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七年級歷史教案

時間:2022-02-28 12:35:06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歷史教案(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歷史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教案(15篇)

七年級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匈奴的興起和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所作的貢獻,匈奴與兩漢的關系,包括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韓邪單于歸漢和昭君出塞,為學生初步掌握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和正確認識我國古代民族關系奠定基礎。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歷史作用,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思考“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養學生比較和分析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進了漢匈的友好相處,受到后人的稱贊。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冒頓統一蒙古草原是本課重點。匈奴是我國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數民族,戰國時建立奴隸制政權。活躍于秦漢時期的歷史舞臺。匈奴杰出的首領冒頓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統治進入鼎盛時期。匈奴的興起對我國北方草原的統一和經濟開發做出了貢獻。學習這段歷史,可使學生感性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境內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各民族都對祖國歷史發展做出了貢獻。這也為理解匈奴與兩漢的“和”與“戰”做了鋪墊。

  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課又一重點。漢武帝時經濟的繁榮和國力強盛為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準備了條件。反擊匈奴的勝利使西漢北部邊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農業文明的發展。

  正確理解當時的民族關系是本課的難點。民族關系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戰與和。匈奴南下掠奪,是掠奪戰爭。雖然沒有侵略與被侵略的性質,但是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因為它給漢匈人民帶來了災難。在和平時期,各族人民之間的雜居相處,友好往來,還有和親、邊境貿易等。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和合作是歷史的主流。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以先引出昭君墓圖片,生動形象地描述昭君墓和董必武《謁昭君墓》的詩碑,提出“匈奴是怎樣崛起的?昭君出塞與匈奴和親是怎么回事?”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由此導入新課。

  2.冒頓統一蒙古草原是本課的重點之一。教師可引導學生回顧秦朝同匈奴關系中發生的幾件大事: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奪取河套一帶,并修筑長城,扼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秦末,中原戰亂,匈奴崛起。可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冒頓為什么能統一蒙古草原?統一對匈奴的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在漢族的影響下,匈奴地區還出現了農耕,說明漢匈兩族人民在生產勞動技術上已經有了交往。教師可根據學生解答問題的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說明和闡釋。

  3.關于“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一目,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與當時匈奴強盛相比,西漢初年的經濟是什么狀況?”“什么是‘和親’政策?西漢對匈奴為什么要采取‘和親’政策?”讓學生總結出西漢初年的“和親”政策并沒有阻止匈奴年年南下掠奪。進一步思考“為什么漢武帝時期開始大規模反擊匈奴?”以便理解西漢王朝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是漢武帝進行反擊匈奴戰爭的物質條件。教師講述時,可讓學生聯系已學過的知識,回憶西漢王朝實行休養生息后出現文景之治和漢武帝大一統的具體情況,以加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戰爭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三次戰役。公元前119年的一次,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次。衛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可結合“西漢和匈奴戰爭示意圖”講解。經過這次戰役,匈奴主力向西北遠徙,“漠南無王庭”,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百余年來,北方邊境地區所受到的匈奴的威脅,至此基本解除。

  4.“昭君出塞”一目,包括兩個內容:呼韓邪單于歸漢和昭君出塞。呼韓邪單于歸漢恢復了漢、匈之間斷絕已久的友好關系,課本上引了雙方約定的內容,可請學生閱讀,以便加深理解。對昭君出塞,學生可能比較感興趣,可鼓勵學生講解,結合觀看《昭君出塞圖》,以加深對昭君出塞的歷史意義的認識,進而思考:“昭君出塞為什么得到人們的肯定和贊揚?”

  5.東漢與匈奴的和戰,教師可略講。東漢時,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向漢稱臣,逐漸內遷。北匈奴控制西域,隔絕了西域與東漢的交通,并經常出兵攻打東漢邊境。竇固、竇憲兩敗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脅。后來,北匈奴大部分向西方遷徙。

  6。講完三個目的內容后,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匈奴對中國歷史的貢獻。鼓勵學生自己提出或思考一些問題,如:西漢初年的“和親”與“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

  7.結合本課的“活動與探究”,引導學生思考“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政策的不同及其原因”的問題,對圖示中兩個孩子的不同觀點進行比較分析,以加深對漢匈民族關系的完整認識。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從本課引用的圖片、詩句、史書記載、文物等獲取信息,了解歷史和認識歷史,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2.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通過對漢武帝、衛青、霍去病、昭君等歷史人物的評價,使學生初步掌握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要求學生依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簡略的表述。

  3.通過講述兩漢與匈奴的“和”“戰”,教會學生用對比、歸納的方法掌握歷史知識。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匈奴族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做出了哪些貢獻?今天56個民族中有匈奴族嗎?”

  今天56個民族中已沒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做出了貢獻,主要有:(1)匈奴族用勤勞的雙手,開發了祖國的北疆。(2)第一次實現了蒙古草原的統一,為以后全國性的統一創造了條件。(3)他們創造的匈奴文化豐富了祖國的文化寶庫。漢、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共同締造著祖國歷史。

  2.回顧前面兩課,結合本課內容,想一想,漢武帝的大一統表現在哪些方面?

  漢武帝的大一統,表現在政治上實行削藩,加強中央集權;在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實行抑商政策;在軍事上大力反擊匈奴,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在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思想。

  3.史書記載,昭君和親后,“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亡(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結合董必武《謁昭君墓》的詩句,你能說出昭君和親的歷史作用嗎?

  昭君和親,促進了漢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處,推動了漢匈的經濟文化交流。

  練一練

  活動與探究

  1。看圖分析:現今發現的匈奴文物,上面鐫刻的文字全是漢字,例如單于和親磚與單于天降瓦當。這種現象說明了什么?

  說明當時的匈奴沒有自己的文字,采用漢字,同時也說明漢匈文化交流的密切。

  2.判斷: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女孩子認為:“漢武帝以前的皇帝軟弱,對匈奴只能退讓和親。武帝雄才大略,敢于反擊匈奴。”男孩子認為:“漢武帝以前,國家貧困,對匈奴只能退讓。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才能大舉反擊匈奴。”他們誰說的對?為什么?

