

  師:你們感受到爬山虎多,長得茂盛了嗎?

  生2:感受到了。“一大片”拖了長音,表示面積大。

  師:你真會欣賞!相信你也能讀好,來試試。

  四、學習第二段,感受“葉美”。

  師:既然課文是寫爬山虎的腳,為什么又要花那么多筆墨去寫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別之處嗎?默讀,劃出表示葉子特點的詞句。

  1、品“嫩”

  師:誰來讀?

  生1:爬山虎葉子長得很快,“不幾天”就長大了。

  生2:爬山虎葉子長得嫩。

  生3:爬山虎嫩葉顏色很美。

  師:讀讀句子,圈出帶“嫩”的詞語。

  (生圈出“嫩紅、嫩綠、嫩芽”三個詞)

  師:齊讀這三個詞。

  (生齊讀)

  師:連用三個“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爬山虎的葉子太嫩了,太美了。

  生2:我感受到爬山虎的葉子嫩得可愛,讓人頓生愛憐之情。

  師:(對生2)你很會讀書!你來讀一讀。

  生2:“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

  師:你的聲音嫩嫩的,真好聽!女同學一起讀。

  (女生齊讀)

  2、品“齊、密、勻”

  師:葉子還有什么特點?

  生:葉子長得均勻。

  師:均勻得沒有——

  生:重疊起來的。

  師:也不留——

  生:一點兒空隙。

  師:“隙”是裂縫的意思,你見過嗎?

  生:見過,墻上,很細很細,就像一條細線。

  師:從“不留一點空隙”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葉子密

  師:葉子密得——

  生:不留一點兒空隙

  師:還從哪兒看出葉子密?

  生:“鋪”。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鋪就是……

  師: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嗎?

  生:(點點頭)

  師:我們平時說鋪——

  生1:地毯。

  師:鋪——

  生2:床單

  師:這兒用“鋪”,就是說葉子好像給墻鋪上了——

  生(齊):地毯

  師:鋪上了——

  生(齊):床單。

  生3:鋪上了綠錦緞。

  生:我還體會出葉子長得整齊,一順兒朝下

  師:看課文插圖,這就是一順兒朝下的葉子,葉尖全部指向——

  生:地面。

  師:沒有一片朝其它方向,這就叫——

  生:一順兒。

  師:現在同學們全部面向老師坐著,這也叫“一順兒”。就這么一句話,你們就讀出了這么多的內容,真會讀書,來齊讀這句話。

  生(齊讀):“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3、品“綠”

  生:葉子還很綠。

  師:你知道哪些綠?

  生1:嫩綠。

  生2:深綠。

  生3:淺綠。

  生4:墨綠。

  生5:翠綠

  師:同學們詞匯真豐富。課文中說“綠得那么新鮮”,怎么理解?

  生1:就是很綠很綠,綠得要滴下油來。

  師:蒼翠欲滴。

  生2:看了讓人非常舒服。

  師:令人心曠神怡的綠。

  生3:讓人眼前一亮的綠。

  生4:葉子很干凈。

  師:毫無雜質的綠。

  生5:好像很有生命力的綠。

  師:生機勃勃的綠,蒼翠欲滴的綠,讓人看了非常舒服。男同學齊讀。

  男生(齊讀):“那些葉子綠得那么鷴,看著非常舒服。”

  師:聽了你們的朗讀,我也覺得非常舒服。

  4、品“美”

  師:“看著看著,忽然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好看得很”就是——

  生:很好看。

  師:為什么要寫成“好看得很”?

  生1:好看得很,就是比好看還好看。

  生2:強調了好看,好看的程度很深。

  師:看來你們聰明得很。讓我們去看看好看的風吹葉動。

  (播放課件,學生欣賞)

  師: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爬山虎的葉子在向我們擺手,好像在打招呼。

  生2:我看到了爬山虎的葉子好像在隨風舞蹈。

  生3:我看到了爬山虎的葉子好像跳芭蕾舞的姑娘,那裙子一上一下舞動。

  生4:我看到了爬山虎的葉子好像波浪涌向遠方。

  師:老師看到這畫面,不禁想起李清照的一句詞——“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多美的意境。誰能把它讀出來?

  生1:“一陣風拂過,一寺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學生把“好看得很”讀得很重)

  師:你為什么要這么讀?

  生1:葉子太好看了。

  生2:一陣風拂過,一寺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學生將“好看得很”讀得很輕。)

  師:看來你是陶醉了!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

  (生齊讀)(一部分學生將“拂”讀成了“吹”。)

  師:能將“拂”讀成“吹”嗎?

