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文言文教案

時間:2022-03-25 17:23:57 教案 我要投稿

文言文教案合集9篇

  在現(xiàn)實學習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很多經典的文言文吧?現(xiàn)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教案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文言文教案合集9篇

文言文教案 篇1

  本文選自《聊齋志異》中《狼三則》的第二則。寫的是兩只狼與一個屠戶之間的一場較量,狡詐的狼想吃掉屠戶,卻最終雙雙斃命于屠戶的刀下。

  全文分兩部分。前一部分是敘事,寫屠戶與狼相斗的故事,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張曲折。第一段寫屠戶遇狼,點明時間、地點和矛盾的雙方,這是故事的開端。第二段寫屠戶懼狼,兩次投骨而不能止住狼的追蹤,表現(xiàn)屠戶的遷就退讓和狼的貪婪兇惡,這是故事的發(fā)展。第三段寫屠戶御狼,表現(xiàn)屠戶情急之下的抉擇和狼的不甘罷休,這是故事的進一步發(fā)展,也是故事的轉折之處,屠戶開始由被動轉入主動,雙方形成相持局面。第四段寫屠戶殺狼,表現(xiàn)屠戶的勇敢警覺和狼的狡詐陰險,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議論,點明故事的主題,說明狼無論多么狡詐也不是人的對手,終歸會為人的勇敢智慧所戰(zhàn)勝。

  本文篇幅短小,結構緊湊,情節(jié)曲折,語言簡潔生動,主要通過動作、神態(tài)描寫來刻畫屠戶和狼的形象,展開雙方的矛盾和斗爭。在文中,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高潮和結局交代得很清楚。隨著情節(jié)的波瀾起伏,生動地表現(xiàn)了狼的貪婪、兇狠和狡詐的本性以及屠戶心理、行動的變化。綴行甚遠并驅如故等,表現(xiàn)了狼的貪婪和兇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徑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現(xiàn)了狼的狡詐;懼投以骨復投之等,表現(xiàn)了屠戶的害怕心理和僥幸心理;顧奔倚弛持等,表現(xiàn)了屠戶丟掉幻想準備抵抗的決心和行動,也表現(xiàn)了他的機智;暴起劈斃轉視斷等,表現(xiàn)了屠夫的勇敢機智的斗爭精神。

  方法闡釋

  1、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成誦,能加深理解,培養(yǎng)語感,積累語言材料。

  2、疏通文義是必要的,但切忌煩瑣的講解,也不必字字句句求確解。主要讓學生借助注釋自行領悟,教師可作必要的提示或簡要的講解。

  3、本文敘事簡潔而又情節(jié)曲折緊張,引人入勝。可因勢利導,將學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對生動的情節(jié)有深切的感受。

  4、理解本文的主旨主要抓住兩點:一是故事之奇,一是作者的議論。抓住這兩點,也就抓住了故事和寓意的關系。

  5、進行比較閱讀,使所學知識內化,在超本閱讀中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目標定位 知識 1、了解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

  2、掌握重點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能力 1、進一步提高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

  2、理清小說的情節(jié)結構,體會其中蘊含的道理。 情感 學會勇敢機智的與邪惡勢力作斗爭。 重點難點 掌握重點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教學輔助工具 電腦

  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及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二、 方法流程

  1、朗讀課文。(去掉標點。)

  2、知名示范朗讀

  3、點評。

  4、自由朗讀。

  5、劃分句中節(jié)奏

  6、理清結構。

  7、為每一段加小標題。

  8、找出主旨句

  三、小組交流,翻譯課文

  1、小組交流預習翻譯課文情況,重點解決疑難,串譯課文。

  2、課堂交流,質疑答疑。

  3、課堂練習,翻譯句子。

  4、完成文言文閱讀積累卡片。

  5、學生自批。

  6、自批反饋。

  7、鞏固記憶。

  四、深入研讀課文

  1、本文異在哪里,用課文中的一個詞回答?

  2、課文中哪些語句表現(xiàn)了狼的狡猾?

  五、拓展延伸

  1、閱讀《狼三則》之三。

  2、說說本文異在哪里。

  3、完成練習。

  六、總結

  1、用蒲松齡《狼三則》最后的一句話作結。

  2、通過學習這兩篇文章,你有什么啟發(fā)?

  3、小結。

  七、作業(yè)

  1、收集有關狼的成語。

  2、好書推薦:姜戎的《小狼小狼》《狼圖騰》。

  學生記憶

  學生思考后回答

  學生完成后交流

  學生翻譯理解

  指名回答 意在分清文章節(jié)奏,為理解文章內容打下基礎。

  明確文章的基本內容,

  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完成翻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質疑答疑,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通過知識卡片的建立,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建網,形成體系。

  通過深入研讀,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本文的寫作特點。

  通過拓展延伸,使所學知識內化,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別切通過想換內容的比較學習,進一步加強理解。

  深入理解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

  拓展延伸,使語文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 案例評價:

  本文是一篇情節(jié)比較簡單故事有趣的課文;串譯課文比較簡單,但常用實詞、虛詞較多,在教學中通過朗讀課文,尤其是對文章節(jié)奏的訓練、課文結構、主要內容的理解等環(huán)節(jié)設計,為突破本文教學重難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文言文積累卡片的建立,又將所學知識進行了建網,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記憶,同時也為將來運用知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狼三則》之三的閱讀,又進一步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運用知識提供了一個平臺。本課授課效果良好。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了解“鴻門宴”斗爭的起因、經過,認識這一斗爭的性質,正確評價有關人物。