  漢武帝以前,對匈奴實行退讓和親的政策,到漢武帝時期,則對匈奴實行大規模的武力反擊。這種政策變化,自然和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有關,但歸根到底還是取決于西漢國力的變化。因為國力的強盛與否,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物質基礎。如果不是國力強盛,漢武帝不可能多次對匈奴大規模用兵,并取得戰爭的勝利。

  參考資料

  冒頓

  冒頓(?-前174),姓攣鞮(luāndī),頭曼單于長子。頭曼欲廢冒頓而立其偏愛的少子,曾將他送到月氏作人質,企圖借月氏之手把他殺害。他盜馬馳歸,頭曼見他精于騎射,令其率領萬騎。冒頓創造一種發響的箭鏃——鳴鏑,嚴格訓練衛士,下令“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史記·匈奴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乘頭曼射獵之機,率衛士射殺之,自立為單于。

  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冒頓殺父自立后,以優異的軍事才能,指揮三十多萬大軍,東擊東胡,西逐月氏,南并樓煩、白羊,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族,首次實現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的匈奴帝國。疆域東盡遼河,西逾蔥嶺

七年級歷史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了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編鐘。

  (2)通過分析史料和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列表歸納本課基本知識,以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課基本知識。

  (2)引導學生探索和研究。如:分析常見漢字的構成方法,探究中國古代樂器的演進過程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學重難點

  重點: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

  難點: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教學過程

  [教學策略]

  1.教法選擇:直觀法、比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歸納法、討論法等。

  2.學法選擇:觀察法、對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歸納法、討論法等。

  3.課堂組織形式:分組討論。

  4.教具媒體組合應用:多媒體展示。

  5.課程資料開發利用:教材插圖和史料、網上下載的部分資料等。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板書設計

  一、文字的演變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西周晚期出現了大篆

  二、天文、歷法和醫學的成就

  1.天文:日食、月食、彗星的記錄

  2.歷法產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3.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三、屈原和“鐘鼓之樂”

  1.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2.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教學過程]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于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 (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4.金文: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5.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了解)。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著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并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天文、歷法和醫學的成就

  1.天文:

  讓學生找出我國先秦時期在天文學方面的成就。

  歸納:古書記載,夏朝時期的某天發生了日食;商朝甲骨文里有關于日食、月食的記載,經現代科學家驗證,都很可靠;周朝有關于日食(公元前776年)和彗星(公元前613年)的確切記載;等等。

  2.歷法:

  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歷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 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歷法和24節氣,并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搜集24節氣的諺語。

  3.醫學:名醫扁鵲

  (1)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2)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三、屈原和“鐘鼓之樂”

  1.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斗的精神。)

  2.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整合知識:

  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總結認識:

  (總結出今天的收獲,并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于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七年級歷史教案3

  課題

  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和閉關政策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C資本主義萌芽

  2.能力培養 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導致中國落后

  重難點

  1.重點 清朝前期的閉關政策和資本主義的緩慢發展

  2.難點 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障礙

  教學過程

  訓練引導及反饋調整

  指導啟導疏導

  一、導入新課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板書〕

  1、康熙帝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

  a、獎勵墾荒屯田〔板書〕

  b、重視興修水利

  c、多次減免租稅

  d、提倡勤儉節約

  小結 這些措施的實行鞏固清朝的統治

  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雍正帝繼承父業,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到乾隆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繁榮景象

  2、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情況

  a、耕地面積的擴大與人口的增長

  b、 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

  c、 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

  歷史教案-歷史,標簽: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七年級下歷史教案,

  農業的發展是手工業的前提

  問 清朝前期的手工業比明朝更加發達,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鼓勵商人開礦

  ②、南京、廣州的絲織業后來居上,超過蘇州

  ③、景德鎮制瓷業的規模比過去大

  ④、邊疆少數民族手工業也發展起來

  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基礎上商業業繁榮起來

  3、商業發展和商業城市的出現

  北京、蘇州、揚州都是繁華的城鎮

  4、讓學生思考,集體討論

  清朝前期的經濟,為何能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啟導

  歷史上把這個時期稱為什么?〔康乾盛世〕

  疏導

  人民的反抗斗爭

  清朝政府調整政策

  人民群眾辛勤勞動

七年級歷史教案4

  教學目標

  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發現及生活情況;舊石器時代、氏族與氏族公社。

  通過對教材的閱讀和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祖國境內的最早居民相貌與生活的情況。以教材為藍本并附以一些課外內容,如:考古資料、圖片資料、文字記載、本地遺跡等讓學生見識到歷史學科的豐富多彩從而開拓眼界。

  引導學生分析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這些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不斷進化、演變的過程,幫助學生探究這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從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過介紹我國是世界目前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建議

  重點分析

  北京人及其生產、生活情況是重點。因為北京人的考古資料十分豐富,得到了完整的頭蓋骨和較多生產生活遺跡,可以充分證明北京人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等情況,區別人和動物,證明勞動創造了人。

  山頂洞人。山頂洞人的生活地域與北京人相同,與北京人相比較,在體質和腦容量方面與現代人更加接近,掌握的生產技術等方面也有了很大進步。從對比中可以了解到人類的演進過程。

  難點分析

  ⑴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是難點,如:原始社會、氏族公社等。由于學生年齡小,以前接觸歷史知識很少,加之時代久遠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⑵勞動創造了人是難點。初一的學生尚未接觸到社會發展史,對于人類進化的知識幾乎是空白,恩格斯的話對于初一的學生理解起來一定很吃力,需教師循循善誘。

  教法建議

  教師讓學生思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井引導學生從體質特點、制造工具、使用火、社會組織形式、觀念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初步學會通過對比認識、理解歷史知識的方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北京人、山頂洞人

  教學難點: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勞動創造了人

  教法設計:

  教師講解,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建議有條件的地區(如北京、陜西)可以參觀原始社會遺址。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類才有人類社會的歷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來的?上帝造人的傳說(講上帝造人的故事),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的傳說(讓學生講故事),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的困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終于認識到,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是由古猿的一支發展來的。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一、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

  1、元謀人

  建議教師先讓學生看書第一頁“我國遺址分布圖”同時告訴學生我們的祖國地域遼闊,肥沃的土地是我們的衣食之潭,眾多的江河給我們灌溉之利,縱橫的山脈,茂密的森林蘊藏著豐富的寶藏。早在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提出問題“在這些遠古人類中,誰是我國最早的人類?他的發現時間和地點?”學生讀書,并回答問題。教師在肯定學生的回答后,簡單補充一些有關元謀人的知識。教師再次向學生提出問題,“看完我國遺址分布圖后同學們有什么感想?”學生的答案中會有分布較多或均勻的說法,教師少作補充后指出,我國是世界上目前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從而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二、 北京人

  關于北京人建議教師先介紹有關賈蘭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頭蓋骨發現、失蹤的經過,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告誡他們——落后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同時引入一個考古學知識即只有發現了頭蓋骨才能復員古代人類的面貌。這就是為什么元謀人的相貌不能夠復員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學生興趣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

  1、地點 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里。

  1929年,我國考古學家裴文中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頭蓋骨,奠定“北京人”在科學上的堅實基礎。以后,考古學家在周口店又先后發現了五個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骨,還有152枚牙齒、10多塊上、下肢骨。同時出土的文化遺物,有石器和經過打擊的石片10萬多件,有用火的遺跡,還有虎類、鹿類等100多種動物骨化石,其中腫骨鹿和鬣狗就各有20xx多個個體。