  生1:不能,“吹”比“拂”用力。

  生2:“拂”是輕輕地擦過。

  生3:就像媽媽撫摸孩子。

  生4:爬山虎的葉了很美,風也喜歡它,所以輕輕地拂一下。

  師:“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風亦有之”呀!來,把喜愛之情讀出來。

  (生齊讀)

  師:讓我們再一次去欣賞那墻爬山虎。

  (生齊讀第二段)

  師:現在你知道葉老為什么要寫葉子了嗎?

  五、拓展閱讀,再度喚起閱讀期待。

  師:同樣是寫爬山虎,同樣是寫葉老家的那墻爬山虎,同樣是寫爬山虎的綠葉,另一位作家卻是這樣寫的:(出示26課《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中的兩個語段)

  (教師先自己讀,然后學生自由讀,教師巡視)

  師:同學們讀過之后,感受到了什么沒有?

  生1:爬山虎的葉子很綠,綠匆匆,綠得沉郁。

  生2:爬山虎太綠了,綠得讓陽光都變成了綠色。

  生3:爬山虎很有活力。

  師:這綠綠的爬山虎,這充滿活力的爬山虎,太美了!我們再來讀一讀,男生讀第一個語段,女生讀第二個語段。

  (生讀)

  師:同學們,剛才你們讀的這兩段話就選自我們這本書的第26課《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生滿臉的興奮)

  師:同學們,同樣的爬山虎,同樣的綠葉,在不同人的筆下卻呈現出不同的韻味,知道為什么嗎?因為他們的觀察角度不同,但又是都在用心觀察。下節課,就讓我們帶著一雙慧眼,去觀察綠葉背后的爬山虎的腳。下課!

  (總評:這可以說是一堂“即時生成”的課,因為執教者是為自己參加的一項考核評比活動而上的。而且是頭天下午以抽簽的方式確定上課內容,第二天就上的一堂課。但是,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因素,使得這堂課異彩紛呈,亮點多多。最突出的是四個字:樸實,純真。說它“樸實”,可以從兩個方面看出:一是課的“風貌”。整體看,一點花俏都沒有,平平實實,自自然然。就連時髦的課件,也只是在課當中稍作“點綴”。這自然令我們想起一句話來:“簡簡單單教語文。”二是課的“效果”。應該說課的效果是明顯的,無論是字詞的掌握、內容的理解,還是朗讀的處理、活動的生成,甚至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都是沒有多少可以挑剔的。這又不免讓我們想起另一句話來:“實實在在教語文。”說它“純真”,也可以從兩個方面窺視:一是師生的“配合”。在課上,師生的配合非常默契,對話自然,互動順暢,課的起承轉合如行云流水。當然,這跟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強不無關系。二是師生的“表現”。教師真誠、真切,學生放松、輕松;教師有情、有心,學生用功、用心。在課的行進過程中,師生絲毫不緊張,不拘謹,但也不忙亂,看上去好像不是在上課,而是在進行著娛樂活動。另外,在課的一些環節、細節的處理上,也分明可以看出教師教學功底的扎實和教學技藝的精湛,如:導入時揭題的新穎別致,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情緒的激發、積極性的調動和方法的暗示,以及朗讀本位、閱讀期待等教學新理念的體現,都無不令人感到執教者的“非同一般”。)

《爬山虎的腳》教案8

  教學目標:

  1、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學習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具體地描寫事物。

  2、學習作者巧妙地利用動靜結合的寫作方法,來具體描寫周圍的事物。

  3、讓學生們在體會作者認真觀察的基礎上,感受發現的樂趣,激發他們細心觀察的興趣,進而提高寫作水平。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進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誰能說說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腳的樣子,怎么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自主研讀,交流收獲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獲?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學習。

  (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匯報交流

  在讀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時你有什么收獲?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多媒體展示原文)

  原文: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此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樣描寫爬山虎的葉子的?畫出相關的語句,把自己的理解寫在書中的空白處。

  (1)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2)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

  (3) 為什么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

  (4)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圣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么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

  (5)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為你們配上音樂和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學生匯報時,教師隨機板書:

  剛長出的葉子——嫩紅

  長大的葉子——嫩綠

  綠得新鮮——看著舒服

  葉尖朝下——鋪的均勻——沒有重疊——不留空隙(靜態)

  一陣風拂過——漾起波紋(動態)

  三、學習寫法,練習仿寫

  引導學生分析寫法——動靜結合。然后就趁熱打鐵,讓學生仿照本段的寫法選擇一種自己熟悉的植物進行仿寫。那如果讓你來觀察“牽牛花”,你是不是也可以做到這樣呢?(課件出示一些牽牛花的圖片,讓他們嘗試著再次將自己看到和想到的內容融合到一起)