  2、學習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

  3、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xiàn)象,掌握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語言規(guī)律,掌握“舉”、“謝”、“為”、“斗”、“因”等古漢語兼詞。

  [教學設想]

  1、課文情節(jié)起伏,人物形象鮮明,擬作為敘事寫人的敘文處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畫為教學重點。如何認識理解課文中提及的“義”則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可從分析項羽這一人物入手突破這一難點。

  2、課文篇幅較長,閱讀有一定難度,采用講析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時數(shù)]

  三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入

  1、板書并朗誦(或由學生齊誦)。要讀出楚歌慷慨悲涼的意味。

  2、簡析《核下歌》,介紹時代背景.引入新課。

  1)項羽的主要歷史功績:擊潰秦軍在力,是暴秦的主要奠基人。

  2)項羽起兵及秦動機不純,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與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3)他迷信武力,始終沒有也不可能認識自己敗北的教訓。“時不”,自刎之前,他仰天長嘆:“此天亡我,非我戰(zhàn)之罪也”。

  4)“鴻門宴”懷王與諸將有約:“先入關者王之”。

  楚漢之爭概況簡介:前207年10月,劉邦入關,降秦王子嬰,還軍霸上;12月項羽破關而入,劉、項在鴻門會面,雙方斗爭開始。次年春,項羽以盟主身份召開戲西(今陜西臨潼東)之會,封18人為諸侯王,本人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劉邦為漢王,都南鄭(今陜西省南境)。劉邦到南鄭后,積極準備反攻,先奪取關中三秦之地作為根據地,然后出兵東向,進攻項羽,曾多次被項羽打敗,到前203年秋,得到韓信的幫助,才形成足以跟項羽抗衡的力量。項羽乃與劉邦約定:“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定約后,項羽東歸,劉邦也準備西歸。這時張良、陳平向劉邦提出建議,趁此時機消滅項羽。后在韓信、彭越幫助下,圍項羽于垓下(今安徽靈壁南)。項羽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

  二、讀講課文一、二兩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讀課文,正音:

  “王(wang)關中”“說(shui)項羽”“美姬(ji)”

  2、解釋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疏通課文:

  “軍霸上”、“王關中”;抓點同為名詞作動飼用,讀第四聲。

  “成五采”、“為(Wei)龍虎”,“成”、“為”都有“變成”、“化作”的意思,“龍虎”是龍虎的形狀。

  3、提問,引導學生了解課文:

  ① 課文第一段記敘了哪幾件事?這些事件對情節(jié)展開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曹無傷是沛公的主司馬,他的告密當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語,于是,項羽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矛盾挑開,故事“開端”。第二件骨‘范增進言”,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他對形勢的判斷十分正確。對劉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擊勿失”的主張非常英明。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jié)迅速發(fā)展。

  ②項羽接獲曹無傷的密報.當即“大怒”,這一個“怒”字內涵相當豐富。請說說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點而言,天下雖大,“王”只有一個,就力量對比而言,項羽占有絕對優(yōu)勢,何況秦軍主力是項羽消滅的,又是楚王后裔,一個“市井小人”居然“欲王關中”。項羽豈能容忍?再說個性特征,此時此刻,項羽如若人“怒”,他也就不是歷史上的那個項羽了,他本來就是那么一個火爆漢子。

  第二段:

  1、教師串講課文,引導學生留心課文中特殊的字詞與句式:

  古今異義:

  “他盜出入與非常也。”“盜”,竊賊;“非常”,指意外事故。“

  固不如也。”“固”,本來。

  通假字:

  “具以事告”,“具”通“俱” .

  “要項伯”,“要”,通“邀”

  “毋內諸侯”,“內”通“納”

  “不敢倍德”,“倍”通“背”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詞類活用:

  “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作動詞用,意為與……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動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那樣

  “籍吏民,封府庫”,“籍”,名詞作動調用,編造名冊。

  “不義也”,“義”,名詞作動詞用,合于義。

  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狀語后置。 “與俱去”、“毋從俱死也”,介詞“與”、“從”后面的賓語省略。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疑問句,主語“誰”介賓短語“為大王”作“為”的狀語,“者”助詞“的”。 2、討論課文內容,提問:

  ①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fā)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項伯夜訪”。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目的在于報答當年救命之恩,卻被張良利用,使一觸即發(fā)的矛盾出現(xiàn)了轉機。第二件事“張良獻策”。張良要劉邦“往見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劉邦則一點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為壽.約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攏,由“聯(lián)絡感情”進而自我辯解,終于使項伯受其蒙蔽,導致項羽上當。(“劉邦施計”、“項伯中計”不必分開來說)“張良獻策”是情節(jié)變化的關鍵,劉邦逐步由被動轉為主動,項羽終于“放虎歸山”,以致范增之謀難以實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張良說:“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項伯則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請聯(lián)系課文說說古人心目中的“義”可作什么樣的解釋,我們應當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認為“義”,就是“宜”。《禮記中庸》說:“義者宜也。”韓愈在《原道》中則進一步解釋:“行而宜之謂之,義。”也就是說,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就可稱為“義”,反之則為“不義”。

