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杜牧教案(通用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杜牧教案(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杜牧教案1
教材分析:
《清明》是四年級單元練習中的詩,詩的前兩句創造了一幅凄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后兩句則創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后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
學情分析:
現在學生學習古詩停留在簡單的背誦、知大意階段,對古詩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很難走進去,對古詩學習興趣不濃。
設計理念:
就是通過《清明》教學,使小學生具有不斷學習古詩的動力、毅力、能力、轉化力和創新力,使自身的語文能力不斷地提升,真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習效率。
教學方法:
誦讀、想畫面、體悟詩情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清明》。
2、理解古詩的大意,想象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3、通過對詩歌趣改的感知,使學生了解習作表達的不同的形式。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古詩大意:想象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復雜的情緒。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解詩題。
1、清明剛過,清明節假期里你做了些什么?
2、學生談話。了解清明的習俗:踏青、掃墓以及清明的氣候特點。《歷書》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3、清明也是一個節氣。
二、初誦古詩,學方法。
1、過渡:唐朝大詩人杜牧就有一首以《清明》為題的詩歌記下了他在清明時期的所見所聞所感,流傳千古。提生試誦。
2、了解學習古詩的途徑方法。
三、誦讀想象,品詩境。
1、古代人讀詩都是要吟的,我們不會,不妨展開想象把自己當做詩人拉長語調來讀。
2、朗讀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想象畫面。清明,這是一個怎樣的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是一場怎樣的雨啊?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情景?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雨紛紛”,在此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
3、朗讀詩句“路上行人欲斷魂”,想象畫面。路上,是怎樣的光景了?行人,指的是誰呢?為什么在雨中趕路?欲斷魂,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哪?“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
4、連起來將第一個詩句吟誦一遍。探究: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吧?理解: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
5、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情景交融。“雨紛紛”“欲斷魂”中國人就是這樣的含蓄,如果以后某一刻,你的心緒也是如此的紛亂,你也可以寫下——細雨紛飛。
6、提煉總結學法:剛才我們是如何學習古詩的?(板書:讀古詩、想畫面、悟詩情)
7、自學最后兩句:朗讀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想象畫面。這時涌上心頭的一個想法:往哪里找個小酒店才好。
8、匯報交流:學生朗讀。想象畫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指名兩人演出畫面)找出兩個動詞:“問、指。”揭示了“遙”的妙處:不遠不近的距離,包含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引起無窮想象。“杏花村”: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增加了詩歌美感,引起無限想象。小結:詩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過對這兩個詞語的品味,我們發現詩歌言已盡而意未完,它留給我們一個廣闊的'想象余地。
9、想象詩外之境。詩人看到杏花村會怎么做呢?
四、資料補充,知作者。
杜牧(803一約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詩人。人們把他和杜甫并提,稱他為“小杜”,稱杜甫為“老杜”。“小杜”有才華,有抱負,寫詩喜歡評今論古,抒發軍事、政治見解。他有不少描寫山水風光的小詩,名朗秀麗,清新自然,深受讀者喜愛。
五、感知變體,生詩情。
1.出示詩歌的變體。學生讀感受。三言詩:“清明節,雨紛紛。路上人,欲斷魂。問酒家,更精簡的是:“清明雨,斷魂人,尋酒家,杏花村。”四言詩:“清明時節,行人斷魂。酒家何處,指杏花村。何處有?牧童指。杏花村。”
2、清代才子紀曉嵐改為五絕:“時節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有人把此詩改為六言:“清明時節雨紛,路上行人斷魂。借問酒家何處,牧童遙指杏村。”相傳,宋代大文豪蘇軾標點稍變,竟成一首絕妙小令“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讓學生試改編一個。
3、小結:這種種形式都記錄下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感。下一個端午節、兒童歡喜和悲傷的每一天,都可以用這樣或那樣的一些形式記錄下來。
六、總結全文,入詩境。
年年清明,也許在下一個清明節里,在紛紛的細雨中,說不定你們會輕輕的吟誦起來。齊誦《清明》。
《清明》杜牧教案2
一、設計意圖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將如期而至了。清明節是我國許多傳統節日中的一個重要節日。每一個節日背后,都有一個相應的闡釋與表達系統,深入細致地融入民眾生活。清明祭祖是中華文明禮儀的優良傳統。清明掃墓不僅是人們從感情上與祖先相聯系,也是構建人與社會和諧關系的基礎。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中華古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與關注。作為一線的教師將清明傳統與古詩巧妙地結合,使幼兒在詩情畫意里感受由中華古詩詞的意境之美,體驗清明的民族文化傳統,使幼兒性情得以陶冶,真正形成“潤物細無聲”的欣賞與傳承。
二、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象。
2、激發對古詩吟誦的興趣,初步學習按古詩的節律吟誦。
3、了解清明節人們踏春掃墓的傳統習俗。
三、活動準備
畫有古詩情節的圖片一幅,VCD教材。
四、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觀察講述,引起學詩興趣。
1、教師根據古詩講述“清明”的故事。
2、出示圖片,提問,你在剛才的故事里,這張圖片上看到了什么呢?(古時候的一個小孩,一個老人…)他們在干什么呢?(在問路,在說話…)天氣怎么了?(下雨)
(二)觀看VCD片,觀賞體驗,感受古詩意境。
1、教師講解: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春天)
在春天呢,有一天是清明節,清明節人們都要干什么啊?(幼兒自由回答)
2、教師小結:清明節是人們踏春掃墓的日子。
古時候,有一位杜牧的詩人,就在這天寫了一首詩,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3、教師播放VCD,請幼兒觀看。
4、問:剛才我們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節發生了什么事啊?