  四、作品展示,給予表揚

  1、指名讀一讀自己所仿寫的關于植物的片段

  牽牛花有著一根根青綠色的莖,猶如一條條穿著綠裝的手臂,綠得像碧玉、像翡翠。那莖伸展到旁邊的樹上,把樹纏了一圈又一圈,好看極了。莖上又伸展出一片片葉子,葉子綠極了,讓人看著舒服,綠葉如春,一副生機盎然的樣子;葉子的柄和樹干都是紅色,這給牽牛花的綠點綴得更加耀眼奪目……一陣風吹過來,牽牛花隨風搖擺,像風鈴在丁當作響。蝴蝶舞過來,告訴我昨夜的好夢;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的故事。過了好一會兒,我才記起我不是牽牛花,我是在欣賞著牽牛花呢! (周暢)

  每天清晨,當悠揚的歌聲把我們從睡夢中喚醒,姥姥家的小院里那千朵萬朵喇叭花也競相開放了,你看,紅的、紫的、粉色的……真是五顏六色,非常好看啊,一陣風拂過,一個個小喇叭就吹響了,隨著“滴滴滴噠……滴滴滴噠”的聲,它們昂著頭,張著嘴,象在為我們加油呢,又象是鼓舞我們在新的學期大步向前。(趙家)

  2、指名談談自己的收獲

  五、老師總結,布置作業

  這節課,同學們收獲很大,學會了如何觀察周圍事物,還寫出了自己的作品,學會了利用動靜結合的方法,描寫自己觀察的事物,雖然,仿寫的痕跡比較重,但說明學生真的掌握了動靜結合的寫作方法,我特別喜歡。希望同學們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細觀察我們身邊的事物,再練習寫一些小片段。好嗎?

《爬山虎的腳》教案9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背誦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3、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培養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

  4、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5、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讀通課文,感知文章從哪幾個方面寫爬山虎。

  3、讀懂第一部分,了解爬山虎的生長位置及它的葉子。

  4、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5、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難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寫爬山虎葉子的。

  一、 提出學習目標(約3分鐘)

  (一) 謎語導入,引出課題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

  3、對課題質疑。

  (二)提出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5、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情感。(在書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跡,批批劃劃,并在旁邊做上讀書筆記。)

  6、能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約30分鐘)

  (給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時間至少約束8分鐘)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完成)

  1、這節課我學會了:均勻、重疊等詞語,明白了均勻、痕跡、牢固、休想等詞語的意思。

  2、我會用"均勻、休想等詞語說一句話。

  3、我會流利讀課文(單獨讀、合作讀、分自然段讀等)

  4、我會自主完成課后思考

  (二)學文悟情展示

  1、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這篇文章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2、我會悟。

  (1)悟文本

  生1:從第一自然段中,使我知道了爬山虎喜歡在墻上生長。

  生2:從"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中,我明白了"一順兒"是指同一個方向和順序。這兩句話概括了爬山虎葉子的特點:綠、整齊。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的變化:剛開始是嫩紅的,后來變成嫩綠的。

  生4:我知道"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是靜態描寫;"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是動態描寫。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作者是通過細心觀察的,所以才能看見"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三) 創作性展示

  1、小組聲情并茂朗讀課文的一段話。

  2、小組展示自己仿寫的一段話。

  3、小組展示自己在課外找到有關寫植物葉子的文章。

  三、激發知識沖突(約5分鐘)

  爬山虎的葉子為什么一順兒朝下?為什么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仿照第二自然的寫法寫一種植物的葉子。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3、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4、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過程:

  一、提出學習目標(約3分鐘)

  1、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我們就帶著問題來學習第3--5自然段。

  2、提出學習目標

  (1) 把課文通順,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主要講了些什么?

  (2) 抓住重點詞、句、段來體會其中的意思。

  (3) 課外資料收集展示。

  (4) 能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約30分鐘)

  (給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時間至少約束8分鐘)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完成)

  1、我學會了葉柄、觸角等詞語的意思。

  2、我會用某個詞語說一句話。(如:葉柄、觸角、痕跡等)

  3、我會流利地朗讀課文第三至五自然段。

  4、我會做每課一練中的題目。

  (二)學文悟情展示

  1、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這三個自然段主要介紹了爬山虎腳的特點分三個方面,先講爬山虎腳的樣子和顏色,再講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最后講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巴住墻的不同結果。

  2、從重點詞句中體會它的含義。

  生1: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三句話介紹了爬山虎的腳長在哪里,形狀和顏色是怎樣的。以蝸牛的比喻每根細絲的形狀,寫得非常逼真。)

  生2: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咬龍的爪子。(作者準確地用上“觸、變、巴、拉、貼、爬”這六個動詞,清楚地寫出了爬山虎爬墻的細節,爬得那樣科學合理,那樣姿勢優美,那樣柔韌有力。