  2、距今年代 約70萬年至20萬年。

  3、北京人的體質特征

  建議教師讓學生觀察北京人頭部復原像,并試著說一說北京人的的體質特征。學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前額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頭部微微前傾,還殘留某些猿類的特征)。

  4、生活情況:

  ⑴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的生產工具北京人把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這種打制石器的時代,叫作舊石器時代。北京人還把樹枝砍成木棒,作為狩獵和采集的工具。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當年,北京人就是用這些石器的木棒,采集植物的根、莖和果實,捕捉動物,還用石器來剝割動物的皮和肉。學生看課本上《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圖上左邊的石器為砍砸器,邊緣經過打擊,砍砸器用來砍伐木柴和狩獵用的木棒;右邊的為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⑵已經使用天然火。指導學生自習教材有關使用天然火的內容并且看課本上《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燒烤食物》圖,并描述途中的景象(四個人在燒火取暖,一個人兩手抱著雙肩,似乎身子還在發冷,洞口一人人右手舉著火把,左手摟著柴草,洞外是黑洞洞的,遠方的天空似有一些星星)。教師提問:北京人會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還用火照明,防寒、嚇跑野獸。用火燒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縮短了消化的過程,減少了疾病,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過著群居生活。讓學生閱讀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討論:北京人為什么過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況怎樣?學生結合課文和一些相關知識,應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環境險惡,工具簡單粗糙,只靠個人力量,無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幾十個人在一起,依靠集體的力量打野獸,采集植物果實、根莖,過著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勞動,分享勞動果實,生活艱苦。)

  通過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的分析,使學生明白艱難險惡的自然環境逼迫類人猿為生存而斗爭,制造簡單粗糙的工具去獲取食物,這個過程就是勞動。勞動促進了人的發展。如果不是環境險惡,類人猿不需勞動即能獲得食物,人類也就不會出現了。所以說:勞動創造了人。

  5、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區別:

  名 稱

  時間

  相貌

  用 火

  工具

  社會生活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填寫,不但加深了對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了解,而且對于人類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是的發展、進步的有了比較,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

  教師總結:人類歷史的發展是漫長的也是艱難的,在祖國境內最早的居民之后又有哪些人類活動,讓我們繼續去學習去探索。

七年級歷史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了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于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了解)。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著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并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么叫歷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歷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歷法和24節氣,并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搜集24節氣的諺語。

  三、扁鵲

  ⑴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⑵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斗的精神。)

  五、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獲,并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于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書設計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歷法產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5、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6、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7、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七年級歷史教案6

  【活動準備】

  1840年,英國侵略者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五千年文明古國從此慘遭帝國主義列強鐵蹄的蹂躪,四萬萬中國人民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嚴,為了中華的崛起,中國人民前赴后繼,不屈不撓,譜寫了一曲曲悲壯激越的近代史詩。請你作為一名記者,穿越時光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的今天,將你見到的這幅交織著腥風血雨,凝聚著親仇愛恨的歷史畫卷告訴世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請用你的這正義之筆,將侵略者的殘暴和丑惡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把中國人民的不屈反抗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吧!

  一、活動目的

  1.通過搜集、選擇、整理近代帝國主義侵華和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圖片、實物、史料,培養學生想象思維和分析、比較、歸納能力。

  2.通過模擬時事報道,加深對中國近代屈辱史、抗爭史的認識,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時事報道的交流、展示、評比,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4.通過撰寫時事報道的全過程,培養學生感悟歷史,增強愛國主義的情感。

  二、活動程序

  1.分工選題:全班分成若干組,每組負責教科書第一單元一節課內容,選出正副組長。每組選定一項專題。(若不設組亦可,由學生按其所好選題,使學生更有自由發展空間)

  2.組織學生參觀當地博物館,了解有關近代列強侵華的圖片、實物、史料;考察有關近代反抗與斗爭的歷史遺跡;觀看影視《林則徐》《火燒圓明園》《甲午戰爭》等作品,在擁有第一手資料的前提下,對圖片、實物、材料、遺跡等歷史畫面進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的基礎上寫出一篇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期間的帝國主義侵華或中國人民反抗的時事報道。

  3.閱讀《林則徐》《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中國近代戰爭史》等書籍,擷取有關片段,寫成時事報道。

  4.將寫成的報道按標題、作者、撰稿時間、內容、評價的要求在小組交流,由小組選出若干篇到班級評比。

  5.按約定的評分標準,用全班投票的方式評出優秀作品一、二、三等獎。

七年級歷史教案7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說,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1、 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學習,了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采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系。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3、教學重點:貞觀之治

  【依據】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發展,符合歷史發展潮流,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基礎。因此,學生重點掌握這一內容有利于后面的學習和對整個唐朝歷史的認識。以及這一時期我國文化在當時乃至現在世界特別是亞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4、教學難點:對唐太宗的正確評價

  【依據】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根據時代背景,實事求是的評價一位歷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難,他們往往會帶著感情色彩,單純的從“好”和“壞”出發,不能客觀的分析,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

  二、說教法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雙邊教學的共同體,應將學生置于一種開放、主動、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中,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發展的空間與機會。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主要采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三、說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強,思維活躍,但知識積累較少,所以,

  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自主獲取信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同時,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通過課件演示,增加歷史學習的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課堂氣氛。

  課件演示:《武則天》的影視劇照

  師:“影視劇里的武則天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們所熟悉的武則天是怎樣的一位皇帝?”

  (二) 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

  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么如此評價?

  3、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教師走入學生當中了解情況并指導。

  4、引導學生概括武則天的政績: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5、教師簡評并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由此進入第二目的學習。

  二、貞觀之治

  1、 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問題: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

  (2)你知道什么是“貞觀之治”嗎?

  (3)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走入學生當中了解閱讀情況并進行指導。

  3、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思考這段話的含義。

  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 大動蕩,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鑒,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系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政治上合并州縣減輕人民負擔。

  通過歷史故事,學生明白“成有勤儉,敗由奢”的道理。

  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C、唐太宗善于任賢納諫

  見賢思齊:在唐太宗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他虛心接受他人意見的優點,生活中,你們有沒有因接受他人正確意見而受益非淺呢?請舉例說明。(讓學生說身邊的事情,可以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同時也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簡述:唐太宗以其氣度贏得賢才諫臣的支持,保證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樣的道理,生活中,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見,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

  4、治世局面的形成

  多媒體展示兩段資料:

  “(貞觀初期)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

  ——《貞觀政要·納諫》

  “(經過唐太宗一段統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歸鄉里,米斗不過三四線,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于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路焉。”

  ——《資治通鑒》

  學生討論兩段資料的含義,對比說明唐太宗治國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5、學生歸納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開明的政策外,還有哪些原因?

  (設此問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為下一步學生學習唐朝歷史作鋪墊。)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師:正是唐太宗實行的一系列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開始富強,你

  是如何來看待唐太宗的統治呢?