(請幼兒討論。)
5、向幼兒介紹那個老人就是行人,那個小孩就是牧童,剛才看的那首詩呢,就是描寫行人向牧童問路的情節。
(三)教師朗誦,解讀詩句,幫助幼兒理解。
1、教師有表情,有節奏的朗誦一遍,請幼兒欣賞。
2、朗誦第二遍,請幼兒邊聽邊對照圖片內容。
3、教師請幼兒回答有沒有在詩歌中聽到什么?
4、解讀其中的詩句,理解個別字詞“雨紛紛”、“欲斷魂”、“借問”、“遙指”,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容。
(四)學習朗誦,表達感情,幼兒感受古詩意境。
1、教師朗誦第三遍,請幼兒慢慢跟讀。
2、幼兒分組學念,感受古詩意境。
3、教師請幾個幼兒上來表演,教師在一旁進行指導提醒,注意表達合適的感情,輪流請幾批幼兒。
4、請幼兒集體朗誦1-2遍,進一補感受古詩意境。
五、活動結束
1、評價
2、總結
六、活動延伸
1、請幼兒把學會的古詩在清明節來到時朗誦給爸爸媽媽等家人聽
2、在圖書區添設古詩圖書,引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繼續感受古詩意境。
《清明》杜牧教案3
活動準備:各種類型的風箏各一個。
活動過程:
1、讓幼兒猜謎語:風箏。引出活動主題。(天上一只鳥,用線拴得牢,不怕大風吹,就怕細雨飄。--風箏)
2、教師啟發提問:
①小朋友放過風箏沒有?你的風箏是什么樣的?
②除了自己的風箏外,你見過的風箏有哪些?(老鷹、燕子、蜻蜒、金魚、五星等)
3、出示各類風箏讓幼兒欣賞。如鳥形風箏:仙鶴;蟲形風箏:蝴蝶;水族風箏:金魚;人物風箏:孫悟空;器物風箏:宮燈;變形幾何圖形風箏:五角星等。
①教師邊出示各類風箏邊讓幼兒觀察它們的色彩、結構,以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②讓幼兒了解風箏的制作材料(紙、竹等)和制作方法(扎、糊、繪畫),并自制一個風箏。
4、畫風箏。將燕子風箏的輪廓發給幼兒,請幼兒發揮想象自己制作,畫風箏,畫好后進行展示。
5、游戲"放風箏",讓幼兒體驗放風箏的樂趣,鍛煉跑的能力。
《清明》杜牧教案4
教學目標:
1、認識1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生能借助注釋理解古詩的大意,想象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古詩大意;想象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復雜的情緒。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學過許多關于春天的詩句,誰能說說有哪些詩句?