  課文中曹無傷背叛劉邦向項羽告密,項羽置懷王之約于不顧而欲“擊破沛公軍”,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說是“不義”。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噲闖帳護主等等,都可以稱之為“義”。項伯救護劉邦可以稱之為“義”,這一行為卻違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則又可以責之為“不義”。可見“義”是相對的,如同“骨氣”一樣,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道德標準不同,“義”的內涵也不一樣,我們不能以抽象的“義”作為評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處世的準則

  3、學生自讀課文一、二兩段,教師行間巡視,釋疑解難。

  小結:課文一、二兩段記述了“鴻門宴”前發(fā)生的幾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勢一觸即發(fā)到出現(xiàn)轉機,由項羽的“大怒”到項伯之言產生效果,故事情節(jié)逐步展開,并為后來事態(tài)的演變作了必要的鋪墊,留下了必要的伏筆。

  三、布置預習

  1.自讀課文三、四兩段,利用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項泊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

  2.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鴻門宴”上的斗爭。

  3.思考下列問題: ①項羽最大的弱點是什么?試從課文中舉例加以說明。

  ②范增之謀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張良?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掌握15個文言虛詞

  教學重難點:掌握15個文言虛詞

  教學時間:5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而

 一、第二人稱代詞,可譯成“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茲。

  二、連詞。表并列、承接、轉折等關系。

  1、蟹六跪而二鰲 表并列

  2、驪山北構而西折 表承接

  3、泉涓涓而始流 表修飾

  4、敢怒而不敢言 表轉折

  5、學而時習之 表遞進

  6、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先移兵擊之。 表假設

  7、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表因果

  三、語氣助詞。

  1、與“已”連用,表示一種限制語氣。

  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2、與“既、俄、已”連用,表示較短的一段時間。

  既而兒醒大啼。

  2、乎

  一、形容詞詞尾,作詞綴

  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二、句尾語氣詞,表反問或感嘆。

  1、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問語氣。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嗎”或“呢”。

  其孰能譏之乎?

  3、用在句末表示感嘆。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啊”、“呀”。

  例: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三、句中語氣詞。

  知不可乎驟得

  四、介詞 。用法相當于“于”。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王變乎色,曰:……

  3、其

  一、代詞

  二、語氣詞。表示揣測、反問、期望、祈請或命令等語氣。

  1、表反問

  其孰能譏之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2、表揣測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3、表選擇

  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4、表商量

  吾其還也。

  5、表期許、強調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三、連詞,表假設,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低下)。

  四、形容詞詞頭

  神乎其神 微乎其微

  第二課時

  4、且

  一連詞,表遞進,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況且”。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二、副詞。

  1、暫且,姑且。

  茍且偷生

  2、將近。

  不出,火且盡。

  年且九十。

  5、所(以)

  一,表根據。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二、表原因。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三、表方式

  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

  6、為

  一、動詞。(wei)

  二、介詞。(wei)

  1、表示對象。譯作:“給”、“替”。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表原因。可譯為“因為”。

  為國捐軀

  3、表目的,可譯為“為了”。

  為之一振

  各為其主

  4、表被動。(wei)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何過?

  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

  三、句末語氣詞,表反問、感嘆。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第三課時

  7、焉

  一、形容詞詞尾,作詞綴。

  硿硿焉

  盤盤焉,囷囷焉

  二、兼詞。相當于“于何”、“于此”。可譯為“在哪里”、“在那里”。

  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

  如樂作焉。

  三、代詞。

  1、那。

  微波入焉。

  2、疑問代詞。“何”。

  焉用亡鄭以陪鄰?

  四、語氣詞。

  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

  8、也

  一、句尾語氣詞。表判斷,表肯定或否定語氣。

  蓮,花之君子也。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二、句末語氣詞。與“何”等詞相應,表疑問語氣。

  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三、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常用在單句的某一成分后或復句的某一分句后。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9、以

  一、介詞

  1、表示動作行為以某物為工具或憑借。譯作:“拿”、“用”、“憑”、“依照”。

  敢以煩執(zhí)事

  以亂易整,不武

  請以劍舞。

  以衾擁覆。

  以五十步笑百步。

  以告,則殺之。

  2、引出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相當于“把”、“跟”、“與”。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舉以予人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2、表示原因。譯作:“因為”、“由于”。常“是以”連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4、表示憑著某種資格、身份或地位。譯作:“用(憑)……資格(身份)”或“用(憑)……名義”。

  生以鄉(xiāng)人謁余。

  5、表示時間。譯作“在”、“從”。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二、連詞。連接前后兩個詞或分句,表示并列、承接、目的等關系。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日削月割,以趨于王。

  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

  越國以鄙遠

  焉用亡鄭以陪鄰

  闕秦以利晉

  第四課時

  10、因

  一、介詞。

  1、依靠,憑借。

  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2、趁著,趁機。

  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

  3、沿襲。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

  4、因為。

  因小失大、因禍得福

  5、由,經由。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二、副詞。于是,就。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

  11、于

  介詞:

  1、引進動作的處所或環(huán)境。可譯作:“在”、“到”、“從”、“在……方面”。

  例: A、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而聆之。

  B、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C、青取之于藍

  D、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2、引進動作的對象。譯作:“給”、“跟”、“向”、“對”、“對于”。