  三、試評價唐太宗的統治。

  提出問題1:“通過學習,唐太宗給你們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說說你們的想法。”

  四、教師小結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到武則天統治時期,仍然繼續唐太宗的政策,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難怪郭沫若先生評價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五、課后探究

  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主要人物放在了唐太宗身上,對武則天的學習與探究相對不多,無法滿足學生對武則天強烈的好奇心,所以,課后布置一道探究題給學生。

  1、出示圖片:無字碑。武則天留了一塊無字碑給后人,她認為她的千秋功過應由后人評說,你怎么看?

  七、板書設計

  一、女皇武則天

  1、政績:“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2、原因:(1)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2)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二、貞觀之治

  1、原因:(1)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2)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3)唐太宗善于任賢納諫

  (4)廣大勞動人民的努力

  2、內容: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

  政治上合并州縣減輕人民負擔。

  3、影響: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礎。

七年級歷史教案8

  課標內容:1、了解隋朝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2、以大運河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① 隋朝的建立;②隋朝統一的時間及其意義;③大運河開鑿的時間、南北起止及中心點;④大運河的作用;⑤隋文帝開科舉制的先河;⑥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⑦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1、結合《隋運河》圖講解大運河的開鑿,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和結合圖文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

  2、聯系隋以前中國古代的主要選官制度,說明隋創立科舉制的作用和意義,培養學生綜合說明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隋煬帝的評價,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4、通過課后題“比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們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隋朝統一及其歷史作用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2、結合課中題,補充歷代詩人對隋大運河的詠嘆,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進行討論。結合卡通問答中有關科舉制的介紹和課后題,對科舉制的作用進行討論。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勇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在共同探討的過程中,對歷史事件做出評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學習,進一步認識到國家的統一、安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2、了解隋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運河,至今還在發揮重要作用,它的開鑿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理解科舉制的作用,初步認識人事制度建設對國家的重要性。

  重點和難點:一、重點: 1、大運河的開鑿

  2、科舉制的創立

  二、難點: 1、大運河為什么在隋朝時開鑿?

  2、進士科的創設標志著科舉制正式形成。

  3、就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和科舉制的作用引導學生勇于多角

  度提出問題,共同探究,并做出解釋。

  教學方法: 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

  教學時間:2課時

  導學程序:

  (簡要復習上冊知識,導入新課)

  一、隋朝統一南北:1、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

  2、就定都長安,要求學生歸納隋以前還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

  3、隋統一南北講清時間及所滅的政權。其意義結合“隋朝出現了

  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講解。

  二、大運河的開鑿: 1、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

  2、大運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3、大運河的作用

  三、科舉制的創立: 1、隋文帝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

  2、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3、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導學小結)

  就隋的建立和統一南北的有關知識提問,指出隋開鑿的大運河和創立的科舉制對后世影響巨大。請一至二位學生簡要歸納這兩個歷史事件的影響。

  課后作業:

  1、( )年,( )廢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

  2、( )年,隋朝滅掉南方的( ),南北統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 3、605年,( )下令開鑿大運河。

  4、大運河以( )為中心,北通( ),南達( ),全長( )多千米。

  5、開鑿大運河的'意義或作用:大運河的開鑿,對南北( )和( )起了很大的作用。

  6、開鑿大運河的目的:隋朝統一后( )。

  7、開科舉制先河的是( )。( )又創設( ),科舉制正式形成。

  8、隋文帝創立科舉制的目的:改革( )的辦法,通過分科考試( )。

  9、科舉制打破了( )的限制,給一般的知識分子提供了( )的機會;同時,為統治者( )拓寬了道路。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對后世影響深遠,以后各朝都相繼沿用。

  10、隋末農民起義軍中( )、( )領導的( )勢力最大。

七年級歷史教案9

  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同時,通過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抓住現象所反映的本質的能力。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的文學創作的分辨能力。

  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著重要的歷史作用。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打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本課重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設計思路: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歷史情景,把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歷史氛圍中,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

  教學程序設計: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視頻):“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設疑:1、說一說你知道的這一時期的英雄(一時多少豪杰)

  2、你喜歡曹操還是諸葛亮?為什么?

  師導:你心中的曹操、諸葛亮與歷的曹操、諸葛亮是否一樣?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與他們有關的兩次戰爭。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爭

  1、同時出示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作戰示意圖

  設疑:

  ①比較兩戰的作戰雙方、結果、特點、作用,有何異同?

  ②“我想問”:(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議。)

  2、“煮酒論英雄”:有人認為,曹操是奸臣,諸葛亮遇事先知,請說說你的看法。

  3、播放《火燒赤壁》片段

  師導:赤壁之戰的結果如何,對當時的局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二、三國鼎立的形成

  1、出示動畫:三國鼎立形勢圖

  (解釋“鼎立”的含義)

  2、設疑: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嗎?

  3、自學教材

  (師強調:夷洲即臺灣,證明了臺灣是中國的領土。)

  合作探究:從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到三國鼎立,你認為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活動與探究

  1、三國諺語知多少。

  2、根據你的所見所聞,哪些與三國文化有關(如廣告、旅游景點、物品等)?

  結束:(出示課件)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七年級歷史教案10

  第1課 中國遠古人類

  說明:

  因為領導工作忙,忘記通知我們參加新教材培訓。因為領導工作忙,學生的書沒有到齊,我手里只有一本教材。好在現在能上網找些資料,否則真不知道還敢不敢進教室。原本1課時的內容,我用了3課時,盡量講慢點,講細點,避免重點的東西沒有講。

  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開始上新課,請大家把書翻到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板書)

  你們知道“中華”是什么意思嗎?

  生:1.中華就是中國。2.中華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師:請大家把這段文字記在書上。在以后的課堂里,我們要記些東西,可以記在專門的課堂筆記本上,也可以記在書上。我主張大家還是記在自己的書上,免得幾天以后,你的筆記本不知跑到那去了。書也會跑掉,不過這個可能性要小一點,希望你們能保存好你們的書,這里有你的,也有我的心血。最重要的將來初三復習時,你就不用到處求人找書了。

  中華者,中國也,親被正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唐律名例疏義釋義》

  中國云者,以中外別地域之遠近也;中華云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錄初編別錄卷一中華民國解》)

  (沒有別的東西可代替,只能板書了,胳膊都舉疼了,不由得寫的快了點,引來學生一片抗議。看著學生抄黑板上的字,檢查了一下學生的情況,每班竟然有六、七個同學還沒有領到書,和我一樣窮。領導們真太忙了。)

  師:同學們能看懂這段文字嗎?

