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三語文公開課教案

時間:2022-02-17 11:05:31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三語文公開課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三語文公開課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三語文公開課教案

高三語文公開課教案1

  教學目標

  1.鍛煉學生提取課文關鍵信息的能力、總結歸納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3.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4.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

  1、分析課文,提取關鍵信息,并進行總結歸納;

  難點: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2、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詩歌中的同類現象。

  教學方式朗讀法、探究法、分析與歸納等方法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__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__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著的__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別,探究由“木葉”發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并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展及其關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凄涼。關鍵之處在于“木”字。

  顯示:木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后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則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特征。

  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征。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為“說‘木葉’”,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顯示《一剪梅》《相見歡》兩首詞及其畫面)

  討論,結論:__懷遠

  思考2:請根據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討論,結論:高貴,圣潔,堅貞。

  師: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定的盛__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倍鸥s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__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

  五、布置作業: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寫一篇鑒賞性小論文。

  六、小結:同學們,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品味詩句的審美體驗之后,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為一個個有__,有修養的小詩人。最后,請讓我把下面這首詩獻給同學們,作為今天的結束:

  風雅頌是詩,古樂府是詩;

  三閭大夫的狂放是詩,詩仙太白的神游是詩;

  大江東去是詩,把酒臨風也是詩;

  詩,可以靜靜的坐下傾聽;也可以在微雨街頭溫柔吟唱……

  愛詩,其實是在愛著我們的生活。

高三語文公開課教案2

  一、設計思想

  《逍遙游》是《莊子》的首篇,也是莊子的代表作,它比較集中地表現了莊子的人生觀——“無待”之境,這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對后世文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莊子的散文,主要表現手法是寓言。《逍遙游》大量地運用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動的想象中。因此學習本文應以此為突破口。同時,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聯想之豐富,意象之變幻,文字之跳躍,這也是學習的一個重點。

  閱讀《逍遙游》時,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礙,所以課前安排預習,讓學生能借助工具書和相關資料,讀通課文。并讓學習小組有選擇地制作課件,以便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具備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學習文言文時,多數學生懂得借助工具書去疏通文字。但總的來說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及對古代文化的學習能力還有待提高。

  三、教學目標

  1.了解莊子其人及《逍遙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豐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設喻來說明道理的方法。

  3.整體感知文言文,并積累常見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四、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培養學生對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問答法。對文中較容易的問題,采用問答法,簡捷明快。

  3.討論法。對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如:對“逍遙游”的理解),必須廣泛地討論。

  五、教學重點

  1.鑒賞本文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借用寓言說理的寫作技巧。

  2、莊子思想、藝術手法對后世的影響。

  六、教學難點

  1、對莊子“逍遙游”主旨的理解。

  2、鑒賞本文想象豐富、意境開闊的藝術特色。

  七、教學用:兩課時

  八、教學內容與步驟

高三語文公開課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了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弄懂并積累“來、諫、樽、觴、審、容膝、策、矯、盤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懷、聊、乘化”等字詞的意義,積累下面的詞語和名句--口腹自役、心為形役、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3、背誦全文。

  二、教學重點

  1、課文的思想內容

  2、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三、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四、教學課時

  二課時

  五、教學設想

  (一)、誦讀的準備指導

  (二)、誦讀和領悟互相推進

  (三)、總結陶潛的隱士情懷教學幻燈片

  六、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一、以《花源記》導人課文,分紹陶淵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國的詩人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那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桃花源。他就是陶淵明。陶淵明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又是一個清醒的理想主義者。貴族家庭的影響,儒家學說的熏陶,使他少年時就有一種“大濟蒼生”的壯志,可是黑暗的現實把他的理想擊得粉碎。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陶淵明選擇了歸隱的道路。為明心志,他寫下了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

  資料鏈接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淵明,一字元亮,東晉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卒后朋友私謚“靖節”,故后人稱“靖節先生”。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的陶侃,據說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做過安城太守。淵明八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家境逐漸衰落,但還是給他留下了不少田園產業。陶淵明出身于貴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響很深。年輕時曾懷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又因家境貧寒,二十九歲時走上仕途,歷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下級官職,每次時間都很短。幾度出仕,使他逐漸認清了當時__的污濁與黑暗,四十一歲還家歸隱,過起了自由閑適的田園生活。此后二十三年,雖憂憤常積于心,生活困窘多難,再無出仕之念,后在貧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歲。

  陶淵明今存詩歌125首,其中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而加以發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前人很少創作的田園詩。后代批評家常用質樸、平淡、自然評價陶詩的風格,稱其為“田園詩人”。陶淵明現存文12篇,其中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篇數不多,影響卻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記》,本文則是辭中名篇,在藝術上平淡、樸素,充滿了詩意,全無半點斧鑿痕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二、寫作背景