  生3: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這兩句話是用對比的方法,寫出爬山虎與墻的關系:它的腳要是沒觸著墻就會枯萎,碰著墻便茂盛地生長。)

  生4:我知道爬山虎往上爬的動作有:變、巴、彎、拉、貼等。(師板書)

  (三) 創作性展示

  1、小組聲情并茂朗讀課文的一段話。

  2、小組展示自己仿寫的一段話。

  3、小組展示自己在課外找到有關草本植物的文章。

  三、激發知識沖突(約5分鐘)

  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觀察事物的?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按照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寫一則連續觀察日記。

《爬山虎的腳》教案10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生詞。

  (2)自瀆課文,重點學習本課第1、2段。

  (3)學習作者描寫事物的方法,然后學習如何去觀察一個事物。

  (4)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2)通過對詞語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難點:

  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動物會爬墻嗎?然后那有沒有會爬墻的植物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種會爬墻的植物。教師板書——爬山虎的腳

  二、初讀課文,解疑,學習生字。

  1、自讀課文,劃出本課的生字、生詞,并通過上下文理解詞義。

  2、可見出示本課生字,生詞,學生讀,師糾正

  3、讀課文,找出課文的哪幾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4、教師講解本課體裁——說明文。

  三、講讀課文。

  1、課文的1、2自然段寫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A、個別讀課文,思考:第1自然寫什么?

  B、這兩處地方有什么共同點?

  C、齊讀思考:你能從這兩句話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點?

  2、講讀第2段、

  A、指名讀第2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講什么?

  B、這一段共有幾句話?然后每句話寫什么?

  C、葉子顏色的美表現在哪里?

  D、葉子的均勻、整齊表現在哪里?

  3、導讀。

  A、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變化。

  B、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顏色很美。

  C、爬山虎的葉子長的很整齊。

  D、爬山虎的葉子的很均勻。

  E、當風吹過,滿墻的葉子也很美麗。

  4、理解:拂漾

  5、齊讀課文,個別讀

  6、歸納短意。

  四、背誦第二自然段。

  五、小結,準備下課。

《爬山虎的腳》教案11

  【設計意圖】

  《大綱》對四年級學生的寫作要求是“學習寫內容真實具體、條理比較清楚的簡單記敘文。”而條理比較清楚對學生來說,就要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事物,描寫事物。《爬山虎的腳》一文,作者對爬山虎腳的觀察細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體現圍繞一個意思選好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具體地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結合組文讀寫訓練重點和學生實際,我把這方面擬定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學校附近有爬山虎,課前我組織學生實地觀察。觀察前我布置了觀察提綱:

  1、爬山虎給你一個什么印象?

  2、對著那爬滿一堵墻的爬山虎,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數學嘗試法的做法,要求學生以日記形式寫觀察日記;在課內指導學生學習課文后共同評議學生的一兩篇日記(選用寫作水平中等學生的習作)。這樣處理有利于通過實踐和對比,幫助學生掌握重、難點,激發學生的興趣。

  爬山虎腳的生長位置、形狀、顏色等靜態的東西,通過實地觀察,學生容易掌握。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樣在墻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體軟件,較形象地顯示了爬的過程。

  為體現精要教學法的原則,力求圍繞重點設計了多項訓練內容,使學生在課內由老師指導下進行訓練,訓練中遇到的問題也能及時反饋。

  【教學目《爬山虎的腳》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背誦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3、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培養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實地觀察爬山虎、寫觀察爬山虎的日記。

  2、投影片。

  3、多媒體課件:

  ⑴ 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⑵ 一堵墻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

  1、實地觀察爬山虎。

  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謎語:

  ⑴ 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⑵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爬山虎的腳》。

  3、對課題質疑。

  二、檢查預習

  對爬山虎的了解情況;

  三、出示學習目標、自讀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開火車拼讀、糾音。

  (字形重點:隙、漾)

  2、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思考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分段。

  3、四人小組討論分段情況、匯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讀、思考:

  ⑴ 這一段講了什么?

  ⑵ 你覺得爬山虎有什么特點?

  2、提問。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么?(滿墻的葉子)你能說說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⑴ 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么變化?重點寫的是什么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⑵ 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么要寫第1、2自然段?

  ⑶ 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后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3、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4、指導學生看著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5、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為哪個詞語用得最好。

  八、質疑

  九、做練習3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剛長出:嫩紅--→嫩綠

  葉子

  長大了:綠得新鮮一順兒朝下均勻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在黑板上畫好一幅爬山虎(缺腳)的圖案。

  2、多媒體課件:

  ⑴ 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⑵ 一堵墻上的爬山虎。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檢查練習3。

  (投影片出示)

  二、導入課文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我們就帶著問題來學習第三段。

  (出示學標)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默讀:

  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么?