  例:趙嘗五戰(zhàn)于秦。

  恥學于師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3、引進比較的對象。譯作:“比”。

  苛政猛于虎。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師不必賢于弟子

  4、表被動。有時與“見”連用。

  受制于人

  吾嘗見笑于大方之家。

  5、引進動作發(fā)生的時間。“于”后的賓語是表時間的詞。譯作:“到”。

  例:積于今六十歲矣。

  6、“于是”連用。有兩種解釋:

  其一,“于+是”,譯作:“在這……”、“從此”。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余有嘆焉。

  其二,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

  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

  于是懷石,遂投汨羅以死。

  12、與

  一、動詞。參與( )

  二、連詞。和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三、介詞。和、跟、同

  1、跟,同。

  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

  2、給,替。

  與人傭耕。

  四、句末語氣詞。表疑問或感嘆。寫作“歟”。

  豈非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第五課時

  13、則

  一、名詞。“準則”、“規(guī)則”。

  以身作則

  二、副詞,表判斷,相當于“是”。

  此則寡人之罪也。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三、連詞。用在對比句中,表示對比,可譯為“就”。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四、連詞。表示復句關系。

  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表假設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表轉折

  臨視,則蟲集冠上。 表承接

  14、之

  一、動詞。可譯成“到,往”

  杳不知其所之也。

  輟耕之壟上。

  二、結構助詞

  1、“的”

  古之學者必有師。

  2、賓語前置的標志。

  夫晉,何厭之有?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3、定語后置的標志。

  石之鏗然有聲者。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4、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5、補足音節(jié)。

  填然鼓之。

  三、代詞。

  1、代物

  人非生而知之者。

  2、人稱代詞,“他”。

  吾從而師之。

  3、指示代詞,“這”。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15、者

  代詞

  1、指人、物、事、時間、地點等,可譯為“……的人”、“……的東西”、“……的情況”、“……的事情”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2、用在數(shù)詞后面,可譯為“個”、“樣”、“種”等。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3、用在“今”、“昔”等時間詞的后面,表示“……的時候”。

  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4、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5、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用在后置定語的后面,復指前面被修飾的中心詞。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文言文教案 篇4

  一考點;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二考點細化: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三復習要求:復習掌握文言文各種常見句式知識;在了解句式用法、特點的基礎上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文言文句式復習教案。

  四教學內容:

  (一)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例題1:注意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⑤七略四庫,天子之書。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遺恨也。

  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例題2:注意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將項燕。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⑥非死,則徙爾。

  ⑦此皆良實,志慮忠純。⑧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⑩我乃楚狂人,風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詞"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斷。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例題3:注意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堅利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二)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于""于"表被動。如:"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

  例題4:注意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被動句。

  ①臣誠恐見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于鄭秀,外欺于張儀。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時,學于余。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④恐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

  (三)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于現(xiàn)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于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后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于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后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后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后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于句后作補語。如:"貧者語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例題6: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德何如,則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⑥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

  ⑦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教案《文言文句式復習教案》。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于"。如:"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例題7: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⑤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⑦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五)固定結構

  在了解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時,應注意其中的固定結構。這些固定結構大致可分為表示疑問、表示反問、表示感嘆、表示揣度和表示選擇五種。

  1.表示疑問

  ①何以…?(根據什么…?憑什么…?)

  《論浯六則》: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王曰:"何以知之?"

  ②何所…?(所…是什么?)

  《木蘭詩》: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賣炭翁》:賣炭得錢何所營?

  ③奈何…?(…怎么辦?為什么…?)

  《鴻門宴》:未辭也,為之奈何?

  《阿房宮賦》: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④如…何,奈…何?(拿…怎樣呢?)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⑤孰與…?(與…比哪個…?)

  《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孰與徐公美?

  《廉頗藺相如列傳》: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⑥安…乎?(怎么…呢?)

  《赤壁之戰(zhàn)》:然劉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

  ⑦獨…耶?(難道…嗎?)

  《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之姊耶?

  2.表示反問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游褒禪山記》:何可勝道也哉?(兼有感嘆)

  ②何…為?(…干什么呢?)

  《鴻門宴》:何辭為?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左傳·僖公三十年》:夫晉何厭之有?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荷蓨丈人》: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

  ⑤豈(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捕蛇者說》:豈若我鄉(xiāng)鄰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嘆)

  《采草藥》:豈可一切拘以定時哉?

  《鴻門宴》:沛公不先入關,公豈敢入乎?

  《殽之戰(zhàn)》:未報秦施而伐秦師,其為死君乎?

  《廉頗藺相如列傳》: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⑥安…哉(乎)?(哪里…呢?)

  《陳涉世家》: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兼有感嘆)

  ⑦不亦…乎?(不是…嗎?)

  《論語六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察今》: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⑧…非…歟?(…不是…嗎?)

  《屈原列傳》:子非三閭大夫歟?

  ⑨寧…耶?(哪里…呢?)

  《祭妹文》:寧知此為歸骨所耶?(兼有感嘆)

  ⑩顧…哉?(難道…嗎?)

  《為學》: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嘆)

  ⑩獨…哉?(難道…嗎?)

  《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3.表示感嘆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伶官傳序》: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直…耳!(只不過…罷了!)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過百步耳!"

  ③惟…耳!(只…罷了!)

  《譚嗣同》:吾已無事可辦,惟待死耳!

  ④一何…(多么…啊!)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⑤亦…哉!(也真是…啊!)

  《五人墓碑記》:…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

  ⑥…何如哉!(…該是怎樣的呢!)