  陶淵明四十一歲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澤令。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云,陶潛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鼓澤巡視,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怎么能為五斗米而向這鄉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

  本文分“序”和“辭”兩節,“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靶颉闭f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職的原因!稗o”則抒寫了歸田的決心、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田后的樂趣。通過對田園生活的贊美和勞動生活的歌頌,表明他對當時現實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滿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視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運乘化、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全文語言流暢,音節和諧,感情真實,富有抒情意味。“歸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助辭。

  這篇文章前面有序,敘述他家貧出仕和棄官歸田的經過。

  三.文體特點

  辭,是介于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起源于戰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又因屈原所作《離__》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__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稱為辭賦,后人一般也將辭賦并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一般四句一節,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稍作停頓;六字句為主,都按三拍讀。例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現了虛詞,也應作六字句讀。(2)“歸去來兮”“已矣乎”當一句讀,適當延長讀末句時間。(3)四字句五字句,讀時節奏自當變化。(4)辭和賦還是有區別的,一般說來,辭重言情,而賦重鋪陳。

  四、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自由朗讀——提名朗讀(正音;注意語氣、語調及語頓)——集體朗讀——自由朗讀

  1、一讀——正字音。一字一詞地讀,憑借注釋,讀準字音,了解詞義。

  2、二讀--斷句讀。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讀,如:既自/以心/為形役。個別的五字句也同樣,如: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還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則都當整句來讀,末字適當地延長時間。

  3、三讀--明白音樂美

  讀出語調——升調、降調;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

  讀出語氣——疑問、反問、感嘆和陳述語氣;讀出語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樂美,主要源自于駢偶的運用。

  A、找出各個自然段中的`韻腳

  B、找出對偶對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駢體文),引導學生初步背誦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這基礎上才能講究背誦,否則,就是死記硬背了。

  C、找出本文雙聲詞、疊韻詞、疊字,雙聲如“惆悵”“崎嶇”,疊韻如“盤桓”“窈窕”,疊字如“遙遙”“飄飄”“欣欣”“涓涓”。(對比《荷塘月色》)“

  4、四讀--表情朗讀,讀出抑揚、輕重、緩急。朗讀時節奏要整齊,音韻要鏗鏘,要讀得悅耳動聽甚至動心。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話讀法(可讓學生分析探討讀法)

  第一段的“歸去來兮,”要讀得豪邁,因為作者釋放了所有做官的悶氣,大呼一聲“回去吧”

  第二段的“歸去來兮,”要讀得愉悅而平靜,因為它承上啟下,承上,歸家很高興;啟下,作者心里很輕松

  第三段“已矣乎!”有些無奈。

  另外還要五讀六讀--熟讀成誦,瑯瑯上口。

  五、疏通字詞

  并完成練習三

  六、布置作業

  1、反復誦讀課文,試著背誦;

  2、完成練習一、二。

高三語文公開課教案4

  教學目標:

  1.學習體會本文優美的語言及其表達方式,背誦全文。

  2.了解駢文的兩大特征——對偶與用典,積累文化知識。

  3.體會作者懷才而又自勵志節,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淪的復雜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注釋,疏通文意,體會駢文特點。

  2、指導誦讀,注意停頓,通過誦讀體會文章優美的語言。

  3、利用句式特點理解實詞的義項及虛詞的作用。

  一、知識背景介紹

  1、江南三大名樓

  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號稱江南三大名樓,有聯贊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氣蒸,攬天下風光,堪稱獨步;崔灝詩,范相記,王勃序,兩樓一閣,數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介紹作者

  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龍門人(今山西河津人),6歲善文辭,構思無滯,詞情英邁。9歲鑒賞力超群,得顏師古注《漢書》,讀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載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道祥贊為神童,并向朝廷表薦,而王勃對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歲時就做了沛王李賢征的王府侍讀。

  可是,種種打擊卻接二連三地向他襲來。大約做王府侍讀一年多的時候,他因為“戲為《檄英王雞》”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這時他很失落,隨即出游巴蜀。

  到他22歲時,他好容易又得補為虢州參軍,可是又因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輒殺之!庇谑,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災難?墒,他的父親王福畤因此受到牽連,被貶為交趾令(今越南河內)。大約26歲時,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親,沒想到在渡海時溺水,最后驚悸而死。

  王勃的一生,首先嘆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內心應當是時有不平,或者憤怒悲涼,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著自己能夠大展鴻圖。

  3、作序的背景

  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親的途中,適逢九月重陽之日,王勃途經洪州(現在的江西南昌),正趕上洪州都督閻某人重修了名樓滕王閣,于閣上歡宴群僚和賓客,借以標榜政績。

  王勃面臨那“群賢畢集”的場面怎么能不感慨萬千?當時,他孤身作客,內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壓抑而難以興奮,如果能夠讓他一吐胸懷,或許他會欣然命筆的。