  2、提問:

  出句子投影,齊讀。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上添畫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為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請學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說。

  4、這一自然段講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么形象具體,說明了什么?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四、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

  2、聽錄音,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3、多媒體顯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4、用“▲”劃出爬山虎在墻上爬的動作:

  觸--→巴--→拉--→貼

  5、齊讀

  6、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自己說、提名說。

  7、指導朗讀。

  8、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么?討論、匯報。(爬山虎并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9、多媒體再顯示:

  一棵--→滿墻的爬山虎

  10、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五、教學第5自然段

  1、根據課后練習1⑶,輕聲朗讀。

  2、同桌討論、匯報。

  3、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么具體詳細,說明了什么?

  (觀察細致、耐心)

  六、第三段總結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最后講觸著墻與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

  七、質疑

  八、評議學生的一篇觀察日記

  九、課外作業

  1、根據平時對校內紫荊樹的觀察,自己確定一個意思來寫片段;

  2、你將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這個意思。

  板書設計

  生長位置、形狀、顏色

  爬山虎的腳

  觸--→巴--→拉--→貼

  觸著墻←-→沒觸著墻的

《爬山虎的腳》教案12

  一、教材簡析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這篇課文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課文第2自然段寫爬山虎的葉子。從剛長出來到長大,葉子的顏色從嫩紅變成嫩綠,長大后的葉子引人注目,并給人一種非常舒服的感覺。課文的重點部分是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莖上的卷須比作“腳”,非常生動地描寫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它是怎樣向上攀爬的。通過讀文可以體會到,作者對爬山虎的觀察細致入微,而且是連續觀察了很長時間。本文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

  二、學情分析

  在我們農村生長的植物比較多,爬山虎也比較多見。學習了這片課文能有助于學生對爬山虎有更全面的認識,而且學習作者觀察植物的角度,引導學生去觀察更多身邊植物(如:小麥,玉米,辣椒,蒜等)的觀察。所以學習這篇課文對農村學生能提高他們更多觀察植物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

  1、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

  2、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義。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4、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無限熱愛的生活情趣。

  5、背誦、抄寫作者描寫生動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課文寫一篇介紹植物的文章。

  四、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

  3.學習作者怎樣“圍繞一個意思”有順序、具體地寫好一段話。

  通過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這是學習本課的難點

  五、教學過程

  教學資源:媒體資源、錄音磁帶、錄音機

  教學方法:研讀、講讀法

  學法指導:自主研讀、集體交流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同學們,本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葉圣陶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腳》。誰能說說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了爬山虎的腳?

  二、自主研讀:

  1、師述:葉圣陶先生用5個自然段描寫了爬山虎,你對爬山虎的那一個方面最感興趣?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哪些感悟和收獲?

  2、學生分組研讀,師分組巡視指導。

  三、匯報交流(一):

  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

  1、師質疑:讀了爬山虎葉子的這一段,你有什么收獲?

  2、組織交流:(點撥導讀)

  ⑴、師:在第二自然段中,你覺得葉子美在什么地方?你能通過讀來體會嗎?(朝下、均勻、漾起波紋)

  ⑵、師:觀察葉子,葉圣陶爺爺還觀察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樣變化的?(嫩紅——嫩綠——綠的新鮮)

  ⑶、聽錄音:再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象畫面。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1、導入:爬山虎的葉子如此美麗,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墻上呢?(腳)本課那幾個自然段介紹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3——5節)

  2、師質疑:關于爬山虎的腳,你想知道些什么?

  3、先來解決爬山虎的腳長在那兒的問題。

  ⑴、讀第三自然段幫你能用一句話告訴同學們,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

  ⑵、同桌相互說一說、畫一畫:爬山虎的腳

  ⑶、播放媒體資源:爬山虎的葉子和莖的圖畫,學生觀察畫圖說。

  4、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的?什么顏色?

  ⑴、自讀課題,畫出有關的句子。

  ⑵、通過媒體資源中的課件,展示爬山虎的腳的樣子和顏色的段落,學生再讀體會。

  ⑶、品味比喻句:“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質疑:蝸牛的觸角與爬山虎的細絲有什么相似之處?你能不能用其他的事物來比喻細絲呢?)

  三)、交流話題(三)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1、自學第四自然段,學懂了匯報(可以讀、可以說、可以表演),畫出寫爬山虎動作的詞語。

  2、學生匯報:

  ⑴、找出與爬有關的詞句。

  ⑵、用自己的話把爬山虎的爬墻的過程按順序說一說。

  ⑶、播放媒體資源,爬山虎是怎樣爬的動畫。

  (4)、齊讀第四自然段

  四)、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

  ⑴、指讀第5節,邊讀邊畫出腳的不同變化。

  ⑵、對比交流:觸著墻的;沒觸著墻的。

  ⑶、小結:爬山虎真了不起,為了生存,它在不斷地改變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墻上,而這一過程不是一兩天可以發現的,可見作者是經過了認真而又持續不斷的觀察才看清楚的,這種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四、總結全文: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可為什么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呢?