學生背,教師順勢板書
二、一讀——解詩題
1、指名讀課題——清明
2、了解有關清明的習俗
3、自由讀古詩,整體感知詩的內容
三、二讀——悟詩情
1、學生字。
2、學生自讀古詩,自讀自悟,并生生交流。
3、全班交流:
1) 體會詩人的心情,體會詩人“欲斷魂”的原因。并重點指導朗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2) 體會詩人和牧童的對話。指導朗讀“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四、三讀誦詩韻
1、把整首詩連連起來讀一讀,看誰能讀出這首詩的韻味。打開書自己試一試。
2、指名配樂讀,看誰能和詩人心意相通。
3、全班讀一讀。
4、背一背,分組誦讀全詩。
五、課外拓展:
(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安排)
簡筆畫板書(略)
《清明》杜牧教案5
設計意圖: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為了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讓幼兒了解清明節及其由來,掌握一些清明節的習俗,欣賞古詩的語言意境之美,有語言,社會,藝術整合而成本節教學活動。
背景故事:
傳說春秋時期,晉文公受到迫害流亡在外,他在流亡過程中吃盡了苦頭,受盡了侮辱,一些大臣受不了這些苦,相繼離開了他,到后來身邊只剩下幾個人了。其中一個人叫介子推,,他對晉文公非常忠心。有一天,晉文公快餓昏了,介子推拿刀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在火上烤熟了讓晉文公吃,就這樣晉文公沒有餓死。后來晉文公當上了皇帝,,他要封賞當年跟隨他一起流亡的大臣,可是他把介子推忘了,有人提醒他,他心里感到非常慚愧,派手下人去請介子推進朝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官就沒去,晉文公親自去請介子推,當到介子推家時
,發現他的門已經鎖上了,介子推背著他的母親逃進了綿山。手下人出了個主意:放火燒山,想以此逼出介子推。可是大
火燒了三天三夜,也沒見介子推出來,晉文公派人搜山時,發現介子推和他母親已被燒死,他們緊緊抱著一棵燒焦的劉順。晉文公厚葬了介子推母子,并把綿山改為介山。
第二年春暖花開之時,晉文公去介子推墓前看望,發現那棵燒焦的柳樹又發出新的枝芽,晉文公看到柳樹枝就像看到介子推一樣悲喜交加,上前折下柳枝編成環形戴到頭上,以示對介子推的懷念,晉文公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以后每年的這一天他都來祭奠介子推。
活動目標:
1、欣賞杜牧的詩《清明》,學習七言詩的節奏。
2、了解清明節的來歷,知道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讓幼兒了解一些清明節的習俗。
3、讓幼兒體驗詩的語言、意境之美。
活動準備:
1:反映古詩內容的課件,
2:兒童歌曲《清明》
3:沙錘每人兩個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放課件欣賞古詩《清明》
二:基本活動
1、介紹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有與家人結伴踏青游春,祭祖掃墓的習俗。
2、介紹清明節的由來
講述背景故事
3、朗誦古詩
(1)按七言詩的節奏朗誦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2)教師朗誦,幼兒用沙沙的聲音給古詩伴奏
清明/時節/雨紛紛
沙沙/沙沙/沙沙沙
路上/行人/欲斷魂
沙沙/沙沙/沙沙沙
借問/酒家/何處有
沙沙/沙沙/沙沙沙
牧童/遙指/杏花村
沙沙/沙沙/沙沙沙
(3)幼兒一邊朗誦一邊用沙錘給自己伴奏
清明/時節/雨紛紛
沙錘:噠噠/噠噠/噠噠噠
路上/行人/欲斷魂
噠噠/噠噠/噠噠噠
借問/酒家/何處有
噠噠/噠噠/噠噠噠
牧童/遙指/杏花村
噠噠/噠噠/噠噠噠
4:理解詩的內容體驗詩的語言、意境美
放課件欣賞美麗畫面,提問:你看到圖上有什么?
幼兒回答(小橋,柳樹,花,人,牛),教師講解:清明時節,陽春三月,柳綠花紅,更有霏霏細雨,綿綿不斷,美麗迷人,在這樣的日子里,人們合家團聚,游春踏青,祭祖掃墓,這是一個最見親情的日子,但是總會有人在這樣的日子里,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在外面匆匆行走,春雨打濕他的衣服,這樣的節日,這樣的美景,讓行人卻顯得非常憂愁。在這憂愁的時候,行人生出一個念頭:我要找一個酒館,喝上幾杯酒,避避雨,歇歇腳,暖暖被淋濕的衣服,排遣一下漸行漸濃的愁緒,就問路邊的牧童,牧童信手向遠處一指,在杏花深處,隱隱約約看到一個小村,挑出一幅酒簾。牧童,杏花,小村,酒館行人感覺像是回到自己的故鄉,心頭涌起一絲暖意。
5:吟唱古詩
師:詩很美,詩是一幅畫,更是一首歌,我們聽來聽歌曲
《清明》,播放音樂,一起欣賞歌曲,吟唱古詩。
三、結束活動
春天是美好的,春光迷人的,讓我們一起去享受這美好的春光吧!
【《清明》杜牧教案(通用5篇)】相關文章:
清明杜牧古詩03-08
杜牧清明詩詞11-07
清明杜牧全文11-07
清明杜牧賞析10-01
唐詩清明杜牧注釋10-04
杜牧《清明》原文賞析12-21
杜牧詩《清明》鑒賞10-01
杜牧《清明》古詩鑒賞11-11
杜牧清明古詩鑒賞11-11
清明杜牧詩新解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