  生:看不懂。

  (也有說部分看不懂,有位同學竟然來了句:“不知所云”。高材生。)

  師:歷史知識涉及的范圍很廣,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醫藥衛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特別是語言和哲學兩項內容與歷史的關聯很大,同學們語言這一關一定要過,不能看完一段資料后“不知所云”。

  “中華”在歷史上曾專指漢族,意思是“教化”,說文化高,經濟發達。 在古代, “華”同“花”、“化”,(板書)“化”就是“教化”之意。在古代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人,認為自己的文化高,是世界的中心。周圍其他族的人文化低,是“夷”。“親被正教”接受先進文化的人,自然就是中華,很自信,也很驕傲。當然,還有一層意思,即使你生活在中原地區,奇裝異服,不知道孝敬長輩,友愛兄妹,不學無術,沒有禮貌,也不能稱為“中華”。

  但是,大家要注意了。隨著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中華”逐漸發展為多民族含義。因此,中華民族包括定居于中國領土內的所有中國民族,即包括當代的和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而現在已經消失的民族。

  現在,我們看導言,這部分概述了本單元的主要內容,這里面我們要記住那些內容呢?大家跟著我看書。找到:

  至少距今170萬年,在我們祖國的大地上,已經有了早期人類的足跡。

  約9000多年前,我國遠古先民學會了耕種田地,栽培粟和稻。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文化的國家之一。

  大家用筆把這些內容標出來。同學們都聽過“四大文明古國”嗎?你知道是那些嗎?

  古代埃及 古代巴比倫 古代印度 古代中國(板書)

  現在大家把書翻到第3頁,我們來學習

  第1課 中國遠古從類(板書)

  一、人類的起源(板書)

  師:同學們知道人類是從那里來的嗎?

  生:從猿變來的。

  師:很好。誰知道在古代,人們認為人類從那里來的?

  生:女媧娘娘造的。

  師:你們怎么知道的?

  生:我們語文書上有。

  師:大家可以看到:學科之間相通的。在語文課中我們可以學到許多歷史知識。誰能為我們講一下其他的人類起源的。

  (七年級《語文》中選了袁珂先生《中國古代神話》中有關“女媧”的一篇。)

  1.神話傳說(板書)

  (學生絕大多數知道上帝造人。但不能講一個完整的故事。)

  師:下面我為大家講一講有關人類起源的幾個神話傳說。我們就從文明古國講起。

  古代埃及:古代埃及關于人類起源的傳說有幾個不同的版本。其中流傳比較廣的有:人類是神呼喚而出的。傳說在世界出現之前,全能的神“努”就已存在,她創造了天地的一切,她呼喚“蘇比”,就有了風;呼喚“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喚“哈比”,尼羅河就流過埃及,她一次次呼喚,萬物一件件出現,最后,她道出“男人和女人”,轉眼間,埃及就住滿許多人。 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將自己變成男人外形,成為第一位法老王,統治大地人類,開創繁榮。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人是太陽流出來的眼淚。

  古代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七表詩》中,描述在創世之前有一對神靈,阿斯普是男神,為淡水海洋,梯阿馬特是女神,為咸水海洋。二神生下了眾多神靈,后來神之間發生大決戰,一方以梯阿馬特為首,一方馬爾都克為首,馬爾都克是以梯阿馬特的曾孫。馬爾都克戰勝梯阿馬特,將她的身體一分為二造出天地,又用梯阿馬特的主要支持者金古的血液造出人,并強迫人膜拜神。

  古印度神話也認為太初只有水,但是水中并無神,而是出現一個金蛋,孵出梵天大神,梵天以兩半蛋殼創造天地,然后從其身體的各個部位誕生萬物。這部分內容我們將在世界歷史中學到。

  還有其他文明中人類起源的傳說,比如:

  大家都熟悉的上帝造人。這是源傳于猶太人中的故事,《圣經》里話說上帝花了五日時間創造了大地萬物,到第六日她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于是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進人的鼻孔后,就成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亞當。不久便取下亞當的一條肋骨,造成一個女人,亞當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她為女人。”這有點和中國女媧摶土造人類似。

  還有希臘神話,今年奧運會的開幕式大家看了嗎?古希臘的神話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我們將來學習世界歷史時,再給大家講,現在我們聽聽古希臘人是怎么說人類起源的:眾神之中的普羅米修斯和弟弟厄庇墨透斯合力塑造人和賦予人和其它所有動物以生本領。普羅米修斯用土和水揉成了泥,照著神的模樣捏出了人,他使人呈站立的姿勢,厄庇墨透斯將勇敢、力氣、快速、伶俐等天賦分別賜予各種動物。厄庇墨透斯慷慨地把各種天資贈予各種動物,到最后竟沒有剩下甚么象樣的天賦能給最崇高的被造物人類。于是普羅米修斯升到天上,在太陽神馬車里點燃了一只火把,將火送到地上來。奧運會傳遞火炬據說就是從這來的。

  日耳曼神話認為人類是植物所變的。它說有一天,天神歐丁和其他的神在海邊散步,看到沙洲上長了兩棵樹,其中一棵姿態雄偉,另一棵姿態綽約,於是下令把兩棵樹砍下,分別造成男人和女人,歐丁首先賦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別賦予理智、語言、血液、膚色等,成為日耳曼的祖先。

  還有澳洲神話中說人是蜥蜴變的;美洲神話則說人是山犬、海貍、猿猴等變的;某個印第安人部落認為神用一只在原始海洋上游泳的鴨子的蹼足上粘著的泥土造出大地和生物;而西非某個部落則認為世界是在螞蟻的排泄物中產生的。

  關于人類起源的神話太多了,如果有興趣你們可以到學校圖書館、上網查查。為什么古人有這么多神奇的關于人類起源的傳說?

  生:沒知識,沒科學,沒文化。

  師: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

  它也說明當時的人類缺少交流,沒有交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還說明人類是渴望了解自己是從哪來的,還說明人類是充滿幻想的,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我們的祖先為人類的起源想到了各種的可能性,在不斷的錯誤中最終找到科學的答案。我們對未來也有許多幻想,有的也許只能是“夢”,但在眾多的“夢”中,說不定那個“美夢”就會“成真”。

  同學們,我們怎樣評價這些神話和傳說呢?現在,請把課本翻到第15頁,將這段文字標出來:

  是我們祖先經長期口耳相傳保存下來的“歷史”,盡管有后人夸張和添加的成分,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是否真實也還需要考古證實,但必定保留著許多反映先民生活和社會組織發展情境的歷史記憶。因此傳說多少能幫助我們復原某些遠古時代的歷史場景。

  (以上用1課時)

  2.人類是從一種古猿進化而來的

  師:上一節課,我們講了人類的起源,主要講的是神話傳說,大家都知道我們在歷史課上為什么要說這些神話傳說嗎?

  (失敗,沒有學生知道,一臉的茫然。)

  上一課,我們在教材上標出了一段文字,大家還記得嗎?