  2、你從作者的觀察中受到哪些啟發?(仔細觀察——連續觀察)

  3、小結:大自然中有許多奧秘等我們去發現、去探索,我們要向作者那樣養成細心觀察,不斷觀察的好習慣,這樣,才能抓住事物的特點,有順序地把事物介紹清楚。

  六、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特點 樣子:……像……(細絲)

  顏色:嫩紅(灰色)

  爬 觸→巴→拉、貼

  沒觸著墻 萎

  觸著墻 變 相當牢固

  七、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設計評價方案,向學生展示他們將被如何評價(來自教師和小組其他成員的評價)。另外,也可以創建一個自我評價表,這樣學生可以用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

《爬山虎的腳》教案13

  教材分析:

  這篇講讀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觀察,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著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學習寫出內容具體的文章來。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背誦3、4自然段。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等。

  (1)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2)一堵墻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多種方式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激發興趣,并從中了解到植物的特點。)

  2、導語:

  我們種絲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爬山虎,也是一株軟軟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爬到墻上、屋頂上,巖石上,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它有腳。)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你們平時看見的是爬山虎的什么?(葉子)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圣陶爺爺就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

  (拿自己和作者對比,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3、對課題質疑。

  讀課題,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么爬、腳的變化)葉圣陶爺爺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置換角色,從課題質疑,可激發探究的興趣,又可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敘述脈絡

  1、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注意這樣兩個問題:(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2)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2、檢查交流:

  (1)請認為自己是學習最認真的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領讀詞語。

  嫩綠舒服均勻重疊空隙漾起拂過葉柄蝸牛緊貼蛟龍枯萎逐漸牢固

  (學生當小老師,增強自豪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2)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讀第一自然段,你從“滿是”“一大片”中體會到了什么?(爬山虎長得很茂盛,能爬。)

  2、欣賞爬山虎爬到巖石、屋頂、墻上的圖片。

  四、布置作業,重視語言積累

  1、抄寫詞語

  2、背誦課文3、4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進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誰能說說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腳的樣子,怎么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自主研讀,交流收獲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獲?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學習。

  (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匯報交流。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么收獲?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為什么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圣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么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為你們配上音樂和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著很大的關系。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腳的樣像什么?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么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子比作什么?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么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并數了有六七根,說明葉圣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致了。

  (圖文結合,不僅體會到語言的生動,還了解作者的觀察很細致。教給學生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交流話題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突破了教學難點。)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呢?

  誰能匯報你讀這段的收獲?(沒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巴在墻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

  (語文教學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現象中滲透人文熏陶,在讀中不知不覺內化了語言,積累了語言。)

  三、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為什么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因為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1)觀察細致。(2)要抓住特點觀察。(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觀察方法,使理論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學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讀寫結合,學有所用,既是對原有知識的鞏固,又讓學生在練筆中提高了寫作能力。)

  2、課外查詢資料:

  (1)本文作者葉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板書設計:

  葉子美:嫩紅

  嫩綠

  綠得新鮮

  勻稱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么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

  萎了

  課后評析:

  一、把學習的主動權始終還給學生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他們的興趣,我以趣味謎語、親切談話、課題質疑的形式激發他們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請小老師帶讀生字,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學習,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還語文課堂以朗朗的讀書聲

  閱讀教學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課始,學生初讀,掃除生字障礙,理清了課文脈絡。接著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葉子的動態美和靜態美后,配樂和畫美讀,在讀中培養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后,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三、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

  本教學比較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如果課件出示過早,那些直觀形象的畫面容易代替學生的思維,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學適宜時機運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學效率。

  1、再現美景,激發情感。在學生充分通過語言文字品味爬山虎葉子的美麗之后,為了進一步激發情感,在音樂聲中邊請學生欣賞爬滿山坡、墻頭、巖石的情景,邊請學生有表情、有節奏地朗讀,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熏陶。

  2、再現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上,再適時機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難點,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從中感受到要相信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把讀書權交給學生,把說話權給學生,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的閱讀、感悟、思考、質疑、解疑,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師的牽引下被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突破難點,在讀懂內容基礎上,進行相應寫的訓練,使課文中的觀察和寫作知識實現遷移,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爬山虎的腳》教案14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的基礎上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具有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同時增強他們具有愛自然保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突破方法:要讓學生知道“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隊員一樣一腳就一腳牢地往上爬。由于大多數學生對爬山虎這一植物沒有過直觀的認識,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突破我遵循直觀性教學原則,利用實物觀察教學法進行教學。