  《〈指南錄〉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4.表揣度

  ①無乃…乎(歟)(恐怕…吧?)(兼表反問)

  《季氏將伐顓臾》:求,無乃爾是過與?

  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

  ②得無(微)…乎?(該不是…吧?)(兼表反問)

  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日飲食得無衰乎?

  ③其…歟?(不是…嗎?)(兼表反問)

  《師說》:其可怪也歟?

  ④…庶幾…歟?(…或許…吧?)

  《孟子二章》:吾王庶幾無疾病歟?

  5.表示選擇

  ①與其…孰若…?(與其…,哪如…?)

  《馮婉貞》: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②…歟(耶),抑…歟(耶)?(是…,還是…呢?)

  《伶官傳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③其…耶?其…也?(還是…呢?還是…呢?)

  《馬說》: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文言文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課后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內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文言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于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導入:"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志"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介紹孟子資料: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國(現(xiàn)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yǎng)等。

  3.釋題:"弈"指什么?"學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來專指下圍棋,"學弈"就是學下圍棋。現(xiàn)在的"對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圍棋。)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并板書:

  (1)誰學下棋?(2)怎么學下棋?(3)學得結果怎么樣?(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5.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學弈》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教師范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最好能背誦)。從而感染學生,激發(fā)其誦讀興趣。

  2.讀后學生評價,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老師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頓符號,以對學生朗讀有所幫助。

  3.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為止。(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復朗讀)

  4.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5.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為止。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后注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與"是通假字,同"歟",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呢"相同;弗若,不如;為是其智弗若與,在這句話里,"為"應讀第四聲;然,這樣。

  3.學生對照注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學弈》參考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4.同桌互相講說故事內容。

  四、自讀思考,體會文中道理

  教師引導學生逐一解答就課題提出的問題

  1.誰學下棋?誰是老師?--有兩個人學下棋,老師是全國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這兩個人)怎么學下棋?--"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學得結果怎么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雖然后一個人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

  解答這個問題后,教師可以追問:是什么原因使"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引導學生理解: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并不是因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別,而是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不同--前一個專心致志,后一個三心二意。)

  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學習、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聯(lián)系生活,深化認識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體會。

  (做什么事只有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聯(lián)系實際說一說嗎?

  (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學習中的經歷充分發(fā)言,認識到不專心產生的不良結果,增強做事專心致志的意識。)

  六、復述故事,背誦課文。

  1.同桌互相講故事

  2.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全文注釋如下:

  弈秋(人名),通(全)國之(文言助詞,的)善(擅長)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詞)。使(讓)弈秋誨(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專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詞,有提起動詞性謂語"為"的作用,從而使句中的"弈秋之為"取消了句子的獨立性,成為了"聽"的狀語。――這一點只對教師講,之所以提出這個"之"字,使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義相區(qū)別。)為聽,一人雖聽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為鴻鵠(天鵝)將至(原是生絲繩,這里指系著絲繩射鳥用的箭)(到),思(想)援(拉開)弓(弓箭)繳而射之(它,指鴻鵠),雖與(和)之(他,指代另一個學生)俱(一起)學,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詞)。為(因為)是(這,指這個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與(文言助詞,同"嗎")?曰(說):非(不是)然(這樣)也。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請生背誦《學弈》。

  2.板書課題:文言文兩則 兩小兒辯日

  3.介紹資料:《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列子》相傳為列御寇的論集。列御寇,戰(zhàn)國時鄭國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憂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4.理解課題,質疑問難:(1)看了課題,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兩個小孩;知道了這篇文章主要是寫兩個小孩辯日這件事)(2)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些什么?(①他們?yōu)槭裁礌庌q?②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是什么?③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么?教師及時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總結學法,明確目標

  1.回顧學習《學弈》一文的過程,總結學習方法。

  (1)理解課題,提出問題。

  (2)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3)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4)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5)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2.明確方法,自主學習

  (1)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①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語速要慢,適當停頓,到讀通順為止,。

  ②學生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師生及時評價。

  (2)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①對照注釋,弄懂詞句,理解故事的內容。

  ②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

  ③請學生參考注釋,用現(xiàn)代口語復述故事,并根據學生復述的狀況進行即時疏通點撥。

  (譯文如下: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1)兩小兒為什么爭辯?(太陽是遠是近)

  (2)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是什么?(①一小兒的觀點是:"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依據是:"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近,中午離人遠,他是根據形狀大小來判斷的。②另一小兒的觀點是: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依據是:"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遠,中午離人近,他是根據溫度來判斷的。)

  (3)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么?(孔子不能決也――孔子也不能判斷誰對誰錯。)

  (4)對兩小兒所持觀點,你同意哪一種?為什么?(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表看法,保護他們大膽發(fā)表自己見解的積極性。)

  (教師適時補充資料供學生閱讀:其實太陽早上和中午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①遠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時候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由于視覺的誤差。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則顯得大。同樣的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的太陽就顯得小了。B、同一物體白色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xiàn)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的時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顯得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②日初涼、日中熱的原因:A、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待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B、在夜里,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

  4.學了這個有趣的故事,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1)兩小兒聰明可愛,善于動腦,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質疑,勇于爭辯。

  (2)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 盡管學識淵博,可是仍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引導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5.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生分組表演故事。(學生自由選擇使用現(xiàn)代話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學生背誦課文。

文言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能讀通課文,理解課文意思。背誦課文。

  2、能了解古今語言的區(qū)別,能根據課后的注釋理解課文。

  3、能從課文中領悟到做事要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對文言文產生興趣,并嘗試在課外讀一些文言文。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

  理解文意。能根據注釋讀懂課文內容,并用自己的話講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教師給學生呈現(xiàn)課前準備的古語文言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p>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溫故而知新。

  ★學而時習之。

  教師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這些警句,再把學生自己理解的意思講一講。

  師:同學們,跟我們平時所用的書面語言比較一下,這些警句有什么特點。?