  二、解題

  1.介紹“序”

  序,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等。書序是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或評價性文字,本文是餞別序,即臨別贈言,屬于贈序類的文章。

  2.介紹“駢文”

  駢文,是魏晉后產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體文的表達方式與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語言上有三方面的特點:第一是語句方面的特點,即駢偶和“四六”;第二是語音方面的特點,即平仄相對;第三是用詞方面的特點,即用典和藻飾。

  三、通讀全文。

  1、通讀課文,把生字找出來,看注釋注音。

  2、看注釋,粗通文意。

  3、集體齊讀課文。

  明確:誦讀的停頓關系到語氣的準確性,本文是駢文,都是偶句,字數或四或六,也少數七字句。

 、偎淖志涞淖x法有“二二式”。

 、诹志涞淖x法大致有五種:“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燮咦志浯笾掠兴姆N讀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二二三式”。

  四字句的讀法只有一種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讀法有五種模式:

  (1)、孟學士/詞宗;訪風景/崇阿。

  (2)、臨/子之長洲;窮/嶼之縈回。

  (3)、鐘鳴/鼎食/之家;誰悲/失路/之人?

  (4)、響窮/彭蠡之濱;氣凌/彭澤之樽。

  (5)、撫/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偉餞。

  七字句讀法有四種:

  (1)、襟三江/而帶五湖;潦水盡/而寒潭清。

  (2)、龍光/射/牛斗之墟;賓主/盡/東南之美。

  (3)、臺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長天/一色。

  (4)、都督/閻公/之雅望。

  4、熟讀課文。

  四、整體把握全文框架

  全文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概寫洪洲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扣“洪府”)

  第二部分(2):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扣“秋日登閣”)

  第三部分(3—4):寫宴會的盛況,抒發人生的感慨。(扣“餞”)

  第四部分(5):述說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嘆盛宴難再(:扣“別”)

  詳細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概寫洪洲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由洪州地勢、人才說到宴會。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寫古今之變遷;

  '星分翼軫'四句寫空間地勢之雄;

  '物華天寶'四句寫人物之盛。

  接著,'雄州霧列'呼應'星分'句,'俊彩星馳'呼應'物華'句;'臺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賓主盡東南之美'再承'物華'。多層渲染,以壯文氣。圖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變遷)

  '雄州霧列''星分翼軫......'(空間地勢)'臺隍'一句

  '俊彩星馳''物華天寶......'(人物之盛)'賓主'一句

  '都督閻公'句以下開始具體地寫(主賓盛宴)。

  第二部分:。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

  '潦水盡'二語寫秋景;

  '儼驂馬非'四語寫自己來到滕王閣;

  '層巒'以下八句,寫閣在山水之間;

  '披繡闥'以下十句,寫閣上眺覽所及,

  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二句為描寫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鮮明生動的秋之圖景。

  本部分是的寫景段落,歷來膾炙人口。請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晚秋暮__”的意境描述出來。

  明確:

 、偕首兓;

  ②遠近錯落之美;

 、凵舷聹喅芍;

 、芴搶嵪嘤持。

  一反傳統中“悲秋”的習慣寫法,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邁的情致。

  第三部分:寫歡娛宴游引發的人生感慨。'遙襟俯暢'以下十句,寫參與宴會諸人。

  '窮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極娛游于暇日',引出'興盡悲來'二語,

  于是緊緊相承抒發身世之感。遂引用'馮唐'等四人懷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家之塊壘。'所賴君子安貧'以下,用以勉勵自己不因處境困窘而改變志節。

  第四部分:述說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嘆盛宴難再。

  '無路請纓'四句再說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說自己路過滕王閣,把當時的賓主合在一起說;'楊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詩。''嗚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謙詞作結,收束全文。

  “孟嘗”∕“阮籍”→反襯自己堅定意志(正用∕反用)

  “班超”“宗愨”→表投筆從戎、乘風破浪的志向

  “楊意”“凌云”∕“鐘期”“流水”→感懷才難用、知己難遇

  (解說:在教師示范之后,學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據,但在具體操作中仍會遇到種種困難。教師可采取小組討論、師生質疑解答、點撥、啟發等多種方式。但無論如何,教師必須保證讓學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決不能越俎代庖將答案直接端給學生。引導學生學會對有關文字材料進行'精加工',也是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關鍵。因此,教師必須切實抓好這一環節。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誦就會迎刃而解。)

【高三語文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蜀相》公開課教案02-16

《蜀道難》語文公開課教案11-09

高一語文 《囚綠記》教案(公開課)02-16

語文公開課釣魚的啟示教案及資料02-16

《掌聲》公開課教案02-16

初中語文公開課教案《歸園田居》09-14

《觀潮》公開課教案11-18

《背影》公開課教案09-04

蜀道難高三語文教案11-18

高三語文蜀道難優秀教案07-30