  (終于想起來了,有學生翻到第15頁,知道我要問的問題。)

  今天,我們學習人類起源的另一種說法,請大家把教材翻到第3頁找到:2.人類是從一種古猿進化而來的(板書)。大家都熟悉這種說法,但你知道――為什么說人類是從一種古猿進化而來的嗎?

  生:1.我們發現了遠古人類遺址。2.我們發現了人類化石。3.我們找到了元謀人、北京人。

  師:大家看教材是怎么敘述這段文字的?

  生:科學研究。

  師:科學研究,要有科學精神。這是我們學習的一個重要概念。下面這段文字請大家記不來。

  所謂科學精神就是重事實,重證據,重邏輯,不以主觀好惡任意歪曲事實,改變事實,取舍事實,普及剪裁事實,屬于所謂“求真”的范疇。――《歷史課程標準解讀》(板書)

  大家要認真領會這段話的含義。科學精神滲透在我們整個歷史學習過程,同時也是各種專業知識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

  現在同學們看教材中的插圖《從猿到人的演化示意圖》。根據大量的考古發掘,科學研究告訴我們知道人類距今至少已有300萬年的歷史了。人類的體質在不斷的變化中。現在大家把書翻到第4頁:

  二、中國境內的原始人類(板書)

  師:“原始”是什么意思?“原”指原來,“始”指開始。“原始”是指開始的,古老的,未經開發的。“原始人類”就是說最早的人類。現在請把書翻到第7頁,看插圖《我國境內重要的原始人類化石和遺址分布圖》。

  圖中有北京人、山頂洞人、丁村人、元謀人等,這和我們現在所說的某個地方的人一樣不一樣呢?比如:“北京人”,可不可以指現在的北京人?顯然不能,這里的“北京人”是指生活在北京的一些原始人類。

  通過這個圖我們能得到有關中國原始人類的哪些信息呢?分布廣,許多地方都有原始先民們生活的遺跡。

  在這幅圖里大家至少要注意三種人:

  1.元謀人(板書)

  2.北京人(板書)

  3.和縣人(板書)

  請大家在圖中找到他們的位置。我們為什么要注意他們呢?這是有原因的,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前,是我國目前所知生存年代最早的原始人類。北京人是遺留人類化石殘骸最多的。我說的這兩句話請大家在教材第4頁找到并標出來。

  這里要注意:我們以后要掌握的一些歷史知識,主要是最多、最早、最大、最什么什么的。也就是說我們要記住一些有代表性,有標志性的事件、人物。并以他們為例,了解人類歷史的進程和時代特點。

  為什么要了解“和縣人”呢?它有什么代表性呢?請大家記在書上:我省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板書)1980~1981年發現于安徽省和縣陶店鎮汪家山北坡石灰巖洞穴中。和縣人化石包括一個近乎完整的頭蓋骨和其他化石。頭蓋骨屬一男性青年個體。除顱底缺失較多外,腦顱的絕大部分都保存下來。它在形態上具有直立人的許多典型特征,和縣人頭骨在總的形態上和北京人的較為相似,但又有一些較進步的特征。

  現在,大家想一想,我們講某種人,主要的依據是什么?

  原始人類的遺跡,即原始人類的化石和其他的生活痕跡。這里我要指出:在上一次的作業中,有的同學說歷史就是書上記載的事。這句話是錯的。歷史是過去的事,只要是過去的事,書上沒有記載,也是歷史。我們了解歷史、研究歷史,書,或者說文字是主要的途徑,但不是唯一的,我們還可能通過大量的實物、圖片、影視資料等方式了解歷史。

  我們是怎樣知道元謀人的呢?看教材第4頁的圖和小字。元謀人的牙齒化石,據有關專家考證,這是一個成年男子的牙齒,他生活的年代距今約170萬年。小字部分有這樣一段話:“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這句話說明了什么?

  生:使用火。

  (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回答的有:元謀哪個地方有人;元謀人生活的年代距今170萬年;元謀人使用石器;)

  師:很好,用火。火,可能是天然(板書)的,也可能是人工(板書)取得的。天然火是怎么來的?

  生:雷電、火山、隕石、物體自燃。

  師:我們剛才講了科學精神,重事實,重證據,重邏輯。我們在考察歷史時,證據要充分。“炭屑和燒骨”,可能是某種天然火的杰作,也可能是人類利用天然火的痕跡,甚至有可能是人工取火,那種可能是真的,我們要用證據來說話,當證據不足時,我們只能說:元謀人可能使用火(板書)。

  (第3課時)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已經講了人類的起源及中國原始人類,講了元謀人,和縣人,今天我們來學習北京人,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幾個問題。

  三、北京人的生活

  1.時間 大約70萬年至20萬年

  2.地點 北京西郊周口店龍骨山洞穴里

  3.體質 能夠直立行走,雙臂運用自如,頭部保留著不少猿人的特征

  4.生活 采集和狩獵,舊石器時代,使用火。

  (右邊各項在學生回答后,板書)

  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以上幾個問題,指導學生了解賈蘭坡、裴文中兩位考古學家。對照第5頁的圖《依據化石殘骸復原的北京人胸像》,講解北京人的體質特征。

  解釋“舊石器時代”:

  使用火的好處:火是人類第一次掌握的自然力。

  (向學生提出了注意人與自然的關系,幾個同學說到了“人定勝天”,“天人和一”等詞。不知如何說明這個問題,沒有想到好的辦法。)

  各班回答情況比較正常,但也有幾個例外。

  1.時間 五班,我剛寫完時間,有個同學就說出170萬年。全班同學大笑,我想是沒有看清題目,提出認真閱讀教材,看清題目的要求。

  2.地點 五班,回答地點時,把“龍骨山洞穴”讀成“龍骨-山洞-穴”。

  3.體質 這個問題回答的不太好,幾個班的同學把整段的內容都讀了出來。也有的同學只是讀了頭部保留的猿人的特征:額骨低平,眉骨粗壯,嘴巴前伸,很像猿猴。

  指導學生完成書上的“思考與討論”及“想象”。布置作業“北京人的一天”。

  后記:

  1.用三課時上完一節,這是第一次,感覺是特別的累,有點兒力不從心,無從著力,完全沒有以前上課的從容。

  2.由于是讓學生自由回答問題,課堂有點兒亂,六班整體尚可,二班、五班部分同學乘機起哄。我雖訓了幾個同學,但語言的力度顯然不夠。二班的一位男同學,竟然把上衣扣子全部解開,把那并不健美的胸肌展示出來。還是二班,少了一個人,一問,竟然是大名鼎鼎。(去年的初一學生,半個多學期沒有到校上課,理由是期中考試沒考好,班主任竟敢點名批評他。在提出要教訓班主任,嚇得班主任只好辭職后,教室里也難見到他了。卻時常能看到他的母親到學校吵鬧。沒想到竟留在初一了,恰巧又帶他的課。苦啊!)真不愧他的“英名”,開學才一周多,又不見了。可憐我,對他是久聞大名,如雷貫耳,卻難識廬山真面目。