  (引導學生總結出文言文的一般特點:有些字與現(xiàn)代的讀音、意義不同;言簡意賅,語意深遠……)

  師: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寫成的。用文言寫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書面語體,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誦讀文言文,能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今天我們學習的《學弈》這篇文言文,僅有5句話,70個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蘊含著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讀通課文,理解每句話的意思

  1、師范讀課文(能有聲有色背誦更好),也可讀兩遍。

  2、總結老師讀文言文的特點:一是速度比較慢,二是句中停頓較多。

  3、學生小聲跟老師讀兩遍。

  4、學生自由練讀,讀通為止。

  5、學生邊讀邊結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句話。

  6、討論交流。(只要能說出每句話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讀熟課文,讀懂故事

  1、學生自由反復誦讀,重點指導讀好“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前一句讀出疑問的語氣,后一句讀出肯定的語氣。

  2、再聯(lián)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

  3、同桌互相說說故事的內容。

  4、“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總結出一個什么道理?(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總結。)

  5、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聯(lián)系實際談談,目的是進一步認識專心致志對待學習、工作的重要性。)

  四、練習背誦

  1、教師請學生自由朗讀,不會的地方小組合作解決。

  2、之后教師通過開火車,接詞等多種形式誦讀課文。教師對學生出現(xiàn)的各種錯誤給予糾正,幫助學生正確掌握所學。

  3、請同學到臺前來誦讀,并對表現(xiàn)好的同學給予一定形式的獎勵。

  五、課后擴展

  1、抄寫課文,并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意思。

  2、分小組、分角色,演課本劇。

  3、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語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等

文言文教案 篇7

  【教學構想】

  認識中華文化豐厚博大的`方式有很多,去博物館看實物,聽解說員講解,直觀而清晰;翻開文獻,自主去尋覓,迅速而全面,通過文字還能直接觸摸那些智慧的靈魂,可是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文字的障礙。許多學生害怕文言文,再好的內容,學生走不進去,也是惘然。

  《晏子使楚》是學生接觸文言文以來,第一篇較長的文本,文中故事頗具戲劇性,雙方不太友善的對話中暗藏諸多機巧:楚王聽說晏子是善于辭令之人,想借機刁難他,楚國君臣商議,決定通過誣蔑齊人為盜,進而誣蔑“齊人善盜”。這些貶損與侮辱,表面上是刁難晏子,實則矛頭直指齊國。面對楚王君臣的挑釁,晏子臨陣不亂,機警應變,巧施辯辭,應付裕如。針對楚王誣蔑齊人“善盜”,晏子引用橘化為枳的故事,類比推理出,齊人在齊不盜,入楚卻盜,正是楚地水土、地氣即社會環(huán)境造成,讓楚王“反取病焉”。

  晏子這種應變的機智,不懼大國,不畏強權的斗爭精神,歷經再長的歲月,依然閃爍著熠熠光采。

  我們的學生,處在這個社會越來越開放,國與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的時代,對國際時事的關注較之建國以來任何時期的同齡人有了更大的熱情和興趣,此時看機智、愛國、頗具外交能力的晏子,一定能引發(fā)他們進行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有助于他們確立美好的人生理想。

  那么,我們就以內容去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再將他們急于知曉內容的積極心理不著痕跡地轉到掃清文字障礙的環(huán)節(jié)上,最終興味盎然不費氣力地攻下這一篇較長的文言文吧。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弄清文意,積累實詞

  2、學習晏子臨辱不懼,智勝強敵的精神與智慧

  教學重難點:1、課文內容的扎實把握。

  2、全面了解暈子的外交智慧,以激勵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安排:1、自主、合作學習及比較閱讀,突破重難點。

  2、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外語學校是培養(yǎng)外交家的搖籃,作為外校人,當然應該關注古、今、中、外的外交家的風采,你最喜歡的外交家是誰,能說一件他的外交成功的案例嗎?(或說說你印象最深的外交事例)

  (生答)

  (師與生分享時事:最近以106歲高齡去世的宋美齡曾是風靡美國的中國外交家,1943年就是她以嫻熟的英文,高雅的氣度,善辯機敏的口才、不卑不亢的表現(xiàn)征服了美國,征服了羅斯福,使得羅斯福能派“飛虎隊”援助中國人民抗日,對日起到了一定的打擊作用。)

  讓我們將眼光再投射到遙遠的諸侯紛爭、戰(zhàn)火頻仍的春秋時期。去領略一下齊國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晏嬰的外交風采(板書課題)。

  (導語設計是針對外語學校的學生實際,能激起學生確立美好的夢想,與時事勾連能激起學生對世界的關注,極大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二、自主學習:請大家看課文。借助注釋、工具書自讀、自查、自通文意,請你將認為應積累的詞圈點起來。不清楚的地方請打上?號。

  (設計此環(huán)節(jié),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這是下一環(huán)節(jié)合作學習的基礎。)