  教學準備:爬山虎實物,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臺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感受了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神秘,還欣賞了變化多端的火燒云。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觀賞一種奇怪的生物──爬山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生小聲讀課文,標出自然段,然后說說通過初讀課文對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讀文后交流:

  ①爬山虎是一種植物而不是動物。

  ②爬山虎有腳。

  ③爬山虎是靠腳向上爬的。……

  2.請五個同學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聲音洪亮,讀準字音。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們是否讀得正確。

  三、學習生字新詞

  1.學習生字

  ①開火車讀生字表中的生字,口頭組詞。(師生共同糾正易讀錯的字音:“均、勻”要讀準前鼻音;“重疊”的“重”是多音字,在這里應讀作chóng;“觸著墻”的“著”不讀zhe,應讀zháo)

  ②分析字形結構,抽生說每個字的特點及部首。

  ③分四人小組討論生字易錯的地方及如何記憶字形。

  ④交流討論結果:“逐”是半包圍結構,要注意里面沒有一點;“疊”的結構比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橫;“莖”的第四筆是橫撇,不能分成兩筆寫;“隙”字右邊上面的小字沒有勾。

  2。出示詞語: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

  ①抽生讀

  ②開火車讀

  ③齊讀

  (詞語的理解在分析課文中解決。)

  四、再讀課文,理清課文的順序

  1.生自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寫了爬山虎的哪兩個部分?

  生自讀課文,交流: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

  2.放多媒體課件(一墻的爬山虎隨風擺動的畫面),請學生欣賞,并用自己的話說說看到了什么?(生自由發言)

  3.剛才你看到的畫面上是怎樣描述的?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此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4.自己讀這一段話,看有什么感受。(美)

  5.自己再一邊讀,一邊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

  6.再放多媒體課件,男女生分組讀,一組讀另一組就看畫面,圖文結合來體會葉子的動態美。

  7.作者怎么把葉子寫得這么美呢?(認真觀察)

  8.再放剛才的課件,提問:光光的墻上為什么能鋪滿生機勃勃的葉子呢?這個問題我們在下節課再解決。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欣賞到了爬山虎的葉子均勻地鋪在墻上,風一吹過美麗極了,那么光光的墻上為什么能鋪滿生機勃勃的葉子呢?(因為它有腳)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

  二、認識爬山虎的腳

  拿出準備好的爬山虎實物讓學生觀察,指導從腳的樣子,形狀,色三個方面去觀察。

  1.交流觀察的結果。(只要學生認真觀察,這個結果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因為實物具有很強的直觀性)

  2.書上又是怎樣描寫它的腳的呢?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劃出有關的句子。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3.自己讀這些句子,讀懂了用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教師巡視指導,并選擇一份畫得較好的用實物展示臺展示出來)

  4.爬山虎的腳如此細小,而且還藏在葉子的下面,為什么作者還是描寫得如此細致呢?

  (因為作者對爬山虎的腳進行了十分仔細的觀察)哪個詞說明了作者進行了仔細的觀察呢?(注意)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腳,那它一定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那它究竟是怎樣爬的呢?

  1.分小組學習4自然段,自學要求為:

  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來;

  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動作的詞;

  ③在小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樣向上爬的。

  (生分組學習討論,師指導)

  2.匯報交流自學情況: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動作的詞:觸、巴、拉、貼 (板書)

  ③抽小組演示爬的過程,師生共同評價,糾正。(要讓學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體課件爬山虎的腳向上爬的這一段,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

  4.齊讀勾畫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墻。因為前面二自然段說是一墻的葉子。)

  5.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又怎么樣呢?請生自讀5自然段,看讀了這段話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讀這一段。

  匯報自讀情況:

  ①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談 (師注意引導:“……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 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

  ③帶著對爬山虎的腳的這種精神再讀最后一段。

  四、總結寫作方法

  通過本文的學習,總結應該如何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的方法。(結合具體的語句)

  1.觀察要細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觀察。

  2.要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

  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堅持長期觀察,而不是一時。

  五、拓展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板書設計:

  爬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山 特點 樣子:像……像……(細絲)

  虎 顏色:嫩紅(灰色)

  的

  腳 爬 觸→巴→拉、貼(牢固)

《爬山虎的腳》教案15

  【原文】

  學校操場北邊墻上滿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從小院的西墻爬上去,在房頂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此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教案】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教具準備

  1、實物展示臺。

  2、學生準備水彩筆。

  3、爬山虎實物。

  教學課時:2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過程

  一出示實物,引入:

  認識這種植物嗎?對,它叫爬山虎。你們知道它什么特點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看來你真是個會觀察的孩子。葉圣陶爺爺不僅喜歡觀察,而且會觀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筆下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看看作者是怎么觀察的,又是怎么寫的,自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三、反饋讀書情況。

  1、出示詞語讓學生認讀。

  2、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小組互讀,可以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點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讀了葉圣陶爺爺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點?你有什么感受?葉爺爺為什么會把爬山虎寫得那么生動具體?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具體了解爬山虎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致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

  引入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世界上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感受了被稱為鳥的天堂的大榕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更加仔細地去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讀課題。

  一、請同學們看實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點?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4、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5、讀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可以采取老師讀前半句,學生補充后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

  a、腳的樣子; b、腳的形狀; 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最好。(教師巡視,拿一張好的評價)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

  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以下幾個方面自己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老師巡視)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b、找出爬的動作詞;c、自己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1、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么?(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充分表揚)

  2、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嗎?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演示說出怎么爬。

  4、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

  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又怎么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說)

  (沒觸著墻的腳萎了,觸著墻的牢固,腳與墻有密切關系。)

  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男、女分開讀)

  五、發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葉圣陶爺爺學習什么?(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3、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牛花……)說說你它們的特點,好嗎?(學生說)

  【教學反思】

  在執教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所撰寫的《爬山虎的腳》一課之前,我打算讓學生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掌握一種觀察和作文的方法。在這篇課文中,葉圣陶先生不僅寫出了爬山虎葉子的特點,還把爬山虎的腳描繪得細致入微。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我決定把這個細節,作為我的教學重點。那么,如何處理這個教學片段,才能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呢?

  在備課階段,我有這樣幾個設想:一是畫圖法,即讓學生根據葉先生生動的描繪和自己的理解,親自把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用畫筆畫出來;二是演示法,即我本人借助其他工具把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演示”出來;三是朗讀法,即本人指導學生邊朗讀邊想象爬山虎的腳的特點。但是,考慮到我的學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無論用其中的哪一種方法,都會有一部分學生對爬山虎的腳的認識模糊不清。因而,這一處教學,不僅是我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的學習難點。我必須想個更直觀的法子,來幫助所有的學生突破這個學習難點。

  那天早晨,在上班的路上,我仍然在大腦中苦苦地尋覓著那個“更直觀”的法子。突然,不遠處一墻綠綠的爬山虎映入了我的眼簾。在晨光下,爬山虎的葉子蒼翠欲滴。我不由得快步走上前去,輕輕地撥開了爬山虎一片嫩綠的葉子,爬山虎的腳便真真切切地出現在我眼前了,它是那么清晰,那么有趣!我豁然開朗:為什么不讓學生親眼看一看,親手摸一摸呢?我小心翼翼地折下幾枝爬山虎,興沖沖地把它帶進了教室。

  課堂上,為了指導學生學習描寫爬山虎的腳這一部分內容,我給每一個學習小組發了一小截爬山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爬山虎的腳,然后在全班匯報自己的發現。學生們一個個興奮得眼睛發亮,這個說:“老師,我發現了爬山虎的腳又短又細。”那個說:“老師,我發現爬山虎的腳是嫩紅色的,上面還有小圓片呢。”……我再讓學生認真讀一讀課文,看看葉圣陶先生是怎樣描寫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學生們由衷地贊嘆葉先生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當我讓學生學習葉圣陶先生的方法,再來說說自己看到的爬山虎的腳時,一個女生站起來說:“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從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細如草根,又如小娃娃張開的小腳丫。”一個男生站起來補充說:“爬山虎的腳又細又嬌嫩,可它就是憑著腳尖上的小圓片緊緊巴住墻,一腳一腳往上爬,爬上墻頭,爬上屋頂,鋪滿整堵墻,鋪滿屋頂的。爬山虎的生命力多么頑強啊!”學生的贊美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我再讓學生帶著這樣的贊美之情,讀一讀這個自然段。這節課,學生不僅認識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還透過文字,領略了葉圣陶先生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同時激發了自己的創造力。

  聯想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的思路往往局限于手中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有時候感覺突破教學難點很吃力。這堂課的成功,讓我認定了直觀性教學原則。只要我們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的需要,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用實物觀察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學生一定會感到生動有趣、印象深刻、便于理解的,而這也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爬山虎的腳》教案(合集15篇)】相關文章:

【精】爬山虎的腳作文03-19

爬山虎的腳作文【熱門】03-13

爬山虎的腳作文【推薦】03-13

【推薦】爬山虎的腳作文03-13

《爬山虎的腳》課文原文07-16

【精】《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03-01

《爬山虎的腳》上課課件05-15

爬山虎的腳作文(11篇)03-14

爬山虎的腳作文11篇03-04

課文爬山虎的腳的教材理解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