  3.教師用書終于發了下來,也許后面的課能輕松一點。

七年級歷史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武王伐紂的經過、性質;西周的分封制、等級制的內容及作用;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的狀況;國人,共和行政,西周的滅亡,東周的建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武王伐紂這一戰爭的原因和經過,讓學生分析這場戰爭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教師引導學生對武王伐紂原因、經過、性質的分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理論。同時使學生了解歷史朝代的演變和更迭;

  2、通過對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學習,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之所以迅速發展,是成千上萬的奴隸的辛勤勞動所換來的。從而樹立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人這一正確的史觀。

七年級歷史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元謀人的發現與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發現、地點與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發現地點,山頂洞人的石器、磨制技術和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過著氏族生活。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2)通過認清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這一真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教學難點

  認識勞動在人類產生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程序

  教學內容及預見性問題方法與措施

  一、自學討論,預習提綱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藍田人d、山頂洞人

  2、“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據這一材料,請你判斷他屬于()

  a、元謀人b、北京人c、山頂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進化

  c、大腦的進化d、勞動

  4、下面對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是()

  a、幾十人圍在一起喝小米粥

  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設下陷井捕捉野獸

  c、人工取火燒烤捕到的野獸

  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著一堆大火以驅趕野獸和照明

  5、有關山頂洞人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其面貌還保留著一些猿的特征

  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針

  c集體居住在山洞里

  d已經懂得人工取火

  6、山頂洞人是比北京人更進步的遠古人類,是因為:()

  a手腳有明顯分工

  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

  d過著群居生活

  7、北京人與元謀人的相同之處不包括:()

  a保留著猿的一些體質特征

  b人工取火御寒

  c過著群居生活

  d使用打制石器

  8、山頂洞人抵御野獸的攻擊,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b木棒c火把d弓箭

  9、在同一地點發現的遠古人類是()

  a、元謀人北京人

  b、北京人山頂洞人

  c、山頂洞人半坡原始人類

  d、河姆渡原始人類半坡原始人類

  1a2b3d4d5a6c7b8d9b

  二、分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圖是什么人?距今約多少年,位于哪條河的流域?

  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黃河流域

  ②圖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石器和木棒

  ③圖中人物的體質特征有何特點?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上肢與現代人相似,但頭部還保留著猿類的一些特征。

  ④圖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對人類有何意義?

  天然火火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類的體質,增強了與大自然斗爭的能力。

  合作探究學習

  11、考古學家對北京人遺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現在我們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較完整的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下頜骨、牙齒、肢骨碎片、脛骨等,分屬40多個不同年齡的個體。同時還有10萬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種野獸化石,還有大量的灰燼,其中獸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還有已經滅絕了的劍齒虎、腫骨鹿等……

  (1)請根據有關資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一天中的勞動:婦女和兒童等采集果實,男子打漁,集體捕獵野獸,獲取食物;

  一天中的學習:長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獵的本領和生活的經驗;

  一天中的娛樂: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會,競技比賽等;

  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專人負責看管火種;

  其它:可以展開合理的想象;

  三、瀏覽鞏固。

  原始人類名稱生活地點距今年代體質特征工具制造觀念用火情況

  元謀人云南約170萬年會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約70萬~20萬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獵等使用天然火

  山頂洞人北京約180XX年和現代人基本相同開始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從事采集、漁獵等活動懂得愛美人工取火

  四、抽測達標。

  [導入新課]

  展示遠古人類的頭部模型。設問:這是什么時候的人類頭部模型?那時侯,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人群?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閱讀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課堂組織學生自學課文,完成學案

  學生充分展示后教師總結

  對本課內容的小結,教師可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歸納,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并作為學習資料保存。

七年級歷史教案13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

  出示材料:

  后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后來他是怎樣做的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通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

  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么改進?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

  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布局特點:

  ①城市布局: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布;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云集,商業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七年級歷史教案1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習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x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揭露秦的x,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xx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1、大澤鄉起義2、秦朝的滅亡

  難點:1、秦朝x對農民起義的影響、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突破】

  秦始皇的x、秦二世的x是導致農民起義爆發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陳勝吳廣起義又是導致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有著較大的內在聯系,要引導學生把握這些知識,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內在聯系,分析因果關系,串聯知識點,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1、秦末農民起義動態圖課件2、秦x內容的課件

  學生:1、收集“焚書坑儒”的有關史料2、收集陳勝吳廣的相關史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解了我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農民起義的x之一。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2、講解: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歷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她有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x,經濟上橫征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而最讓人痛心的莫過于“焚書”和“坑儒”。請學生代表講解自己收集的有關“焚書坑儒”的史料。

  二、起義的原因

  1、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x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2、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x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x。

  3、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三、大澤鄉起義

  1、講述引導: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里的內容后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么爆發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了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歷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后,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后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后,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

  四、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后,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的巨鹿之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里的史料。

  2、讀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志,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五、教師總結

七年級歷史教案15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2、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女真族的崛起

  1.(多媒體出示問題:金建立的基本情況)教師講述:女真崛起的基本情況。(11世紀末,完顏部的首領阿骨打進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從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斷增強。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權,國號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多媒體出示問題:金太祖采取鞏固統治的措施)讀教材,總結金太祖采取鞏固統治的措施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軍政體制,頒行女真文字,發展生產,女真勢力迅速壯大。

  目標導學二 金滅遼及北宋

  (一)滅遼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宋金對峙形勢圖)

  2.提出問題:圖中金滅遼的基本概況?

  教師指出:女真崛起之時,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勢力收復被遼占領的失地,遣使與金相約夾攻遼朝。1125年,遼被金滅亡。

  (二)滅北宋

  1.(多媒體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讀

  材料: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后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

  2.(多媒出示問題:金滅北宋的背景)教師鼓勵學生講述為什么金會在滅遼之后對北宋動手提示:金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敗和軍事上的無能,在滅遼后發動了對宋的戰爭。 3.(多媒出示問題:金滅北宋的基本情況)引導學生敘述金滅北宋的基本情況?