  三、合作學習:

  1、四人小組討論①各自的疑難,仍不能解決的派代表上臺板書出來。②每人口譯一遍課文,互相訂正。

  2、各小組板書出的不懂的問題全班共同解決。

  生答或師答。

  提示:該積累的實詞如習、辱、坐、詣、徙,師要有意識地提請學生理解記憶。

  (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充分利用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最大限度地由學生自主討論及借助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

  四、請一生讀課文。其他學生就他的斷句、讀音、語氣、語調等進行評議、訂正。并趁此時機齊讀全文。

  (通過以上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此時的讀就是一個質量較高的誦讀,這既是對以上學習的檢驗,同時也可進一步夯實課文的理解把握。)

  五、請一個同學把這個故事講出來(給故事取名叫“晏子智斗楚王”),只有一個要求:盡量忠實于原文。學生評價,修訂。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以上學習總檢驗,之所以設計成講故事而不是直接說是翻譯,是為了弱化學生的畏難心理,讓他們在有興趣的積極心態(tài)下翻譯全文。)

  六、再讀全文,處理課后練習一、二再落實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充分利用好設計科學的課后練習,系統(tǒng)深入地理解課文。)

  七、拓展比較:

  1、其實晏子出使楚國還有兩個故事發(fā)生了,將這三件事連起來看,我們可以更完整地領略他作為外交家的風采,《語文讀本》第七冊261面,師范讀,生齊讀。

  請對照注釋、看懂原文、再看譯文。

  2、從這兩篇看,面對楚國君臣的一再刁難,晏子是如何一一應對的呢?

  我們來列個表看看。

  師給出對比項,小組討論師生共同完成。

  明確:

  楚王

  晏子

  刁難目的

  應對技巧

  設小門迎接戲弄其矮

  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使楚不入

  笑齊無人指晏子不配為使

  齊人多巧移話題

  使不肖主以退為進

  誣齊人為盜指責齊人善盜

  引“化橘為枳”指出比喻、類推

  楚之水土使民善盜

  反取其辱

  不辱使命

  (這一設計既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在比較中有助于全面理解晏子的外交智慧,同時也能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鄂教版編寫得較好的《讀本》資源。)

  八、作為現(xiàn)代人,作為有志于做一名報效國家的外交官,我們確實無比敬佩幾千年前的這位外交家,請你對這位古人說一句話:

  晏子,我要學習你

  提示:高尚的愛國情操、高操的外交技藝、冷靜機智的外交風采等等。

  (學生在科學的方法及井然的學習過程中,獲得語文知識與能力,最終還是要形成健康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是每一堂語文課都需關注的,最后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就是想針對外語學校學生的實際通過與古人對話落實新課標的這一思想。)

  【教學后記】:

  文言文教學也能用時事激趣:

  有一種積極的學習心態(tài)是“我要學”,而初一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多持“要我學”的被

  動心態(tài),如何將這種消極的心態(tài)變?yōu)椤拔乙獙W”的積極心態(tài)?老師們都知道需要激趣,用什么方法激趣呢?是老師講故事,還是營造古文化的氣氛?都可以。《晏子使楚》的教學實踐證明,學文言文也能與時事相聯(lián),從與時事的勾連中激起學習的欲望與趣味。因此這一課教學步驟的第一環(huán)節(jié)導入非常重要,在你最喜歡的外交家及印象最深的外交事件或外交人物問題的導引下,進一步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此時引出兩千多年前的晏子,學生就有了“我要了解他”的積極心態(tài)了。

  雖然這個環(huán)節(jié)花了將近6分鐘時間,事實證明它是非常值得的。后面的誦讀以及字詞、文句疏通的學習在這種積極心態(tài)下就有了順利進行的良好前提。

  合作學習前自主學習的時間一定要充足

  小組討論是合作學習這種方式的形式,要讓它落到實處,必須先給足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讓他們真正不懂的問題通過討論合作解決,能自己解決的問題,一定通過獨立思考解決,此時的老師僅需要給學生方法上輕巧的點撥,以及學生學習后予以適當?shù)目偨Y。

  用好《語文讀本》讓知識技能得到有效拓展

  在自主合作學習以及對課后練習進行探究后,學生對晏子在此次外交事件中的表現(xiàn)有了清楚的了解,對他也充滿了敬佩之情,此時教師順勢提出晏子使楚的另外兩個故事,在全面了解晏子外交風采的心理指引下,學生們興致極高地來到了《語文讀本》里,這樣的拓展就有效多了,通過比較、歸納,他們就有了與晏子對話的愿望。雖是相隔兩千多年,晏子的精神一樣滋養(yǎng)現(xiàn)代的孩子們去樹立美好的人生理想,培養(yǎng)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以上是同學生們共同學完《晏子使楚》后的三點感想。

文言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復習鞏固文言的倒裝句式

  2、能將含有倒裝句式的文言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如何判斷文言倒裝句的類型

  2、掌握翻譯的要求

  教學過程:

  一、展示學生課前練習,文言文翻譯教案。

  1、善哉,祁黃羊之論也!

  2、有人于此,指其過而告之則喜,何如?

  3、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4、命召公主入營,立之階下,不之視。

  二、翻譯文本內的倒裝句并總結歸納其特點

  現(xiàn)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主─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fā)生變化,這就是古漢語中所謂的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xiàn)了前后顛倒的情況。其倒裝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后置)

  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xiàn)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分析正常的句式應是"汝之不惠甚矣!"

  (2)冤哉,亨也!

  2、介詞結構作狀語后置

  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于"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⑴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謂語的后面,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大多數(shù)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分析此句中的"于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后者"于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⑵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例:何不試之以足?

  分析"以足"介賓短語做"試"的狀語。

  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于";"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教案《文言文翻譯教案》。

  3、定語后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xiàn)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并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后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的形式。

  例: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

  分析此句為"中心詞+后置定語+者"構成的定語后置。

  例: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分析此句為"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構成的。

  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飾關系的句子,表領屬關系的定語則不后置。

  4、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1)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對于這類句子,有兩種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

  例:寧信度,無自信也。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在這類句子中,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例:沛公安在?

  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

  例:微斯人,吾誰與歸?

  ⑶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實義。

  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分析"句讀"為"不知"的前置賓語,"句讀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詞,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三、翻譯課內語句.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4.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6.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

  四、翻譯課外語段

  宋濂嘗與客飲,帝①密使人偵視。翌日,問宋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帝問其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選自《明史》)?

  (1)誠然,卿不朕欺。_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向利背義乎?"

  (1)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_

文言文教案 篇9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戰(zhàn)國時期有一位母親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曾經搬了三次家,你們知道這位母親是誰嗎?(生:孟母)

  師: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誰能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

  師:多么了不起的的母親啊!孟子后來成為了一名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人們尊敬的稱他為亞圣!可是像孟子這樣的人小的時候也逃學呢!為了勸說孟子讀書,發(fā)生了這樣一個故事——孟母斷織勸學(出示題目)。

  二、初讀課文、感悟劇本內容。

  1、師:孟子為什么要逃學,孟母是怎么勸說他的,故事的結果又將怎樣呢? 請同學們打開課文快來讀一讀吧!

  2、孟子逃學的原因

  生:他覺得整天呆在學堂里,沒有意思。

  師:你從那個詞語看出孟子覺得上學很無聊,甚至很煩人? 生:“整天”“呆”“沒有意思”。

  師:是啊,整天都要呆在學堂里,又沒有動畫片,老師也不組織大家玩游戲,真是有些無聊、煩人哦!誰能把孟子厭煩的語氣讀出來?

  生:表演讀,厭煩地,無聊的語氣。

  師:既然讀書這么無聊,又要費錢,還不如回家?guī)蛶湍赣H干活,也能讓母親輕松一些是吧!如果孟子是這么想的話,那他在回答的時候一定是覺得自己很懂事的樣子,他會自豪地,理直氣壯地說——

  生:很自豪的,理直氣壯的讀。

  3、孟母斷織

  師:看著兒子不認真上學,反而還這么自以為是的樣子,孟母的心理真難過啊,她該怎么引導孩子,才能讓他明白應該認真讀書的道理呢?

  生:孟母聽了,一句話也沒說,她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的布剪斷了。

  師:為了勸孟子讀書,家里那么困難,孟母也毫不心疼的把正在織的布剪斷了,我仿佛看見了母親正含著眼淚拿起剪刀把布剪斷的情景。這下可把孟子給嚇呆了。他趕緊走上去拉住母親的手問:(生齊說 )娘,布都快織好了,您為什么把它剪斷呢?

  師: 剪斷的布還能接起來嗎?

  生:當然不能接起來。

  師:剪斷的布還有用嗎?

  生:當然沒有用。

  師:娘把你送進學堂讀書沒想到你卻逃學啦!剪斷的布,是一塊沒有用的布;逃學的孩子,是一個沒有出息的孩子。

  師:你覺得孟母哪句話最能打動你的心?

  生:剪斷的布,是一塊沒有用的布;逃學的孩子,是一個沒有出息的孩子。 師:讀了這句話,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則將一事無成。

  3、孟子知錯就改

  師:當孟子聽到母親的教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說:(生齊讀)娘,我錯了,我一定改正。

  師:你覺得孟子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生:知錯就改的孩子)

  4、我們來合作,老師讀孟母的話,請一位同學讀場景,其他同學讀孟子的話,有信心讀好嗎?

  5、同桌練習分角色表情朗讀。要注意括號內的提示。

  6、分角色表演讀。

  三、總結拓展

  1、學習了這個劇本,我的收獲。

  (1)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則將一事無成 。

  (2)感悟孟母斷織勸學的良苦用心。

  2、想一想,在你學習不認真時,你的媽媽會怎樣教育你?

  (可能你的媽媽有時會因為太生氣而批評你、責罰你,但是,作為孩子,一定要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做個孝順、懂事、明理的好孩子。老師相信你們會做到的。)

  四、布置作業(yè)

  1、搜集孟子或孟母教子的故事。

  2、完成課后的練習。

  五、板書設計

  24、孟母斷織勸學

  孟子逃學

  孟母斷織

  孟子悔悟

【文言文教案合集9篇】相關文章:

文言文《觀潮》教案11-17

蘇幕遮范仲淹文言文教案11-21

文言文《觀潮》優(yōu)秀教案11-18

【精品】文言文教案四篇03-23

【精華】文言文教案三篇03-22

【精華】文言文教案4篇03-23

有關文言文教案四篇03-22

【實用】文言文教案3篇03-12

九年級文言文斷句教案12-06

文言文《后赤壁賦》教案匯總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