  答案提示:宋徽宗、宋欽宗無心抵抗,只想著妥協求和。1127年,金軍攻破開封,北宋滅亡。

  目標導學三 南宋的偏安

  1.(多媒體出示問題:南宋的建立情況)教師講述:南宋建立的基本情況。(北宋滅亡后,趙構登上皇位,趙構就是宋高宗,定都臨安,史稱南宋。)2.(多媒體出示岳飛圖像)根據課本知識回答岳飛抗金的成果

  答案提示:①收復失地:岳飛等抗金將領率軍北伐,從金軍手中收復許多失地。 ②郾城大捷:岳飛統率的“岳家軍”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迫使金軍后撤。。

  教師講述:工業革命使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強大的工業國,這些國家加緊對亞、非、拉地區的殖民擴張,掠奪原料,傾銷商品,加深了當地的貧窮落后。以印度為例,英國對印度的棉紗輸出造成印度棉紗工業衰敗。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

  3.(多媒體出示宋金對峙圖和問題:宋金議和的歷史背景是什么?和議的內容是什么)分組討論宋金議和的歷史背景是什么?和議的內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背景:在有望收復中原之時,宋高宗和權臣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壯大,危及他們的統治,下令岳飛班師,并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

  內容: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河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3. (多媒體出示問題:最終的結果是什么)教師總結:宋金議和的最終結果 (后來,金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南宋統治者滿足于現狀,偏安江南一隅。)

  活動目的

  1)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和發展水平。

  2)初步培養觀察歷史文物圖,搜集并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歷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遠古祖先的勤勞智慧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貢獻。

  活動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

  2)教師與學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產生活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將所搜集的資料在墻報“歷史園地”中展示,資源共享。

  活動步驟

  1)通過復習山頂洞人北京人的有關知識引出人類生存問題。

  2)學生自由發言,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為例,模擬遠古居民,展示原始人類生產生活風貌。

  活動過程

  (小游戲)

  1)教師指定兩名學生手舉北京人代表隊、山頂洞人代表隊的牌子入場。

  2)將寫有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生產和生活內容的卡片分發給14名學生。

  3)14名學生根據卡片所給內容,在1分鐘內找到自己的隊伍并亮出卡片。

  4)學生評判正誤并找出兩個代表隊中卡片內容相近的隊員。(兩隊中相近的內容有采集和捕獵)其余隊員退場。

  (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究-)

  師: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進步。但是這個進步經過了幾十萬年的演變。遠古人類前進的腳步是多么艱難啊,尤其是在生產活動中,從采集到采集,從捕獵還是到捕獵。幾十萬年無限的采集和捕獵有可能帶來什么問題?

  學生討論:(生態破壞、資源短缺、沒有食物來源、人們居無定所、引發戰爭等)

  師:如果真的像同學們所想象的那樣,那是多么悲慘的情景啊!

  師:人類的這種悲劇可以避免嗎?

  學生討論:(人類學會自己種植和飼養。)

  師:同學們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請大家翻開課本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學習了這一課,同學們看一看,遠古的先民們和你們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見略同?

  課文的導讀部分是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中有沒有科學的東西?

  學生討論:(人類發現植物的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人工種植。)

  師:據最新的考古發現,我國早在8000-7000年前,人們就學會了種植,有了原始的農耕。

  師:第二課給我們推出了約7000-5000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的三個典型的代表。黃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長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遺址。

  下面我們搞一個小活動,活動的主題是──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板書)我們從三個典型的原始農耕遺址中選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根據大量的考古發現,想像這些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現在大家分成三組,一組扮演半坡人,一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組當評委。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并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圖景用語言,動作,圖片等方式展示出來。希望每一組都有精彩的表現。準備15分鐘。

  (學生分組準備)

  師:好,時間到,大家準備好了嗎?現在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

  掌聲有請河姆渡居民表演。(掌聲)

  (河姆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河姆渡村坐落在美麗的東海之濱,氣候溫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適合種植水稻。我們大量的種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種植水稻的國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學生B:我們還發明了蒸飯的蒸籠。(展示圖片)蒸籠是陶土燒制的。蒸籠有三層,最底下一層燒火,中間一次裝水,最上一層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飯飯蒸熟。這樣做出的飯又香,又軟,有營養,好消化。(掌聲)

  學生C:我們用木頭和茅草蓋房子,(展示圖片)我們的房子有兩層樓,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干欄式的結構,又通風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樓了。(掌聲)聽說六七千年后,江南有些地方還有類似我們這樣的干欄式吊樓呢!(掌聲)

  學生D:請看我們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頭磨制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動物的肩胛骨裝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輕便,再裝上腳踏(耒)就更輕便了。(做手握骨耜腳踏耒的動作)用輕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糧食產量。

  學生E:我們會挖掘水井,解決用水問題。我們為水井也蓋了一個了遮雨棚,不讓雨水落到井里。我為我們自己的聰明感到自豪!(掌聲)

  學生F:由于有了打井的技術,我們不一定要住在河邊。可以搬到離河邊更遠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泛濫也淹沒不了我們的家。(掌聲)

  ……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贊揚。)

  師:現在請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風采。

  (半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輕1000多歲。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我們過著比河姆渡人更進步的生活。就說我們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飯)以外,副食還有魚,肉,白菜,芥菜等等。有這樣的美味大餐,有誰不愛這個可愛的家園呢?(掌聲)

  學生B:我們普遍用磨光的石器開墾土地和收割莊稼,這種工具更加鋒利,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學生C:我們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經過人工培植而變成粟。這是我們半坡人的重大發明。遺憾的是當時不可能申請專利。(掌聲)

  學生D:我們追求生活的美和藝術。(出示圖片)請看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紅色的底色上畫著人或者各種動物的圖案,色彩艷麗,被稱做彩陶。

  學生E:我們會紡線,織布,制衣裳。我們正在告別蒙昧,走進文明的時代。

  學生F:我們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熱鬧了。房子里還有許多小間,是家族成員的住處。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飯又可取暖,冬暖夏涼。

  ……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鼓勵)

  請評委點評。

  學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雖然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但是他們都能夠從采集,捕獵,無限的向大自然索取,走到合理利用自然,學會種植莊稼,飼養家畜,開始了原始的農業,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學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適應環境,建筑自己特色的房屋過著定居的生活。

  學生C:河姆渡人種水稻,半坡人種植粟也是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壤來選擇的,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順應大自然。做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掌聲)

  學生D:兩地原始居民都普遍的制作和使用磨制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松軟的特點使用更輕便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藝術的魅力。(掌聲)

  ……

  師:今天的活動搞得很好,每個小組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同學的想象力和表演的能力真的令老師驚嘆不已。數千年前的地質地貌和自然環境也許和現在有所不同。當時人們是怎樣生活的,沒有史書的記載。但是大量的考古發現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種植給人們帶來了定居的生活。磨制的石器提高了生產力。生產力提高了,糧食就生產多了。家畜的飼養豐富了人們的食物來源,動物蛋白質改善了人們的身體素質。貯存糧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誕生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才有條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農耕文化也伴隨著原始的農業出現了。同學們的想象既合理又豐富。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無論是長江流域還是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麗的、智慧的畫卷。中華文明的搖籃是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編織的。

【七年級歷史教案(15篇)】相關文章:

七年級歷史教案02-23

初中七年級歷史教案02-23

初中七年級歷史教案02-23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人教版02-25

七年級歷史教案15篇02-23

七年級歷史教案最新范文02-23

華東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模板02-23

中華書局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02-23

中華書局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范文02-23

中華書局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模板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